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學案(精選17篇)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篇1
學習要點
1. 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重點講解
題解
“疏”通稱“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來作為一種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員向帝王進言,以便使下情上達的進諫奏文。疏,演變為疏通事理,分條陳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漢代,后世人們以“奏疏”作為這類進言文體的通稱。“疏”的用途較廣,論諫、陳乞、待罪、推薦、辭官等都可用“疏”。
“諫”是規過勸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對上。規勸的言論也可以稱為“諫”,如同學們學過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諫”就是“規勸的言論”的意思。“諫”古代專指用于對帝王、上級、尊長的勸告,規勸其改正不當的言行。
《諫太宗十思疏》選自《魏鄭公文集》,標題是后人加的。起初稱為《十思疏》。課文標題中的“太宗”是廟號。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廟立室供奉,為此就需要立一個名號,這就是廟號。從漢代起,每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一般都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稱為太宗或世宗。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淵之后稱帝的,廟號為太宗。由此也可推知“諫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題目,李世民活著,是不能稱其為太宗的。
“十思”的針對性
1.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無為無欲,清靜之化,遠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風近墜……今則求駿馬于萬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見輕于戎狄。”
典型史實:王珪諫太宗出美人
太宗嘗閑居與珪宴語,時有美人侍側,本廬江王瑗之姬,瑗敗籍沒入宮。太宗指示之曰:“廬江不道,賊殺其夫而納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取此婦人為是耶,為非耶?”太宗曰:“殺人而取其妻,卿乃問朕是非,何也?”對曰:“……今此婦人尚在左右,竊以圣心為是之,陛下若以為非,此謂知惡而不去也。”太宗雖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始,視人如傷,恤其勤勞,愛民猶子,每存簡約,無所營為。頃年已來,意在奢縱,勿忘卑儉,輕用人力,乃云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
典型史實:張玄素諫修乾陽殿
貞觀四年,詔發卒修洛陽宮乾陽殿以備巡幸,玄素上書諫曰:“……臣聞阿房成,秦人散;章華就,楚眾離;及乾陽畢功,隋人解體。且以陛下今時功力,何如隋日?役瘡痍之人,襲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煬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謂我不如煬帝,何如桀、紂?”對曰:“若此殿卒興,所謂同歸于亂。且陛下初平東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門并宜焚殿,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請賜于貧人。事雖不行,然天下翕然,謳歌至德。今若遵舊制,即是隋役復興。五六年間,趨舍頓異,何以昭示子孫,光敷四海?”太宗嘆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
3.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孜孜不怠,屈己從人,恒若不足。頃年已來,微有矜放。恃功業之大,意蔑前王;負圣智之明,心輕當代。”
典型史實:孔穎達諫太宗“其容若虛”
貞觀三年,太宗問給事中孔穎達曰:“《論語》云:‘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何謂也?”孔穎達對曰:“圣人設教,欲人謙光。己雖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上,求訪能事。己之才藝雖多,猶以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雖有,其狀若無;己之雖實,其容若虛。非憔匹庶,帝王之德,亦當如此。夫帝王內蘊神明,外須玄默,使深不可知……若其位居尊極,炫耀聰明,以才凌人,飾非拒諫,則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滅亡,莫不由此也。”
4.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魏征評論:“陛下初踐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達,咸思竭力,心無所隱。頃年以來,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闕廷,將陳所見,欲言則顏色不接,欲請又恩禮不加。”
典型史實:魏征諫太宗止泰山封禪
貞觀六年,匈奴克平,遠夷入貢,符瑞日至,年谷豐登,岳牧等屢請封禪。……惟魏征以為不可。……對曰:“……陛下東封,萬國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馳。今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灌莽巨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寧可引彼夷狄,以示虛弱?渴財以償,未厭遠人之望;加年給復,不償百姓之勞。或遇水旱之災,風雨之變,庸天邪議,悔不可追。豈獨臣之誠懇,亦有輿人之論。”太宗稱善,于是乃止。
5.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
魏征評論:“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視,事惟清靜,心無嗜欲,內除畢弋之物,外絕畋獵之源。數載之后,不能固志。雖無十旬之逸,或過三驅之禮。遂使盤游之娛見譏于百姓,鷹犬之貢遠及于四夷。”
典型史實:虞世南諫太宗勿縱情畋獵
太宗頗好畋獵,虞世南上疏諫曰:“臣聞秋狝冬狩,蓋惟恒典;射隼從禽,備乎前誥。伏惟陛下因聽覽之余辰,順天道以殺伐……天弧星畢,所殪已多,頒禽賜獲,皇恩亦溥。伏愿時息獵車,且韜長戟,不拒芻蕘之請,降納涓澮之流,袒裼徒博,任之群下,則貽范百王,永光萬代。”
6.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導入使諫。三年以后,見諫者悅而從之。比一二年,勉強受諫,而終不平也。”
典型史實:魏征評太宗納諫“慎始”而難“敬終”
陛下初即位,論元律師死,孫伏伽諫以為法不當死。陛下賜以蘭陵公主園,直百萬。或曰賞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諫者,所以賞之。”——此導人使諫也。后柳雄妄訴隋資,有司得,劾其偽,將論死,戴胄奏罪當徒,執之四五然后赦。謂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濫罰。”——此悅而從諫也。近皇甫德參上書言:“修洛陽宮,勞人也;收地租,厚斂也;俗尚高髻,宮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國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宮人無歲,乃稱其意!”臣奏:“人臣上書,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訕謗。”于是,陛下雖從臣言,賞帛罷之,意終不平。——此難于受諫也。
7.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魏征評論:“陛下貞觀之初,砥礪名節,不私于物,惟善是與。親愛君子,疏斥小人。今則不然,輕褻小人,禮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遠之;輕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則不見其非,遠之則莫知其是。”
典型史實:魏征刻小人權萬紀、李仁發
貞觀五年,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侍御史李仁發俱以告訐譖毀,數蒙引見。遂任心彈射,肆其欺罔。給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權萬紀、李仁發并是小人,不識大體。以譖毀為是,告訐為直。凡所彈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騁其奸計,附上罔下,多行無禮以取強直之名。誣房玄齡,斥退張亮,無所肅厲,徒損圣名。道路之人,皆興謗議……陛下縱未能舉善以崇德,豈可進奸而自損乎?”太宗欣然納之,賜征絹五百匹。其萬紀又奸狀漸露,仁發亦解黜,萬紀貶連州司馬,朝廷咸相慶賀焉。
8.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魏征評論:“貞觀之初,求賢若渴……近歲已來,由心好惡。……小人之性,好讒佞以為身謀。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輕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進。”
典型史實:太宗不識宇文士及諛諂
太宗嘗止一樹下,曰:“此嘉樹。”宇文士及從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頭謝曰:“南衙群官面折廷爭,陛下嘗不得舉手,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何聊乎?”帝意復解。
9.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魏征評論:“刑賞之本,在乎勸善而懲惡,帝王之所以與天下為畫一,不以親疏貴賤而輕重者也。今之刑賞,未必盡然。或申屈在乎好惡,輕重由乎喜怒。……刑濫則小人道長,賞謬則君子道消。”
典型史實:魏征諫太宗勿寵長樂公主
長樂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貞觀中將出降,敕有司資送,倍于長公主。魏征奏言:“昔漢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豈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陽王。’前史以為美談,天子姊妹為長公主,天子之女為公主。既加‘長’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雖有殊,義無等別。若令公主之禮有過長公主,理恐不可。實愿陛下思之。”
10.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魏征評論:“頃者責罰稍多,威怒微厲,或以供給不贍,或以人不從欲,皆非致治之所急,實乃驕奢之攸漸,是知貴不與驕期而驕自來,富不與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語也。”
典型史實:太宗自悔誤殺張蘊古
貞觀五年,張蘊古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風疾,言涉妖妄,詔令鞠于獄。蘊古言:“好德癲病有征,法不當坐。”太宗許寬宥,蘊古密報其旨,仍引與博戲。治書侍御史權萬紀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斬于東市。既而悔之,謂房玄齡曰:“公等食君之祿,須憂人之憂,事無巨細,咸當留意。今不問則不言,見事不諫爭,何所輔弼?如蘊古身為法官,與囚博戲,漏泄朕言,此亦罪狀甚重,若據常律,未至極刑。朕當時盛怒,即令處置,公等竟無一言,所司又不復奏,遂令決之,豈是道理?”
重點句解讀
1.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評析:本句緊承第一句繼續運用比喻論證手法從反面推理,連用四個“不”字,用后一個“不”否定前三個“不”,否定之否定,加強了對“積其德義”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斷,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斷。 “雖……(猶)……而況……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場上來,使人君不能有別的觀點選擇。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對人君的尊重,也促其樂于從諫,而且使諫諍不顯得突兀。
翻譯:源頭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穩卻想要樹木長得好,德行不厚卻指望國家安定,我雖然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樣明智的人呢?
