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2篇)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1
在2-2X學年度,我擔任高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在這一年的教學工作中,我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閱讀教學上。
這一學期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我還特別注意留給學生盡量多地讀課文的時間,要求自己做到“且慢開講,且慢啟發”,慢慢改掉以往為趕教學進度置學生的感受于不顧的教學套路。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閱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以往的閱讀課上,我總是先布置思考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這樣,學生讀的方向、思考的重點就明確了,教案預設的教學目標也順利達到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師的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先入為主,造成了思維的定勢,嚴重地干擾了學生獨立自主地閱讀,無形中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中學師生天天用,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多少學生敢說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多少語文教師敢說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
這一學年度我是從高三下到高一年級的。從高三到高一年段,語文教學內容有了明顯的變化,教學對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高三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十分投入十分積極的,畢竟他們面對自己人生的關鍵選擇。而這屆高一學生,對于他們而言學習似乎是個負擔,他們對學習沒有什么熱情。
這是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從我接手開始。我總在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建立起積極學習的狀態,提供了很多可以執行的學習方案,但從實際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而言并不是很理想。
我在反思:到底是我的教學不夠生動有趣,還是教材缺乏吸引力,還是這些學生早已厭倦了語文學習?我至今還不敢輕易下斷言。因為高一(10)班的學生,有十幾個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態我是比較滿意的,我從這一學年度一開始就布置的那些積累知識、背古詩、讀名著、練字、增加閱讀量這些工作,他們基本上始終都能夠保持高度的熱情,而且能夠堅持。而高一(11)班的`學生相對就要差些。
但另外的學生分了好幾個層次:有一部分是知道怎么讀語文,但并不愿意花時間,認為考試前突擊很有效,平時能夠偷懶的,盡可能偷懶;一部分是根本不怎么學語文,因為他們認為語文不讀照樣可以學好,反正這么多年的語文學習都熬過來,盡管成績不理想,不是照樣過日子?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毅力不強,總是堅持沒有幾天就放松了,老師提醒他,自己也知道不好意思,但是這種學習習慣,長期養成的惰性很難改變,盡管老師鼓勵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能真正觸及靈魂深處的那根弦,這些學生事實上他們也很痛苦,而教師面對他們的反復,不能不打起百倍的精神經常提醒幫助他們,盡管知道非常累,盡管知道這樣做并不一定有效,但我還是堅持做。
于是我在想:也許是我這個當老師的沒有很好的理解學生學習心理狀態,也許是對語文教材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還沒有到一定水準,也可能是學生本身的因素,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這屆高二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熱情不高,極為被動。
也許下一學期我得得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策略,盡可能降低教學要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點興趣和成就感,也許才可能逐漸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和熱情。
我期待。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2
源遠流長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雖然有很多優點,但用現在的眼光看,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束縛了學生的個性,而且也讓我們每一位一線語文教師教得很累。本來以為"課改"會讓我們輕松一點,可是半年下來,沒有感到絲毫的輕松。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評價機制,需要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適應;同時新課改第一年,家長、社會、教育部門的密切關注,這些都也讓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雖然我們高一語文備課組教齡都在8年以上,教學經驗最少的也經歷了兩個大循環,但我們一致覺得,每一個人都象工作第一年剛剛上崗的新教師,緊張加忙亂。回顧這半年來我們的困惑、思考與實踐,我們不能說有什么經驗,只有一點點甘苦,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們面對的是課程結構的變化。
以前的高中語文教學,課程相對固定,很少變化,是一種穩定的結構。而新課改突出了發展個性和以人為本的概念,相應的對新的課程結構就提出了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較高要求。具體體現為壓縮必修課時,增開選修課,以提供較充分的個性化空間。以前高中3年的語文內容,在新課標中壓縮為5個必修模塊,在高一、高二共兩個半學期內完成。另有3個半學期左右的時間,學生可用來選修。選修課現在設計為5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每個系列又可設計若干模塊。必修課每個模塊計2學分,學生修滿10個學分,可以達到基本水平。選修課學生依個人興趣自選4個模塊,修滿8個學分后,與必修課共計18學分,這樣就可算作語文科目合格。
