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1.2.2《再別康橋》教案(精選12篇)
語文:1.2.2《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徐志摩生平、創作及新詩有關知識;
2、分析本詩意境之美和所體現的新律詩的“三美”主張;
3、理解徐志摩在詩中表現的特別的思想感情和心緒感受;
教學重點:
分析品味本詩所體現的“三美”藝術主張和意境之美。
教法設想:
1、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
習興趣。
2、 一課時完成。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投影徐志摩照片)
導語:屏幕上是一位極富才情的詩人,他面容清瘦,氣質優雅,多情的眼略帶些夢幻,在這文弱的外表下,隱藏的是一顆善感而細膩的心。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徐志摩)對,他就是被林語堂先生稱作“情才”是“奇才”的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19xx年進北大學習,1918年去美國,后拜見了哲學家盧梭,去劍橋研究生院學習,獲碩士學位。回國后先后在北大、清華、南京中央大學任教授。1923年與聞一多、胡適、梁實秋發起“新月社”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對白話新詩的成熟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24年泰戈爾訪華,他主動擔任翻譯,并隨他訪日,同年,他認識了陸小曼,并與1926年結婚。他曾是北京《晨報》的副主編、《新月》詩刊的主編。1928年重訪倫敦,7月在哲學家羅素家逗留一夜后,一人悄悄來到劍橋訪友,可誰都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靜靜地等著他。11朋乘船回國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這首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是新月詩派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義詩人,1931年11月,他從南京乘飛機去北京,遇大霧,飛機出事遇難。年僅35歲。對于他的死,震驚了海內外,胡適連呼:“天才橫死,損失的是中國文學!”
“康橋”就是我們現在所余的“英國劍橋大學”的簡稱。“康橋”是當時的譯法。“劍橋”以它學術上的成就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也以自己優美的自然風光聞名于世。
代表作: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等。
散文集:《落葉》、《自剖》、《秋》、《巴黎的鱗爪》等。
小說散文集:《輪盤》
日記:《愛眉小扎》
(可在講些徐志摩去留學的主要目的,想在中國建立英國似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想當類似美國國務卿的政治家。后又棄政從文的原因:一是受到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唯美派詩人的影響,二是離婚與失戀的影響。)
【資料1:1920年徐志摩遠渡重洋,從美國到英國研究文學,攻讀博士學位。在劍橋大學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隨意選修聽課,度過了一年多悠閑的日子。同時又深受英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響,形成了資產階級紳士兼詩人的氣質。他說:“我的眼是康橋教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常常,他躺臥在康河邊的草地上,或看書,或聽音樂,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尋夢。
資料2: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進他的內心(原配夫人張幼儀、美麗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陸小曼), 1920年,徐志摩在劍橋大學邂逅了美麗少女林徽音。兩人在此相戀相處一年多,因而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過他們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讀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讓我們一起走進徐志摩的詩歌世界,去品讀他的《再別康橋》。
三、品析“三美”
剛才同學們朗誦,覺不覺得詩很美?仿佛進了一個如畫的詩境,置身于康河岸邊,看河畔金柳、水底青荇,也在蕩舟尋夢。詩歌給我們營造了一個很美的意境。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只有當客觀外景和作者主觀情感和諧交融,才能形成詩的意境美。“境”即指作者描繪的眼前的景和物,而“意”則是指詩人在“境”中所寄寓的獨特的思想、感情、情緒和感受等。下面我們來看看這首詩的意境美在哪里?
1、分析詩的音韻、節奏和結構,體會“音樂美”。
本詩的韻腳分別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從韻腳看,一方面每節音韻統一,全詩逐節換韻,另一方面取韻又有開有合(開口、半開口和閉口音),有輕有重。
本詩的節奏:以前三節為例,“輕輕地/我 /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一方面每句為三到四個音步,以三個為主;另一方面又多用“輕輕”、“油油”等疊音詞,使得詩的節奏明快而又平穩。
本詩的結構:大家不難發現,首尾是呼應的,有同有異,富于變化,但又反復強化那特定的情緒和格調,尾是首的復沓,但又不是簡單重復,是感情經過激蕩而又沉淀后的再現,或是另一層面的遞升。一如交響音畫中的“a--b--a”式的曲式結構,是“呈現——展開——再現”的藝術體式,反復營造那“濃得化不開”的深深情味。
讀著這首詩,音韻和諧而富于變化,節奏明快而顯得平穩,并且曲折回環,首尾圓合,氣韻渾成,如同康河的漣漪一樣輕輕蕩漾,令人不禁產生音樂美的感受。
2、分析段落、句子,體會“建筑美”
通過誦讀,我們從聽覺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詩音韻之諧和,節奏之明晰,感到了音樂的美感,那么我們再看看詩的外形,分析一下它在外部形式上又有什么特點?
從段落上看,每節四句,各句又錯開,整齊而又劃一;從句子上看,每句字數6—8字,大致相等。句的整飭和節的勻稱,使詩具有了一種什么美呢?(建筑美)美學家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則是凝固的音樂。讀著本詩,一種流動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樂美,令你心旌搖搖,美不勝受。
3、 抓住具體意象,體會“繪畫美”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曾這樣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條河。”的確,康橋的美是令人向往的。詩中選取了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給人以美的享受。
①提問:你認為詩中什么意象,最具有繪畫美,試舉例賞析:
金柳:柳,是古今詩文中常見的吟詠對象,絲絲柳條在千載而下的歲月中飄蕩。而今在徐志摩筆下又呈現一種特別的繪畫美。綠的柳、碧的水與西天的夕陽交融一體。柳樹化為金色,色彩對比是那么鮮明和生動,并且柳樹又化為“新娘”,她那婷婷的艷影在夕陽與河水的映襯下閃射著迷人的色彩!
②本詩的意象,從金柳、青荇到潭水星輝,色調搭配是明快的,并且遠近交錯,俯仰結合,組成一幅色彩絢麗的圖畫。再看這些事物本身也不是凝滯不動的,都具有躍動的生命感。詩人用了一系列動作性很強的詞。如“蕩漾”、“招搖”、“揉碎”等等,使整個畫面變成動態的圖景,一種活力的氣韻流動在其間,給人以立體的審美感受。
③這個立體的如畫般的詩境中,詩人的動作,如“招手”、“撐”、“揮一揮”等詞表明,詩人在這“畫”中也不能自禁地沉醉,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外景在動,詩人在動,主客互動,物我相融,到了“相看兩不厭”的程度。甚至,他要化作一條水草,永遠生長在康河里,生長為康河的一部分,永遠招搖著生命的美麗!
(學生活動:你最喜歡哪一幅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回看全詩,這色彩絢麗、溫韻可人的意象,這整齊和諧、錯落有致的形式,這音節和諧,全韻通暢的營造出了“這一個”的徐志摩式的藝術境界,形成了徐志摩式的清新脫俗的意境美。
四、拓展遷移
在徐志摩的詩作中,還有一些玲瓏精致的小詩,也很能體現詩歌的“三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這里我提供兩首徐志摩的小詩供大家欣賞品味。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這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莎揚娜拉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在夢的輕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她的溫存,我的迷醉。/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甜美是夢里的光輝。/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她的負心,我的傷悲。/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在夢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暗淡是夢里的光輝。——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小組合作品味詩中所體現的“三美”(任選其一)討論交流后推舉代表作簡要發言。
五、播放《再別康橋》歌曲,結束全課
2、 學生齊讀課文。(齊讀前,教師布置讀慢點,品味詩中所描繪的形象)
齊讀后講:本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著一個可以畫的出的畫面,它們都描寫 了什么呢?同學們在認真回味,看詩中有幾節在描繪康橋的景色?描繪的是什么?品評一下詩中的意味。
3、 講析課文: (邊提問邊板書)
金柳——水草(或“青荇”)——清潭——乘船漫游
講析:首先,詩人避開一般別離詩的告別的對象。我們的古詩有“桃花潭水深三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何愁前路無知已,天下何人不識君”、“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寫的高遠深切,可離別的對象都是人。本詩則不然,詩人告別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補充板書)輕輕的作別——金柳(新娘)——水草——清潭——
同學們齊讀第二段,同時思考問題。
c 作業:想一下,作者把金柳比作新娘,金柳要真的是新娘,是一個怎么樣的畫面?
