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優秀教案實錄(精選16篇)
《胡同文化》優秀教案實錄 篇1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和胡同文化內涵的要點.
2、學習作者用平實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手法
3、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教學重點:
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特點及內涵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所流露出感情和個性化語言的品味
教學手段:
課件輔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運用聲像,直觀渲染
師:大家喜歡不喜歡旅游啊?
生:喜歡!
師:現在我帶大家去北京逛逛,請看大屏幕(出示課件1,展示長城、故宮等名勝的圖片),下面,我再帶大家到北京的小胡同去看一看(出示課件2,循環放映“到胡同去”一組圖片,并播放胡同歌曲)。聽完剛才播放的歌曲,一股濃厚的北京韻味撲面而來,這種感覺我們同樣可以到文學作品中去尋找,讓我們跟著他(屏幕出現“汪曾祺簡介”幻燈片),一起走進北京胡同,就像欣賞美妙歌曲一樣去領略古老胡同建筑的風格,了解其獨特的文化底蘊。
二、示標:出示課件3(教學目標)
三、朗讀課文,理清思路,概括要點。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1-4節,概括胡同的特點,并思考胡同的特點和胡同文化的特點之間的聯系。
幻燈片
方正
取名(計數、物御、人物、行業、形狀、其它)
數量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
網絡(方便、安靜)
四、研讀6-12節,了解胡同文化的內涵。
俗話說“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這些被外化在胡同上的北京人的生活方式、興趣習慣、思想狀況等,就是所謂的“胡同文化”,那么這一文化有怎樣的內涵呢?
聽課文6-12節的錄音,要求
劃出能概括胡同文化的內涵的語句。
標出給你印象最深的,你覺得最有味的語句。
(1)胡同文化是一種怎樣的文化?
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2)它有哪些具體的表現?
安土重遷、講究處街坊(平時各人自掃門前雪)、易于滿足、愛瞧熱鬧不愛管閑事、逆來順受,安分守己
(3)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現?
北京市民有忍的精神,怕事,有什么不順心的,忍一忍也就算了。
(4)作者用那些事例說明胡同中的人善于“忍”的?
《八月驕陽》中的對話和“電梯事件”。
幻燈片
安土重遷
住四合院(盒子)
封閉
易于滿足
忍
不愛管閑事
逆來順受,安分守己
(5)胡同文化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是由其特殊的歷史、政治環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輦之下,人們看得最多的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險惡,天威難測,官運無常。今兒個,新科狀元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明兒個,菜市場人頭落地,大觀園底兒朝天。這風云變幻,世事滄桑,使北京人學會了世故通達。作為封建專制制度下的小市民,他們太微不足道了,統治子者要消滅他們,猶如碾死一只螞蟻般容易,所以他們也就
學會了忍耐。”
(6)作者在對胡同文化的描寫中,包含了怎樣的感情?
喜愛推崇:知足長樂、隨遇而安、安分守己。有所批判:封閉、逆來順受、冷眼旁觀、忍
(7)對傳統文化我們應持什么樣的態度?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吸收,不斷創新,不斷發展。
五、研讀13-15節,了解胡同文化的前景及作者的感情。
(幻燈片)
你認為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為什么?
隨著舊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會消失沒落。
因為胡同文化的封閉性不符合時代開放前進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東西是消極的,必然會隨時代的發展而被遺棄。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
(出示胡同之沒幻燈片)
看著這樣的一組照片,在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樣一種心情?
生看投影,聽讀屏上的文字,感受作者的情緒。
作者在文中表露出怎樣的情緒?
討論明確
心情很復雜。在情感上“懷舊和感傷”,作者熟悉并喜歡胡同文化,所以當他直觀地面對衰敗的胡同時,不禁有點感傷。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識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封閉的胡同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再見吧,胡同。”表現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心情。
六、品味語言
胡同文化這種內涵除了表現在北京市民的處世方式上以外,作者還通過北京人的語言生動地來表現。小組討論,找出最有味的語言分別品味,朗讀,推薦代表發言。
學生逐一找出文中的佳句,并暢所欲言。
屏幕展示出這樣一句:“有窩頭,就知足了(還好)。大腌蘿卜,就不錯(較好)。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更好)。蝦米皮敖白菜,嘿(最好)!”
老師:我把劃線部分換用一般評價性的詞語,然后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大家看看效果有何不同?
聽完第二同學讀后,有學生笑著插嘴道:“一點味都沒有。”
老師:我看還得加上一句,“這樣一換,太不好!”下面我們一起來概括本文的語言特點。學生概括后,屏幕顯示:幻燈片
語言平實、樸素、口語化,但有味兒,富于表現力。典雅,富有濃郁的書卷氣。
生自讀自品
七、小結
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稱為“文化散文”。胡同是一種建筑文化,一地的建筑,一地的民風民俗。
八、作業
汪曾祺更擅長寫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請同學們課后可以搜集一些資料,寫寫書沭陽的飲食文化。
《胡同文化》優秀教案實錄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點及胡同文化的內涵。
2.把握關鍵語句,概括要點,理清內容。
3.品味平淡、樸素、口語化而又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重點
把握關鍵語句,概括要點,理清內容。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對傳統文化的感情。突破
方法誦讀體會
教學方式探究式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解題釋義
1.我們中國有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化等。今天我們來一起來學習胡同文化。“胡同文化”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胡同文化”是指胡同這種生活方式帶來的心態、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
2.文章題目是胡同文化,主要內容是寫胡同還是胡同文化?根據是什么?
二、初讀課文理解內容
下面我們一起來走進胡同,了解胡同文化。
1.指名朗讀課文
2.理解內容:北京胡同的特點及北京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體現
三、再讀課文體味情感
1.走近作者走進作品
作者為什么寫這文章呢?
《胡同文化》是替一本名為《胡同之沒》的攝影集作的序。胡同就相當于上海的弄堂,我們這里的小巷子;“沒”是沒落。胡同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是北京的根,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市現代化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沖擊,胡同逐漸衰敗了,為了記載這一文化歷史,留住永恒的一刻,拍攝了這本影集。
2.北京胡同正在衰敗和沒落,胡同文化也在消失。作者是懷著怎樣的情感寫下這文章的?
齊讀后三段體會。
調侃、嘲諷、不滿、氣憤、批評,主張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拋棄。
3.那么為什么會請汪曾祺作序呢?
我們先了解一下汪老先生其人。他是江蘇省高郵人,雖是江蘇人,但他大半輩子都在北京度過,對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他長期工作、生活在北京,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他對北京的掌故,對北京人的思想行為了如指掌,正是他對北京的深厚感情給了他創作《胡同文化》的動力。其人有“短圣手”之稱,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記事》等。其寫作風格和沈從文相似,取材自由,講歷史、掌故、花鳥蟲魚、四方食事。其作品以營造氣氛為手段來抒發情感,語言平實自然,較多使用口語,很有表現力。
四、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汪曾祺的作品以營造氣氛為手段來抒發情感,語言平實自然,較多使用口語,很有表現力。
1.比如“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這句用“知足”,“不錯”,“那還有什么說的”,“可以待姑奶奶”,“嘿”構成遞進關系,生動地表現了北京人易于滿足的心態。其中“嘿”字尤為精彩,把北京人面對蝦米皮熬白菜就驚嘆不已的知足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下面請同學們品析。
為什么會有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呢?
北京胡同、四合院居住方式形成的以“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為表現,以“忍”為精義的胡同文化,曾長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現在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及胡同的消失而告別。
五、課堂小總結:
存在于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北京胡同,將要離我們而去了.告別之際,作者的情感相當復雜:有對胡同往日輝煌的懷念,有對胡同衰敗的無可奈何,有對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傷感,有對沖擊胡同文化的商品經濟大潮不可抗拒之勢的贊嘆,有對胡同及胡同文化將歸入蝦蟆陵、烏衣巷之列的悵惘低徊……
思考后回答
明確:是寫胡同文化。
聽讀課文圈出重點詞句
了解寫作背景
品讀后三段
了解作者
品讀后三段內容
朗讀體會
有感情的朗讀京腔京韻的語句,品味體會語言的表現力。
小組討論
傾聽思考
明確題目含義
訓練提取信息的能力
了解背景
體會作者情感
了解作者
品析語言
深入了解作者寫作意圖
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從題目入手分析,通過學生配樂激情朗誦,帶學生進入情境,整體感之內容,了解北京胡同的特點及北京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體現。自然過渡到品讀課文,走近作者,走進作品,研讀課文體會情感,品味語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對傳統文化的感情。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
《胡同文化》優秀教案實錄 篇3
一、教學目標:
1、概括胡同文化的特點和胡同文化的內涵(查找并陳述如下相關資料:胡同、胡同文化、北京市的市民文化、北京文化、大白菜文化、作家的經歷、思想、語言風格)。
2、品味作者樸實雅致、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在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特點的概括基礎上,找出文中樸實雅致、表現里的語句,通過誦讀體味調侃、諷刺的語氣)。
3、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和胡同流露的復雜感(在誦讀、占有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從關鍵語句出發探討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態度)。
二、教學重點:
品味作者樸實雅致、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流露的復雜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放一段曲子《胡同文化》,讓學生品味樂曲傳達出的感情(歡喜)
(二)
1、這首曲子體現出北京人的哪種心態?
明確(易于滿足)
2、什么是文化?
“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英國泰勒《原始文化》)
3、在文中還有哪些詞形容北京人的心態?
明確:安土重遷、獨門獨院——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多媒體展示)
4、這些都從屬于胡同還是胡同文化?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確:從屬于胡同文化,是一種心態。胡同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胡同文化與胡同是什么關系呢胡同文化的“忍”、“封閉”與胡同的“方正”有關
1、胡同的特點有哪些呢?文章的一至四段具體講到胡同,請同學們盡可能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明確:第1段,“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方位意識很強;“你往南邊去一點”,我們一般說“你往北邊去一點“或”往里點”,我們的方位意識差多了。
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請同學們說出胡同名來,歸納特點——俗
第3段,現成的語句沒有,自己歸納——窄,多
第4段,“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安靜了“——靜。以動襯靜,以聲襯靜,是反襯手法。
(歸納并用多媒體展示胡同的5大特點——正,俗,窄,多,靜)
3、胡同為什么這樣方正?為什么這樣的環境就有“忍”的胡同文化?
明確:我國古代城市布局十分講究“方正”,突出了皇權的威嚴和至高無上以及長幼尊卑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居住在胡同,四合院中的人都是勞苦大眾。他們奔波勞累,尚無安身立命之地,無糊口度日之食,“忍”有可理解的一面。
4.寫胡同主要用了哪中表達方式?為什么?
