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記(通用13篇)
五人墓碑記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以及對比論述的方法。
2.通過評點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組織嚴密的特點。
3.認識五位義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理解作者關于生死價值的闡述。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在“鴻門宴”上,項羽因為害怕擔當“不義”之名,終于讓劉邦得以脫逃,縱虎歸山,鑄成大錯。其實項羽真正注重的不過是一個“名”,他企圖“名正言順”的爬上帝王的寶座。其人雖不可一概抹殺,其“義”卻不足為訓。
在我國歷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們舍生取義,前仆后繼,或藐視權貴,或為國為民,不務虛名,不圖私利,他們跟項羽有著很大不同!現在我們來學習張溥的,文中記述了顏佩韋等五人的“蹈死不顧”,會幫助我們“明死生之大”,加深對“義”的認識與理解。
(二)檢查引導
1.指名朗讀課文,口頭復述課文主要內容。
2.簡要提供課文有關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學生預習時提供)。
(1)五義士
顏佩韋(商人,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楊念如(閶門外鬻衣)、沉揚(牙儈)、馬杰(練武玩棒)、周文元(周順昌的轎夫)。顏佩韋等人過去互不相識,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順昌也毫無交往,在周順昌被捕時,他們完全是出于義憤才自發參加斗爭的。五人被捕后,對自己的作為,理直氣壯,毫不隱諱。天啟六年七月中,蘇州城里布滿警衛,戒備森嚴,就在閶門外吊橋上,五義士大罵魏忠賢和毛一鷺,從容就義。臨刑時,幾萬市民含淚同五人訣別。
(2)周順昌
(1584~1626),字景文,號蓼(l))洲,蘇州吳縣人。萬歷進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選員外郎。為人正直、清廉,疾惡如仇,對民間疾苦多所關注,后辭官還鄉。原應天巡撫周起元被罷官時,周順昌指斥魏閹并為之送行。天啟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過蘇州,周順昌與他“周旋累日”,還把女兒許配魏大中的孫子。魏忠賢獲悉此事后指使東廠特務羅織罪名,借機陷害。天啟六年三月,周順昌被逮到北京,在獄中受盡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獄中,年四十三歲。到崇禎元年才得以昭雪,贈太常卿,謚忠介。(詳見人教社《中語參》高中第二冊)
(3)張溥與復社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明末太倉(現江蘇省太倉縣人)。崇禎四年進士,“復社”的創始人和領袖。復社成立于熹宗天啟末年,是和閹黨斗爭的東林黨的繼續,他們自認為東林黨的繼起者。復社是文社,但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能與政治斗爭相結合,在歷史上是很少有的現象。
3.補充介紹作者
張溥自幼勤學,所讀之書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書齋曰“七錄齋”(其專集之名即來源于此)。18歲那年,魏忠賢閹黨開始專政,政治更加黑暗,東林黨人受到殘酷鎮壓。本文作于魏忠賢“投繯道路”(1627年冬)之后,當是崇禎元年(1628年),其時他26歲。
4.學生口述蘇州市民暴動經過。(略)。
(三)誦讀第1段
步驟:
齊讀一遍后,學生提出難詞難句,解答后再齊讀一遍,然后進行評點。評點方式有三:①學生用鉛筆在課本上評點,教師巡視中發現好的評點,向全班推薦;②教師提問,學生答問,再加以概括,使之成為評語;③教師作補充。評點后練習背誦并作檢查。(以下各段同此)
評點: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為第3段敘事張本),激于義而死焉者也(為第4~6段議論張本;“義”,全篇綱領)。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首提“賢士大夫”)請于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點墓碑)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用感嘆結住敘事,為下文蓄勢。)
寫法指要:
作墓碑記,故先敘墓之由來;況此墓來得不尋常,尤非先說不可。此段純屬敘事,用一個“盛”字作結,卻將作者胸中議論托出,何等筆力!
(四)誦讀第2段
評點: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極言為時之短。這是引導句,為的是引出下面的議論)。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一比,與常人比)?獨五人之曒曒,何也?(承上段“盛”字。)
寫法指要:
此段不接著敘五人之死的經過,卻就建墓事生發議論,以常人與五人對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為結尾張本。由此再進一步展開,真可謂“出奇制勝”。(略釋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內容大多可以化為啟發提問,不是由教師說出。(下同)
(五)誦讀第3段
評點: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猶記”統領本段敘事。“周公之被逮”承開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周公義者,吳民亦義者,“義”是一段敘事主旨),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須對照下文“矯詔紛出”,義勇如見)。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此處點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寫法指要:
本段敘蘇州市民反閹黨斗爭始末,而以“激于義”三字為統帥,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蓋為下文蓄勢。
(六)誦讀第4段
評點: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而死(非“激于義”,何能如此!“然”,帶出一層新意)。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有賢士大夫(二提“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卒與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再次照應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寫法指要:
將五人當刑時的表現作為一個獨立層次來寫,進一步突出了“激于義而死”一語。以上兩段皆敘事,承首段而來。
(七)誦讀第5段
評點:
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議論)!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二比——與縉紳易志者比。用疑問句式表出:上句用“歟”,下句用“哉”,褒貶之意昭然若揭。二問中重在第二問,下文即回答)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五人之死關系到當時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正義已伸張),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解釋:
“非常之謀”,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上(熹宗)不豫(病危)時,魏忠賢張(囂張)甚,中外危懼。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懷宗)入,諭以當為堯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宮(皇后,熹宗之后)為托,及委用忠賢語。信王出,上崩。忠賢自出,迎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是時群臣無得見王者,王秉燭獨坐。或曰,忠賢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時未可,止之。”
寫法指要:
本段只論述五人之死在當時政治斗爭中的意義,仍是在“義”字上做文章,這是為下段更深一層的議論作鋪墊。
(八)誦讀第6、7段
評點: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暗指魏黨),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杜門(兩種作法,一般丑態),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與。“高爵顯位”之畏死比)?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贈謚美顯,榮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雖死猶生,何等榮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勢振宕。四比——設想之比,以五人“盡其天年”與今之“百世之遇”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非經魏閹之亂,不能作此悲壯語)?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記緣由點明全篇主旨)。
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上文兩次提到“賢士大夫”,此處再結一句,以示其“買脰”、“墓葬”之功不可滅)。
解釋:
①“為人記”,替它寫了這篇墓碑記。“記”,不是記述,而是指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闡明死的重大意義。“死生”,偏義復詞,偏“死”,“生”無義。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語出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有”,同“或”,或許。作者用的是委婉說法,使行文有波瀾。
寫法指要:
前段說五人之死在政治斗爭中的重大意義,本段更進一層說五人激于義而死,死有重于泰山,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講究,連用四個長句,氣勢磅礴,波瀾橫生,如長江之水,一瀉千里,勢不可擋。用的是“卒章顯志”舊法,卻又有其創新之處,讀后使人胸襟開闊。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九)齊背全文
五人墓碑記 篇2
陳鋼 電子郵箱:
教學目的(1)了解寫作背景,正確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題;
(2)體味本文組織嚴謹、渾然一體的結構特色;
(3)學習本文夾敘夾議、敘議結合及巧用對比的寫法;
(4)積累字詞句知識。
教學設想:本文為精讀課,因為距離我們時代較遠,背景知識欠缺,文言語句較生疏,所以應介紹有關的背景知識,引導學生抓關鍵語句從整體上理解課文的內容。然后注重文言詞語和句式的學習與積累,同時明確夾敘夾議的特點,掌握對比手法的運用。從學法上看,一定要認真預習,借助文中關鍵語句把握文意,歸納總結文言實詞的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現象。
教學過程
歷史上的哲學家總是千方百計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解釋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馬克思的墓志銘
一、導入
魯迅先生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今天我們學習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這樣為民請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二、題解及背景介紹
三、初讀,整體感知課文(聽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要求學生聽清字音、聽明句讀、聽出語氣,同時對不理解之處作標記。)
四、學生自己朗讀課文,進一步讀通全文。在此基礎上教師檢查學生聽、讀的情況。題目為《課課練》“識別記憶”部分。
五、篩選信息,把握課文內容。
重在培養學生在讀課文時應眼到、口到、心到的學習習慣。
提問:
1.本文記述的是哪五個人的事?在文中第幾段出現的?
2.他們的身份如何?
3.他們為何而死?
4.后人為什么要為他們修墓、立碑?
5.作者對這五人的態度是什么?
提問的基礎上歸納出本文的文意:這篇碑記中記述和頌揚了蘇州市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敢于向惡勢力進行斗爭的英勇事跡,熱情歌頌了五位烈士仗義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為,對于他們“激于義而死”的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肯定了斗爭的重大意義和不朽功績,進而闡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文中的關鍵詞語和句子歸納、概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六、在整體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具體學習課文。
1.第1、2段,交代為五人修墓的由來,說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尋常。
強調字詞:當道 除 旌 去今之墓而葬焉 疾病 皦皦
強調句子: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判斷句)
激于義而死(被動句)
嗚呼,亦盛矣哉!(感嘆句)
這兩段的寫作思路是:由五人之死引出埋葬他們,再引出“立石于其墓之門”,最后用對比手法將五人與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相比,一個“激于義而死”,后人“旌其所為”,立碑作記,他們雖死不朽,而另一種人“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與草木同腐。感情鮮明,更加突出了五人死得不同尋常,作者敘中有議,并在段尾提出“何也”,引起下文。
2.第3、4段主要記敘蘇州市民的反暴斗爭以及五人死難的經過。這兩段以敘述為主,意思明確,可由學生口頭翻譯進行。
強調詞語:先 仆 撫 私人 然 顏色 函
3.第5、6段評價五人之死的偉大意義和社會價值,揭示文章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這兩段從表達方式上看以議論為主,議中有敘。第5段共有三層,依次用反問、設問、雙重否定句作結,層層深入地突出五人之力。先將五人與縉紳進行對比,然后議論五人之死所取得的成果,感情強烈,表意明確。第6段用“高爵顯位,一旦抵罪”與五人之死對比,用“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與五人現在的獻身而死對比,突出五人之死意義的重大和五人榮于身后的顯耀,以此揭示全文中心:明死生之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強調詞語:編伍 縉紳 視 暴 謚 隸 屈 明 大
強調句式: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抒腕(于)墓道
4.第7段補敘賢士大夫的姓名,照應文章開頭。屬于碑記格式的范疇。
七、寫作特點:
1.夾敘夾議,敘議結合。
2.巧用對比突出五人慷慨就義的英勇事跡和重大意義。
八、結合課后練習,歸納文言詞語和句式(見課后練習)
五人墓碑記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以及對比論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組織嚴密的特點。
3.認識五位義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理解作者關于生死價值的闡述。
【教學重點】
1.夾敘夾議,運用對比方式進行議論,同時兼用抒情的寫法。
2.在熟讀的基礎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實詞及文言句式,進一步鞏固詞類活用,以增強語感,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
1.本文敘述和議論之間的轉承結合。
2.運用注釋,系統了解有關歷史背景,并由此領會五人犧牲的價值和意義。
【教學安排】三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
魯迅先生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今天我們學習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這樣為民請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書:五人墓碑記 張溥(pú)
二.作者介紹:
張溥,字天如,號西銘,江蘇太倉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社會活動家。自幼刻苦自勵,勤奮好學,每次讀書一定要先親手抄一遍,抄后讀過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讀、再焚,至七次始罷。崇禎四年進士,曾集郡中文士,結復社評議時政,為權貴所惡,后以黨禍而死。著有《七錄齋集》等。
三.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和節奏
注意下面的讀音
蓼li?o洲 閹yān(指太監,文中逆閹、大閹專指魏忠賢) 旌jīng(表揚)
湮yān(埋沒) 皦jiǎo皦(通“皎皎”,名聲顯赫的意思) 斂貲zī(同“資”,錢財)
緹騎tíjì(橘紅色的士兵,這里專指明代錦衣衛) 抶chì(笞打,鞭打)
溷藩hùnfān(廁所) 傫lěi 曷hé(同“何”)
逡巡qūnxún(欲進不進,遲疑不決的樣子) 繯huán(繩索,套索)
暴pù(同“曝”,顯露) 謚shì(死后追封的稱號)
戶牖yǒu(窗洞,這里指代家忠) 詈lì(罵) 冏ji?ng(光、明亮)
四.學生再讀一遍課文
五.說說從課文中讀到了什么。
……
提示:1、五人是那些人?他們都是怎樣的人?哪里人?
2、他們是因為什么而與閹黨斗爭的?
3、作者僅僅在寫他們的斗爭經歷么?
4、作者寫作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用什么方法來贊揚五人的精神的?
……
教師歸納:這是一篇墓碑記,這種文體通常記述死者的姓氏、籍貫、出身、經歷等情況的,但這篇墓碑記卻打破這種寫法,他通過敘寫蘇州五位義士反抗閹黨的經歷,贊揚了五人仗義抗暴,不怕犧牲、至死不屈的英勇行為,肯定了他們斗爭的重要意義,進而闡述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六.在課文中找出能轉換行文角度的過渡句
……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嗚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結住敘事以引起議論。
第2自然段的最后“獨五人之激繳,何也?”一句設問引起敘事。
第3自然段的開頭“予猶記……”,其作用領起敘事。
第5自然段的開頭“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敘事已終結,由此轉入大段議論。
第6自然段的開頭“由是觀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議論并進一步展開
教師總結:從這里看出,這篇文章敘事議論有機融合,文章的第一部分(開頭至第四段)主要是記敘,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結尾)主要是議論。但在記敘中又夾著議論,在議論中又夾著記敘。敘議結合,是文章的優點。
七.時代背景:
明王朝為維護其反動統治,設立了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在全國范圍內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務統治。這些機構的組織者,大多是皇上寵信的宦官。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達七年之久,黨羽遍布天下。
應天巡撫周起元得罪于魏閹而被免職。已削職鄉居的周順昌(蓼洲周公),同情周起元,當眾辱罵魏閹,魏因此懷恨在心。天啟四年,魏閹借機指使死黨蘇州巡撫毛一鷺加罪周順昌并逮捕了周順昌。這一行為激起了蘇州人民極大憤慨,于是趁毛一鷺等人逮捕周順昌之機,群起反抗。他們毀官府,殺緹騎,毛一鷺躲進廁所才免一崐死。這次斗爭被鎮壓后,朝庭在蘇州大肆捕人,顏佩韋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義。一年以后魏閹被皇帝貶往鳳陽看陵,魏忠賢于途中畏罪自殺。周順昌冤案始得昭雪,魏忠賢生祠一夜被搗毀。蘇州鄉紳吳默等人收葬顏佩韋等五人尸體重葬于魏生祠原址,并立了墓碑。
八.作業布置。
翻譯課文1—4段。
第二教時
教學內容:翻譯1-4段,掌握“之”“于”“而”“以”等虛詞、“激”“止”“聞”等實詞、倒裝,判斷,通假古今意等語法現象。理解根據中心選擇材料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昨天我們基本梳理了文章的內容,下面我們請一位同學來歸納一下:
……
本文是一篇墓碑記,文章通過記敘五人與閹黨斗爭并最后獻身的經過,贊揚了五人堅持正義,視死如歸,英勇不屈的精神,闡述了“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二.好,昨天我們說到記敘五人與閹黨斗爭并獻身的經歷主要集中在1—4段。
1.下面我們再聽一邊課文錄音1—4段,感悟他們的這種殺身成仁的精神。
……
2.先請四位同學來翻譯一下,要求能脫離翻譯本。
(1)五 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 逮, 激于義 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 之
(這) 五個人 是 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的時候 被正義激發而死于這件事的。到現在,吳郡中的
賢 士大夫 請于當道 即 除 魏閹 廢祠之址 以 葬 之; 且 立 石
賢明的士大夫向執政的人請示后,立即清理魏忠賢被廢祠堂的地址來安葬他們的遺體 ;并且樹立石碑
于 其 墓 之 門, 以 旌 其 所為。嗚呼,亦 盛 矣哉!
在他們的墳墓之門前,用來表揚他們的行為。唉, 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注意的詞語:
蓋:發語詞 當:在……的時候 之,取獨 而:連詞,表結果 焉:兼詞,于之,在這件事
注意的句子:
五人者,蓋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判斷句:……者,……者也
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被動句:于,被,表示被動
小結:這段交待為五人建墓立碑的經過和目的。
(2)夫五人之死,去 今之 墓 而 葬 焉,其為時止 十有一月 爾。 夫十有一月 之中,
這五人的死,距離現在修墓來埋葬他們, 那時間只有十一個月罷了。 這十一個月之中,
凡 富貴 之子, 慷慨 得志 之徒, 其 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 足 道 者,
所有富貴人家的人,意氣昂揚躊躇滿志這類人,他們因為生病而死,死而埋沒不值得去說的人,
亦 已 眾矣, 況 草野之無 聞 者 歟? 獨 五人之 皦皦, 何 也?
也已經太多了,何況鄉間的沒有聲名的人呢?唯獨這五人能名聲顯赫,為人掛念,這是為什么呢?
