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三則(精選12篇)
寓言三則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百發百中、扁鵲治病、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和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重難點:
1、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
2、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我們讀過《驚弓之鳥》的故事,還記得故事中的更贏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體出示句子: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相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
讀句子:說說從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還想了解什么?(學生可能說:知道飛衛和紀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紀昌是飛衛的徒弟,并且他能百發百中。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飛衛是怎樣教紀昌的,使他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開心中疑問,我們就來讀寓言故事《紀昌學射》,我想,同學們不僅會從故事中找到答案,還會得到有益的啟示。
二、個別朗讀,感知課文內容
1、誰愿意把這個故事讀給大家聽聽?(請5名同學)讀的同學要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聽的同學更要邊聽邊想。(讀的過程中,隨機指導字、詞、句讀錯的地方)
2.從你們的朗讀中,老師感覺,你們在用心感受著紀昌,聽完了故事,大家一定有很多話,誰先告訴我們?
(請4-5名學生說自己對故事及故事中人物的理解,老師根據學生說的相機評價、激勵)
三、交流討論,朗讀課文
1、指名課文,注意隨機指導讀正確詞句。
2、匯報紀昌怎樣學射的,指導學生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紀昌想學習射箭,向飛衛請教。飛衛讓他練眼力,先練眼睛盯著一個目標,一眨不眨,后練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都照做之后,飛衛才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后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3、討論疑問和交流啟示。
學生可能提出以下疑問:飛衛為什么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
根據學生的交流教師可相機引導,讓學生從多角度體會故事的寓意。
(1)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百中嗎?
小結: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一項本領,都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領,就要先練眼力。要想掌握騎車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操作電腦本領,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2)假如紀昌沒跟飛衛學射,而跟一個普通箭手學射,會成為射箭能手嗎?
小結:看來,學習本領和好老師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指導讀課文的2、3自然段。一是讀好老師飛衛的話,要讀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讀好紀昌的做法,通過“躺”“睜大”“注視”“每天”“聚精會神”“盯”等詞語,讀出他的認真和虛心。三是要讀出紀昌練習眼力取得的非凡成績——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紀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后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要讀出夸張的描寫。
五、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紀昌、飛衛,他們生活在春秋戰國時代,距今兩千多年。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著許許多多的“紀昌”、“飛衛”。(三張幻燈片依次出示:劉翔與孫海平圖片;邰麗華與十九名聾啞人舞蹈演員圖片;“紀昌”、“飛衛”就在我們身邊)
咱們班就有,誰來說說?(學生說。)
只要我們打好基礎,持之以恒,相信不久的將來,在我們中間,就會出現很多個“紀昌”、“飛衛”。
六、識字、寫字、寫詞
1、識字:事、虱。
2、寫字、寫詞。
指導重點:“昌”不能寫成“冒”。“妻”把上半部分與“女”連起來。“刺”左半部分是“ ”不是“束”。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出示:起死人,肉白骨
今天先給大家帶來一個多字成語,你們來猜讀一下,它講的是什么意思呢?
2、它指把死人給救活,讓白骨上生出肉來。這里面有稱贊醫生醫術高明的意思。老師今天就向大家介紹能這樣的醫生.他叫----扁鵲(板書)
3、出示扁鵲頭像。
這就是扁鵲,真名秦越人,戰國時期醫學家。他精通各科目醫學內科,創造了中醫上的望、問、聞、切四大診法。
有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聽說那里的太子死了已有半天了。扁鵲就向宮里人問了一些情況,認為太子患的只是一種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癥,只是昏死而已,便讓人前去通報進去說可以把太子救活。當扁鵲來到太子跟前時,用針刺了一會,再喂了點藥,太子竟然坐了起來,和常人無異。從此,天下人都傳言扁鵲能“起死回生”.
4、扁鵲真是太神了!如果你們有些不舒服會不會讓他治治?如果扁鵲說你有病你信他嗎?
5、可是,有人就不信扁鵲,小病不治成大病,結果一命嗚呼。今天我們就來學習29課《寓言兩則》里的《扁鵲治病》。(板書補充課題)讀題。
二、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邊讀邊思考: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么?結果怎么樣?練習簡要地講述課文內容。
3、把自己的疑問或寫下自己受到的啟示,準備與大家交流。
三、交流討論,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指導讀好“蔡桓公、敷燙、骨髓”等詞語和第6自然段中扁鵲說的話:“皮膚病用熱水敷……”
2、指名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3、交流討論。
(1)交流學生的疑問。
學生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
①扁鵲是有名神醫,蔡桓公怎么會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么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
③扁鵲為什么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
結合學生的疑問,結合討論,體會蔡桓公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鵲的話;而扁鵲出于醫生的醫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當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時,跑到秦國,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慮。
相機指導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讀好。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
如:扁鵲第二次來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里會怎么想?
“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心里會想什么?
“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蔡恒公會怎么想,怎么說?
“蔡桓公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此時渾身疼痛的他,又會怎么想
(2)交流受到的啟示。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相機點撥:蔡桓公本為患的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人命呢?使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諱疾忌醫,固執已見等道理。
(3)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么?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桓公聽了你的話會說什么?也用一兩句話寫出來。題目可用《跨越時空的對話》。
四、明理
1、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蔡桓公就因為不信,以致于病入盲肓,無藥可救而病死了。你想
臨死前,蔡桓公會自言自語地說些什么?
2、學了這個故事,你想對蔡桓公說些什么呢?
4、春秋戰國時期,好多辯士都喜歡講些故事或引用熟語來勸說,你能在剛才的發言中用上一句這樣的熟語對他說說嗎?(投影)
諱疾忌醫
不見棺材不落淚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有形之類,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
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船到江心補漏遲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未雨綢繆
防患于未然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5、會勸說別人了,我想你們也已經從這故事中明白了一些道理.這些道理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那就是防微杜漸.(板書并齊讀成語)
寓言三則 篇2
教學目標 :
1.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須符合事物客觀規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則事與愿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揠苗助長”、“巴望”、“焦急”、“自言自語”、“筋疲力盡”等詞語的意思。
3.繼續訓練抓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體會文中描寫人物言行、心理活動的語言。
2.教學難點 ──如何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總結出寓意。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一些短小而生動的故事,一個故事寄托著一個深刻的道理,這樣的故事呢,我們叫它──(出示詞卡:寓言)
1.學習“寓言”
(出示詞卡:寓言)
正音。
寫“寓”字時注意最后三筆。
(多媒體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學習“則”
有兩個寓言故事,我們就叫它──(出示詞卡:寓言兩則)
正音。
理解:“則”在這里作量詞,相當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內容。
1.我們先學習其中的一則寓言故事,題目是──(出示詞卡:揠苗助長)
正音。
2.范背。
邊聽邊想: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題,揭示本課目標。
1.解題。
2.質疑。
⑴你認為題目中哪個字是關鍵?
