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教學設計(精選13篇)
《勸學》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匯。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為今用,學以致用。
(2)掌握朗讀、背誦的技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荀子的勸學,了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和良好的品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啟迪。
[教學重點]
1、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注重本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注意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系。
[學情分析]
基礎版第五單元主要學習古代散文欣賞,學生通過初中對文言文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對這一類散文已并不陌生。本課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這些論證方法對學生學習寫議論文有很大的幫助。
[學法指導]
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結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內容,并注意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串講法、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合。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作者、作品簡介,釋題:
2、正音,找出通假字;
3、結合議論文的三要素,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并讓學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論證方法。
[課時重難點]
梳理文章結構思路,學習論證方法。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是否總有些困惑?整天冥思苦想,埋頭看書,但是效果不佳;上課真的是認真聽講了,也覺得聽懂了,但是一做題就不會了;認真努力地學習了,付出了,可考試總是成績平平。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對現實中的自己又總是有些無奈。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說的是任何淵博的知識、精深的學問,無不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這與荀子《勸學》中的一些觀點不謀而合。今天,讓我們走進荀子,走進他的《勸學》,希望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幫助我們走出困惑,給我們指明一條前行的路。
二、學生朗讀課文,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一)整體感知課文:
1、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2、學習的意義:提高和改變自己。
3、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4、學習的方法態度:積累、堅持、專一。
(二)有關《荀子》(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三)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四)正音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智慧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有”通“又”再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4、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輮”通“煣”,使彎曲
三、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并結合議論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結構。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論據: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完善自己)
學習的作用(拓展自己)
論證:學習的方法和態度(注重積累,貴在堅持,用心專一)
四、根據文章結構,把握文章的論證方法
明確: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
第一段: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從論證方法來看,屬于比喻論證。
第二段:是用比喻的論證方法論述學習的作用。
第三段:運用了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且中心論點一直貫穿其中。
四、課堂小結:
本文論點鮮明,論證層次清晰,正反兩個方面比喻的論證方法靈活生動,結構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語句整散結合,語勢鏗鏘有力,邏輯嚴密,雄辯而富有說服力。
五、作業布置
1、背誦課文
2、結合課文注釋,做相關練習,并對文中的文言知識進行歸納(文言實詞,虛詞,古今異義字,特殊文言句式)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分析本文的寫作技巧。
2、掌握文言知識(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課時重難點]
1、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分析本文的寫作技巧。
2、掌握文言知識(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一、學生朗誦課文,回答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論點的?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2、本文的寫作技巧是什么(即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點。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
③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
二、講解文言知識
1、古今異義
(1)金就礪則利
古義:指金屬制的刀劍等今義:黃金的簡稱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三次,多次今義:參加,加入
(3)聲非加疾也
古義:強今義:疾病
(4)假輿馬者
古義:借助,利用今義:不真實
(5)蟹六跪而二螯
古義:蟹腳今義:兩個膝蓋著地的一種姿勢
(6)用心一也
古義:因為今義:使用
2、詞類活用
(1)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2)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3)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注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于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名句翻譯(將名句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將之翻譯出來)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譯: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結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譯: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但是(能)達到千里之外。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譯: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4)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譯: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走個不停。
(5)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借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溪流,(就)沒有借以成江海的(辦法)。
(6)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
三、總結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勸學》以“勸”字統領全文,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四、作業布置
1、背誦全文。
2、填寫《配套練習》相關內容。
3、完成課本練習與思考。
《勸學》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和要求】
1、了解《荀子》的常識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張,勸學的意義。
2、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的態度,聯系學生的實際。
3、注重字詞運用和注釋。
【重點和難點】
1、辨析字、詞、音。注重朗誦和背誦。
2、比喻代議和喻議及正反四方面議論的特點。
3、了解荀子對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進一步認識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教法】
師生互動法、提問法、議論法、朗讀法、電教法、板書法。
【教學步驟】
1、導入:
同學們,作為一位學生,應該每一個人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那么你們知道學習的重要意義和正確的目的和態度、方法嗎?知道堅持學習的重要嗎?現在我們就來了解荀子的《勸學》,看看古人怎么勸人學習的。
2、請個別學生朗讀課文。
3、重點拼音:
木直中繩:zhòng
雖有槁暴:gǎo pù
輮以為輪:róu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xū yú
吾嘗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異也:xìng
故不積跬步:kuǐ
騏驥一躍:qí jì
駑馬十駕:nú
鍥而舍之:qiè
金石可鏤: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4、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時人稱荀卿,又稱孫卿。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主張“性惡論”認為人性本惡,即“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但是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5、聽錄音《勸學》。
6、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7、學生齊聲朗讀《勸學》。
8、第一、二段重點字詞翻譯:
學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于:從;于:比……更
冰,水為之:形成、凝結(動詞)
木直中繩:合乎、結合
輮以為輪:輮以(之)為輪,把它作為
其曲中規:彎度
雖有槁暴:雖,即使;有,通“又”
輮使之然也:這樣
金就礪則利:就,靠近;利,鋒利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明,明達;行,行為;過,過錯
9、翻譯一、二段: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如果)它把烤彎做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多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
10、分論點;
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11、第三段重點字詞翻譯:
吾嘗終日而思矣:曾經
吾嘗跂而望矣:遠望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見得廣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招,招手;加,增加
而聞者彰:明顯,清楚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借助,借用;利:使……快;致,到達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游泳(名作動) 絕:橫渡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稟賦,資質;異:差別
12、第三段翻譯:
我曾經整天發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臂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13、分論點: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登高而招──見者遠
順風而呼──聞者彰
假輿馬者──致千里
假舟楫者──絕江河
《勸學》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一、使學生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不懈”和“專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積累12個文言常用實詞: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3個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6個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和論證方法靈活的寫作特點。
教學設想
一、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述的比喻,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同時,落實重、難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于學生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二、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后通過課堂點撥、完成課后“思考和練習”以及熟讀、背誦,切實掌握。
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教時安排:
用兩課時教完。課前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課文。第一課時,重點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內容。第二課時,理清層次,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并研究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作者,解題;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4、翻譯課文。
教學步驟
1、導人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人,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2、簡介作者:(見教參)
3、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
勸:“勸勉”的意思。
繁體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4、范讀課文,學生正音正字。
5、指導學生處理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給6個通假字、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點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對照注解,自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發現學生不懂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6.教讀: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已,停止,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
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了題旨。
第2段,闡明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1)青,取之于(從)藍,而(卻)青于(比)藍;冰,水為(凝成)之,而(卻)寒(冷)于(比)水。(也說明學習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2)木直中(合乎)繩(墨線),輮(烤彎)以(把……)為(作成)輪,其曲(曲度)中(合乎)規。雖有(又)槁暴(曬干),不復(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這樣)也。(說明學習可以改變人的習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展變化。)
(3)故(所以)木受繩(經墨線量過)則直,金就礪(放磨石,上磨過)則利,君子博學而日(每日)參省(檢查省察)乎(于)己,則知(智)明而行(行為)無過矣。(說明學習可以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的重要意義,所以“學不可以已”。
第3段:闡明學習的重要作用。這一段運用比喻,從三個側面證明只要善于學習,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1)吾嘗(曾經)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片刻)之所學也;吾嘗肢(踮起腳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看得廣)也。(學、思對比,強調了學習的作用;跛望與登高對比,登高的收獲大。兩例證明利用學習、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長也,而見者(看的人)遠(遠也看得見);順風而呼(呼喊),聲非加疾(快)也,而聞者(聽的人)彰(聽得更清楚)。(兩例證明利用自然條件的作用。)
(3)假(借助)輿馬者(的人),非利足(快腳)也,而致(達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絕(橫渡)江河。(兩例證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利用)于(對)物(外物)也。
連用比喻,得出結論: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來本性與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生非異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學得的知識和本領,善于利用處界條件彌補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己,所以才成為君子的。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所以“學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闡明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度。這一段也分三層,論述學習必須不斷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于此);積水成淵(深潭),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獲得),圣心(圣人思想)備(也就具備)焉。(積土積水兩喻,從正面強調學習要靠積累,并引出結論:圣人是靠“積善成德’’培養了“圣心”。)
故(所以)不積跬(半步)步,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步、小流兩喻,又從反面強調了積累。正反對比,闡明學習必須不斷積累。)
(2)騏驥(駿馬)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劣馬)十駕(拉車走十天),功在不舍。鍥(刻)而舍(放棄)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雕刻)。(騏驥與駑馬對比,朽木與金石對比,從反正兩面論證學習取決于后天努力,要靠堅持不懈。)
(3)蚓(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泥)土,下飲黃泉(地下泉水),用心一(專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鉗),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專)也。(蚓蟹對比,從正反兩面論證學習要專心致志。)
全段由強調“積”,到論證“不舍”,最后歸結到“用心一”。層層遞進,表明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進一步證明“學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廢。
7.鞏固:學生自讀課文,自行口譯,要能字句落實。學生提問不明白的問題,教師解答。
8.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完成書后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2、寫作特點。
教學步驟
1、檢查:
(1)學生口頭回答詞義,教師講釋小結。
青,取之于籃,而青于藍。(于,介詞。前者引進動作的處所,作“從”講;后者引進比較對象,作“比”講。)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詞,引進動作對象,作“對”、“向”講。)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作“的人”講。)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詞,表停頓,并提示下文要說的原因。)
知明而行無過矣。(而,連詞,表并列,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矣。(而,連詞,表修飾,可譯作“地”。)
假輿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連詞,表轉折,相當于“卻”、“可是”。)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而,連詞,表順承,相當于“就”、“于是”。)
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異也 (通假字)
則知(智)明而行無過矣 (通假字)
(2)背誦課文:教師指名讓學生分別背誦24段,講評記分。
2、總結: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論點的?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后小結: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茍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
3.布置作業 :
(1)作文(任選一題)
談學習
試論“鍥而不舍”
(2)預習《秋水》。
《勸學》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明確學習的重要性并理解荀子所提出的學習態度及方法。
2、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重點:
分析荀子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導入英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著人類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就是學習。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但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獲取更多的知識呢。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荀子在他所做的《勸學》中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學習要掌握的方法。
教學過程一、復習上節課文言知識(幻燈片)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對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識進行了歸納總結。你們都掌握了嗎?
