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測試(通用15篇)
《蒹葭》測試 篇1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25分鐘) 一、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
蒹葭 伊人溯洄 唏 湄 躋 坻 涘 窈窕 荇 寤寐 參差
琴瑟 芼
二、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訪蘭 父親喜歡蘭草,過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帶回些野蘭草來栽培。幾年之間,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個品種,像要做一個蘭草園圃似的。方圓十幾里的人都跑來玩賞。父親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幾分慍怒。此后進山去,便不再帶回那些野生野長的蘭草了。這事很使我奇怪,問他,又不肯說;只是又一次進山的時候,特意招呼我說:“訪蘭去吧!” 我們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處。那里有道瀑布,十幾丈高直直地垂下,老遠就聽到了轟轟隆隆地響,水沫揚起來,彌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著,暈出七彩迷離的虛幻。我們沿谷底走,便看見有很多野蘭草,盈尺高的,都開了淡淡的蘭花,像就地鋪了一層寒煙。香氣濃極了,氣浪一沖,站在峽谷的任何地方都聞到了。 我從未見過這么清妙的蘭草,連聲叫好,便動手挖出一株來。我想,父親會培育這仙品的——以前就這么挖回去,經過一番栽培,就養出了各種各樣的品種、形狀的呢。 父親卻把我制止了,問道:“你覺得這里的蘭草好呢,還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說:“這里的好。”
“怎么個好呢?”
我卻說不出來。家里的確比這里的好看,這里的卻還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兒好像不同嗎?”
“是的。”
“這是為什么?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兩個味兒?”
“……”
父親說:“蘭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靈氣,長的是野山水畔的趣資;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賞的盆景。”
“但它確實葉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樣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調也就俗了。”
父親的話是對的,但我卻不禁惋惜了;這么精神的野蘭,在這么個空谷僻野,葉是為誰長的,花是為誰開的,會有幾個人知道而欣賞呢?
“這正是它的不俗處。它不為被欣賞而生長,卻為著自己的特色而存在著,所以它長得葉純,開得花純,楚楚的有著它的性靈。”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蘭了,高興著它的純樸,悲嘆以前喜愛著它卻無形中毀了它。
父親拉著我坐在潭邊,我們的身影就靜靜地沉在水里。他看蘭,也在看我,說:“做人也是這樣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獻媚處事,就像盆景中的蘭草一樣,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會對社會有貢獻的。”
我深深地記著父親的話。從那以后,已經是十五年過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 文章中最能體現野蘭特色的一個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對文章中“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兩個味兒”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3. 簡要分析第一段中畫線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4. 第二段的景物描寫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 下面是“訪蘭”過程中父子對話的分析,選出分析不恰當的一項,并說明理由。
a. 通過對話,對野生蘭草和栽培蘭草作對比,既照應開頭,又為后方議論作鋪墊。
b. 通過對話,具體寫出野生蘭草和栽培蘭草的不同特點為,寓褒貶于對話之中,發人深思。
c. 通過對話,交代了“訪蘭”的具體內容與“我”認識到野生蘭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 通過對話,揭示了父親約“我”“訪蘭”的目的,寫出“我”的感情和認識的變化。
選項是:( )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主要寫的是對“蘭草”的欣賞、品評,可文題卻用“訪蘭”而不用“賞蘭”,為什么?
7. 簡要分析作者借“蘭草”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試題答案】
一、jiān jiā ;yī;sù huí;xī;méi;jī;chí;sì;yǎo tiǎo;xìng;wù mèi;cēn cī;qín sè;mào
二、1. 純樸
2. 既指“氣味”同時還指蘭草的品格氣質。
3. 父親喜歡蘭草并不是為了供人玩賞,供人玩賞的蘭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變得低俗。
4. 寫野蘭的生長環境,襯托野蘭的高雅不俗,為后文贊美野蘭作鋪墊。
5. c “我”惋惜是因為野蘭生長在深山幽谷而不被眾人所知,并不俗因為認識到它的特性。
6. “訪”有尋求的意思,對蘭草的尋訪表面了“父親”與“我”對蘭草高雅、純樸品格的敬仰,同時用“訪”字,把蘭草人格化,從而更突出了蘭草的象征意義。
7. 一個人只有保持純真質樸的品性,不獻媚,不低俗才能為人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會。
《蒹葭》測試 篇2
教學目標: 1. 進一步認識《詩經》重章疊句,起興等有關特點。 2. 感受,理解和鑒賞詩歌音樂美,繪畫美和情感美。 預習要求: 1.讀準字音。 2.讀順詩歌。 教時安排: 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播放樂曲《在水一方》,創設情境,為學習《詩經》選篇《蒹葭》作鋪墊。 2. 導語:通過《關雎》一詩的學習,可以說我們已經在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最得風人深致”的一首《詩經》作品——《蒹葭》。 3. 交代學習方法:吟讀——譯讀——研讀——美讀。 二.吟讀。 《蒹葭》中有些詞語如“涘、湄、沚”比較生僻,句式、押韻也不符合常見的規律,讀起來有詰屈聱牙之感。本環節的學習就是要讀通,讀順詩歌,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1. 檢查預習,為學習詩歌掃除字詞障礙。 2. 提出吟讀要求:聲音要有起伏,節奏比較自由,帶上古人的味道。 3. 聆聽配樂朗讀,直觀感受吟讀方法。 4. 學生吟讀。 5. 教師點評學生的吟讀。 三.譯讀。 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可能比較模糊,本環節的學習就是要理解詩歌內容。 1. 提出譯讀要求與方法:把《蒹葭》譯成現代詩,以詩譯詩,不要譯成文;注意力求押韻,詩歌講究押韻;譯詩就是把有些字解釋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擴展一下,,用解釋擴展的方法來翻譯,記下來就是詩。 2. 教師示范: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蘆花一片白蒼蒼,清早露水變成霜。 3. 學生小組譯讀練習。 4. 學生譯讀交流。 5. 概括詩歌主要內容。 四.研讀。(通過《關雎》一詩的學習,學生已經對《詩經》的寫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這是這一環節學習成功的基礎。) 《蒹葭》一詩玲瓏剔透,令人遐想,美不勝收。本環節的學習就是鑒賞詩歌的藝術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韻。 1. 方法介紹:回憶鑒賞《關雎》藝術美的方法,遷移到本詩的鑒賞。 2. 推薦選題,供學生選讀。 研讀選題如下: 《蒹葭》的音樂美 (理解《蒹葭.》用韻,疊詞及重章疊句方面的特色。) 《蒹葭》的繪畫美(理解《蒹葭》“興”的運用所營造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色。) 《蒹葭》的情感美 (理解《蒹葭》用“以景托情”手法來表現強烈、細膩、豐富、執著感情的特色。) …… (學生也可自定選題,如: 《蒹葭》的含蓄美 《蒹葭》的朦朧美 …… 3. 學生分組研讀,教師巡回指導。 4. 研讀交流,教師相機根據教學目標進行點撥。 五.美讀。 通過美讀,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完美地再現詩歌描繪的藝術形象。 1. 播放配樂朗讀。 2. 播放音樂,學生自由美讀,互聽互改。 3. 學生配樂美讀交流,全體鑒賞。 4. 美讀成誦。 六.作業: 1. 制作《蒹葭》的朗讀錄音帶。有條件的可以配樂。 2. 任意選擇詩句,擴展成一段話,描繪出意境。 板書:
蒹葭
《詩經》
音樂美——用韻 疊詞 重章疊句 一唱三嘆 余音裊裊 繪畫美——起興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情感美——以景托情 強烈、細膩、豐富、執著
《蒹葭》測試 篇3
教材分析:
《<詩經>兩首》(《關雎》《蒹葭》)是人教版義務教育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2課。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詩經》,學生對其特點一知半解。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一看似“不利”因素,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給學生自由呼吸的課堂。
一、課前預習任務(教師要明確具體任務,切忌太過概括。)
1、查閱資料,了解《詩經》這部詩歌總集的形成過程、內容、以及與以前學過的詩歌相比的不同的特點(包括詩歌內容、詩歌風格、寫作手法)。
2、借助注釋、工具書解決疑難字詞的讀音和意義,整體感知詩歌。
二、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相關知識(如形成原因,詩歌內容,詩歌特點,寫作手法等。)
2、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3、理解詩經的寫作手法——賦、比、興及重章復唱,雙聲疊韻,并體會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兩首詩中來講。)
4、體味詩歌中美好感情及優美意境。
三、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教學重點1)
2、體味詩歌中美好感情及優美意境。(教學重點1)
3、理解詩經的寫作手法——賦、比、興及重章復唱,雙聲疊韻,并體會其作用。(教學難點)
四、課時安排:
1課時(45分鐘)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3分鐘)
1)老師提問:蒹葭是什么?有誰見過蒹葭?給我們講講吧!
請同學講講。
老師播放蒹葭圖片,師生交流蒹葭留給我們的感覺。
我們了解到的蒹葭隨風飄蕩,柔美可愛給人寧靜的感覺。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首古詩就以蒹葭命名,它會寫些什么?會不會如蒹葭一樣美呢?一起來看看吧!
