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通用2篇)
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篇1
【教學重點】
(1)使學生認識人口對環境的壓力不僅體現在絕對人口數對環境的壓力,而且體現在人口增長速度的時間和空間差別對環境的影響。
(2)通過實例教學使學生理解人類對資源利用不合理而導致環境問題。
(3)通過對經濟增長與生活質量關系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教學難點】
(1)近年來全球人口增長速度放慢的主要原因。
(2)經濟增長與長期發展的關系。
【教學過程】
[板書]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板書]一、人口壓力
[點撥]這里講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人口的增長,二是人口壓力產生的環境問題。
[投影1]《世界人口增長》圖。
[導學]請同學們據圖描述一下近2xx年世界人口增長的趨勢。
[板書]1.世界人口的增長
[教師總結]該圖明顯地反映出10世紀以來人口數量呈加速增長。在工業革命以前人口增長速度緩慢,之后,速度明顯加快,從1830年的10億到1999年的60億,人口倍增時間不斷縮短。
人口總量的急劇增長,新增人口數量巨大,為滿足新增人口對食物、能源、住房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越來越多的土地變為耕地,而森林、濕地和草原大量消失,礦產資源也遭到掠奪式開采,對環境產生很大的壓力。
[提問]世界人口總體上呈現加速增長的趨勢,但近年來其增長的速度放慢了,請分析其主要原因。
[點撥]這是一些國家(如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的結果。
[過渡]剛才講的是世界人口增長的總體情況,那么具體到各個地區人口增長情況有什么不同呢?
[點撥]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因素、經濟因素、自然因素等方面。
[概括]由此可見,二戰后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長主要是由于發展中國家增長過快而導致的。
[投影2]《世界各地區人口的增長》圖
[導學]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目前各大洲人口數量由多到少的順序。
2.1950年(二戰)以來各大洲人口增長速度由快到慢的順序。
[點撥]各大洲人口由多到少的順序是:亞洲、歐洲、非洲、拉美、北美、大洋洲;二戰后各洲人口增長數量由多到少的順序是亞洲、非洲、拉美、大洋洲、歐洲、北美。
[概括]二戰后世界增長的人口主要都分布在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板書]2.人口增長帶來的壓力
[投影]案例1 非洲的糧食問題
二戰后,亞非拉地區的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取得勝利。各國在發展生產、增加糧食產量的同時,還進口一些糧食,以提高人民的消費水平,但是大多數國家的人均糧食消費量增長不多。特別是1971年以后,由于人口增長過快,超過了糧食增長的速度,致使人均產量開始下降。近些年,占世界人口大多數的亞非拉地區糧食醫乏,特別是撒哈拉以南的一些非洲國家,情況相當嚴重。
[導學]請同學們閱讀這一案例,分析亞非拉糧食醫乏的原因。
[點撥]亞非拉糧食匾乏,主要是人口增長過快,對糧食的需求量大增,超出了環境的供給能力導致的。
[板書]二、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點撥]我們知道自然資源按其性質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兩類。對于可再生資源如森林、土地等,它們的補給、再生和增殖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一旦利用超過了極限,要想恢復是很困難的,對于煤炭等非可再生的資源,其數量在一定時期內不再增加,對其開采的過程就是資源的耗竭過程。因此對各種資源都必須合理地開發利用,遺憾的是人類并沒有完全做到這一點。下面請看一下瑪雅文明是如何消失的。
[導學]清同學們閱讀教材,一起討論瑪雅文明衰落的根源。
[點撥]同學們可以由果及因去分析,這樣便可得到正確的結論。
瑪雅文明的消失是農業生產水平下降,食品供給不足直接導致的。農業生產下降是由于嚴重的土地侵蝕以及對土地只用不養,土壤中的有機肥補給不足造成的。
[板書]三、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投影2]案例2 泰晤士河上的悲劇
1878年的某個夏日,豪華的“艾麗蘭公主號”游艇在倫敦泰晤士河上緩緩駛過,突然,船身猛烈震動起來,一艘莽撞的駁船撞上了它,游艇的右舷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很快沉了下去。幸好,這艘豪華游艇上有很好的救生設備,落水者一般都套上了救生圈;而且,河兩邊泊著許多船,看到出事立即過來救人。可見,救援是很成功的。
可是,第二天報紙的報道令讀者簡直不敢相信:“昨天泰晤士河上發生慘案,艾麗斯公主號沉沒,死者達640人!怎么可能死這么多人呢?接下來的連續報道更令讀者吃驚,原來,這些落水的游客不是被溺死的,而是中了污染河水的毒而喪命的!
