《花飄四方》——民歌篇教學設計
【教學年級】:高一年級
【教學課時】:一課時
【設計思路】:通過聆聽,了解民歌的風格特征,感受民歌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對中國民歌的喜愛和興趣,體現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理念。通過民歌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幫助學生樹立“音樂作為文化”和“文化中的音樂”的觀念,培養學生“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從而達到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的目的。
【教學目標】:
1、喜歡聆聽、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風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關民歌的音樂文化知識。
2、掌握有關民歌的基本知識。
3、通過欣賞,初步感知南北民歌的風格特點,感受民族音樂與民俗風情的豐富多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著重欣賞廣東民歌《對花》,同時聽辨《槐花幾時開》《撥根蘆柴花》《上去高山望平川》《猜花》等民歌。
難點:本篇以“花”為立足點,使學生借此了解東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風格,感受民歌的絢麗風采。
【教學準備】:多媒體、視頻、音頻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欣賞流行音樂視頻片段:《茉莉花》——梁靜茹
師提問:大家熟悉這首流行歌嗎?喜歡嗎?
這首流行歌曲是中國江南民歌《茉莉花》改編而成,一曲茉莉花,芬芳香四方,這首膾炙人口的江蘇民歌幾乎是我們國家在重要事件和相關國際重要場合下的必奏之歌。在北京奧運會上,《茉莉花》作為主旋律背景音樂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讓世界了解了中國。可見,民族音樂之于民族的重要性。
2、民歌是什么?
民歌是人民的歌、民族的歌,是真實反映勞動人民情感、生活的歌曲作品。民歌以口頭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至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積淀與傳承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賦予了音樂不同的形式和內涵,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民族音樂。它們是音樂文化的基礎和源泉。
3、民歌的分類:山歌、號子、小調。
二、新授:
在中國的民歌中,“花”是一個最普遍的主題,其用法有三種:一是以花喻人,借花表法情愛;二是歌頌大自然,傳授自然知識;三是借花起興,以花為歌唱媒介,而花本身沒有特定含義。
我們今天這堂課正是從“花”出發,了解東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風格,感受民歌的絢麗風采。(點出本課圍繞的中心話題,引發學生的關注。)
1、以“花”為題材的各地民歌
①、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
(介紹“晨歌”,聆聽歌曲,體驗歌曲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啥子”的唱段)
②、江蘇民歌《拔根蘆柴花》
(介紹“秧田歌”,聆聽歌曲,了解歌詞中出現的眾多花名的意義)
③、青海民歌《上去高三望平川》
(介紹“河湟花兒”,聆聽歌曲,談談自己所感受到的演唱風格)
④、遼寧民歌《猜花》
(介紹“嬉游歌”,聆聽歌曲,了解對花體的含義——月令體、數序體)
⑤上述四首歌曲,都是以“花”為題材,但是“花”的意義卻各不相同。(請學生來為其“花”歸類,分析各個地方民歌中“花”的意義)
《上去高山望平川》—以花喻人
《對花》—傳授自然知識;
《拔根蘆柴花》—借花起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