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伶官傳序》公開課教案(精選12篇)
高一語文《伶官傳序》公開課教案 篇1
知識目標:
1、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
2、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
3、學習本文布局謀篇的特點。
4、本文是史論,是借古諷今之作,理解文中闡發的“盛”“衰”;“得”“失”;“成”“敗”;“損”“益”;“興”“亡”的道理。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學習本文的論證法:例證法,正反對比論證法。
德育目標:
1、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謙受益,滿招損”“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的啟示。
教學重點:
1、文中關鍵字、詞、句。
2、文章議論思路。
3、如何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
教學難點:理解本文內容與題目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誦讀法,探究引申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舉出所學過的歐陽修的文章。(《醉翁亭記》)。
2、與《醉翁亭記》對比導出《伶官傳序》(如果說《醉翁亭記》通過寫醉翁亭的秀麗風光,通過勾勒太守與民同樂的畫面來抒發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話,那《伶官傳序》則是通過寫后唐莊宗接受和執行其父親遺命等一串故事,通過總結寵幸伶人這一教訓,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就來學習歐陽修的《伶官傳序》。)
3、由學生介紹歐陽修。
4、關于序。
5、背景介紹。
二、學習新課。
1、朗讀課文:學生朗讀,教師正音。
2、共同研討:共同翻譯全文,解釋個別詞,字義,說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齊讀課文,教師指導:
①讀出重音,體現這種強調的意義來。(豈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
②讀出節奏,體現出文氣的急切舒緩來。(“方其”領起下面分句一氣貫通,有聲勢,不可一世的氣概。)
③讀出對比,體現出文章的抑揚變化來。
④讀出玉器,體現出作者的感情傾向來。
三、研討本文嚴謹的思維線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用現代漢語表述。(雖由天命,豈非人事哉?——盛衰成敗,由于人事。)
2、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怎樣過度到分析中去的?(論據: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過度: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簡述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
4、作者從論證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
5、作者從莊宗得天下的史實中得到了怎樣的結論?(“皆自于人”,“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現代漢語將作者的這些結論說說。(“謙受益,滿招損”,“防微杜漸”“以史為鑒”“力戒驕奢”“勵精圖治”“居安思危”)
7、小結:本文在論證結構上有一條嚴謹的思維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議論,中心突出,結構嚴謹。
8、處于北宋時期的歐陽修,為何要寫《伶官傳》呢?并冠以短序?
9、師結:以古喻今,告戒當時的統治者,要汲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于表面的繁榮。
四、課堂延伸:
1、思考:你學了這篇課文后,從莊宗這一史實和作者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樣的啟發?(小事不小,玩物喪志,事在人為,以古為鏡)
2、總結:古人說得好:以銅味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歷史的教訓不能忘,要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再重復古人的悲劇!
3、課后作業:
①掌握課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掌握關鍵字、詞。
③背誦此文。
高一語文《伶官傳序》公開課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掌握“原、所以、恨、函、抑、本”等文言詞語,判斷句、被動句等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觀點。
2、品味語言,感受本文行文抑揚頓挫的特點,體會作者對后唐莊宗的嘆惋之情和借史諷喻的苦心。
3、了解史論文以史帶論、以史論證的特點,深入理解、體會“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等文中警策句的內涵和人生啟示。
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探究莊宗成敗的原因。
難點: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
學習過程
一、預習新課
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通過知人論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導學基礎知識
(一)歷史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想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新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都是他的學生。他在詩、文、書法、文論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學方面,與宋祁合著《新唐書》,又單獨編纂了《新五代史》。
(三)字詞:
【字音字形】
伶官(líng)契丹(qì)
與爾三矢(shǐ)仇讎(chóu)
系燕父子(xì)所溺(nì)
【通假字】
及仇讎已滅(“讎”同“仇”,仇敵)
【古今異義】
1.與其所以失之者文庫(古義:和他;今義:在比較兩件事的利害得失而決定取舍時,表示放棄或不贊成的一面)
2.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古義:相當于“以至于”;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
3.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古義:官名,這里指官員;今義:干某項事業;處理,處置;辦事,辦理事務)
4.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古義:與“天命”相對,指人力;今義:關于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調配、獎懲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古義:代詞“所”與介詞“以”組成“所”字結構,其義為“……的原因”;今義:常用作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6.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古義:推究;今義:原來)
7.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古義:絲編的繩索,這里泛指繩索;今義:結合,構成)
【一詞多義】
1.歸
①而皆背晉以歸梁(歸順)
②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返回)
2.告
①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祭告)
②具告以事(告訴)
③告之于帝(稟告)
3.盛
①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興盛)
②請其矢,盛以錦囊(裝)
③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旺盛)
④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強盛)
4.困
①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圍困)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擾)
③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困厄)
④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難)
5.微
①禍患常積于忽微(微小的事)
②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墻而坐(悄悄地)
③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為隱藏身份而改裝)
④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
6.其
①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副詞,表祈使語氣,一定)
②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語氣詞,多么)
③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代詞,他)
④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測語氣副詞)
7.而
①而皆背晉以歸梁(但,表轉折)
②及凱旋而納之(表順接)
③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表遞進)
④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表順接)
8.以
①與其所以失之者(介詞,與“所”組成固定詞組,表示“……的原因”)
②可以知之矣(介詞,憑借)
③而皆背晉以歸梁(相當于“而”,表順接)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組(介詞,用)
⑤以錦囊(介詞,用)
9.與
①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跟,介詞)
②與爾三矢(給,動詞)
【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①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子裝)
②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訂立盟約)
