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導學(精選17篇)
《再別康橋》導學 篇1
一、作家作品。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歐美浪漫主義、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后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其翻譯。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后任主編。并出國游歷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志摩詩想象豐富,意境優美,字句清新,比喻新奇,韻律諧和,富于變化,追求藝術形式華麗與整飭,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二、古詩閱讀。
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問題。
* 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以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三、課文閱讀。
(一)第一節:寫詩人只身悄悄離開康橋。
2、詩中連用三個"輕輕的"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二)第二節:寫岸邊倒映在劍河里柳樹。
3、詩人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這里通過"金柳"的意象表現的是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第三節:寫劍河里的水草。
4、"招搖"一詞表現是什么?
5、"甘心"一詞表現是什么?
(四)第四節:寫康橋邊的潭。
6、"那榆蔭下的一潭"是清泉,可作者卻說"不是清泉",是"虹","是天上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個"夢"當指什么?
(五)第五節:寫詩人駕船尋夢。
7、這一節的駕船尋夢與第二、三、四節所寫的"金柳"、"青荇"和"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一樣的,但其表現有所不同,請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簡析。
內容分析:
形式分析:
8、"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兩個詩句從哪兩個方面寫尋夢,目的是表現什么?請簡析。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六)第六節:寫"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這一節寫詩人從夢幻中回到現實。
9、"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有人這樣解釋這兩個詩句:詩人"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別離的笙簫,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
10、很多評論者說:"'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將詩人靜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極致。"請問"極致"表現在哪里?請簡析。
(七)第七節:寫呼應開頭,寫詩人只身悄悄離開康橋。
11、詩末一節呼應開頭,在呼應中有變化:"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來就帶不走的,詩人卻說"不帶走",表現詩人怎樣的心情?
《再別康橋》導學參考答案 二、古詩閱讀。 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問題。 * 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以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三、課文閱讀。 (一)第一節:寫詩人只身悄悄離開康橋。 2、詩中連用三個"輕輕的"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生怕打擾了康橋的靜謐,表現作者對康橋的依戀。 (二)第二節:寫岸邊倒映在劍河里柳樹。 3、詩人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這里通過"金柳"的意象表現的是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現詩人對美麗、柔情的康橋眷念之情。 (三)第三節:寫劍河里的水草。 4、"招搖"一詞表現是什么? 表現康河對詩人的友好的熱情。 5、"甘心"一詞表現是什么? 表現對康橋的永久戀情。 (四)第四節:寫康橋邊的潭。 6、"那榆蔭下的一潭"是清泉,可作者卻說"不是清泉",是"虹","是天上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個"夢"當指什么? 是作者在這里學習與生活的依稀記憶,從而表現對康橋深沉的戀情。 (五)第五節:寫詩人駕船尋夢。 7、這一節的駕船尋夢與第二、三、四節所寫的"金柳"、"青荇"和"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一樣的,但其表現有所不同,請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簡析。 內容分析:第二、三、四節所表現的對康橋的依戀之情較為平靜,而這里較為激昂。 形式分析:如果說,以上"金柳"、"青荇"和"潭"是實寫,那么這一節是虛寫了。 8、"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兩個詩句從哪兩個方面寫尋夢,目的是表現什么?請簡析。 第一方面:時間,寫尋夢之晚,表現詩人的執著; 第二方面:心情,寫尋夢情緒,表現詩人的愉悅。 (六)第六節:寫"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這一節寫詩人從夢幻中回到現實。 9、"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有人這樣解釋這兩個詩句:詩人"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別離的笙簫,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 不夠準確。這一節寫的詩境復歸寂然。詩中的"悄悄"與"笙簫"、"夏蟲"與"沉默"無法調和的事物連接在一起,旨在表明詩人的情感在這寂靜的環境中的難以遏制,從另外一個角度表現詩人對康橋的依戀。如果解釋為"只能悄悄地吹奏別離的笙簫",那這寂靜的環境就不寂靜了。 10、很多評論者說:"'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將詩人靜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極致。"請請問"極致"在哪里?請簡析。 詩人在沉默中離別康橋,體味離別的惆悵;而康橋也與詩人感同心受,舍不得詩人的離去。作者把自己的愁緒移情于心愛的康橋,更好地表現自己的離愁別緒,所以可以說是一種"極致"。 (七)第七節:寫呼應開頭,寫詩人只身悄悄離開康橋。 11、詩末一節呼應開頭,在呼應中有變化:"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來就帶不走的,詩人卻說"不帶走",表現詩人怎樣的心情? 表現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溫柔情意。
《再別康橋》導學 篇2
一、基礎積累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蕩漾( ) 青荇( ) 笙簫( ) 沉淀( ) 長篙( ) 漫溯( )
2.下列詞語書寫有誤的一項是( )。
a.輕手躡腳 河畔
b.波光艷影 榆蔭
c.招搖過市 揉碎
d.星輝斑斕 撐船
3.下面語句朗讀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
a.我/筑輕輕的/筑招手,作別/筑西天的/筑云彩
b.軟泥上的/筑青荇,油油的/筑在水底/筑招搖
c.在康河的/筑柔波里,我/筑甘做一條/筑水草
d.我/筑揮一揮/筑衣袖,不/筑帶走一片/筑云彩
4.根據課文相關內容填空。
(1)尋夢?撐一支長篙, ;滿載一船星輝, 。
(2)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3)《再別康橋》作者是 ,是 詩派的代表人物。
[溫馨提示:“意象”即“詩人運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詩歌所繪景物。]
二、探究閱讀
5.整體感知。
(1)詩人在詩中選取了哪幾個意象來渲染和表現對康橋的依戀之情?
(2)找出本詩行文的線索。
6.重點探究。
(1)詩歌第1節中,連用三個“輕輕的”透露出什么感情?
(2)詩人“甘做一條水草”寫出了他的什么情感?
(3)第6節中把笙簫、夏蟲乃至整個康橋都賦予了人的性靈,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4)第5、6兩節中詩人時而“放歌”,時而“沉默”,各是因為什么?
[溫馨提示:對詩歌的重點探究要在整體把握詩意的基礎上完成,仔細閱讀是前提。]
7.語言品味。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這些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2)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油油”一詞具有怎樣的表現力?
(3)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連用兩個“悄悄”,具有什么作用?
[溫馨提示:語言品味要從詞語、修辭手法著手。詞語品味,要始終關注具體的語言環境,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另外還要做到整體把握與細節分析相結合。]
8.個性閱讀。
仿照示例,談談你閱讀這首詩的感受。
示例:我感覺這首詩像一幅絢麗的畫,從金柳、青荇到潭水、星輝,色調明快,遠近交錯,俯仰結合。
[溫馨提示:仿照示例寫句,既要揣摩例句的修辭、句式、感情,又要結合原詩內容,寫出真實感受。]
三、拓展閱讀
9.閱讀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個方向吹》,回答問題。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個方向吹
徐志摩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輕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溫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甜美是夢里的光輝。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負心,我的傷悲。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黯淡是夢里的光輝。
(1)你覺得詩人在詩中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緒?
(2)結合下面的知識鏈接,你能發現詩中的“她”指什么嗎?