說明。本文是為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做的序,有說明的義務。
文中還有其它表達方式尤其是寫胡同文化時,用的是哪些表達方式呢?——描寫,議論,抒情,感情色彩很濃
(四)口語化,京化的語言給人以親切的感覺,同學們在寫胡同文化的段落里可以找到語句,邊讀邊體會其中的豐富含義,尤其是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態度。有問題的同學可以相互質疑,師生共同探討。
抓住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揣摩,講解
1,“地根兒”,“挪窩兒”“破家植萬貫”處
此段中,“他們“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說,“挪窩兒”(就是搬家)“破家植萬貫”,是引用北京人自己的日常口頭語來調侃。言外之意是,這樣差的房子,隨時有可能倒塌,老北京,你們不該留戀。含蓄地諷刺那些“安土重遷”不愿意搬家的人。
2,“處街坊”,“禮““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處
這一段共有13個引號,前12個都是老北京的常用語。老北京講究“處街坊“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合”禮數“,特意把“隨份子”(即是“送禮金”)一詞拆開說,可見北京人的“禮數”充滿的是被動和不情愿,批判老北京的封閉自私;其二是會棋友“殺一盤“(即“下一盤棋“),到”大酒缸“喝兩個(喝兩杯)和”會鳥“,閑散人的交往,體現不出來溫暖和熱心腸。段中作者指出他們“平常日子,過往不多”已含諷刺意,段末作者再也忍不住“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來直言調侃老北京的自得其樂了。
3,“蝦米皮熬白菜”“五味神在北京”處
(1)讓學生比較“窩頭”——“大腌蘿卜”——“臭豆腐滴幾滴香油“的變化:只是變好一點點而已,但北京人是那樣的滿足,甚至可以招待姑奶奶。;龍蝦——人蝦——蝦米——蝦摸皮的變化是越來越不好,但北京人還能滿足。可以讓學生反復誦讀,讀出滿足感。最后一個字不能按常規法念去聲,應把這個音拉長,并把聲調往上提。、
(2結合“哪兒也比不上北京“,讓學生談談對北京人”滿足“的看法。
大白菜文化的內涵是什么?一是唯我獨尊,二是保守。為了在皇權下艱難地生存,他們隱忍滿足,所以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是可以理解的。聯系寫作的具體背景,可以體會到語言中局外人調侃的味道:這重生活要求就未免顯得太低!知足常樂的觀念不合當今的時代了。
4,“鬧學生”“置身事外,冷眼旁觀”“過學生”這一段,揣摩作者為什么在文章中選用這些詞語。例如:“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關閑事”這段,從置身事外,冷眼旁觀”“過學生”這些貶義詞就可看出作者對下面描寫的北京人事不關己彌補愿改變自己現狀的幾件事的強烈不滿,氣憤和批評。5,“棒子面”“睡不著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這一段
讓學生練習誦讀這兩段,體會北京人的“忍”,同時揣摩作者對其“忍”的態度。“忍”有合理性,看慣盛衰,做“順民”,窮可躲避皇權的威嚴,富能不顯山露水,之所以睡不著瞇著,是因為睡不著乃心為外界所動,才維持了自尊。但在當代失掉了正義感卻不能原諒。最后又用“這話實在套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這些反諷來諷刺“安分守己”的過分,達到“逆來順受”喪失正義感讓人氣憤的現象。這里比前兩段的調侃諷刺就更尖銳些了。
(注意:以上三個段落例子可不可以顛倒順序?為什么?不能,原因有二:首先在內容上,他們是按照歷史時間順序排列——《茶館》寫從清初到民國這樣一段歷史,《八月驕陽》寫文革時期,而電梯事件就是現在,說名胡同文化歷時很長,有歷史根源,根深蒂固,不會很快消亡。其次是在結構上為下文做了鋪墊,文中的第12小段括號里說:“他們是搬遷戶,原來是住在胡同里的。“胡同被拆除了,所以才要拍攝影集,才有了作者情感的表達需要)
(五)品讀抒情語句
1,作者對北京胡同,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體現在哪幾段?(最后3段)
全班深沉齊讀第13段,朗讀時要能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讀出韻味來。
2,把最后幾個短語(“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再齊讀一遍,細細品味其中的感情。回答;這幾句話有什么特點?和前面寫北京人“易于滿足”一節是同樣的語言風格嗎?如果把他們換成和前面一樣的口語,怎么換?效果如何?試試看。
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頭語言,這里是典雅的書面語言,富有表現力。這里四字相連,形式整齊,一氣呵成,給人撲面而來的傷感。可以試著換為“那種衰落的樣子,還有什么說的“或”那荒涼的景象,真沒得說。“
3,面對如此衰敗沒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詞語表達他的心情?請從下一段找出三個詞語。
“懷舊”“傷感”“無可奈何”
4,請大家用快,中,慢三種語速齊聲朗讀結尾句,體味一下三種語速表現的三種不同感情。可以讀得夸張一點,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這樣容易比較,體會。]
(快速)再見吧,胡同。(歡快,輕松)
(中速)再—見—吧,胡—同。(認真鄭重其;有悲有喜,復雜多樣)
(慢速)再——見——吧,胡——同。(沉痛,悲涼)
通過體會,比較會發現,應為中速更能表達作者的復雜感情。
(六)結語:“懷舊”“傷感”“無可奈何”是作者對胡同的復雜感情的一些體現。胡同的衰敗,沒落和消失是時代發展的結果,過分傷感沒有必要,若懷舊,“還會保留一兩個名目”讓你去“悵惘徘徊”的。時代變遷,老北京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拋棄舊思想,拋棄封閉的胡同文化。我們可以試著認為結尾還少可一句話,那就是:“再—見—吧,胡—同”,“再—見—吧,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優秀教案實錄 篇4
北寧市高級中學 張宏強
本課用2課時教學
一、 教學目的
1、 培養學生辯證看問題的思想。
2、 讓學生通過本篇作品認識到事物的存在有其傳統的、發展的一面,但也會有改革的、變化的一面。
二、 教學基本內容
1、 通過對關鍵語句和關鍵詞語的理解梳理文章的中心。
2、 體會序言表達方式的多樣化特點,在恰當的表達方式即說明的表達方式中也能融合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感受作品語言特色,讓學生認識語言恰切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特殊效果。
4、 培養學生透過表象挖掘事物本質的能力。
三、 教學重點
1、 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2、 語言在本文中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和效果。
四、 教學難點
辯證地認識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落。
五、 教學重點、難點的解決步驟
重點一: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在文章中起著支撐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它們是正確理解文章的關鍵因素,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從文章中篩選關鍵語句和關鍵詞語,編織成理解文章中心的信息網絡。
本文在文體上屬于說明文,但在說明中仍然能體現出作者鮮明的思想感情,而承載這種感情的則是那些關鍵語句和詞語。
關鍵語句在表達方式上以議論或抒情為主。
關鍵語句的位置一般處于一段的開發或結尾;個別處在文段中間,但它往往是以因果論證為主的文章或文段。
信息篩選也是高考在閱讀能力上對學生提出的一項重要要求,每年在高考閱讀試題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體現,在日常的課文的教學中培養學生通過篩選關鍵語句關鍵詞語理解文章、理解文段、理解文句很重要。
從本文看,文章基本上分為兩大部分:一為介紹北京的胡同,一為介紹北京的胡同文化。對前者,我們要能夠從胡同的特征角度把握,以便能順勢把握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教師要引導學生分別篩選能夠體現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詞語和句子:
北京胡同的特點:
前五個自然段分別從方方正正的形狀、命名的方式、胡同的大小、胡同的寂靜、胡同與四合院(規規矩矩)的相關性等方面介紹,這些是形成胡同文化的基礎,如果說胡同文化是上層建筑,那么胡同就是物質基礎。
文章本身在結構上的辯證關系為我們引導學生體味對胡同和胡同文化認識的辯證關系打下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這方面,文章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很好的的統一。
胡同文化的特點:
總體上,作者認為“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然后作者分別從下面幾個方面揭示(要求學生摘錄現成語句):
居民安土重遷;
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
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胡同與胡同文化的聯結點在第五自然段,這是由表象到本質認識升華的一個關鍵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兩者的聯結點,聯結點也是一個關鍵語句: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
篩選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點,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表達作用,對中心的支撐作用。
對關鍵詞語的說明,可放在語言層面上把握、理解。
重點二:語言在本文中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和效果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總體是平白、樸素、口語色彩濃烈,富于表現力。
體味本文的語言應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 文體特點決定的語言特點:準確
文章以說明的表達方式為主,說明以準確取勝,這篇文章也不例外,如“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在對胡同命名方式說明的時候,有的充滿肯定語氣,如“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猜測,如“小羊宜賓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因為這條胡同的樣子有點像羊尾巴。”
2、 口語化、京化的語言給人以親切的感覺。如“你往南邊去一點。”“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3、 語言平白樸素。如“北京城像塊大豆腐。”多生活化的語言!
4、 短句給人以干凈利落的感覺,韻味實足。如“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
5、 在平白樸素中融有古典韻味。如“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在體味上面富有特色的語言時,可以采取教師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方式,也可以篩選出上面詞語,讓學生結合語境去把握,但絕不能背離語境,讓學生就句論句。
難 點:辯證地認識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落
這是一篇在行文和內容上都具有辯證色彩的文章,結構上的前后銜接,邏輯嚴密,三個部分自然天成。從內容上說,辯證性更多地表現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胡同的衰退。
認識到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退需要學生從語言層面入手,通過體味語言中所寄予的作者感情來明確。
作者的感情在本文中可以說是復雜的。
1、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這是滿含感情,充滿留戀的流露。
2、“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遠親不如近鄰。——這是對胡同溫馨一面的推崇。
3、“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這是對北京人“事不關己”的批判。
有的句子本身就很復雜,讓人一時體味不出感情味兒,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你說是一種什么態度?是肯定,還是否定?這點也會給學生以更多思考。
總之,我們看到,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復雜的,既有對它們的喜愛、留戀,又有對它們將逝去的豁達,胡同文化的沒落,讓作者看到了傳統文化的令人心動的一面,也讓作者看到了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帶給舊有事物的沖擊。在現代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不可避免地,傳統要受到沖擊。
在對胡同和胡同文化沒落的認識上,作者表現出了鮮明的辯證思考,同樣,在對北京人固有的文化形態的認識上,作者也含有辯證的認識。比如“安分守己”,這是一種源自于更古老傳統的思想意識,它對許多中國人,對作者本人都產生過和產生了深遠影響,作者的達觀、安貧樂道與之不無關系。相反,我們也可以看到,“安分守己”也會帶來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羈滯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六、 小結:熟悉北京生活的作者,熟悉北京的胡同,他更從胡同的特點中揣摩出胡同文化的內涵。他推崇胡同和胡同文化,但他更知道,胡同與其它傳統事物一樣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淡出舞臺,這是作者理智、冷靜的思考。
七、 知識卡片
積累下面詞語:
車水馬龍:車像流水,馬像游龍。形容車馬或車輛很多,來往不絕。
安土重遷:在一個地方住慣了,不肯輕易遷移。
八、 板書設計
板書一
胡同文化
方方正正 安土重遷
命名來源 是居住方式 各自封閉
北京胡同 胡同大小 是文化形態 封閉的文化 易于滿足 “忍”
胡同靜僻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板書二
胡同文化
語言特色
不顯喧鬧 更加安靜 靜的文化
口語色彩 嘿 ——易于滿足
北京人,真有你的!——善于忍耐
古典色彩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無可奈何
短 句 大腌蘿卜,就不錯 ——干脆利落
說明方式 當初想必是賣羊肉的——準 確
《胡同文化》細案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體味序言表達方式的多樣性,體味說明性的語言訓蘊含的作者豐富的感情色彩。
2、培養學生根據語境理解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能力。
3、理解課文中“胡同文化”豐富內涵。
4、培養學生辯證思考問題的世界觀。
教學重點:
1、 理解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
2、 “胡同文化”的豐富內涵。
教學難點 :
辯證看待問題的方法。
教學步驟 :
1、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1到5自然段,歸納概括“胡同”的特點。
本過程注意培養學生透過表層深入挖掘深層的能力,培養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意識。
讀后引導學生篩選能夠概括胡同特點的形容詞,明確概括特點的語法限制。
明確:
方方正正、命名來源豐富、胡同的靜(以動襯靜的方式突出)
2、 思考:“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句,聯系起“胡同”和“胡同文化”兩者,自然過渡到對“胡同文化”內涵的揭示。
3、 學生泛讀課文6至12段,采取信息篩選的方式,捕捉作者在行文中所透露出來的“胡同文化”的內涵。
重點語句:
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即相信遠親不如近鄰,又“各人自掃門前雪”;
易于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
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上面篩選出來的信息進行歸納,從中概括出“胡同文化”本質。
明確:安土重遷、過往不多、易于滿足、不愛管閑事、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4、 學生閱讀課文剩余的部分。
思考一:課文的標題是“胡同文化”,到第12自然段,胡同文化的內涵已經清楚了,為什么還要寫下面的文字?