⑵圍繞“助”字可以提出哪些問題來研究?
⑶交流板書:原因做法結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課目標。
四.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1.學習第1自然段。
⑴輕讀,想想:那個人為什么要幫助禾苗長高。
⑵交流板書: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讀,圈詞。
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那個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
⑷交流。
※動作:“天天……看”“轉來轉去”
※神態:“焦急”
(出示詞卡:焦急)正音、理解。
※語言:“自言自語地說……”
(出示詞卡:自言自語)理解、積累。
(出示詞卡:自( )自( )語)
※感覺:“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比較理解:兩句話意思相同嗎?從哪兒看出來的?
指導朗讀。
⑸小結,齊讀。
2.學習第2自然段。
⑴師生接讀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終于”這個詞兒說明什么?
⑵指名讀。
思考:他想出什么辦法幫助禾苗生長?
交流板書:拔高
弄得他──(出示詞卡:筋疲力盡)
⑶學習“筋疲力盡”
正音:“筋”讀準什么音?
理解:“筋”這里指身體。“疲”什么意思?“力”呢?
“盡”這兒有四種解釋,選哪一種?
(映示投影片:“盡”四種解釋)
⑷比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這樣寫可以嗎?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終于想出了辦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盡。)
與書上的相比,哪句更好?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導朗讀。
3.學習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學讀。
他有沒有為自己花費的力氣后悔呢?
⑵交流,學詞。
※白費
(出示詞卡:白費)理解
※一大截
(出示詞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體演示:“截”的筆面順)
⑶練習朗讀。
(出示詞卡:喘氣)
4.學習第4自然段。
幫助的結果呢?
交流板書: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個人原來巴望禾苗長得快些,結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書:→→
他錯在中哪里呢?
板書:錯
交流板書:急于求成事與愿違
2.揭示寓意。
小朋友,從這個人的錯誤中你們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書:↓
交流板書:按事物規律辦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斷下列想法、做法是否違背事物的規律)
六.背誦。
1.讀讀課文,看看板書,輕聲背背。
2.引背。
七.鞏固字詞,布置作業 。
1.認讀詞卡。
2.抄寫生字。
附板書:
揠苗助長
原 因 做 法 結 果
巴 望──── 拔 高──── 枯 死
(板畫) (板畫) (板畫)
\ │ /
\ │ /
\ 錯 /
\ │ /
\ │ /
急于求成,事與愿違
道理:
按事物規律辦事
寓言三則 篇3
【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則寓言故事,一個是《亡羊補牢》,一個是《南轅北轍》。這兩則寓言都出自《戰國策》。
《亡羊補牢》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于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轅北轍》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轅”是古代車馬前面的兩根車杠;“轍”是車輪走過之后,路面壓成的痕跡。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馳”的意思,含有諷刺、批評的意味。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學會12個生字,理解“盤纏”“把式”等詞語。
2、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這兩個寓言故事。
3、能懂得兩則寓言所蘊涵的寓意。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感想。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釋題,回憶學習方法
1、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
2、說說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4、“寓言兩則”的“則”是什么意思?
5、回憶學習寓言的方法。
圖文結合,理解內容。
反復朗讀,悟出道理。
聯系分析,加深理解。
6、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
二、教學《亡羊補牢》
1、出示課題,理解題意
⑴ “亡羊補牢”是個成語,這個成語中有不理解的字嗎?
⑵ 指名解疑,并說說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丟失。
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⑶ 用一句話完整地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羊丟失以后修補羊圈。)
⑷ 看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為什么丟羊?為什么補羊圈?)
⑸ 再讀課題,從“補牢”這個詞你能猜出丟羊的原因嗎?
2、學生自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內容
⑴ 自由讀課文,組內生字新詞過關。
⑵ 記憶生字字型,并講講字是怎樣記住的。
重點糾音:“羊圈”的“圈”;“窟窿”的“窿”。
重點析形:叼、悔、修。
重點釋義:叼走、街坊、勸告、后悔、從此。
⑶ 難字指導記憶書寫:
街:把中間的“圭”去掉,就是“行”。人們經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鋪的。
窟窿:這是個凍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寫時注意第11筆是橫,不是點。
⑷ 課文中丟羊的原因與你的猜想相同嗎?
⑸ 思考:《亡羊補牢》這篇課文到底講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不聽街坊的勸告,第二天又丟了羊。他后悔沒有聽街坊勸告,趕緊把羊圈修好,從此,再也沒有丟羊。)
⑹小結:
可見讀書前我們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讀書就要這樣邊讀邊想,讀前要想,讀中也要想。
3、精讀課文,歸納寓意
⑴ 默讀課文,思考:養羊人為什么會一再丟羊呢?( 不聽勸告)
⑵ 養羊人對街坊的勸告開始是怎么想的?后來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結果怎樣?
①讀書,小組討論。
②班上交流:
開始想:羊丟了,修圈已晚,沒用。
后來想:如果現在不補羊圈,就不是丟一只、兩只的事,而會丟得更多。因此現在修還不晚。
做:動手,堵上,修得結結實實。
結果: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
③ 因勢指導朗讀。( 讀出養羊人開始的無所謂,毫不在意。)(讀出他丟羊后的后悔之情。)(要讀出醒悟、積極補救的心理和做法。)
⑶ 揭示寓意:
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 ),就( )。
4、聯系生活實際談感想
⑴在生活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
⑵同桌互議,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視,沙塵暴,環境污染……) 這些都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亡羊補牢”。
5、拓展活動
1、如果你是這個養羊人,經過了這樣一件事,你想對我們說什么?
2、你想把這個成語故事講給誰聽,為什么?
【板書設計】
亡羊補牢
丟勸又丟修再也沒丟
(后悔)
有錯就改不算晚
《南轅北轍》
一、復習導入
1、復述《亡羊補牢》的內容和寓意。
2、導入:今天,我和同學們合作,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 板書課題:南轅北轍 )
3、 請學生觀看動畫片《南轅北轍》問:動畫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拿出字典,自己讀書,試著讀懂課文。
2、遇到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
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找找生字的特點
比如:“轅”和“轍”都有車字旁,表示和車有關系。
3、在小組內互相聽讀課文,讀通課文之后,看看有沒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4、學生說問題,教師歸納問題:
詞義:盤纏 、硬要。
《南轅北轍》中那個坐車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誰的想法對?為什么?
