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2篇)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范文 篇1
《荷塘月色》歷來被人們認為是一篇上乘的美文。我想她的美恰如徐志摩《沙揚娜拉》中那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能把這種美傳達給學生最好的方法便是朗讀。做到以情感人,這樣才能感染學生。但如果毫無技巧,一味的朗讀,效果也是甚微的。那么,如何對學生進行朗讀教學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高一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朗讀氛圍。
1、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朗讀興趣。我在講授這篇文章時,一開始就向學生說明這是一篇美文,美文就要美讀,然后通過聽錄音,使學生對整篇文章有個大概的了解,同時把握作者的情感。在感知了課文后,模仿錄音大家齊讀,教師作適當的點評,但不管學生朗讀得如何,教師在某種程度上都應該給予肯定,給學生以充分地信心。
2、精心設計導語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準確生動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能吸引學生,打動學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如:在講授《荷塘月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古往今來有許多優秀的散文家,他們有自己飽蘸深情的筆,寫下了許多詩情畫意的篇章,在名家們的筆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靈性。我們在朗讀的過程中能體會到這一點。
二、重視教師的范讀。
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語文教學中老師應多注意給學生以科學的指導和示范的影響,其中范讀就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相當的影響力。老師如能經常給學生正確的、動之以情的范讀,就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從而不斷提高讀書的興趣。
三、對個別學生的朗讀進行點評。
在整體朗讀課文之后,分析重點自然節時可抽幾位學生讀,然后先讓同學發表意見,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其次教師歸納、總結,再次講明朗讀時掌握的技巧。同時,抽取的幾位學生可先挑選一下,有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和水平一般甚至較差的學生,這樣可以有一個比較的過程,促使學生更好地朗讀。
其實,優美的朗讀,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個性化,而且它會像一股清泉流淌學生稚嫩的心田,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
除此之外,我認為這篇文章要講的內容非常多,應該有一個取舍,最好不要面面俱到,要善于把握重點,讓學生體會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這兩節,從月下荷塘中朱自清不寫一個月字,卻能夠盡得月之風姿說起以品味他的高妙。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范文 篇2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散文,是必修二中專題四“慢慢走,欣賞啊”這一專題中的一篇散文。
這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這篇文章,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脫俗的月下荷塘圖。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賞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時,使注意從意境這方面進行切入來學習欣賞這篇文章。“意境”顧名思義,即“意”與“境”的組合,意為作者的情感,而“境”則為外在事物,所謂“意境”即為作者內在情感與外在景物的有機結合,情景交融。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注意讓學生體會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寫荷塘月色時所用的語言之美,并探究語言刻畫的手法,其次是讓學生領悟一切景語皆情語,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蘊藏的情感,緊扣開頭的第一句(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平靜”對全文進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鑒賞文章的語言,欣賞美麗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課時從景入情,對其情感和所表達的思想進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質相稱,形神俱美的藝術品),古人說“文因質立,質資文宣”。散文的美表現咱內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結合。《荷塘月色》就是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
上完這節課后,我感覺最為得意的地方就是評點這一環節。
讓學生在評點課文時,學生對于文章的點評非常到位,甚至于有些學生的點評替代教師的講析,例如:有一位學生說: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寫出了荷塘形狀的不規則也寫出了荷塘回環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則寫出了荷葉之多,亭亭寫出了荷葉之高,荷葉的動感,荷葉的美,疊加了裊娜,節奏羞澀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荷葉嬌羞之態,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寫流水則脈脈一詞來描述,把水寫活了,寫出了人的感情。
得意之二便把文中使用疊詞的句子讓學生改寫,對比改寫之后與之前對照,有什么不同,領會疊詞在文中使用的作用,并讓學生舉出使用疊詞較多的詩詞,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學會從語音,語言節奏的角度來鑒賞詩詞、散文,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好處,此處教師的預設在課堂中注意讓學生去自主探究,自發生成,避免了出現老師預想不到的事情并且學生在對比中也學習到了方法。
而談起本節課的不足,則有很多,試舉一兩個作為典型代表:
首先第一處便在引導學生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的時候教師只注重了自己的預設,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導,以至于教師一味的把學生往自己設定好的路子上引,卻引不過來,學生不明白教師在想的什么,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此,讓我感覺到在預設與生成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略。
另一個是上課時的語速太快,提問時沒有注意語言輕重緩急,讓學生不能抓住問題的要點,使得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較慢,無法達到預設的理想狀態,讓學生無法從老師的語言中體味到文章舒緩朦朧的意境美。這也是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范文 篇3
