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五首》(精選14篇)
《詩詞五首》 篇1
教學目標
1. 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這五首詩詞的意境
3. 品味字句
重點、難點
1. 重點:背誦
2. 理解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使至塞上》、《泊秦淮》、《無題》
一、賞析《使至塞上》
王維,字摩詰,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又稱“詩佛”官至尚書右丞,故稱“王右丞”早年的邊塞詩寫得粗獷豪放,和他晚年清新飄逸的山水詩迥然不同。
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試想,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只有用一個“大”字才能狀其景觀;在這純一色、荒涼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醒目,也只有“孤煙”二字方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后隨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變得挺拔堅韌、剛直有力。“長河落日圓”,蒼茫的沙漠,只有黃河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長”字便自然涌上心頭。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這里的“圓”與“直”都用得逼真傳神,無怪乎《紅樓楚》里說“合上羽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觀。要說再找兩個字來換這兩個字,竟再也找不出兩個字來”。
二、 賞析《泊秦淮》
建康(南京)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的游樂場所。
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好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當他來到當時還是一片繁華的秦淮河上,聽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詩中說,金陵歌女“不知亡國恨”,還唱著那《后庭花》曲。其實,這是作者借陳后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班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
這詩在語言運用方面,也頗見工夫。如首句七個字卻勾畫出一幅生動的秦淮河的迷蒙夜景,大可以看出語言的精練、準確、形象。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話,樸素自然;下句卻運用了淺顯的典故,以表達他深沉的感情,頗為雅麗清新。這一切,都使得這首詩顯得詞來清麗,畫面鮮明,風調悠揚,富有藝術勉力。
三、 賞析《無題》
簡析:
就詩而論,這是一首表示兩情至死不渝的愛情詩。然而歷來頗多認為或許有人事關系上的隱托。起句兩個“難”字,點出了聚首不易,別離更難之情,感情綿邈,語言多姿,落筆非凡。頷聯以春蠶絳臘作比,十分精彩,既纏緬沉痛,又堅貞不渝。接著頸聯寫曉妝對鏡,撫鬢自傷,是自計;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計人。相勸自我珍重,善加護惜,卻又苦情密意,體貼入微,可謂千回百轉,神情燕婉。最終末聯寫希望信使頻傳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終境逢生,別有洞天。春蠶兩句,千秋佳絕。
第二課時
一、《浣溪沙》
晏殊,字同叔, 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謚元獻。他一生富貴優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灸人口的篇章。詞的上片通過對眼前景物的詠嘆,將懷舊之感、傷今之情與惜時之意交織、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詞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對酒當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于問津、也樂于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記憶中,最難忘懷的卻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氣”句,點出眼前的陽春煙景既與去年無異,而作者置身的亭臺也恰好是昔日飲酒聽歌的場所。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沖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夕陽西下”句,不僅是惋惜時光的匆匆流逝,同時也是慨嘆昔日與伊人同樂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二句,屬對工切,聲韻和諧,寓意深婉,一向稱為名對。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詞,又用于《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上句對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對巢燕的歸來興懷舊之感。人間生死,同花開花落一樣,不由自主,所以說“無何奈何”。舊地重游,前塵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說“似曾相識”。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因此,此詞不但以詞境勝,還兼以理致勝。后來蘇軾的詞,就大暢此風了。
二 、欣賞《水調歌頭》
1.對照小序部分簡介詞作背景,讓學生了解創作時間及創作原因。
2.初讀全詩,感知內容。
(1) 學生讀書下注釋。
(2) 由學生迅速自讀課文。
(3) 點一生朗讀(學生點評后,教師總結點評)
(4) 全班齊讀
3、 疏通全文
(1) 學生對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記下讀不懂、有問題的地方。
(2) 小小組交流問題
(能小組內解決的自主解決,不能解決的有組長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決問題
(4) 打出全文注釋,學生自主整理在課本上。
(5) 問:對照注釋你認為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了什么?兩者聯系何在?
(上闋——望月寫景;下闋——懷人抒情。兩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問: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6)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訓練
(1) 什么是聯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處是聯想?哪處是想象?
(3) 看圖一,發揮聯想,你能聯想到什么?
(4) 看圖二,發揮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問:比較《十五夜望月》,你喜歡哪一篇?講講理由。
6、音樂欣賞
(1) 播放王菲的 《水調歌頭》
(2) 第二遍播放,學生輕聲跟唱
7、 學生總結
(1) 一生總結本課教學思路
(2) 由學生總結學習本課的收獲
三、背誦
四、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
《詩詞五首》 篇2
教學重點:熟讀和背誦。
教學難點 :理解內容,體會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導 入
同學們,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是我們應該學習和繼承的優秀文化遺產。進入初中以來,我們已經學過二十多首古典詩詞,其中包括13首唐詩,4首宋詞,通過背誦和賞析,從中汲取了許多營養。今天我們學習,主要是唐詩和宋詞,首先學習前三首。
播放錄像《唐之韻》,簡介唐詩偉大成就,介紹李白、劉禹錫和杜牧。
二、誦讀
老師配樂范讀,學生多種方式朗讀。讀三首詩,五遍。
三、了解內容
借助文底注釋、工具書,理解詞語,了解詩歌大意。
渡遠:遠渡。 楚國: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 仍憐:更愛。
排云上:直沖云霄,排,沖擊。
碧霄:青天。 折戟:折斷的戟。 銷:銹蝕。
將,拿起。 認前朝:認出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四、理解詩的意境,內容。
《渡荊門送別》
介紹創作情況:
李白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把蜀地當作自己的故鄉,所以他有不少詩篇反映出對蜀中生活的懷念之情。這一次從三峽出蜀,面對江漢平原,眼界大開,心曠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寫下了這首廣為傳誦的五言律詩。
學生談對詩歌內容結構的理解。
總 結:
詩歌從乘舟遠游寫起,第一、二句點題:詩人遠離四川,乘船沿江游覽楚地。
中間四句對仗,描寫景物,描繪長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壯闊氣象:長江出山,水面寬廣,景象雄奇,使人頓感前程開闊。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飛下的一面明鏡;朝云簇生,云層里出現海市蜃樓奇觀。寫景層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尋求理想的志向與熱情,又充溢著詩人對故鄉的深深依戀與摯愛。
結尾二句,詩人發出由衷的心聲:這長江是故鄉的水啊,所以它才不遠萬里把我送到江漢平原。詩人抒發了愛祖國、愛自然、愛故鄉的深摯的感情。詩中寫的長江之水,是來自故鄉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荊門山送別詩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廣闊的天地之中。在這一描寫中,表現了初離蜀地的詩人對家鄉的深深依戀。
本詩中間四句對偶工穩,“平野”對“大荒”,“天鏡”對“海樓”,佳句佳對。賦予了江水以人的濃厚的感情,這水情意真摯地把詩人送到楚國。這真是詩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誦這首詩。
《秋詞》
介紹作者。
學生討論詩歌內容和寫法。
總結:
詩人以其奔放的熱情和曠達的胸懷,通過生動的畫面描繪和贊美秋天,表現出昂揚奮發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詩人一反千古以來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調,熱情贊美秋日富于生氣,勝過萬物萌生的春天。
第三、四句,描寫晴空鶴翔圖。萬里無云,一只白鶴奮翅高舉,排云直上,它那矯健的身姿,使得詩人也不禁詩情勃發,壯志凌霄。這白鶴正是詩人不屈不撓,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的真實體現。
全詩充滿著奮發向上的積極精神,表現了詩人政治失意時仍然不愿隨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遠,詩情深厚。
《赤壁》
介紹詩人情況。
學生討論詩歌內容和寫法。
總結:
這首詩懷古詠史。
第一、二句,敘述憑吊赤壁古戰場所見所感。由古戰場殘留的斷戟,激發起想象當年赤壁鏖兵的壯闊場景,以前朝舊物興思古之情,聯想到決定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以及那次重大戰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發出議論,假想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那么東吳的大喬、小喬便將被擄,關在曹操的銅雀臺上了。“銅雀春深鎖二喬”,是一種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寫法,用來象征虛想中的東吳孫氏政權敗亡的結局,因為二喬都出于東吳最高統治階層門第,吳國不亡,她們是不會受辱的。詩人認為,如果不是借助東風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戰中取勝,周瑜的勝利不過是僥幸而已。詩人對赤壁之戰的結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雖然失敗,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勝敗論英雄,強調人生際遇在人生命運中的重要性,正是這首詩的核心思想。杜牧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詩人在這里明諷周瑜,暗譽曹操,實際上是在借助史實抒發自己內心的抑郁不平之氣。
這首詩能以小見大,通過鮮明的形象發表看法,評價歷史,是其藝術表現上的獨到之處。
五、總結擴展
這三首詩雖然題材不同,表達的感情不同,但是有一點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詩人善于用獨特新穎的視角觀察和分析問題,閱讀三首詩既要了解各自的內容和寫法,又要善于比較,體會它們的共性。
六、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三首詩。
七、板書設計
渡荊門送別
第七句 — 第八句 收 束: 抒發思念故鄉的深情
秋 詞
赤 壁
過零丁洋
浣 溪 沙
《詩詞五首》 篇3
教學重點:熟讀和背誦。
教學難點:理解內容,體會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 入
同學們,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是我們應該學習和繼承的優秀文化遺產。進入初中以來,我們已經學過二十多首古典詩詞,其中包括13首唐詩,4首宋詞,通過背誦和賞析,從中汲取了許多營養。今天我們學習,主要是唐詩和宋詞,首先學習前三首。
播放錄像《唐之韻》,簡介唐詩偉大成就,介紹李白、劉禹錫和杜牧。
二、誦讀
老師配樂范讀,學生多種方式朗讀。讀三首詩,五遍。
三、了解內容
借助文底注釋、工具書,理解詞語,了解詩歌大意。
渡遠:遠渡。 楚國: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 仍憐:更愛。
排云上:直沖云霄,排,沖擊。
碧霄:青天。 折戟:折斷的戟。 銷:銹蝕。
將,拿起。 認前朝:認出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四、理解詩的意境,內容。
《渡荊門送別》
介紹創作情況:
李白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把蜀地當作自己的故鄉,所以他有不少詩篇反映出對蜀中生活的懷念之情。這一次從三峽出蜀,面對江漢平原,眼界大開,心曠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寫下了這首廣為傳誦的五言律詩。
學生談對詩歌內容結構的理解。
總 結:
詩歌從乘舟遠游寫起,第一、二句點題:詩人遠離四川,乘船沿江游覽楚地。
中間四句對仗,描寫景物,描繪長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壯闊氣象:長江出山,水面寬廣,景象雄奇,使人頓感前程開闊。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飛下的一面明鏡;朝云簇生,云層里出現海市蜃樓奇觀。寫景層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尋求理想的志向與熱情,又充溢著詩人對故鄉的深深依戀與摯愛。
結尾二句,詩人發出由衷的心聲:這長江是故鄉的水啊,所以它才不遠萬里把我送到江漢平原。詩人抒發了愛祖國、愛自然、愛故鄉的深摯的感情。詩中寫的長江之水,是來自故鄉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荊門山送別詩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廣闊的天地之中。在這一描寫中,表現了初離蜀地的詩人對家鄉的深深依戀。
本詩中間四句對偶工穩,“平野”對“大荒”,“天鏡”對“海樓”,佳句佳對。賦予了江水以人的濃厚的感情,這水情意真摯地把詩人送到楚國。這真是詩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誦這首詩。
《秋詞》
介紹作者。
學生討論詩歌內容和寫法。
總結:
詩人以其奔放的熱情和曠達的胸懷,通過生動的畫面描繪和贊美秋天,表現出昂揚奮發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詩人一反千古以來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調,熱情贊美秋日富于生氣,勝過萬物萌生的春天。
第三、四句,描寫晴空鶴翔圖。萬里無云,一只白鶴奮翅高舉,排云直上,它那矯健的身姿,使得詩人也不禁詩情勃發,壯志凌霄。這白鶴正是詩人不屈不撓,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的真實體現。
全詩充滿著奮發向上的積極精神,表現了詩人政治失意時仍然不愿隨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遠,詩情深厚。
《赤壁》
介紹詩人情況。
學生討論詩歌內容和寫法。
總結:
這首詩懷古詠史。
第一、二句,敘述憑吊赤壁古戰場所見所感。由古戰場殘留的斷戟,激發起想象當年赤壁鏖兵的壯闊場景,以前朝舊物興思古之情,聯想到決定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以及那次重大戰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發出議論,假想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那么東吳的大喬、小喬便將被擄,關在曹操的銅雀臺上了。“銅雀春深鎖二喬”,是一種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寫法,用來象征虛想中的東吳孫氏政權敗亡的結局,因為二喬都出于東吳最高統治階層門第,吳國不亡,她們是不會受辱的。詩人認為,如果不是借助東風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戰中取勝,周瑜的勝利不過是僥幸而已。詩人對赤壁之戰的結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雖然失敗,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勝敗論英雄,強調人生際遇在人生命運中的重要性,正是這首詩的核心思想。杜牧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詩人在這里明諷周瑜,暗譽曹操,實際上是在借助史實抒發自己內心的抑郁不平之氣。
這首詩能以小見大,通過鮮明的形象發表看法,評價歷史,是其藝術表現上的獨到之處。
五、總結擴展
這三首詩雖然題材不同,表達的感情不同,但是有一點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詩人善于用獨特新穎的視角觀察和分析問題,閱讀三首詩既要了解各自的內容和寫法,又要善于比較,體會它們的共性。
六、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三首詩。
七、板書設計
渡荊門送別
第七句 — 第八句 收 束: 抒發思念故鄉的深情
秋 詞
赤 壁
過零丁洋
浣 溪 沙
《詩詞五首》 篇4
教案 學習目標:
認知目標:會讀會寫生字葵字。
情意目標:體會古詩中告訴我們的惜時的道理,激發努力學習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標:體會詩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讀詩。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古詩。(板書古詩兩字)同學們,看到古詩一詞,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學過的古詩,就讓其背誦;或想起學詩的方法,引導學生補充,教師板書;或問本節學哪首詩,板書課題--長歌行。
師:是呀,古詩語言凝練,有許多千古流傳的名句,告訴我們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沒有提到,這里引出我們今天又要學習古詩了,還記得學古詩的方法嗎?說自己學詩的方法,師適時板書學詩要點)
二、學習
師:請同學們各自放聲讀 一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
生:讀課文。(教師關注讀的不好的學生)
師:誰愿意來讀一讀?請其他同學認真聽,評價他們讀得怎樣?