三、再次朗讀,解決問題
1、請大學帶著剛才的問題再讀課文,看看你有什么發現。(邊讀書邊思考)
2、我們要想解決剛才的問題弄清到底是誰對,就應該弄清車下的人跟朋友說了什么,我們該怎樣來讀他們的對話呢?
3、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后學生評價(可以反復讀或老師范讀)
4、聯系上下文理解:盤纏(路費) 硬要(一定要)
5、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分角色讀書,并討論剛才的問題。
四、討論同學們,到底是誰不對,誰來談一談?
學生發言:
我認為車上的朋友不對,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他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
(老師對同學們的發言給予充分的肯定性評價)
體會寓意: ( 通過學習知道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不了目標的。)
五、表演課文
下面我們跨越時空,飛到古時候去感受一下南轅北轍的故事,我們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吧!
(學生分角色表演)
六、課堂延伸
1.假如車上的人來到我們中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錯了事情,朋友給你指出來,你該怎么辦呢?
【板書設計】
南轅北轍
車:轅轍
南轅北轍-----想往南方去,卻往北方走。
好馬 好把式 盤纏多
寓言三則 篇4
教學重點:
理解詞語,了解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 :
使用成語造句。
教學過程 :
一、導 入
今天學習,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指帶有勸喻或諷刺的短小故事。我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寓言就已經盛行,先秦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優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葉公好龍》、《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課文《畫蛇添足》出自《戰國策》。《買櫝還珠》和《濫竽充數》選自《韓非子》,這兩個故事都是戰國時期的。《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他的賓客編寫的。書中涉及禍福的文字很多,這與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
寓言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較深的道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具有鮮明的訓誡性、諷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結構簡短,情節集中,故事風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寓言的語言生動形象,常用簡約的語言勾畫人物的動作和心理。
二、誦讀
老師泛讀課文。
三、學習字詞
借助工具書、課下注釋,學習生字讀音,解釋重點實詞、虛詞和短語。
四、朗讀課文
采用不同方式,請同學朗讀課文四遍,熟悉課文內容。
五、串講課文
同學串講,老師適時指點。
六、概括寓意
學生分小組討論,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總結
《畫蛇添足》:事情已經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僅無益,而且有害。過和不及也許僅僅相差一點點,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須明智。過分聰明,思想方法不對,有時反倒被聰明貽誤。
《買櫝還珠》:沒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當,就會舍本逐末。
《畫蛇添足》、《買櫝還珠》都是諷刺寓言,有生動的喜劇情節,活潑風趣,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忍俊不禁,并從中體會其蘊含的道理。
《濫竽充數》:成就一番事業關鍵是有真本領。沒有真本領,一味地投機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時,終歸要碰壁的。這則寓言敘事平實,情節簡括,由于前后對比,并不顯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變化的環境的應對,一個“逃”字活畫出南郭處士的狼狽。
《塞翁失馬》:這個故事說明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這是一篇哲理寓言,敘事多用對話,情節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動地刻劃了一個深謀遠慮的老者的形象,通過語言描寫表明了他對突發事件的冷靜的思考與平和的心態。讀者從中可以感悟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
八、布置作業
1.復習字詞,熟讀課文。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奪卮酒,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2)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入胡。
九、板書設計
畫蛇添足 —— 多此一舉 弄巧成拙
買櫝還珠 —— 取舍不當 舍本逐末
濫竽充數 —— 魚目混珠 投機取巧
塞翁失馬 一一 安知非福 禍福無定
寓言三則 篇5
教 案 首 頁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學段 七年級 學科 語文
章節 第六
單元 課題名 寓言四則 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
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理解“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將、十九”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了解《韓非子》《淮南子》的有關文學常識。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蘊含的道理。
能力目標
1.學習閱讀寓言的方法。
2.從不同角度靈活理解寓意,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思想教育目標
聯系生活實際感悟寓意,培養健全人格
教學重點 誦讀;靈活運用 “通過 品味關鍵詞語理解寓言含義”的閱讀方法。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經驗,選定角度靈活理解 寓意。
教具 課件
時間安排 指導自讀《智子疑鄰》——研讀《塞翁失馬》——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課后
小結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以讀帶動其他環節。通過自讀、譯讀、熟讀、無標點
朗讀等形式,為學生理解課文鋪平了道路。
備注
教 案 內 容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指導自讀《智子疑鄰》
1.資料助讀
投影:
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韓國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貴族,屢次上書向韓王進諫,改革政治,實行富國強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納。后來,得到秦始皇的賞識,在秦國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學李斯等人讒言所陷,下獄后被逼自殺,死時47歲。他著有《韓非子》一書,共20卷,55篇。筆鋒犀利,說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闡明道理,富有說服力。其中許多寓言故事一直流傳于世,像《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濫竽充數》等,《智子疑鄰》也是其中的一篇。
2.自由誦讀,疏通文意,教師提示理解詞義的方法。
理解詞義有三種方法:
(1)借助文章下面的注釋;
(2)查工具書;
( 3)舉手詢問。
3.請學生抓住主要情節、關鍵詞語理解寓意。
4.生聯系自身體會談啟發。
三、師生共同研讀《塞翁失馬》
1.資料助讀
投影: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時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陰陽家的思想,成為一部雜家著作。這部書在闡明哲理時,涉及很多奇物異類、鬼神靈怪,所以保存了很多神話材料,曲 折地反映了遠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媧煉石補 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等,都通過這部書的保存而流傳至今。
2.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理解文意。
教師提 示:
(1)馬無故亡而入胡:逃跑。
( 2)何遽(jù):就,竟。怎么就,表示反問。
(3)其馬將(jiānɡ)胡駿馬而歸:帶領。
(4)墮(duò)而折其髀(bì):從馬上摔下來,摔斷了大腿。
(5)人皆吊之:對其不幸表示安慰。
(6)引弦而戰: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開弓弦。
(7)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絕大部分。
(8)此獨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保全 。
3.生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4.生根據圖片提示,用文言文說說故事。
5.無標點朗讀課文。
6.生理解寓意。
思考:
(1)好事壞事能轉化嗎?
(2)好事壞事必然轉化嗎?
(3)舉例說說好事、壞事在什么條件下轉化?
