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備課(精選2篇)
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備課 篇1
●備課資料
1.作者簡介:張志公先生,河北省南皮縣人,1918年11月生于北京。先后在中學、大學任教。幾十年來,一直不間斷地從事研究工作,在漢語語法學、漢語修辭學、現代語文教育等領域多有建樹,著作甚豐。對中國語言學、語文教育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語言學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漢語語法常識》《語法學習講話》《現代漢語》《修辭概要》。
2.張志公和現代修辭學:張志公對現代修辭學有重大貢獻。在修辭學研究上,張志公更為科學地定義了“修辭”,將修辭學研究的范圍從詞句擴展到篇章,擺脫了歷來側重講詞格的窠臼。他認為修辭學研究和運用的重點,在于如何提高運用語言的效率。概而言之,“講究修辭就是要用最經濟的語言材料,傳遞盡可能大的信息量,達到盡可能高的準確性和可理解性,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從對修辭的這一理解出發,以詞句段篇的順序來談修辭,并結合語音、詞匯、語法、邏輯來談修辭,十分有新意。
3.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修辭,就是研究語言形式的表現方法,語言手段的選擇,語言技巧的運用,從而使語言更好地表達思想內容。不同的寫作要求,不同的表達形式,對于語言的要求也不一樣。怎樣使語言表達得簡潔、準確、明白、通順,這就是所謂的消極修辭。如何使語言表達得鮮明、生動、形象,是積極修辭。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是修辭學上的兩大分野。
4.生活閱歷、思想情趣和修辭:同是詠梅,陸游和毛澤東都用了擬人手法,但創造的藝術形象卻有很大的差異,這是因為兩人的生活閱歷、思想情趣差異較大。陸詞:“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毛詞:“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備課 篇2
●備課資料
一、下列加點字注音,正確無誤的一項是( )
a.福祉(zhǐ) 甫定(fǔ) 黃馘(xù) 清風夜唳(lì) b.濮水(pú) 澄澈(chè) 聚訟(sónɡ) 蕓蕓眾生(yún)
c.曳尾(yè) 犀利(xī) 悚然(sónɡ) 饑腸轆轆(lù)
d.累贅(zhuì) 朝暾(tūn) 嫵媚(wǔ) 清波粼粼(lín)
答案:d
二、解釋并用下列詞語造句
目不暇接 似曾相識 蕓眾生 超凡絕俗 幻化無方
意出塵外 山重水復 柳暗花明 仰之彌高 鉆之彌堅
三、關于《莊子》
《莊子》是戰國時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所著,是道家經典之一。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莊子的主要主張是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就是要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與老子并稱“老莊”。莊周及其后學的著作集。莊周(約前369~前286),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曾任漆園吏。楚威王聞其賢,聘以為相,不就,窮困終生。生平行事,略見于《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莊子》為道家經典之一。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52篇。今存33篇,分內7篇、外15篇、雜11篇,為郭象注本。內篇的思想、結構、文風都比較一致,一般認為是莊周自著。外、雜篇則兼有其后學之作,甚至羼入其他學派的個別篇章,思想觀點與內篇多有出入。如在哲學上不僅僅有唯心主義的虛無之道,有時還賦予其某些物質性,帶有唯物主義的色彩;在政治上時而主張絕對的無為,時而主張在上者無為而在下者有為;在處世態度上,時而宣揚混世,時而贊成避世;在人生觀上,時而提倡寡欲,時而鼓吹縱欲;在對待其他學派的態度上,時而堅持混合齊同,時而針鋒相對。這些分歧,反映了戰國中葉至秦漢間社會變革形勢下道家學派的發展與分化,也反映了各種學派的相互滲透。但從全書總體說,唯心主義的本體論、相對主義的循環論、認識上的不可知論、無為的政治主張、虛無的人生哲學,構成了莊子學派的基本傾向。同時,書中也有不少辯證的因素,尤其對社會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遺余力,十分深刻。 關于莊子思想的淵源,司馬遷指出:“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術”(《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書中對于儒墨等當時顯學,多有詆訾,并表現了憤世嫉俗的精神。