課改大大壓縮了必修課的課時,我們的周課時數減至四節,課時減少了,授課內容卻不減反而增加了。新教材每個必修模塊包括四個單元的閱讀鑒賞、一個單元的表達交流、一個單元的梳理探究和一個名著導讀,相當于舊教材的一冊書,而新課程要求一個學期修完兩個模塊內容,也就是說,舊教材一年上完的內容新教材要一個學期上完。于是,期中考試前我們高一師生就是在與時間賽跑,與有限的精力作斗爭,一路奔跑,好不容易到達一個終點,還沒來得及喘息,又要向下一個終點奔去。課改,變成一滴滴的汗水,凝成一個大大的"累"字,我們被這個大大的"累"字壓得無暇去體味課改帶來的益處。我們的困惑是,新教材,如果要以師生的趕和累為代價,那它的'存在價值到底有多大?不要說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就是讓學生的身心得以舒展一下也難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那么多的內容,這的確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但在接下來的必修2中,這個問題就緩解了不少。因為教完必修1后,我們全組教師一起進行了認真的總結與反思,大膽地對教材進行了取舍、處理,縮減了一些內容。比如第二個模塊中的演講詞單元,本單元的重點在于拓展運用,所以我們只用了兩個課時以本單元的第一篇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和第二篇著名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兩篇演講稿為范例,讓學生掌握一般演講詞的特點,把口頭的演講訓練放在課前口語訓練甚至平時的課堂發言中。同時我們加大課堂密度,爭取有效的授課時間,基本上每一節夜課我們都用來講課,很少考試。果然,時間夠用了,期末實現了我們留出一個半星期總復習的預期。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開設必修課的目的,是構建語文基礎,可是略有教學經驗的人都知道打基礎是不能開快車。語文各種能力的養成不是一瞬間就可完成,語文素養的形成靠積累、感悟,運用,哪一樣也少不了分析和訓練。
缺乏了分析和訓練即使能形成也終究是薄弱的,是難以提高的。新課程中盡管回避了訓練的話題,而參照其"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的表述,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它暗示了在教學中運用知識與能力去分析文本和訓練能力的必要。但現實是課時這么少,幾乎每節課都要講一篇新課文,這與鞏固基礎的初衷有些矛盾。比如,必修1第四單元是新聞單元,這個單元和高考語言運用考點的新聞壓縮直接對應,我們精心挑選了一些這方面的例題、練習,但是就是沒時間給學生做,本應期中考試前就完成的練習內容,直到期末復習才安排下去,而這距新聞單元的學習已經很長時間了。最突出的就是文言文教學,無論是舊教材還是新教材,文言文總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往的文言文教學很注重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而新課程似乎弱化了語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語文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那么,課改形式下有限的課時里的文言文該怎么教?同時還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就是很多很好的甚至是必須的語文學習習慣(以往學生語文成績好很大程度得益于這一點),因為搶時間,學生每天只是疲于應付新內容,沒有時間復習、整理,所以并沒有形成。我想也許是新課標這樣安排有些理想化,也許是我們在思路和方法上還存在問題,我想這是我們下一個學期重點要突破的一個難題。
再來說說選修課,本學期學校在高一年級開設了校本選修課。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大了,老師講課的靈活性大了,大大激發起了教學雙方的興趣。我們備課組以打通教材和高考為出發點,結合學生實際,開設了一門《中國當代名家導讀》的選修課,結果深受學生歡迎,這一門課的選課人數達到了人。
課改給我們的感受是"累",但"累并快樂著"。
解讀教材之樂。
語文教師難當,沒有哪一個學科會讓教師在上課之間,首先思考的是"教什么?",而語文課就是這樣,限制中包含著自由,有限中孕含著無限。語文學科本就是人文性、藝術性最強的感性學科,在各科教學中最講求個性,也最能體現出教師的個人氣質和才智學識。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師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也就是說在新課程標準和《大綱》背景下,語文教師對教材地處理和運用可以是豐富多采而各具特性的。可以說,教改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當我們在課堂上以自己的文化底蘊、知識功底、價值取向搭建起文本解讀的平臺,以認知價值、審美價值、發展價值引導學生與文體進行"精神"對話的時候,那種快樂是難以言表的。比如,我們學《史記》中的《鴻門宴》、《項羽本紀》,我們如果用心體會,就會發現太史公對項羽作為一個悲劇英雄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是抱著高度贊賞的態度來評價的;揚項羽即意味著某種程度的貶劉邦,而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如果我們繼續思考,就會發現太史公的作為漢朝臣子蔑視至尊的權貴而又不得不隱晦表達的深層用意。也許這種解讀,未必符合史學專家的正統,但是誰都不能否認,這種語文學習可能就是太史公和我們后人在作跨越千年的對話,哪怕這種對話可能有著許多誤解的成分。我們在處理教材時設置一些相關的情景,介紹一些背景知識,學生自己就把思考推進到這一層面。
這學期,我們讀古代詩歌,從《詩經》《離騷》到漢魏晉詩歌,我們從這些飄逸著歷史流風遺俗的詩句中,遙想那個時代的興衰和個人悲歡;我們讀《赤壁賦》、《囚綠記》《荊軻刺秦王》我們深深感受到有那么多如此壯
闊而又形態迥異的人生奮斗軌跡和生命的選擇;學習《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飛向太空的航程》對人類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而感到由衷自豪;在名著導讀中,穿越時空隧道,與孔子、巴金、雨果、狄更斯進行思想的對話,借他們的智慧之光照亮我們的生命旅程。
當然新課改對備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目標的設定由單一統一目標變為多元多層次目標,讓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提高;備課時的知識準備要更充分,更重要的是備學生的可能,盡可能多的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考慮在內,選好切入點和提問方式,把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作為我們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
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與教學方式的提高。
新課改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自主建構為特征。《課程標準》建議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中,新課程特別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為重點進行倡導。
由于課程改革剛剛開始,一開始我們對課程的認識還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認識到位了,實踐也不能很快地跟進,也有過誤區。比如說,偏面地認為"新課程的課就是要新",于是在課堂上花樣百出,有時課上強調所謂的"自主",而學生實際都是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活動,他們非常"忙碌"地,興致勃勃地交流著、匯報著、表演著……而學生并沒有時間進行思考。一講"合作"就是"小組",什么課都是小組討論,什么內容都要通過小組討論來"解決",而很少考慮討論的價值。再有有時,合作是合作了,但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合作過程是簡短的,討論研究是匆忙的,因此,學生往往拿不出什么結果或結論,感到非常茫然。