2.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評析:這一句是對段首“豈取之易守之難乎?”這一問題的總結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 “竭誠以待下”和“縱情以傲物”的不同結果后,在此鄭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嚴肅地告誡:“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說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須竭誠待下,才能使群眾懷念其仁德,并從內心產生恭順之心。將君與民的關系比作舟與水的關系,確實切中要害,無怪乎唐太宗讀后,說它“言窮切至”,使自己“披覽忘倦,每達宵分”,不但取消了當年耗費民脂的封禪“盛舉”,而且常用“載舟覆舟”的比喻來告誡太子,并以此作為臨終遺訓。本言簡意深,語重心長,能振聾發聵,令人警覺。
翻譯: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樣,既能承載船只,也能傾覆船只,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
體會本文“一氣呵成,駢散相間”的語言特點
《諫太宗十思疏》是用駢文寫成的。從語句看,一是并不局限于駢文一般是用平行的兩句話,兩兩配對,直到篇末的特點,而是有所變化。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個從正面論述的排比句,緊接著又是從反面論述的三個排比句,這是和駢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二是散句的恰當使用,如“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等。三是打破了四六對仗而改用多種句法對偶,如“當神器之重”對“居域中之大”,“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對“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等。這樣,文中既有氣韻充沛的排比句,又有活潑靈動的散行句,再加上駢文所特有的對仗工整、音韻頓挫的對偶句,使整個文章一氣呵成,于整飭莊重之中呈流轉圓渾之勢,具有特殊的美感。從用詞看,文章力求避免繁復的引證、生僻的典故和多余的藻飾,語言明白曉暢。另外,文章不受聲律拘束,不避首尾虛字,這些都體現了作者崇尚質樸的文學主張和不拘一格的創新精神。魏征創造的這樣一種駢散相間的章表體,后來就成為唐宋奏疏中常用的一種形式,對后世陸贄、歐陽修、蘇軾的政論奏議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反饋練習
基礎知識
1.下列劃橫線詞語的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木之長(cháng)者 浚(jùn)其泉源
b.慮雍(yōng)蔽 正身黜(chǔ)惡
c.克終者蓋(gài)寡 董(dōng)之以嚴刑
d.垂拱(gò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劃橫線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加強自身修養
b. 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狩獵時網開一面以示有度
c. 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選拔有才能的人
d. 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老百姓
3.句子中劃橫線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無以怒而濫刑 b.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c.恩所加,則思無因以謬賞 d.將有作,則思知止有安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4.下列劃橫線詞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a.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項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b.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聞達于諸侯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
5.根據課文內容默寫填空:
① 憂懈怠, ;懼讒邪, 。
② 總此十思,宏茲九德, ,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字 ,唐太宗封之為 ,文集有 。疏,是 的一種專用文體。
二、閱讀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題
(一)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劃橫線的實詞含義全不正確的一組是
a.臣聞求木之長者 b.善始者實繁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春華秋實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葉徒相似,其實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長也
振長策而御宇內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應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8.下列劃橫線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克終者蓋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而況于明哲乎
c.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d.而況于明哲乎
臣聞求木之長者 青取之于藍
9.下列句子翻譯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權重,處者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歷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剛開始人才興旺,到后來卻成了孤家寡人。
c.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竭盡誠心,就能聯合敵對的勢力;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生人。
d.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雖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上恭順但內心并不服氣。
10.下面對這兩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闡明的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兩個比喻,先從正面喻證治國必積德,再從反面說明德不厚國不可長治久安。
c.第二段以歷代帝王為例說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歷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終的根本原因是忽視了人民的力量。
(二)
武德末,魏征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征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為之斂容,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征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慮,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鈞,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與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太宗大悅,各賜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硅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征乃止。(《貞觀政要•任賢》)
1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和現代漢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①汝離間我兄弟 ②魏征為太子洗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隱
⑤但其盡心所事 ⑥從容對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對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雅有經國之才——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獲
c.臣見之若仇——我看見他們就好象仇敵一樣
d.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優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
b.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
14.斗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建成”“隱太子”“息隱”這三人與太宗都是兄弟關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這話說明長孫無忌對唐太宗厚遇魏征從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賢,胸襟寬廣,即使對魏征這樣來自敵對營壘的人也能不計前嫌,給以重用。
d.這段文字體現了唐太宗一貫強調的“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參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鄭國公、《魏鄭公文集》 古代臣屬向皇帝分條陳述奏議的一種專用文體。 7.a 8.a 9.b 10.c(這并不是作者要說明的觀點) 11.c 12. 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篇2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學習目標
1.引導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事發揮,最后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學習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學習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導入: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鑒不遠,故能勵精圖治。隨著功業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魏征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強盛。
三、閱讀課文。 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四、分析課文第一節。
1.重點字詞
(1)實詞 求木之長者 長: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浚: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德義:
將崇極天之峻 崇:
永保無疆之休 休:
情不能勝其欲 勝:
(2)詞類活用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固:使動用法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遠:形容詞用作動詞
(3)句式
雖……(猶)………而況………乎: 雖然……尚且……何況是 ……呢
定語后置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4)句內停頓
如:臣聞 求木之長者,必 固其根本;欲 流之遠者,必 浚其泉源。
(5)重點語句翻譯
a/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b/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譯:
c/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2.研讀探討
(1)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 義是治國之本;以“ ”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翻譯第一段:
五.分析課文第2段:
1、重點字詞
承天景命 景:
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殷: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克:
董之以嚴刑 董:
震之以威怒 震:
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茍: 心: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深慎:
2.特殊句式
介詞結構后置句
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3、重點語句翻譯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譯:
b/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譯:
c/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
譯:
4、研讀探討
(1)、為什么會出現人民“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況?
答:
(2)、為什么君王會出現這種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
答:
(3)、作者反復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
翻譯第二段:
第二課時
一、研讀第三段
(1)重點字詞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忽:
將有作 作:
思謙沖以自牧 沖: 牧:
則思慎始而敬終 敬:
慮壅蔽 壅蔽:
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黜:
宏此九德 宏:
簡能而任之 簡:
可以盡豫游之樂 豫:
不言而化 化:
虧無為之大道 虧:
則思知止以安人 安: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下:
樂盤游 樂:
憂懈怠 憂:
(2)重點語句
a.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譯:
b.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譯:
c.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譯:
2、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國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
3、要實現“垂拱而治”,必須出現什么樣的局面?
答:
4、君王要怎樣做才能出現這樣的局面?
答:
5、若要”簡而能任,擇善而從”,君王就必須怎樣?
答:
6、十思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可以歸納為幾戒?
答:
7、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答:
8、作者為了將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點?
答:
9、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 ① “見可欲”、“將有作”這是戒奢侈②“念高危”、“懼滿溢”兩條是戒驕傲;③“樂盤游”、“憂懈怠”是戒放縱;④“慮壅蔽”、“懼讒邪”是戒小人;⑤“思所加”、“罰所及”是戒賞罰不公。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三、翻譯第三段
四、從課文中找出幾條成語
居安思危、 載舟覆舟、 擇善而從(之)、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 垂拱而治
五、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 (2)比喻論證
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與翻譯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譯文
臣聽說要求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穩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遠長,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國家安定,一定要積聚它的德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根底不穩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卻想國家的安定,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象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著國家的重大職權,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應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權,永遠保持無止境的美善,不考慮在安樂時想到危難、用節儉來消除奢侈,這也象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阻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水流得長遠一樣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無不是在深深憂慮中就治道顯著,而一旦功業建成就德行衰減,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保持到底的很少。難道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難了嗎?當初取得天下時才能有余,現在守天下就顯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為)在深深憂患當中一定會竭盡誠意對待臣民,成功以后,就放縱自己情感傲慢地對待別人。竭盡誠意就能使吳和越這樣的國家結成一體,傲慢地對待人,就會使骨肉親屬也能成為陌路之人。雖然用嚴刑來監督他們,用威風嚇唬他們,最終大家只圖茍且免除罪罰,卻不會感恩,表面上恭順而內心里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民眾;(他們就象水一樣)能載船也能夠顛覆船,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
