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二課時(精選12篇)
《荷塘月色》第二課時 篇1
第二教時
【教學過程 】
1、第一次聽說朱自清這個名字并對他產生敬意時,顯然不是因為他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也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而是另一個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澤東的著作里。本來朱自清既沒加入國民黨,也不是共產黨人,而是一位有獨立人格的自由知識分子,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進入毛澤東的視野的。但是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寫入了他的政論名篇《別了,司徒雷登》中。毛澤東這樣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最終,朱自清先生貧病交加,倒在了蔣家王朝最后一個冬天,也倒在新中國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時候年僅48歲。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載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冊!他也因此贏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當然,寫《荷塘月色》時的朱自清還是一名清華園的教授,但如果我們了解了朱自清后來的命運,我們今天讀《荷塘月色》時,也許會另有一番感受吧。
2、現在該同學們說一說了。同學們能不能交流一下,這篇文章最打動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說理由,只要把有關的語言讀一遍就可以了。
[領悟文章思想感情]請問,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呢?
“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采蓮賦》對采蓮人的描寫,都是很快樂的。描寫了一種很自由歡樂的生活。
這一段在過去的高中課本里卻是被刪去了的。為什么會刪去呢?該不該刪?這一節與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嗎?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變化的。他開始是不寧靜的,為了尋找寧靜來到荷塘,在這里,他的心情獲得了一種暫時的愉悅。但最終他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時而煩惱時而愉悅,最后仍然擺脫不了先是的煩惱。
從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終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引用《采蓮賦》,描寫采蓮時熱烈活潑的生活,本身就說明他因內心的苦悶而產生的對自由快樂的向往。因為作者說“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可見作者的這一段關于采蓮場面的描寫是不能刪去的,因為它恰好反襯出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失望。
有人把這篇文章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概括為“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是很貼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寧靜”。
3、作者的心情為什么會“不寧靜”呢?
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永遠是個迷。但是,正因為這是個迷,所以,它為無數讀者提供了品味、解讀、思考的無限空間。關于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源于對蔣介石4.12政變的憤懣,聯系到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也有人認為是源于作者的思鄉之情,因為結尾作者說“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還有人認為源于作者作為一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而產生的苦悶、彷徨;甚至還有人根據一些史料,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如此等等,還有其他的說法。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規定一個權威性的惟一答案,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也正因為如此,《荷塘月色》將成為一首耐讀的朦朧詩,過去、今天和未來的每一位讀者會因年齡、閱歷、所處時代等等因素,而從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讀出屬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這就是創造性閱讀,這就是閱讀名作的樂趣!
4、“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是不是有點矛盾?
這里作者實際上強調的是“冷靜”和“獨處”,因為“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重點還是在后面的“冷靜”和“獨處”。用平時的熱鬧來反襯現在的冷靜,用平時的群居來反襯現在的獨處。因為接下來后面有一句“這是獨處的妙處”。
小結:揣摩語言要聯系上下文。
5、“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作者在寫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寫到歌聲了?
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錢鐘書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請大家看到課文后面的練習二。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宋代詞人秦觀有詞曰“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夢與花互比,愁與雨互喻。還有詩人艾青曾寫詩這樣描繪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這也是通感。其實,通感并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現在每一個同學臉上都呈現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們決不認為我是在說你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
6、“這令我到底掂著江南了”的“這”是指什么?
指流水。前面寫“只不見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蓮子清如水”而來。
這是一首情歌。“蓮子清如水”’就是“憐子情如水”的諧音。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對情感的表現是極富藝術性,含蓄而美。比如劉禹錫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情。”而現在的一些流行歌曲,開口是就“讓我一次愛個夠”!你們看,同樣是表現愛情,中國的古典文學詩詞與現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兩種藝術境界!同學們要學會鑒賞真正的美。
7、課文第四段說“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既然只有“一絲”,為什么會“像閃電一般”呢?
這里的“一絲”既指程度很輕,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閃過去了。所以,“像閃電一般”。
8、“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為什么作者要用裙來比喻葉子呢?
荷葉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種舒展、旋轉
的動感,很美。荷葉本來是靜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動的,是舞女的裙。這是以虛寫實,以動寫靜。
9、繼續揣摩:描寫荷花的“裊娜”、“羞澀”、“明珠”、“星星”等詞語,還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疊字運用的妙處。
小結:如果大家繼續品味、繼續推敲和繼續研究,還會有更多感受、更多的發現和更多的問題。這就是揣摩。《荷塘月色》是我們高中學的第一篇課文,同學們可能已經感到了老師的教學特點,同學們千萬不要指望李老師講得有多么精彩,而應該自己參與教學,大家討論研究,共同交流。在我們的語文課上,應該是學生、教室、作家三者平等對話。老師當然也要參與交流,但我的意見只是一家之言,僅供同學們參考。快下課了,下面我就簡單談談我讀這篇課文的感受。
10、總結:我這樣概括我對《荷塘月色》的理解——借景抒情,是閱讀本文時應抓住的一個關鍵。具體說,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之情。 如許多論者分析的那樣,開篇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確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調。這”頗不寧靜“,正是作者對嚴酷現實的不滿和苦悶心情的寫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這說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頗不寧靜“的心情寧靜下來。而置身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確感到了某種超脫:”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這淡淡的喜悅之中,那彌望的荷塘,那田田的葉子,那裊娜的花朵,那屢縷縷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脈脈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霧,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與影和諧的旋律……都讓他的心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然而,這安寧的確只是暫時的,因為,作者心靈深處的惆悵是難以排遣的,所以,當耳邊傳來”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時,他便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嘆。一直到”這到底令我惦著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便從夢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悶的現實。
如果說,“借景抒情”表現了作者面對黑暗現實對時代苦悶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則表達了作者對高潔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動追求。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來,無論是荷塘還是月色,都不過是自然界的客觀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們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載體。許多論者在分析本文時,多抓住“荷塘月色”的“朦朧”大作文章,認為這反映了作者撲朔迷離、如煙似夢的愁緒,所謂“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但只說對了一半。自然界的“朦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為什么要選取“荷塘”與“月色”來抒情呢?
問題的實質,在于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點,但朱自清賴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鮮明的相通處,這便是“荷”“月”之高潔!所以,在作者筆下,荷葉清純,荷花素潔,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霧,月景如歌……而這一切,無不是作者那高尚純潔、樸素無華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華”,后更名“自清”,由此我們可以讀出荷月之美景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處,這就是一個“清”字:出淤不染,皎潔無暇!而作者一生都無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貧、清白、清廉……
只有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發,我們才能真正領會文章在寫法上的藝術魅力。
朱自清在寫這篇《荷塘月色》時,只是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當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運。但是,我們從這篇文章所體現出的高潔品格,卻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選擇。作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有過苦悶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將祖國的命運和自己的命運聯系起來的時候,他就毅然走向了時代的潮流,成了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1946年10月,西南聯大遷回北平后的兩年是黎明前最為黑暗的時期,卻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面對一個行將滅亡的腐朽政權,貧并交加的他自己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斗爭的洪流,并以大義凜然的骨氣,寫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壯美的詩句!他瑰麗的詩文成了永遠流傳的文化珍寶,他樸素的名字成了萬代敬仰的人格豐碑!
