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學實踐及后記(精選12篇)
《赤壁賦》教學實踐及后記 篇1
一、課文特點
1、本文是蘇軾被貶黃州時的作品,融合了作者的佛道思想,表達作者要超越世俗名利,盡情享受自然,與自然同在的心情。
2、文章語句優美,以駢為主,駢散結合,在整齊中富于變化,顯示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
3、這篇課文,文章注釋比較詳細,且要求課后全文背誦。顯然文言文慣用的串講法在這里顯然是不太適用的。
二、處理方法
1、第一課時:系統的介紹蘇軾:
要點:
⑴ 科舉入朝動天下,反擊變法,外調杭州、知密、徐、湖州,烏臺詩案遭受牢獄之災。
⑵ 僥幸保命被貶黃州個性趨于內斂成熟,調往汝州。
⑶ 哲宗時高太后執政被招回朝,不滿保守派作為自調杭州,被貶惠州(當時朝廷重要政治犯的流放地),繼又貶至海南瓊州(俗稱天涯海角)。
蘇軾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半天下”,不僅沒有被打倒,反而以其達觀和智慧、以其豐富的人生體驗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在歷史長河中閃耀。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始終保持了天真自我的本性。希望同學們能像蘇軾一樣,能有笑對困難的勇氣。
2、第二課時:
理清思路,整體感知:
⑴ 師示范讀(有待加強)。
⑵ 生散讀兩遍:
(我一直覺得課堂上散讀比集體朗讀更利于生思考感知)
解決問題:作者按照樂──悲──樂的線索結構全文,請說出誰樂,誰悲。
參考:蘇子樂,客悲,蘇子(與客)樂。
⑶ 分組合作解決樂甚?悲甚?樂甚?
(第二個“樂”是全文的高潮,以議論為主,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宜分配較多較充足的人力)
參考:一樂──景美、事雅(飲酒誦詩)、神怡
二悲──世界永恒而人生短暫(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曹操)
三樂──“我”與自然同在(物與吾皆無盡也)
超越世俗的名利權勢(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盡情享受自然(吾與子之所共適)
⑷ 生集體朗讀全文。
⑸ 超越世俗的清風明月:
歐陽修做《滄浪亭》詩:清明月本無價,可惜只需四萬錢。
同理,退思園的游廊的鏤窗上用石鼓文刻:清風明月不需一錢買。
3、第三課時:
學習一種背誦方法(分段進行):
⑴ 方法介紹:情境聯想法。
開始背誦時先不忙逐字逐句的記憶,而是將作者描繪的景物一樣一樣的在腦中再現,再利用本文多用對偶句的特點加以輔助背誦。
⑵ 備注:這種方法是需要學習的,生需要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物象,這項轉化要由師幫助生完成且過程要加以強調。
⑶ 第一段:
先明確時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點:赤壁之下。
人物:蘇子與客。
事件:泛舟游。
場面:清風、酒、誦詩、(少焉)月、露。
心中景:駕船飄飄而去。
第二段:
先背四句歌詞。
(我劃著槳在月光下逆流而上,心中想的卻是遠在天邊的美人。)
再背幾句簫聲。
第三段:
寫曹操的三句話,第一句生已有積累一帶而過;第二句想象“郁乎蒼蒼”的山川,想到赤壁之戰;第三句想象曹操攻下兩座城池(荊州、江陵),氣勢不凡的向東而行船多(舳艫千里),人多(旌旗蔽空),曹操站在船頭釃酒賦詩。
第四段:分層,駢句。
⑷ 第二種背誦方法推薦:
詞語連綴法──每句記一個重點詞語,3~4個詞為一組,然后連綴成句。
⑸ 完成情況:一課時不能背完全篇,可完成至寫曹操的第三句話。
三、教學后記
1、這篇課文花的課時較多,但我覺得花一課時來系統的介紹蘇軾是極有必要的。它一方面可培養學生笑對困難的勇氣,另一方面蘇軾的經歷和性格對理解文章的主題是大有幫助的,再有了解蘇軾是一個高中生的必修課。實際教學中我大約花了30分鐘左右的時間。
參考文章: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蘇東坡突圍》
蘇東坡──中國歷史上“最不可救藥的文人”( 南風窗網站)
2、二、三兩個課時設計思路清晰,目標集中,完成情況也較好,特別是以背帶講是一次較好的嘗試。只是背誦課堂上部分學習困難的學生不太熱心,有一兩個學生表現出一定的抵觸情緒,這還需課后進行一定的了解,要和生個別交流這種背誦方法的利弊。
《赤壁賦》教學實踐及后記 篇2
教案制作 李壽鋒
教學目標 :
1、學習理解本文“文賦”的文體特點及所運用的“賦”的表現手法(主客問答的行文結構、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2、掌握文中實詞和虛詞用法;掌握文中文言句式的特點;
3、翻譯全文
4、背誦課文
難點重點:
1、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
2、主客問答的結構形式在于表現蘇軾人生觀世界觀的相反的兩個不同側面——客的消極悲觀和主的豁達樂觀
教學設想:
第一課時誦讀全文,重在朗讀,培養語感,整體理解文意,體會文賦“鋪搋文采”的藝術特色
第二課時誦讀翻譯1、2兩段
第三課時誦讀翻譯3、4兩段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
蘇軾是位少見的曠世奇才,你們能具體說說嗎?
蘇軾是豪放派詞風的創始人。他的詞豪放高曠,情濃意遠,我們學過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這一風格的代表作。(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
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里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學們,見過他的書法作品嗎?——在課本的封面。(翻到封面欣賞一下)
蘇東坡是因為“烏臺詩獄”才到黃州來的。關于“烏臺詩獄”,散文家余秋雨有這樣的描寫:
蘇東坡到黃州來之前正陷于一個被文學史家稱為“烏臺詩獄”的案件中,這個案件的具體內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國社會的普遍遭遇,很值得說一說。搞清了這個案件中各種人的面目,才能理解蘇東坡到黃州來究竟是突破了一個什么樣的包圍圈。
為了不使讀者把注意力耗費在案件的具體內容上,我們不妨先把案件的底交代出來。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場上,這也完全是一個莫須有的可笑事件。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說蘇東坡在很多詩中流露了對政府的不滿和不敬,方法是對他詩中的詞句和意象作上綱上線的推斷和詮釋,搞了半天連神宗皇帝也不太相信,在將信將疑之間幾乎不得已地判了蘇東坡的罪。在中國古代的皇帝中,宋神宗絕對是不算壞的,在他內心并沒有迫害蘇東坡的任何企圖,他深知蘇東坡的才華,他的祖母光獻太皇太后甚至竭力要保護蘇東坡,而他又是非常尊重祖母意見的,在這種情況下,蘇東坡不是非常安全嗎?然而,完全不以神宗皇帝和太皇太后的意志為轉移,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蘇東坡還是下了大獄。這一股強大而邪惡的力量,就很值得研究了。
這件事說來話長……而神宗皇帝為了維護自己尊重輿論的形象,當批評蘇東坡的言論幾乎不約而同地聚合在一起時,他也不能為蘇東坡講什么話了。
那么,批評蘇東坡的言論為什么會不約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簡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蘇轍說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響亮,能把四周的筆墨比得十分寒傖,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點狼狽,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腳地糟踐,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在這場可恥的圍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當了急先鋒。
…… ……
又如——我真不想寫出這個名字,但再一想又沒有諱避的理由,還是寫出來吧:沈括。這位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學家也因忌妒而陷害過蘇東坡,用的手法仍然是檢舉揭發蘇東坡詩中有譏諷政府的傾向。如果他與蘇東坡是政敵,那倒也罷了,問題是他們曾是好朋友,他所檢舉揭發的詩句,正是蘇東坡與他分別時手錄近作送給他留作紀念的。這實在太不是味道了。歷史學家們分析,這大概與皇帝在沈括面前說過蘇東坡的好話有關,沈括心中產生了一種默默的對比,不想讓蘇東坡的文化地位高于自己。另一種可能是他深知王安石與蘇東坡政見不同,他投注投到了王安石一邊。但王安石畢竟也是一個講究人品的文化大師,重視過沈括,但最終卻得出這是一個不可親近的小人的結論。當然,在人格人品上的不可親近,并不影響我們對沈括科學成就的肯定。
圍攻者還有一些,我想舉出這幾個也就差不多了,蘇東坡突然陷入困境的原因已經可以大致看清,我們也領略了一組有可能超越時空的“文化群小”的典型。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要單獨搞倒蘇東坡都是很難的,但是在社會上沒有一種強大的反誹謗、反誣陷機制的情況下,一個人探頭探腦的冒險會很容易地招來一堆湊熱鬧的人,于是七嘴八舌地組合成一種偽輿論,結果連神宗皇帝也對蘇東坡疑惑起來,……
長途押解,猶如一路示眾,可惜當時幾乎沒有什么傳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認識這就是蘇東坡。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扎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
…… ……
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擠眉弄眼的小人。
究竟是什么罪?審起來看!
怎么審?打!