2)學生交流自己預習所查的關于《詩經》的信息。
(二)《蒹葭》教學過程
1、讀:整體感知(約7分鐘)
(1)齊聲朗讀:教師點評并給與朗讀指導(約2分鐘)
(2)教師配樂范讀或名家范讀,學生聽讀(約2分鐘)
(3)學生賽讀:通過賽讀讀準節奏字音(約3分鐘)
2、練:落實重點字詞(約5分鐘)
A.找出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幾組詞
明確:第一組:蒼蒼,萋萋,采采(茂盛、眾多的樣子)
第二組:(道阻且)長,躋,右(道路漫長,險阻,彎曲形容難以到達)
第三組:(在水之)湄,涘(水邊,水與草相接的地方)
第四組:(宛在水中)中央,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陸地)
此處有小小的區別要明確
第五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
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組詞:洄,溯游
3、品:品味詩歌內容及情感(約20分鐘)
第一組: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問:這是一個怎樣的時間怎樣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聯想,體會詩歌意境)
明確:A.深秋的早晨,晨霧氤氳,雪白的霜結在在蒹葭葉片上,慢慢地融化為晶瑩的露珠。蒹葭隨晨風中輕輕地搖擺,露珠輕輕地滑落,摔碎在叢草間,濺落一地的清脆。
B.霜——晞——已:從秋霜到露水變化看出時間的變化。
第二組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1)問:展開想象“伊人”是誰?她是個怎樣的那還?
明確:“伊人”是男主人公心儀的女孩子,美麗善良,委婉害羞,但是她十分朦朧,看不真切。
(2)問:(在水)一方——湄——涘:“伊人”的位置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朦朧,漂浮不定,難以追尋。
第三組: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1)問:此組詩歌講述了什么故事?
明確:男子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尋找“伊人”。道路漫長而崎嶇,可見追尋“伊人”的路途十分艱難。(可引導學生想象男子怎樣跋涉,怎樣達到穿過艱難險阻,用了些什么方法到達上游)
(2)問:男子找到心中的她了嗎?
明確:沒有找到,從三個“宛在”可知女子仍然和他有著一河之隔。若隱若現,如夢似幻。
4、議:詩歌的結構特點及寫作特色(15分鐘)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說說詩歌結構有什么特點,寫作有何特色?
明確:賦、比、興及重章復唱手法的講解(興的手法在此詩中沒有使用所以只提一下)
(2)詩中表現了男主人公什么樣的品格?
(3)詩中“伊人”確實存在還是男子想象的?
(4)展開想象和聯想“伊人”除了可以指男子愛慕的女孩還可以指喻什么?
5、練:(5分鐘也可課后作業)
把詩歌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合理想象給這個故事續上一個結尾。
要求:感情基調,文字風格要與詩歌一致。
《蒹葭》測試 篇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的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3.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創造美的動力。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投影儀、錄音帶和VCD碟片。
2.詩詞曲賦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增加積累。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一)導語設計:
師:同學們,當你聽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這膾炙人口的歌詞時,是否記起了那首游子思鄉的千古絕唱《天凈沙?秋思》?當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豐盛的晚餐時,是否記起了父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囑咐?當你驚嘆于戈壁灘的狂風吹沙時,是否憶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志豪情?古典詩詞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麗與奇妙。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蒹葭》這首詩歌,再一次滋潤我們渴求的心靈。
(二)初讀詩歌
1.多媒體投影薄霧中的水邊蘆葦,蘆葉蕭蕭,茫茫蒼蒼。在這個畫面的襯托下,投影出詩歌原文。(藍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樂(低聲地):播放小提琴曲《水邊的阿蒂麗娜》。
3.學生初讀課文:借助“預習提示”以及注釋,讀準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飛揚的導語,清新自然的背景畫面,悠揚恬靜的音樂,使課堂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美,使學生體驗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課的基調。
二、品味賞析
(一)整體感知
1.配樂朗讀:在《水邊的阿蒂麗娜》的音樂聲中,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樂曲播放與詩歌朗誦同時進行,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聯想,從而產生共鳴。
2.請同學說說選擇《水邊的阿蒂麗娜》的作為背景音樂的原因。
體會詩歌迷茫而略帶憂郁的情感基調
3.詩歌中主人公為何憂傷?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態度如何?
整體感知詩歌的思想內容:向往和追求純潔的愛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執著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語言
1.上述體會你是從詩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文重章疊句的結構特色,品味詩歌樸素清新風格灑落的語言
2.創新設計:請同學把大屏幕上的詩歌中加點的詞改換一下,要求改后的詩歌整體風格不變。
這個設計遷移性、挖掘性很強,它點燃了學生創造性自主學習的火花。詩歌中的加點詞語為三段對應部分稍加變化的詞語,學生改換后的詞大多是貼切的、和諧的,多元的。在這創新的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潛移默化的。
3.熟讀成誦。(采用男女聲交替讀、齊讀等各種形式)
三、激發激情
(一)深層理解:
1.課后思考練習一: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目的讓學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為理解詩歌中的深層敘往往是從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為切入口的。
2.自由討論“蒹葭”“蘆葦”“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義。
讓學生極大地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通過相象和聯想,準確體會意象的象征意義。
(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激情
1.多媒體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詞,同時播放這首歌。
2.思考:你認為這首改編自《蒹葭》的歌詞好嗎?為什么?
在討論中,學生發現歌詞將原詩中的渺遠迷茫、纏綿感傷的意境,反復詠唱的形式等精華部分保留了下來。這一發現,加深了學生對原詩的理解。學生在這首優美的歌曲聲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體驗。
3.您也許不是詩人,也許不是藝術家,但老師相信你有豐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這首詩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形式來表現的情景嗎?(各學習小組之間合作、探究、討論)
這一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這種開放型的題目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上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層出不窮,水到渠成地把學生創造的激情激發出來。
《蒹葭》測試 篇5
【課前營造氣氛】
多媒體展示古樸畫面: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
同步播放鄧麗君《在水一方》,創設情境,為學習《詩經》選篇《蒹葭》作鋪墊。
【教學實錄】
師生問好。
師:同學們,我是第二次來到山東了。山東人民熱情淳樸,山東的同學聰慧純潔。給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俗話說得好:有緣千里來相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首古詩《蒹葭》。讓我們合作愉快,好不好?
生:好!
師:謝謝!
師導入:一段經典的愛情故事流傳至今。
秋水,伊人。無數次地尋覓之后,是否會有無數個遺憾?遺憾,總是在你離去時浮出水面,而相思,卻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氣可曾侵蝕到你嬌嫩的肌膚?踏過河岸,你見到了什么?村莊,炊煙,還是阡陌?
只有白霧,蒹葭的背后還是蒹葭。你看見了露珠,那些葉片上晶瑩的眼淚,隨風吹落,任風激揚。
我讀到了你寂寞中的美麗,讀到了你暗生的白發,你的悲傷,你的喜悅。淺淺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緣,是夢。
老師剛才用詩一樣的語言描繪的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極其優美的抒情詩《蒹葭》。這節課,我和同學一起來學習這首詩。主要是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下面我們就進入第一個環節:
一、初讀,感受詩的音樂美
師:第一個環節通過初讀詩文,初步感受詩的音樂美。要朗讀好詩文,要注意讀好它的節奏。要讀出詩歌的音樂美,除了詩歌朗讀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讀出她的生氣,讀出她的音樂美。
下面,請同學們認真看書,聽老師朗讀課文。大家拿好筆,在你不認識的字下面作標記,第二個要求就是請同學們注意這首詩的韻腳,也就是詩中押韻的字。
好,請大家做好準備,聽我朗讀。
(在鋼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樂的襯托下,老師配樂朗讀,朗讀基調滯緩悠長,一唱三嘆,蒼涼婉約,其情戚戚切切。)
師:老師讀得不好,等一下同學們一定讀得更好。同學們剛才找到這首詩的韻腳了嗎?哪位同學先說一說?(老師巡查)大家要在韻腳上注上拼音,就可以發現韻腳了。
生:(有些猶豫的)站起來。
師(鼓勵的):沒關系,大聲說。我們已經是好朋友了,對吧?
生:蒼、霜、方
生:第二章是萋、晞、躋、坻
生:第三章是采、汜、坻
師:還有沒有更正或補充的?好,請坐。
生:第一章應該是蒼、霜、方長、央;第二章是萋、晞、躋、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師:這位同學回答很全面,但有一個字的讀音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躋讀jǐ還是jī?
生:jī
師:好!現在一起試著把這首詩朗讀一遍,請注意讀音。現在,我帶讀一句,你們跟讀一句。
師:在我們朗讀時,同學們是否注意到了詩中疊詞的運用?
生:蒼蒼,萋萋,采采
師:回答得很好!一點點失誤,哪位同學來更正一下?