作為一名高中的語文老師,一定要學會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反思自己的教學技能,反思學生的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范文,供大家參考。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散文,是必修二中專題四“慢慢走,欣賞啊”這一專題中的一篇散文。這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這篇文章,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脫俗的月下荷塘圖。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賞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時,使注意從意境這方面進行切入來學習欣賞這篇文章。“意境”顧名思義,即“意”與“境”的組合,意為作者的情感,而 “境”則為外在事物,所謂“意境”即為作者內在情感與外在景物的有機結合,情景交融。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注意讓學生體會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寫荷塘月色時所用的語言之美,并探究語言刻畫的手法,其次是讓學生領悟一切景語皆情語,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蘊藏的情感,緊扣開頭的第一句(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平靜”對全文進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鑒賞文章的語言,欣賞美麗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課時從景入情,對其情感和所表達的思想進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質相稱,形神俱美的藝術品),古人說“文因質立,質資文宣”。散文的美表現咱內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結合。《荷塘月色》就是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
上完這節課后,我感覺最為得意的地方就是評點這一環節。讓學生在評點課文時,學生對于文章的點評非常到位,甚至于有些學生的點評替代教師的講析,例如:有一位學生說: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寫出了荷塘形狀的不規則也寫出了荷塘回環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則寫出了荷葉之多,亭亭寫出了荷葉之高,荷葉的動感,荷葉的美,疊加了裊娜,節奏羞澀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荷葉嬌羞之態,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寫流水則脈脈一詞來描述,把水寫活了,寫出了人的感情。
得意之二便把文中使用疊詞的句子讓學生改寫,對比改寫之后與之前對照,有什么不同,領會疊詞在文中使用的作用,并讓學生舉出使用疊詞較多的詩詞,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學會從語音,語言節奏的角度來鑒賞詩詞、散文,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好處,此處教師的預設在課堂中注意讓學生去自主探究,自發生成,避免了出現老師預想不到的事情并且學生在對比中也學習到了方法。
而談起本節課的不足,則有很多,試舉一兩個作為典型代表:
首先第一處便在引導學生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的時候教師只注重了自己的預設,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導,以至于教師一味的把學生往自己設定好的路子上引,卻引不過來,學生不明白教師在想的什么,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此,讓我感覺到在預設與生成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略。
另一個是上課時的語速太快,提問時沒有注意語言輕重緩急,讓學生不能抓住問題的要點,使得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較慢,無法達到預設的理想狀態,讓學生無法從老師的語言中體味到文章舒緩朦朧的意境美。這也是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拓展閱讀:高中語文《荷塘月色》說課稿
一、說教材(一)教材分析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本文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繪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動、語言優美、典雅,藝術技巧純熟、自然,是一篇經典的美文。鑒于以上分析,根據課程改革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了解作者尋求寧靜、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審美情趣。
2、知識目標:學習巧妙的語言修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3、能力目標:訓練朗讀、分析、表達能力。
(三)教學重點:鑒賞語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藝術手法
(四)教學難點:通感的學以致用
二、說教法:根據以上的分析以及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和年齡、心理特征(感性思維為主),擬采用誦讀法、直觀演示法、設疑討論法。聲情并茂的配樂誦讀法:此法可使聽眾漸入佳境,引起共鳴。圖文并茂的直觀演示法:利用多媒體打出荷塘月色圖幻燈片,配合語言描繪,視聽結合,調動人的多種感覺器官和想象,使學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動的設疑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集中探討。
三、說學法:教學相長,學生又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結合學生特點,以提升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為目標,有針對性的引導他們自學自我提升。
1、 課前預習,明確課堂任務,提高效率;課后拓展,多渠道閱讀相關文章,廣開眼界,鍛煉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閱讀能力。
2、 多模仿示范朗讀,是提高朗讀水平的有效途徑
3、 深入研讀課文,課堂上積極參與,提高思辨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 導入(2分鐘)1、擬用舊知識導入法,讓學生列舉關于“荷”“月”的古詩詞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頭”“月兒彎彎照九州”,等等。2、明確本堂課教學目標為賞析語言美,感受畫面美。
(二)4、5、6段課文分析(33分鐘)
先介紹作者是為了排遣不寧靜的心情,選擇了獨游荷塘,然后自然過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學習。(一兩句簡單的過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點,又保證課堂結構的完整性和嚴謹性。)
1、朗讀訓練(8分)
課前預習已整體感知文章,課堂設計配樂朗誦,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選學生代表與老師一起聲情并茂的朗讀,并進行點評。
2、賞析語言美,品味畫面美(25分)
提問:這幾段寫了什么?都說它美,它美在何處?
理論依據:美感是一種心理現象,美感產生的生理基礎有視、聽、味、嗅覺等多種感覺器官,品味作者筆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調動多種感官的想象,這種美的想象屬于心理學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據別人的描述或圖樣進行的想象。一句話,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進行想象,給予學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間,才能深刻品味到這種美。
⑴語言美
本文語言突出特點,運用大量修辭手法,神采飛揚,其中的博喻、疊詞、通感為重點,對此學生卻較生疏。
①博喻就是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又叫連比,運用博喻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勢,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潔、瑩潤、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幾眼嗎?