通宵侮辱、摧殘到了其他犯人也聽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殘的對象竟然就是蘇東坡!……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期間,每次游覽人們傳說的古戰場赤壁,都不免觸景生情,發出驚世浩嘆。由此,中國文學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兩篇精妙絕倫的散文。他寫成《前赤壁賦》時,展紙揮毫寫了一幅長卷,這幅長卷寫得尤為成功。傳到明代,董其昌拜觀了真跡,十分傾倒,說蘇軾的書法筆力欲透紙背,全用正筆中鋒,每波劃盡處,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作過一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讓我們步入蘇軾為我們構筑的文學和哲學的殿堂,領略蘇軾那卓絕的雄風。
二、指導朗讀:
①教師范讀
②學生齊讀
③教師直譯全文,并提示個別重要的字詞、句式和修辭
④分段背誦
三、作業 :
①背誦全文
②參考注釋,課下完成“練習卷”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檢查朗讀背誦情況
二、指導學生讀譯課文1、2兩段
①學生展示“練習卷”完成情況(重點是虛詞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②學生展示“練習卷”完成情況(重點是翻譯)
③分析(教師說明):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的字義是鋪述,這種文體的特征是——
“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劉勰語)。
也就是要運用鋪陳夸飾的手法來直陳其事,用新奇美麗的辭藻來描摹事物(體物),抒寫情志。我們已經學過《阿房宮賦》,初步接觸了這種文體,要抓住這個特點來研讀課文。即不但要像讀別的文言文那樣準確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樣運用鋪陳夸飾的手法,華美的文辭來“體物寫志”的。
要求反復研讀三遍:
第一遍,借助教師提供的內容提綱仔細自讀,著重點是弄清兩段各自的內容層次
第二遍,借助教師提供的韻腳輕聲朗讀,著重點是通過朗讀體味文辭的優美和駢散結合的和諧韻律。
第二遍,嘗試盡量用韻文翻譯
文言知識歸納:
1、重點詞語
(見“課堂練習卷”)
2、疑難語句:
(見“課堂練習卷”)
①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介賓后置)
②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修辭:對偶)
③月出于東山之上(句式:介賓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間(句式:介賓后置)
④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句式:定語后置)(句式:對偶)
⑤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修辭?對偶)
⑥客有吹洞蕭者(句式:定語后置)
⑦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修辭:對偶)
三、布置作業 :
完成課后練習一
繼續背誦全文,重點背誦1、2段。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
一、作業 檢查(課堂提問):
1、課后練習一
2、背誦1、2段
教師的點撥:
段意概括:
1、2記敘夜游赤壁所見之美、所感之快、所聞之妙,引出下文主客問答
3、主客問答:(之一)感慨生命短暫,英雄難覓;長江無窮,自然永恒(悲觀消沉的人生觀)
4、主客問答:(之二)物與我皆無盡也,何羨之有;清風明月用之不竭為我共食,其樂融融(樂觀豁達的人生觀)
二、指導自讀課文3、4兩段。
這兩段難度較大,要求用較慢的速度研讀。具體進程是:
第一遍,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讀,讀完后教師提出若干詞語、文句來考查學生的理解情況,并略作點撥;
第二遍,默讀、輕聲朗讀、斷續朗讀均可,邊讀邊體味結構思路和表現手法,讀前教師提示用韻情況,讀后教師提出若干問題要求學生解答,并略作點撥。
1、關于詞語、文句的考查和點撥:
3段句式和修辭
①“何為其然也?”(句式:賓語前置)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被動句式)
③而今安在哉?(句式:賓語前置)
④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句式:介賓后置)
⑤侶魚蝦而友糜鹿(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
⑥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修辭:對偶)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修辭:對偶)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修辭:對偶)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修辭:對偶)
4段句式
①而又何羨乎?(句式:賓語前置、反問)
②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修辭:對偶)
③相與枕藉乎舟中(句式:介賓后置)
④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句間關系:假設)
三.指導通讀全文,歸納、拓展。
提問:主課皆是東坡先生,卻一悲觀低落一豁達超然,這種復雜的思想境界如何理解?(課外閱讀作家余秋雨散文《蘇東坡突圍》)
四、布置作業 :
1、完成課后練習。
2、背誦全文
3、課外閱讀作家余秋雨散文《蘇東坡突圍》,分析“東坡境界”
附錄:
1、深圳市富源實驗中學高一語文第二模塊《赤壁賦》課堂練習卷(見“中學試卷網——語文——高一”)
2、余秋雨散文《蘇東坡突圍》
蘇東坡突圍
作者:余秋雨
一
住在這遠離鬧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靜是有了,但寂寞也來了,有時還來得很兇猛,特別在深更半夜。只得獨個兒在屋子里轉著圈,拉下窗簾,隔開窗外壁立的懸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時不時地瞟著床邊那乳白色的電話。它竟響了,急忙沖過去,是臺北《中國時報》社打來的,一位不相識的女記者,說我的《文化苦旅》一書在中國臺灣銷售情況很好,因此要作越洋電話采訪。問了我許多問題,出身、經歷、愛好,無一遺漏。最后一個問題是:“在中國文化史上,您最喜歡哪一位文學家?”我回答:蘇東坡。她又問:“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歡哪幾篇?”我回答:在黃州寫赤壁的那幾篇。記者小姐幾乎沒有停頓就接口道:“您是說《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我說對,心里立即為蘇東坡高興,他的作品是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一點就著,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峽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電話,我腦子中立即出現了黃州赤壁。去年夏天剛去過,印象還很深刻。記得去那兒之前,武漢的一些朋友紛紛來勸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蘇東坡懷古懷錯了地方,現在我們再跑去認真憑吊,說得好聽一點是將錯就錯,說得難聽一點是錯上加錯,天那么熱,路那么遠,何苦呢?
我知道多數歷史學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戰的地方,他們大多說是在嘉魚縣打的。但最近幾年,湖北省的幾位中青年歷史學家持相反意見,認為蘇東坡懷古沒懷錯地方,黃州赤壁正是當時大戰的主戰場。對于這個爭論我一直興致勃勃地關心著,不管爭論前景如何,黃州我還是想去看看的,不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古戰場的遺址,而是從藝術的角度看蘇東坡的情懷。大藝術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好像王爾德說過,在藝術中只有美丑而無所謂對錯。
于是我還是去了。
這便是黃州赤壁。
赭紅色的陡峭石坡直逼著浩蕩東去的大江,坡上有險道可以攀登俯
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蕩槳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間就有了氣勢,有了偉大與渺小的比照,有了視覺空間的變異和倒錯,因此也就有了游觀和冥思的價值。客觀景物只提供一種審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這種可能獲得不同程度的實現。蘇東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這種意味,使無生命的自然形式變成美。因此不妨說,蘇東坡不僅是黃州自然美的發現者,而且也是黃州自然美的確定者和構建者。
但是,事情的復雜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過來對人進行確定和構建。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這實在是一種相輔相成的有趣關系。蘇東坡寫于黃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著黃州進入了一個新的美學等級,也宣告著蘇東坡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兩方面一起提升,誰也離不開誰。
蘇東坡走過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遠比黃州美麗,為什么一個僻遠的黃州還能給他如此巨大的驚喜和震動呢?他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歷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給黃州呢?黃州為什么能夠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驛站呢?這一切,決定于他來黃州的原因和心態。他從監獄里走來,他帶著一個極小的官職,實際上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走來,他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走來,他滿心僥幸又滿心絕望地走來。他被人押著,遠離自己的家眷,沒有資格選擇黃州之外的任何一個地方,朝著這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小鎮走來。
他很疲倦,他很狼狽,出汴梁、過河南、渡淮河、進湖北、抵黃州,蕭條的黃州沒有給他預備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廟中住下。他擦一把臉,喘一口氣,四周一片靜寂,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他閉上眼睛搖了搖頭。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黃州,注定要與這位傷痕累累的突圍者進行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
二
人們有時也許會傻想,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地珍惜他,虔誠地仰望他,總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煩吧?事實恰恰相反,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中國世俗社會的機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揚和轟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上卻把他視為異類,遲早會排拒他、糟踐他、毀壞他。起哄式的傳揚,轉化為起哄式的貶損,兩種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兩種起哄都與健康的文化氛圍南轅北轍。
蘇東坡到黃州來之前正陷于一個被文學史家稱為“烏臺詩獄”的案件中,這個案件的具體內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國社會的普遍遭遇,很值得說一說。搞清了這個案件中各種人的面目,才能理解蘇東坡到黃州來究竟是突破了一個什么樣的包圍圈。
為了不使讀者把注意力耗費在案件的具體內容上,我們不妨先把案件的底交代出來。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場上,這也完全是一個莫須有的可笑事件。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說蘇東坡在很多詩中流露了對政府的不滿和不敬,方法是對他詩中的詞句和意象作上綱上線的推斷和詮釋,搞了半天連神宗皇帝也不太相信,在將信將疑之間幾乎不得已地判了蘇東坡的罪。在中國古代的皇帝中,宋神宗絕對是不算壞的,在他內心并沒有迫害蘇東坡的任何企圖,他深知蘇東坡的才華,他的祖母光獻太皇太后甚至竭力要保護蘇東坡,而他又是非常尊重祖母意見的,在這種情況下,蘇東坡不是非常安全嗎?然而,完全不以神宗皇帝和太皇太后的意志為轉移,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蘇東坡還是下了大獄。這一股強大而邪惡的力量,就很值得研究了。
這件事說來話長。在專制制度下的統治者也常常會擺出一種重視輿論的姿態,有時甚至還設立專門在各級官員中找岔子、尋毛病的所謂諫官,充當朝廷的耳目和喉舌。乍一看這是一件好事,但實際上弊端甚多。這些具有輿論形象的諫官所說的話,別人無法聲辨,也不存在調查機制和仲裁機制,一切都要賴仗于他們的私人品質,但對私人品質的考察機制同樣也不具備,因而所謂輿論云云常常成為一種歪曲事實、顛倒是非的社會災難。這就像現代的報紙如果缺乏足夠的職業道德又沒有相應的法規制約,信馬由韁,隨意褒貶,受傷害者無處可以說話,不知情者卻誤以為白紙黑字是輿論所在,這將會給人們帶來多大的混亂!蘇東坡早就看出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認為這種不受任何制約的所謂輿論和批評,足以改變朝廷決策者的心態,又具有很大的政治殺傷力(“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必須予以警惕,但神宗皇帝由于自身地位的不同無法意識到這一點。沒想到,正是蘇東坡自己嘗到了他預言過的苦果,而神宗皇帝為了維護自己尊重輿論的形象,當批評蘇東坡的言論幾乎不約而同地聚合在一起時,他也不能為蘇東坡講什么話了。
那么,批評蘇東坡的言論為什么會不約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簡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蘇轍說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響亮,能把四周的筆墨比得十分寒傖,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點狼狽,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腳地糟踐,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在這場可恥的圍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當了急先鋒。
例如舒亶這人可稱之為“檢舉揭發專業戶”,在揭發蘇東坡的同時他還揭發了另一個人,那人正是以前推薦他做官的大恩人。這位大恩人給他寫了一封信,拿了女婿的課業請他提意見、輔導,這本是朋友間非常正常的小事往來,沒想到他竟然忘恩負義地給皇帝寫了一封莫名其妙的檢舉揭發信,說我們兩人都是官員,我又在輿論領域,他讓我輔導他女婿總不大妥當。皇帝看了他的檢舉揭發,也就降了那個人的職。這簡直是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就是這么一個讓人惡心的人,與何正臣等人相呼應,寫文章告訴皇帝,蘇東坡到湖州上任后寫給皇帝的感謝信中“有譏切時事之言”。蘇東坡的這封感謝信皇帝早已看過,沒發現問題,舒亶卻苦口婆心地一款一款分析給皇帝聽,蘇東坡正在反您呢,反得可兇呢,而且已經反到了“流俗翕然,爭相傳誦,忠義之士,無不憤惋”的程度!“憤”是憤蘇東坡,“惋”是惋皇上。有多少忠義之士在“憤惋”呢?他說是“無不”,也就是百分之百,無一遺漏。這種數量統計完全無法驗證,卻能使注重社會名聲的神宗皇帝心頭一咯噔。
又如李定。這是一個曾因母喪之后不服孝而引起人們唾罵的高官,對蘇東坡的攻擊最兇。他歸納了蘇東坡的許多罪名,但我仔細鑒別后發現,他特別關注的是蘇東坡早年的貧寒出身、現今在文化界的地位和社會名聲。這些都不能列入犯罪的范疇,但他似乎壓抑不住地對這幾點表示出最大的憤慨。說蘇東坡“起于草野垢賤之余”,“初無學術,濫得時名”,“所為文辭,雖不中理,亦足以鼓動流俗”,等等。蘇東坡的出身引起他的不服且不去說它,硬說蘇東坡不學無術、文辭不好,實在使我驚訝不已。但他不這么說也就無法斷言蘇東坡的社會名聲和世俗鼓動力是“濫得”。總而言之,李定的攻擊在種種表層動機下顯然埋藏著一個最深秘的原素:妒忌。無論如何,詆毀蘇東坡的學問和文采畢竟是太愚蠢了,這在當時加不了蘇東坡的罪,而在以后卻成了千年笑柄。但是妒忌一深就會失控,他只會找自己最痛恨的部位來攻擊,已顧不得哪怕是裝裝樣子的可信性和合理性了。
