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精選15篇)
石壕吏 篇1
教案 教學目標
1.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
2. 理解詩的思想內容,準確流暢地背誦。
能力目標
1. 加強朗讀教學,提高朗讀水平,同時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2. 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望岳》,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慨。
2. 通過學習《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難點
1. 理解每首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 把握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情,領悟融情于景的表現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
教學方法
1. 誦讀教學法:詩歌教學必須讓朗讀貫穿始終,反復朗讀、吟誦,感知詩歌的韻律美,把握詩歌內容。
2. 合作探究法與點撥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詩歌學習的主體。老師盡量少講,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老師點撥,師生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 初讀課文,喚醒情感
1. 聽讀課文,圈點勾畫重點字詞、生字詞,感受課文的感情基調。
2. 學生自由誦讀。
3. 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三、 細讀課文,品味探討
1. 觀官吏之舉
通過詩文改動讓學生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2. 聽老婦之訴
文中有一個字最能表現老婦的心情,找出具體的語句談談。
想象當時具體的情景。
3. 察作者之情
四、 展讀課文,深入探究
1. 領會杜甫矛盾的心理
2. 試背詩文。
板書設計:
觀官吏之舉 ——毒
聽老婦之訴 ——苦
察作者之情 ——憂
石壕吏 篇2
瀘教版《石壕吏》教案3
.《石壕吏》教案2
.《石壕吏》說課稿
.《石壕吏》教學設計
.《石壕吏》譯文
《石壕吏》rm音頻課文朗讀
《石壕吏》ppt課件
《石壕吏》ppt課件(1)
石壕吏 篇3
一.題解:
1.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別號少陵,唐代偉大的詩人,原籍襄陽。他和李白并稱“李杜”,代表著唐代詩歌的兩座高峰。少年時刻苦讀書,具有宏大的政治理想,曾到河南、山東、江蘇、浙江一帶游歷。中年以后來到京城長安,希望能抒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安史之亂起,任左拾遺,有很多時間在兵荒馬亂中流亡。公元759年,到達四川,在成都定居過一個時期,曾擔任過工部員外郎的掛名差使,因此人稱“杜工部”。公元768年,他離開四川,在湖南、湖北一帶漂泊,最后病死在湘江舟中。他的詩歌立足于現實,廣泛而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譴責了統治階級的荒淫殘暴,提示了社會的矛盾,是一面時代的鏡子,被人們稱為“詩史”。
在藝術上,他各種詩歌體裁都運用得非常成功,表現手法豐富多彩,風格沉郁悲壯,語言瑰麗精練,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的詩歌的高峰,在文學史上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其代表作品有《兵車行》《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有《杜工部集》
2.背景介紹
領讀注釋①
二.范讀課文
1.正音:
逾墻走 鄴城戍 老嫗 泣幽咽
2.學生讀課文
三.參看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把握重點詩語的解釋。
四.按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給課文分段。
五.分析:
1.這首詩中刻畫了哪兩個主要人物?
2.敘事的線索是什么?
3.寫作方法?
(1)圍繞主題組織材料。全詩緊扣吏促人、婦訴苦,與這兩者無關或關系不大的事情一概不寫。
(2)明寫和暗寫相結合。
(3)條理清楚,結構完整。
作業 :改寫成記敘文。
改寫要求:1.人稱:第一、第三都可
2.變換表達方式:將直接敘述改為人物對話。
3.人物不變。
4.順序不變。
5.主題不變。
6.聯系背景,構建生活場景。
注意事項:7.字數不少于500字。
99.6-21集體備課
石壕吏 篇4
課題
課型
新授
授課時間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1.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2.學習通過寫景、定物抒發感情的寫作方法。
3.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體會自然風光、名勝佳處各具獨特美景。
教 材 分 析
概述《石壕吏》這首敘事詩,敘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婦啼訴語言和她的被捉 ,表現出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造成的嚴重災難,體現了詩人對苦難人民的深刻同情
重點
難點差吏夤夜捉人的兇殘,老婦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慘,詩篇社會意義的深刻,詩人對苦難人民的同情。
教具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法
設計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贊美古代巾幗英雄的《木蘭詩》,引出將教學的反映戰亂中人民苦難的《石壕吏》(板書詩題)。
2.結合注釋①簡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和詩人情況。
這首詩創作于唐肅宗乾元年(759)。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127;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便在四處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曾被叛軍俘虜,夾在難民當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負荷著時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貼得更緊。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探視,在返回華州途中親見差吏將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統統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就創作出了《三吏》、《三別》。這組詩篇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戰亂社會現實,《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學生參看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4.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奏。
5.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
(1)指定學生朗讀第1段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詩篇中起著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暮投石壕村”,由詩人投宿地點,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表明詩人目擊耳聞了故事的始末(板書:目擊耳聞)。