③抑本其成敗之跡(探求、考察)
④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⑤泣下沾襟(掉下)
2.形容詞作動詞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作亂)
3.形容詞作名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細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
4.名詞作狀語
①負而前驅(向前)
②倉皇東出(向東)
③一夫夜呼(在夜里)
④亂者四應(在四面)
5.動詞作名詞
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
6.使動用法
①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興:使……興盛;亡:使……滅亡)
②凱旋而納之(使……收藏)
③至于誓天斷發(使……斷)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①“……者,……也”此三者,吾遺恨也
②“……也”式
A、梁,吾仇也
B、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C.無標志式燕王,吾所立
2.被動句
A、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B、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倒裝句
①定語后置其意氣之盛
②介詞結構后置
A、盛以錦囊
B、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C、而告以成功
D、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E、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4.省略句
A、還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B、以三矢賜(于)莊宗而告之曰
C、請其矢,盛(之)以錦囊
D、豈獨(莊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E、(莊宗)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于)廟
5.固定句式
A、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啊
B、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難道……嗎
總體感知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舉出后唐莊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為立論的根據。
第二部分:(第2段),詳細敘述了莊宗接受并執行晉王遺命的經過。這一段敘事的語勢比較平緩,沒有直接的議論,但是作者寓論點于敘述之中,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為下文張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轉入議論,評論莊宗的“盛衰之理”,闡明中心論點。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訓,總結全文。
學習課文
1、第一段有何作用?
明確:
①開篇直接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引發思考;
②總領式點出拿莊宗興亡的歷史進行說理,引起下文,為下文的敘事說理做鋪墊。
2、“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及凱旋而納之”這幾句話中哪些動詞用得好?
明確:
“受”“藏”“遣”“告”“請”“盛”“負”“納”等動詞,描繪出莊宗一心執行父命的形象,以及其全盛時期的征戰情況,體現了莊宗的“憂勞”及“人事”的作用,為下文的議論做準備。
3、全文是如何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展開的?
明確:
文章開頭提出“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個論點,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緊接著舉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來證明這一論點。
第二段敘述莊宗接受并執行其父遺命的事例。
第三段從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的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進一步議論,總結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絕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4、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對前面闡述的觀點的重復?為什么?
明確:
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過正反對比,已經得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點明了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這與文章開始提出的論點相照應。至此,文章似乎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結構。但是,作者沒有收筆,而是繼續展開議論。在前面對比闡述的基礎上,總結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的經驗教訓,強調使人國破家亡的不僅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批評了朝政,諷讀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這就使得文章闡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現實針對性。因此,可以說,第四段是對伶官亡國一事的現實意義的進一步開掘,并不只是簡單的重復。
5、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實論證的。
明確:
第一段,以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在具體選材上,文章以“晉王三矢”為事例,充分體現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輔之以莊宗盛衰時所涉及的點滴史實,就使人們對于莊宗由“盛”而“衰”,由“憂勞”到“逸豫”的轉變了然于胸,達到了以材料論證觀點的目的。
6、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圍繞“盛衰”進行對比論證的。
明確:
文本從“盛”“衰”兩個方面,圍繞“人事”進行層層深入的對比論證,著眼于“盛”“衰”與“憂勞”“逸豫”的因果關系,從中心論點到論據,從論證過程到結論,不論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實,還是作者抒發的感慨或議論,都是具有對比性的。文章通過正反兩方面的鮮明對比,既突出了中心論點,使說理深刻、透徹,也使文章一氣貫通,前后呼應,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7、“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三句話是怎樣提挈全文的?請結合文本的具體內容簡要分析。
明確:
①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為說明“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論點提供歷史根據。②第二段敘述莊宗執行其父遺命的事例,第三段在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③第四段承上文進一步議論,引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決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8、文章題目是“五代史伶官傳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這是不是文不對題?結合文本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
觀點一:沒有文不對題。歐陽修寫作《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主要目的是:總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諷諫北宋統治者。而有關伶官的事情在《伶官傳》中已經有了詳細的敘述,本文不需要重復。
觀點二:有點文不對題。莊宗的衰敗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來評述國家興盛衰敗的道理,雖然《伶官傳》中詳細地敘述了有關伶官的內容,但在這篇文章中,也應該簡要地敘述一些有關伶官的事情,讓讀者更明確地把握文章主旨。
高一語文《伶官傳序》公開課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文言虛詞的意義及用法,掌握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學習本文嚴謹的論證結構和論證特點;
3.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復誦讀中理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及文中警句對人生的啟示。
【重點難點】
1、掌握文中詞類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義詞的意義;
2、理解文本中的史實及其關系,以及本文的例證和對比論證方。
預習案教材助讀—臺前幕后,先睹為快
導入: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知識鏈接】
1.走近作者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唐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是北宋中葉詩新運動的倡導人,著名的古文學家三蘇父子、曾鞏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門下。