明確:盡管前文已經揭示出“胡同文化”的內涵,但是,在“內涵”中,我們能夠較為清楚地知道作者含有的復雜心境,這種復雜并非模棱兩可,而是有一定傾向性的,他的好惡還是能夠區分得開的。作者之所以在文章中表露出這種思想,就是因為要表達出傳統文化比如“胡同文化”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之下所面臨的選擇,這是文章的主旨,是表達一個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認識的。
教師挑出下面三段文字,讓學生體會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消逝的態度: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聲氣”是對胡同淡去的真實寫照;
“看看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這也是對胡同淡去的真實心境的流露;
“再見吧,胡同”萬語千言凝成最普通的一句話,有無可奈何,有豁達率直,有悵惘迷茫,也許還有其它的什么在里邊……
思考二:結合自己的認識,如何看待作者所說的“安分守己”?
明確:任何事物可能都會有它的兩面性,再積極的事物也會成為人們常說的“雙刃劍”。“安分守己”既造就了人們的遵紀守法,又培養了人的生活、工作進取的惰性。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閱歷、識聞,見仁見智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5、 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談談課文的語言特色。
這是篇在語言上很有特色的文章。具體內容分析參見總案的“重點難點解決步驟”中的重點二。
小結:文章多處引用北京俗語方言,樸實、直白、富于口語化,富于生活氣息,富有感情色彩,使文章充滿了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6、 作業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問題。
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趙孟頫\,他的書法確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卻嶙嶙峋峋地有著許多前人風范沉淀。因寫《藝舟雙楫》而出名的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說,見過一幅趙孟頫\的墨跡,乍看全是趙孟頫\,但細一看,這個過于純凈的趙孟頫\就不可能是趙孟頫\。趙孟頫\學過二王,學過李北海,學過褚河南,沒有這些先師們的痕跡,趙孟頫\就只剩了一種字形,顯然是贗品。
這個論斷著實高妙。像趙孟頫\這么復雜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結構會聚和溶化的結果:已經會聚、溶化成了一個卓然獨立的大家,竟還可以一一尋其脈絡,并在墨跡中指認出來。這種現象,與人們平時談藝術時津津樂道的“溶匯百家而了無痕跡”正好相悖。這里,展露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重要特征。
這就是可敬而可嘆的中國文化。不能說完全沒有獨立人格,但傳統的磁場緊緊地統攝著全盤,再強悍的文化個性也在前后牽連的網絡中層層損減。本該健全而響亮的文化人格越來越趨向于群體性的互滲和耗散。互滲于空間便變成一種社會性的認同;互滲于時間便變成一種承傳性定勢。個體人格在這兩種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維艱。生命的發射多多少少屈從于于群眾惰性的熏染,剛直的靈魂被華麗的重擔漸漸壓彎。請看,僅僅是一支毛筆,就負載起千年文人的如許無奈。
1、 第二段開頭說:“這個論斷著實高妙。”其中“這個論斷”指什么?
2、 第二段末尾說:“這里,展露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重要特征。”請簡單說明這種“重要特征”的內容。
3、 最后一段說:“個體人格在這兩種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維艱。”請用原文詞語回答這“兩種力量”的具體含義(不超過計劃5個字)
4、 最后一段開頭說:“這就是可敬可嘆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這里指什么?“可敬”是因為書法遺產累聚成一座深幽重疊的迷宮,為什么又說是“可嘆”的?請摘錄原文加以簡要說明。
“中國文化”指的是:
“可嘆”指的是:
參考答案:
1、“這個論斷”指過于純凈的趙孟頫\就不可能是趙孟頫\。
2、書法遺產極其豐富,即使力圖創新也擺脫不了傳統影響。
3、社會性認同和承傳性定勢。
4、“中國文化”指書法。“可嘆”是因為:文化個性在傳統的統攝下層層損減,越來越趨向于群體性的互滲與耗散。
《胡同文化》優秀教案實錄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抓住課文要點,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體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是一篇好文章,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筆下,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它用富有京味而又精練的語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點,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達出了胡同文化的內涵,最后,用真實的感情表達出了對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而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正是:概括要點,提取精要。因此,在對《胡同文化》的教學過程中應該著力于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的要點,提取精要。京味的語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學期唯一的一篇,所以應該好好的讓學生品讀、欣賞,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覺。這也正好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閱讀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養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2)體會《胡同文化》中濃郁的文化氣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3)引導學生注意本文語言樸實、雅致的特點。
3、教學重難點
概括胡同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胡同文化的感情,訓練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二、講教法
1、課文
1)文章篇幅比較長,但是比較淺白,可以用來訓練學生閱讀的速度,同時找關鍵詞、句,概括出要點,提取精要。
2)優美的語言要用聲音來品讀才有味道,讓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說它的妙處。
3)結合有關語句,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欣賞京味的語言。
4)作者的感情是復雜的,讓學生通過收集資料,進行討論引向更深入的思考。
2、課時安排:1課時
3、布置預習:
1)什么是胡同文化?
2)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點?
3)胡同文化的內涵是什么?
4)作者對胡同有著怎么樣的感情?
三、教學過程
1、導入:由歌曲《故鄉是北京》引入,讓學生感受一下濃濃的北京風味,由現實生活中走進古老的北京城,去看看古老的胡同。
2、第一步:概括要點,提到精要。默讀課文,結合預習(1、2、3),找出相關的內容,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舉例:
(1) 由“什么是胡同文化”開始提問,直接入題,讓學生首先明白胡同文化也就是北京市民文化。
(2) “胡同的特點”,學生很容易找到,教師可能用三句領起句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品讀,如“北京的胡同真多啊;北京的胡同真奇啊;北京的胡同真靜啊”
(3) “胡同文化的內涵”指導學生抓中心句,學生很快就可以找出來。
3、第二步: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感情。讓學生朗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作適當的點評。老師指導欣賞下列句了:
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有窩頭,就好。大腌蘿卜,較好。小醬蘿卜,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更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這兩個句子相比,你更喜歡哪一個,哪一個更能表現出北京人易于滿足?為什么?經過討論,學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時也煅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結合課練習,讓學生去品味,去欣賞,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4、第三步:細讀最后三個自然段,體會作者感情(傷感留戀)
5、第四步:小結全文。(北京的胡同造就了特有的北京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優秀教案實錄 篇6
要情思飛揚,聲情并茂。那么如何讓語文課有“味”這是我探索的方向,由于“胡同生活”離我們比較久遠,很難產生像作者那樣的情感。所以我覺得首先要營造一種氛圍,“感覺”對學習語文來說十分重要。就好比電影的背景音樂讓你在了解劇情前就進入它的話語范圍。因此我在課前收集大量的關于“胡同”和胡同里的生活圖片,并制作成課件。在課堂的開始就讓同學們在極具“京味”的歌聲中欣賞老北京的胡同。歌聲悠遠,京味裊裊,在加上那各種各樣古老胡同無言的訴說,一種別樣的感慨很容易產生,于是上課就有了較好的氛圍。這種“味”和“情”在自覺不自覺間就打動了學生,近而就能很容易進入課文的情境中了。
二、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由于“文化”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學生們很難把握也很難和課本里的“文化”等同起來,于是我開始播放幻燈片,引導他們“文化”是一種我們能看得到的,感受得到的,就在我們身邊的某一事物,或是在某一地域`領域由人們創造并經過長期沉淀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人文現象。如“南方碧水人家的民居”“蒙古粗獷豪放的生活方式”等等。那么胡同文化是一種什么人文現象呢?大家開始好奇,抓住學生這種好奇的心理,立刻就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要提高高中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我認為好多的先生不是教書,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方能融會貫通,終生受益。
三、發揮教師在情趣教學中的導向作用
我認為教師在情趣教學中起導向作用應該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下工夫。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詩歌緣情而發”,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他可以洞察世態萬象。因此把握好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你的語言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傳遞,在課堂制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染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鉆研,善于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致的分析,當然還要求教師有細膩的情感,用心去讀文章,去讀作者,進而讀人生,讀社會。對教材能心領神會與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進入到情景中去。如同莊周化碟,孰蝶孰我,難以分解。自然也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進能出,這就要求教師精心的備課,在備課過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見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獨特的魅力就在于此。除了在思想感情上尋找情感因
《胡同文化》優秀教案實錄 篇7
授課人:西寧十四中 馬繼福 2004年10月13日
教學設想
以《胡同文化》為教學內容,營造人文化的課堂氣氛,讓學生陶醉其中,設身體驗,接受人類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人文教化。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廣泛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從感性上認識文化,獲得一些有關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導學生重點觀察十四中這一文化實體,獲得關于文化的一些直觀認識。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引入新課
1、大家知道我們學校所處的街道“文化街”的來由嗎?
(提示:由于這里有一座承載和記錄了中國文化深厚底蘊的文廟而得名。文廟又稱孔廟。1644年建。)
2、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文化現象,只要我們認真觀察自己的周圍,一定會有很多收獲,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文化有哪些?這些文化有什么特征?
(提示:大致有三類:①精神型。如小說、詩歌、戲劇;②物質型。如服裝、風箏;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3、“胡同”能不能成為一種文化?它屬于哪種文化?
讓我們來看看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到底屬于哪種文化?
二、講讀課文
1、讀1、5段,討論問題。
①“胡同”到底屬于哪種文化?用書中原話回答。
(提示:胡同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也就是說,在作者筆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② 作者寫到哪些胡同?觀察到了哪些文化現象?有何特征?讀2---4段中有,大家邊讀邊找。
(提示:
多:北京的胡同真多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
奇:北京的胡同真奇啊!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綠紗帽胡同……
靜:北京的胡同真靜啊!剃頭挑子的“喚頭”、磨刀師傅的“驚閨”、算命先生的短笛聽得清清楚楚。)
2、胡同如此,胡同內的生活怎樣?讓我們走進“胡同”感受一下。請一位同學朗讀6---7段。
討論問題:
①閱讀課文應從語言入手,要抓中心句關鍵詞。這兩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提示:北京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
②想一想,北京市民的的哪些生活可以反映他們過著一種封閉生活。
(提示:舍不得挪窩;住家是獨門獨院;)
3、用以上方法自讀第8段。
① 本段的中心句——關鍵詞——對應的生活現象
(中心句 “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關鍵詞 “滿足”)
②文中有一段相關生活的精彩描摹,請一位同學表演。
⒋ 用相同的閱讀方法自讀9——12段,看看北京胡同有什么文化內涵。
(提示:不愛管閑事、忍耐、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⒌ 角色表演人物對話:
6、文章寫得很精彩,但我們不難看出北京胡同也有它的落后的一面,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加快,尤其是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的舉辦,北京的胡同必然解體。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時為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寫的序。但文中作者為什么有一種“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懷舊,傷感情緒?
三、小結:
主旨:舊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產生是不可抗拒的歷史必然。
四、作業
學習了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我們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樣實地考察一下我們十四中,寫一寫“十四中文化”。大家在十四中學習有一段時間了,對十四中的老師、十四中的學習生活、十四中的學校管理、十四中的風格有了獨特的感受,就在這個基礎上作文。
附:板書設計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文化:
三類:①精神型。如小說、詩歌、戲劇;
②物質型。如服裝、風箏;
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點:
多:多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
奇:奇 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綠紗帽胡同……
靜:靜 剃頭挑子的“喚頭”、磨刀師傅的“驚閨”、算命先生的短笛聽得清清楚楚。
北京人的生活: 封閉 自足 忍耐
十四中文化 學習 生活 老師 管理 風格
[1]
《胡同文化》優秀教案實錄 篇8
教學設想
以《胡同文化》為教學內容,營造人文化的課堂氣氛,讓學生陶醉其中,設身體驗,接受人類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人文教化。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廣泛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從感性上認識文化,獲得一些有關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導學生重點觀察十四中這一文化實體,獲得關于文化的一些直觀認識。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引入新課
1、大家知道我們學校所處的街道文化街的來由嗎?