第二課時
提問:若將第二節的“金柳”真化為“新娘”,是一個什么畫面?
明析:夕陽金色的光輝照在岸邊的柳樹上,那金色的柳條隨風飄蕩,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像美艷的新娘。這水中蕩漾著的艷影,也蕩漾在詩人心上。
我們學過了《詩經》中的詩“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人寫的這首詩雖說是新詩,可也許是在祖國的古詩中獲取了靈感吧!
先讓學生描述第三節的畫面。
明析: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搖動,似在招呼詩人,詩人寧愿作一株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愛撫。“生于斯,長于斯”啊!不僅物我合一,而且表達了作者對康河永久之愛戀,也反映了詩人無拘無束的生命追求與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提問:第2至第6節,主要描寫了什么?
明析:描寫了詩人在康河里泛舟尋夢,描寫了康河的美麗與寧靜,借此抒發了自己對康河的依戀和柔情。這幾節選取康橋有代表性的景色構成意象:一是“金柳”二是綠油油的“青荇”,三是“清泉”,四是“長篙”。
詩人在這美的康河邊漫溯,尋夢,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多情自古傷離別,“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從夕陽西下,到滿船星輝,詩人在康河已留連多時,但分別是必然的,還是輕輕的來,輕輕的走,悄悄的來,悄悄的走吧,連夏蟲也為詩人沉默,免得離人更傷感。最終詩人還是揮一揮衣袖,悄悄地與康橋告別。
提問:詩的第1節,三次用“輕輕”,后兩節,三次用“悄悄”,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析:表達了詩人不忍驚擾大自然的寧靜與和諧,創造出輕盈、柔和的氣氛,更加渲染了不忍離別而又不得不別的氣氛,產生了輕柔飄逸之美。
小結: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康河的流水,小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中向往的世界。他說“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徐志摩信仰個性絕對自由的理想,他為理想奮斗,一生都在追求愛與美,追求自由,胡適說徐的人生觀里只有四個大字:愛、自由、美。他懷念在劍橋學習的日子,寫下許多懷念的詩文,他向往的精神家園也體現在他的詩作中。
寫作特點:
1、 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 繪畫美、音樂美。音樂美體現在音節和諧,節奏感強,押韻。
3、 繪景不摹聲,哀而不傷。只描繪劍橋的景色來寄托感情,對送行的人和離別時的千叮嚀萬囑咐,“執手相看淚眼”的情景只字不提。
總結:徐志摩被林語堂稱為“情才”、“奇才”。他雖然沒見到哲學家羅素,可羅素的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與自然相獨立的東西。”與他有影響。徐志摩也說:“人是自然的產兒,……但我要沒有過康橋的日子,我也不會有這樣的自信。我這一輩子只那一春……生命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本文是這一種心境的再現吧!
結合當時國內現實,不少人認為,本詩也體現了詩人理想的破滅,一個進步知識分子的苦悶和彷徨。
作業:背誦這首詩。
補充注釋:
蕩漾(dàng yàng):一起一伏地動。
蒿 (gāo) :撐船用的竹竿和木桿。
斑斕(bān lān) :燦爛多彩。
笙 (shēng) :一種竹制樂器。
漫溯(sù) :逆著水流方向隨意走。
語文:1.2.2《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詩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蘊含在詩歌中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誦讀感受詩歌三美。教師指導學生討論詩歌意象蘊含的情感。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新詩的鑒賞。 分析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法 問答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具使用:錄音機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們好多同學離開了家。這就是離別。當然是暫時的離別。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會經歷更多更另人傷感的離別。由“離別”這個話題,歷代詩人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歌。下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初中時候我們學過的關于離別的詩歌有哪些。
(學生思考,發言。)
剛才同學們說得很好。老師也搜集了一些,我們一起來分享。
關于“別”的詩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無 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師:那么,我們今天要學的《再別康橋》,是誰別誰?
答:徐志摩別康橋
師:對。那么,這首詩展示的,又將是怎么樣的“別”呢?我們都知道,感情越深,離別越難。詩人與康橋到底有著怎樣的情分?我們來了解康橋與徐志摩。
二、 作者及背景簡介 (同學先講,老師補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20年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劍橋就是詩歌中的康橋。1922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新月詩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詩人重游英國,在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歌。1931年11月19日,詩人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 腳下,時年35歲。
胡適說,徐志摩的人生觀里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的作品就是這種精神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內心世界。
三、學生齊讀。
四、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問: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情?
依依惜別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別”。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2、剛才我們提到了很多關于別離的詩歌,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比較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說“作別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用康橋太直接,這樣更詩意。
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可能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意象的選擇新穎,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一種清新飄逸之感。
五、賞析詩歌的音樂美與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學單獨朗讀。(帶著感情的)
教師評價:讀的很美,為什么呢?因為同學對詩歌的感覺到位。這首詩歌本身很美。《再別康橋》是首新格律詩,新格律詩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是指在韻律方面給人的美;繪畫美是指描寫的內容方面給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觀整齊,給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贊成這種觀點的。他的詩歌也具有這種美,《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㈠音樂美。
1、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在節奏上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這兩節有什么特點?
明確:第一節和最后一節在語意上相似,結構上也相似,讀起來節奏也相同。這種方法叫做“回環往復”,在詩經中就叫做“復沓”。我們在《雨巷》中就接觸過的。這樣使得詩歌前后呼應,結構圓合,也增添了詩歌的節奏感。(板書:回環往復)
2、韻律和諧。
啟發:①《雨巷》是壓韻了的,而且是一韻到底,那么這首詩壓韻了沒有?(有)
②請同學找出韻腳。韻腳為:來,彩 ;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③每一小的節2、4句壓韻,節節換韻。詩人追求的是詩歌韻律跳動的美感。(板書:韻律和諧)
3、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充分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
㈡建筑美。
1、 同學們看這首詩一共有幾節?(7)
2、每一節有幾行?(4。顯得很勻稱)(板書:節的勻稱)
3、每一行的字數是不是都一樣的?(不一樣。每一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有八個字,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每一節都兩兩錯落有致,更加突顯節的勻稱。)(板書:句的整齊)
㈢學生默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和詩歌中的依依惜別的感情。
六、繪畫美。
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學們看看,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清泉。
2、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節,我們先來看第2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㈡金柳。
1、這一節寫的是柳。那么在詩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艷影”。我們經常說“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夕陽照射下柳樹變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樹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麗的時候,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而新郎對新娘的愛也就是作者對康橋的愛,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蒼松翠柏,那么還能不能說是“新娘”,為什么?
--不能。因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種柔美,而蒼松翠柏是陽剛之美。
3、為什么不說朝陽中的新娘?
--夕陽中的新娘是帶著憂愁的,和離別的氣氛吻合,而朝陽中4的新娘太朝氣蓬勃了,情調不合。
夕陽中的新娘帶著憂愁?新娘?憂愁?
不是新娘帶著憂愁,是離別……反正我覺得夕陽中的新娘好。
朝陽中的新娘是帶有力量的,噴薄而出的,夕陽中的新娘是溫柔的,而且夕陽映紅了她的臉龐,她的臉上飛上了紅暈,是羞澀的。
4、為什么要選擇柳樹而不是其他的樹?難道是康橋邊只有柳樹?
