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 教學設計(通用3篇)
鴻門宴 教學設計 篇1
《鴻門宴》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相關文言常識;
2.了解鴻門宴過程;
3.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
4.科學評價相關人物。
【教學重點】目標1、3
【教學方法】誦讀法、串講法、討論法
【教學輔助】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象棋的楚河漢界引出楚漢爭霸,從而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1.介紹司馬遷及《史記》。
(師生共同回憶。)
2.相關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后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當時劉弱項強,公元前2XX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3.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心中的項羽、劉邦形象。
4.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正音正字。
5.學生看《鴻門宴》錄像片斷,引起興趣,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6.學生朗讀課文,疏通字詞。
7.學生默讀課文,借助注釋,初知文意。
8.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明確:“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后進行的長達五年的楚漢斗爭的開端,本篇課文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斗爭和會后余波)的描寫,生動地再現了劉邦和項羽在殘酷的政治軍事斗爭中所表現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運籌謀略,使楚漢之爭的結局初露端倪。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后活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斗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寫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
三、合作探究
1.鴻門宴的斗爭具有怎樣的深層背景?
明確:劉邦、項羽都有南面稱孤的野心。當年劉邦看見秦始皇,曾十分羨慕地說:“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也曾自負地說:“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滅后,劉、項矛盾日趨激化,對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則拼死相爭。
2.鴻門宴上雙方的形勢關系是如何轉換的?
明確:宴前(非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兩告兩定。曹無傷告密是導火線,戰云密布;項伯夜告卻是一個轉折點,緩和氣氛。項羽攻劉的決定是一時之氣,不久“風正云散”;劉邦見項羽的決定卻是深思熟慮之舉,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三起三落。范增“數目”“舉玦”,一起;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二起;樊噲闖帳,項羽“按劍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壓城城欲摧”,似乎一場血肉橫飛的爭斗不可避免。但樊噲受賜、慷慨陳詞竟讓項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劉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將危險消彌于無形。
宴后(非正面交鋒)劉主動項被動,兩毀兩受。借故離席畢竟是權宜之計,毀約逃席脫身回營則徹底扭轉了被動局面。項羽受璧既預示了情節的徹底緩和,也更強烈地體現了項羽的悲劇性格。至于張良受托,是其“忠心之舉”,范增毀玉,則為“憤怒之為”。
3.感受人物形象。
(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1)項羽
明確: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驕矜自負,不聽人言,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優柔寡斷,沽名釣譽,缺乏深謀遠慮。
(2)劉邦
明確:出身農家,不務正業,貪財好色,一心稱王。
有膽量有氣魄,而又卑躬屈節。
善聽人言,有心計,處事果斷。
(3)范增
明確:根據劉邦入關前后的變化,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提出了策略;說明范增對項羽的思想還不甚了解。有遠見卓識,老謀深算,但處事浮躁,不該把矛盾暴露給敵方,其后果是被劉邦利用。
(4)張良
明確:對劉邦忠誠,運籌帷幄,沉著冷靜,深謀遠慮,能夠提出正確的策略。
(5)項伯
明確:講哥們義氣,為救友不顧失節。
(6)曹無傷
明確:項強劉弱,密報項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機未成丟了小命。
(7)項莊
明確:沒有頭腦,劍術不佳,刺殺劉邦未成,笨拙無能。
(8)樊噲
明確:忠誠,勇猛。
4.司馬遷是怎樣描寫人物的?
明確:(1)作者善于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形象。(2)另一方面,善用對比烘托刻畫人物。
5.“鴻門宴”上的座次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說明了什么?
明確:“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按古代禮儀,宴會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為侍坐。可見在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是侍坐。
宴設于項羽帳中,劉邦雖為賓客,卻得不到尊位,可見項羽目中無人,自高自大,也可見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劉邦處境堪虞,但劉邦卻能泰然處之,可見起能屈能伸。而項氏集團內部,謀士范増的地位還不及告密的項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謀,已初見端倪。
6.課文中劉邦對張良、項羽稱謂的變化體現了說話人怎樣的心理動態?體現了人物間怎樣的關系?