(指名幾個學生讀,大家評價)
師:詩中還出現了一個我覺得不好寫,不好記的生字。誰來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錯?你怎么記住這個字的?(讀通)
師:能把詩句讀通了,達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詩讀得更好,還得理解詩的意思。請同學們默讀,或根據注釋,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說不懂的字句。
師:請你和同桌議議這些字句的意思。
師:這首詩寫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讀懂)
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詩句中體會到的?請和小組的同學互相討論交流。
生:討論交流。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好,詩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復的時間。我們能通過讀讀出這種感受嗎?老師帶著自己的理解讀一讀可以嗎?
(指名有感情讀詩)(悟情)
同學們,你發現了這首詩和我們學過的其它古詩的區別了嗎?對,這是漢代的樂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這些樂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聲,千古流傳。你們想聽聽嗎?
配樂唱。
三、總結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從中獲得的道理;或是別的惜時名言詩句。
(根據情況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選擇你喜歡的背誦)(延伸)
師:同學們的收獲不少,今天,我們一起學了這首詩,明白了道理,你想把這首詩送給誰?為什么?
師總結:是呀,燕子去了,會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我們的日子,卻是一去不復返的。“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希望我們少壯多努力,老大不傷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呀。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詞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欣賞詩詞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整體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詩詞所表現出的詩人情懷,學習詩詞中一些不同的表現手法,領會這些詩詞所具有的深厚的藝術感染力。
3.了解與這些詩詞有關的文學常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詞的方法。
2.語感的培養和表現手法的學習。
教學難點:
學生對作品的寫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給作品的整體感悟帶來某種困難。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陶淵明的《飲酒》詩,好比我們這個旅游團觀賞了陶淵明經營管理的一處田園風光,領略了它特有的風味。今天我們繼續旅行來到我國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唐詩和宋詞。這兩座高峰郁郁蔥蔥,蔚然深秀,美麗的景色令游賞者目不暇接。由于時間緊,我們在這兩處景觀中,重點欣賞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馬觀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學們,同意嗎?
(解說:這個導語既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交代了這一課的教學安排,同時引發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當時孟浩然仍是一名隱士。他西游長安,不甘寂寞,想出來做事,苦于無人引薦,于是寫了這首詩贈給當時居于相位的張九齡,希望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錄用。因而這是一首干謁詩。“干謁”的意思是:對人有所求而請見。
范仲淹所處的北宋時期,其主要邊患是遼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等職,抵抗西夏侵擾。其間他作了《漁家傲》詞數首,寫邊鎮勞苦,今只存這一首。詞中著力渲染了邊塞的悲壯氣氛,抒寫了思念家鄉的情緒和抗擊侵擾、鞏固邊防的意志。此詞首開邊塞詞之作,其格調蒼涼悲壯,感情沉摯抑郁,一掃花間詞派柔靡無骨、嘲風弄月的詞風,成為后來蘇軾、辛棄疾豪放派的先聲。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將三首唐詩和一首宋詞的錄音聽一遍,之后再將《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漁家傲》的錄音各聽一遍。然后給6分鐘時間讓學生讀背這兩首詩詞,看誰背得既快又準確。
(解說:這樣做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快速讀背的興趣,并在熟讀的基礎上背,學生一般能較快背出。)
(2)教師范背這兩首詩詞(學生注意教師是否有背錯的地方),然后與學生共背一遍。
(解說:教師作出讀背的表率,既激發大家學習的興趣,又營造一種讀背詩詞的氛圍,師生共學,融為一體。讓學生注意教師是否背錯,是為了使學生聽得更認真。)
(3)補充注釋。
涵虛:指水映天空。
濟:渡過。
端居:閑居不仕。
恥:有愧于。
坐觀:旁觀。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讓學生再結合這兩首詞的有關注釋進行誦讀、理解,形成自己的認識。
(5)打出課件d、e,讓學生的理解與認識跟
[1] [2] 下一頁
《詩詞五首》教案課件展示的畫面相對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認識。
2.課文研討
(1)孟詩的三、四兩句是寫什么?
明確:這兩句是實寫洞庭湖,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云夢澤”是古代的一個大澤,“氣蒸”寫出了湖的廣闊浩大,蓄積豐厚。“波撼”襯托湖的澎湃動蕩,力量巨大。這兩句寫出了洞庭湖的廣大與活力。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詩意?
明確: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寫景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作者面對廣袤的湖水而觸發之想。其實這是對自己現狀的一個比喻:我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被錄用進入士大夫之列卻沒人接引,這正如要渡過湖去卻無舟船一樣。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說自己閑居不仕是有愧于當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兩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觀別人垂釣,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魚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個垂釣者,希望張九齡能給我解決漁具,以實現獲魚的心愿。最后兩句隱喻想做官而沒有門徑。
(3)如何評價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明確:干謁詩是不大容易寫好的,它往往會寫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氣相。這首干謁詩卻寫得得體,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達充分。在寫洞庭湖的廣闊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說林訓》中的“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一古語,翻出新意,實屬難得。
【板書設計】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漁家傲
課前要求收集有關邊塞詩詞,課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 回顧有關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簡介:
1、 背誦《岳陽樓記》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與抱負: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 簡介: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江蘇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在詩詞文章方面都有名篇傳誦于世。曾守衛西北邊疆多年,政治上主張革新,他的詞風格明健,對蘇軾、辛棄疾豪放詩派的形成有很大影響。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 導入: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請大家回顧曾經學過的有關詩歌背誦其中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分組比賽交流]
1、 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 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4、 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5、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三、 學習《漁家傲》:
背景簡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面一片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寶元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輒敗。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陜北數縣,延州成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陜西經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擊西夏,范仲淹擔任起組織西北戰線,力完狂瀾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軍制,團結上下,生產戍邊,漸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稱他為“胸中自有數萬甲兵”。這首詩就作于此時。
1、 自讀欣賞,體會詞中韻味,及詞人的思想感情。
2、 小組賞析討論,理解詞中意境:
3、 討論:詞的上闋下闋各寫什么?
4、 創造性的賞析上闋:[可進行口頭描述或書面描寫,將范仲淹筆下的塞外邊關圖擴寫出來]
賞析:詞的上闋,展現的是一幅邊塞風光圖:[寫景]
[引導學生想象進行口頭筆頭訓練,互相補充]
塞下秋來風景異:[詩人的家鄉在江南水鄉,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點明環境,“秋來”點明時令,秋天到了,北方邊塞的風光與江南風光迥然不同,別具特色:[突出“異”:總寫]
并從三處來體現:[分寫]
衡陽雁去無留意:[特寫]
①大雁南飛:邊塞已自荒涼,秋來更加蕭瑟,大雁向衡陽飛去,沒有絲毫的留戀之意。[極言邊地荒涼,連鳥也不愿久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將士們條件艱苦。] [視覺上悲涼]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風掣紅旗凍不翻”
四面邊聲連角起:[單調孤苦的生活]
②邊聲四起:塞上四周響起了特有的邊聲:西風呼嘯,駝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蕭蕭,襯上悲涼的軍中號角聲,使得邊塞的秋天更顯蕭殺。
[聽覺上的震撼] “角聲滿天秋色里”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想象陜北黃土高原的地勢,體會戰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陽西沉,煙霧繚繞中的千山萬壑,猶如屏障,重重疊疊,前句描繪出一幅雄渾壯闊的畫面。[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但是“孤城閉”三字頓然情勢突變,顯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門緊閉的景象。“閉”字寫出戒備森嚴,透出緊張氣氛,可見戰事緊張,戰士們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衛孤城,防止來犯。[又一次寫出戰士身處荒涼邊塞,但責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壯闊的景象恐怕無心欣賞]
從視覺上把整個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動形象地描畫出來,使人如臨其境,同時感受邊塞將士的慷慨悲壯的情懷。
賞析:下闋抒寫征人思鄉之情:[抒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一杯”與“家萬里”形成對比]
此句為詩人自抒情懷的句子,他身負重任,戍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萌發鄉關之思,然而濁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濃重的萬里之愁?。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們如今怎樣啊?難以知道。也許家中的妻兒老小也正思念著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細節進入人的內心刻畫]
燕然未勒歸無計:
邊疆未清,燕然未勒[功業未就]還家之計無從談起。[運用典故:東漢大將竇憲在燕然刻石記功而還。詩人運用典故,表明自己戍邊報國的一腔熱情。但是在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時代,要想保家衛國,抗擊侵略,談何容易?主觀愿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使他充滿苦悶與悲憤。
羌管悠悠霜滿地: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在濃霜滿地的夜晚,[由白天---黃昏----夜晚],一片蕭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涼。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在這樣的夜晚,鉤起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愁,白發蒼蒼的將軍,遠離家鄉的士卒淚水盈眶,久久難以入眠,都流下了憂國思家的淚水。
蒼涼悲壯中透出一種激越奮發的基調,拳拳愛國之心,濃濃思鄉之愁,表現了守邊將士的悲壯情懷,慷慨而又惆悵的情緒。
整首詞不失為一篇抵御外辱,報國立功的愛國詩篇
上一頁 [1] [2]
《詩詞五首》 篇5
教學目的
1.學習前三首詩,朗讀、背誦這三首詩詞。
2.理解三首詩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l)朗讀、背誦這三首詩詞。(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預習指導:
1.查字典,讀準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蕭瑟 岱宗 決眥
2.自己練習讀這五首詩:
教學過程 :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請一生講一個曹操的故事
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三、學習《 觀滄海》
1.作家作品簡介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劇勢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
《步出復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朗讀詩歌指導:先范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寫景的十句,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中洋溢著飽含的激情。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再次朗誦這首詩歌。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四、學習《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簡介
《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
2.朗讀這首詩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4.當堂背誦。
五、學習《 望岳》
1.作家作品簡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七歲會作詩,十四五歲時能與當時文上剛唱. 2 0歲開始為時十年以上的壯游,先南游吳越,后北游齊趙。35歲到長安應試,落第后居長安十年。安史亂起,攜家逃難。后投奔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長安收復后,他因直言敢諫觸怒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關內大旱,他棄官攜家西去,千辛萬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幫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來,友人嚴武鎮蜀,保薦他當了檢校工部員外郎,這就是后人稱他“杜工部”的由來,后因成都戰亂,杜甫又遷至夔州,過著貧窮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條破船上。
杜甫詩現存1400多首,這些詩真實、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極盛走向衰落這一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展現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為唐代社會的形象的歷史,歷來被稱為“詩史”。他的詩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這首詩寫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陽應進土舉,落第,于是漫游齊、趙(今山東、河南、河北省)一帶,這詩是游泰山時所作。泰山為東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題為“望岳”。詩中描繪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氣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絕頂的心情,都是從“望”字著筆的。
2.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3.背誦指導。
六、意境的賞析:
分組寫賞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1,2,3題。A類
2.默寫 三首詩。B類
3.完成掌握語文的有關練習。C類
30.詩詞五首(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后二詞,朗讀、背誦這二首詞。
2.理解二首詞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l)朗讀、背誦這二詞。(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前三首詩。《觀滄海》是樂府詩,《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詩。今天,我們要學的是兩首詞。《如夢令》和《西江月》是詞牌名。
二、學習《 如夢令》
1.作家作品簡介
《如夢令》選自《漱玉詞》,作者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宋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來女詞人。早期生活優裕,跟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后,流離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傷感,有時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常用白描,語言清麗。有《漱玉詞》集。
2.朗讀這首詞。
3.指導學生評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表現了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美好事物的情操,從中可以看出詞人天真、活潑、豪爽的性格。詞人賦予大自然以詩情畫意和勃勃生氣,給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
這首詞只寫了夏日游飲歸途中的一個片段,抒寫了片刻之間美的感受,僅僅33字,卻寫了場景,寫了人物,寫得曲折起伏,生動活躍,情深味濃,新奇可喜。詞的語言明白如話,流轉自如,表現了獨到的功力.