【知識鏈接】
成見不是我們的,我們先不問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們的,我們不計較稻穗的飽滿是在哪一天……生命從它的核心里供給我們信仰,供給我們忍耐與勇敢。為此我們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敗中不頹喪,在痛苦中不絕望。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它那無限而有規律的創造性給我們在心靈的活動上一個強大的靈感。
(徐志摩《“新月”的態度》)
(3)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你認為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4)“甜美是夢里的光輝”、“黯淡是夢里的光輝”,這兩句與《再別康橋》中哪個句式比較相像?說說你的理由。
[溫馨提示:閱讀課外詩歌,不要著慌,要反復誦讀,認真體會,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詩人的感情,領略詩歌的意境。]
【參考答案】
1.yàng xìng shēng diàn gāo sù
2.b
3.d
4.略。
5.(1)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意象 (2)以離開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
6.(1)連用三個“輕輕的”,表現了詩人不忍心打破寧靜之美和對康橋的依戀之情。(2)表達他對康橋的愛戀之深。(3)笙簫悄悄奏著婉轉的別離曲,夏蟲為之沉默,康橋也為之沉默,這樣寫使情與景渾然一體,表達了詩人醇真濃厚的感情。(4)“放歌”是因為詩人被美景陶醉;“沉默”是因為詩人又回到了現實中。
7.(1)擬人。把平常的柳條化為新娘的艷影,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景色的迷人。(2)寫出河中水草的肥美;疊音詞的運用,使得詩的節奏明快而又平穩。(3)“悄悄”與開頭的“輕輕”相呼應;反復的修辭手法透露出詩人對康橋的深深眷戀。
8.示例:我感覺這首詩像一首悅耳的曲,來、彩、娘、漾等詞語押韻,音韻和諧,節奏明快,首尾圓合。
9.(1)甜美而又哀傷(2)理想(3)全詩共6節,每節的前3句相同,輾轉反復,余音裊裊。這種刻意經營的旋律組合,渲染了詩中“夢”的氛圍,也給吟唱者添上幾分“夢”態;押韻,音調和諧。(4)如: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甜美”、“黯淡”比成“夢里的光輝”,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與“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相似。
《再別康橋》導學 篇3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A. 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并于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于婚外愛戀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后隨泰漫游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并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于北平與上海之間疲于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于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里的黨家莊,忽 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時年僅36歲。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三.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四.整體鑒賞《再別康橋》。(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1. 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 -------串講詩句
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簽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于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云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這種夸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B、
第一節:借代 第二節:暗喻 第三節:擬人 第四節:移就、夸張
第五節:照應開頭 第六節:暗喻、擬人、移情 第八節:重疊復唱
C、寄托情感尋求解脫的詩歌有個共同的抒情特點,其抒情結構大體表現為:“物我相對”→“物我相融”→“物我相對”。讀者在詩的開頭往往能看到一個清晰的抒情主體,因某種現實原因而面對著一個或物象或情境的客體。然后,因出神于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體融于客體中,或神與物游,或物我皆忘。當神游或忘我到達極致后,不能繼續維持這種物我和諧時,抒情主體會幡然回到與客體的相對之中。這種抒情結構常常被詩人用來表達失意之后的虛幻寄托、抑郁縈懷的短暫解脫。
D、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回環呼應——建筑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著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仿佛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新詩特點
中國新詩是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文學進入了光輝的現代時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后的詩歌視為中國詩歌的一個獨立階段和特殊部分,稱之為新詩,不僅因為它在時間上屬于現代,更因為它反映了中國詩歌現代化的進程,是現代意義上的詩歌,這也就是新詩之所以新的所在。就其主流而言,新詩的特征主要為:(一)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鋒和一個縱隊,在科學與民主的文化啟蒙下,它是以現代的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思潮為思想基礎的,集中表現了對于人的命運和人民命運、民族命運的關注,并在創作主體的個性、自我意識和描寫對象社會化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加強。(二)以改變詩歌語言為突破口,以白話為武器,經歷了真正的“詩界革命”,而與舊傳統決裂,有意識地擺脫古典詩詞的嚴整格律,終于實現了“詩體的大解放”,“從很接近舊詩的詩變到很自由的新詩” 從而形成了完全獨立于傳統的詩詞之外的嶄新詩歌形式,并建立起現代詩歌的新傳統。(三)新詩既以舊詩為革命對象,則自必以引進外來形式為詩體模式,我們的新詩在‘五四’時代基本上是從外國詩(主要是英國詩)借來音律形式的”(朱光潛《新詩從舊詩學習得些什么》,因而它乃是‘累積了幾百年世界進步文學傳統的一個新拓的支流”,在中國詩歌流變史上,是“截然異質的突起的飛躍”。這樣就決定了中國新詩不斷接受外來影響并溶化自己民族風格中,以致在語言鑄造和詩藝運營上,愈來愈與外國詩歌趨同,逐漸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四)新詩誠然完成了舊傳統的打破和新傳統的建立;但打破或者叫決裂,并不意味著割斷,而只能是揚棄與吸收、批判與繼承,也就是推陳出新。不推陳便不能出新,而沒有可推之陳也便沒有可出之新。每一時代的新詩歌,總是在民歌和前代詩歌基礎上,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發創造出來,但它的根須卻必然深深扎在社會現實生活的土壤中。
人所共知,胡適是新詩最早的開拓者,從1915—1916年就著手白話詩的試驗,一開始就朝著打破舊詩詞最頑固的語言形式移桔的方向沖擊:“若想有一種新內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縛精神的枷鎖鐐銬”。他主張:詩要“合乎語言的自然”,“話怎么說,詩就怎么寫”,他曾說:“詩歌革命自何始,要須作詩如作文”,他把這種“詩探索”叫作詩的“嘗試”,并概括為“詩體的大解水’(《談新詩))。
鴿 子 胡適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氣!/有一群鴿子,在空中游戲。/看他們三三兩兩,/回環來往,/夷猶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村青天,十分鮮麗!(《新青年》1918年)
從藝術上來看,這首中國早期新詩的代表作也有很多特色,尤其是它較好地體現了作者本人提出的一套開風氣的新詩理論。如胡適曾指出:關于新詩的音節,靠的是“語氣的自然節奏”和“每句內部所用的字的自然和諧”,平民并不重要;而用韻方面,可以有多種自由,或“用現代的韻”,或“平厭互押”,“有韻固然好,沒有韻也不妨”;至于藝術表現方法,則需要用“具體的做法”,換言之,“凡是好詩,都是具體的;越偏向具體的,越有詩意詩味。凡是好詩,都能使我們腦子里發生一種或多種——明顯的逼人的影像”((談新詩》)。對照《鴿子》一詩,正是如此。首先,該詩的音節確實大體上做到了自然和諧,全詩基本上用自然的語氣一氣貫注下來,相當流暢;其次,該詩注意押的,且全詩又押同一韻(i),然而詩中用的又是現代韻,也不受平區限制,這樣,全詩既自由地表達了思想,但又具有詩歌的音樂感;還有,該詩的主旨(表達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的自豪感)雖是抽象的,但作品的確采用了“具體的寫法“,即把筆墨集中在描繪潔白的鴿子在藍天中“回環往來,夷猶如意”和“研身映四’這幅鮮麗的畫面上,這就避免了“抽象的題目用抽象的寫法”的弊病,也給讀者留下了聯想和回味的余地。
相隔一層紙 劉半農
屋子里攏著爐火,/老爺分付開窗買水果,/說“天氣不冷火太熱,/別任它烤壞了我。”/屋子外躺著一個叫化子,/咬緊了牙齒對著北風喊“要死”!/可憐屋外與屋里。/相隔只有一層薄紙!(1917年10月,北京)
新詩運動雖從形式革新入手,但是革新形式的目的當然也是為了能容納新的內容。如果說胡適對于新詩運動的貢獻主要在于提倡白話人詩與詩體解放,那么劉半農對新詩運動的貢獻則在于他能更鮮明地或者說更直接地強調詩的精神的革新。舊持發展到清末,由于對傳統的因循沿襲,詩體的束縛與文言的陳腐已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因此解放詩體、復蘇語言的功能便成為迫切的任務。然而,舊詩之所以舊,不僅僅在于形式的保守封閉性,還在于內容的陳腐老朽,這就是說,新詩運動必須對形式與內容進行同步變革。劉半農是最早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關注新詩內容革新的詩人之一。
這首詩在新詩史上的意義,就在于它運用正在嘗試著的新詩的形式表達一種新的、體現新的時代精神的內容。劉半農認為,詩貴在一個“真”;“只須將思想中最真的一點,用自然音響節奏寫將出來便算了事,便算極好”。新詩要汲取自《國風》以來的優秀傳統,“為野老征夫游女怨婦寫照”,善于在“社會現象中見到真處”。顯然,這首詩明顯地借鑒了傳統詩歌,尤其是在意念與表現方法上得到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詩句的暗示與啟迪,通過兩個反差極大的場景的對比描寫,鮮明、具體地揭示了社會不平等現象和貧富的懸殊對立,具有較強的批判性。這首詩還顯示了劉半農運用語言的工力。敘事與描寫簡潔概括,人物的語言鮮明有個性,諸如老爺的語言漫不經心,顯示其富貴而傲慢;而叫化子的語言強烈,節奏突兀,令人感受到他的憤怒之情。
術語:意象
意象既是詩歌形象化的基本要素,那它就廣泛存在于詩歌作品之中,因此理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就意象的分類而言,大體可分為六類1、實體意象(簡稱物象或實象)。即由現實中客觀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詩人胸中、筆下的藝術反映。2、虛幻意象(簡稱虛象)。系由詩人大腦對客觀現實作哈哈鏡式的變態反映、從而幻化虛構出的非現實中存在的幻象,諸如夢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種種意象,還包含一著神仙大顯神通與鬼蜮興妖作怪的虛構事象。3、事態意象(簡稱事象)。在詩人腦中和筆下反映出的種種事態的各自進程及其前因后果,諸如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成因等。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現象中那些可見可聞可感可觸的現象在詩人腦中和筆下的反映,如朝暉夕陰、寒來暑往、雷鳴電閃、雨雪陰晴、風云變幻對詩人情緒的具體影響等等。5、時間意象。乃是反映在詩人頭腦中和行于筆下的晨昏晝夜、春夏秋冬、古往今來的諸多意象。6、空間意象。反映在詩人腦中、筆下的意象的空間位置與距離之類,諸如上下四方、遠近高低、長短寬窄、大小粗細等等。須注意的是:后面這兩種時空意象,在具體的詩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總是與前面四種意象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現力。
在具體詩作的選題、構思、立意、表達的創作過程中,詩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特定的創作意圖,在自己頭腦的“萬花筒”里對一連串的意象進行定向篩選、拼接與組合,從而創造出千姿百態的詩的形象、詩的意境來,并隱含或包孕著詩人的情思意趣。由于對諸意象的篩選、拼接、組合的方式各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表現手法,便具有各自不同的妙趣。就意象之間聯系方式而言,大體就有:意象疊加、意象脫節、意象組合、意象并列、意象切割、意象密聚。意象示現、意象隱現和全意象等;乃至意象造型等也非與此不無關系。