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難道能不再重視嗎?統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夠看見自己喜好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惕自己;將要興建宮室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安寧;想到地位高高在上而且充滿危機,就要不忘謙虛加強道德修養;害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江海容納百川;喜愛游樂打獵,就要想到放開一面為限度;擔心自己松懈懶惰時,就要想到自始至終都要謹慎;怕自己被蒙蔽,就要想到虛心接受下面的意見;擔心有說壞話的人,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奸惡的人;施加恩澤,就要想到不要因為偏愛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生氣而濫用刑罰。全面地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發揚光大這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而采納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人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文臣武將爭相效力,君臣無事煩擾,(您)可以盡情享受巡游的樂趣,享有神仙的長壽,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說,百姓就可教化。為何一定要勞神費思,代替下臣行使職事,牢損耳目,有背無為而治的道理呢?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整理
一. 文言實詞
(一) 古今通假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嚇
(二) 古今異義
1. 必固其根本
古:樹根;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古:大;今:景象
3. 慎始而敬終
古:謹慎;今:尊敬
4. 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
古:虛;今:沖擊
5. 雖董之以嚴刑
古:監督;今:董事
6. 居域中之大
古:處在;今:居住
7.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古:路人;今:走路
8. 人君當神器之重
古:專指帝位;今:神奇的器具
(三) 詞類活用
1. 名詞作動詞
1)則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思無以怒以濫刑:用刑。
2. 形容詞作動詞
1)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傲視。
3.容詞作名詞
1)人君當神器之重:重要的位置。
2)居域中之大:重大的地位。
3)簡能而任之:才能的人。
4)擇善而從之:正確的意見。
5)則思正身以黜惡:邪惡的人。
6)居安思危:安寧的時候;危急的時候。
7)懼讒邪:愛說壞話陷害別人的邪惡之人。
8)將有作:指大興土木,營建宮殿苑囿一類事。
4. 使動用法
1) 欲流之遠者:使……流得遠。
2) 思國之安者:使……安定。
3) 則思止以安人:使……安。
4) 思虛心以納下:使……謙虛。
5) 思正身以黜惡:使……端正。
6) 必固其根本:使……牢固。
7) 宏茲九德 :使……光大。
(四) 一詞多義
1、居
1)居域中之大:擔負
2)居安思危:處在……的情況中
2、長
1)臣聞求木之長者:生長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生長
3)塞遠而流長也:與“短”反義
3、固(多時為虛詞但此時為實詞)
1)固其根本:使……牢固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牢固
4、善
1)擇善而從之:正確的意見
2)善始者實繁:好
5、下
1)則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必竭誠以待下:在下位的人
3)則思虛心以納下:在下位的人
6、危
1)居安思危:危難的時候
2)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高
7、誠
1)誠能見可欲:如果
2)竭誠則吳越為一體:誠心
3)必竭誠以待下:誠心
8、能
1)誠能見可欲:能夠
2)簡能而任之:有才能的人(名詞)
9、思
1)則思……(等句):考慮
2)總此十思:要思考的東西
二. 文言虛詞
1、蓋
1)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2)承接上文,表示推斷原因:蓋在殷憂
2、以
1)用、行:戒奢以儉
2)來: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必竭誠以待下
雖董之以嚴刑
3)用:振之以威怒
4)用來:則思知足以自戒
則思知止以安人
則思三驅以為度
則思虛心以納下
則思正身以黜惡
5)而: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6)因為: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7)連詞,不翻譯:則縱情以傲物
3、則
1)就:則縱情以傲物
2)那么:竭誠則吳越為一體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則思……
4、之
1)主謂間:臣聞求木之長者
欲流之遠者
思國之安者
2)同“的”: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德不厚而思國之安
代百司之職役哉
人君當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3)代詞:
a)代指“天下”: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b)代指“臣民”:雖董之以嚴刑
振之以威怒
c)代指“有才能的人”:簡能而任之
d)代指“善者”:擇善而從之
三.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2)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2.倒裝句
1)則縱情以傲物:則以傲物縱情
2)董之以嚴刑:以嚴刑董之
3)振之以威怒:以威怒振之
4)則思知足以自戒:則思知足以戒自
5)則思謙沖而自牧:則思謙沖而牧自
3.省略句
1)蓋(陛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2)雖(陛下)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其)茍免(嚴刑)而不懷仁,(百姓)貌恭而心不服。
3)怨不在大,可畏唯人(之力量也)。
4)(水)載舟(水)覆舟,(斯)所宜深慎。
5)誠(陛下)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6)(陛下)垂拱而治。
7)(陛下)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4.被動句
1)文武并(被)用,垂拱而治。
2)慮(被)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四. 難句翻譯
1.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譯:臣即使是最愚昧無知的人,(也)知道這些是不可能的,更何況(像陛下您這種)明智的人呢!
2.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譯:國君掌握帝王的重權,居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3.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譯:(歷代)所有的帝王,(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開頭做得好的人確實很多,(但)能夠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4.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譯:因為(陛下)處在深重憂患之中,一定竭盡誠心對待臣民。
5.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
譯:即使(陛下)用嚴酷的刑罰來監督人民,用神威嚇唬《“振”通“震,威嚇”》他們,最終(人民)只是茍且免于刑罰,但是并不會懷念(陛下)的仁慈。
6.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譯: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險,就要不忘謙虛,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
7.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譯:擔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使自己的心謙虛下來并采納下面的意見。
8.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譯: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而采納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人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文臣武將爭相效力,君臣無事煩擾,(您)可以盡情享受巡游的樂趣,享有神仙的長壽,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說,百姓就可教化。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4〕,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5〕,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復舟,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6〕,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7〕;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8〕,則思三驅以為度〔9〕;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此九德〔10〕。簡能而任之〔11〕,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選自中華書局標點本《舊唐書•魏征傳》
【注釋】
〔1〕神器:帝位。
〔2〕居域中之大:占據天地間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間。
〔3〕景:大。
〔4〕殷:深。
〔5〕董:督責,監督。
〔6〕作:興作,建筑。指興建宮室之類。
〔7〕謙沖:謙虛。自牧:自我修養。
〔8〕盤游:打獵游樂。
〔9〕三驅:一年打獵三次。《禮•王制》:“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獵)。”
〔10〕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鑒不遠,故能勵精圖治。隨著功業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魏征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強盛。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聯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并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
譯文:
我聽說過,要求樹木生長,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長遠,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使國家安定,就一定要積聚自己的道德仁義。水源不深卻希望水流得長遠,根不牢固卻要求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使國家安定,我雖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著帝王的大權重任,處于天地間至尊的地位,不考慮在安逸的環境中想到危難,戒除奢侈而厲行節儉,這也就象砍斷樹根卻要樹木長得茂盛,堵塞泉源卻希望流水長遠一樣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開始做得好的確實很多,但是能夠堅持到底的卻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難嗎?大概是他們在憂患深重的時候,必然竭盡誠意對待下屬,一旦得志,便放縱情欲,傲視他人。竭盡誠意,那么即使象吳、越那樣敵對的國家也能結為一個整體;傲視他人,那么骨肉至親也會疏遠得象過路人一樣。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恫嚇人們,結果只能使人們圖求茍且以免于刑罰,卻不會懷念國君的恩德,表面上態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氣。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樣,可以載船,也可以翻船,這是應該特別謹慎的。
果真能夠做到:見了想要得到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就想到要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寧;考慮到帝位高隨時會有危險,就想到要謙虛,并且加強自我修養;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歡打獵游樂,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擔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終謹慎;憂慮會受蒙蔽,就想到虛心接納下屬的意見;害怕讒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惡小人;加恩于人時,就想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賞賜不當;施行刑罰時,就想到不要因為正在發怒而濫施刑罰。完全做到上述十個方面,擴大九德的修養,一定會得到很多補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選擇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么,聰明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智謀,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氣力,仁愛的人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實的人就會奉獻他們的忠誠。文臣武將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勞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職務呢!(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篇3
知識目標:
學習本文多用比喻說理的手法,體會對偶句、排比句的風格特征。
能力特征:
掌握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巧。
德育目標: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意見。
教學要點:
1、學習本文作者真誠而委婉的勸諫藝術。
2、品味本文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1、問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學過程:
一、鞏固背誦。(學生先根據內容層次試背,再齊背。)
二、根據課文內容默寫填空:(略)
三、導語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忠心耿耿,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慘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四、研習魏征高超的勸諫藝術。出示投影:
(一)作者為什么稱自己為“下愚”,稱唐太宗為“明哲”?
(二)能否將“臣聞”改為“臣以為”?
(三)能否刪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四)能否將“誠能見可欲”改為“是故見可欲”?
小結: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真誠謙虛、委婉而又通達。
五、品味語言特色:
1、委婉謙虛。
2、多用比喻,生動形象。
3、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文中的對偶句、排比句,談談其表達效果。
對偶句: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排比句: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結: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2、畫線句的出處,說說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出自《詩經大雅》“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載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則舟也,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誠能見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引用了《易經》“卑以自牧”的意思。)
垂拱而治(出自《尚書成武》“垂拱而天下治。”)
小結:“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金”“字字有出處”“事事有依據”
(強調積累下列成語:局安思危、戒奢以儉、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垂拱而治、縱情傲物、載舟覆舟、長治久安、竭誠待下)
六、延伸拓展。
下面是宋代洪邁《容齋隨筆》中的《魏鄭公諫語》,請與課文作比較閱讀,并回答文后問題。
魏鄭公諫止唐太宗封禪,中間數語,引喻剴切,曰:“今有人十年長患,療治且愈,此人應皮骨僅存,便欲使負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為之良醫,疾苦雖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邊)安,未甚充實。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奪。(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從課文及此文這兩處你可看出魏征勸諫有什么特點?請稍作展開,用自己的話表述。
明確:從這兩處可看出魏征勸諫不但有大勇,還有大智。他很講究勸諫藝術,善于用比喻來說理。課文《諫太宗十思疏》一開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本文則以“十年長患”來比喻“隋氏之亂”,以“療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來說明“告成天地”(封禪)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勸諫確實是“引喻剴切”,得體動人,能讓唐太宗心服。
七、課文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反復誦讀,我們逐層領悟了作者高超的勸說方法和積極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蘊涵著傳統文化精髓的佳作,領悟它、掌握它,對于我們奠定語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處,它會讓我們享受終身。
八、作業布置。
1熟練背誦全文。
2請結合上學期學過的《燭之武退秦師》《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等篇目,談談你對文學史中燭之武、鄒忌、觸龍、魏征等論辯藝術的感悟,他們的才能何在?說辯技巧何在?成功的奧妙何在?