通過校內的跟蹤聽評課以及教育學院的展示課,我們及時反思,認為從根本上說,這一誤解是與我們對新課程標準的精神領悟不到位有關,從而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膚淺與浮躁,甚至于有些急功近利。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多種方式體驗",應該是有條件的。它取決于正確的價值取向,一切脫離學習內容、違背語文特點、不符實際的、節外生枝的體驗,應當慎重。自主學習,應該在于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在這個前提之下,在面對相同學習內容的情形時,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方式、學習的伙伴,以飽滿的情感來展開學習活動,才能將自主學習落實到實處,避免虛假的自主在課堂上的出現。合作學習要以自主學習為前提,在經過獨立思考后進行合作學習才有效果。真正的合作學習,必須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學習的難點上。而不是為合作而合作。合作學習是通過多人的頭腦在討論中碰出智慧的火花來解決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問題,而不是一般問題。因此,合作學習的組織,也必須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積極發言,從而得以發展。同時不要一有問題,就組織學生探究,如果探無可探,以學生的實際究無可究,還是結合傳統的講授為好,要把"實"與"活"結合在一起,把"預設"和"生成"結合在一起。
半年的課改實踐,我們遇到的問題不少(也許是我們對課改理念認識得還不夠深入、透徹吧),但我們相信,課改之路,雖有荊棘,但沿途的風光無限。盡管有著這樣那樣的想法,但為人師的我們還是在課堂上充滿愛心、竭盡所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力求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和目標,并且相信,無論如何,課改都將有益于孩子們的成長、發展,都將促進教師的不斷學習與提高!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3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良師益友是教師重要的角色。
然而,回顧歷程,卻又發現工作中存在許多不足,特歸納如下。
1、在執行新課標的過程中,對教材每個部分的具體要求和有實效的教法缺乏細致深入的研究。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尚未在教學中一以貫之。
3、課堂教學的構思、環節、組織和內容有待進一步優化。
4、激發學生興趣和挖掘學習潛力還做得不夠。
5、需要更加深入有效地作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
如此等等,本人愿作深入剖析、誠懇反思;并相信:沒有反思的.認識是膚淺的認識,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沒有反思的錯誤是永久的錯誤,沒有反思的教學是故步自封的教學;勤于反思是創造的胚芽,勤于反思會造就出不停上進的車輪!在今后的日子里,本人愿再接再厲、努力作出更新更大的成績,回報黨,回報人民。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4
1、認識和改變自己
這種學習方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在如何改變性格這個議題基礎上思考的,通過對思想的追本溯源可以達到認識自我和改變自我的目的,集體反思學習最終就是要改變我們的思想、行為和性格。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有意識到潛意識和下意識,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認知、理解、學習、行動、習慣的`過程。集體反思學習的方法可以實現這個過程,讓優秀變成一種習慣。
2、培養良好思維模式
集體探討是打破思維定勢、突破思維局限的有效方法,我們每一個人的思維有其局限性,這是我們的成長、教育、經驗、學習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而且一旦擁有就會固化從而變得根深蒂固。有時候大家不能理解別人不一樣的想法,而這種不一樣的想法就代表了不一樣的心智模式、不同的思維模式,通過反思學習可以修正我們的思維模式和心智模式。世界應該是多元的,也允許不同的聲音,我們應該包容各種思想和思維。
3、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這種解決和分析問題的思路做法毫無疑問可以鍛煉和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工作能力,我們循著這種思路可以徹底找到問題發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預防問題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與企業中所倡導的全員持續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謀而合,不論是理念還是方法,都是一脈相承,只是集體反思學習有更進一步的深入。
4、掌握一種學習方法
反思作為哲人們的工作方法,越來越被我們普通人來使用,特別是管理者。反思是經驗學習的工具,經歷必須經過反思,才能升華為經驗知識。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反思,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中,但對思想的思考還是需要進一步加強。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5
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是古文單元,第二課《荊軻刺秦王》。學生剛升入高中,這是他們第一次遇到這么長的古文,如果是傳統的逐字逐句翻譯,效果肯定不是很好,也會影響到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所以這一刻至關重要。
所以,在講課時,我采用小組學習的方法,讓每位學生去研究文本,提出問題,由小組長進行總結,全班一起解決遇到的疑難問題。然后由我對重點難點進行強調、總結。在每個問題的探討上,注重讓學生去說、去總結、去評價,從而調動學生積極性與學習文言文興趣方面,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學生在分析荊軻刺秦王一系列動作“取-奉-發-把-持-揕-逐-提”以及秦王“驚-引-起-拔-走-擊”這些驚恐、狼狽、無奈的動作上,非常到位,讓我覺得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而教師的引導更為重要。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的潛能與興趣才會被激發出來。
存在問題:學生對課文分析理解太依賴參考書,沒有和文本直接交流,因此,對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如何評價荊軻刺秦行為,缺乏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另外多媒體教學增大了課堂教學容量,但限制了學生的想象空間。
改進方法:首先要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其次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從多個角度來理解文本,直接與文本對話,了解文本所表達的寫作思想和意圖,以及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
在一個多媒體應用的度的問題,確實很難把握,我想這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慢慢去摸索,去改進。