三、學習《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簡介。
《西江月》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他力主抗金,屢受打擊,隱居上饒帶湘凡達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視,抱很而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
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城并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
2.題解
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進中。
3.指導學生解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構畫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美動人,夜色那么清幽,氣氛那么恬靜,充滿了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
四、寫分析短文,就兩首詩你所體會的意境來寫一寫自己的看法。
抽查幾個交流。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二4,5.三 A類
2.默寫二首詞。B類
<-- #EndEditable -->
《詩詞五首》 篇6
《詩詞五首》教案2 詩詞五首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使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并能默寫這五首詩詞和曲。體會蘊涵在詩詞中的感情和思想。
2、 領會詩的意境和語言形式特點。指3、 導學生把握古代詩詞的多種體裁。
過程與方法
布置預習,讓學生先大致預習一遍,記下其中的難點,然后進入講解。方法可采用點播法、誦讀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領略詩的優美意境、語言美。
2、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 培養對古代優秀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 讓學生反復2、 誦讀五篇作品,3、 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語言風格。
4、 理解詩歌的獨特表達手法。通過多讀多背,5、 培養和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語感和悟性。
難點:
1、 領會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響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
教學突破
多媒體綜合教學法、誦讀法、點撥法問答法的綜合運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對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當了解。
學生準備:
預習這五篇作品,準確認讀文中字詞,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難之處作標記。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研討《采薇》 1、通過誦讀、回答問題等方式學習
2、學習《十五從軍征》 2、通過誦讀、回答問題等方式學習
3、研讀《送別》 3、細心體會此詩的意境和藝術特點
一、學習《采薇》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師:同2、 學們都能背誦哪些詩歌呢?詩歌是一種純文學的代表,3、 也是張力很強,4、 容量很大的體裁。這課有五首作品,5、 有古詩,6、 有樂府詩,7、 有七言絕句,8、 也有詞和曲。內容涉及敘事、寫景抒情、諷刺等很多方面,9、 下面我們就進入具體的學習。 10、 轉入《采薇》的學習,11、 先范讀,12、 再指13、 導學生朗讀,14、 要求解決:《詩經》是一部什么樣的詩集。 15、 引導學生感受詩的思想內容。注意: (1、)對詩句含義適當講解,不宜做繁瑣分析。(2、)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不懂處提問解決。(3、)思考:將“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有何意義? 1、背誦自己能想起的詩歌,對課文產生興趣。 2、文注釋,認真閱讀《采薇》,讀詩的整體印象有一個大概的把握,反復讀課文,做到當堂背誦, 16、 理解詩的意境,17、 和詩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詩特點。 明確:對于家鄉的懷念和對長年在外戍守的無奈。
二、學習《十五從軍征》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介紹樂府詩的特點和內容。 2、 范讀《十五從軍征》,3、 注意讀準字音。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中同4、 樣描寫士兵,5、 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6、 之處? 點撥:前詩更中于對情景的描寫以反襯哀傷心情。 這首詩通過一個老兵的自述揭露了當時兵役制度的黑暗,抒發了對現實的不滿和控訴。 1、 了解與此詩內容相關的知識。 2、 學生誦讀這首詩,3、 體會隱藏在詩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送別》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介紹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點。 2、 讓學生朗讀此詩,3、 并講述詩的大意。 4、 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 (1、)這首詩歌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 點撥:形象 (2、)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點撥:對友人依依不舍,還沒分別就盼歸的心情。 1、 認真讀詩,2、 體會詩的形象性。 3、 發揮自己的想象力,4、 設想一下揚花漫天飛舞的景象,5、 這時去為友人送別,6、 會有一種怎樣的心情。 7、 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所描繪的情景。用心體會作者寫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小結:這課學習的三首詩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詩中都通過對景物與人物動作心情的描寫,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送別》是送人著急作,寫的是遠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寫景狀物上三首詩各有特點,一個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對比彰顯相反的兩種心情;一個是對故園的荒涼,親人的凋零進行細致的刻畫,讓人倍感凄涼;一個是對春天楊柳揚花的描寫,但懷人之情躍然紙上。
第二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研析《清平樂》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內涵
2、學習《朝天子 詠喇叭》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內涵
1、 研析《清平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講解詞的基本常識。 2、 介紹辛棄疾的基本情況,3、 以及這首詞的創作背景。 4、 范讀《清平樂》,5、 注意讀準字音。 6、 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詞。 問:這首詞在寫作風格上有什么特點? 點撥:辛的詞雖然以大題材入詞為主,但作者寫了不少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這首詞就是其中之一。 1、 作好記錄 2、 聽教師介紹 3、跟讀,注意節奏的變化以及詞中的難字 4、體會作者怎樣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的。
2、 學習《朝天子 詠喇叭》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n
[1] [2] 下一頁
《詩詞五首》教案2bsp; 1、 背景知識介紹 (1、)散曲知識介紹 (2、)作者的基本情況及作品背景 2、 要學生誦讀課文,3、 設置問題,4、 引導學生掌握重點字詞,5、 理清文意,6、 體會作者感情。 7、 組織課堂討論:作者巧妙地借詠喇叭諷刺了哪些現象? 1、 仔細聽,2、 了解相關知識,3、 作好記錄。 4、 誦讀課文,5、 理清文意,6、 領會作者巧妙的諷刺技巧和形象的語言,7、 并體會作者蘊涵在作品中的感情。 8、 積極進行討論,9、 并品味這種諷刺產生的藝術效果。
3、 小結:《清平樂》用純粹的白描手法,4、 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把著家老小的不同5、 面貌和情態描寫的3惟妙惟肖,6、 活靈活現,7、 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真實的反映了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實安逸的農村生活。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8、 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9、 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朝天子 詠喇叭》是一曲諷刺散曲,10、 全曲用近乎口語化的語氣,11、 借托對喇叭的嘲諷,12、 表達了對統治階級的控訴。
13、 練習設計
1、 隨堂練習設計 :背誦這幾首詩詞
2、個性練習設計:進行比較式學習,歸納總結詩詞的特征
上一頁 [1] [2]
《詩詞五首》 篇7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次北固山下
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口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望岳
杜甫
岱宗夫何如,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西江月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杜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詩詞五首》 篇8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朗讀《龜雖壽》和《石壕吏》這兩首詩。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
目標1 目標2
教學難點 :
目標2
教學時間:二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老驥(ji) 伏櫪(1i)逾墻走(yu)鄴城戍(shu)
老嫗(yu)幽咽(ye)翁媼(ao)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 (課外閱讀讀后感)3'
二、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請一學生背誦上一單元學的一首古詩,以次導入 新課。
三、正課
(-)龜雖壽
1、聽錄音朗讀這首詩。(目標1)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本首詩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復門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國游縣(今安徽省亳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步出夏門行》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龜雖壽》表現了作者的雄心壯志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3、教師評點:(完成目標2)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意思是神靈的龜雖然是長壽的動物,但也有死亡的時候,騰蛇雖能興云駕霧,最終也會死亡后化為灰塵。這兩句借神龜騰蛇起興,說明作者明知人的壽命終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難免要死,但他絲毫不因此而頹喪。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馬老了,伏在馬槽里,但它仍舊有馳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壯志的人雖到晚年,更應該"老當益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長壽。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和樂觀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配樂時加上去的。
這首詩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寶貴的,所以人們應當不斷地發揚積極進取的朝氣建立功業。在結語中,作者還指出事在人為,命運可以改變。這種積極奮發、老當益壯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4、學生齊讀。
(二)石壕吏
1.聽錄音,學生自由朗讀。(目標1)
2.作家作品簡介
《石壕吏》選自《杜工部集》。758年,為平息安(祿山)史(思明)之亂,唐將郭子儀、李光粥等九位節度使,率兵二十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占的鄴郡(現河南省安陽縣)。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后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后軍全線崩漬。郭子儀等退守河陽(現河南省孟縣西),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渲關等地,根據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一組詩《三史三別》,《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這首詩,敘述差變乘夜捉人,連衰年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長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官致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在文學史上,他把現實主義傳統推向了一個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階段,對后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有《杜工部集》。
3、教師評點(目標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開頭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寫故事發生。四句各寫一人,各自身份、舉動和彼此關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預示將有一場災難降臨。
交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寫故事的展開。在差役怒呼、老婦苦蹄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第一層:從老婦自敘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說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見戰爭之慘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活著的人茍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遠地去了。可見戰爭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婦希望以自家處境來搏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領會老婦人的哭訴,仍然通老婦家出差役。老婦人只得回答,家里沒有男人了(隱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孫子和喂奶的母親,寡媳衣不蔽體,貧困可知,也見得戰爭破壞之嚴重。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差吏仍是追問不放。老婦自請赴役,仍從掩護老翁出發。力雖衰而請赴役,并請即刻動身,故作懇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騷亂終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聽到抽泣之聲,也許是寡媳.在哭泣,也許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詩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時,只跟老翁告別。一夜之間,經此巨變,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石壕村這一戶人家,三男被征,兩男戰死,衰年老婦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孫三人,在兵荒馬亂中將何以度日?等待老嫗的又將是怎樣的命運呢?詩人的心,是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的。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學生齊讀,若有不明白自由提問。
五、小結
這兩首詩,《龜雖壽》為樂府詩,《石壕吏》為歌行體古詩。《龜雖壽》抒發了作者積極奮發、老當益壯的豪情。《石壕吏》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業 。 1`
A、 背誦古詩。
B、 完成課后練習一、三。
C、 把《石壕吏》改寫成一則故事。
七、說課精要:古詩較難理解,因此以教師講解為主。
八、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預習
背誦前兩首詩,朗讀后三首詩。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 (課外閱讀讀后感)3'
二、抽查背誦。
三、正課
(三)相見歡
1.聽錄音后,學生自由朗讀這首詞。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相見歡》選自《南唐二主詞》,作者李煜 (937-978),五代時南唐國主,世稱李后主。975亡國降宋,后被毒死。
相見歡,詞牌名,又作"烏夜啼"。這首詞是李煌降宋以后寫的,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
3.教師點評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上片寫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個皇帝變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下片用一個具體的比喻,把離愁比喻成亂麻,剪不斷,理還亂。這離愁,不是一般的暫離故鄉,而是亡國之愁。作者由一個皇帝變成一個囚徒,屈辱的現實生活,迫使他體驗到一般人所嘗不到的生活滋味。這個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無可解脫的愁苦。
這首詞寫出一個亡國的皇帝成為囚徒后切身感受。黃昇《后來諸賢絕妙詞選》卷一題往:"此詞最凄惋,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
4、學生齊讀這首詞。
(四)《觀書有感》