[1] [2] 下一頁
《赤壁賦》教學實踐及后記 篇3
因“謗訕朝廷”受貶黃州的蘇軾非但沒有消沉于世、徘徊嗟嘆,反而處變不驚,逍遙灑脫,日與僧道為伍,出入山林,飲酒作詩,用豁達的胸懷笑看風云,感受自然,用一顆無為之心笑拈佛花。雖然從湖州太守貶為黃州團練,職位上的變動不可謂不大,但是在這個人生的最低谷,蘇軾卻沒有自暴自棄,沒有讓他的敵人狂喜,而是用生花妙筆寫就了古今一等一的好文章──《赤壁賦》。那么,是什么給予了蘇軾如此精妙的靈感呢?通過教學,筆者認為莫過于自然。
秋日的風霜把赤壁磯的穿空亂石渲染得更加高奇與悲壯,兩岸鳥獸的啼吼也夾雜著濃濃的悲愴之意,此時的長江流水更是在清涼得近于寒冷中隨著江風的節奏時而悠閑時而急躁地拍打著這巍峨峭壁懸崖,周遭混合的聲響彷佛是烈士亡魂在這個傳說中的千古戰場中哭泣,讓人感覺的到歷史之沉重與滄桑。就在這個滄桑的季節,赤壁磯迎來了同樣正經歷著滄桑的蘇軾,一個在政治斗爭中失勢的不幸文豪。
他不是衣衫襤褸的出走,而是骨格清奇的架舟而來;他不是煢煢孑立的自我放逐,而是侶僧友道的瀟灑出游。赤壁磯的皓月在舊歷的每月十六顯現得更加圓潤和高遠,伴著幽幽的簫聲和悠悠的江水更顯得哀怨,哀怨,哀怨;清風徐來的遠闊江面,讓體物敏感的蘇軾分不清天上人間,冥冥之中是一種羽化登仙的幻覺;山高月小之下,是主與客的問答,是參禪,是悟道,是讖語,是詩篇。究竟是英雄偉大,還是神仙可羨?答案是英雄不好做,神仙也不好當,人生就是悠悠天地之間的寄生蜉蝣,就是茫茫滄海之中的微微谷粒。今夕何夕,英雄安在?飛仙何往?凡人難成英雄,成飛仙更是癡人說夢──我的一堂“研討課”滿滿一舟的困惑早已乘著幽幽的簫聲飄飛得無有尋覓處。
然而,蘇軾卻是酒不醉人人亦不自醉,獨自清醒。人生的磨難,官場的磨礪加上人格的高尚,促使他對世界的洞察力度十分深遠:天地的一瞬和物我的無盡皆是佛緣,哪能夠意馬心猿,哪能夠刻意尋求,哪能夠徒然羨慕。人間的事,孰是孰非,皆有定論,何必自尋煩惱?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若取之有道者,則但凡周遭世界,世人共適。左手書“何羨”,右手寫“共適”,一吐口整個文人趙宋,人生的天機奧妙盡在蘇軾的飄飄美髯和朗朗笑聲之中。
蘇軾的感悟是精妙獨到的,是他原本就瀟灑豁達之心的全然顯露,當然更是自然的恩賜。赤壁磯的蕭然秋夜,清澈高遠,把蘇子襯托得仙風道骨,與眾不同;古戰場的傳說更是把主客拉入歷史的輪回,啟發對人生的思考。在整個游賞過程中,蘇軾先是覽月喜極,扣舷而歌。美人英雄盡在窈窕之章之中──這是自然在愉悅蘇軾,何等逍遙何等自在;再是蕭聲悠然,靜聽客答。問答之間,客有三悲──英雄不在,人生短暫,欲仙不能,何等凄涼,這是自然啟發蘇軾對歷史的思考;最后是蘇軾的獨自參禪,得出何羨而共適──我的一堂“研討課”這是自然引導蘇軾對宇宙與人生的思考,體現他曠達一世的胸懷。
寫游記,蘇軾同樣用賦的形式;但他把文賦的特點和優勢發揮得淋漓酣暢,有其他文學題材達不到的效果,既詳盡又到位。蘇軾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散發出哲學之光。從騷賦到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最后到文賦,賦的發展歷程也是夾帶著歷史的風霜和千古文人的體溫,不簡單。然而,在浩瀚文賦海洋之中,能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文質兼美,情理并茂”雙重特點的當首推《赤壁賦》。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可謂文采斐然,千古第一。這樣的好文章在新課標教學中可以說是重中之中。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學生學習特點和古文審美水平,引導他們從體現新課標精神的角度暨感悟自然中理解課文,從而體會自然與人關系的密切。那么,怎樣使學生在學習中理解自然關照下的蘇軾情懷呢?筆者認為可以補充簡介中國古代文人和自然的關系,比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屈原之汨羅悲秋 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潛之南山歸隱等。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然和人的關系是始終是人們討論和關注的哲學命題:儒家提出“天人合一”;道家提出“道法自然”;佛家提出“佛性”為萬物之本原。總之,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和諧的,所以自然是人類生存的母體,更是文人獲得解脫的動力源泉,屈原陶潛如是,蘇軾更如是。所以,感悟自然是教學目標,是新課標的精神之一,也是當下倡導構建和諧社會精神的訴求,把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一起融入高中語文 教學任務中是素質教育的進步。
《赤壁賦》中有人在感嘆英雄安在?我們現在感嘆蘇軾何在?當再一次問起這個問題時,你去看看《赤壁賦》吧,蘇子依然在赤壁之下泛舟夜游,依然在扁舟之中頹然就醉,依然是那只天邊飛來的仙鶴,依然是自然界中千年不死的精靈。
《赤壁賦》教學實踐及后記 篇4
試卷設計 李壽鋒
教學目標 :
1、學習理解本文“文賦”的文體特點及所運用的“賦”的表現手法(主客問答的行文結構、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2、掌握文中實詞和虛詞用法;掌握文中文言句式的特點;
3、翻譯全文 4、背誦課文
難點重點:
1、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
2、主客問答的結構形式在于表現蘇軾人生觀世界觀的相反的兩個不同側面——客的消極悲觀和主的豁達樂觀
文學知識積累:
1、蘇軾(1037-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洵子。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仁宗年號之一)二年(1057)進士乙科。詩、文、書、畫俱成大家。墨竹師文同,所作喜從地一起至頂,米元章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也。”文同雖謂:“吾墨竹一派,近在徐州。”。而子瞻亦自謂:“與文同拈一瓣香”,還云:“吾為墨竹盡得與可之法。”然運筆情撥,其英風勁氣,往來逼人,使人應接不暇。作成林竹亦甚精。作枯槎古木,叢條斷山,筆力跌宕,於風煙無人之境。嘗以書告王定曰:“予近畫得寒林,已入神品。”蘭陵湖世將家收其所畫蟹,瑣屑毛介,曲隈芒縷,無不備俱。嘗畫臨閣壁作丑室風篁,以易劉氏園中靈壁石。并作應身彌勒,以寄秦觀,筆法奇古。
2、賦:在古典文學中,詩、詞、歌、賦并稱。
①賦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前者是賦的遠源,后者是賦的近源。
②賦大體上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等幾個發展階段。
③在晚唐時的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又發展為“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一篇文賦。
④至于賦的作用,班固說:“或以抒下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也就是說,賦的作用是用來表達人民的愿望,諷喻政寧。
⑤在特點上,劉勰說過:“賦,鋪采摛文也。”借景抒情,鋪敘風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顯志,以寄諷喻之意是它的寫作特點。
⑥唐宋古文運動興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寫作方法作賦,使之由駢驪趨向散文化,稱為“文賦”以區別于六朝的“駢賦”和唐代用來科考取士的“律賦”。
蘇軾《赤壁賦》課堂練習卷
重點詞語解釋
壬戌( )之秋( ),七月既望( ),蘇子與客泛舟( )游于赤壁之下(句式? )。清風徐( )來,水波不興( )。舉( )酒屬( )客,誦( )明月之詩,歌( )窈窕之章(修辭? )。少( )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句式? ),徘徊( )于斗牛之間(句式? )。白露( )橫( )江,水光接( )天。縱( )一葦( )之所如( ),凌( )萬頃之茫然(句式? )。浩浩( )乎( )如馮虛( )御風( ),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 )獨立( ),羽化( )而登仙(修辭? )。
于是( )飲酒樂甚,扣( )舷( )而歌之。歌曰( ):“桂棹( )兮蘭槳( ),擊( )空明兮溯( )流光( )。渺渺( )兮余( )懷,望美人( )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蕭者(句式? ),倚歌( )而和( )之,其聲嗚嗚然:如怨( )如慕( ),如泣( )如訴( );余音( )裊裊,不絕如縷( );舞( )幽壑之潛蛟,泣( )孤舟之嫠婦( )(修辭? )。
概括段意
句式和修辭答案:
①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介賓后置)
②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修辭:對偶)
③月出于東山之上(句式:介賓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間(句式:介賓后置)
④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句式:定語后置)(句式:對偶)
⑤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修辭?對偶)
⑥客有吹洞蕭者(句式:定語后置)
⑦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修辭:對偶)
概括段意:
記敘夜游赤壁所見之美、所感之快、所聞之妙,引出下文主客問答
重點詞語解釋
蘇子愀然( ),正襟( )危坐( ),而問客曰:“何為其然( )也?(句式?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 )望夏口,東( )望武昌,山川相繆( ),郁( )乎蒼蒼(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 )?方( )其破( )荊州,下( )江陵,順流而東( )也,舳艫( )千里,旌旗蔽( )空,釃( )酒臨( )江,橫( )槊賦( )詩;固( )一世( )之雄也,而今安( )在哉?(句式? )況( )吾與子,漁樵( )于江渚( )之上(句式? ),侶( )魚蝦而友( )糜鹿(用法? ),駕一葉之扁舟( ),舉匏( )樽( )以相屬( )(修辭? );寄( )蜉蝣于天地( ),渺( )滄海之一粟(修辭? )。哀( )吾生之須臾( ),羨( )長江之無窮(修辭? );挾( )飛仙以遨游( ),抱( )明月而長終(修辭? );知不可乎驟( )得,托( )遺響( )于悲風( )。”
概括段意
句式和修辭答案:
①“何為其然也?”(句式:賓語前置)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被動句式)
③而今安在哉?(句式:賓語前置)
④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句式:介賓后置)
⑤侶魚蝦而友糜鹿(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
⑥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修辭:對偶)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修辭:對偶)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修辭:對偶)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修辭:對偶)
概括段意:
主客問答:(之一)感慨生命短暫,英雄難覓;長江無窮,自然永恒(悲觀消沉的人生觀)
重點詞語解釋
蘇子曰:“客亦知夫( )水與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嘗( )往( )也;盈虛( )者如彼( ),而卒( )莫消長( )也。蓋( )將( )自( )其變者( )而觀( )之,而天地( )曾( )不能以( )一瞬( );自( )其不變( )者而觀( )之,則( )物( )與我皆無盡( )也。而又何( )羨( )乎(句式? )?且夫( )天地之間,物( )各( )有主( )。茍( )非吾之所有,雖( )一毫而莫取( )。惟( )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 )而為聲( ),目遇之( )而成色( )(修辭? )。取( )之無禁( ),用之不竭( )。是( )造物者( )之無盡藏( )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食)( )。”客喜( )而笑,洗盞( )更酌( ),肴( )核( )既盡( ),杯盤狼藉(讀音? )。相與枕藉(讀音? )乎舟中(句式? ),不知東方之既白( )。
概括段意
句式答案:
①而又何羨乎?(句式:賓語前置、反問)
②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修辭:對偶)
③相與枕藉乎舟中(句式:介賓后置)
④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句間關系:假設)
概括段意:
主客問答:(之二)物與我皆無盡也,何羨之有;
清風明月用之不竭為我共食,其樂融融
(樂觀豁達的人生觀)
滿分作文欣賞
蘇軾的赤壁
風飄飄,水飏飏,撣撣這一路素衣風塵,駕一葉扁舟,于清秋的黃昏,殘陽如血,滄海如幕,來到這古戰場——赤壁。
心中沉浸著如此的哀悶漫想:那“烏臺詩案”的苦楚,那皇帝謫貶的敕令,那洛陽親友的牽念。于是黃州成為蘇軾的落腳,赤壁成了蘇軾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他問自己難道自己不正是那東吳的督都嗎?自己滿腹經綸,胸中有的是治國平天下的筆墨,而此時?面對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緒像長了翅膀似的,繼續飛揚,斟一杯酒,臨江而釃,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須臾倒不如托遺響于悲風,取山間之色,聽江上清風之歌唱。他不再悲觀,不再耿耿于懷。
后來,他用自己的行動證實自己的頓悟。他在黃州興修水利,獎勵耕織,清廉從政。黃州的百姓感念這一位父母官,后來修了一座祠廟來緬懷這一偉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學的殿堂里永遠可以聽見那《赤壁賦》華美的樂章。
余秋雨先生在《東坡突圍》中稱“蘇軾選擇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蘇軾。”
是啊!這一路艱辛,這一路坎坷,這一路無奈。蘇軾沒有消沉,沒有失落。他永遠也不會去吟唱那軟綿綿的情詩與愁苦。
什么“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只屬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楊柳岸,曉風殘月”,“竟無語凝噎”只適合柳三變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憂慮只為李后主吟唱。蘇東坡是關東大漢,他只吟“大江東去”的豪邁,他只唱“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記載了蘇東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蘇東坡的不屈。
赤壁訴說著蘇東坡的豪邁與詩情不朽。
赤壁因蘇軾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屬于蘇軾。
分析: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在黃州故壘寫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以抒胸中塊壘。這是一段為中學生所熟知的文壇掌故,寫進作文中本毫無新意,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賦予舊材料以新的思考角度,來抒寫自己對蘇軾的理解,這充分體現出了作者的創新精神和學習語文的用心程度,同時也告訴了下屆考生這樣一個道理:只要用心積累,對語文課本中的內容加以創造性的運用,足以應對高考作文了。
文章開頭即創設了一個清秋黃昏泛舟赤壁的情景,直接入題;緊接著聯系蘇軾,點出蘇軾與黃州赤壁的密切關系,銜接緊密,與文題“蘇軾的赤壁”照應自然;接著糅合了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的有關語句,嵌入巧妙,也為下文做好鋪墊;緊接著以蘇軾在黃州的政績來證明蘇軾在赤壁邊上的頓悟,再以余秋雨《東坡突圍》中的“蘇軾選擇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蘇軾”過渡,照應嚴密;由于有了上文對蘇軾頓悟的鋪寫,李清照、柳永、李煜的愁緒,便反過來襯托出了蘇軾“只吟‘大江東去’的豪邁”和“只唱‘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這幾處引用顯出了作者的作文功力;最后,排比句式的運用讓文章擁有了一個漂亮的結尾,“赤壁,只屬于蘇軾”,更讓整篇文章顯得結構圓合。文章雖然在內容層面上略嫌不夠充實,但能夠如此嫻熟地將所學的知識融為一體,難道不足以讓這篇作文獲得滿分嗎?