注意的詞語:
墓:名作動,筑墓 而:表順承 止:通“只” 有:通“又” 徒:這類人 疾病:名作動,生病 不足道:不值得稱道 之:①結構助詞,的②取獨 皦皦:通“皎皎”,這里指名聲顯要,被人記掛
小結:運用對比,贊頌五人的壯舉。
(3)予猶記周公之被逮, 在丙寅 三月之望。 吾社之 行 為 士 先 者,
我還記得周公被戴捕,在丙寅年三月十五日。我們社的那些品行可作為讀書人表率的人,
為之聲 義, 斂 貲財以 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 緹 騎 按 劍而前, 問:“誰為
替他聲張正義,募集錢財來為他送行,哭聲震動天地。穿紅衣服的衛士手握寶劍向前,問:“誰為他們
哀 者? ” 眾不能堪,抶 而仆之。 是時以大中丞 撫 吳 者為魏之
哭泣?” 大家不能忍受,笞打并打倒他們在地。這時以大中丞身份擔任吳郡巡撫的人是魏忠賢的
私人毛一鷺,公之 逮 所由 使 也。吳之民 方 痛心 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 則
死黨毛一鷺,周公被逮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蘇州百姓正痛恨這件事,于是趁他大聲呵叱的時候,就
噪 而相逐。 中丞 匿于 溷藩 以免。 既而 以 吳民之 亂 請于朝, 按
呼叫著追趕他。毛一鷺藏匿在廁所里才逃脫 不久(他)用蘇州百姓暴亂的罪名向朝庭請示,追究這事
誅 五人, 曰: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 即 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斬了這五人,這五人是: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就是現在并葬在墳墓里的人。
注意詞語:
之:①取獨②結構助詞,的③代詞,代周順昌 望:農歷每月十五日
行為士先者:品行是讀書人榜樣的人 聲義:伸張正義,聲,名作動,聲援,聲張
貲:通“資”,錢財 而:表修飾 哀:同情,這里引申為哭泣
抶:鞭打,笞打 仆:使動,使……倒下 撫:動詞,作……的巡撫
使:主使 痛心:痛恨于心 溷藩:廁所
按:①握著②追究 以:①來,表目的②以……的身份③地,表修飾④以……罪名
注意語句:
誰為哀者:誰為他們哭泣,省略句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毛一鷺:判斷句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判斷句
請于朝:于朝請,向朝廷請示,倒裝句
小結:這段文字記敘了蘇州暴動的起因和經過。
(4)然 五人 之當刑 也, 意氣揚揚,呼 中丞之名 而詈之,談笑以死;
然而,(這)五(個)人受斬刑的時候,神情昂然,喊著中丞的名字而罵他,談笑著死去。
斷頭 置 城上,顏色 不少 變。 有 賢 士大夫 發 五十金, 買五人之頭
(被)砍下的首級放在城上,臉色沒有一點改變。有賢明的士大夫拿出五十兩銀子,買了五人的首級而 函之, 卒 與 尸 合。 故 今 之墓中, 全乎為五人也。
用匣子盛好它,終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現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個)人。
注意的詞語:
當:接受 詈:罵 以:地,表修飾 顏色:臉色(古今意) 少:稍微
五十金:五十兩銀子 函:盒子,這里用作動詞,用盒子裝 卒:終于,最后
全:完完全全
小結:這一自然段追敘五人犧牲的壯烈情景,突出他們慷慨激昂、視死如歸的氣慨。
三.這四段文字記敘五人與閹黨斗爭的經過與慷慨就義的情景。
1.大家思考:作者在敘述描寫時是圍繞他們的哪一點來寫的?
……
堅持正義。
2.好的,可以用課文的那句話來歸納?
……
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3.好的,接下來大家看看,文中那些內容來寫“激于義”的。
……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資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
眾不能堪,抶而仆之。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
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卒與尸合。
4.說得好,下面思考:蘇州暴動形式復雜,聲勢浩大,為什么作者僅僅抓住“激于義”來寫?
……
因為作者接下來要贊揚五人的這種堅持正義的精神,進而闡述“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看起來文章的選擇真是根據中心的表達需要來確定的。作者這樣取舍,原來是為下文的議論在作鋪墊。
四.作業
翻譯課文5—7段。
第三教時
教學內容:翻譯5—7段,繼續進行文言學習,理解正反對比論述的作用。
一.復習導入:
昨天我們學習了五人與閹黨斗爭的經過,感受了他們“激于義”的精神,明白了根據中心選擇材料的寫法。今天我們接著來學習作者議論的方法。
二.先請同學們聽課文5—7段的錄音,準備翻譯。
……
好,今天我們也要像昨天一樣能脫離翻譯本進行翻譯。
1.嗟夫! 大閹之亂, 縉紳而能 不易 其 志者, 四海之大,
唉!在魏閹亂政的時候,當官而能夠不改變自己的志節的,(在)全國(這樣)的廣大地域,
有幾 人 歟?而 五人 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
有幾(個)人呢?而(這)五(個)人生在民間,平時沒有受到過詩書的教誨,卻能為大義所激勵,
蹈 死 不顧, 亦 曷故哉? 且 矯詔 紛出,
踏上死地而不反顧,(這)又(是)什么緣故呢?況且(當時)假傳的圣旨紛紛發出,
鉤黨之捕 遍于天下,卒 以 吾郡 之發憤一擊, 不敢復
對有牽連的(東林)黨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終于因為我們蘇州(人民)的發憤一擊,(閹黨就)不敢再
有 株治; 大閹亦 逡巡 畏義, 非常之謀 難于 猝 發, 待
有牽連治罪(的暴行了);魏閹也猶疑不決,畏懼正義,篡位的陰謀難以立刻發動,(后來)等到
圣人之出 而投繯 道路: 不可謂 非 五人 之力也!
當今皇帝即位,(魏閹)就吊死(在)路上,(這)不能說不是(這)五(個)人的功勞呀!
注意詞語:
亂:亂政 易:改變 歟:句末語氣詞,呢 編伍之間:指代民間
聞……之訓:接受……的教導 素:平素,平時 以:因為
非常之謀:這里指篡位的陰謀 猝發:馬上發動 出:這里指即位
注意句式:
激昂大義:被正義激勵,倒裝句,被動句
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省略句,(魏忠賢)(于)
小結:這段文字贊揚了五人堅持正義的精神,評價了他們的歷史功績。
2.由是觀之, 則今 之 高爵顯位, 一旦 抵罪, 或 脫身以逃,
由此看來,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顯赫的高官,一旦犯罪應受懲治(時),有的脫身逃跑,
不能 容于遠近,而又有 剪發 杜門、 佯 狂 不知 所之 者。
不能被遠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發為僧,閉門不出,或假裝瘋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
其 辱 人 賤 行, 視 五人 之 死, 輕重固何如哉?是以
他們可恥的人格,卑賤的行為,比起(這)五(個)人的死來,(意義)輕重到底怎樣呢?因此
蓼洲周公忠義 暴于朝廷, 贈謚 美顯, 榮于身后; 而 五人 亦得以
周公墓洲忠義顯露在朝廷,贈賜謚號使名聲榮耀,在死后(非常)榮耀;而(這)五(個)人也得以
加 其 土封,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凡四方之士 無有不過
修建他們的墳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們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經過(五人墓時)沒有一個不
而拜且 泣 者,斯固 百世 之遇 也!不然, 令 五人者 保
跪拜而且流淚的人,這真(是)千載(難得)的機會呀!不這樣(的話),假令(這)五(個)人保全
其 首領以 老于戶牖之下,則 盡 其 天年, 人 皆得以 隸使之,
他們的頭顱而老死在家里,那么,(雖然)享盡他們的天年,但人人都可以把他們當做仆役來使喚,
安 能 屈豪杰之流, 扼腕墓道, 發其
怎么能夠使英雄豪杰們拜倒(墓前),在(他們的)墓道上緊握手腕表示非常憤慨,抒發他們
志士 之悲 哉!故 予與同社 諸君子 哀 斯墓 之徒有其石也, 而為之
作為有志之士的悲嘆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這(座)墳墓空有那(塊)石碑,就替它
記, 亦 以 明 死生之大, 匹夫之 有 重于社稷也。
寫了這(篇)碑記,也借以說明死生的重大(意義),平民(一死)也有比國家(興亡)重大的啊。
賢 士大夫者: 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
(前面提到的)賢明的士大夫:(是)冏卿吳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孟長。
注意詞語:
杜門:閉門不出 佯狂:假裝瘋狂 所之:逃到什么地方,之,逃
辱人賤行:不知羞恥的人格,卑賤的品行 視:比
固:①到底,加強反問②真的,加強感嘆 暴:通“曝”,顯示 土封:墳墓
美顯:使名聲榮耀。美,使……美;顯,名聲 斯:這
百世之遇:千載難得的機遇 首領:頭顱(古今意)
戶牖:代家。戶,門;牖,窗 盡:動詞,享盡
隸使之:像使喚奴隸一樣使喚他們。隸,名詞作狀語,像奴隸一樣
屈:使動用法,使……屈身拜倒 之流:這些人 哀:惋惜
徒:白白,空 為之記:為它寫了這篇墓碑記。記,動詞,作記
明:形容詞作動詞,說明,闡明 匹夫:平民 社稷:國家
于:①在,到②比
注意句子:
容于遠近:于遠近容,倒裝(榮于身后、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斷句
三.這兩段文字在贊揚五人堅持正義的精神,并引申到所有平民的重要,提出“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1.下面請同學們再看一遍5、6兩段,說說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議論的?
……
正反對比。
2.好,請同學們找出兩段文字中運用對比的內容。
……
(1)把大閹亂政時五人的表現同縉紳的所作所為比較。
原句: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
(2)把五人的慷慨赴死同高爵顯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較。
原句: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3)假設五人不死于義盡其天年而毫無意義,同他們現在所受的敬仰比較
原句: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
教師小結:
找得好,加上課文第二段把五人的死同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進行比較。通過這樣正反對比,突出了五義士犧牲的光榮,使讀者領會到五人“激于義而死”的意義是多么重大!也更加熱烈地頌揚了五人“激于義而死”的獻身精神。
四.小結:
本文以明確的立場,愛憎分明的感情,記敘了五人與閹黨斗爭的經歷,高度評價了五位義士在反閹黨的斗爭中堅持正義的精神,得出“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的大道理。文章敘議結合,反復對比,使五人之義躍然紙上,展現了他們慷慨死義的壯烈事跡。
五.作業
五人墓碑記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以及對比論述的方法。
2.通過評點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組織嚴密的特點。
3.認識五位義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理解作者關于生死價值的闡述。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在“鴻門宴”上,項羽因為害怕擔當“不義”之名,終于讓劉邦得以脫逃,縱虎歸山,鑄成大錯。其實項羽真正注重的不過是一個“名”,他企圖“名正言順”的爬上帝王的寶座。其人雖不可一概抹殺,其“義”卻不足為訓。
在我國歷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們舍生取義,前仆后繼,或藐視權貴,或為國為民,不務虛名,不圖私利,他們跟項羽有著很大不同!現在我們來學習張溥的,文中記述了顏佩韋等五人的“蹈死不顧”,會幫助我們“明死生之大”,加深對“義”的認識與理解。
(二)檢查引導
1.指名朗讀課文,口頭復述課文主要內容。
2.簡要提供課文有關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學生預習時提供)。
(1)五義士
顏佩韋(商人,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楊念如(閶門外鬻衣)、沉揚(牙儈)、馬杰(練武玩棒)、周文元(周順昌的轎夫)。顏佩韋等人過去互不相識,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順昌也毫無交往,在周順昌被捕時,他們完全是出于義憤才自發參加斗爭的。五人被捕后,對自己的作為,理直氣壯,毫不隱諱。天啟六年七月中,蘇州城里布滿警衛,戒備森嚴,就在閶門外吊橋上,五義士大罵魏忠賢和毛一鷺,從容就義。臨刑時,幾萬市民含淚同五人訣別。
(2)周順昌
(1584~1626),字景文,號蓼(l))洲,蘇州吳縣人。萬歷進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選員外郎。為人正直、清廉,疾惡如仇,對民間疾苦多所關注,后辭官還鄉。原應天巡撫周起元被罷官時,周順昌指斥魏閹并為之送行。天啟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過蘇州,周順昌與他“周旋累日”,還把女兒許配魏大中的孫子。魏忠賢獲悉此事后指使東廠特務羅織罪名,借機陷害。天啟六年三月,周順昌被逮到北京,在獄中受盡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獄中,年四十三歲。到崇禎元年才得以昭雪,贈太常卿,謚忠介。(詳見人教社《中語參》高中第二冊)
(3)張溥與復社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明末太倉(現江蘇省太倉縣人)。崇禎四年進士,“復社”的創始人和領袖。復社成立于熹宗天啟末年,是和閹黨斗爭的東林黨的繼續,他們自認為東林黨的繼起者。復社是文社,但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能與政治斗爭相結合,在歷史上是很少有的現象。
3.補充介紹作者
張溥自幼勤學,所讀之書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書齋曰“七錄齋”(其專集之名即來源于此)。18歲那年,魏忠賢閹黨開始專政,政治更加黑暗,東林黨人受到殘酷鎮壓。本文作于魏忠賢“投繯道路”(1627年冬)之后,當是崇禎元年(1628年),其時他26歲。
4.學生口述蘇州市民暴動經過。(略)。
(三)誦讀第1段
步驟:
齊讀一遍后,學生提出難詞難句,解答后再齊讀一遍,然后進行評點。評點方式有三:①學生用鉛筆在課本上評點,教師巡視中發現好的評點,向全班推薦;②教師提問,學生答問,再加以概括,使之成為評語;③教師作補充。評點后練習背誦并作檢查。(以下各段同此)
評點: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為第3段敘事張本),激于義而死焉者也(為第4~6段議論張本;“義”,全篇綱領)。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首提“賢士大夫”)請于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點墓碑)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用感嘆結住敘事,為下文蓄勢。)
寫法指要:
作墓碑記,故先敘墓之由來;況此墓來得不尋常,尤非先說不可。此段純屬敘事,用一個“盛”字作結,卻將作者胸中議論托出,何等筆力!
(四)誦讀第2段
評點: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極言為時之短。這是引導句,為的是引出下面的議論)。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一比,與常人比)?獨五人之曒曒,何也?(承上段“盛”字。)
寫法指要:
此段不接著敘五人之死的經過,卻就建墓事生發議論,以常人與五人對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為結尾張本。由此再進一步展開,真可謂“出奇制勝”。(略釋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內容大多可以化為啟發提問,不是由教師說出。(下同)
(五)誦讀第3段
評點: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猶記”統領本段敘事。“周公之被逮”承開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周公義者,吳民亦義者,“義”是一段敘事主旨),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須對照下文“矯詔紛出”,義勇如見)。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此處點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寫法指要:
本段敘蘇州市民反閹黨斗爭始末,而以“激于義”三字為統帥,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蓋為下文蓄勢。
(六)誦讀第4段
評點: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而死(非“激于義”,何能如此!“然”,帶出一層新意)。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有賢士大夫(二提“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卒與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再次照應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寫法指要:
將五人當刑時的表現作為一個獨立層次來寫,進一步突出了“激于義而死”一語。以上兩段皆敘事,承首段而來。
(七)誦讀第5段
評點:
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議論)!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二比——與縉紳易志者比。用疑問句式表出:上句用“歟”,下句用“哉”,褒貶之意昭然若揭。二問中重在第二問,下文即回答)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五人之死關系到當時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正義已伸張),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解釋:
“非常之謀”,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上(熹宗)不豫(病危)時,魏忠賢張(囂張)甚,中外危懼。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懷宗)入,諭以當為堯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宮(皇后,熹宗之后)為托,及委用忠賢語。信王出,上崩。忠賢自出,迎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是時群臣無得見王者,王秉燭獨坐。或曰,忠賢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時未可,止之。”
寫法指要:
本段只論述五人之死在當時政治斗爭中的意義,仍是在“義”字上做文章,這是為下段更深一層的議論作鋪墊。
(八)誦讀第6、7段
評點: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暗指魏黨),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杜門(兩種作法,一般丑態),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與。“高爵顯位”之畏死比)?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贈謚美顯,榮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雖死猶生,何等榮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勢振宕。四比——設想之比,以五人“盡其天年”與今之“百世之遇”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非經魏閹之亂,不能作此悲壯語)?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記緣由點明全篇主旨)。
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上文兩次提到“賢士大夫”,此處再結一句,以示其“買脰”、“墓葬”之功不可滅)。
解釋:
①“為人記”,替它寫了這篇墓碑記。“記”,不是記述,而是指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闡明死的重大意義。“死生”,偏義復詞,偏“死”,“生”無義。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語出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有”,同“或”,或許。作者用的是委婉說法,使行文有波瀾。
寫法指要:
前段說五人之死在政治斗爭中的重大意義,本段更進一層說五人激于義而死,死有重于泰山,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講究,連用四個長句,氣勢磅礴,波瀾橫生,如長江之水,一瀉千里,勢不可擋。用的是“卒章顯志”舊法,卻又有其創新之處,讀后使人胸襟開闊。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九)齊背全文
五人墓碑記 篇5
2—22教學設計-------版權屬于原來所有作者
教學目標
(一)學習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以及對比論述的方法。
(二)通過評點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組織嚴密的特點。
(三)認識五位義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理解作者關于生死價值的闡述。
難點、重點分析
(一)作者構思這篇墓碑記的出發點是什么?