你們掌握的怎么樣,我考一考就知道了。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場有獎搶答賽。老師會在幻燈片上顯示我們上節課所學的一些重點的文言知識,
二、整體把握
這篇文言文是一篇議論性散文,那么它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勸的?
第一段,論述學習的意義,如何論證?
又怎么勸?
第二段,論述了學習的作用,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可見學習既有意義又有作用,咱學不學?
怎么學呢?
看來同學們都很會學習,荀子也為我們提出了一些學習方法,我們一起來借鑒一下,看他的學習方法能不能對我們的學習有所幫助。
齊備第三段,思考荀子提出了哪些學習方法或學習態度。
以上荀子所提出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對你們有沒有什么啟示?
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但一定要堅持專一,善于積累。
四、小結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就讓我們帶著這種學習態度走進高三,圓大學夢。競賽式搶答。
明確:學不可以已。
第一段,論述學習的意義:
“青取之于藍。寒于水”比喻說明學習可以提高自己。
“木直中繩。其曲中規”說明學習可以改變自己。
“故木受繩則直。則利”說明外力可以改變事物進一步引出“君子博學。行無過矣”總結上述觀點,進一步說明學習對人的重要意義。
第二段,論述學習的作用:比喻論證
“吾嘗。聞者彰”說明學習可以彌補不足。
“假輿。絕江河”說明學習可以提高能力。
“君子。物也”總結說明學習對人的作用。
生答:“學”
(提問學生有哪些學習方法)
齊背第三段,
思考回答
學習要善于積累(從哪里看出來的)“積土成山。故江海”(怎樣理解這句話)
正反比喻學生理解,師引導。
學習要堅持(從哪里看出來)
“騏。可鏤”理解分析。
正反比喻學習態度要專一
“蚓。躁也”理解分析
生回答,各抒己見
作業:
1、做拓展卷
2、寫一篇小文章。
要求:用一個寓言故事;用五個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體的比喻。
《勸學》教學設計 篇5
教學要求與目標:
1.學習設喻論證的方法和“對舉”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況關于學習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教學重點、難點:
1.識記重點文言實詞、虛詞。
2.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3.熟練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本文的可讀性很強,易于成誦,宜采用誦讀教法。誦讀要多次進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開始照課本朗讀,要求字音無誤,節奏鮮明,讀得順暢;繼此再讀,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能大體成誦;最后,經過分析、思考,要求領悟文章的基本內容,達到熟練地背誦全文。這種誦讀式的教學,跟先前書塾的死記硬背是有著實質上的區別的。
為了使誦讀收到實效,首先要善于根據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的一些特點,啟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自覺誦讀的要求;其次,在誦讀練習過程中發現難點時,要指示學生運用各種記憶的因素去解決它們,毫不動搖地要堅持做到當堂成誦;最后,教師要給學生示范背誦,必要時還可以逐句地領讀。
誦讀練習可以分段、分層地進行,但最后一定要連貫地背誦全文。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以檢查預習方式統攝全文;作者簡介;誦讀第1,2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3段;總結全文。
第三課時(前半課時):連貫背誦全文。(注:后半課時用于預習《師說》。)
預習安排
1.將下列各字的拼音寫在課文中該字下面:
輮(rou)雖又(you)槁(gǎo)暴(pu)礪(li)參(cān)省(xǐng)乎己知(zhi)明跂(qi)生(xing)非異也跬(kuǐ)驥(ji)駑(nu)鍥(qie)鏤(lou)螯(ao)
2.朗讀全文至少二遍。
3.從課文中找出幾句話作為你學習上的格言,抄在筆記本上,加以體會。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
1、友情提醒字詞讀音
輮(rou)雖又(you)槁(gǎo)暴(pu)礪(li)參(cān)省(xǐng)乎己知(zhi)明跂(qi)生(xing)非異也跬(kuǐ)驥(ji)駑(nu)鍥(qie)鏤(lou)螯(ao)
2、指名讀
3、齊讀
二、作者簡介。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稱為荀卿,后因避漢宣帝劉詢的諱而改稱孫卿。趙國人。曾游學于齊,在齊國稷下(今山東臨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國,春申君用他為蘭陵(今山東棗莊市東南)令,晚年定居該地,從事著述。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著有《荀子》,現存32篇。
荀子在哲學上對古代唯物主義有所發展,他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著名論斷,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強調天是物質的天,是沒有意志的,人能認識天,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他反對儒家的先驗論,認為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首先要通過感覺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觸。
在教育問題上,他和孟軻的性善說相反,認為人性生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要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才可以為善,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三、誦讀第1段,并理解積累
1、誦讀
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學生試劃,教師糾正):
學/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讓學生解釋下列詞語:
已——于(1)——于(2)——于(3)——以為——有——暴——
停止從比比以之為又曝
日——四個“而”
每日,名詞做狀語而1,2卻;而3并且;而4而且
“木受繩”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來。(“受繩而后鋸之”“就礪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解決疑難
3、學生練習翻譯
4、試背誦
先自讀兩遍,再由教師領讀一遍(師生都不看書),然后檢查試背,發現難點,指出關鍵在于要理清文理。
5、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觀點
提問:這段話中哪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起句和結句。)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提問:這段話中的設喻可分幾組?(分三組:①“青,取之于藍……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繩……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繩……則利”。)
追問:這三組設喻從總體上看,說明什么道理?(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使之聰明賢惠——學習的意義)
6、熟練地誦讀這一段。
7、學生齊背一遍
四、誦讀第2段,并理解積累
1.指名讀
先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要求注意某一節拍之中有些字之間有極短暫的停頓(用“·”表示)。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知/須臾·之所學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齊讀
3、學生解釋詞語:
而1——而2——而3——而4——而5——而6——而7——而8
而1,2同,“地”修飾關系;而3,5同,“然后”順承關系;而4,6,7,8同“卻”轉折關系
“彰”──就是“明”的意思。
“利足”──現在也有這種構詞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表示動作結果,課本注為“達到”是正確的。
“能水”──能,擅長;水,名詞活用為動詞,游水。
4、解決疑難
5、學生練習翻譯
6、學生先齊讀,后試背誦
7、文理分析。
教師提問:本段有哪些設喻,先一一列舉出來。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②“登高而招”則“見者遠”;③“順風而呼”則“聞者彰”;④“假輿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絕江河”。)
追問:這些設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來說明“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強調學習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語,作解釋,說明“登高”的效果。③與“登高”一喻對舉,說明“順風”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與此相同。)
小結:①喻屬起句;②③④⑤喻屬結句。
主導問:起句和結句是怎樣的關系?(“學”是前提條件,“善假于物”是結果——能利用自然可謂善,能創造可用之物,則是善之善者。)
請歸納本段大意:學習了才能善假于物——學習的作用。
8、熟練地背誦這一段。
9、作業:看讀本中的文言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誦1、2段
二、指名翻譯1、2段
三、誦讀第3段,并理解積累
1.、指名讀
先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
蚓/無·爪牙之利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2、齊讀
3、學生解釋詞語:
“興焉”“生焉”“備焉”的“焉”——或注為“于是”,兼詞,即一字兼兩詞
“無以”——可與“河曲智叟無以應”作比較。這里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注意:而致千里——無以至千里,加線字有什么區別?(達到;到)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句式有何特點?(定語后置)
“上”“下”——名詞做狀語
“躍”“駕”——動詞活用為名詞(跳一次的路程,走一天的路程)
4、解決疑難
5、學生翻譯
6、劃分層次,然后練習背誦。
第一層(首句,以句號為標志,下同)說明積善而后圣心備的道理。
第二層(第2—4句)從正反兩面設喻說明積累的必要性。
第三層(最后兩句)從正反兩面說明用心專一才能積累的道理。
提示學生:此段較長,可按上述層次,一層一層地練習背誦,最后連貫地背誦全段。
7、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練地背誦這一段。
主旨是:學習知識必須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不斷地積累;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用心專一——學習的態度
四、總結全文。
1.思想內容。
總結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論點(分論點);再分析這些論點跟“學不可以已”這句話(中心論點)的關系,指出分論點就是中心論點的論據,最后列表說明。
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無過”——不停止的學習,才能具有人生的意義(分論點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不停止的學習,才能變得聰明智慧(分論點之二)
