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學案(精選17篇)
《鴻門宴》學案 篇1
[學習目標]
一.了解“鴻門宴”斗爭的起因.經過,認識這一斗爭的性質,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二.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語言規律,掌握“舉”、“謝”、“為”、“斗”、“因”等古漢語兼詞。
[重點難點]
1.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
2.對文章思路的把握。
[案例剖析]
在充分把握人物說話語氣的基礎上,將下列這段話譯成現代漢語。
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本段話表現劉邦在與項伯相見時表達“謝罪”意圖的一句話,其中劉邦的語氣的謙恭卑怯的,翻譯時要體現出這一特點來。
我進入關中,一絲一毫的財物也不敢據為己有,造冊登記官吏百姓,封存府庫的財產,以等待項將軍。(我)所以派遣軍隊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變故的發生啊。(我)日夜盼望項羽將軍到來,怎么能夠反叛(他)呢!希望您向項王詳細說明我是不敢忘恩負義的。
[學法導引]
1.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人物語言.行動所表現出的人物性格。
2. 本文中,人物的性格是十分鮮明的,這得力于作者對人物語言和行動的具體描寫。
項羽的自矜攻伐又為人不忍;劉邦的狡詐多端,能屈能伸;張良的忠心耿耿;樊噲的豪放直爽;范增的老謀深算等都表現得淋漓盡致。請從文中找出有關描寫,加以分析體會。
7.反復閱讀課文,并在此基礎上通過不同形式的討論,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屬于故事性記敘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請討論后以提綱的形式表現作者的思路。
[鞏固發展]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旦日饗士卒(犒勞) b.此亡秦之續耳(后繼者)
c.沛公起如廁(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幸而)
2.對下面加點人稱詞進行正確分類。
①若入前為壽 ②若屬皆且為所虜③公為我獻之 ④吾屬今為之虜矣⑤項伯殺人,臣活之 ⑥會其怒,不敢獻
答: / /
3.對下面句子中“為”字的用法正確歸類.
①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②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③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④誰為大王為此計者⑤約為婚姻⑥若入前為壽⑦若屬皆且為所虜⑧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4.從詞類活用角度分析,為下列句子歸類
①沛公軍霸上 ②素善留侯張良③項伯殺人,臣活之 ④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⑦范增數目項王 ⑧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⑨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1111頭發上指,目眥盡裂 12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13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14此其志不在小
5.從句式角度分析,與其他三項不同類的一項是
a.此天子氣也 b.吾屬今為之虜矣
c.亞父者,范增也 d.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6.翻譯下列列語句,注意其句式特點及說話語氣。
①孰與君少長? 譯文:
②大王來何操? 譯文:
③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譯文:
④且為之奈何? 譯文:
⑤豎子不足與謀! 譯文:
⑥范增起,出,召項莊。 譯文: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壁,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3. 指出下列句中詞語的用法。
①間至軍中 間:
②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
③可燒而走也 走:
④道芷陽間行 間:
⑤項伯乃夜馳至沛公軍 夜: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①沛公安在? 句式特點:
②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句式特點:
③恐為操所先 句式特點:
④卿欲何言? 句式特點:
⑤求人可使報秦者 句式特點:
5.翻譯下列句子。
①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 譯文:
②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譯文:
③吾屬今為之虜矣 譯文:
6. 將這段話改寫成一篇現代漢語小故事,注意細致描繪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和表情。(300字左右)
[拓展創新]
閱讀下列文段,完成11-14題。
甲:賈生名誼,雒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乙: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哉! (蘇軾《賈誼論》)
7.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①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
②聞其秀才,召置門下
③孝文帝說之,超遷
④賈生志大而量小
⑤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
⑥則知其有狷介之操
8. 翻譯下列語句。
①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譯文:
②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 譯文:
③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哉 譯文:
13.“孝文皇帝初立”后“聞”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答:
14.譯文中作者引用苻堅這個事例的目的是
★個人或分小組合作從以下題目中任選一題研究完成。
15.搜集整理有關司馬遷的史料及其《史記》中的有關篇章,寫一篇以《司馬遷傳》
為題目的研究性文章。
16.挑選文章中的某一個或幾個人物,在充分閱讀有關文章史料的基礎上,寫一篇人物篇評論。
17.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在班內表演。
[參考答案]1.c 2. ④/①②③/⑤⑥(依次為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3. ①/②④/③⑧/⑤/⑥/⑦a 4. ①⑦/②⑤/③⑧12/④⑥⑨⑩1113/14 5.b 6.①(項伯)與你相比,誰的年齡大?②大王來時帶了什么(禮物)?③為大王獻出這條計策的人是誰?④對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⑤小子不值得跟他謀劃大事!⑥范增站起來,走到外邊,召見項莊。7.①名詞作狀語②名詞作狀語③使動用法④名詞作狀語⑤名詞作狀語 8.①疑問式賓語前置句②定語后置③被動句④疑問式賓語前置句⑤定語后置 9.①沛公禁受不起酒力,不能當面告辭②再拜奉獻給大將軍③我們這些人即將被他俘虜了 10.(略) 11.①連綴,寫作②優秀的才能③同“悅”,贊賞④度量⑤悲嘆,悲憫⑥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12.①人人感到像說出了他們想說的話②有高出世人的才能,必定又不合時宜的憂慮③像賈生這樣的人,在立身行事方面也應該謹慎啊 13.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
14.說明只有聰明通達頭腦清醒的君主才能充分發揮賢才的作用。
《鴻門宴》學案 篇2
一、 教學目標:
1、 積累一些古漢語知識,如重點實、虛詞的用法及意義,常見的特殊句式。
2、 分析幾個典型的人物形象,如項羽、劉邦、范增、樊噲等。
3、 學習作者運用對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爭中描寫人物的表現手法。
二、 基礎知識梳理:
1、 熟記字音:
饗( ) 鯫( )生 卮( )酒 數( )目項王 玦( ) 眥( )
瞋( )目 參乘( ) 杯杓( ) 俎( ) 卻( )
樊噲( ) 交戟( ) 披帷( ) 彘肩( )
2、 通假字:
① 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② 張良出,要項伯。
③ 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
④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⑥ 今者有小人言,令將軍與臣有卻。
⑦ 因擊沛公于坐
⑧ 拔劍切而啗之
3、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旦日饗士卒
(2)君安與項伯有故
(3)籍吏民,封府庫
(4)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5)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會其怒,不敢獻。
(7)沛公則置車騎
(8)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4、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詞并加以解釋:
(1)沛公軍霸上 (2)沛公欲王關中
(3)素善留侯張良 (4)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5)項伯殺人,臣活之 (6)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7)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8)范增數目項王 (9)常以身翼蔽沛公
(10)道芷陽間行 (11)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5、 古今異義:
山東:古義:崤山以東,即函谷關以東地區, 今義:山東省
婚姻:古義:兒女親家 今義:因婚姻而產生的夫妻關系
非常:古義;指意外之事 今義:程度副詞
河南、河北:古義:黃河以南、以北地區, 今義:河南省,河北省
細說:古義:小人離間之言 今義:詳細敘說
6、 一詞多義:
因擊沛公于坐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使子嬰為相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為擊破沛公軍
因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為 皆為龍虎
因人之力而敝之 若屬皆且為所虜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竊為大王不取也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舉 孫叔敖舉于海
殺人如不能舉
戍卒叫,函谷舉
舉世皆濁我獨清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謝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阿母謝媒人
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于主人矣
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意 目似瞑,意暇甚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7、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沛公欲王(于)關中。
為(吾)擊破沛公軍。
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
豎子不足與(之)謀!
(2)介賓短語后置句:
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良曰:“長于臣。”
得復見將軍于此。
(3)賓語前置句:
客何為者?
大王來何操?
沛公安在?
(4)被動句: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吾屬今為之虜矣!
(5)判斷句: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此天子氣也。
亞父者,范增也。
此亡秦之續耳。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8 歷代詩詞: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題烏江亭》杜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夏日絕句>》李清照
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毛澤東
三、 課文思考題:
1、 分析劉邦、項羽的人物形象。
2、 項羽最終失利,除自身原因外,還有哪些原因?
3、 劉邦獲勝的原因有哪些?
《鴻門宴》學案 篇3
自學•發現
一.書聲瑯瑯,誦讀為本
1.注意重音、停頓、語氣
2.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
二.作者與《史記》
司馬遷(約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司馬談之子少時隨父在長安研習經史,二十歲后,游蹤幾遍全國,考察風俗,探訪古跡,采集傳說初任郎中,后繼父任太史令,博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承繼其父遺志,著《太史公書》(即《史記》),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辯解,而受腐刑下獄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著述,完成《史記》
《史記》全書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部分組成,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余字,記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史事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壓迫者的立場,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會的最高權威,鞭撻了貪官酷吏和土豪劣紳,同情并歌頌了農民起義的領袖和當時被社會所賤視的小人物;他寫的一些人物傳紀,不僅表現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動人的藝術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鮮明,文筆簡練樸素其中也有許多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的作品如《項羽本紀》、《魏其武安侯列傳》等它不僅是一部相當完備的古代史書,同時又是我國古代史傳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魯迅先生曾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正說明了《史記》在史學和文學上的偉大成就
三.時代背景
這場斗爭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公元前2XX年(秦二世元年)7月,陳涉、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各地紛紛響應楚國舊貴族項梁率侄項羽(24歲)于會稽起義,泗水亭長劉邦(48歲)也在沛起義后,歸項梁領導后來項梁由于恃勝而驕,被秦將章邯擊殺章邯得勝后,移師圍趙這時楚懷王一面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北上救趙;一面命劉邦攻秦,并與諸將約定:“先入關(函谷關)者王之”宋義停軍不進,為項羽所殺項羽率軍隊與秦軍大戰九次,最后在鉅鹿徹底擊潰秦之主力軍,章邯率二十萬大軍投降秦丞相趙高逼殺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嬰為王
由于秦主力軍為項羽所破,劉邦就很順利地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入咸陽后,為了收買民心,與秦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并申明軍紀,廢除了秦朝一系列嚴刑苛政,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關,想做關中王,駐軍于霸上
項羽擊敗秦軍后,也向函谷關進軍,破關而入咸陽,駐軍于鴻門,并準備消滅劉邦軍隊就在這樣的劍拔弩張形勢下,出現了“鴻門宴”這場激烈的政治斗爭
四.段落大意
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鴻門宴”的前后過程,分為宴前、宴會上與宴會后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后活動 ,
第二部分(第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斗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寫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
五.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例句 活用類型 釋義
1.吾得兄事之 名詞作狀語 像對待兄長一樣
2.項伯乃夜馳之公軍 同上 連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 像翅膀一樣
4.籍吏民,封府庫 名詞用作動詞 登記在冊
5.沛公軍霸上 同上 駐扎
6.沛公欲王關中 同上 統治
7.范曾數目項王 同上 用眼示意
8.道芷陽間行 同上 取道
9.刑人如恐不勝 同上 處罰
10.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名詞使動用法 使之為王
11.項伯殺人,臣活之 動詞使動用法 使……活
12.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同上 使……跟從,率領
13.素善留侯張良 形容詞用作動詞 交好
14.拔劍撞而破之 形容詞用作動詞 擊碎、擊破
15.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詞用作動詞 小事
★古今異義
①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明確: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
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
②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明確:非常,古義:意外的變故
今義:副詞,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明確:古義:現在別人(指沛公)
今義:現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④而聽細說
明確:古義:小人的讒言
今義:詳細說來
★文言句式
了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確:判斷句,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明確:疑問句,賓語前置句,憑什么……呢?
③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明確:反問句式,“為”語氣詞,呢,表意“……呢?”
④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狀語后置
“與俱去”、“毋從俱死也”,介詞“與”、“從”后面的賓語省略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疑問句,主語“為大王為此計者”與謂語“(是)誰”倒置也可以說不是主謂倒置,那么“者”就是語氣助詞
“孰與君少長?”疑問句,賓語疑問代詞前置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判斷句,特殊指示代詞“所”、“者”構成“所……者”式名詞短語充當主語,作說明、解釋的對象
★名句積累
明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一詞多義
①因
例句 出處 釋義
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薦》 依靠、憑借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夢游天姥吟留別》 順著、根據
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乘機
后因伐木,始見此山 《夢溪筆談&8226;雁蕩山》 因為、由于
因合納斗盆 《促織》 于是、就
陳陳相因 成語 沿襲
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 《孔雀東南飛》 原因、理由
②如
例句 出處 釋義
聞妻言,如被冰雪 《促織》 如同、像
天時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 比、及
如揚州,過瓜州揚子橋 《〈指南錄〉后序》 到、往、去
萬事如意 成語 順、隨
如其離違,宜別圖之 《赤壁之戰》 如果、假如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過秦論》 好象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子路、曾……侍坐》 或、或者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同上 至于
空空如也 成語 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③意
例句 出處 釋義
簾內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 《促織》 意圖、意愿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傷仲永》 意思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意態、神情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指南錄〉后序》 意料
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 《史記&8226;張儀列傳》 懷疑、猜疑
④舉
例句 出處 釋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 舉起、抬起
舉其一不計其十,究竟舊不圖其新 《屈原》 提出、舉出
舉兵伐徐,逐滅之 《韓非子&8226;五蠧》 發起、發動
戌卒叫,函谷舉 《阿房宮賦》 攻下、占領
舉賢任能 成語 推薦
有儒生柳意者,應舉下第 《柳毅傳》 科舉考試
殺人如不能舉 《過秦論》 全、盡
舉世無雙 成語 全部、整個
⑤謝
例句 出處 釋義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 《廉頗藺相如列傳》 道歉
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 《孔雀東南飛》 推辭、謝絕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孔雀東南飛》 辭別
嘗有所薦,其人來謝 《漢書&8226;張安世傳》 感謝
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東南飛》 告訴、勸告
乃花既謝,亦可無罪于主人矣 《芙蕖》 凋落、衰亡
探究•發現
●學生分組進行探究
問題設計:
一.請你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各個故事情節和文章線索
明確:
情節:全文以“鴻門宴”為中心事件,以“殺不殺劉邦”為線索,按時間順序展開故事情節主要由這么幾個情節構成:無傷告密&8226;沛公謝罪&8226;樊噲闖帳&8226;張良入謝&8226;范增說羽&8226;項王留飲&8226;項王賜酒&8226;項王受璧&8226;項伯報信&8226;范增示意&8226;樊噲陳辭&8226;范增悲憤&8226;張良獻計&8226;項莊舞劍&8226;沛公出逃&8226;沛公除奸
二.找出文中出現的人物,并進行分類,并結合課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適時給予指導
鴻門宴上劉、項性格的較量,不過是“楚漢相爭”的縮影,要充分認識項羽的性格,可以參考以下三個片段:
(1)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解說:項羽直率粗獷與劉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2)秦末,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愿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遣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說:在滅秦戰爭中,劉邦大軍幾乎兵不血刃,秦軍即聞風瓦解反觀項羽卻一路苦戰,在刀光劍影、腥風血雨之中來到咸陽時,已是姍姍來遲
(3)項羽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解說:性格急噪與老奸巨猾對比鮮明
人物形象:《鴻門宴》是一次楚漢雙方主要人物的聚會作者主要通過對比手法活靈活現地展現了人物形象
形象對比
劉邦集團 項羽集團
主帥:劉邦————————————項羽
(機智權變,善于用人) (驕矜優柔,不善用人)
謀士:張良————————————范增
(老練多謀,沉著冷靜) 老謀深算,急躁易怒
部將:樊噲————————————項莊
(勇猛膽大,臨危不懼) (忠為人臣,輕易放棄)
內奸:曹無傷———————————項伯
(使人告密,事后被殺) (親自告密,仍被重用)
三.性格特征對領導人物的成敗起決定性的作用試結合課文分析,作者司馬遷在客觀冷靜的敘述中寄寓了什么樣的情感,贊嘆、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學生討論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急,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襲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自矜功伐,奮其斯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解說:作者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寫的,他一方面號稱“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烏江自刎”的悲劇既有贊嘆,又有惋惜
展示•發現
展示自主合作的成果
總結•發現
整理記錄值得交流的自學收獲
拓展•發現
一.組織學生展開辯論,辯論主題:
項羽放走劉邦,縱虎歸山,是項羽的“婦人之仁”,還是他的“君人之度”?