明確:在古代,一般士大夫除姓名外,還有字、號、齋名等等,還由于不同的關系和場合,另有不同的稱謂。通過某些稱謂,我們就可以窺探說話人的心理狀態,看出人物間微妙而復雜的關系。
文中劉邦對張良稱呼了五次,三次在宴會前,兩次在宴會后。
宴前,項羽即將大軍壓境,三次稱張良為“君”。“君”是對對方尊敬的稱呼,且常常用于平輩之間。而劉邦是主,張良是仆。很顯然,這里的稱呼是極盡屈身拉攏之能事,降低身價,進一步密切雙方關系,以求得張良獻計為目的。
宴后,經歷了鴻門宴上的驚心動魄,心有余悸,但還未脫離虎口,想借故逃脫。若不留下張良搪塞,恐難如愿以償,而留下張良,張良可能要冒殺頭危險的,不好好相求,誰愿留在這是非之地?故而劉邦改換以前稱謂,兩呼張良為“公”。“公”也是尊敬稱呼,且往往用于尊長者,很明顯,再降身價,語氣近乎哀求,是為了活命要緊。
再看劉邦對項羽的稱謂,本來兩人同為反秦大將,地位本無大的差異;再者,懷王曾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今劉邦先入關,即便“王關中”也無可厚非。可如今,項羽兵四十萬,而己十萬,即使想“王關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忍氣吞聲方為上策。
在文中,稱項羽,一連幾次“將軍”,稱自己,口口聲聲“臣下”,甜言蜜語,一副小人嘴臉。
對張良,用尊稱,是為了問計,是為了活命;對項羽,用尊稱,貶自己,是抓住項羽沽名釣譽的心理,摧垮其思想防線。不同的人,不同的稱謂,可謂八面玲瓏,圓滑之極。
7.討論:你如何看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人?
(教師引導:人物性格、品質、身份地位等。)
四、梳理•積累
1.一詞多義。
(1)如
殺人如不能舉 (好像)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
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到……去)
(2)舉
殺人如不能舉 (全、盡)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舉起)
舉大計亦死 (發動)
(3)謝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感謝)
旦日不可不早自來謝項王 (道歉)
乃令張良留謝 (兼道歉和告辭義)
使君謝羅敷 (告訴)
(4)意
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圖)
然不自意先入關破秦 (料想)
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神態)
(5)為
使子嬰為相 (動詞:做)
為擊破沛公軍 (介詞:替、給)
約為婚姻 (動詞:成為)
竊為大王不取也 (動詞:認為)
客何為者? (動詞:干、做)
人為刀俎 (動詞:是)
何辭為? (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
吾屬今為之虜矣 (介詞:表被動)
(6)以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介詞:把)
軍中無以為樂 (介詞:用來)
樊噲側其盾以撞 (連詞:而)
以待大王來 (動詞:來)
(7)因
因擊沛公于坐 (介詞:趁機)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副詞:于是、就)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內”通“納”,接納)
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不可不蚤來(“蚤”通“早”)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因擊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為壽(“奉”通“捧”)
3.古今異義。
沛公居山東時(山東 古義:崤山以東 今義:指山東省)
約為婚姻(婚姻 古義:結為兒女親家 今義:由結婚而形成的夫妻關系)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 古義:不同一般的事 今義:副詞,很、非常)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河南,河北 古義:黃河以南,黃河以北 今義:河南省,河北省)
4.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
沛公軍霸上(駐軍)
籍吏民(造戶籍冊或登記)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數目項王(使眼色)
若入前為壽(上前)
刑人如恐不勝(用刀割刺)
道芷陽間行(取道)
沛公欲王關中(稱王)
(2)名詞用狀語
于是項伯復夜去(連夜)
吾得兄事之(象對待兄長那樣)
日夜望將軍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樣)
頭發上指(向上)
道芷陽間行(從小路)
(3)動詞使動用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活)
從百余騎(使……跟從)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使……進來)
拔劍撞而破之(使……破)
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使……回去)
樊噲側其盾以撞(使……側過來)
(4)形容詞用作動詞
素善留侯張良(交好)
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近)
(5)形容詞用作名詞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急事)
君安與項伯有故(老交情)
5.文言句式。
(1)判斷句
①用“……也”表示判斷
此天子氣也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斷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亞父者,范增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③用“……也”表示判斷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④無標記表示判斷