學而不已,方能積累——不停止的學習,需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分論點之三)
教師點撥:作者在本文中所論述的觀點,跟他的“性惡”說是分不開的。因為“性惡”,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為善,“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說明了這一點。改造的方法就是進行教育,“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為善。這種教育改造,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又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2.設喻的運用。
教師說明:嚴格地說,通常所謂“比喻論證”是不確切的,比喻是一種修辭技巧,常用來說明事物的狀態、大小、色澤等等;設喻則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論證,應稱為“設喻論證”。
學生討論:(1)從本文看,運用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什么?(2)本文在設喻的運用上有哪些特點?
小結要點:
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說明深刻的道理。
本文的設喻有兩大特點:一是方式靈活,有時從一個方面用同類事物并列設喻以加強效果,如“青,取之于藍……而寒于水”;有時從正反兩面設喻說明同一道理,如“騏驥一躍……功在不舍”。二是用一連串的設喻,而內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高……而絕江河”。
2.對舉的運用。
說明:對舉是一種行文方式,就是將有關的兩個事物(包括同類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時舉出,其句子構造也相同或大體相同。
讓學生舉例(同類事物對舉,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相反事物對舉,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蚓無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討論對舉的作用。教師要說明一下:上述對舉句組又都是設喻,那是就其目的(說明事理)來說的,而討論對舉的作用則應從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處。(讀起來節奏整齊劃一,鏗鏘有力;以同類事物對舉可以豐富內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對舉,可以使讀者對問題獲得全面的認識。)
五、作業。
1.連貫地誦讀這篇課文。2.完成課后練習。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方式:全班齊背一遍;聽教師背誦一遍,指出背錯的地方(故意弄錯,至多三處);學生互查。
二、檢查完成練習情況。(過程略,只附答案)
第一題(詳見上文)
第二題:1.包括“于”的三種用法:①相當于“從”,如“取之于藍”的“于”;②表示比較,如“青于藍”的“于”;③表示動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2.包括“者”的兩種用法:①相當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②指代結果,以示將有所解釋,如“不復挺者”的“者”。3.包括“而”的四種作用:①并列(“知明而行無過”);②表修飾(“終日而思”);③表轉折(“而致千里”);④表順接(“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第三題:1.依次是(5)(4)(1)(3)(2)。2.依次是(3)(4)(2)(1)。3.依次是(1)(4)(3)(6)(7)。4.依次是(2)(4)(5)(3)(1)。5.依次是(1qing)(2qing)(5qiǎng)(4qing)(6qiǎng)第四題(略)
《勸學》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 掌握和積累“中”“參”“知”等文言字詞,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
2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意,學習比喻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荀子的“性善論”導入,提出荀子如何勸學的問題。
二、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在聽的過程中,同學們可以跟著錄音默讀這篇課文,注意字詞的讀音,朗讀的節奏和停頓)
齊讀課文,完成研討與練習三
教師出示文言字詞,進行歸納和總結。
2、理清論證思路
解決導入時提出的問題:荀子是如何勸學
學生討論明確本文的論證思路
三、品讀語言,學習論證法
荀子在論述的過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教師以第二段為范例指導學生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第三、四段相對應的比喻,并闡述其說明和學習相關的道理(從文本中找出相關語句朗讀翻譯,再進行闡述)
教師小結
四、拓展訓練:你認為荀子的觀點過時了嗎?
五、作業:
1 背誦全文
2運用比喻論證法寫一組句子闡述一個道理
《勸學》教學反思
《勸學》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議論性散文。自流傳以來廣泛的受到大家的喜愛和推崇,是人們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們激勵自己、不斷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學課本中,它是激勵學生奮發努力、勤奮學習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課前做了認真的準備,制定了詳盡的教學目標。
在知識方面:讓學生了解荀子基本的“人性惡”的觀點,提出問題荀子是如何勸世間人學習的,疏通文句,整理積累重要的實、虛詞的意義與用法,、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學習本文嚴密的謀篇布局特色;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
這節課我很重視古詩的朗讀,讓學生聽范讀 正音,理解大意,劃分節奏,全班集體朗讀解決字詞,自由讀找出比喻論證的句子,最后熟讀成誦。通過這節古詩的教學,我發現學生對于古詩的朗讀津津樂道,很有興致,這無疑對學生今后的詩歌學習以及朗讀都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在能力方面:培養學生能據已學、據課注、據語境準確解讀文句的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自主與合作相結合探究問題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讓學生體會和諧合作、雙贏進步的成就感,激發主動、自覺學習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明白學習之于教養和人生的.重要性、學習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習慣。
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課堂的節奏偏慢,課堂掌控能力不強,在后面講比喻論證的時候,講的較淺不夠深入。通過這次參加課堂教學大賽,自己學到了不少東西,也知道自己還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間,自己也將在今后的教學道路上,不段努力,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勸學》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的
1.學習設喻論證的方法和“對舉”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況關于學習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教學設想
1.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荀子《勸學》篇全文共15節(有的選本是14節),這篇課文節選了其中的第1、3兩節和第6節前半部分,是全篇的精華所在,都應視為教學重點──這是從內容方面來說的。從學習文言文的角度來說,則應以探究詞義為重點。
教學難點 是第1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綱,其起句“學不可以已”似易而難,因為全篇論述皆發源于此;其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反對儒家“生而知之”這一先驗論的立場,要聯系荀子的基本哲學思想才能獲得比較透徹的理解。本段中的設喻有的是并列關系,有的是層遞關系,也要善于區分。
2.教學方法。
本文的可讀性很強,易于成誦,宜采用誦讀教法。誦讀要多次進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開始照課本朗讀,要求字音無誤,節奏鮮明,讀得順暢;繼此再讀,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能大體成誦;最后,經過分析、思考,要求領悟文章的基本內容,達到熟練地背誦全文。這種誦讀式的教學,跟先前書塾的死記硬背是有著實質上的區別的。
為了使誦讀收到實效,首先要善于根據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的一些特點,啟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自覺誦讀的要求;其次,在誦讀練習過程中發現難點時,要指示學生運用各種記憶的因素去解決它們,毫不動搖地要堅持做到當堂成誦;最后,教師要給學生示范背誦,必要時還可以逐句地領讀。
誦讀練習可以分段、分層地進行,但最后一定要連貫地背誦全文。
3.課時安排。
本課用2.5課時理解課文,教學生誦讀。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以檢查預習方式統攝全文;作者簡介;誦讀第1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2、3段;總結全文。
第三課時(前半課時):連貫背誦全文。(注:后半課時用于預習《師說》。)
預習安排
1.將下列各字的拼音寫在課文中該字下面:
輮(ru ) 雖又(yu) 槁(gǎo)暴(p) 礪(l) 參(cān)省 (xǐng)乎己 知(zh)明 跂(q) 生(xng)非異也 跬(kuǐ) 驥(j) 駑(n) 鍥(qi) 鏤(lu) 螯(o)
2.朗讀全文至少二遍。
3.從課文中找出幾句話作為你學習上的格言,抄在筆記本上,加以體會。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
1.叫學生說說自己抄下了哪些句子。
(主要的句子有:“學不可以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2.提問:秦以前還沒有“對偶句”的概念,但先秦著作中已經出現了許多跟對偶句相似的句組,有些甚至算得上是對偶句,試從這篇課文里找出幾個例子來。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提示學生:掌握這些句組的特點,可以幫助我們記誦這些課文。
3.正音,然后齊讀全文。
4.提問:
(1)古時候我國有“嫦娥奔月”的故事,這只是一種幻想,而現在人們利用飛船卻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請你從課文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種情況。(“善假于物”。)追問:宇宙飛船的發明,是現代科學進步的結果,也是學習的結果。在上古時代,人們也是有發明創造的,課文中有沒有提到這一點?(“輿馬”“舟楫”都是人的發明創造,說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2)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今日記一事,明日悟一理,久而成學。”這說的是學習的道理。在這篇課文中有哪些話講的也是這個道理?(“積土成山……金石可鏤”。)
追問:這段話的關鍵是哪個字?(“積”)
提示:學習必須日積月累,才能有成。我們在初一時學過《樂羊子妻》,文中將學習比喻成什么?(“織布”)要積累就必須用心專一。