--不是。柳這種植物是特別的,讀一讀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國的傳統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國古代就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在送別詩中柳是常見的意象。比如“客舍輕輕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樹下垂的枝條,風一吹就像在揮手告別。原來不僅是徐志摩不想離開,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離開。
5、金柳的艷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蕩漾,詩人為什么說“在我的心頭蕩漾”?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在我的心頭蕩漾”,無非是說康橋已經在詩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難以忘懷,表達了詩人對康橋喜愛之情。
㈢青荇。
1、我們再看到第三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2、“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么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招搖”的意思本來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招搖撞騙”中的“招搖”就是這個意思。這里的意思應該是“招手搖擺”,仿佛在招手致意,寫出了水草對詩人的歡迎態度。顯得生動、形象。同學們可以想象下,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所以詩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條水草。
㈣清泉。
1、 我們接著來看第四節,請同學齊讀第四節。這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這一潭泉水就是拜倫潭。為什么說是彩虹似的夢?
--美好的夢容易破碎,而彩虹雖然美麗,卻也容易消逝。所以說是彩虹似的夢。康橋的生活、學習是徐志摩心底的一個夢,對康橋的眷戀就是對夢的眷戀。這樣美麗的夢當然要呵護,要靜靜地呵護,這樣的夢當然不愿醒,這樣的康橋當然不愿離開。
㈤繪畫美。
上述三節詩,每一節都是一個可以畫得出來的畫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這些畫面具有意境鮮明、色彩絢麗的特點。很美。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 “蕩漾”“招搖”“揉碎”“沉淀”, 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更增添了畫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節。
1、請大家看到第五節和第六節。齊讀。這兩節的感情相同嗎?
--不同。第五節興奮歡快,第六節失意低落。(兩個詞:放歌/沉默)
2、第五節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在那一瞬間,他忘了自己要離開,他很愉悅。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要離別康橋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詩人對康橋迷戀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詩人放歌了嗎?(沒有。) 你怎么看出來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識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誰阻止,而是他覺得不應該放歌,唯有嘆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因此這一節要讀得稍微緩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這一句把“悄悄”比作“別離的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具有很好的審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也有類似的審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一句,究竟是誰在沉默?這是什么表現手法?
--康橋和康橋的夏蟲都是無知無識的事物,不可能為他沉默,因此是詩人自己沉默了。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節和第七節。
1、好,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這兩節都是直接抒發詩人感情的。先看第一節。作者再來康橋有什么特點?什么輕?
--輕輕地--腳步輕。
2、"輕輕的",寫了作者只身悄悄來到和離別康橋的情景,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達到了一種什么效果?
--唱三嘆。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體會到詩人會康橋的感情之濃烈。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于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
3、請男生齊讀第一節。再請女生齊讀最后一節。
4、第一節里面,詩人寫到“作別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帶走的為什么徐志摩還要說不帶走呢?我們中國有很多人,因為喜歡某地,或者刻上“,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云彩”,表現了什么?
--表現作者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突出作者的灑脫和飄逸。從作別到不帶走,一步一步產生一種離別的美。不像其他的離別詩那樣依依不舍,那樣的沉重。感情是輕快的。
5、最后一節為什么又不說“輕輕的”而又變成“悄悄的”?
--避免重復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靜靜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節影響,“悄悄~~今晚的康橋”而且都是疊字,產生種音韻美,承上節而來,讀起來一氣呵成,章法嚴謹。
九、課外拓展。
所以,康橋是徐志摩靈魂的故鄉,我們通過這首詩能感覺到詩人對康橋依依不舍,希望與康橋永不分離的感情。下面我們來欣賞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全班同學齊讀)
1、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后的感懷之作。
2、詩一開始,就以一個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嬌羞之態。“一低頭的溫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兩個對立的意象恰當地重疊在一起,使我們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
3、接下來,就的互道珍重,我們體會到詩人的那種離別之情。。
4、大家看看這一句:“甜蜜的憂愁”,憂愁怎么會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憂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實不然。這樣寫使詩歌的情感更加飽滿。
5、這首詩是誰別誰?(詩人別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揚娜拉)
她的名字還有其他的意思嗎?
--“沙揚娜拉”是迄今為止對日語“再見”一詞最美麗的翻譯。“沙揚娜拉”既是楊柳依依的揮手作別,又仿佛在呼喚那女郎溫柔的名字。
十、布置作業:背誦詩歌。
附: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再別康橋
音樂美--韻律和諧,回環往復
新格律詩 建筑美--節的勻稱,句的整齊
繪畫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書: 云中鶴、南湖、詩哲 新月派
第二課時: 再別康橋
金柳 (比喻) 新娘
繪畫美 青荇 (擬人) 招搖
清泉 (暗喻) 虹
副板書:輕輕地--悄悄地
語文:1.2.2《再別康橋》教案 篇3
1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作者,1、體味詩中的意象美。2、體味詩中的情感美。
過程與方法::初步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1先粗讀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即可2、細讀全文,直到文章的哪些地方應當特別注意,應該深入揣摩。3、再品讀一遍,咀嚼、消化。要深入體會含蓄蘊藉的意思,要透徹理解精微細致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培養健康而成熟心靈的激情。
2學情分析 3重點難點
1、意象的把握。
2、詩情的領悟。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再別康橋
自古江南多才俊,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性情溫厚才氣橫溢的現代詩人——徐志摩。先請大家談談你所了解的徐志摩。
活動2【講授】再別康橋
二、背景
1、關于志摩
梁啟超說:“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胡適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2、我所知道的康橋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1922年歸國后,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游,第二次游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后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
3、作者其他名詩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轉瞬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是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
三、品讀
情境營造:《再別康橋》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康橋,即劍橋,英國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欣賞配樂朗讀,營造氛圍。
老師范讀,深入情境。
學生齊讀,體會感情。
四、細讀
1、通過剛才的誦讀,大家感受到詩人在這首詩中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怎樣體現的?
(1)依依惜別,戀戀不舍,難舍難分等。
(2)“作別”表明是離別時分。
詩歌開頭連用三個“輕輕的”;“ 輕輕的走”“ 輕輕的來”“ 輕輕的招手”。寫出了此地此景讓人不忍離去更不忍打擾這份寧靜安詳,心中充滿了無限依戀,可又不得不離去的無奈、感傷。
2、詩人在離別之時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1)岸邊金柳。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柳”與“留”諧音,傳遞出作者留戀不舍的情懷。夕陽西下,落日余輝斜照在樹干樹梢上呈現金色,同時金色比黃色更顯高貴、燦爛、奪目,寫盡了楊柳的富麗嫵媚。作者用柳樹來喻新娘,年輕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膚,婀娜的體態,一如隨風擺動風情萬種的枝枝柳條,美麗萬分,姿態。誰能拋開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誰能忍心別離自己摯愛的山水花草?然而離別終究還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駐足停留,多看幾眼,讓它的美永駐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見底,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一切都是那么的愜意。輕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喚著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為水草,永遠沉浸于康河,依偎著康河,長久地生于斯長于斯。
(3)榆陰潭水。在在康橋求學期間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撐篙,夜里蕩舟。
拜倫潭倒映著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靜的,水中的虹是動的,給天上虹賦予了動態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淀著彩虹般五彩斑斕的夢境,揉碎了在水波蕩漾間遍布潭中。美好的夢啊,那是作者曾經對學業的進取,對愛情的追求。
3、離別在即作者做了什么事?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尋夢。
再回母校,曾有的對事業,對人生,對愛情的諸多美夢,如這一船的星輝一樣繁多、璀璨。撐篙再去尋覓,水波星光交相輝映,流連其中的詩人似乎又回到過去,忘記了要離開的事實。
放歌。
詩人快樂的心情達到極致,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這種難以言表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沉默。
可是詩人最終也沒能唱出心底的喜悅,要離別的事實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過往已是歷史,詩人無法輕松,幻想去尋夢不得已又回到現實,情緒也因此而低落。離別時的沉默是人世間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離別的笙簫,空氣中布滿惆悵,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我此刻的離別之情,在本該喧鬧的時節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橋寂然無聲,無聲中又蘊涵了很多無法言表的離情別緒,將作者悵惘的心情推到極致。
詩人熱愛康橋,依戀康橋,可以同她分享快樂,卻不愿、不忍讓自己最心愛的康橋與自己一起共同體驗痛苦、體味傷悲,所以滿懷惜別之情帶著理想幻滅后的感傷選擇悄悄離開,連一片云彩 都不帶走。我對你千般柔情、萬種情思,你的一點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圣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給你,讓你繼續在美中鮮活地存在,而我打點傷悲獨自離去,這就是我對你的愛。愛不是占有,是成全。
五、課堂小結。
語文:1.2.2《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組合,體味詩歌的意象美。
2.通過品味語言,發揮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詩歌的真情,進而拉近學生與詩的聯系,鼓勵學生在喜歡的基礎上多寫寫新詩。
【教學重難點】
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詩歌的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創設情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并談一談初步印象。
1.設計理由: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閱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
2.在這個環節中,適當介紹作者。徐志摩,中國現代詩人、散文家。
二、 詩歌可以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等,《再別康橋》屬于哪一種呢?