1.學生集體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感情。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這首詩選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
3.教師點評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開句用一個比喻,把半畝方塘比喻成一面剛打開的鏡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寫天光和云影一齊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動,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者問水塘為什么如此清澈,因為有源頭的活水不斷地流來。詩表面上寫水塘清因有活水來,實際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來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題、新的構思、新的手法、新的語言,要靠平時不斷的積累。從生活中積累,從詩書中積累。只有不斷的積累沉淀,才能寫出好文章。設喻巧妙。
(五) 清平樂
1.集體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感情。
2.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清平樂》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
3.教師點評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寫農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邊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畫,幾筆勾出農舍及周圍環境寧靜清幽。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既然有環境描繪,必有人物點綴。作者從帶醉意吳吉入筆,寫出一對白發翁姐說著柔媚的吳語互相打趣。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農家兒忙著各自的農活;最可愛的是頑皮、淘氣的小兒子,也在溪頭剝蓮蓬。一個臥字寫出小兒頑皮、淘氣的動作。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農家耕樂團。刻畫了農家信然自樂的生活景象。也表現作者對人民生活的關切。語言清新、活潑、流暢。
4、學生自由朗讀,若有不明之處提出來,集體解決。
四、小結
《相見歡》是詞,寫出一個亡國的皇帝成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無可解脫的愁苦。《現書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來比喻作文章要善于從生活中從書本中吸收營養。《清平樂》描繪農家治然自樂的生活景象,也表現作者對人民生活的關切。
六、布置作業 。 1`
A、背誦這三首詞。
B、默寫詩詞五首。
C、根據自己喜歡的一首詩或詞,寫一段賞析的文字。
七、說課精要:古詩較難理解,因此以教師講解為主。
八、教學后記:
<-- #EndEditable -->
《詩詞五首》 篇9
教學重點:熟讀和背誦。
教學難點 :理解內容,體會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導 入
同學們,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是我們應該學習和繼承的優秀文化遺產。進入初中以來,我們已經學過二十多首古典詩詞,其中包括13首唐詩,4首宋詞,通過背誦和賞析,從中汲取了許多營養。今天我們學習,主要是唐詩和宋詞,首先學習前三首。
播放錄像《唐之韻》,簡介唐詩偉大成就,介紹李白、劉禹錫和杜牧。
二、誦讀
老師配樂范讀,學生多種方式朗讀。讀三首詩,五遍。
三、了解內容
借助文底注釋、工具書,理解詞語,了解詩歌大意。
渡遠:遠渡。 楚國: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 仍憐:更愛。
排云上:直沖云霄,排,沖擊。
碧霄:青天。 折戟:折斷的戟。 銷:銹蝕。
將,拿起。 認前朝:認出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四、理解詩的意境,內容。
《渡荊門送別》
介紹創作情況:
李白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把蜀地當作自己的故鄉,所以他有不少詩篇反映出對蜀中生活的懷念之情。這一次從三峽出蜀,面對江漢平原,眼界大開,心曠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寫下了這首廣為傳誦的五言律詩。
學生談對詩歌內容結構的理解。
總 結:
詩歌從乘舟遠游寫起,第一、二句點題:詩人遠離四川,乘船沿江游覽楚地。
中間四句對仗,描寫景物,描繪長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壯闊氣象:長江出山,水面寬廣,景象雄奇,使人頓感前程開闊。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飛下的一面明鏡;朝云簇生,云層里出現海市蜃樓奇觀。寫景層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尋求理想的志向與熱情,又充溢著詩人對故鄉的深深依戀與摯愛。
結尾二句,詩人發出由衷的心聲:這長江是故鄉的水啊,所以它才不遠萬里把我送到江漢平原。詩人抒發了愛祖國、愛自然、愛故鄉的深摯的感情。詩中寫的長江之水,是來自故鄉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荊門山送別詩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廣闊的天地之中。在這一描寫中,表現了初離蜀地的詩人對家鄉的深深依戀。
本詩中間四句對偶工穩,“平野”對“大荒”,“天鏡”對“海樓”,佳句佳對。賦予了江水以人的濃厚的感情,這水情意真摯地把詩人送到楚國。這真是詩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誦這首詩。
《秋詞》
介紹作者。
學生討論詩歌內容和寫法。
總結:
詩人以其奔放的熱情和曠達的胸懷,通過生動的畫面描繪和贊美秋天,表現出昂揚奮發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詩人一反千古以來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調,熱情贊美秋日富于生氣,勝過萬物萌生的春天。
第三、四句,描寫晴空鶴翔圖。萬里無云,一只白鶴奮翅高舉,排云直上,它那矯健的身姿,使得詩人也不禁詩情勃發,壯志凌霄。這白鶴正是詩人不屈不撓,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的真實體現。
全詩充滿著奮發向上的積極精神,表現了詩人政治失意時仍然不愿隨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遠,詩情深厚。
《赤壁》
介紹詩人情況。
學生討論詩歌內容和寫法。
總結:
這首詩懷古詠史。
第一、二句,敘述憑吊赤壁古戰場所見所感。由古戰場殘留的斷戟,激發起想象當年赤壁鏖兵的壯闊場景,以前朝舊物興思古之情,聯想到決定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以及那次重大戰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發出議論,假想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那么東吳的大喬、小喬便將被擄,關在曹操的銅雀臺上了。“銅雀春深鎖二喬”,是一種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寫法,用來象征虛想中的東吳孫氏政權敗亡的結局,因為二喬都出于東吳最高統治階層門第,吳國不亡,她們是不會受辱的。詩人認為,如果不是借助東風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戰中取勝,周瑜的勝利不過是僥幸而已。詩人對赤壁之戰的結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雖然失敗,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勝敗論英雄,強調人生際遇在人生命運中的重要性,正是這首詩的核心思想。杜牧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詩人在這里明諷周瑜,暗譽曹操,實際上是在借助史實抒發自己內心的抑郁不平之氣。
這首詩能以小見大,通過鮮明的形象發表看法,評價歷史,是其藝術表現上的獨到之處。
五、總結擴展
這三首詩雖然題材不同,表達的感情不同,但是有一點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詩人善于用獨特新穎的視角觀察和分析問題,閱讀三首詩既要了解各自的內容和寫法,又要善于比較,體會它們的共性。
六、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三首詩。
七、板書設計
渡荊門送別
第七句 — 第八句 收 束: 抒發思念故鄉的深情
秋 詞
赤 壁
過零丁洋
浣 溪 沙
《詩詞五首》 篇10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2.了解各首詩詞的主要內容。
3.體會各首詩詞所表現的情志或意趣。
重點難點
1.重點
1)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2)了解備首詩詞的主要內容。
2.難點:體會各首詩詞所表現的情志或意趣。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對照課文注釋理解詩歌《漢江臨眺》《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和
詞《烷溪沙》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特色。
二、導入
古詩詞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因為作家眾多、題材廣泛、形式豐富而
素負盛名。王維的(漢江臨眺)是五言律詩,寫景歷歷如畫;李白的(宣
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云)是首古風,情感奔放曠達;晏殊的詞(烷溪沙》
則是婉約詞的代表作。
三、正課
1.朗讀(漢江臨 眺)。
2.作者簡介
這首詩是選自《王右丞集》作者王維701—761,字摩潔,太原祁
(現在山西祁縣)人,唐代詩人。九歲屬辭,有俊才,博學多藝。開元間
進士及第。官至尚書右丞,善書畫,通音律。蘇拭稱:“昧摩潔之詩,詩
中有畫;觀摩潔之畫,畫中有詩。”有(王右丞集)傳世。
3.賞析
楚國接連著三湘流水,
荊門通往各條河流。
江水仿佛從天地外流來,
青山在水氣中時隱時現。
州郡城鎮好似漂浮在南方的江水上,
波濤洶涌好像震撼著遠處的天空。
襄陽真是風清日麗的勝境,
就留給我這山翁醉酒觀賞吧。
詩歌抓住了江南水鄉的特點,首兩句先寫襄陽的地理位置,接著四
句描繪水都風光,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壯麗的山水畫卷。其中“流”“有無
中”“浮”“動”又把這山水寫活了,似有醉翁觀景的妙處。真不愧為“詩
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大手筆。末兩句寫出觀景人的心境和對襄陽美景
的贊嘆。朗讀這首詩,我們不禁會聯想到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中的詩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兩個山水田園詩人竟有異曲同工
之妙。
4.朗讀《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云入
5.作者簡介
李白 7O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
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亞。他誕生于中亞的碎葉,五歲時隨
父遷居四川彰明縣的青蓮鄉。李白年輕時,即漫游全國各地。曾經至
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后病死于當
涂。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現實,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
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
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于從民間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
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
義詩人。現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詩九百多首。
6.解題
這首詩是天寶末年李白游宣州(今安徽宣城)登謝公樓所作。題一
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人謝眺樓是南北朝時,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城太
守時所建,又稱謝公樓或北樓,唐末改名為“疊蟑樓”。李云是當時有名
的散文家,官秘書省校書郎,是李白的族叔。全詩意氣豪放,語辭慷慨,
強烈地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同時也流露了消極避世的思想。
7.賞析
詩一開端便直抒胸臆,把自己心中的郁結盡情吐出。“昨日之日”
與“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棄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
也就是每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郁悒。這正是
詩人長期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藝術概括。憂憤之深廣、強烈,正反映
出天寶以來政治的日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困窘。
三、四兩句突然一轉為出境界:面對著遼闊明凈的秋空,遙望萬里
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的暢飲高樓的豪情逸致。這兩
句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圖畫,也展示了詩人豪
邁闊大的胸襟。
五。六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上句贊美李云的文章有剛
健道勁的建安風骨,下旬以“小謝”自指,說自己的詩像謝眺那樣,具有
清新秀發的風格。這兩句自然關合了題目中的“謝眺樓”和“校書”。
七*兩句進一步渲染雙方的豪興,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雄心
壯志,酒酣興發,更是飄然欲飛,想登上青天攬取明月。這一豪情壯志
不僅是詩人酒酣之時的興之所至,更是他崇高理想和遠大抱負的真實
流露,反映了他因對現實不滿而對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這兩句筆
酣墨飽,既與詩的開端相吻合,又淋漓盡致地把“長風萬里”的境界推向
了昂揚的情緒高潮。
然而,詩人從幻想中回到現實里,就更強烈地感覺到理想與現實的
矛盾,更加重了內心的煩憂苦悶:’‘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詩人的愁思洶涌,恰似謝眺樓前滾滾東流的宛溪水,刀斬更流,酒澆更
愁,詩人極欲擺脫憂愁,可又無計可除。此兩句寫餞別時的感嘆,為全
詩的又一大轉折。
最后兩句,寫餞別時作者的自明心跡:“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
弄扁舟”,這里兼有放浪不羈倔然不仕兩層意思,也流露了消極避世的
思想。
李白的可貴之處在于,盡管他精神上飽受著苦悶的重壓,但并沒有
因此放棄對進一步理想的追求,詩中仍貫注著豪邁慷慨的情懷,顯示著
一種雄壯豪邁的氣概。思想感情的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藝術結構的
騰挪跌宕,跳躍發展,在詩中完美地統一起來,而自然與豪放的語言風
格也和諧地結合了起來。
8.朗讀(浣溪沙〕注意正音。
9.作者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江西臨川)人。十四歲時以神
童招試,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大學士同平章事,封臨淄公。當時的名臣
范仲淹、富粥、歐陽修等人均出其門。他是北宋初期的主要詞人。
晏殊在政治上是一個志得意滿的達官貴人。他的詞往往是結合宴
游之余的消遣之作,內容狹窄,襲五代綺麗詞風,抒寫春花秋月的閑愁。
含情凄婉,音調和諧,工于造語,有些詞語雖經精心雕琢而無鑿痕。詞
風和婉明麗,風流蘊藉。著有(珠玉詞人
10.解題
這是晏殊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它語言圓轉流利,明白如話,意
蘊卻虛涵深廣,能給人以一種哲理性的啟迪。
作者在對酒當歌之時,自然而然地觸發了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
的回憶,并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
人生,其中不僅有理念活動,還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思考:一切必然要
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會有美好事
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
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的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首詞的出名,和這一聯工
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的對句很有關系。在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
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
11.賞析
這是晏殊的名篇之一,而詞意僅僅是寫悼惜春殘,感傷年華的飛逝
而已。
開頭“一曲新詞酒一杯”,歌詠的是自己富貴閑適的生活。他是一
位達官貴人,詩酒是其生活的重要內容。“一曲新詞”表明詩人尤喜填
詞,而且常常飲酒助詩興。“去年天氣舊亭臺”,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
的感慨。“夕陽西下幾時回于’是就眼前景來抒寫情懷。在落日的余暉
中,常常使人產生暮年之慨/’幾時回”是無疑而問的設問句,抒發了詩
人感慨年華將逝之情。
下片緊承上片,“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的“花落”。
“燕歸”是眼前景,“無可奈何”、“似曾相識”是詩人主觀的感情。“無可
奈何”表達了悼惜的情感,“似曾相識”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傷。這兩
句屬對工巧流利,意致纏綿,語調諧婉,為后世傳誦的名句。
結句寫詩人看到眼前花落、燕歸的暮春景色之后惆悵的感情更為
強烈了,于是在小小的庭院內、有落花余香的小路上獨自徘徊,流連忘
返。“香徑”與上句“落花”相呼應,小路上到處是落花的幽香,可見花落
之多。“獨”字突出了形影相吊,孤寂冷落。“徘徊”一詞通過人物的動
作,又強調了詩人傷感惆悵的情緒。其時作者是志得意滿的達官貴人,
他的愁悶傷感并非游子思鄉的離愁別恨,也非動亂時代亡國喪家的愁
與恨,只不過是富貴閑人的一種淡淡的花月之愁罷了。這首詞之所以
傳誦久遠,主要是因為詩人善于以工麗的詞語描寫景物,文情并茂,音
調和諧,創造了情致纏綿,凄婉雋麗的意境。
四、小結
這三首古詩詞內容、藝術特點和作家風格各不相同。(漢江臨眺)
描寫襄陽的自然風光,作者善于運用自然而又精練、準確、富于特征性
的語言,塑造出完美鮮明的形象。表現了濃郁的詩情畫意。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全詩意氣豪放,語辭慷慨,強烈地抒發
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同時也流露了消極避世的思想。
(浣溪沙)則是婉約派詞風的代表作。詞作閑雅而有情思,語言婉
麗.音韻和諧。意蘊深廣,能給人以一種哲理性的啟迪。
五、作業
1背誦這三首古詩詞。
2.完成課后練習一上JJ題。
3.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一、默寫王維(漢江臨眺入
二、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二.波瀾動遠空2.小園香徑獨徘徊
3.對此可以酣高樓4.欲上青天、明月
三、簡答。
1“夕陽西下幾時回”表現作者什么樣的心理?