分析:是一篇墓碑記。這種文體,通常是記述死者的姓氏、籍貫、出身。經歷、生卒、年壽及其子孫的大概情況的。如果按照這種文體的一般寫法,那就容易寫得平淡無奇,立意不高。作者突破了一般程式,大膽地取舍,立足于歷史斗爭的高度,突出贊頌蘇州民眾,特別是五位義士反抗陶黨的斗爭精神,深刻闡發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大意義,對這場抗暴斗爭給予了高度評價,實際上為這場斗爭做了個總結,這就是作者構思這篇墓碑記的出發點。
(二)本文與其它墓碑記有什么不同?
分析:墓碑記在古代文體中屬于雜記,因為它必須說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跡,要抒發作者對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時還要由敘入議,談一點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將記敘、抒情和議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而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記又有所不同:它有著濃郁的政治色彩。因為五位義上是在反閹黨斗爭中犧牲的,作者站在當時的進步社團復社的政治立場上,在歌頌他們“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同時,又嚴厲地批判了閹黨的罪惡行徑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質——這種對比的論述方式是貫穿全文始終的。
議論,這是本文的核心。
(三)在課文中劃出轉換行文角度的過渡句并說明它們的作用。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嗚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結住敘事以引起議論。
第2自然段的最后“獨五人之激繳,何也?”一句設問引起敘事。
第3自然段的開頭“予猶記……”,其作用領起敘事。
第5自然段的開頭“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敘事已終結,由此轉入大段議論。
第6自然段的開頭“由是觀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議論并進一步展開。
(四)本文思想內容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分析:
1.進步性:
(1)作者站在反對閹黨,支持群眾抗暴斗爭的政治立場,歌頌了五義士“激于義而死”的斗爭精神,同時也看到了群眾斗爭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頌群眾的偉大斗爭,這是很可貴的。
(2)張博領導的“復社”,在當時是一個進步的文社。他們提出詩文應該反映時代,表達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要為政治斗爭服務。張博在創作實踐中實現了這一思想,寫出了反映現實斗爭、內容感人至深的,成為明末古文運動的一面旗幟。文章所體現的文學必須為現實政治斗爭服務的思想,對后世作文有相當的作用。
2.時代局限性:
(1)作者所主張的“義”(“激于義”、“激昂大義”等),是站在反閹斗爭的立場上,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為人民的事業奉獻一切的“正義”不可相提并論。
(2)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頹覆亡的趨勢,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瀾,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3)作者推崇五義上的義舉,卻也流露出對“生于編伍”、“素不聞詩書之訓”、“人人得而隸使之”的輕視態度,這種門第等級觀念,表現了封建立大夫知識分子的思想局限,這又是那個時代使然。
(五)本文采用了哪些寫作手法?
分析:
1.敘事議論的有機結合。
本文敘事議論有機結合的寫法有:敘中帶議;敘后發議;議中夾敘。其特點:(1)敘有重點,議有中心;(2)敘議交錯,銜接緊密。作用是:本文從“五人者,……激于義而死焉者也”寫起,事實隨議論的需要而敘述,議論隨敘事的內容而展開;敘事是議論的基礎和根據,議論又使敘事的意義更加顯豁,而且不論敘述或議論,都情辭激注,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增強敘述和議論的感染力量。(參考人教社《中語參》高中第二冊和《教學通訊》(文科版)2/1981徐應佩、周溶泉:(談的敘論結合))
2.正反對比手法。
本文反復運用正反對比手法,來突出五義士犧牲的光榮,寫得極為生動有力。首先把五人的死同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進行比較,初步揭示五人“激于義而死”的意義。其次把五人的表現同縉紳的所作所為比較,使讀者領會到五人“激于義而死”的意義是多么重大!再次把五人的死同高爵顯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較,正確地闡明了人們應有的生死價值觀,也更加熱烈地頌揚了五人“激于義而死”的獻身精神。最后,作者假設五人的另一種情況,同他們自身比較,使人們覺得五人是死得其所。
把握了以上四個環節的比較,就能準確理解作者的褒貶感情和他所闡明的“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設計
(-)導入 新課。
在“鴻門宴”上,項羽因為害怕擔當“不義”之名,終于讓劉邦得以脫逃,縱虎歸山,鑄成大錯。其實項羽真正注重的不過是一個“名”,他企圖“名正言順”的爬上帝王的寶座。其人雖不可一概抹殺,其“義”卻不足為訓。
在我國歷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們舍生取義,前仆后繼,或藐視權貴,或為國為民,不務虛名,不圖私利,他們跟項羽有著很大不同!現在我們來學習張博的,文中記述了顏佩韋等五人的“蹈死不顧”,會幫助我們“明死生之大”,加深對“義”的認識與理解。
(二)檢查引導。
1.結合課文注釋給下列字注音。
閹 旌 湮 ? 緹 ?
溷 ? ? 詈 逡 ?
2.區別下面各組字的形音義,先注音后組詞。
?( )________ ?( )_______
檄( )________ ?( )________
緹( )_______ 佯( )_________
堤( )_______ 徉( )__________
噪( )_______
燥( )_______ 謚( )__________
躁( )_______ 隘( )__________
3.指名朗讀課文,口頭復述課文主要內容。
4.簡要提供課文有關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學生預習時提供)。
(1)五義土。
顏佩韋(商人,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楊念如(閶門外鬻衣)、沈揚(牙儈)、馬杰(練武玩棒)、周文元(周順昌的轎夫)。顏佩韋等人過去互不相識,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順昌也毫無交往,在周順昌被捕時,他們完全是出于義憤才自發參加斗爭的。五人被捕后,對自己的作為,理直氣壯,毫不隱諱。天啟六年七月中,蘇州城里布滿警衛,戒備森嚴,就在閻門外吊橋上,五義上大罵魏忠賢和毛一鷺,從容就義。臨刑時,幾萬市民含淚同五人訣別。
(2)周順昌(1584~1626),字景文,號蓼(?)洲,蘇州吳縣人。萬歷進土,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選員外郎。為人正直、清廉,疾惡如仇,對民間疾苦多所關注,后辭官還鄉。原應天巡撫周起元被罷官時,周順昌指斥魏閹并為之送行。天啟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過蘇州,周順昌與他“周旋票日”,還把女兒許配魏大中的孫子。魏忠賢獲悉此事后指使東廠特務羅織罪名,借機陷害。天啟六年三月,周順昌被逮到北京,在獄中受盡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獄中,年四十三歲。到崇偵元年才得以昭雪,贈太常卿,溢忠介。(詳見人教社《中語參》高中第二冊) (3)張博與復社。張博(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明未太倉(現江蘇省太倉縣人)。崇恢四年進土,“復社”的創始人和領袖。復社成立于意宗天啟末年,是和閥黨斗爭的東林黨的繼續,他們自認為東林黨的繼起者。復社是文社,但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能與政治斗爭相結合,在歷史上是很少有的現象。
(三)補充介紹作者。
張博自幼勤學,所讀之書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書齋曰“七錄齋”(其專集之名即來源于此)。 18歲那年,魏忠賢閹黨開始專政,政治更加黑暗,東林黨人受到殘酷鎮壓。本文作于魏忠賢“投繯道路”(1627年冬)之后,當是崇偵元年(1628年),其時他 26歲。
(四)介紹時代背景——蘇州市民反閹黨暴動概況。
1.暴動的導火線是周順昌被逮捕。
教師簡介周順昌:曾任吏部主事,為官清廉正直,離京返鄉時只有"行李一肩"。天啟五年(1625年),吏科都給事魏大中被捕路經蘇州,順昌與之周旋累日,以其女許配魏之孫。經騎趣行,語侵順昌,順昌張叱之日:“若不知世間有不畏死男子耶?”以是革職。次年,閹黨追彈原江蘇巡撫周起元,詞連順昌,于三月十五日矯詔逮捕了他。六月十七日在獄中遇害,時年43歲。 2.學生口述蘇州市民暴動經過。(略)。
3.簡介魏忠賢(1568~1627):熹宗為皇太孫時,魏忠賢侍候他很小心,導之宴游,甚得他的歡心。1620年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禮秉筆太監,兼掌東廠。魏又與惠宗的乳母客氏勾結,從此掌握大權,自稱九千歲,并廣置黨羽,殘酷殺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天啟七年(1627)八月竟宗死,懷宗即位,十一月發配他去鳳陽守陵,行至阜城,其黨徒密報錦衣衛將來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縊而死。
(五)誦讀第1段。
步驟:齊讀一遍后,學生提出難詞難句,解答后再齊讀一遍,然后進行評點。評點方式有三:①學生用鉛筆在課本上評點,教師巡視中發現好的評點,向全班推薦;②教師提問,學生答問,再加以概括,使之成為評語;③教師作補充。評點后練習背誦并作檢查。(以下各段同此)
評點:五人者,蓋當寥洲周公之被逮(為第3段敘事張本),激下火而死焉者也(為第4~6段議論張本;“義”,全篇綱領)。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首提“賢士大夫”)請于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點墓碑)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用感嘆結住敘事,為下文蓄勢。)
寫法指要:作墓碑記,故先敘墓之由來;況此墓來得不尋常,尤非先說不可。此段純屬敘事,用一個“盛”字作結,卻將作者胸中議論托出,何等筆力!
(六)誦讀第2段。
評點: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極言為時之短。這是引導句,為的是引出下面的議論)。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一比,與常人比)?獨五人之??,何也?(承上段‘盛”字。)
寫法指要:此段不接著敘五人之死的經過,卻就建墓事生發議論,以常人與五人對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為結尾張本。由此再進一步展開,真可謂“出奇制勝”。(略釋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內容大多可以化為啟發提問,不是由教師說出。(下同)
(七)誦讀第3段。
評點:予猶記周公之被逮(“猶記”統領本段敘事。“周公之被逮”承開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周公義者,吳民亦義者,“義”是一段敘事主旨),斂發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而仆之。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須對照下文“矯詔紛出”,義勇如見)。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日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此處點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分之爆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解釋:①“緹綺”之“騎”讀?②“誰為哀者”,據上文“哭聲震動天地”,緹騎之間應為“為誰而哀”或“為哀者誰”,此系倒文,不能譯為“誰在哭”。③“以呵”“以免”的“以”,同“而”。④“?然”,五人墓成“一”字形排列,次第相鄰,今日所見如此。
寫法指要:本段敘蘇州市民反閥黨斗爭始末,而以“激于義”三字為統帥,至五人姓名縣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蓋為下文蓄勢。
(八)誦讀第4段。
評點: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而死(非“激于義”,何 能如此!“然”,帶出一層新意)。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有賢士大夫(二提“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而函之,卒與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再次照應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寫法指要:將五人當刑時的表現作為一個獨立層次來寫,進一步突出了“激于義而死”一語。以上兩段皆敘事,承首段而來。
(九)誦讀第5段。
評點: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議論)!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易故哉(二比——與細紳易志者比。用疑問句式表出:上句用“欽”,下句用“哉”,褒貶之意昭然若揭。二問中重在第二問,下文即回答)?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債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五人之死關系到當時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正義已伸張),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解釋:“非常之謀”,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上(熹宗)不豫(病危)時,魏忠賢張(囂張)甚,中外危懼。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懷宗)入,諭以當為堯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宜(皇后,熹宗之后)為托,及委用忠賢語。信王出,上崩。忠賢自出,迎王太。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店也。是時群臣無得見王者,王秉燭獨坐。或曰,忠賢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時未可,止之。”
寫法指要:本段只論述五人之死在當時政治斗爭中的意義,仍是在“義”字上做文章,這是為下段更深一層的議論作鋪墊。
(十)誦讀第6、7段。
評點: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暗指魏黨),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杜門(兩種作法,一般丑態),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與“高爵顯位”之畏死比)?是以寥洲周公,忠義暴干朝廷,贈溢美顯,榮于身后(結住寥洲周公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結住五人事),凡四方之土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雖死猶生,何等榮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勢振宕。四比——設想之比,以五人“盡其天年”與今之“百世之通”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土之悲哉(非經魏閹之亂,不能作此悲壯語)?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記緣由點明全篇主旨)。
賢士大夫者,?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上文兩次提到“賢士大夫”,、此處再結一句,以示其“買?”、“墓葬”之功不可滅)。
解釋:①“為人記”,替它寫了這篇墓碑記。“記”,不是記述,而是指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闡明死的重大意義。“死生”,偏義復詞,偏“死”,“生”無義。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語出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有”,同“或”,或許。作者用的是委婉說法,使行文有波瀾。
寫法指要:前段說五人之死在政治斗爭中的重大意義,本段更進一層說五人激于義而死,死有重于泰山,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講究,連用四個長句,氣勢磅礴,波瀾橫生,如長江之水,一瀉千里,勢不可擋。用的是“卒章顯志”舊法,卻又有其創新之處,讀后使人胸襟開闊。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十一)齊背全文。
(十二)總結全文。
1.記敘、議論和抒情的有機結合。
先讓學生劃分本文結構層次(分三部分),然后按部分畫出示意圖表,并指出這三者結合的方式。
注:抒情融于記敘和議論之中,是不言自明的。
2.對比論述方式。
在評點中已經涉及,小結中只要求學生說出各項對比的作用(死得光明磊落,為伸張正義而死,死得榮耀且有價值,令人懷念),而集中到一點就是“匹夫有重于社稷”,突出了文章中心。
這一條不必作過細分析。
3.語言積累。
名詞活用如動詞:
旌:旗的一種?表彰。 例:以旌其所為。
墓:墳墓?建墓。 例:去今之墓而葬焉。
函:木匣?用木匣裝起來。 例:買五人之?而函之。
古今異義的詞語:
當道:執掌政權的人。 例:郡之賢土大夫請于當道。
私人:黨羽。例: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首領:指頭顱。例: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眠之下。
非常:超出尋常。例:非常之謀難于碎發。
視:比例: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小資料】
(一) 時代背景。
明朝萬歷年間,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況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國首富之區,情況更加惡劣。明神宗朱翊韻連年發動對外戰爭,大肆營建宮殿,為搜刮財物,他大興礦稅,通都大邑,都設稅監,稅監又濫用群小,布滿城鄉,竭力榨取、掠奪。一時間農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發多次大規模群眾性的抗稅、反稅、懲治稅監的斗爭。其中以蘇州紡織工人葛成領導的擊殺稅監孫隆等人的抗稅斗爭影響尤為巨大。
當時江南地主階級中一部分知識分子為了政治清明,減少社會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議論朝政。因為他們的領袖顧憲成、高攀龍、錢一本等在江蘇無錫東林書院講學,所以這些知識分子就被稱為東林黨。對于當時反礦稅、反稅監的斗爭,他們不僅同情,而且積極支持并參加。如黨人李三才以右金都御史總督增運,巡撫鳳陽諸府時,曾請求朝廷停收礦稅,還捕殺作惡多端的稅吏爪牙。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賢受命為司禮秉筆太監,執掌要職;后來他又兼掌特務機關東廠,加緊鎮壓人民和官員中的反對派,實行閉黨專政。嘉宗初年,東林黨人在朝任職的人還較多,他們一再上疏嘉宗,反對魏忠賢,反對橫征暴斂,反對專制統治,要求任用賢能,關心民生,允許知識分子公開講學,議論朝政。這些主張是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嘉宗的包庇,東林黨人的斗爭都遭到失敗。在朝的東林黨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職、貶調,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廣大人民深受閹黨之害,同情并支持東林黨人。因此,當閹黨在天啟六年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東林黨人周順昌時,一場廣大人民群眾反抗閹黨的暴動就爆發了。
(二)周順昌簡介。
周順昌(1584~1626),字景文,號蓼洲,蘇州吳縣人。萬歷四十一年中進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獄的官)。他為人正直、清廉,關注民間疾苦。在萬歷四十二年福州市民反對魚肉人民的稅使高空(閹黨)的斗爭中,他堅定地站在市民一邊。后來進入吏部,任文選司員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事),他雖掌管人事大權,但仍極清廉正直。后來離京回南方時,只有“行李一肩,都門嘆為稀有”。對于涉及“邪正是非”的事,他“熱血橫流,聲色俱厲”。像他這樣的人,人民歡迎,閹黨不容,被魏忠賢列名《東林點將錄》(聞黨捕人的黑名單)。
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過蘇州,當時請假家居的周順昌激于大義,竟與魏“周旋累日”,還把女兒許配魏的利、子。在談話中,切齒痛罵閑黨。這事被提騎報告魏忠賢,周順昌終于被革職。
周順昌在蘇州家居時,對地方上“小民冤抑未伸,并水旱征稿之事,必力請于當事”;對貧苦的書生,他大力幫助扶持,所以“民深德之”。
周順昌被罷官后,閹黨仍不罷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蘇巡撫周起元被罷官時,周順昌曾為文送他,其中有贊美周起元,斥責閉黨的話。后來蘇杭織造李實(太監)同魏忠賢的爪牙新任江蘇巡撫毛一鴛勾結,追彈周起元,把周順昌也帶進去,說兩周勾結,貪污了上交的袍料。因此矯詔下,周順昌被捕。
周順昌于天啟六年三月被逮到北京,在獄中被拷打得體無完膚,仍痛罵魏忠賢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獄中,年四十三歲。到崇須元年才得到昭雪,說忠介。
(三)五義土簡介。
周順昌被捕時,群眾萬余人尾隨。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顏佩韋,高舉著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說話的,跟我來!”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順昌吃官司。市民馬杰也一路敲梆子,號召群眾。當閹黨爪牙塔騎威脅群眾時,馬杰破口大罵魏忠賢,楊念如、沈揚也上前仗義陳詞,不許東廠提騎逮捕周,順昌,緹騎惱羞成怒,拔出利劍,揚言要割掉馬杰的舌頭,聚觀的市民鼓噪起來,提騎更加兇橫,首先舉劍撲擊沈揚、楊念如。這時周順昌的轎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奪取了提騎的武器,同提騎扭打起來,結果額頭受傷。聚觀的市民一見提騎動武傷人,就一起鼓噪圍攻,嚇得堤騎們東逃西竄,有的爬上樹頂,有的躲到廁所里,有的逃上屋頂。其中一個提騎被群眾踢破腦袋,當場斃命,另一個被群眾用雨傘、未履打死。
顏佩韋等五人過去互不相識,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順昌也毫無交往,完全是激于義憤才自發參加斗爭的。
那天傍晚,恰巧又有另一伙提騎,逮捕黃尊素,路過蘇州,在碼頭上強賒硬買,于是五人又和群眾一起毆打了這伙緹騎,放火燒了提騎的船,連皇帝的詔書都沉到河底。
五人被捕后,對自己的作為,理直氣壯,毫不隱諱。七月中,蘇州城里布滿警衛,戒備森嚴,就在閥門外吊橋上,五位壯士大罵魏忠賢和毛一鷺,從容就義。臨刑時,幾萬市民含淚同五人訣別。
事后,為了抗議殺害五人,蘇州市民曾倡議拒用天啟錢達十個月之久。群眾斗爭的威力,驚得氣焰囂張的魏忠賢“道巡畏義”,從此“不敢復有株治”。十一個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賢失了靠山,畏罪自殺。蘇州人民倡議公葬五位義士,一夜之間,把毛一鷺為向魏忠賢獻媚而監造的魏忠賢生調折為平地,在它的廢基上修建了五義士的墓。
(四)作者簡介。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明末太倉(現在江蘇省太倉縣)人。晚明政治活動家和文學家。張浮自幼勤學,所讀書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書房為“七錄齋”。凈青年時候正是魏忠賢閹黨專政,東林黨人受到殘酷鎮壓的時代。他懷著救國救民的強烈愿望,以繼承東林為己任,結納社會上有節氣,有操守,有學識的士大夫知識分子,重視發現和推舉有操守的學者,組織了愛國社團復社,成為復社的領袖。
在文學上,針對當時士大夫空疏不學的弊病,他提出“興復古學”的主張,同時強調“居分之世”,必須“為分之言”,“各為有用”。他寫過不少抨擊時政的文章,內容充實,風格樸質。曾編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錄齋集》等。
(五)譯文。
五(個)人,(是)周公墓洲被(閹黨)逮捕時,為正義所激奮而死于這件事的。到了現在,(吳)郡的賢士大夫向當權的人請示,就清理魏閹已廢的生沉的舊址來安葬他們,并且在他們的墓門立碑,來表揚他們的事跡。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五人的犧牲,二巨離現在修墓安葬在這里,時間不過十一(個)月罷了。(在)十一個月當中,那些富貴的人,官運亨通的人,他們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沒不足稱道的。也太多了,何況(在)鄉間的沒有聲名的人呢?唯獨(這)五(個)人光明顯耀,什么緣故呢?