搭建平臺:對于項羽的性格命運有著諸多的評論:
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 題烏江亭 [唐]杜牧
生當做人杰, 勝敗兵家事不期,
死亦為鬼雄 包羞忍恥是男兒
至今思項羽, 江東子弟多才俊,
不肯過江東! 卷土重來未可知
七律&8226;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 宜將剩勇追究寇,
百萬雄師過大江 不可沽名學霸王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翻地覆慨而慷 人間正道是滄桑
二.翻譯句子天若有情天亦老,
1.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2.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3.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4.客何為者?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7.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8.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9.項王曰:“沛公安在?”
10.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鴻門宴》學案 篇4
一、 目標欄
1、 歸納總結“因、如、舉、謝、意”等多義詞的義項;了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的特點,并比較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2、 背誦課文第三、四段。
3、 體會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 學習本文在矛盾中刻畫人物的方法。
二、 資料庫
1、 作者簡介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前135年—前90年/前86年),字子長,西漢武帝時期人。他生長在一個世代做史官的家庭里,父親司馬談做了30年的太史令。20歲以前,司馬遷在其父的指導下專心學習,廣覽群書。28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 42歲時正式動筆寫他的不朽巨著《史記》,這期間,司馬遷曾因替漢將李陵辯護而受宮刑,之后,他更加發奮寫作《史記》,“究天下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到55歲終于完成了《史記》的著述。《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書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記載了從傳說中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間的歷史,勾畫出古代社會三千年來的歷史面貌。《史記》不僅是偉大的歷史著作,其中許多傳記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魯迅曾評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 背景材料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變,公元前2XX年,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楚懷王”作為反秦勢力的傀儡首領。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邦、項羽兵分南北兩路,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入關者王之”。公元前2XX年10月,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降秦王子嬰后退駐霸上。12月項羽從西破關而入,屯軍新豐鴻門,揚言要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XX年12月,項羽在新豐鴻門舉行了一個藏有殺機的宴會,劉、項在鴻門會面,雙方斗爭正式開始。(《鴻門宴》一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次年項羽以盟主身份召開戲西(今陜西臨潼東)之會,封18人為諸侯王。本人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為漢王,都南鄭(今陜西南部)。
劉邦到南鄭后,積極準備反攻。先奪取關中三秦之地作為根據地,然后出兵東向,進攻項羽,曾多次被項羽打敗。到公元前2XX年秋,得到韓信的幫助,才形成足以跟項羽抗衡的力量;項羽乃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定約后,項羽東歸,劉邦也準備西歸。這時張良、陳平向劉邦提出建議,趁此時機消滅項羽。后在韓信、彭越幫助下,圍項羽于垓下(今安徽靈壁南)項羽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
鴻門宴是歷時四年(前206—前202)的楚漢之爭的開端。楚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在軍事上是擁有絕對優勢,但最后竟以失敗告終。它的失敗有多種復雜的原因,而主要原因之一是它的領導人項羽的性格弱點,即歷來評家所謂“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在這篇課文里,作者把這位失敗英雄的形象刻畫得十分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項羽在鴻門宴斗爭中的失敗就已經預示了他未來的悲劇結局。
3、 補充材料
(1) 馬遷論項羽
吾聞之周生曰:“舜目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史記•項羽本紀》后“太史公曰”)
(2) 劉邦論成敗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史記•高祖本紀》)
(3) 古代有關“坐”的禮節
古代的禮節,君臣議事于朝廷之上,以向南的座位為尊。即帝王與臣下相對時,帝王面南,臣下面北。《漢書•五行志》:“其于王者,南面鄉(‘向’)明而治。”因此在古代漢語中,常常以“南面”(即“面南”)來指代帝王。如“齊無南面之心。”(《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意思是齊沒有稱帝之心。
但在賓主之間(或在室內)相對時,一般以向東的座位為尊。因為向東的座位是上位,古人常常以請人“東向坐”來表示對人的尊敬。《史記》中就屢有這樣的記載。如《史記•田單列傳》寫“燕既盡降齊城,惟獨莒、即墨不下”,齊將田單聲言“當有神人為我師。”想借此鼓舞士氣。這時有一個士卒說了一聲:“臣可以為師乎?”說完扭頭便跑。田單馬上把他請回來,讓他“東鄉(同‘向’)從,師事之”。然后依次是向南的座位、向北的座位、向西的座位。(西向為侍座)
長幼之間相對時,長者東向,幼者西向。
4、 文章主旨概述
作者通過對鴻門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斗爭和會后余波)的描寫,生動地揭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自矜功伐而有“婦人之仁”。這種性格不改變,他就必然以失敗告終。而劉邦在宴會上能化險為夷,跟善于利用對方性格弱點也是分不開的。從這段史實可以看出領袖人物的性格在歷史發展重要關頭上所起的作用。
5、 學法引導
本文文字淺易,情節曲折引人,應努力了解情節,學習字詞句。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項羽這一人物形象。明確項羽在鴻門宴上的性格特點,然后結合作者對項羽的評價、劉邦對成敗的論述、項羽本人的感慨,及后人對項羽的認識,全面理解項羽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在歷史上的作用。
《鴻門宴》是〈史記〉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也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一段故事。“鴻門宴”一詞也已成為敵對雙方政治談判斗爭的代名詞。其中鴻門宴上的斗爭一節描寫細致,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逼真、形象。要真正理解課文內容,明確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圖,把握這一環節是關鍵。故學習重點應放在對課文第三、四段的學習上。
6、 審美鑒賞
〈項羽本紀〉是一篇有著史詩般氣魄的歷史悲劇。司馬遷在參考大量的歷史記載、口碑史料基礎上,選擇幾個場面,展示項羽的人格、才干、成功、失敗。鉅鹿之戰體現他的勇敢和決斷,讀來令人心曳神搖。鴻門宴以傳神的筆觸,寫出了項羽磊落的氣概,張良機智的安排,劉邦圓滑的表演,樊噲忠勇的行為,范增無奈的心情。一出垓下之圍以凄愴而悲壯的筆調,敘述項羽的英雄末路:他高吟悲歌與愛姬揮淚訣別;率領壯士突圍,他大呼一聲,尾隨的漢將驚慌失措回奔數里;他凄然于江東子弟八千渡江而一個生還,斷然駐足烏江岸邊,以悲壯的笑容迎接死神;他與蜂擁而上的追兵肉搏,令人難以置信地斬殺數百人,最終身受重創,從容自刎。
細膩憂傷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讀了《項羽本紀》后,曾頗有須眉氣概在寫道:“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三、 自測園
1、下列加點字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饗( xiǎng)客 刀戟(jǐ) 鯫(zōu) 生 銳不可當(dāng)
b、玉玦(jué) 戮(lǜ)力 驂乘(shèng) 人為刀俎(zú)
c、啖(dàn)食 瞋(chēn)目 道芷陽間行(jiàn)目眥(cí)盡裂
d、杓(sháo) 奉卮(zhī) 狗彘(zhì) 按劍而跽(jì)
2、找出下列通假字并加以解釋
距關,毋內諸侯( ) 要項伯( )
令將軍與臣有郤( ) 愿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 置之坐上( )
3、 精煉的語言概括文中的各個情節。
四、 問題窗
1、 歸納總結本文的文言知識。
2、 抓住語言描寫,分析人物形象。體會本文刻畫人物形象特征的方法。
五、 訓練場
閱讀下面一首歌曲的詞和一段文言文,完成1~5題。
霸王別姬
流行與古典對比閱讀
甲
我站在烈烈風中
恨不能蕩盡綿綿心痛
望蒼天四方云動
劍在手
問天下誰是英雄
人世間有百媚千紅
我卻獨愛你那一種
傷心處別時路有誰不同
多少年恩愛匆匆葬送
我心中你最重
悲歡共
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換我豪情天縱
我心中你最重
我的淚向天沖
來世也當稱雄
歸去斜陽正濃 (作詞:陳濤)
乙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奇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1、 甲題為“霸王別姬”,其中的“霸王”“姬”就是乙中所說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敘述了____________這個史實,它發生在公元______________年。
2、 甲中畫橫線處有“百媚千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你那一種”是指________。
3、 甲、乙兩文皆運用了對偶、夸張的修辭手法,分別舉出一例。
4、 甲主要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達方式,乙中主要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達方式;二文都可以說是“慷慨悲歌”,但“悲”的特別力量有不同:甲是悲_____________、乙是悲______________。(限于一詞)
5、 甲文畫波浪線的句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四個字),乙中畫波浪線的“飲帳中”是__________短語。
六、補充
(一)、字音、字形、詞義、組詞結構信息傳遞
1、 字音•字形
(1) 日饗(xiǎng)士卒/饗(xiǎng)客/以饗(xiǎng)讀者/餉(xiǎng)銀/晌(shǎng)午/一坰(shǎng)地
(2) 范增說(shuì)項羽曰/說(shuì)客/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小說(shuō)
(3) 毋(wú)從俱死也/距關,毋(wú)內諸侯/毋(wú)庸置疑/毋(wú)庸諱言/請勿(wù)動手/勿(wù)謂言之不預也
(4) 令將軍與臣有郤(xi)/縫隙(xì)/罅隙(xiá xìi)/無隙(xì)可乘/幾無隙(xì)地
(5) 瞋(chēn)目/嗔(chēn)怪/嗔(chēn)怒/似嗔(chēn)非嗔/轉嗔(chēn)為喜/哂(shěn)笑/哂(shěn)納/不值一哂(shěn)
(6) 目眥(zì)盡裂/睚眥(zìi)必報/眥(zǐi)議(說人壞話)
(7) 拔劍切而啖(dàn)之/以飯啖(dàn)之/日啖(dàn)荔枝三百顆/菡萏(hán dàn)(,荷花花苞)
(8) 項王按劍而跽(jì)/忌(jì)日/猜忌(jì)/肆無忌(jì)憚/吾嘗跂(qìi)而望矣
2、 詞義、組詞
(1)(張良出)要項伯:邀請項伯。
〈辨析〉要——多音多義詞。姓yao
○1動詞,求,要求。○2強迫,威脅。如:要挾 ○3“邀”的通假字。如例句
(2)戮力而攻秦:聯合起來攻打秦國。
〈辨析〉 戮——多義動詞
○1殺。如:殺戮,屠戮 ○2聯合,并,一同。如:戮力同心,戮力而攻秦
(3)范增數目項王:范增屢次對項王使眼色。
〈辨析〉 數——多音多義詞
○1shǔ,動詞
a、 逐個說出來,查點數目,計算。如:數一數
b、 比較起來。如:數一數二
c、 責備,列舉罪狀。如:數落,數其罪
○2shù
a名詞。如:數目,整數,分數 b數量詞,幾個。如:數十斤,數百個
○3shuò,副詞,屢次,多次。如:數見不鮮,數目項王
(4)何辭為?:辭什么呢? 或:為什么要告辭呢?為什么要辭別呢?
〈辨析〉 為——多音多義詞
甲、 wéi
○1a、動詞,做,作為,行為。如:所作所為,在有可為
b、動詞,充當,變成。如:選他為代表,一分為二,化為飛灰
c、是(判斷詞)。如:他為大學生
○2介詞。“為+所”表被動。如:臣是凡人,行將為人所并,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恐為操所先。
○3疑問語助詞,“何+為”表示疑問。如:何辭為?何以為家?
○4附著于單音形容詞或副詞后面,表示程度、范圍,或加重語氣。如:深為感動,廣為傳播,大為高興,大為贊賞,尤為出色,極為重要,頗為可觀
乙wèi介詞
○1表示行為的對象,替。如:為人民服務,為四化而奮斗
○2表示行為的目的。如:為健康干杯
○3對,向,在。如:不足為外人道也,為其來也
○4因為。如:為何
(二)文言知識
1、 古今異義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河北、河南:古義指黃河以北的地區、黃河以南的地區)
沛公在山東時(山東:古義指崤山、函谷關以東地帶)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古義為意外的變故;今義為副詞,很。)
約為婚姻(婚姻:古義為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今義指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
而聽細說(細說:古義為小人的讒言;今義為詳細說來)
2、 詞類活用
活用類型 例句 釋義
名詞作
狀語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吾得兄事之
常以身翼蔽沛公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夜:在夜晚
兄:像對待兄長一樣,表對人的態度
翼: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間:從小道,表方式
名詞作
動詞 沛公軍霸上
沛公欲王關中
籍吏民,封府庫
范增數目項王
若入前為壽
刑人如恐不勝
道芷陽間行 軍:駐軍
王:稱王
籍:登記名冊
目:使眼色
前:上前
刑:施加肉刑,處罰
道:取道
形容詞
作名詞 沛公今事有急
此其志不在小
大行不顧細謹 急:危急的事
小:小的方面
細謹:細枝末節
形容詞
作動詞 素善留侯張良 善:交好
動詞作
名詞 此亡秦之續耳 續:后續者
使動
用法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項伯殺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拔劍撞而破之 王:使之為王
活:使……活,救
從:使……跟隨,跟從,率領
止:使……止步,使……停止,阻止
破:使……破裂,擊碎
《鴻門宴》學案 篇5
一. 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1.沛公軍霸上 2.沛公欲王關中
3.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4.素善留侯張良
5.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6.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
7.距關,毋內諸侯 8.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9.君安與項伯有故? 10.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
11.張良出,邀項伯 12.籍吏民,封府庫
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4.旦日不可蚤自來謝項王
15.若入前為壽 16.頭發上指
17.項王按劍而跽曰 18.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19.大王來何操 20.相去四十里
21.沛公則置車騎 22.道芷陽間行
23.再拜獻大王足下 24.沛公安在
25.項王受璧,置之坐上
二. 翻譯下列句子。
1. 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2.為之奈何?