②哪一句是關鍵句?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有吏夜捉人”是詩篇的關鍵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經表明差吏強抓老百姓當兵;前面又加上一個“夜”字,更表明差吏時常抓人,以致白天難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來搞突然襲擊,兇狠殘酷。這一句揭開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開(板書:兇殘夜捉 揭開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表明差吏夜間抓人,連老翁也一樣抓走,已經屢見不鮮;所以老翁夜間一聞捶門聲音,就顧不得年邁體衰、腿腳不靈,趕緊爬墻逃走,而由老婦出門應付。這深刻地揭示出戰禍連綿、差吏殘酷抓人、人民睡臥不得安寧的情景,揭示了老婦一家悲慘遭遇的社會環境。
(2)指定學生朗讀2、3段后,引導學生分析這兩段。
①第2段兩句詩的用詞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體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127;在這兩段中起著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兩個“一何”,加強了感情色彩:既表現出“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凄苦,又體現了詩人強烈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的感情。這兩句詩統領著第3&127;段老婦苦啼申訴的記敘(板書:苦啼申訴)。課本編者把這兩句詩獨立成段,也是意在強調吏之怒、婦啼之苦和統領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敘述了老婦的苦啼申訴。&127;差吏是在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嗎?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差吏決不是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這里是實寫老婦的苦啼申訴,虛寫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實現虛,在老婦苦啼申訴的幾層意思之 間暗含著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婦的苦啼申訴包含幾層意思?從中體現著什么樣的進程?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老婦的苦啼申訴包含三層意思,從中體現著老婦不斷苦啼申訴,差吏不斷怒呼咆哮的進程。
④第一層申訴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表明老婦的三個兒子都上了戰場,兩個兒子已經戰死,她家已為那場戰爭作出巨大犧牲,論理論情都不應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無保障,更無生趣;“長已矣”,表露了對死去親人的無限哀思。老婦沉痛地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高抬貴手。但是差吏不為所動,繼續怒呼,逼著要人,逼出老婦進一步的苦啼申訴。
⑤第二層申訴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表明老婦家中只有個吃奶的小孫子一個孤兒,和因乳孫而未去的衣服破爛的一個寡媳,家庭情況倍極凄慘(板書:家庭凄慘)。老婦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憐憫之情,網開一面。但是兇狠差吏仍然不為所動,繼續怒呼,逼著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婦說出下面的話。
⑥第三層申訴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表現出老婦為了避免年邁丈夫、乳孫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請應役了(板書:被逼自請應役)。
(3)指定學生朗讀第4段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段。
①這一段前兩句的遣詞造句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從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聲,暗示出老婦已被捉走(板書:老婦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滿足于捉走老婦,百般威逼,老婦再三啼請自己應役的漫長過程,“如聞”,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幕慘劇的發展,徹夜未能入睡。
②后兩句的遣詞造句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呼應開篇的“暮投”,一個“獨”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婦雙雙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個相送,老婦已被去承擔那根本不應由她承擔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慘心情都無法表述。言簡意深,凄情綿綿無盡(板書:慘別老翁 凄情綿綿無盡)。
(4)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的寫作特點,社會意義。
詩人怎親以目擊耳聞者的身份寫出這首詩?產生著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開篇句“暮投石壕村”,為以目擊耳聞者身份敘述故事作好了鋪墊;結尾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一直在關切傾聽故事的發展:表明了詩人確是故事的目擊耳聞者。除中間主體部分用兩個“一何”表達憎惡差吏、同情老婦的強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實地敘述故事情節、人物語言,再沒有什么議論抒情的詩句。通過故事情節、人物語言,展現出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塑造出老婦的凄苦形象,控訴了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滲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刻同情(板書:反映戰亂現實 同情苦難人民)。
6.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緩急得當,讀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業
背誦這首詩,進一步品味平實敘述當中的深刻內涵。
板書設計
石壕吏
目擊耳聞 兇殘夜捉 揭開故事序幕
苦啼申訴 家庭凄慘 被逼自請應役
老婦被捉 慘別老翁 凄情綿綿無盡
反映戰亂現實 同情苦難人民
石壕吏 篇5
杜甫
石壕吏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寓意,理解對比、襯托手法以及“詩史”的特點。
2、能力目標:文言文的誦讀;古代詩歌的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標:學習百姓勇于擔當的獻身精神,認識吏治的關鍵性作用。
教學重難點
1、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及“詩史”的體現
2、杜甫矛盾心理的理解
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讀法、延伸拓展法
時間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3分鐘)
1、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他的詩多沉郁頓挫。后人尊稱他為“詩圣”,譽其詩“詩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2、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開始,整整持續了八年,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煙四起、戰事連綿;這八年,整個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靈涂炭。特別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的六十萬大軍兵敗鄴城,大唐政權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根據自己的真實見聞寫就“三吏”“三別”,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石壕村,傾聽他痛心的嗟嘆。