3古人的說辭奧妙無窮,對于處在現代社會中的現代人,對于面臨現代社會復雜的人際關系的現代人,不斷提高說話技巧,有何借鑒意義?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篇4
諫太宗十思疏
作者:魏征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臣聽說要求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穩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遠長,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國家安定,一定要積聚它的德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根底不穩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卻想國家的安定,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象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帝位的重權,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不考慮在安樂時想到危難、用節儉來消除奢侈,這也象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阻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水流得長遠一樣啊。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開頭作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貫徹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難了嗎?大凡在深重憂患當中必須竭盡誠意對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縱自己傲慢地對待一切人;竭盡誠意就能使胡和越這樣隔絕、疏遠的地方也能結成一體。傲慢地對待人,就是骨肉親屬也能成為各不相關的人。雖然用嚴刑來監督他們,用聲威嚇唬他們,結果大家只圖茍且免除罪罰,卻不懷念仁德,表面上恭順而不是內心里悅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眾人;(百姓和皇帝的關系,就象水和船一樣),水能載船也能夠顛覆船,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為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如果真的能夠作到:看見引起自己愛好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惕自己;將要興建宮室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安寧;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謙虛加強道德修養;恐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樂忘返地打獵時,就要想到古人說的“一年三次”田獵為限度;憂慮自己松懈懶惰時,就要想到自始至終都要謹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虛心接受下面意見;擔心有讒邪的人在自己身邊,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惡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沒有因為偏愛而給予不恰當的獎賞;懲罰所涉及,就要想到沒有因為生氣而濫用刑罰:總括這十思,擴大這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采納它,那些有智慧的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就會竭盡他們的威力,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文臣武將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勞神苦思,事事過問代替百官的職務呢?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諫太宗十思疏》
2002/04/23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詞義;積累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區別文中“根本、以為、虛心、縱情”等古今異義詞的含義。
2、領悟“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積極意義。
3、學習魏徵的高超的勸諫藝術。
能力目標
1、掌握作者反復開異,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藝。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德育目標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建議;勤儉簡樸,繼承優良傳統。
教學重點
1、掌握“浚、殷、沖、牧、壅、謬、董、振”等文言詞的義項。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內容及其意義。
3、學習文章用比喻說理,生動形象的特點,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于變化的風格特徵。
教學難點
1、文章第三段的內容理解。
2、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在反復朗讀中,理解句意,體味語氣,加強記誦)
2、問答法(如對文章第1-2段淺顯內容的分析理解)
3、討論法(如對文章第3段較深難內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課內適當穿插一些文句訓練,拓展學生思維)
教具準備: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課程:
一、導入新課:(故事導入)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鴿子,有一天,有大臣給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愛的鴿子,當他正玩得高興的時侯,魏徵求見,急得他把鴿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著合適的地方,無奈之下就背過雙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長談之后鴿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獨自感傷。
提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問題?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陽(現在河北省晉縣)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少年孤貧,有大志。隋未參加李密義軍,后隨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諫議大夫。由于他生性剛直,善于直言諍諫,竭誠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魏徵一生先后上書二百多次,達數十萬言,大都被采納。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親自為他寫了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這足見魏徵在當時的影響。
銜接語:魏徵是以善諫著名的,善在何處,諫有何妙,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諫太宗十思疏》。
三、解題
諫:規勸 十思:十條值得思考的情況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文體。
銜接語:魏徵向太宗規勸了十條值得思考的情況,那他為什么,在什么情況下提出的呢,我們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紹(多媒體顯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為戒,不收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私欲,明賞罰,廣開言路,積極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以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鞏固,國威遠揚,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唐太宗漸漸驕奢,漸漸忘本,開始對百姓作威作福起來。盡管“百姓頗有怨嗟之言”可是這聲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頌德的歡呼聲淹沒了。正直的魏徵對此深感擔憂,貞觀十一年(637)從三月到七月,五個月內他一連給唐太宗上了四疏,勸太宗“鑒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勵精政道,鞏固統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闡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據說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動,于是寫了《答魏徵手詔》,稱贊他“誠極忠款,言窮切至”,表示從諫改過。
五、指導誦讀
聽錄音,學生糾正字音、注意斷句,同時體會思想感情。后找一學生試讀(任挑一段),教師指點方法。
六、疏通文意:
銜接語:學習文言,大綱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積累文言現象,那么同學們考慮一下,理解詞句含義、積累文言現象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學生討論后明確:實詞、虛詞、一詞多義、通假、古今異義等。
1、師生共譯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點解釋實詞、虛詞、古今異義
2、學生齊讀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為一學習小組自主探究學習,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作答
要求:
①同學間互相的探討,解答疑難。
②個別較難的翻譯,同學間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全班討論。
③按類別歸納。(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現象積累)。
3、文言句子的翻譯:(教師指導學生翻譯,并滲透方法)
例:
①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嚇,用威風怒氣來嚇唬
方法:
a、抓關鍵詞,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b、單音詞語雙音替
c、倒裝語序倒過來。
②臣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銜接語:魏徵是一代名臣,他們中的治國境界是什么?(學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做到什么(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內容,學生集體朗讀。
②提問,十思側重于規勸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對我們有無啟發?
銜接語:作者提出的十思,語語坦誠、字字驚心,太宗之所以最終能接受踐行,并不僅僅是魏徵的赤膽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與說辭它在一、二段已為十思鋪平了道路。
③找一學生讀第一段,提問: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話題,提出了什么觀點?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
銜接語:觀點只是魏徵一家之言,不足以讓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樣才能讓其觀點有據可依呢
④學生自讀第二段,提問:作者概括了一條什么普遍規律?
分析:
借鑒古人論述,將君與民關系比作水與舟,多方論證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覺,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順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學生分析教師總結,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說人君當思,為何要思,后談思什么,環環緊扣,也把魏徵高超任諷諫藝術體現的淋漓盡致。
八、鑒賞高超的勸諫藝術:
①從思路上看,妙在何處?(先深入淺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師分析:其實聯系到我們的寫作,那就是不一定要開門見山,而蕩開一
筆,打伏筆,蓄勢,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從文章的用語上能否分析一下他們的高妙之所在?
明確、下愚、明哲、臣聞(而非臣以為)
點拔:魏徵在講諫時,有著清醒的頭腦。他雖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他沒有因太宗對自己的賞識而得意忘形。仍是堅持一貫的謹言慎行。文中語言真誠謙虛,委婉而又通達,合情而又合理,極富藝術魅力,難怪唐太宗會從善如流呢。
③與《忌諷齊王納諫》對比諷諫藝術之不同?
九、思維拓展
當今社會,我們雖然政通人和,國富民強,但也存在一些驕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們,他們用自己腐敗的雙手寫下了共和國最不協調的音符,請同學們試舉一些例子,而后根據存在問題也給他們寫上幾點值得思考的問題。
十、課文總結:
“讀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溫《諫太宗十思疏》,不僅要體味它流暢藝術的文氣,還應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徵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于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紀的同學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時刻胸懷一顆火熱的報國心!
十一、布置作業
①積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識。
②針對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并寫成文字。
十二、板書設計:
略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詞義;積累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區別文中“根本、以為、虛心、縱情”等古今異義詞的含義。
2、領悟“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積極意義。
3、學習魏征的高超的勸諫藝術。
能力目標
1、掌握作者反復開異,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藝。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德育目標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建議;勤儉簡樸,繼承優良傳統。
教學重點
1、掌握“浚、殷、沖、牧、壅、謬、董、振”等文言詞的義項。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內容及其意義。
3、學習文章用比喻說理,生動形象的特點,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于變化的風格特征。
教學難點
1、文章第三段的內容理解。
2、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在反復朗讀中,理解句意,體味語氣,加強記誦)
2、問答法(如對文章第1-2段淺顯內容的分析理解)
3、討論法(如對文章第3段較深難內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課內適當穿插一些文句訓練,拓展學生思維)
教具準備: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課程:
一、導入新課:(故事導入)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鴿子,有一天,有大臣給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愛的鴿子,當他正玩得高興的時侯,魏征求見,急得他把鴿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著合適的地方,無奈之下就背過雙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長談之后鴿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獨自感傷。
提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問題?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征。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陽(現在河北省晉縣)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少年孤貧,有大志。隋未參加李密義軍,后隨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諫議大夫。由于他生性剛直,善于直言諍諫,竭誠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數引征入臥內,訪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書二百多次,達數十萬言,大都被采納。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親自為他寫了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這足見魏征在當時的影響。
銜接語:魏征是以善諫著名的,善在何處,諫有何妙,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諫太宗十思疏》。
三、解題
諫:規勸
十思:十條值得思考的情況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文體。
銜接語:魏征向太宗規勸了十條值得思考的情況,那他為什么,在什么情況下提出的呢,我們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紹(多媒體顯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為戒,不收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私欲,明賞罰,廣開言路,積極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以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鞏固,國威遠揚,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唐太宗漸漸驕奢,漸漸忘本,開始對百姓作威作福起來。盡管“百姓頗有怨嗟之言”可是這聲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頌德的歡呼聲淹沒了。正直的魏征對此深感擔憂,貞觀十一年(637)從三月到七月,五個月內他一連給唐太宗上了四疏,勸太宗“鑒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勵精政道,鞏固統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闡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據說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動,于是寫了《答魏征手詔》,稱贊他“誠極忠款,言窮切至”,表示從諫改過。
五、指導誦讀
聽錄音,學生糾正字音、注意斷句,同時體會思想感情。后找一學生試讀(任挑一段),教師指點方法。
六、疏通文意:
銜接語:學習文言,大綱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積累文言現象,那么同學們考慮一下,理解詞句含義、積累文言現象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學生討論后明確:實詞、虛詞、一詞多義、通假、古今異義等。
1、師生共譯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點解釋實詞、虛詞、古今異義
2、學生齊讀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為一學習小組自主探究學習,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作答
要求:①同學間互相的探討,解答疑難。
②個別較難的翻譯,同學間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全班討論。
③按類別歸納。(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現象積累)。
3、文言句子的翻譯:(教師指導學生翻譯,并滲透方法)
例:①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嚇,用威風怒氣來嚇唬
方法:a、抓關鍵詞,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b、單音詞語雙音替
c、倒裝語序倒過來。
②臣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銜接語:魏征是一代名臣,他們中的治國境界是什么?(學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做到什么(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內容,學生集體朗讀。
②提問,十思側重于規勸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對我們有無啟發?