7.這則寓言故事說明禍福相依 的道理,那么這對我們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態度有什么積極的 啟示呢?請同學們聯系生活、學習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
教師點撥:
啟示:(1)禍福可以轉化,不要靜止地看待;學會在禍中看到福,從禍中考慮到怎樣求得轉化,不要消極悲觀,或者在福中看到禍,加以戒備。(2)禍福之來,確實有許多偶然性,生死、 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預料的。考慮力求周全,處事力求慎重,多一些應付不測之變的準備,少一些不著邊際的幻想;一旦面臨禍患,可以處變不驚,可以減少后悔。這也是一種成熟生活態度的養成。
8.你能不能用成語、俗語或者警句之類來解釋這則寓言呢?
三、拓展延伸
寓言故事一般比較短小而含義深刻,有許多成語就出自寓言,你知道嗎?你能不能給大家講一個出自寓言的成語故事?
四、作業布置
自編寓言故事
提示:情節要合理具體,情節與寓意 要一致,寓意能揭示一種生活道理。
如樹和斧子、蜜蜂與花朵、畫筆和顏料
五、板書設計
智子疑鄰 塞翁失馬
智 其子 轉化
富人 “不筑,必將有盜” 禍 (一定條件) 福
疑 鄰人之父 化轉
寓言三則 篇6
1.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北師大版課標小學語文三年級小學語文第5冊 寓言二則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學生 初次接觸,在理解時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意方法的指導。但故事都配有譯文可供幫助理解,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因為故事內容生動有趣,學生也樂于學習。
3.教學內容分析
這兩則寓言故事篇幅短小,但情節完整、敘事生動、語言明白如話,有很強的藝術魅力,課程標準的閱讀要求之一是:“閱讀程度適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內容”。因此,學習本課要堅持以讀為主,重在感悟:一是注意引導學生正確朗讀課文,二是對照注釋或通過查閱工具書幫助學生理解寓言的主要內容,三是明白故事中所揭示的道理。
4.教學目標
⑴、理解寓言的內容,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⑵、以自學為主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⑶、朗讀課文,練習默讀課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5.教學難點分析
理解寓言的內容,初步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默讀并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質疑的能力。
6.教學課時一課時
7.教學過程
一、 師生共同學習寓言《濫竽充數》:
1、 老師出示樂器:竽。師問: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樂器嗎?(學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如果學生不知道老師可以提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寓言二則中其中一篇就和這個樂器有關,你們猜猜這個樂器是什么?)在學生的發言聲中老師板書:寓言二則和《濫竽充數》
點評:出示樂器:竽有助于突破難點,解決學生容易將“竽”寫成“魚”的問題。
2、 (課件放有關竽的音樂)師說:我們首先來學習寓言二則中的《濫竽充數》。打開書:15頁,自己讀寓言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生字、生詞,可以借助字典、詞典,也可以兩個人共同學習。
點評:三年級學生應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字詞的方法,老師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學習字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 學生自己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4、 小結剛才的學習情況,問:有沒有需要大家共同解決的生字?(不能學生自學后就置之不理,在這里還要體現教師的作用,在學生有困難的時候要予以幫助。)
5、 兩個人互相讀課文:檢查是否音準句通。(對自學環節的反饋)
6、 默讀課文:(1)你讀懂了什么?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學生默讀學習。)
點評:課標中指出:在中年級段學生要初步學會默讀,能對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同時在默讀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自主的學習。
7、 學生匯報:
(1)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進一步的讀。比如:學生說:我從第一句“戰國時候,齊宣王喜歡聽吹竽,又喜歡講排場,他手下吹竽的樂隊就有三百人。”知道了齊王是個喜歡吹竽的人。老師就可以引導說:那你把你知道的讀出來,讓大家聽出來。(注意: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如果學生提出了問題,盡量讓學生去回答學生的問題,必要時可以全班一起討論,老師不要急于講解。)
(2)如果學生沒有談到對題目的理解,可以引導學生談談對題目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對寓意的理解。(濫竽充數: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充數,或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數,有時也表示自謙。)
(3)在學生匯報討論的過程中出現板書。
8、齊讀這篇寓言,邊讀邊思考:學了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學生自由發言)
9、師小結:看來寓言小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不僅能讓我們了解歷史,還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下面我們就一小組為單位來學習另一則寓言《掩耳盜鈴》。
二、 小組合作學習寓言《掩耳盜鈴》:
1、 課件配畫面和音樂講述《掩耳盜鈴》的故事。(激發學生對這則寓言的學習興趣。)
2、 出示學習提示:
(1)自己或小組共同解決生字詞。
(2)用你們小組喜歡的方式來學習這則寓言。
(3)組內討論: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3、 小組學習,老師巡視指導。(有表演的組老師可以提供小鈴鐺。)
點評:小組學習是自主學習的一種方式,自主學習可以是個人來完成,也可以是小組合作完成。在課堂上不僅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要讓孩子學會合作。在這個環節中還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 匯報。(在匯報的過程中注意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
三、 課外延伸:說說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可以說題目,也可以簡單介紹故事內容,或這個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8.課堂練習
說說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可以說題目,也可以簡單介紹故事內容,或這個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板書設計:
寓言二則
《濫竽充數》三百人:充
一聽之:逃
《掩耳盜鈴》 自欺欺人本資源
9.作業安排
1、 把今天學的兩則寓言故事講給家人聽。
2、 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下節課可以開一個小小故事會。
10. 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
樂器竽;有關竽的音樂;鈴鐺;課件。
11. 自我問答
怎樣讓學生成為每節課的主角?