(提示:由于這里有一座承載和記錄了中國文化深厚底蘊的文廟而得名。文廟又稱孔廟。1644年建。)
2、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文化現象,只要我們認真觀察自己的周圍,一定會有很多收獲,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文化有哪些?這些文化有什么特征?
(提示:大致有三類:①精神型。如小說、詩歌、戲劇;②物質型。如服裝、風箏;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3、胡同能不能成為一種文化?它屬于哪種文化?
讓我們來看看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到底屬于哪種文化?
二、講讀課文
1、讀1、5段,討論問題。
①胡同到底屬于哪種文化?用書中原話回答。
(提示:胡同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也就是說,在作者筆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②作者寫到哪些胡同?觀察到了哪些文化現象?有何特征?讀2---4段中有,大家邊讀邊找。
(提示:
多:北京的胡同真多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
奇:北京的胡同真奇啊!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綠紗帽胡同
靜:北京的胡同真靜啊!剃頭挑子的喚頭、磨刀師傅的驚閨、算命先生的短笛聽得清清楚楚。)
2、胡同如此,胡同內的生活怎樣?讓我們走進胡同感受一下。請一位同學朗讀6---7段。
討論問題:
①閱讀課文應從語言入手,要抓中心句關鍵詞。這兩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提示:北京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
②想一想,北京市民的的哪些生活可以反映他們過著一種封閉生活。
(提示:舍不得挪窩;住家是獨門獨院;)
3、用以上方法自讀第8段。
①本段的中心句關鍵詞對應的生活現象
(中心句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關鍵詞滿足)
②文中有一段相關生活的精彩描摹,請一位同學表演。
⒋用相同的閱讀方法自讀912段,看看北京胡同有什么文化內涵。
(提示:不愛管閑事、忍耐、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⒌角色表演人物對話:
6、文章寫得很精彩,但我們不難看出北京胡同也有它的落后的一面,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加快,尤其是20__年奧運會在北京的舉辦,北京的胡同必然解體。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時為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寫的序。但文中作者為什么有一種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懷舊,傷感情緒?
三、小結:
主旨:舊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產生是不可抗拒的歷史必然。
四、作業
學習了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我們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樣實地考察一下我們十四中,寫一寫十四中文化。大家在十四中學習有一段時間了,對十四中的老師、十四中的學習生活、十四中的學校管理、十四中的風格有了獨特的感受,就在這個基礎上作文。
附:板書設計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文化:
三類:①精神型。如小說、詩歌、戲劇;
②物質型。如服裝、風箏;
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點:
多:多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
奇:奇
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綠紗帽胡同
靜:靜
剃頭挑子的喚頭、磨刀師傅的驚閨、算命先生的短笛聽得清清楚楚。
北京人的生活: 封閉 自足 忍耐
十四中文化 學習 生活 老師 管理 風格
《胡同文化》優秀教案實錄 篇9
教材分析及教學設想:《胡同文化》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第四單元的課文,本單元的教學任務之一是“概括要點,提取信息”,但本課的中心和段意相對而言是較為顯豁的,且“概括要點、提取信息”的訓練在前幾個單元已多次進行,故這一教學任務主要采用學生自學討論、老師點拔的方式完成;《胡同文化》是汪曾祺的小品文,語言上獨具特色,所以品味語言也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這一教學重點打算以學生誦讀、聽朗讀錄音、換詞對比等方式落實;《胡同文化》又是一篇有著豐富的生活文化內涵的文章,是引導學生感悟現實生活、了解生活文化,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好教材,所以,本課的教學也在這方面有所涉及,意圖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大文化的內涵,為課后開展研究性學習引路。另外,由于胡同屬于地方性的建筑,不少學生對之知之甚少,為彌補這方面的不足,老師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目標 :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和胡同文化的內涵,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2、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語言風格。
3.培養學生用文化眼光品評現實生活,透過生活現象看到其隱含的文化內涵的能力。
教學重點:1、概括要點,提取精要。2、品味語言
教學難點 :通過對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體會“文化”的內涵和外延。
教學方法:討論法,點拔法、誦讀對比法。
教具準備:電教多媒體課件。投影儀
教學步驟 :
一、營造氣氛:上課前播放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
二、課堂導入 :同學們,首都北京,我們人人心向往之,那里吸引我們的東西實在太多,就說建筑景觀吧,宏偉壯麗的天安門,昂然挺拔的世紀壇,莊嚴肅穆的紀念碑,殘破凄涼的圓明園遺址,宏闊瑰麗的天壇,靈秀靜謐的地壇等等(結合圖片)。以上這些大家都很熟悉,但還有一個也很著名的建筑景觀大家可能就較為陌生,那就是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出示胡同圖片)北京胡同不但有獨特的建筑特點,還有深厚的文化意蘊,今天我們就隨著汪曾祺先生獨到的眼光,去審視北京的胡同,領略其文化內涵吧。
三、明確自學的目標和形式,交待有關事項,分組學習。
(一)課文學習階段:
1、概括要點,提取精要:
①學生自讀思考,小組研討,書面回答下列問題。
A、課文中哪些段落寫胡同?各段落中哪些句子點出了胡同的特點?根據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點。
B、哪些段落重點寫胡同居民的生活?哪些話寫出了他們的生活特點?根據這些段落和語句概括出胡同的文化內涵。
②小組學生代表到黑板寫答案,學生討論補充。
③老師放影幻燈片,對以上問題作簡單小結。
方正 安士重遷 封
胡同 取名有來歷 胡同 自掃門前雪 閉
的 數量多,寬窄不一 文化 易滿足
特點 方便安靜 內涵 不管閑事,冷漠 精義:
安分守已,逆來順受 忍
2、學生朗讀后三段,體會作者懷舊、傷感而又豁達的感情,老師簡單點拔。
3、通過學生朗讀、聽朗讀錄音、老師換詞對比等方法引導學生品味幾段精彩的語言,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生動形象、淡雅自然、閑適風趣的語言風格。
(二)感悟文化階段:
1、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文中“文化”的概念和我們通常講的“學文化、有文化”概念有何不同?
胡同文化里的文化指的是什么?
老師明確:
文中的“文化”更多的是指生活在某一特定區域里的群體所具有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性格特點以及思想觀念。是一個大文化概念。
2、 引導學生遷移知識,舉出生活中其它文化的例子。比如嶺南文化,湘楚文化、快餐文化、棋文化、生肖文化、年文化等。
(三)延伸訓練:
1、給出“民居”“服飾”“足球”等幾種學生較為熟悉的話題,讓各小組任選其中一個進行討論,課外搜查資料,進行研究性學習,寫一篇表現其文化內涵的短文。
3、課堂小結,布置學生課外閱讀汪曾祺其它作品。
結束語: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懂得了大文化的概念,懂得生活中處處有文化,希望大家以后多多留心生活,煉就一雙文化慧眼,時時處處都能發現文化、感悟文化,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做一個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人。
附:課前發給學生的相關資料: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此后,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汪曾祺語錄:1、我是一個中國人,一個人是不能脫離自己民族的。民族最重要的東西是它的文化。一個中國人,即使沒讀過什么書,也是在文化傳統里生活著的。
2、做菜要有想象力,愛捉摸,如蘇東坡所說:忽出新意。要多實踐,學做一樣菜意要失敗幾次,方能得其要領。也要翻翻食譜。在我所看的閑書中,食譜占一個重要地位。 …… 做菜的樂趣第一是買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買,到市場要走一段路,這也是散步,是運動,我什么功都不練,就練“買菜功”。我不愛逛商店,愛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綠生青、新鮮水靈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悅。…… 做菜最大的樂趣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高興,盤盤見底。做菜的人一般吃菜很少。我的菜端上來后,我只是每樣嘗兩筷,然后就坐著抽煙、喝茶、喝酒。從這點說起來,愿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是比較不自私的。
——處處留心皆學問,處處留心皆文化。
二、 參考閱讀馮驥才先生的《文化眼光》(節選)
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這就需要文化眼光。
何謂文化眼光:這要先弄清何謂文化。
文化一詞多義,大致有三:一是把它視為一種教育狀況或知識程度。比方說某某人“有文化或沒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二是作為一種考古用語。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三是人類所創造的總財富。主要指精神財富。
長久以來,對文化的普遍解釋多是第一種。而一個階段,還把文化單一地、生硬地、干癟地當作意識形態,那時的社會生活變得多么空虛與空洞!這種解釋,遺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類生活視為一種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無。可以說,文化一直在狹義中存在,而對文化廣義上的解釋不過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識之士為了改變世人對文化偏狹的成見,區別以往的文化定義,便創造出一個詞兒來,叫做“大文化”。
大文化像猢猻,從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氣,變成千萬種文化。從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長江文化、黃河文化、海洋文化,到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業文化、農業文化、企業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飾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錢幣文化、京劇文化、風箏文化、生肖文化、祭祀文化、電視文化、足球文化、咖啡文化、夢文化……于是,不斷聽到驚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難道廁所也是文化嗎?”差不多,這里又有一個“廁所文化”的概念出現。
只要用文化眼光來看,文化便無所不在,對事物也會產生新的認識與發現。比如對于酒,用先前那種非文化的眼光來看,不過是一種佐餐助興的飲料而已,最多能以酒澆愁,一醉方休;倘若換個文化眼光來看,則必然還要關注酒的歷史、酒的制造、酒的儲藏、飲酒方式、售酒方式、酒器酒具、酒曲酒令、酒的詩與畫,以及酒和地域、民俗、氣候的關系……那就會發現還有一個比酒器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由于酒一直處在歷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等環境中,必然浸入這些因素,成了一種文化載體,具有認知和享用這些文化的價值,那么,酒對于我們,不只是清香醉人的佳釀,還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溶液。所以,聰明的酒廠老板,都是一邊靠酒一邊靠酒文化發財。如果進一步,我們用這樣的眼光來看生活的一切,才會真正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豐實與深邃。
然而,生活文化以兩種狀態存在著:一是活著的狀態,一是歷史的狀態。
活著的狀態是一種生活,歷史的狀態才是一種完完全全的文化。
當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轉移到曾經共存的物品上和環境中。過一段時間,人們就從這器物和環境中了解、感受認識昔日生活的形態與精神了。這樣,器物與環境便發生了質變,在“活著”的時候,它們是實用性的生活物品與生活環境;進入“歷史”之后,就變成純精神的文化物品與人文環境了。同一件事物,它們本身并沒有變化,還是原來模樣,這變化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其實它是人們的一種認識,也就是人們用文化眼光看出來的。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須具有文化意識和文化素養。
一般人沒有這種眼光。所以,當這些環境與器物由“活著的狀態”轉變為“歷史的狀態”時,常常被當做無用的東西丟棄了。昔時器物被當作破盆破罐,舊時房舍被當做危房陋屋。看來這眼光中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面對這一切,人們只是從現實的角度而來看的。
一個相反的例子,能夠做最好的說明:當柏林墻將拆除時,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派人跑到德國,去購那些涂滿圖畫與文字的墻體碎塊。出價之高驚駭一時。他們幾乎在同一時間覺悟到,這座被時代淘汰的墻恰恰是一種過往不復的珍貴的歷史象征。德國政府被驚動了,于是決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墻不拆了,保護起來,永世珍存。
這種眼光說明了什么?它說明——
有些事物的歷史文化價值,必須站在未來才能看到。文化,不僅是站在現在看過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現在。
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現為一種文化素養,一種文化意識,更是一種文化遠見和歷史遠見。
《胡同文化》優秀教案實錄 篇10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內容要點,體會作者由對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內蘊。
2.學習作者用平時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4.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于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通過對具體的詞語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過對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體會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教具準備
北京胡同的相關照片、圖片、投影儀、錄音機、膠片、磁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首先簡要介紹作者及其作品風格,之后以資料的形式讓學生對“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一個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讀練習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概括重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意圖。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說起胡同,我們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視無睹了,不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往來于胡同之中的經驗是有的。但對于胡同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卻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獨具特色,一般人習以為常,有一位作家卻能以獨到的眼光,憑深厚的文化底蘊,審視北京的胡同,發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蘊,認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此后,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說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胡同文化》序。”這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這普普通通的胡同,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著獨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從中也流露出作者對胡同文化懷舊傷感的感情。
四、有關“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儀)
1.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
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
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辭海》
五、自讀練習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點?(出示圖片或照片或投影儀)
明確:(提示學生用找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方法尋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寬窄、網絡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識極強;從“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等但都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從“寬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階層不同;就“網絡”來說,也體現了生活方便、安靜這一特點。
2.胡同文化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封閉”“滿足”“袖手”“忍安”。
3.讓學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眾多特點里,他喜歡哪一點,不喜歡哪一點,為什么?