《再別康橋》背景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但他這次重游康橋的時間,卻是在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是在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通知,就在一個晴朗的下午,一個人懷著砰砰直跳的激動心情,悄悄地到康橋來找他的英國朋友的。所謂“康橋”,現在通澤“劍橋’,即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輕時曾在此讀書、生活過,結識過許多英國朋友,故對此常懷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遺憾的是,因他事先沒有聯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橋,在那里靜靜地等待著他。于是,他一個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經生活過的每一塊地方、每一個角落,靜靜地散起步來,那過去的一幕幕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于他當時比較忙,又趕著到達廷頓莊去會見另一位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的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運康轎的切身感受。
《再別康橋》導學 篇4
教學目的:
一、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二、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1、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2、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一、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二、《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一、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二、媒體設計:
1、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2、播放動畫《再別康橋》。
三、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語 :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說: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動畫《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鑒賞《再別康橋》,分小組討論。(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學生討論:選擇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筑美。
1,
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回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筑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點撥: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師總結。)
六、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七、作業
1, 背誦課文。
2,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附:板書設計
云彩
星輝
金柳
作者“悄悄地”走 作別
青草
柔波
青荇
《再別康橋》導學 篇5
設計思路:
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即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再別康橋》是第二課,屬于必讀課。《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他短暫而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與本詩表達得情感息息相關,詩中典雅柔美的意象讓人陶醉,因此我將采用知人論世法,聯系詩人生平,分析詩中意象,探究康橋情結在詩中的隱喻意義,品味意境中蘊含著的詩人情感。詩是感性的,詩是不可解讀的,而誦讀詩歌又是學習詩歌的重要方法。因而我將朗誦詩歌貫穿于教學中,在朗誦的過程中體會詩歌的美。這首詩語言華麗輕盈、章法、音韻柔美和諧,在詩意美方面達到很高的水平,我將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康橋大學美麗的風光畫面,在康橋畫面的再現中使學生充分感受詩歌的詩意美。
學情分析: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教學目標:
1、在逐步深入的朗讀中領會詩人情緒的變化和詩歌的美。
2、聯系詩人生平,分析詩中意象,探究康橋情結在詩中的隱喻意義,品味意境中蘊含著的詩人情感。
3、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 體會本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并學習這種寫法。
教學重點:通過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從詩的意象中把握詩歌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本節課綜合運用啟發式、自主感悟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語言的張力,用聯想比較、鑒賞評價的教學方式來學習鑒賞詩歌。以誦讀為主,誦讀入境,欣賞詩意,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1、品讀入境法:本詩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極富傳統文化內涵,由此營造出的意境鮮明優美,讓人陶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讀中體會畫面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感。
2、知人論世法:徐志摩短暫而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與本詩所表達的情感息息相關。引導學生理解徐志摩與康橋的那段淵源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詩境的理解,同樣也能發現康橋情結在詩中的隱喻意義。
3、情景再現法:本詩靈動的文字、艷麗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清新典雅、古色古香的康橋。在教學過程中我帶領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把自己當作徐志摩,用散文化的語言再現艷麗的畫面,并在情景交融的語言中讀懂詩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前播放音樂《回家》營造氣氛,教師從古代離別詩導入新課。
自人類誕生以來,離別就是昊天之下的那輪古老的明月,伴隨著人類告別蠻荒邁入文明的進程,見證著灑滿古老驛道上的思念。離別是渡口處夕陽下漸遠的白帆;離別是客棧里遙望遠方的背影;離別是踏向遠方時,深情的回眸一望。離別是一把打開詩國大門的鑰匙,蘊藏著豐富的情感,成為歷代文人不斷吟頌的對象。
自古以來離別的詩數不勝數,同學們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謝別:如: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樣的送別,從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同時也寫出兩人之間不拘形跡的友誼。
戀別: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此詩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對將要去荒涼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戀和牽掛。
壯別: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首詩表現了詩人的惆悵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華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對友人的羨慕。
闊別: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詩人一改以往送別詩黯然銷魂的感傷情調,格調高昂,氣象壯闊,雄渾豪放。把離別這件事看得很超脫,唱出了豪邁的歌聲。
在古人的詩文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更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代人又是如何去體悟和理解離別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徐志摩先生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詩人筆下的離別之情……
設計意圖:這樣的導入,自然而然,毫無雕飾,這樣的創設,可以讓學生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時空的隧道。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 1920年,詩人“擺脫哥倫經亞大學的博士銜的引誘”,從美國動身,橫渡大西洋,到英國留學。21年,以特別生的身份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詩人在此樹立了獨立自由的思想,并接受了拜倫和雪萊的影響,開始新詩創作。
作品成就
詩歌集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 。
散文集有:《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共四集
小說集:僅《輪盤》
戲劇:僅《卞昆岡》
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等
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
關于徐志摩的死亡
1931年11月19日早八時,徐志摩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該飛機是張學良的專機,志摩免費乘坐),他要參加當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協和小禮堂為外國使者舉辦中國建筑藝術的演講會。當飛機抵達濟南南部黨家莊一帶時,忽然大霧彌漫,難辨航向。機師為尋覓準確航線,只得降低飛行高度,不料飛機撞上白馬山(又稱開山),當即墜入山谷,機身起火,機上人員——兩位機師與徐志摩全部遇難。
徐志摩的 “康橋情結”
康橋,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徐志摩曾經學習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再會吧》,但藝術上松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在那里,他接受了資產階級教育,形成以“愛、自由、美”為核心的人生觀和“康橋理想”;
在那里,他結識了影響他生命、終生為之傾慕的一個重要女性——林徽音。
在那里,他遇到了當時偉大的詩人泰戈爾,他的詩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這位大師的影響。
康橋對徐志摩的意義
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設計意圖:知人論世,初步了解詩人,輕柔的音樂,讓學生陶醉,為學生情感的融入創設情境,為詩歌誦讀鑒賞作鋪墊。
三、播放《再別康橋》朗讀視頻,初步感受詩歌意境。
設計意圖:如畫的風景,優美的音樂,動情的朗誦,立刻將學生帶入情境。
四、分析詩歌的意象,品味詩歌。
1、《再別康橋》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水草,星輝,竹篙等自然景物。
2.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 分析總結詩文內容并討論其中問題)——品讀情感變化
明確: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提問:第一節中三個“輕輕地”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有無區別?在誦讀的基礎上仔細品味,并簡要分析。
提示:首節連用三個“輕輕地”,實寫詩人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其中“正如我輕輕地來”一句中的“輕輕地”傳達的是一種“故地重游”的欣喜,另兩個“輕輕地”抒發的則是詩人對康橋深深的`眷戀和不得不離開康橋的無限惆悵之情。詩人初來時的欣喜對其離別時的眷戀和惆悵起著反襯的作用,從而使之更加突出。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提問:第二節中,詩人為什么將“河畔的金柳”比做“新娘”?