《荷塘月色》第二課時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要說的課題是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下面我將根據我的備課思路和設想,一一展開講說。
一、說教材,學情
(一)說教材特點
《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中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寫景散文在現代文學的散文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在《荷塘月色》中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相互映襯的美麗圖景,語言文字優美、典雅,藝術技巧純熟、自然,是一篇著名的美文。也是高中語文教科書中歷年來重點保留并解讀的文章,因此相當重要。
(二)說學情
本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目前高一年級的學生多數都對寫景抒情的散文有所了解,對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有所領會。但由于知識水平和年齡限制,閱讀多停留在粗讀和泛讀。思維能力,審美能力還尚待形成。尤其對作者在寫景狀物中所流露的情感還不了解。所以在引導閱讀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創設適當的情境,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靈敏的語感。
二、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為做到因材施教,根據本課內容特點,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學習情境交融的寫作手法,感悟作者的語言運用技巧,體會作者感情。由于本篇課文較為重要,對高一年級學生理解起來較難,因此我將本篇課文分兩課時講解。
第一課時:學生閱讀,整體感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對四,五自然段深入分析。
第二課時:深入理解感情,品味文中語言,賞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蓮賦》作用。
以下為第一課時講解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體會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一定的賞析散文的方法。
情感與態度目標: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二)教學重,難點
1、走進作品,理解本課寫景特點,通過重點語段分析,品味作者的語言運用技巧,體會文章語言美。
2、走進作者情感世界,體會作者苦悶彷徨,內心矛盾的情感。
三、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都說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但為了響應新課標改革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教師不能以自主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這一堂課,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師生、生生等多重對話的基礎上,走入本文意境,品味作者語言,感悟作者情感。
1、朗讀體味法。本文語言文字優美,適合反復朗讀。形式多樣的讀,大量的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通過有感情的反復朗讀課文,可以直接地品味到文中語言,進而有助于情感的理解。如閱讀前自由朗讀,賞析前的部分內容配樂范讀,賞析中的個讀、配樂齊讀,賞析后的配樂領讀與齊讀相結合。通過反復朗讀,在讀中生悟,在悟中促讀。
2、媒體輔助法。運用媒體的語音播放功能,播放部分精彩段落的配樂朗有助于同學們更好的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調,領悟作者情感。通過畫面播放功能再現相關歷史畫面,更容易使同學們體會文中意境,進而更好的理解課文。
3、設疑討論法。由于本文情感地理解是本文理解的難點,對于高一年級學生來說自己解決相對困難,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動性和團體協作的精神,在合作自行解決中加深印象。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在充分綜合意見中,在群體中做到“跳一跳,夠的著”,活躍課堂氣氛。
(二)說學法
本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在本課中,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借助朗讀和質疑討論等,通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走入文中意境,體會文中語言,體悟作者情感。
四、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同學們,在你們的學習積累中有多少關于荷花的詩句呢?(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還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等。)這些詩句都有一個共同的時間特點,就是描寫白天的荷塘,白天的荷塘是如此的美不勝收,那么夜晚呢?同學們,月亮這個意象又代表什么呢?(是思鄉,寄托哀思,由月的陰晴圓缺引發人生喟嘆等等。)那么,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腳步去領略月下的荷塘和荷塘的月色的美景。來看看作者是否用月亮寄托了你們剛剛所說的情感呢?(我采用的是問句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為課堂講解做一個良好的鋪墊。)
(二)學生自讀,初步感知課文。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是這一堂課中占時較多的一部分。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讀是讓學生體驗這篇文章最好的辦法。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讀”就是“自主”學習方式的最直接體現。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這一部分大約分這樣幾步:
1、學生自由讀,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2、播放課文中4——6段課文范讀錄音,聽后請同學們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文中描寫的荷塘,并進行發言。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此后用PPT放映讓學生欣賞荷塘美景,帶領學生走入文中情境。
3、學生再次自讀課文,仔細品味文中語言。
(三)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經過幾次閱讀,學生們對課文有了初步感知,引導學生們理清課文情感發展脈絡把握文章結構。為此我將提出如下幾個問題:
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課文分為幾部分?結構有什么特點?
可能學生們剛被問到都會覺得有點困難,在此我將會進行適當點撥。
2、分組討論
我將學生們六人為一個組,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討論法可以激發學生們的集體意識和團結協作意識,在意見的相互交流之下,共同進步。為此我將提出如下問題:找出文章中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并進行分析,找出作者情感發展脈絡。(由于情感理解是本文的難點,在此之前我將插入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本文寫于1927年,作者當時29歲,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由于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在這樣的社會,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個自由的知識分子等等。這樣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做到知人論世)
感情變化是:“心里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惦念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作者在文中體現的復雜的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的喜悅”。這從景物描寫中也能看出。
(四)仔細品讀語言,把握情感。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調的基礎上,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賞析課文精彩語段四,五自然段,引導學生欣賞朱自清筆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體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特色。教師作必要的啟發指點,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處,以下僅舉幾例:揣摩語言
A、“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為什么?(引導學生用比較法揣摩語言)
B、荷香與歌聲有什么可比的共同點?(領會通感手法的運用)
C、一個人在這月夜,能夠如此細致地欣賞這樣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體會借景抒情)
D、此段運用那些修辭手法(重點講博喻和通感的修辭手法運用)
這些問題的設置,主要引導學生從修辭、的運用,融情于景的手法這方面賞析文章。這些問題有學生未發現的,有已發現而仍用心不細的,可從不同角度發問。
通過對第四段的這種分析方法,可以讓同學們沿用此法對本文五自然段進行分析,讓同學們學會這種方法,這便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能體會到這篇文章的佳處,而且掌握一些賞析散文的手法,學會自己賞析文章。
五、作業布置
仔細品讀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試著圈點文中的精彩語句,體會作者所描繪的美景,進一步體會作者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六、板書設計
行蹤:出家門——去荷塘——觀荷塘——回家門
情緒的變化:不寧靜——淡淡的喜悅——超脫——不寧靜
《荷塘月色》第二課時 篇3
《荷塘月色》說課教案
平和蘆溪中學:葉小敏
一、說教材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一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高中第一冊的閱讀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本單元承擔著提高學生對中國現當代散文和外國散文的欣賞能力的任務。所以本單元學習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情懷。文中所寫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處是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歸功于傳神的動詞,巧妙的疊詞,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辭。我個人認為課文只是借鑒的范例,因此課文分析不必面面俱到而應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細思,從而積累知識,培養能力。所以根據《大綱》要求、本單元學習重點和本文的特點,我擬定本課的學習重點是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
散文的本質是審美的,所以散文教學很適合鑒賞活動的展開。本文作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語言方面有許多值得鑒賞的地方。由此我個人認為本文教學宜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鑒賞,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同時,培養其鑒賞散文的能力。
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靈的絮語,很適合于朗讀,本文就是這樣一篇文章。根據本文的特點和《大綱》要求,教學時要加強誦讀指導,通過誦讀讓學生感受作者心靈的律動,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很重要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過程中來,通過自主學習、互相討論、探究學習內容等形式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
三、說目標
1、知識目標:⑴能通過感知全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能力目標:⑴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散文的能力;
⑵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⑶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
3、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四、說課時
依照目標分為兩課時:⑴第一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感知全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⑵第二課時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五、說準備
1、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布置預習內容。(生字詞、作者生平、寫作背景、全文感知)
2、準備好錄音機、錄音帶、學習目標小黑板。
六、說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設計此環節目的:采用開門見山直入課題方式有利于讓學生明確學習重點、對象及任務,使之有了明確的學習方向。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播放錄音,指導學生誦讀。設計此環節目的: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受作者心靈的律動,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訓練學生用普通話流暢朗讀,落實《大綱》要求。
(四)、檢查預習情況
⒈交流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等資料;
⒉討論交流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
設立此環節目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落實能力目標⑵,同時也為落實知識目標⑴作準備。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組討論,限時作答。設立此環節目的:調動學生參與,完成知識目標⑴,落實能力目標⑴、⑶。
(六)小結
(七)布置作業:思考并完成課后練習二、三,為下節課落實知識目標⑵作準備。
第二課時
(一) 出示目標
(二) 引導誦讀,為德育目標作準備。
(三) 檢查作業,為落實知識目標⑵作準備。
(四) 引導學生結合課后練習討論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落實知識目標⑵
(五) 小結
(六) 總結全文,從結構、語言、意境等三方面審美賞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落實德育目標。
(七) 布置作業:預習新課。
《荷塘月色》第二課時 篇4
1、 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2、 只有參加革命和,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參加革命與,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姑作安心的過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鉆了進去,消磨這一生。我終于在國學里找出了一個題目,開始像小兒的學步。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樂意這么走,也就沒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3、 無可諱言,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場的轉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國民黨政府的。在"七七"前夕,"一二九"運動的后一年,1939年12月20日的日記云:"陳君來訪,談及國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場與政府相同。"