作者郵箱:
[1]
《赤壁賦》教學實踐及后記 篇5
一、導入
林語堂對蘇軾的有趣評價:“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伽修行者……”
蘇軾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他胸無城府,童心未泯,積極入世,在惆悵失意寫下“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游影,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哀怨之詞;在被貶惠州卻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得意之詩。他到底能否“不可救藥的樂天”,被貶后又如何解脫苦悶?這節課一起來探討。
二、梳理全文結構,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
1、文章的第一段的景物美在何處?為什么寫得賽似仙境?
①教師:通過前兩節的學習,我們已經大致的了解文意,這節課我們有兩個學習任務要完成:一是體會本文的感情變化和情景理水乳交融的特點;二是理解蘇軾在對自然、宇宙的對話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生態度,學習古人的豁達精神。那么現在檢查一下,大家對文章內容的把握
請問:能否背一下一些寫景的句子,你認為美麗,能用你的語言描述嗎?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在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落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西東。景象澄澈,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
“徘徊”可謂神來之筆,從東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卻又不忍心離去,只在斗牛之間“徘徊”,又似在看人家美景,如同卞之琳的《段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一樣互為風景。置身于這樣的美景中,作者的心情如何?游人自然心曠神怡。
②教師:為什么寫得賽似仙境?
⑴作者寫自己在遼闊的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翔,進入仙界,越是長江的大氣,飲酒作詩的快感,豁達的情境越使下文濃重悲涼。
⑵沉醉于山水之間,更能領略那深蘊的人生意義
2、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如何變化?
教師:由同學的回答,我可以作出以下判斷:這篇文章的情感是由樂寫到悲。他們之間轉化的媒介是什么?
學生:蕭聲
教師:那么這悲涼的蕭聲又是因何而起呢?
學生:美人
教師:從作者扣舷而歌詞看,顯然就是《月出》詩中發出來的“流光“指江面上閃爍蕩漾的月光,你長得美麗迷人,身材好,氣質更加迷人,可我只能渺渺兮予懷”思者黯然。這里的美人代表的理想的追求,對政治的感慨,悲從何處來啊,來自貶謫后的苦悶,我只能在此欣賞這美麗神奇的山水。
3、客人因何而悲?
蘇軾張開想象的翅膀,借助情感的強大的動力,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時空領域,他從眼前的赤壁,聯想到三國赤壁,又從三國赤壁聯想到歷有名的赤壁大戰,再聯想到“固一世之雄”的曹孟德及其建立的功績,可謂浮想聯翩,意向紛呈。
教師:寫曹操僅僅是為了說明自己想到英雄馬?這也看不出悲呢?例如:毛澤東“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是彎弓射大雕”,多么凌云壯志啊。哪一句能看出作者的悲。
生:自己現在卻只能“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泛舟喝酒,還談什么理想,什么建立功業。尤其是“而今安在哉”這一句,像曹操這樣又是詩人又是英雄,最終也要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更何況是報國無門的我,更容易被歷史所拋棄。
教師:作者在這里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那么還有其他的對比讓作者感到悲傷的嗎?
生: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如匆匆過客。
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
挾飛仙以遨游與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對比,說明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可以說“蘇子愀然”“問客”,引出了一場關于人生意義的辯論。一主一客其實都是作者的獨白,反映他陷入苦悶而又希望擺脫苦悶的矛盾心理。“客曰”,是作者借客人之口表達自己在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悲苦的心情。
教師:其實他不用那么苦悶的呢,當官也不一定是人生的選擇,我就曾經看見過很多領導真正是起早貪黑地處理公事,還被人誤解,蘇軾怎么就不明白呢?蘇軾可以上網啊,跟朋友唱k阿。
明確:
引導學生從宋朝的歷史及文人的參政意識去思考為什么蘇軾如朝為官的心愿如此強烈。
宋朝是外患最多、最長、也最為嚴重的朝代,激烈尖銳的黨爭和派系傾軋始終不斷。種種復雜的社會問題必然進一步激發以天下為己任的進步文人對政治的關心。再加上皇帝重文人的政策,使得宋代文人尤其關切朝政。
蘇軾更是政治熱情高漲,九死一生而從未言悔。他恨人生的須臾,怨人的渺小,哀理想的遙不可及。
板書: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4、作者如何勸慰、開解客人。
(1)教師:我們知道第四段中作者是用“水與月”的現象開解客人,那么與客人“哀吾生之須臾,”有什么關系呢?
生:第四段中從“而又何羨乎”看,是針對“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來闡發的。
教師:從什么角度說明不必羨慕宇宙的無窮?
明確: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我和萬物都是永恒的。
教師:道理他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而是通過什么方式說理呢?
用水與月為喻,借眼前的景來說理,寓理于景。從這里,可以看出佛教禪宗對蘇軾的影響。他認為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暫的,但他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個體的人,又同宇宙一樣是永恒存在的。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
教師:第二層還是圍繞同一個問題進一步說理,
(2)教師:第二層還是圍繞同一個問題進一步說理,從什么角度來論述?
明確:“取與不取”的角度,重點講“取”。
大自然是個無窮的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種態度深受莊子人生哲學的影響,不為生死、得失、榮辱、毀譽所累,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以自我排解。這樣議論最后又回到了“樂”。
道家的“天人合一”來安慰客人。我們可以把生命寄托給清風與明月,對于官場的失意與功名的不得,不必嘆惋,因為它本不屬于你我。吟風嘯月也不失快意,寄形骸于山水,也是人生的幸事。
板書: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
3.蘇軾能夠在失意的時候實現自我解脫,保持人格獨立,笑對慘淡人生,這就是他的獨到之處。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隨遇而安四、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五、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
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三、體會蘇軾的思想態度和人生境界。
1、如何評價蘇軾的隨遇而安的樂天派思想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他古代文人對積極入世的儒家傳統人格的超越。
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
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
2、討論:有人認為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實際上是啊Q精神的體現,讓人有空虛的消極之感,你怎么認為?