4.作者是如何從“胡同”里發現“文化”意蘊的?
明確:作者通過介紹評論北京的胡同來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從而揭示胡同文化的豐富內涵。共15個自然段,文章開始從方正的胡同寫起,寫了胡同名稱的來源,胡同的寬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談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說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接著引用、舉例將其具體化: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居民們似乎都承襲了祖宗安土重遷傳統,蝸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窩兒”;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獨門獨院,但也講究處街坊,婚喪嫁娶隨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卻也浸透著胡同文化的特點;由于北京市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易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閑事;并用事例說明其文化精義是“忍”,即所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描寫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確:作者對胡同,對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對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懷舊、留意略帶傷感的情感。
6.放錄音:“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再見吧,胡同。”思考如下問題:
(1)第一段寫了北京民居房屋殘破,地基柱下沉,拴馬栓,上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頭棋盤供人憑吊,意在說明什么?“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隱含義是什么?
明確:意在說明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
隱含義是北京的胡同將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2)作者談到看了照片后人們會產生“懷舊感情”和“傷感”又可說“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明確:胡同文化也將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而日趨消失,這是社會變革和歷史發展的必然。
(3)從“再見吧,胡同”一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胡同和胡同文化將一起隨著商品經濟改革的大潮而逐漸消失,改革之后新思想新文化將會興起。
7.完成思考和練習二。
六、作業
課外閱讀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一文,進一步體味其語言 特色。參見第一冊語文《讀本》第194頁。
[板書設計 ]
胡同 文化
大潮席卷
方正、來源、寬窄、網絡 封閉、滿足、袖手、忍安
毫無生氣 衰敗沒落
日趨消失
[延伸閱讀]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文化眼光
馮驥才
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這就需要文化眼光。
何謂文化眼光:這要先弄清何謂文化。
文化一詞多義,大致有三。
一是把它視為一種教育狀況或知識程度。比方說某某人“有文化或沒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
二是作為一種考古用語。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
三是人類所創造的總財富。主要指精神財富。
長久以來,對文化的普遍解釋多是第一種。而一個階段,還把文化單一地、生硬地、干癟地當作意識形態,那時的社會生活變得多么空虛與空洞!這種解釋,遺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類生活視為一種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無。可以說,文化一直在狹義中存在,而對文化廣義上的解釋不過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識之士為了改變世人對文化偏狹的成見,區別以往的文化定義,便創造出一個詞兒來,叫做“大文化”。
大文化像猢猻,從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氣,變成千萬種文化。從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長江文化、黃河文化、海洋文化,到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業文化、農業文化、企業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飾文化、案頭文化、藥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錢幣文化、武林文化、兵刃文化、京劇文化、風箏文化、生肖文化、祭祀文化、電視文化、咖啡文化、牛仔文化、年文化、鞋文化、性文化、鬼文化、夢文化……于是,不斷聽到驚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難道廁所也是文化嗎?”差不多,這里又有一個“廁所文化”的概念出現。
只要用文化眼光來看,文化便無所不在,對事物也會產生新的認識與發現。比如對于酒,用先前那種非文化的眼光來看,不過是一種佐餐助興的飲料而已,最多能以酒澆愁,一醉方休;倘若換個文化眼光來看,則必然還要關注酒的歷史、酒的制造、酒的儲藏、飲酒方式、售酒方式、酒器酒具、酒曲酒令、酒的詩與畫,以及酒和地域、民俗、氣候的關系……那就會發現還有一個比酒器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由于酒一直處在歷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等環境中,必然浸入這些因素,成了一種文化載體,具有認知和享用這些文化的價值,那么,酒對于我們,不只是清香醉人的佳釀,還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溶液。所以,聰明的酒廠老板,都是一邊靠酒一邊靠酒文化發財。如果進一步,我們用這樣的眼光來看生活的一切,才會真正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豐實與深邃。
然而,生活文化以兩種狀態存在著:
一是活著的狀態,一是歷史的狀態。
活著的狀態是一種生活,歷史的狀態才是一種完完全全的文化。
當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轉移到曾經共存的物品上和環境中。過一段時間,人們就從這器物和環境中了解、感受認識昔日生活的形態與精神了。這樣,器物與環境便發生了質變,在“活著”的時候,它們是實用性的生活物品與生活環境;進入“歷史”之后,就變成純精神的文化物品與人文環境了。同一件事物,它們本身并沒有變化,還是原來模樣,這變化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其實它是人們的一種認識,也就是人們用文化眼光看出來的。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須具有文化意識和文化素養。
眼光,也就是眼力。
一般人沒有這種眼光。所以,當這些環境與器物由“活著的狀態”轉變為“歷史的狀態”時,常常被當做無用的東西丟棄了。昔時器物被當作破盆破罐,舊時房舍被當做危房陋屋。看來這眼光中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面對這一切,人們只是從現實的角度而來看的。
一個相反的例子,能夠做最好的說明:
當柏林墻將拆除時,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派人跑到德國,去購那些涂滿圖畫與文字的墻體碎塊。出價之高驚駭一時。他們幾乎在同一時間覺悟到,這座被時代淘汰的墻恰恰是一種過往不復的珍貴的歷史象征。德國政府被驚動了,于是決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墻不拆了,保護起來,永世珍存。
這種眼光說明了什么?它說明——
有些事物的歷史文化價值,必須站在未來才能看到。文化,不僅是站在現在看過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現在。
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現為一種文化素養,一種文化意識,更是一種文化遠見和歷史遠見。
注釋:柏林墻:1961年民主德國沿西柏林邊界構筑的隔離設施,原稱“反法西斯防衛墻”,后一般稱“柏林墻”。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決定開放柏林墻。1992年,柏林墻被拆除,民主德國解體。
1.“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這就需要文化眼光。”這句話中“看”的意思是: ( )
A 使視線接觸人或物 B 觀察并加以判斷
C 訪問 D 照料
2.“這種解釋,遺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類生活視為一種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無。”對句意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把人類生活視為一種文化,也就是把文化看做人類所創造的總財富。
B 生活與生存的意義相同。
C“文化退到生活之外”,這是對文化的狹義理解
D狹義地理解文化,也使生活變得空虛與空洞
3.“于是,不斷聽到驚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難道廁所也是文化嗎?’差不多,這里又有一個‘廁所文化’的概念出現。”對此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認為,就是說“廁所文化”,也不是對文化的侮辱,人類生活的一切都應視為文化,廁所也不例外。
B作者認為把文化與廁所聯系起來,這是對“大文化”的誤解和嘲弄。
4.對“酒文化”這個例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每一種生活資料都是一種文化載體,與此有關的歷史,都具有文化的意義。
B中華文化不能狹窄地理解為儒家學說
C中華文化存在于中華民族生活的一切方面
D文化眼光有助于生產者推銷商品,也使消費者在物質享受的同時獲得精神享受。
5.“活著的狀態是一種生活,歷史的狀態才是一種完完全全的文化”,意思就是 ( )
A活著的狀態還談不上文化,歷史的狀態才是文化。
B活著的狀態還談不上文化,歷史的狀態才有全部文化意義。
C活著的狀態作為文化載體發揮著實用價值,歷史的狀態才是文化。
D活著的狀態作為文化載體在生活中發揮著實用價值,而歷史的狀態則是純粹的文化。
答案:1.B 2.B 3.A 4.B 5.D
《胡同文化》優秀教案實錄 篇11
一、教學目標:
1、應用前面所學的概括要點的方法,概括胡同的特點和胡同文化的內涵
2、感受京都文化氣息,領略作者散淡情趣,咀嚼語言韻味,體味復雜情感。
二、教學重點:
1、品味胡同文化的內涵。
2、揣摩本文自然閑適的語言特點。
三、教學設計:
1、從題中和文中讀出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習慣。
2、由“胡同文化”聯想到“高樓文化”,作發散思維訓練。
四、教學內容與步驟
(課間:屏幕上出示課題、作者、背景胡同圖片、背景音樂(前門情思大碗茶))
一、導入新課
猜謎: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建筑)
從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與人們最為親近的背景文化,它給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時代的烙印;用藝術的眼光來看,民居是凝固于時間長河的多重性藝術,它為生活平添著詩章;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民居是無處不在的倫理學、民俗學、建筑學的歷史縮影,它使生活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耐勞精神,創造了巍峨的長城、莊嚴的宮殿、秀美的園林,也創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們都有著自己獨特鮮活的生命。同學們,大家對“文化”的了解有多少?從時間上看,古代有古代文化,現代有現代文化;從空間地域看,有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南方文化(海派)、北方文化(京派),海峽兩岸有閩臺文化,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文化;日常生活中,吃有吃的文化,穿有穿的文化,居住有居住文化,像永定土樓文化。可見,“文化”一詞的內涵是多么的豐富。(課件一)
《辭海》:“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胡同文化》,(課件二)就是一篇詮釋北京民居建筑與市民文化之間的關系的文章。作者汪曾祺,江蘇高郵人,長期生活在北京,對北京的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感悟很多,他寫的文章京味十足。本文放在第三單元“概括要點”之下,我們將通過它來進行概括要點的學習。同時感受一下京都文化氣息,揣摩本文自然閑適的語言,領略作者散淡的情趣。
課前布置大家自讀課文,從文中讀出問題來,要求每人至少得提出一個問題,那么現在我們集中來展示一下,看看同學們提的是哪些問題。(投影)這些問題,有的可以通過概括要點來尋求解決,有的需要細細地品味鑒賞。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再讀課文。(不確定因素)
二、概括要點,揣摩語言,體味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1、復習:
前面我們學習歸納出概括要點的一些方法,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概括要點的主要依據有哪些?(學生回答,老師演示課件三)
注意題目傳達的信息
注意上下文的聯系(理清思路)
尋找關鍵語句(段首句、過渡句、修辭句、情態語等)
把握材料的作用
2、應用:
本文題為“胡同文化”,那么,題目傳達了什么樣的信息呢?(學生可能會提出這樣一些問題:胡同有什么特點?胡同文化有什么內涵?胡同與文化之間又有什么關系?)題目中傳達的這些信息,正是需要我們去概括的內容。
讓學生尋找最先寫到“胡同文化”字樣的段落,從中發現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明確:第五段是將胡同的城建特點與其文化特點掛起鉤來的段落)
(1)自讀1-5段,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要求學生應用所學的概括要點的方法,邊讀邊畫出要點。(演示課件四)看北京平面圖,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學生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演示課件五)。
胡同:方正——影響生活,影響思想
取名,多種來源
數量多
形成網絡
與四合院一體
(2)、聽配樂朗讀6-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點,同時品味本文語言的京味特色:(演示課件六)同學們聽了這段錄音,是不是有所感悟,確實京味十足。請幾位同學范讀“蝦米皮熬白菜,嘿!”一句,體味句中所傳達的復雜情感(滿足、欣賞,也有幾分感慨)。那么下面再請同學們來概括一下胡同文化的特點。(演示課件七)
文化:封閉----安土重遷
自掃門前雪
易滿足
愛看熱鬧,不愛管閑事
忍
(3)、讀課文后三段,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留戀、懷舊、傷感;知道它必將衰敗、沒落,帶有一定的批判意識)
三、討論
同學們今天學了這篇文章,對北京胡同的特點,對胡同文化的內涵,對北京胡同與北京市民文化的關系已有了一定的感受、認識。你看,那方方正正的居住環境,它是那么深刻地影響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可見,文化的形成與居住環境的聯系多么緊。我們要學會像作者汪曾祺這樣善于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下面,我們由此再引申開去。大家想一想,今天我們生活在怎樣一種居住環境中,這其中又是怎樣一種文化?(老師相機誘導,學生各抒己見,演示課件八)
問題:“胡同文化”與“高樓文化”比,哪一個更封閉?(演示課件九)
參考:“大雜院中最讓人信服的是相互信任。一家外出,鑰匙放心地放在鄰居處,以備家人和至親的突然到來。至于日常用的油鹽醬醋,做飯時沒有了,不要緊,直接到鄰居家櫥柜里去拿。