答:
2.“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這句詩好在哪里。
答: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朗讀〈江城子·密州出獵》《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2.對照課文注釋,理解這兩首詞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特色。
二、導入
與晏殊婉約詞風相反,蘇拭和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這兩
首詞又是他們的代表作,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兩首詞。
三、正課
1.檢查背誦前三首古詩詞。
2.朗讀(江城子·密州出獵L注意正音。
3.作者簡介
蘇拭,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
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神宗元豐二年1079)御史李定、舒
宜等摘引他的某些詩句,說他誹謗新政,被捕入獄。釋出后,貶為黃州
團練副使。哲宗元祐元年(1068)回京做了翰林學士等官。不久,出任
杭州等州知州。紹圣元年 ( 1094)因為“元祐黨人”,先后貶至嶺南的惠
州(今廣東省惠陽縣)海南的瓊州(海南島人直至徽宗即位1100)年,
才遇赦北歸。次年病于常州(今江蘇省常州市人 在他歷任地方官時,
作過一些搶救河險,興修水利,救濟災荒等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蘇軾的創作標志著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最高成就。他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散文辨析說理,精到透辟,富有氣勢,后人有“韓潮蘇海”之說。
他的詩歌,題材廣闊,風格多樣,意境深邃,富有情味。他的詞擺脫崎麗
宛轉之風,擴大了詞的題材,沁人耳目,又不拘格律束縛,在詞的發展史
上創立了豪放一派。有(蘇東坡集)傳世。
4.解題
這首詞寫于在密州做官的第二年(1075)全詞借“出獵”抒發了作
者保衛邊疆打擊敵人的報國熱情。
5.賞析
這首詞借寫“出獵”表現了作者要求保衛邊疆,隨時準備抗擊遼與
西夏貴族統治集團侵攏的決心。上片寫出獵的盛況,寫得有聲有色。
下片寫渴望效命邊疆的豪情壯志,氣概非凡/’鬢微霜,又何妨”,作者不
僅不服老,還希望朝廷能夠“遺馮唐”,讓自己去“射天狼”,消弧邊患,一
個英姿煥發的形象躍然紙上。
這首詞風格豪放,對當時流行的以柳永為代表的抒寫柔媚情趣的
婉約詞風有較大突破,獨成一家。
6.朗讀(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注意正音。
7.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出生時金人已占領家鄉十二年。1161年,他組織兩千人參加了耿京領
導的農民抗金起義軍。
南渡后的辛棄疾進呈過《美芹十論》《九議》等恢復中原的大計,但
朝廷均未予采用,只委派他一些閑散官職,最后在江西鉛山抑郁而死,
年六十八歲。
辛棄疾發揚了蘇軾的詞風,后世以“蘇、辛”并稱,是文學史上杰出
的豪放詞人。著有(稼軒長短句》
8.解題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給陳詞甫作一首雄壯的詩歌,寄給他。陳
同甫:即陳亮,同甫是他的字。陳亮也是南宋詞人。宋光宗紹熙四年
1193)考取進土第一名,授鑒書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為人才氣超
邁,喜談兵,論政重事功,思想出入王霸之間,具有積極的用世精神。生
平主張抗金最力;在他的作品中,,處處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思想。
9.賞析
辛棄疾的這首投贈之作自稱“壯詞”,全篇以“壯”語貫穿始終。作
者根據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戰斗經歷和他矢志恢復中原的理想,運用浪
漫主義手法,在詞里描繪了一個幻想中雄壯兵營生活畫面。首句“醉里
挑燈看劍”形象地顯示出殺敵的壯志。“夢回”以后,寫綿延的兵營中響
起了號角聲,軍樂聲、戰旗飄揚,兵士飽餐,這一切有聲有色地描繪了沙
場點兵的壯盛軍容。下片“馬作的盧飛快”兩句寫自己希望能夠馳騁沙
場,沖鋒陷陣。想象著實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壯
志。然而現實卻是“可憐白發生”,為壯志難酬表示極大的憤慨。前九
句寫得酣暢淋漓,反襯了這一句的分量,正是對茍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
有力批判。
四、小結
蘇詞具有開闊的境界和奔放的風格,他把詞從“娛賓遣興”的工具
發展為獨立的抒情藝術。(江城子·密州出獵)抒發作者慷慨報國的愛
國主義激情,出色地塑造了一個洋溢著“酒酣胸膽尚開張”的豪情,懷抱
著“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壯志的詩人自我形象。
辛詞也是豪邁派的代表作,在詞中我們感到的是想要力挽狂瀾,熱切
希望恢復祖國河山的壯志豪情,表現了他深沉的壯志未酬的憂憤之情。
豪放派詞意境開闊,在內容上能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命運
聯系起來,一掃那樣只把日情鬧愁、離情別緒作為詞的推一抒寫主題,
開拓了詞的題材,表現慷慨縱橫、自由奔放的藝術風格。
晏殊和李清照都是“婉約派”詞人,所寫詞的題材多限于個人生活,
日情閑愁,離情別緒。風格上語言清新自然,和婉明麗,風流蘊藉,音調
和諧,藝術形象概括力強。
五、作業
1.完成課內練習一、4、5題第二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一、默寫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二、簡答。
1.(江城子·密州出獵)的下片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
2.(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最后一句“可憐白發生”抒
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
第一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一、略 二1.震動2.來回走動
3.盡情暢飲4.同“攬”,摘取 三J.抒發了詩人感慨年華將逝
之情。2.詩人的愁思洶涌如流水,刀斬更流,酒澆更愁。詩人極力
想擺脫憂愁,但實際上愁上加愁,無計可除。這句詩寫出了詩人極度憂
愁的感情。
第二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一、略 二 1 慷慨報國的愛國主義激情。2.報國無門,壯志難
酬的無奈之情。
《詩詞五首》 篇11
教學目標: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點實詞。
2.通過朗讀體會古詩文語言的音韻美,體會作者立意行文、遣詞造句的獨到之
處。
教學重難點:
體會古詩文的意境,加強對詩詞主旨的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激情導入、自由發言
你們喜歡在田野中漫步嗎?你喜歡農村生活嗎?請談談你的理由。今天,我們來學習陶淵明的《飲酒》,看看他們農村生活是怎樣的。
二、朗讀指導、自由朗讀
1.放錄音,提要求:注意斷句及字的重音,正確把握作者的感情。
2.請大家把這首詩朗誦一遍
3.提示重點詞句。
(1)從詩中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詩人形象?(可從生活的環境,詩人的表現等方面說明)
(2)這一形象表現了他怎樣的志趣。
3.教師提供詩人的簡介,詩的背景資料。
4.指導背誦。
三、小結轉引,學習《次北固山下》
1.上面我們學習了陶淵明的《飲酒》,這是一首田原詩的代表作,下面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繪了一副什么圖畫。
2.介紹王灣的生平。補充介紹五言律詩的基本知識。
四、點拔意境
五、本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了兩首關于大自然的詩,由于詩人所處的位置不同,他們所抒發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卻都讓我們變得心胸開闊,恬適無欲。
第二課時
一、 情境導入、情入境
1.導語:一年四季,周而復始,那么四季中的秋季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處于異地,面對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聽音樂磁帶,借題發揮。
3.即興創作秋季小詩。
二、指導析讀賞析詩歌
1.與《天凈沙》對比,學習其中的意境倉ij作。(引出板書)
2.介紹其背景情況,學生再讀古詩;體會那種身在異地斷腸人的心境,并試著背誦。
3.再引:其實在此情景中也發生了另一件驚天動地的事,_場激烈的戰爭打響了,將軍壯士
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寵,奮勇殺敵,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現在我們學習一下。
4.放錄音,體會其中激烈緊張的氣氛。
5.詩句導讀。
6.結合分析,再讀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7.背誦《雁門太守行》和《天凈沙》。
三、體味賞析自讀體味
1.引語:秋天里的詩感情委婉曲折,熱烈奮進,但陽春三月,柔風吹拂的節,感受又會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2.出示問題:
(1)詩中寫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點是什么?
(2)人們是如何來評價這個季節的?
四、本課小結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表達了作者對早春的喜愛。《雁門太守行》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以色傳情。《天凈沙》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詩詞五首》 篇12
《使至塞上》《泊秦淮》《無題》《浣溪沙》《水調歌頭》
教學目標
1. 誦讀詩詞,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詩意.
2. 知人論世,指導學生查找資料,了解相關背景.
3. 感悟名句,領會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這課的五首詩詞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勝.有令人震撼的場面描繪,有稍縱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尋常的經歷追尋.讓我們繼續沿著我國古典詩詞的長河漫游,領會獨具風格的詩詞魅力和韻味。
第一首《使至塞上》
王維
一、導入新課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二、簡介作者
王維,字摩詰,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因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人稱王右丞。所寫山水田園詩數量多,藝術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維的藝術風格. 如《山居秋瞑》,用細膩的筆觸,勾畫月照、泉流、竹喧、蓮動等許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獻給讀者一幅清新秀麗、優美和諧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圖。 宋代大詩人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說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三、整體感知
1. 教師范讀
2. 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并自由朗讀課文。
四、理解詩意
思考下列問題:
1. 出使人是誰?在什么情況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結果如何?
明確: 作者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車簡從,駕車經過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可見雖然打了勝仗,都護并沒有放松警戒.詩句流露出對都護的贊嘆.