二、作者簡介。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稱為荀卿,后因避漢宣帝劉詢的諱而改稱孫卿。趙國人。曾游學于齊,在齊國稷下(今山東臨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國,春申君用他為蘭陵(今山東棗莊市東南)令,晚年定居該地,從事著述。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著有《荀子》,現存32篇。
荀子在哲學上對古代唯物主義有所發展,他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著名論斷,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強調天是物質的天,是沒有意志的,人能認識天,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他反對儒家的先驗論,認為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首先要通過感覺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觸。在教育問題上,他和孟軻的性善說相反,認為人性生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要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才可以為善,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三、誦讀第1段。
1.誦讀的準備。
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學生試劃,教師糾正):
學/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提示〕畫“·”的虛詞要輕讀;加橫線的虛詞可讀出延長音。
讓學生解釋下列詞語:
“已”──在現代語中有沒有相同用法?請舉例。(奔騰不已,不能自已)
“以為”──跟“自以為得之矣”(《石鐘山記》)中的“以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自以為”是自己認為之意;此句中的“以為”是“以之為”(用它做成)”的省文。)
“雖”──這個“雖”跟下面兩句話中哪一個“雖”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不同)②雖大風浪不能鳴也。(相同)
“木受繩”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來。(“受繩而后鋸之”“就礪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學生練習背誦。
先自讀兩遍,再由教師領讀一遍(師生都不看書),然后檢查試背,發現難點,指出關鍵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觀點
提問:這段話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起句和結句。)
追問:開頭說:“學不可以已”,下面接著有一連串的設喻,這些設喻是證明這個觀點的嗎?(不是直接證明這個觀點,而是用來證明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個觀點的。)
再追問:既然如此,起句和結句所表述的觀點又是怎樣的關系呢?(后者用來證明前者──因為“博學而日參乎己”有“知明而行無過”的功效,所以“學不可以已”。)
補充問:在“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這句話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則“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提問:這段話中的設喻可分幾組?(分三組:①“青,取之于藍……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繩……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繩……則利”。)
追問:這三組設喻從總體上看,都是為了論證“君子博學……行無過矣”這一論點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認為這是簡單的重復?(不是,因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問:它們的角度不同表現在什么地方?①是將前后不同的狀態和性質加以對照,說明后者高于前者,用來比喻人們(經過學習,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學習之前,智力發達程度也高于學習之前。②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既經改變,則不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性質上去,用“輮”來比喻學習可以改造人這一重大作用。③“受繩則直”“就礪則利”所強調的是改造的結果,照應下文“知明而行無過”;被省略的“鋸”“磨”二字,都表示持續的動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見這一組設喻是前兩組設喻的總括,由此順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觀點。)
最后板書此段文理示意圖,幫助學生記誦。
4.熟練地誦讀這一段。
學生參照上面的示意圖齊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師檢查。
四、留作業 。
1.誦讀第1段,強化記憶。
2.朗讀第2、3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①第2段沒有現成的句子可用來概括本段的基本觀點,試自行概括。
②第3段有哪些設喻用于說明學問依靠積累?哪些設喻用于說明學習要“用心專一”?
③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有哪些分論點?分論點和中心論點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
背誦第一段,試背第2、3段。
二、誦讀第2段。
1.誦讀的準備。
先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要求注意某一節拍之中有些字之間有極短暫的停頓(用“·”表示)。
吾/嘗·終日· 而思矣,不知/須臾·之所學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釋詞語:
“終日而思”和“跂而望”──屬于“對舉”,結構相同,“而”表示修飾關系。用現代語表述,依次為“整天地想”和“踮起腳跟向遠處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從“彡”,從“章”,“章”亦聲,光彩奪目之意。
“利足”──現在也有這種構詞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為同“至”,非是。“致”與“絕”對應,都表示動作結果,課本注為“達到”是正確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會水”一詞,指游泳而言。
2.學生練習背誦。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師提問:本段有哪些設喻,先一一列舉出來。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②“登高而招”則“見者遠”;③“順風而呼”則“聞者彰”;④“假輿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絕江河”。)
追問:這些設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來說明“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強調學習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 高”一語,作解釋,說明“登高”的效果。③與“登高”一喻對舉,說明“順風”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與此相同。)
再追問:結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語句說的?(“登高而招”“順風而呼”“舟楫”“輿馬”。)它們是不是簡單的重復?所假之物的性質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風”,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輿馬”“舟楫”,是人的發明創造之物,二者有層次高低之分。)
小結:①喻屬起句;②③④⑤喻屬結句。
主導問:起句和結句是怎樣的關系?(“學”是前提條件,“善假于物”是結果——能利用自然可謂善,能創造可用之物,則是善之善者。)
請歸納本段大意:能學習才能善假于物(板書)。
4.熟練地背誦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學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順風”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點出“假”字;至“輿馬”“舟楫”二喻,才明白點出;最后再說“善假于物”,給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這種行文方式也可以幫助我們記誦。
三、誦讀第3段。
1.誦讀的準備。
先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
蚓/無·爪牙之利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后解釋下列詞語:
“興焉”“生焉”“備焉”的“焉”——或注為“于是”,亦通。虛詞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無害。
“無以”——可與“河曲智叟無以應”作比較。這里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2.劃分層次,然后練習背誦。
第一層(首句,以句號為標志,下同)說明積善而后圣心備的道理。
第二層(第2—4句)從正反兩面設喻說明積累的必要性。
第三層(最后兩句)從正反兩面說明用心專一才能積累的道理。
提示學生:此段較長,可按上述層次,一層一層地練習背誦,最后連貫地背誦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練地背誦這一段。
主旨是:學習知識必須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不斷地積累;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用心專一。
四、總結全文。
1.思想內容。
總結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論點(分論點);再分析這些論點跟“學不可以已”這句話(中心論點)的關系,指出分論點就是中心論點的論據,最后列表說明。
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無過”——意義(分論點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義(分論點之二)
學而不已,方能積累,即“鍥而不舍”——態度(分論點之三)
教師點撥:作者在本文中所論述的觀點,跟他的“性惡”說是分不開的。因為“性惡”,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為善,“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說明了這一點。改造的方法就是進行教育,“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為善。這種教育改造,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又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2.設喻的運用。
教師說明:嚴格地說,通常所謂“比喻論證”是不確切的,比喻是一種修辭技巧,常用來說明事物的狀態、大小、色澤等等;設喻則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論證,應稱為“設喻論證”。
學生討論:(1)從本文看,運用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什么?(2)本文在設喻的運用上有哪些特點?