提高學生文言文興趣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課題。這也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在備課時多做一些教法的設計。像本課《荊軻刺秦王》,故事性較強,文言現象也是較常規的,學生可以參考教輔資料獨立完成。由于文本本身有一定的吸引力,學生興趣較好激發,所以課堂上采用小組學習、課本劇等教學方法。而對于《離騷》《屈原列傳》這類文章,故事性不強,其中的語句晦澀難懂,很多文言現象是特殊的,不常見的,學生參考教輔資料也很難完成對文本的理解,所以,這時就不能采用小組合作或課本劇的方式,而應該引入多媒體,使學生對屈原生平、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操、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有了深入了解之后,再由學生自讀文本,教師指導的方法完成教學。針對不同的文言文,選擇最適合的教法,這也是教學中需要注意的。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教學反思與教學筆記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重要元素,我在平時將印象深刻的教學隨筆進行了整理,在那里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在《史記選讀》課堂教學中要重視虛擬情境教學
虛擬情境教學主要起到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作用,在教學設計中從學生角度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愿望,在調動學生的用心性同時也貼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例如:對于《史記選讀》學習,我改變了墨守成規的文言知識“填鴨”教法,師生準備共同表演課本劇,在虛擬情景下教學,這樣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潛力,還能與隨筆化寫作相結合,把課堂的主體交給學生,必定能成為古文學習教改的突破口。我將舉行課本劇表演的消息在課堂內發布,并按照現成的組別,將學生們分成四個課本劇組,就地取材從課本里與同學們商量了四幕表演性強的歷史劇目――《荊軻刺秦》《鴻門宴》《將相和》《霸王別姬》。之后,選拔演員、修改臺詞、道具準備等工作都放手交給各個“導演”去統籌了。在接下來的主要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環節,同學們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沖上講臺書寫自己的觀點:項羽的優柔寡斷,劉邦的知人善用,藺相如的申明大義……整塊黑板被同學們的各式字體填得滿滿的。這僅僅是在寫文字嗎?不,這是他們智慧火花的迸發!相信課后的隨筆也同樣值得期盼。這完全與“隨筆化作文”中隨筆的深刻內涵不謀而合:隨時隨地、隨遇隨歷、隨感隨記、隨讀隨議。
二、在議論文課堂教學中要化繁為簡,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對于《六國論》的教學,首先:要加強誦讀和背誦,讓學生“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地誦讀,讀出作者心聲,做好課前預習的朗讀布置要求,課中的朗讀指導,課后的誦讀和背誦安排和檢查。事實證明,文言文教學運用誦讀法教授文言文確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讀中能夠認字,讀中能夠會意,讀中能夠悟情,讀中能夠明理,讀中能夠知法,讀中能夠鑒賞,總之,一切的教學任務都能夠透過讀來實現完成。教師要對讀的方式深入研究,什么時候讀,怎樣讀,讀哪里,針對于不同的文本,都就應有各自最好的處理,讀的天地大有可為。要求學生讀好,教師要先讀好,教師要讀得洪亮,讀得激情,讀得自信。本節課,教師如果能領讀一遍,讀的效果可能會更好。多種形式的誦讀,多種方式的誦讀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把握。比如,齊讀在整體感知上很重要,默讀對于沒預習的學生很有好處。還有,不同的段落要讀出不同的情感所在,個性是最后兩段的議論,要讀出情感。知識點能夠讓學生自己去歸納,但教師要做好引導,同時注意啟發學生相關的聯想。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學會整理筆記,鼓勵學生在必須的積累基礎上,針對某篇文言文,指導學生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文言句式和與本文或作者有關名句和成語典故等方面進行整理,要求所有的例句資料都出自課本。
三、在小說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較淺層次認識向深層次思考
一是把握重點,確立教學目標。
《祝福》是一篇老課文,里面的資料很豐富,思想也很深刻,其中要講的點能夠很多,傳統的講法往往需要幾個課時。但如果要一堂課解決這么難的課文,那就要求教師務必得把握重點,去掉那些細枝末節,所以我本堂課定的教學目標主要就是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以及探究造成祥林嫂杯具命運的原因。這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將這兩個問題搞明白了,其他的問題,相信學生也就能自己解決了。從上課狀況來看,這兩個教學目標定的還是比較適宜的。
二是找準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實施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后,教學大綱強調要培養學生自我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潛力,為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基礎。但是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主動去找尋探究呢,因為興趣才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我覺得要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導語是關鍵,一個好的導語往往能一下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整堂課營造良好的氛圍和思維激情,還能為文本分析找到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重視導語的設計,本堂課,我采用邀請學生當一回偵探一齊去破案這一導語,一下子就調動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為后面環節的順利進行做了很好的準備。三是學生回答,需要教師肯定更需要教師指導。新課改實施以后,很多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更多的肯定和稱贊,這是可取的一個現象,但是不是學生所有的回答我們都該肯定呢?作為教師,是不是更應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善于抓住學生認識的誤區予以糾正,在學生認識還停留在較淺層次的時候引導他們向深層次思考呢?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過程中就明顯感覺到,很多時候學生的思想觸摸到了問題的邊緣,但往往不能更進一步深入,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當然做到這點需要教師的教學功力和教學機智。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7
篇一
回顧一學期的高一語文教學,我覺得有幾點做法讓我頗感欣慰。