學以致用:發揮想象,仿寫或擴寫,寫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寫、擴寫是高考考察的語文能力之一)
②疊詞
切入角度:用音樂的擊鼓打節奏方式領略疊詞獨有的韻律感,如“曲曲/折折”“陰/森森”“脈脈”節奏分別是……(學生會用手指叩響桌子去感受疊詞帶來的音樂美感,荷塘月色的靈動飄逸。)
課外拓展:《詩經》中的大量疊詞,如“關關雎鳩“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③通感:
明確定義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典型例句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讓讀者通過聯想、想象得到了嗅覺、聽覺上的雙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隱若現、撲朔迷離。
課外拓展:中國古典詩詞中有大量的通感現象,注意積累。如杜牧《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 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
學以致用:當堂造句,鞏固消化,鍛煉文筆。
⑵畫面美
語言的美即表現出了畫面的美,詳見板書。
根據學生對美的體驗以及老師的總結,列出本堂課的主板書,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范文 篇4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寫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荷塘月色》教案教學目標
1.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通過對景物描寫的賞析,把握作者在現實世界與夢的世界之間輾轉中力求超脫的努力,靈魂掙扎的凄苦與無奈。
教學方法與設想
1.體會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并結合語境理解語句、揣摩語言。
2.圍繞“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理清作者的感情線索,品味文章清麗的語言,理解作者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把握思路
《荷塘月色》從外在形式和結構上講,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待出游的原因:“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調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寧靜到游荷塘以尋求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憂愁:由游荷塘到欣賞荷塘上的月色,尋求心靈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喜悅是作者內心世界的獨白;第三部分:是回到現實世界,惦念江南,欲擺脫“不寧靜”,超然物外而不可能,回歸室內,是作者由“夢”中回到現實,但朱自清不是一個夢游患者,他是在清醒的情況下走入“夢”境的,所以可將他這次夜晚出游的經歷稱之為“精神的夢游”。
二、揣摩語言,進入感情世界
(一)有人認為,文章展現的兩幅圖景“荷塘月色圖”和“江南采蓮圖”在內容、時間、地點、格調、描寫風格上沒有關聯,因此顯出明顯的突兀和斷裂。請你對這兩幅畫進行具體的分析,并談談自己對這種觀點的理解。
1.“荷塘月色圖”中荷花裊娜清麗,明月皎潔清明,清風柔和,畫面色調淡雅、素樸清幽。極為寧靜,沒有現美世界中的喧囂、復雜,它所象征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凡脫俗的,是朦朧飄緲的,是一代知識分子“不寧靜”的心態中升華出來的一個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說是朱自清的夢。
畫面賞析示例: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賞析:“田田”二字,運用疊詞,描述的碧綠的荷葉相連的樣子,不僅有一種和緩清柔的音樂美,而且讓人想到古樂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眼中的畫面與歷史的畫面互相疊印,美不勝收。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賞析:“明珠”寫出了月下荷花晶瑩剔透、纖塵不染的美;而“碧天里的星星”,寫出了荷花在無垠的碧綠荷葉的背景下,在悠悠吹拂的夜風中輕輕閃爍的動態之美。讓人想到了《春》里:“(野花)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剛出浴的美人”,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想到誕生于大海之中的美神維納斯,從而想到荷花的淡雅高貴、冰清玉潔之美。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賞析:這個比喻以虛喻實,把輕霧籠罩的荷葉荷花比作夢,使畫面虛實相生,如夢如幻,表現了作者沉醉于理想世界的狀態。正如秦觀“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2.“江南采蓮圖”紅花綠水碧葉、紅男綠女藍天,色調明麗濃郁,情感熱烈活潑,那“妖童媛女,蕩舟心許”的情景,采蓮是江南的舊俗,那種熱鬧和風流,那種富有情趣,展現了豐盈飽滿、天真爛漫、無拘無束的人性美。才是江南水鄉文化的顯現。江南文化是自由的文化,是自如的文化,充滿生機的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文化。而這正是朱自清的夢中之“夢”。
小結:如果說荷塘月色圖是一幅清麗淡雅的水墨畫,那么江南采蓮圖就是一幅活潑鮮明的水彩畫。但是這一靜一動,一冷一熱里卻傳遞著共同的精神內涵,那就是:自由、和諧、美好。王國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又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兩幅圖畫其實都是朱自清先生內心情感的呈現,這正是朱自清所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是心靈的風景而不只是自然的、歷史的風景。在寫景之中,無處不滲透著作者的情,委婉而曲折地表達了他不滿現實,幻想超脫現實而又無法從現實中解脫出來的苦悶心情,情與景就是這樣水乳交融在一起的。雖是別人的文字,表達的卻是作者的情懷。
作者向往的是一股青春活潑的氣息。將這種想象中的場景與眼前的荷塘相對照。“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欲擺脫“不寧靜”超然物外而不可能,把作者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找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這里對江南采蓮盛況的回想,雖暫得解脫,卻是“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最終還是回到造成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作者一下子回到現實中來,然而現實的不斷干擾,使尋夢成為永遠不能實現的遺憾,這也是那個時代人無法越出的牢獄。這種尋找精神家園而不得的悲哀是《荷塘月色》警示人們的主題。
(二)有人認為:朱自清所寫的荷塘不是平常的荷塘,而是一個虛擬的、理想的荷塘。荷塘月色是真實的存在還是作者理想的物化,你如何理解呢?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荷和月都象征著清潔高雅,這里的荷塘月色是如此的高潔淡雅、自由和諧、靜謐朦朧,它顯然已經滲透了作者濃濃的內心情感,自然是作者心靈的外化而不是純粹的真實的存在。錢理群認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獨處”時的“獨語”——與其說在觀賞景物,不如說在逼視自己的靈魂深處;與其說他寫下的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一切,不如說他在構造一個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一個與現實對立的陌生的藝術世界。在現實中,人被命定扮演某個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說“一定要”說的話;而在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這是真正屬于自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顯然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與自我心靈升發的理想世界。兩個世界中,夢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現的;現實世界只是“偶而露崢嶸”。
正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他輕輕作別的是自己昨日的“愛,美,自由”(胡適語)的夢幻,而沈從文的《邊城》,作者也期望用那沱江之畔的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的鳳凰小城,那個交織著愛與善良之美的故事,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自然之明凈,也是人的心靈之明凈。那字里行間流淌的濃濃的田園牧歌情調,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欲泛濫的批判。而《邊城》的結尾:那個人也許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豈不也是沈從文的等待嗎?翠翠等待的是她的愛人,而沈從文也是站在希望和失望的邊緣,等待著已經凋露在現實里的那個美麗的夢。
《荷塘月色》反思對《荷塘月色》思想感情分析所能抵達的深度,將直接決定課堂最終所能達到的高度。錢理群教授所說“夢的世界直接呈現,現實世界只是偶爾露崢嶸”,如何區分“夢”的世界與“現實世界”,深入一代知識分子的靈魂深處,理解荷塘月色對一代知識分子的潛在的深層意義,將是本課的一個難點,但也是絕對不可以輕輕繞過的,因為這其實是課堂真正的核心所在。因此,本課時將對文章展現的兩幅圖景“荷塘月色圖”和“江南采蓮圖”在時間、內容、格調上的割裂進行分析討論,并最終理解這種“冷”與“熱”,陽光與陰影的交織,正是一個在社會和生活重壓下的知識分子內心世界的真實呈現。正是這“現實”世界與“夢”的世界的對立、糾纏,顯示著作家靈魂掙扎的凄苦。這樣緊扣文章的核心矛盾:“平常的自己”與“超出平常的自己”的割裂;現實的世界與“另一個世界”的對峙。不但品味文章如詩如畫的語言,感受朦朧清新的意境,更能走入清秀唯美的文筆背后的那個欲求超脫而不得的苦悶的靈魂世界。這樣再適時擴展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沈從文的《邊城》也就水到渠成。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范文 篇5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嘆服!