3.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
4.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5.于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6.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7.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為所虜。
8.今者項王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9.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10.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11.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三. 遷移訓練。(XX年重慶卷)
侯可字無可,華州華陰人。少倜儻不羈,以氣節自許。既壯,盡易前好,篤志為學。隨計①入京,里中醵金贐行②。比還,悉散其余與同舉者,日:“此金,鄉里所以資應詔者也,不可以為他利。”且行,聞鄉人病,念日:“吾歸,則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輟己馬載之,徒步而歸。
孫沔征儂徭,請參軍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縣。巴俗尚鬼而廢醫,唯巫言是用,娶婦必責財,貧人女至老不得嫁。可為約束,立制度,違者有罪,幾變其習。再調華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歲責其租。可晨馳至富家,發櫝出券歸其主。郡吏趙至誠貪狡區兇橫,持守以下短長,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枷置獄,言于大府誅之,聞者快服。
簽書儀州判官。西夏寇邊,使者使可按視,即以數十騎涉夏境,猝與之遇,亟分其騎為三四,令之日:“建爾旗幟,旋山徐行。”夏人循環間見,疑以為誘騎不敢擊。韓琦鎮長安,薦知涇陽縣。說渭源羌酋輸地八千頃,因城熟羊③以撫之。琦上其功。
可輕財樂義,急人之急,憂人之憂。與田顏為友。顏病重,千里求醫,未歸而顏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殮而可至,拊之乃瞑。顏無子,不克葬,可辛勤百營,鬻衣相役,卒葬之。方天寒,單衣以居,有饋白金者,顧顏之妹處室,舉以佐其奩具。一日自遠歸,家以窶告,適友人郭行扣門曰:“吾父病,醫邀錢百千,賣吾廬而不售。”可惻然,計橐中裝④略當其數,盡與之。關中稱其賢。 (選自《宋史•列傳》)
【注】①計:計吏,考察官吏的官員。②醵:聚集錢財;贐:臨行時贈送禮物。③熟羊:地名。 ④橐中裝:指珠玉之類的財物。
1.對下列句子中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娶婦必責財,貧人女至老不得嫁 責:索求
b.夏人循環問見,疑以為誘敵不敢擊 問:間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 質:質問
d.顏無子,不克葬 克:能夠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 少倜儻不羈,以氣節自許 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
b. 其待侯君乎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 即以數十騎涉夏境,猝與之遇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d. 賣吾廬而不售 位尊而無功
12.下列各句中,與“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b.一日自遠歸,家以窶告
c.言于大府誅之 d.夫晉,何厭之有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侯可少年時倜儻不羈,長大后篤志為學。家貧,鄉親們湊錢資助他人京應詔,回來后將錢全分給其他同舉者,將要走時又留下來照顧生病的鄉人,顯示出他自律不貪的良好品格。
b.侯可任地方官政績卓著。在巴州化城時,訂立規約制度,基本上改變了當地“尚鬼廢醫”.“娶婦責財”等陋習。在華原時,打擊富人的巧取豪奪;把貪暴的郡吏繩之以法,此舉大快人心,得到百姓的佩服和擁護。 ’
c.侯可能妥善處理邊境事務。西夏寇邊時,使者派侯可巡視,侯可立即帶領數十騎到了邊境,突然與夏人相遇。他派人迷惑敵人,使夏人“不敢擊”;又說服羌人首領獻納土地,并筑熟羊城來安撫他們,韓琦上報他的功績。
d.侯可輕財樂義,有朋友去世,他“鬻衣相役”以葬,并用所“饋白金”為朋友未出嫁的妹妹置辦嫁妝;友人父病無錢醫治,侯可把自己的財物全給了他。其義舉獲得人們交口稱贊。
四.(本大題共3小題,共16分)
14.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可晨馳至富家,發櫝出券歸其主。
譯文:
(2)令之日:“建爾旗幟,旋山徐行。,’
譯文:
(3)可惻然,計橐中裝略當其數,盡與之。
譯文:
參考答案:
10.c 11.b 12.d 13.a14.(6分)
(1)侯可一早騎馬直奔富人家,打開木匣拿出田契還給它的主人。
(2)命令他們說:“豎起你們的旗幟,圍繞著山慢慢地走。”
(3)侯可顯出憐憫同情的樣子,計算自己的財物大致和那數目相當,全給了他
《鴻門宴》學案 篇6
學習目標
1、掌握本課出現的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等。
2、掌握翻譯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3、能準確概括文章的故事情節
4、了解作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的特點。
學習重點
一、學習古漢語的常用詞語和特殊句式。
二、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學習難點:
辨析疑難語句、準確翻譯文中的句子。
學習課時:三課時。
學法:自讀自譯,質疑研討。
第一課時
一、課文助讀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二、了解時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在沛縣起兵、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
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后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XX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三、通讀全文(讀準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語,通其大意)
(1)注音釋義
饗xiǎnɡ:用酒食款待賓客,犒勞。 卮zhī:酒杯。
戮lù力:合力。 玦jué:半環形的玉器。
瞋chēn目:瞪眼。 目眥zì:眼眶,一說眼角。
跽jì:跪直身子。 參cān乘:驂乘,車右擔任警衛的人。
彘zhì肩:豬的前腿。 啖dàn:吃。
俎zǔ:砧板。 間jiàn行:從小路走。
鯫zōu(短小、淺陋) 郤xì(同隙)
桮bēi (同杯) 噲kuài (咽下去)
戟jǐ(長柄兵器) 芷zhǐ(多年生草本植物)
(2)找出通假字,寫出本字并釋意。
1.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2.張良出,要項伯。
3.秋豪不敢有所近。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因擊沛公于坐;置之坐上。 8.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9.拔劍切而啗之 10.沛公不勝桮杓
(3)成語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四、研讀第一段
1、反復閱讀并翻譯第一段,質疑問難,研討交流。
2、課堂演練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沛公軍霸上 沛公欲王關中
沛公居山東時 使子嬰為相
為擊破沛公軍
(2)翻譯下列句子
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3)齊讀課文,試概括第一段情節。
曹無傷告密; ; 。
五、研讀第二段
1、反復閱讀并翻譯第二段,質疑問難,研討交流。
2、課堂演練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素善留侯張良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不可不語 秦地可盡王也
約為婚姻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
孰與君少長 籍吏民
故聽之 君安與項伯有故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2)翻譯下列句子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項伯)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具去。
(3)試概括第二段情節。
答: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解釋重點詞語,翻譯重要句子。
2、朗讀課文
二、研讀第三段
1、反復閱讀并翻譯第三段,質疑問難,研討交流。
2、課堂演練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項王項伯東向坐
范增數目項王 項伯亦拔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欲止不內 頭發上指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而聽細說
(2)翻譯下列句子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不然,籍何以至此
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夫秦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客何為者
(3)試概括第三段情節。
答:
三、研讀第四段
1、反復閱讀文本并翻譯第四段,質疑問難,研討交流。
2、課堂演練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乃令張良留謝 沛公則置車騎
道芷陽間行 間至軍矣
再拜獻大王足下 拔劍撞而破之
(2)翻譯下列句子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大王來何操
沛公安在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屬今為之虜矣
(3)試概括第四段情節。
答:
第三課時
一、復習
1、解釋3、4節重點詞語,翻譯重要句子。
2、朗讀課文
二、分析幾個人物形象
項羽和劉邦:(雙方首腦)
共同點:胸懷大志 項羽“彼可取而代之!”
劉邦“大丈夫生當如此也!”
1.項羽
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驕矜自負,聽到“沛公欲王關中”的密報,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項伯斡旋泄露軍機,項羽麻痹不問,項伯說項羽“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項羽又在“義”字上思慮不定。鴻門宴上劉邦一席花言巧語,竟使項羽不好意思,暴露了無傷,說明他無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舉玦,“項王默然不應”,“項莊拔劍起舞”,項伯“翼蔽沛公”,聽之任之,說明項羽不聽人言,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優柔寡斷,坐失良機。樊噲闖宴,威懾項羽,慷慨陳詞,指斥項羽。項羽沽名釣譽,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贊賞、賜坐。劉邦逃跑,項羽受璧,無可奈何,缺乏深謀遠慮。
聽曹無傷言(大怒)決意伐劉——受項伯說(許諾)答應善遇——受劉謝罪(留飲)自愧設宴——見增舉佩(默然)縱容劉邦——見伯護劉(不應)繼續縱容——樊噲闖斥(稱贊)賜坐賜酒——張良留謝(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點:
唯我獨尊、光明磊落、寬宏大量、直率魯莽、沽名釣譽、輕敵自大、寡謀輕信、優柔寡斷、眼見不遠、不善用人。
2.劉邦
出身農家,不務正業,貪財好色,一心稱王。鯫生獻計“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正中劉邦下懷。這樣重大事件,劉邦都沒有告訴過謀士張良,真有心計。緊急關頭,搖尾乞憐,又向張良求救。張良不計前事,連發數問,從實際出發,提出“沛公不敢背項王”的方針。劉邦首先懷疑張良與項伯的關系,既而心領神會,立刻接見項伯,說得天花亂墜,做得天衣無縫,機敏過人,貫徹執行張良的方針真叫漂亮!拉攏收買了項伯,通過項伯軟化了項羽,在鴻門宴上受到項伯的“翼蔽”。
劉邦鴻門謝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膽量有氣魄,而又卑躬屈節,稱項羽為“將軍”,自稱“臣”,奉承項羽,掩飾自己,拉舊關系,自己“北向坐”,“張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劉邦進入咸陽,住在皇宮,盡享榮華富貴,不肯離開。見狀,樊噲與張良質問劉邦:“欲有天下耶?將為富家翁耶?”力勸劉邦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劉邦察納雅言,“沛公軍霸上”。項羽揚言要“擊破沛公軍”的時候,他聽取了張良的意見;劉邦要逃跑的時候,又聽取了樊噲的意見。總之,劉邦還是善聽人言的。賠罪時,項羽暴露了曹無傷,劉邦不露聲色,置若罔聞,密記在心;回軍后,“立誅曹無傷”。劉邦多有心計,處事多么果斷!
為之奈何(驚)——求救張良(問)——拉攏項伯(謀)——謝罪項羽(奸)——脫身獨去(識)——留良代謝(周)
性格特點:
虛心請教、多謀奸詐、能言善變、頭腦清醒、善于應變、慮事周到、善于用人。
張良和范增:(雙方謀士,智囊團,事件演變的關鍵人物)
3.范增
根據劉邦入關前后的變化,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提出了策略,“急擊勿失”。鴻門宴上,數次目示、舉玦擊殺劉邦,項王不應。出召項莊,說“君王為人不忍”,說明范增對項羽的思想還不甚了解。劉邦跑后,范增指桑罵槐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爾后的歷史證實了這一點。可見范增有遠見卓識,老謀深算。但處事浮躁,不該把矛盾暴露給敵方,其后果被劉邦利用。他不能準確把握項羽的思想動態,一味將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齡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對時事觀察和對項羽的忠心。
老謀深算:奪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銳:力促擊劉、舉佩示意、出召項王
驕橫浮躁:拔劍擊斗、斥罵項羽
4.張良
對劉邦忠誠,“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鯫生之計,劉邦沒有告訴張良,大事當前,張良不計。緊急關頭,張良運籌帷幄,沉著冷靜,深謀遠慮,能夠提出正確的策略。張良的話語行為并不多,但劉邦集團的一切活動,實際上都是張良導演的。
多謀善斷:言沛公不敢倍項王也、出招樊噲。
處事不驚:亡去不義、君臣商議、軍門見噲。
沉穩機智:張良留謝
處事有方:大王來何操?
曹無傷和項伯:(叛徒)
5.項伯
講哥們義氣,為救友不顧失節。禁不住劉邦的拉攏,竟然做了劉邦的內奸。“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這有什么不敢的呢,簡直是長劉邦的志氣,滅項羽的威風,這完全是替劉邦說話。“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更是對劉邦歌功頌德,對項羽進行指責。難怪在項莊舞劍的時候,項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莊不得擊”。
周密,謀略:夜訪張良、極力勸羽、翼蔽沛公 、宴上東向坐
6.曹無傷
項強劉弱,密報項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機未成丟了小命。
魯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誅
7.項莊
沒有頭腦,劍術不佳,刺殺劉邦未成,笨拙無能。
有勇無謀,被動。
8.樊噲
忠誠。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勇武。“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一個威風凜凜的武士。難怪項王都得“按劍而跽”,驚呼:“壯士!”大斗飲酒,大塊吃肉,粗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辯,慷慨陳詞,痛責項王,說來頭頭是道。有勇有智。罵得項羽,“未有以應”,只好賜坐。
有勇有謀,粗中有細,主動請戰
三、刻畫人物的方法
1、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
劉、項兩個集團之間的矛盾
項羽一方內部殺不殺劉邦的矛盾
2、對比照應
人物結構:兩峰并峙,雙水分流。
項羽集團 項羽 范增 項伯 項莊
劉邦集團 劉邦 張良 曹無傷 樊噲
對比照應,互相輝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勝孰負,不問自明。
項羽在優勢下恃勇驕橫,缺乏遠慮,用人唯親,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輕敵麻痹,養奸貽患,內部不團結;劉邦則與之相反,雖處劣勢,但能忍辱負重,虛心下問,善于機變,知人善任,使謀臣盡施其謀,將士盡效其力,并瓦解敵方為自己效勞,及時清除內奸。劉、項在斗爭中地位發生的變化,劉勝項負自成定局。
3、出色的動作語言描寫
試舉例說明:
四、討論
思考劉項雙方成敗的原因
補充材料:
劉邦論成敗: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對項羽的評價:
11.太史公: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①,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②?何興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蠭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隴畝之中⑤,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⑦,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⑧,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⑨,奮其私智而不師古⑩,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11),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12),過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豈不謬哉!
① 周生:《正義》引孔文祥說以為是漢代儒者,姓周。蓋:大概。重瞳子:兩個瞳人兒。②苗裔:后代。③何興之暴:怎么起來得這么突然。④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勢”,權勢,權柄。又:有人認為“尺寸”指尺寸之地,這句在“寸”字后斷句,“乘執”屬下句,是趁勢的意思。⑤隴畝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間。“隴”,同“壟”。⑥五諸侯:指戰國時的齊、趙、韓、魏、燕五個諸侯國。⑦位 :指王位。不終:指沒有維持下來。“終”,到最后。⑧背關:舍棄關中。“背”,棄。⑨矜:夸。功伐:功勞,“伐”與“功”同義。⑩奮:振,這里有極力施展的意思。師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過:錯。(14)乃:竟然。引:拿過來,這里有找詞兒的意思。
司馬遷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描寫的,他有英雄的氣魄和行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導致了他的悲劇。
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認為:男兒應當能屈能伸卷土重來。從“包羞忍恥”“卷土重來”分析入手。
題烏江項王廟詩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認為:軍民離心,敗勢難回。根據“壯士衰”“勢難回”“肯與君王卷土來”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圖。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認為:項羽氣勢豪壯,令人敬仰。因為從開始至結束都洋溢著對英雄的贊美和敬仰。
2、毛澤東
鐘出風雨起蒼皇,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距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摘自毛澤東1949年4月《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毛澤東認為項羽在處理和劉邦的關系上犯了沽名釣譽的錯誤,最終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這里毛澤東引用這段歷史事實,意在號召中國共產黨人和全軍指戰員利用占領南京以后的解放戰爭節節勝利的有利形勢,將革命進行到底,徹底消滅蔣家王朝。
《鴻門宴》學案 篇7
教學目標
1、掌握《史記》一書的體例、別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關的文學文化知識
2、掌握本課出現的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譯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準確概括文章的故事情節
5、了解作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的特點
教學重點
一、學習古漢語的常用詞語和特殊句式
二、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辨析疑難語句、準確翻譯文中的句子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下面四副對聯哪一幅是寫司馬遷的?
1)志潔行廉,愛國忠君真氣節;
辭微旨遠,經天緯地大詩篇
2)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人間疾苦,筆底波瀾
4)剛直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
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屈原、歐陽修、杜甫、司馬遷
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后稱《史記》,對后代史學有深遠的影響對許多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
《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敘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歷史;是我國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紀:敘述歷代帝王的歷史;世家: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跡;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壓迫者的立場,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會的最高權威,鞭撻了貪官酷吏和土豪劣紳,同情并歌頌了農民起義的領袖和當時被社會所賤視的小人物;他寫的一些人物傳紀,不僅表現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動人的藝術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鮮明,文筆簡練樸素其中也有許多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的作品
魯迅贊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意即它既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
明確重點
時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
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后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課文疏通
1、通讀全文(讀準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語,通其大意)
2、串講與翻譯(把握重要的詞語、句式與重點句、難句,同時,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比如座次、禮節等調動學生積極性,必要時讓他們翻譯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識點,)
知識點歸納
(可作練習用)
一、通假字
1.距—拒: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2.內—納: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3.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二、成語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三、古今異義
1.山東古:指崤山以東地區
今:指太行山東邊的一個省
2.非常古:意外的變故
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黃河以北地區
今: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4.河南古:黃河以南地區
今: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5.壽古:敬酒
今:長壽
6.細說古:小人的讒言
今:詳細地講述
婚姻古:兒女親家
今:結婚的事或者說因結婚而主生的夫妻親眷關系
《鴻門宴》學案 篇8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斗爭的起因、經過。
2、疏通課文,了解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
【教學重點】
疏通課文一、二段
【教學難點】
同上
【教 法】
講讀、討論
【教 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預習課文:
1、通讀課文,自行疏通課文
2、標出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與尾聲
3、復習“楚漢相爭”的歷史
二、導入新課
1、朗誦《垓下歌》,體會慷慨悲涼的意味。
2、簡析《垓下歌》,介紹時代背景。
三、講讀課文一、二兩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讀課文,正音:
(1)王( )關中 (2)說( )項羽
(3)好( )美姬( ) (4)為( )擊破沛公軍
2、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1)軍( )霸上 王( )關中
(2)說( )項羽 (3)成( )五彩 為( )龍虎
3、提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1)課文第一段記敘了哪幾件事,對情節展開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矛盾挑開,故事開端;第二件事:范增進言。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迅速發展。
(2)項羽接報大怒,“怒”字包含了什么內涵?