(二)自讀(10分鐘)
1.自由大聲誦讀,借助音節努力把課文讀正確。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
三男鄴城戍 死者長已矣惟有乳下孫
老嫗力雖衰 急應河陽役 如聞泣幽咽
2.自主質疑,探究學習。積累一字、一詞、一句。
詞義:
暮投( )石壕村 老翁逾( )墻走( )
吏呼一何( )怒 聽婦前致詞( )
三男( )鄴城戍( ) 一男附書至( )
存者且偷生( ) 死者長已( )
惟有乳下孫( ) 老嫗( )力雖衰
急應( )河陽役 猶得( )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 ) 如聞泣幽咽( )
句子: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老師的積累:
戍——戊、戌(點戍(shù)橫戌(xū)戊(wù)中空)
一何——多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茍且偷生
3.試著理一理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4.你讀到一個怎樣的故事?你能用詩中的一句來概括嗎?——“有吏夜捉人”
齊讀,讀出一點故事味
(三)朗讀(10分鐘)
1、讀出情感。
杜甫“天明登前途”之時,百感交集,試著體會體會。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同情苦難的百姓,痛恨兇惡的差役,無奈于腐朽的政治統治——讀出一種真摯的情感(憂國憂民)。
2、讀出角色。
在杜甫的敘事中,凸顯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試著揣摩一下這二者的形象特點。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讀出兩人不同的口吻(官吏——暴,老婦——苦)。
3、讀出起伏。
仔細體會老婦的陳詞的過程,體察百姓之苦 。
喪子之苦、困窘之苦、應征之苦 ——讀出三層無奈的苦楚。
(四)品讀 (15分鐘)
1.這首詩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情節其實并不簡單,但詩人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的再現了情節發展的全過程,精練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但我卻有一個疑惑,文中鮮少描寫石壕吏,卻為之起名為《石壕吏》。請你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作出圈點批注,談談你的發現。
示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環境刻畫——“暮投”反映出亂世動蕩,人心不安,天剛一落黑就不敢繼續趕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馬亂的年月 ,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尋小路,歇荒村。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由此生發。 不說“征兵”、“招兵”而說“捉人”,于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正面刻畫——“夜”字,含義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們白天躲藏或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
2.小結,其實這首詩還有很多地方值得鑒賞的地方,語言的簡省來源于“尺水興波”的藝術構思。
藏答于問、明暗結合
語中有人、事中有理字字情深、言簡意深、
3.讀《石壕吏》,要讀到情難自抑,涕淚滿襟,你才真正讀懂了“詩史”的含義,讀杜甫,要讀到悲天憫人,憂患蒼生的情懷,你才真正讀懂了“詩圣”的分量。故,請我們以悲沉的語調,再一次朗讀這首詩。注意“一何”“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獨”的語音、語調的處理。
五、作業:
1.改寫《石壕吏》為一篇記敘文。
2.背誦《石壕吏》
3.課外閱讀“三吏”、“三別”。
六、課堂小結。
贊曰:少陵野老真性情,妙筆書盡安史亂。
有吏捉人在夜半,老翁逾走老婦看 。
致辭娓娓辛酸淚, 貌似綿綿卻不然。
石壕吏 篇7
一.題解:
1.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別號少陵,唐代偉大的詩人,原籍襄陽。他和李白并稱“李杜”,代表著唐代詩歌的兩座高峰。少年時刻苦讀書,具有宏大的政治理想,曾到河南、山東、江蘇、浙江一帶游歷。中年以后來到京城長安,希望能抒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安史之亂起,任左拾遺,有很多時間在兵荒馬亂中流亡。公元759年,到達四川,在成都定居過一個時期,曾擔任過工部員外郎的掛名差使,因此人稱“杜工部”。公元768年,他離開四川,在湖南、湖北一帶漂泊,最后病死在湘江舟中。他的詩歌立足于現實,廣泛而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譴責了統治階級的荒淫殘暴,提示了社會的矛盾,是一面時代的鏡子,被人們稱為“詩史”。
在藝術上,他各種詩歌體裁都運用得非常成功,表現手法豐富多彩,風格沉郁悲壯,語言瑰麗精練,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的詩歌的高峰,在文學史上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其代表作品有《兵車行》《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有《杜工部集》
2.背景介紹
領讀注釋①
二.范讀課文
1.正音:逾墻走鄴城戍老嫗泣幽咽
2.學生讀課文
三.參看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把握重點詩語的解釋。
四.按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給課文分段。
五.分析:
1.這首詩中刻畫了哪兩個主要人物?
2.敘事的線索是什么?
3..寫作方法?
(1)圍繞主題組織材料。全詩緊扣吏促人、婦訴苦,與這兩者無關或關系不大的事情一概不寫。
(2)明寫和暗寫相結合。
(3)條理清楚,結構完整。
作業:改寫成記敘文。
改寫要求:1.人稱:第一、第三都可
2.變換表達方式:將直接敘述改為人物對話。
3.人物不變。
4.順序不變。
5.主題不變。
6.聯系背景,構建生活場景。
注意事項:
7.字數不少于500字。
石壕吏 篇8
張上明
《石壕吏》是初一語文課本中的一首古詩,作者是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甫。
“石壕吏》,老婦之應役也。丁男俱盡,役及老婦,哀哉!”這是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一之二)讀詩后的感受。《石壕吏》以陜州(今河南陜縣)東的石壕村一普通百姓家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見大,真實生動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詩歌的語言主要采取老婦獨白的形式,但是在獨白的背后卻隱藏著豐富的潛臺詞——酷吏的“怒”、“呼”。
“你家男子哪去了?”這是老婦“出門看”時,差役氣勢洶洶的第一句問語。差役借“夜”的掩護,滿以為可以抓到“男”丁,卻不知其暴行早已鬧得石壕村雞犬不寧,連腿腳不靈便的“老翁”也“逾墻走”了。顯然,“出門看”的老婦不是他們想“捉”的人,因而他們怒氣沖沖,語言咄咄逼人。
“家中還有何人?”這是老婦敘說三個兒子的情況以后差役的又一逼問。老婦所敘的“三男”守鄴城,兩人已死一人性命難保的情況,并沒有打動兇狠的差役,他們是不會善罷甘休的。在逼問下,老婦不得不進一步介紹在家的家庭成員孫兒和兒媳。同時指出“兒媳”之所以在家,是因為有吃奶的孩子,而且連一件好衣服都沒有。當然,這里老婦沒有暴露老伴的情況。
“不管怎樣,你家必須抽人服役!”兇惡的差役沒有因為老婦的悲哀的陳述而放棄從老婦家“捉”人的打算,竟耍起了無賴,不再和老婦講道理。老婦這時很清楚,吃奶的孫子他們不會“捉”,可“捉”之人就只有兒媳了。但如果抓走了孩子娘,嗷嗷待哺的孫子——承繼香火的惟一希望怎么辦呢?在這種毫無人性的惡差面前,老婦不得不迅速作出決定,自告奮勇“應役”。
以上是《石壕吏》一詩中主要的潛臺詞。學詩時挖掘詩歌的潛臺詞,可以領悟到詩歌豐富的內涵,從而加深對詩的主題的理解,還可以調動自己思維的積極性,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該文發表于《中學生讀寫》2001年第10期)
石壕吏 篇9
教學建議
一、《龜雖壽》分析
這首詩是《步出夏門行》的最后一章,寫作時間比《觀滄海》稍晚,大約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