2.解題《伶官傳序》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伶官傳》是一篇合傳,寫了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伶官,指古代宮廷樂官。本文是指供奉內廷,授及官職的伶人。后唐莊宗李存勖喜好音樂戲曲,寵幸伶人,讓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人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仗其勢,擅權亂政,使唐朝廷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終成叛逆。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以莊宗寵幸伶人,身死國滅的歷史事實為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并闡明了國家盛衰成敗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3.關于序:序,是文體的一種,有文序和贈序之分,序也稱敘、引、導言、前言之類,它的內容或是提綱契領地評價該書內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有助于讀者理解下面有關書或文的內容,可以放在詩文前面,也可放在書的后面。贈序是臨別贈言,內容多推重、勉勵之辭,如《送東陽馬生序》。
4.了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個國君,篡位、弒君現象屢見不鮮,戰亂頻仍,后唐莊宗就是被殺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優伶,“常身與俳優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所惑,使其得以重權在握。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后又單人獨騎逃走。莊宗親征敗北,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就此事發表感慨,借事論理,指出王朝興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
預習檢測——給加粗字正音
李存勖xù盛衰之理shèng盛以錦囊chéng三矢shǐ及仇讎已滅chóu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組歟(yú)
①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得分點:興、逸、豫、亡)
②人生的禍患常常是由極小的事情積累起來的,而有才智勇氣的人也多為他所溺愛的人或物困擾。(得分點:忽微、獨,被動句)
【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提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這一立論的根據。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論證中心論點。第二段承上敘事,詳述莊宗接受并執行晉王遺命的事例。第三段轉而議論,評論莊宗的盛衰,闡明中心論點。
第三部分(第四段)進一步議論,引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教訓,總結全文。
探究案學始于疑—質疑解疑,合作探究
【基礎知識探究】
1.翻譯下列句子: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為的嗎?
2.翻譯下列句子:
(1)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給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
(2)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此后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到祖廟去祭告,請下那三枝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3.翻譯: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2)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難道是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嗎?或者推究他成功失敗的軌跡,都是由于人事呢?
4.翻譯: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禍患常常是從極細微的錯誤積累而成的,有謀略有勇氣的人,(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難道只是(溺愛)伶人伶人才如此嗎?
【文本探究】
1.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怎樣過渡到分析中去的?
論據: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
過渡:文中“原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這一句。
3.作者認為莊宗得失天下原因是什么?
結論:“盛”——“憂勞可以興國”“衰”——“逸豫可以亡身”
4.讀二、三段,從論證角度上考慮,作者采取了什么論證方法?
(1)例證法。本文屬于史論。寫史論使用例證法,可以以論帶史,以史論證。運用這種方法,關鍵在于準確地選擇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在具體選材上,卻以“晉王三矢”這一不能確定為史實的傳說為事例,并加以詳述,體現了選材的匠心。
(2)正反對比論證
A.正面,憂勞可以興國憂勞有具體表現嗎?“憂”:“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背負著父親的遺恨三把箭?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勞”:其后用兵……及凱旋而納之。一系列動詞表明:身先士卒。征戰16年,幾乎年年用兵,31字,既顯示了作者的筆力,也讓我們感受到得天下的艱難、辛勞,愈是艱難愈是顯示出“人事”的重要性。
B.反面,逸豫可以亡身盛衰對比,突出其衰敗之速
5.作者從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中得到了怎樣了結論?
A“皆自于人。”
B“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C“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6.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句話,你怎樣理解?這句話是怎樣提挈全文的?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是轉折關系的反問句,強調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句話,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圍繞它進行論證:
(1)緊接著這句話點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說明提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認識的歷史根據。
(2)第二段敘述莊宗和執行其父遺命的事例,第三段從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的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
(3)第四段承上文進一步議論,引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絕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7.在文章結尾,作者為什么強調“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因為本文是為《伶官傳》所寫的序,這樣強調既可以扣住題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廣之,更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更具有普遍性: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批評朝政,諷諫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意味十分深長。
高一語文《伶官傳序》公開課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積累掌握“與、歸、易、告、雖”等詞的意義和用法。
2.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3.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二、釋題:
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生質疑。師答疑,或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答疑。
四、講析課文:
1.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一篇史論)
2.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找學生翻譯此句并用現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概括:盛衰在于人事。
3.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例證法依據:“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賓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與如何失天下的內容。
4.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
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5.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找同學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6.課文是如何表現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7.從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8.由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明確: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
9.小結:這一部分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敗)。
10.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
明確: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誡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五、總結: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六、本文是從序文的角度命題的
《六國論》《過秦論》是從史論的角度命題的,如果也從史論的角度給本文命題,而且也有一個“論”字,怎樣改好?