提示:這是一個形象鮮明且極富詩意的平中見奇的比喻,首先,河畔的柳樹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金黃的色彩,這與慣與穿紅著綠的新娘具有形似的特征;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點,詩人曾在這里度過了一段極為美好的時光,所以,康橋的一草一木都似一盞盞夜光酒杯,每一盞酒杯里都滿注著詩人用自己對康橋的喜愛之情釀造而成的美酒,“新娘”這一形象正好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了詩人對康橋及其一草一木的無限喜愛之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
提問:假如將“漫溯”改為“慢溯”,效果哪一個更好些?為什么?
提示:注意語素“漫”與“慢”之間的效果。(開放式話題由學生自主討論)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笙簫,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于寂然。
提問:詩人為什么別離的是“笙簫”而不是其它的樂器?
提示:此問有一定的難度從兩個角度考慮,第一,從押韻上看,“簫”與本節第四句中的“橋”構成押韻。第二,“簫”抒寫出此時此刻詩人特定的心理感受。“簫”是一種悲劇色彩較濃的樂器,常用來表現離別之苦、相思之苦。在這里,簫的這種獨特的悲劇性格正好與詩人此時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倒好處地體現出詩人因不得不離開康橋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第7節,跟開頭呼應。“云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這種夸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3、探討本詩的主旨。
(1) “金柳”比作“新娘”的含義
把“柳”比作“新娘”,亭亭玉立,秀外慧中,美麗、典雅、獨特,出乎意外,聯系1928年新婚的林徽因,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2)“水草”意象的內涵
“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與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異曲同工:“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只要我的愛人是小魚……”巧合的是,《雪花的快樂》中林徽因有“柔波似的心胸”,《偶然》里徐志摩是“天空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這是為情而傻,為情而癲、為情而狂的徐志摩。
(3) 揉碎的“彩虹似的夢”
梁思成與林徽因結婚,情敵是恩師的兒子。
(4)“不帶走一片云彩”的純潔和豁達。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4、指定三名學生伴隨優美的音樂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把這首詩的意境表達出來。(教師指導點評)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與深入理解詩歌各部分的內蘊,在整體領悟詩歌意境與情感,升華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同時訓練學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五、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
建筑美:全詩每句字數基本是六七字(間有八字句),四行一節,十分整齊;單行與雙行錯開一格排列,構成一種參差錯落的形態,增強了詩歌的形式美;
音樂美: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詩的開頭和結尾采用重疊、復沓,加強了詩的節奏感和旋律感。
(全班同學伴隨音樂有感情地朗誦,體會詩歌的音樂美。)
繪畫美:七節詩,幾乎每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的出的畫面,而且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都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不能不驚嘆于詩人對于自然的細致入微的觀察以及捕捉形象的本領。
(再次播放朗讀視頻,整體上感受詩意美。)
六、布置作業
試與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 揚 娜 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賞析提示: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后的感懷之作。詩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別時一剎那的姿態,“溫柔”、“嬌羞”、“蜜甜的憂愁”準確地傳達出少女楚楚動人的韻致以及依依惜別的情懷,“不勝涼風”的水蓮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終使詩人對日本之行的觀感定格在“水蓮花”般的少女“一低頭”的溫柔之中。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詩歌鑒賞能力以及訓練學生寫作能力。
《再別康橋》導學 篇6
一、通過自我介紹的方式導入新課
1、再回廣州;
2、葉的事業
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云游集》等。
1918年赴美國留學;1920年赴英國留學,讀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國,寫下此詩;1931年因飛機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詩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學材料,獲得感性認識。
1、學生閱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
2、指定學生朗讀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青荇(xìng)長蒿(gāo)漫溯(sù)
笙簫(xiāo)載①zǎi②zài載歌載舞裝載登載斑斕(瀾、闌)
3、教師范讀。
4、學生齊讀。
四、解釋意象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為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
②我們鑒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
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方法。
1、①輕輕的(走)(來)(招手):不想驚動別人,更不想驚動這里的美景。憂愁。②西天的云彩換成東方的朝陽如何?傍晚適合表達依依惜別之情,正如秋雨中寫離別能瀉染出這特定的意境一樣,同時作者是別西(方)而東去,因此別西天的云彩準確。
2、(金)柳→新娘→蕩漾:喜愛這美景。(比喻)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常出現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可見,以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氵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3、青荇→招搖,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戀。(擬人)
4、清泉→虹→夢:再深化,回答了為什么留戀這個問題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這里曾有自己的夢想。(為什么)
5、因此:尋夢,引起美好的回憶。撇開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陶醉)6、沉默回到現實(別離),獲得了短暫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對現實。傷感。7、照應開頭,不帶走一片云彩,飄逸、灑脫。
小結:
①這首詩每小節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個美麗的圓形結構:
美景(意象)
輕輕的(憂愁)回憶(想象)
悄悄的(灑脫)
現實(傷感)
②徐志摩的藝術風格(投影):
字句清新,韻律和諧,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個性。
六、學生反復朗讀、仔細體會。
七、知識遷移(投影)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評說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仔細的觀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新奇而準確的比喻。)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直抒胸臆。)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復雜的情感。)
沙揚娜拉!(照應題目,無奈分別,珍重,珍重。)
八、作業
有表情地朗讀,以至背誦這首詩。
《再別康橋》導學 篇7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3、學會朗讀。
【教學重點】
1、詩人情感的把握。
2、學會朗讀。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比較法,自我感悟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自古寫離別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如: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也是徐志摩這首詩的亮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朗誦《再別康橋》
1、先叫一名學生朗讀,點出生字生詞:
河畔(pàn)青荇(xìng)長蒿(gāo)漫溯(sù)笙簫(xiāo)
載:zǎi一年半載
zài載歌載舞裝載登載
斑斕(瀾、闌)
2、老師配樂朗讀。
3、學生自由讀。
4、全班齊讀。
三、介紹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教師分章節賞析詩歌
方式: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歡的一句或一節詩歌,賞析,老師點撥并進行朗讀指導。
第一節:
三個“輕輕地”:難舍難分,奠定全文基調,輕柔纏綿。
第二節:
新娘:對康橋的無限喜愛與眷戀。
艷影:不僅蕩漾在水中,也蕩漾在詩人心中。
第三節:
招搖:康橋對詩人的歡迎。
板書:
康橋互相依戀
甘心:詩人對康橋的依戀詩人。
第四節:
潭:拜倫潭。在康橋的上游,相傳拜倫曾在那游玩。榆樹濃陰覆蓋著的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富有詩意。
第五節:
詩人似乎已經忘記他要離別了,情不自禁泛舟去尋“彩虹般的夢”,游玩到很晚才歸來,李清照也曾有詩句“興盡晚回舟”,可見詩人非常快樂。歸途中看見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放歌,可見詩人快樂到極點。
第六節:
想到要和康橋離別,詩人情緒低落下來,只能悄悄吹奏”別離的笙蕭”,在沉默中體會離別的滋味。連康橋的夏蟲也似乎感受到了離別的不舍,也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此時無聲勝有聲。
板書:
沉默康橋
第七節:
“悄悄地”表明詩人不愿也不舍破壞心愛的康橋的氛圍和情境。
“不帶走一片云彩”:詩人既不愿破壞康橋的完整,也寫出了詩人的瀟灑。
美麗康橋,讓詩人情不自禁喜歡上它,也恰恰由于詩人心中充滿愛意,康橋才在詩人眼里顯得更加秀麗。以至詩人說出:“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我所知道的康橋》)
但盡管詩人非常喜歡康橋,他還是“不帶走一片云彩”地走了,走得是既纏綿又瀟灑。
板書:
再別康橋──纏綿而瀟灑
五、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為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象)
1、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
2、我們鑒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物→情→旨。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我們重點鑒賞“柳”這個意象。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常出現“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可見,以“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六、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七、感受音樂美
(先放配樂朗誦學生感悟,再分男女誦讀,然后叫一個學生誦讀)
八、結語
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顆鉆石,不,鉆石太璀璨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么,《再別康橋》像什么呢?我只能說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么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
《再別康橋》導學 篇8
教學目標 :
1.能鑒賞“新月派”詩歌的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
2.能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簡介,整體把握其詩歌特點。
教學設計:
1.學情:現代詩歌較之于當代詩歌,思想內容比較容易把握。因為《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誦,所以課堂上應少作分析,多多朗誦,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變化流程。
2.教材: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說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說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寫景抒情的特點,采用第二種說法。
3.教法:誦讀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1928年夏天。倫敦。一個三十開外、身材頎長、面容清秀的年輕人在康河邊長久的躑躅。他看不倦河畔水色,聽不厭近村晚鐘。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橋,還有那上游的拜倫潭,潭邊的果樹園……一切是那么熟悉,而如今卻又不得不向它們告別。
這位風度瀟灑、相貌英俊而又略帶倦容的人是誰?他為什么要到這里?