2.說說“征蓬出漢塞,歸燕人胡天”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賞析: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3. 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學生對照圖畫賞析,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大漠茫茫無邊,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 云霄,顯得異常醒目。“孤煙”兩字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后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 純簡凈。“長河落日圓”寫出了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中。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
五、小結
這首詩敘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奇特壯美的風光,歌頌了河西軍隊的聲威,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六、齊讀背誦
第二首《泊秦淮》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
3.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點難點
1.重點:背誦默寫詩歌。
2.難點: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先聽老師朗讀一首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首詩是誰寫呀?(杜牧《山行》)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詩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呀?最著名的兩位詩人是誰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稱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還有“小李杜”,你們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兩位詩人嗎?(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長寫情詩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為了有別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隱和杜牧一起合稱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時期,這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條河的名稱。有誰知道這條河在哪呀?(江蘇省)秦淮河由城中穿過,流入長江,兩岸酒家繁多,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據傳是南朝陳后主所作,由于陳后主整日尋歡作樂,不理朝政,最終丟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為了亡國之音。
如今詩人杜牧夜泊秦淮,在這樣的一種情形下又聽到此曲,他的心情應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牧的《泊秦淮》。(板書:泊秦淮)
這是一首絕句還是律詩呀?(七言絕句)
二、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整體感悟。
三、學生示范朗讀再全班齊讀。
四、賞析詩歌。
1.賞析一、二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這兩句是寫什么的?(寫景)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寫詩人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淡煙寒水,夜幕朦朧的凄迷景象。)
誰來把這兩句話的意思說一說?(如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著江邊的沙岸。寧靜的夜里把船停在岸邊,靠在酒家。)
“籠”是什么意思?(籠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氣寒冷,表明這是深秋時節)除了季節的冷?有沒有別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賞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商女,請同學們看一下注解。(指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誰來說一說? (這時,從江對岸傳來歌聲,這是不知亡國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樹后庭花》。
“猶唱”就是“還在唱”。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責歌女嗎?(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賣唱為生,既然是賣唱,就要有聽眾,有點歌者。沒有聽眾,歌女也無意唱這個曲子。
大家想一想,這些聽眾可能是哪些人?(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有金錢、有時間、有心情聽曲子應該是些豪門貴族)
這些豪門貴族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而且是在國難當前的情況下,可見他們是一群怎樣的人?(沉湎酒色,尋歡作樂,過著醉生夢死,燈紅酒綠的生活)作者面對這樣的一番景象,這樣的一群人,他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感慨、鄙視、憂傷、悲憤)
所以“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面是說賣唱的女子不懂亡國之恨,實際上是借題發揮,批評豪門貴族,表現了詩人對他們這種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陳后主醉生夢死,亡了國,這些豪門貴族不以為鑒,一樣會步陳后主的后塵,除了憂傷、悲憤、鄙視外,從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感慨中,我們還可感受到作者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板書:
借題發揮
商女 豪門貴族
主題: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五、齊讀并背誦全詩。要求:讀出憂傷、悲憤。
第三首《無題》
一、作者簡介
李商隱(8XX年—858年),唐朝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南人(今河南沁陽)。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多寫時代亂離,揭露和批判當時藩鎮割據,宦官擅權和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糜爛,《行次西郊》、《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很著名。所作的詠史詩多托古以述時政,愛國詩纏綿深摯最富特色。擅長七律,富于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委婉,最有獨創風格。然有用典過多,意旨隱晦病,令人難以索解。他與杜牧并稱“小李杜”,亦與溫庭筠齊名。有《李義山詩集》,已散佚,后人輯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
李商隱,一位晚唐詩人,用他的秀筆勾勒著無奈的人生。他的作品深情湎邈,內心沉積著對人生、政治、愛情的痛苦激情,形成意境朦朧,造旨精麗,富于暗示的詩風,創造性極為顯著。在李商隱流傳下來的六百多首詩中,無題詩是他的首創。其內容成因不便明言,因此難以用一個恰當的題目來表現,此類詩大都與愛情有關,但性質和內容并不單一,有的寄托痕跡比較明顯,有的似有似無。同時具有深刻的人生主題和政治寓意。
二、朗讀
三、整體感知
1.這是一首什么詩? 內容上春末離別詩; 男女分別的戀情詩 從形式上七言律詩
2.詩句所反應的時間是什么時候? 東風無力百花殘。東風無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風無力。百花殘,春末百花凋零
3.能不能看出來詩人是和什么人分別呢? 女朋友
4.和女朋友分別了,自然就會思念她,你們說對不對?
5.朗讀體會
四、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的意思,表明因“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舍,痛苦得難以禁受。詩人在一句中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造成了詩句的綿連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回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緬邈。 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傷懷至此,恰又面對著暮春景物,當然更加的悲懷難遣。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隨著春光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為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出自然環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
三、四句,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與“思”諧音,詩句是說,自己對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因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休無盡,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才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情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之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思念至深,就升騰起了會面的渴望,而會面又沒有希望,就只好請使者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這就是結尾兩句詩的內容。“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化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這里用“蓬山”作為對方住處的象征,而以“青鳥”作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這樣一個寄希望于使者的結尾并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前途依舊渺茫。
這首詩從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纏綿著執著的感情,詩中每一聯都有這種情感狀態的反映,但又有所區別。它們從不同側面反復表現著融貫全詩的復雜感情,同時又反映了以這種復雜感情為內容的心理過程,連綿往復,深情緬邈。
五、背誦
第四首《浣溪沙》
一、教師范讀
二、理解詩意(見課文)
三、背誦
第五首《水調歌頭》
教學重點:
1.背誦這首詞。
2.聯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語:
問:在我國的傳統節日里,有一個關于月亮的節日,是哪一個節日?(中秋節)
八月十五月兒圓,月圓人團圓,在這里月代表著一家人的團聚,然而古人的詩詞中,月不僅代表這種情感,譬如說李白的《靜夜思》(學生齊背)
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也是一首中秋夜思念親人的詞《水調歌頭》。
2.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詞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寫作時正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與弟弟子由分別六七年,在中秋夜思念弟弟,寫下這篇文章。
二、預習檢查。
1.給字注音。
宮闕(que4) 玉宇(yu3 ) 朱閣(ge2) 綺戶(qi3 ) 無眠(mian2) 嬋娟(chan2juan1)
2.范讀。
3.學生齊讀。
三、朗讀訓練。
下面讓我們進入“朗讀訓練”部分,通過聽、看朗讀,全心身地感受這首詞的優美之處。
1.播放“配樂朗讀”一遍。
2.學生齊讀。
四、詩詞賞析。
(一) 根據注解,疏通文句。
請大家對照課本的注解,弄清這首詞的字面意思。
1.歸去:回到天上去。
2.瓊樓玉宇:美玉做成的樓宇,這是想象的仙宮。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4.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兒轉過朱紅色的閣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的 窗戶上,照著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 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么。
6.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 享這美好的月光。這兩句是對子由說的。嬋娟,即嫦娥,這里指月光。
(二) 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么?兩者的聯系何在?
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后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
1.上闋主要寫什么?寫了什么景?
明確:上片望月,既懷逸興。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起得奇逸。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人間,幻想、現實,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懷曠達,一片光明。
板書:上闋----望月(寫景)
2.下闋呢? 抒發了什么感情?
明確:下片懷人。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已有六年不見了。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親人之間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板書:下闋----懷人(抒情)
3.上、下兩者的聯系何在?
明確:這首詞上片寫景,執著人生,下片抒情,善處人生,上下片內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并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板書: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明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四) 哪些地方用到了聯想和想象?
板書:聯想:明月(月圓)——> 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 宮闕 ——> 瓊樓玉宇
明確:聯想和想象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之一,下面,讓我們通過訓練來加深對它們的理解。
五、能力訓練。
1.在這首詞里面,作者大膽地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討論之前,先了解何為聯想和想象。
(1)講解“聯想”的定義。
(2)放映“明星”和“街燈”圖。
提問:我們在初一時學習過《天上的街市》這首詩歌,詩人郭沫若從“街燈”聯想到“明星”,他們兩者有何相似點?
明確:明亮 。
(3)講解“想象”的定義。
(4)放映"天河現水牛”和”牛郎織女”圖。
提問:人們由“天河現水牛”圖藝術地創造出“牛郎織女”圖以及由此聯系到的牛郎織女的故事,這中間是通過什么來實現的?它有什么樣的特點?
明確:通過想象來實現。它的特點是:由此及彼。
2.現在,老師已經把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化成了兩道思考題,同學們互相討論,等會兒老師請同學們回答。
—— 放映思考題。
(1)看了圖一,你聯想到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珍珠、瑪瑙、魚目、地球、圓月、各種球類等等...