生:還有道足且且反復疊唱,是《詩經》的特點。
(師生一同總結這首詩中的疊詞特點。)
師:《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復,只是在葉韻處換幾個字表示層層遞進。這種僅僅對文字略加改動的重章疊唱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復中深化意境。
生:齊讀
師:請找出每一章中不同的詞。
生:第一章中是蒼蒼萋萋采采
為霜未晞未己
一方之漏之涘
且長且躋且右
水中央水中坻水中趾
師:謝謝你!你回答的很好。(出示幻燈片,明確各章的不同的詞。)我們來看一看不同的字,請大家注意各章中不同又重復的詞,這是詩經中反復詠唱,一唱三嘆的特點。這些充分的表現出詩經中一種怎樣的語言結構形式呢?
生:辭賦。
師:賦是哪個賦?
生:賦予的賦
師:不錯!這位同學提到我們下面要講的內容。賦是敘事,你的理由是什么等下再說。賦是詩歌創作的特點。但是這里的結構形式是什么呢?重章疊唱,一唱三嘆。樸素的文字表達了豐富的思想感情。現在請同學們有感情地齊聲朗讀。
生:齊聲朗讀
師:同學們的聲音很響亮,但是品味一首詩歌,最重要的是讀出詩的情感。光注意朗讀的工整、節奏是不夠的。我們如果對思想感情進一步了解的話,會讀得更好。請問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內容?
師:很勇敢,謝謝你!請你來回答。
生:這首詩寫的是一個男子強烈的追求一個美麗女子。
師:很好強烈這個詞用得好!
生:鼓掌。
師:同學們還有沒有其他說法
生:應該是寫一個人為了追求友誼而得不到時的失望的心理過程
師:一個說追求愛情,一個說是尋求友誼,很有想法,我們說,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結論。很好!還有其他的想法嗎?我們可以把她看成愛情詩,也可以把她看成友情詩。
二、再讀,想象詩歌的詩意美
師: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現在一起進入第二環節的學習。再讀詩歌,想象詩歌的繪畫美。唐朝詩人王維不僅是一個著名詩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畫家。蘇軾曾這樣評價她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蒹葭》之所以成為《詩經》中最經典的詩歌。就是因為這首詩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圖畫。現在就請同學說說詩的繪畫美通常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我認為詩的繪畫美,表現在畫出了情感。
生:我認為詩的繪畫美,表現在內涵美。
師:現在請同學們試用一句話表現詩中優美的畫面。這幅畫中寫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節?
生:詩中寫出了在水邊蘆葦叢中一個男子對心上人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
師:他是怎樣表達愛慕之情的?
生:有位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說,我的心上人就在水的對岸。
生:溯洄從之,道途且長。意思是,我要溯流而上追求她,雖然路途漫長而艱難。
師:你說得很全面。哪位同學再作補充?這位同學的描繪是這幅畫的內容,那么要怎樣才能使這幅畫美起來呢?有色彩,有伊人,有美麗的景物下面有一個小環節:馳騁你的想象力。這幅畫很美,那么景物是如何美的呢?詩中刻畫了幾個人物?伊人是男是女?
生:女的。
師:有沒有認為伊人是男的?這一半同學想象景物如何美,那一半用學想象伊人是如何美(?是男?是女?伊人是如何漂亮、他(她)性格、氣質。是怎樣)
(生思考問題)
師:現在請各小組選派代表來匯報你們的討論結果。
生:伊人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子,一襲白色紗衣,一頭烏黑亮發,非常漂亮。
師:美若天仙。
生:伊人是一個漂亮的窈窕淑女。有一個男子在愛慕著她。從環境來看,她是一個清純漂亮的女孩。
師:請問,詩中有哪些信息在暗示這點?
生:詩中寫到蘆葦之美,
師:白露為霜,表明那個男子很早就起來追求心中的伊人。其他同學還有沒有看法?
生:伊人不僅外表美,而且內在美。她氣質高雅,非常的溫柔動人。
師:不錯!還有哪位同學要說?
生:她是一位女子,由于不能與心上人相會,她的心情很萋蒼。
師:理由是什么?
生:環境非常凄清,凄清的環境襯托出她萋蒼的心情,
師:這位同學看出了詩中用環境描寫來表現畫面,襯托心情。很好,可以看出同學們平時讀書多,知識面廣。
師:這位伊人這么美,值得這位追求者上下求索,確實很美。詩人為什么不把這種美直接地寫到詩歌里面呢?
生:如果直接寫,就很難突出追求者的心情。
師:用環境描寫更能夠表現他的美,表達她的愛意。說的非常好。詩中借景抒情,觸景生情,這是一種比興手法。
現在我們來分聲部朗讀。男同學讀一二句,女同學讀三四句,如此交替循環,讀完全詩。
學生朗讀。(交替分部朗讀)
三、三讀,體會詩的情感美
師:詩人在詩中用樸素的文字表達詩人強烈、細膩、豐富的思想感情。
現在我們一起進入第三環節的學習:體味詩的情感美
下面請同學們聽老師配樂朗讀全詩,看看范讀老師是否讀出了詩人情感的變化?
(播放配樂范讀。)
師:大家覺得這位老師朗讀得怎樣?
生:朗讀節奏均勻,規整,語調動聽。
生2:我認為讀得不好,詩的節奏沒有讀好,沒有讀出詩人表達的情感。
師:你覺得應該怎樣讀出情感。
生:應該讀出對自己心上人的追求但是又可望不可及的心情。
師:那你來挑戰一下這位老師,好嗎?
(學生開始高亢有沉吟的、節奏抑揚的朗讀。)
(成功的朗讀使臺下的老師們不由鼓起了掌。)
師:山東同學的朗讀水平就是高。剛開始,我很害怕獻丑,那就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吧。終于讓我引出個玉來了。(師的一番話使學生們情緒高漲,躍躍欲試。)
為了把這首詩讀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情感。請同學們用一個詞語或句子來表達詩人追求伊人時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發了詩人對伊人
的情感。
第二章抒發了詩人對伊人
的情感。
第三章抒發了詩人對伊人
的情感。
生:憧憬。
生:焦急。
生:失望。
生:第一章是寫詩人對伊人的深深懷念。第二章是表達了詩人對伊人的強烈追求又得不到的真摯情感。第三章是表達了對伊人的失望情感。
師:你的表達非常流利,思維敏捷,表達能力很強。謝謝你!
剛才同學們已經把詩人豐富、復雜、細膩的情感表達出來了。下一步我們來創造性的朗讀。你認為是怎樣的情感就怎樣讀,讀出個性美。
為了更好的理解詩人細膩的情感,請同學們一起來齊聲朗讀,好不好?同學們,先默讀全詩,醞釀一下感情。
生:好!
(學生很有熱情,且較之開始的朗讀,在節奏和情感上均改變很多。)
師: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這首詩。感受《蒹葭》的音樂美,想象《蒹葭》的繪畫美,體味《蒹葭》的情感美,最后讓我們和著優美的旋律齊聲地背誦這首詩。
師:我想提問一個同學。你認為要很快地背誦這首詩有什么訣竅嗎?根據這節課學習的內容,背完第一章,你覺得第二章會不會好背?
生:會好背。
師:為什么?
生:因為詩中多數句子一樣,只有個別字詞不同。記住這個別字詞,全詩就背下來了。
師:按這規律,請同學們把全首詩當堂背下來。哪位同學背第一章?
(生流利背誦。)
師:哪位同學背第二章?
(生流利背誦。)
師:哪位同學背第三章?