(王瑤《念朱自清先生》)
4、 《哪里走》一文是研究朱自清當時思想的重要資料,詳盡而真實地反映了他的內心世界。從以上的材料和分析我們可以說,《荷塘月色》的主題思想是:表現了20年代末,朱自清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而產生的彷徨、苦悶的思想感情。
(程翔《〈荷塘月色〉的主題思想》)
5、 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滿懷著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堅忍的頭腦,能寫出江南風景似的秀麗的文章來者,大約是因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緣故。
(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_散文集〉導言》)
6、 這篇作品獲得人們特別贊賞的原因,就在于它寫景的特別工細。朱自清不象一般人那樣把荷塘月色的景象籠統寫出來,而是把這個景象"剝開來看,拆穿來看",把這個荷塘與月色本來是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景象分解為兩個組成部分,一部是月色下的荷塘,一部分是荷塘上的月色。前者重點是寫荷塘的種種景物,而以月色為背景;后者重點是寫月色的種種變化,而以荷塘為背景。這樣由一完整的荷塘月色這一景物巧妙地分解開來作兩次描寫,就得以把景物描寫得很細膩。當然,這種描寫,并不是把本來很統一和諧的描寫對象生硬地割裂開來,而是始終把被分作兩部分的荷塘和月色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只不過是兩次描寫的角度不同,主景和背景互相調換了一下位置罷了。
不僅如此,朱自清在表現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這兩個組成部分的時候,還進一步作更精細的分解剖析,把這兩個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許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寫并且從景物觀賞者的視覺、嗅覺、聽覺,以及景物的靜態,動態等角度,寫出它們的種種性狀,從而把景物表現得格外細膩。 楊昌江《工筆畫,朱自清的散文藝術》
《荷塘月色》第二課時 篇5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嘆服!
經常聽老師上《荷塘月色》的公開課,沒發現好的使人難忘的好課,自己上來也覺得無趣。一篇如此優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師手里怎么就變樣、變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眾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難于上青天了。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為比較好駕馭。
《荷塘月色》第二課時 篇6
一、教學目標
1、 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教學重點
1、 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 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三、教學程序
課前:① 學生查閱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
② 學生仔細閱讀文章,認真思考教師布置的閱讀訓練題。
課堂:① 分小組討論閱讀訓練題(一課時)
② 以文章的寫作順序,結合閱讀訓練題(二課時)
課后:① 整理課堂筆記
② 限時做《創新思維訓練》中有關題目
③ 仿寫: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四、教學過程及閱讀訓練資料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作者彷徨苦悶,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如果省略了漸漸一詞,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漸漸寫出了時間流動和空間轉移的緩慢,與環境的寧靜和心境的頗不寧靜相適應,如果省略了,則不能描摹出時空變換的流動性,也不能體現出緩慢中的寧靜與寧靜中的頗不寧靜)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若將帶字換成掩或關有何不同?析:掩出門/轉身/拉掩,動作煩瑣,有一定的目的性;關動作過程與掩相類似,目的性強,語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蒼白,缺乏表現力;帶輕輕地將門從背后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境的寧靜,也與心境相符)上門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處的環境是由哪幾個空間立體地構成的?析:院子、夜空、墻外、屋里、門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疊詞?有何作用?析: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沿著(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著是圍繞,才可見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則表示還走在往荷塘的路上,無以得見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種情景前后有何聯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析:蓊蓊郁郁、陰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樣的心情? 析:淡淡的哀愁。)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若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踱: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卻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閑、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隱若現。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聯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析: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別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妙處和受用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析: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聯系中有何作用?析:承上啟下的過渡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彌望何解?析:充滿視野,滿眼,如春色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裙?析:與高相呼應,修飾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葉子;喻體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層層的葉子中間,(田田與層層是對前面哪個詞的具體解釋?為什么?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連綿不絕,層層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點綴(點綴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析:零星)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為什么?析:擬人;不能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因為擬人的運用可以回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同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白花;喻體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此處運用了通感的寫景方法,試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點是什么?縷縷清香與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有何相似?這樣描寫有什么作用?析: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啟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象和聯想。)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顫動的原因是什么?析:微風)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幾道?析: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凝碧的波痕。(波痕為什么是凝碧的?析:田田、層層、肩并肩、密密地挨著)葉子底下是脈脈(寫出的流水的什么特點?析:無聲、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這一段所寫的景物的順序能不能調動?析:不能。因為葉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葉子;因為白花是點綴其間的,而且白而發亮,所以接著寫花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風過處有清香;因為有微風,就有了波痕;因為有了波痕,便看見了底下的流水;因為有流水,所以葉子更見風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葉子與花上,從而順理成章,從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對靜靜地瀉在葉子與花上的月光的描寫。景物出現的順序是有著極強的前后關聯的,極富層次感,絕不能調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淌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著或依附著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并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若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謚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么?夢的本體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表現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么?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
(評: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癡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著重寫了楊柳的豐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變化?析:由路燈光聯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于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哀愁。)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呢?析: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鹢首徐回,兼傳羽杯;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么會惦著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為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
《荷塘月色》第二課時 篇7
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荷塘月色》。下面我就按我的備課思路和設計,一一展開解說。
一、 說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二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本部分學習的重點是鑒賞散文的意境美,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中通過“讀”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領悟作者所蘊含的情感,在“讀”中品味語言之妙,從而主動探究本文的魅力所在。
二、說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一)、教學目標
1、學生情況分析
這篇文章的教學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初中的學習已經使學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識的積累,也有了一定的鑒賞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但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審美的技巧和能力上,還有待加強。
2、教學目標制定的理論依據
本單元是現當代散文單元,學習重點是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體會作者所描繪的美景,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
3、制定教學目標
依據以上分析,我確定的教學目標為:
①、知識與能力: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培養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
②、過程與方法:在反復誦讀中揣摩重要詞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賞析散文的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確定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以上三個目標的要求我設計了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 通過品讀語言,尤其是精彩語段4—5段的賞析,品味文章語言美,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復雜的感情
三、 說教法
散文的本質是審美的,因此散文教學很適合鑒賞活動的展開。尤其是,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靈的絮語,很適合于朗讀。根據本文的特點和《大綱》要求,在教學時要加強誦讀指導,通過誦讀讓學生感受作者心靈的律動,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說學法
1、朗讀法 形式多樣的讀、大量的讀
2、討論法 通過提問思考討論,引導自己思考。
3、質疑法 引導學生從無疑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五、教學設想
由于《荷塘月色》是篇膾炙人口的美文,讀是解讀文本的最佳途徑。授課中我始終貫穿了“朗讀”。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聽讀和學生自己的朗讀來走近文本。初讀感受畫面美;;二讀領略語言美;三讀體會情感美;四讀投入學生生命體驗。遵循學生學習的規律,依靠“文本”本身來說話,讓學生自己來與文本對話,得出自己的結論。
作者本來就是因為心緒不寧,才出來排解內心苦悶的,作者到底為什么心緒不寧,我們無法知曉,但他把他筆下的景描寫的那么美,那么細。可見作者在克制自己,努力讓自己專注于眼前的景色,無論是看荷葉還是荷花都是那么精工細描。作者本來是在看景,但美麗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開始賞景了,隨風飄來的荷香,使作者好像聽到了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此時的作者已經和景物合二為一了,達到了一種無我之境。
由看景到賞景,引導學生達到無我之境,和學生一起陶醉在這美景之中,永遠留在美麗的荷塘,不再回到紛繁雜亂的現實。這就足夠了。
六、教學課時:一課時。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
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
播放《荷塘月色》Flash影片片頭:夏季的一個夜晚,月亮高懸,靜靜的荷塘中,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伴著輕柔的音樂,從一片荷葉中探出頭來,慢慢綻放。從盛開的荷花花蕊中現出《荷塘月色》的文題及作者。
提問:看到我設計的篇頭了嗎?看到花兒盛開,心情怎么樣?