此亡秦之續耳
(2)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來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詞結構后置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貪于財貨
具告以事
長于臣
因擊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得復見將軍于此
(3)被動句
①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若屬皆且為所虜
吾屬今為之虜矣
②無標記
珍寶盡有之
(4)省略句
為擊(省介詞賓語“之”) 破沛公軍
加彘肩(省略狀語“于盾”) 上
(5)固定結構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無所……,……無所……”,“即……沒有被……,……沒有被……”其中“無所”還可以換作“有所”)
孰與君少長(“……孰與……”,表選擇問的句式,可譯作“……比較……哪一個……”)
何辭為(“何……為”,表反問的句式,可譯作“為什么……呢”,“為”是語氣詞)
五、作業
1.熟讀課文,掌握相關文言知識;
2.課后了解楚漢爭霸,從中汲取古人智慧。
附:板書設計
鴻門宴
司馬遷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項羽 劉邦
范增 張良
項莊 樊噲
項伯 曹無傷
鴻門宴 教學設計 篇2
6 鴻門宴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司馬遷與《史記》
(2)積累文言字詞句,重點掌握多義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了解文言虛詞用法及辨別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標:
(1)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點訓練翻譯能力。
(2)培養初步評價文章的表達技巧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性格在政治軍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對文中人物的適當評判。允許不同觀點存在,鼓勵多元價值觀念。
[教學設想]
《鴻門宴》相對淺顯,且故事性強,因此可以學生自學為主。具體方案是設計成三課時,第一課時重在作家、作品的介紹,重在課文情節的梳理,第二課時歸納整理文言知識,重在讓學生掌握常見文言現象,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課時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表達技巧,重點是討論評價項羽這一人物形象,課后還可寫成一篇短文。
第一課時
本課時教學目標:
(1)掌握《史記》的體例,了解后人的評價。
(2)梳理課文脈絡,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本課時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句名言:“立志讀盡天下書”,可人類有史以來,書籍浩如煙海,人窮盡有生之年是無論如何也讀不盡的。怎么辦?最好的辦法是讀書籍中的精品,舉一反三,受益無窮。從這點出發,《史記》就很值得一讀。為什么這么說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二、了解《史記》的地位
魯迅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我們可從“絕唱”與“離騷”入手,明確《史記》在歷史學上和文學上的崇高地位。
絕唱:①指具有最高水平的詩文作品,②生前最后的歌唱;
離騷:①屈原作品,②浪漫主義的開山之作,③與“國風”并稱,泛指文學作品。
三、介紹作者司馬遷,了解《史記》的成書過程。
從《史記》的英文譯名(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入手介紹《史記》原名為“太史公書”,“史記”并不是“歷史的記錄”,而是“史官的記述”。由此引出對司馬遷的介紹及《史記》的成書過程。
整合課文《報任安書》(課前預要有所布置)。
古者富貴而名磨來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劂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
也可結合古人寫司馬遷的對聯來關照:
剛直不阿,留將正氣沖霄漢;
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四、掌握《史記》的體例
整合課文《報任安書》。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明確:
①起始年代——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三千多年的歷史。
②文章篇數——130篇,共計五十二萬余字。
③史書體例——書(8),表(10),本紀(12),世家(30),列傳(70)。
④體例釋疑——重點明確“本紀”“列傳”“世家”的記述對象。
五、快速通讀全文,掃除字詞障礙
課文中的難讀字:
饗(xiǎng) 說(shuì) 美姬(jī) 鯫(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e) 瞋(chēn)目 目眥(zì) 跽(jì)曰 參乘(shèng) 彘(zhì)肩
不勝(shēng) 刀俎(zǔ)
六、梳理情節脈絡,整體感知課文
抽取《鴻門宴》連環畫九幅,打亂順序,學生根據畫中人物的神態表情、衣著服飾判斷人物身份,然后結合課文閱讀與理解重新排序。
七、學生結合畫面概述課文內容(一人主講,其他人補充),然后梳理成圖
序幕--曹無傷告密
開端--范增獻計
發展--項伯夜訪、劉項約婚、劉邦謝罪
高潮--范增舉玉、項莊舞劍、項伯翼蔽、樊噲闖帳
結局--劉邦脫逃、張良留謝