(2)看圖二,發揮你的想象力。(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猴子撈月亮、孫悟空——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天空——我們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總結:想象力是人類創造發明的源泉,近幾年來,高考作文都呈現出這樣一個趨向: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力,寫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和XX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無不要求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同樣地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六、歸納小結。(板書)
上闋——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
下闋——懷人(抒情)
聯想:明月(月圓)——> 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 ——> 宮闕 ——> 瓊樓玉宇
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七、作業布置。
(一) 背誦這首詞。
(二) 小作文:根據下文的開頭,發揮聯想和想象,續寫文章。
中秋的夜晚,涼風習習,我坐在陽臺上,望著明亮的月亮,心緒萬千……
《詩詞五首》 篇13
ⅰ.課外古詩背誦【原文】陰 山 耶律楚材八月陰山雪滿沙,清光凝目眩生花。插天絕壁噴晴月,擎海層巒吸翠霞。松檜叢中疏畎畝,藤蘿深處有人家。橫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賞析】 這首詩描繪西域陰山的景色,同時贊揚了開發邊疆的各族人民。前四句寫景:八月雪滿,日照沙原,寫西域的特有景象。“插天絕壁”、“擎海層巒”,寫陰山的雄峻壯闊;“噴晴月”、“吸翠霞”,寫陰山的奇觀異景。“松檜”兩句由景及人,從側面顯示陰山人民的勤勞勇敢,富于聯想。末兩句以江左名山作比,贊美陰山“橫空千里”的特色與氣概。寫景,氣象宏大,別開生面;抒情,豪邁奔放,激昂高亢,與前人筆下邊塞的荒涼苦寒迥然不同,表現了詩人的闊大胸懷。ⅱ.課前準備一、生字識記樽(zūn):古代的盛酒器具。箸(zhù):<方>筷子。爝(jué):爝火:<書>火把、小火。鼎(dǐng):1.古代煮東西用的器物,三足兩耳。2.<書>比喻王位、帝業。如:問鼎。3.<書>大。如:鼎力。4.<方>鍋。彝(yí):1.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如:彝器。2.<書>法度;常規。如:彝準。3.(yí):彝族。麾(huī):1.古代指揮軍隊的旗子。2.<書>指揮(軍隊)如:麾軍前進。的(dí):<書>真實;實在。如:的確。弦(xián):1.弓背兩端之間系著的繩狀物,用牛筋制成,有彈性。如:弓弦。2.弦兒,樂器上發聲的線,一般用絲線、銅絲或鋼線等制成。3.發條。4.連接圓周上任意兩點的線段。5.我國古代稱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邊。二、詞語識記斗十千:一斗酒價值十千錢。珍羞:精美的菜肴。羞,現在寫作“饈”。直:價值,現在寫作“值”。茫然:漫然無所適從的樣子。歧路:岔路。今安在:現在要走的路在哪里?長風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負。濟:渡。夜光杯:傳說中周穆王時西域胡人用晶瑩的白玉精制而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稱夜光杯。這里泛指西域用白玉制成的酒杯。琵琶:彈撥樂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漢代經西域傳入中國,軍中演奏琵琶常在馬上。混沌:這里指大地。烏金:指煤。陽和:春氣融和,這里指煤炭所蓄藏的熱能。浩浩:本義是形容水勢大,這里引申為“廣大”。鼎彝:帝王宗廟祭祀用具,引申為國家朝廷的根本。元:原本,現在寫作“原”。賴:依賴。鐵石:古人誤以為鐵石久埋地下也可變成煤炭。春花秋月:一年中最美好的時節,即良辰美景。何時了:何時才完了,何時才到盡頭?東風:春風。故國:被滅亡的南唐。雕欄玉砌:雕繪的欄桿和玉石臺階,指昔日的宮殿。朱顏改:指舊時的宮殿已斑駁褪色。幾多:多少。一江春水:江水春天上漲。這里用來形容自己的哀愁又深又廣、無窮無盡。麾下:部下、軍隊。麾:古代軍隊指揮用的旗幟。五十弦:這里指軍中樂器。翻:演奏,奏出。塞外聲:塞外的曲子。沙場:戰場。點兵:檢閱部隊。的盧:馬名。相傳劉備在荊州遇到危險,因所乘的盧“一躍三丈”而脫險。霹靂:本指雷聲,這里比喻射箭時弓弦發出的響聲。天下事:指收復中原,統一天下的大業。生前身后名:指活著時的功名和死后的名聲。三、預習效果反饋1.“但愿蒼生俱飽暖”中“蒼生”是什么意思?2.“可憐白發生”中“可憐”是什么意思?3.《行路難》的作者是 ,文中運用典故的句子是 , 。4.“破陣子”是 名。作者辛棄疾是 朝著名 詞人。其詞以 為主。5.《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名句是 ? 。ⅲ.課堂跟講一、背記知識隨堂筆記1.《涼州詞》作者是 ,選自 。《詠煤炭》作者是 , 朝家、 家。《虞美人》作者是 世稱 。2.停杯投箸不能食, 。醉臥沙場君莫笑, ?小樓昨夜又東風, 。二、整體把握板書設計(一)板書設計(二)段落層次《行路難》1.第1~4句:開頭欲先 ,極言 的華美,并透露出內心 。2.第5~8句:用四個意象揭示的變幻莫測,生動表現詩人 的變化。3.第9~14句:從中清醒過來,表達詩人 的心態,對前途充滿了 。《涼州詞》本詩以 的風格寫了 戰士 的情景,具有濃郁的 軍營生活的色彩。《詠煤炭》1.首聯:以 稱煤炭,再以 借指煤炭,并極言其 之深, 之大。2.頷聯:贊其作用,既給人們帶來 ,又能沖破 。3.頸聯:揭示其 意義,贊頌甘于 的人,是國之根本、民之福星。4.尾聯:托物言志,表達自己甘于 ,為國 的丹心。《虞美人》上片:寫一年一度,往事 。下片:愁苦之情似 ,永無盡頭。《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本詞描寫了作者夢中的一次盛大的 場面。表現了詞人 的壯志豪情和 的憂憤之情。(三)寫作特點1.語言洗練,均抒發一定的感情。《行路難》表達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表達了他面對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的遠大抱負的志向;《涼州詞》表現了戍邊將士的豪情和長期在外流露出的些許悲涼意緒;《詠煤炭》表達了作者愛國憂民的思想及甘愿為國為民出力獻身的高風亮節;《虞美人》表達了對故國的懷念以及自己的愁苦之情;《破陣子》表現作者報效朝廷,渴望統一河山的愿望和壯志難酬的憂憤。2.運用典故。《行路難》中的“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兩句,用上古的姜尚、伊尹兩位圣賢的曲折經歷來表現自己追求理想的執著和強烈的信念,也構成了文章結構上的跌宕起伏。3.托物言志。《詠煤炭》中,詩人借煤炭燃燒自己、給人以溫暖來直抒胸臆,表達為了百姓溫飽,自己愿意像“出山林”的“烏金”燃燒自己,表現詩人為國效力的志向。三、古文今譯行路難(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譯文)金樽斟滿清酒,一杯要十千錢,玉盤里擺滿精美的菜肴價值萬錢。面對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劍來,四處看看,心中一片茫然。想渡過黃河,堅冰封住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蓋滿了山。閑時我像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釣,忽又夢見伊尹乘船經過日月邊。行路艱難,行路艱難,岔路這么多,今后要去哪?總會有乘風破浪的那一天,掛起高帆渡過茫茫的大海。涼州詞(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譯文)新釀成的葡萄美酒,盛滿夜光杯;正想開懷暢飲,馬上琵琶聲頻催。即使醉倒沙場,請諸君不要見笑;自古男兒出征,有幾人活著歸回?詠煤炭(原文)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譯文)深深的土層鑿開了才能挖到煤炭,黑黑的煤炭中儲存著極大的熱量。小小的煤塊能讓人感受到春之暖,沉沉的黑夜也竟被那爐中煤照亮。鼎彝這類器具,要依賴煤炭才能熔鑄而成,鐵石這般堅硬,但依然存有為民造福之心。只希望百姓都能享溫飽,所以我不辭辛苦出山林。虞美人(原文)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譯文)一年的時光何時才是盡頭?往日的事情記得很多很多。昨夜里春風又吹到了我居住的小樓,明月下故國又浮上了我憂憤的心頭。雕繪欄桿和玉石臺階,應當還在吧,昔日宮殿已斑駁褪色,面目全非了。要問我長歌當哭,有多少愁苦嗎?就像那一江春水,東流不斷,無窮無盡。破陣子(原文)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譯文)寶劍的寒光閃耀在醉后的燈下,軍營的號角吹響在難忘的夢中。軍營里到處在分食著烤牛肉,琴瑟上不停地在彈奏著塞外曲。戰場上肅殺秋意正濃,將士們檢閱部隊正酣。疆場上戰馬疾奔,匹匹如同“的盧”,士兵們拉弓射箭,弦弦聲如霹靂。(抗金)可以了卻君王收復中原、統一天下的心事,(抗金)可以了卻我馳騁沙場、贏得英名的夙愿。只可惜我的頭上又新添了白發。四、重難點句子和段落詮釋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長風破浪”,語出《宋書•宗愨傳》,宗愨的叔父問他志向是什么,宗愨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后人用“長風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負。“直掛云帆濟滄海”意思是掛滿風帆橫渡滄海。這兩句表現詩人對前程充滿信心。2.“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這兩句是該詩的名句,第一句形容煤炭燃燒給人們帶來溫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第二句寫出爐火火勢之大,能夠沖破沉沉的黑夜,顯示了大手筆的大氣勢,生動地寫出了煤炭的作用。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話表現詞人滿腔幽憤,悲慨之情如沖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不可收。“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了出來。4.“沙場秋點兵。”這句話渲染出戰爭濃烈的氣氛。仿佛讓人看到,威嚴的將帥正站在高高的檢閱臺上,披堅執銳的戰士神情肅穆,隨時準備去和敵人廝殺。一個“秋”字給整個場面增添了肅殺之氣。ⅳ.當堂練習1.默寫填空。①欲渡黃河冰塞川, ② ,直掛云帆濟滄海。③但愿蒼生俱飽暖, 。④ ,贏得生前身后名。2.我們學過的李白的作品不少,請你寫出一首詩。【同步達綱練習】ⅴ.課后鞏固練習(90分鐘 100分)一、填空題(5分)1.醉里挑燈看劍, 。2.小樓昨夜又東風, 。3. ,古來征戰幾人回?4. ,鐵石猶存死后心。5.馬作的盧飛快, 。二、整體感悟(5分)李白在《行路難》中說“拔劍四顧心茫然”,李煜在《虞美人》中說“問君能有幾多愁”,辛棄疾在《破陣子》里說“可憐白發生”,仔細揣摩詩人在各自的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三、課文閱讀題(36分)(一)閱讀《行路難》,回答問題(16分)1.給加粗字注音并釋義。(2分)樽: 羞: 2.“垂釣碧溪”傳說是 的事,“乘舟夢日邊”傳說是 的事,作者用兩個典故表達了 的愿望?(3分)3.“長風破浪”說的是 的事,在詩中采用了 修辭,意思是 。(3分)4.李白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請寫出另外兩位及其作品各一首。(8分)(二)閱讀《破陣子》,回答問題(20分)1.辛棄疾是宋代三大詞人之一,另外兩位是誰?請寫出你學過的他們的作品各一首。(8分)2.“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中“八百里”指什么?“麾下”是什么意思?(4分)3.“了卻君王天下事”中“天下事”指什么事?(2分)4.“可憐白發生”表達作者一種什么感情?(2分)5.我們曾學過辛棄疾的其他詞作,請寫出一首。(4分)四、類文閱讀題(23分)(一)《涼州詞》的類文閱讀(9分)從軍行 王昌齡青海長云暗①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②金甲,不破樓蘭③終不還。【注釋】①暗:遮暗。②穿:磨破。③樓蘭:這里是對侵犯我國邊疆的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1.作者王昌齡是 朝著名詩人。(2分)2.試解釋第一、二句。(4分)3.第三、四句表現出戍邊將士的什么感情?(3分)賞析:該詩和《涼州詞》一樣均屬邊塞詩。它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一方面描繪了邊地的特有景色,寫得空曠遼遠,很有氣勢,另一方面寫出將士們身經百戰、報效國家的忠誠。而《涼州詞》只描繪了邊塞軍營的生活,且帶有些許感傷。(二)《詠煤炭》的類文閱讀(5分)石灰吟 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1.解釋加粗字。(2分)焚: 若: 2.這是一首 絕句,表達了詩人 的精神。(3分)賞析:于謙的《石灰吟》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表現了詩人為祖國利益甘愿自我犧牲。這和《詠煤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只不過石灰是白色的,而煤炭是烏黑的,一白一黑,形成對比,可說是姊妹篇。(三)《破陣子》的類文閱讀(9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1.給加粗字注音:(2分)榭:( ) 詞:( )2.該詞的詞牌名是 ,題目是 。(2分)3.上片中“孫仲謀”指 ,“寄奴”指 。表面上贊頌這兩位建立了赫赫偉業的歷史人物,但同時寄寓了作者的感慨。(3分)4.下片中作者以 自比,表明自己老當益壯,希望為 盡力的雄心。(2分)賞析:本詞撫時感事,筆勢縱橫,氣概雄偉,表達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感情悲壯蒼涼,語言鏗鏘有力。和《破陣子》有異曲同工之處。不同的是:該詞聯想自然,針對性強,而《破陣子》寫夢中情景,與現實有距離感,存有壯志難酬之憂。五、中考題(11分)欣賞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十五夜望月 王 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1.這首詩中,詩人用形象的語言、奇妙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環境氣氛,把我們帶進了一個什么樣的意境?(2分)2.第一句詩主要寫什么?由這句詩你想起了李白的哪兩句詠月的詩句?(4分)3.暗寫詩人望月的是哪一句?為什么?(5分)六、創新片段作文題(20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們再熟悉不過了,請根據自己的積累,描繪一個季節,體現該季節的特征。250字左右。ⅵ.合作探究題李白,作為唐代詩人,其地位很高,一生寫下了大量詩作,被稱為“詩仙”。請同學們探究:李白的詩按內容分,有哪幾類,試舉例說明。ⅲ.寫作練習。一、片段作文三年初中生活眨眼而過,回想起剛進校園時的天真、幼稚,仿如昨天,如今的沉穩、成熟寫在臉上。請你代表你們班全體畢業生給母校寫一篇贈言。300字左右。二、創新作文生活中,有的人貧窮,有的人富有;思想境界上,同前者一樣,有的人貧窮,有的人富有。但是不同的人對貧窮的看法不同,請以“貧窮”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詩歌、戲劇外,文體不限。②題目自擬,角度要新穎。③600字左右,書寫要工整。參考答案ⅱ.三、1.“蒼生”在古代指老百姓。 2.“可憐”是“可嘆”之意。3.李白 閑來垂釣碧溪上 忽復乘舟夢日邊 4.詞牌宋 愛國 豪放5.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點撥:要加強對書下注釋的把握。ⅲ.一、1.王翰 《全唐詩》 于謙明 政治 軍事 李煜 李后主點撥:對基本文學常識要掌握。2.拔劍四顧心茫然 古來征戰幾人回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點撥:對詩句要能準確默寫。二、(二)《行路難》1.揚 抑 宴席 深沉的苦悶和迷惘。2.人生遭遇 心情 3.迷惘 樂觀 信心 《涼州詞》豪放征戍 飲酒作樂 邊塞 《詠煤炭》1.烏金 陽和 埋藏 儲藏熱量2.溫暖 沉沉黑夜3.象征 為國家利益自我犧牲4.燃燒自己 效忠 《虞美人》 不堪回首 一江春水 《破陣子》 點兵 希望恢復祖國河山壯志難酬 點撥:對每首詩詞的內容要準確把握,該題可迎刃而解。ⅳ.1.①將登太行雪滿山 ②長風破浪會有時 ③不辭辛苦出山林 ④了卻君王天下事2.如:《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點撥:小學和初中所學均可。ⅴ.一、1.夢回吹角連營 2.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3.醉臥沙場君莫笑 4.鼎彝元賴生成力 5.弓如霹靂弦驚二、李白的“拔劍四顧心茫然”,抒發的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報國無門的愁。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則是抒發自己在經歷了從貴為天子到淪為階下囚這一巨大的角色轉變之后,對人生如夢的一種惆悵和感嘆。辛棄疾的“可憐白發生”,則是對自己只能在夢中去實現殺敵報國的理想,醒來后還得去面對殘酷的現實的一種憤懣和無奈。點撥:從詩人當初所處的環境來考慮,分析。