社會在進步,住了四十多年大雜院的我,搬進樓房后真不適應‘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環境。當然,這還算是好的,更有甚者,如果您開門時忘記把鑰匙取下來,那您可就留神吧,須知現在的兔子也吃窩邊草了。”(作家徐城北語)
四、布置作業:
1、課后練筆:(演示課件十)
學習《胡同文化》的寫法,以“文化”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課外閱讀:
在課文以外找和“胡同文化”有關的素材,和同學說一說,借以印證或補充作者的觀點。可在看過的影視作品中或讀過的文學作品中找。
《胡同文化》優秀教案實錄 篇12
【教學目的】
1.概括胡同文化的內涵。
2.品味語言。
3.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設計理由】
概括要點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本文可利用各段中的關鍵語句概括段落的要點。
本文主題思想的比較含蓄,只有通過認真品味語言,才能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終把握作品寫作意圖。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胡同之沒》攝影集中只有一個沒有表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胡同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那張照片和前面是寫著“拆”字的胡同舊房子、后面是高樓的照片。(用投影儀放映)
二、粗讀課文,整體把握。
思考題:
(1)本文是為攝影集《胡同之沒》序言,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寫胡同還是胡同文化?根據是什么?(明確:是寫胡同文化。因為第1——4段寫北京及胡同特點,而第5段引出胡同文化的定義后,第6——12段全是寫胡同文化的特點。)
(2)“胡同文化”的含義是什么?(明確:“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是指胡同這種生活方式帶來的心態、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
(3)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發展趨勢作判斷的句子。(明確: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
三、細讀課文。分析、討論段落大意,概括要點:
概括方法: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首先要對一段的思想要旨進行提煉,然后在段落中找出關鍵句子,或對有關話語化繁為簡,進行概括。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
這段從說北京城的特點引出“胡同”。
第二段關鍵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說明胡同得名的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胡同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寫了胡同的寬窄、多少,。這兩段的目的是說明胡同的數量之大。
第四段寫胡同的環境特點——安安靜靜。這三段是寫胡同的特點。
(思考題:為什么先寫北京城和胡同的特點?明確:寫北京城特點引出胡同,而胡同的特點和環境又是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以上四段說明了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關鍵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
呼應第一段“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這兩句,既點明了本文將要敘說的主要內容是胡同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又點明了胡同文化的含義,還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這段是文章的過渡段。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因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寫北京人不愿“挪窩兒”的。所以,這段是寫胡同文化的第一個特點——安土重遷。
第七段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愿把自己關在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里“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隨”一點“分子”也只是為了“合禮數”,是那么的封閉而自私,這是胡同文化的第二個特點。
第八段從物質生活方面寫胡同文化的特點——易于滿足、知足常樂。
第九段寫胡同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態度,他們身為“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作“與己無關”。置身事外、不管閑事是胡同文化的第四個特點。
第十到第十二段寫“胡同文化”第五個特點——處世態度是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在這三段中,作者選取三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第一二個材料是文學作品中的描寫,著重寫安分守己。第三個材料是寫作者親身的經歷,著重寫逆來順受。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
第十三段描寫胡同的衰敗、沒落。
第十四段指出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發展趨向。有著悠久歷史的胡同即將消失,體現北京市民心態的胡同文化也應該拋棄。胡同的衰落,帶給了人們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以智慧的頭腦和敏銳的眼光看到了胡同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胡同文化告別也就成了時代的要求。
第十五段含蓄地總結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精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感情。
大家知道,句子的意義有時很含蓄,在字面意義中還蘊含著某些深層的意義,一般稱為句內意義。句內意義主要是通過一定的語境來表現的,因此必須在理解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結合語境弄清它所表達的真正意義。句內意義有時需要結合上下文作出判斷。
“別煩躁,別起急,睡不著,瞇著”這句話就要結合上文的貶義詞“冷眼旁觀、置身事外”和下文“這話實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這兩句反語,體味其諷刺意味,表面上作者對這種逆來順受現象是局外人的調侃,其實作者對這種“安分守己”達到喪失正義感程度還有強烈的不滿、氣憤和批評。
“蝦米皮熬白菜,嘿”表層意義是描寫了北京人吃蝦米皮熬白菜時那種極易滿足的表情,說明北京人易于滿足,對生活要求不高。但深層含義則“需要通過一定的語用聯想來理解”我們知道,作者寫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開放已經十多年了,滿足于這樣的生活水平顯然是太落后了,這樣才能體會到作者對北京人這種現象的諷刺意味。這里的言外之意是,今天這種易于滿足知足常樂的思想在現在這樣的形勢下已經不適合時代了,應該丟掉了。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里,作者為什么要盡情渲染胡同衰敗、沒落的凄慘景象呢?聯系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經殘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經下沉”的客觀敘述,聯想《胡同之末》中那幾張只有沒有流露絲毫的喜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舊胡同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照片和前面是破舊的胡同房子后面是嶄新的高樓的照片,再想一想為什么要用“毫無生氣”這樣一個貶義詞,就可以明白作者這樣描寫的目的是,在向人們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舊的大雜院正被現代化的樓房所取代,舊胡同已經失去它存在的基礎。滿目凄涼、毫無生氣的胡同,還留戀什么呢?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這一段,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舊房檁,斷磚墻。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一個“他們”,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說,下面又為什么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語“挪窩兒”“破家值萬貫”?如果聯想《胡同之末》里前面是寫著“拆”字的破房子,后面是高樓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這樣寫的目的是引用他們自己講的口頭語來調侃,含蓄地諷刺那些“安土重遷”不愿意搬家的人。
再看“四合院是一個盒子”一段。這段中用了十三個引號,前十二個引號都是為了標明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頭語言,讓人們從這些口語中看到,老北京講究的“處街坊”是除了會棋友“殺”一盤,到“大酒缸”喝兩個和“會鳥”外,就僅僅只“隨”一點“份子”而已,而且這里,又特意把“隨分子”一詞拆開?為的是說明連這也不是心甘情愿,是出于“禮數”不得已而為之。透過語言文字看出相關聯的生活現象。可見,胡同里的老北京,交往也不是主動的而是被“禮數”所迫,是多么的封閉自私,是多么的自顧自。所以,在這段的最末用“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個現代誰都不以為然的、過時了的格言,顯然是公開諷刺老北京們了。
二、提供下面材料,體會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
“我是寫過一些談風俗,記食物,寫草木蟲魚的文章,說是“悠閑”,并不冤枉。但我也寫過一些并不悠閑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動感情的人。我不喜歡那種口不臧否人物。絕不議論朝政,無愛無憎,無是無非,膽小怕事,除了豬肉白菜的價錢什么也不關心的離退休干部,這種人有的是。
“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我小時候聽過“百忍堂”張家的故事,就非常討厭。現在一些名勝古跡賣碑帖的文物商店賣的書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鄭板橋的“難得糊涂”,二是一個大字“忍”。這是一種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學。
“周作人很欣賞杜牧的一句詩“忍過事則喜”,我以為這不像杜牧說的話。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請看《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頁)
讀“看看這寫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1.作者對胡同的感情:與普通北京人一樣——有懷舊、傷感,對它的消失——無可奈何。
讀“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是文章的主旨句,因為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胡同文化的認識和判斷。
2.對胡同文化的感情:調侃、嘲諷、不滿、氣憤、批評,主張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拋棄。
3.思考:作者在文中對“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和“置身事外、逆來順受”的敘述和描寫過程中在語言和態度上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前者是調侃嘲諷,因為作者雖是江蘇高郵人,但已經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輩子了,算得上是半個老北京了,對長期相處的老北京們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諸如隨遇而安、安土重遷、知足常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等思想心態和觀念,在過去,向來是提倡的傳統,至于封閉自私也是人之常情,逆來順受大加撻伐,如果用嚴厲的語言批判,還可能會令有些人一時接受不了而產生反感呢。所以多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語和使用引號來調侃。那為什么又含嘲諷意味呢?因為,現在,北京高樓起來了,有些人還留戀著“殘破”的舊房子舍不得走,商品經濟大潮下,有些人還不愿意下海掙大錢,不敢或不愿講究享受。這豈不太跟不上時代了?易于滿足的思想應該丟掉了,知足常樂的觀念也不合當今的時代了。人與人相處,也應該多一點互相關心,社會發展了,信息時代了,也應該多關心一點國家、世界的大事了。后者是氣憤、批評。用貶義詞和反語來諷刺。
三、歸納中心思想:
北京胡同、四合院居住方式形成的以“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為表現,以“忍”為精義的胡同文化,曾長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現在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及胡同的消失而告別。
四、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展開爭論后再明確)
聯系本文是作者為《胡同之沒》寫的序言,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復雜感情,作者是委婉的勸告老北京們在留戀懷念即將消失的胡同中告別放棄那些過時的舊思想舊觀念。
寫作意圖:勸告老北京告別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優秀教案實錄 篇13
執教教師 肖寵妹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及其散文的特點
2、了解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點,掌握作者的行文脈絡
3、學習作者用平實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方法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味
[德育目標]
1、讀懂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那種懷舊與超脫的情感
2、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于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用簡要的語言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點。
2、理解胡同與胡同文化之間的聯系
[教學難點 ]
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法 討論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如果在繁忙的學習之余,突然有這么一個機會,可以讓大家到外面去旅游一次的話,不知你們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下面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呢?
生答。(答案各種各樣。但學生的回答會出現兩條思路:一是答到了去北京,另一是答了一些其它地方,這時侯教師必須善于把握時機,抓住切入點,把話題引向正題——北京,進一步導入 課題并出示(幻燈片1、2、3)
教師進一步明確: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但是還有這樣一句話,不知大家是否聽到過,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個地方你不到的話,就等于沒去過北京,同學們知道這時哪里嗎?