尾聲--劉邦誅曹
八、布置課后作業:
整理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文言現象,由各學習小組合作完成,作成課件,課上展示。
第二課時
本課時教學目標:
疏通文句,歸納整理本文文言現象,進行文句、文段翻譯訓練。
本課時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參考:荀子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談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學習文言文更應如此。因時間關系,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語意及語法上都有著很大的不同,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歸納整理,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二、小組派出代表展示集體研究成果,教師視情況糾正點撥
參考內容:
一詞多義:辭、幸、因、謝、安、舉
古今異義:山東、婚姻、所以、非常、細說、河南
通假字:采、距、內、倍、要、蚤、豪、郤、參、坐等
詞類活用:(略)
特殊句式:(略)
文中成語:鴻門宴/秋毫無犯/勞苦功高/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教師點撥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指明易誤之處,如“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中的“當”就不是通假字,同時要注意規律的總結。
三、重點語句及語段翻譯
①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任相,珍寶盡有之。”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特殊句式及關鍵詞語)
②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省略句)。
③距關,毋內諸候,秦地可盡王也(通假字)。
④“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詞類活用、固定短語、特殊句式、通假字)
⑤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羽默然不應。(詞類活用及句式)
⑥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特殊句式)
⑦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關鍵詞語)
⑧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詞類活用、偏義副詞、特殊句式)
⑨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關鍵詞語)
⑩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特殊句式)
四、課后作業布置
思考:
課文是如何塑造劉邦、項羽等人物形象的?
如何認識與評價這兩個歷史人物,尤其是項羽,請談談你的看法。
第三課時
本課時教學目標:
賞析人物形象的塑造,評價歷史人物的得失(重點是項羽)
本課時教學過程:
一、討論劉邦、項羽人物形象
劉邦: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謀善斷。多謀機詐,很講策略。見風使舵、能屈能伸、善于玩弄手腕。虛偽、善于推諉。果斷。
項羽:缺乏政治遠見,沽名釣譽,為人不忍,剛愎自用,不畏強暴,不用陰謀。答案不是惟一的,允許同學有不同認識,只要有理有據即可。
項羽的“自高自大”可結合鴻門宴的座次來談。
二、賞析評價人物形象
第一步:作者是如何刻劃人物形象的?
要點:(1)在矛盾斗爭中刻劃人物。
提示:作者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圍繞著是否對劉邦發動進攻,是否在席間殺死劉邦,對樊噲的越禮行為采取什么態度,對劉邦逃席又采取什么 態度展開。
(2)用對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提示:劉邦和項羽的矛盾是鴻門宴中最尖銳的矛盾,因此作者將這兩個人物放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如劉邦的虛偽狡詐,項羽的直率粗獷。這一步應在分析項羽形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點明四組人物的對照關系)
第二步:如何認識項羽這一人物形象?
提示:可作背景介紹,以突出項羽性格的悲劇性。
第三步:作者對項羽的評價如何?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峰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將遂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項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難矣。自矜功伐,奮起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史記•項羽本紀
提示:作者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描寫的,他有英雄的氣魄及行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自高自大導致了他的悲劇。
第四步:對手(劉邦)對項羽的評價如何?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史記•高祖本紀
提示:劉邦善于用人,所以他成功了。而項羽正是在這一點上做得不夠,所以他失敗了。可見能否善用人才對一個領袖人物的成敗起著關鍵作用。
第五步:項羽本人又是怎樣認識的呢?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 ,虞兮,奈若何?