曹操是一位頗有作為的政治家。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遷都許昌,受封為大將軍兼丞相,開始掌握中央大權。用了整整11年時間,逐步消滅了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這首詩即寫在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余勢力之后,南下征討荊、吳之前。
曹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戰,歷盡艱辛,既有過勝利的喜悅,也嘗過失敗的痛苦。但他從不消極,總是主動進取,雖屆暮年,還是老當益壯,不失雄心壯志。這是他寫這首詩的思想基礎。
這是一首抒發人生感慨的詠志詩。作者先以神龜、騰蛇為喻,說明神物壽命雖長,神通雖大,都逃脫不了死亡。從而表明宇宙萬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這是自然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不應該幻想長生不死,而應該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業,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況且人的壽命長短也不是全由天決定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順應自然,養治身心,延年益壽,與天爭時,始終保持昂揚樂觀的進取精神。詩人的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十分可貴、可取的。
詩一開始就連用神龜、騰蛇、老驥為喻,既是邏輯推理,又能喚起人們的形象思維。“老驥伏櫪”的比喻,轉消極為積極,有力地突出了詩的中心思想;“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作者自我形象的藝術寫照。“老驥伏櫪”“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勵志之語。
曹操的詩強烈表現出爽朗剛健的“建安風骨”,以“慷慨”“梗慨而多氣”的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蕩人們的心靈。這在《龜雖壽》一詩中得到集中的體現。
二、《石壕吏》分析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詩的主題是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繪,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難。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第二句“有吏夜捉人”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三句、四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即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以下十三句是“致詞”的內容,在泣訴兩個兒子已死、一個兒子仍服役,“室中更無人”,只剩“乳下孫”及其“無完裙”的母親的慘況未能打動縣吏的情況下,老婦無奈“請從吏夜歸”。最后一段的四句詩,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作者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詩人用白描的手法,極精煉的詩歌語言,于敘事中抒情、議論,愛憎鮮明,藏問于答,無情鞭撻了“吏”的蠻悍、橫暴,如實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三、《相見歡》分析
后人一般認為這首詞是李煜降宋之后所作,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人們往往聯系李煜身經亡國之痛的遭遇來評析這首詩。如“此詞最凄婉,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后主以南朝天子,而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嘗之滋味,自與常人不同。心頭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說則無從說起,且亦無人可說,故但云‘別是一般滋味’。”(唐圭璋《唐宋詞簡釋》)這些評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領會這首詞的內涵。
這首詞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是由于它對“離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寫。詩人把抽象的難以言狀的“離愁”,寫得很形象,道出一種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以“剪不斷、理還亂”為喻,是形象地描繪離愁的絕妙之筆。結尾一句寫離愁“別是一般滋味”,也是絕妙之筆。“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即說不出是一種什么滋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這正是真正經歷離愁之苦的人最為真切的體驗。這首詞寫情極其深切而自然,語言樸素如同白話,毫無雕琢痕跡,這既出于詩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
詞中的語句“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常為后人所用。“剪不斷,理還亂”,現在用來形容人內心的煩亂,或形容某些事難以處理解決。現在人們常說“別有滋味”“別有一番滋味”,即由“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而來,用來形容只有自己內心知曉的那種難以言說的感受。
四、《觀書有感》分析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給我們這樣的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五、《清平樂》分析
這首詞題為“村居”,是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打擊,壯志難酬,歸隱信州(今江西上饒)地區農村時的作品。
這首詞是描寫農村生活的名作,風格清新淡雅,富于詩情畫意。在表現手法上,全詞不事雕琢而純用白描,繪出了農村一戶人家清新秀麗的環境以及老小五口充滿田園情趣的生活畫面,生動地勾畫了一家五口特別是翁媼二人“醉里吳音相媚好”和“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形象,表現了農村和平安寧、自然樸素的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詞中寫白發翁媼,先聞其聲;寫大、中、小三兒,后見其人。寥寥幾筆,如實描摹,簡潔自然,寫出一家兩老三少的活動。構思方面,頭兩句寫景,茅草、小溪、青草,本來是農村司空見慣的東西,但將它們組合成一個畫面,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后六句寫人,通過翁媼打趣閑談、大兒鋤草、中兒編織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描畫出一幅富于田園特色的生活景象。全詞只攝取了一個很平常的生活畫面,如同一幅素描,卻寫得生趣盎然。
六、《詩詞五首》參考譯文
《龜雖壽》
神龜雖然壽命長,最終還是要死亡。螣蛇雖然能乘云霧,終究化作灰和土。千里馬老來臣槽櫪,鴻志仍在馳千里。剛烈之人到晚年,雄心壯志永不止。人的壽命長和短,不僅決定于蒼天。身心健康才是福,可以享有長壽年。回首往事太幸運啊,吟歌一曲抒豪情!
《石壕吏》
傍晚時分我投宿到石壕村,這天夜里聽到有吏在捉人。我住的這家老翁聽到聲,便爬墻逃走了,老婦這才慢慢地走出屋去應門。
呵,縣吏噪噪叫叫的那聲音該有多么兇橫!老婦哭哭啼啼的聲音聽著又有多么叫人傷心!我聽到老婦訴說苦情:“我有三個兒子都去圍攻鄴城。最近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不久剛剛犧牲。活著的不過是茍且偷生,死了的已招不回他們的靈魂!屋子里再沒有一個人,只有個吃奶的小孫孫;他的媽媽雖沒有離去,可是出出入人沒有一件遮體的衣裙。我這老婆婆雖然年邁力盡,但我愿意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后好到河陽之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里也許還來得及做飯而不會錯過早晨!”