1.抒情詩。
2.目的是從這個問題切入到下一個問題。
三、 既然是抒情詩,那么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1.請同學們品味第二小節的“金柳”,“金柳”怎么會是“新娘”呢?為何我們聯想不到?這是不是與作者的情感有關系?
2.“金柳”“新娘”就是賦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們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發揮想象,我們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來,作者寫道“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艷影”是什么?請同學們想象美麗的影子,蕩漾是怎么樣的一種情愫?請同學們發揮想象,體驗這種縈繞在心頭的情感。
4.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小節。教師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蕩——漾”的味道來。
四、 進入第三小節,作者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1、請一位同學先朗讀,適時引導其回答。
2、從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變得強烈了?“我甘心變成一條水草!”
3、請同學們想象“青荇”在招搖,“水草”在柔波里招搖,與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組合成一幅怎么樣的畫面?這樣的寫作叫做“繪畫美”。
4、請同學們朗讀,指導學生讀出“甘心”二字飽含的幸福感。
五、通過指導朗讀進入第四小節,作者為何說“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語言的跳躍,這里的“虹”原來是“彩虹似的夢”。
2、作者的“彩虹似的夢”實現了嗎?沒有,被“揉碎”了。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踐,自己的夢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樣?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此時的傷感。
3、請一位同學朗讀,指導學生讀出“揉碎”的傷感和“彩虹似的夢”的無奈。
六、詩人的“夢”讓他重回昔日在康橋讀書的夢,這昔日的夢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嗎?進入第五小節。
1、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撐著長篙的感覺,向前,向更深處漫溯,忘記了時間,撐到星輝斑斕的時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與美”。
2、請一位學生朗讀,指導其讀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讀第七小節,詩人的情感變化了嗎?為什么?詩人寫了什么意象?這些意象前面的修飾詞是什么?這些意象讓你感受到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1、詩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夢,因為要離別了。詩人寫了“笙簫”,修飾詞是“別離的”,詩人此時是憂愁的。
2、詩人寫了“夏蟲”,修飾詞是“沉默”,為何詩人要沉默?
首先,夏蟲也不堪離別的愁緒,故“沉默”了,不再“歡叫”了。其次,詩人希望離別的方式是靜悄悄的,恰如作者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的。
3、那詩人為何在開頭和結尾采取同樣的形式呢?有何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特殊形式,回環往復會使詩歌有音樂美,感情濃厚。
八、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適當師范指導。在讀書聲中結束。
語文:1.2.2《再別康橋》教案 篇5
1.基礎知識目標:了解新文人詩內涵。
file:///c:/docume~1/weizhi~1/locals~1/temp/msoclip1/01/clip_image003.png">file:///c:/docume~1/weizhi~1/locals~1/temp/msoclip1/01/clip_image005.png">
云 游 ----談徐志摩的人生
語文:1.2.2《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簡要了解徐志摩、聞一多、穆旦等詩人的詩歌主張及其寫作背景。
2、反復朗讀感受詩歌音樂美,體會詩中濃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總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欣賞方法,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的能力。
4、培養學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知和鑒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
2、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義、反諷手法及其繪畫美。
3、把握《贊美》的情感基調和思想內容。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于離別的理解,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閱讀注釋① 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么?
[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后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 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 指名朗讀
3、 欣賞配樂詩朗誦
4、 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么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鑒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于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么印象?
——(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這康橋以及它周邊的秀麗都是通過描寫景物感受的。
[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云彩,金柳,艷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3、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五、比較閱讀
與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
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托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著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六、學生討論作鑒賞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蘊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于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鑒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仿佛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七、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八、遷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詩《偶然》。其詩如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
轉瞬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板書設計
云彩 運思而成
金柳 比喻
風 艷影 依戀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擬人
如 潭水 歡樂 形象
畫 長篙
星輝 離愁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語文:1.2.2《再別康橋》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語文教案-再別康橋。
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A,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媒體設計: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播放黃磊朗誦帶《再別康橋》。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說: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再別康橋》。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鑒賞《再別康橋》。(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A,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B,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回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筑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說: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筑美。
4、學生指名用一段話來描繪:你的面前浮現出怎么樣的一幅圖畫?