——項羽《垓下歌》
第六步:后人對項羽的評價又是怎樣?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詠項羽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明確:
杜 牧:男兒應當能屈能伸,不輕言失敗。應從“包羞忍恥”“卷土重來”分析入手。
王安石:軍民離心,敗勢難回。由“壯士哀“勢難回”“肯與君王卷土來”分析入手。
李清照:氣勢豪壯,令人敬仰。結合李清照身世簡要點撥。
第七步:小結。
三、布置作業
結合《鴻門宴》的學習,聯系古今人物對項羽的理解,將自已對這一人物的認識寫一篇人物評論。(600字以內)
鴻門宴 教學設計 篇3
一、 本課教學目的和重點難點的設計:
《鴻門宴》雖然是一篇文言文,但這篇課文,我們準備嘗試著把它當做一篇現代文來來進行閱讀分析鑒賞。
《考試大綱》對文學作品閱讀的要求:
1、理解(b):
① 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② 理解并解釋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綜合(c):
① 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 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③ 歸納內容要點,
④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⑤ 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
3、鑒賞評價(e):
①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項羽)、語言、動作、表達技巧(襯托)
②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 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司馬遷及劉邦、項羽楚漢相爭的基本史實,掌握《史記》等文學常識。
②積累文言詞句知識,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賞析文中的成語故事,
2、 過程與方法:
①分析文章結構,梳理文章思路。
②分析鑒賞文中對劉邦、項羽語言、動作的描寫,辯證地評論歷史人物。
3、 情感態度與價值:
① 認識造成項羽悲劇的性格原因。
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①通過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動作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②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二、本課教學方法:
1、學生自主探究《史記》、司馬遷及劉邦、項羽楚漢相爭的基本史實
2、課文文義已自讀為主,教師輔助點撥梳理文章思路,“以情節帶語言” 利用對故事情節的理解、把握來帶動對疑難語句的理解,培養學生利用語感來推斷疑難語句的能力。
3、采用討論式學習法,學生立足文本,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見仁見智,對文中人物多元化評價。
三、教學安排:2課時
四、教學步驟:
課前預習提綱:(三遍閱讀法)
1、查資料,了解《史記》、司馬遷及劉邦.并做相關的筆記整理 .
2、一讀:查字典,掃除讀音障礙,能通順朗讀,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3、二讀:查注釋,憑借現有的文言知識,初步了解文意。
4、三讀:分析文章結構,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內容,梳理文章思路。(提示:故事的情節)
第一課時
一、 檢查預習:
(一)讓學生把整理后的有關《史記》、司馬遷及劉邦、項羽楚漢相爭的基本史實在課堂上做相應的發言,并投影展示。評出最佳,教師最終點撥總結。
《史記》作者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人,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史記》
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 、 、 、 、 、
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敘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XX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先生贊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本紀: 敘述歷代帝王的歷史
世家: 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
列傳: 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跡
表: 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
書: 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鴻門宴是項羽在新豐鴻門舉行的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是劉項兩個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明朗的生動表現,是漫長的“楚漢相爭”的序幕。這個宴會上,充分展示了劉項矛盾的不可調和性,以及劉項迥異的性格特點,也預示了斗爭雙方的必然結局。
(二)再認再現基礎知識點:
1、正音:
①旦日饗士卒(饗,xiǎng,用酒食款待)
②鯫 (鯫,zōu,短小,淺陋) 生說我曰
③戮(戮,lù聯合,一同) 力
④瞋(瞋,chēn發怒時睜大眼睛) 目
⑤目眥(眥,zì眼角)盡裂
⑥按劍而跽(跽,jì,挺直上身,兩腿跪著)
⑦彘(彘,zhì,豬) 肩刀
⑧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古今異義:
①沛公居山東時(山東 古義:崤山以東 今義:指山東省)
②約為婚姻(婚姻 古義:由婚姻關系而形成的親戚 今義:由結婚而形成的夫妻關系)
③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 古義:不同一般的事 今義:副詞,很、非常)
3、通假:
①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②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內通納,接納)