1、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新。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據這樣的一條理念,我盡管是在復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一篇詩經作品。《詩經》的出現不僅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志,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后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對《詩經》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達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自學鑒賞《詩經》能力的目的。為此,我教學《詩經》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為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知,為他們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三維目標”的制定上,我是這樣設定的——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努力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于《氓》與《采薇》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立足于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并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達到“點、面”認識的目的。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重在從古代婚姻制度及婦女特殊的社會地位上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對女性的尊重上來。適時聯系現代社會的婚姻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婚姻家庭觀念,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責任的好男人。
另外,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我在教學時,采用“話外音”,即把現代流行音樂中關于愛情主題的歌詞作摘要引用,以淺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講解“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時,我就引用流行歌詞——“愛你沒商量”。同時,為了配合這種教學方法的落實,我把課文內容的解讀設計為五個“樂章”,即“婚姻的第一樂章:我的美麗的追憶”;“婚姻的第二樂章:我的傷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樂章:我的難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樂章:我的痛苦的吶喊”;“婚姻的第五樂章:我的毅然的決絕”。
2、帶學生去“寫景”,是本學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由于學生閱讀面窄,閱讀量少,平時時間大多被數理化等占據,對語文接觸較少,多數學生僅僅在語文課上與語文“見面”。因此,每周一篇作文,除了讓學生練筆與練思維之外,更主要的是讓他們去尋找相關的作文材料,從中積累寫作素材。講評作文最好是與范文相結合。因為范文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這樣,學生在每次作文之后,能獲得更深一點的體會,有助于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時,如果就拿本班學生的作文作為范文,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還有,對作文寫作的指導,最好是每次講一種寫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學生嘗試著用上這種寫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單元是學習寫景散文,景物描寫要抓住景物特征,還要在寫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觀色彩而異,因此,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描寫自然、抒發情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學生到自然里去。不過,在寫作前教師一定要結合第一單元課本的寫作特色先與學生進行指導,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種在親身體會下再結合學過的寫作方法來作文學生是不怕的,而是他們都覺得很有內容可寫,也明白寫景文章該怎么寫。
3、對文言文的復習,我覺得多讓學生朗讀課文、背誦重要篇目更能讓學生產生文言語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淺易的知識。比單純講解古代漢語知識效果顯著。另外,我覺得復習文言最好是貫穿于每天語文課里,讓學生天天接觸古文,天天培養文言閱讀的語感,有助于今后獨立閱讀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師要有一顆鉆研的心,要博覽書籍。教師鉆研不僅指要鉆研教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具體的模快要形成一個系統,而不必拘泥于現成的參考書、輔導書或參考答案。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有效進行復習。例如,我教《蘭亭集序》與《赤壁賦》時,我就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來指導學生理解課內容,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而且認識也深入了一些。
篇二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這里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獲。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許會浮現出一幅碩果滿枝的豐收圖景,也可能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感慨,那么,郁達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秋天圖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的秋》。學生翻開書,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并結合自讀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點與心境及時代背景的關系。這樣,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著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著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說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于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著眼于能力訓練。如在講授《藥》時,鑒于魯迅小說語言的含蓄性,我先讓學生自讀設疑。學生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阿義可憐”“烏鴉箭一般飛走了”“華大媽的不足和空虛”等問題上。借著一位同學質疑小說第三部分與前后文的銜接問題,我們一起討論情節的發展,弄清了雙線結構。就“烏鴉”的描寫重點閱讀第四部分引出對主題的發掘。然后請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茶館的對話,分析人物間的關系和思想狀態,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后讓學生自己體味環境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于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了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么,否則,閉著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8