生答。
明確:胡同。(幻燈片4)
那么,今天我們就跟隨作者汪曾祺一起去北京的胡同走一走,看一看。(出示幻燈——配有背景的課題《胡同文化》)
二、簡介作者,了解作者。(出示幻燈片5)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當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后,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卓記事》等。
汪曾祺的散文似“水”,他的散文是“水”孕育出來的,具有鮮明的“水性”。歸于胡同,又具有濃郁的“胡同”味。這種“胡同”味,是其散文顯示的一種綜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現在取材、構思和抒情習慣上的平民性,同時雜語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調的韻味。
三、研習課文
(一)請全體學生朗讀課文第1-4段,思考: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點?出示(幻燈片6)
朗讀完畢,給學生2分鐘的時間,圈劃每一段的關鍵句,然后請同學回答,教師出示(幻燈片7)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 四方四正
胡 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 各具特色的胡同名
同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 數量之多
胡同是貫穿大街的網絡————————— 環境安靜
(二)(出示幻燈片8)教師進行小結并進而過渡到下文。那么,長期生活在這樣正而安靜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樣的一種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呢?他們是怎樣表現的呢?為什么會這樣?請同學們速讀課文6-12段,找出關鍵詞句,并進行概括。
(給學生4分鐘的時間速讀并概括,然后回答,出示幻燈片9)
封閉——————————舍不得挪窩 破家值萬貫
文 喜歡獨門獨院——————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有窩頭,就知足了
大腌蘿卜,就不錯
易于滿足,要求不高—— 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
化 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蝦米皮熬白菜,嘿
愛瞧熱鬧,不愛管閑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觀
精義——————————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三)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生活習慣,精神狀態,作者稱之為“胡同文化”。那么,胡同與胡同文化之間的聯系點是什么呢?(出示幻燈片10)
生答(略)
教師明確:胡同的總特點是“方正”,這種方正影響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閉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文化特點。由于胡同的安靜閉塞,使胡同里的人們很少與外界接觸,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們封閉守舊,安于現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過安逸日”的小農意識;而胡同的方正特點又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到其思想意識,封建正統思想較為嚴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甘做順民。
(四)聽錄音13——15段,思考并討論:胡同與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先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推薦代表發言)
教師明確:隨著舊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會消失沒落。因為胡同文化的封閉性不符合時代開放前進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東西是消極的,必然會隨時代的發展而被遺棄。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出示幻燈片11)
(五)看著這樣一組日益衰敗的胡同照片,同學們你的心情怎樣呢?
(生答)
那么,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請找出例句加以說明。
生答。
教師明確:心情很復雜。在情感上“懷舊和感傷”,作者熟悉并喜歡胡同文化,所以當他直觀地面對衰敗的胡同時,不禁有點感傷。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識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封閉的胡同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再見吧,胡同。”表現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心情。(板書:批判,感傷,欣喜)
四、小結
胡同文化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北京人或者說是我們中國人保守封閉的思想意識。胡同的衰落導致胡同文化的沒落,高樓大廈代替了紅墻碧瓦,一種新的文化、新的意識正在興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進,中國也在前進!所以我們很高興地和胡同再見吧。
五、拓展練習
請同學談談:我們該如何看待傳統文化?
六、作業
請同學就當地的文化傳統,如:飲食文化,服裝文化,民風民俗等進行調查與研究,寫成調查報告或小論文.
教學反思: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們經常會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是否“應試味”太濃,但反思到最后,倒昏了自己的頭腦。
文學即人學,語文教學應該提倡人文教學,怎樣才能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呢?像《胡同文化》這類的文化課,就應該進行文化熏陶,通過語文學習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我這堂課基本上圍繞這一思想來選擇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環節的。希望通過情境的設置,讓同學通過形象性的圖片觀看,獲得感性的認識,讓課堂具有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把僵化的教材還原成活生生的生活,在比較枯燥的課堂上注入濃濃的人文氣息。讓學生設身于這種氛圍中,反反復復地體驗,獲得語文的營養,喚起為人為文的思考,一步一步感化。通過這種熏陶,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格水平。
作者郵箱:
[1]
《胡同文化》優秀教案實錄 篇14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北京胡同的特點及胡同文化的內涵。
能力目標:
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訓練學生抓關鍵詞概括要點的能力,
德育目標:
德育目標:體會作者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
教學重點:
1、 對文章深層思想的理解,概括整體內容要點。
2、 理清作者思路,體味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對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設想:1課時
一導入 講課
設計1在座的很多同學可能都去過很多地方旅游,有沒有去過北京的同學?(若有可以請他講一下在北京都參觀了哪些景點,然后引出胡同)
設計2:如果準備去北京旅游,大家會打算去看什么呢?
(可能出現的說法:萬里長城! 天安門! 故宮!圓明園!頤和園等)
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景物,故宮!圓明園!頤和園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宮貴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
放音樂及畫面或電影(或投影歌詞)
那我們就來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樣的?它們有什么特點?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點?(投影《胡同文化》)
二、理解課文
(一)作者及相關知識介紹:
一提到“文化” ,也許有的同學就覺得深奧很難把握。其實文化可以體現的很具體,可以在很小很細微的方面表現出來。比如,喝茶是種文化,飲酒是種文化,穿著是種文化,同樣,老北京的胡同里也存在著文化。
這篇文章是誰寫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 (多媒體出現作者的照片和文字介紹) 同學們請看,汪曾祺,現代著名小說家,師從沈從文。大家知不知道沈從文是誰啊?他的代表作是什么?(《邊城》)沈從文的創造風格恬淡自然,而作為沈從文學生的汪曾祺也是這樣,他的文字質樸、自然,給人以親切自然的感覺。本文即體現了他的這一語言特點,這篇文章又比較口語化,也就是京味很濃重。同學們,你們所知道的作家中,還有誰是“京味”的代表呢? (老舍——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話創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為背景,比如戲劇《茶館》、《龍須溝》,小說《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還有戲劇大師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當代作家劉心武,他的作品《鐘鼓樓》,還有女作家霍達;尤其是霍達的小說《穆斯林的葬禮》,全書都以北京的語言風格創作的,是本很好讀的書,同學們有機會可以讀一下)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北京這方土地也滋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個創作派別,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為創作背景的作家群體,比如我們熟知的張愛玲、王安憶等等。
(二)閱讀課文
1介紹過了作者,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這篇文章。請同學們看書下注釋一,說這篇文章是作者為攝影集《胡同之沒》寫的序,但這篇小文,即使單獨拿出來,也是很有韻味的,所以我們還可以稱它為小品文或藝術散文。我們先來熟悉一下課文內容,在大家快速閱讀課文之前,我們先來訓練一下快速閱讀能力。(投影課文第一段)
給學生一分鐘時間閱讀。然后問:你能記起什么內容來?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都行。把它們寫下來,能寫多少寫多少。或是問:這一段里說北京城像什么?有什么特點?這個特點影響了北京人的什么方面?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變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這在外地是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別標明是斜街,如煙袋斜街、楊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2學生快速閱讀課文1——5段,然后提問幾個問題考考學生的閱讀質量。
A什么是胡同文化?引用作者的一句話回答。(訓練篩選信息)
(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B那作者為什么說是胡同文化,而不說是沙漠文化、草原文化、或是京劇文化?請再引用書上的話回答。
(因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的生活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
C那么北京的胡同又是怎樣的呢?
(1——4段內容:四方四正、取名和日常生活有關、胡同數量多、接近鬧市卻也安靜)
3 一般來說,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建筑。反過來也可以說:有什么樣的建筑,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樣的文化。那北京胡同這樣的建筑又反映出北京胡同怎樣的文化特點呢?
請幾位同學朗讀課文(可以是自愿讀),——配上音樂。
讀的時候注意語速不要過快,要盡量讀出韻味來。別的同學讀的時候,其他的同學要注意聽,整體感知課文。看看老北京胡同文化有哪些特點?胡同文化的內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樣的感情來描繪胡同文化的。
4者從他那深邃的洞察力,從北京的胡同看出了北京的市民文化。找找文中的關鍵句,提取文章要點,說說胡同文化的內涵有哪些。
如: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北京人易于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
(三)進一步理解課文,評味文章語言
北京文化有那么多內涵,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個?(自由發言)
提示:如封閉性,封建社會傳了幾千年,一直處于閉關鎖國的狀態,作為幾朝古都的北京成了其中的代表。而美國,一輩子起碼要搬三四次家,而我們卻仍在“安土重遷”,不太愿意搬家。這種封閉的思想必將帶來觀念上的保守與落后,我們現在雖然已經“入世”了,國門打開了,不再閉關封國了,但我們的思想觀念基本上還是封閉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思想觀念的問題。
如:“處街坊”為一節。他們表面上是有來有往,禮尚往來,可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可見他們的來往僅僅是一種禮節上的應酬,他們的內心還是封閉的。
如:“他們的愛睢熱鬧不愛管閑事。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發源地,但因為他們生活在皇城根下(就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們不敢輕舉妄動,否則隨時會有殺頭的的危險。所以他們只能忍。(讓大家發表一下對“忍”的看法。)
如北京人也有一個很大的優點(你們發現了嗎?)北京人易滿足作者有幾句非常典型的細節描寫。(請學生讀讀這幾句話,要讀出韻味,讀出北京人的滿足感和得意勁。(在閱讀中品味語言,比分析的效果好很多。)(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然后比較閱讀:(大家齊讀或指名讀)
“有窩頭,較好。大腌蘿卜,好。小醬蘿卜,更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很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比較閱讀完之后,為加深對胡同文化內涵的理解,全體再朗讀有關胡同文化特點的段落。可以是自己品味,也可以是同桌對同桌讀。
(四)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作者對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體現在哪幾段?(最后三段)
(學生齊讀第十三段,注意要能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讀出韻味。)
(齊讀完后再讓學生齊讀最后幾個短語:“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細細品味這幾句語言。)
1這幾句語言有什么特點?和前面寫北京人“易于滿足”一節是同樣的語言風格嗎?
不同:前面幾句是北京市民的口頭語言,而這幾句是書面語。前者較輕快,后者較深沉。
2如果把它換成和前面一樣的語言,該如何換?效果如何?試試看。
如:“那種衰落的樣子,還有什么說的。” “那荒涼的景象,真沒得說。”“那種衰敗,確實很慘。”
效果完全不同。口頭語沒有書面語的回味無窮,意韻悠長,而用了書面語之后,感傷惆悵之情撲面而來。
3面對如此衰敗沒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詞語表達他的心情?從下一段找。
懷舊,傷感,無可奈何。
4作者是不是只有傷感、憂傷而沒有其他的想法了?
也有他理智、超脫的一面。如。。。。。。
5請大家用快、中、慢三種語速齊讀結尾句,體味一下三種語速表現出的三種不同感情。可以讀得夸張一點,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這樣容易體會、比較。
(朗讀:略)
快速的表示什么感情?(歡快、輕松)
中速呢?(認真、鄭重其事,有悲和喜,復雜多樣)
慢速呢?(深沉、悲涼)
本文該用哪一種語速讀才得體呢?(中速)
學生再齊讀一遍。
三、小結擴展。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點和胡同文化的內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語言的醇厚魅力,也體會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懷舊傷感與超脫理智。作者的眼光非常敏銳,從北京的胡同就可看出北京市民文化的特點。我們能不能也做點事情呢?看大家能不能從自己當地的建筑中發現出什么東西來。(見“單元知識”)(介紹一處的民俗和建筑,如:客家圍龍屋)
如果你想了解的話,你會哪些方面去著手研究呢?(思考、討論后讓學生自由發言,然后當作課外作業 ,讓學生在課后去閱讀或去調查研究。)
四、拓展閱讀,認識居住環境與市民文化之間的關系
1閱讀補充材料《夾縫中的上海人》,質疑討論:材料中上海的市民文化有什么特點?在作者看來上海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市民文化?上海市民文化的形成與北京市民文化的形成有何共通之處?這說明了什么?