③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④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⑤不可不蚤來(蚤通早)
⑥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⑦因擊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 活用:
①名詞用作動詞
軍霸上(駐扎)
籍吏民(造戶籍冊或登記)
范增數目項王(使眼色)
道芷陽間行(取道)
沛公欲王關中(稱王)
不義也(合于義)
②名詞用狀語
于是項伯復夜去(連夜)
吾得兄事之(象對待兄長那樣)
日夜望將軍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樣)
頭發上指(向上)
道芷陽間行(從小路道)
③動詞使動用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活)
從百余騎(使……跟從)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
素善留侯張良(交好)
臣活之(使……活)
拔劍撞而破之(擊破、打碎)
5、特殊句式:
①判斷句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亞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此亡秦之續耳。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②倒裝句
具告以事(介詞結構后置)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介詞結構后置)
得復見將軍于此(介詞結構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問代詞作賓詞前置)
大王來何操(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沛公安在(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③被動句
珍寶盡有之(無被動標志)
若屬皆且為所虜(“為所”表示)
吾屬皆為所虜矣
④省略句
為擊(省介詞賓語“之”) 破沛公軍
加彘肩(省略狀語“于盾”) 上
⑤固定結構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無所……,……無所……”,“即……沒有被……,……沒有被……”其中“無所”還可以換作“有所”。)
孰與君少長(“……孰與……”,表選擇問的句式,可譯作“……比較……哪一個……”)
何辭為(“何……為”,表反問的句式,可譯作“為什么……呢”,“為”是語氣詞。)
6、文中出現的成(熟)語:
①鴻門宴:比喻暗藏殺機或另有陰謀的宴會。
②秋毫不犯:秋毫:鳥獸秋天新換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③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說話或行動表面上雖有正當好聽的名目,實質上卻別有用心地把矛頭針對某人或某事。
④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比喻別人掌握生殺大權,自己處于被宰割的地位。
⑤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壯之氣。
(三)[基礎知識達標訓練]: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c)
a.旦日饗士卒(犒勞) b.此亡秦之續耳(后繼者)
c.沛公起如廁(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幸而)
2、對下面加點人稱詞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c)
①若入前為壽 ②若屬皆且為所虜 ③公為我獻之
④吾屬今為之虜矣 ⑤項伯殺人,臣活之 ⑥會其怒,不敢獻
a.②④/①③/⑤⑥ b.④/①②/③⑤⑥
c.④/①②③/⑤⑥ d.③④/①②/⑤⑥
3、對下面句子中“為”字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a )
①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②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③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④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⑤約為婚姻 ⑥若入前為壽
⑦若屬皆且為所虜 ⑧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4、從詞類活用角度分析,下列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d)
①沛公軍霸上 ②素善留侯張良
③項伯殺人,臣活之 ④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⑦范增數目項王 ⑧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⑨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11頭發上指,目眥盡裂 ○1212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13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1414此其志不在小
a.①⑦○12/②⑤○14/③⑧/④⑥⑨⑩○11○13
b.①⑦/②⑤○14/③⑧○12/④⑥⑨⑩○13/○11
c.①⑦○12/②⑤/③⑧/④⑥⑨⑩○13○14/○11
d.①⑦/②⑤/③⑧○12/④⑥⑨⑩○11○13/○14
5、從句式角度分析,與其他三項不同類的一項是( b)
a.此天子氣也 b.吾屬今為之虜矣
c.亞父者,范增也 d.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6、下列加點的詞解釋全正確的一項是( a)
(1)目似瞑,意(神情)暇甚 (2)項王受璧,置(擺設)之坐上
(3)卮酒安足辭(推辭) (4)此亡秦之續(連續)而
(5)其意(目的)常在沛公也 (6)大禮不辭小讓(謙讓)
(7)沛公起如(往)廁 (8)沛公則置(安置)車騎
a、(1)(3)(5)(7) b、(2)(3)(6)(8)
c、(2)(4)(6)(7) d、(1)(4)(5)(8)
7、選出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項(a )
a、 (1)因沛公于坐 (2)不如因善遇之
b、 (1)故遣將守關者 (2)君安于項伯有故
c、 (1)范增數目項王 (2)瞋目視項王