經常聽老師上《荷塘月色》的公開課,沒發現好的使人難忘的好課,自己上來也覺得無趣。一篇如此優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師手里怎么就變樣、變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眾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難于上青天了。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為比較好駕馭。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范文 篇6
高一語文必修2選編了朱自清的名篇佳作《荷塘月色》,教完本文頗有感觸。
教學中,我采用中間突破的方法,從第4節開始切入文本解讀,在這里我重點引導學生品味荷塘的意境,點撥學生分析細節描寫和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感悟作者的情感,從而理解作者筆下的荷韻;接著與學生共同探討文章主旨句。并留下時間給學生思考、質疑、對話交流。但是,這一過程中預設的比生成的多,學生閱讀能力的生成不夠,教學思路跳躍性較大,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不充分。教學過程缺少真正意義上的高潮,原來設計高潮在學生自主閱讀、質疑對話環節,但由于課堂沒有把握好時間,這個環節沒有出彩。
其次,朗讀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學設計中包括教師范讀、學生抽讀、集體齊讀等朗讀形式。目的是想通過師生的朗讀,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情感,將學生帶進文章特有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愿望。但由于學生朗讀時,我沒有對朗讀進行確當指導,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對關鍵詞、句的語氣、語調和語速沒有準確把握。在品味文章語言時,分析成分多了些,誦讀的時間少了些,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范文 篇7
《荷塘月色》的第一節課主要是梳理了文章的脈絡,并找出作者的情感線索,疏通文意。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目標。而第二課時,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如何寫“寫景狀物散文”,重點研讀第四、五自然段,讓學生學會運用“修辭”和“練字”進行寫景狀物。
課堂上結合學案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最后的當堂訓練“以月色下的張北或月色下的私立一中為話題,寫一段300字左右的描寫性文字”,卻不能完成,于是,將其作為課后作業,在第三節課的時候,我讓小組先自我選拔,每組選出1—3篇相對較好的,并一起幫助改正,然后再講臺上給大家展示,這堂課讓我感覺挺滿意的,發現了學生們不一樣的一面,雖然學生們的文字并不是那么完美,還需要打磨。
但是,我看到了我上節課的影子,我知道上節課已經在學生的心中打下了烙印,并且學生已經開始嘗試著學習怎樣去寫,我給予了朗讀的同學以充分的肯定,“我看到的好多大家的作品也不過如此,今天大家寫的片段都很好。
這說明只要大家認真去寫,并不比那些大作家差,沒準那一天我們班的那位同學會成為一名作家,到時別忘了送老師一本書啊?”我所說的話是由衷的,每個人的潛力都是很大的,關鍵看你去不去開發它。在這里,留下你們的痕跡,希望你們將來能走的更遠。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范文 篇8
《荷塘月色》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為后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荷塘月色》教案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二)過程與方法
1.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
2.提高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悟能力。
3.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鑒賞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教學重難點
(一)作者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二)本文的寫作線索是什么?
(三)“通感”這種修辭方法的特點及作用是什么?
(四)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語句的含義。
教學方法
1. 自主閱讀體驗與教師引導、集體討論相結合。
2.涵泳法、美讀法為主兼用探究法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A、請學生熟讀課文;B、背誦4-6段。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老師有聲有色地背誦《春》中的一些典型段落,感染學生,調節氣氛。然后再總結。)
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語文教材曾選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這兩篇散文都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關于他的生平經歷,同學們知道些哪些呢?(教師引導學生口述,最后教師概述。)
教師: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作新詩,發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出版詩集《蹤跡》,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動寫照。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散文。(板書課題及作者:荷塘月色 朱自清)
二、聽《荷塘月色》的配樂錄音帶:思考:作者細致描寫荷塘的文字是第幾段(第4段)?
好,那我們請一位同學再朗讀一遍這個段落,然后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
三、作品結構分析:(再請全班同學齊讀下這篇優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寫了什么內容?全篇又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緣起:第一段: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境)
觀荷塘:第四段:荷塘美麗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離荷塘:第七、八、九段:聯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十段:在思鄉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畫一個圓形的圖解做板書,邊板書邊講解。見課件!)