如:《興亡論》等。
七、本文語言特點。
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后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時注意語氣。問句讀上揚調,嘆句讀下降調。
八、布置作業
1.背誦第三段。
2.課后練習題四
高一語文《伶官傳序》公開課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
2、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
3、學習本文布局謀篇的特點。
4、本文是史論,是借古諷今之作,理解文中闡發的“盛”“衰”;“得”“失”;“成”“敗”;“損”“益”;“興”“亡”的道理。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學習本文的論證法:例證法,正反對比論證法。
德育目標:
1、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謙受益,滿招損”“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的啟示。
教學重點:
1、文中關鍵字、詞、句。
2、文章議論思路。
3、如何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
教學難點:理解本文內容與題目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誦讀法,探究引申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舉出所學過的歐陽修的文章。(《醉翁亭記》)。
2、與《醉翁亭記》對比導出《伶官傳序》(如果說《醉翁亭記》通過寫醉翁亭的秀麗風光,通過勾勒太守與民同樂的畫面來抒發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話,那《伶官傳序》則是通過寫后唐莊宗接受和執行其父親遺命等一串故事,通過總結寵幸伶人這一教訓,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就來學習歐陽修的《伶官傳序》。)
3、由學生介紹歐陽修。
4、關于序。
5、背景介紹。
二、學習新課。
1、朗讀課文:學生朗讀,教師正音。
2、共同研討:共同翻譯全文,解釋個別詞,字義,說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齊讀課文,教師指導:①讀出重音,體現這種強調的意義來。(豈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讀出節奏,體現出文氣的急切舒緩來。(“方其”領起下面分句一氣貫通,有聲勢,不可一世的氣概。)③讀出對比,體現出文章的抑揚變化來。④讀出玉器,體現出作者的感情傾向來。
三、研討本文嚴謹的思維線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用現代漢語表述。(雖由天命,豈非人事哉?——盛衰成敗,由于人事。)
2、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怎樣過度到分析中去的?(論據: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過度: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簡述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
4、作者從論證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
5、作者從莊宗得天下的史實中得到了怎樣的結論?(“皆自于人”,“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現代漢語將作者的這些結論說說。(“謙受益,滿招損”,“防微杜漸”“以史為鑒”“力戒驕奢”“勵精圖治”“居安思危”)
7、小結:本文在論證結構上有一條嚴謹的思維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議論,中心突出,結構嚴謹。
8、處于北宋時期的歐陽修,為何要寫《伶官傳》呢?并冠以短序?
9、師結:以古喻今,告戒當時的統治者,要汲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于表面的繁榮。
四、課堂延伸:
1、思考:你學了這篇課文后,從莊宗這一史實和作者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樣的啟發?(小事不小,玩物喪志,事在人為,以古為鏡)
2、總結:古人說得好:以銅味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歷史的教訓不能忘,要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再重復古人的悲劇!
3、課后作業:①掌握課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②掌握關鍵字、詞。③背誦此文。
教學反思:
高一語文《伶官傳序》公開課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伶官傳序》教學設計4。
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3.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層層深入的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1.檢查學生預習。
學生朗讀課文。教師考查閱讀課文的熟練程度,從而了解預讀情況。
2有關的國王與國名:
課文第二段“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文中提到晉王、莊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國名(也暗指人),請根據注釋簡述他們的情況(不要照讀注解)。
3.時代背景簡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徘優(pái 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課文: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錦囊)函(hán)
(2)補充注釋:
原—一用作動詞,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錦囊—一“以錦囊盛”的倒裝。用錦綾做的袋子裝著。盛,裝著,動詞。
函—一動詞,裝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
本——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5.閱讀提示:
這篇史論觀點明確,論題突出,說理有力,條理分明。前段敘事,后段議論。通篇圍繞“盛衰”二字下筆。文章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連用兩個感嘆句表明作者對“盛衰之理”的重視,對“豈非人事”的強調。用一個“原”字推尋原因,點出莊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論據,確定全文論證的內容。“雖曰……豈非……”是反請語氣的轉折復句,意在強調后者。
在論述過程中文章緊扣莊宗“得與失”“盛與衰”,說明立論的歷史根據。全文的論據,主要是敘述莊宗接受父命、報仇雪恥,后來由勝而敗、由盛而衰的史實。在敘事中融入作者的議論,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引史評史,就史論事,在真實記述史實的基礎上加以客觀分析、評論,從中歸結出發人深思的道理,告誡人們汲取歷史教訓,這是史論文章的目的和特點。本文在“寫史”方面,文字精當。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父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證明“成則由人”的道理。次寫莊宗報仇雪恥后,以為大功告成,不思強盛,寵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個倉皇出逃、土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的“慘狀”。也證明了“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對比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方其……可謂壯哉!”“及……何其衰也!”兩句末的兩個感嘆句,用詞不同,卻飽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可謂壯哉”在贊嘆中含有輕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蘊含譴責,都表達了作者對這件歷史事實的鮮明的觀點。接著又用“豈……歟?”“抑……歟?”反誥語氣的選擇復句強調后者,說明成敗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印證了開頭的論點。為了加強文章的說理性,在最后一段中進一步推論,仍用“方其……”“及其……”的對比句式,推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擴展了論點,照應了題意,加強了文章的思想性。
6.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在聯系?