(生流利背誦。)
師:大家都背得很好,現在讓我們一起和著鋼琴優美的旋律背誦下來。
師生:齊聲背誦。
師:謝謝同學們!下課。
《蒹葭》測試 篇6
教學建議
一、作品概述
《關雎》選自《詩經·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陽以南到湖北一帶地方。據有關資料推斷,這首詩產生的時代不會太早,大約是西周末、東周初。這是一首熱情的戀歌,它表現了古代青年對愛情婚姻大膽執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樸實。
《蒹葭》為《秦風》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詩,這里表現的是一個尋求友誼(或者愛情)過程中最終失望的心理活動,深情抒發了尋求伊人而不得的誠摯感情,形象地描繪了此時此地的凄愴處境。
《君子于役》為《王風》的著名詩篇。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首思夫詩。這是一首妻子懷念久投不歸的丈夫的抒情詩。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為一體,詩中有畫,富于田園生活氣息。
二、《關雎》簡析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全詩可分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愛慕: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位美麗的姑娘,于是萌發了愛慕之情。
這一章開頭用“關關雎鳩”起興,運用“比”的手法點出了戀愛的主題。因為雎鳩“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與而未嘗狎”,以雎鳩的關關和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貼切而有深意,確是匠心獨具。
第二章(中間八句)思念:男子對姑娘思念不止,以至夢寐以求,輾轉反側。
在他眼前出現的是這位美麗姑娘采摘荇菜時“左右流之”的苗條、優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約這只是一廂情愿,他只有獨自在床上“輾轉反側”,直到天明。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寫“優哉游哉”,寫其綿綿情意,思念不絕,又有動作描寫“輾轉反側”,突出其內心狀態的不平靜,形象逼真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達了希望與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設想與姑娘結婚時鼓樂齊鳴的歡樂場面。
這首詩采取了重章疊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復詠唱。這體現了《詩經》語言的一個特色。詩的感情真摯熱烈,回環詠唱的章法,使熱戀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詩的每一章,都用起興的藝術手法,將自然景象與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諧地融會起來,景中含情,情中蘊景。
三、《蒹葭》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詩。詩中寫在一個深秋的清晨,秋露給霜,蘆荻揚花,詩人來到迂曲的河岸上,尋找他(她)眷戀的情人。他(她)佇立河畔,面對蕭索凄清、露華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發出了與“所謂伊人”已遠隔的浩嘆。接著詩人逆流而上去尋找,道路是那樣的崎嶇而遙遠;順流而下去尋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遠,忽隱忽視。但他(她)含情脈脈地癡想著,直到太陽升起,把秋露曬干。至此,一個為尋找意中人而執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經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全詩感情真摯熱烈,寫得哀婉清麗,情調纏綿,既有對意中人深情的尋訪,又有未遇的惆悵。一再“溯洄”、“溯游”,幾度尋蹤求索,不避險阻,可謂情真意切。詩歌采用反復疊唱的章法,更顯得韻味綿長,而開頭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起興,描繪了一幅凄清蕭颯、露凝霜結的晚秋圖,更抒發了詩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結的心緒。
四、《君子于役》簡析
本詩分為兩章。
第一章頭三句開門見山地點出女主人公的丈夫在外服徭役已經很久了,不知何時才能回家,主人公思念丈夫之情油然而生,情思泉涌。“雞棲于塒”三句,轉入寫眼前生活實景,借景抒情。她看到夕陽西下時,禽畜紛紛歸家,上窩的上窩,入圈的入圈,各歸其所,悠然安憩,聯想起萬物皆定時有所歸,只有自己的丈夫長期在外,徭役無期,歸期難卜,因而“如之何勿思?”——怎能不令人思念牽掛而柔腸寸斷呢?最后兩句照應開頭兩句,把主人公思夫之情用委婉的語氣表達出來。
第二章頭兩句進一步強調丈夫服役時間之長久和無盡期。“曷其有佸?”——何時才能團聚?無限的思念、無限的痛苦表現在這句深沉的發問中,并以家庭的溫暖反襯出丈夫長年只身在外的孤苦與凄涼。再睹入暮時禽畜的各歸其所,進窩入圈,飽食安息,聯想到丈夫孤身在外,勞苦無依,深情地發出“茍無饑渴?”的疑問與關心。這帶有疑問與希望之句,內涵豐富,有對丈夫在外可能不得溫飽的擔憂,更有對丈夫能夠溫飽的希望。這句比上一章未句“如之何勿思?”更深刻、更委婉、更細膩,具體地表現出主人公對丈夫思念與關懷之情。
全詩用了4句“君子于役”反復詠嘆,每句領起一層,一層深似一層地表現了主人公思夫之情。運用眼前的生活景象聯想起在外服役的丈夫長期有家不得歸,令人無限思念與牽掛。感情真摯、細膩,讀來蕩氣回腸。
詩中巧妙地運用對比和烘托的方法,創造了日暮黃昏的典型環境,同思婦孤寂、焦慮和深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象極鮮明感人。全詩沒有一個“怨”字,而句句寫的都是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繁重的兵役、徭役給千百家庭帶來的育苦。詩的內容單純質樸,體現了民歌的本色。
五、關于課文誦讀的教學建議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即每句四個字),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對于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二二”節拍。例如:關關/雄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過。讀一句要讀出句內節拍,讀一章要讀出章內節奏、語氣語調;而讀一篇,要讀出篇內的節奏、情調。當然,章內節奏、語氣語調以及篇內的節奏、情調要由詩的具體內容來確定。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一、介紹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產生的詩歌作品305篇,當時稱為《詩》,又稱《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尊為儒家經典,才定名為《詩經》。《詩經》按體裁分為“風、雅、頌”三類。而“風、雅、頌、賦、比興”,《毛詩序》稱之為“六義”。《詩經》由于其內容豐富,在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廣泛而深刻地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精神,對后代文學影響很大。
二、講解《關雎》。
1.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解決字詞。教學生誦讀的方法。
2.學生看注釋,借助工具書,老師點撥,弄清課文的意思。
3.討論全詩用了“興”的表現手法。
老師點撥:首章從對對雎鳩的和鳴,觸動了男女愛慕的心情,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興,接著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夢寐以求的心情。重疊“游哉”,用以表現思念之深;“輾轉反側”,形象地寫出了求而未得時的苦悶焦躁。第三章用了類似第二章的復疊方式,意思卻有進一步發展。男子以音樂挑動女子,博取她的歡心,借美妙的音樂,達成美滿婚姻。
三、總結、擴展
《關雎》是一篇民間情歌,描述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補充閱讀《靜女》。
第二課時
一、學習《蒹葭》。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然后自讀。
2.學生看注釋,老師點撥,弄懂課文的意思。
3.討論分析本詩中“起興”手法的運用。
《蒹葭》這首詩的每章開頭的前兩句都是寫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這些景物描寫給人展現了秋天的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沾滿了霜露的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熱戀者感到分外的凄涼,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戀人,于是他去尋找“在水一方”的戀人。因此這每章開頭的前兩句是“興”,從而引起正文。
4.討論分析詩中運用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
本詩與《詩經》中的許多詩篇一樣,采用了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三章不斷轉換字面與聲韻:首章中的“蒼蒼”到二、三章換為“凄凄”,“來采”;首章中的“為霜”到二、三章換為“未晞”“末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換為“之湄”“之涘”;“長”到二、三章換為“躋”“右”。通過字面與聲韻的轉換,使得所表達的感情深化。
5.朗讀、背誦。
二、學習《君子于役》。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再自讀。
2.學生對照注釋,老師幫助弄清課文意思。
3.分析課文。
《詩經》的詩全是樂歌。本詩和許多詩一樣,是以層疊鋪敘的方法來表達主人的思想感情的。全詩分為兩章,兩章的字句互相補充,類似而不相同。第二章基本上重復了第一意的詞句,有的只是略加改變。這樣利用重疊的字句.來表達詩中的情感的寫法,就使原來簡短的詩行發展擴大,并從反復詠唱中,喚起讀者的共鳴,加強了感染力量。
4.背誦這首詩。
五、總結、擴展
我們課文選的《詩經》中的三首已成為名篇,千古傳誦。請同學們課后誦讀,進一步加強背誦。
《蒹葭》測試 篇7
教材分析:
《兩首》(《關雎》《蒹葭》)是人教版義務教育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2課。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詩經》,學生對其特點一知半解。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一看似“不利”因素,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給學生自由呼吸的課堂。
一、課前預習任務(教師要明確具體任務,切忌太過概括。)
1、查閱資料,了解《詩經》這部詩歌總集的形成過程、內容、以及與以前學過的詩歌相比的不同的特點(包括詩歌內容、詩歌風格、手法)。
2、借助注釋、工具書解決疑難字詞的讀音和意義,整體感知詩歌。
二、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相關知識(如形成原因,詩歌內容,詩歌特點,手法等。)
2、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3、理解詩經的手法——賦、比、興及重章復唱,雙聲疊韻,并體會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兩首詩中來講。)
4、體味詩歌中美好感情及優美意境。
三、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教學重點1)
2、體味詩歌中美好感情及優美意境。(教學重點1)
3、理解詩經的手法——賦、比、興及重章復唱,雙聲疊韻,并體會其作用。(教學難點)
四、課時安排:
1課時(45分鐘)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3分鐘)
1)老師提問:蒹葭是什么?有誰見過蒹葭?給我們講講吧!
請同學講講。
老師播放蒹葭圖片,師生交流蒹葭留給我們的感覺。
我們了解到的蒹葭隨風飄蕩,柔美可愛給人寧靜的感覺。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首古詩就以蒹葭命名,它會寫些什么?會不會如蒹葭一樣美呢?一看吧!
2)學生交流自己預習所查的關于《詩經》的信息。
(二)《蒹葭》教學過程
1、讀:整體感知(約7分鐘)
(1)齊聲朗讀:教師點評并給與朗讀指導(約2分鐘)
(2)教師配樂范讀或名家范讀,學生聽讀(約2分鐘)
(3)學生賽讀:通過賽讀讀準節奏字音(約3分鐘)
2、練:落實重點字詞(約5分鐘)
A.找出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幾組詞
明確:第一組:蒼蒼,萋萋,采采(茂盛、眾多的樣子)
第二組:(道阻且)長,躋,右(道路漫長,險阻,彎曲形容難以到達)
第三組:(在水之)湄,涘(水邊,水與草相接的地方)
第四組:(宛在水中)中央,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陸地)
此處有小小的區別要明確
第五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
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組詞:洄,溯游
3、品:品味詩歌內容及情感(約20分鐘)
第一組: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問:這是一個怎樣的時間怎樣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聯想,體會詩歌意境)
明確:A.深秋的早晨,晨霧氤氳,雪白的霜結在在蒹葭葉片上,慢慢地融化為晶瑩的露珠。蒹葭隨晨風中輕輕地搖擺,露珠輕輕地滑落,摔碎在叢草間,濺落一地的清脆。
B.霜——晞——已:從秋霜到露水變化看出時間的變化。
第二組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1)問:展開想象“伊人”是誰?她是個怎樣的那還?