從寫景狀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寫觀荷緣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寫荷塘月色。(景)(主體)
第三部分:(7-10)寫景中人。(情)(尾聲)
(細講線索:《荷塘月色》的行文線索,很有特色,如同經、緯兩條線穿織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變化好似一條經線,對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猶如一條緯線。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所以“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后心情變化的思緒線索”。)
小結本節課的內容:本節課我們對《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請同學們課后繼續認真朗讀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借景抒情的。
布置作業:1、背誦4-6段;2、閱讀課后附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找同學背誦第4-6自然段,并做鼓勵性點評。)
二、自主探究:找出你所欣賞的語句,并說出你真實的感受。
(講解:很有代表性的幾句:)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分析:這是分量很重的一筆,可見“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
問:起筆這樣寫是什么目的?
(分析:不加掩飾直抒情懷,顯出作者內心有苦悶,心緒煩亂。這也正是夜深人靜出游荷塘的緣由,即,欲排遣苦悶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
(分析:此段拋開寫景,句句都是內心活動,這樣寫是不是偏離了文章的主題呢?
明確:A、抒寫月下獨處的自由感正是對“心里頗不寧靜”的自我調節,蘊涵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B、這“情”沒有離開“景”,如果不是月下獨行在那條極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發所謂“獨處”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這是過度句,提示下文重筆寫荷塘月色;B、這一句感情上起了變化,作者沒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樣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美景的:
分析:(1)按觀察的角度、逐漸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順序:茂密荷葉→多姿荷花→縷縷荷香→葉花顫動→流水
以上是順序特點,細分析,還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把荷塘寫“活”。(這個問題要啟發學生回答,讀進去)而且,作者筆下的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揚靜而情動。
B、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了散文的神韻。所謂“可想”,是指由“可見”引起的合理聯想,把不可見的景物寫得很有風采。
“通感”這種修辭方法的特點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覺)——渺茫的歌聲 (作用于人的聽覺)
把作用于嗅覺上的花香“錯置”到聽覺上合理嗎?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點寫清了,形象生動。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風中的賞花人嗅那馨香,時有時無,這種體驗是真實的;聽那從遠處高樓飄來的歌聲,時斷時續,同樣是真實的體驗。這兩個“真實”便把不同類的感官功能溝通了。作者在感覺上的體驗是細膩而豐富的。這一句也恰恰說明“人在景中[l1] ”。
五、請學生自己賞讀并討論第5、6自然段段::
欣賞的重點可放在對某些字詞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極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精確在哪兒?
2、“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里的比喻與擬人,準確形象,但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作者為什么不割愛呢?
六、小結全文:本文寫夜游的動機、夜游的聯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七、布置作業:自由命題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運用通感的修辭方法,在選用動詞與疊詞上下點功夫。
教學后記:
《荷塘月色》的感情如何理解 ?
《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其寫景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寫荷塘上的月色,寫月光下的荷塘,相當成功。至于抒情是抒的什么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表現了愁悶的心境,有的認為表現了閑適的心情,有的認為表現了對現實的不滿的憤激之情,有的認為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認為表現的是什么樣的情感呢?
我認為作者表現的情感是復雜的,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低調情緒籠罩著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寧靜,路是幽僻、幽靜的,云、月是淡淡的,樹色是陰陰的。蟬聲與蛙聲雖熱鬧,但與“我”無緣。不滿現實,但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至于喜悅,課文開頭忽然想到日日走過的荷塘,“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的,“今晚卻很好”,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暫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頓生。于是,由賞景想到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淡淡喜悅之情也是籠罩在全文的。
《荷塘月色》反思《荷塘月色》這篇文章,一直以來就是中學課本的經典作品,也被世人所傳誦。膾炙人口的景色描寫和作者淡淡的心境,極其符合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對恬淡、寧靜生活向往的情緒。多少年來,我們的教師對此課文的處理慎之又慎,生怕一個不慎,被別人小瞧。也正因為如此,在教學中,我們許多教師每每講到此文,大多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半步。多少年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從此文中學到的東西大致相同,特別是課文的結構極其的相似,就是環形結構,起點既是終點。而主旨呢?也多是在時代背景之下那種淡淡的喜悅兼有淡淡的哀愁。
對此文,教師很少有自己個性化的解讀。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提倡的是有效教學,是探討式的教學。所以在準備這節課時,我大膽摒棄了以往對文本處理的思路。而是采用全新的理念。