我采用了各種方法實驗后,認為讓他們用自己的理解去詮釋課文中的含義課堂教學效果較好。這一節語文課上,我向學生提出: “以前都是老師在教你們學,現在讓你們教老師學,行嗎?”剛開始,班級里一片寂靜,誰知過了一會兒,在同學們的互相疑問轉為肯定的眼神中,在個別大膽的孩子的帶頭下,全班同學躍躍欲試。我問:“今天我們學什么?”同學們齊聲回答——《寓言二則》,然后同學們委派一名學生上黑板寫題目,那一筆一畫,極其認真,還真有老師的架勢呢!我趁熱打鐵,“什么是寓言?‘則’又是什么意思呢?”孩子們紛紛舉起手來,并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與快樂,嘴里不停地喊著“我、我……”,在確認了自己的答案與其他同學的答案一致時,同學們的臉上都綻開了笑臉。我接著問:“《濫竽充數》這則寓言講的是什么故事?你們準備用什么樣的方式告訴我這個故事呢?”學生積極討論,有的朗讀、有的講故事、有的還組織表演,看來學生真是花費了心思,花樣還真多。
寓言三則 篇7
課前透視
本課由《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兩篇寓言組成。課文分別勾勒出了古代兩個可笑的人物形象。一個做事急于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個是對意外的收獲心存僥幸,不認真做事,結果一事無成。這兩則寓言都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教學中應抓住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抓住理解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在聯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寓意。
信息資料
生字詞語卡片、課件或課文插圖、課文內容的錄音或錄像。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觀察談話:出示《揠苗助長》插圖,啟發談話:你們知道這個故事嗎?誰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通過這兩則寓言,我們會明白一個什么道理呢?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引出課題)《揠苗助長》
2、解題引入:同學們,你們聽過寓言故事嗎?(學生交流)。教師介紹:寓言和童話、記敘文一樣,是一種文章體裁,它往往借一個虛構的小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說話包含著某種意思。“則”在這里是一個量詞,表示條數。“二則”就是二條。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發學生的交流討論。自然引出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寓言的常識性知識,豐富學生的認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對話平臺:學習《揠苗助長》
初讀
1.讀題思考:讀了課題你們想到了什么?相機教學“揠”字的讀音和意思,“長”在這里讀“zhang"。
2.出示課件或錄像資料,變“話”為“畫”,引導學生觀看,細致了解故事內容。
(由題引入,變文字為畫面,激發學生的熱情,了解故事的內容,為學文奠定基礎。)
3、自讀課文。輕聲朗讀課文,找出并讀準生字、新詞。利用用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詞語,同桌互相討論。
4、全班交流生字詞語的識記。教師充分鼓勵學生交流識字記字的方法。適時地強調重點字詞。
如:
5、游戲鞏固識字。采用“字詞大轉盤”“摘果子”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識記生字。
(強調自讀自學,扎扎實實抓好基礎知識掌握。通過交流豐富識字經驗,提高學生自主識字能力。)
朗讀
1、引導學生朗讀自己最喜歡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習朗讀。
2、指名朗讀,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說出朗讀體會:你為什么這樣讀?結合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情,教師相機啟發、指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
如:指導讀第一自然段:啟發學生思考:種田人為什么要幫助禾苗生長?種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而禾苗長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樣呢?在學生交流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巴望”一詞,教師指導學生讀出焦急和自言自語的語氣。
指導讀第二自然段:啟發學生思考:種田人想出了什么辦法幫助禾苗生長呢?他又是怎樣做得?理解“終于,筋疲力盡”的意思。指導學生讀出“焦急而又疲憊”的感覺。
(朗讀是理解課文的最好手段,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再現了當時的場景,理解了人物。在對情節的深刻體悟中,讀出理解、讀出個性,解讀文本。)
3、引導學生從農夫的自信的語言和最終的結果中,體會當時人物的心情和表現。在感情朗讀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弄清,結果為什么是這樣?初步體會寓意。
(抓住事情發展的最終結果,聯系農夫的表現,進行鮮明的對比。從強烈的反差中,理解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
討論
啟發學生思考:讀了這則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過類似的事情嗎?今后我們應該怎樣做?引發學生討論,教師相機點撥,抽象出寓意。
(升華對寓意的理解,促進學生的對文本的個性解讀,在交流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的深刻性、概括性,在對寓意的理解中,培養學生正確對待生活中的事情,促進個性的健康和諧發展。)
拓展
1、啟發學生思考:如果讓你給這個農夫起個名字,你認為他應該叫什么?說出自己的理由。
2、你還知道什么寓言?講給大家聽一聽,并說說從寓言中你有哪些收獲?
(開闊學生思路,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問題設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融合學生個性化的見解,豐富了語文積累,促進了學生想像能力、思維水平及表達能力的提高。)
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焦、費、望、算”。引導學生觀察這幾個字在結構和筆畫上的特征,交流觀察的收獲,教師適當強調。如:“焦”的上面,右邊是四橫,不要寫成“住”;“算”字中間是“目”不是“日”。“費”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寫“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筆有變化。
2、教師范寫難點字,邊寫邊強調重點筆畫的書寫。
3、學生自主練寫,寫后互相評議。寫得不好的多寫幾個。
(抓住生字特征,加強范寫指導,自主寫字評議,提高學生書寫能力。)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回顧
1、利用生字詞語卡片,組織學生回顧。
2、啟發交流:從《揠苗助長》的學習中,你得到了哪些收獲?教師相機過渡到本課的學習。
(關注基礎知識,實現自然引入。)
初讀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利用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教師巡視指導。
2.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a、利用生字詞語卡片,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交流識字記字方法,教師肯定學生個性化的記字方法,并適當點撥重點字在記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b、分段指讀課文,了解學生讀文情況。
3.啟發思考:通過讀文,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以學生自讀匯報為主,組織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抓好基礎的同時為課文的學習奠定基礎。)
研讀
1.啟發學生思考:根據讀文和自己的理解,學習這則寓言你想提出些什么問題?教師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后梳理學生回答,展示學生提出的問題:如:種田人為什么要守株待兔?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結果怎么樣?這個人做得對嗎?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結合著學生學習第一則寓言的基礎,和課文內容短小,語言平實的特點,充分放手。引導學生根據讀文提出問題,教師梳理指導,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像能力,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2.結組學習。引導學生圍繞著梳理出的問題研讀課文。教師巡視,適當提示,比如:要抓住重點詞句進行理解,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情等。
3.小組匯報交流學習成果。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讀書匯報,適時地引導學生理解語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豐富學生對課文內容和蘊含道理的感悟和體驗。如:
抓住“種田人急忙跑過去,沒花一點兒力氣,白撿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導學生體會。“白”字。指導朗讀該句,讀出種田人那種撿了便宜心滿意足的語氣;撿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指導朗讀該句,讀出種田人那種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結果怎樣?指導學生讀出惋惜的語氣等。
在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啟發學生交流:這個人做得對嗎?
(合作讀書,解決問題,教師適時點撥,提高了學習效益。互動的形式,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研讀氛圍,學生在思考與討論中加深了對寓意的感悟。)
4.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拓展
1.討論:讀了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獲?
2.交流:在生活中,你見過像課文中的種田人一樣的人和事嗎?