d、 (1)沛公軍霸上 (2)度我至軍中
8、下列加點的詞語用法同現代漢語比較,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c)
(1)約為婚姻(2)沛公居山東時(3)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4)聞大王有意督過之(5)將軍戰河北(6)而聽細說(7)張良入謝(8)再拜獻大王足下(9)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a、 (2)(5)不同,其余相同 b、 (3)(6)(7)不同,其余相同
c、 (4)相同,其余都不同 d、 全都不相同。
9、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d)
a 、①婦女無所幸 ②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b、①素善留候張良 ②不如因善遇之
c、 ①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②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
d、 ①距關,毋內諸候 ②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10、下列詩句和歷史人物對應正確的一項是(c)
(1)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南弟子今尚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2)將軍威武之子孫,于今為庶為清門。英雄割據雖已矣,文采風流今尚存。
(3)誰將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身將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
a、(1)項羽 (2)劉備 (3)楊玉環 b、(1)岳飛 (2)劉備 (3)王昭君
c、(1)項羽 (2)曹操 (3)王昭君 d、(1)岳飛(2)曹操 (3)楊玉環
(三)學生復述原文,把準備好的對文章結構的分析,內容總結,思路梳理等作業投影展示,評出最佳,教師點撥。
《鴻門宴》全文共7段,可以分為三部分,
即:宴會前——宴會中——宴會后
第一部分(第1、2段)宴會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后活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斗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會后。寫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
標題
幕
后
活
動
宴會前 無傷告密
亞父定計
項伯夜訪
劉項約婚
項王許諾
宴會中 劉邦謝罪—項羽留飲
明
爭
暗
斗
范增示意—項羽不應
項莊舞劍—項伯翼蔽
樊噲闖帳—項王款噲
義責項羽—項無以應
宴會后 沛公脫險
脫
身
鋤
奸
張良留謝
項王受璧
范增憤罵
劉邦鋤奸
故事情節:一張一弛,波瀾起伏。
1.開端:無傷密告,項王發怒,范增澆油。戰爭一觸即發。(一張)
2.發展:項伯穿梭斡旋。劉邦張良對策,項王許諾。(一弛)
3.高潮:項莊舞劍,樊噲闖宴,劍拔弩張。(二張)項王賜樊噲坐,“樊噲從良坐”。(二弛)
4.結局:劉邦逃跑,張良留謝。無可奈何花流去!
5.尾聲:劉邦至軍,立誅曹無傷。
二、課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對《鴻門宴》這篇課文無論在基礎知識方面上,還是在文章結構,思路梳理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三、作業布置:
①再次熟讀課文。
②預習文本中的有關劉邦、項羽的語言、動作描寫
③嘗試評價文中的項羽的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請學生欣賞兩首詩
(一)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問題設置:《垓下歌》與《大風歌》分別表現了項羽、劉邦此時怎樣的心情?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垓下歌》;表現項羽兵敗之后的痛苦和無奈
《大風歌》:表現他得天下、歸故里沾沾自喜之情(和流露出對今后國防的憂心)
二、分析人物
卡爾•榮格說性格決定命運。不錯,劉邦、項羽的性格就決定了他們自己的命運。
同為交戰雙方,為何項羽兵敗自刎烏江,而劉邦卻能衣錦還鄉?《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文本中就是通過任務的語言、動作描寫來反映人物的性格。
問題設置:
填空:(紅字為填空內容)
表一
劉
邦 階段 語言描寫 動作描寫 反映出的性格
項伯夜訪 曰:“為之奈何?
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
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
沛公曰:“孰與君少長?”
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沛公曰:“諾。”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善納建議
能言善辯
劉邦謝罪—項羽留飲 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 沛公北向坐(這里要簡單涉及座位尊卑長幼) 小心謹慎
忍辱負重
義責項羽—項無以應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聰明機智
劉邦鋤奸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果斷決絕
表二
項
羽 階段 語言描寫 動作描寫 反映出的性格
亞父定計 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大怒 匹夫之勇
項王許諾 項王許諾 項王許諾 唯親是用
優柔寡斷
劉邦謝罪—項羽留飲 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項王、項伯東向坐。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項王默然不應。
自高自大
胸無城府剛愎自用
婦人之仁
義責項羽—項無以應 曰:“坐。” 項王未有以應 寡謀輕信
沽名釣譽
有勇無謀
項王受璧 項王曰:“沛公安在?”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這里有與范增的對比) 缺乏遠見胸無大志
讓學生分組討論,最終總結出劉邦、項羽的性格特征,正是有了這樣的性格,才決定了他們自己最終的命運。
分組討論主要人物——項羽:
項羽的性格特點如何,依據是什么?