明確:上海市民文化的特征:“精明、實惠、小家子氣、自私自利”。因為他們居住生活在狹小、擁擠的“羊腸小弄”和狹窄陰暗的“鴿子籠”里。兩地共通之處:市民文化的形成都深受人們的居住環境與居住方式的影響。這說明一個城市中人們的居住環境和方式會對其市民文化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2仿照“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語言形式,寫一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達一種鮮明的情感。
例: 院落毗連,炊煙裊裊,引車賣漿,熙來攘往。
小街橫貫,深巷悠悠,窗明幾凈,老樹參天。
五、研究性作業
對佛山舊城區(或你自己所居住的地方)進行考察,分析它們的居住環境、居住方式對當地市民文化產生的影響,并探討當地市民文化中的優點與缺陷。仿照《胡同文化》的寫法,介紹這類建筑表及其表現的人們的生活習俗和心理特點。
補充:
一、作者一生對傳統文化懷有深情,但作者對這種封閉的小市民文化,并沒有沉醉其中,是懷有一份清醒的。正因為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是下層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文化,是無力與現代文明抗爭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經濟地大潮下,這種文化一定會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者是懷有一種傷感的情緒的,對胡同及胡同文化還是有一種留戀的。
二、 提供下面材料,再次印證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感情:
“我是寫過一些談風俗,記食物,寫草木蟲魚的文章,說是“悠閑”,并不冤枉。但我也寫過一些并不悠閑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動感情的人。我不喜歡那種口不臧否人物。絕不議論朝政,無愛無憎,無是無非,膽小怕事,除了豬肉白菜的價錢什么也不關心的離退休干部,這種人有的是。
“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我小時候聽過“百忍堂”張家的故事,就非常討厭。現在一些名勝古跡賣碑帖的文物商店賣的書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鄭板橋的“難得糊涂”,二是一個大字“忍”。這是一種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學。
“周作人很欣賞杜牧的一句詩“忍過事則喜”,我以為這不像杜牧說的話。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請看《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頁)
思考:以上材料中哪些詞最能反映作者的態度?
《胡同文化》優秀教案實錄 篇15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北京胡同的特點,明確胡同文化的內涵
2、情感目標領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復雜的感情,理解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情,《胡同文化》教學設計6。
3、技能目標學會通過找中心句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重點】
提取精要,概括胡同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
探究胡同文化的歷史成因
【教學設想】
1、課時1課時
2、多媒體輔助教學
3、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作適當的誘導、點撥與開掘。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在我們江南水鄉,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什么?(水多、橋多、弄多)由此形成水鄉特有的文化風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胡同多”。俗話說,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在今天的北京,盡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區,但仍還有近半數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胡同四合院里。當來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走進北京城時,人們最感興趣的不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也不是四通八達的立交橋,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胡同,怎么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呢?因為胡同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觀。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我們就隨著京味小說家汪曾祺一起走進北京的胡同,感受那“一方水土“,體會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請同學們看幾張關于胡同的老照片,(問):從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胡同有什么樣的特點?(展示幻燈片)看后有什么感覺?
我們看到低矮、破舊、擁擠的胡同心里會不舒服,心情會感到壓抑,可是長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卻有著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么他們的感受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胡同文化的內涵
1、下面請全班同學齊讀課文5—12自然段,體會北京人對胡同的感情。
問:北京人對胡同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安土重遷,安于故土,不大輕易遷居他鄉。重,重視)
他們的這種心態,其實正是基于一種特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什么?
(生答):胡同文化。
2、胡同文化的內涵
問:那么,胡同文化的特點是什么?有哪些外在的表現?(請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將課文原句勾畫出來)
【特點】
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外在的表現】
居住環境: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
飲食條件:易于滿足,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處世哲學:愛瞧熱鬧,不愛管閑事
【設疑討論】
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現出北京市民怎樣的內在心理特征?
【小結】
從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后、保守、冷漠,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學設計6》。
北京人長期生活在天子腳下,皇城根邊,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頭變換大王旗”,使他們的日子過得戰戰兢兢,不知道什么時候災難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對外界事物顯得麻木、冷淡、漠不關心,于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從而形成以“忍”為精義的胡同文化。
三、探究胡同文化的歷史成因
請第一、二組同學齊讀課文1——4節。(正音正字約yo羊尾(yǐ)巴)
【設疑討論】
文題是“胡同文化”,作者為什么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筆墨寫北京的胡同,我們把這一部分刪去,可以嗎?為什么?
【明確】
A、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談胡同,也就是談胡同里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僅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筑外觀影響了內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觀到內在。
【小結】
古老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書,既反映了歷史沿革,又展示了社會風情,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沒有胡同,就沒有胡同文化,也就沒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深層探究】:
北京人為什么會形成如此強烈們的方位意識?
——北京,幾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齒列班,分列兩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級森嚴,這一切深深根植于北京人的思想意識中,使得他們對方位及方位所蘊涵的文化因子特別敏感。
【拓展】
一人假冒欽差大臣,矯傳圣旨,馬上讓人看出了破綻。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欽差大臣傳圣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應站在什么位置是有明確的規定的。因為他站的位置不對,所以人們馬上看出了破綻。
四、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對胡同文化的感情
那么,以“忍”,為精義,以“封閉”為內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終命運會怎樣?對此作者的態度感情又如何?帶著這兩個問題,請三、四組同學齊讀課文最后三段。(正音正字:蝦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終命運怎樣?(衰敗、沒落)
《胡同文化》優秀教案實錄 篇16
【教學目標 】
1、概括內容要點
2、了解胡同文化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感情
3 體味本文樸素、雅致的語言
【重點難點】
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設計】
1、 導入 新課
語文課比起其他的學科來更容易培養一個人的個性、靈性、悟性、創造性。猜謎: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 (建筑)
從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與人們最為親近的背景文化,它給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時代的烙印;用藝術的眼光來看,民居是凝固于時間長河的多重性藝術,它為生活平添著詩章;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民居是無處不在的倫理學、民俗學、建筑學的歷史縮影,它使生活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耐勞精神,創造了巍峨的長城、莊嚴的宮殿、秀美的園林,也創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們都有著自己獨特鮮活的生命。
2、胡同文化就是在詮釋著北京民居建筑與市民文化之間的關系。《胡同文化》放在第三單元“要點概括”之下,我們正好通過它來作概括要點的練習。
【學習方法指導】
①找關鍵語句;②無關鍵語句的找出共同的規律性的東西進行概括;③分清層次。
段落 關鍵句 要點概括 備注
胡同
(1) 北京像一塊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北京人的方位意識)
(2)胡同的 原意(水井)取名(各種來源) 源于生活
(3) 胡同的寬窄大小(區分階層)數量 (數不清)
(4)胡同是貫通大街的網絡 (方便而安靜) 影響生活
(5)胡同與四合院是一體 形成文化 影響思想
文化
(7)封閉的文化 (6)段的第一句話概括(6)(7)兩段的內容。從一些關鍵詞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遷”,“獨門獨院”,“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說“封閉”。
(8) 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9) “北京人愛瞧熱鬧,不愛管閑事” (冷漠)
(10)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已,逆來順受。)
感情
(13)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
(14)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懷舊”、“傷感”“無可奈何” 幾分留戀,幾分清醒。
(15)“再見吧,胡同”
文章的(11)(12)段分別舉“我的小說”和“生活”中的兩個例子來說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因此,沒有要點可直接畫出。
3 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一4)介紹北京的胡同。布局 影響 取名 數量。
第二部分(5一12) 胡同文化的特征。從居住 焦急 娛樂 飲食 處世方式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三部分(13一15)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沒落的感受和思考。作者寫到胡同文化在時代大潮的沖擊下的的衰敗和沒落,帶有明顯的傷感的情緒。
4 作者賦予了北京胡同文化什么樣的內涵?用原文的話回答。
“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閉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北京人愛瞧熱鬧,不愛管閑事”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已,逆來順受。”
5 北京胡同文化建筑特點與文化特點有何關系?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文化特點。由于胡同的安靜閉塞,使胡同里的人們很少與外界接觸,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們封閉守舊,安于現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過安逸日”的小農意識;而胡同的方正特點又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到其思想意識,封建正統思想較為嚴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甘做順民。
6 作者在文中對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種復雜的感情,這種感情在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作者對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時又有幾分向往留戀。例如在寫到胡同取名的來源時,列舉了很多胡同名字,這些名字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說明北京人的內心,有一種鄉土情結;下文又寫了北京胡同人們生活方式的安寧、平和,閑逸恬談,寫了北京人講究“處街坊”,懂禮數,寫了他們的飲食習慣,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樸的風俗和田園式的生活,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懷戀之情。但由于這種文化有封閉守舊一面,在商品經濟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是可貴的。最后一句“再見吧,胡同”,末尾用句號而非感嘆號,表現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
7 本文的語言有的樸實,有的典雅。兩者互相結合,富有表現力。 品味下列語句的豐富內涵。
(1) 蝦米皮敖白菜,嘿! (幾個同學范讀,體味“嘿”的表情)
一個“嘿”字,充分表現了北京市民吃了蝦米皮敖白菜之后的那種極其滿足感,證明了“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2) 睡不著,別煩躁,別著急,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對別人無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現了北京人的那種忍耐性格,最后“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 話 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調侃。
(3 )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盡情渲染胡同衰敗 沒落后的凄慘景象,引起人們的傷感 懷舊之情。
8 仿(3)寫一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現一種鮮明的情感。
例 院落比連,炊煙裊裊,引車賣漿,熙來攘往。
小街橫貫,深巷悠然,窗明幾凈,老輸參天。
9 拓展
(1)“胡同文化”與“高樓文化”相比,哪一個更封閉?
(2)我們身處在怎樣的居住文化中/
10 積累詞語 儲存 安土重(zhòng)遷 喧鬧 挪窩 摞 置身事外 安分守紀 逆來順受 煩躁 熬( o)白菜 憑吊 衰草 離披 無可奈何 席卷 沒(mò)落蝦(há)蟆陵 低佪(huái)
板書設計
補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習慣:
北京人的生活習慣接近農民。愛吃硬面餑餑,水餃,蕎麥餅,冰糖葫蘆,愛喝大碗茶,二鍋頭,愛過端午節、重陽節、春節,愛玩的是養魚養鳥養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風箏。這些都與某些城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過圣誕節、情人節,玩高爾夫球等形成了鮮明對比。
②北京人的“禮數”
北京人特別講“禮數”,這是一種文化教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對外地人的態度。老北京人不歧視外地人。向老北京人問路,得到的幾乎都是清楚、詳盡、和氣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而上海人特別歧視外地人,特別歧視穿衣不體面的外地人。
B、人情方面。北京人顧人情面子,人緣好,如課文所說。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簡樸,但決不會因為窮而失了身份,丟了體面。即便不過是一碗老豆腐,二兩燒酒,也會慢喝細品,那情態,那氣度,那派頭,簡直像面對一桌滿漢全席。
這體現了北京人悠然自得、清淡典雅的生活作風。
③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是由其特殊的歷史政治環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輦之下,人們看得最多的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險惡,天威難測,官運無常。今兒個,新科狀元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明兒個,菜市場人頭落地,大觀園底兒朝天。這風云變幻,世事滄桑,使北京人學會了忍耐,也學會了世故通達。做為專制制度下的小民他們太微不足道了,強大的皇權要消滅他們,比碾死只螞蟻還容易,所以他們學會了忍耐,學會了明哲保身,學會了得過且過。
④前門情思大碗茶
我爺爺小時候常在這里玩耍,/高高的前門仿佛挨著我的家。/一蓬衰草,幾聲蛐蛐叫。/伴隨著它度過了那灰色的年華。/吃一串冰糖葫蘆就算過節。/它一日三餐窩頭咸菜就著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它最廉價/可誰知道,誰知道,誰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著淚花。
如今我海外歸來,/又見紅墻碧瓦,/高高的前門幾回夢里想著它。/歲月風雨無情任吹打,/卻見它更顯得那英姿挺拔。/叫一聲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帶著童心帶著思念再來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這最廉價,/可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它淳厚的香味,直傳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