觀點1、
蘇軾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他的屢遭貶斥,從外部原因來說,是北宋黨爭的產物;從他自身的原因來看,則毋寧說是一場性格悲劇
他一生屢遭貶斥,坎多艱青年時代的蘇軾,由于得到歐陽修的提攜,春風得意,意氣風發。但隨著王安石變法的推行,蘇軾的厄運也就接踵而來,屢遭貶謫,越貶越遠。去世前兩個月,蘇軾在畫家李公麟為他作的畫像上題詩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真是沉痛之極。他在黃州可謂是縮著頭過日子。但他的努力似乎并沒有起很大的作用。一離開黃州,他的個性就又露出來了。一旦有了牢*,蘇軾還是忍不住要發出來:“我本不違世,而世與我殊。”(《蘇軾詩集》卷7《送岑著作》)
觀點2、天性如此,乃蘇軾真率性情之表現也。蘇軾的“真”,使他心中無所牽掛,胸懷坦蕩,雖累遭打擊而樂觀情懷不變,故有此曠達。
觀點3、盡人事而后知天命。在我們學過得水調歌頭》里面,月亮的陰晴圓缺,讓他明白了人間的悲歡離合,是自然界的永恒規律。但是他并沒有]悲傷,而是長處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
他既“奮勵有當世志”,又懷才不遇,既要堅持不茍合隨俗,又要隨緣自適,既要“盡人事”,又要“知天命”。
《赤壁賦》教學實踐及后記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冊第六單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則是唐文——李密的《陳情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則重在情感和理趣。但無論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3、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4、教學原則:
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二、說教法:
1、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搜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2、教學課時: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解題: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二、第一環節: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
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三、第二環節: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注解疏通文意。之后,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第四環節: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板書: 游 景樂 (以景動人)
“水月” 歌 情悲 (以情感人)
問 理 喜 (以理警人)
六、第五環節: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發言——討論——總結的形式,教師適時的引導。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
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
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
五、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六、結語: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七、布置作業:
(1)將文中的第一節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赤壁賦》教學實踐及后記 篇7
《赤壁賦》是傳統篇目,是中國古代散文的經典名作,也是中國古代文賦的集大成之作,以此文為主構成的赤壁系列是蘇軾人生和藝術創作的重要轉折點。2000年修訂的高中語文教材把它安排在第三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要求從文學鑒賞的角度學習中國古代散文,鑒賞要求落在誦讀、鑒賞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特點的初經級層面上,但我覺得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解讀這一千古傳誦的名作,尤其是蘇東坡的杰作是一個極大的遺憾。于是我運用學校新開發的LDT網絡教學系統圍繞教材確定的教學目標 和教學重點對作品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向作了較為全面深入的解析,希望在網絡的閱讀模式和教學的交互性上作一些探索,克服班級受授課制的限制和常規教學中的不足,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同學都能從這一課的學習中得到滿意的收獲。下面是我授課過程的記錄:
▲教學課例
第一課時
一、強調紀律,注意事項:
按照老師指導的程序進行,有問題舉手請求幫助,避免不規范操作影響整個網絡系統的動作。
二、發放編號、密碼,要求學生保存好。
三、教師開放科目系統,并指導學生按要求操作進入系統:開機----雙擊網絡標識進入----輸入地址:輸入用戶名及密碼(用戶名欄輸入自己的編號),進入學生界面。
四、要求學生先點擊閱讀學習目標、學習指導、明確學習任務,尤其是本課學習任務,(詳見“教學設計”)。
五、閱讀第一課時必讀內容,點擊進入頁面具體內容,回主頁時可點擊左上角后退的箭頭,每點擊一個內容要點會出現一個對話框,請點擊第一個指令:在文件當前位置打開,然后進入頁面,若頁面沒有顯示,請點擊刷新,可以最小化多個窗口切換進行,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
六、點擊進入題解(導入 ),要求速讀。
七、了解蘇軾生平及思想:“走近蘇東坡[詳見cbf1-ajsdp(word文檔)]----點擊頁面右下腳鏈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反鴻踏雪泥](詳見cbf1-s.doc)----其中穿插的兩篇補充材料----《蘇軾生平及思想》、《蘇軾簡介》可以瀏覽選擇性閱讀,不必詳細全部讀,允許拷盤,詳見(cbf1-ssjj.htm,cbf1-ssdsphsx.htm)
[注]:提供相關的專題網站網址,供有興趣的同學課外查閱。
八、點擊閱讀“關于文斌”(一)重點閱讀,(二)較深較專業,可以根據自己需要或瀏覽或拷盤)。
九、點擊進入課文分析。(詳見cbf1-kwfx.doc)
1、要求:精讀,適當作筆記,可以copy內容要點。讀完后要參加課堂測試,注意圍繞學習重點保證一定的閱讀速度。
2、教師巡視、指點。給學生提供技術及閱讀上的幫助,加強課堂調控:
A、需要作筆記的地方:字詞注音、層次劃分、韻腳,其他根據自己理解程度適當記要點:
第一段:“古文”、“典故”。
第二段:對“前人”的理解。
注意:第三段的“總結”部分乃“論壇1問題”之關鍵提示。“全文的線索、結構思路,總結及誦讀要領”應適當記筆記。
十、通過誦讀加深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
(1)根據誦讀提示及各段層次思路逐段朗讀一遍。
(2)根據全文結構提綱朗讀一篇,然后再嘗試背誦一遍。
十一、返回主頁,點擊“課堂測試”,參加測試,按要求完成10道選擇題,分值100分,時間3-5分鐘。(試題詳見cbf1-ktcs1.doc)。(測試系統會自動評分,學生可以在提交后查閱,未得滿分的同學可以回課文分析中查閱)。
十二、參加論壇(論壇交流內容詳見cbf1-dykslt.doc)。教師巡視指導,對同學發的貼子給予恰當的評點,最后把論題的參考答案(思路)以貼子的形式發出去供同學參考、訂正。
十三、布置課外作業 (詳見cbf1-kwzy.doc)。[提醒]:“課文分析”、“相關知識”可copy回去備用。
第二課時
進入系統程序(略)
一、提醒同學:總結上節課經驗,注意操作技巧和閱讀方法,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在自己的能力限度內、在保證完成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的前提下吸收更多感興趣的知識,大膽發表自己的感悟、見解和思想。
二、集體背誦課文一篇(可以參照“課文分析”中的結構提綱)。
三、點擊進入第二課時必讀內容:
(1)閱讀我的一篇賞析文章《行云流水縱筆處,請辭麗句鑄畢章》,鑒賞品味文章精妙的優點,動人的語言藝術。(詳見cbf2-yuyewlixi.htm)。
(2)根據自己需要有選擇性地閱讀有關材料,談談自己對蘇軾在文中抒寫的情思、哲理(他的人生觀、宇宙觀、哲學觀和歷史觀)的感悟和評價。[有關材料詳見(cbf2-pjsxcl.doc及相關鏈接)]
四、登錄論壇,發表自己的見解。
[注]:教師巡視、點撥、指導、評點學生發布的貼子,最后把自己的一首詩作《致蘇子》(cbf2-zsz.doc)以及所任教班一個學生的習作《赤壁賦》(發表過的,詳見cbf2-cbf)以貼子形式發布上去供同學欣賞、交流。
五、把課文語段閱讀測試題(主觀題為主)發布到論壇上,在論壇上進行在線課堂測試,要求同學把答案copy后提交;最后老師把參考答案發布上去,同學自評得分,訂正錯誤。
▲反思、總結:
(一)這是一次較為成功的試驗,學生的反饋效果很好,有很多內容吸引了他們,能感覺到課堂上一種聚精會神的思維流動,課堂氣氛活躍和諧,交流愉悅,每位同學都有沉甸甸的收獲,與常規課的效率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達到了一石三鳥的目的,提升人文素養(文學素養)、信息素養,完成教材任務對付應試策略三不誤,但在交互性上還經作進一步的探索和改進。
顯然,網絡教學系統是個高效的工具,發揮這個工具的強大功能既能高效地備戰應試更能高效地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而這把寶劍的威力的大小卻取決于執劍者----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的先進與落后,專業技能的高低,專業素養和功底的厚薄,包括現代化信息技能和信息素養以及教育教學創新的能力的高低,因為這直接關系網絡課堂的質量和調控效益。如果教師的觀念、技能和綜合素養跟不上,那么學生會同樣象對一些常規課一樣失望,甚至更糟。
(二)本次網絡教學試驗的現實意義:
徹底改變傳統古文教學低效的局面,走出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誤區。
教材精選的古文篇目絕大部分是經過了漫長歲月的淘漉和考驗流傳下來的經典名篇,是先輩才智的結晶,是他們留給后代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載體,是皇皇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僅僅停留在釋詞解字,古漢語基礎知識訓練,疏通文意(翻譯),粗淺的賞析等層面以應付升學考試,那將是對這一筆人文資源的極大浪費。古文教學的目標應該人定位在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基礎的語文素養,使之了解吸收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陶冶思想情操,提升文學素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提高語言的感悟力和表現力,提高吸取精、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
實踐證明通過專題學習網站的建設與教學運用可以糾正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目標 的定位。本次網絡教學試驗,師生通過網絡這一橋梁共同遨游千文學和哲學的殿堂,領略一代文豪蘇子的曠世才情,學識、智商和情商都經受了一次洗禮和升華,真正體現了我校“開心求學,快樂從教”的辦學理念,因為網站的開放性和交互性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可從古文學習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取獲,享受表達的自由和創造的快樂,從而改變以往學生認為古文枯燥乏味,無實用價值,缺乏學習主動性和探究性精神,不愿查閱工具書,總依賴老師課堂串講,功利地死記硬背以應付考試的積弊。也可以使教師煥發出創造的激情與活力,克服慣性,怠性的教學麻醉狀態,并為網絡閱讀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進一步廣泛,深入開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實踐證明學習網站的建設和教學運用,能夠高效地把課程改革和教育教學改革理論的成果轉化為現實的教學效益。經過改造的直接服務于教學的LDT網絡系統為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改革提供了最優越、最有效的技術支持。
實踐還證明人們一直擔擾的網絡教學中的人機對話模式會淡漠師生思想感情的交流純屬杞人憂天,課堂調控能力強的老師實完全能夠營造一個溫馨和諧、充滿求知樂趣和交流愉悅的網絡課堂人文環境,在這個環境里師生共同探討、研究、學習,和諧對話,自由交流,自主合作,共同享受求知、探索和創造的快樂,真正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新型的師生關系。
《赤壁賦》教學實踐及后記 篇8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中學 鄭賜來 【教學目標】
1、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文鑒賞方式。
2、課內外的知識的結合與遷移。
【教學重難點】
1、體會古代文人排解憂悶情緒的方式。
2、詩人面對困境、逆境時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式】
多媒體。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子
面對困境、逆境,痛苦、悲傷、落寞、茫然,自是不言而喻,但這種情緒如何消除呢?
這叫消解悲劇情緒,中國人在傳統文化里面,消解悲劇情緒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種:仙、酒、夢、女人(知音)、自然(風、月、水等)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
就如李白高呼:“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并提議:“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韋莊也說:“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又如:
曹 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許 渾: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楊 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蘇軾是中國古代最有魅力和性格的文人,那他又是如何來排遣心中的苦悶和憂愁的呢?
蘇軾也是個文人,也脫離不了上面這幾種方法,但卻別具風格,獨樹一幟!
他認為舉杯只會愁更愁,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欲求精神苦悶的真正解脫,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學上的“解脫”,雖然他在文中借客之口表達了自己的悲情,但并不在宣揚這種悲觀的論調,而是沿用賦家“主客問答,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于無益的悲觀,憑仗哲學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隨之而轉出了一個更新的境界。這是一種成熟,也是一種睿智,更是一種難以企及的境界!
文中通過“主”“客”問答,引出一場關于人生意義的論辯。一主一客其實都是作者的獨白,反映了他陷于苦悶而又希望擺脫苦悶的矛盾心理。
“主”其實是詩人樂觀、積極精神的象征;“客”是詩人悲觀、消極情緒的代表。兩者在作者內心中不斷地交織、斗爭,就像左手握右手,不可逃避又難于割舍!如此,赤壁就成了蘇軾左右手的承載物和釋放物了。大家分別從各段中劃出描寫這五種解脫方式的語句。
仙──第一段:馮虛御風、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第三段:挾飛仙以遨游。
酒──第一段:舉酒囑客。
第二段:飲酒樂甚。
第三段:釃酒臨江、橫槊賦詩、舉匏樽以相屬。
第五段:洗盞更酌、杯盤狼藉。
女人(知音)──第一段:與客泛舟。
第二段:望美人兮天一方。
第三段:吾與子漁樵與江渚之上。
第四段: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第五段:相與枕藉乎舟中。
但本文寫得最精彩的不是以上幾種,而是描寫“自然”這一部分,這也是本文最具魅力和沖擊力的地方了。請大家分別找出文中描寫、議論“風月、水月”的語句!
前人稱《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風月”是描寫之主景,抒情之觸媒,議論之載體。把握住上列句子,也就把握住了全賦之骨。
描寫風月──月出: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月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沂流光。
月照: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
月消: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議論風月──客引曹孟德寫月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客借月議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借月展開議論: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蘇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思考探討:課文中又寫了怎樣的“水月”景象?