提示;(略)
第二段:
1、教師串講課文,引導學生留心課文中特殊的字詞與句式:
(1)古今歧義:
“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公豈敢先乎?” “固不如也。”
(2)通假:
“具告以事” “要項伯”
“距關,毋內諸侯”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3)活用:
“素善留侯張良” “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封府庫”
(4)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2、討論課文內容,提問:
(1)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何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矛盾出現轉機;二是“張良獻策”,是情節發展的關鍵。
(2)張良與項伯皆談到“義”,聯系課文說說古人的“義”,該如何看?
提示:(略)
3、學生自讀課文一、二段,教師巡視,釋疑解難。
小結:這兩段記敘了幾件事,由矛盾挑起,形勢一觸即發到出現轉機,情節逐步展開,為后來事態演變作鋪墊,留下必要的伏筆。
四、布置預習
1、自讀課文三、四兩段,利用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2、思考下列問題:
(1)項羽最大的弱點是什么?舉例說明
(2)范增之謀為什么不能得逞,他何處不及張良?
第2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鴻門宴”斗爭的起因、經過。
2、疏通課文,了解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
【教學重點】
疏通課文
【教學難點】
同上
【教 法】
討論、講讀
【教 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檢查預習情況:
1、提問:張良為何提議見項伯?此處輕描淡寫有何作用?
提示:“戰”必敗,“逃”必潰,兵力懸殊,士氣不同。張過人之處在此,顯示張的沉穩機警,處變不驚。(與劉大驚失色對照)
2、指名認讀生字(見預習作業),解釋下列詞語:
從( )百余騎( )數目( )項王 且為所( )虜 客何為者( )
二、讀講課文三、四段
第三段:
1、指名講述第三段的內容,要求明確交代所記之事。
提示:一是“劉邦謝罪”;二是“項王設宴”;三是“范增舉玨”;四是“項莊舞劍:
2、提問:劉邦謝罪是否誠心?
提示:不誠心。迫于形勢不得不如此
3、提問:課文插圖是否有不妥處,分析,找出依據。
提示:(略)
4、提問:項留飲,演出”舞劍“一幕,”留飲“是精心策劃的陰謀嗎?
提示:不能認為是。范增一再暗示項,要他除劉,項默然不應,可見并未經策劃。這一變故是范一手導演,由于沒羽的支持,又加伯援救,終不了了之。
5、”項莊舞劍“在情節上有何作用,為后人留下何成語?
提示:項留飲,情節已緩和,“舞劍”發生,形勢再度緊張,從而引出”樊噲闖帳“,故事推相高潮。
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們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
第四段:
1、指名試讀課文,師生共同訂正。
2、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不同情感與心態。
3、提問:“樊獪闖帳”是高潮。從哪幾方面刻畫這一人物的?
提示:從語言,行動,外貌等方面濃墨重彩寫樊噲,襯托了項羽、劉邦,更突出了張良。
4、樊與劉講話只語句變化有否區別?
提示:二人講話中心大體一樣,但側重點不同。劉邦重在辯解,樊重在責之以義;策略上不同。劉言是“以屈求申”,樊是“以攻為守”
小結:三、四段記述宴會上劉、項的斗爭。劉邦謝罪,矛盾緩解,范增舉玨,危機四伏,項莊舞劍,險象環生,樊噲闖帳,達到高潮。項羽惟恐擔“不義”名,損其“威”,傷其“信”,不用范計,終放虎歸山,鑄成大錯。
三、課堂練習: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完成“思考和練習”三、四兩題。
四、布置作業
1、自讀課文五、六段,疏通文字
2、概括課文中幾個主要人物形象。
《鴻門宴》學案 篇9
各位評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鴻門宴》。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課時安排、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及該課所處的地位作用:
《鴻門宴》是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級《語文》必修1第二單元
第6課,節選自《史記》。所選情節描寫的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后,為爭奪天下而進行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斗爭。鴻門宴是項羽在新豐鴻門設下的一個富有殺機的宴會,是劉、項之間政治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化的表現,是長達五年的楚漢相爭的序幕,名為宴會,實則是一場激烈的政治斗爭。作者以嫻熟的藝術技巧,生動地刻畫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繪了眾多富有戲劇性的令人難忘的場面,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弦。鴻門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劉、項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并預示了勝負的必然結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如何通過本課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領悟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課件展示)板書一二三
(1)知識和能力目標:一個巨匠,一部巨著:了解作家作品及相關史實,積累文言詞句知識,學習創造性閱讀。
(2)過程和方法目標:兩個英雄,兩種性格:利用人物個性化語言,分析人物性格,學習作者運用對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爭中描寫人物的方法,學習一分為二地評論歷史人物,樹立正確的讀史觀。
(3)情感和價值目標:三種認知態度:
①學以致用的態度,感受司馬遷隱忍發憤的著書精神,從容應對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
②領悟態度:分析項羽悲劇的原因,到底“敗”在哪里?領悟良好的性格決定一生的命運
③分析態度:站在歷史的最高點,個性化的分析人物,如何認知項羽與劉邦?(開放性問題)
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漢代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并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漢代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
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
①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②學習一分為二地評判人物。
本課的教學難點為:
學習創造性閱讀,進行創新思維訓練。
二、說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變是一種技術。根據該課的教材特點、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年齡階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展示課件)
1、學生誦讀,老師范讀,整體感知,筑好文言基礎墻。
2、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打造學習共同體
3、拓展延伸,啟迪心智,創設課堂訓練營。
三、說學法
1、紙上得來終覺淺,圈點、勾畫、批注法,學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腦手并用,破疑解難在其中。
四、說課時安排
《鴻門宴》篇幅較長,文言知識較豐富,文章內涵豐厚,因此我設計用五課時教學本文。
第一課時:了解作家作品,積累文言知識,感受作者隱忍發憤的著書精神(初讀)
第二課時:理清故事情節,概括人物形象,學習客觀地評論歷史人物,(熟讀)
第三課時:進一步梳理文言知識,精讀課文,要求讀透。(精讀)
第四課時:通過對人物、事件的賞析,加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鍛煉學生的開放性思維,由學生自主認識到人物的性格,悲劇的原因等問題。(賞讀)
第五課時:補充課本教學內容:同學生一起閱讀古今關于劉邦項羽的一些篇章:讓學生投入進來,把握自己眼中的項羽。(展讀)
在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采取五步學習法:初讀—熟讀—精讀—賞讀—展讀(板書)
五、接下來針對第四課時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流程:
一、說教學過程
1、疑問導入,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課堂氣氛,我的開場白是這樣安排的:
提起項羽劉邦,提起楚漢相爭,人們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項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氣蓋世,巨鹿之戰,破釜沉舟,揚名天下。劉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景從,發兵沛縣。但是,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同樣的兩個英雄人物,為什么一個被圍垓下,梟雄末路,悲歌別姬,最后自刎烏江。而另一個卻能成就千秋霸業,建立大漢王朝呢?由此激起學生的探求興趣。
2、發散思維析人物
因為本單元的探究性學習任務是:走進小說人物,所以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點。為更好地使學生了解史傳文學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內心,準確把握人物性格,我設計了幾個問題:(層層設疑,步步引入環節)(課件展示)
(一):鑒賞人物作品
(1)、鑒賞劉邦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請男同學齊讀,讀出其雄奇壯美的王者之氣,分析在大氣磅礴之中含有怎樣的可貴的思想:
求賢如渴,居安思危。
(2)、朗讀項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針對這首詩設計三個小問題:
A、項羽烏江自刎時說“天亡我也,非戰之過也”他認為自己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B、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
C、那么他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鴻門宴》
這兩個大的問題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人物本身的作品之中來體會人物的性格,分析人物的形象,增強學生的為下文劉項形勢改變的原因作鋪墊
(二)走進鴻門宴
在這里設計了兩個問題
1、鴻門宴上,項羽是怎樣一步步地由主動走向被動的?劉邦又是怎樣一步步地由被動走向主動的?鴻門宴是改變天下的契機嗎?(三人一組討論)
在這里請同學們注意關鍵情節————項羽失去了幾次殺劉邦的機會?
總結:不設鴻門宴,可直接殺———樊噲闖帳———范增意殺———項莊舞劍殺———劉邦不辭而別借口殺————逃走,追殺———剛到鴻門殺(共七個理由殺)
2、項羽為什么坐失良機?劉邦為什么會脫身逃走?提示:找一個角度來分析,謀士角度、年齡角度(有人說項羽因青年人的血氣輸給了劉邦中年人的城府,是年齡的悲劇嗎?)重點從項羽、劉邦的性格角度分析?
問題1是對內容的把握,可引發學生探究的心理。通過對比討論分析,學生會看到這是一個矛盾不斷轉化的過程,即沿著戰與不戰、殺與不殺、追與不追三組連貫的矛盾,項羽由主動轉向被動,劉邦由被動轉向主動。而其中根本原因則在于兩個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導入問題2對項劉性格的概括。這樣,問題1成為問題2的鋪墊,環環相扣可以使學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畫的,這也為人物刻畫方法的總結埋下伏筆。
概括項羽性格時,學生可能對他“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認識,是“婦人之仁”還是“君子之度”?就這一點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爭論,既可以挖掘出項羽性格的弱點,及其在這場斗爭中埋下的禍根,從而幫助學生認識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認清項羽的悲劇絕非偶然,可以說是性格悲劇。也可以從根植于人們心中“成者王侯敗者寇”的傳統觀念入手。項羽因為最終失敗,人們才把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貶得一錢不值;設想一下,假如楚漢戰爭的最終勝利者是項羽,人們又將作何感想呢?也許鴻門釋劉成了項羽的一則美談。
我將這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進行提示,由劉項雙方的轉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應的概括,又形成鮮明的對比,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現出環環相扣的特點(課件展示)
(三)縱觀人物(課件展示)
賞析: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為君王卷土來!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賞析不同人物對項羽的評價,在這里設置兩個問題
1、引導學生對于項羽這個人物進行探究,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見。
2、我們能從項羽的悲劇中吸取怎樣的教訓?如何完善人格?這個問題主要是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發散思維,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生活價值觀。
這兩個問題,目的在于引起學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歷史,學生設想的結局可能是多樣的,只要能自圓其說合乎一定的邏輯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劉邦、項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結局,進而啟迪學生多樣的思維,鍛煉語言表達。
(四)作業設計
以新課標的要求為出發點站在歷史長河的最前端,(20xx年)你怎樣看劉邦,項羽,鴻門宴。
《鴻門宴》學案 篇10
教學目標
1、 掌握《史記》一書的體例、別名、作者。
2、 掌握本課出現的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等。
3、 掌握翻譯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準確概括文章的故事情節。
4、 了解作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學習古漢語的常用詞語和特殊句式。
2.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人物的性格特點。
課時安排:
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了解秦末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朗讀課文,重點字詞正音,以求準確認讀。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過程:
(1)導入:大家聽說過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么?“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個成語的原話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對,就是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中。公元前206年,在新豐鴻門(今陜西省)舉行了一次特殊的宴會,史稱“鴻門宴”,這也是項羽和劉邦之間的一次攸關宏圖偉業以及性命的宴會,那么“鴻門宴”到底是怎樣的一次宴會?項羽和劉邦又在宴會上顯示了怎樣的英雄本色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鴻門宴》。
(2)明確學習任務:
①了解司馬遷與《史記》
②疏通文意
③掌握課文中所出現的文言知識
④理清情節發展脈絡
⑤人物形象分析
(3)作者簡介
《鴻門宴》作者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史稱“太史令”。 著有《史記》,后人又稱《太史公書》。《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敘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歷史;是我國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是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紀:敘述歷代帝王的歷史;世家: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跡;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所以魯迅贊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4)背景簡介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后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5)學生朗讀
下面我們開始讀。根據有無聲音,讀可分為朗讀和默讀,在文言文學習中,朗讀的效果要大大優于默讀——它能培養語感,增強閱讀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朗讀,許多字、詞甚至句子的含義就會迎刃而解。朗讀時要注意三點:一是要讀準字音;二是要讀清句讀;三是要讀出文章的感情和氣勢,表現出文章中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
(學生邊讀,邊板書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 本文的異讀字有: 破音異讀:
沛公欲王關中(wàng) 道芷欲間行(jiàn) 數目項王:shu 數次用目示意項王。目,用目示意,動詞
通假異讀:
距關,毋內諸侯(同“拒”“納”) 要項伯(通“邀”)
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
愿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杯杓 sháo 酒杯和勺子。
生字:
鯫生 zōu 淺陋的小人
卮酒zhī 古代盛酒的器皿,杯 戮力:lù 合力樊噲: kuài 劉邦的戰將
瞋目: chēn 瞪大眼睛,表示發怒 目眥: zì 眼眶 跽: jì 直身而坐 參乘: cānshèng 負責警衛的騎士 彘肩: zhì 豬腿 啖: dàn 吃 靳強: jìnqiáng 劉邦的戰將
讀完后,師:“大家說,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宴會么?”
這絕對不是一次愉快的宴會,項羽和劉邦在宴會上劍拔弩張,勾心斗角,進行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沒有硝煙的戰爭,戰爭以劉邦勝出為結局。后來“鴻門宴”也成為了一個特定的詞語,用來比喻那些“不懷好意,設計陷害別人的宴會”。
(6)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下面給同學們3分鐘思考時間,然后請一位同學用現代漢語復述課文的故事梗概。
生:述(略)
師:評價學生的復述情況(略)
(7)布置作業
1.掌握本課的生字、異讀字。
2.反復誦讀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教學步驟:
第一是檢查同學們的作業情況;
第二是 串講與翻譯(把握重要的詞語、句式與重點句、難句,同時,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比如座次、禮節等。調動學生積極性,必要時讓他們翻譯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識點,)。
先找幾位同學說說作業。(師生共同解決并落到實處)
(一)請找出文中所有的詞類活用現象。
例句 活用類型 釋義
1.吾得兄事之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
2.項伯乃夜馳之公軍同上連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像翅膀一樣
4.籍吏民,封府庫 名詞用作動詞 登記在冊
5.沛公軍霸上同上駐扎
6.沛公欲王關中 同上統治
7.范曾數目項王 同上用眼示意
8.道芷陽間行同上取道
9.刑人如恐不勝 同上處罰
10.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名詞使動用法 使之為王
11.項伯殺人,臣活之 動詞使動用法 使……活
12.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同上 使……跟從,率領
13.素善留侯張良形容詞用作動詞 交好
14.拔劍撞而破之形容詞用作動詞 擊碎、擊破
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詞用作名詞 小事
(二)判斷下列加線的古今異義詞的詞義,并區分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明確:婚姻,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
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
②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明確:非常,古義:意外的變故。
今義:副詞,很。
③而聽細說
明確:細說,古義:小人的讒言。
今義:詳細說來。
(三)了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
①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確:判斷句,這就是……啊。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明確:疑問句,賓語前置句,憑什么……呢?