明確:“伊人”是男主人公心儀的女孩子,美麗善良,委婉害羞,但是她十分朦朧,看不真切。
(2)問:(在水)一方——湄——涘:“伊人”的位置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朦朧,漂浮不定,難以追尋。
第三組: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1)問:此組詩歌講述了什么故事?
明確:男子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尋找“伊人”。道路漫長而崎嶇,可見追尋“伊人”的路途十分艱難。(可引導學生想象男子怎樣跋涉,怎樣達到穿過艱難險阻,用了些什么方法到達上游)
(2)問:男子找到心中的她了嗎?
明確:沒有找到,從三個“宛在”可知女子仍然和他有著一河之隔。若隱若現,如夢似幻。
4、議:詩歌的結構特點及特色(15分鐘)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說說詩歌結構有什么特點,有何特色?
明確:賦、比、興及重章復唱手法的講解(興的手法在此詩中沒有使用所以只提一下)
(2)詩中表現了男主人公什么樣的品格?
(3)詩中“伊人”確實存在還是男子想象的?
(4)展開想象和聯想“伊人”除了可以指男子愛慕的女孩還可以指喻什么?
5、練:(5分鐘也可課后作業)
把詩歌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合理想象給這個故事續上一個結尾。
要求:感情基調,文字風格要與詩歌一致。
《蒹葭》測試 篇8
教學目標:
1、掌握《蒹葭》中起興手法運用以及了解重章疊唱特點,體會(本詩藝術)手法對情感表達及主題深化的作用;
2、探討詩歌中“伊人”的多義性,從而發掘出詩歌主題的多義性。
教學重難點:
1、“伊人”多義性探究
2、賞析多主題詩歌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朗讀詩歌,爭取熟讀成誦;
2、結合注釋,了解詩歌大意。
二、課堂安排
1.導入:播放《在水一方》的音樂,PPT顯示歌詞,要求學生比較歌詞的第一段與原作第一節,看看哪個詞語在語意上有明顯改變。
2.發現:“伊人”改為了“佳人”
引出問題:“伊人”到底是個怎么樣的形象呢?
3.誦讀感知詩歌內容,要求學生思考“伊人”是個怎樣的形象。
(請一男一女兩位同學朗讀)
4.問題:試簡要概括詩中“伊人”的特點?
(要求讀出作為理由的詩句,穿插讀法指導)
5.學生發言,教師明確:
(1)內容把握:
蒹葭、白露——景物給人以凄清之感——“清”
補充:寫景起興
在水一方/之湄/之泗——伊人的位置始終在變化——“飄忽不定”
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伊人始終難于接近——可望而不可即
溯洄/溯游,道阻且長/右/躋——追尋者不畏艱險,執著追尋——有吸引力
補充:重章疊句,一唱三嘆
(2)方法指導:根據詩歌內容出發,可從
A直接的正面描寫B景物描寫C旁人的反應三個方面來把握“伊人”特點。
【板書】
堅定執著河水“清”而獨立
追尋——————伊人飄忽不定
不畏艱辛道阻可望難即
有吸引力
手法:重章疊句,一唱三嘆
寫景起興
6.分三組誦讀(每組各讀一節),進一步感知并體味伊人形象。
7.分組討論:在你的心目中,“伊人”是個怎樣的形象?
(要求:每組推舉代表發言、需說明理由、注重條理、)
8.PPT展示關于“伊人”的已有觀點。
9.小結一:不同解讀的原因;作為愛情詩產生的可能性。
10.小結二:(1)《詩經》文體基本特點、“伊人”母題
(2)多角度解讀的基礎——進入文本;多角度解讀的意義——共鳴、創造
11.作業:分析《詩經·小雅·白駒》中的“伊人”形象。
詩經·小雅·白駒
皎皎白駒,食我場苗。縶之維之,以永今朝。所謂伊人,於焉逍遙。
皎皎白駒,食我場藿。縶之維之,以永今夕。所謂伊人,於焉嘉客。
皎皎白駒,賁然來思。爾公爾侯,逸豫無期。慎爾優游,勉爾遁思。
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
【注釋】皎皎:潔白,光明。這里指馬皮毛發光。縶:絆。維:拴。焉:此,在這兒。賁:飾也。一說光采之貌。逸豫:安樂。勉:抑止之詞。
遁:隱去。一說走。空谷:穹谷;深谷。音:信。遐:遠。
補充作品:
詩經·周南·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①;漢有游女②,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③,不可方思④。
翹翹錯薪⑤,言刈其楚⑥;之子于歸,言秣其馬⑦。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⑧;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釋】①休:休息,在樹下休息。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②漢:指漢水。游女:游玩的女子,亦指漢水女神。③江:指長江。永:水流很長。④方:渡河的木排。這里指乘筏渡河。⑤翹翹:本指鳥尾上的長羽,比喻雜草叢生。錯薪:古代嫁娶必以燎炬為燭,故過以折薪、楚為興。刈:割。⑥楚:灌木的名稱,即荊條。⑦秣(mo):喂馬。⑧蔞(lou):草名,即蔞蒿,嫩時可吃,老則為薪。
蝶戀花(宋·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釋】佇:久立。危樓:高樓。望極:極目遠望。黯黯:迷忽不明。
擬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時宜。
對酒當歌:語出曹操《短歌行》。當:與“對”意同。強:勉強。強樂:強顏歡笑。
衣帶漸寬:指人逐漸消瘦。語本《古詩》:“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青玉案·元夕(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注釋】青玉案:詞牌名元夕:陰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是夜稱元夕或元夜。
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
玉壺:指月亮。龍舞:指舞魚、龍燈。蛾兒、雪柳、黃金縷:皆古代婦女的首飾。這里指盛妝的婦女。盈盈:儀態美好的樣子。驀然:突然,猛然。闌珊:零落稀疏的樣子。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蒹葭》教后記
一、課前回顧
起初選定《蒹葭》一課,首先是考慮其意思比較簡單,重章疊句、一唱三嘆的文體特點應該也是比較容易把握的。但真正準備起來的時候,卻發現詩經常識、意象、意境、結構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遠遠超出了一節課的容量,而且總體感覺十分零碎,看似知識點多,實則重點不突出。這恐怕也是像我這樣的新教師的一個通病,總是希望在一節課講述盡可能多的東西,而忽視了學生到底能消化和吸收多少。教學目標的選定其實也是一個梳理思路的過程,如何把眾多零碎的知識集中于一個明確而突出的目標之下,成為了我前期準備過程中思考的主要問題。在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中,我始終明確了兩點:一是教學目標設定要簡明突出,能貫穿整節課,能調動學生,二是目標的設定離不開對文本本身的特點及聽課學生的特點的考慮。教學目標確定,第一步要明確文本的的價值。《蒹葭》一詩,基本內容比較明確,字詞方面的障礙也不大,其基本價值有二:一是其作為《詩經》的文體價值,也即重章疊句、一唱三嘆,起興等特點,二是其審美價值,詩中主人公堅定執著的追尋精神以及伊人形象的多義性均可作為審美價值的挖掘點。考慮到本校學生整體的基礎水平較好,我最終決定以伊人形象的多義性為突破口,立足文本分析,將相關的基礎知識貫穿在伊人形象的分析中,調動學生展開對“伊人”形象的討論。
目標明確后,具體的課堂設計,我選擇了以大家熟悉的流行歌曲《在水一方》作為導入,在引起學生興趣的同時也引導他們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到“伊人”,而后通過文本的細讀分析把握伊人特點進而再展開對“伊人”形象的討論。這樣一來,起興、重章疊句等基本內容就無需專門單獨講,只需滲透在就伊人特點的分析中即可。至于討論環節,我也搜集準備了許多已有說法作為小結備用。經過這樣的準備,目標是明確了,但實際操作中卻并不那簡單。在準備試講和與師傅、同事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如何自然地將重章疊句、起興等相關知識點滲透在對伊人特點的分析中,如何在伊人特點把握過程中給予適當的學法指導,如何有效地應對討論中出現的意外問題,均成了這堂課準備過程中的重點問題。
二、課堂實錄
實錄一:導入
課前《在水一方》的音樂導入還比較順利,由于我提前已將歌詞在幻燈片做好,所以帶著“邊聽音樂,邊尋找歌詞與原詩比進行了怎樣的改動”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也很快進入課堂狀態。音樂結束,大家很快指出了歌詞把原詩中的“伊人”改為“佳人”這一事實,學生的這一發現倒是完全在我的預期之內。于是我就很自然的引導學生思考“伊人”與“佳人”的不同,當學生齊聲回答“佳人”一般都是指“美女”的時候,我就自然地拋出了本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瓊瑤將伊人視作‘美人’,你認為伊人是一個怎么樣的形象?”