小結要點:
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說明深刻的道理。(附帶說說,寓言也是設喻的一種,上學期已學過,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劍”等,同樣也有深入淺出的效果。)
本文的設喻有兩大特點:一是方式靈活,有時從一個方面用同類事物并列設喻以加強效果,如“青,取之于藍……而寒于水”;有時從正反兩面設喻說明同一道理,如“騏驥一躍……功在不舍”。二是用一連串的設喻,而內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高……而絕江河”。
3.對舉的運用。
說明:對舉是一種行文方式,就是將有關的兩個事物(包括同類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時舉出,其句子構造也相同或大體相同。
讓學生舉例(同類事物對舉,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相反事物對舉,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蚓無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討論對舉的作用。教師要說明一下:上述對舉句組又都是設喻,那是就其目的(說明事理)來說的,而討論對舉的作用則應從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處。(讀起來節奏整齊劃一,鏗鏘有力;以同類事物對舉可以豐富內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對舉,可以使讀者對問題獲得全面的認識。)
五、留作業 。
1.連貫地誦讀這篇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
3.下面是一個作文題,想想該怎么做。
談“善假于物”——荀子《勸學》讀后
第三課時(前半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方式:全班齊背一遍;聽教師背誦一遍,指出背錯的地方(故意弄錯,至多三處);學生互查。
二、檢查完成練習情況。(過程略,只附答案)
第一題(詳見上文)
第二題:1.包括“于”的三種用法:①相當于“從”,如“取之于藍”的“于”;②表示比較,如“青于藍”的“于”;③表示動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2.包括“者”的兩種用法:①相當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②指代結果,以示將有所解釋,如“不復挺者”的“者”。3.包括“而”的四種作用:①并列(“知明而行無過”);②表修飾(“終日而思”);③表轉折(“而致千里”);④表順接(“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第三題:1.依次是(5)(4)(1)(3)(2)。2.依次是(3)(4)(2)(1)。3.依次是(1)(4)(3)(6)(7)。 4.依次是(2)(4)(5)(3)(1)。 5.依次是(1qing)(2qing)(5qiǎng)(4qing)(6qiǎng)
第四題(略)
三、學生就上述作文題談談自己的想法。
指導要點如下:
1.荀子提出“善假于物”這一命題是非常可貴的。原始人的一大標志就是學會了制造勞動工具。人類社會是隨著勞動工具的改善而不斷進步的。
2.因此,人之所以“善假于物”,主要是來自勞動生產的實踐經驗,其次才是學習。
3.在現代,“善假于物”離不開科學實驗。
《勸學》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積累文本中的重點實詞、掌握幾個虛詞的用法。
二、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探討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維習慣。
三、 情感目標:認識學習對提高個人修養的重要意義,并在學習過程中踐行“積累”“恒心”“專注”的優秀求學品質。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積累,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
【教學難點】
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使文中論述的道理深入學生內心并使之身體力行。
【教具、學具準備】
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一,中學生《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教學設想】
本文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學緊緊圍繞這個專題展開。同時,《勸學》也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后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積累文言知識,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課文語句章法是教學設計中所考慮的另一重點。所采用的教學方式以指引學生樂于親近文言文為原則,以探究、合作為途徑,所以生生合作,師生互動,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是這篇教學設計的主導思想。
【教學過程】
預習提綱:
1、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2、 把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記在預習筆記上。
第一課時
導語設計:每個人都渴望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每個人都渴望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提高修養的途徑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個,就是學習。其實,學會學習也是一種學習,優秀的學習品質本身就是一種修養。相信兩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勸學》會對我們學會學習和培養我們的學習品質從而提高我們的學習修養有所啟發。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篇流傳千古的佳作。
荀子簡介:
1、 學生讀注釋。
2、 教師補充: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國、秦國、楚國,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惡”的觀點,但強調后天的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性中的“惡”,因此,他特別重視人的學習,重視教育的作用。
課文賞析:
一、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教師范讀,提示學生注意老師發音、重讀、斷句。
2、 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把握朗讀節奏。
3、三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教師適時點撥,對學生讀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時鼓勵(可以帶頭鼓掌),以營造一種感情朗讀的氛圍。
二、 小組合作,解決疑難:
1、 學生根據預習筆記,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小組內合作解決。
2、 教師在課堂巡回,可適當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去,對小組內爭論不定的問題給以解答。但要注意在解答時以引導、點撥為主,不宜直接明確“答案”,以免影響學生討論的積極性。
三、 師生合作,答疑解惑:
每組可由一名代表提出小組內未解決的問題,教師給予解答或讓其它小組同學給予解答,教師在學生解答時要注意是否需要補充、拓展或強調。
四、 邊讀邊譯,字句落實:
經過上面的環節,學生已經掃清了字、詞、句理解上的障礙,為鞏固效果,增強整體把握課文能力,要求學生邊小聲讀邊在心中翻譯。(翻譯的過程也是對所學知識運用、鞏固的過程)
五、 布置作業:
1、 背誦課文
2、 比較“于”“焉”在文中不同語句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3、 找出文中使用“而”的句子并根據它的意義和用法歸類。
第二課時
一、 檢查作業:
1、 教師出示幾個重點、難點的句子,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選擇的文句要能反映課文中的重點文言現象。
2、 檢查對虛詞“于”“焉”“而”等的掌握情況,并指導學生通過中學生《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了解“而”“焉”的其它用法。教師此時注意適時講解、點撥。
二、 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一)、研習第一段
1、學生齊讀第一段。
2、教師明確本段第一句話“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3、教師出示問題:找出本段中論述到的事物及其關系,其所含喻義是什么?
藍←———勝于——青(取之于藍)
提高自己
水←———寒于——冰(水為之)
直木——輮————→輪
木———受繩———→直 改變自己
金———就礪———→利
結論:事物經過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喻義:人通過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注※:1、在分析所論事物的關系和特點時,教師注意提示學生用文本中的詞句加以表述。
2、“結論”和“喻義”由學生去總結、揭示,老師只作適當點撥。
(二)、研習第二段
1、學生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問題:找出本段中五組對應關系,用文中的語句概括其共同特點,其中喻義是什么?
跂而望——————→登高博見
登高招——————→見者遠
順風呼——————→聞者彰
假于馬——————→致千里
假舟楫——————→絕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結論:善假于物,可以彌補不足,達到目標。
喻義:人通過學習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注※:教師提示學生回顧荀子思想,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但強調后天的學習和后
天的環境、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從而提高自己成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養,所以荀子特別重視學習的作用。
3、 教師引申: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具備一些有利條件又面臨許多不利條件 ,每個學生都應該利用和創造有利條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自己的修養。(在此,教師也可以設置成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自由發言,交流感受和心得)
(三)、研習第三段
1、學生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問題:荀子在本段中強調了哪些優秀學習品質,除了運用比喻論證外還采用了什么樣的說理方法?