呵,夜深啦,語聲已經都斷絕,但這時候好像聽到有人幽幽咽咽地,泣不成聲。等到天明,我匆匆忙忙地奔向前程,而告別的呀,已獨獨只有那個白頭老翁!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一彎殘月,清冷如鉤。深院鎖寂寞梧桐相廝守,孤零零空對涼秋。
剪是剪不斷,梳理更煩亂——是無奈的離愁,更有一番亡國之君的感受直涌我心頭。
《觀書有感》
半畝大小的一方池塘像一面打開的鏡子,天光和云影都倒映在里面,隨著水波在不停地晃動。要問它為什么能夠這樣清澈?就是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清平樂·村居》
茅屋的屋檐,是這樣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青青的小草。不知哪一家的老婆婆和老公公,頭發都白了,醉醺醺地說著南方話在互相打趣。
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里鋤草,二兒子在家里編織雞籠,頂喜歡最小的孩子那頑皮勁兒子,躺在溪邊只顧剝著蓮蓬的嫩蓮子吃。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2.學會欣賞通過寫景、寫物抒情的詩詞。
3.五篇作品各自的體裁。
(二)能力目標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礎上自讀“三吏”“三別”。
2.背誦五首古代詩詞。
(三)情感目標
1.體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悲天憫人之心。
2.認識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
二、學法引導
朗讀背誦聯系寫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強積累,用配詩作畫的方法體會意境,佐以點撥、討論、改寫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l.《石壕吏》中老婦向官吏訴說家中的悲慘遭遇,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老婦的訴說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婦無可奈何自請服役。
2.五首詩各自的體裁。
教師講解并加以舉例、比較。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l.投影片:①文學常識 ②隨堂練習
2.有關配詩、配詞的畫。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于課內熟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課外讀“三吏”、“三別”,教師作適當指導。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l.學習《石壕吏》一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課內背誦這首詩。
(二)整體感知
l.閱讀提示,教師講解此詩背景:詩歌創作于“安史之亂”期間,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曾被叛軍俘虜,思想和人民貼得更近。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親見差役把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創作了“三吏”“三別”,這組詩如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師范讀此詩。
(三)教學過程
1.講解該詩體裁:五言古風。
2.生字、詞的掌握。
逾墻:yú 越過。一何:多么。
致詞:說話。
鄴城戍:shù 防守。
老嫗:婦人。
3.疏通文意,指導學生口譯詩歌,并分析。
①故事開始:第一自然段,點明時間、地點,官吏在晚上出來抓人當兵揭開了故事的序幕,老頭警覺地越墻而逃,老婦出門應付。深刻揭示戰禍之中人民不得安寧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開: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態呼,老婦的苦啼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明確一點,差役絕不是靜聽老婦訴說,而是不斷怒呼咆哮,并沒有同情她,因為如不是差役追問不放,老婦不至于被逼到自請赴役。從老婦的哭訴中也可見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見戰爭之慘烈,寡兒媳衣不蔽體可知其貧困。
③故事的結局:第四自然段,老婦被捉,兒媳婦抽泣,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徹夜未眠。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4.作者在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控訴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慘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總結、擴展
1.杜甫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在他的詩中,“三吏”、“三別”描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于人們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會有啟發。
2.背誦《石壕吏》。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三吏”“三別”。
2.改寫《石壕吏》為記敘文。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龜雖壽》一詩中作者所表達的人到暮年而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
2.體會《觀書有感》一詩所表現出的思想意義。
3.背誦這四首詩。
(二)整體感知
1.閱讀提示中的相關部分,介紹作者的情況。
(1)曹操,字孟德(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客觀唯心主義者。
2.朗讀這兩首詩歌。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龜雖壽》
(1)了解《電雖壽》的體裁:樂府詩,四言古風。
(2)講解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字詞:
烈士:有雄心壯志的人。
不但;不只。
(3)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神龜、騰蛇雖一個長壽、一個能騰云駕霧,但它們沒有雄心壯志,所以終有競時,終成上灰;而烈士雖已暮年,卻依然壯心不已。作者希望通過人為的努力達到長壽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業。
2.《觀書有感》
(1)了解《觀書有感》的體裁:七言絕句。
(2)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夠反映出它們“共徘徊”的細微情態。
它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地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才能免于停滯和僵化。這種形象的表達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四)總結
兩首詩歌內容不同,體裁各異,通過學習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業
1.默寫這兩首詩。
2.預習《相見歡》、《清平樂》。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欣賞詞優美的語言和意境。
2.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朗讀。
2.文學常識。
(三)教學過程
1.學習《相見歡》
(l)寫作背景
亡國前耿于享樂、亡國后溺于悲哀,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國降來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樓中,過著終日以淚洗面的凄涼日子,《相見歡》寫的就是這種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見歡》為詞牌名。
(2)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給人什么樣的感受?
寫了西樓、殘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見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見愁情濃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涼冷落的,情和景合二為一。其中“鎖”字暗點了身世。
(3)詞的下閩直抒胸臆,為千古之絕唱。
把抽象的愁極其深刻形象地寫出來,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說出,只能意會,這是真正經歷過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學習《清平樂》
(1)介紹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國建立之初。他在上饒、鉛山隱居時期寫了不少詩詞,《清平樂》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媼(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賴——無賴,指頑皮、淘氣之意。亡通“無”。
相媚好——互相打趣。
(3)體味詞所描繪的意境,表現農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四)總結
詞所表達的意境比詩更加深遠。
石壕吏 篇10
龜雖壽
曹操
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顯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石壕吏
杜甫
幕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利。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清平樂 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
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
溪頭臥剝蓮蓬.