有一個成語是形容人很高興的,與花開有關,是什么?心花怒放。
花兒開放是寫什么?寫景。
你們看到花兒開放,很開心是寫什么?寫情。
寫景是為了什么?抒情。
(導出本課主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 皆 情語”。(板書)
(三)、誦讀四五段,感知畫面美。
引導學生誦讀第四五段。
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讀是讓學生體驗這篇文章最好的辦法。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讀”就是“自主”學習方式的最直接體現。放手讓學生讀吧,只有讀,才會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這一部分大約分這樣幾步:
(1)學生自由讀,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2)第二步,抽學生起來朗讀。教師予以適當的評點、指導
(3)教師適時的范讀一部分。“美讀吟誦”是“回歸語文教育的誦讀之本”,誦讀的關鍵“在于走入作者文字之心”。而且,老師的誦讀,很容易感染學生的情緒,使“學生的內心世界容易和文本達成共鳴”,使冷冰冰的文字活了起來,使聽課的學生在情緒上達到一個高潮。
韓軍老師認為誦讀有三不在:不在普通話,不在音色美,不在聲音大,關鍵在于走入作者文字之心。程翔老師認為“讀書要有一種生命的投入”
(4)再次動情朗讀。 聽完范讀后, 競讀交流:分組競賽,各組推舉優秀者在班上朗讀表演。通過多形式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四)、仔細品讀,體驗感情美
經過幾次誦讀之后,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感知。再次請學生起來朗讀四五段,這次是請學生挑出自己最有體會的語句段,帶著感情來讀。
(五)、誦讀品味,領悟動靜結合的寫景方法。
多媒體出示問題:第四五段都寫了哪些景,是動態的還是靜態的?這與作者的情感有何關系?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是怎樣的?
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作必要的啟發指點,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處,以下僅舉幾例:
1、第四段有哪些演員上場?第五段是給演員制造氣氛的,是哪些景物?(引導學生找出四五段描寫了哪些景物)
2、第四段寫荷塘是動態的還是靜態的?(理解作者動靜結合的寫法)
3、荷香與歌聲有什么可比的共同點?(領會通感手法的運用)
4、作者為什么要突出荷塘的動態呢?是為了表現什么?(分組討論,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明確:毛澤東在他的《沁園春·長沙》中有一句詞“萬類霜天競自由”,他由自然景物的自由自在想到了什么?那么朱自清看到荷葉荷花的自由自在,生機勃勃會產生什么樣的愿望呢?追求自由。
5、第五段寫月光突出了動態還是靜態?(引導學生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分析)
6、心里不寧靜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暫時獲得了寧靜。作者對眼前美景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呢?(把握感情,體會借景抒情)7、荷塘的一動一靜與作者的情感有何關系?
(師板書) 荷塘——動態美——追求自由
月色——靜態美——暫獲平靜,陶醉其中
↓ ↓
一切景語 皆 情語
(六)、走近作者,體會作者淡淡的喜悅夾雜淡淡的憂愁
假如你是六個孩子的父親,妻子兒女一大家全指望你養活,你工資又不高,你有什么感受?假如你生在七八十年前,經歷了四一二政變,看到國民政府瘋狂屠殺共產黨和進步革命青年,你會參加國民政府還是共產黨?可是那時共產黨的力量很小,隨時都可能被殺。那你還要參加共產黨。朱自清那時候作何選擇呢?他選擇了逃避,不參加任何一方。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嗎?
同樣是白色恐怖下,不同性格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魯迅會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他的語言象投槍,象匕首,時時體現他的疾惡如仇的性格。而朱自清的性格相對來說較平淡,平和。他從荷塘月色中獲得喜悅,他的喜悅是——淡淡的。淡淡的喜悅中還摻雜著哀愁,哀愁也是——:淡淡的。
(七)、學以致用,活用鑒賞方法
品讀賞析第四五自然段的基礎之后,引導學生用剛才所學的賞析方法分析兩個寫景片段。
(多媒體展示材料)
寒颯颯雨林風,響潺潺澗下水。香馥馥野花開,密叢叢亂石磊。鬧嚷嚷鹿與猿,一隊隊獐和麂(jǐ)。喧雜雜鳥聲多,靜悄悄人事靡。那長老,戰兢兢心不寧;這馬兒,力怯怯蹄難舉。選自《西游記》,大家猜猜長老是誰?思考一下這段景物描寫體現了人物什么樣的心情?這段景物描寫中大家能聽到些什么聲響?什么發出的?可以斷定那是一個什么樣的環境?紛雜聲體現了人物什么樣的心情?
再看下一個材料(多媒體展示)
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詩魂。哪句是林黛玉的詩,哪句是史湘云的?為什么?
兩人身世相似,都是自小沒了雙親,為什么她們筆下會有如此不同的景物?兩人性格不同。
無論什么性格的人,都可以寫出感人至深的景。
景中必須有情,才會感人。
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希望語文教學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能體會到這篇文章的佳處,而且掌握一些賞析散文的手法,學會自己賞析文章。小結本課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導學生充分探討的基礎上,教師做一個小結,總結本文語言的特點,體會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點明在柔美和諧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并告訴學生作者描寫的細,來自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的細,體味的細。 八、作業:任選校園中一景,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題目自擬。我是這么看待《荷塘月色》的,作者本來就是因為心緒不寧,才出來排解內心苦悶的,作者到底為什么心緒不寧,我們無法知曉,但他把他筆下的景描寫的那么美,那么細。可見作者在克制自己,努力讓自己專注于眼前的景色,無論是看荷葉還是荷花都是那么精工細描。作者本來是在看景,但美麗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開始賞景了,隨風飄來的荷香,使作者好像聽到了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此時的作者已經和景物合二為一了,達到了一種無我之境。
由看景到賞景,引導學生達到無我之境,和學生一起陶醉在這美景之中,永遠留在美麗的荷塘,不再回到紛繁雜亂的現實。這就足夠了
《荷塘月色》第二課時 篇8
一、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
19xx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考入北大哲學系,改名“自清”。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震動詩壇;1925年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主席高度贊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初中時,學過他的散文《春》《背影》等;《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
二、填寫課后練習的表格
(1)本體 (2)喻體 (3)原句 (4)相似點
(1)葉子:(2)亭亭的舞女的裙 (3)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圓形,舒展,形態相似
(1)白花:(2)一粒粒的明珠 碧天里的星星 剛出浴的美人 (3)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4)晶瑩剔透,忽隱忽現,纖塵不染
(1)清香:(2)渺茫的歌聲 (3)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4)若有若無,清淡縹緲
(1)月光:(2)流水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4)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
(1)月光下的葉子和花:(2)籠著輕紗的夢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4)朦朧、恬靜、柔美
(1)光與影:(2)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4)悠揚、溫馨、和諧
(1)樹色:(2)一團煙霧 (3)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4)迷茫、朦朧
(1)燈光:(2)渴睡人的眼 (3)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昏暗,沒有精神
三、鑒賞、分析課文的景物描寫部分
(一)誦讀、鑒賞第4段
1.這一段寫什么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明確:寫了荷塘,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月下荷塘美景。
2.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請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
(第1組)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運用通感手法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里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3.小結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二)誦讀鑒賞第5段。
1.提問:本段寫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特點?