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高一語文《伶官傳序》公開課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伶官傳序》選自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課文盡管風格各不相同,但都體現了散文“散而不亂 氣脈中貫”的特點,行文在結構安排上都有較強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伶官傳序》處于本單元第二篇,借后唐莊宗寵愛伶人的歷史事件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律論證結構上一事一議,論證條理清晰,情感脈絡鮮明,文章平易流暢,課下注釋詳細對于已有一定文言閱讀基礎的高二學生難度不大可以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內涵。
【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對選修部分古代散文學習的要求是: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并在此基礎上學習鑒賞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通過學習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詞語的含義,翻譯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把握本文“散而不亂”的特點。
過程和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點撥為輔,把握本文論證思路。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詞語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脈絡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課文注釋導入)
文章的題目為《伶官傳序》,被立傳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為何要給他們立傳?
明確:“伶官”是封建時代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作者寫此文并冠以短序的目的是讓北宋統治者吸取后唐莊宗的歷史教訓,戒除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二、理清結構,把握意脈
1、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
2、翻譯主要文句,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3、把握材料和觀點關系,理清思路
(1) 從對題目的分析可知,此文是借歷史材料來證明觀點的,迅速瀏覽課文,找出歷史事件對應的文字?
明確:“世言晉王……何其衰也!”
(2) 作者由此事悟出了那些道理?
“滿招損,謙得益”
“有勞可以興國,抑郁可以亡身”
(3)翻譯“豈得之難而失之抑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把握“抑”字前后選擇關系,理解“人事”含義
(4)觀點若想讓人信服,材料必須能充分論證觀點,請認真閱讀事實材料,談談作者是如何圍繞論點展開論證的?
重點翻譯:
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趨,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 梁君臣之手,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整個二三段的議論過程,對應的是第一段的那一句話?
(6)文章的最后一點可否去掉,為什么?
(7)諸多觀點,哪個才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板書:
三、作業
完成課后第三題
【教后感和課后反思】
1、關于學生
此節課以學生自學為主,所以應盡可能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學生在讀中加強對文意的疏通和理解,但實際除了一次學生齊讀和對各段理解文意時的默讀,讀得太少
2、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此課教學內容的重點是理解文中幾個重要句子的含義,并以此為基礎把握文章的觀點和意脈但在重難點的解決上卻存在問題由于教學中想在理解觀點把握文脈的同時借此課第二段圍繞中心選材指導學生寫作,所以教學切入從第二段開始,造成學生對本文觀點理解混亂,反倒不如從第一段開始清晰,教學難點和重點發生偏離同時,也因缺少第一段“原莊宗之所以的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在對重要文句“豈得之難而失之抑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較難理解,耽誤了太多時間,對其他文言句子翻譯落實不到位
3、課堂提問
以學生自學為主的文章并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適時到位提問點撥是非常重要的但本節課的課堂提問不是很到位,問題優待斟酌,比如課堂提問問題(4):觀點若想讓人信服,材料必須能充分論證觀點,請認真閱讀事實材料,談談作者是如何圍繞論點展開論證的?因為幾個觀點本身就是包含與被包含關系,同一材料從不同的角度說論證不同的觀點,所以學生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4、未能學生在學習中體味本文“氣脈中貫”的特點,應加入適當的讀,感受繼續中作者所蘊含的情感。
高一語文《伶官傳序》公開課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
1、 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知識目標:
A、掌握實詞虛詞:原,函 , 告,抑,本。
B、一詞多義:與,歸,易,告。
c、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 夜呼,東出,
3、 能力目標:
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教學過程 :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新課導入 ,引出文章論題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那么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
二、時代背景簡介:
五代 (907-960年),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徘優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三.講解:
(一)思考第一段: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2.問:找學生翻譯此句。 (用現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國家興盛與衰亡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
明確:盛衰在于人事。
(2)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例證法
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3)重點字詞:
原 -- -- 名詞用作動詞,推究,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以━ ━ …… 的原因
(4)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容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寫莊宗如何失天下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何寫的。
(二)第二、三段
(1)由時間理出過程
莊宗李存勖(885━926)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莊宗多少歲,在他身上發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
908年(23歲),“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與:給)
912年(27歲),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系:縛)
923年(38歲),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函:名作動,用木匣子裝)
926年(41歲),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為:被動)
莊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
“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
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
(2)課文是如何表現他的“憂勞”的呢?