③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明確:反問句式,“為”語氣詞,呢,表意“……呢?”
(四)名句積累 明確: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五)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①因
例句 出處 因人之力而敝之《燭之武退秦師》因左手把秦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荊軻刺秦王》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 《鴻門宴》
②如
例句出處 萬事如意 成語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鴻門宴》沛公起如廁 《鴻門宴》
③舉
例句出處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 舉賢任能 成語 有儒生柳意者,應舉下第 《柳毅傳》 殺人如不能舉《過秦論》 舉世無雙成語舉所佩玉玨者以示之者三《鴻門宴》
④謝
例句出處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 乃令張良留謝《鴻門宴》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鴻門宴》釋義依靠趁機 于是 趁機 釋義 順、隨 比得上 到,去 釋義
舉起、抬起推薦 科舉考試 全、盡 全部、整個舉起 釋義 道歉 告辭 感謝
(5)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并翻譯。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理清課文情節發展脈絡。
教學步驟:
理清情節發展脈絡
(1)思考:課文第一段寫了哪幾件事?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 ,第二件事“范增進言”。
曹無傷是沛公的主司馬,他的告密當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語,于是,項羽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矛盾挑開,故事“開端”。
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積極了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迅速發展。
無傷告密、項劉對立(40萬比10萬)
(2)思考: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第二件事“張良獻策”。
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目的在于報答當年救命之恩,卻被張良利用,使一觸即發的矛盾出現了轉機。劉邦對項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為壽,約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攏,終于使項伯受其蒙蔽,導致項羽上當。
“張良獻策”是情節變化的關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項羽終于“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這段文字是情節變化的關鍵。
項伯泄密、劉邦設計學生朗讀1、2段。
曹無傷告密引發了項羽憤怒,范增進言激化了項羽和劉邦之間的矛盾;而項伯告密給劉邦帶來了轉機,張良獻計,項伯轉心,劉邦決定參加“鴻門宴”。
“鴻門宴”上項羽和劉邦將怎樣的劍拔弩張、刀光劍影?
請看第3段。 學生朗讀。
《鴻門宴》學案 篇11
《鴻門宴》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下面是關于《鴻門宴》說課稿范文,歡迎借鑒。
《鴻門宴》說課稿
一、開場白各位領導、專家,你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鴻門宴》。
二、說教材
《鴻門宴》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節選自《史記》。所選情節描寫的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后,為爭奪天下而進行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斗爭。鴻門宴是項羽在新豐鴻門設下的一個富有殺機的宴會,是劉、項之間政治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化的表現,是長達五年的楚漢相爭的序幕,名為宴會,實則是一場激烈的政治斗爭。作者以嫻熟的藝術技巧,生動地刻畫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繪了眾多富有戲劇性的令人難忘的場面,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弦。鴻門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劉、項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生動地對比了雙方策的高下,并預示了勝負的必然結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今天,“鴻門宴”一語已經成了危險之約的代名詞。
學習《鴻門宴》所在的這個單元,要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著重了解《過秦論》中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的分析,著重了解司馬遷在《鴻門宴》中對項羽的悲劇性格的揭示。在朗讀和背誦過程中,注意掌握有關的文言文詞語和文言句式。
《史記》和《漢書》等紀傳體史書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歷史散文取得了空前偉大的成就。要通過本單元的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欣賞古典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關史實。
2.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3.學習創造性閱讀。
4.學習一分為二地評論歷史人物。
5.樹立正確的讀史觀。
6.感受隱忍發憤的著述精神。
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魏晉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并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魏晉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
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
1.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學習一分為二地評判人物。
本課的教學難點為:
學習創造性閱讀,進行創新思維訓練。
三、說教法
新課程觀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積極體驗。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共享資源,創設互動平臺,從而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決定本文教學中主要采用三種方法,即:目標導學、自主合作、遷移創新。
“目標導學”即根據相應的學習內容設立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如關于朗讀、積累的教學。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學中主要體現為分組歸納和小組討論交流等。
“遷移創造”是將閱讀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如讓學生創編課本劇《鴻門宴》等。
為了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我設計運用錄音帶、多媒體等手段輔助教學,并印發課文翻譯等文字資料。
四、說教學程序
《鴻門宴》篇幅較長,文言知識較豐富,文章內涵豐厚,因此我設計用三課時教學本文。
第一課時的要點是:了解作家作品,積累文言知識,感受作者隱忍發憤的著術精神,泛讀課文,要求讀懂。
第二課時的要點是:理清故事情節,概括人物形象,學習客觀地評論歷史人物,泛讀課文,要求讀熟。
第三課時的要點是:進一步梳理故事情節,著重進行創新思維訓練,精讀課文,要求讀透。
《鴻門宴》學案 篇12
教學設計分類:教法教案交流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一直希望老師給大家唱一首歌,今天我就露一手,讓大家樂一樂。 屠洪剛的《霸王別姬》: 我站在 烈烈風中 恨不能 蕩盡綿綿心痛 望蒼天 四方云動 劍在手 問天下誰是英雄 人世間 有百媚千紅 我卻獨 愛你那一種 傷心處 別時路 有誰不同 多少年恩愛匆匆葬送 我心中 你最重 悲歡共 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換我豪情天縱 我心中 你最重 我的淚 向天沖 來世也當稱雄 歸去斜陽正濃 (二唱三嘆時調動學生一起來唱。) 眾所周知,楚漢之爭,最后是---劉勝項敗。 其實,見微知著,習慣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領袖人物的性格往往決定或改寫歷史。作為楚漢之爭的序幕---鴻門宴,就已預示了劉勝項敗的結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鴻門宴》,以求窺一斑而知全貌。 二、解題 簡介司馬遷 《史記》五體例:本紀、世家、列傳、書、表 魯迅語:“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三、背景簡介 請一學生結合注釋和自己的歷史知識來講解,教師適當補充。 四、學習文章 (一)、準備工作 請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再讀課文,并請大家注意:文中哪些人物、哪些細節、哪些對話打動了你,在你心中留有深刻印象? 與此同時,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故事情節提綱,并留空白讓學生填補。 (二)、學生按板書提示,完成空白,并將文章劃分成有機的四個部分。 (三)、完成楚漢集團成員對比圖表。 (四)、同桌學生合作,試著用一些四字短語來概括本文各部分各個情節,以此進一步熟悉課文。 (五)、驗收準備工作,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學生一定會提到:人物方面:劉邦的虛偽狡詐、項羽的直率粗獷、張良的足智多謀、樊噲的粗中有細等細節方面:項羽“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泄露軍機,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暴露身份, 樊噲“嗔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的豪壯威嚴等語言方面: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豎子不足與謀等 (六)、討論 1.劉邦、項羽這兩個,你們喜歡、欣賞哪一個,為什么? 你還喜歡別的幾個人嗎? 2.有人說項羽不在席間殺死劉邦,表現了他的“婦人之仁”,但蘇軾卻說這表現了他的“君人之度”。試對這兩種說法作些評論。 3.假如《鴻門宴》中項羽一怒之下殺了劉邦,歷史將如何演繹? (七)、補充教參上的鑒賞要點 1.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 2.運用對照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為鮮明突出 3.有表現力的描寫性語言、有生命力的熟語板書設計 楚 漢 核心 項 羽 劉 邦 謀臣 范 增 張 良 武士 項 莊 樊 噲 內奸 項 伯 曹無傷 臥底 曹無傷 項 伯 發生 風雨欲來 / 無傷告密,項王大怒欲出兵(1) ----- 發展 柳暗花明 / 項伯夜訪,沛公大驚表“誠心”(2) ----- 高潮 風云迭起 / 鴻門宴上,霸王不忍謀士急(3-4) ----- 結局 化險為夷 / 如廁之機,沛公不辭脫身逃(5-7)
《鴻門宴》學案 篇13
《鴻門宴》教案
一、課文悟讀
項羽,名籍,乃楚國貴族的后代。在陳涉、吳廣的農民起義軍迅速發展,正待西行入關之時,項羽隨叔父在吳起兵,他屢經沙場,喑嗚叱咤,所向無敵,為推翻暴秦的統治,作出很大的貢獻,但后來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斗爭中,項羽慘遭失敗。
《項羽本紀》是司馬遷用飽蘸個人感情的筆觸描寫了項羽一生的經歷,生動細致地刻劃這個失敗了的英雄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既有深情的歌頌,也有充滿惋惜的批評,但歌頌總是多于批評。
《史記》參酌古今,自創新制,創立以人物為中心貫穿歷史的紀傳體。《鴻門宴》中表現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有:其一,通過在矛盾沖突的場面描寫中刻畫人物,文章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通過生動的對話描寫、動作描寫以對當時那種劍拔弩張、殺機四伏的氣氛渲染,使讀者身臨其境,充分感受歷史脈搏的悸動。其二,通過人物的彼此輝映來突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個性,如同樣在處理突發事件時,項羽思慮膚淺、盲目自信的性格就通過“大怒”喝令下屬“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的話語神情中表露無遺;而劉邦雖“大驚”、“默然”,但連續向張良求計的“為之奈何”則表現了他雖驚慌而能虛心求教的
性格。對項伯劉邦從極力拉攏到極力表白,竟將自己的勃勃野心說成是耿耿忠心,無不生動的表現了這個人物隨機應變、狡詐弄機的特點。還有對告密者、對謀士的態度、做法,劉項各不相同,寫劉邦是為了烘托主要人物——項羽。另外,曹無傷與項伯,范增與張良,項莊與樊噲,這些人物也一一對應,相互映襯。其三,善用細節表現、刻畫人物,如鴻門宴中座次的安排生動地體現了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項羽的驕妄自負及劉邦的委曲求全等內容。再如范增起召項莊行刺劉邦,曰:“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當劉邦安然逃脫,范增仰天長嘆:“吾屬今為之虜矣”。從一開始將自己排除于項氏集團的“若屬”到“吾屬”的變化,反映了范增從對羽
“為人不忍”的憤怒到感到無法與“豎子謀”的絕望、悲哀,心理刻劃尤其生動。
讀《鴻門宴》,再一次體會到司馬遷敘史的魅力,《史記》真無愧于魯迅“史家之
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千古評價。
二、亮點探究
1.簡要概述故事的發展經過,用圖示法來表現文章情節的起落。
探究學習:本文敘述了劉邦和項羽兩支起義軍分路聯合進攻秦朝,劉邦先入關破咸陽后同項羽展開的一場政治斗爭。故事結構完整,曲折動人,由曹無傷告密始,以劉邦力誅曹無傷終,首尾照應,緊湊自然。全文情節五起五落,張弛有效,波瀾起伏,如下文所示:
無傷告密(一起) 項伯夜訪(一落)
范増舉玦(二起) 項王不應(二落)
項莊舞劍(三起) 項伯翼蔽(三落)
樊噲闖帳(四起) 項王款樊(四落)
張良留謝(五起) 沛公誅奸(五落)
2.以項羽及劉邦為例,說說司馬遷是怎樣描寫人物的?
探究學習:一方面,作者善于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文章始終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另一方面,善用對比烘托刻畫人物。如項羽優柔寡斷(改變進攻劉邦的決定,對范増在席間殺死劉邦的企圖不表態,在沛公逃席后依然受璧);劉邦遇事果斷(如臨危不懼,從善如流,親往謝罪,立誅曹無傷)。項羽率直粗獷(聞劉邦“謝語”而脫口供出曹無傷,聞樊噲“譙語”而“無有以應”);劉邦則能屈能伸(先破秦而對項羽謙詞卑禮,宴會之上受不公平待遇而泰然處之)。項羽不善用人(關鍵時刻不聽范増);而劉邦則對張良,甚至樊噲言聽計從,初見項伯,即“兄事之”、“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足見劉邦是多么善于拉攏人,為己所用。
3.分析劉邦刻意要項伯帶給項羽的話及他自己至鴻門時的謝辭,樊噲闖帳的語言,體會司馬遷描寫人物語言的妙處。
探究學習:先看劉邦對項伯的表白(此話也是有意讓項伯轉述給項羽聽的):“秋毫不敢有所近”——說“不敢”而不說“不曾”,多么恭順!“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待”,多么虔誠!“日夜望將軍至”——說“望”而不說“等”,多么迫切!再看劉邦的卑詞“謝罪”:他言必稱“將軍”,說自己與項羽“戮力而攻秦”,是戰友而非敵人;將“先入關破秦”說成是不自意,以表自己的力量不如項羽;把“得復見將軍于此”當作是自己莫大的榮幸以滿足項羽的虛榮心;最后,他還把項羽的憤怒歸咎于“小人”的挑撥,為項羽推卸責任,及時給項羽一個臺階下。而樊噲在緊張的氣氛中登場,他說的話意思基本與劉邦一致,但策略有所改變。劉邦以委屈來求全,樊噲則理直氣壯責之以“義”,說亡秦教訓,申懷王約束,但沛公不自王而待項羽來,期待“封侯之賞”,雖為指責又寓尊項羽之意使自矜攻伐的項羽聽得耳順心舒。可以說劉邦主仆二人一唱一和,一“攻”一“守”,完全攻陷了項羽的戒備心理。
4.“鴻門宴”上的座次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說明了什么?
探究學習:“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按古代禮儀,宴會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為侍坐。可見在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是侍坐。宴設于項羽帳中,劉邦雖為賓客,卻的不到尊位,可見項羽目中無人,自高自大,也可見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劉邦處境堪虞,但劉邦卻能泰然處之,可見起能屈能伸。而項氏集團內部,謀士范増的地位還不及告密的項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謀,已初見端倪。
5.“鴻門宴”事件發生時,項羽為諸侯上將軍,劉邦因起兵于沛,人稱沛公,都還未稱王,但《史記》卻超前稱王,試分析司馬遷的用意。
探究學習:處于矛盾沖突頂峰時,人物之間的稱謂,往往能體現人物間微妙而復雜
的關系。文中,張良三次稱劉邦為“大王”,前兩次只有他自己在場,后一次只添了幾個自
己人,稱“大王”正表露他們君臣同心協力,決心與項羽抗衡,戰而勝之的雄心壯
志。項伯、范増、項莊都是項羽的部下,他們稱項羽為“項王”、“君王”,顯然
是出于自恃強大,不可一世,稱王稱霸是理所當然的心理狀態。而張良、樊噲雖是
劉邦的部下,由于力量對比懸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迎,自然也稱項羽為王。劉
邦畢竟身份不同,用語不能過于阿諛,所以在項伯、項羽面前六次稱項羽為將軍,
只有最后一次與張良談話時,稱項羽為“項王”,一方面他明知項羽稱王是遲早的
事,另一方面,是在他自己部下面前,無失身份之虞。由這些稱謂來看,劉邦集團
處處恭恭敬敬,低聲下氣,以臣下的身份盡力滿足項羽的自尊自大的心理。
三、選題設計
1.有人說,項羽因為放走劉邦而導致最終失敗,你認為項羽失敗的原因是什么?[來源:]
研究提示:項羽失敗的原因很多,宜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進行考察研究。其中,項
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項羽滅秦之后,逆歷史潮流而行,襲周制“分裂天下而封
諸侯”,使社會再次回到秦統一以前的分裂、動亂的狀態。
參讀書目:《史記》 司馬遷 《古文鑒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鴻門宴》學案 篇14
(一)教學思路
在古代的史傳文學中,最富有史學意義和文學色彩的要數《史記》;在《史記》中,最令人蕩氣回腸、驚心動魄的是《項羽本紀》;而在《項羽本紀》中,最能體現項羽的性格和為人的是“鉅鹿之戰”、“鴻門宴”和“垓下之圍”。因此,教學《鴻門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總的教學思路是從語言到人物、從整體到局部、從課內到課外,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和值得思辯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從而把握情節起落,感受人物形象,豐富文化底蘊,提高思辯能力。從語言到人物:本文編排在高中第一冊,它與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之間存在著一個明顯的落差。因此,擬安排兩個教學環節引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理解和熟悉課文語言:首先要求學生結合注釋去鉆研課文,理解其中的古今異義、通假現象、詞語活用和特殊句式;然后,利用連環圖畫,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給重要場景寫說明文字,進行“語言轉換”訓練,進一步理解語言,把握情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從整體到局部:《鴻門宴》是節選文字,但它始于曹無傷告密、終于曹無傷被殺,是相對獨立和完整的片斷。在疏通語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矛盾線索,理清宴前、宴中、宴后的情節結構,大處著眼,整體把握;然后抓住“宴中”這一部分,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具體、深入地剖析“三起三落”的情節安排。這樣,既有“面”上的鳥瞰,也有“點”上的響鑼重錘,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把握和深入思辯的能力。從課內到課外:“鴻門宴”只是“項羽現象”或者說“項羽文化”中的一個點,我們的教學應該由這個“點”輻射開去,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增進他們的文化底蘊。理解文言詞匯和句式,把握情節結構,感受人物性格,可以說都是課內功夫。為了使課文教學富有深度和廣度,擬安排兩個環節加以拓展。1.討論:有人說項羽不在席間殺死劉邦,表現了他的“婦人之仁”,但蘇軾卻說這表現了他的“君人之度”。對此你怎么看?2.組織大家交流、評析課前圍繞“項羽”專題搜集的詩文。
(二)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綜合運用點撥法、自讀法和討論法,擬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適當介紹歷史背景以導入新課。在自讀的基礎上加以點撥,疏通文句。將讀文與讀畫以及根據畫面寫說明文字相結合,進一步加深對重點場景的理解。教學要點:1.