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放心不下的是課文字、詞、句的落實,是文言文中“言”的部分,至于文言文中的人文信息、整體意蘊等“文”的價值常常被忽略了。我認為這樣的教學,漠視了學生作為閱讀主體因文得意和發展自我的內心需求,是只有文言文字、詞、句知識的教學而沒有“閱讀”的教學。新版語文教科書文言文部分的注釋相當詳盡,學生通過注釋參讀課文基本能疏通大意,教師適當點撥即可。若要保險起見,可通過預習導學案和課堂上適當點撥來補充不足。
問答導學能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能更好地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特征,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合作探究學習重視對學生歸屬感的滿足,能使教學活動在充滿快樂的'氣氛中推進,品位詩意的語文生活,成為語文教學的需求。朗讀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文的情境,感知課文的氛圍。
教師是教學中的引導者,他的角色意義在于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自己的主導地位。我在設計這篇課文教學時,一直以平等作為目標向度,使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成為一次難忘的精神之旅。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9
我設想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改進:
1、下大力氣,加強語基訓練,盡可能在授課過程中幫助學生擬補語基上的不足。
2、強調課前預習,堅持每堂課上課之前設計幾個相關的問題來提問學生,否則,寧愿用上10—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彌補預習。
3、課堂上盡可能地采取“就文提問的方針”,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有文可依,不怕答錯,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同時迫使學生多讀、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趨向敢說、想說、愛說。
4、堅持每堂課后都布置作業并及時做好檢查、講評的工作,在迫使學生學會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作業的同時不斷地掌握知識。
5、寫作從“仿寫”入手,從長句到語段到短文,采取逐步推進的辦法,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6、讓學生明確認識:語文是其它學科的工具學科,也是以后步入社會必不可少的交際、交流思想的工具學科,沒有學好語文今后的生活將出現“步步為難”的困境。
7、要求、監督學生從描摹入手到仿寫到會寫到想寫到愛寫的'書法練習過程,并讓學生認識到:“寫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樣,給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的道理。要求學生養成堅持每天起碼練習一頁書法的習慣。
8、在班級中開展“朗讀興趣小組”的第二課堂的活動,盡可能的在班級中促成互相學習、你追我趕的語文學習氛圍。
這樣可以取得的成績如下:
1、學生養成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和書寫格式習慣按時完成作業。
2、學生的良好的書寫習慣在一定程度有了好轉。
3、“朗讀習慣”的養成,為整個班級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了很好的學習基礎,活躍了班級的語文學習的氛圍。
4、“就文提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幫助學生樹立了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也增強了學生的閱讀、分析、理解和口頭表述的能力。
5、從仿寫入手的作文訓練,降低寫作要求,再加上教師在批改學生文章時都采取:“針對學生文意,傾心相談”的作文批改方式,促使學生敢寫敢說。
6、學生養成記課堂筆記的習慣,由于要求教師把語基知識貫穿于每一堂課的學習之中,促使學生在日積月累的學習中,進一步強化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
至于今后的教學措施,我想以下幾點是必須要關注到的:
首先,課堂教學中擺正“讀”、“講”、“問”的關系。應以“讀”為本。
“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要培養和提高學生讀、聽、說、寫的能力,它同樣離不開“讀”這個根。讀、聽是語言的吸收和理解;說、寫 是語言的表達和運用。讀中包括朗讀,朗讀實際上含有聽和說。讀、聽、說、寫這四項中,領頭的一項是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在力量和時間上不能“四分天下”, 首要的是要培好“讀”這個根。
“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在課堂教學中要會正確運用。默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手段;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師范讀、學生單讀 和師生合讀;特點是:視覺中心——語言中心——說話中心——聽覺中心——閱讀中心,這是五官共同活動的過程,這樣才能提高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背誦,是 我國傳統的閱讀教學方法,它在默讀和朗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強化記憶,積累語言材料。
其次,對于作文教學,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依據教材編寫體例,完成教本上的“口語交際與寫作實踐”訓練。
2寫作練習分步驟進行達標訓練,要求學生逐漸達標,形成基本的語言修辭意識。
3.提高學生考場作文的完成速度,在40分鐘內能根據要求寫出700字左右的文章。
4.調動學生參與作文批改與點評,提高批改實效。
5.作文教學重講評,通過講評明得失,知方法。要引導學生自批自改。
6.鼓勵學生寫作文后記,做自我總結。
總之,在課堂教學方面,徹底摒棄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要敢于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勵誘導學生學習。面對作文教學無專門教材,學生寫作水~平不高的現狀,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系列方法,并編寫出專門的講義,教學效果將會十分明顯。
其次、經常性地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態,適時改進教師教學方式;多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學內容方面,既要落實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又要緊跟高考 語文改革形式,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養。要多運用激勵式、誘導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 性,提高自我調控能力;教學方式要靈活多變,促進學生生發性學習潛能,并努力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研究性學習能力。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在2-2x學年度,我擔任高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在這一年的教學工作中,我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閱讀教學上。