三、(一)1.zūn 古代盛酒的器具。 xiū 滋味好的食物。2.姜尚 伊尹 自己渴望遇到明君 點撥:要理解詩人引典故的目的。同時要明白典故的原意。3.宗愨 比喻 比喻施展政治抱負4.杜甫、白居易 如杜甫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夜喜雨》)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錢塘湖春行》) 點撥:課內外積累的均可。對古代詩人的作品要善于厚積。(二)1.蘇軾、李清照 蘇軾: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后雨》)李清照: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 點撥:對蘇軾和李清照的作品均學過,要默寫準確。2.酒食 部下、軍隊3.指收復中原、統一天下的大業。 點撥:要結合書下注釋準確把握內容。4.壯志未酬的幽憤情緒。5.如《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點撥:我們還學過辛棄疾的《清平樂》、《菩薩蠻》等。四、(一)1.唐2.青海上空連綿不斷的云把雪山都遮暗了,從青海向西北遙望玉門關那座孤城。點撥:第二句“孤城遙望”應是“遙望孤城”,是倒裝句。3.不怕艱辛、堅決殺敵的思想感情。 點撥:抓住“終不還”來考慮。(二)1.燒。 像,好像。2.七言 為國家利益自我犧牲 點撥:抓住“粉身碎骨”來分析。(三)1.xiè cí 點撥:“祠”不讀“sì”。2.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點撥:詞牌名在前,題目在后。3.孫權 劉裕 時無英雄 點撥:作者寫古是為了論今,要明確這點。4.廉頗 北伐大業(或收復河山) 點撥:要準確把握詞作的寫作背景,才能理解作者在詞中表達的感情。五、1.月明人遠,思深情長。 點撥:抓住后兩句內容來考慮分析。2.中庭月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點撥:第一問抓住“地白”來考慮。3.冷露無聲濕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潤濕了庭中桂花,由這庭中桂花自然使人聯想到月中桂樹,眼前的景和意中的境,給讀者帶來的是無盡的遐想,也暗示了作者正在庭中凝望。點撥:抓住月中桂樹和庭中桂花去聯想。六、作文思路:首先要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季節。每季的前后階段又有所不同,這就要求作者再去對時間段進行篩選,然后用直接描寫或間接描寫的方法來體現該季節的特征。可適當運用一些修辭方法去刻畫。例文: 盛 夏六月十五那天,天熱得發了狂。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霧非霧的灰氣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覺得憋氣。(點評:點明時間,夸張手法。)……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著層灰土在枝上打著卷;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無精打采地低垂著。馬路上一個水點也沒有,干巴巴地發著白光。便道上塵土飛起多高,與天上的灰氣連接起來,結成一片毒惡的灰沙陣,燙著行人的臉。處處干燥,處處燙手,處處憋悶,整個老城像燒透了的磚窟,使人喘不過氣來。狗趴在地上吐出紅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別大,小販們不敢吆喝,柏油路曬化了,甚至于鋪戶門前的銅牌也好像要被曬化。(點評:擬人手法。排比、比喻、運用側面烘托、夸張手法。)(老舍:《駱駝祥子》)總評:該段文字用生動的語句把盛夏的“酷熱”寫了出來,直接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同時采用一些擬人用比、夸張等修辭方法。ⅵ.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玄宗統治的盛唐即開元、天寶年間度過。寫下了大量的詩作。現流傳下來的有九百多篇。有的鮮明地表現了對封建權貴的蔑視,如《夢游天姥吟留別》;有的揭露政治的腐朽,如《古風》;有的贊美祖國的壯麗山川,如《蜀道難》、《望廬山瀑布》;也有的流露出對現實不滿,想逃避隱逸的消極情緒,如《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還有表達對勞動人民疾苦的同情的,如《丁都護歌》。總之,李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運用豐富的想象、大膽的夸張、自然清新的語言、奔放豪邁的氣勢,創作出許多杰作。點撥:在對李白較為了解的基礎上,可查資料,或向老師請教,進行探究,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口語交際ⅳ.如:同學們,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將結束,應同學們的要求,今晚7:30我們全班學生在本班舉行畢業晚會。經過同學們商討,我們的活動方案是這樣的:沒有老師參加,人員是我們初三(8)班全體學生,主持人是李薇,首先致辭的是復習委員王小明,接著大家上演自己的節目,節目的順序我們已擬好了,一會兒發給大家,最后讓我們的大班長講話。誰有什么想法,可隨時提出來。點撥:語言要口語化,設計的活動方案要符合實際。寫 作ⅲ.一、作文思路:首先要明確是給母校寫贈言,這就要符合實際,可適當表達惜別之情、感謝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等。另外要做到語言簡練、感情真摯。例文:母校,謝謝你! (點評:開門見山表達謝意。)三年的時光如云般飄過,時間的天使不茍地將時針撥向離別。在這臨別之際,我們的心情如大海的波濤洶涌澎湃。(點評:運用比喻。)曾記得,我們剛進校門時,還是掛著紅領巾的蹦蹦跳跳的少年,多么幼稚,多么天真!而如今,我們臉上寫著成熟。(點評:前后對比。)曾記得,我們剛進校門時,還只會加減乘除,多么無知,多么貧乏。而如今,我們似乎上通天文,下明地理,洋洋灑灑,滿腹經綸。三年的陽光雨露,三年的辛勤耕耘,花兒開放了,姹紫嫣紅;果實成熟了,碩果累累。花兒翩翩起舞,是在感謝這片沃土;果實頻頻點頭,是在報答辛勤園丁。(點評:排比段的運用很好。強調在母校的時間。運用擬人手法,排比句。)風箏飛得再高,它的線仍牽著您的手;游子走得再遠,他的心仍掛著母親。不管走向哪個崗位,我們都不會忘記您——母校,努力地復習和工作,用優異的成績獻給您,母校。(點評:對母校的感激報答。)總評:該短文用誠摯的語句回憶了在母校成長的經歷,感情真摯,表達了對母校的惜別之情,品位高雅。二、作文思路:根據提示可確定這是一篇話題作文,首先要把握“貧窮”的含義,什么是真正的貧窮?精神上的,經濟上的,懂得了這一層意思,就把握了“貧窮”的含義。然后再看要求,除詩歌、戲劇外,文體不限,這就給了一個寬泛的寫作文體,那么就可以選擇新穎角度,選取恰當材料來寫。另外,根據寫作的內容,還要擬定一個醒目的標題,標題要能體現文章的內容。例文:貧窮也是一筆財富 魏惠報載:北京廣渠門中學有個“宏志班”,招收的都是品學兼優而生活貧困的學生。有個女學生,家住北京郊區,離校20里。她每天4點鐘起床,讀一個小時英語,5點鐘從家里出來,一個女孩子摸黑趕20里路上學,晚上再摸黑回家。她從不讓家長接送,要從小鍛煉自己,做生活的強者。記者問她:“你和生活富裕的同學在一起,有沒有感覺生活對你太不公平了?”她十分平靜地說:“沒有。我倒認為,貧窮也是一筆財富。” (點評:引資料確鑿,用具體時間突出其艱辛。目的明確,出語驚人。)“貧窮也是一筆財富”,這話讓富家子弟聽起來肯定別扭。但是,貧窮的確可以激發一個人的自強自立、艱苦奮斗、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因為這些同學特別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復習機會,所以,盡管他們家庭環境和條件很差,但他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有禮貌,特別守紀律,特別有志氣,特別有作為”;所以,盡管入學時他們的成績比其他班低1o分,但到期終,他們的成績已躍居全年級第二名。(點評:引出論點,道理論證。用事實證明。)毛澤東同志曾經說:“窮則思變。”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比較貧窮,為此,我們有決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尚且如此,一個人更應是這樣。坎坷能增強斗志,刻苦能磨煉強者。他們知道,所謂“宏志”,是“立宏大志向”的意思,要實現大志,要用腳一步步地走出來,這就需要吃苦,需要意志和毅力。我們再去看看那些貴族學校的學生吧,他們過早地躺在父母的金錢堆里,盡情地享受著優裕和奢華。這里的不少學生,感興趣的是比吃、比穿、比權、比錢,而對知識卻很少感悟。對于享受奢華的人,吃苦是他們最不能忍受的。這樣的學生別說將來擔當建設重任,恐怕連生存都困難。在他們身上,物質富裕,精神貧窮,這才是最可怕的。(點評:引名言,解釋意思。與“宏志班”學生形成鮮明對比。)正是特殊的環境,養成了“宏志班”學生艱苦、勤勞、頑強拼搏的可貴精神。現在,那些富裕的學生比“宏志班”的學生強,因為他們靠的是父母。將來,“宏志班”的學生肯定比他們強,因為“宏志班”的學生靠的是自己。(點評:特殊環境造就可貴精神。用語肯定。)總評:本文作為一篇議論文,論點明確,論述嚴謹,擺事實,講道理,用對比手法充分闡述,語言流暢有氣勢,結構完整。
《詩詞五首》 篇14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兩首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體裁常識]
3、培養誦讀的習慣,訓練閱讀的能力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刈麥
1.朗讀《觀刈麥》。
2.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世稱白香山。其詩善于敘述,語言淺顯,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的長篇敘事詩,是他成就的一個方面。
3.解題。
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諷喻詩。詩歌描寫了農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并對自己的“不事農桑”而“吏祿三百石”深感慚愧,表達了他對農民的同情。
4.賞析。
(1)開頭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麥收的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后就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是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寫到這里,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
(2)接下來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穗。為什么要來拾麥穗呢?因為她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官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穗充饑。
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
(3)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5.小結
《觀刈麥》表現了農家生活的艱難,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二)《赤壁》。
1.指名朗讀《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要點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7 .
要點提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3.齊讀背誦這首詩。
(三) 《過零丁洋》
1.指名朗讀《過零丁洋》。
2.四人一小組,思考探究:
(1)這首七言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2)頷聯上下兩句有何聯系?都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3)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請同學們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點提示:
(1)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人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2)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
(4)表明詩人舍身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5)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等等。(學生能談多少談多少,不宜作統一要求。)
3.齊讀這首詩。三、布置作業
1.背誦今天所學的三首古詩。
2.品析下面的詩句。
(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 己亥雜詩
一、對詩句的理解:
①句:在無邊無際的離愁中,眼看夕陽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離開京師回南方,馬鞭東指,從此便同朝廷遠隔了。
③④兩句:落紅并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有新花生長,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竭盡余力的懷抱。
二、賞析:
《己亥雜詩》共315首。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鴉片戰爭的前一年,當時龔自珍辭官南歸,后又北上迎取眷屬,在南北往返途中,寫就巨型組詩。本文選自《己亥雜詩》的第五篇。作者當時憤然辭官,離別親朋好友,愁腸百結,真可謂“浩蕩離愁”。“浩蕩”一詞,除了說明愁緒之濃,還蘊蓄著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對當政者的憤然、對人民生活的擔憂等各種復雜的思想感情,同時我們還可以想象作者辭官之時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說作者帶著離愁南歸,因為愁緒郁積在胸中,所以感覺上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已日薄西山。這里不說“夕陽”而取“白日”,正好與作者當時的心情相吻合,也隱喻當時國勢漸頹的社會現實。“吟鞭”是指詩人的馬鞭,“東指”點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鄉(浙江)。“即天涯”是說距離故鄉還很遠。從這一句,我們可以想見:詩人在傍晚時分,立在馬上,面向故鄉,翹首以盼,隨興賦詩,百感交集。此時詩人在想什么呢?想落紅護花。“落紅”即落花,全句的本義是說從樹上飄落的花瓣并不是無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爛成泥,化作精魂,養育來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環法則來自比,表示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這富有哲理的一句話,傳達出詩人“不在其位,亦謀其政”的難能可貴的精神,表明了詩人無比堅定的決心,成為千古名句,激勵著多少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五) 山坡羊•潼關懷古
一、導入新課,講解體裁
1、揭示課題:粗知曲是詩詞以外的另一種文學作品
2、講解體裁: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為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為限,如果兩三支合為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天凈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二、分析《山坡羊潼關懷古》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散讀一次后齊讀,教師發現問題進行糾正
2、教師簡要講解:
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峰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躊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3、獨立思考后個別提問:
按寫景、抒情、議論給這首曲劃分成三個層次。本小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后兩句來理解)
4、自讀兩次,抽若干人背。
三、課堂探討:學生通讀全部課文后,提問:
你認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試說明理由。此題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只要
說得合理就給予肯定和表揚,說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弄清影 怒 聚 等等
四、堂上練習:完成下發的練習
五、布置作業:默寫這首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