銜接語:作者提出的十思,語語坦誠、字字驚心,太宗之所以最終能接受踐行,并不僅僅是魏征的赤膽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與說辭它在一、二段已為十思鋪平了道路。
③找一學生讀第一段,提問: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話題,提出了什么觀點?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
銜接語:觀點只是魏征一家之言,不足以讓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樣才能讓其觀點有據可依呢
④學生自讀第二段,提問:作者概括了一條什么普遍規律?
分析:
借鑒古人論述,將君與民關系比作水與舟,多方論證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覺,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順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學生分析教師總結,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說人君當思,為何要思,后談思什么,環環緊扣,也把魏征高超任諷諫藝術體現的淋漓盡致。
八、鑒賞高超的勸諫藝術:
①從思路上看,妙在何處?(先深入淺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師分析:其實聯系到我們的寫作,那就是不一定要開門見山,而蕩開一筆,打伏筆,蓄勢,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從文章的用語上能否分析一下他們的高妙之所在?明確、下愚、明哲、臣聞(而非臣以為)
點拔:魏征在講諫時,有著清醒的頭腦。他雖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他沒有因太宗對自己的賞識而得意忘形。仍是堅持一貫的謹言慎行。文中語言真誠謙虛,委婉而又通達,合情而又合理,極富藝術魅力,難怪唐太宗會從善如流呢。
③與《忌諷齊王納諫》對比諷諫藝術之不同?
九、思維拓展
當今社會,我們雖然政通人和,國富民強,但也存在一些驕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們,他們用自己腐敗的雙手寫下了共和國最不協調的音符,請同學們試舉一些例子,而后根據存在問題也給他們寫上幾點值得思考的問題。
十、課文總結:
“讀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溫《諫太宗十思疏》,不僅要體味它流暢藝術的文氣,還應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于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紀的同學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時刻胸懷一顆火熱的報國心!
十一、布置作業
①積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識。
②針對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并寫成文字。
十二、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篇7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事發揮,最后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閱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
②德義:德政與信義。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勝: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憂:大憂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責。
⑨茍免:茍且免罪。
⑩宜:應當。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險。
謙沖:謙虛。
自牧:自立調養。
⑿簡能:選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義。
3.教師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訂正練習二——五
2.難句的翻譯。
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第1段
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教師引導補充。
教師小結: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上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論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后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提出這一點,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尖銳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覺。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指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時,就想到適可而止,這是戒奢侈;“念高危”、“懼滿溢”兩條指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的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胸襟寬廣像能容納滔滔江水的大海,這是戒驕傲;“樂盤游”、“憂懈怠”指外出游獵要網開一面,適度而行,擔心做事懈怠,就要時時想著善始善終,這是戒放縱;“慮壅蔽”、“懼讒邪”指虛心容納下邊的意見,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這是戒小人;“思所加”、“罰所及”指不要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謬加獎賞或濫施刑罰,這是戒賞罰不公。
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學生背誦第3段
四、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制利欲,分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社會日漸安定。在此情況下,唐太宗漸漸放松了警惕,大興土木,多次巡游、打獵。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發現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也有借鑒意義。
三、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
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2)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喻,第三句擔揭示正意。
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篇8
教學目標
1、闡釋“十思”內涵及現實意義;
2、援引內容的理解;
3、設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教學重難點
解讀援引內容;闡釋“十思”;學習設喻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檢查上節課的學習情況。
1、字詞及文言現象。
2、文意的把握。
二、明確目標
解讀援引內容;闡釋“十思”;學習設喻的論證方法。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請學生闡釋對“十思”的理解。
2、教師歸納如下
這“十思”是:為人君者,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戒自己;在將要大興土木、營建宮室的時候,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寧;考慮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險,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以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襟懷廣闊應像能容納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獵,要想到網開一面,不要趕盡殺絕;擔心懈怠情緒的滋長,就要想到做事情應善始善終;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應想到虛心采納下邊的意見;畏懼邪惡奸佞之人干預朝政,就想到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對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個人的喜好而謬加獎賞;進行懲罰,要想到不因個人的恩怨而濫施刑法。
3、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4、請學生回答對文章援引內容的理解。
5、教師總結
①“載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語》:“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鑒戒之意,緊扣文章起段。
②“謙沖而自牧”活用《易經》“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語。“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語,作為比方。這兩句,是兩兩相對的對偶句,都指出了培養自己謙虛德性的重要。
6、教師講解設喻的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常用的一種論證方法(引導學生回憶第一冊教材中《拿來主義》一文中比喻論證的運用),結合本文一例解釋。文章開頭三句,形成排比。一、二兩句先設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點出“思國之安”的“思”,與“積其德義”的“德義”,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觀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國安邦的根本所在,擺事實講道理,令人不容置疑。
總結、擴展
通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問題。
附: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
“十思”的內涵及現實意義援引和設喻的論證方法
作業布置
1、歸納各部分的論述內容及論證方法。
2、理解“十思”的內涵。
3、掌握文言字詞。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篇9
1.解題:
諫—勸諫;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我國歷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本文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
2.作者與作品:
魏征(繁寫體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陽人。隋末,因避亂而出家做道士,后參加李密反隋的起義軍,李密失敗后降唐,太宗時拜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世人稱魏鄭公。死后贈司空,謚文貞。
唐太宗曾賜手詔,贊魏征道:“昔晉武帝滅吳之后,志意驕怠,何曾(人名)位極臺司,不能直諫,乃私語于孫,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諫,朕知過矣。當置之幾案,以比弦韋(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魏征從政十六七年,上書言事二百多次,達十萬言,起奏疏收在《魏鄭公諫錄》、《貞觀政要》中。
3.寫作背景:
隋朝在農民起義中覆滅,給唐朝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積極納諫。太宗起初聽不進魏征直諫,發誓要殺他,后來他悟出這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便越聽越愛聽。這篇奏疏是魏征貞觀十一年寫各哦唐太宗的。當時,經過戰爭后的修養生息,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對外戰爭連年勝利,邊防鞏固,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游玩,勞民傷財,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當年,太宗先下令修飛仙宮,后來又詔令修建老君廟、宣尼廟。二月巡游洛陽宮,六月巡游明德宮,十月獵于洛陽苑,十一月又巡游懷州,狩于濟源,為此民怨沸騰。魏征“頻上四疏,以陳得失”(此為第二疏),太宗猛醒,還寫了《答魏征手詔》稱贊他。
三.分析第一段:
1.補充注釋:
(1.臣聞求木之長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獨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質。
(3.欲流之遠者 流:泉流,名詞。
(4.必積其德義 其:他們。
(5.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而:卻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固:穩固
(7.臣雖下愚 雖:雖然(不能講成“即使”,此句自謙)。
(8.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詞作名詞,重權、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慮。
(10.戒奢以儉 以:用,實行,厲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卻。
(12.塞源而欲流長也 流:水流,名詞。
2.學生齊讀本段,然后自譯成通順的現代漢語。
3.分析回答問題: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觀點?
答: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觀點:(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本段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證法——把積德安國這個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長、浚源欲遠這種生活常識進行比喻,使論述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而易懂;
正反對比論證法——采用強烈、鮮明的對比使勸諫對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思國之安必積德義的道理。
(3.起義句中前兩個分句對第三個分句起什么作用?
答:前兩個分句說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順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闡明的觀點,也能對觀點起到論證說明的作用。
(4.魏征雖是大膽直諫,但在勸諫中也講究方式方法,言語也中聽,你能說明這樣的特點嗎?
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勸諫生動形象化;再就是借貶低自己來抬高君主,使對方耳聽直言心悅誠服。
(5.本段三句話各是從什么角度來闡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重要性;第二句從反面論述自己的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必要性;第三句從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來闡明不積德義的嚴重后果,進一步論證治理國家,必積德義。
4.板書內容,做背誦指導:
四.作業:翻譯并背誦第一段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篇10
一、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國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二、要實現“垂拱而治”,必須出現什么樣的局面?
答: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三、君王要怎樣做才能才能出現這樣的局面?
答: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四、若要簡而能任,擇善而從,君王就必須怎樣?
答:要“十思”、宏“九德”。
五、十思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可以歸納為幾戒?