3、思考:種田人正坐著等待兔子,假如你經過看見了,你會怎么樣來勸說他?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結合自己的認知實際,創設情境,創造新的思維發展點,引發學生討論交流,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與表達能力。)
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守、丟、此、樁、肥”,組織學生進行觀察。
2、教師示范書寫。
3、學生練寫,師生評議。
伴教錦囊:
詞語解釋:
揠苗助長: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強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長”。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靈活變通。也比喻妄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或不經過努力而僥
幸得到成功。
巴望:盼望。
自言自語:自己跟自己說話。
筋疲力盡:形容非常疲勞,一點兒力氣也沒有。也作“精疲力盡”。
相關鏈接:
1、寓言:文學體載的一種,是含有諷諭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是人民智慧、經驗和知識的結晶,少數是哲學家與作家個人的創作,多數是勞動人民的集體創作。
2、中國寓言網:
閱讀在線:
鶴和狼
狼吃東西特別饞。在一個宴會上,他吃得太急,把一根骨頭鯁在嗓子里,差一點送了命。很幸運,這時剛好一只鶴從那里經過。狼便向她做手勢,請她過來幫幫忙。
女大夫立刻開始做手術。她以高超的技術為他取出了骨頭,然后,要求付給她一定的酬報。
“你的報酬?”狼說,“我的好大嫂,你是在開玩笑吧!我讓你從我的喉嚨里縮回脖子,難道這還不夠厚道么?快滾吧,你這沒良心的東西,千萬別再落到我的爪子下!”
寓言三則 篇8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7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精讀第一則——《揠苗助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課文錄音、小黑板上準備重點段落語句。
布置學生閱讀一兩則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一、交流課外閱讀中看到的寓言故事。
二、揭示課題:寓言兩則
三、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讀兩則寓言,注意讀通順課文。
2、學生個別讀,相機糾正字音。
3、出示文中詞語,認真讀一讀,讀準字音。
巴望 揠苗助長 筋疲力盡
納悶興致勃勃
4、聽錄音朗讀,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
四、精讀第一則——《揠苗助長》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看圖,說說農夫在干什么。
2、指名讀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巴望”描繪出農夫非常盼望、非常急切地心情。(希望、盼望)
3、學生一邊讀一邊聯系“巴望”一詞,想象那個農夫“焦急、巴望”的樣子,體會他當時迫切希望禾苗快快長的心情。
(二)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并找出兩個詞語來說說農夫干得怎樣?心情怎樣?
2、指名讀,讀后交流,教師出示詞語,學生讀一讀。
筋疲力盡 興致勃勃
3、引導學生通過課文中“將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從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等句子來理解“筋疲力盡”的意思。指導學生朗讀句子。
4、抓住“興致勃勃”去體會農夫當時自以為得計的可笑心理。
5、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三自然段。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
2、引導學生理解“納悶”一詞,因為兒子對父親所說的“禾苗棵棵都長大了一大截”感到疑惑,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發悶。當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快枯死了。這一與第一自然段的“巴望”、“焦急”前后呼應,蘊涵了欲速不達的寓意。
3、齊讀第四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拓展練習。
1、想一想,說一說,填一填。
如果你是這位莊稼人,你看到結果會怎么想?會想什么方法讓禾苗快長?你想對他說什么?
2、在生活中你遇到過課文中這樣的事情嗎?你會怎么做?(課件出示)
第二年,這個莊稼人聽從了大家的勸告,耐心地給禾苗
、,
禾苗一天天地長高了,終于獲得了好收成。他高興地對大家說:“
!”
六、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學生讀一讀,讀準字音。
2、引導學生自主識記字形。
3、重點指導“焦、疲、勃、賣、匆”。
4、學生描紅、習字。教師巡回指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認識11個字和一個多音字“燕”,會寫8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到朗讀課文。
3、 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
4、 了解這個成語故事的內容,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 認識11個生字,一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 了解故事內容,并懂得成語背后的含義。
教學準備:
1、 生字詞語卡片。2、 鷸蚌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通過課外閱讀你一定又知道了許多成語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講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主匯報積累的成語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認識“鷸、蚌”兩個字。教師出示圖片,介紹鷸和蚌。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自由讀文,畫出不認識的字。
2、學生在小組內輪流讀課文,并交流識字方法。
3、教師檢查識字情況,抽讀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帶有生字的詞語開火車。
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魚翁占便宜
5、找出帶有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6、全班交流識字方法。
7、指名朗讀課文,評一評,你認為他讀得怎么樣。
三、讀全文
1、標出自然段序號。思考: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
按順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河蚌張開殼曬太陽,一只鷸就伸出長嘴捉蚌肉。
經過: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肯先松開誰。
結果:被漁人一起捉了去。
2.思考:他倆怎樣做才能不被漁夫捉去?
四、朗讀感悟
1、學習課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讀這一部分。
(2)出示插圖: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說圖意。
(3)找一找,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了這副圖的情景呢?指名讀一讀。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動詞,畫上“―”。
(5)出示小黑板:
河灘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
)了蚌殼……結果把鷸的長嘴(
)了。
(6)哪一個詞寫出了蚌收攏蚌殼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連忙”說一句話嗎?
(7)指導朗讀。
(8)學生自由讀4、5自然段,想想該用什么樣的語氣的讀呢?