首先,在對文章主旨的理解上,我并不先去強調當時的時代背景,而是緊緊抓住課文的第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讓學生不要顧忌其他,只要能夠理解“心里不寧靜”是種什么感覺就是。因為文本本就是這樣,非常的清楚,學生每個人都有過不寧靜的感覺。如果再融進其他的東西來理解,就會把問題復雜化,抽象化,那樣反而加大了理解的難度。也會使教師的講解難以有個重點的話題一貫講解的全過程。當然,這樣處理我也有自己的理由,就是我認為這篇文章絕對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沒有任何的關系。原因一是:本文前后都提到了自己的妻子。開頭是“妻在屋里拍著潤兒,哼著眠歌”,這句話暗示我們,此時的家庭生活根本沒有作者什么事。一般來說,家庭生活,在晚飯后,才是其樂融融之時,是父母逗玩小孩之時,是夫妻閑聊之時。可此時的朱自清呢,在妻子的眼里似乎是個多余的人。文章的結尾處,等朱自清回家后,妻子在已和孩子睡熟。按照過去“禮教”或者“相夫教子”對女性的要求來講,妻子是無論如何也要等丈夫回家的,可是,朱自清告訴我們,妻子并沒有等他,人家早已經進入夢中,而且是睡熟。有過這樣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此刻,夫妻之間肯定是鬧了矛盾。
其次,稍稍了解朱自清生平的話,也就知道,朱自清的家庭生活并不十分愉悅,而且孩子過多,一個搞學問的人是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的,可他的家庭并不能滿足他這樣最簡單的要求,所以因孩子的吵鬧,矛盾就在所難免了。
所以,對文章主旨的把握我們沒有必要從政治的角度去美化一個作家,生活的真實才是最美的的東西。而且,就只理解是因為家庭的矛盾導致作者外出散心,學生更容易把握、理解,也更能讓學生體會偉人的日常生活。
正因為我是這樣考慮文章的主旨,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這樣確定此文的教學思路:
一個人在心情極不越快的時候,往往想借助一些外界的東西來排遣心中的郁悶。于是,我先提問學生在郁悶、不愉快的時候大多采用什么辦法?學生的回答多種多樣,但是最終會落在:環境、情緒、發泄等方面。這樣有了學生的親身體會,那么《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結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作者的思路就是: 頗不寧靜:獨處————忘掉生活中的煩惱
改變環境——以達到改變自己的心境
改變心境——改變自己的情緒(心境:江南美好的生活的回憶)
獲得了短暫的放松,但是現實終究是現實,家還是要回的,再次回到先前的生活和苦悶之中。 優美的文字也是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對此,在欣賞完文章的結構后,我把重點放在了,4、5、6三個自然段。
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四自然段,內容:田田的葉子——荷花——荷波——荷香。描寫的對象,描寫的詞語。層次清晰,對象突出。分析描寫的語言,以學生為主,主要是討論鑒賞它的表達效果。
第五自然段,以修辭為主,鑒賞比喻的妙處,同時掌握通感修辭手法的運用。
第六自然段,以疊詞的使用為主,主要補充疊詞的表達效果。 最后簡單分析,對詩歌應用的好處。
對于這種設計,我認為比較簡單和容易操作,而且省略了以往教學中大量的講解內容,對于影響學生理解的時代背景,避而不談,減輕了學生不必要的思考,而且使學生能很快從生活中理解本文的寫作意圖。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范文 篇9
《荷塘月色》是篇詩化般的散文,其語言自然是很美。所以想到要從鑒賞語言著手來賞析這篇課文,對語言的鑒賞是多方面的,好像突然又不知如何下手,剛好看到孫玉老師曾經也對《荷塘月色》的語言進行賞析過,所以就有借鑒,最后定下來。
自上課以來也有近兩個月了,一直接受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如今用新課程標準來給學生上課,雖然有努力學習新的教學模式,但仍是有很多不足。尤其在這次“先鋒杯”卓越課堂“小組成效度”專題賽課活動中,在眾多老師的評價中,各種問題都突顯出來。以前沒人聽課,發現不了問題,如今,經各位老師的提點,才發現,原來問題很多。下面我就說說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心理的緊張。平時面對學生倒也沒有緊張心理,但是面對后面坐著的一排聽課老師,突然就感覺心快跳到嗓子眼來了,喉嚨發干,就怕說錯了什么。慢慢的也平復下來,跟著自己的思維來。由此,不得不說,教師的心理素質一定要好。
其次,新課改雖然是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但也是對教師的自身素養的更高要求。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生掌握到的基礎上,拔高他們的高度,而不是說完全讓學生學,教師不需要參與其中。這也是對教師素養的更高要求:讓學生學,教師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給他們方法。就如在荷塘月色這節課上,我應該給學生一些明確的意見,不能說只是讓學生展示。
最后就是,各個評價環節要落到實處。在這節課上,小組互評和最后教師對這節課的評價完成得不是很好。
問題很多,要學習改進的依然很多,只能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學生活中要注重對自身語文素養的培養,做一個合格的,新型的教師。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范文 篇10
《荷塘月色》寄托了作者一種向往于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荷塘月色》教案板塊分析:
“一花一世界”板塊的重點是——感受寫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經典的寫景美文。圍繞“荷塘”“月色”創造意境,抒發情感。
此文上過多遍了,在新課程引導下,還用老辦法來教?我比較贊同從詩歌鑒賞中學到的“意境美”出發,重點在學生的個體感受與體驗上,在朗讀的基礎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構成了哪些“境(景)”。在閱讀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由此體會,寫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語皆情語”。
關于主題。我不主張老教材上對“頗不寧靜”的統一解讀,把“憎惡黑暗現實”當作唯一答案,作為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內心煩悶與家庭情況,在主題探討活動中可讓學生進行個性解讀、多元解讀,理解這哀愁背后一個知識分子的迷茫彷徨和愛國良知。
教學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通過美讀,讓學生體會文章的韻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點。通過具體的鑒賞活動,領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通過主題的多元解讀,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第四專題有哪幾篇課文? 歸類后明確學習的重點
《荷塘月色》《聽聽那冷雨》——鑒賞寫景散文的意境美
《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鑒賞寫人散文的細節美
《祝福》《邊城》——鑒賞小說的情節美與環境美
《林黛玉進賈府》——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美
2、同學介紹對朱自清的了解,老師總結
4、抽查學生朗讀《導、析、練》上的字詞與解釋。
5、學生朗讀:要求第一步朗讀,那種’把自己放進去’的朗讀。注意,在朗讀《荷塘月色》的時候,你就朱自清!”
提示:這篇文章的話語方式是自言自語。因此,同學們在讀的時候,要把這種語氣讀出來。怎么才能讀出這種語氣呢?關鍵是把自己當作朱自清,進入他的內心,把文章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聽孫道臨的朗讀,要求畫出你覺得寫的美的句子,想想從句子中你讀到了什么意境?