答:五戒:一戒貪心奢侈,二戒驕傲自滿,三戒放縱懈怠,四戒壅蔽讒邪,五戒謬賞濫刑。
六、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答:因為治理百姓時,雖然“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七、為什么會出現人民“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況?
答:因為“凡百元首”,“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而“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八、為什么君王會出現這種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
答: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為自承天命,而有恃無恐,“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就普通人性而言,“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終的不多,此人之常情。
九、作者反復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從而“積其德義”,因為“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無疆之休”達到國家長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須如此。如果“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十、作者為了將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點?
答:言詞懇切而情感真摯,處處為對方的江山著想;運用比喻而深入淺出,時時把握對方心理;駢散結合而句式整齊,既有語勢又簡明扼要。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聯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并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
十一、魏征此時為何向唐太宗上奏本文?
答: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鑒不遠,故能勵精圖治。隨著功業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魏征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強盛。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篇11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示例(二)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重點難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步熟悉課文,疏通字詞。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二.作者·解題
學生讀注釋。教師補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以剛正不阿、敢于直諫而名垂史冊。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茍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見敢當面提,當面頂,不口是心非,不看臉色行事。后世一些諍臣,如稱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為楷模。他不僅敢諫,而且善諫。從唐太宗貞觀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間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達數十萬言,大都為太宗采納,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誤。唐初社會能夠出現號稱“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作為諫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勞的。
題目中的“諫”是進諫的意思。疏,是一種文體名,屬于奏疏類。
三.閱讀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已經認識的字詞不但要讀準聲調,還要讀清平舌與翹舌、前鼻音與后鼻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陌生的字詞則邊讀邊看注釋或查閱詞典。
第二次:朗讀,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第三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教師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具體學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1、文言現象。
2、完成練習二—五。
3、難句的翻譯。(教師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提名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思考練習一。
第一段.開篇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先從正面說,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長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比喻說里,淺顯易懂,不容置疑。再從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而況于明哲乎?”接著進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使國家常常治久安,就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一樣只能是一種妄想。這一段的結尾,照應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總結歷史教訓,從反面論證“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歷史現象:幾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終。然后以“豈……”設問,引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時,“殷勤深”,能夠“竭誠以待下”;守天下時,難免得意洋洋,以致“縱情以傲物”。而“竭誠則……為行路”。心態不同,對人的態度不同,其結果反差強烈。這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于事。“怨不在大……深慎”,這是借鑒古人的論述,將君民關系比作水舟的關系,切中要害,振聾發聵,令人精警。這一段從現象到本質,逐層剖析,清楚有力。雖然全段未見一個“思”字,但是從反面強調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兩條戒奢侈;“念高危”、“懼滿盈”兩條戒驕傲;“了盤游”、“憂懈怠”兩條戒縱欲;“慮壅蔽”、“懼讒邪”兩條戒輕人言;“恩所加”、“罰所及”兩條戒賞罰不公。最后作者說明: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國家卻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無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積極地求治,不是消極地以不治為治。
4、聯系背景說明本文的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私欲,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上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鞏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太宗漸漸驕奢,漸漸忘本,特別是漸漸忘了隋代滅亡的歷史教訓,漸漸對人民作威作福起來。就從魏征進《十思疏》的貞觀十一年來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宮殿,多次巡游、打獵。老百姓為了服役,長年不能回家。為此有大臣進諫,他竟說:“百姓無事則驕,勞役則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爽快地接受下級的意見。于是,魏征在這一年從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銳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記“以民為本”)、“忘危”(即忘記隋代滅亡的教訓)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實在是一劑良藥。
5、學生齊讀課文。
三.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體會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體會語言特點,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二. 品味語言
1、思考:語言的特點?
明確: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論文。宋以來就受到文選家的重視,但其文學價值往往被政治價值所掩蓋。作者是初唐時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歌古樸,散文也比較好。和同時的人比較起來,他受六朝以來浮艷文風的影響較少。
唐人奏疏很多,傳誦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陸贄等幾家。
《十思疏》是一駢體文。唐代奏疏習慣上都要用駢文寫,就是后來反對駢文、提倡古文運動的韓愈也還用駢文來寫奏章。然而《十思疏》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駢文對偶、排比的形式來表達真情實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駢文的形式束縛,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虛字,如雖、終、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時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雖然是有名的史學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復的引證,看不到典故。只用了兩個淺顯的比喻。這是同當時追求形式的文風是背道而馳的。這種敢于沖破落后傳統的束縛,不拘一格的創造精神,在駢儷風氣占統治地位的初唐 時代更顯得難能可貴。
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讀,體會語言之美。
三.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反復誦讀,我們逐層領悟了作者高超的勸說方法和積極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蘊涵著傳統文化精髓的佳作,領悟它、掌握它,對我們奠定語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處,它會讓我們享受終生。
四.課堂答疑
五.誦讀、背誦
六.布置作業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篇12
《諫太宗十思疏》補充資料:長孫皇后,最賢惠的女人朝云行雨
有人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站著一個偉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長孫皇后是隋朝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母親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揚州刺史;長孫皇后生長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統的教育,形成了知書達禮、賢淑溫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時,一位卜卦先生為她測生辰八字時就說她“坤載萬物,德合無疆,履中居順,貴不可言。”
長孫氏十三歲時便嫁給了當時太原留守李淵的次子、年方十七歲的李世民為妻,她年齡雖小,但已能盡行婦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個非常稱職的小媳婦,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歡心。
李世民少年有為,文武雙全,十八歲時就單槍匹馬突入敵人陣營之中,救出身陷重圍的父親;二十歲時便有王者之風,能折節下士,疏財廣招天下豪杰;二十一歲隨父親李淵在太原起兵,親率大軍攻下隋都長安,使李淵登上天子寶座,成為大唐王朝的開國之主——唐高祖。李淵稱帝后,封李世民為秦王,負責節制關東兵馬,數年之內,李世民就揮兵掃平了中原一帶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大唐統一大業;唐高祖因之加封他為天策上將,位置在其他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戰南北期間,長孫王妃緊緊追隨著丈夫四處奔波,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戰事之余能得到一種清泉般溫柔的撫慰,從而使他在作戰中更加精神抖數,所向無敵。
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將后,便享有特殊的權力,能夠自設一套官署,伊然一個小朝廷的架式,當時歸于他麾下為他效勞的,武將有李世劾、程咬金、秦叔寶、翟長孫、秦武通、尉遲恭等能征善戰的驃勇大將;文臣則有杜如海、房玄齡、虞世南、諸葛亮、姚士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蘇勖、于志寧、蘇世長、薛收、李守素、陸清明、孔穎達、蓋文遠、許敬宗等“十八學士”,真可謂賢臣如云,勢力蓋天。李世民擁有這樣通人的局面,自然令當時貪酒好色的無能太子李建成不安,出于猜疑和嫉妒之心,他聯合三弟李元吉企圖謀害同胞兄弟李世民;陰謀卻被李世民手下的謀士察覺,迫于無奈,在大舅子長孫無忌和謀臣房玄齡的力勸下,李世民終于痛下決心,在玄武門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不久,李世民被立為太子。事實上,唐太祖李淵心中最賞識的也是他這個二兒子。對于這種骨肉相殘的慘劇,長孫王妃原本是極力反對的,但面對殘酷的政治斗爭,她一個女子又能怎么樣呢?她只好勉力地理解丈夫。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淵因年事已高而禪位給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漲船高,長孫王妃也隨即立為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后,應驗了卜卦先生說她“坤載萬物”的預言。作了至高無上的皇后,長孫氏并不因之而驕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賢良恭儉的美德。對于年老賦閑的太上皇李淵,她十分恭敬而細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怎樣調節他的生活起居,象一個普通的兒媳那樣力盡著孝道。對后宮的妃嬪,長孫皇后也非常寬容和順,她并不一心爭得專寵,反而常規勸李世民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嬪,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宮很少出現爭風吃醋的韻事,這在歷代都是極少有的。當初隋文帝的獨孤皇后雖然也曾把后宮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專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長孫皇后只憑著自己的端莊品性,就無言地影響和感化了整個后宮的氣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宮是非的干擾,能專心致志料理軍國大事,難怪唐太宗對她十分敬服呢!雖然長孫皇后出身顯貴之家,如今又富擁天下,但她卻一直遵奉著節儉簡樸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講求豪奢華美,飲食宴慶也從不鋪張,因而也帶動了后宮之中的樸實風尚,恰好為唐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樣。
因為長孫皇后的所作所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對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宮,常與她談起一些軍國大事及賞罰細節;長孫皇后雖然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預國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認為男女有別,應各司其職,因而她說:“母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預聞政事,亦為不祥。”唐太宗卻堅持要聽她的看法,長孫皇后拗不過,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則,而不愿用細枝末節的建議來束縛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謀臣賢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記住了賢妻的“居安思危’與“任賢納諫”這兩句話。當時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將漸漸開始疏于練武,唐太宗就時常在公務之暇,招集武官們演習射技,名為消遣,實際上是督促武官勤練武藝,并以演習成績作為他們升遷及獎賞的重要參考。按歷朝朝規,一般是除了皇宮守衛及個別功臣外其他人員不許帶兵器上朝,以保證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眾人張弓挾箭在陛下座側,萬一有誰圖謀不軌,傷害陛下,豈不是社稷之大難!”李世民卻說:“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懷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作風,深得手下文武諸臣的擁護,由此屬下人人自勵,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時期也不放松警惕,國家長期兵精馬壯,絲毫不怕有外來的侵犯。
關于任賢納諫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執行得尤為到家,他常對左右說:“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須借助于明鏡;君王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必須依靠直言的諫臣。”他手下的諫議大夫魏征就是一個敢于犯顏直諫的耿介之士。魏征常對唐太宗的一些不當的行為和政策,直接了當地當面指出,并力勸他改正,唐太宗對他頗為敬畏,常稱他是“忠諫之臣。”但有時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過,讓唐太宗常覺得面子上過不去。一次,唐大宗興致突發,帶了一大群護衛近臣,要表郊外狩獵。正待出宮門時,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問明了情況,當即對唐太宗進言道:“眼下時值仲春,萬物萌生,禽獸哺幼,不宜狩獵,還請陛下返宮。”唐太宗當時興趣正濃,心想:“我一個富擁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時間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獸又怎么樣呢?”于是請魏征讓到一旁,自己仍堅持這一次出游。魏征卻不肯妥協,站在路中堅決攔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馬氣沖沖地返回宮中,左右的人見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宮見到了長孫皇后,猶自義憤填膺地說:“一定要殺掉魏征這個老頑固,才能一泄我心頭之恨!”長孫皇后柔聲問明了原由,也不說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內室穿戴上禮服,然后面容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她這一舉措弄得唐太宗滿頭霧水,不知她葫蘆里埋的什么藥,因而吃驚地問:“何事如此慎重?”長孫皇后一本正經地回答:“妾聞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見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后說的甚是在理,于是滿天陰云隨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見,長孫皇后不但氣度寬宏,而且還有過人的機智。