這一學期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我還特別注意留給學生盡量多地讀課文的時間,要求自己做到“且慢開講,且慢啟發”,慢慢改掉以往為趕教學進度置學生的感受于不顧的教學套路。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閱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以往的閱讀課上,我總是先布置思考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這樣,學生讀的方向、思考的重點就明確了,教案預設的教學目標也順利達到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師的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先入為主,造成了思維的定勢,嚴重地干擾了學生獨立自主地閱讀,無形中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中學師生天天用,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多少學生敢說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多少語文教師敢說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
這一學年度我是從高三下到高一年級的。從高三到高一年段,語文教學內容有了明顯的變化,教學對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高三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十分投入十分積極的,畢竟他們面對自己人生的關鍵選擇。而這屆高一學生,對于他們而言學習似乎是個負擔,他們對學習沒有什么熱情。
這是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從我接手開始。我總在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建立起積極學習的狀態,提供了很多可以執行的學習方案,但從實際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而言并不是很理想。
我在反思:到底是我的教學不夠生動有趣,還是教材缺乏吸引力,還是這些學生早已厭倦了語文學習?我至今還不敢輕易下斷言。因為高一(10)班的學生,有十幾個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態我是比較滿意的,我從這一學年度一開始就布置的那些積累知識、背古詩、讀名著、練字、增加閱讀量這些工作,他們基本上始終都能夠保持高度的熱情,而且能夠堅持。而高一(11)班的學生相對就要差些。
但另外的學生分了好幾個層次:有一部分是知道怎么讀語文,但并不愿意花時間,認為考試前突擊很有效,平時能夠偷懶的,盡可能偷懶;一部分是根本不怎么學語文,因為他們認為語文不讀照樣可以學好,反正這么多年的語文學習都熬過來,盡管成績不理想,不是照樣過日子?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毅力不強,總是堅持沒有幾天就放松了,老師提醒他,自己也知道不好意思,但是這種學習習慣,長期養成的惰性很難改變,盡管老師鼓勵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能真正觸及靈魂深處的那根弦,這些學生事實上他們也很痛苦,而教師面對他們的反復,不能不打起百倍的精神經常提醒幫助他們,盡管知道非常累,盡管知道這樣做并不一定有效,但我還是堅持做。
于是我在想:也許是我這個當老師的沒有很好的理解學生學習心理狀態,也許是對語文教材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還沒有到一定水準,也可能是學生本身的因素,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這屆高二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熱情不高,極為被動。
也許下一學期我得得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策略,盡可能降低教學要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點興趣和成就感,也許才可能逐漸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和熱情。
我期待。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柳永的《雨霖鈴》是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杰出代表。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重新強調回歸體驗、回歸心靈。尤其是詩歌更要注重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獲得心靈共鳴,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創設情境、符合考綱、整合知識、有效評價,這些都是高效課堂的基本要求,作為一名初登講臺的青年教師,我覺得自己還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將這些要求全部落實到課堂教學的環節中。因此,我便結合所講課文的特點,將情境創設作為落實高效課堂的主要手段。
明確了這一方向之后,我開始精心的準備課件、反復推敲教學語言、選擇適合的朗誦配樂,希望可以通過這些手段在課堂上營造出詞人柳永想通過《雨霖鈴》傳遞給我們的意境。但是,在進一步分析課文之后,我發現,我所做的工作,都只是表面功夫。學生如果對詩詞本身沒有較深入的理解,那么這一切外在的東西都是沒有載體的。因此,我改變了方向,將問題設計作為創設情境的重點,或許能獲得相對好一些的收效。因為,恰當的提問,可以引導著學生探究文本,主動思考,從而揣摩出詩詞的味道。
于是,我開始在教案中加入問題設計的環節。針對不同的詩句,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執手相看’的動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暮靄沉沉’的設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寒蟬凄切’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面對‘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景象,詩人會想到什么?”等等。可是在第一次試講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反應十分不好,大家對我所提出的問題并沒有積極回答,思考問題的熱情程度也不高,課堂氛圍呆板壓抑。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開始反思原因,是學生對這篇課文本身不感興趣嗎?我翻看了一些學生的教材,發現他們的教材上記了大量的筆記,這證明學生們對這一課是很感興趣的,他們希望對這首詞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只是在課堂上沒有進入充分思考的狀態,只是簡單直接地接受了老師的想法。導致了學過以后對于詩歌的印象并不深刻。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沒有調動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在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指點下,我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問題的設計上。我發現,我所設計的問題沒有梯度性、區分性。很多問題的設計是雷同的,讓學生感覺回答完一個問題后,剩下的問題就無話可說了。此外,問題的指向性不明確,讓學生不知道從哪個角度思考。