我還記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們(復)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為讀書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張正義,募集錢財送他起行,哭聲震天動地。(閹黨爪牙)紅衣馬隊按著劍把上前,問道:“誰在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們打倒(在地上)。這時以大中丞官銜作蘇州巡撫的是魏閑的私黨,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蘇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嚴厲地高聲呵叱(的時候),就呼叫著追趕(他)。中丞躲到廁所里才逃脫了。不久,(他)以蘇州老百姓暴動(的罪名)向朝廷請示,追究(這件事),斬了(這)五(個)人,(他們名)叫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就是現在并埋在墳墓里的人。
然而,(這)五(個)人受斬刑的時候,神情昂然,喊著巡撫的名字而罵他,談笑著死去。(被)砍下的首級放在城上,臉色沒有一點改變。有幾位賢士大夫拿出五十兩銀子,買了五人的首級,用匣子盛好,終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現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個)人。
唉!在魏閹亂政的時候,當官而能夠不改變自己的志節的,(在)全國(這樣)的廣大地域,有幾(個)人呢?而(這)五(個)人生在民間,平時沒有受到過詩書的教誨,卻能為大義所激勵,踏上死地而不反顧,(這)又(是)什么緣故呢?況且(當時)假傳的圣旨紛紛發出,對有牽連的(東林)黨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終于因為我們蘇州(人民)的發憤一擊,(閹黨就)不敢再有牽連治罪(的暴行了);魏閹也猶疑不決,畏懼正義,篡位的陰謀難于立刻發動,(后來)等到當今皇帝即位,(魏閹)就吊死(在)路上,(這)不能說不是(這)五(個)人的功勞呀!
由此看來,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顯赫的高官一旦犯罪應受懲治(時),有的脫身逃跑,不能被遠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發為僧,閉門不出,或假裝瘋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們可恥的人格,卑賤的行為,比起(這)五(個)人的死來,(意義)輕重到底怎樣呢?因此周公墓洲,忠義顯露在朝廷,贈賜的官爵記號美好而光榮,在死后(非常)榮耀;而(這)五(個)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墓(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們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經過(五人墓時),沒有不跪拜而且流淚的,這真(是)百代(難得)的際通呀!不這樣(的話),假令(這)五(個)人保全他們的頭顱老死在家里,那么,(雖然)享盡他們的天然年壽,但人人都可以把他們當做仆役來使喚,怎么能夠使英雄豪杰們拜倒(墓前),在(他們的)墓道上緊握手腕表示非常憤慨,抒發他們作為有志之士的悲嘆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這(座)墳墓空有那(塊)石碑,就替它寫了這(篇)碑記,也借以說明死生的重大(意義),平民(一死),關系國家(興亡非常)重大啊。
(前面提到的)賢士大夫(是):太仆卿吳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孟長。
五人墓碑記 篇6
二十六
張 溥
一、教學目的:
1.了解本文夾敘夾議、正反對照揭示主題的寫作方法;
2.了解詞的活用,區別感嘆句和疑問句;
3.了解明末蘇州人民反抗閹黨迫害的正義行為和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第三、第四兩部分。
2.難點: 中心的表現及文言文的標點。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
憙拑
第一課時
憗拕
字詞正音:
閹yān(指太監) 湮yān(埋沒) 敫jiǎo(本指玉石潔白、顯耀、明亮)崐貲zī(同資) 緹騎tíjì(指明代錦衣衛) 失chì(擊) hùn(廁所)
累lěi(累積、連續) 豆dòu(頸項,這里指頭) 曷hé(同何) 繯huán(繩索崐的套子) 暴pù(同曝,顯露) 謚shì(死后追封的稱號) 牖yǒu(窗洞)
詈lì(罵) jǐong(光、明亮)
作者簡介: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江蘇太倉人,明末文學家。崇禎初崐年,他組織“復社”,以繼承東林(顧憲成、高攀龍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諷崐議朝政,閹黨稱他們為“東林黨”,被殘酷鎮壓)傳統自居,進行文學和政治崐活動,議論朝政,影響很大。張溥是知識分子中進步階層的代表,他所領導的崐“復社”活動,在當時有一定的政治意義。
時代背景:
明王朝為維護其反動統治,設立了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在全國范圍內由上崐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務統治。這些機構的組織者,大多是皇上寵信的宦官。崐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達七年之久。此時,魏閹黨羽遍布天下,異己崐排斥殆盡。明神宗(萬歷帝)時,統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稅監”加征稅賦。崐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多次進行抗暴斗爭。本文所寫,就是其中一次。
解題:
應天巡撫周起元得罪于魏閹而被免職。已削職鄉居的周順昌,同情周起元崐而當眾辱罵魏閹,魏因此懷恨在心。天啟四年,蘇州絲綢工業不堪剝削而罷工。崐當時,魏閹死黨、巡撫毛一鷺把“煽動”罷工的罪名強加于周順昌。天啟七年,崐魏閹用圣旨逮捕了周順昌,并趁機勒索,激起人民極大憤慨。于是趁毛一鷺等崐人逮捕周順昌之機,群起反抗。他們毀官府,殺緹騎,毛一鷺躲進廁所才免一崐死。這次斗爭被鎮壓后,朝庭在蘇州大肆捕人,顏佩韋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崐就義。不到一年,魏閹被明思宗貶往鳳陽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殺。周順昌崐冤案始得昭雪。蘇州鄉紳吳默等人收葬顏佩韋等五人尸體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崐──普惠祠內,并立了墓碑。
五 人者,蓋當蓼洲周公⑴之被逮, 激于義 而死焉者也。
(這) 個 是 周蓼洲先生 逮捕的時候 為正義激發 于這件事的
蓋:發語詞 當:在……的時候 之,取獨 而:結果連詞 焉:于之
至于今,郡 之賢士大夫⑵請于當道⑶, 即 除⑷魏閹廢祠⑸之址 以
到現在 吳郡的 向執政的人請示后 立即修整 的地址來
于:介詞
葬 之; 且 立石 于其 墓之門,以旌⑹其 所為。嗚呼,亦
安葬他們的遺體 并且樹立石碑在他們 門前 表揚他們的行為 也
盛 矣哉⑺!
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簡析: 首句解釋,緊扣題目,概括交代死因。“義”是本文的綱領,下文崐敘事、議論都緊扣義字,用感嘆句贊頌五人身后的榮耀,收住敘事,轉入議論。
夫五人之死,去⑻今之墓⑼而葬 焉, 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⑽。夫十有
距離 修墓來埋葬他們 那時間只
墓:名作動,修墓 而:表順承 止通只 有通又
一月之中,凡 富貴之子,慷慨 得志 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⑾
所有 的人 意氣昂揚躊躇滿志這類人 生病 埋沒
凡:任選 之:代詞 疾病:名作動,生病
而不足 道 者,亦已眾矣⑿,況 草野之無 聞 者歟⒀? 獨 五人之
值得再說的人 太多 何況鄉間 沒有聲名 唯獨這 死崐 之:取獨
⒁, 何 也⒂?
得光榮顯耀呢 是什么原因呢
簡析: 寫出時間之短,變化之大,聯想到有錢人家的子弟和鄉間默默無聞崐的人,都不值得提,用對比的手法,突出五人與眾不同,用“何也”發人深思,崐引起下文。
一、交代五人墓的緣起,指出五人的死不同尋常。
憙拑
第二課時
憗拕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 在丁卯⒃三月之望⒄。吾社之 行 為 士
是 年三月十五日 那些道德品行可作為讀
之:取獨
先 者⑴,為之聲 義⑵,斂 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⑶
書人表率的人 替他聲張正義 募集錢財來為他送行 穿紅衣服
之:代周順昌 貲通資
按 劍而前,問“誰為哀 者? ”眾不能堪, 而仆之⑷。
的馬隊握著 上前 是同情的人 忍受 (把他們)打倒在地上
而:表修飾 仆:使動,使……倒下
是時以大中丞 撫吳 者⑸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⑹也;吳之
這時用 身份擔任吳郡巡撫的人是 心腹 是由他主使的
所由:由所,介賓倒裝
民方 痛心⑺焉, 于是乘其厲 聲以呵⑻, 則噪 而相逐。中丞匿于
正在痛恨 這件事 趁他嚴厲地高聲呵叱的時候 喊叫著追逐他 躲在
以同而 相:一方對一方,相當于他
藩⑼以免。 既而 以吳民之亂 請于朝⑽, 按 誅
廁所里才逃脫 不久(他)用 暴亂的罪名向朝庭請示 追究這件事斬了這
以相當于而 按通案,查究、追究
五人⑾, 曰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即 今之
(他們的名字)叫 就是 聚
然⑿在 墓者也。
集 埋在 的人
簡析: 這一段以簡括的筆墨,敘述了抗暴斗爭的時間、經過,揭示了起因,崐敘述“激于義而死”的經過,體現五人之“ ”。
然五人之當 刑⒀也, 意 氣 揚揚, 呼 中丞之名而詈⒁之;
接受斬刑的時候 神態氣勢昂然自若 喊著 罵
之,取獨 而:表修飾
談笑以死, 斷頭 置(于)城 上,顏色不 少 變。有賢 士大夫發 五
著死去 砍下的頭懸掛在城墻 臉色沒有一點改變 賢明紳士 拿出
十金⒂,買五人之 ⒃而函⒄之, 卒 與尸合⒅, 故今 之墓中
銀子 用木匣裝起來(頭)終于和身合在一起 現在的 是
函:名作動 之:代頭
全乎 為五人也。
完整的
簡析: 這一自然段追敘五人犧牲的壯烈情景。寫出他們慷慨激昂、橫眉冷崐對閹黨、視死如歸的氣慨,再寫賢士大夫的義舉,足見五人死義感人之深,最崐后照應“墓而葬焉”。
第二部分: 追敘五人與閹黨斗爭的經過與慷慨就義的情景。
嗟夫!大閹之亂⑴, 縉紳⑵ 而能不易 其 志者,四海之 大,
魏忠賢專權作亂的時候 做官的人 改變自己志向 全國這么大崐 而……者:定語后置標志 之:代詞,這么崐
有幾人歟? 而五人生于編伍⑶之間,素 不 聞 詩書⑷之訓, 激昂(于)大
呢 在民間 平素沒有聽到經書 教誨 被大義所激崐
義⑸,蹈 死⑹不顧, 亦 曷⑺故 哉? 且 矯詔⑻ 紛 出,
勵 踏上死地不回頭(這)又是什么緣故呢 并且假托皇帝的命令紛紛發出來
曷通何
鉤黨之捕⑼ 遍于天下,卒 以 吾郡 之發 憤 一 擊, 不
逮捕同黨的人 及全國 終于因為吳郡的人民 發出憤怒地一次痛擊(閹黨)
鉤黨:有牽連的黨人 之,取獨
敢復有株 治⑽;大閹亦逡巡 畏 義⑾,非常之謀⑿ 難于猝 發,
再 牽連治罪 猶豫不決畏懼正義 篡奪帝位的陰謀 立即發動
待 圣人 之出⒀而投繯(于)道路⒁,不可謂非 五人之力也。
等到當今皇上 即位就 能說不是 功勞
簡析: 本段由記敘轉入議論,反面揭示出縉紳的阿諛奉承的無恥行徑,和崐五義士高尚情操形成鮮明對比,顯出五人死義的可歌可泣。“且”字一轉,追崐敘魏閹專權的黑暗,由于人民的反抗,不敢篡位,落個投繯的下場,從而體現崐五人捐軀的斗爭關系天下人民的生死禍福、國家的安危存亡。最后雙重否定肯崐定五人反閹斗爭的巨大貢獻和死義的重大意義。
憙拑
第三課時
憗拕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⒂, 一旦抵罪⒃, 或脫身以逃,
做大官身居顯位的人 犯罪應受懲治時 而
之:湊足音節 則:順承連詞,不譯
不能容 于遠近, 而又有剪發 杜門⒄ 佯 狂⒅不知所之⒆者,其
收容被 的百姓 為僧閉門不出 假裝瘋狂 往哪里去的
于:表被動 遠近:形作名 之:動詞,去、往崐
辱 人 賤 行⒇,視(21)五人之死, 輕 重固 何如 哉⑴?