長孫皇后與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總管太子東宮的日常用度。當時宮中實行節儉開支的制度,太子宮中也不例外,費用十分緊湊。遂安夫人時常在長孫皇后面前滴咕,說什么“太子貴為未來君王,理應受天下之供養,然而現在用度捉襟見肘,一應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屢次要求增加費用。但長孫皇后并不因為是自己的愛子就網開一面,她說:“身為儲君,來日方長,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與明智,深得宮中各類人物的敬佩,誰都愿意聽從她的安排。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文武雙全,早年即與李世民是至交,并輔佐李世民贏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勛,本應位居高官,但因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處處避嫌,以免給別人留下話柄。唐太宗原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宰相,長孫皇后卻奏稱:“妾既然已托身皇宮,位極至尊,實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漢代呂后之行可作前車之鑒。萬望圣明,不要以妾兄為宰相!”唐太宗不想聽從,他覺得讓長孫無忌任宰相憑的是他的功勛與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親疏,唯才是用”。而長孫無忌也很顧忌妹妹的關系。不愿意位極人臣。萬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讓他作開府儀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實際掌管政事,長孫無忌仍要推辭,理由是“臣為外戚,任臣為高官,恐天下人說陛下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為官擇人。唯才是用,如果無才,雖親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雖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舉,并非私親也。”長孫無忌這才答應下來,這兄妹兩人都是那種清廉無私的高潔之人。
長樂公主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掌上明珠;從小養尊處優,是一個嬌貴的金技玉葉。將出嫁時,她向父母撒嬌提出,所配嫁妝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業待興之際出嫁,嫁妝因而比較簡樸;長樂公主出嫁時已值貞觀盛世,國力強盛,要求增添些嫁妝本不過份。但魏征聽說了此事,上朝時諫道:“長樂公主之禮若過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長幼有序。規制有定,還望陛下不要授人話柄!”唐太宗本來對這番話不以為然。時代不同,情況有變,未必就非要死守陳規。回宮后,唐太宗隨口把魏征的話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卻對此十分重視,她稱贊道:“常聞陛下禮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言,實乃引禮義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發為夫婦,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顏色,不敢輕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遠,能抗言如此,實為難得,陛下不可不從啊。”于是,在長孫皇后的操持下,長樂公主帶著不甚豐厚的嫁妝出嫁了。
長孫皇后不僅是口頭上稱贊魏征,而且還派中使賜給魏征絹四百匹、錢四百緡,并傳口訊說:“聞公正直,如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轉移。”魏征得到長孫皇后的支持和鼓勵,更加盡忠盡力,經常在朝廷上犯顏直諫,絲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為有他這樣一位赤膽忠心的諫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許多過失,成為一位圣明君王,說到底,這中間實際上還有長孫皇后的一份功勞呢!
貞觀八年,長孫皇后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回來路上受了風寒,又引動了舊日痼疾,病情日漸加重。太子承乾請求以大赦囚徒并將他們送入道觀來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隨聲附和,就連耿直的魏征也沒有提出異議;但長孫皇后自己堅決反對,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壽,吾向來不做惡事;若行善無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不必因為我而攪擾,何必因我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義,終生不為自己而影響國事,眾人聽了都感動得落下了眼淚。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罷。
長孫皇后的病拖了兩年時間,終于在貞觀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僅三十六歲。彌留之際尚殷殷囑咐唐太宗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位居顯要;并請求死后薄葬,一切從簡。
唐太宗并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后的意思辦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并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臺,以便皇后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
長孫皇后以她的賢淑的品性和無私的行為,不僅贏得了唐太宗及宮內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為后世樹立了賢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時,尊號她為“文心順圣皇后。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篇13
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為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譯文:
臣聽說要求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穩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遠長,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國家安定,一定要積聚它的德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根底不穩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卻想國家的安定,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象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帝位的重權,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不考慮在安樂時想到危難、用節儉來消除奢侈,這也象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阻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水流得長遠一樣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開頭作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貫徹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難了嗎?大凡在深重憂患當中必須竭盡誠意對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縱自己傲慢地對待一切人;竭盡誠意就能使胡和越這樣隔絕、疏遠的地方也能結成一體。傲慢地對待人,就是骨肉親屬也能成為各不相關的人。雖然用嚴刑來監督他們,用聲威嚇唬他們,結果大家只圖茍且免除罪罰,卻不懷念仁德,表面上恭順而不是內心里悅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眾人;(百姓和皇帝的關系,就象水和船一樣),水能載船也能夠顛覆船,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夠作到:看見引起自己愛好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惕自己;將要興建宮室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安寧;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謙虛加強道德修養;恐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樂忘返地打獵時,就要想到古人說的“一年三次”田獵為限度;憂慮自己松懈懶惰時,就要想到自始至終都要謹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虛心接受下面意見;擔心有讒邪的人在自己身邊,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惡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沒有因為偏愛而給予不恰當的獎賞;懲罰所涉及,就要想到沒有因為生氣而濫用刑罰:總括這十思,擴大這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采納它,那些有智慧的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就會竭盡他們的威力,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文臣武將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勞神苦思,事事過問代替百官的職務呢?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篇14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一. 基礎檢測(20分)
1.下列加點詞語的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木(chǎng)之長者 浚(qùn)其泉源
b.慮雍(yōng)蔽 正身黜(chù)惡
c.克終者蓋(gài)寡 董(dǒng)之以嚴刑
d.垂拱(gǒ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枚:加強自身修養
b.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狩獵時網開一面以示有度
c.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選拔有才能的人
d.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無以怒而濫刑 b.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c.恩所加,則思無因以謬賞 d.將有作,則思知止有安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4.下列四組句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a.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項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b.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聞達于諸侯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
二.閱讀欣賞(50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5-9題(25分)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5.下列加點的實詞含義全不相同的一組是( )
a.臣聞求木之長者 b.善始者實繁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春華秋實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葉徒相似,其實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長也
振長策而御宇內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應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6.下列加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克終者蓋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而況于明哲乎
c.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d.而況于明哲乎
臣聞求木之長者 青取之于藍
7.下列加子翻譯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國君掌握帝王的重權,處在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歷代帝王,接受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剛開始做得好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c.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竭盡誠心,就能聯合敵對的勢力;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生人。
d.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雖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上恭順但內心并不服氣。
8.下面對這兩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闡明的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兩個比喻,先從正面喻證治國必積德,再從反面說明德不厚國不可長治久安。
c.第二段以歷代帝王為例說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歷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終的根本原因是忽視了人民的力量。
9.翻譯下面的句子
(1)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2)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二)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題(25分)
武德末,魏征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征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為之斂容,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征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慮,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鈞,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與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太宗大悅,各賜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硅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征乃止。(《貞觀政要·任賢》)
10.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和現代漢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①汝離間我兄弟 ②魏征為太子洗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隱
⑤但其盡心所事 ⑥從容對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1.對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雅有經國之才—--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獲
c.臣見之若仇—--我看見他們就好象仇敵一樣
d.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優秀的冶金的高手。
12.“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
a.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
b.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
13.斗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中“建成”“隱太子”“息隱”這三人與太宗都是兄弟關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這話說明長孫無忌對唐太宗厚遇魏征從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賢,胸襟寬廣,即使對魏征這樣來自敵對營壘的人也能不計前嫌,給以重用。
d.這段文字體現了唐太宗一貫強調的“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14.翻譯下面文段中劃線的句子
房玄齡與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監竇德素,問之曰:“北門近來有何營造?”德素以聞太宗。(1)太宗謂玄齡、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門小小營造,何妨卿事?”玄齡等拜謝。魏徵進曰:“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2)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營造,何容不知。責其訪問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為若是,當助陛下成之;所為若非,當奏罷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齡等問既無罪,而陛下責之,玄齡等不識所守,臣實不喻。”太宗深納之。(《大唐新語》)
(1)德素以聞太宗。
(2)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
(三)寫作訓練(30分)
15、以“居安思危”為話題,用整散相結合的句式,寫一段話,至少有兩處整句,150字即可。
附答案:
1、a.浚 jùn。
2、d.百司,百官。
3、a.a項中兩個“以”都是“因為”的意思;b項的“哉”,前一個表疑問語氣,后一個表肯定語氣;c項的“所”,前一個是代詞,代動詞“加”涉及的對象,后一個“所”與“為”共同表被動;d項的“則”前一個是“就”,后一個作“是”講。
4、b.略。
5、a.a項:聽說;懂得;聞名。 b項:實在,確實;果實,這里作動詞用;果實。c項:威嚇;舉起;舉起。 d項:水流;流動;水流。
6、a.a項兩個“蓋”都表推斷語氣;b項兩個“而”,前一個表轉折,后一個表承接;c項的兩個“之”前一個代詞,后一個結構助詞;d項兩個“于”前一個“對于”,后一個“從”。
7、d.“終茍免”: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
8、c.不是作者的觀點。
9、略。
10、c 。
11、c.