“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
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告:祭告,禱告。
盛:裝。
盛以錦囊:“以錦囊盛”的倒裝。用錦綾做的袋子裝著。盛,裝著,動詞。
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3)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夜,東:名作狀。夜:在夜間。// 東:向東。
②“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4)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 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
此句用了正反對比。
抑-- --或者。
本—— 動詞,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三).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
于:被動。
所: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的短語。
(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難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嗎?)
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誡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伶官傳序
歐陽修
時間 事件 結論 教訓
908年 (23歲) 受命繼志 禍智
盛 912年(27歲) 系燕父子以組 患勇
(得) 憂勞可以興國 常多
923年 (38歲) 函梁君臣之首 積困
盛衰之理 于于
豈非人事哉 忽所
衰 926年(41歲) 身死國滅 微溺
(失) (一夫夜呼……) 逸豫可以亡身
高一語文《伶官傳序》公開課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后唐莊宗的成敗闡述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2.學習正反對比的說理方法。
3.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本文充分運用對比手法說理抒情。
2.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啟迪人性。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
同學們,標題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樣的人呢?(學生:伶官,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做伶官。)古時戲子大多地位低下,卻能入朝為官,歐陽修為什么要為伶官作傳呢?讓我們走進文本,尋找答案。(板書:課題,作者)
二、因聲求氣讀通文意
1.請學生復述莊宗的故事。
2.誦讀感知莊宗的悲劇命運。
活動一:一生讀晉王遺言,其他學生評價。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皆為兄弟,而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點撥:讀出晉王深深的遺憾,對敵人仇恨、對莊宗期盼的語氣和情感。)
活動二:讀莊宗的奮斗史和失敗史,其他學生評價。
奮斗史:“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可謂壯哉!”莊宗凱旋時的豪壯語氣,筆勢激越,情調激揚。
失敗史:“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何其衰也!”莊宗敗亡時的衰頹語氣,倉皇失措,筆勢迂回,情調低沉凄愴。
(點撥:語言和情感一揚一抑、大起大落、蕩氣回腸、對比鮮明。)
3.教師小結:莊宗的興盛和衰敗用了鮮明的對比,其奮斗史164個字,得天下完成父親遺命,耗時十五年;其失敗史63個字,失天下只有短短三年,奮斗過程如此艱難,衰敗卻如此迅速,一潰千里,發人警醒。
三、提要鉤玄領會主旨
(點撥:學生誦讀第一段,第三段“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至文末。)
1.一個嘆詞:嗚呼
參考:歐陽修之子歐陽發《先君事跡》“先生自撰五代史,褒貶善惡,為精密。發論必以‘嗚呼’,曰‘此亂世之書也’。”這一聲“嗚呼”,以感嘆發端,起筆不凡,突兀驚人。奠定全文沉痛的感情基調。
2.兩個警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點撥1:這兩句用了什么修辭,目的是什么?)
參考:對偶與對比,這是本文寫作上的藝術特色,使行文說理更加透徹。
(點撥2:當我們讀完經典作品,掩卷沉思,心里還留下什么?同學們將這兩句警句放聲讀三遍。請同學當堂背誦。)
教育是什么?愛因斯坦說“在你離開學校后,忘記了學到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3.三組反問句: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品讀反問句,歐陽修想突出強調什么觀點?
(點撥:教師范讀,學生討論探究主旨)
參考:對比鮮明、前后呼應、層層遞進,強調共同的觀點:盛衰在于人事。
(小結:“豈獨伶人也哉?”其意思是不獨伶人,萬事皆然。伶人地位卑微、作用渺小,卻能夠使莊宗迅速滅亡。歐陽修借伶官之禍來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勵精圖治,“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種教訓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對于我們所有人都有永恒的價值。)
四、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讓你產生什么聯想?
(點撥:學生分組討論,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開元君王唐玄宗,開創盛世,卻因專寵貴妃,導致盛唐衰落;春秋霸主齊桓公,稱霸諸侯,卻因親近小人,導致禍起蕭墻;吳國國君夫差,雄霸南方,卻因貪戀美色,導致國破家亡。先秦老子“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你所寵溺的一個不起眼的事物,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同學們,想要實現理想,不僅要注重細節,更要學會節制取舍。
五、讀史明理
課外閱讀歐陽修《新五代史·宦者傳》,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讀書筆記。
高一語文《伶官傳序》公開課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伶官傳序》選自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課文盡管風格各不相同,但都體現了散文“散而不亂 氣脈中貫”的特點,行文在結構安排上都有較強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伶官傳序》處于本單元第二篇,借后唐莊宗寵愛伶人的歷史事件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律論證結構上一事一議,論證條理清晰,情感脈絡鮮明,文章平易流暢,課下注釋詳細對于已有一定文言閱讀基礎的高二學生難度不大可以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內涵。
【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對選修部分古代散文學習的要求是: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并在此基礎上學習鑒賞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通過學習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詞語的含義,翻譯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把握本文“散而不亂”的特點。
過程和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點撥為輔,把握本文論證思路。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詞語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脈絡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課文注釋導入)
文章的題目為《伶官傳序》,被立傳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為何要給他們立傳?