可恥的人格卑賤的行為 與 相比(誰) (誰) 到底怎么樣呢
視:與……相比
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⑵于朝廷, 贈謚 美 顯⑶,榮于身后;而五
顯露 (皇上) 謚號美好而光榮 死后也光榮
人亦得以 加其 土封⑷,列 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凡 四方
能因此為他們修建(一座)大墳 刻上 在 (立碑)所有各方
加:修建 土封:墳墓
之士 無有不過而 拜 且泣者, 斯固 百世 之遇也⑸。不然,
人士沒有經過墓前不下拜 哭泣的 這實在是百年難得的遭遇 這樣的崐
令五人者保其首領⑹以老于戶牖之下,則 盡其天年, 人
話 使 頭顱 老死在家中 就是(平安)度完他們的一生 人們
戶:門 牖:窗 下:下面
皆得 以 隸 使之⑺,安能屈⑻豪杰之流, 扼腕(于)墓道⑼,
都可以把他們當做奴隸來使喚 這一類人物 在墓前表示憤慨
隸:名作狀,當做奴隸 屈:使動,使……屈身
發 其 志士之悲 哉⑽? 故予與同社諸 君子哀 斯墓之徒⑾有其 石也而
抒發他們 悲憤呢 各位先生惋惜 空 那塊石碑就
之:取獨
為之 記, 亦以(之) 明 死生之大⑿,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⒀。
它(作了)碑記 用(它)來說明 重大意義 平民對于國家有重大意義崐 之:代碑 明:形作動 大:形作名,重大意義 匹夫:代五人
此自然段論五人對國家的貢獻,從反面揭示“高爵顯位”的“辱人賤行”,崐再一次對比突出五人死義的重大意義。再正面敘述,以周順昌死后作陪襯,照崐應開頭;再從反面設想五人如不死于義,雖得終天年,但生命毫無意義,對他崐們的死作了進一步的說明和肯定。結尾句是結論,把論題提高到理論高度,表崐明作者比較正確的觀點。
第三部分: 再次肯定周順昌和五人的功績、影響,指出人民于國家的重大作用。
賢士大夫者, 卿因之吳公⒁,太史文起文公⒂,孟長姚
(上文提到的)賢明士紳 是 吳因之先生 文文起先生 姚孟長崐
公⒃也。
先生
結尾交代賢士大夫的姓名,是補白性的文字。
小結:
一、本文以明確的立場,愛憎分明的感情,高度評價了五位義士在反閹黨的斗崐爭中慷慨捐軀的事跡,充分肯定了他們對國家的貢獻和對后世的重大影響。
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崐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 認為平民百姓是理所當然地不懂道理崐的、受奴役的,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三、寫作特點:
1.敘事議論有機融合
本文有敘有議,就全篇說,是先敘后議,一、二兩段敘事(五人墓緣起、崐斗爭事跡)、三段評議五人死義的重大意義,是議論部分,但敘中有議,議中崐有敘。一段敘述五人墓緣起后,插入一段議論,贊揚“五人之 ”,然后接崐敘五人斗爭事跡,三段在稱贊五人“激昂大義,蹈死不顧”后,接敘“矯詔紛崐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的事實,以論證五人之死的重大意義,敇議論隨敘事內崐敇容而發,事實隨議論的需要而敘敋。從二者關系看,敘五人事跡是議論的基礎和崐根據,議論使五人事跡益見光輝,敘事與議論相輔相成,統一于“義”這一綱崐領之下,有機融合,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2.反復對比
作用: 使五人之義躍然紙上,突出展現他們慷慨死義的壯烈事跡。
對比: ⑴富貴之子、士大夫不關心國事無所作為死不足道和五人對比;
⑵大閹之亂變節易志的縉紳和五人的對比;
⑶高爵顯位的辱人賤行和五人對比;
⑷假想五人不死于義盡其天年而毫無意義和五人之死對比。
作業 :
[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第三題、第四題、第五題、
五人墓碑記 篇7
一、教學目的:
1.了解本文夾敘夾議、正反對照揭示主題的寫作方法;
2.了解詞的活用,區別感嘆句和疑問句;
3.了解明末蘇州人民反抗閹黨迫害的正義行為和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第三、第四兩部分。
2.難點: 中心的表現及文言文的標點。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一、字詞正音:
閹yān(指太監) 湮yān(埋沒) 敫jiǎo(本指玉石潔白、顯耀、明亮)崐貲zī(同資) 緹騎tíjì(指明代錦衣衛) 失chì(擊) hùn(廁所)
累lěi(累積、連續) 豆dòu(頸項,這里指頭) 曷hé(同何) 繯huán(繩索的套子) 暴pù(同曝,顯露) 謚shì(死后追封的稱號) 牖yǒu(窗洞)
詈lì(罵) jǐong(光、明亮)
二、作者簡介: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江蘇太倉人,明末文學家。崇禎初年,他組織“復社”,以繼承東林(顧憲成、高攀龍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諷議朝政,閹黨稱他們為“東林黨”,被殘酷鎮壓)傳統自居,進行文學和政治活動,議論朝政,影響很大。張溥是知識分子中進步階層的代表,他所領導的“復社”活動,在當時有一定的政治意義。
三、時代背景:
明王朝為維護其反動統治,設立了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在全國范圍內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務統治。這些機構的組織者,大多是皇上寵信的宦官。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達七年之久。此時,魏閹黨羽遍布天下,異己排斥殆盡。明神宗(萬歷帝)時,統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稅監”加征稅賦。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多次進行抗暴斗爭。本文所寫,就是其中一次。
四、解題:
應天巡撫周起元得罪于魏閹而被免職。已削職鄉居的周順昌,同情周起元而當眾辱罵魏閹,魏因此懷恨在心。天啟四年,蘇州絲綢工業不堪剝削而罷工。崐當時,魏閹死黨、巡撫毛一鷺把“煽動”罷工的罪名強加于周順昌。天啟七年,魏閹用圣旨逮捕了周順昌,并趁機勒索,激起人民極大憤慨。于是趁毛一鷺等人逮捕周順昌之機,群起反抗。他們毀官府,殺緹騎,毛一鷺躲進廁所才免一死。這次斗爭被鎮壓后,朝庭在蘇州大肆捕人,顏佩韋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義。不到一年,魏閹被明思宗貶往鳳陽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殺。周順昌冤案始得昭雪。蘇州鄉紳吳默等人收葬顏佩韋等五人尸體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內,并立了墓碑。
五、解釋字詞、串講課文
五 人者,蓋當蓼洲周公⑴之被逮, 激于義 而死焉者也。
周蓼洲先生 逮捕的時候 為正義激發 于這件事的
蓋:發語詞 當:在……的時候 之,取獨 而:結果連詞 焉:于之
至于今,郡 之賢士大夫⑵請于當道⑶, 即 除⑷魏閹廢祠⑸之址 以
到現在 吳郡的 向執政的人請示后 立即修整 的地址來
于:介詞
葬 之; 且 立石 于其 墓之門,以旌⑹其 所為。嗚呼,亦
安葬他們的遺體 并且樹立石碑在他們 門前 表揚他們的行為 也
盛 矣哉⑺!
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簡析: 首句解釋,緊扣題目,概括交代死因。“義”是本文的綱領,下文敘事、議論都緊扣義字,用感嘆句贊頌五人身后的榮耀,收住敘事,轉入議論。
夫五人之死,去⑻今之墓⑼而葬 焉, 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⑽。夫十有
距離 修墓來埋葬他們 那時間只
墓:名作動,修墓 而:表順承 止通只 有通又
一月之中,凡 富貴之子,慷慨 得志 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⑾
所有 的人 意氣昂揚躊躇滿志這類人 生病 埋沒
凡:任選 之:代詞 疾病:名作動,生病
而不足 道 者,亦已眾矣⑿,況 草野之無 聞 者歟⒀? 獨 五人之
值得再說的人 太多 何況鄉間 沒有聲名 唯獨這 死崐 之:取獨
⒁, 何 也⒂?
得光榮顯耀呢 是什么原因呢
簡析: 寫出時間之短,變化之大,聯想到有錢人家的子弟和鄉間默默無聞的人,都不值得提,用對比的手法,突出五人與眾不同,用“何也”發人深思,引起下文。
總結:交代五人墓的緣起,指出五人的死不同尋常。
第二課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 在丁卯⒃三月之望⒄。吾社之 行 為 士
是 年三月十五日 那些道德品行可作為讀
之:取獨
先 者⑴,為之聲 義⑵,斂 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⑶
書人表率的人 替他聲張正義 募集錢財來為他送行 穿紅衣服
之:代周順昌 貲通資
按 劍而前,問“誰為哀 者? ”眾不能堪, 而仆之⑷。
的馬隊握著 上前 是同情的人 忍受 (把他們)打倒在地上
而:表修飾 仆:使動,使……倒下
是時以大中丞 撫吳 者⑸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⑹也;吳之
這時用 身份擔任吳郡巡撫的人是 心腹 是由他主使的
所由:由所,介賓倒裝
民方 痛心⑺焉, 于是乘其厲 聲以呵⑻, 則噪 而相逐。中丞匿于
正在痛恨 這件事 趁他嚴厲地高聲呵叱的時候 喊叫著追逐他 躲在
以同而 相:一方對一方,相當于他
藩⑼以免。 既而 以吳民之亂 請于朝⑽, 按 誅
廁所里才逃脫 不久(他)用 暴亂的罪名向朝庭請示 追究這件事斬了這
以相當于而 按通案,查究、追究
五人⑾, 曰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即 今之
(他們的名字)叫 就是 聚
然⑿在 墓者也。
集 埋在 的人
簡析: 這一段以簡括的筆墨,敘述了抗暴斗爭的時間、經過,揭示了起因,崐敘述“激于義而死”的經過,體現五人之“ ”。
然五人之當 刑⒀也, 意 氣 揚揚, 呼 中丞之名而詈⒁之;
接受斬刑的時候 神態氣勢昂然自若 喊著 罵
之,取獨 而:表修飾
談笑以死, 斷頭 置(于)城 上,顏色不 少 變。有賢 士大夫發 五
著死去 砍下的頭懸掛在城墻 臉色沒有一點改變 賢明紳士 拿出
十金⒂,買五人之 ⒃而函⒄之, 卒 與尸合⒅, 故今 之墓中
銀子 用木匣裝起來(頭)終于和身合在一起 現在的 是
函:名作動 之:代頭
全乎 為五人也。
完整的
簡析: 這一自然段追敘五人犧牲的壯烈情景。寫出他們慷慨激昂、橫眉冷對閹黨、視死如歸的氣慨,再寫賢士大夫的義舉,足見五人死義感人之深,最崐后照應“墓而葬焉”。
第二部分: 追敘五人與閹黨斗爭的經過與慷慨就義的情景。
嗟夫!大閹之亂⑴, 縉紳⑵ 而能不易 其 志者,四海之 大,
魏忠賢專權作亂的時候 做官的人 改變自己志向 全國這么大崐 而……者:定語后置標志 之:代詞,這么
有幾人歟? 而五人生于編伍⑶之間,素 不 聞 詩書⑷之訓, 激昂(于)大
呢 在民間 平素沒有聽到經書 教誨 被大義所激崐
義⑸,蹈 死⑹不顧, 亦 曷⑺故 哉? 且 矯詔⑻ 紛 出,
勵 踏上死地不回頭(這)又是什么緣故呢 并且假托皇帝的命令紛紛發出來
曷通何
鉤黨之捕⑼ 遍于天下,卒 以 吾郡 之發 憤 一 擊, 不
逮捕同黨的人 及全國 終于因為吳郡的人民 發出憤怒地一次痛擊(閹黨)
鉤黨:有牽連的黨人 之,取獨
敢復有株 治⑽;大閹亦逡巡 畏 義⑾,非常之謀⑿ 難于猝 發,
再 牽連治罪 猶豫不決畏懼正義 篡奪帝位的陰謀 立即發動
待 圣人 之出⒀而投繯(于)道路⒁,不可謂非 五人之力也。
等到當今皇上 即位就 能說不是 功勞
簡析: 本段由記敘轉入議論,反面揭示出縉紳的阿諛奉承的無恥行徑,和崐五義士高尚情操形成鮮明對比,顯出五人死義的可歌可泣。“且”字一轉,追崐敘魏閹專權的黑暗,由于人民的反抗,不敢篡位,落個投繯的下場,從而體現崐五人捐軀的斗爭關系天下人民的生死禍福、國家的安危存亡。最后雙重否定肯崐定五人反閹斗爭的巨大貢獻和死義的重大意義。
第三課時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⒂, 一旦抵罪⒃, 或脫身以逃,
做大官身居顯位的人 犯罪應受懲治時 而
之:湊足音節 則:順承連詞,不譯
不能容 于遠近, 而又有剪發 杜門⒄ 佯 狂⒅不知所之⒆者,其
收容被 的百姓 為僧閉門不出 假裝瘋狂 往哪里去的
于:表被動 遠近:形作名 之:動詞,去、往
辱 人 賤 行⒇,視(21)五人之死, 輕 重固 何如 哉⑴?
可恥的人格卑賤的行為 與 相比(誰) (誰) 到底怎么樣呢
視:與……相比
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⑵于朝廷, 贈謚 美 顯⑶,榮于身后;而五
顯露 (皇上) 謚號美好而光榮 死后也光榮
人亦得以 加其 土封⑷,列 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凡 四方
能因此為他們修建(一座)大墳 刻上 在 (立碑)所有各方
加:修建 土封:墳墓
之士 無有不過而 拜 且泣者, 斯固 百世 之遇也⑸。不然,
人士沒有經過墓前不下拜 哭泣的 這實在是百年難得的遭遇 這樣的
令五人者保其首領⑹以老于戶牖之下,則 盡其天年, 人
話 使 頭顱 老死在家中 就是(平安)度完他們的一生 人們
戶:門 牖:窗 下:下面
皆得 以 隸 使之⑺,安能屈⑻豪杰之流, 扼腕(于)墓道⑼,
都可以把他們當做奴隸來使喚 這一類人物 在墓前表示憤慨
隸:名作狀,當做奴隸 屈:使動,使……屈身
發 其 志士之悲 哉⑽? 故予與同社諸 君子哀 斯墓之徒⑾有其 石也而
抒發他們 悲憤呢 各位先生惋惜 空 那塊石碑就
之:取獨
為之 記, 亦以(之) 明 死生之大⑿,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⒀。
它(作了)碑記 用(它)來說明 重大意義 平民對于國家有重大意義 之:代碑 明:形作動 大:形作名,重大意義 匹夫:代五人
此自然段論五人對國家的貢獻,從反面揭示“高爵顯位”的“辱人賤行”,再一次對比突出五人死義的重大意義。再正面敘述,以周順昌死后作陪襯,照崐應開頭;再從反面設想五人如不死于義,雖得終天年,但生命毫無意義,對他崐們的死作了進一步的說明和肯定。結尾句是結論,把論題提高到理論高度,表明作者比較正確的觀點。
第三部分: 再次肯定周順昌和五人的功績、影響,指出人民于國家的重大作用。
賢士大夫者, 卿因之吳公⒁,太史文起文公⒂,孟長姚
(上文提到的)賢明士紳 是 吳因之先生 文文起先生 姚孟長崐
公⒃也。
先生
結尾交代賢士大夫的姓名,是補白性的文字。
小結:
一、本文以明確的立場,愛憎分明的感情,高度評價了五位義士在反閹黨的斗崐爭中慷慨捐軀的事跡,充分肯定了他們對國家的貢獻和對后世的重大影響。
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崐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 認為平民百姓是理所當然地不懂道理崐的、受奴役的,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三、寫作特點:
1.敘事議論有機融合
本文有敘有議,就全篇說,是先敘后議,一、二兩段敘事(五人墓緣起、斗爭事跡)、三段評議五人死義的重大意義,是議論部分,但敘中有議,議中有敘。一段敘述五人墓緣起后,插入一段議論,贊揚“五人之 ”,然后接敘五人斗爭事跡,三段在稱贊五人“激昂大義,蹈死不顧”后,接敘“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的事實,以論證五人之死的重大意義,敇議論隨敘事內敇容而發,事實隨議論的需要而敘。從二者關系看,敘五人事跡是議論的基礎和根據,議論使五人事跡益見光輝,敘事與議論相輔相成,統一于“義”這一綱領之下,有機融合,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2.反復對比
作用: 使五人之義躍然紙上,突出展現他們慷慨死義的壯烈事跡。
對比: ⑴富貴之子、士大夫不關心國事無所作為死不足道和五人對比;
⑵大閹之亂變節易志的縉紳和五人的對比;
⑶高爵顯位的辱人賤行和五人對比;
⑷假想五人不死于義盡其天年而毫無意義和五人之死對比。
作業 :
[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第三題、第四題、第五題、
五人墓碑記 篇8
教學目標
1.學習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以及對比論述的方法。
2.通過評點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組織嚴密的特點。
3.認識五位義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理解作者關于生死價值的闡述。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在“鴻門宴”上,項羽因為害怕擔當“不義”之名,終于讓劉邦得以脫逃,縱虎歸山,鑄成大錯。其實項羽真正注重的不過是一個“名”,他企圖“名正言順”的爬上帝王的寶座。其人雖不可一概抹殺,其“義”卻不足為訓。
在我國歷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們舍生取義,前仆后繼,或藐視權貴,或為國為民,不務虛名,不圖私利,他們跟項羽有著很大不同!現在我們來學習張溥的,文中記述了顏佩韋等五人的“蹈死不顧”,會幫助我們“明死生之大”,加深對“義”的認識與理解。
(二)檢查引導
1.指名朗讀課文,口頭復述課文主要內容。
2.簡要提供課文有關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學生預習時提供)。
(1)五義士
顏佩韋(商人,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楊念如(閶門外鬻衣)、沉揚(牙儈)、馬杰(練武玩棒)、周文元(周順昌的轎夫)。顏佩韋等人過去互不相識,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順昌也毫無交往,在周順昌被捕時,他們完全是出于義憤才自發參加斗爭的。五人被捕后,對自己的作為,理直氣壯,毫不隱諱。天啟六年七月中,蘇州城里布滿警衛,戒備森嚴,就在閶門外吊橋上,五義士大罵魏忠賢和毛一鷺,從容就義。臨刑時,幾萬市民含淚同五人訣別。
(2)周順昌
(1584~1626),字景文,號蓼(l))洲,蘇州吳縣人。萬歷進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選員外郎。為人正直、清廉,疾惡如仇,對民間疾苦多所關注,后辭官還鄉。原應天巡撫周起元被罷官時,周順昌指斥魏閹并為之送行。天啟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過蘇州,周順昌與他“周旋累日”,還把女兒許配魏大中的孫子。魏忠賢獲悉此事后指使東廠特務羅織罪名,借機陷害。天啟六年三月,周順昌被逮到北京,在獄中受盡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獄中,年四十三歲。到崇禎元年才得以昭雪,贈太常卿,謚忠介。(詳見人教社《中語參》高中第二冊)
(3)張溥與復社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明末太倉(現江蘇省太倉縣人)。崇禎四年進士,“復社”的創始人和領袖。復社成立于熹宗天啟末年,是和閹黨斗爭的東林黨的繼續,他們自認為東林黨的繼起者。復社是文社,但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能與政治斗爭相結合,在歷史上是很少有的現象。
3.補充介紹作者
張溥自幼勤學,所讀之書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書齋曰“七錄齋”(其專集之名即來源于此)。18歲那年,魏忠賢閹黨開始專政,政治更加黑暗,東林黨人受到殘酷鎮壓。本文作于魏忠賢“投繯道路”(1627年冬)之后,當是崇禎元年(1628年),其時他26歲。
4.學生口述蘇州市民暴動經過。(略)。
(三)誦讀第1段
步驟:
齊讀一遍后,學生提出難詞難句,解答后再齊讀一遍,然后進行評點。評點方式有三:①學生用鉛筆在課本上評點,教師巡視中發現好的評點,向全班推薦;②教師提問,學生答問,再加以概括,使之成為評語;③教師作補充。評點后練習背誦并作檢查。(以下各段同此)
評點: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為第3段敘事張本),激于義而死焉者也(為第4~6段議論張本;“義”,全篇綱領)。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首提“賢士大夫”)請于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點墓碑)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用感嘆結住敘事,為下文蓄勢。)
寫法指要:
作墓碑記,故先敘墓之由來;況此墓來得不尋常,尤非先說不可。此段純屬敘事,用一個“盛”字作結,卻將作者胸中議論托出,何等筆力!