明確:學生不難得出本段中強調的三種優秀品質——積累、恒心、專注,以及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3、拓展延伸:積累、恒心、專注,是一個人學有所成的三種關鍵品質,我們在
平常的學習生活中要不斷培養和增強自己的這種品質。教師在此處設置“缺點曝光臺”和“優點展示廳”兩個欄目,針對這三種學習品質,鼓勵學生勇敢說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說出自己做的比較好的方面,進而激勵學生不斷增強認識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氣和信心,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修養。
(四)、學生總結,教師引導,歸納本文寫作特點。
1、大量運用貼近生活的比喻闡明事理。(釋理通俗,形象鮮明)
2、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觀點突出,說理深刻)
3、結構采用“總—分”式。(綱舉目張,條理清晰)
三、 布置作業:(二選一)
1、結合自己體會,采用“總—分”形式就“積累”“恒心”“專注”談談你的感受和認識,可三者聯系起來談,也可就其中一點發表見解。寫在周記本上,600字左右。
2、學習是提高人身修養的重要途徑,學習修養是人身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生的你通過本文的學習受到哪些啟發?請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感想于周記本上。
《勸學》教學設計 篇9
授課
時間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節
課題
《荀子·勸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過程與方法1.學習比喻、對比論證方法,提高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2.掌握絕、強、假、望等多義詞,積累通假字,三個文言虛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明確認識學習重要性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
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
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
一、檢查背誦學生齊背一遍,再抽查兩名學生獨立背誦。二、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1.學生齊讀第4段。 2.請學生列出本段的詞語提綱,并用圖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過程。[教學要點]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背誦第4段;歸納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進行探究性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分類歸納文言知識,小結全文。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
3.借助詞語提綱、思路推理圖示,學生按圖索驥,嘗試背誦。
4.學生齊背第4段。
三、分析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學生從文中選擇相關句子作答。要求學生在朗讀中反復體會。四、探究性閱讀訓練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跬②鏤③一④焉⑤至。對“至”作重點分析:下面兩個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區別?①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至”在《說文解字》中本義是“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引申為“及,達到”,①句強調指出自身積累“跬步”達到的結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送詣也,送而必至其處也。”含有“使……達到”的意思,②句強調“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當地表達了語意。
提問:本文作為一篇議論文,寫作特點是什么?
①比喻說理,形象透徹;
②正反對比論證,靈活而富于變化;③氣勢充沛,說理流暢,多用對偶、排比句式。1.提問: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勸”人們學習什么呢?教師否定,點撥并引申:課文中,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從上句的“故”字看,這是荀子通過一組比喻得出的結論。從這一點看,荀子勸學是“勸”人們首先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備焉”這一句同樣著眼于品德的養成。在荀子看來,學習可以改造人惡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所以,學習的對象是明確的,也就是品德的學習。《勸學》中未選入本文的語句有“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這些語句也可以證明荀子勸勉人們學習就是讓人們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歷史和現實無數的事實證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國。時至今日,先賢的宏聲巨音仍回響在現代都市和鄉村的上空,引領著人們求美、求善。以德治國,公民道德規范的實施不正印證了這一點嗎?劉海洋傷熊事件確實值得我們深思,讓我們深刻地領悟到現代教育的些許缺憾。
當然,荀子講學習要積累、堅持、專一的方法和態度,對我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具有啟發意義和指導作用。
2. 提問:有人說,《勸學》是篇具有濃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從開篇到結尾始終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進行論述,“人”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
五、活動與探究實質上是本文反復詠唱的主旋律,透過文字,我們可以發現文中寫了哪些人呢?學生明確:“君子”“吾”。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知明而行無過”“善假于物”;吾“嘗終日而思” “跂而望”,知道“不如須臾之所學”“登高之博見”,知道“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個境界。教師適當引申: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用教育來陶冶,用禮法來約束,才能抑“惡”揚“善”,避“惡”就“善”,所以文中向我們展示了兩種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學習的重要性。3.請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兩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適合的段落中去,并簡要說明理由。教師略作解釋:冥冥:精誠專一,埋頭苦干。昭昭:明顯的樣子。惛惛:同“冥冥”。赫赫:顯著盛大的樣子。“蓬生麻中”點出外部環境,與“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勸學》第3段論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應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積”“鍥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應,故第2句應放在第4段段尾。應從詞語的照應關系來著手解答問題。這樣分析,把課文內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層次,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1、以“我的求學故事”為題演講學習課文之后,要求同學們暢談自己對學習的認識,談談自己的求學經歷,交流學習的方法、經驗及感受。通過彼此交流,相互借鑒,同學們逐步樹立應對困難、超越自我的堅定信念。如有的同學力主“學海無涯樂作舟”一字之變,對學習的主動需求已充分展現;有的同學針對“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談身處優越的家庭條件和較好的學習環境,應學會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專心學習,發展自我。當然,也有個別同學傾吐求學的苦衷,如“學習,想說愛你不容易”,只要發諸真情,就應該肯定,并作正確引導。 教師也可積極參預該項活動,針對“學,不可以已”這一中心論點,談其時代意義,提倡終身學習,并結合自己的求學經歷現身說法,學生所受教益頗多。
2、挑戰荀子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與孔子主張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是否矛盾? 同學的看法是:我們追求完美,但我們更渴求真實。②“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是否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相同,都強調學習與思考應緊密結合,二者不可偏廢。同學的看法是:“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強調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
六、課堂小結
七、布置作業
的是向他人請教,善假于物,句意應為“我曾經整天地苦思冥想,比不上短時間向他人請教的收獲大。”③“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強調堅持的重要性,但是否有些絕對?④《勸學》中有這樣的文字:“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強調環境對于成功的重要意義,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真的那么重要嗎?
⑤荀子主張學習的態度,一言以蔽之,即“勤奮”“刻苦”,難道僅有此學習路徑就暢通無阻了嗎?學習方法豈可輕視?本文是先秦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荀子的一篇名作,連用20個比喻,反復論證學習的意義、作用。妙語連篇,具有激蕩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語言大師。春秋戰國五霸七雄迭起,諸子百家活躍于政壇、文壇,不但留下了他們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論,也同時留下了他們語言藝術的名篇精萃。同學們要發揚好學不倦的精神,把視野投向古今中外,從大千世界中吸收豐富的營養滋潤自己。在學生的背誦聲中結束全文。1.結合荀子的《勸學》,寫一篇讀后感,題目是:學貴有恒——讀《荀子·勸學》有感。
2.完成課后思考練習三。板書設計教學后記參考板書課 文 賞 析《荀子》在說理方面取得的成就,達到了先秦時期的高度。但就《荀子》三十二篇文章來看,富有文學價值的不多,惟獨《荀子》的開篇之作《勸學》運用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形象生動具體地論述了學習的目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勉勵人們努力學習,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荀子借君子之言立論,勸導人們“學不可以已”。作者提出論點后,沒有抽象地說理,而是連用五個比喻作為論據,作了形象的論證。“青于藍”“寒于水”兩個比喻,從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進入勝境為例,說明學習是無止境的,人們應該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地用人類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也說明了只要不停頓地學習就可以后來居上。而后又用“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三個比喻,從事物經過加工打磨可以改變原來的特征發揮其作用,說明經過學習可以改變習性。為了勸勉人們重視學習,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的親身體會繼續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又用“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的感受引出了一連串比喻,具體論述了學習的作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利用自然界事物的經驗總結;“假輿馬”“假舟楫”是人們利用改造了的事物得到了“致千里”“絕江河”這樣的好效果,這些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學習應該利用外物,學習可以使人提高能力。那么,應該怎樣學習呢?作者又運用大量比喻作了具體形象的論述。首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兩個比喻引出“積善成德”,正面說明學習的過程是由少到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后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在學習過程中不能拒絕做小事情。接著以“騏驥”“駑馬”為喻比較說明客觀條件再好,也未必能成為學習好的決定因素,關鍵在于主觀努力;條件雖差,如果主觀上能做到刻苦學習,持之以恒,則最終必能達到目的。這里作者特別提倡“鍥而不舍”的精神,并且又引喻說理。“朽木”這個比喻指出在學習中一曝十寒,沒有恒心之弊;“金石”這個比喻指出堅持不懈之功。這四個比喻對照論述了學習貴在“鍥而不舍”。文章最后用蚓、蟹設喻,對照論述了學習不能滿足于一知半解、學無專精。由此可見,作者善于駕馭形象,大量運用確切的比喻,把深奧抽象的道理說得深入淺出,通達曉暢,具體生動,發人深省。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運用比喻靈活多樣,恰到好處。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正面設喻,有的從反面設喻;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設喻;有的同類并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總之,鋪錦列繡,無所不用。因此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著用喻的連續轉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
教學問題集錦
解決問題措施及實踐結果
問題原因分析
《勸學》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要求
1. 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
2. 了解本文比喻論證的寫法。
3. 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學習荀子用辨證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說得透徹淺顯卻又有氣勢充沛有說服力。
二、教學重點 探究詞義,學習比喻等論證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第1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綱,其起句“學不可以已”似易而難,因為全篇論述皆發源于此;其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反對儒家“生而知之”這一先驗論的立場,要聯系荀子的基本哲學思想才能獲得比較透徹的理解。本段中的設喻有的是并列關系,有的是層遞關系,也要善于區分。
四、課型 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 誦讀教法
六、教學設想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 和本文教學目的;介紹作者、解題;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 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 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 ,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 zhòng 礪lì 參 cān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復習初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詞,聯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纟”,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于心思專一(的緣故)。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布置作業 。
.認真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熟讀課文。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在聯系;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
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么內在聯系?