石壕吏 篇11
一、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以及本文特點和地位,我把本文教學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體會本文的精煉語言
3、情感目標: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
4、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是準確流暢地背誦本文,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二、教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3分鐘)
導入新課:公元755年,唐朝發生了由盛轉衰的一場大叛亂,歷史上叫安史之亂它給人民帶來了無比深重的災難請看影片ppt2
(背景音樂)同學們,“安史之亂”這四個字一定會刺痛你的眼睛因為那是一場生靈涂炭、哀鴻遍野的戰亂,那是一個浸泡眼淚、鋪滿鮮血的時代在這個苦難的時代里,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用記錄歷史的真實筆錄,用憂患蒼生、悲天憫人的圣人情懷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我們今天要來學習杜甫的三吏、三別中流傳最廣的一篇——《石壕吏》ppt3
請看三幅對聯: ppt4
(1)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2)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二)走進作家、了解背景(3分鐘)
請問:這三幅對聯所指的人物是誰?(杜甫)大家都說是杜甫,請圍繞對聯說說理由(由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圍繞對聯介紹作者)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Ppt5
他的詩歌風格沉郁頓挫,語言瑰麗精確,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峰,杜甫則被后世尊為“詩圣”
他的詩作今存1400多首,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這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揭示了尖銳的社會矛盾,歷來被譽為“詩史”
請問:杜甫在什么情況下寫的《石壕吏》?(生答)ppt6
杜甫就在安史之亂的年代里唐肅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儀等率領的六十萬大軍被包圍于安慶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軍打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候,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經過此處,就其所見所聞進行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寫成了著名的《石壕吏》
(三)整體感知全詩(8分鐘)
1.請聽一聽:配樂朗讀《石壕吏》Ppt7
2.請看一看;下列漢字的正確讀音:ppt8
吏:lì 鄴:yè 戍:shù 咽:yè 嫗:yù 泣:qì
3.請讀一讀:配樂朗讀《石壕吏》Ppt9
4.請理一理:故事情節:ppt10
時間順序:(暮、夜、夜久、天明)
事件:(開端:有吏夜捉人、發展:聽婦前致詞、高潮:請從吏夜歸、結局:獨與老翁別)
詩人的行蹤:(投宿、住宿、告辭)
5.請想一想: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明確:主要敘述了官吏夜晚來捉人,連衰老的老婦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慘事
(四)語文實踐:戲劇表演(理解課文、培養想象)(20分鐘)
請演一演:根據內容,結合體會,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這是我的舞臺, 秀出我的風采! ppt11
1、明確活動目的要求ppt12
全班分為四組,每組至少兩人以上
(1)組內全員參與
(2)想象豐富,有創意,合情合理
(3)補充一些事實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
(4)表演符合人物身份
(5)配合默契
表演時,一組表演,另外三組的每一個同學根據文意和要求評分,滿分是五分三組的評分結果相加為該組表演的總得分
2、疏通文意,組織表演
各組準備,然后小組合作交流排練
首先,疏通文意, 理解詩歌內容Ppt13
(1)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己疏通理解文意,提出疑難,共同解決
(四人小組合作,提出疑難,共同解決)
(2)齊讀詩歌,
其次,當好編導Ppt14
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兩個人物,給文中人物設計一份出場簡歷
導:歷史,就是一串串真實的故事杜甫是編劇,我們也可以作導演如果你是導演,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兩個人物設計一份出場簡歷表根據故事情節進行編排人物出場簡歷表
文中人物 出場時間 出場道具 主要事件或關鍵動作
杜 甫 暮 天明 投 登 別
老 婦 夜 拐 杖 看、啼、致詞
老 翁 夜、天明 / 逾、走
吏 夜 佩刀、棍棒等 捉、呼
同學們編好劇是演好劇的前提,課文是詩歌的形式,要編出來,得好好地領會文學的留白藝術Ppt15
點撥:留白,顧名思義,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畫畫需要留白,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寫詩也是如此,給讀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間這種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它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我們閱讀時要仔細體會
請想一想:Ppt16
(1)“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夜的景色可以根據故事內容合理想象同樣,“暮”、“夜久”、“天明”都可以合理想象出來
(2)老婦的“致詞”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嗎?據此想象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Ppt17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運用藏問于答的手法在《桃花源記》中陶淵明使用于答
明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從“致詞”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u”,“i”.“en”、“u”四個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多次“呼”,一再逼問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對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要充分想象,都是可以的
(3)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我們能推知是誰嗎? Ppt18
明確:從“獨與老翁別”中知道老婦已被捉走.老翁已經歸家,那么那位吞聲飲泣,不敢放聲痛哭的,自然是給孩子喂奶的年輕寡婦了
第三,分角色排練 Ppt19
第四,表演
3、點評(以課文為參照)
學生評分,培養鑒賞評價能力
評分標準,客觀、公正,并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據
主題,作者感情
請談一談:故事表現的主題是什么?ppt20
明確:全詩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繪,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反映了戰爭給人民的苦難
詩人在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對戰爭給老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深切同情,對統治者壓迫老百姓的殘暴行徑極度憎恨
(五)拓展:
1杜甫憂國憂民的詩句還有哪些? ppt21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2這個故事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那么,你如何看待戰爭和平呢? Ppt22
戰爭會給人民帶來數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保衛和平,讓白鴿飛遍全球,讓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六)背書比賽,事半功培(3分鐘)
A、形式男與女的比賽,組與組的比賽
B、進行比賽
結束語:讀《石壕吏》,要讀到情難自抑,涕淚滿襟,你才真正讀懂了“詩史”的含義;讀杜甫,要讀到悲天憫人、憂患蒼生的情懷,你才真正讀懂了“詩圣”的份量!ppt23
同學們,讓我們帶著對課文、對杜甫的深刻理解,再一次齊誦課文
(背景音樂)學生在朗讀中結束新課
教師寄語:ppt24國家不幸詩人幸,賦到滄桑詩更工從來發動侵略引起戰爭都是統治者的過失或罪惡然而他們的過失往往要百姓來承擔勝,百姓苦;敗,百姓苦但愿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文明戰勝野蠻,世界鑄劍為犁,讓三吏三別的慘狀從地球永遠絕跡吧!
(七)作業:ppt25
1.背誦并默寫全文
2.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提示]石壕史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運用想象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還要補充一些事實上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
石壕吏 篇12
學習目標:
1、了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設計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敘事詩,反映的是安史之亂時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庭無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導學生體味《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作為重點,通過“朗讀疏通整體感知---揣摩模擬人物心理---短劇表演點評”一層層由淺入深體味詩歌的內容、主題、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多次多元的對話達到對文本的深透理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出示圖片,問:戰爭給老百姓帶來了什么?