師述: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六、小結本文。
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七、學生再讀詩歌,感受詩的內容和形式的美。(放女聲錄音,學生跟著讀)
八、聯想遷移,拓展詩歌
閱讀鑒賞:《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欣賞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離別詩,并與《再別康橋》作簡單的比較。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1、 學生朗讀全詩。
2、 學生獨立欣賞全詩。
3、 教師點評:
明確:這首精致的小詩,描摹了日本女郎那種溫柔而禮貌的神態。詩的第一行描寫了日本女郎同客人道別時鞠躬的神態,突出其溫柔。接著用嬌羞的水蓮形容女郎的美麗與溫柔也流露出詩人對其由衷的贊美。“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依依惜的神情宛在面前,詩人從女郎的道別聲中聽出了”密甜的憂愁”,這正是詩人此時此地的內心感受.而這一切是剎那間襲來的情思.。
詩在外在形式上也是著意追求的,注意詩的音樂美。五行中有四行是字數不一的長句,第三行是兩個短句重復,形成了起伏緩慢的節湊和柔和的旋律,采用的韻腳是“柔、羞、愁”。美的內容和美的形式高度統一。
九、布置作業:課外讀徐志摩詩
語文:1.2.2《再別康橋》教案 篇8
一、課文教學內容選擇
(一)從課標對詩歌的要求看,還有以下教學內容
1、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二)從單元目標看,有以下教學內容
1、指導學生鑒賞中國新詩
2、學習詩歌鑒賞的主要方法:
抓住詩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論世;要注意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要品味詩歌凝練、含蓄,富有跳躍性和音樂性的語言等。這個單元的鑒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
3、反復吟詠,體會聲律之美
4、運用聯想和想像,領悟情景渾然交融的意境
(三)從課后練習看,有以下教學內容
1、讓學生體會這首詩的音樂性、韻律感,積累經典名篇
2、整體感知詩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語言美和結構美,重點體會詩歌的形式美。
3、通過誦讀達到欣賞、理解、審美的目的
4、了解中國現代新詩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學主張。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徐志摩及詩歌風格
2、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3、學習詩歌鑒賞的一些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合作學習進行探究,通過反復誦讀,展開聯想與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領悟詩情,賞析詩歌畫面、詩意美。
教學難點: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學設計及意圖
課前播放蔡琴深情歌唱的《再別康橋》。
(一)導入新課
1、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能把學生牢牢地吸住。”我這樣導入:歌聲停了,但是我們同學依然還沉浸在剛才的歌聲當中。這首歌是蔡琴深情演繹的,它的歌名叫《再別康橋》。而《再別康橋》最初是一首詩,是一位詩壇名家創作的一首詩。胡適曾經如是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他的理想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把這種理想寄予到詩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這首詩《再別康橋》。
2、作家檔案
由教師簡介作家知識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杰出詩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讀于英國康橋大學(即劍橋大學)。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在返國后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與聞一多、胡適、梁實秋等人發起組織新月社,為新月社的代表詩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飛往北平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二)初讀詩歌 感知詩情
1、聽配樂朗誦,初步感受詩情。
2、自由誦讀,整體感知詩情。
明確:不舍、依戀、傷感、惆悵
(三)誦讀詩歌,吟詠涵韻
1、分七個誦讀組吟詠涵韻各小節。要求從語氣、停頓、重音等方面說說誦讀的體驗。
2、請各誦讀組匯報誦讀體驗,教師適時點撥明確。
附誦讀指導:空格表示句中的停頓
輕輕的 我走了,
正如我 輕輕的來;
我 輕輕的 招手,
作別 西天的 云彩。
(低沉,舒緩。前兩句兩頓,后兩句美句三頓。第二句注意三個地方:“我”微微上揚;“輕輕的”語速稍慢;句后略有停頓,以讀出“分號”的作用。)
那 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 蕩 漾。
(語氣上揚;深情地舒緩地甜蜜地;因為情緒的激動,二三句可不停頓,第四句越讀越慢,將“蕩漾”二字頓開。)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 在水底 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 甘心 做一條水草!
(語氣平緩;深情地陶醉地。因為抒情的需要,第一三句需要淡化停頓;第二句后略有停頓,以顯現“分號”的作用;“水草”讀出重音。)
那 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 浮藻間,
沉淀著 彩虹似的夢。
(語氣平緩;深思地深沉地感慨地;“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句中自然停頓;“彩虹似的夢”幾個字語氣不重但字字清晰。)
尋夢?撐一支長篙(gāo),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 放歌。
(語氣上揚;語速加快;向往地暢想地愉快地;“尋夢?撐一支長篙”句中自然停頓;因為激情的需要二三句不做停頓;第四句語速放慢,“在星輝斑斕里”后面作稍長時間的停頓;“放歌”應該是清脆,一字一頓。)
但 我不能 放歌,
悄悄 是別離的 笙簫;
夏蟲 也為我沉默,
沉默 是今晚的 康橋!
(語氣下沉;語速放慢;深沉地舒緩地有點惆悵地;用句中的停頓來很好地表達作者心中的略帶傷感的情緒;“康橋”二字要讀得比較沉重。)
悄悄的 我走了,
正如我 悄悄的來;
我 揮一揮 衣袖,
不帶走 一片 云彩。
(語音更低沉一點;語氣更加輕柔一些;寧靜地瀟灑地;“悄悄的來”四個字要讀得很清晰;最后一句越讀越慢;“云彩”二字,輕音處理。)
總要求:要讀出寧靜感,要讀出節奏感,要讀出起伏感,要讀出惜別感。
朗讀的基調要低沉,語氣的變化要鮮明,節奏的處理要舒緩。
(四)品讀詩歌,體悟詩情
問題1:詩人在離別之時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歸納:
(1)岸邊金柳。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柳”與“留”諧音,傳遞出作者留戀不舍的情懷。夕陽西下,落日余輝打照在樹干樹梢上呈現金色,同時金色比黃色更顯高貴、燦爛、奪目,寫盡了楊柳的富麗嫵媚。作者用柳樹來喻新娘,年輕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膚,婀娜的體態,一如隨風擺動風情萬種的枝枝柳條,美麗萬分,姿態絕佳。誰能拋開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誰能忍心別離自己摯愛山水花草?然而離別終究還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駐足停留,多看幾眼,讓她的美永駐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見底,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一切都是那么的愜意。輕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喚著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為水草,永遠沉浸于康河,依偎著康河,長久地生于斯長于斯。
(3)榆蔭潭水。在康橋求學期間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撐篙,夜色飄蕩。拜倫潭倒映著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靜的,水中的虹是動的,給天上虹付予了動態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淀著彩虹般五彩斑斕的夢境,揉碎了在水波蕩漾間遍布潭中。美好的夢啊,那是作者曾經對學業的進取,對愛情的追求。
問題2:離別在即作者做了什么事?表現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歸納:尋夢。再回母校,曾有的對事業,對人生,對愛情的諸多美夢,如這一船的星輝一樣繁多、璀璨。撐篙再去尋覓,水波星光交相輝映,流連其中的詩人似乎又回到過去,忘記了要離開的事實。
放歌。詩人快樂的心情達到極至,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這種難以言表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沉默。可是詩人最終也沒能唱出心底的喜悅,要離別的事實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過往已是歷史,讓人無法輕松,幻想去尋夢不得已又回到現實,情緒也因此而低落。離別時的沉默是人世間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離別的笙簫,空氣中布滿惆悵,夏蟲好象也體會到了我此刻的離別之情,在本該喧鬧的時節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橋寂然無聲,無聲中又蘊含著很多無法言表的離情別緒,將作者悵惘的心情推至極至。
詩人熱愛康橋,依戀康橋,可以同她分享快樂,卻不愿、不忍讓自己最心愛的同自己一起共同體驗痛苦、體味傷悲,所以滿懷惜別之情帶著理想幻滅后的感傷選擇悄悄離開,連一片云彩都不帶走。我對你千般柔情、萬種相思,你的一點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圣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給你,讓你繼續在美中鮮活的存在,而我打點傷悲獨自離去,這就是我對你的愛。愛不是占有,是成全。
(五)賞讀詩歌,尋美品美
《再別康橋》是一首音節和諧、意境優美經典傳誦之作,剛才我們通過對文章的意象和意境進行解讀已經強烈感受到了作者對康橋的深情。正所謂“好書不厭百回讀”,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現在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這篇文章都讓你感受到了哪些美或是哪里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歸納:
1、音樂美,是對音節而言的,瑯瑯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主要表現在:①韻腳嚴整,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②節奏鮮明,旋律和諧,每行基本由二至三個音步構成,讀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③回環往復。首節和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2、建筑美,表現為詩節和詩行的排列組合上,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八個字,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
3、繪畫美,表現為詩人選用了眾多意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得物與我達到了完善地相融,在我們面前的呈現出柔美、婉約的意境。夕陽、星輝、波光、艷影、榆蔭,或濃或淡的光線帶來了明暗變化;金柳、云彩、青草、彩虹,色彩的多變帶來了視覺的沖擊;每一節都是一幅色彩絢麗、寧靜秀美的風景畫。
4.語言美。如輕輕、油油、悄悄的疊字用法,讓語言有了起伏變化,有了抑揚頓挫,有了輕快舒緩的音韻美。“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頂真的修辭格式,讓行文有了緊湊與緩慢,有了歡快與哀婉,有了回環跌宕的旋律美。開頭與結尾處“輕輕的”“悄悄的”在內容上相呼應,形式上相對稱,形成周而復始的和諧美。
5、情感美。徐志摩通曉國文,深諳外語,他的詩文既有中國傳統詩歌含蓄典雅,又有外國詩歌的歡快熱烈。輕輕的、悄悄的、揮揮衣袖、作別云彩,浪漫而溫柔,細膩而多情,若不是江南那獨步天下的才情如何能寫出如此清麗、淡雅的情懷。作者想縱情歌唱,唱出心中對康橋的思,對康橋的戀,對康橋的愛,當分開的愁怨涌上心頭,他揮手離別,這炙熱、濃烈的情感又如交響曲般能融化冰雪,動人心魄。
結語: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顆鉆石,不,鉆石太璀璨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么,《再別康橋》像什么呢?我只能說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么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
語文:1.2.2《再別康橋》教案 篇9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一篇膾炙人口的詩歌——《再別康橋》。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鑒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鑒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現代詩的特點。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學習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涌動著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征的作用。
說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聯想鑒別、協作探究 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于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 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這樣的導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美圖片,并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的點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熏陶。
4、比較閱讀,體會建筑美。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筑美,我選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格律詩《望洞庭》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發現了新格律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筑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筑美。
5、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筑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了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并留課下作業:根據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于學生學習。這節課我采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說明,體現課文內容,并利于學生背誦理解。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了如下板書:(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金柳 云彩。
語文:1.2.2《再別康橋》教案 篇10
《再別康橋》教學實錄
一、導入
師:人生的路啊,總是告別一程,再走一程。比方我們,告別了小學、初中,走進了高中。同學們,你是否還記得,當你跟同學、老師和你的母校分別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學生:留戀
學生:依依不舍
……
老師:是啊,當時針終于轉到了轉身的那一刻,當包裹終于搭上了我們的肩頭,那一刻,我們知道了什么叫分別!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離別詩,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板書課題)
二、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老師:同學們,當你讀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你會產生哪些疑問呢?