明確:寫荷塘上的月色,通過“葉、花、樹”來表現月色,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2.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
明確:
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
畫——有“人為”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宣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小結
本段雖著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請同學們看著掛圖展開想象,進入情景,朗讀課文。
(三)誦讀、鑒賞第6段
1.提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閱讀比較后回答)
明確:
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著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
2.提問:本段寫荷塘周圍的“樹”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
明確:
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3.小結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
請大家再次朗讀體會。
四、分析《采蓮賦》《西洲曲》
《采蓮賦》梁朝皇帝蕭繹撰制,宮體文學范疇,寫一群美麗綽約的少女在和風麗日的暮春季節蕩舟采蓮的嬉戲,從而引起對心上人的思念;
《西洲曲》南朝民歌,寫女子盼郎不至,出門采紅蓮,“憐子”勾起對情郎的思戀;
共同主題:歌頌青春,贊美愛情。
五、課文結構
(一)對照兩個部分:寫景和回憶
段落 虛實 內容 空間 時間
4—6 實 觀賞荷塘、月色 北京 眼前(現實)
7—10 虛 回憶采蓮,愛情 江南 舊俗(歷史)
(二)找出表現作者心情的句子:
1、“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2、“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現在都可不理”
3、“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4、“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5、“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三)表格與心情結合,分成三個階段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作者欣賞荷塘世界、想起六朝采蓮情景、惦念江南風物有共同點嗎?
認識到:正因為在外面的世界中沒有自由,他才躲到荷塘世界中尋求自由,但他不能總呆在荷塘中,這只是一種逃避;正因為現實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蓮那充滿情愛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在現在的,這也是一種逃避;正因為在華北的清華園中不得寧靜,他才惦起江南,尋找家園,但他要在北京生活啊,這也是逃避。
所以,原來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難所,他們都與現實生活拉開距離,江南在空間上拉開距離,六朝在時間上拉開距離;而夜深人靜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時間也在空間上與現實生活拉開距離。
簡單地說,朱自清面對現實世界是孤獨寂寥的,所以他深夜到荷塘邊排遣,短暫的逃避后清醒;精神王國里幻化出了一個熱鬧風流自然美好多情的世界來與之抗衡。
包 容
曾問滴水“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第一個生命誕生在水中?”滴水不語。看過顯微鏡下一滴河水,無數小生命簇擁蠕動;看過海納百川,雍容的接納千山萬水——我懂了,是包容讓生命的種子款款入水,孕育了奇跡。于是,我掬一捧清泉,感悟這天地惠賜的哲理。
有容乃大,靜靜的水在說。于是森林包容了鳥群的焦躁,有了鳥語花香;山峰包容了草木的撩擾,有了郁郁蒼莽;天空包容了星星的閃爍,有了幻漫星空;地球包容了生物的繁多,有了生機勃勃的景象……
上善若水,汩汩的流水從古至今淙淙地淌過,將這自然之道浸潤在每一寸土地里。齊小白飲這水,忘記了管仲的舊過,終成一代霸業;李世民望這水,請來了李建成的舊部,終成一代明君……這水縈于宰相胸懷,撐起寬容之船;這水繞在九土城郭,漾起和睦民風;這水流入每個人的身體里,于是華夏民族以它的博大胸懷屹立于世。
水面蕩起的層層漣漪一環環扣去著人們的心弦,于是智者們明白了其中蘊含的哲理:包容,意味著一種大度的接納,濾其渣滓后盡取精華。有哪個聰明人會放棄這樣明智的選擇呢?學會了包容,路易•威登力排眾議,大膽采用了敢于挑戰他多年苦心經營的品牌的年輕人的創意,推陳出新,再創時尚新潮流;學會了包容,凱特在制酒時廣泛聽取葡萄農的建議,嘗試了混合多種葡萄釀造“雜酒”的方法,一舉新創,震驚餐飲業……包容,囊括的是敏銳的發現、謹慎的判斷和拼搏的勇氣。學會包容的人,必能用他博大的胸懷贏取屬于自己的人生財富。
歷史如滾滾江河,奔流不息。流水不腐,史冊也歷久彌新。大江東去,浪花淘盡日常瑣屑的浮沫,卻包容下所有的是非功過、忠奸善惡。水清可以濯纓,水濁可以濯足;歷史不語,一切自都留待后人評說。正因為有了這種廣博的包容,歷史才能發展——正如因為有了包容,江河才能淵博浩瀚。
滴水不曾語,卻蘊含著無窮的智慧。這就是包容的真諦吧。因為包容,小溪成長為大海,汪洋恣肆;因為包容,海浪蒸騰為浮云,布滿天空;因為包容,云氣凝聚為雨滴,籠罩了整個世界。這種大氣磅礴的容納,才是水最真、最本質的精神吧。
【評語】
這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作詩有托物言志、托物寄情之說,作文亦如此。本文以水的包容立意構思,展示了作者的智者情懷。一句“上善若水”鎖住全篇,這“善”中包蘊了怎樣的內涵呢?從自然界尋找印證,水孕育了草木,包容了鳥語花香,乃生命之源;水洗盡鉛華,使人感受到世間的智慧,最終海納百川水包容了歷史。從人類社會尋找印證,古今中外不乏正面之例,從“小白”“李世民”相容相惜,坦坦蕩蕩,到路易、凱特成功創業,業績斐然的事例……可以說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哲理散文,說理并不抽象更不玄虛,而是思接千載、眼觀中外,將哲理用確鑿的實證闡發出來,使文章有啟人心智的力量,引人玩味。
但我們分析這些事例,發現其運用并非平鋪,作者用自己擅長思辨的頭腦將它構筑在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僅僅闡述“包容”的積極含義,第二個層面深層剖析了“包容”不同于消極的“容忍”,而是“意味著一種大度的接納,濾其渣滓后盡取精華”,它與種種美德相關聯。借助這兩個角度,作者筆下流動的“水”中有博大的胸懷,有勃勃的生機,有雙贏的勇氣。能將水的包容挖掘出如此豐富的意味,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簡直具備哲人的氣質了。(指導老師:杜蘋)
《荷塘月色》第二課時 篇9
教材與教學對象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在寫景中抒發出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學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難,而且對語言和景物層次的精妙之處難以感悟,因此在教學時先詳細敘說文章寫作的時代形勢和作者的復雜心境,讓學生通過聯想產生歷史的想象,再緊扣作者情感的變化揣摩語言的運用和意境的美。  
一、教學目標   
1、 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教學重點  
1、 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 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三、教學程序  
課前:① 學生查閱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  
         ② 學生仔細閱讀文章,認真思考教師布置的閱讀訓練題。  
課堂:① 分小組討論閱讀訓練題(一課時)  
         ② 以文章的寫作順序,結合閱讀訓練題(二課時)  
課后:① 整理課堂筆記  
        ② 限時做《創新思維訓練》中有關題目  
        ③ 仿寫: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四、教學過程 及閱讀訓練資料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作者彷徨苦悶,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如果省略了“漸漸”一詞,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漸漸”寫出了時間流動和空間轉移的緩慢,與環境的寧靜和心境的頗不寧靜相適應,如果省略了,則不能描摹出時空變換的流動性,也不能體現出緩慢中的寧靜與寧靜中的頗不寧靜)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若將“帶”字換成“掩”或“關”有何不同?析:“掩”—出門/轉身/拉掩,動作煩瑣,有一定的目的性;“關”—動作過程與“掩”相類似,目的性強,語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蒼白,缺乏表現力;“帶”—輕輕地將門從背后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境的寧靜,也與心境相符)上門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處的環境是由哪幾個空間立體地構成的?析:院子、夜空、墻外、屋里、門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疊詞?有何作用?析: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沿著(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著”是圍繞,才可見“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則表示還走在往荷塘的路上,無以得見“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種情景前后有何聯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析:蓊蓊郁郁、陰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樣的心情? 析:淡淡的哀愁。)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若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踱”: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卻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閑、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隱若現。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聯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析: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別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妙處”和“受用”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析: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聯系中有何作用?析:承上啟下的過渡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彌望”何解?析:充滿視野,滿眼,如“春色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裙”?析:與“高”相呼應,修飾“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葉子;喻體——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層層的葉子中間,(“田田”與“層層”是對前面哪個詞的具體解釋?為什么?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連綿不絕,“層層”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點綴(“點綴”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析:零星)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為什么?