明確: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水 月 人
逝者如斯 盈虛如彼 生老病死
未嘗往也 卒莫消長 代代相承
小結:聽任天命,隨遇而安,積極進取,直面人生。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二、赤壁為什么能夠成為蘇軾排憂解悶的好去處呢
明確:
1、赤壁的秀美可以撫慰靈魂。
2、尋求人生的平衡點。也就是所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3、寄托自己對英雄業績的向往和惆悵。
4、氣度的寬宏,曹操雖敗仍不失英雄風范,蘇軾雖處境艱難仍心懷壯志。
蘇子從江水月亮得出關于瞬間與永恒這一哲學范疇:水雖東流長逝,但江中之水卻未曾枯竭;月雖有圓有缺,但仍是光照千古未曾損耗。清風江水明月可以永恒,不朽的人生也可以靠“立德”“立功”“立言”來完成,于是轉而為對不朽人生的積極追求。也就是說,他通過赤壁這個地方,用了以上幾種情感排解的方式,給自己的精神予解脫、凈化、升華,化悲痛為力量,變悲觀為樂觀,視悲苦如云煙!其實,蘇軾這一階段的許多詩詞文都有此特點。
三、蘇軾同一時期的作品賞析
讀讀下面四首詞,用不同橫線劃出有關五種消解悲劇情緒的語句:
1、《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2、《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西江月》: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謫居后的苦悶心情,詞調較為低沉、哀惋,充滿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嘆。具體寫作年代,大概是元豐三年(1080)。
詞的上片寫感傷,寓情于景,詠人生之短促,嘆壯志之難酬。下片寫悲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險惡,悲人生之寥落。
4、《南歌子》:
雨暗初疑夜,風回便報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細草軟沙溪路、馬蹄輕。
卯酒醒還困,仙村夢不成。藍橋何處覓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這首詞寫于元豐二年(1079)蘇軾任湖州(今浙江嘉興)知州期間。詞中通過作者于江南水鄉行路途中的所見所感,反映了他宦海沉浮中的復雜感受,抒發了人生之不得成仙而去的感。
多媒體顯示:
沒有經過戰斗的舍棄是虛偽的,
沒有經過苦難的超脫是輕佻的。
──傅 雷
啟示: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
四、課外閱讀
閱讀《后赤壁賦》和《定風波》《江城子》。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陽卻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微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赤壁賦》教學實踐及后記 篇9
第一課時
(板書“面對不幸”。)
師:人生是由不連續的“幸”與“不幸”組接而成的。當不幸降臨,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生議論。片刻,教師指定一學生作答。)
生1:我認為要樂觀地面對。既然不幸不可避免,我們為什么不去積極面對呢?戰勝不幸,就能使我們意志上更加堅強。也能使我們更加成熟。
師:你遇到過什么不幸吧?
生1(思考):一時想不起來。
師:好,看來你是有不幸的,但是不幸給你的記憶遠沒有快樂給你的記憶深刻清晰,是吧?坐下。你說說看——
生2:不幸其實就是萬幸。其實所謂幸與不幸,是與非,只是看問題角度不一樣而已。當我們學會珍惜不幸的價值的時候,它就是我們人生的財富。我們并不一定要去“戰勝”它,而只是冷靜地面對它,不急者把它趕走,等它自己消失,我們再去收獲不幸留下的財富。
師:非常欣賞你的“不幸即萬幸”的說法。你胸襟開闊,你視線長遠。正如柳宗元被貶后,沒有一味得怨天尤人,相反在那荒蕪的山林里尋找到自己的精神凈土,實現精神的再次超越,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理念,中華文學才多了一些挺拔、清俊、通達的品質。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赤壁賦》,也是一篇面對人生不幸的文章,讓我們一起看看,被貶黃州團練副使且基本失去人身自由的蘇軾是如何面對的。
(教師播放鮑國安朗誦錄音,學生聽讀,正音)
師:說說朗誦得怎么樣。
生3:不錯,感情很深沉,配樂也不錯。
生4:他讀錯了幾個字。比如“溯”讀成“朔”了;“吾”應該讀第二聲,他讀第三聲了;第四節兩個“夫”應該讀第二聲。
師:為什么要讀第二聲?
生4:因為這兩個“夫”都解釋成“那”,不是“男子”的意思。
師:好,你的基礎知識很扎實。
生5:我覺得他的朗讀并不像我們平時那樣先把節奏劃得明顯,很多時候都是在停頓時間上長短不一樣,有點散。
師:你覺得他讀得亂?
生5:就是覺得不整齊。感情上還可以。
師:我再放第一自然段的錄音,只是以它為例,大家來聽聽,是不是覺得散亂。
(聽罷,學生發言)
生6:我覺得他的對偶句讀得是整齊的,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都是清楚,只有最后一句“羽化而登仙”與前文對應的“而不知其所止”比較,在“登仙”前停的時間長了一點,節奏上有些變化。但這樣的變化是可以的,因為是一個自然段結尾,可以慢慢收一下。
師:你聽得很認真,分析得也很好。我先前聽的時候,發現幾乎每段結尾都漸緩。剛才周智文說亂,大概是說語速、語調處理的問題。確實,我們在朗讀中應該體悟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徐疾、語氣的輕重緩急,(板書“詞語抑揚頓挫、文句舒緩徐疾、語氣輕重緩急”),才能更好地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下面,給大家5分鐘時間,自己揣摩文章怎么去讀。
(學生朗讀,甚至拿腔拿調。)
師:剛才大家誦讀都很認真,經過這樣的誦讀,我們感受到一些什么?
生7:文章寫的是蘇軾一次游覽,在赤壁的江面上,跟朋友一起喝酒唱歌,談論人生,一直到第二天早晨。
生8:我覺得蘇軾的心情很好,很閑適。
師:說說看,怎么感受到的?
生8:他們自在地喝酒,喝得很盡興,而且是一輪又一輪地喝。還有,看著美麗的景色,有明月,還有清風,他們的小船又在廣闊的江面上行駛,我猜想蘇軾心里很愉快的。
師:體會得好,主要是他想象得好,也可能他就是把自己換位成蘇軾了。大家繼續說。
生9:我覺得寫洞簫的那一處寫得好,四個“如”,寫出了音樂的性格,或者就說是心理吧,很豐富,不單調。
生10:我覺得第三段和第四段比較難理解,希望老師講一講。
師:好,我們已經建立起一個大概印象。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這篇賦的內容。那就是“事、景、情、理”(教師板書:“事、景、情、理”)大家說,寫了一件什么事?用課文中的話回答。
生(亂答):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師:不夠凝練。
生: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師:還不夠凝練。
生(大聲):游赤壁。
師(笑):也太凝練了吧?我們用以前學過的《核舟記》中一句話,也就是那枚核舟的主題來概括,想想是怎么說的。
(生茫然)
師: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
生:“大蘇泛赤壁”云。
(師板書:“大蘇泛赤壁”)
師:作者還描繪了一幅優美的圖畫,現在我們要給這幅圖卷命名,應該叫什么?
生11:泛舟赤壁圖。
生12:月夜江水圖。
生13:秋江風月圖。
師:他們三個人的說法你們喜歡哪一個?
生:秋江風月圖。
師:那我們就用這個。(板書:“秋江風月圖”。)這幅圖中有哪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的?
生:清風、水波、月。
(教師板書“風、水、月)
師:在后面的賞析中,我們還穿越形象的屏蔽,品味這三者內在的意義。下面說說感情。我個人覺得只有兩種感情,那就是——
生:快樂、悲傷。
(師板書:樂、悲)
師:具體看這五段的感情,文章一直在“樂”“與”之間轉換。在這里提醒大家看第二節,應該是先什么后什么?(生答“先樂后悲”)顯然這是感情轉變的一段。再看三五段,一悲,一樂,而第四節也是一個感情轉變的段落。(板書:兩個“轉”)
師:“理”,在課文中體現的哲理,或者就算感悟吧,大家說說有什么?
生14:人應該學會調劑心情。
師:為什么要“調劑”?
生14:因為在不幸面前,需要戰勝不幸,化悲痛為力量的。
師:是的,要尋求一種精神的超越,哪怕只是解脫,對吧?好。結合文章,找找蘇軾講理的句子。
生15:在第四節,全是蘇軾的議論。
師:大概是說了什么意思?
生15:就是說不要羨慕江水的無窮……
師:打斷一下,是江水還是別的什么?
生15:應該是自然界吧,作者說人也是無盡,所以不要去羨慕。
師:很好。不去羨慕,那要怎么樣呢?
生16:我注意到第四接末尾,“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表達了作者的態度,就是要享受自然。
(板書:“何羨”“共適”)
師:很好,這節課我們從整體上把握了這篇賦的內容,但是,這只是粗線條的描畫,要鑒賞它,還需要我們深入去閱讀它。離下課還有兩分鐘,請大家自己再投入地讀一遍課文。開始——
第二課時
師:將書翻到154頁,我來請兩個同學朗讀第一段,大家認真聽,聽完后來評價。
(生1讀,聲音洪亮,斷句清楚,語調上缺少變化。生2讀,聲音輕柔,節奏明快,最后一句的感情沒能讀到位。)
師:誰來說說?
生3:生1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讀快了,沒那么一種舒適的感覺。“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兩句銜接的不好,感情上不夠豪放,顯得不開闊。
生4:我覺得生2比生1讀得好,反正我眼前是有那種一種意境的。生1讀得就跟我們念書一樣,沒什么味道。(師微笑著看生1)生2最后的“羽化而登仙”,應該舒緩一些,應該讀成這樣“羽化——而——登——仙——”。
師:兩位同學的朗讀都有長處,而我想我們還是少說長處,因為不足才是我們需要彌補的,也就是我們的學習內容。他們評價得比較到位。老師也想接受兩位同學的指點,來試一試——
(教師朗誦)
師:也請大家來批評。(無人舉手發表意見)大家不說話,到底是讀得好還是讀得不好啊?(生說好)那還不給點掌聲?(掌聲)
師:其實啊,我想我們要讀好它,必須要先理解它,感受它。下面全體同學按照兩大組的形式,分別以第一人稱蘇軾的口吻和第三人稱的視角說說第一段的內容。
(學生口頭“亂”說,三分鐘。)
師:你來說——
生5:在壬戌年七月十六這天,我和一位朋友到赤壁附近的江面上賞月。風打在我的臉上,很愜意。波平浪靜,只有月光在水面上像銀子一樣跳動。(有學生議論這不合理)我們喝著酒,吟誦古代有關月亮的詩歌,非常開心。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船輕快的前進,越過了茫茫的水面,好象是離開了人世,來到仙境一樣。
師:不錯。你來——
生6:十六那天月亮最美,江上的月亮也格外明亮。蘇軾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在船上喝酒,喝得很盡興,觸景生情,唱起《明月》詩中的《窈窕》篇章。月亮逐漸升高,滿江都是月光,一直到天的盡頭。他們的船越行越快,好象要飛到天上。
師:兩個同學說完了,大家想想,以哪種人稱來寫這段好?
生7:我覺得第三人稱好,她說的太美了。
生8:其實都可以,不過用第三人稱就不能寫出“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了。
師:你發現的很好。兩種人稱都可以記事、描寫,但是在直接抒發感情上是有差別的。你能說說作者在抒情的時候用了什么人稱嗎?
生8:第一人稱,直接抒情,很自然。
師:那怎么理解文中的“蘇子”呢?(學生答不上,師示意坐下)
生9:一般姓后面加“子”表示對他人的敬稱,但是我感覺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稱來寫的,因為很少看到第三人稱的痕跡,不知道“蘇子”是不是自稱。
師:那么,按照你的假想,蘇軾為什么采用第一人稱的敘事策略?