他就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一個風流倜儻、灑脫不羈、放浪形骸的短命詩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于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卻又是痛苦的,這個我并不多說,有興趣的自己動手去查閱資料,我要說的是詩人的“康橋情結”: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談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1928年夏天,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國途中的輪船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他名作:《偶然》、《沙揚娜拉》等。
胡適說:“他的人生觀里……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由愛、自由、美三朵鮮花所編制的詩的世界——
二、整體感知
1、題目:題目中的“再”,交代了這是詩人第二次離開,第一次的離開,作者寫就《康橋,再會吧》,如今情難自控,再次揮筆成詩,可見作者對康橋的依戀。此外,告別的對象不是人,而是物,是優美寧靜的康橋風光。就從這點上說,這首詩較之于一般的離別詩,就顯得新穎而又含蓄。
2、朗讀。要求入情入境地誦讀這首詩。
①正音,正字。青荇 榆陰 漫溯 斑斕 笙蕭
②教師范讀。
③學生自由朗讀。
④交流誦讀感受。(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著-激動-沉默-平靜)
三、討論:
1、胡適所說的詩人的“愛、自由、美”的人生觀可以在詩中那些地方可以找到?
提示:①無限眷念,難舍難分——真愛無聲
(開頭的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的寧靜與優美已經深深印刻在詩人的內心深處,以致于詩人在即將告別之際,也不忍打破康橋寧靜之美,這種細膩而真實的惜愛之情緣自詩人對康橋對美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熱愛,也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結尾處的三個“悄悄”,比起“輕輕”,略顯沉重,但是,通過詩歌主體部分感情變化可知,詩人在壯懷激烈準備高歌一曲的時候,讀懂了“悄悄是別離的笙蕭”這一清淡雅致的離別主題,因此以沉默的姿態悄悄告別,可以說,感情上更是加深對康橋的尊重和熱愛。可謂真愛無聲。)
學生也可以從選擇美好的自然物象(比如“做一條水草”表明永不分離等)來表現熱愛自然這一角度作答。
②尋夢放歌,瀟灑揮手——自由無邊
(儒雅的文人也當是性情中人,尋夢就是尋找自由,尋找愛情。當唱欲唱,卻又不唱,看似矛盾,好象感情受到了壓制,實際上卻體現了詩人還給靜謐的康河風光以自由而獲取自己心靈上的更大自由。從開頭的招手到結尾的揮一揮衣袖,感情由眷念到灑脫,境界頓出。)
學生也可以從“做一條水草“等語句分析詩人對待“物”的民主、平等態度。
③如夢如幻,如畫如歌——大美無形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著陶淵明的動人幻想。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著徐志摩的美好理想。可以說,這是詩人現實中的桃花源。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優美的意象,描繪出一幅靜美悠閑的西方油畫。加上整齊的詩行,鮮明的節奏,平平仄仄起來,聲調舒緩有致,參差錯落,就像一支動聽的小提琴樂曲。那旋律真是太悅耳、太讓人陶醉了!每節的換韻,又使得我們聽出了旋律的流動之美。首尾的呼應,又使得樂章的回環嚴密。而這一切的造化了無痕跡,得益于詩人那顆敏感纖細的心,到這里我們可以悟出:康橋是美麗的,康河的河畔是美麗的,而最美麗的當時詩人那顆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心了!)
學生可以從意象上進行分析,可以抓住色彩進行想象。不贅言。
2、進一步通過誦讀感受“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建筑美: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回環呼應——(形式)
音樂美: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語言)
繪畫美: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意境)
四、課堂練習
怎么理解詩題中的“偶然”?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參考資料:
寫于1926年5月,初載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署名志摩。這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合寫劇本《卞昆岡》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詞。
能把“偶然”這樣一個極為抽象的時間副詞,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結構,充滿情趣哲理,不但珠潤玉圓,朗朗上口而且余味無窮,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這首《偶然》小詩,對我來說,用上“情有獨鐘”之語而不為過。
詩史上,一部洋洋灑灑上千行長詩可以隨似水流年埋沒于無情的歷史沉積中,而某些玲瓏之短詩,卻能夠經歷史年代之久而獨放異彩。這首兩段十行的小詩,在現代詩歌長廊中,應堪稱別備一格之作。
這首《偶然》小詩,在徐志摩詩美追求的歷程中,還具有一些獨特的“轉折”性意義。按徐志摩的學生,著名詩人卡之琳的說法:“這首詩在作者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編《徐志摩詩集》第94頁)新月詩人陳夢家也認為:“《偶然》以及《丁當-清新》等幾首詩,劃開了他前后兩期的鴻溝,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氣,用整齊柔麗清爽的詩句,來寫那微妙的靈魂的秘密。”(《紀念徐志摩》)。的確,此詩在格律上是頗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與匠意的。全詩兩節,上下節格律對稱。每一節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個音步組成。如:“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殼,”每節的第三、第四句則都是兩音步構成,如:“你不必訝異,”“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處理上顯然嚴謹中不乏灑脫,較長的音步與較短的音步相間,讀起來紆徐從容、委婉頓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這里尤需著重指出的是這首詩歌內部充滿著的,又使人不易察覺的諸種“張力”結構,這種“張力”結構在“肌質”與“構架”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意向”與“意向”之間諸方面都存在著。獨特的“張力”結構應當說是此詩富于藝術魅力的一個奧秘。
所謂“張力”,是英美新批評所主張和實踐的一個批評術語。通俗點說,可看作是在整體詩歌的有機體中卻包含著共存著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馳的辨證關系。一首詩歌,總體上必須是有機的,具各整體性的,但內部卻允許并且應該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張力。充滿“張力”的詩歌,才能蘊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無窮。因為只有這樣的詩歌才不是靜止的,而是“寓動于靜”的。打個比方,滿張的弓雖是靜止不動的,但卻蘊滿飽含著隨時可以爆發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詩說,首先,詩題與文本之間就蘊蓄著一定的張力。“偶然”是一個完全抽象化的時間副詞,在這個標題下寫什么內容,應當說是自由隨意的,而作者在這抽象的標題下,寫的是兩件比較實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爾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們用“我和你”,“相遇”之類的作標題,雖然未嘗不可,但詩味當是相去甚遠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類誰都能從詩歌中概括出來的相當實際的詞作標題,這抽象和具象之間的張力,自然就蕩然無存了。
再次,詩歌文本內部的張力結構則更多。“你/我”就是一對“二項對立”,或是“偶爾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過的匆匆過客;“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對立”式的情感態度,及語義上的“矛盾修辭法”而呈現出充足的“張力”。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詩,則我以為把它推崇為“新批評”所稱許的最適合于“張力”分析的經典詩句也不為過。“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會著放出光芒,但卻擦肩而過,各奔自己的方向。兩個完全相異、背道而馳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統一、包孕在同一個句子里,歸結在同樣的字眼——“方向”上。
作為給讀者以強烈的“浪漫主義詩人”印象的徐志摩,這首詩歌的象征性——既有總體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許格外值得注意。這首詩歌的總體象征是與前面我們所分析的“詩題”與“文本”間的張力結構相一致的。在“偶然”這樣一個可以化生眾多具象的標題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系構成,都可以因為讀者個人情感閱歷的差異及體驗強度的深淺而進行不同的理解或組構。這正是“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易·系辭》)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個別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際挫折,或情感陰差陽錯,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無奈苦笑,悵然若失……人生,必然會有這樣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
五、作業
1.隨筆,下周一交。題目自擬,字數不少于800字。
2.背誦《再別康橋》
3.預習:如何分析《死水》中的“三美”?