結合注釋,利用古漢語詞典,理解課文中的文言詞語和句式。①古今異義:“盜”、“非常”等。②通假現象:具―俱;距―拒;內―納;要―腰;蚤―早。③詞類活用:“活”、“王”、“兄”、“籍(吏民)”等。④特殊句式:具告以事;毋從俱死;為之奈何;孰與君少長;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客何為者。2.
閱讀課文的重點場景和相關的連環圖畫,用自己的語言給圖畫配說明文字。第二課時教學要點1.抓矛盾線索2.理情節結構宴前(戰還是不戰)
①項羽下令擊劉②劉邦拉攏項伯③項羽輕信“說項”宴中(殺還是不殺)①劉邦詭表心跡②范增舉示玉玦③項莊舞劍④樊噲闖帳⑤項羽賜座宴后(收還是不收)①劉邦趁機離席②項王接受贈璧③范增砸碎玉斗3.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討論“宴上”斗爭的“三起三落”教學難點:如何從實際出發,認識情節發展的“三起三落”。第三教時主要采用討論和交流的方法,深入感受人物的性格內涵,同時將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廣闊的天地,豐富文化底蘊。教學要點:1.分析、概括項羽和劉邦的性格內涵。
2.關于“婦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評論。
3.組織學生交流、評析圍繞“項羽”專題搜集的材料。教學難點:對項羽不在席間殺死劉邦的不同看法的評論。
(三)教學實例
(部分教學片斷實錄)教學片斷一:給連環圖畫配說明文字采用實物投影儀,或預先制作成課件,投影出下列連環圖畫:圖一:(圖略)圖二:(圖略)圖三:(圖略)圖四:(圖略)
第二天一大早,劉邦趕赴項羽的駐地鴻門,向他賠禮道歉。項羽的情緒有所緩和,并設宴款待劉邦。
宴席上,范增屢屢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都不表態。范增只得召進項莊,讓他在祝酒之后舞劍助興,尋機刺殺劉邦。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故事。
項伯見勢不妙,也拔劍起舞,不時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使項莊無法下手。
張良立即外出,把情況告訴守候在軍門外的樊噲,樊噲帶劍持盾闖了進來,面對項羽,歷舉劉邦反秦之功,嚴辭斥責項羽聽信讒言,企圖誅殺有功之人。項羽無言以對。以上說明文字不是“標準答案”,只要扣住畫面,語言簡潔、順暢,都值得鼓勵。
教學片斷二:“三起三落”的討論師:有人將宴會上的情節概括為三起三落。
三起:
一起是“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示意項羽殺掉劉邦,氣氛頓趨緊張;
二起是范增見項羽“默然不應”,于是叫項莊以舞劍為由,趁機刺殺劉邦,形勢極為嚴峻。
三起是樊噲撞倒守門衛士而入帳,怒視項羽,嚴辭斥責,情節發展到最高潮,緊張氣氛達到了極點。
三落:
一落是對樊噲闖帳,項羽不僅不怒,反而稱為“壯士”;
二落是項羽賜酒賜肉,被樊噲斥責之后反而賜坐;
三落是劉邦以“如廁”為由逃離項羽軍營。對這一說法,你們怎么看?請展開討論。
生一:對“三起”的概括應該說是準確的。范增舉玦、項莊舞劍和樊噲闖帳三處情節或者說細節確實充滿了殺機,大有一觸即發的危險,讓人為劉邦的命運深感憂慮。
生二:“起”和“落”是相對的,有起才有落,它們應該在同一條橫軸上展開……
生三:是啊,一落是項王“默然不應”,視而不見;二落應該是“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而項羽對此置若罔聞,讓人為劉邦暫時松了一口氣。
生四:樊噲闖入帳內,項王“按劍而跽”,高度警覺,而當明了他的身份后,稱之為“壯士”,先是賜酒,后又賜彘肩,一聲不響地聽了斥責以后又賜坐,大有惺惺相惜之意。到這里,劉邦所受到的生命威脅應該說是基本上消除了。這就是“落”。把后來劉邦托辭逃席看成三落是不恰當的。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有道理。宴席上殺不殺劉邦是斗爭的焦點,而殺不殺劉邦的關鍵看項羽的態度。三起三落是對應的,宴席上閃耀著刀光劍影,但又張中有弛,跌宕起伏。這一場面描寫實在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最典型的體現
教學片斷三:有關“婦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討論師:有人說項羽不在席間殺死劉邦,表現了他的“婦人之仁”,而蘇軾在《范增論》中說這體現了他的“君人之度”。對這兩種說法,你們是怎么看的?
生一:項羽雖然是一個叱咤風云的蓋世英雄,但從宴席前和宴席上的表現來看,是一個優柔寡斷、感情用事的人,說他有“婦人之仁”,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
生二:說項羽在宴席上“優柔寡斷”是不準確的。他的叔父項伯替劉邦向他表功和求情之后,項羽實際上就有不殺劉邦之意。正因為項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對范增的再三暗示置若罔聞,對項伯的庇護加以縱容。項羽是一個狂妄自大、剛愎自用的人,說他有“婦人之仁”是不準確的。
生三:項羽為什么沒在席間殺死劉邦?項伯的求情固然起了作用,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項羽以為劉邦不是自己的對手,對自己根本構不成威脅,只要劉邦不在關中稱王,對自己俯首稱臣,就可以饒他一命。這樣看來,我倒是有些贊同蘇軾的看法,盡管這樣的“君人之度”是缺乏戰略眼光的,項羽日后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生四:什么是“君人之度”?就是統治者的寬廣的氣度,對臣下的過錯也能夠容忍和寬恕。從項伯的求情和劉邦的“表演”來看,劉邦不但沒有絲毫過錯,反而有莫大的功勞,不但不應受到任何責罰,反而應該受到封侯封王的獎賞。項羽答應“內奸”項伯的求情,相信劉邦的連篇鬼話,根本不是什么“君人之度”,而只能說是缺乏知人之明,缺乏審時度勢的智慧。有人說項羽“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不是沒有道理的。……師:剛才大家討論得很熱烈,充分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有一些思想交鋒的“火花”閃耀出來。在這里我不想對大家的發言作老吏斷案般的'評判,有的議題不必去追求“唯一答案”。錢鐘書在《管錐編》中對項羽有一個分析,對我們理解項羽豐富、復雜的性格內涵有幫助:“‘言語嘔嘔’與‘喑嗚叱咤’,‘恭敬慈愛’與‘僄悍猾賊’,‘愛人禮士’與‘妒賢嫉能’,‘婦人之仁’與‘屠阬殘滅’,‘分食推飲’與‘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違;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兩手分書、一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共貫,科以心學性理,犁然有當。《史記》寫人物性格,無復綜如此者。談士每以‘虞兮’之歌,謂羽風云之氣而兼兒女之情,尚粗淺乎言之也。”
(四)教學體會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文言文教學中,串講法一直占有很大的市場,教師成了無所不知的主角,學生是附庸,是被動的接受者。運用這種方法,盡管也能讓學生掌握一些古漢語以及文章的內容和形式方面的知識,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不到足夠的展現和發揮,因而也就影響了情感的熏陶和能力的培養。我們對這種傳統的教法進行了改革,將教師的點撥與學生的自己鉆研、互相討論相結合,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古人對話,與老師對話,與同學對話,充分發揮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求索的精神。變“教堂”為“學堂”,變“講師”為“導師”,給學生提供自讀、研討和歷練的寬廣的“平臺”,真正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這是人才培養的需要,是現代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的體現。
2.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鴻門宴》是《史記》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對于這樣的作品,應該多角度、多方面地進行立體的教學設計,從整體上豐富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中,我們正是這樣去追求的。除了要求學生學習古代漢語知識和文化常識外,還注重引導他們去積累與課文有關的歷史知識,感受項羽和劉邦特別是項羽的形象,領悟對比、張弛和細節刻畫等表現藝術;同時,組織他們搜集相關的材料,對值得商榷的專題展開討論,提倡思想交鋒,鼓勵唇槍舌劍,以提高他們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能力,提高他們的鑒賞水平、思辯能力和表達能力。
3.加強課內外的溝通。課內只是一個很小的“點”,課堂只是一處狹窄的“方塘”。理想的教學應該由課內輻射到課外,將課外容納到課內,讓“天光云影”在“半畝方塘”里“共徘徊”。本案例就是這樣去做的,在課前要求學生圍繞“項羽”這個專題廣泛搜集材料,進行分析、篩選,為討論作準備。有的同學發現“鴻門宴”的情節互見于《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留侯世家》和《樊噲列傳》,只是根據表達的需要,彼此互有詳略的不同;有的搜集到了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的《續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有的復印了蘇軾的《留侯論》和《范增論》;有的還查閱了楹聯辭典,抄錄了霸王靈祠中項羽塑像兩旁的對聯:“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視秦王一時氣蓋人世間,漢皆已得楚乎烏騅嗟不逝千古風悲垓下歌”;……材料豐富的程度大大出乎教師的意料。這一做法有效地開發了語文教學資源,溝通了課內外的聯系,使《鴻門宴》的教學成了一種深層次的、彌散型的研究性學習,同學們在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實踐中開闊了眼界,鍛煉了思維,提高了能力
《鴻門宴》學案 篇15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及該課所處的地位作用:
《鴻門宴》是人教版新教材 高一年級《 語文》 必修1第二單元
第6課,節選自《史記》。所選情節描寫的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后,為爭奪天下而進行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斗爭。鴻門宴是項羽在新豐鴻門設下的一個富有殺機的宴會,是劉、項之間政治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化的表現,是長達五年的楚漢相爭的序幕,名為宴會,實則是一場激烈的政治斗爭。作者以嫻熟的藝術技巧,生動地刻畫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繪了眾多富有戲劇性的令人難忘的場面,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弦。鴻門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劉、項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并預示了勝負的必然結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如何通過本課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領悟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課件展示) 板書一二三
(1)知識和能力目標:一個巨匠,一部巨著:了解作家作品及相關史實,積累文言詞句知識,學習創造性閱讀。
(2)過程和方法目標:兩個英雄,兩種性格:利用人物個性化語言,分析人物性格,學習作者運用對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爭中描寫人物的方法,學習一分為二地評論歷史人物,樹立正確的讀史觀。
(3)情感和價值目標:三種認知態度:
①學以致用的態度,感受司馬遷隱忍發憤的著書精神,從容應對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
②領悟態度:分析項羽悲劇的原因,到底“敗”在哪里?領悟良好的性格決定一生的命運
③分析態度:站在歷史的最高點,個性化的分析人物,如何認知項羽與劉邦?(開放性問題)
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漢代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并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漢代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
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
①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②學習一分為二地評判人物。
本課的教學難點為:
學習創造性閱讀,進行創新思維訓練。
二、說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變是一種技術。根據該課的教材特點、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年齡階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展示課件)
1、學生誦讀,老師范讀,整體感知,筑好文言基礎墻。
2、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打造學習共同體
3、拓展延伸,啟迪心智,創設課堂訓練營。
三、說學法
1、 紙上得來終覺淺,圈點、勾畫、批注法,學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腦手并用,破疑解難在其中。
四、說課時安排
《鴻門宴》篇幅較長,文言知識較豐富,文章內涵豐厚,因此我設計用五課時教學本文。
第一課時:了解作家作品,積累文言知識,感受作者隱忍發憤的著書精神(初讀)
第二課時:理清故事情節,概括人物形象,學習客觀地評論歷史人物,(熟讀)
第三課時:進一步梳理文言知識,精讀課文,要求讀透。(精讀)
第四課時:通過對人物、事件的賞析,加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鍛煉學生的開放性思維,由學生自主認識到人物的性格,悲劇的原因等問題。(賞讀)
第五課時:補充課本教學內容:同學生一起閱讀古今關于劉邦項羽的一些篇章:讓學生投入進來,把握自己眼中的項羽。(展讀)
在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采取五步學習法:初讀—熟讀—精讀—賞讀—展讀(板書)
五、接下來針對第四課時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流程:
一、說教學過程
1、疑問導入,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課堂氣氛,我的開場白是這樣安排的:
提起項羽劉邦,提起楚漢相爭,人們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項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氣蓋世,巨鹿之戰,破釜沉舟,揚名天下。劉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景從,發兵沛縣。但是,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同樣的兩個英雄人物,為什么一個被圍垓下,梟雄末路,悲歌別姬,最后自刎烏江。而另一個卻能成就千秋霸業,建立大漢王朝呢?由此激起學生的探求興趣。
2、發散思維析人物
因為本單元的探究性學習任務是:走進小說人物,所以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點。為更好地使學生了解史傳文學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內心,準確把握人物性格,我設計了幾個問題:(層層設疑,步步引入環節)(課件展示)
(一):鑒賞人物作品
(1)、鑒賞劉邦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請男同學齊讀,讀出其雄奇壯美的王者之氣,分析在大氣磅礴之中含有怎樣的可貴的思想:
求賢如渴,居安思危。
(2)、朗讀項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針對這首詩設計三個小問題:
A、項羽烏江自刎時說“天亡我也,非戰之過也”他認為自己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B、 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
C、 那么他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鴻門宴》
這兩個大的問題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人物本身的作品之中來體會人物的性格,分析人物的形象,增強學生的為下文劉項形勢改變的原因作鋪墊
(二)走進鴻門宴
在這里設計了兩個問題
1、鴻門宴上,項羽是怎樣一步步地由主動走向被動的?劉邦又是怎樣一步步地由被動走向主動的?鴻門宴是改變天下的契機嗎?(三人一組討論)
在這里請同學們注意關鍵情節———— 項羽失去了幾次殺劉邦的機會?
總結:不設鴻門宴,可直接殺———樊噲闖帳———范增意殺———項莊舞劍殺———劉邦不辭而別借口殺————逃走,追殺———剛到鴻門殺(共七個理由殺)
2、項羽為什么坐失良機?劉邦為什么會脫身逃走?提示:找一個角度來分析,謀士角度、年齡角度(有人說項羽因青年人的血氣輸給了劉邦中年人的城府,是年齡的悲劇嗎?)重點從項羽、劉邦的性格角度分析?