(這是現代戰爭帶給老百姓的傷害,我們今天要學習一首古詩《石壕吏》,去感受中國古代老百姓在戰爭中的命運。)
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學生交流有關的資料: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讀,力爭讀出詩歌的感情
2、 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3: 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4、 解了故事的內容,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讀課文。(悲憤沉郁)
四、研讀課文,明確主題
1、課文題目是《石壕吏》,全文圍繞那兩個字展開的?捉人
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寫的句子?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表現出“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凄苦,又體現了詩人強烈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的感情)
3、差吏是在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嗎?
分析老婦的三次痛苦申訴,想象并虛擬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訴:“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著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表明老婦的三個兒子都上了戰場,兩個兒子已經戰死,她家已為那場戰爭作出巨大犧牲,論理論情都不應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婦沉痛地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高抬貴手。但是差吏不為所動,繼續怒呼,逼著要人,逼出老婦進一步的苦啼申訴。
(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嗎?會怎樣怒呼?)
第二次申訴:“室中更無人,惟有轆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表明老婦家中只有個吃奶的小孫子一個孤兒,和因乳孫而未去的衣服破爛的一個寡媳,家庭情況倍極凄慘。老婦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憐憫之情,網開一面。但是兇狠差吏仍然不為所動,繼續怒呼,逼著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婦說出下面的話
(得到官吏的可憐、同情嗎?會怎樣怒呼?)
第三次請求:表現出老婦為了避免年邁丈夫、乳孫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請應役了
本詩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運用了“藏問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雙方的矛盾,但并沒明寫吏的蠻橫兇暴,而是從老婦的致詞中暗示出來。(本詩在藝術表現上,不僅運用了藏問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煉。陸時雍稱贊這篇詩“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就是指這一點說的。僅用二十四句,就寫出了典型性很強的環境、人物和情節,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從而體現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傾向,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五、為什么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
描繪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官吏的橫暴,
六、小結
師:托爾斯泰“戰爭請孩子和女人走開”這里年老體衰的老婦人都抓去服役了,這足見戰爭的殘酷,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什么呢?生:告訴人們要反對戰爭,愛好和平。
師:對。(動情地)戰爭會給人民帶來數不盡的疾苦,道不完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保衛和平,讓白鴿飛遍全球,讓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七、帶著對詩歌的理解試背詩歌,這節課上到這里。下課。
附:板書設計
石壕吏
吏: 捉 怒 呼 逼
婦: 出 啼 苦 走
石壕吏 篇13
這首五言古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學目標:
1. 整體感知課文
2. 揭露官吏的橫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提綱
1. 介紹背景資料
2. 帶領學生共同翻譯全文,注意重點字詞的講解。(戍、戌、戊等)
3. 分析文章的中心
(1) 對文章第一句話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重點加點字的分析)
(2) 對比分析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3) 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 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二.詳案
1.導入:陳老師在前面已經講解了杜甫的兩首寫景抒情的詩,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人們稱道的。那么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后,面對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課文主要敘述了差人乘夜來捉人,連衰老的老婦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慘事。首先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能同學們往往很難理解古代詩詞的意境,古代詩人常寫一些感物傷懷的作品,這時候我們就應該深入了解詩作者的背景資料,去體會創作者當時的所感所想。那么在這里杜甫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中晚期的詩集中體現了當時的現實,所以在學習這首詩之前,先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以提問:是否有同學在預習的過程中了解了寫作背景?)參考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學生記錄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文章逐字講解(齊讀)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異義):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聲吆喝。怒:兇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鄴(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點戌橫戊中空,注意區別。
(可以請同學翻譯,注意幾個重點詞)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活著的不過是茍且偷生,死了的就永遠完結了。存者,活著的,生存的人。且,暫且。已,動詞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
更,再也。嫗(yù)雖:即使,雖然。(古文解釋填詞規則,有些字可以用把這個字組詞,解釋,例如這里的雖。)衰:衰弱、衰微。備:準備。炊:燒火做飯。(講解的時候某些解釋參考課文中的標注)
(5) 第四段:泣:小聲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注意與今天的“前途”區別)
3.分析文章的中心
剛剛我們大家一起仔細閱讀了這首詩,那有同學能告訴大家,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么啊?(參考:以老婦人給吏致詞為重點,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讓我們抓住重點,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剛剛解釋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傍晚!在我們看來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這個兵禍連接的時代!但是杜甫,卻于夜色蒼茫之時才匆忙地投奔大盤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有一種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種可能,可以提問引發學生的想象。
提問為何作者直接點出吏捉人,而不寫征兵、點兵?(參考:如實描繪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義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這一句話點名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規的時代氣氛,為后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展的開端。
(2)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3)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等老婦出門看的時候,縣吏便撲了進去,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賴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處境是夠讓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來博取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里再也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老婦說:“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子,受到了怒吼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呢!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婦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我這老太婆雖然已年邁力盡,但請讓我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后好到河陽去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里也許還來得及為將士們做早飯。”
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里也達到了高潮。
(4)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有無限深情。試想昨日傍晚投訴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
(5) 結構
開端(1)致詞的由來
發展、高潮(2—3)致詞的內容
結局(4)致詞的結果
(6)總結全篇(請同學用詞語形容石壕吏,參考:殘暴、無情、令人發指)
這首詩主要是批判了像石壕吏的官吏,對人民的冷酷無情,兇暴。這種官吏就像禽獸一般,一點人性沒有,簡直是喪失了天性。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和冷酷無情,并不就是對整個封建統治的揭露,但對于人們認識的封建統治的階級本質,的確會有啟發。這首詩也就是抒寫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崇高感情。全詩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繪,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難。
石壕吏 篇14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嫗、逾、咽等文言實詞的含義。
2、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之處。
3、體會詩人杜甫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而感到的深深同情。
二、教學重點
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之處。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杜甫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而感到的深深同情。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了解詩歌背景
1、介紹杜甫的生平和他的“三吏”、“三別”。
2、簡要詩歌的創作背景——安史之亂,說明在這之后唐王朝由此由盛轉衰。
(二)初讀詩歌
1、學生齊讀一遍詩歌。提問從形式上可以看出敘事詩有哪些特點?(句式整齊,音韻和諧)
2、提問:從標題“石壕吏”中,我們可以推測出什么?(預設:故事發生在石壕村,主角可能是官吏。)
3、提問:詩歌第一句中那個“投宿”的人是誰呢?(預設:詩人)
4、詩人遇到了什么事?(預設:有吏夜捉人)捉的對象是誰?那個人被捉到了嗎?(預設:老翁;沒有被捉到,他翻墻逃走了)
5、用盡可能精煉的語言概括老婦的致詞。(預設:家中男丁去向、家中現狀、自清應役河陽)從他的致詞里可以看出她怎樣的品質?