析:擬人;不能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因為擬人的運用可以回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同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白花;喻體——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此處運用了“通感”的寫景方法,試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點是什么?“縷縷清香”與“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有何相似?這樣描寫有什么作用?析:“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啟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象和聯想。)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顫動”的原因是什么?析:微風)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幾道?析: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凝碧的波痕。(波痕為什么是凝碧的?析:田田、層層、肩并肩、密密地挨著)葉子底下是脈脈(寫出的流水的什么特點?析:無聲、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這一段所寫的景物的順序能不能調動?析:不能。因為葉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葉子;因為白花是點綴其間的,而且白而發亮,所以接著寫花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風過處有清香;因為有微風,就有了波痕;因為有了波痕,便看見了底下的流水;因為有流水,所以葉子更見風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葉子與花上,從而順理成章,從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對靜靜地瀉在葉子與花上的月光的描寫。景物出現的順序是有著極強的前后關聯的,極富層次感,絕不能調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淌”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著或依附著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并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若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謚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么?夢的本體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表現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么?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  
(評: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癡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著重寫了楊柳的豐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變化?析:由路燈光聯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于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呢?析:“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鹢首徐回,兼傳羽杯;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么會惦著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為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  
《荷塘月色》板書設計   
                 緣由:心情頗不寧靜(情感基調,下文不斷揭示和照應)  
一、月夜出門  目的:看月下荷塘  
                              小路:曲折、幽僻、寂寞  
                總寫荷塘月色  樹:蓊蓊郁郁  
                              月光:淡淡(景物色調)  
                              心情:淡淡的哀愁  
二、漫步小路            感想一:象超出平常的自己  
勾勒荷塘輪廓  直抒胸臆  感想二:覺是個自由的人(照應一)  
                          感想三:受用無邊的荷香月色  
                          心情:淡淡的喜悅  
                     荷葉  多、生意盎然:田田  
                           高、美:亭亭、舞女的裙  
                         顏色:點綴著些白花  
            荷塘  荷花  姿態:裊娜地開著(盛開)  
                              羞澀地打著朵兒(含苞)  
                           光亮:明珠、星星  
                     荷香:渺茫的歌聲  
                     荷波:象閃電、霎時、凝碧  
三、細寫           荷水:脈脈  
 荷塘月色         (葉子:更見風致)  
                    從月色的角度,正面寫:如流水、瀉  
                                         青霧:薄薄,似牛乳  
                                             似輕紗  
                    從景物的角度,反襯: 葉子與花:似夢  
             月色                       樹影:黑影、倩影  
                                          光與影:不均勻、和諧  
                                             如名曲 &nbs
[1] [2] 下一頁
《荷塘月色》第二課時 篇10
知識與技能
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鑒賞能力。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3、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本文語言精美,寫景狀物傳神,應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自然地受到感染,體會文章的韻味。
2、理解關鍵語句,提高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悟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2、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品味、領悟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的寫作特點。
課時安排
3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單元導讀
同學們,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現當代詩歌,對其有了整體把握,知道詩歌是感情感情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從毛澤東與徐志摩的詩中我們似乎看出了一個是豪放,一個事婉約。詩歌所表達的是作者瞬間的感情,具有跳躍性,要我們用想象與聯想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咱們這單元要學習現當代散文,散文是作者生活中的瑣碎見聞和點滴情感,有人說閱讀散文就好像我們同作者一同散步。
現在請同學們把課本翻到30頁,大家用一兩分鐘的時間閱讀一下單元導讀。
散文根據表達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咱們這單元主要學習的是抒情散文。
大家用筆記下本單元的學習方法:
1、 通過品味語言來感知作品中的物象,進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加強藝術手法的賞析和文章借景抒情的特點。
3、 多誦讀。
二、 課文導入
師:大家有沒有看見過荷塘?能不能聯想到有關描寫荷塘或荷花的詩文?
明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鮮艷奪目,美不勝收的畫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寫出了荷花那種自然的清純美麗)
師:月亮呢,大家喜不喜歡?說說有關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文。
明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亮勾起了人的思鄉之情)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表達獨自飲酒的寂寞與空虛。)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中的夜晚,有明月青松,流泉青石,閑靜幽美,恬淡宜人。)
那么大家見過荷塘月色沒有?那么讓我們走近朱自清,一起來欣賞他筆下的荷塘月色。
三、作者簡介及時代背景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東海人。他是現代散文家、詩人、教授。1925年到北京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后,仍在清華大學任教,并積極支持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學生運動。1948年8月20日,因貧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等。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時任清華教授,文章的第一句說“這幾天頗不寧靜”不寧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永遠是個謎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可以閱讀和掌握這篇文章之后,做進一步的探討。
四、整體把握
1、課文朗讀
(1) 師:一個人心里不寧靜或者說很煩,他會做什么?
明確:對,一個人不寧靜,他就要想辦法發泄,得到解脫
師:作者在文章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我們現在就把自己當成不寧靜的作者來熟悉一下課文。先由老師開頭讀文章的第1、2、3自然段,其余部分我想找同學朗讀。大家然后概括一下每段的段意。
(2)糾正字詞
乘涼 屑路 蓊蓊郁郁 踱著 點綴 裊娜 霎時 脈脈 酣眠
峭楞楞 梵婀玲 媛女 纖腰 沾裳 斂裾
(3)段落大意:
第1段 獨游荷塘的時候、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
第3段 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境)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9段 聯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10段 在思鄉與遐想中蹁回家門。
(4)朗讀指導:
朗讀時要注意停頓、重音、語調、語速。
五、情感把握
1、情感變化
(1)快速閱讀課文,找出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2)請三至五位同學說說自己找到的能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3)教師歸納總結: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郁悶)──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開朗)──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重新陷入郁悶)──這令我到底 惦著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悶)
2、文章感情的基調:
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
六、作業
熟讀課文,找出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
第二課時
一、 作業抽查
二、 課文分析
1、 第一自然段:
文章的第一句話是文章的文眼(祈禱畫龍點睛的作用)
師:作者為什么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如何表現失眠的郁悶心情的?