也就是說表面上出現了學生不與老師互動的問題,而實際上,這個現象的原因是問題設計不科學。
針對這個問題,我將我所設計的問題做了修改。將原來的問題改成“詞的上片沒有寫‘情’卻處處含情,是如何表現的?”、“‘念去去’一句出現在婉約詞中是不是顯得不協調?”、“‘經年’二字有怎樣的味道?”、“‘虛設‘又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經過這樣的改動,在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我自己感覺課堂的效果比第一次好一些。至少學生們開始進入了思考的狀態,他們開始不再排斥我的提問,基本上都能努力的在課文中找尋問題的答案。
但是,課堂氣氛沉悶的問題仍然存在,學生們雖然在思考,但是卻不能夠的得出較好的答案。這個問題又一次引起了我的反思。是不是問題設計的太難了,讓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呢?在通過對老教師的咨詢,我體會出,這次的問題出在環節設計上,缺少了讓學生反復朗讀、品讀詩詞的過程,那么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自然就不。
所以,高效課堂不僅需要科學的問題設計,更需要學生對于課文的品讀,以讀促解,以讀促悟。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昨夜睡前偶爾翻開《莊子心解》,在161頁處,赫然發現克里虛納的一句話:“不要去顧慮結果,只要做任何在此時此地必須做的,然后把結果留給我,留給神。不要問說將會發生什么,沒有人知道,要去關心手段,而不要去想結果,不要成為結果導向的。”這句話很是讓我的心震顫了一下,也許一直以來,我的問題就是太關注結果了,喜怒哀樂為結果所控,一切努力便顯得不那么自然了,說的更坦白點,其實就是內心深處尚有一個不大不小的自卑存在。因著這自卑心,就愈加要向結果來求證,為了求證便兩眼鰥鰥、目光呆呆,最終丟失了過程應有的樂趣與意義。
同樣的事情大家都在做,但心態卻迥乎不同,內蘊貧乏者捉襟見肘;鳶飛戾天者目無余子;虛懷若谷者海納百川;游刃有余者氣定神閑。因心態之不同,所成之事業自然也判若天地。最近讀到李鎮西老師《冬天》一文的課堂實錄,堪可為證。
這堂課是李老師在20xx年應邀到鄭州鐵路二中講學時,難卻校長盛情而臨時決定上的,由于事出無備,李老師只好從隨身攜帶的手提電腦中選了篇朱自清先生的《冬天》來講。李老師說這是他個人非常喜歡的一篇散文,于是我從網上調出先看了看,內容確實是典型的朱先生風格——于質樸中蘊含細膩之深情。當時我就想李老師這課一定上得有聲有色,精彩紛呈。
待我細細地看來,卻是大大的失望了。這就是李老師的課嗎?這就是傳說中大師的水平嗎?一開始上課,李老師不是馬上吸引同學們,趕緊切入主題,而是悠悠然地和學生們聊天、拉家常,談什么“怎樣才算是讀懂了一篇課文”,而且自己還長篇大論地說個人的看法——這不是新課程最反對的教師占據課堂的法子嗎?當李老師大談當年他看電影《我的兄弟姐妹》是如何流淚時,我實在忍不住了。我甚至在心里禱告:李老師,我敬愛的李老師,你趕快切入正題吧!大家把你從大老遠的地方請來,不是聽你侃大山,而是想見識一下你高明的課堂藝術的啊!你就這么對付大家,實在是……,唉,我簡直都想替你鉆地縫了。
不緊不慢地,李老師總算開始讓學生讀那篇文章了,我意少舒,靜待下文。接下來,李老師自己朗讀一遍課文,讓學生勾畫出打動心靈的語句。從實錄中看得出李老師讀得甚是投入,因為讀完后,課堂上悄無聲息,看來大家都沉浸到了課文之中,這不能不歸功于朱先生散文的動人魅力了。
還是來看李老師都做些什么吧,他說:“現在我想聽聽同學們的感受,就按照剛才我說的:‘讀出自我,讀出問題’的順序來交流一下各自的體會。”說喜歡的句子,這個不難。有同學說“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著‘洋燈’,也還是陰暗”這句不錯,讓她想起了自己的父親講的小時候吃豆腐的故事。李老師借題發揮說:“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使人與人之間心靈的距離迅速地拉大。在現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們,可能是做作業,爸爸媽媽呢可能是看電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多么懷念那種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對一種久違了的溫馨人情味的`回憶。”我心想上面那位女生趕巧聽過父親小時候吃豆腐的事,其他學生就未必有此同感了,李老師能把同學們的心攏到“溫馨的人情”這個主題上來嗎?又一位同學站起來說:“我對這幾句特別感動:‘外邊雖老是冬天,家里卻老是春天。’我感到這句話特別溫馨!”“呵呵,我真是感慨萬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李老師說著還真和這位同學握上了手。如此又問了兩位同學,之后,李老師看到一位女生把手舉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請她發表意見。她先讀了文中的一段文字:“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里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里。”然后停了一下說,“讀到這一句,我特別感動,引起了我的共鳴。因為這讓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飯的時候……”她突然說不下去了,眼淚已經流了下來,但她稍微頓了一下,還是帶著哭腔繼續說:“爸爸,爸爸,總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夾……”行課到此,出乎意料地出現了一個高潮,一個情感的高潮,在這個高潮里,李老師借機滲透了理解教育、愛心教育,很自然地,師生的心是在一起的。這一點我比較贊賞。
接下來,是課堂結構的一個過渡點。李老師說:“除了欣賞之外,我們還要進行研究,同學們同樣可以發表看法的。哪些同學有什么問題呢?甚至不喜歡這篇文章的同學也可以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質疑。”這就由情感共鳴轉入了疑難理析。一位男生提出來:“我發現這篇文章通篇并沒有寫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對題。這是為什么?”李老師馬上肯定這個問題非常具有科研價值。繼而學生們圍繞著這個中心話題展開了討論,以這位男同學為一方,其他同學輪番進攻。李老師絕不以勢壓人,一直捍衛著這位倔強男生的話語權,最終這位男同學點頭說:“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來襯托家庭和友情的溫暖。”“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幾位同學的觀點。這種勇于服從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貴!”李老師友好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課堂就在這輕松友好的氣氛中進行著,即使學生們提出再簡單的問題,李老師也保持著微笑,和顏悅色,循循善誘。最讓我感動的是李老師不時發出的會心的笑聲,它也仿佛一縷和煦的春風吹散了我心頭的緊張與矯情。不知從何時起,我被李老師的人格魅力引領著,已完全出離了這狹小的課堂,悠游于作品勾畫的歷史場景之中。至此我方才醒悟,原來李老師那看似不經意的插科閑聊都是在與學生交心啊!都說課難教,我們的課為什么難教?對比李老師我發現了大家的和藹、親切,也看到了自己的局促與拘謹。
課堂固然是需要有目的的,但更需要像李老師這樣煦暖如春風的人格魅力。好課是心底的流泉,而不是箭矢的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