明確:“伶官”是封建時代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作者寫此文并冠以短序的目的是讓北宋統治者吸取后唐莊宗的歷史教訓,戒除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二、理清結構,把握意脈
1、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
2、翻譯主要文句,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3、把握材料和觀點關系,理清思路
(1) 從對題目的分析可知,此文是借歷史材料來證明觀點的,迅速瀏覽課文,找出歷史事件對應的文字?
明確:“世言晉王……何其衰也!”
(2) 作者由此事悟出了那些道理?
“滿招損,謙得益”
“有勞可以興國,抑郁可以亡身”
(3)翻譯“豈得之難而失之抑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把握“抑”字前后選擇關系,理解“人事”含義
(4)觀點若想讓人信服,材料必須能充分論證觀點,請認真閱讀事實材料,談談作者是如何圍繞論點展開論證的'?
重點翻譯:
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趨,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 梁君臣之手,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整個二三段的議論過程,對應的是第一段的那一句話?
(6)文章的最后一點可否去掉,為什么?
(7)諸多觀點,哪個才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板書:
三、作業
完成課后第三題
【教后感和課后反思】
1、關于學生
此節課以學生自學為主,所以應盡可能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學生在讀中加強對文意的疏通和理解,但實際除了一次學生齊讀和對各段理解文意時的默讀,讀得太少
2、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此課教學內容的重點是理解文中幾個重要句子的含義,并以此為基礎把握文章的觀點和意脈但在重難點的解決上卻存在問題由于教學中想在理解觀點把握文脈的同時借此課第二段圍繞中心選材指導學生寫作,所以教學切入從第二段開始,造成學生對本文觀點理解混亂,反倒不如從第一段開始清晰,教學難點和重點發生偏離同時,也因缺少第一段“原莊宗之所以的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在對重要文句“豈得之難而失之抑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較難理解,耽誤了太多時間,對其他文言句子翻譯落實不到位
3、課堂提問
以學生自學為主的文章并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適時到位提問點撥是非常重要的但本節課的課堂提問不是很到位,問題優待斟酌,比如課堂提問問題(4):觀點若想讓人信服,材料必須能充分論證觀點,請認真閱讀事實材料,談談作者是如何圍繞論點展開論證的?因為幾個觀點本身就是包含與被包含關系,同一材料從不同的角度說論證不同的觀點,所以學生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4、未能學生在學習中體味本文“氣脈中貫”的特點,應加入適當的讀,感受繼續中作者所蘊含的情感。
高一語文《伶官傳序》公開課教案 篇11
江蘇省懷仁中學 顧惠
教學目標 :
1.學生能夠根據作品的文體特色,語言特點進行誦讀.
2.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感情,反復誦讀文章,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
2.從讀音、語氣停頓、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并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二.全體學生齊讀,進入學習氛圍.
三.分析、朗讀第一段:
1.請一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生傾聽.
2.全體學生齊讀開頭“嗚呼”兩字,揣摩語氣
(這兩個字的語氣內涵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教師聯系全文內容,提示學生)
答:“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慨嘆,惋惜.
3.討論“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1)請學生翻譯: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人事嗎?
(2)打出幻燈片: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較它們的異同,討論他們的優劣.
(教師引導:原文采用反問句,引人深思,發人深省,而改用陳述句后,語氣、力度改變了.)
4.討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點: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問: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莊宗的故事貫穿全篇,結果得出這個結論,或者說就是為了證明這個觀點,證明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5.再次向學生明確全文慨嘆、惋惜的基調,學生以這種基調再次集體朗讀.
四:分析、朗讀第二段.
1.學生自己揣摩晉王的臨終遺言,并自由朗讀.
2.請學生做示范朗讀,并總結語氣.
(教師引導:晉王的臨終遺言,應該是語重心長,遺恨未消,用幻燈片打出)
3.有條件的教師可示范朗讀,然后學生根據相應語氣集體朗讀.
4.問: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持什么態度?
教師引導: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是恭恭敬敬,兢兢業業.
5.問:這些態度可以從莊宗對待哪樣事物看出?
答:從他對待晉王的遺矢可以看出.
6.請學生劃出本段中與矢有關的、能體現莊宗恭敬的動詞.
重點:受、藏、請、盛、負、納(用幻燈片打出)
7.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背誦第一、第二段
8.抽查兩位學生背誦,然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五.分析、朗誦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讓學生朗讀開頭兩句話,思考它們構成什么關系?哪些關鍵詞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廟 ,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氣之盛 ,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亂者四應 ,倉皇東出 ,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 ,君臣相顧 ,不知所歸 ,至于誓天斷發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學生回答:構成對比關系,關鍵詞是盛和衰.
3.問:第一句表現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詞可以表現盛的氣勢.
4.生答:系、函、入、還、告、盛、壯哉
5.既然這些字詞是表現盛的氣勢的,所以讀的時候就應當重一點.