問題1是對內容的把握,可引發學生探究的心理。通過對比討論分析,學生會看到這是一個矛盾不斷轉化的過程,即沿著戰與不戰、殺與不殺、追與不追三組連貫的矛盾,項羽由主動轉向被動,劉邦由被動轉向主動。而其中根本原因則在于兩個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導入問題2對項劉性格的概括。這樣,問題1成為問題2的鋪墊,環環相扣可以使學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畫的,這也為人物刻畫方法的總結埋下伏筆。
概括項羽性格時,學生可能對他“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認識,是“婦人之仁”還是“君子之度”?就這一點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爭論,既可以挖掘出項羽性格的弱點,及其在這場斗爭中埋下的禍根,從而幫助學生認識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認清項羽的悲劇絕非偶然,可以說是性格悲劇。也可以從根植于人們心中“成者王侯敗者寇”的傳統觀念入手。項羽因為最終失敗,人們才把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貶得一錢不值;設想一下,假如楚漢戰爭的最終勝利者是項羽,人們又將作何感想呢?也許鴻門釋劉成了項羽的一則美談。
我將這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進行提示,由劉項雙方的轉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應的概括,又形成鮮明的對比,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現出環環相扣的特點(課件展示)
(三)縱觀人物(課件展示)
賞析: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為君王卷土來!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賞析不同人物對項羽的評價,在這里設置兩個問題
1、引導學生對于項羽這個人物進行探究,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見。
2、我們能從項羽的悲劇中吸取怎樣的教訓?如何完善人格?這個問題主要是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發散思維,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生活價值觀。
這兩個問題,目的在于引起學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歷史,學生設想的結局可能是多樣的,只要能自圓其說合乎一定的邏輯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劉邦、項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結局,進而啟迪學生多樣的思維,鍛煉語言表達。
(四)作業設計
以新課標的要求為出發點站在歷史長河的最前端,(2019年)你怎樣看劉邦,項羽,鴻門宴。
(五)板書設計
《鴻門宴》學案 篇16
教學目標 :
1、了解《史記》的有關知識
2、掌握本課出現的文言基礎知識。
3、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人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
1、掌握本課中出現的文言知識是本課重點。
2、對比分析項羽、劉邦性格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方法 :
誦讀法、分析法。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了解《史記》及作者。(2分鐘)
讓學生結合預習,自由發言。
《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敘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歷史;是我國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紀:敘述歷代帝王的歷史;世家: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跡;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人物塑造形象鮮明,文筆簡練樸素。其中也有許多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的作品。
魯迅贊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意即它既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
司馬遷(約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后稱《史記》,對后代史學有深遠的影響。對許多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
二、分析課文。
讓學生齊讀第一段,在預習基礎上,讓學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插入背景介紹:
秦始皇創建的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秦朝,由于對農民實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變。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戰旗一舉,應者云集,反秦怒濤遍及中原。在農民起義的高潮中,劉邦和項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東,卷入農民起義的洪流。當時劉邦48歲,項羽24歲。不久,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相繼犧牲,“世代楚將”的項梁,為了招納人馬和形成旗號,采納了范增“復立楚之后”的建議,趁機擁立老楚懷王的孫子(名心)為“楚懷王”,作為反秦勢力的傀儡首領。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令主力軍劉邦、項羽兵分南北兩路,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人定關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統率南路軍先于項羽人關破咸陽,但為了“待諸侯至而定約束”,退駐霸上;然而又恐失掉關中,于是派兵守關,“毋內諸侯’’。十一月,項羽率軍西來,聞訊震怒,屯軍新豐鴻門,揚言馬上要同劉邦開戰。
提問:為何兩支反秦勢力,突然劍拔弩張,廝殺起來?
明確:這有著極為深刻的原因。首先,劉、項各自都有南面稱孤之心。想當年,劉邦在咸陽服役時看見了秦始皇,曾經十分羨慕地說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在公元前210年看見秦始皇游會稽時,也曾頗為自負地過:“彼可取而代也!”因此,這就決定他們對農民起義的勝利成果必然拼死相爭。其次,項羽是一個性情激動的人,帶有極強的個人英雄主義作風。司馬遷《史記》的《項羽本紀》中間寫項羽最常用的詞就是大怒。項王大怒,項羽大怒,《史記》中間幾乎沒有寫過項羽笑,項羽是最后笑了一次,在哪兒笑呢?在他烏江自殺之前,他笑了一次,笑完就自殺了。同學們可以很容易的發現,在課文的第二行就出現了這四個字“項羽大怒”。
提問:大家體會一下,這時項羽發怒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項羽激動是有原因的。一個是劉邦派軍隊把住他不讓他進,這個是他大怒的一個原因;另一個,他聽說劉邦已經進了關中了。對于項羽來說無疑是一種羞辱,因為此時的項羽剛剛結束了歷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戰,破釜沉舟的成語就出自這場名戰。這場決戰他殲滅了秦軍主力三十萬人,項羽的聲威因此而大振。他已經習慣了把自己看做是秦末大起義中的最大功臣,也習慣了天下諸侯對他的尊崇。而此時他萬萬沒有想到劉邦竟然對他說:不。劉邦現在竟然把住函谷關不讓項羽進,這充滿了敵意,就是把項羽當做敵人。如果拿劉邦跟天下諸侯一比,一個是充滿敬畏,一個是充滿敵意,這個反差太大了,這個項羽確實受不了,這個對他的自尊的傷害非常大。另外,項羽進了函谷關一往下來又接到劉邦手下的一個人的一個密告,曹無傷給項羽寫了封信,說劉邦想做關中王,讓子嬰做丞相,珍寶要完全占有,這三句話,每一句話都激怒了項羽,結果項羽大怒。這三句話怎么讓他大怒了:第一,劉邦想做關中王,這個我們剛才講過了,項羽是不能允許,也不承認劉邦做關中王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讓子嬰,讓一個投降的秦朝的皇帝做丞相,這也是項羽絕對不能允許的,項羽有一種強烈的仇秦心理,項羽的爺爺項燕是楚國最后滅亡的時候,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楚國最后一個戰死的大將,是被秦將殺了。項羽的叔叔項梁是被張邯殺了。可以說項羽他們老項家跟秦朝是有世代血仇的。第三,珍寶盡有之,他把所有的珍寶都占有。這三句話,每一句話都激怒了項羽,所以項羽又大怒,一怒之下,項羽做了一個決定, “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了解了這個前因后果,我們接下來看對項羽的這個決定各方面的態度。
讓學生分局梳理第二段文言知識,教師作點撥。
提問:對于相遇的決定,有幾個人有了反應?
明確:四個,范增、項伯、張良、劉邦
提問:他們的反應有什么不同?
明確:第一個做出反應的人是范增,范增立即表示贊同,范增說劉邦這個人這么克制自己的欲望,說明他的志向不小。另外,劉邦頭上的云氣是一種五彩之云,這個五彩之云意味著劉邦有天子之氣,他將來有可能做天子,所以范增最后的意見是四個字“急擊勿失”趕快攻打他,不要失去這個機會。第二個做出反應的人項伯,項伯這天晚上就鬧了一件事,夜見張良。因為項伯跟張良有過一段交往,就是當年在秦朝的時候,項伯曾經殺過人,按當時的規定殺人要償命的,張良救了他,所以項伯要報恩,他來個夜見張良,想把張良自己叫走,所以他就見張良了。他見了張良,他就把項羽的計劃跟他一說,明天大軍一打玉石俱焚,你趕快跟我逃,但是項伯低估了張良。張良當時就看穿了項伯是個把個人的“義”放在集團根本利益之上的一個政治糊涂蟲,所以他看出項伯的弱點在這兒,所以張良馬上就利用他的弱點,以義喻義。張良說:我并不屬于劉邦手下的人,我是替我的主公韓王來護送劉邦入關的,我現在要是逃了,不告訴劉邦一聲,不義氣,你來救我是為了“義”我去救劉邦也是為了“義”,用這個“義”這一說,項伯啞口無言,只好讓人家張良把這個重大絕密的軍情告訴了劉邦。所以劉邦是第四個做出反應的人。劉邦第一個反應大驚失色,原因很簡單,因為劉邦知道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在他的軍事力量沒有強大到跟項羽集團能夠平起平坐的時候,他太急了,把自己的這些野心全部暴露出來了,結果惹了項羽,非要滅了他不行。不過劉邦在關鍵時刻說了四個字,說得太巧妙了,“為之奈何”翻成現代漢語就是說“我怎么來處理這個事呢?”這是劉邦的一大長處,你看劉邦,行軍打仗不如韓信,治國理財不如蕭何,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可以說劉邦不能打仗,不能治國,不能出謀劃策,你說劉邦會什么?他會“為之奈何”。他知道在關鍵時刻他向他的部下去尋求解決難題的方法,所以劉邦叫做用人之人。韓信,蕭何,張良只能叫做可用之人,所以劉邦就高在這兒。于是張良就給他出了主意。享譽馬上付諸實施。
提問:從這一段,我們可以發現劉邦有什么性格特征?
明確:老謀深算,精明。當張良告訴他解決方案的時候,他馬上明白過來了,于是反過來他連著問了張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怎么和項伯有這個老交情呢?大戰的'前夜項伯在敵隊陣營中間跑過來告訴你,你倆有啥勾結。張良很從容的回答了,這一問把劉邦對他的懷疑解除了。跟著劉邦問第二問,你跟項伯你們倆誰大,張良說他比我大。于是劉邦馬上就打算認親戚了,可謂轉變之快。
提問:劉邦是怎么應對項伯的?
明確:項伯一進來,劉邦太會來事了。先端著酒敬酒,敬完酒就跟人家套近乎,一套近乎,一問人家家里的情況,有沒有孩子,問完以后,馬上跟項伯兩個人定為兒女親家,這個兒女親家一拉太有用了。第二天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誰保護了他,起來保護他的就是他那個親家。今天結兒女親家就是為了明天你救我一命,至于將來咱們成不成兒女親家,那(是)后話。等到項羽死了,項伯一點價值也沒有了,劉邦當了皇帝了,項伯敢向當朝皇帝去提當年親家的事嗎?他絕對不敢,劉邦也再不會提這個親家,這個事就到此為止了。但是當時就跟項伯套近乎,然后他就開始編理由了。
提問:劉邦的說辭取到效果了嗎?
明確:說完之后,項伯說了一句話,說第二天一早你應當到鴻門去給項羽解釋一下。項伯完全相信了劉邦的謊言,完全相信,而且給他出了個主意:你第二天一早趕快給項羽解釋一下,劉邦馬上就答應了。
提問:從項伯回營后的動作,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明確:項伯當天晚上就回到軍營中,他就把這一番經過全部給項羽說了一番,而且說了最關鍵的這么幾句話,說人家劉邦如果不先入關,不滅了秦,你怎么敢進來,人家立了這么大的功,你再去滅了人家,這不仗義。所以我就發現項伯這個人漢字只認一個字 “義”,我救張良為了“義”;我同意張良去告訴劉邦,那也是為了“義”;現在說服項羽,人家有大功你再打人家,這叫不仗義,這就把項伯給蒙住了,我們看項羽的反應,結果呢,項羽竟然同意了,取消了第二天軍事消滅劉邦集團的決定。這一點極其充分地表現了項羽的政治糊涂和政治幼稚,這不是一般的幼稚,政治糊涂。我覺得項羽這個時候最少應當要問一句話,劉邦一旦緩過神來還問了一句話:君安與項伯有故?那么仿照著這句話,項羽至少應當問一句啊,君安與張良有故?連這句話都沒有問。劉邦問這個話說明劉邦的政治警覺性非常高,項羽連這個話都沒有問說明項羽的政治警覺性極差,他就這么輕信了項伯轉達劉邦的話,輕信了劉邦的謊言,撤銷了第二天消滅劉邦集團的決定。
再齊讀第二段。
三、布置作業。
1、歸納本課所學文言知識。
第二課時
一、分析課文。
今天我們大家都知道只要說請你去喝酒,這個酒不好喝,你就說這個宴,就是鴻門宴,充滿了兇險的那種宴會,我們叫鴻門宴。當年劉邦是怎么赴宴的呢?
讓學生齊讀第三段,在預習基礎上,讓學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提問:劉邦是怎么向項羽解釋當時的情況,并化解險情的?他的話可以怎么理解?
明確:劉邦這番話有三個要害,他第一層說咱們共同抗秦,這段話可以概括兩個字“敘舊”。項羽的性格中間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念舊”,用人只用自己的同鄉(八千江東子弟)。劉邦上來就來了一番念舊,這個話可是用心叵測。劉邦和項羽的關系,抗秦的時候他倆是友軍,秦一亡他倆是敵軍,劉邦光說當年咱倆如何如何。項羽本來就不知道他們兩家的關系隨著歷史的變化有一個演變,劉邦這個“敘舊”讓他徹底意識不到他和劉邦的關系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這是第一個要點。第二他說我沒有想到,我能先入關,這個話是拍項羽的馬屁,劉邦采取貶低自己來抬高對方。言外之意,在我的心中先入關能夠滅秦的天下沒有第二個人,就是你項羽。項羽的自尊就得到很大的滿足了。第三點,說有人挑撥離間。這個話叫“化必然為偶然”,挑撥離間是一個偶然性的因素。他兩家的矛盾是必然性的矛盾,不是小人挑撥離間、偶然性爆發的。劉邦把它大事化小了。劉邦的鴻門說辭了不得,先敘舊拉近兩個人的關系,再逢迎滿足項羽的自尊,最后化必然為偶然、化大為小、避重就輕。《史記》中間寫劉邦說話最常用的是兩個字,劉邦一說話就是高祖“罵曰”、漢王“罵曰”、沛公“罵曰”。給人的感覺是劉邦張口就罵人。可是現在他一句“罵曰”都沒有,劉邦還有一句口頭禪叫“乃翁”,就是你老子,劉邦從來不說我,他用 “你老子”來代替。可是劉邦現在對項羽說了這番話,既沒有“罵曰”又沒有“乃翁”,多么謙恭。這在劉邦一生中間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他為的是避開這次打擊,這就是劉邦政治上精明之處。
提問:從項羽的反應中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明確:項羽說了一句話: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羽這時候不用“我”,用了一個“籍”,說如果不是你的左司馬曹無傷這么說,我怎么能對你這個樣子呢?這一句話斷送了曹無傷的命,這一句話也道盡了項羽的政治上的無知和幼稚。人家是一派謊言,他竟然慚愧得不得了,沒法向自己的老戰友解釋了,他推出曹無傷為自己開脫責任,這說明項羽已經內心里非常難受,項羽現在后悔得不得了。到這兒為止項羽算是徹底受騙了,再不認為劉邦是他的政治對手了。此時的項羽看不出秦亡以后即將出現的楚漢相爭的新局面,更不相信與自己表面和解的劉邦正是自己未來最大的敵人。
提問:鴻門宴的危險就此化解了嗎?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項羽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確:沒有。項羽一個人糊涂并不等于項羽集團所有的人都糊涂,范增能放過劉邦嗎?下面范增一連串就做了兩個小動作,第一,舉玦,不斷地舉這個“玦”向項羽發信號,這個“玦”諧音,諧 “決”,決定趕快實施斬首行動。但項羽這個時候已經覺得很慚愧了,他不可能再殺劉邦了,所以范增是一個勁地舉“玦”。司馬遷寫項羽寫了六個字“項王默然不應”。范增采取了第二個行動,趕快出來召集項莊,這個人是個武士,他告誡項莊舞劍的時候把劉邦給殺了。項羽答應項莊舞劍,當時在座的還有五個人,以劉邦的老道精明,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一定是心知肚明。張良是整個這里邊最高明的謀士,張良怎么會不知道。這里面還有一個項伯,這個糊涂蟲這個時候也不糊涂了,他一看見項莊舞劍,他也拔出來佩劍,而且常常用他的身子擋住項莊,就讓項莊刺不了劉邦。項羽這個時候對劉邦充滿了一種懺悔之情,他要是知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能同意項莊舞劍嗎?他同意舞劍的本身就說明在場的六個人中間就他不知道“意在沛公”。我們說鴻門宴集中表現了項羽的政治幼稚、政治糊涂。
讓學生齊讀第四段,在預習基礎上,讓學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提問:范增的危機是怎樣被化解的?樊噲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張良一看情況不對立即就出來找樊噲,樊噲的妻子和劉邦的妻子是親姐妹,所以樊噲一聽這個消息,就闖了進去,樊噲一闖進去, “頭發上指,目眥盡裂”把項莊舞劍的場面全給攪和了。項羽以為是刺客來了。張良解釋說:這是劉邦的保鏢樊噲。這一說,項羽很贊賞,就讓他喝酒吃肉,這一吃把武將的膽魄表現出來了。樊噲抓住機會就慷慨陳詞。樊噲的話,在鴻門宴中間是兩段重要陳辭之一。一個是劉邦 “鴻門說辭”,再一個就是樊噲闖進來的“樊噲陳辭”。這個陳辭是拿剛剛滅掉的秦和項羽對比,如果你要殺劉邦,那你走的就是滅亡的秦朝的老路,這一點對項羽是有震懾作用的,第二點,他又把懷王之約給點出來。劉邦都沒有敢提懷王之約,劉邦要是提懷王之約他怕項羽殺了他,可是樊噲點出來了,意思就是說你項羽實際上是沒有遵從懷王之約,這就在道義上壓制了項羽,而且這番話又出自一像樊噲這樣一個武夫之口,所以更有震懾力。樊噲說了這一大番話,實際上是一派謊言。劉邦說了一派謊言,鬧得項羽感到很對不起,只好撂出曹無傷,樊噲又重復了一番謊言,司馬遷就寫了一個字“坐”,項羽這個時候慚愧得竟然答不上人家的話來,就說了一個“坐”。這個“坐”把項羽的尷尬,項羽的無知,項羽的幼稚,項羽的糊涂都寫境盡了。
樊噲一闖進來,得到機會的是劉邦,劉邦一看機會來了,馬上“如廁”,“如廁”就是上廁所,借著上廁所立刻招樊噲出來,安排逃營,安排逃走,因為劉邦再不能在這兒待了。因為項羽不殺他,他也看出來了,那個范增可不是一個等閑之輩,一會兒舉玦,一會兒舞劍,不知道再待下去有什么結果,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在鴻門宴上,項羽不愿殺掉自己親密的戰友,這體現了項羽的情,再加上樊噲點中了項羽的軟肋,項羽更是不忍心殺劉邦,這體現了項羽的義。而此時的劉邦早已是如坐針氈。
二、布置作業。
1、歸納本課所學文言知識。
第三課時
一、分析課文。
讓學生齊讀第五段,在預習基礎上,讓學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提問:這段重點講的是什么?