(9)同桌間互相朗讀,讀后全班匯報朗讀,分男女比賽讀課文。
(10)鷸蚌相爭誰輸誰贏呢?請大家讀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從哪一個詞可以看出魚翁十分輕松的抓住它們倆呢? (毫不費力)
分組討論:魚翁會對他們說些什么呢?鷸蚌它們聽后又會說些什么呢? 全班反饋。
(11)齊讀課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
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
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
資料共享: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
寓言最基本的特征是主題有寄寓性。它總是寓深刻復雜的道理于淺顯簡單的故事之中。例如《守株待兔》的故事,它不僅僅在于說明用什么方法可以逮住野兔,而更在于通過這樣一個故事,講出一個普遍而又抽象的道理:如果把事物發展的偶然性當成必然性,一味期待著這種偶然性的再次出現,結果必定一無所得。有些諷刺性的寓言可能一眼看不出有什么寓意,但是經過思索就會感到其中有普遍而深刻的含義。
寓言的主人公常常是人,也有的是動植物。以動植物為主人公的寓言,都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動植物當成人來寫。寓言一般都有故事性,但情節不太曲折、復雜。它常運用夸張和想象,但不荒誕。寓言也多運用比喻,目的是通過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有普遍意義的道理。
寓言創作,我國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非常繁榮了,像《自相矛盾》、《螳臂擋車》、《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葉公好龍》等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后來唐朝柳宗元、明朝劉基等,也創作了許多有名的作品,如《黔之驢》、《賣柑者言》等。
在外國,《伊索寓言》在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希臘,就廣泛流傳了。現在我們讀到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整理、記錄而成的,共收集了三四百個寓言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民反抗壓迫的斗爭經驗和生活教訓。
寓言三則 篇9
教學重點:
理解詞語,了解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
使用成語造句。
教學過程:
一、導 入
今天學習,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指帶有勸喻或諷刺的短小故事。我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寓言就已經盛行,先秦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優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葉公好龍》、《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課文《畫蛇添足》出自《戰國策》。《買櫝還珠》和《濫竽充數》選自《韓非子》,這兩個故事都是戰國時期的。《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他的賓客編寫的。書中涉及禍福的文字很多,這與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
寓言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較深的道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具有鮮明的訓誡性、諷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結構簡短,情節集中,故事風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寓言的語言生動形象,常用簡約的語言勾畫人物的動作和心理。
二、誦讀
老師泛讀課文。
三、學習字詞
借助工具書、課下注釋,學習生字讀音,解釋重點實詞、虛詞和短語。
四、朗讀課文
采用不同方式,請同學朗讀課文四遍,熟悉課文內容。
五、串講課文
同學串講,老師適時指點。
六、概括寓意
學生分小組討論,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總結
《畫蛇添足》:事情已經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僅無益,而且有害。過和不及也許僅僅相差一點點,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須明智。過分聰明,思想方法不對,有時反倒被聰明貽誤。
《買櫝還珠》:沒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當,就會舍本逐末。
《畫蛇添足》、《買櫝還珠》都是諷刺寓言,有生動的喜劇情節,活潑風趣,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忍俊不禁,并從中體會其蘊含的道理。
《濫竽充數》:成就一番事業關鍵是有真本領。沒有真本領,一味地投機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時,終歸要碰壁的。這則寓言敘事平實,情節簡括,由于前后對比,并不顯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變化的環境的應對,一個“逃”字活畫出南郭處士的狼狽。
《塞翁失馬》:這個故事說明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這是一篇哲理寓言,敘事多用對話,情節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動地刻劃了一個深謀遠慮的老者的形象,通過語言描寫表明了他對突發事件的冷靜的思考與平和的心態。讀者從中可以感悟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
八、布置作業
1.復習字詞,熟讀課文。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奪卮酒,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2)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入胡。
九、板書設計
畫蛇添足 —— 多此一舉 弄巧成拙
買櫝還珠 —— 取舍不當 舍本逐末
濫竽充數 —— 魚目混珠 投機取巧
塞翁失馬 一一 安知非福 禍福無定
寓言三則 篇10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2.學會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勸告”等詞語的意思。
3.認識“只要……就”,“如果……就……”這兩種句式。
4.能用自己的話將這兩則寓言講出來,并背誦其中的一則。
二、教學重點
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三、教學時間3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亡羊補牢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則寓言。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注意多音字“圈”的讀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的內容,懂得做錯了事要即時糾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感想。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投影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
1.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3.“寓言二則”的“則”是什么意思?(相當于“篇”)
4.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我們先學習寓言。看老師寫課題:亡羊補牢指名讀,齊讀。
二、理解題意。
1、“亡羊補牢”是個成語,這個成語中有不理解的字嗎?
2、指名解疑,并說說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話完整地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
4、看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為什么丟羊?為什么補羊圈?)
5、再讀課題,從“補牢”這個詞你能猜出丟羊的原因嗎?
三、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你的猜想對不對呢?讓我們來讀課文。注意: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聽,引導評議。
3、養羊人一共丟了幾次羊,為什么丟?
4、小結:可見讀書前我們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讀書就要這樣邊讀邊想,讀前要想,讀中也要想。
四、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課文哪幾個小節講丟羊的?
2、自由讀1—4節,思考:養羊人丟了一只羊,為什么還會丟第二只?
3、同桌互議。
4、集體交流:
(一)羊圈破了個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讀,注意“窿”讀輕聲。
(2)“窟窿”就是——(洞)。怎樣記住這兩個字?指導學生書寫“窟窿”。
(3)齊讀這句話。(第三句)
(4)第三句講了丟羊的原因,那前兩句講了什么?引讀前兩句。
(5)理清這小節三句話之間的聯系,試背。
(6)指名背。(指導方法)
(二)街坊勸告,他不聽。
(1)“街坊”就是——(鄰居),注意“坊”讀輕聲。
(2)街坊是怎么勸的?指名讀,讀出勸告的語氣。
(3)引導評議,齊讀。
(4)可養羊人呢?指名讀,評議。(讀出他的無所謂,毫不在意)
養羊人是這樣說的,你猜他心里會怎樣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養羊人卻漫不經心,不聽勸告。同桌分角色朗讀。
(6)指名讀,評議。
(7)老師說提示語,學生試背對話。
5、讓我們來看看他不聽勸告的結果。
(1)指名讀第4節,評議。
(2)為什么要讀好兩個“又”字?聯系第一節,想一想。
(3)齊讀第4節。
(4)剛才我們學習的片段,如果用題目中的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這個片段,注意:可適當增加一些內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動可通過語言、動作來表現。
7、二次丟羊后,養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讀第5節,劃出有關句子。
8、討論交流:
(1)養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圖說話。
(2)指名讀文中句子,評議。
為什么要讀好“趕快”?能否去掉?(改正錯誤,不能拖延)。
(3)養羊人為什么會這么做呢?引讀描寫他心理的句子。
(4)指導讀這句話,讀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將這句話換一種說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轉念一想,現在修還不算晚,為什么?
(7)他的想法對不對?從哪兒讀出?(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8)“從此”是什么意思?指導學生用“從此”造句。
(9)理清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背誦第5節。
五、體會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這個人在修補羊圈時,原來勸告過他的街坊剛巧路過,想想街坊又會怎么說?養羊人又會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臺演,并指導評價。
3、如果這個人再不修羊圈,會出現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同桌互議,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視,沙塵暴,環境污染……)
這些都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亡羊補牢”。
六、學習生字總結全文。
1、再讀課題,理解題意。(本義,引申義)
2、所以,“亡羊補牢”后面往往跟著一句話——“未為遲也”。自己讀讀,理解它的意思。
3、總結學習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題意——理解內容——聯系實際,體會寓意。
4、認讀生字]
(1)記憶生字字型,并講講字是怎樣記住的
(2)難字指導記憶書寫
街:把中間的“圭”去掉,就是“行”。人們經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鋪的
窟窿:這是個凍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寫時注意第11筆是橫,不是點
作業設計:
1.比一比再組詞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誦這則寓言。
3 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你讀了這則寓言的感想。
板書設計:
想法 已經丟 后悔
亡羊補牢 做法 不補 趕快堵 (未為遲也)
結果 又少 再沒丟
第二課時
(一)齊讀《亡羊補牢》。
二、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三、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纏”
2、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四、匯報交流,指導朗讀課文
1、檢查讀文和認讀生字
2、交流課文及不理解的問題。討論“南轅北轍”、“盤纏”
3、練習朗讀課文,講故事
4、指名朗讀,師生評議
5、根據評議,再練習朗讀
6、練習講述故事。注意把任務語言講明白。
五、創設情景練習口語交際
1、出示圖:棉隊哪個人走遠的影子,他的朋友會說什么?