《再別康橋》導學 篇9
教學目標:
1、簡要了解徐志摩、聞一多、穆旦等詩人的詩歌主張及其寫作背景。
2、反復朗讀感受詩歌音樂美,體會詩中濃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總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欣賞方法,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的能力。
4、培養學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知和鑒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
2、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義、反諷手法及其繪畫美。
3、把握《贊美》的情感基調和思想內容。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于離別的理解,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閱讀注釋① 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么?
[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后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 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 指名朗讀
3、 欣賞配樂詩朗誦
4、 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么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鑒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于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么印象?
——(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這康橋以及它周邊的秀麗都是通過描寫景物感受的。
[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云彩,金柳,艷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3、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五、比較閱讀
與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
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托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著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六、學生討論作鑒賞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蘊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于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鑒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仿佛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七、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八、遷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詩《偶然》。其詩如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
轉瞬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板書設計
云彩 運思而成
金柳 比喻
風 艷影 依戀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擬人
如 潭水 歡樂 形象
畫 長篙
星輝 離愁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再別康橋》導學 篇10
一、教學重點
1、 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了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2、 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 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 對于“繪畫美”的感悟。
2、 對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對比鑒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四、教學步驟
以古曲《陽關三疊》入境,與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這是一首關于什么的詩篇呢? (離別)
這是古人的離別,那么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
(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蕩漾地究竟是什么樣的場景?
3、鑒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鑒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么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著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著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本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么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4、詩圖
5、思考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6、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歸國后,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游,第二次游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后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
8、朗誦
首先:老師范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通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
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建筑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離別的還有什么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蕩漾的意思。
11、板書
繪畫美 音樂美 建筑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再別康橋》導學 篇11
【案例題旨】
《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它猶如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寧靜優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詩境之美。一直吸引著無數的讀者,讓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問題有:
1.教學條件下的詩歌教學應該讓學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師在學生學習體悟過程中起什么作用?運用教學策略的基本途徑有哪些?教學策略對于學生自主學習具有何種意義?
3.如何讓學生有效地學習知識?
【案例背景】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運用詩歌的意象和象征這一鑒賞詩歌的入門方法,研究、探討現代詩歌,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本課學習目標則定為: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A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B通過教師的指導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優秀文學作品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寶貴結晶。文學欣賞活動是欣賞主客體相互呼喚、適應、契合的結果,一方面欣賞主體有某種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賞客體對主體具有吸引力。教學條件下的文學欣賞活動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認識學習者已有的學習基礎及知識背景。高二學生已具備相當的鑒賞能力。讀解文本的“語表層”幾無困難。但正是由于對內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們產生滿足感,失去進一步鑒賞的興趣與動力。因此教學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強化并保持學生對鑒賞活動的需求。教學策略之一是使教學內容“陌生化”,即拉開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產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從而,讓距離去調動學生。讓學生在鑒賞過程中不斷探究并發現文本的魅力。
據此,本案例設計以學生的自我鑒賞為起點,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組織教學內容。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讓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義,建構知識,最終實現提高鑒賞能力并獲得整體發展的目的。課時目標、內容如下:
一課時,以誦讀領起,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教會學生詩歌鑒賞方法,通過對意象、意境的具體分析來幫助學生解讀作品。
【案例實錄】
導入新課后,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在此基礎上提問:《再別康橋》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學生展開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語言美。
片段一:
師: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
生:徐志摩筆下的離別像暮春里牧童的笛聲,既讓人欣喜又讓人傷感。
師:能結合詩歌具體談談么?
生:詩歌的感情從惆悵到熱烈,在第五節達到高潮,在第六節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帶著無限的悵惘離去。這種感情的變化正是基于對康橋的不可遏制的愛,這種愛讓人歡喜讓人憂。
片段二:
師:這種感情是直接表達出來的嗎?
生(1): 不是。
生(2):感情是蘊含在景物描寫之中的。
師: 對,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生(3):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師:意象的組合就是意境,請大家用散文詩般的語言描述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情感。
氣氛非常活躍,想象異常豐富,大家沉浸在創造的歡樂和對意境的描述所產生的愉悅中。
這節課結束了,但學生們似乎還沉浸在詩歌優美的意境之中,詩歌像拋向湖面的石子,在每個學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漣漪 。那純美而又憂傷的旋律與情感感染了每一個人。
【案例后記】
《再別康橋》是說不盡的,盡管在短短的一節課中,學生領略了這一藝術精品的風采,但認識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須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主線,努力“刪繁就簡,避熟就新”,帶著教材走向學生,使學生學得樂,學得深。要激發、調動學生思考,關鍵是要將一定的學習目標轉化為問題,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將主體鑒賞活動始終置于“最近發展區”,以最終實現有所發現的預期結果。在動態的多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重視對學生思維行為的引導、點撥,進行有效的課堂調控,使鑒賞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是十分關鍵的。案例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具有全新的理念,得當的方法和機敏的應變能力。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首先,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而發現的,在課堂上,鑒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鑒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為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教學條件下的鑒賞活動,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策動并促成主體鑒賞。案例中教師始終做到: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全盤授予,也沒有簡單地設置學習目標或用指令性任務去驅動學生鑒賞,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鑒賞實踐。以對問題的探究——展開問題或解決問題為途徑,從而實現了一定的教學目標。在主體活動過程中,教者以調整難度,提供支持,激勵疏導等方式給活動以切實的幫助,這種幫助正如不斷地向燃煤鼓風輸氧,使煤得以充分燃燒。這樣的教學過程使主體情知互補,心智并進,思維、語言、情意、品質得到同步協調發展,為主體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案例中“意象與意境”這一文學知識,教師不是用定論的方式傳授,而是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感悟自己去發現知識。這樣,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某一知識結論,同時經歷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切合了“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這一時代要求。與單向且被動參與教學過程相比,這種知識獲取過程具有明顯的優勢:它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它決不是一知半解的,更無需死記硬背,因而是一種“優質”的知識;學習者親歷知識的發生、創造過程,由此形成并擁有的知識具有極高的遷移價值,因而是一種“活化”的知識;另外,學習者在獲取“意象與意境”這一知識的過程中,經歷了類似于科學發現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過程,而這些方式是解決各種問題以及將來從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還是一種極具可持續發展意義的“長效”的知識。
在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的意境這一環節時,學生參與意識積極而強烈,思維活動敏捷而深刻,優美而豐富的語言更是令人贊嘆。這一切昭示著這樣一個事實:學生有思想的欲望并且能夠思考,善于思考。他們的頭腦不是一個等待灌裝的容器,而是等待點燃的火把。從案例中,似乎還可以看到“燃燒”的實現,這是教師運用開放式的問題,開放式的點拔,以至開放式的評價的結果。開放,使學生擁有一個選擇的空間,因而才有一份主動,一份生動。
雕塑大師羅丹說:生活中不時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教學亦是如此。
《再別康橋》導學 篇12
教學目標 :
1.能鑒賞“新月派”詩歌的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
2.能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簡介,整體把握其詩歌特點。
教學設計:
1.學情:現代詩歌較之于當代詩歌,思想內容比較容易把握。因為《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誦,所以課堂上應少作分析,多多朗誦,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變化流程。
2.教材: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說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說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寫景抒情的特點,采用第二種說法。
3.教法:誦讀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1928年夏天。倫敦。一個三十開外、身材頎長、面容清秀的年輕人在康河邊長久的躑躅。他看不倦河畔水色,聽不厭近村晚鐘。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橋,還有那上游的拜倫潭,潭邊的果樹園……一切是那么熟悉,而如今卻又不得不向它們告別。
這位風度瀟灑、相貌英俊而又略帶倦容的人是誰?他為什么要到這里?