導入環節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在水一方》的歌詞與原詩畢竟還是有很多不同,如果學生們不能很快的發現這一不同,我又該做何引導?對此,我的看法是由于這一改動的發現只是引出整節課內容的一個前奏,所以無需過多糾纏于歌詞其它諸如“蒹葭”改為“綠草”等細枝末節的改動,再則也只有“佳人”這一改動最能體現瓊瑤對于原詩的理解。
實錄二:詩歌文本分析,“伊人”形象把握
在分析伊人形象的過程中,一開始就碰到了難題。當我問及大家從詩中看“伊人”形象有何特點的時候,第一位同學回答的是“迷離”。從語意上來說,迷離具有模糊不明、難于分辨的意思,用來概括處身在由清晨、白露、蒹葭、河水等諸多要素構成的特定環境中的人,并不太恰當。但在課堂上,對于學生這一超出我預期的回答,我進行了追問,試圖讓學生意識到“迷離”一詞用來概括伊人特點其實并不太合適,結果學生也被問得不知所措,我也顯得有些緊張。最終我將追問引向了詩歌開頭兩句的寫景,并歸納出置身“清冷”景物中的“伊人”也具有“清”的特點。這一開頭的小插曲直接導致我在后面分析伊人特點的時候顯得有些急躁,以至有些東西未等學生自己發現就先講了,未能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回想起來,其實這種情形,可先請學生坐下、簡要指出學生不足,也可直接放開讓學生討論“迷離”進而引出對伊人形象的進一步把握。而在后面分析到伊人難于接近及追尋者堅定執著態度的時候,未能由“為霜——未晞——未已”、“一方——之湄——之涘”和“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這種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自然地過渡到“重章疊句、一唱三嘆”的手法,而是后來單獨做的補充,顯得有些生硬。最后對伊人特點的小結,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參照我自己的預設在板書,沒有能適時的參照學生的的一些好想法予以調整。在方法論的指導方面,這個環節從直接的正面描寫、寫景以及追尋者的旁襯三個角度去探究伊人形象這一點倒是落到了實處。
實錄三:課堂討論,“伊人”多義性討論
在對伊人特點有所把握的基礎上,我將學生分成了六個小組進行討論,要求討論交流各自心目中的伊人形象,并要求推舉代表發言并說明理由。這個環節最大的不足就是分組后討論的時間過長,而且各種不同看法間的碰撞不夠。不過各組基本上都能從文本出發,得出一些關于“伊人”的看法,有的小組意見趨同,有些小組則意見各異。有的認同瓊瑤的看法,認為“伊人”就是美人,也有的認為“伊人”不一定是女性,也可能是男性,還有的認為“伊人”可能是某種理想。最讓人欣喜的是,有位同學指出詩歌有些道家思想的味道,“伊人”就好比看不見摸不著的某種“道”,這種見解也算是討論中的一個亮點了。當然,還有些同學的發言則是完全出乎人意料,比如有位同學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卻只說了追尋者的執著非常讓人欣賞,并未能緊扣“伊人”。不過她的“妙語”也一下子活躍了討論的氣氛,而我也順勢把她所說的追尋者的執著追尋,歸結到伊人的極具魅力這一特點上來。
實錄四:課堂小結
因為想要把這首詩歌的基本價值和這節課多角度解讀的意義在小結的時候以盡可能簡潔的語言講解清楚,所以課堂小結在之前準備的過程中花了比較多的工夫。課堂的實際效果卻并不如自己準備的那么好。由于時間有些超,所以順承“伊人”的多義性探究收尾的小結也顯得有些忙亂。原本準備的小結一是詩經文體的基本特點及“伊人”的母題,二是多角度解讀的基礎和意義,但是因為著急有些忙亂故而把“伊人”母題的小結給遺漏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三、課后反思
這一節公開課,我給自己的課堂表現打分是65分。雖然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還不錯,但感覺自己并未能很好的把之前的課堂設計的許多環節落實好,而且整節課時間沒能把握好,有些超時。評課的時候,許多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也給我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綜合一下,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對于“伊人”形象的特點把握,未能很好地深挖詩歌文本,流于空泛。比如對伊人位置由實到虛的這一變化基本上沒有講到。其次,授課過程中相關內容自己的預設性太強,有些時候對于學生的回答引導顯得有些牽強。比如在歸納“伊人”特點的時候就太過于執著于自己預先的準備,臨場應變不足。再者,朗讀方面還沒有充分調動學生,整節課雖然讀了三四遍詩歌,但是學生投入不夠。還有,對于詩歌的極具畫面感的意境美沒有做引導賞鑒,未能在授課中把對詩歌美感的閱讀體現出來。最后,時間把握不準。比如像討論時間拖得過長,最后的拓展與作業環節也未能在課堂時間內及時地完成。
正所謂“教,然后知困”,一節公開課的準備,讓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尤其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方面,感觸頗深。《蒹葭》這節課,從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看,個人感覺基本還是達到了對于“伊人”形象的多角度把握,但在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仍然有許多地方比較粗糙不夠細致,以后還需不斷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和鍛煉。
《蒹葭》測試 篇9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課。《在水一方》是一首電視連續劇插曲,是根據《蒹葭》改寫而成的。
二、解題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首,包括風、雅、頌三部分。“風”,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小部分是貴族作品;“雅”,大都是貴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間歌謠;“頌”,都是貴族作品。《詩經》的精華是民歌部分,它鮮明地表現人民的愛憎及他們的反抗斗爭,真實反映當時社會的面貌,為我國古典詩歌奠定了現實主義基礎。
《論語》說:“不學詩,無以言。”占人認為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詩經》以四言為主。根據不同內容的需要,分別采用賦廣、興的藝術手法。語言樸素優美,句式回環往復,韻律和諧。寫景抒情都富于藝術感染力,對后代文學有很深遠的影響。
三、朗讀課文,疏通閱讀障礙
1.解決課文中重點字詞的讀音。
蒹葭(jiānjiā):蘆葦。唏(xī):干。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佸(sì):水邊。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題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
四、探究。
1.詩經中的愛情都是真摯而熱烈的,例如我們學過的《關雎》,這首詩又是怎樣表現詩人執著的愛情追求的?
提示: 主人公是如何去追尋伊人的?
寫景多為抒情,文中描繪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這種感情與景物描寫相結合,景與情的結合,情景交融,把詩人的感情推向了極致。
2.仔細思考體會:這首詩各章的基本內容是相同的,僅僅是換了幾個詞語,你認為這幾章是否可以調換次序?這樣寫是否重復?為什么?請簡要說說你的理由。
3.討論,主人公追尋的伊人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是否有更深一層的含義?
跳出狹隘的追求愛情,走向廣闊,可理解為對美的追求,對真理的追求,對理想的追求。
所以這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才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這種執著也是許多人共同的經歷。
《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達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情意。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所謂“賦”,是鋪陳其事;所謂“比”,是譬喻和比擬;所謂“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朱熹《詩集傳》)。《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它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的開頭。
《蒹葭》里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繪在一個秋日的清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蘆葦叢卻呈現出冷寂與落寞的氣氛。
五、《詩經》的語言特點。
學生朗讀歸納,體會作用。
(1)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為主干。可由此推想,當時演唱的《詩經》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的、簡單的。
(2)常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幾章節,意義和字面只有少數的改變。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在現代歌曲中,還常看到這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過小組朗讀體會。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音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匯扼抵是形容詞,所以也有助于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苗繪精彩美麗的自然。《蒹葭》中的“蒼蒼”、“萋萋”、‘采采”(疊字)形容蘆葦茂盛的樣子,為下文“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作了輔墊,渲染了氣氛。
六、《蒹葭》與《關雎》對比鑒賞
《蒹葭》是《詩經》中表現“朦朧美”的名篇。可能是寫一個男子傾心于一個女性,表現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這首詩和《關雎》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是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表現手法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關雎》一詩著重于“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伊人正姍姍而來,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尋,伊人仿佛就在不遠處的水中陸地上,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寫主人公的形象,則著力寫他的遠望。一開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邊,向對岸望去,看到他所愛慕的那個姑娘正向水邊走來,心里很高興;可不久,蘆葦擋住了他的視線,看不到她了。他以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著河岸向上走;走了長長的一段艱難而又曲折的路,卻依舊是什么也沒有看見。他不灰心,又折回來去追尋她,最后終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個小洲上;這時他內心便充滿了喜悅。十分明顯,主人公跟那姑娘并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遠地望見她,便感到心滿意足。這種愛是“朦朧”的,它的動人之處也正在于“朦朧”和距離感。
七、作業:背誦這首詩。
《蒹葭》測試 篇10
課題:《詩經·蒹葭》的藝術特點賞析
課程類型:基礎型課程
教時: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復習《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價值、“六義”的概念;復習《詩經》結構特點:重章疊句、疊詞;熟悉中國古代詩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標:初步掌握詩歌欣賞、創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夠分析出詩人運用意象所帶來的表達效果。
情感目標:充分為我國古代悠久的詩歌傳統感到驕傲、自豪;并體會古人表達感情時特有的含蓄之美、朦朧之美。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識
在我們深入探討《詩經·蒹葭》的藝術特色之前,讓我們再次復習一下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知的關于《詩經》的文學常識。出示幻燈片,限點擊出問題,請同學們一起回答,正確后再點擊出答案,并加以總結。(本部分約用時5分鐘)
問題1 《詩經》又名?反映了何時的詩歌作品?