《莊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學著作。作者要闡述的雖然是玄虛的天道,但由于其“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所以“以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天下》),特別是大量地運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繪得似乎可感可知。其他子書也運用寓言,但多從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中引用;《莊子》“寓言十九”則多是作者所虛構。其他子書的寓言多為短小故事,插入議論之中,以資譬喻或論證;而《莊子》中的部分寓言,則擴展成篇,將作者的議論,寓于故事人物口中。如《盜跖》《秋水》《說劍》等,都是“作人姓名,使相與語,是寄辭于其人”(劉向《別錄》)。這些類似短篇小說的寓言,虛構了人物與故事情節,有動作、有對話,還有肖像、表情的描繪,與《墨子》《孟子》中基于實錄的一些對話式語錄大不相同。這是中國文學史上自覺地運用虛構手段塑造形象的開端。在塑造形象時,作者擅長于體物入微的描寫。如大鵬的怒飛(《逍遙游》)、巨魚的奮(《外物》)、鴻蒙的自得(《在》)、山狙的見巧(《徐無鬼》),都栩栩如生;厲風作而萬竅怒號(《齊物論》),黃帝奏咸池之樂而聲滿天地(《天運》),都聲情并茂;庖丁解牛(《養生主》)、伯樂治馬(《馬蹄》)、佝僂承蜩(《達生》)、莊子彈鵲(《山木》)、眾史畫圖(《田子方》)、原憲居魯(《讓王》),更是形神俱現;至于藐姑射山上的神人(《逍遙游》)、隱機而坐的南郭子綦(《齊物論》)、能破季咸看相的壺子(《應帝王》)、臨淵履危而射的伯昏無人(《田子方》)等,這些神乎其神的形象,也可以按照描寫想見其情狀。總之,太空、江海、飛禽、走獸、音樂、風云,以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言行的描畫,無一不“指事類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惟妙惟肖,大大地開拓了藝術的境界。
《莊子》還以想像豐富、結構靈活見長。“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奇見之也。……其書雖瑋而連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詭可觀”(《天下》)。這是作者寫作特色的自白。憑空虛設,海闊天空,放縱自由,宏偉壯麗,詼諧怪異。大鵬展翅萬里,北海虛懷若谷(《秋水》),盜跖聲色俱厲(《盜跖》),莊周化為蝴蝶(《齊物論》),凡此種種,都說明作者并不按現實生活的本來面目去再現生活,而是用豐富的想像,離奇的夸張,以及大量的比喻與擬人手法去寫意抒懷。在行文構思上,放得開,收得住,首尾不落俗套,轉接無留痕跡。文思跳躍,散而有結,開闔無端,令讀者恍惚迷離,正如劉熙載所說:“文之神妙,莫過于能飛。莊子之言鵬曰‘怒而飛’,今觀其文,無端而來,無端而去,殆得‘飛’之機者。”(《藝概•文概》)
富于抒情意味,也是《莊子》散文的一大特色。當作者在描述道家的理想人物或發表議論時,必定帶著滿腔熱情。如稱“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天下》)而對于昏君亂臣、虛偽君子、名利之徒,則表現得疾惡如仇,常常給予辛辣的諷刺,無情的揭露。他敢說“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直叫“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殫殘天下之圣法”(《胠篋》)。把曹商求官視為舐痔(《列御寇》),將惠施專攬相位比作嗜食腐鼠(《秋水》)。或愛或憎,或褒或貶,嬉笑怒罵,鞭辟入里。《莊子》行文千變萬化,總離不開作者的自我表現。櫟樹、游魚、蝴蝶、漁父、野馬、海鱉等等,都具有莊周的性格,體現了莊周某種精神狀態。所以盡管是論理文章,讀來卻覺得韻味無窮。此外,詞匯豐富,句式靈活,構思精巧,多用韻語,善作連類比喻等,也是同時代作者所不及的。所以魯迅認為:“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莊子》在文學上的影響很大。自宋玉、賈誼、司馬遷以來,歷代大作家幾乎無一不受到它的熏陶。在思想上,或取其憤世嫉俗、不與統治者為伍;或隨其悲觀消極,自解自嘲。對于《莊子》的藝術,或者贊嘆,或者仿效,或者從中取材而化為己意。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從《莊子》那里吸取了許多營養。
《莊子》中《列御寇》《山木》兩篇,都明寫莊周有弟子,但姓名不傳。《管子》中《心術》《白心》等篇,《韓非子》中《主道》《揚權》等篇,尤其是《呂氏春秋》與《淮南子》的許多篇章,都可見到莊子學派痕跡。似乎楚、秦一帶,其學曾頗為流傳。秦代專行法治,漢代獨尊儒術,所以對《莊子》一書不甚稱道。自三國時何晏、阮籍、嵇康出,此書才盛行。陳壽《三國志•魏書•曹植傳》說到何晏好老、莊之言,《王粲傳》說到阮籍以莊周為模則,嵇康好老、莊之說,“于是崔、向秀、郭象、司馬彪等接踵為之注,而風俗亦此移矣”(洪亮吉《曉初書齋初錄》)。隋唐之際,尊莊周為“南華真人”,奉《莊子》為“南華真經”,注《莊》之風日盛。成玄英承郭注作《南華真經注疏》著重于文字訓詁。以后宋代有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明代有焦《莊子翼》,清代有郭慶藩《莊子集釋》、王先謙《莊子集解》,都分別為各時期《莊子》注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