他就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一個風流倜儻、灑脫不羈、放浪形骸的短命詩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于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卻又是痛苦的,這個我并不多說,有興趣的自己動手去查閱資料,我要說的是詩人的“康橋情結”: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談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1928年夏天,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國途中的輪船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他名作:《偶然》、《沙揚娜拉》等。
胡適說:“他的人生觀里……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由愛、自由、美三朵鮮花所編制的詩的世界——
二、整體感知
1、題目:題目中的“再”,交代了這是詩人第二次離開,第一次的離開,作者寫就《康橋,再會吧》,如今情難自控,再次揮筆成詩,可見作者對康橋的依戀。此外,告別的對象不是人,而是物,是優美寧靜的康橋風光。就從這點上說,這首詩較之于一般的離別詩,就顯得新穎而又含蓄。
2、朗讀。要求入情入境地誦讀這首詩。
①正音,正字。青荇 榆陰 漫溯 斑斕 笙蕭
②教師范讀。
③學生自由朗讀。
④交流誦讀感受。(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著-激動-沉默-平靜)
三、討論:
1、胡適所說的詩人的“愛、自由、美”的人生觀可以在詩中那些地方可以找到?
提示:①無限眷念,難舍難分——真愛無聲
(開頭的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的寧靜與優美已經深深印刻在詩人的內心深處,以致于詩人在即將告別之際,也不忍打破康橋寧靜之美,這種細膩而真實的惜愛之情緣自詩人對康橋對美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熱愛,也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結尾處的三個“悄悄”,比起“輕輕”,略顯沉重,但是,通過詩歌主體部分感情變化可知,詩人在壯懷激烈準備高歌一曲的時候,讀懂了“悄悄是別離的笙蕭”這一清淡雅致的離別主題,因此以沉默的姿態悄悄告別,可以說,感情上更是加深對康橋的尊重和熱愛。可謂真愛無聲。)
學生也可以從選擇美好的自然物象(比如“做一條水草”表明永不分離等)來表現熱愛自然這一角度作答。
②尋夢放歌,瀟灑揮手——自由無邊
(儒雅的文人也當是性情中人,尋夢就是尋找自由,尋找愛情。當唱欲唱,卻又不唱,看似矛盾,好象感情受到了壓制,實際上卻體現了詩人還給靜謐的康河風光以自由而獲取自己心靈上的更大自由。從開頭的招手到結尾的揮一揮衣袖,感情由眷念到灑脫,境界頓出。)
學生也可以從“做一條水草“等語句分析詩人對待“物”的民主、平等態度。
③如夢如幻,如畫如歌——大美無形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著陶淵明的動人幻想。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著徐志摩的美好理想。可以說,這是詩人現實中的桃花源。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優美的意象,描繪出一幅靜美悠閑的西方油畫。加上整齊的詩行,鮮明的節奏,平平仄仄起來,聲調舒緩有致,參差錯落,就像一支動聽的小提琴樂曲。那旋律真是太悅耳、太讓人陶醉了!每節的換韻,又使得我們聽出了旋律的流動之美。首尾的呼應,又使得樂章的回環嚴密。而這一切的造化了無痕跡,得益于詩人那顆敏感纖細的心,到這里我們可以悟出:康橋是美麗的,康河的河畔是美麗的,而最美麗的當時詩人那顆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心了!)
學生可以從意象上進行分析,可以抓住色彩進行想象。不贅言。
2、進一步通過誦讀感受“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建筑美: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回環呼應——(形式)
音樂美: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語言)
繪畫美: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意境)
四、課堂練習
怎么理解詩題中的“偶然”?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參考資料:
寫于1926年5月,初載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署名志摩。這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合寫劇本《卞昆岡》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詞。
能把“偶然”這樣一個極為抽象的時間副詞,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結構,充滿情趣哲理,不但珠潤玉圓,朗朗上口而且余味無窮,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這首《偶然》小詩,對我來說,用上“情有獨鐘”之語而不為過。
詩史上,一部洋洋灑灑上千行長詩可以隨似水流年埋沒于無情的歷史沉積中,而某些玲瓏之短詩,卻能夠經歷史年代之久而獨放異彩。這首兩段十行的小詩,在現代詩歌長廊中,應堪稱別備一格之作。
這首《偶然》小詩,在徐志摩詩美追求的歷程中,還具有一些獨特的“轉折”性意義。按徐志摩的學生,著名詩人卡之琳的說法:“這首詩在作者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編《徐志摩詩集》第94頁)新月詩人陳夢家也認為:“《偶然》以及《丁當-清新》等幾首詩,劃開了他前后兩期的鴻溝,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氣,用整齊柔麗清爽的詩句,來寫那微妙的靈魂的秘密。”(《紀念徐志摩》)。的確,此詩在格律上是頗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與匠意的。全詩兩節,上下節格律對稱。每一節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個音步組成。如:“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殼,”每節的第三、第四句則都是兩音步構成,如:“你不必訝異,”“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處理上顯然嚴謹中不乏灑脫,較長的音步與較短的音步相間,讀起來紆徐從容、委婉頓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這里尤需著重指出的是這首詩歌內部充滿著的,又使人不易察覺的諸種“張力”結構,這種“張力”結構在“肌質”與“構架”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意向”與“意向”之間諸方面都存在著。獨特的“張力”結構應當說是此詩富于藝術魅力的一個奧秘。
所謂“張力”,是英美新批評所主張和實踐的一個批評術語。通俗點說,可看作是在整體詩歌的有機體中卻包含著共存著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馳的辨證關系。一首詩歌,總體上必須是有機的,具各整體性的,但內部卻允許并且應該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張力。充滿“張力”的詩歌,才能蘊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無窮。因為只有這樣的詩歌才不是靜止的,而是“寓動于靜”的。打個比方,滿張的弓雖是靜止不動的,但卻蘊滿飽含著隨時可以爆發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詩說,首先,詩題與文本之間就蘊蓄著一定的張力。“偶然”是一個完全抽象化的時間副詞,在這個標題下寫什么內容,應當說是自由隨意的,而作者在這抽象的標題下,寫的是兩件比較實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爾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們用“我和你”,“相遇”之類的作標題,雖然未嘗不可,但詩味當是相去甚遠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類誰都能從詩歌中概括出來的相當實際的詞作標題,這抽象和具象之間的張力,自然就蕩然無存了。
再次,詩歌文本內部的張力結構則更多。“你/我”就是一對“二項對立”,或是“偶爾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過的匆匆過客;“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對立”式的情感態度,及語義上的“矛盾修辭法”而呈現出充足的“張力”。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詩,則我以為把它推崇為“新批評”所稱許的最適合于“張力”分析的經典詩句也不為過。“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會著放出光芒,但卻擦肩而過,各奔自己的方向。兩個完全相異、背道而馳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統一、包孕在同一個句子里,歸結在同樣的字眼——“方向”上。
作為給讀者以強烈的“浪漫主義詩人”印象的徐志摩,這首詩歌的象征性——既有總體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許格外值得注意。這首詩歌的總體象征是與前面我們所分析的“詩題”與“文本”間的張力結構相一致的。在“偶然”這樣一個可以化生眾多具象的標題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系構成,都可以因為讀者個人情感閱歷的差異及體驗強度的深淺而進行不同的理解或組構。這正是“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易·系辭》)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個別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際挫折,或情感陰差陽錯,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無奈苦笑,悵然若失……人生,必然會有這樣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
五、作業
1.隨筆,下周一交。題目自擬,字數不少于800字。
2.背誦《再別康橋》
3.預習:如何分析《死水》中的“三美”?
《再別康橋》導學 篇13
教學設計:
1.學情分析:現代詩歌較之于當代詩歌,思想內容比較容易把握。因為《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誦,所以課堂上應少作分析,多多朗誦,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變化流程。
2.教材分析: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說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說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寫景抒情的特點,采用第二種說法。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徐志摩及本詩歌的寫作背景;體會詩歌的意境,理解詩歌的主題;了解現代派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在熟讀和背誦的過程中,深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賞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對母校的眷戀之情和如煙似波的離情別緒。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了解詩中的意象
2、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鑒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教學重點:
從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
從詩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詩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以誦讀為主,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復朗誦鑒賞詩之美。
教學手段:
配樂詩朗誦,營造詩意氛圍,師生共同進入意境。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5分鐘)
涉及生平經歷、創作背景:
資料(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里的黨家莊,忽
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
資料2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后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
……
(設計意圖:對徐志摩的個人經歷的了解是感知詩歌真情的前提。)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說說各自的初讀感受。(2分鐘)
(述說感受: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
2、指名朗讀,交流詩歌內容。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簽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于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云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這種夸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設計意圖:了解詩歌內容的目的在于為下一步分析詩人抒發感情的方式、技巧,以及進一步理解詩人的感情夯實基礎。)
3、自讀詩歌初步感知詩人情懷。
(設計意圖:初步立即基礎上的再朗讀可以加強學生對詩歌感情的理解。)
4、賞配樂詩朗誦。
(1)欣賞配樂詩朗誦。
(2)自由朗讀
(3)讀交流誦讀感受。(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著-激動-沉默-平靜)
(設計意圖:欣賞的同時學生會不自覺地與自己的朗讀進行比較,從而進一步體味詩歌的感情為進一步研究詩歌的“三美”創造條件)
三、再讀詩歌
完成練習:字詞注音(青荇榆陰漫溯斑斕笙蕭)
四、分析鑒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預設問題(1)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于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么印象?