6.閱讀講究語氣連貫,這一句首先讓學生明確“方”的含義,然后讓學生指出它的管轄范圍.
(教師提示;方是正當的意思,所以應該管到“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應的,讓學生劃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導:到“泣下沾襟”)
8.在點明語氣和重音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自己把握朗讀,教師適當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兩字應適當拖長.
9.請學生朗讀,然后教師示范,最后學生集體朗讀,男生讀第一句,女生讀第二句,之所以這樣設計,因為第一句是表現盛的,男生應該能體驗出其中的感情,不會太小聲,如果不幸男生沒氣勢,就讓女生大聲朗讀第一句,然后調侃男生,激勵他們重新讀,也順勢讓學生熟讀成誦.
【二】以上兩句是形成強烈反差的,盛的時候是那么強大,但是卻一下子衰敗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給出了兩個供選擇的理由: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幻燈片打出)
1.請學生翻譯,重點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這兩句是問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問嗎?還是有明顯有傾向的?
(這一問比較簡單,學生應該能回答出,歐陽修傾向于后者,就是莊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來看下一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燈片打出)
教師講解:莊宗的故事足以證明這兩個道理,所以這一段綜合運用了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都是為了證明這樣一個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的莊宗后來居然被幾十個伶人圍困,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這就再次提醒人們,要注意到“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
【三】分析“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幻燈片打出.
1.學生集體朗讀后,對照課下注釋翻譯.
2.提一位學生起來翻譯,糾正錯誤,
重點:第一個于解釋為在、從,第二個于解釋為被,注意“智勇”的詞性,可提示學生,根據文言文對偶句詞性一致,前面的“禍患”是名詞,所以“智勇”也是名詞.
3.討論“豈獨伶人也哉?”,幻燈片打出.
先請學生自行翻譯,然后提問學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內容,
(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這樣嗎?)
4.談談這句話包含的內容和作用.
教師提示、引導:這句話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的批評朝政,提醒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意味深長,這就使事理更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時間,則加強背誦第三、第四段.
板書: 晉王: 語重心長,遺恨未消,
憂勞 盛
莊宗: 恭恭敬敬,兢兢業業
莊
人事
還矢先王, 告以成功
宗 逸豫 衰
寵信伶人, 身死國滅
高一語文《伶官傳序》公開課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
2、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
3、學習本文布局謀篇的特點。
4、本文是史論,是借古諷今之作,理解文中闡發的“盛”“衰”;“得”“失”;“成”“敗”;“損”“益”;“興”“亡”的道理。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學習本文的論證法:例證法,正反對比論證法。
德育目標:
1、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謙受益,滿招損”“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的啟示。
教學重點:
1、文中關鍵字、詞、句。
2、文章議論思路。
3、如何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內容與題目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引申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舉出所學過的歐陽修的文章。(《醉翁亭記》)。
2、與《醉翁亭記》對比導出《伶官傳序》(如果說《醉翁亭記》通過寫醉翁亭的秀麗風光,通過勾勒太守與民同樂的畫面來抒發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話,那《伶官傳序》則是通過寫后唐莊宗接受和執行其父親遺命等一串故事,通過總結寵幸伶人這一教訓,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就來學習歐陽修的《伶官傳序》。)
3、由學生介紹歐陽修。
4、關于序。
5、背景介紹。
二、學習新課。
1、朗讀課文:學生朗讀,教師正音。
2、共同研討:共同翻譯全文,解釋個別詞,字義,說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齊讀課文,教師指導:
①讀出重音,體現這種強調的意義來。(豈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
②讀出節奏,體現出文氣的急切舒緩來。(“方其”領起下面分句一氣貫通,有聲勢,不可一世的氣概。)
③讀出對比,體現出文章的抑揚變化來。
④讀出玉器,體現出作者的感情傾向來。
三、研討本文嚴謹的思維線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用現代漢語表述。(雖由天命,豈非人事哉?——盛衰成敗,由于人事。)
2、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怎樣過度到分析中去的?(論據: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過度: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簡述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
4、作者從論證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
5、作者從莊宗得天下的史實中得到了怎樣的結論?(“皆自于人”,“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現代漢語將作者的這些結論說說。(“謙受益,滿招損”,“防微杜漸”“以史為鑒”“力戒驕奢”“勵精圖治”“居安思危”)
7、小結:本文在論證結構上有一條嚴謹的思維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議論,中心突出,結構嚴謹。
8、處于北宋時期的歐陽修,為何要寫《伶官傳》呢?并冠以短序?
9、師結:以古喻今,告戒當時的統治者,要汲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于表面的繁榮。
四、課堂延伸:
1、思考:你學了這篇課文后,從莊宗這一史實和作者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樣的啟發?(小事不小,玩物喪志,事在人為,以古為鏡)
2、總結:古人說得好:以銅味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歷史的教訓不能忘,要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再重復古人的悲劇!
3、課后作業:
①掌握課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掌握關鍵字、詞。
③背誦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