學生:“康橋”是個怎樣的地方?
學生:為什么“再”次離開康橋?第一次是怎么離開的?
學生:徐志摩是一位怎樣的詩人?
學生:詩人和“康橋”有怎樣的關系?
老師:同學們很愛思考!咱們現在就來解決其中一部分問題,有的問題咱們賞讀課文時解決。
顯示投影:
投影1:劍橋大學圖片
老師:康橋即現在的劍橋,詩人曾在此留學。
投影2:徐志摩像
投影3:徐志摩簡介
找一學生讀:
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22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臨行時,詩人留給康橋一首詩——《康橋,再會吧》,以傾訴惜別之情。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國,心潮澎湃,在歸國途中,用飽蘸感情的筆墨寫下了《再別康橋》。
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時年35歲。
投影4:名人評價:
現代中國詩人須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 朱自清
志摩走了,我們這個世界里被他帶走了不少云彩。 ——胡適
三、通讀詩歌,整體感知。
老師: 現在,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來自性靈最暖處的詩,一起聆聽源自心底的靈魂音樂吧!
一讀:學生自由朗讀
二讀:找一學生朗讀
老師:這位同學讀得怎么樣呢?(找學生評價該同學的朗讀)
學生:她讀得非常好!聲音有起伏,節奏有快有慢。
學生:她讀得很輕柔,非常有感情。
老師(走到剛才朗讀同學的身邊):同學們都說你讀得好,老師也認為你讀得很棒。你能否告訴我們你朗讀時注意了什么?
學生:我認為這首詩表達了對母校的留戀,所以讀得時候聲音要輕柔一些。語速要慢一些,這樣才能把詩人的深情讀出來。
老師:你分析得非常好,這首詩表達的感情主要就是留戀與不舍。大家看,詩人的感情在詩歌里有起伏嗎?你認為詩人情緒最高漲的是在哪一節?
學生:第五節,“尋夢”一節。
老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詩歌的情感脈絡:
入”夢”前:對美景的喜愛與留戀
“夢”中:歡快與沉醉
出“夢”:情緒失落、沉默
老師進行朗讀指導:
注意停頓(節與節,句與句,字詞之間),讀出層次感;
在充分理解詩人情感的基礎上,注意語速緩急得當、抑揚頓挫,讀出整首詩里情感的起伏。
三讀:全班齊讀。
四、初步體味
(一)感受優美畫面
老師:同學們,康橋的美表現在很多地方:古老典雅的歐式建筑群,濃厚的學術氛圍、人文氛圍,熱鬧的車水馬龍等等,我們來看作者卻重點寫了康橋哪里的美?
學生:自然景物的美
老師:直接寫康橋自然景物美的集中在哪幾個小節?
學生:2、3、4節。
老師:作者重點選了哪些自然景物寫在詩歌里呢?(讓學生在課本上標志下來)
學生:云彩、金柳、艷影、青荇、柔波、潭……
老師:依據詩歌內容,選擇其中你所喜歡景物,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用語言做畫筆,把康橋優美的景物畫下來。
學生:夕陽很大很紅,靜靜地照著這一片景物,象給萬物蒙上了一層金黃的光紗。清澈的康河,河里的魚快樂地游來游去;岸邊的一株碧柳,在夕陽的暈染下,象一位美麗羞澀的新娘,讓人看了,愛戀不舍。
老師點評:你的想象力很豐富。是啊,這么清澈的河里,怎么會沒有魚呢?這位同學的“繪畫”,很是注意了光與影的處理。
學生:我的畫是這樣處理的——遠處,夕陽斜照,整幅畫以夕陽做背景。近處,有清澈的河,有嬌媚如新娘的柳,輕風吹來,柳枝擺動著她那柔軟的腰肢。還有一泓潭,在夕陽光照下,象是融了一潭的彩虹,閃閃爍爍,非常好看。
老師點評:多么讓人陶醉的畫面呀!這位同學不僅注意了遠景和近景的搭配,而且畫面還有動感。
全班齊讀,一起感受詩歌里優美的畫面。
(二)了解意象,品味語言
老師:剛才我們做了一回畫家,現在我們再來做一回小小評論家。你認為2、3、4節里哪句詩或哪個詞最能打動你,說說你的理由。或者也可以提出你不理解的詩句。
學生:老師,我不理解第四節的那句“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老師:你很有眼光嘛!是呀,這可是個反常句,是清泉,卻說“不是清泉”;不是虹,卻說“是天上虹”,同學們,你怎么理解呢?
學生:潭水清澈,在夕陽金黃光線的映照下,光亮閃爍,所以看起來象虹。
學生:這是個比喻句,詩人通過比喻來表達潭水的美。
老師點撥:大家看下面,還提到了“彩虹”,怎么說來著?
學生: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老師:你認為這里的“彩虹似的夢”該怎樣理解呢?詩人到異國去求學,青春激揚的詩人,會有怎樣的“夢”呢?
學生:這里的夢應該是指詩人留學時期的美好生活。
學生:詩人的抱負和理想。
學生:在康橋的一切美好的回憶。
老師:所以,我們來看,詩人在這里看潭,是帶著自己感情的眼光去看的,正如第二節里詩人看柳一樣,那不是柳,那是什么?
學生:新娘!
老師:對呀!詩人對康橋的一草一木總是別樣的深情。詩人對康橋到底有著怎樣的情結呢?
投影
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徐志摩
師:康橋,是給予詩人智慧和自由情懷的地方,是詩人獲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啊!同學們,當詩人帶著感情,情緒去看景物,景物也就浸染上了詩人的情緒色彩,這樣的景物在詩歌里,也就有了另一個名字——“意象”。(板書)當我們讀到詩歌里出現的意象時,一定要留心它所承載的情感!比如:
投影: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學生齊讀兩句屏幕上的詩句。
老師:此所謂“情因景而生,景因情更美”! 比如你兒時的玩具,即使破舊了,你也會非常珍惜,那不是玩具,那是?