歷史上,泰晤士何曾是一條能迷住游人的美麗的河流。可到了19世紀,由于來自各工廠源源不斷的廢水和大量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而變得污濁不堪,成為一條“死河”。其中有一段長達40/公里的河城,根本就找不到任何魚蝦的蹤跡。到19世紀中期,污染達到頂點,才造成了上述悲劇。
[導學]讓學生閱讀上面的案例,并結合圖8.8分析:
生活質量的提高,與財富和產品數量之間有何關系,應如何看待它?圖中兩曲線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點撥]圖中的兩曲線間的內在關系是:在自1950年至1990年的40年中,英國的經濟是不斷增長的,表現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呈直線增長。但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對環境的污染也日益嚴重,只不過在1975年前環境尚未惡化,因此人們的生活質量隨經濟的增長而提高。1975年后人們對環境的污染超過了其承受能力,環境質量日益降低,甚至危及人體的健康、安全,雖然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整體的生活質量卻在下降。
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篇2
案例教學能使高中地理的教學做到三個轉變:變“課堂”為“學堂”,變“講師”為“導師”,變“教材”為“學材”,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選編學習案例,能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中的創新能力因素,給學生更多的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從而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本文以《8.2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為例探討案例教學的方式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一、應用“引述式”引入學習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所謂引述式是指教師提供與主題相關的案例,引入學習的主題。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播放中央電視臺第二套節目在xx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播出的《綠色的召喚》特別節目中有關“北京沙塵暴”的內容,然后,通過和學生一起背誦“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這首北朝民歌。讓學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內蒙古八千里路風和沙”“黃沙漫卷掩京師”?產生這些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以此作為本課的引言。
二、運用“例證式”分析人口壓力與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為: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教師提供案例,啟發學生分析→學生理解概念、原理。
在學習“人口壓力”這部分內容時,我們先讓學生自學“世界人口增長”圖和“世界各地區人口的增長”圖,分析人口增長的時空特點以及人口增長與環境、資源的關系,再提供《墨西哥城的環境變化》的案例,分析墨西哥城環境惡化的原因是由于人口膨脹,過多的人口在生產和生活的消費過程中,向環境中排放大量的廢棄物,超出環境的自凈能力導致的。讓學生初步樹立人口問題是其他問題的基礎的觀念。
《案例墨西哥城的環境變化》:
13萬年前,當人們在一片湖泊中央的一個島嶼建起這個當時叫特亞奇提特蘭的城市時,它還根本不起眼。經歷過戰火之后,1924年墨西哥聯邦議會決定,定都于墨西哥城。此后這兒的大部分湖泊經填充和排干,城市開始向各個方向發展。到1995年,其市區人口達到1650萬,也就是說全國1/3的人口都生活在這個城市中,墨西哥城成為今日世界上最大的超級大都市,為世人所矚目。
然而,問題與奇跡相伴而來。這座曾以“空氣清新,能見度高”而著稱的城市,近年來因人口過多,工業迅速發展,向大氣和環出中排放的煙波塵、有毒氣體等廢棄物較多,已被淹沒在蒙蒙的煙海之中。今天的它,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還有便是它擁擠的交通與頻繁的事故,在路上不定什么時候就會禍從天降。因此,當人們提到這個城市時,不禁會皺起眉頭。