第三題:本文設喻有什么特點?
由學生分段試譯,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1.討論課文段落層次: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于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后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后面兩個比喻并列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后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著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辟,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處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著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后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后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2. 學習討論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③反復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②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三、布置作業 。
1.書面作業 :完成課后全部“練習”,并當堂討論。
2.背誦全文。
教學后記
《勸學》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一、使學生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不懈”和“專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積累12個文言常用實詞: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3個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6個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和論證方法靈活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第一、三兩自然段的教學。
2、難點:以生動、通俗的比喻為論據。
教學設想
一、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述的比喻,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同時,落實重、難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于學生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二、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后通過課堂點撥、完成課后“思考和練習”以及熟讀、背誦,切實掌握。
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教時安排:用兩課時教完。課前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課文。第一課時,重點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內容。第二課時,理清層次,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并研究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作者,解題;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4.翻譯課文。
一、導入:
1、新課導入:同學們,也許我們有的同學不能真正理解學習的重要性;也許我們有的同學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頭看書,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沒有一個好的學習方法。今天我們學習荀子的《勸學》,它將告訴我們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告訴我們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鑒。
2、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山東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3.解題:《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勸:“勸勉”的意思。繁體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二、讀文
1、師范讀課文。
2、生自由朗讀,掃清字音障礙。
3、生齊讀課文,師點撥指導。
4、生借助注釋工具書梳理課文。
三、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已,停止,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
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了題旨。
第2段,闡明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1)青,取之于(從)藍,而(卻)青于(比)藍;冰,水為(凝成)之,而(卻)寒(冷)于(比)水。(也說明學習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2)木直中(合乎)繩(墨線),輮(烤彎)以(把……)為(作成)輪,其曲(曲度)中(合乎)規。雖有(又)槁暴(曬干),不復(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這樣)也。(說明學習可以改變人的習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展變化。)
(3)故(所以)木受繩(經墨線量過)則直,金就礪(放磨石,上磨過)則利,君子博學而日(每日)參省(檢查省察)乎(于)己,則知(智)明而行(行為)無過矣。(說明學習可以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的重要意義,所以“學不可以已”。
第3段:闡明學習的重要作用。這一段運用比喻,從三個側面證明只要善于學習,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1)吾嘗(曾經)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片刻)之所學也;吾嘗肢(踮起腳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看得廣)也。(學、思對比,強調了學習的作用;跛望與登高對比,登高的收獲大。兩例證明利用學習、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長也,而見者(看的人)遠(遠也看得見);順風而呼(呼喊),聲非加疾(快)也,而聞者(聽的人)彰(聽得更清楚)。(兩例證明利用自然條件的作用。)
(3)假(借助)輿馬者(的人),非利足(快腳)也,而致(達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絕(橫渡)江河。(兩例證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利用)于(對)物(外物)也。
連用比喻,得出結論: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來本性與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生非異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學得的知識和本領,善于利用處界條件彌補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己,所以才成為君子的。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所以“學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闡明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度。這一段也分三層,論述學習必須不斷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于此);積水成淵(深潭),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獲得),圣心(圣人思想)備(也就具備)焉。(積土積水兩喻,從正面強調學習要靠積累,并引出結論:圣人是靠“積善成德’’培養了“圣心”。)
故(所以)不積跬(半步)步,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步、小流兩喻,又從反面強調了積累。正反對比,闡明學習必須不斷積累。)
(2)騏驥(駿馬)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劣馬)十駕(拉車走十天),功在不舍。鍥(刻)而舍(放棄)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雕刻)。(騏驥與駑馬對比,朽木與金石對比,從反正兩面論證學習取決于后天努力,要靠堅持不懈。)
(3)蚓(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泥)土,下飲黃泉(地下泉水),用心一(專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鉗),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專)也。(蚓蟹對比,從正反兩面論證學習要專心致志。)
全段由強調“積”,到論證“不舍”,最后歸結到“用心一”。層層遞進,表明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進一步證明“學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廢。
6、老師引導學生歸納知識點。
青,取之于籃,而青于藍。(于,介詞。前者引進動作的處所,作“從”講;后者引進比較對象,作“比”講。)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詞,引進動作對象,作“對”、“向”講。)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作“的人”講。)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者,助詞,表停頓,并提示下文要說的原因。)
知明而行無過矣。(而,連詞,表并列,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矣。(而,連詞,表修飾,可譯作“地”。)
假輿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而,連詞,表轉折,相當于“卻”、“可是”。)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而,連詞,表順承,相當于“就”、“于是”。)
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異也(通假字)
則知(智)明而行無過矣(通假字)
7、學生討論,老師引導歸納文章寫作特色。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茍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
2.簡介作者:(見教參)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2.寫作特點。
教學步驟
1.檢查:
(1)學生口頭回答詞義,教師講釋小結。
青,取之于籃,而青于藍。(于,介詞。前者引進動作的處所,作“從”講;后者引進比較對象,作“比”講。)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介詞,引進動作對象,作“對”、“向”講。)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作“的人”講。)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詞,表停頓,并提示下文要說的原因。)
知明而行無過矣。(連詞,表并列,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矣。(連詞,表修飾,可譯作“地”。)
假輿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連詞,表轉折,相當于“卻”、“可是”。)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連詞,表順承,相當于“就”、“于是”。)
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異也(通假字)
則知(智)明而行無過矣(通假字)
(2)背誦課文:教師指名讓學生分別背誦24段,講評記分。
2.總結: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論點的?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總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后小結: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茍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
3、課外延伸:
(二)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題(15分)
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②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
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矣,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
嗟夫!敗吾業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搴答邢詞曰:“我精騎三千,足抵君羸卒數萬。”心善其說,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③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
噫!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
高郵﹒秦觀《秦觀勸學》
注釋:①暗疏:默寫。②滑稽:詼諧善辯。指行為放蕩、玩世不恭的酗酒者。③勒:編。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①一見輒能誦②然負此自放
③足抵君羸卒數萬。④心善其說
11.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2分)
A.旬朔之間何陋之有?(《陋室銘》)
B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C.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核舟記》)
D.庶幾以此補之。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口技》)
12.將下列語句譯成現代漢語(6分)
(1)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
譯文:
(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
譯文: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
譯文:
13.本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請結合具體文字說明。(3分)
答案:
10.就、憑借、疲憊的、以……為善(認為……好)(各1分)
11.B(2分)