回答1 《詩》、《詩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約5000年(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作品)。
問題2 《詩經》的“六義”按音樂類型和藝術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 《詩經》“六藝”是指“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是從音樂類型上分的,后三者是從藝術特色上分的。“賦”是鋪陳直敘,“比”是打比方,“興”是感物抒情。
問題3 《詩經》共有多少篇?“風”、“雅”、“頌”各有多少?
回答3 《詩經》共305篇,其中“風”共15國風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頌”分為“商頌”5篇、“周頌”31篇、“魯頌”4篇,共40篇。
問題4 人們常常“風騷”并提,它們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謂的“風騷”是指《詩經》中的“風(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乃至文學的代稱。
問題5 《詩經》是中國詩歌、文學史上什么流派的源頭?
回答5 《詩經是指中國詩歌、文學史上“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而楚辭則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問題6 《詩經·蒹葭》選自《詩經》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詩經·蒹葭》選自《詩經》中的《秦風》。
二、導入正課
1、讓我們再次齊聲背誦一下《詩經·蒹葭》,并感受一下這首詩在各個方面的特色與美。提示一下,這首詩的特色與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從《詩經》固有的藝術特色,如“賦”、“比”、“興”,如結構形式特點上尋找,也可以從其他的藝術特點,如分析詩歌常用的系列術語,如“意象”的營造上尋找。
2、給同學5分鐘按照小組進行討論,如果討論熱烈可以適當延長3分鐘,在同學討論同時走進各個小組進行聆聽、指導,要求學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點有所深入即可。
3、小組討論結束,進行匯報發言。由每一小組推選一名發言人介紹本小組結論。大致來說,以下幾點由于前面已經提到,應該多能回答出:
a、通過“溯洄”“溯游”的連用,側面刻畫了詩人追求的一往情深與執著、內心的焦急與憂愁。再結合最后的“宛在”,由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得到的始終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多帶來的無盡的惆悵。
b、虛實相間,富于朦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萬萬、彼此不同,是為虛也;詩人的追求是實的,感情的惆悵凄切是實的。虛實相間給了本詩巨大的想象空間。
《蒹葭》測試 篇11
教材分析
《蒹葭》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人教版)第四冊第七單元的一首詩歌。它是《詩經?國風》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愛情詩,采用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章法抒寫了主人公對意中人的傾慕之戀,以及欲見而不得的惆悵、執著之情。
學生分析
八年級(初二年級)的同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啟發學生,給學生營造音樂的氛圍,激發他們學習詩歌的興趣。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所以,教師注重營造特定的氛圍,通過富有感情的誦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培養學生感受、創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的學習方法,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的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3.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創造美的動力。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投影儀、錄音帶和VCD碟片。
2.詩詞曲賦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增加積累。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一)導語設計:
師:同學們,當你聽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這膾炙人口的歌詞時,是否記起了那首游子思鄉的千古絕唱《天凈沙?秋思》?當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豐盛的晚餐時,是否記起了父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囑咐?當你驚嘆于戈壁灘的狂風吹沙時,是否憶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志豪情?古典詩詞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麗與奇妙。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蒹葭》這首詩歌,再一次滋潤我們渴求的心靈。
(二)初讀詩歌
1.多媒體投影薄霧中的水邊蘆葦,蘆葉蕭蕭,茫茫蒼蒼。在這個畫面的襯托下,投影出詩歌原文。(藍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樂(低聲地):播放小提琴曲《水邊的阿蒂麗娜》。
3.學生初讀課文:借助“預習提示”以及注釋,讀準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飛揚的導語,清新自然的背景畫面,悠揚恬靜的音樂,使課堂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美,使學生體驗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課的基調。】
二、品味賞析
(一)整體感知
1.配樂朗讀:在《水邊的阿蒂麗娜》的音樂聲中,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樂曲播放與詩歌朗誦同時進行,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聯想,從而產生共鳴。】
2.請同學說說選擇《水邊的阿蒂麗娜》的作為背景音樂的原因。
【體會詩歌迷茫而略帶憂郁的情感基調】
3.詩歌中主人公為何憂傷?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態度如何?
【整體感知詩歌的思想內容:向往和追求純潔的愛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執著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語言
1.上述體會你是從詩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文重章疊句的結構特色,品味詩歌樸素清新風格灑落的語言】
2.創新設計:請同學把大屏幕上的詩歌中加點的詞改換一下,要求改后的詩歌整體風格不變。
【這個設計遷移性、挖掘性很強,它點燃了學生創造性自主學習的火花。詩歌中的加點詞語為三段對應部分稍加變化的詞語,學生改換后的詞大多是貼切的、和諧的,多元的。在這創新的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潛移默化的。】
3.熟讀成誦。(采用男女聲交替讀、齊讀等各種形式)
三、激發激情
(一)深層理解:
1.課后思考練習一: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目的讓學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為理解詩歌中的深層敘往往是從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為切入口的。】
2.自由討論“蒹葭”“蘆葦”“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義。
【讓學生極大地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通過相象和聯想,準確體會意象的象征意義。】
(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激情
1.多媒體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詞,同時播放這首歌。
2.思考:你認為這首改編自《蒹葭》的歌詞好嗎?為什么?
【在討論中,學生發現歌詞將原詩中的渺遠迷茫、纏綿感傷的意境,反復詠唱的形式等精華部分保留了下來。這一發現,加深了學生對原詩的理解。學生在這首優美的歌曲聲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體驗。】
3.您也許不是詩人,也許不是藝術家,但老師相信你有豐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這首詩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形式來表現的情景嗎?(各學習小組之間合作、探究、討論)
【這一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這種開放型的題目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上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層出不窮,水到渠成地把學生創造的激情激發出來。】
四、拓展延伸
閱讀徐學鵬的《中國隨想》,并回答問題。
中國隨想
徐學鵬
這是一片開滿鮮花的土地
我們是一只只的小蜜蜂
一邊飛著一邊唱著春天的歌謠
這是一片藍藍的大海
我們是一只只的小貝殼
靜靜地躺在沙灘上心里卻裝著一片海嘯
這是一張古老而又年輕的臉
我們是她開放著的微笑
或許也有幾滴淚水
卻淹沒不了這微笑的美好
這是一個永遠的形象
我們是她傾吐出的一縷縷陽光
盡管也有布滿陰云的日子
但總會有一個早晨太陽將大地普照
啊──中國
這就是我日日夜夜苦戀著的中國啊!
問題:
1.詩中哪些意象給你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詩人借助這些意象表達怎樣的情感?
2.這首詩在語言上與《蒹葭》有哪些相似之處?
3.請用恰當的情感和語氣語調朗誦這首詩。
板書設計
寫景思人
蒹葭白露──伊人
情景交融
教學后記
這堂課中,我努力營造了一個情感的氛圍,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對學生進行了正面的激勵,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創新意識也得到了增強。這堂課中,我還滲透了音樂的教學,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編輯短評:此教學設計多方面體現了課改的理念,如學習方式的轉變,跨學科深透和延伸拓展學習等,同時也繼承了傳統語文教學的優點,如注重吟誦和品味、感悟等。這是一節可以參考的教學設計。但要注意更節制的地使用多媒體,讓學生的精力更多地集中于文字上。
《蒹葭》測試 篇12
《關雎》復習教案
一、讀,正音。
雎鳩 窈窕 淑女 好逑 參差 荇菜 寤寐 輾轉反側 琴瑟 芼
二、節奏。
三、疏通文意。重點字詞。
四、課文理解。
1、《詩經》介紹 (注釋)
2、這首詩主要寫一個青年男子對女子一往情深的追求。寫作順序:愛慕——追求——思念——夢中成婚
3、假設你就是那一往情深的小伙,看到一對雎鳩鳥在關關的叫,你作何感想?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我什么時候就會求得一位淑女跟我琴瑟和諧)(興)
4、假如你看到姑娘在船兩邊努力采摘荇菜,你作何感想?這種情感只寫一句表達與反復表達區別是什么?(反復表達強烈的表達了青年男子的感情,重章疊句)
5、歸納詩經寫法:興、重章疊句
五、積累詩經名句。見《中學生必背古詩文》2頁。
六、默寫。
《蒹葭》復習教案
一、注音。
蒹葭 溯洄 萋萋 白露未晞 在水之湄 道阻且躋 在水之坻 白露未已 在水之涘 宛在水中沚
二、翻譯。
三、詩文理解
1、 這首詩描寫青年男子對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求之不得的癡情人的心理和感受。相關句子?作者為什么要重復三次的寫?(追求的艱難執著)
2、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假如你是那個癡情的小伙,看到蘆葦茂盛,白露成霜的情景,心理想什么?作者為何反復寫到這個情景?(凄涼,失望,焦急無奈)
3、 歸納寫法 烘托 重章疊句
四、默寫。
《蒹葭》測試 篇13
蒹 葭
選自《詩經·秦風》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蘆葦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結為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另一邊。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漫長。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間。蘆葦初生茂盛,白色露水還沒干。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坡陡。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蘆葦初生鮮艷,白色露水還沒完。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頭。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道路艱難又曲折。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測試 篇14
曾經王有才總是教導我們說,課堂要有生成,課才會熠熠生輝。今天上了《蒹葭》,有些東西覺得還不錯,稍作記錄吧!今后重拾這貝殼的時候,或許會有珍珠孕育其中吧!