參考:曹無傷告密,范增進言,立即決定進攻;
項伯游說,便放棄進攻。 剛愎自用: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后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 胸無城府,有不忍之心;脫口出賣曹無傷,經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素不相識的樊噲的態度更是寡謀輕信;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的建議置若罔聞。
三、評價項羽:
歷史自然會有后人評說,請學生欣賞下面這幾首詩
(一)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注釋:包羞忍恥:可指勾踐“臥薪嘗膽”、韓信受“胯下之辱”兩件史事。
(二)
題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三)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四)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從這四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有人對項羽的評價是欣賞,有人對項羽是的評價是批評,但是無論是欣賞還是批評,都是站在客觀立場上的。
我們對項羽應作如何評價?(學生評價,老師總結。)
缺乏政治遠見,一味沽名釣譽是項羽的致命弱點。項伯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他就立即改變了“擊沛公軍”的主張,樊噲責他“欲誅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續也”,雖然語言尖銳,他卻“未有以應”。可見他雖然武力上是絕對優勢,心理上卻不堪一擊。他欲得天下,又圖虛名,既準備推翻懷王之約,又害怕世人指責。他不用范增之計,反映了他剛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則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但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閃光點,如不畏強暴,不用陰謀等等,應當實事求是地給以肯定。(討論分析人物,可引導學生爭論。不同意見應允許保留。敢于提出不同意見是一種很可貴的品質,應予鼓勵。)
四、探究性閱讀訓練
1、思考:“鴻門宴”的故事發生時,項羽為諸侯上將軍,劉邦因起兵于沛,人稱沛公,都還沒有稱王。但課文中卻都超前稱了“王”。清代學者梁玉繩在《史記志疑》中批評說:“高帝此時尚未為王,且前后俱稱沛公,何忽于張良三稱大王耶?”又說:“羽時亦為王,故沛公稱羽將軍,以其為諸侯上將軍也。《史記》乃預書為王,此下項伯曰:‘項王’,范增、項莊曰‘君王’,張良、樊噲曰‘項王’,‘大王’,沛公曰‘項王’凡書王者二十幾,似失史體”,你對梁玉繩的批評是如何認識的?
學生討論
明確:超前稱王,并非失誤,自有其因。如張良對劉邦三次直呼“大王”,前兩次只有他與劉邦在場,后一次只添了幾個自己人,稱大王正表露出他們君臣同心協力,決心與項羽抗衡,戰而勝之的雄心壯志。再如項伯、范增、項莊都是項羽的屬下,他們稱“項羽”為“項王”或“君王”顯然出于自恃強大,不可一世,稱王稱霸,理所當然的心理狀態。而張良、樊噲都是劉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懸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稱項羽為王。劉邦畢竟身分不同,用語不宜過分阿諛,所以在項伯、項羽面前,先后六次稱項羽為將軍,只有最后一次與張良談話時,稱“項羽”為“項王”。一方面他明知項羽稱王時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無失身分之虞。看來,司馬遷在使用稱謂時,是經過仔細斟酌的,既符合當時兩軍對壘的實力狀況何劉邦一方的斗爭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態,決不是任意安排的。
2..結合課文學習,談談你對項羽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寫一篇隨筆。
3.[延伸閱讀]
閱讀《讀本》第90課《垓下之圍》,仔細品味文中項羽說的三段話,并聯系《鴻門宴》一文的內容,說說作者是怎樣贊美和批評這個人物的。
4.積累閱讀
志潔行廉,愛國忠君真氣節;
辭微旨遠,經天緯地大詩篇。(屈原)
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歐陽修)
剛直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
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司馬遷)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人間疾苦,筆底波瀾。(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