12、a
13、a(三者是同一人)
14、①竇德素把房玄齡等詢問之事告訴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為什么責備他們,也不明白他們為什么要謝罪。
15、略。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篇15
教學目標
①援引和設喻的論證方法;②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理論結構。
教學重難點
難點:①援引內容的理解;②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的把握。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要點
1.疏通字詞。
2.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論證結構。
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同學們一定特別熟悉,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什么呢?(納諫)。縱觀貞觀一朝,諍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無所忌諱,堪稱第一人。魏征跟隨太宗十余年,先后陳諫二百多條,言辭切峻,頗中弊端。更為難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論疏奏并非一事一時而發,而是高瞻遠矚,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遠見。這篇《諫太宗十思疏》作于貞觀十一年,當時,所謂的“貞觀之治”正處于顛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卻提出要居安思危,實在是具有戰略眼光的。
二、明確目標
1.借助工具書,疏通字詞;
2.理清文章的結構。
三、整體感知
1.請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用鉛筆畫下有疑問的字詞。
2.本文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中心論點是什么?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通讀全文,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使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1)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2)德義:德政與信義。
(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勝:不堪。
(5)景命:大命。(6)殷憂:大憂。道著:道行顯著。
(7)克:能夠。(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遙遠。
(9)董:督責。(10)茍免:茍且免罪。懷仁:懷念仁德。
(11)奔車朽索:用腐爛的繩索駕馭飛奔的馬車,比喻事情的危險。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險。謙沖:謙虛。自牧:自己調養。
(13)盤游:游樂盤桓,此指打獵。(14)敬終:終了時仍不忘恭敬。
(15)謬賞:錯誤的賞賜。(16)不言而化:不多言語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結構
全文三個自然段,自然地分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師生共同完成。
②教師小結
第一段旗幟鮮明地揭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個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說明“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說明“積其德義”的重要性。
補充講解史料:太宗稱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討論如何治國的大政方針。太宗說:“現在處在天下大亂之后,想要治理好國家實在不易。”魏征說:“不然。人民遭受了戰亂之后,治國正容易見效。這比如給饑人吃飯,給渴人喝水,是不費力的事。”封德彝說:“不對。三代之后,風氣壞了,所以秦朝要用嚴刑峻法來治理。漢朝也不能恢復三代用道德、文教來治國。這不是不愿意恢復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復,但形勢不許可。”魏征聽丁,針鋒相對地予以駁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導,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結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結果。如果說秦漢時風氣已壞,不能變好,那么現在的人早該變成魔鬼丁。”唐太宗贊成魏征的意見,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邊地蠻夷都來歸服的局面。該事例說明魏征非常重視“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治國主張以及這個主張的正確性。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后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十分強調地提出這一問題,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論述創業與守成的難易問題,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視,創業與守成,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在這道上疏中尖銳地提出了“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殷憂必竭誠以待下”“竭誠則胡越為一體”,闡述了“善始者實繁”的原因,講的是創業。“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則闡述了“克終者蓋寡”的原因,講的是守成。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創業難守業更難”,因為在勝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而終于丟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反復玩味這段文字,一個封建時代的敢于犯顏直諫的忠臣義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統闡釋“積其德義”的具體內容。(展開分析下一課時)
總結、擴展
補充影音材料,對比唐太宗和周厲王對待諫謗的不同態度。
附:板書設計
諫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論點: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二、創業與守成
三、十思積其德義
作業布置
1.熟讀課文;
2.總結文章的論證結構。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篇16
一、說教材
《諫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關于文言文閱讀,《普通語文課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二 、我對“新課標”的理解
高中階段要能達到初步鑒定文藝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受到感染和啟迪。要想實現這一要求,在教學方式上必須采用合作學習、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下:(新課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具體表現“三位一體”的理念,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下面我從三個方面確定本課的具體目標)
1、知識與能力
a辨析“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詞義;積累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區別文中“根本、以為、虛心、縱情”等古今異義詞的含義。
b領悟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積極意義。
C掌握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藝。
2、過程與方法
a采取從宏觀到微觀的思維方式,逐漸深入,點滴理解。
B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合作學習,以學生為本,注重師生的親和力。
B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德育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建議;勤儉簡樸,繼承優良傳統。
三、針對高一學生確立教學重點與難點:
高一階段正是夯實基礎的重要階段,在教學中,應以抓基礎為本。
教學重點:
1、掌握“浚、殷、沖、牧、壅、謬、董、振”等文言詞的義項。
2、辨析多義詞,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虛詞以及相應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
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內容,學習文章用比喻說理,生動形象的特點,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于變化的風格特征。
教學難點:文章第三段內容的理解。
四、教法學法: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所以我嘗試用以下教法和學法進行教學:1情景教學2誦讀法3問答法4討論法5多媒體教學法
五、教學整體設計
教學時數:兩課時
利用早讀熟讀課文,重點解決字音字型斷句輕重音等問題,教師范讀。
第一課時:作者寫作目的,1—2段內容梳理,文言知識點。
第二課時:第三段內容梳理,文言知識點,理解十思內容及意義;積累成語。
六、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1、導語設計: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因為忠臣批龍鱗,逆圣聽,諷諫帝王確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證與教訓。然而,唐代諫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相反卻得到了唐太宗的稱贊,太宗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我們在感嘆這對賢君良臣時,也會為魏征超人的勇氣,高超的諷諫藝術所折服。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體味它流暢的藝術的文氣,敢于直諫的火熱報國心。
2、解題: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文體。
3、疏通文意:
(1)找學生朗讀第一二段并糾正發生的錯誤。
(2)齊讀一二段,把握文言知識點。
(3)整體感知文段內容,理清思路。一段:以固本思源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二段: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4、積累成語:居安思危
戒奢以儉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載舟覆舟課文小結:本節課我們重點研讀一二段,在夯實文言知識點的同時,更要把握文章內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處,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太宗虛心納諫,創造歷史有名的“貞觀之治”。若大家也虛心納他人建議,虛懷若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定會樹立起光輝俊潔的人格。
5、作業:課后多義詞識記
第二課時
1檢查鞏固文言知識點。
2學生誦讀第三段內容。
3把握本段文言知識點,理解十思內容及意義。
4積累成語:謙謙君子
卑以自牧 ,長治久安
垂拱而治課文小結:“讀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們重溫《諫太宗十思疏》,不僅要體味它流暢藝術的文氣,還應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于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紀的同學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時刻胸懷一顆火熱的報國心。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篇17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示例(一)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事發揮,最后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閱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
②德義:德政與信義。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勝: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憂:大憂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責。
⑨茍免:茍且免罪。
⑩宜:應當。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險。謙沖:謙虛。自牧:自立調養。
⑿簡能:選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義。
3.教師答疑。
五、布置作業 。
課后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
1.訂正練習二-五。
2.難句的翻譯。
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第1段
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教師引導補充。
教師小結: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上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論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后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提出這一點,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尖銳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覺。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指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時,就想到適可而止,這是戒奢侈;“念高危”、“懼滿溢”兩條指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的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胸襟寬廣像能容納滔滔江水的大海,這是戒驕傲;“樂盤游”、“憂懈怠”指外出游獵要網開一面,適度而行,擔心做事懈怠,就要時時想著善始善終,這是戒放縱;“慮壅蔽”、“懼讒邪”指虛心容納下邊的意見,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這是戒小人;“思所加”、“罰所及”指不要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謬加獎賞或濫施刑罰,這是戒賞罰不公。
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學生背誦第3段。
四、布置作業 。
1.背誦全文。
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制利欲,分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社會日漸安定。在此情況下,唐太宗漸漸放松了警惕,大興土木,多次巡游、打獵。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發現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也有借鑒意義。
三、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
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2)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喻,第三句擔揭示正意。
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四、教師總結,課堂答疑。
五、學生誦讀,體會。
附: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中心論點)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體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二、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2.語言特點:駢散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