明確:劉邦逃走。
提問:一般人們逃命的時候總是荒不擇路,劉邦呢?
明確:劉邦細致的安排了逃離計劃。他做了三件事:第一,研究逃席,樊噲說:做大事不要拘小節,現在人家是案板和刀,我們是人家案板跟刀中間的雨肉,任人宰割了,還告什么辭啊,這就決定不告辭了。第二,安排善后。兩件事:辭行;獻禮。劉邦選了張良善后,而且還給張良特意交待他說從現在這個鴻門到我駐軍的霸上四十里地,我抄小路走還有二十里地,你估摸著我這二十里地騎著馬跑回軍營你再去辭行。他怕什么,他怕萬一說得早了,范增派人一追,可以看出劉邦心很細。第三步,處置隨從。100多個人全部扔下來不要了,他還帶了四員大將,這四員大將一個都不準騎馬,只有劉邦一個人騎馬。這個我們應當做兩層理解,第一,騎馬的人一多,動靜肯定很大。還有一層,劉邦的一個很自私的想法,四員大將沒有馬,萬一追兵來了,四員大將只能轉過身來拼死力戰,成了劉邦最好的屏障。
提問:張良辭行時,項羽的反映表現出了他的什么性格?和劉邦存在什么差異?
明確:張良進去辭行,項羽說了全過程第三次話:沛公安在。劉邦安排逃席的三件事和項羽的一個“沛公安在”做了一個對比,可以看到項羽的糊涂到了何等程度,然后張良說他現在已經回到軍營中了。把這句話特地說出來,范增也沒戲了,項羽還心安理得地把禮給收了,范增氣得拿劍把禮一下子給剁碎了。劉邦回到軍營中間,第一件事立即處死曹無傷。我們通過鴻門宴,可以看得很清楚,劉邦的精明老道,項羽的幼稚糊涂。
二、總結本課文言知識。
(1)一、通假字、
1.距─拒: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2.內─納: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3.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2)成語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3)古今異義
非常 古:意外的變故。 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4)一詞多義
1.謝 謝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感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辭謝、告別:乃令張良留謝。
2.辭 推辭: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告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3.故 故舊、交情:君安與項伯有故?
因此:故聽之
特意: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4.且 將:且為之奈何?
況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5.幸 寵幸、親近:婦女無所幸。
幸虧、幸而:故幸來告良。
6.之 到: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代詞,這: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結構助詞,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詞,襯字,無義:珍寶盡有之。
7.去 距離:相去四十里。
離去,離開:脫身獨去。
8.于 向,對: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比:長子臣。
在:復得見將軍子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趁勢、趁機: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10.為 任,做:使子嬰為相。
替,給: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被: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作為:軍中無以為樂。
是: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句末語氣詞:何辭為?
(5)詞類活用
1.名詞用如動詞:
沛公軍(駐軍,動詞)霸上。 沛公左司馬使人言(告訴,動詞)于項羽曰:
沛公欲王(為王、稱王,動詞)關中。 不可不語(告訴,動詞)。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動詞)之。 籍(登記,動詞)吏民。
范增數目(使眼色,動詞)項王。 刑(施加肉刑,動詞)人如恐不勝。
道(取道,動詞)芷陽。
2.形容詞用如動詞:
素善(友善、交好,動詞)留侯張良。
3.意動、使動: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以之為王,稱王,意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
沛公旦日從(使……跟從,意即帶領,使動)百余騎來見項王。
交戟之衛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動)不內。
樊噲側(使……斜側著)其盾以撞
4.名詞作狀語: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用對侍兄長的禮節)事之。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像鳥用翅膀)蔽沛公。
項伯乃夜(在夜里)馳之沛公軍。
頭發上(向上)指。
道芷陽間行、間至(抄小路)軍中。
(6)句式變換
1.數詞作謂語: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賓語前置:客何為者?(何為─ 為何) 大王來何操?(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詞結構后置:
具告以事 貪于財貨
4.判斷句:
此天子氣也。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亞父者,范增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5.省略句:
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 毋從(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為(省略“之”)壽。 旦日(省略主語“沛公”)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將軍戰(省略“于”)河北,臣戰(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時與臣游、項羽兵四十萬、置之坐。
6、被動句:
珍寶盡有之(被占有) 若屬皆且為所虜 吾屬今為之虜。
7、固定句式:
奈何:奈,動詞。何,疑問代詞。譯為“如何”、“怎樣”。如“為之奈何?”
孰與:與……相比,誰……?表示比較。如“孰與君少長?”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將守關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為……所:被……,表被動。如“若屬皆且為所虜”
無以(無……以……)沒有會么東西拿來……如“軍中無以為樂”
何……為:表反問。為:用在反問句尾的語氣詞。如“何辭為”
《鴻門宴》學案 篇17
一.知識要點
1.《鴻門宴》選自《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事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首尾三千年,計一百三十篇。內分“本紀”、“世家”、“列傳”、“表”、“書”,內容包括政治、經濟、人物、禮樂、天文、地理、歷法、水利、文化等,無不畢載,思想深刻獨到,語言豐富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它是杰出的史學巨著,又是杰出的文學作品,是古代散文的典范,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綱要》)。
2.《鴻門宴》中的人物性格豐滿,故事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是《史記》創作特點的典型代表。它善于在矛盾中刻畫人物,并運用對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在項羽、劉邦為爭奪農民起義勝利果實而展開的這場驚心動魄的斗爭中,項羽、劉邦是主帥,范增、張良是謀臣,項莊、樊噲是武士,項伯、曹無傷是內奸。在《鴻門宴》中,劉邦的虛偽狡詐和項羽的直率粗獷,張良的足智多謀和范增的剛愎自用,樊噲的英雄豪爽和項莊的懦弱無奈,項伯的為人所用和曹無傷的笨拙無為,無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謂栩栩如生。
3.《鴻門宴》敘事結構井然,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幾條線索層次分明,以曹無傷告密始,以曹無傷被殺終;以項羽欲擊劉邦始,以項羽放過劉邦終;以范增勸說項羽始,以范增怒罵項羽終。矛盾起伏,波瀾壯闊。
4.學習本文要注意的常用詞語是:因、如、舉、謝、意。
二.能力檢測
1.紅色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因擊沛公于坐/不如因而善遇之
B.故遣將守關/君安與項伯有故
C.范增數目項王/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D.沛公軍霸上/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2.下列紅色詞解釋全對的一項是:
①目似瞑,意(神情)暇甚。
②項王則受璧,置(擺設)之坐上。
③卮酒安足辭(推辭)。
④此亡秦之續(連續)耳。
⑤其意(目的)常在沛公也。
⑥大禮不辭小讓(謙讓)。
⑦沛公起如(往)廁。
⑧沛公則置(安置)車騎。
A.①③⑤⑦ B.②⑤⑦⑧ C.②④⑥⑧ D.①②⑤⑧
3.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組是:
①距關,毋內諸侯。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范增數目項王。
④秋毫不敢有所近。
⑤張良出,要項伯。
⑥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⑦拔劍切而啖之。
⑧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A.①②⑤⑥ B.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⑦ D.①④⑤⑧
4.紅色詞古今同義的一項是:
A.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
B.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C.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D.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5.下列句中紅色字的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沛公軍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范增數目項王。
④籍吏民,封府庫。
⑤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⑥項伯殺人,臣活之。
⑦爽心悅目。
A.①②⑤/③④/⑥⑦ B.①③④/②⑤/⑥⑦
C.②⑥⑦/③④⑤/① D.③⑥/⑤⑦/①②④
6.下列內容,說明項王憨厚的一項是:
①項王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②(項伯)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項王許諾。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④項王未有以應,曰:“坐。”
⑤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7.下列有關劍的動作,不屬于通過細節刻畫人物形象的一項是:
A.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B.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C.項莊拔劍起舞。
D.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招故人之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筑,自以為歌詩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謂沛父兄曰:“游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后吾魂魄猶樂思沛。”
8.下列紅色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A.威加海內/遂有天下
B.慷慨傷懷/游子悲故鄉
C.高祖還歸/猶樂思沛
D.高祖乃起舞/遂有天下
9.下列各句,補充了省略的"于"字,補充有誤的一項是:
A.置酒(于)沛宮
B.威加(于)海內
C.吾雖都(于)關中
D.高祖擊(于)筑
10.高祖的歌詩三句的意思分別是:
A.風起云涌,榮歸故里,渴求猛士
B.天昏地暗,浴血奮戰,鎮守疆士
C.天下大亂,軍威浩蕩,四方太平
D.群雄征戰,天下歸服,居安思危
11.高祖的感情有“傷”,有“悲”,有“樂”,下面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高祖統一天下,勝利返鄉,與親人見面,開懷暢飲,酒后生情,悲從中來。
B.高祖回鄉見到親人,憶起離別之苦,加上飲酒過多,悲傷過度,黯然泣下。
C.高祖勝利歸來,與親人團聚,對酒放歌,歌后起舞,樂極生悲。
D.高祖榮歸故里,與親人團聚暢飲,且歌且舞,悲喜交集。
12.解釋下列紅色詞的意思:
①悉招故人
②皆和習之
③游子悲故鄉
④吾雖都關中
參考答案
1.A 2.A 3.A 4.C 5.B
6.C 7.C 8.C 9.D 10.A
11.D 12.悉,全;和,唱和;悲,傷感,懷念;都,定都。
隨 想
高一(3)班 謝雨萌
“隨筆”決不是隨便寫兩筆,但很無奈,現在的思緒紛亂而散漫。即使這樣,我還是希望將這個下午的隨想投影在紙上。因為文字的制造原本就是為傾吐感情與心緒。心中有什么,筆下就應寫什么……
一條條冰冷的線,一個個默然的角在眼前游走著,漸漸扭曲變了形,我大叫一聲,甩開了它們,用力閉上了眼,想永遠擺脫那些枯燥的幾何題。但一切能真正如此輕易的逃避掉嗎?很自然的,我想到了并不遙遠的期中考試,想到了三年后的高考,想到了自己的一切還是變數的未來。記得上幼兒園時,阿姨讓每個人描繪一張關于自己未來的畫。直至現在也常不解,小小年紀的我那時描繪的竟是在夕陽余輝下,獨自一人背著厚重的行囊,跋涉在深山的畫面。在如今循規蹈矩得足以使人麻木的每一天中,我能察覺到自己仍不滿于安定,暗自渴望漂泊與流浪,追逐內心真正向往和需要的……但是,世上有幾個人能無所顧忌,超然世外地走自己想走的路呢?恐怕是所邁出的每一步,所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飽含著沉甸甸的心思,都伴隨著必要的割舍吧!何況現在的自己根本沒有資本隨心所欲,包括逃避現實。所以,我也只能暫時躲開那些幾何圖形。
其實,如果試著以一個旁人的姿態看待自己做過的每一件事,也許會疑惑:真的是生命本身平淡還是我們未用心活過?在逝去的歲月中,有多少本可以成為永恒的絕美瞬間,而僅因我們自身的麻木,被淹沒于時間與空間的洪流中呢?常從周圍人口中聽到“郁悶”“茫然”之類的感慨。這確是一種“少年強說愁”的悲戚。大多數人都時常嘆息自己存在于一個錯誤的時空點上。殊不知,生命就在這嘆息與遺憾中似迷霧輕煙般地擴散消失了。只有當某一天,能真正揭開其內涵時,才會領悟到生命的美麗。只不過我們一直將真實當作了平淡。相信很少有人能真正淡泊名利,遠離紛爭。那就盡可能讓自己活的真實自在,不要整日被別人的目光與口舌左右。當抑制不住的慌恐與困頓偶爾涌上心頭時,不妨眺望遠方,給此刻的心情找一片鎮定劑;亦或捂住胸口,用心傾聽那份只屬于自己的動人心跳……
再換個角度,人生難道不能有痛苦嗎?一篇宏大的交響樂,總是兼有高亢或深沉的樂章,更不乏愉悅的詠嘆,和痛苦的呻吟。人生也是如此。只有各種不同的旋律和感受交織在一起,沖擊著心靈時,才構成了完美的樂章。而對于年輕的我們而言,成長本身正是個緩慢而殘酷的過程,因為這是靈魂的蛻變!
明天,我將依然背著沉甸甸的書包,走那條熟悉的路,循環重復著同樣的步伐。無論等待自己的是鮮花還是荊棘,沒有岔路,沒有退路,必須像享受快樂一樣享受生命賜予的痛苦,矢心不渝的播種希望與夢想!
[評語]
能有如此的心胸,必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能有如此的文筆,必有深厚的文字積累。
能有如此的文思,必有一雙敏銳的眼和一顆熱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