6、“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這句可以刪去嗎?(預設:不能,側面描寫突出了老婦一家的凄苦)你能猜測一下兩人可能說些什么嗎?(預設:我一去可能不能回來了,你要照顧好家里人……)
(三)探究主旨
1、文中對官吏的直接描寫是哪一句?(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有何作用?(對比鮮明)。除了這處的直接描寫,你還能找到哪些內容體現了官吏的殘暴嗎?(有吏夜捉人)
2、討論:你覺得老婦的致詞是一氣呵成的嗎?(預設:老婦是在官吏的`一步步逼問之下回答這些的。)
石壕吏 篇15
教學內容:《石壕吏》杜甫
教學目標:(情節如何生動)
1、了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作品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語言的內涵。
4、根據情節提示能復述故事甚至進行背誦。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回顧所學: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杜甫的兩首詩,初步了解了杜甫這位詩人。他早期的作品風格熱情奔放,戰亂流離時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揚頓挫。這節課我們將會學習的這首詩,與《春望》是同一個時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亂發生后寫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詩,而《石壕吏》是敘事詩。那么詩人又想通過這首詩告訴我們什么?抒發他怎樣的感情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內容。(出示教學目標)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寫作背景。
2、出示寫作背景: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后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都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情節生動而流傳最廣。
二、解決生字詞和重要注釋
壕 逾 鄴 戍 惟 嫗 衰 應 泣 咽
【逾】 越過【一何】 多么【戍】 防守【附書至 】 捎信回來【新 】 最近
【偷生】 茍且活著【已 】 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乳下孫 】 還在吃奶的孫子
【老嫗】老婦【猶得】 還能夠【泣幽咽 】(有人)低聲地哭 幽咽,形容低微、斷續的哭聲
三、復述故事:根據同學們所理解的字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將這首詩的大意以講故事的形式復述出來。要求:以第一人稱"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講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四、精析課文;理清情節發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并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后四句是結局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
(2)學生根據思路提示,讀詩,嘗試背誦。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問:由第一句話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說明什么?
明確:時間、地點、事件。惶恐不安,緊張恐怖的氣氛。
2、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走,古今異義,古指跑。為什么老翁逃走,而讓老婦出門和差役周旋?
明確:抓丁只抓男的,婦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為什么"怒"?為什么"苦"?在這里吏和婦出場的態度和反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吏的呼喊和憤怒下,老婦只有哭啼和訴苦。這里用了兩個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強調作用還有就是對比。)而且還連用了兩個感嘆號,你們說可以用句號代替嗎?(不能,加強語氣,強調吏的憤怒兇狠和婦的無比痛苦)
(三)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1、這段致詞是此詩的主題部分,它有三層意思,可以分成三層。每一層都寫了什么?你們試分一下。
(明確)三男從軍,兩兒戰死。 家無壯男,十分貧困。 為保家庭,自請服役。
2、問:"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如何理解?
明確: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3、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更,再。惟,只。裙,古今異義,古專指下衣,這里泛指衣服。
4、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老嫗為什么請從吏夜歸?
(保全家中僅存的三人)
前面講了征兵只征男,為什么老婦也被征走了?(反映戰爭的無情)
5、 問:老婦是沒人問她,而自訴出來的話嗎?
(明確: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緊逼下說出來的。)
為什么詩中不寫差役的話?
(明確:這是一種"藏問于答,明暗結合"的寫作手法,問可以推測出來)
(四)第四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絕,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異義。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來的處境或特指好的未來。
1、 問:誰在哭?(兒媳)
2、 幽咽聲很低,杜甫還能聽著,說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 如果說杜甫睡著了行嗎?為什么?(關心人民疾苦實在的體現)
4、"獨"說明什么?(老婦被抓走)
5、想象一下,詩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樣的心情作別的?
全詩以詩人和老翁作別而結束。分別了,但各自的生活還得繼續。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在兵荒馬亂中將何以度日?等待老婦的又將是怎樣的命運?
(3)出示故事情節提示圖,老師領著試背誦
五、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詩人,夜投石壕村,親眼目睹親耳相聞了有吏夜捉人這件事,你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可能會答:沉重、同情、贊揚老婦勇敢等等)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當時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頌石壕老婦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進行的這場平叛的戰爭,希望能取得最后的`勝利;但他又寫出了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這又表明他為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深感悲痛。
六、總結
老婦、石壕吏。老婦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動從軍,有敢于承擔苦難的精神。石壕吏開頭出現,中間便隱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兇暴無比。
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郭沫若稱頌他:"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在杜甫的詩中,"三吏三別"抒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杜甫風格沉郁頓挫,主要是因為他的作品抒寫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的脈搏和著民眾的脈搏一起跳動,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