學生:那是童年的快樂。
學生:那是幸福美好的童年。
老師:當你身上穿著媽媽為你親手織的毛衣,總是感到那么溫暖,那不是毛衣,那是?
學生:那是媽媽的愛!
學生:那是媽媽對我的關心和愛護。
老師:齊讀2、3、4節,體味詩歌的意象之美。
師:作者在這樣美好的“夢”里漫溯,是怎樣的心情呢?哪個詞可以看出詩人的情緒?
生:“放歌”。
師:能否把“放歌”換成“唱歌”?
學生:不能。“放歌”有“縱情高歌”的意思,但“唱歌”則沒有這個意思。
學生:“放歌”能看出詩人身心愉悅,很陶醉,很縱情恣意的快樂!
老師:怎么讀“放歌”呢?怎么把這種陶醉快樂表達出來呢?
找2名同學讀這兩句
老師:語氣輕快、上揚,語速稍快,飽蘸感情,情緒激昂;
動作可以幫助人們來表達感情,讀“放歌”時加什么動作好呢?
(學生很興奮)邊讀邊加動作。
學生齊讀本節
老師:我來讀一下這一節,大家看我是怎么處理“放歌”的重音的。
師讀,重音輕讀法。(學生鼓掌)
讓學生比較兩種讀法,“放歌”二字可以重讀,也可以輕讀,都能把音節突出出來,讓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最酣暢淋漓表達放歌心情的讀法即可。
五、深化主題
老師:詩人“放歌”了嗎?
學生:沒有,“但我不能放歌”
老師:為什么“不能放歌”?齊讀第5小節。
學生:詩人不想打破母校的寧靜,想悄悄地離開。
學生:詩人從夢里回到現實,有些感傷,想默默地離開。
老師提示:
“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是最傷感最眷戀的離別。
投影: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雨霖鈴》(柳永)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江城子》(蘇軾)
此時,任何音樂都不能表達詩人的眷戀,悄悄是作者心中最美的音樂。
同學們,理解了此處的沉默,開頭結尾“輕輕的”“悄悄的”,我們是否就可以讀懂了呢?
學生自由朗讀開頭結尾
老師:同學們,這是一個情的世界啊,這是一首愛的歌。當詩人心頭蕩漾著新娘的倩影,當詩人在刻骨銘心的回憶中漫溯,當詩人輕輕地來又悄悄地走,詩人滿懷的深情啊,就流淌成了這首心底的靈魂音樂。下面,請同學們合上課本,讓小提琴的旋律,悠揚著我們的思緒,讓我們一起來想象徐志摩那純美的“康橋”世界吧。
(播放小提琴曲)老師誦讀。(學生鼓掌)
下課。
【點評】
范佳華老師執教的《再別康橋》是一節樸實而又靈動的語文課。課堂的組織流程從整體感知到品味鑒賞再到主題探究,環節清晰,取舍有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內容和方法,體現了詩歌教學的根本:理解意象、把握情感、反復誦讀、品味語言。它沒有時下公開課常見的作秀表演和追求熱鬧的情景,而是認認真真地按照語文教學的規律來教學,上出了語文的本色,樸素、平實。作者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解讀,對問題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將理解文本、把握情感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了巧妙的“對接”和融合,使課堂呈現出一種良好的生態。
以下幾個方面是值得肯定和發揚的。
一、借助意象把握情感,依據詩歌文本特點確定教學目標
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對詩歌鑒賞教學存在很多誤區:或是“以讀代賞”,淺薄處理;或是“以練代賞”,功利至上;或是把詩歌當成小說或政治課來上,沒有把詩歌當詩歌講,學生們不能從中體會到文學的美感,也體會不到到語言的藝術。這一方面顯現出教師對中學詩歌鑒賞教學應達到的目標不夠明確,對詩歌教學功能認識片面化,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教師自身詩歌教學方面的專業缺失,對詩歌文體特點把握不準和文本解讀能力的缺失。
詩歌是以抒情為主的文學樣式,情感和意象是鑒賞詩歌的主要方法。意象是經過詩人精心選擇為表達詩人心中的情感服務的,鑒賞詩歌的情感,從分析詩中意象入手,方能深入而全面(其他如知人論世、形式技巧等也大多圍繞意象與情感展開)。
范老師的這節課,將把握意象和意象特點作為切入文本的重點,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再別康橋》中的意象如“云彩”“金柳”“新娘”“波光”“水草”“星輝”“夏蟲”“笙簫”等,意蘊豐富,內含感情,值得我們認真地去揣摩。課堂實錄中所展示的對“新娘”“虹”“夢”等意象的把握分析,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上出了詩歌的味道。
二、注重誦讀和誦讀指導
誦讀是使學生整體感知文本、體味語言的途徑,也是讀者與文本情感交融的途徑,特別是對于音樂性較強的詩歌。通過誦讀,可以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審美的愉悅。范老師的教學設計中,“反復誦讀”既是她設定的教學目標,也是引導學生感知詩歌、體味詩情、欣賞詩歌美的重要手段,不論是整體感知階段還是升華探究階段,朗讀、誦讀就達十幾次之多。可以說“讀”是這節課的一個很大的亮點。
更為可貴的是,誦讀不是平面的讀,每一次讀都有每一次的目的,或為感知,或為體會,或為揣摩,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盡量通過讀來體現,課堂隨著讀而推進。在此基礎上,范老師還注重誦讀的指導,除了常規的讀準字音、停頓、層次的要求之外,更上升到了審美的層面,如對“蕩漾”和“放歌”兩處的誦讀指導(“重音輕讀),啟動了學生把握詩的情感表達的鑰匙,增加了相關的審美體驗。在誦讀的方法上,有自由讀、展示讀、齊讀、帶著動作讀、配樂讀、師范讀、背誦等,整堂課書聲瑯瑯,詩意蕩漾,充分體現出了語文的味道。
三、重視語言教學
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透過語言來揣摩語言背后的情思和意蘊,引導學生體會“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引導學生發現語文的內在“美麗”,體現語言(言語)教學的本質,這是語文的“專責”。真正的語文課不是教“寫了什么”,而是教“怎么寫的”,有什么文化意蘊?為什么要用這個詞不用那個詞?為什么要用這句話不用那句話?為什么要這么表達而不那樣表達?范老師的課堂牢牢把握了語言教學,是真正的語文課。比如,她用“換詞”法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和情感:能否把“放歌”換成“唱歌”?再如:能否把“新娘”換成“少女”?其實,《再別康橋》中值得品味的語言遠不止這一處,如:“招搖”與“飄搖”、“招手”與“揮一揮衣袖”等。
四、課堂達到了預設和生成的良好統一
預設有價值的問題是教師規劃教學的重要前提,問題預設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展開,影響著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問題預設檢驗著教師對文本的理解,也檢驗著教師的教學理念。范老師在這節課中預設的幾個問題,既緊緊圍繞詩歌特點,又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引導學生去讀書,如:作者重點選取了那些景物(意象),這些景物(意象)的特點是什么,組成了怎樣的畫面?