——風光如畫。
(2)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尋找意象)
——云彩,金柳,艷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教師總結意象:
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五、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六、朗讀詩歌
七、作業:背誦詩歌、體會詩人感情。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能鑒賞“新月派”詩歌的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
2、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鑒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教學重點:
從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
從詩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詩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以誦讀為主,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復朗誦鑒賞詩之美。
教學手段:誦讀。
教學過程:
一、交流誦讀課文技巧。
——節奏、韻腳、感情……(5分鐘)
二、再讀確定自己的學習主題(15分)
1、主題提示: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簡介詩歌“三美”追求
聞一多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集詩人、學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詩人。他不但致力于新詩藝術美的探索,提出了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歌"三美"的新格律詩理論主張,還努力進行創作實踐,寫出了許多精美詩篇。他的新格律詩理論被后人稱為現代詩學的奠基石,影響深遠。
《詩的格律》是聞一多先生系列詩論中最重要的一篇。在這篇論文中,他系統的提出"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并且還有建筑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這一關于新詩"三美"主張遂成為新格律詩派的理論綱領。
2、主題研究本詩歌“三美”。
建筑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形式)
音樂美: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語言)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繪畫美: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意境)(分析: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三、再讀課文,品味詩歌三美。12分鐘
1、一讀品位建筑美
2、品位音樂美
3、品位繪畫美
4、自由讀品位詩歌追求的“三美”。
四、背誦詩歌。8分鐘
1先完成背誦任務的介紹經驗。
2老師指導背誦技巧
主題背誦——根據各個小節之間的關系背誦。
差異背誦——找不同小節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想象背誦——根據本詩歌“繪畫美”的特點,想象各小節所創造的美麗意境背誦。
……
五、拓展。
1比較讀與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
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托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著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2談炎你對徐志摩詩的認識,將所獲寫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六、作業:
1、背誦詩歌
2、搜集并欣賞徐志摩的詩歌,進一步了解徐志摩的詩歌追求。
《再別康橋》導學 篇14
教學目的:
一、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二、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1、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2、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一、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二、《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一、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二、媒體設計:
1、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2、播放動畫《再別康橋》。
三、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語 :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說: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動畫《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鑒賞《再別康橋》,分小組討論。(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學生討論:選擇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筑美。
1,
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回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筑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點撥: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師總結。)
六、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七、作業
1, 背誦課文。
2,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附:板書設計
云彩
星輝
金柳
作者“悄悄地”走 作別
青草
柔波
青荇
《再別康橋》導學 篇1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代詩歌的方法,鍛煉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產生對文學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
【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設置情境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播放康橋的圖片,并順勢導入新課《再別康橋》。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教師配樂范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體會語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指導學生如何斷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調以及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后,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寫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別是哪些?
2.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
3.作者是怎樣描寫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那又是為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五)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舉辦詩朗誦比賽。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再別康橋》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組第2課《詩兩首》的第二篇,詩歌記下了詩人1982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學生之前也有學習過一些現代詩歌,對于鑒賞現代詩歌有一定的基礎,但是仍需要老師進一步的指導和引領,所以,在深入研讀的環節我會設置一系列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旨在引領學生解決本堂課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并且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進行小組討論,鍛煉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且引導他們掌握鑒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再別康橋》導學 篇16
教學目標 :
1.基礎知識目標: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 體會本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并學習這種寫法。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3.能力培養目標:學會新詩的欣賞方法,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4.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新詩的鑒賞(從詩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賞析)。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使用: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過程 :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 導入 新課(2`) 課前兩分鐘播放音樂《回家》營造氣氛教師通過對古代作品中 “離別”的詩句的講述,導入 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學生逐漸沉浸于音樂聲中,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學生明確:“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是詩人徐志摩的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詩題是《再別康橋》學生質疑: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和老師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講授新課(一)、徐志摩及寫作背景(投影)。(5`)教學環節 通過投影,引導學生了解徐志摩及寫作背景。教師板書:康橋: 即“劍橋”1928年11月6日,《再別康橋》。教師活動 學生明確: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2.康橋: 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 學生活動
(二)、朗讀全詩(8`) 抽查學生,教師正音;再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學生朗讀。讀準字音、節奏讀出詩中飽含的深情。
(三)、整體鑒賞《再別康橋》。(從詩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22`) 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教學環節 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提問: 1、 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2、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 [板書:離別的對象特別]繼續啟發:大家讀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 (板書:營造的氣氛輕松) 再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呢?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板書:意象的選擇新穎) 講授:《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 提示:1、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回環呼應——建筑美 2、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教師活動 明確:王勃的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是重點賞析的部分。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果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明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明確: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明確: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的分析明確:建筑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明確: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明確: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著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 \"夕陽中的新娘\", \"彩虹似的夢\"。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學生活動
三、歸納總結(3`) 教師小結: 明確: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 體會本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并學習這種寫法。 2.了解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3.學會新詩的欣賞方法,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四、布置作業 。(其中課堂作業 5`)板書設計 : 1、 誦課文(繼續播放音樂,學生邊聽邊背)。(5`) 2、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再別康橋 徐志摩 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 離別的對象特別2、營造的氣氛輕松3、意象的選擇新穎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1、形式:建筑美 2、語言:音樂美3、意境:繪畫美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再別康橋》導學 篇17
一、反復朗誦,體驗詩中的節奏、韻律,從而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
二、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咀嚼品味詩歌意境美。
三、訓練閱讀,讀出一定的詩味,達到激發學生興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學設想: 這首詩語言華麗輕盈,章法,音韻柔美和諧,在形式美方面達到很高的水準,如有條件,可播放有關康橋大學的風光片,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使學生能夠在詩意的氛圍中充分感受意境。
課時安排:一課時
由《人間四月天》將學生帶入徐志摩的話題中,讓學生講述對他的了解,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如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張等。
1、 誦讀課文。教師做出提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致的感情。在朗讀時,注意讀出輕盈的節奏。
2、 教師范讀,學生模仿。
3、 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提問:根據背景資料,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么感情?
明確:對康橋的依依惜別的深情。
(2)、提問:詩人在離別時,寫了康橋的哪些風光?你能概括出幾幅畫面?
明確:有岸邊的柳樹、康河的水草、榆樹下的清潭。
(3)、提問:詩人告別時,作了哪些動作?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1、 第一節,連用了三個輕輕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別,給全詩定下了抒情基調。既有難舍難離的真情,又有淡淡的無奈與感傷。
2、 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中的生動色彩的描繪,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態的美好,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誰能舍得離開美麗的新婚妻子呢?艷影,蕩漾在我的心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 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平靜。并有向詩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不僅物我合一,而且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愿意永遠流在康河,生于斯 ,長于斯。
4、 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瀾,浮藻間好像沉淀著彩虹做的夢境,融情入景,將人帶入夢一般的'意境中。
5、 第五節,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開,撐著長篙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6、 第六節,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情緒低落下來,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簫,詩境恢復寂然,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離別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充滿了無法化解的離愁別緒,將詩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極致。
7、 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的不舍得離去,卻不帶走一片云彩,不愿驚動心愛的康橋,不舍得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復,而是更另覺悟,眷戀,同時也有一種灑脫的意味。
附: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離別康橋的情景 作別云彩 分、淡淡的無奈和傷感
(靜)
河畔的金柳
(比喻、移就)
(戀) 康河的水草
(樂) 拜倫潭
(往昔夢想)
尋夢
(快樂極點)
(哀、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