明確:月亮升高了,馬路上孩子們的嬉笑聲聽不見了,妻子拍著潤兒也漸入睡,周圍已經沉靜下來了,本來可以好好想一些問題,但是,許多的是縈繞砸自己頭腦中,無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惱,找尋片刻的心靈的寧靜而去荷塘邊的。
一是借助對“月亮”的描寫表現夜已深。二是借助對“孩子們”和“妻”的描寫反襯出“我”的失眠。
2、第二自然段:
(1)這個自然段主要寫去荷塘的小路,那這條小路有什么特點?
明確:幽僻是主要特點,多樹且是蓊蓊郁郁,,這樣就更顯幽深僻靜。
(如果把“幽僻”換成“幽靜”好不好?)
(2)通過文章我們可以感覺“小路” 很美,作者是如何表現的?
明確:通過白天和夜晚,及沒月光和今天月光的淡相比較的。
3、第三自然段
(1)寫作者去荷塘時的感受,請你說說這種感受到的具體內容?
明確:“像今晚上,……現在都可不理”,這是作者感受的具體內容,作者感到在這種幽僻的環境之中,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在這種環境里,可以不作違心的事,不說違心的話,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拋棄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聯系文章的寫作背景,可以理解這種感受,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進一步點明了夜游的原因。
4、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1)作者寫月下的荷塘寫了那些景物?
荷塘:曲曲折折,用疊詞,突出廣度
荷葉:田田,用疊詞,突出廣度,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動寫靜,寫出了高而圓的風姿
荷花:裊娜,擬人飽滿的花朵姿態柔美,羞澀,擬人,含苞欲放的嬌媚情態。
荷波:密密的,幽雅和寧靜(動靜結合 擬人)
(2)疊詞:
疊詞不僅增強了物態情貌的形象感,而且構成鮮明的節奏,和諧的旋律,富于音樂美。(聯系《再別康橋》)
(3)比喻,擬人的分析。
(4)通感的分析
什么是通感?顧名思義就是使人的各個感覺器官相同。也就是說,通感就是運用形象的語言把一種感官的感覺轉移到另一種感覺上,憑借感受的相通,使原來不可名狀的、難以言傳的感受,具體生動的表現出來,收到回味無窮的效果。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此句將人的嗅覺轉移為聽覺,荷香如歌,若斷若續,若有若無,不但形神兼備,而且新穎獨特,收到回味無窮的效果。
生活中的例子:聲音很粗、聲音很甜、紅杏枝頭春意鬧。
(5)歸納月下荷塘的總體特點?
明確:寧靜,寄予了淡淡的喜悅之情。
(6)找一位同學有感情的朗讀。
5、第五自然段:荷塘上的月色
(1)作者選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月光,有什么好處?
明確:瀉:照應“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這個喻體,增強動感,表現了約會照耀,一覽無余的情景。(照)太直白,淡而無味。
浮:水氣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靜寫靜景,以“輕霧”襯“月光”表現了月光的朦朧,淡雅。(升)升空而去,動靜太大,不合情境。
籠:“夢”的比喻承上文“瀉”字而來,一個“洗”字表現了月光下葉子與花的輕飄柔美的姿容,襯托了月光的朦朧,柔和。(罩)顯得過于密實,厚重。
洗:突出月光柔和。“泡”太生硬。(泡)太生硬。
落下:表沉重,突出了“黑影”的質感。(映出)太普通。
畫:如同一位畫師在作畫。(印)
奏:同上。
(2)作者為什么又要寫月影?會不會不協調?
明確: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樹,月影當是景中一景,燙傷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輝映,能使月色表現的更為精妙,一個“畫”字用的精妙,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月光與黑影同時存在,是和諧的。另一方面體現出了作者情感的復雜性。
(3)寫光與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運用了比喻與通感的手法,將視覺形象化為聽覺形象,光與影的黑白塊兒仿佛變成了活潑跳躍的音符,化靜為動,寫活了。光與影的和諧分布于名曲得優美,悠揚,和諧動聽,兩相烘托,擴大了意境。
(4)這段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總體特點是什么?給予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朦朧,和諧,給予了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5)找一位同學有感情的朗讀。
6、第六自然段:荷塘四周
(1)為什么要寫四周?
明確:突出荷塘周圍環境的“靜”。
(2)最后一句話怎樣理解?
明確:即由蟬聲蛙聲來襯托靜謐的月夜,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作者的心情,其實蟬聲與蛙聲一直就有,只是作者現在才聽到,說明作者短暫地沉浸在荷塘的美景中,現在又回到淡淡地哀愁中了。達到以動襯靜的效果。
(3)齊聲朗讀4、5、6自然段。
三、作業:背誦4、5、6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抽查3位同學分別背誦4、5、6自然段
集體背誦
二、課文講解
1、學生快速瀏覽7—10自然段。
2、為什么引《采蓮賦》和《西洲曲》?
明確: 《采蓮賦》是寫采蓮女的愛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說明作者的態度——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寫采蓮女則為的是思戀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這里,與前面的情景形成對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一句,自然將思緒拉回到現實。
總之,末兩節寫夜游荷塘引起的聯想,想到古代詩詞中對采蓮的描繪從而對江南美好生活的懷念,表現了作者對眼前的寂寞,毫無生氣的環境的不滿之情,進一步表現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鄉的哀愁中結束全文。
三、 文章藝術分析(先提問學生文章的特點)
1、 情景交融
(1) 景物描寫。
標題“荷塘月色”規定了作品的全境,既荷塘是月供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這一規定體現了塘中風物的總體特征。
文章通過景物描寫所營造的藝術氛圍也頗具特色。在荷塘上,月光是“淡淡的、靜靜的”,云也是淡淡的,荷香、葉子、花的總體特點都是朦朧的,這正與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這種心境合拍,表現出作者憂郁、哀傷的心情。
景物描寫的藝術水平:
A、通過繪形繪影繪聲繪色的細致描寫,傳達出對荷塘景色的視聽感受。例如,描繪荷花“裊娜的開著”和“羞澀的打著朵兒”,寫出了荷花盛開于待放的兩種美妙形態。
B、所見與想象相結合,擴大了描寫的范圍,適應了抒情的需要。例如對荷波的描寫。
C、動靜結合的描寫。如“像亭亭舞女的裙”,“如剛出浴的美人”。
(2)情感的抒發
找一位同學回答作者感情變化的脈絡。
明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郁悶)──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開朗)──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重新陷入郁悶)──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悶)
作者通過景物的描寫和鮮明的對比來突出自己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
(3)情景交融
景語既情語文章對景物的描寫,不僅僅只是描寫,還有作者的感情。例如通過蟬聲的熱鬧來襯托出自己的哀愁。
2、 語言的咀嚼
(1) 作者精心選用恰當的詞語,創造生動的意境。
A、動詞的選用。具體表現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又如第三段“背著手踱著”中的“踱”,與“慢步”的意思接近,“慢步只能表現”動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現動作又能表現作者心情,這與作者的心情轉為開朗相適應。
B、形容詞的選用。“這是一條幽僻的路”中把“幽僻”換成“幽靜”好不好?