(四)誦讀第2段
評點: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極言為時之短。這是引導句,為的是引出下面的議論)。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一比,與常人比)?獨五人之曒曒,何也?(承上段“盛”字。)
寫法指要:
此段不接著敘五人之死的經過,卻就建墓事生發議論,以常人與五人對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為結尾張本。由此再進一步展開,真可謂“出奇制勝”。(略釋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內容大多可以化為啟發提問,不是由教師說出。(下同)
(五)誦讀第3段
評點: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猶記”統領本段敘事。“周公之被逮”承開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周公義者,吳民亦義者,“義”是一段敘事主旨),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須對照下文“矯詔紛出”,義勇如見)。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此處點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寫法指要:
本段敘蘇州市民反閹黨斗爭始末,而以“激于義”三字為統帥,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蓋為下文蓄勢。
(六)誦讀第4段
評點: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而死(非“激于義”,何能如此!“然”,帶出一層新意)。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有賢士大夫(二提“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卒與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再次照應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寫法指要:
將五人當刑時的表現作為一個獨立層次來寫,進一步突出了“激于義而死”一語。以上兩段皆敘事,承首段而來。
(七)誦讀第5段
評點:
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議論)!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二比——與縉紳易志者比。用疑問句式表出:上句用“歟”,下句用“哉”,褒貶之意昭然若揭。二問中重在第二問,下文即回答)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五人之死關系到當時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正義已伸張),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解釋:
“非常之謀”,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上(熹宗)不豫(病危)時,魏忠賢張(囂張)甚,中外危懼。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懷宗)入,諭以當為堯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宮(皇后,熹宗之后)為托,及委用忠賢語。信王出,上崩。忠賢自出,迎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是時群臣無得見王者,王秉燭獨坐。或曰,忠賢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時未可,止之。”
寫法指要:
本段只論述五人之死在當時政治斗爭中的意義,仍是在“義”字上做文章,這是為下段更深一層的議論作鋪墊。
(八)誦讀第6、7段
評點: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暗指魏黨),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杜門(兩種作法,一般丑態),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與。“高爵顯位”之畏死比)?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贈謚美顯,榮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雖死猶生,何等榮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勢振宕。四比——設想之比,以五人“盡其天年”與今之“百世之遇”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非經魏閹之亂,不能作此悲壯語)?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記緣由點明全篇主旨)。
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上文兩次提到“賢士大夫”,此處再結一句,以示其“買脰”、“墓葬”之功不可滅)。
解釋:
①“為人記”,替它寫了這篇墓碑記。“記”,不是記述,而是指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闡明死的重大意義。“死生”,偏義復詞,偏“死”,“生”無義。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語出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有”,同“或”,或許。作者用的是委婉說法,使行文有波瀾。
寫法指要:
前段說五人之死在政治斗爭中的重大意義,本段更進一層說五人激于義而死,死有重于泰山,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講究,連用四個長句,氣勢磅礴,波瀾橫生,如長江之水,一瀉千里,勢不可擋。用的是“卒章顯志”舊法,卻又有其創新之處,讀后使人胸襟開闊。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九)齊背全文
五人墓碑記 篇9
張 溥
一、教學目的:
1.了解本文夾敘夾議、正反對照揭示主題的寫作方法;
2.了解詞的活用,區別感嘆句和疑問句;
3.了解明末蘇州人民反抗閹黨迫害的正義行為和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第三、第四兩部分。
2.難點: 中心的表現及文言文的標點。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
憙拑
第一課時
憗拕
字詞正音:
閹yān(指太監) 湮yān(埋沒) 敫jiǎo(本指玉石潔白、顯耀、明亮)崐貲zī(同資) 緹騎tíjì(指明代錦衣衛) 失chì(擊) hùn(廁所)
累lěi(累積、連續) 豆dòu(頸項,這里指頭) 曷hé(同何) 繯huán(繩索崐的套子) 暴pù(同曝,顯露) 謚shì(死后追封的稱號) 牖yǒu(窗洞)
詈lì(罵) jǐong(光、明亮)
作者簡介: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江蘇太倉人,明末文學家。崇禎初崐年,他組織“復社”,以繼承東林(顧憲成、高攀龍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諷崐議朝政,閹黨稱他們為“東林黨”,被殘酷鎮壓)傳統自居,進行文學和政治崐活動,議論朝政,影響很大。張溥是知識分子中進步階層的代表,他所領導的崐“復社”活動,在當時有一定的政治意義。
時代背景:
明王朝為維護其反動統治,設立了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在全國范圍內由上崐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務統治。這些機構的組織者,大多是皇上寵信的宦官。崐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達七年之久。此時,魏閹黨羽遍布天下,異己崐排斥殆盡。明神宗(萬歷帝)時,統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稅監”加征稅賦。崐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多次進行抗暴斗爭。本文所寫,就是其中一次。
解題:
應天巡撫周起元得罪于魏閹而被免職。已削職鄉居的周順昌,同情周起元崐而當眾辱罵魏閹,魏因此懷恨在心。天啟四年,蘇州絲綢工業不堪剝削而罷工。崐當時,魏閹死黨、巡撫毛一鷺把“煽動”罷工的罪名強加于周順昌。天啟七年,崐魏閹用圣旨逮捕了周順昌,并趁機勒索,激起人民極大憤慨。于是趁毛一鷺等崐人逮捕周順昌之機,群起反抗。他們毀官府,殺緹騎,毛一鷺躲進廁所才免一崐死。這次斗爭被鎮壓后,朝庭在蘇州大肆捕人,顏佩韋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崐就義。不到一年,魏閹被明思宗貶往鳳陽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殺。周順昌崐冤案始得昭雪。蘇州鄉紳吳默等人收葬顏佩韋等五人尸體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崐──普惠祠內,并立了墓碑。
五 人者,蓋當蓼洲周公⑴之被逮, 激于義 而死焉者也。
(這) 個 是 周蓼洲先生 逮捕的時候 為正義激發 于這件事的
蓋:發語詞 當:在……的時候 之,取獨 而:結果連詞 焉:于之
至于今,郡 之賢士大夫⑵請于當道⑶, 即 除⑷魏閹廢祠⑸之址 以
到現在 吳郡的 向執政的人請示后 立即修整 的地址來
于:介詞
葬 之; 且 立石 于其 墓之門,以旌⑹其 所為。嗚呼,亦
安葬他們的遺體 并且樹立石碑在他們 門前 表揚他們的行為 也
盛 矣哉⑺!
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簡析: 首句解釋,緊扣題目,概括交代死因。“義”是本文的綱領,下文崐敘事、議論都緊扣義字,用感嘆句贊頌五人身后的榮耀,收住敘事,轉入議論。
夫五人之死,去⑻今之墓⑼而葬 焉, 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⑽。夫十有
距離 修墓來埋葬他們 那時間只
墓:名作動,修墓 而:表順承 止通只 有通又
一月之中,凡 富貴之子,慷慨 得志 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⑾
所有 的人 意氣昂揚躊躇滿志這類人 生病 埋沒
凡:任選 之:代詞 疾病:名作動,生病
而不足 道 者,亦已眾矣⑿,況 草野之無 聞 者歟⒀? 獨 五人之
值得再說的人 太多 何況鄉間 沒有聲名 唯獨這 死崐 之:取獨
⒁, 何 也⒂?
得光榮顯耀呢 是什么原因呢
簡析: 寫出時間之短,變化之大,聯想到有錢人家的子弟和鄉間默默無聞崐的人,都不值得提,用對比的手法,突出五人與眾不同,用“何也”發人深思,崐引起下文。
一、交代五人墓的緣起,指出五人的死不同尋常。
憙拑
第二課時
憗拕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 在丁卯⒃三月之望⒄。吾社之 行 為 士
是 年三月十五日 那些道德品行可作為讀
之:取獨
先 者⑴,為之聲 義⑵,斂 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⑶
書人表率的人 替他聲張正義 募集錢財來為他送行 穿紅衣服
之:代周順昌 貲通資
按 劍而前,問“誰為哀 者? ”眾不能堪, 而仆之⑷。
的馬隊握著 上前 是同情的人 忍受 (把他們)打倒在地上
而:表修飾 仆:使動,使……倒下
是時以大中丞 撫吳 者⑸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⑹也;吳之
這時用 身份擔任吳郡巡撫的人是 心腹 是由他主使的
所由:由所,介賓倒裝
民方 痛心⑺焉, 于是乘其厲 聲以呵⑻, 則噪 而相逐。中丞匿于
正在痛恨 這件事 趁他嚴厲地高聲呵叱的時候 喊叫著追逐他 躲在
以同而 相:一方對一方,相當于他
藩⑼以免。 既而 以吳民之亂 請于朝⑽, 按 誅
廁所里才逃脫 不久(他)用 暴亂的罪名向朝庭請示 追究這件事斬了這
以相當于而 按通案,查究、追究
五人⑾, 曰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即 今之
(他們的名字)叫 就是 聚
然⑿在 墓者也。
集 埋在 的人
簡析: 這一段以簡括的筆墨,敘述了抗暴斗爭的時間、經過,揭示了起因,崐敘述“激于義而死”的經過,體現五人之“ ”。
然五人之當 刑⒀也, 意 氣 揚揚, 呼 中丞之名而詈⒁之;
接受斬刑的時候 神態氣勢昂然自若 喊著 罵
之,取獨 而:表修飾
談笑以死, 斷頭 置(于)城 上,顏色不 少 變。有賢 士大夫發 五
著死去 砍下的頭懸掛在城墻 臉色沒有一點改變 賢明紳士 拿出
十金⒂,買五人之 ⒃而函⒄之, 卒 與尸合⒅, 故今 之墓中
銀子 用木匣裝起來(頭)終于和身合在一起 現在的 是
函:名作動 之:代頭
全乎 為五人也。
完整的
簡析: 這一自然段追敘五人犧牲的壯烈情景。寫出他們慷慨激昂、橫眉冷崐對閹黨、視死如歸的氣慨,再寫賢士大夫的義舉,足見五人死義感人之深,最崐后照應“墓而葬焉”。
第二部分: 追敘五人與閹黨斗爭的經過與慷慨就義的情景。
嗟夫!大閹之亂⑴, 縉紳⑵ 而能不易 其 志者,四海之 大,
魏忠賢專權作亂的時候 做官的人 改變自己志向 全國這么大崐 而……者:定語后置標志 之:代詞,這么崐
有幾人歟? 而五人生于編伍⑶之間,素 不 聞 詩書⑷之訓, 激昂(于)大
呢 在民間 平素沒有聽到經書 教誨 被大義所激崐
義⑸,蹈 死⑹不顧, 亦 曷⑺故 哉? 且 矯詔⑻ 紛 出,
勵 踏上死地不回頭(這)又是什么緣故呢 并且假托皇帝的命令紛紛發出來
曷通何
鉤黨之捕⑼ 遍于天下,卒 以 吾郡 之發 憤 一 擊, 不
逮捕同黨的人 及全國 終于因為吳郡的人民 發出憤怒地一次痛擊(閹黨)
鉤黨:有牽連的黨人 之,取獨
敢復有株 治⑽;大閹亦逡巡 畏 義⑾,非常之謀⑿ 難于猝 發,
再 牽連治罪 猶豫不決畏懼正義 篡奪帝位的陰謀 立即發動
待 圣人 之出⒀而投繯(于)道路⒁,不可謂非 五人之力也。
等到當今皇上 即位就 能說不是 功勞
簡析: 本段由記敘轉入議論,反面揭示出縉紳的阿諛奉承的無恥行徑,和崐五義士高尚情操形成鮮明對比,顯出五人死義的可歌可泣。“且”字一轉,追崐敘魏閹專權的黑暗,由于人民的反抗,不敢篡位,落個投繯的下場,從而體現崐五人捐軀的斗爭關系天下人民的生死禍福、國家的安危存亡。最后雙重否定肯崐定五人反閹斗爭的巨大貢獻和死義的重大意義。
憙拑
第三課時
憗拕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⒂, 一旦抵罪⒃, 或脫身以逃,
做大官身居顯位的人 犯罪應受懲治時 而
之:湊足音節 則:順承連詞,不譯
不能容 于遠近, 而又有剪發 杜門⒄ 佯 狂⒅不知所之⒆者,其
收容被 的百姓 為僧閉門不出 假裝瘋狂 往哪里去的
于:表被動 遠近:形作名 之:動詞,去、往崐
辱 人 賤 行⒇,視(21)五人之死, 輕 重固 何如 哉⑴?
可恥的人格卑賤的行為 與 相比(誰) (誰) 到底怎么樣呢
視:與……相比
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⑵于朝廷, 贈謚 美 顯⑶,榮于身后;而五
顯露 (皇上) 謚號美好而光榮 死后也光榮
人亦得以 加其 土封⑷,列 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凡 四方
能因此為他們修建(一座)大墳 刻上 在 (立碑)所有各方
加:修建 土封:墳墓
之士 無有不過而 拜 且泣者, 斯固 百世 之遇也⑸。不然,
人士沒有經過墓前不下拜 哭泣的 這實在是百年難得的遭遇 這樣的崐
令五人者保其首領⑹以老于戶牖之下,則 盡其天年, 人
話 使 頭顱 老死在家中 就是(平安)度完他們的一生 人們
戶:門 牖:窗 下:下面
皆得 以 隸 使之⑺,安能屈⑻豪杰之流, 扼腕(于)墓道⑼,
都可以把他們當做奴隸來使喚 這一類人物 在墓前表示憤慨
隸:名作狀,當做奴隸 屈:使動,使……屈身
發 其 志士之悲 哉⑽? 故予與同社諸 君子哀 斯墓之徒⑾有其 石也而
抒發他們 悲憤呢 各位先生惋惜 空 那塊石碑就
之:取獨
為之 記, 亦以(之) 明 死生之大⑿,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⒀。
它(作了)碑記 用(它)來說明 重大意義 平民對于國家有重大意義崐 之:代碑 明:形作動 大:形作名,重大意義 匹夫:代五人
此自然段論五人對國家的貢獻,從反面揭示“高爵顯位”的“辱人賤行”,崐再一次對比突出五人死義的重大意義。再正面敘述,以周順昌死后作陪襯,照崐應開頭;再從反面設想五人如不死于義,雖得終天年,但生命毫無意義,對他崐們的死作了進一步的說明和肯定。結尾句是結論,把論題提高到理論高度,表崐明作者比較正確的觀點。
第三部分: 再次肯定周順昌和五人的功績、影響,指出人民于國家的重大作用。
賢士大夫者, 卿因之吳公⒁,太史文起文公⒂,孟長姚
(上文提到的)賢明士紳 是 吳因之先生 文文起先生 姚孟長崐
公⒃也。
先生
結尾交代賢士大夫的姓名,是補白性的文字。
小結:
一、本文以明確的立場,愛憎分明的感情,高度評價了五位義士在反閹黨的斗崐爭中慷慨捐軀的事跡,充分肯定了他們對國家的貢獻和對后世的重大影響。
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崐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 認為平民百姓是理所當然地不懂道理崐的、受奴役的,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三、寫作特點:
1.敘事議論有機融合
本文有敘有議,就全篇說,是先敘后議,一、二兩段敘事(五人墓緣起、崐斗爭事跡)、三段評議五人死義的重大意義,是議論部分,但敘中有議,議中崐有敘。一段敘述五人墓緣起后,插入一段議論,贊揚“五人之 ”,然后接崐敘五人斗爭事跡,三段在稱贊五人“激昂大義,蹈死不顧”后,接敘“矯詔紛崐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的事實,以論證五人之死的重大意義,敇議論隨敘事內崐敇容而發,事實隨議論的需要而敘敋。從二者關系看,敘五人事跡是議論的基礎和崐根據,議論使五人事跡益見光輝,敘事與議論相輔相成,統一于“義”這一綱崐領之下,有機融合,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2.反復對比
作用: 使五人之義躍然紙上,突出展現他們慷慨死義的壯烈事跡。
對比: ⑴富貴之子、士大夫不關心國事無所作為死不足道和五人對比;
⑵大閹之亂變節易志的縉紳和五人的對比;
⑶高爵顯位的辱人賤行和五人對比;
⑷假想五人不死于義盡其天年而毫無意義和五人之死對比。
作業 :
[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第三題、第四題、第五題、
五人墓碑記 篇10
[教學目標 ]
(一) 學習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以及對比論述的方法。 
(二) 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組織嚴密的特點。 
(三) 認識五位義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理解作者關于生死價值的闡述。 
[難點、重點分析]
(一) 作者構思這篇墓碑記的出發點是什么? 