然后通過填寫“人口增長與環境問題的關系”表練習,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龐大的人口基數和較高的人口增長率,對全球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會形成較大的人口壓力。因為人口的持續增長,一方面對物質資料的需求不斷增加,超出環境的供給能力,導致資源短缺,另一方面會向環境排放越來越多的廢棄物質,有可能超出環境的自凈能力,進而出現種種資源,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等。如,請將留下所給內容的代號填入圖中的方框內。
a.人口增長過快 b.環境問題 c.向環境中排放的廢棄物增加
d.資源短缺 e.生態惡化 f.超出環境的供給能力
三、運用“探究式”分析發展與資源、經濟增長的關系,體驗可持續發展的涵義
實際有用的案例能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價值與功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探究式是這樣的過程:教師提供現實生活案例→確定探究主題→學生討論或辯論→形成認識。
在學習“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這部分內容時,我們利用《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案例與教材“開墾荒地引起的惡性循環示意”圖相結合進行教學,設計了系列問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如:①采用“擴大耕地、廣種薄收”的耕作方式的目的是什么?在不同地區會帶來哪來環境問題?②這些環境問題是如何造成糧食減產、單產不高的?③造成該地糧食不足的原因可能有哪些?④為解決糧食不足,該地采取了何種措施?試分析其原因。⑤你認為怎樣能使該地區走出這惡性循環的怪圈?
同樣,我們提供《泰晤士河的悲劇》這一案例來探究“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對環境造成很大影響,進而影響人類的健康甚至生命”的主題。
歷史上,泰晤士河曾是一條能迷住游人的美麗的河流。可到了19世紀,由于來自各工廠源源不斷的廢水和大量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而變得污濁不堪。成為一條“死河”。其中有一段長達40公里的河域,根本就找不到任何魚蝦的蹤跡。到19世紀中期,污染達到頂點。
1878年的某個夏天,豪華的“艾麗絲公主號”游艇在倫敦泰晤士河上緩緩駛過,突然,船身猛烈震動起來,一艘莽撞的駁船撞上了它,游艇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很快沉了下去。幸好,這艘豪華游艇上有很好的救生設備,落水者一般都套上了救生圈;而且,河兩邊泊著許多船,看到出事立即過來救人。可見,救援是很成功的。
可是,第二天報紙的報道令讀者簡直不敢相信:“昨天泰晤士河上發生慘案,艾麗絲公主號沉沒,死者達640人!”怎么可能死這么多人呢?接下來的連續報道更令讀者吃驚,原來,這些落水的游客不是被溺死,而是中了污染河水的毒而喪命的!
讓學生閱讀上面的案例,并結合課本“英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生活質量”圖分析:①有人認為經濟增長=經濟發展,有人否定這種說法,你的意見呢?②討論:生活質量的提高,與財富和產品數量之間有何關系,應如何看待它?圖中兩曲線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通過以上問題的討論幫助學生理解人口問題是其他問題產生的基礎。同時使學生體驗到:不合理的發展模式必然會導致資源和環境的破壞;資源和環境的破壞反過來又影響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揭示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這樣,不僅掌握了知識、培養了能力,而且還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培育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運用“研究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研究式是指學生對地理環境已有一定認識→教師組織學生布置實踐活動任務→學生確定研究課題→學生展開研究性學習,搜集資料,編寫案例報告→學生課堂呈現案例→師生評價。
我們在學習課本知識之后,要求學生結合本單元的“技能篇”利用已經學習的相關知識,設計研究性學習表格,調查了解學校或家庭所在地區出現的環境問題及危害,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治理設想,并寫出一份調查報告。如溫嶺市化工企業排污現狀調查分析、生活污水排放情況調查等。然后讓學生進行交流評價。這樣有利于地理教學走向開放,即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拓展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