生9:可能他是急著要敘述,或者說要訴說吧。
師:好,這觀點我同意。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飽受憂患的蘇軾回憶剛剛過去的不幸。他要排解,他要傾訴,他要超越,顯然,以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我”要飲酒,“我”要唱歌,我要追隨那茫茫江面閃動的月光,到達一個屬于自己的純凈的世界。這樣似乎更為合理一些。我們不妨在理解文中多注意那潛藏著的“我”。
師:剛才生5說江面上月光在跳動,有同學可能有不同意見。大家想想,是隨粼粼水波跳動好,還是月光像銀子一樣鍍在江面上好?
生10:跳動好,有動感。假如江面就像一面鏡子一樣,雖然明亮,但是沒什么生機。跳動就能表現輕松閑適的心情了。
(眾人表示同意)
師:由此來看,“水波不興”,并不是風平浪靜,一點波浪都沒有,而是沒有大浪淘沙,卷起千堆雪的雄渾豪壯罷了。
師:這一段里,我特別喜歡兩個句子,一句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一句是“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大家知道我為什么喜歡這兩句嗎?
生11:“清風”是微風,吹得人很舒服,并且是慢慢吹來,恰到好處。可能老師喜歡這樣的感覺。
生12:清風不僅清涼,清爽,而且輕柔。
生13:“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意境很美。白色的霧氣彌漫在月光里,很朦朧,像做夢一樣。
生14:水光接天,讓我想起“秋水共長天一色”,意境已經是開闊的,蘇軾的心胸也是開闊的。
師:大家說到我心里了。不過,“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這句,我并不是按照書本注釋上理解的,我認為這里的“白露”應該指的是月光,而并不是水氣,理由是,前文寫月光先升起后移動,緊接著應該華光豐盛,照徹江面。用白露這個比喻顯示出月光的晶瑩和充足。當然我也不能肯定的說說成“霧氣”就一定不對。根據我的生活經驗,在不到深夜的江面上是沒有水氣的。這個先存疑吧,以后大家有生活體驗后再來解決。現在我們要看“橫”與“接”這兩個詞,看它們用得好不好。
生15:“橫”好,“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橫也很好。“接”字感覺一般化。
師:“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橫好在何處?
生15:小木船隨便橫放在那里,表現閑適的情趣。
生16:這里的“橫”不是橫放的意思,而是彌漫,本來是水氣,哦,不,是月光,用橫字寫用動感,化靜為動。“接”字我也感覺不出來,大概是固定用法。
師:對“橫”分析得有道理。假如把“接”換為“通”呢?換為“連”呢?
(學生小聲比較換過的句子。)
師:這個我不去解釋了。但是,有時極平常的一個詞,用在極平常的一個環境里,它可能就有不尋常的效果。好,大家還有哪些喜歡的句子,自己讀讀,說說喜歡的理由,就不在課堂上交流了。
(學生讀、劃、說)
師:現在能不能背下來?試一下吧——
(教師與學生齊背)
師:第一節,作者是以道家思維看風景,抒內心。下面看第二節,可以分幾層,為什么?
生17:兩層。第一層到“天一方”后,是寫歌聲。第二層寫蕭聲。
師:大家同意吧?(生表示同意)都是從表現內容上思考的?
生18:第一層主要寫“我”,第二層主要寫“客”。
生19:第一層還有點歡樂,第二層就很悲傷了。
師:好,文章的思路和層次可以從很多角度來分析。這里不管這么分析,就是這么兩層。我們先看看蘇軾為什么由《明月》詩唱到了類似楚辭的民歌,并且還把這幾句寫了出來?
生20:他們正劃著船,自然就唱到“桂棹兮蘭獎,擊空明兮溯流光”了。
師:那后兩句又怎么來看?
生21:“美人”在楚辭里指國君,這里大概是蘇軾還想回到朝廷為國效力的想法。畢竟他是被貶的。
師:是啊,身在楚地,也是身在異地,蘇軾的歌唱既有觸景生情的因素,更有袒露內心的成分。作為一道來的客人,恩,這個“客”是翻譯成“客人”好還是“朋友”好?
生22。肯定是朋友。不然蘇軾怎么請他來喝酒,賞月?
師:你的意思,他們是酒肉朋友?
生22:不是。這個朋友和蘇軾很熟悉,從它的伴奏來看,他很了解蘇軾在想什么。并且把蘇軾的想法也表現出了出來。
師:何以見得?
生22:四個“如”其實都是蘇軾的想法。“客”應該是蘇軾的知心朋友。
師:真正的朋友就應該是知己,應該是朋友的另一個“我”。我經常看到班級里總有幾個人有吃的一起分,有超市一起去,有廁所一起上,這能算是“朋友”嗎?
(生笑)
師:看蘇軾這位知音,用音樂演繹蘇軾的悲傷,連那洞簫的余音,纏綿不去,悲惻動人。即使是潛藏在深谷的蛟龍也無法抵擋這么寂寞,連那如同《琵琶行》中歌女遭遇的孤舟“嫠婦”,也不停抽泣。
這樣看來,江面的色彩似乎暗淡了下來。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讀這一段。
師:作業 ,回家自主默寫這兩段文字。下課。
第三課時
師:現在進行朗讀測評。請生1朗讀《赤壁賦》前兩節。
(因為要打分,學生1比較有感情的朗讀。)
師:亮出你們的分數。
(全體學生高舉右手,滿分為五分,伸出三根手指的人較多,評四分的較少。生1給自己評一分。)
師:放下。生1,你怎么只給自己一分?
生1:我本來我是可以讀得更好,但開始沒進入狀態,還讀錯一個“頃”。讀到蕭聲時才有感覺。
師:你對自己的要求很高,這是好事情。最終評分:三點五分。(教師將分數寫在記分冊上。)可以想象,當無盡的憂傷隨著蕭聲傳入蘇軾的耳膜又擴散到遼闊的江面上,那是怎樣一種宏壯擴大又無限悠遠的憂傷啊。讓我們來學習課文后三節,理解客人為何而悲,主人何以解悲。先請大家聽我的朗讀,同時思考,這段的層次是怎樣來劃分的?
(師讀)
生2:分兩層,第一層到“而今安在哉”。
師:有不同看法嗎?
生3:這段是一問一答,第一層應該在“何為其然也”。
(多數學生點頭示意有道理)
師:還有其他想法嗎?(見沒有)我要說兩個同學說的都有道理,生3是在大層次上切分的,生2是從小層次來切分的?是不是聽得有點迷惑了?換句話說,生4劃分的層次沒有錯,但是第二層是不是還有些長?還需要作進一步切分。這就需要我們再分小層。只有學會從不同層面由大到小來理清文段的結構層次,才有真正有助于我們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
師:客人的回答內容分這兩層,大家同意么?
生:同意。
師:“同意”也得說說理由。你說——
生4:前面說的主要是古代的事,舉了曹操的例子。后面回到眼前,寫“吾與子”了。
生5:“況”是個連詞,表示另有一層。以前你說《陳情表》的時候,就說了“況”“且”“但”三個連詞,表示三層的。
師:很好,不愧是我的學生。(學生笑)分析文章結構,不僅可以從內容、敘述對象上來考慮,還可以著眼于能體現層次關系的關聯詞等“語文形式”。再這里,我還想就這種形式說說我的看法。請大家看客人回答的內容。第一層是三個文句,在形式上基本一致,可以合并為一層了。剩下的部分,我們來找找韻腳,看看有沒有變化。你說說——
生6:韻腳有“鹿”“屬”“粟”“窮”“終”“風”。不一樣。
師:那就是換韻了。想想作者為什么要換韻?是不是和層次也有關系?
(學生思考)
生7:我猜想前三個韻寫的是個人在自然面前的現實,后面寫的是由此生發的感想。
師:說的好。我個人就是想把客人的話分三層,并且是三次對比。
(板書:古——今;個人——自然;理想——現實。)
師:至于你們是不是覺得把“理想與現實”的第三層合并到第二層,并且認為都是關于“今”的內容,那是你們自己的思考,我們不再強求統一。我下面要就這一節問三個問題,大家寫下來討論:一、為什么要引述曹操的事例?二、“知不可乎驟得”,到底客人想得到什么?
(學生交流)
生8:寫曹操是英雄是為了和“吾與子”對比,英雄都消失了,我們又算什么,所以寫出了悲傷。
生9:曹操是客人心中的榜樣,寫榜樣的失敗,更能表達客人的悲傷。
生10:因為是十六晚上游玩了,他們看到月亮,自然想到月亮的詩,而曹操也寫過《短歌行》,“月明星稀”與眼前的景象是相似的。
師:引這么兩句,還有別的用意嗎,結合曹操當時的心境來看。
生11:這兩句是說,人才都流失到劉備、孫權那里去了,曹操內心是渴望得到人才的。蘇軾寫這兩句,大概是說自己也是人才,沒人賞識吧。跟第二段中引用的詩句作用差不多。
師:好。幾位說的都很好。在寫曹操的內容上,不僅寫了他渴慕賢才,還寫他的失敗,“山川相繆”借地形纏繞寫困窘之狀,照理說,應該把這位偉人的英雄本色寫出來,像第三個文句一樣,在浩蕩的軍隊中凸顯文能賦詩,武能橫槊的形象,為什么用第二個文句來寫他的失意呢?(無人答)我想,在“客”的心目中,不管是失意的英雄,還是霸氣的英雄,何嘗不“浪淘盡”呢?巨大的失敗也罷,輝煌的勝利也罷,他們都輕輕地走了,不帶走一片云彩。“而今安在哉”才是讓人神傷的感喟。
師:順便說一下,我對“釃酒臨江”的“釃”的解釋不滿意。顯然蘇軾是想用16個字寫一代天驕曹操,極有氣勢,但是“釃”解釋成“斟”,那氣韻就削弱了許多。我每天在家斟一瓶啤酒,總體會不到做一回英雄的感覺。大家來“釃”一下——
(生模擬作斟酒狀)
師:這個詞的本意是濾,過濾酒中的雜質,顯然此刻的曹操不會在這里做仆從做的事情。我個人想,還是把它解釋為“灑”,(模擬“灑”狀)來祈求上天保佑自己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師:第二個問題——客想得到什么?
生12:長生不老,還有和朋友在一起喝酒,與魚蝦、麋鹿友好相處。
生13:還有想和仙人一起遨游,抱著明月一同……
師:“長終”,什么意思。
生13:長久的結束,就是死吧。
(其他人笑)
師:不要取笑,我贊成他的看法。“長”為“永久”,“長終”當然是指死亡。看,客活著就希望與仙人一起遨游天地,自由自在;死也要心中長存明月,簡直是詩意的死亡了。當越來越多的現代人聲稱要“人要詩意地棲居”,蘇軾已經想到了詩意的死亡。我想這并不消極,反而浪漫美好。以詩意的死亡反觀生存,我們就知道死亡不是終點,而是又一個新的開始。好,還有什么想到的,繼續說——
生14:概括一下,客就是想要生命長一些,最好和仙人一樣,這樣就可以更長久與自然相處了。
師:說的好,正因為生命短暫,那種永遠與永恒的自然和諧相處的歡愉沒法實現,這組人與物在時間長度上矛盾,導致客生發了新的理想,而理想與現實又是矛盾了。所以他只能“托遺響于”什么?
生:悲風。
師:自己把這這段讀一讀,體會體會。
師:看第四節,蘇軾是怎么勸解“客“的?蘇軾的話可以分幾層?