(二) 本文與其它墓碑記有什么不同? 
(三) 在課文中劃出轉換行文角度的過渡句并說明它們的作用。 
(四) 本文思想內容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五) 本文采用了哪些寫作手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 
(一) 導入 新課: 
在“鴻門宴”上,項羽因為害怕擔當“不義”之名,終于讓劉邦逃脫,放虎歸山,鑄成大錯。其實項羽真正注重的不過是一個名,他企圖“名正言順地爬上帝王的寶座。其人不可一概抹殺,其“義”卻不足為訓。 
在我國歷史上,另外還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們舍生取義,為國為民,不務虛名,不圖私利,他們跟項羽有著很大不同。我們接著將要學習的會加深我們對“義”的認識和理解。 
(二) 給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讀課文。 
閹yan旌jing湮yan皦jiao緹ti抶chi溷hun傫lei脰dou詈li逡qun冏jiong 
(三) 簡要提供課文有關人物的材料 
1、時代背景 
    明朝萬歷年間,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況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國首富之區,情況更加惡劣。明神宗朱翊鈞連年發動對外戰爭,大事營建宮殿,為搜括財物,他大興礦稅,通都大邑,都設稅監,稅監又濫用群小,布滿城鄉,竭力榨取、掠奪。一時間農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發多次大規模群眾性的抗稅、反稅、懲治稅監的斗爭。 
    當時江南地主階級中一部分知識分子為了政治清明,減少社會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議論朝政。因為他們的領袖顧憲成等在江蘇無錫東林書院講學,所以這些知識分子就被稱為東林黨。對于當時反礦稅、反稅監的斗爭,他們不僅同情,而且積極支持并參加。(關于東林黨:明神宗萬歷二十二年(1594)顧憲成革職還鄉,于無錫東林書院講學,議論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團,世稱“東林黨”。)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賢受命為司禮秉筆太監,執掌要職;后來他又兼掌特務機關東廠,加緊鎮壓人民和官員中的反對派,實行閹黨專政。熹宗初年,東林黨人在朝任職的人還較多,他們一再上疏熹宗,反對魏忠賢,反對橫征暴斂,反對專制統治,要求任用賢能,關心民生,允許知識分子公開講學,議論朝政。這些主張是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東林黨人的斗爭都遭到失敗。在朝的東林黨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職、貶謫,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廣大人民深受閹黨之害,同情并支持東林黨人。因此,當閹黨在天啟六年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東林黨人周順昌時,一場廣大人民群眾反抗閹黨的暴動就爆發了。 
    2、周順昌簡介 
    周順昌(1584一1626),字景文,號蓼洲,蘇州吳縣人。萬歷四十一年中進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獄的官)。后來進入吏部,任文選司員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事),他雖掌管人事大權,但仍極清廉正直。后來離京回南方時,只有“行李一肩,都門嘆為稀有”。 他為人正直、清廉,關注民間疾苦。像他這樣的人,人民歡迎,閹黨不容,被魏忠賢列名《東林點將錄》(閹黨捕人的黑名單)。 
    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過蘇州,當時請假家居的周順昌激于大義,竟與魏“周旋累日”,還把女兒許配魏的孫子。在談話中,切齒痛罵閹黨。這事被緹騎報告魏忠賢,周順昌終于被革職。 
    周順昌被罷官后,閹黨仍不罷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蘇巡撫周起元被罷官時,周順昌曾為文送他,其中有贊美周起元,斥責閹黨的話。魏忠賢獲悉此事后,指使東廠特務羅織罪名,借機陷害。天啟六年三月周順昌被逮到北京,在獄中被拷打得體無完膚,仍痛罵魏忠賢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獄中,年四十三歲。到崇偵元年才得到昭雪,謚忠介。 
    3、五義士簡介 
    周順昌被捕時,群眾萬余人尾隨。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顏佩韋,高舉著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說話的,跟我來!”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順昌吃官司。市民馬杰也一路敲梆子,號召群眾。當閹黨爪牙緹騎威脅群眾時,馬杰破口大罵魏忠賢,楊念如、沈揚也上前仗義陳詞,不許東廠緹騎逮捕周順昌。緹騎惱羞成怒,拔出利劍,揚言要割掉馬杰的舌頭,聚觀的市民鼓噪起來,堤騎更加兇橫,首先舉劍撲擊沈揚、楊念如。這時周順昌的轎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奪取了緹騎的武器,同堤騎扭打起來,結果額頭受傷。聚觀的市民一見緹騎動武傷人,就一起鼓噪圍攻,嚇得緹騎們東逃西竄,有的爬上樹頂,有的躲到廁所里,有的逃上屋頂。其中兩個緹騎被群眾打死。 
    顏佩韋等五人過去互不相識,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順昌也毫無交往,完全是激于義憤才自發參加斗爭的。 
    五人被捕后,對自己的作為,理直氣壯,毫不隱諱。七月中,蘇州城里布滿警衛,戒備森嚴,就在閶門外吊橋上,五位壯士大罵魏忠賢及其親信毛一鷺,從容就義。臨刑時,幾萬市民含淚同五人訣別。 
    事后,為了抗議殺害五人,蘇州市民曾倡議拒用天啟錢達十個月之久。群眾斗爭的威力,驚得氣焰囂張的魏忠賢“逡巡畏義”,從此“不敢復有株治”。十一個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賢失了靠山,畏罪自殺。蘇州人民倡議公葬五位義士,一夜之間,把毛一鷺為向魏忠賢獻媚而監造的魏忠賢生祠拆為平地,在它的廢基上修建了五義士的墓。 
    4、作者簡介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明末太倉(現在江蘇省太倉縣)人。晚明政治活動家和文學家。張溥自幼勤學,所讀書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書房為“七錄齋”。溥青年時候正是魏忠賢閹黨專政,東林黨人受到殘酷鎮壓的時代。他懷著救國救民的強烈愿望,以繼承東林為己任,結納社會上有節氣,有操守,有學識的士大夫知識分子,重視發現和推舉有操守的學者,組織了愛國社團復社,成為復社的領袖。 
    在文學上,針對當時士大夫空疏不學的弊病,他提出“興復古學”的主張,同時強調“居今之世”,必須“為今之言”,“各為有用”。他寫過不少抨擊時政的文章,內容充實,風格樸質。曾編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錄齋集》等。 
(四) 講讀第一段 
1、 誦讀。 
2、 學生提出難詞難句,教師解答。 
    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魏閹是對魏忠賢的貶稱。魏忠賢專權時,其黨羽阿諛奉承,在各地多有建生祠以媚者。魏忠賢死后,其生祠陸續被廢。“五人”即葬于已廢的魏閹生祠之址。 
3、 學生翻譯。 
    五(個)人,(是)周公蓼洲被(閹黨)逮捕時,為正義所激奮而死于這件事的。到了現在,(吳)郡的賢士大夫向當權的人請示,就清理魏閹已廢的生詞的舊址來安葬他們,并且在他們的墓門立碑,來表揚他們的事跡。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4、 教師小結。 
本段寫五人死因及立碑緣起。先總述五人激于義而死,然后寫死后建墓立碑經過。段末以贊頌小結,突出此舉之盛。五人原來是市井細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們死后墓葬時,卻十分顯耀。清除權重一時的宦首魏忠賢生詞的原址為墓地,其身份顯赫可見;還要“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其為人所敬重由此可見。墓地之擇,立碑之舉,葬儀之隆,可謂“盛矣”。 
(五) 講讀第二段 
1、 誦讀。 
2、 學生提出難詞難句,教師解答。 
3、 學生翻譯。 
    五人的犧牲,距離現在修墓安葬在這里,時間不過十一(個)月罷了。(在)十一個月當中,那些富貴的人,官運亨通的人,他們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沒不足稱道的,也太多了,何況(在)鄉間的沒有聲名的人呢?唯獨(這)五(個)人光明顯耀,什么緣故呢? 
4、 教師小結。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 說明魏閹失敗之速。(2)以眾人之死與五人之死作對比,突出五人之偉大。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獨五人之皦皦,何也?”作者有幾方面的對比?有什么作用?以“眾”和五人的數量懸殊作比,以“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與野莽無聞之士比,以“湮沒”與“皦皦”比,充分顯示了“疾病而死”的無聲無息,不為人道,“激于義而死”者的名聲赫赫,萬民敬仰。(3)最后,作者以設問引起下文。 
(六) 講讀第三段 
1、 學生誦讀。 
2、 學生提出難詞難句,教師解答。 
(1)丁卯三月之望:“丁卯”即明天啟七年(1627),“三月之望”即三月十五日。按:此事當在天啟六年(丙寅,1626)三月,系作者誤記。此文刻碑時已改正。 
(2)吾社之行為土先者: 
    課本注解:“我們社(指復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為讀書人表率的人。”不少選本的注解都釋“吾社”指復社。有些選本的注解釋“吾社”指東林黨,謂張溥是東林黨后期組織復社首領之一,追述當年東林黨人反對魏閹的斗爭,故稱東林黨為吾社。 
    按:張溥組織復社,在崇禎年間。崇禎初醞釀,崇禎六年(1633)在蘇州虎丘舉行大會。作于天啟年間,復社尚未正式成立。張溥早年繼東林之志曾組織過愛國社團應社,后與郡中名士張采等聯合匡社、則社等眾文社,合并成為復社。故從廣義來說,“吾社”是有“東林黨”及“復社”性質;但如直接釋“吾社”為“復社”或“東林黨”,似為不妥。 
    關于“復社”,吳偉業有《復社記事》一文,記張溥、張采及社中諸人活動。至復社之名則取興復絕學之義。 
(3)緹騎: 
    緹(ti),帛桔紅色。緹騎,服桔紅色服的騎士,本為皇帝(及貴官)出行時的前導或隨從,擔任警備,后來用為逮捕犯人的禁衛吏役的通稱,如明錦衣衛校尉,清步兵衙門番役皆是。 
    按:秦設中尉,掌京師治安,皇帝出行,在駕前先導,戒備非常。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下有緹騎二百人,后漢相承。以服桔紅色,乘馬,故稱緹騎。此文中指魏閹捕人的差役。 
(4)以大中丞撫吳者: 
    指以大中丞的身分巡撫吳郡的人。巡撫,官名。句中“撫”字作動詞用。中丞,本漢官職名。漢御史大夫下設兩丞,一稱御史丞,一稱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為名。東漢以來,御史大夫轉為大司空,以中丞為御史臺長官。明初設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職位相當御史中丞,并常以副都御史或亷都御史官銜出任巡撫。此文中指應天巡撫毛一鷺。按:課本注釋云:“以大中丞職銜做江蘇巡撫的人,指毛一鷺。”查清初置江南省,后分置江蘇省,“江蘇”建省始于康熙年間,以江寧、蘇州兩地首字得名。是明代尚無江蘇省之名,當無“江蘇巡撫”之設。注文稱“江蘇巡撫”不妥。 
(5)傫然: 
    課本注解為;“聚集的樣子,一說重迭相連的樣子。”其他選本注解,或作“聚集的樣子”,或作“依次重迭相連之貌”,或作“憑高聚立貌”。有一選本注為:“頹喪貌,此指無聲息,無知覺。” 
    “憑高聚立”,形容“墓”為宜,而此文中“傫然在墓”應指墓中人。“無聲息,無知覺”是從“頹喪”轉化而來,又似不合墓中人當初慷慨就義氣氛。“五人墓”為五人并葬,想必依次相連,而非重迭堆積。故釋為“依次重迭相連之貌”為宜。 
3、 學生翻譯。 
    我還記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們(復)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為讀書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張正義,募集錢財送他起行,哭聲震天動地。(閉黨爪牙)紅衣馬隊按著劍把上前,問道:“誰在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們打倒(在地上)。這時以大中丞官銜作蘇州巡撫的是魏閹的私黨,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蘇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嚴厲地高聲呵叱(的時候),就呼叫著追趕(他)。中丞躲到廁所里才逃脫了。不久,(他)以蘇州老百姓暴動(的罪名)向朝廷請示,追究(這件事),斬了(這)五(個)人,(他們名)叫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就是現在并埋在墳墓里的人。 
4、 教師小結。 
    本段追述五人為周順昌聲義及死難經過。點明起事時間,著重描敘斗爭情況。由閹黨兇殘激起群情憤怒,痛擊緹騎;當權者捕殺為首的五人,并點出死難者五人的姓名。 
(七) 講讀第四段 
1、 學生誦讀。 
2、 學生提出疑難詞句,教師解答。 
3、 學生翻譯。 
    然而,(這)五(個)人受斬刑的時候,神情昂然,喊著巡撫的名字而罵他,談笑著死去。(被)砍下的首級放在城上,臉色沒有一點改變。 
    有幾位賢士大夫拿出五十兩銀子,買了五人的首級,用匣子盛好,終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現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個)人。 
4、 教師小結。 
    第四段:記敘五人慷慨就義時壯烈情景,并補述由死難到墓葬的情況,突出了五人剛毅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 
(八)講讀第五段。 
1、 學生誦讀。 
2、 學生提出疑難詞句,教師解答 
(1)縉紳紳而能易其志者…… 
    縉紳,指官宦。作者認為縉紳是知書達理者,應能抵制“大閹之亂”,然能如此者為數甚少,故慨嘆“縉紳而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并以之與“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的“五人”相比,以突出“五人”之難能可貴。 
    縉紳:士大夫,做官的人。古代做官的人上朝時要把笏(hu,記事手板)插在腰帶上。縉,插;紳,大帶。所以稱做官的人為縉紳。縉紳,名詞作動詞。 
(2)五人生于編伍之間: 
    古時編制戶籍以五家為伍。編入戶籍之民,亦稱編戶。古時平民編戶,貴族不編戶,故以編伍之民(亦稱編戶之民或編人、編氓)指平民百姓。“五人生于編伍之間”意指五人為普通平民,是“草野之無聞者”,其身分非“縉紳”。 
又“伍”亦為古代軍隊編制單位,五人為伍。此文中的“編伍”指戶籍,非軍隊。 
(3)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  
    矯詔,假托君命,發布詔書、命令。此種情況古代常有。閹黨捕殺異己時常詐稱君命。 
    鉤黨,指相牽連的同黨。明末閹黨對忤己者,動輒誣之為東林黨,加以迫害,故云“鉤黨之捕”。 
(4)不敢復有株治 
    株,株連,因一人犯罪而牽連多人。株冶,株連治罪。當時閹黨捕人株連甚廣。由于“五人”事起,有所斂跡。 
(5)大閹亦逡巡畏義…… 
    逡巡畏義,課本注解為;‘遲疑不決,畏懼正義”。按:逡,退卻。逡巡為遲疑徘徊,欲行又止貌。逡巡畏義指因畏懼正義,故欲陰謀篡位而未敢行動。如僅釋逡巡為遲疑不決,未全盡意。 
3、 學生翻譯。 
    唉!在魏閹亂政的時候,當官而能夠不改變自己的志節的,(在)全國(這樣)的廣大地域,有幾(個)人呢?而(這)五(個)人生在民間,平時沒有受到過詩書的教誨,卻能為大義所激勵,踏上死地而不反顧,(這)又(是)什么緣故呢?況且(當時)假傳的圣旨紛紛發出,對有牽連的(東林)黨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終于因為我們蘇州(人民)的發憤一擊,(閹黨就)不敢再有牽連治罪(的暴行了);魏閹也猶疑不決,畏懼正義,篡位的陰謀難于立刻發動,(后來)等到當今皇帝即位,(魏閹)就吊死(在)路上,(這)不能說不是(這)五(個)人的功勞呀! 