(2)善用疊詞
A、 “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小心,作者不愿驚動家人)
B、“輕輕地推門進去”一句中的“輕輕地”有什么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輕,作者不愿驚動家人)
C、“路上陰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達作用?(用光亮的“暗”襯托出“我”郁悶的心情)
D、“雖然月光還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達作用?(用月光的“淡淡”來襯托喜悅的“淡淡”)
E、“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達作用?(突出葉子長得茂密)
F、“(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復有什么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后得出結論)
G、“荷塘的四周,
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一句中“遠近”“高低”的重復有什么表達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后得出結論)
3、善用比喻、擬人、通感修辭手法,是語言形象生動,創造出引人入勝的意境。
A、如“裊娜的開著的”、“羞澀的打著朵兒的”、“剛出浴的美人”擬人手法的運用使荷花形神兼備。
B、通感手法的運用。描寫客觀事物時,憑借各種感覺間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語言把某一感觀上的感受一到另一感官上,使難以言傳的感受具體生動地表現出來,耐人尋味。
C、結合課后練習二講解。
四、學生自由閱讀。
五、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4、5、6自然段。
2、完成課后練習
《荷塘月色》第二課時 篇11
第一課時:
一.導入 。
結合本單元的推薦閱讀,由學生自己向同學推薦自己所讀過的朱自清的散文,導入 課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
1. 自讀感知
(1)布置學生課前利用網絡或者書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的創作的時代背景,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教師結合學生發言適當補充。
(2)整體感知:多媒體課、錄音帶或教師配樂范讀,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把握全文感情基調;學生自讀,邊讀邊作圈、點。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線索
(1)引導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討論、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并歸納出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
(2)明確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頗不寧靜——尋寧靜——暫得寧靜——失寧靜
本文寫到結尾,作者的心情其實并未平靜下來,為何他“心里頗不寧靜”呢?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可根據當時的背景和作者的經歷性格等分析,有多種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據。
3. 探究閱讀
(1)結合初中時所學過的朱自清所寫的散文《春》,自由討論:《春》與,比較喜歡哪一篇?
(2)當你心情郁悶時如何排遣煩惱心情的?請你向朱自清推薦一種更好的排遣方法。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并記錄發言結果。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圖,提問:請兩位學生談他們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師引入:我們學習散文重在鑒賞品味語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寫景文稱為“白話美術文”,這體現了他散文的什么特點?
點撥:繪畫美。第4、5、6節體現了這個特點。現在我們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筆看作是攝影機的鏡頭,看看他是從哪些角度來給荷塘拍照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語言鑒賞:
(1)朗讀第4、5、6節,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鏡頭的?
第4節:遠→近,上→下,靜→動; 第5節:上→下,正面→側面;
第6節:外→內,遠→近→遠。
(2)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引導學生細心品味這三段文字,發揮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畫來”(葉圣陶語),讓學生說出感受最深的語句并作欣賞分析。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自己的感受,要結合具體的句子談。
師生共同探討:整個畫面景色素淡靜謐和諧,有一種朦朧之美,明確是借景抒情,“寧靜”之外境,顯“頗不寧靜”之內心;受用“寧靜”之喜悅,向往自由之人生。
教師明確: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帶給人多重的審美感受。一是“通感”,二是“比擬”,三是疊音詞,并結合課文中的例子向學生說明。
(3)讓學生反復朗讀背誦,充分體會文辭的優美。
2.文學層面鑒賞
讓學生背誦自己知道的有關描寫荷花的名句,聯系古代文人如李白、周敦頤、楊萬里等人的詠荷詩文,明確荷花在文人筆下一直是高潔人格的象征,體會作者筆下荷花寄寓之意,體會荷月之美景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處。
三、探究:
1.交流活動:根據你的理解為荷塘月色的畫面配上適合情境的樂曲,并且輪流上臺配樂朗誦4、5、6節,表達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2.課外拓展閱讀:閱讀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與作比較,并寫出比較心得,分小組進行交流。
《荷塘月色》第二課時 篇12
《荷塘月色》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在這篇散文里,作者給我們描繪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麗景象。語言優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在閱讀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位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本文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篇課文,這是學生進入高中后學習的第一篇課文,所以要引導學生學會賞析文學作品,為今后的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此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一、教學目標
1、 德育目標:本文寫于1927年,蔣x石叛變革命,中國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讀課文理解作者內心“頗不寧靜”的原因。
2、 知識目標:本文構思巧妙,寫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語言優美,恰當地運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學習本文體會本文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
3、 能力目標:學會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夠判斷什么是通感,本文比喻的妙處何在。
二、教學重點:課文四五六三段的賞析。本文語言充滿詩情畫意,體味語言運用的妙處,是本課的重點。通感的修辭手法學生第一次接觸,也要作為一個重點來講。這兩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
本文準備采用講解式、啟發式、朗讀式結合的教學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讀課文,重點訓練學生精讀的方法,所以采用講解式的教學方法。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是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采用啟發式教學。本文語言優美,從培養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以朗讀式的教學方法。
四、學法:
指導學生如何鑒賞寫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語言。
五、課時:擬定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設想:釋題,簡介作者,范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構思的巧妙。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找出感情線索,簡單介紹時代背景,。
第二課時
教學設想:品析作品的語言,比喻、通感、疊字的運用,感受語言的典雅和充滿詩意。
第一課
教學內容及步驟:
1、 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在夏季的一個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輪圓月,我們的主人公心情郁悶,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靜謐、安詳、優美的圖畫。作者將這幅畫給我們描摹了下來,成為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們讀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畫一樣。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
二、釋題,簡介作者,并范讀課文。
要求:
1、標出自己讀得不準字音。如曲,讀第一聲;似,與似的在一起時讀卷舌音。
2、 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三、 學生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思考:
1、 課文主要在哪幾段寫荷塘和月色的。
2、 其余段落起什么作用?
3、 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三、再讀課文,理清寫作思路。
1、課文集中寫荷塘與月色的是四、五、六三個自然段。說說每一段都寫了什么?
第四段:主要寫荷塘。作者哪幾方面來寫的:從荷葉、荷花、塘上的微風、塘下的流水。
第五段:主要寫月光。有沒有寫荷塘?月光是無形的東西,但作者通過寫荷葉、荷花、寫樹影等,將月光寫得可知可感。月光與荷塘融合在一起。
第六段:主要寫荷塘周圍的樹。好象沒有寫荷塘和月色?樹是月光照耀下的樹,寫荷塘里的蛙聲,寫樹上的蟬鳴。此段即是寫荷塘又是寫月色。
2、 其余各自然段的內容:
第一段:交待時間及寫荷塘的緣由。是夏季,月圓的夜晚,作者心情欠佳,想去荷塘看看。
第二段:寫去荷塘的小路。荷塘的四圍是樹為下文第六段做鋪墊。同時點出月光是淡淡的月光,為后文做鋪墊。
第三段:寫作者去荷塘的目的是散心,享受荷塘月色。
第七、八段:作者想起采蓮的事情來,并想起江南來。與段與主體有何聯系?荷塘月色具有詩意,使作者想起與荷塘相關的詩來。聯想自然。結尾照應前文。
四、 本文是寫景抒情的散文。那抒了什么情?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那些景色體現了這種情?
線索即是這樣一種情緒。也是全文的基調。
五、簡介寫作背景。
六、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體會本文運用了什么方法把荷塘月色寫得那樣美?找出你認為寫得最好的句子,談一談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