二、品味鑒賞:
1、交流能打動自己的文字,嘗試著說說讀到什么意境?
提示學生注意:意——情境——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風景是人物的內心觀照。
估計學生會提到
l 路上只有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這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意(情):孤寂淡淡的愁微涼的心境
境(景):前一段小煤屑路,幽僻、寂寞、陰森森有些怕人 月光淡淡的
l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l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沐的美人。
l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l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的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青紗的夢。
意(情)——靜謐 涼 淡淡的喜悅
葉 : 田田的葉子如亭亭舞女的裙 (比喻)
花: (白色)零星、裊娜、羞澀, 月下荷塘
如明珠,如星星,如美人 (博喻)
香: 如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通感)
水:脈脈的看不見(溫婉如女子)
柔美恬靜
境(景) 月光:靜靜的 瀉
霧: 薄薄青色 浮起塘上月色
葉子與花: 在牛乳中洗過
籠著青紗的夢
光與影:名曲(通感)
l 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哇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意(情)—— 孤寂淡淡的哀愁(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境(景)——陰陰的樹色隱約的遠山沒精打采的燈光熱鬧的蛙聲
l 《采蓮賦》一段場景……
意(情)——向往自由、快樂,不滿意目前的現狀又有些無奈
境(景)——熱鬧、歡快 風流的季節 (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三、主題探討:
1、作者的心境到底是怎樣的?散文都有文眼,找找這篇文章的文眼!
全文的底色——不寧靜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交織出門散步是為了尋求寧靜,但是,仍然求而不得——作者在借景抒情,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2、作者為什么不寧靜呢?探討寫作背景,引導對主題的多元解讀
(1) 文章寫于,大革命失敗了。作者心里惶惶然。
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明白。
--朱自清《一封信》
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參加革命或,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方法……在這三條路里,我將選擇那一條呢?我既然不能參加革命或,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以故作安心地過日子……我終于在國學里找著了一個題目。
--朱自清《那里走》
可以看出,革命失敗,面對現實,他采取了暫時的逃避——做學問。做學問心就安了嗎?
(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
朱自清畢竟是個有著獨立人格的自由知識分子,他雖然選擇了暫時的逃避,但至少他是愛國的,關注現實的,正直的!體現了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行!
(3)選擇“荷塘”來作抒情的主體
你能聯想到“荷花”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意象特征嗎?
作者的名字
中國二三十年代文人的審美傾向
小結:因以上的原因,散文的主題我們可以多元解讀,總的說來,它反映的應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迷茫彷徨和愛國良知。
開篇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確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調。這“頗不寧靜”,正是作者對嚴酷現實的不滿和苦悶心情的寫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這說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頗不寧靜”的心情寧靜下來。而置身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確感到了某種超脫:“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這淡淡的喜悅之中,那彌望的荷塘,那田田的葉子,那裊娜的花朵,那縷縷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脈脈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霧,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與影和諧的旋律……都讓他的心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然而,這安寧的確只是暫時的,因為,作者心靈深處的惆悵是難以排遣的,所以,當耳邊傳來“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時,他便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嘆。一直到“這到底令我惦著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便從夢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悶的現實。
如果說,“借景抒情”表現了作者面對黑暗現實對時代苦悶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則表達了作者對高潔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動追求。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來,無論是荷塘還是月色,都不過是自然界的客觀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們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載體。“荷”“月”之高潔,荷葉清純,荷花素潔,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霧,月景如歌……而這一切,無不是作者那高尚純潔、樸素無華的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華”,后更名“自清”,由此我們可以讀出荷月之美景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處,這就是一個“清”字:出淤不染,皎潔無暇!而作者一生都無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貧、清白、清廉……
“朱自清在寫這篇《荷塘月色》時,只是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當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xx年后的命運。但是,我們從這篇文章所體現出的高潔品格,卻完全可以理解20xx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選擇。作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有過苦悶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將祖國的命運和自己的命運聯系起來的時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時代的潮流,成了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1946年10月,西南聯大遷回北平后的兩年是中國黎明前最為黑暗的時期,卻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面對一個行將滅亡的腐朽政權,貧病交加的他便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斗爭的洪流,并以大義凜然的骨氣,寫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壯美的詩句!他瑰麗的詩文成了永遠流傳的文化珍寶,他樸素的名字成了萬代敬仰的人格豐碑!