此詩亦與《關雎》有著相同的地方,那便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追求。只是這女子在這首詩中稱之為“伊人”。那么,這位伊人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呢?自然她是美好的。但學生的回答讓我更讓我為之動容,“飄渺的”“神秘的”“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如神仙姐姐般”。那么如此的一些感覺又是通過哪些地方看出呢?老教師經常教導我們說,一定要細讀細讀,而今我亦是深深地感觸從表面滑過與走進文本帶來的質的區別,進入文本再走出來,帶給你的將是全身心的愉悅,將是內心的釋然,將是專注后的超脫。我想,此處學生定也在“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不停變換的位置的文字中感受到了那一份神秘、飄渺和神仙姐姐般的美好。
那么,詩歌又是通過什么來引入伊人的呢?自然是蒹葭、白露、霜等等景物的描繪。那么,詩人描繪的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致呢?這些景色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帶給你怎樣的感覺呢?一個學生說,蒹葭即是蘆葦,大片地生長著,帶給人一種朦朧的感覺。一個學生說,清晨的露珠格外的晶瑩剔透,象征著這美好的愛情。一個學生說,霜乃是深秋之物,帶給人一種涼涼的感覺。故曰,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如是或許便是課堂的生成。雖然未必是你想要的點,但是或許這對文本獨特的理解就會帶給人無窮的快樂。那么,霜帶給你涼涼的感覺,露何嘗不是嗎?大片大片的蘆葦在深秋長在水邊,不亦是帶給人一種凄清之感嗎?故一切的景語即是一切的情語。為何詩人不將情景設置在溫暖的春日,而是有點涼涼的,有點凄清的秋日呢?或許這正昭示了詩中的男子他追求伊人而不得的那份落寞的心境吧!
《蒹葭》測試 篇15
人教版九年級下
課 題
《蒹 葭》
i學校
靜寧三中
設計
程亞暉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
能力目標
1、把握詩歌內容和純潔真摯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誦全詩。2、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過程與
方法目標
自主 合作 探究
點拔引導品味賞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詩歌純潔真摯健康的情感。
2、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
重點
1、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學
難點
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
課時
一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流程
目的
㈠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前播放秋水邊蘆葦畫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課中以不同的畫面和需要低聲循環播放)
導語: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古典詩歌燦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詩歌的源頭是哪嗎?是《詩經》。《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源頭,是人類文明的源頭清水,它開闊,豐盈,簡單,潔凈。你看,那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秋水之畔曉霧朦朧中,癡情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岸。這節課讓我們走進《詩經》,走進《蒹葭》,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板書課題)
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㈡感知朗讀,理解內容
1老師范讀; 2學生練讀;3齊讀;4指名朗讀;5同桌合作,結合注釋弄清詩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標記,一會提出共同解決;
6共同釋疑:可能的問題①所謂:所說的,所思念的②白露為霜:白露變成霜
7哪位同學能概括詩歌內容?一個男子強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尋而不得的失望、惆悵的心理。
朗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㈢賞析景物,感受意境
1詩歌寫的是哪個季節的內容呢?依據是什么?
教師準備: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為霜。
俗語說: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說: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2在大多數人的眼中,秋天是一個什么樣的季節呢?
秋天是一個令人感傷的季節。仿句說如:秋天是一個蕭瑟肅殺的季節。秋天是一個思念的季節。秋天是一個凄涼的季節。……
小結:自古以來,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肅殺,最為傷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傷。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個時間呢?
清晨(拂曉)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4詩中都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學生自由談
教師準備:蘆葦——叢生茂密 。因秋來而變黃,因霜襲后會發白。秋風搖曳中更添凄涼。
白露秋霜——潔白,晶瑩,觸感是涼的
河畔道路——崎嶇難行,險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靜,澄明,清冷。成語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曉霧——拂曉之時水邊晨霧朦朧更添迷離之感
5現在你能否說說詩歌通過這些景物描寫創設了一種怎樣的氛圍?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離
6同學們看大屏幕,選取幾種景物把你在腦海中形成的畫面用幾句話描繪出來。(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顯詞語:蒹葭秋風白露 秋霜 秋水 晨霧 河畔道路 水中沙洲
師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濃霧重,在青蒼的天際下,河畔那一大片叢生的蒼蒼蒹葭,在蕭瑟的秋風中起伏搖曳,茫茫秋水之上,曉霧朦朧,煙水迷離……
㈣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這時候,主人公出現了,他時而癡癡凝望,時而上下追尋,飄風的蘆葦叢中伊人身影若隱若現。大家結合詩句體會一下主人公追尋伊人時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教師準備:①在不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一個:“在”字,主人公確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邊
②溯洄從之 溯游從之
匆忙而連續的動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 “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追尋而不得時心情如何?失望 悵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佇立水邊時感受怎樣?孤獨寂寞
小結:對于主人公來說驚喜只是暫時的,失望悵惘痛苦卻是綿長的,那蕭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這種心緒的外化,這叫什么寫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你感覺主人公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依據是什么?
熱烈向往愛情,不畏險阻,百折不撓,執著追求,堅貞不渝的人
小結: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難阻意重重,一片癡心,一份執著,主人公追尋的腳步從未停歇過。也許他會繼續“從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也許他會愁腸百結,相思無盡頭,“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也許他終于得見伊人面,抱得美人歸,然而無論結果怎樣,我們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尋的過程以及在那個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執著無悔,那是一種至真至純至美的人性。
3讓主人公千辛萬苦執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樣的魅力呢?此時我們腦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樣的?
教師準備:①美麗? 外在?內在? 氣質高雅 溫婉動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麗的,然而詩歌沒有直接描寫,我們卻感覺出來了,這叫什么寫法?側面烘托
詩中是怎樣進行側面烘托的?一是從主人公熾熱執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內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曉霧朦朧這美麗的景致側面烘托出來的。
③“伊人”是美麗的,然而這種美又是朦朧的,在主人公的視線中若隱若現,時有時無,似水中月,霧中花,這種美是怎樣產生的呢?距離產生美。
小結:詩歌中有很多詩句描寫的就是這種距離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樓臺煙雨中”。還有(大屏幕配樂顯示以下內容)印度詩人泰戈爾說: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④同學們結合自己對本詩的理解,也采用泰戈爾詩的形式仿寫幾句。(配樂屏顯):
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離
不是—————— 不是生和死
而是—————— 而是———————
———————— —————————
教師準備:㈠世界上最美的距離,不是緊緊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間的,脈脈不得語。
㈡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卻永遠追尋不到你。
小結:“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伊人”的這個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國人的潛意識中,她遙遠而又美麗,可望而不可即,構成人們心靈中一個永遠悵惘的情結,而距離和朦朧正是她的動人之處。
⑤這是作為愛情詩我們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實際上“伊人”的內涵可以有更為豐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是我們執著追尋和向往的,你能舉個例子嗎?
愛情 事業 親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還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個盡善盡美的境界。
小結: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追尋者,而伊人就是我們的目標,它指引我們在平庸瑣屑的生命歷程中不斷前行,上下求索,不論成敗與否,只要執著地追求,我們的生命就會因此而詩意精彩。
㈤激情朗讀,總結提升
1現在我們對詩有了一個整體的理解和把握,我們再來朗誦這詩。
㈠共同體會①讀前兩句時語速應該較緩慢,②“溯洄從之溯游從之”連續動作焦急急迫應該語速較急促,③“道阻且長”等相同句式應慢以體現險阻重重 ④“宛在”三句讀出悵惘失望之情
㈡練讀㈢展示㈣齊讀
2下面我們共同來欣賞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這首歌是中國臺灣作家瓊瑤根據《蒹葭》改編的,伴隨著婉轉悠揚的樂曲,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蒹葭》的余音繞梁之美。
結束語:鄧麗君婉轉悠揚的歌聲已成絕響,從《詩經》到《在水一方》,蘆花在中國文化中成了愛情的象征,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經唱響,便蕩氣回腸,綿綿不絕。吟誦這些簡樸而優美的詩句,那原始的不經污染的,不受約束的生命與情感永遠讓人回味無窮,讓我們把《詩經》這顆璀璨的明珠裝在心里,讓這古老經歌謠傳唱不息。
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啟發作用,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感悟品味中感受詩歌創設的意境。
把握人物形象,在此基礎上將詩歌內容和思想意義加以延長伸展,讓學生進一步暢思遐想,給學生留下回味、思索的余地,深化課文內涵,并使學生加深印象。
在對詩歌有了較深的把握和理解的基礎上再次進行朗讀。
六作業:比較《關雎》和《蒹葭》的異同。
比較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板書: 蒹葭
《詩經》
親情友情
追求——伊人:愛情事業
理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