2、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什么?
3、回到課始的故事:楚王會不會攻打趙國?為什么?
總結:南轅北轍的故事現實中可能沒有,但是實際上,有多少人在做著這樣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選擇錯了方向,無論怎樣努力,也是達不到目標。
六、寫字練習
1、抄寫生字
2、難點提示:“纏”右半部不要寫成“厘”
3、抄寫詞語
寓言 窟窿 勸告 軟硬 狼群 法則 后悔 盤纏 叼走 街坊
第三課時
一、聽寫生字詞語
二、朗讀課文并說一說每一則的寓意
三、拓展活動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組里講給同組的伙伴聽,選一個參加班級寓言故事大賽,評出故事大王獎三名
四、完成同步練習
寓言三則 篇11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9個生字及新詞,認讀2個字。2、能夠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3、能講述“鄭人買履”的故事,表演《鷸蚌相爭》。4、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規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教學重點: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教學難點:懂得不要墨守成規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鄭人買履教學目標:1、學會本則寓言中的5個生字,1個認讀字。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知道那個鄭人沒有買到鞋的原因,懂得不要墨守成規的道理。3、能用“匆匆忙忙”造句。4、能講述“鄭人買履”的故事。教學重點:知道“鄭人買履”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教學難點:懂得不要墨守成規的道理。教學過程:一、導入:我們以前學過了好幾篇寓言故事了,誰愿意回憶一下都學過了什么?都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呢?下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寓言故事“鄭人買履”,看看你能從這篇寓言故事中學到什么?二、新授: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
2、指名讀,糾正字音。
3、小組互相檢查,做到正確、流利。
4、默讀課文,想一想:那個鄭人為什么沒有買到鞋?(默讀課文,思考。)5、匯報。(二)指導造句。1、“匆匆忙忙”這個詞語,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較合適呢?2、那么試著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教師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3、自由發言。(三)講述這則寓言。1、這個鄭人多么的愚蠢可笑呀,這篇寓言多么的生動,你能把這則寓言像講故事那樣講出來嗎?2、自由發言,講述故事。3、教師及時平價。三、課堂小結:通過學習這則寓言,你有什么收獲?四、作業:把這則寓言的故事講個別人聽。 第二課時 鷸蚌相爭教學目標:1、學會本則寓言中的4個生字,1個認讀字。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知道鷸和蚌一起被漁夫捉走的原因,懂得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3、能用“毫不示弱”造句。4、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并排練課本劇,演一演。教學重點:知道“鷸蚌相爭”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教學難點:懂得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教學過程:一、導入: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寓言故事,“鷸蚌相爭”。看看這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二、新授: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
2、指名讀,糾正字音。
3、小組互相檢查,做到正確、流利。
4、默讀課文,想一想:為什么鷸和蚌一起被漁夫捉去了呢?(默讀課文,思考。)5、匯報。(二)指導造句。1、“毫不示弱”這個詞語,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較合適呢?2、那么試著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教師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3、自由發言。(三)講述這則寓言。1、這則寓言寫的多么生動啊,如果鷸和蚌不那么互不相讓的話,肯定不是這個結果的,那么你能把這則寓言像講故事那樣講出來嗎?2、自由發言,講述故事。3、教師及時平價。三、課堂小結:通過學習這則寓言,你有什么收獲?四、作業:1、把這則寓言的故事排演成課本劇。2、發揮想象,把這則寓言改編一下,看看結果會有什么變化。
寓言三則 篇12
教學重點:
理解詞語,了解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 :
使用成語造句。
教學過程 :
一、導 入
今天學習,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指帶有勸喻或諷刺的短小故事。我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寓言就已經盛行,先秦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優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葉公好龍》、《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課文《畫蛇添足》出自《戰國策》。《買櫝還珠》和《濫竽充數》選自《韓非子》,這兩個故事都是戰國時期的。《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他的賓客編寫的。書中涉及禍福的文字很多,這與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
寓言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較深的道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具有鮮明的訓誡性、諷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結構簡短,情節集中,故事風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寓言的語言生動形象,常用簡約的語言勾畫人物的動作和心理。
二、誦讀
老師泛讀課文。
三、學習字詞
借助工具書、課下注釋,學習生字讀音,解釋重點實詞、虛詞和短語。
四、朗讀課文
采用不同方式,請同學朗讀課文四遍,熟悉課文內容。
五、串講課文
同學串講,老師適時指點。
六、概括寓意
學生分小組討論,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總結
《畫蛇添足》:事情已經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僅無益,而且有害。過和不及也許僅僅相差一點點,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須明智。過分聰明,思想方法不對,有時反倒被聰明貽誤。
《買櫝還珠》:沒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當,就會舍本逐末。
《畫蛇添足》、《買櫝還珠》都是諷刺寓言,有生動的喜劇情節,活潑風趣,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忍俊不禁,并從中體會其蘊含的道理。
《濫竽充數》:成就一番事業關鍵是有真本領。沒有真本領,一味地投機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時,終歸要碰壁的。這則寓言敘事平實,情節簡括,由于前后對比,并不顯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變化的環境的應對,一個“逃”字活畫出南郭處士的狼狽。
《塞翁失馬》:這個故事說明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這是一篇哲理寓言,敘事多用對話,情節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動地刻劃了一個深謀遠慮的老者的形象,通過語言描寫表明了他對突發事件的冷靜的思考與平和的心態。讀者從中可以感悟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
八、布置作業
1.復習字詞,熟讀課文。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奪卮酒,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2)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入胡。
九、板書設計
畫蛇添足 —— 多此一舉 弄巧成拙
買櫝還珠 —— 取舍不當 舍本逐末
濫竽充數 —— 魚目混珠 投機取巧
塞翁失馬 一一 安知非福 禍福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