12.所以即使有勤奮刻苦的辛勞,卻常常荒廢在善忘。(2分)課內翻譯略
13.秦觀在這篇短文中敘述了他自己年輕時憑借記性好不勤奮苦讀,以至后來常因善忘而毀壞學業的情況。告訴我們要趁大好時光,勤奮學習,有所成就,而不應終日玩耍荒廢學業。(3分,結合內容分析1分,道理解說準確2分)
譯文
我年輕時讀書,看一遍就能背誦,默寫它,也不會有多大的錯誤。依仗這樣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歡和巧言善辯、喝酒的人交往,一個月,沒有幾天在看書。所以,即使有很強的記憶力,也常常荒廢在不勤奮上。
近幾年來,非常勤奮,后悔以前的所作所為;然而聰明已經耗盡,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復推敲幾遍,合上書還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奮刻苦的辛勞,卻常常荒廢在善忘,嗨!損害我的學業的,常常是這兩種情況。最近讀《齊史》,看到孫曩答邢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我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
心中贊同喜歡這個說法,于是摘取了“經”、“傳”、“子”、“史”中在寫文章時可以用到的語句,摘錄幾千條,編為幾卷,取名為《精騎集》。
啊!年輕時不勤奮,無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差不多可以用這個來補救吧。
注釋
1本段文字選自北宋婉約派詞人秦觀的《精騎集序》。秦觀,字少游,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蘇門四學士”之一。
2輒:常常。
3誦:記誦,記熟。
4暗疏:默寫。
5負:依仗。
6自放:放,放縱。即放縱自流。
7滑稽:詼諧善辯。指行為放蕩、玩世不恭的酗酒者。
8旬朔:古時十日為一旬,泛指較長的時間。旬,十天。朔,農歷的每月初一,也指一個月。
9把卷:看書。
10比:近,近來。
11懲艾(yì):懲:戒止、警戒;艾讀yì。即懲治過錯,警戒將來。
12殆:大概、恐怕。
13曩時:昔日。
14十一二:十分之一二。
15必尋繹數終:尋繹:思考。數終:多遍,多次。從頭到尾翻閱數次。
16輒:總是,就。
17省:懂得、明了,此處指記住。。
18善忘:健忘。
19孫搴答邢:北齊的大將。
20精騎:精銳的騎兵。
21贏卒:疲弱的士兵。
22經: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周易》等。
23傳:人物轉記作品。
24子:諸子百家。
25勒:編。庶幾:差不多。
26題:寫上
27庶幾:差不多。
4.布置作業:
(1)作文(任選一題)談學習試論“鍥而不舍”
(2)預習《師說》
《勸學》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
一、掌握、積累文言詞語
1、掌握“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
2、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
3、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二、借鑒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三、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四、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設想:
一、抓住文眼,確定教學重點。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以及比喻論證,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 和教學重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于學生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三、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后通過課堂點撥、課后“思考和練習”、補充練習以及熟讀、背誦等反復訓練,才能切實掌握。
四、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 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介紹作者、解題;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五、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 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 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 ,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山東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勤”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l)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zhōng 礪lì 參cān 省xíng 跂qì 臾yú 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復習初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虛詞: 而 溫故而 知新
于 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 介詞:從 青取之于藍
苛政猛于虎 介詞:比 而青于藍
告之于帝 介詞:向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者 有蔣氏者, 特殊指示代詞,組成名詞性結構,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頓,并提示下面要說明原因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而君將哀而生之乎 連詞:并列關系 知明而行無過矣
潭西南而望 連詞:修飾關系 吾嘗終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連詞:轉折關系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連詞:順接關系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矣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詞,聯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纟”,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澤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于心思專一(的緣故)。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布置作業 。
1.認真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 :“思考和練習”二、三、四。
3.熟讀課文。
4.初步自析課文,思考題:
(1)課文的三段各是從什么角度論述的?
(2)課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們之間在意義上有什么內在聯系?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在聯系;
二、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三、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
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育什么內在聯系?
第三題:本文設喻有什么特點?
由學生分段試譯,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1.結合課文段落層次分析,討論第一、二題: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于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后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廠“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后面兩個比喻并列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后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聽學”光來闡說,接著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辟,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著又用“不積跌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后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后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2.討論第三題:
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③反復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②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三、布置作業 。
1.書面作業 :“思考和練習”一;補充練習。
2背誦全文。
3.預習《師說》:
(l)認真閱讀注釋,運用工具書,初步理解課文中的詞句。
(2)認真閱讀“預習提示”,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和對比的論證方法。
(3)說說本文的教學目的是什么?(參看“預習提示”、“思考和練習”、《文言常用實詞表》)
補充練習
一、在括號里寫出通假字的讀音,并指出它們與本字的讀音有怎樣的關系:
1.知( )明而行無過
2君子生( )非異也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 )己
4.雖有( )槁暴( ),不復挺者
二、寫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古今詞義,并說明這些詞義在現代漢語中有什么變化:
1.故木受繩則直
2.金就碩則利
3.蟹六跪而二鰲
4.蚓無爪牙之利
三、說明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木直中繩
2.而絕江河
3.非利足也
4.上食埃土
四、填寫本文不同設喻方法的例句:
l正反對照的形式,如
2.反復形式,如
3.先用比喻,再引出道理,如
4單說比喻,不提論斷,使道理隱含其中,如
5.先設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作進一步論證,如
五、比較《為學》和《勸學》兩篇課文,它們設喻方法有什么不同?
六、作文《“善假物”小議》;《贊“鍥而不舍”》
要求:1.兩題中任選一題;2寫出提綱;
3.用設喻方法;4.字數400左右。
附一、補充練習參考答案:
一、1.zhì同音2.xìng韻母相同3.hū 聲母相同4.yòu、pù同音
二、1.墨線,泛指所有繩索;擴大2.金屬制品,黃金;縮小3.蟹腿,跪下;轉移4.爪子和牙齒,幫兇、走狗;感情色彩變化
三、1.符合,動詞2.橫渡,動詞3.便捷形容詞(使動用法)4.向上;作狀語
四、略
《勸學》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認識“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和“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
2、掌握文言詞語“絕”、“強”、“假”、“望”、“聞”的意義和用法。
3、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體會荀子文章的風格。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絕”等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如何結合時代的需要,使學生認識“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
【教學方法】
四讀法。(自己總結的。)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師導入新課,簡介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⑴ “天人相分”,自然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
⑵ “制天命而用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⑶ 性惡論。人性本惡,所以需要學習和教化。
⑷ “禮”是治國之本。
2、作品風格:是學者之文,樸素、深厚、縝密,多用排比和比喻。
二、通讀全文,概括大意(一讀。)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正音。
注意如下字的讀音:
中(zhòng) 智(zhì) 躁(zào) 有(yòu)(其它參見教材注釋。)
2、學生結合注釋,通讀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明確:學不可以已。
(意思對即可。)
3、學生分小組筆譯課文最后一段,注意語言準確;教師巡回指導。
4、教師檢查,組織全班同學交流筆譯的情況,重點指導如下句子的翻譯:
⑴ 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
⑵ 筋骨之強:強健的筋骨。(倒裝句式。)
⑶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詞作狀語。)
三、完成課后練習,重點學習文言詞語
1、學生做練習二,掌握“絕”、“強”、“假”、“望”、“聞”的用法。
2、教師檢查完成情況;
3、學生查閱《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商務印書館),增加義項和例句。注意:“絕”的義項比較多。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師指名學生背誦“絕”、“強”、“假”、“望”、“聞”等詞語的義項和課文中的例句。
二、細讀課文,理清思路(二讀。)
1、學生自讀全文,理出作者的寫作思路。
2、教師檢查,全班交流。(各組先推薦一人上黑板,還可以由其他同學不斷完善,直到滿意。)
參考思路:
學不可以已──智明行無過──常人成君子──積累、持恒、專一
(中心) (意義) (作用) (方法)
三、研讀課文(重點是最后一段),分析討論(三讀。)
1、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比喻論證的語段和句子,對比喻進行分類、歸納。(學生可以自己確定分類標準)
2、討論比喻論證的作用、效果。
3、教師總結,明確本文比喻巧而理至。
第三課時一、審讀課文,評價創新(四讀。)
1、教師引導:本文有哪些知識性錯誤,有哪些地方可以進一步完善,請指出來。
2、學生審讀課文,找出不足的地方。
3、師生交流審讀結果。
參考:
⑴ 知識性錯誤,如“蟹六跪而二螯”,(應是“八跪”;一說正確)“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自己建筑巢穴,不用蛇鱔之穴)。
⑵ 在論證方面,只是從自我的角度來論證。本文只談了“學不可以已”的兩點作用,即提高自己,彌補不足。還可以從社會發展趨勢和需要的角度來談。
二、聯系實際,拓展運用
1、以《新“勸學”》為題,列提綱,分組發言。要求進一步充實荀子的論證。
2、教師補充“終身學習”的有關內容,學生討論“終身學習”的重大意義。
補充:“終身教育看來是進入21世紀的一把鑰匙。它超越了啟蒙教育和繼續教育之間的傳統區別。它響應迅速變革之世界的挑戰……”。“要把終身教育放在社會的中心位置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第8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叢書 教育科學出版社)
【板書設計】
勸學
《荀子》
智明行無過
常人成君子
學不可以已 終身學習
積累、持恒、專一
(社會、時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