四:完成《學習與評價》
《荷塘月色》反思《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7月寫作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由于時代久遠,作者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獨特感受,不易為現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學上有一定難度。但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優美散文,其語言精妙傳神,是學生品味語言好教材。筆者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品味語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膽取舍,主要抓住描繪“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圖景,教會學生掌握品味語言方法。
1、誦讀精彩文段:
誦讀是品味語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級教師洪鎮濤先生說:“……采用朗讀的辦法,讓學生比較、推敲、品味語言使用的妙處,形成語感。”學生通過對精彩文段的反復誦讀,可以感受語言的豐富性,領會語言表達的規律性,從而增強對語言的規范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文章不是無情物”,通過表情朗讀,學生從朗讀的語調、音色和形象生動的詞匯中,領會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學習《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我主要采用多種朗讀方法,誦讀描繪“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齊讀外,或讓學生先聽錄音,體會范讀的速度,聲調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學生自己試讀;或讓學生自讀,便于自己體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讀,其他同學聆聽,然后共同評論其優劣。
2、抓住關鍵詞語:
在景物描寫中,關鍵詞語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點,又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荷塘月色》中描寫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葉、裊娜的荷花、縷縷的荷香、脈脈的流水;描寫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顯得那么得寧靜、和諧、自由,與作者“求靜”的心態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寫景物形態的詞語起到了渲染環境及刻畫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屬關鍵詞語。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點綴”、“裊娜”、“羞澀”等,無不與表現人物思想情緒、感情色彩密切相關。
體味本文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還應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疊字的運用。比如,寫靜態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塘中的月色,“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由視覺向聽覺轉移。
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乃至帶人進入一種幻境。作者錘煉語言的另一方面,是許許多多疊字的運用,這也是本文語言的一大特色,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時又加強了語意,給人一種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郁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獨運。
此外,一些數詞、量詞,甚至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樣要引起重視。
3、體會深層含義:
學生找到這些關鍵詞語后,應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些詞語的意義和作用。我讓學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卻以為是恰到好處呢?”“蟬聲與蛙聲很熱鬧,為什么作者說‘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逐步明確這實際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歷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者不滿黑暗現實,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時又看不清前進方向,心情苦悶彷徨,思想矛盾復雜,于苦悶中想求得一時的解脫,因此踏上了求靜之路,來到了日日曾走過的荷塘。欣賞著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寧靜,但現實的陰霾在心頭揮之不去,總有一股淡淡的憂愁蘊含其中。學生再進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將客觀描述與主觀感受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
4、通過比較,體會詞語運用之妙:
不同詞語的運用,所表達的效果也不一樣,沒有比較,就沒有發現,就難有深的體會。引導學生比較不同詞語的優劣,品味其中的奧妙,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時這樣寫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我讓同學們比較“瀉”字與“照”的區別。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品味,一個“瀉”字,變靜為動,增強了月光的流動感,同時與“流水”相照應,而“照”就缺少這樣的表達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換作“漂”或“升”呢?同學們思考后明確,“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與“薄薄”相照應。“漂”和“升”就難以體現青霧的輕盈之美、自由之態。
教學的目的在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自己掌握品味語言方法。實踐證明,語文教學抓住了“品味”這個鼻子,完全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因為教材中所選課文大都是語言精品,引導學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范文 篇11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公認的美文,編者把這篇文章放在必修2第一單元第一課,可見其重要性。如何上好這一節課對于后續的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結合單元的學習目標,我將這篇文章的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
2.理清作者的行蹤并從中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
3.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學習文章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設計如下:
在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后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誦讀(齊讀、自讀、默讀),體會這篇文章的情趣美、語言美、畫面美。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文的導入我是這樣設計的:(多媒體課件展示荷塘風光)面對這樣一面荷塘,我國著名詩人楊萬里感嘆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贊嘆了荷花的嬌美。而周敦頤則發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感嘆,贊美了荷花的高潔的品質。同樣一片風光,在不同人的眼里風光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下面讓我們一起跟隨朱自清先生的腳步,一起去看看在作者的眼里,這一片荷塘又有怎樣的景致。結合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及詩句的導入,能夠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接下來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先播放朗讀帶讓學生整體感知全文的感情基調。
二、讓學生帶著“作者的游蹤是怎樣的”問題快速閱讀課文。
三、結合作者的游蹤,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的句子,師生共同理清作者的情感變化。
四、學生概括文章觀荷塘部分描繪了哪三個畫面。
五、重點分析觀荷塘部分的“月光下的荷塘”的畫面,品味語言美及畫面美。
六、總結全文
本文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如下幾個問題:
1. 課堂時間較緊張,學生未能充分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2. 學生朗讀不足,未能充分體會畫面美
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把觀荷塘部分的分析放到第二課時中,把剩下來的時間進行誦讀,教師指導學生如何把握作者的不同情感進行誦讀,從而體會文章的情趣美及畫面美。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范文 篇12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嘆服!
經常聽老師上《荷塘月色》的公開課,沒發現好的使人難忘的好課,自己上來也覺得無趣。一篇如此優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師手里怎么就變樣、變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眾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難于上青天了。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為比較好駕馭。
今天我也上了《荷塘月色》,總的感覺不好,不喜歡這堂課,可以說是一節失敗的課。其一,缺乏激情;其二,重點不突出;其三,分析不透徹;其四,學生活動不夠。
現細細想來,覺得有幾點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第一,課堂教學不是百家講壇唱獨角戲,而是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學生去探究合作。
第二, 散文教學要突出朗讀,要學生讀去體味作者的情感和優美的散文語言。如何讀,要課前設計好,面要廣、要意義。
第三,抒情散文教學要突出文中的情和景,如何梳理把握情感,怎樣品味文章的景物描寫,中學語文老師不是大學教授不必要那么深奧,要講得通俗易懂。但也不能流于表面毫無啟發。
第四,教學要設計亮點和高潮,教學要有波瀾,有余味。
第五,教學要選好突破口,設計好有價值的提問。
第六,散文教學不需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
第七,《荷塘月色》第一課時可以從找出文中抒情的句子,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點撥,主要是要學生體悟作者的心理波動,設置高潮應該在“蟬聲和蛙聲”、《采蓮曲》以及“妻兒”的沉睡處,作者用反襯來表達自己的心理反應。那么我們可以感悟到作者的內心“不寧靜——寧靜、孤寂——不寧靜”這種矛盾的徘徊的過程。
第八,第二課時重點欣賞描寫部分通過誦讀來感受散文的美以及作者描寫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