課堂是預設的,更是生成的。范老師這節課中,生成的環節依然精彩。如有的學生提出對“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句不理解時,教師巧妙地引入“正如我們穿著媽媽親手為我們編織的毛衣,當我們去看毛衣時,那不是毛衣,那是媽媽的愛和牽掛……”通過喚醒學生對母愛的情感體驗和獨特感受,不僅理解了這個反常句子的含義,還幫助學生尋找并打開了進入作者心靈世界的精神通道,連通了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文本的心靈的“對話”。
當然,這節課也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對詩歌的首尾回環結構的了解、對“云彩”這一意象的了解等都是學習這一課不應回避的,雖然事實上老師可以有所取舍。另外,這節課引用了一些古典詩歌來說明意象和主題,豐富了課堂的內涵。如果再點得透一點,可能會更好,如:徐志摩所選意象與古典詩歌意象的比較,“送別”主題如李白“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與本詩的情意相通等。
語文:1.2.2《再別康橋》教案 篇11
指導朗讀
1、學生誦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奏要輕慢一點。
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
2、教師范讀,學生模仿。
(或者播放范讀磁帶,學生模仿)
3、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⑴問: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么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⑵問:詩人為什么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說“我輕輕地走了”?他后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語法規范。
明確:調整語序的作用,主要是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的”,突出了“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了難舍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無奈與感傷。詩人不忍心驚動康橋呀。
同時襯出了詩人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
語文:1.2.2《再別康橋》教案 篇12
《死水》《再別康橋》是新月詩派主要代表詩人聞一多和徐志摩的經典名作。仔細賞讀這兩首詩,我們能夠咀嚼出新月詩派繪畫美的豐富意蘊。
“死水”激起人們的總是骯臟、腥臭、死氣沉沉的聯想。聞一多題名“死水”作詩,大約也是基于這種普遍的大眾的文化心理。不管其詩的真正主旨是什么,“死水”的罪惡、絕望、沉寂、腐朽等象征義不會改變,也就是說“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可是聞一多在詩中卻極力地渲染“死水”美麗的神韻和活潑的靈性: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
鐵罐上銹出幾瓣桃花; 飄滿了珍珠似的白沫;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小珠笑一聲變成大珠,
霉菌給他蒸出些云霞。 又被偷灑的花蚊咬破。
在這里,翡翠的碧綠、桃花的艷紅、羅綺的光亮,云霞的陸離,逼得我們眼花嘹亂,我們也不得不驚嘆于這個五彩紛呈的絢麗世界!這也許是在清華接受九年美式教育和留美三年的聞一多在應用西方浪漫主義推崇想象的詩歌美學原理(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就過:“在通常的意義下,詩可以界說為‘想象的表現’。”)(《詩辯》)進行創作實踐。聞一多靠著他豐富神奇的想象,創造出諸如晶瑩剔透的翡翠、粉嫩灼灼的桃花、皺纈柔滑的羅綺、流麗飄蕩的云霞等“濃麗繁密而且具體的意象”,這些意象疊在一起敷陳出一幅美麗無比的圖畫。這幅圖畫還挺有靈氣的:陶醉其間的“珍珠似的白沫”悠然自得,在努力探尋自我快樂的美妙方式——“小珠一笑變成大珠”;早已垂涎于此的花蚊似乎也不甘寂寞,美美地和得意忘形的白沫做起了貓捉老鼠的游戲,也分享著數不盡的歡樂。
一九二六年五月,在《新詩格律》這篇新詩論文中,聞一多開創性地把新詩的繪畫美和音樂美、建筑美并列提出,表現了他獨特的詩歌美學價值。細品上面這兩節詩,《死水》的繪畫美也纖毫畢現。聞一多曾把詩歌的“繪畫美”簡略歸結為“詞藻美”,顯然是受西方唯美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我認為聞一多詩歌的繪畫美主要體現在形象的意境美上。聞一多曾鼓勵詩人大膽地“跨在幻想的狂姿的翅膀上遨游,然后引嗓高歌”,(《冬夜評論》),其實,這就是在引導詩人努力塑造意象,創造意境。當然,意境美要著色,要勾勒廓線,這或許又是繪畫出身的聞一多在有意無意地追求“詩中有畫”的古詩遺韻。上面兩節詩的色彩美和廓線美(如從“珍珠似的”“大珠”“小珠”等字詞中可以體味出)是很明顯的,這或者就是聞一多對詞藻、對詩歌語言形象的具體要求。
“死水”美了,活了,還會“死”嗎?實質上這個問題很簡單,試想,倘若一個臉上堆疊疙瘩,嘴里塞滿臟話,走路一搖一擺的低俗女子卻突然精心來了個濃妝艷抹、柔聲雅語、纖纖細步,你的感覺會怎樣呢?是做作?是惡心?還是鄙夷?總之,這樣的女子裝扮得越美,給人的感覺就會越丑,這就是東施效顰似的美丑辯證法。西方一些進步的藝術家曾經把這種美丑辯證關系引入到藝術創作領域中,出現了像羅丹的《歐米哀》雕塑,波特萊爾題名《惡之花》的詩集等,開辟了藝術表現的新的美學天地。聞一多又把這種美丑辯證法引進到他的新詩領域。他在《冬夜評論》里寫道:
“丑”在藝術上固有相當的地位,但藝術的神技應能使“恐怖”穿上“美”底一切的精致,同時又不失其要質。
也就是說,可以以美寫丑,但丑終究還是丑,把丑寫到美的極值,便是丑到極端,對丑的批判力量也就更大。《死水》是以美寫丑的典范之作,是聞一多詩歌繪畫美另一種特質的具體表現。
《再別康橋》是一首纏綿悱惻,艷麗動人的抒情詩。不必說那哀而不傷的離情別緒,令人蕩氣回腸;也不必說那起伏跌宕的韻律節奏,讓人瑯瑯上口;單就那清新明艷的康河晚景,足以使人心馳神往。
夕陽西沉,余輝給河畔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媚人的金黃,垂柳依依,仿佛是美艷溫柔的新娘嬌羞地立在那里,粼粼的波光中蕩起了緋紅的笑意,“我”似乎就是幸福的新郎了。不禁心頭也蕩漾起來。
清清的河水滋潤著軟泥上的青荇,綠油油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歡快地舞蹈,驕傲地招呼著行人,似乎在宣告它沐浴康河的自由與舒暢。以至于“我”都“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喚起的是人們對七彩生活的遐思;“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燃起的是人們對生活的浪漫和激情。
“金柳”“波光”“青荇”“星輝”等眾多色彩明艷的形象,構成的是一幅明麗和諧的畫卷。畫面是迷人的,回憶就甜蜜,情感便隨之熱烈而奔放。徐志摩是一個才華橫溢、個性飄逸的少有的出色詩人。著名學者胡適曾在《追悼徐志摩》一文中概括了徐志摩的人生理想:“這里面只有三個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這是很貼切的。美,是徐志摩的人生理想,同時更是他至愛的藝術追求。詩歌的繪畫美也是他很看重的。不過,我覺得《再別康橋》的繪畫美比起《死水》來,更多的是表現一種雋永的古典之美。
徐志摩崇拜自然,放情于山水之間,寄情于草木之中,內心感情的波動與自然變化的規律同一節奏,顯示出渾然一體的和諧美。《再別康橋》的繪畫美也就始終堅守著自古以來的“情景交融”的美學原則。通過前面文字的賞讀,我們已經分明感覺到美麗無比的康橋晚景就是詩人對康橋美好眷念之情的外化。另外,《再別康橋》的繪畫美還主要表現在對詞藻和意象的精心挑選上。這些詞藻美和意象美的選用無不打上中國傳統美學的烙印。取點“金柳”,就是“柳”“留”諧音相通之美,狀依依惜別之情,自古亦然。“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的用喻雖新奇,但也有“翠柳將斜陽,偏照晚妝鮮”(陰鏗《侯司空宅詠妓》)的影子。甚至“滿載一船星輝”還從宋代詞人張孝祥的“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西江月·阻風三峰下》)衍化而來。
《死水》《再別康橋》都是新月詩派的代表作,它們的繪畫美當然還有更深更廣的內涵。限于水平,筆者所述不免掛一漏萬,還得請方家斧正。不過我想以此來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這兩首詩的內在意蘊,如是而已,別無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