4、 教師小結。 
    這一段作者層層深入地高度評價五人之死的重大意義。 
(1)指出五人的行為非同一般。閹黨橫行,冤獄遍地,“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普天之下能有幾個縉紳能抗暴斗虐,矢志不移!而五人卻能不畏強權,不避刀槍,從容就義,談笑而死,從對比中顯出他們的皓皓之志,錚錚之骨。 
(2)用對比說明五人之為死而義難能可貴。他們生于編伍之間,屬平民百姓,“素不聞詩書之訓”,雖然沒有受過禮義教育,可是卻能“激昂大義,蹈死不顧”,和那班飽讀詩書縉紳之流相比,判然不同,因其難能,益覺可貴。 
(3)用雙重否定句作結,說明五人的斗爭作用巨大。由于他們的“發憤一擊”,使得即使在刑網森嚴的情況下,也“不敢復有株冶”,甚至連宦官頭兒魏忠賢也畏罪自殺了。五人的斗爭和犧牲,對閹黨的專橫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對社會實是莫大的貢獻。 
(九) 講讀第六段 
1、 學生誦讀。 
2、 學生提出疑難詞句,教師解答。 
(1)贈謚美顯: 
    贈,指死后封官。歷代朝廷賜給誥敕,生前曰封,死后曰贈。謚(shi),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跡給予的稱號。 
(2)扼腕墓道: 
    在墓門前扼腕,表示激動、悲憤、惋惜。扼腕,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腕,人在激動、憤怒、振奮或惋惜時常有此動作。 
(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立社立稷以祭,后遂以“社稷”為國家的代稱。如《禮記•檀弓》“能執干戈以衛社稷。”此文中作者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作全文總結,說明五人之死對國家安危起重大作用,有社會意義。 
3、 學生翻譯。 
    由此看來,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顯赫的高官一旦犯罪應受懲治(時),有的脫身逃跑,不能被遠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發為僧,閉門不出,或假裝瘋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們可恥的人格,卑賤的行為,比起(這)五(個)人的死來,(意義)輕重到底怎樣呢?因此周公蓼洲,忠義顯露在朝廷,贈賜的官爵溢號美好而光榮,在死后(非常)榮耀;而(這)五(個)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墓(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們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經過(五人墓時),沒有不跪拜而且流淚的,這真(是)百代(難得)的際遇呀!不這樣(的話),假令(這)五(個)人保全他們的頭顱老死在家里.那么,(雖然)享盡他們的天然年壽,但人人都可以把他們當做仆役來使喚,怎么能夠使英雄豪杰們拜倒(墓前),在(他們的)墓道上緊握手腕表示非常憤慨,抒發他們作為有志之士的悲嘆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這(座)墳墓空有那(塊)石碑,就替它寫了這(篇)碑記,也借以說明死生的重大(意義),平民(一死),關系國家(興亡非常)重大啊。 
4、 教師小結。 
    本段進一步贊揚五人之死的重大作用及其影響。作者對此又通過對比加以說明: 
    一是和高爵顯位者的“辱人賤行”比,那些人雖然官高爵顯,可是“一旦抵罪”,有的脫身逃跑,有的遁入空門,有的裝瘋賣傻,而五人卻意氣揚揚,談笑自若,色不少變,從容就死,可見死得壯烈,突出五人品行的高潔和死的意義的重大。 
    二是假設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與現在的為人景仰,“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 作對比,突出五人“榮于身后”的顯耀。假如五人為了保全性命,不敢進行斗爭,或后來屈膝求命,那雖可以不如此死,得盡天年,那便“人皆得以隸使之”,受人奴役,為人驅使,又有什么意思呢!。 
    通過這兩方面的對比,揭示出全文的中心: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十) 第七段:最后交代主持墓葬者的姓名、官職。 
重點詞句: 
(1)冏卿因之吳公: 
    吳默,字因之,任太仆寺卿。太仆寺為掌輿馬畜牧等事的官府。后世因以“冏卿”指代太仆寺卿官名。 
(2)太史文起文公: 
    文震孟,字文起,任翰林修撰。太史,官名。明清多以翰林任史館事,故以太史為在翰林院任職官員的通稱。 
(3)孟長姚公: 
    姚希孟,字孟長。曾作《開讀始末》記吳民反閹黨事。《明史》卷二一六有傳。 
翻譯:前面提到的賢士大夫(是):太仆卿吳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益長。&nbs
[1] [2] 下一頁
五人墓碑記 篇11
教學目標 :⒈運用對比方式議論⒉了解本文闡述的生死價值觀,認識生死大義教學時數:1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二、解題⒈介紹作者⒉介紹寫作背景⒊介紹“碑記”文體三、整體感知⒈朗讀課文,質疑解難⒉知識點歸納⒊思考:①貫穿本文的線索是什么?②作者是怎樣評價五人之死的重大意義和社會價值的?要求:分別引用原文中的一個句子回答。明確:①線索――“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②主旨――“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四、具體分析㈠析“五人”之死的經過⒈五人墓中埋葬的是哪五位義士?他們為何而死?明確:顏楊馬沈周――“激于義而死焉者也”⒉文天祥詩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有生就有死,在死神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為何而死?是否死得其所?從古至今無數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動給我們作出響亮的回答。這五人也有機會茍全性命,但為了吳地百姓的安全,挺身而出,昂然受刑。在本文的記述中,雖然沒有留下他們的片言只語,但我們讀后,他們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們眼前閃現,耳邊回響。齊讀第三、四段,感受五人英雄的壯舉、豪杰的正氣。并用自己的語言復述五人“激于義而死”的經過。明確:周公之被逮(開端)→聲義(發展)→噪逐(高潮)→遇害(結局)⒊作者怎樣描寫五人當刑時的情景?表現了五義士的什么品質?明確:“…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以詈之,談笑以死”、 “…顏色不少變”;表現了他們嫉惡如仇、視死如歸的斗爭精神和浩然正氣。㈡析“五人”之死的重大意義和社會價值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這句名言運用比喻形象地點明了生命的價值。而這五位義士本素不相識,除周文元外,其余四人和周順昌也沒有任何交往。他們完全是“激于義”而自發參加斗爭、慷慨赴死的。對于他們的義舉,作者是怎樣高度評價的?主要運用什么手法?明確: “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對比手法和敘議結合①對比手法對 比意 義五人“激于義而死”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淹沒不足道”光明磊落五人“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縉紳“易其志”不畏強暴五人“有重于社稷”高爵顯位“辱人*行”死之意義重大五人“盡其天年”(假設)豪杰“扼腕發悲”(現實)容于身后的顯耀※小結:作者站在反對閹黨,支持群眾抗暴斗爭的政治立場上,通過這組對比,熱情謳歌了五位平民“激于義而死”的可貴精神,也批判了官僚士大夫中不能仗義斗爭,甚至甘心依附閹黨的那些人,顯示了輕重大不相同的兩種生死價值。②敘議結合結合課文說說作者如何做到敘議結合的?明確:從全文來看,文章前兩部分側重記敘,第三部分側重于議論。但三部分中,記敘和議論互有穿插。如文章開始,先敘建碑一事,接著用“嗚呼,亦盛矣哉”抒發感情。再用“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作為反襯,插入“獨五人之皦皦”的議論,是以敘為主,敘中有議。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在評論五人“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重大意義時,插入敘述,“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來揭示五人之死的巨大影響,是以議為主,議中有敘,這種夾敘夾議、敘議結合的寫法,使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僅有說服力,而且有強烈的感染力。※小結:本文為了更好地突出“激于義而死”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夾敘夾議的寫法。這樣,既能具體描寫這次事件的經過,又便于隨處表明作者的愛憎態度。但在具體行文上,又各有側重,前半內容側重于記敘,后半內容側重于議論。綜觀全篇,敘議分配合理,并緊密結合,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中心。《古文觀止》中評曰:“議論隨敘事而入,感情淋漓,激昂盡致,當與司公(司馬遷)伯夷,屈原二傳并垂不朽。”㈢齊讀課文,領略英雄們的壯烈的風采五、課文小結本文運用對比手法和敘議結合方法,熱情謳歌了五人的義舉,頌揚了他們的高尚品德,同時批判和揭露閹黨的倒行逆施和縉紳們的“辱人*行”。闡明為國家、為民族,堅持正義而死,雖死猶榮的道理。林云銘評:“拿定激義而死一意,說有賴于社稷,且有益于人心,何等關系,令一時附閹縉紳無處生活。文中有原委,有曲折,有發揮,有收拾,華袞中帶出斧鉞,真妙篇也。”
五人墓碑記 篇12
吳張澤
張溥
成都二十中語文教研組 吳張澤
學習過程
一、導入
羅素的《我為什么而活著》啟發我們對人活著的意義進行追問和探尋,但是歷來生死并提,佛教講有生有死、不生不死、方生方死,雖然古人講“生死由命”做出漠不關心、消極應承的姿態,但畢竟人事可為。人有為何而生的困惑,當然就有為何而死的爭論,古今中外無不如此。“君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這是鐘情之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這是報國之死;“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是捍衛自由之死;“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是獻身信仰之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孟子認為“死有貴于生者”,我們該怎么選擇,該有怎樣的生死觀呢?我們來看看張溥的見解。
二、作者見教材注釋。另補:
①張溥,所讀書必手抄寫,抄完朗誦一遍即焚之,又抄,如是六七才止,因而把讀書之齋取名“七錄齋”。以示人一己百之精神。
②魏忠賢,自幼狡黠無賴,目不識丁,因在一次賭博中輸掉,為賭徒侮辱,一氣之下自宮,21歲被選入宮,善于巴結,后因與明熹宗乳母相好,逐漸奪取宮廷內務大權。當時的明熹宗生性好玩,他便投其所好,大搞內操,紫禁城鑼鼓喧天,大臣進諫都被拒絕。明熹宗喜歡木工油漆之事,從早到晚制作器具,他此時有意奏事,弄得明熹宗很煩,趁機操權。慢慢形成閹黨,盡殺異己。權勢登峰造極,為討好他,全國各地建了不少生祠。囂張五六年后,明熹宗死,崇禎即位,削去官職,貶往鳳陽,又改逮捕治罪,他上吊自殺。
三、落實基礎
⑴一讀(自由朗讀),用圓圈畫出文中除了“是以”“得以”還含有“以”字的句子。
明確:①連詞:表目的,來;②副詞;表修飾,而;③介詞:把;④連詞,表原因,因為。⑤介詞:憑借,用。
⑵二讀(自由朗讀),用三角畫出文中除了“至于”“于是”還含有“于” 字的句子。
明確:①表被動;②介詞,在某地,在某時;③介詞,向;④介詞,對,對于。
⑶三讀(默讀),用方形畫出文中除了“既而” 還含有“而”字的句子。
明確:①副詞:表修飾,因為;②副詞:表修飾,狀態;③副詞:表修飾,方式;④連詞:表順承,然后;⑤連詞:表并列,并且。
⑷分別在作業 本上抄寫含有“以”“于”“而”字的句子,并解釋各句中“以”“于”“而”字的意義和用法,然后根據教材注釋翻譯句子。
明確:不得借助其他資料,學會根據前后上下文推斷詞義。
⑸檢查學習情況
誦讀:①抽點學生朗讀第一段
②男生齊讀第二段
③女生齊讀第三段
④抽點學生朗讀第四段
⑤全班齊讀五、六、七段
⑹指導學生弄清幾處斷句
明確:①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
③故/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
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⑺解決學生難翻譯的地方
⑻重點實詞詞義抽答
第一段:旌 盛
第二段:皎皎
第三段:望 行為 斂 堪 撫 按
第四段:當 少 發 卒
第五段:素 蹈死 株治 逡巡 猝
第六段:抵 佯 視 盡 隸 屈
四、研習
⑼請找出第一、二段的中心句。
明確:最后一句。
⑽記敘五人生平事跡是哪些段落?各記什么?
明確:第三、四段;何事被殺,死之情狀。
⑾請找出五、六段的中心句。
明確:最后一句。
⑿總結全文思路。
明確:立碑盛(記,敘)—為何立(問,議 )—生前事(憶,敘)--死得值(答,議)
⒀作者以為五人為何而死?
明確:義。
⒁能否用原文為意義做個解釋?
明確:明死生之大,有重于社稷也。
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你還知道哪些仁人志士為國家民族慷慨赴義?
列舉: 文天祥、夏完淳、譚嗣同、林覺民等。
五、附:板書 五人墓碑記
張溥
五人激于義而死
墓碑
記 明死生之大,有重于社稷也。
六、布置作業
閱讀《讀本》216“左忠毅公逸事”218“譚嗣同”.
作者郵箱:
五人墓碑記 篇13
一、教學目的:
1.了解本文夾敘夾議、正反對照揭示主題的寫作方法;
2.了解詞的活用,區別感嘆句和疑問句;
3.了解明末蘇州人民反抗閹黨迫害的正義行為和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第三、第四兩部分。
2.難點: 中心的表現及文言文的標點。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一、字詞正音:
閹yān(指太監) 湮yān(埋沒) 敫jiǎo(本指玉石潔白、顯耀、明亮)崐貲zī(同資) 緹騎tíjì(指明代錦衣衛) 失chì(擊) hùn(廁所)
累lěi(累積、連續) 豆dòu(頸項,這里指頭) 曷hé(同何) 繯huán(繩索的套子) 暴pù(同曝,顯露) 謚shì(死后追封的稱號) 牖yǒu(窗洞)
詈lì(罵) jǐong(光、明亮)
二、作者簡介: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江蘇太倉人,明末文學家。崇禎初年,他組織“復社”,以繼承東林(顧憲成、高攀龍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諷議朝政,閹黨稱他們為“東林黨”,被殘酷鎮壓)傳統自居,進行文學和政治活動,議論朝政,影響很大。張溥是知識分子中進步階層的代表,他所領導的“復社”活動,在當時有一定的政治意義。
三、時代背景:
明王朝為維護其反動統治,設立了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在全國范圍內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務統治。這些機構的組織者,大多是皇上寵信的宦官。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達七年之久。此時,魏閹黨羽遍布天下,異己排斥殆盡。明神宗(萬歷帝)時,統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稅監”加征稅賦。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多次進行抗暴斗爭。本文所寫,就是其中一次。
四、解題:
應天巡撫周起元得罪于魏閹而被免職。已削職鄉居的周順昌,同情周起元而當眾辱罵魏閹,魏因此懷恨在心。天啟四年,蘇州絲綢工業不堪剝削而罷工。崐當時,魏閹死黨、巡撫毛一鷺把“煽動”罷工的罪名強加于周順昌。天啟七年,魏閹用圣旨逮捕了周順昌,并趁機勒索,激起人民極大憤慨。于是趁毛一鷺等人逮捕周順昌之機,群起反抗。他們毀官府,殺緹騎,毛一鷺躲進廁所才免一死。這次斗爭被鎮壓后,朝庭在蘇州大肆捕人,顏佩韋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義。不到一年,魏閹被明思宗貶往鳳陽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殺。周順昌冤案始得昭雪。蘇州鄉紳吳默等人收葬顏佩韋等五人尸體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內,并立了墓碑。
五、解釋字詞、串講課文
五 人者,蓋當蓼洲周公⑴之被逮, 激于義 而死焉者也。
周蓼洲先生 逮捕的時候 為正義激發 于這件事的
蓋:發語詞 當:在……的時候 之,取獨 而:結果連詞 焉:于之
至于今,郡 之賢士大夫⑵請于當道⑶, 即 除⑷魏閹廢祠⑸之址 以
到現在 吳郡的 向執政的人請示后 立即修整 的地址來
于:介詞
葬 之; 且 立石 于其 墓之門,以旌⑹其 所為。嗚呼,亦
安葬他們的遺體 并且樹立石碑在他們 門前 表揚他們的行為 也
盛 矣哉⑺!
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簡析: 首句解釋,緊扣題目,概括交代死因。“義”是本文的綱領,下文敘事、議論都緊扣義字,用感嘆句贊頌五人身后的榮耀,收住敘事,轉入議論。
夫五人之死,去⑻今之墓⑼而葬 焉, 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⑽。夫十有
距離 修墓來埋葬他們 那時間只
墓:名作動,修墓 而:表順承 止通只 有通又
一月之中,凡 富貴之子,慷慨 得志 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⑾
所有 的人 意氣昂揚躊躇滿志這類人 生病 埋沒
凡:任選 之:代詞 疾病:名作動,生病
而不足 道 者,亦已眾矣⑿,況 草野之無 聞 者歟⒀? 獨 五人之
值得再說的人 太多 何況鄉間 沒有聲名 唯獨這 死崐 之:取獨
⒁, 何 也⒂?
得光榮顯耀呢 是什么原因呢
簡析: 寫出時間之短,變化之大,聯想到有錢人家的子弟和鄉間默默無聞的人,都不值得提,用對比的手法,突出五人與眾不同,用“何也”發人深思,引起下文。
總結:交代五人墓的緣起,指出五人的死不同尋常。
第二課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 在丁卯⒃三月之望⒄。吾社之 行 為 士
是 年三月十五日 那些道德品行可作為讀
之:取獨
先 者⑴,為之聲 義⑵,斂 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⑶
書人表率的人 替他聲張正義 募集錢財來為他送行 穿紅衣服
之:代周順昌 貲通資
按 劍而前,問“誰為哀 者? ”眾不能堪, 而仆之⑷。
的馬隊握著 上前 是同情的人 忍受 (把他們)打倒在地上
而:表修飾 仆:使動,使……倒下
是時以大中丞 撫吳 者⑸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⑹也;吳之
這時用 身份擔任吳郡巡撫的人是 心腹 是由他主使的
所由:由所,介賓倒裝
民方 痛心⑺焉, 于是乘其厲 聲以呵⑻, 則噪 而相逐。中丞匿于
正在痛恨 這件事 趁他嚴厲地高聲呵叱的時候 喊叫著追逐他 躲在
以同而 相:一方對一方,相當于他
藩⑼以免。 既而 以吳民之亂 請于朝⑽, 按 誅
廁所里才逃脫 不久(他)用 暴亂的罪名向朝庭請示 追究這件事斬了這
以相當于而 按通案,查究、追究
五人⑾, 曰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即 今之
(他們的名字)叫 就是 聚
然⑿在 墓者也。
集 埋在 的人
簡析: 這一段以簡括的筆墨,敘述了抗暴斗爭的時間、經過,揭示了起因,崐敘述“激于義而死”的經過,體現五人之“ ”。
然五人之當 刑⒀也, 意 氣 揚揚, 呼 中丞之名而詈⒁之;
接受斬刑的時候 神態氣勢昂然自若 喊著 罵
之,取獨 而:表修飾
談笑以死, 斷頭 置(于)城 上,顏色不 少 變。有賢 士大夫發 五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