生15:兩層。在“且夫”前,“且夫”是標志。
生16:我想第一個文句是一層。不管蘇軾怎么解釋,“水與月”,下面兩層都寫到,起引起下文作用。
生17:你錯了。水與月是第一層,第二層是風與月。
師:好,別吵。從意義上,我看第一層是以變與不變來看人與物的盡與無盡,含蓄地指出客審視角度的偏差:人在變而有盡,物不變而無盡。作者認為,說要變都在變,要說不變,都無盡。所以不存在羨慕什么的問題,這是“何羨論”。第二層從人與物的領屬關系說,有些物屬于某人或某些權力專有的,比如門口的樹是屬于校長的,你們是屬于班主任的,(學生笑)有的是存在不屬于個人的,比如江上之秋風與山間之明月,盡管可以去聽去看去享用,而且無人阻止,無窮無盡。這是“共適論”。可以看出,這段是蘇軾對人與物的看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生觀和——
生:世界觀。
師:我想稱為宇宙觀。好,這節大家再讀讀,有問題可以提出來。
生18:“蓋將”的“將”是什么意思?
師:書本上說“蓋”標假設,我認為“蓋”是表示解釋的連詞“因為”,而“將”才是“如果”。
師:好,第五節大家應該能看懂并且會品味,我不再多說了。最后我提一個問題,大家可以在課后辯論,文中的“客”是具體的一個人,還是就是蘇軾的另一個自我?下課。
蓋玉春評:
看了東方老師的課例,再聯系小燕子跟我說的東方老師那里師生的狀況,越加使我要思考這么一個問題:課例研究,到底該怎么對待?
下面說說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誰掌握了絕對的真理?
認真學習了一些課例,見識了很多老師對課例的點評之后,我常常會感覺自己不會評課了。常常覺得只要立足點不一樣,就可以從課例里找出不同的論據,或褒揚或批評。
[1] [2] 下一頁
《赤壁賦》教學實踐及后記 篇10
《赤壁賦》教案
盡天命而后知人事
——由《赤壁賦》看蘇軾的人生境界
一、 導入
林語堂對蘇軾的有趣評價:“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伽修行者……”
蘇軾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他胸無城府,童心未泯,積極入世,在惆悵失意寫下“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游影,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哀怨之詞;在被貶惠州卻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得意之詩。他到底能否“不可救藥的樂天”,被貶后又如何解脫苦悶?這節課一起來探討。
二、 梳理全文結構,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
1、 文章的第一段的景物美在何處?為什么寫得賽似仙境?
① 教師:通過前兩節的學習,我們已經大致的了解文意,這節課我們有兩個學習任務要完成:一是體會本文的感情變化和情景理水乳交融的特點;二是理解蘇軾在對自然、宇宙的對話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生態度,學習古人的豁達精神。那么現在檢查一下,大家對文章內容的把握
請問:能否背一下一些寫景的句子,你認為美麗,能用你的語言描述嗎?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在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落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西東。景象澄澈,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
“徘徊”可謂神來之筆,從東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卻又不忍心離去,只在斗牛之間“徘徊”,又似在看人家美景,如同卞之琳的《段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一樣互為風景。置身于這樣的美景中,作者的心情如何?游人自然心曠神怡。
② 教師:為什么寫得賽似仙境?
⑴作者寫自己在遼闊的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翔,進入仙界,越是長江的大氣,飲酒作詩的快感,豁達的情境越使下文濃重悲涼。
⑵沉醉于山水之間,更能領略那深蘊的人生意義
2、 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如何變化?
教師:由同學的回答,我可以作出以下判斷:這篇文章的情感是由樂寫到悲。他們之間轉化的媒介是什么?
學生:蕭聲
教師:那么這悲涼的蕭聲又是因何而起呢?
學生:美人
教師:從作者扣舷而歌詞看,顯然就是《月出》詩中發出來的“流光“指江面上閃爍蕩漾的月光,你長得美麗迷人,身材好,氣質更加迷人,可我只能渺渺兮予懷” 思者黯然。這里的美人代表的理想的追求,對政治的感慨,悲從何處來啊,來自貶謫后的苦悶,我只能在此欣賞這美麗神奇的山水。
3、 客人因何而悲?
蘇軾張開想象的翅膀,借助情感的強大的動力,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時空領域,他從眼前的赤壁,聯想到三國赤壁,又從三國赤壁聯想到歷有名的赤壁大戰,再聯想到“固一世之雄”的曹孟德及其建立的功績,可謂浮想聯翩,意向紛呈。
教師:寫曹操僅僅是為了說明自己想到英雄馬?這也看不出悲呢?例如:毛澤東“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是彎弓射大雕”,多么凌云壯志啊。哪一句能看出作者的悲。
生:自己現在卻只能“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泛舟喝酒,還談什么理想,什么建立功業。尤其是“而今安在哉”這一句,像曹操這樣又是詩人又是英雄,最終也要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更何況是報國無門的我,更容易被歷史所拋棄。
教師:作者在這里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那么還有其他的對比讓作者感到悲傷的嗎?
生: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如匆匆過客。
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
挾飛仙以遨游與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對比,說明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可以說“蘇子愀然”“問客”,引出了一場關于人生意義的辯論。一主一客其實都是作者的獨白,反映他陷入苦悶而又希望擺脫苦悶的矛盾心理。“客曰”,是作者借客人之口表達自己在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悲苦的心情。
教師:其實他不用那么苦悶的呢,當官也不一定是人生的選擇,我就曾經看見過很多領導真正是起早貪黑地處理公事,還被人誤解,蘇軾怎么就不明白呢?蘇軾可以上網啊,跟朋友唱k阿。
明確:
引導學生從宋朝的歷史及文人的參政意識去思考為什么蘇軾如朝為官的心愿如此強烈。
宋朝是外患最多、最長、也最為嚴重的朝代,激烈尖銳的黨爭和派系傾軋始終不斷。種種復雜的社會問題必然進一步激發以天下為己任的進步文人對政治的關心。再加上皇帝重文人的政策,使得宋代文人尤其關切朝政。
蘇軾更是政治熱情高漲,九死一生而從未言悔。他恨人生的須臾,怨人的渺小,哀理想的遙不可及。
板書: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4、 作者如何勸慰、開解客人。
(1)教師:我們知道第四段中作者是用“水與月”的現象開解客人,那么與客人“哀吾生之須臾,”有什么關系呢?
生:第四段中從“而又何羨乎”看,是針對“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來闡發的。
教師:從什么角度說明不必羨慕宇宙的無窮?
明確: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我和萬物都是永恒的。
教師:道理他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而是通過什么方式說理呢?
用水與月為喻,借眼前的景來說理,寓理于景。從這里,可以看出佛教禪宗對蘇軾的影響。他認為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暫的,但他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個體的人,又同宇宙一樣是永恒存在的。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
教師:第二層還是圍繞同一個問題進一步說理,
(2)教師:第二層還是圍繞同一個問題進一步說理,從什么角度來論述?
明確:“取與不取”的角度,重點講“取”。
大自然是個無窮的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種態度深受莊子人生哲學的影響,不為生死、得失、榮辱、毀譽所累,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以自我排解。這樣議論最后又回到了“樂”。
道家的“天人合一”來安慰客人。我們可以把生命寄托給清風與明月,對于官場的失意與功名的不得,不必嘆惋,因為它本不屬于你我。吟風嘯月也不失快意,寄形骸于山水,也是人生的幸事。
板書: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
3. 蘇軾能夠在失意的時候實現自我解脫,保持人格獨立,笑對慘淡人生,這就是他的獨到之處。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隨遇而安四、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五、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
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三、 體會蘇軾的思想態度和人生境界。
1、如何評價蘇軾的隨遇而安的樂天派思想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他古代文人對積極入世的儒家傳統人格的超越。
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
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
2、討論:有人認為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實際上是啊Q精神的體現,讓人有空虛的消極之感,你怎么認為?
觀點1、
蘇軾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他的屢遭貶斥,從外部原因來說,是北宋黨爭的產物;從他自身的原因來看,則毋寧說是一場性格悲劇
他一生屢遭貶斥,坎多艱 青年時代的蘇軾,由于得到歐陽修的提攜,春風得意,意氣風發。但隨著王安石變法的推行,蘇軾的厄運也就接踵而來,屢遭貶謫,越貶越遠。去世前兩個月,蘇軾在畫家李公麟為他作的畫像上題詩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真是沉痛之極。他在黃州可謂是縮著頭過日子。但他的努力似乎并沒有起很大的作用。一離開黃州,他的個性就又露出來了。一旦有了牢騷,蘇軾還是忍不住要發出來:“我本不違世,而世與我殊。”(《蘇軾詩集》卷7《送岑著作》)
觀點2、天性如此,乃蘇軾真率性情之表現也。蘇軾的“真”,使他心中無所牽掛,胸懷坦蕩,雖累遭打擊而樂觀情懷不變,故有此曠達。
觀點3、盡人事而后知天命。在我們學過得水調歌頭》里面,月亮的陰晴圓缺,讓他明白了人間的悲歡離合,是自然界的永恒規律。但是他并沒有]悲傷,而是長處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
他既“奮勵有當世志”,又懷才不遇,既要堅持不茍合隨俗,又要隨緣自適,既要“盡人事”,又要“知天命”。
《赤壁賦》教學實踐及后記 篇11
【教學目標】
1、體會蘇軾豁達樂觀的情懷,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2、品味和鑒賞寫景、抒情、議論相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課時】
二課時。
【預習設置】
1、提前要求學生熟讀成誦。
2、你所了解的蘇軾。
(本文意蘊深遠,哲理與詩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當時的處境,就很難感受到他那種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難理解他矛盾痛苦、聽任自然而又樂觀曠達的復雜的思想情感。)
3、讀了《赤壁賦》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緒有沒有變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字詞
屬客(zhǔ) 窈窕(yǎo tiǎo) 斗(dǒu) 馮虛御風(píng) 和歌(hè) 愀然(qiǎo) 棹(zhào) 扁舟(piān) 無盡藏(zàng) 相藉(jiè)
二、作家作品
三、重難點探討設計
1、重點字詞(略)。
2、圍繞作者情緒的變化展開剖析:
⑴ 作者開始游赤壁時,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⑵ 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生變化的?
⑶ 第三段感情如何?寫曹操的用筆重點在哪里?客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慨?
⑷ 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闡發自己的觀點的?
⑸ 結尾段感情如何?
3、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4、鑒賞本文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四、作業
《赤壁賦》教學實踐及后記 篇12
赤壁賦
教學目標
1.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2.分析本文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以及虛實結合的寫作方法,鑒賞文章的表達技巧。
重點難點
深入挖掘文章深層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這對蘇軾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打可對中國文藝來說實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因為這段時間蘇軾的創作達到了巔峰,不僅有文學上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千古名篇,而且有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帖》。
寫作背景:蘇軾被貶黃州以后經常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其后,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指導誦讀:注意感情流露
二、文本探究:
在充分預習并能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內容,分析文章結構
提示: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
本文可以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段,寫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初步接觸以文為賦: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心下直到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全文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三、重點分析
1、結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一段文字,體悟“賦”的語言特點。
提示:這段文字是充滿詩意的神奇之筆,充分體現了走向散文化的宋賦仍保留且發展了鋪張排比、講究詞采、駢散結合等賦的傳統手法。作者寄情山水且怡然自樂之情歷歷在目。
2、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者,鋪也,鋪采文,體物寫志也。”可見賦要做到“體物”與“寫志”的完美統一。
探究:賦是古老的文體之一。“體物”即描摹景物,“寫志”指作者要表達的主題,“體物”與“寫志”要高度統一,看看本文“體物”部分具有怎樣的特點,“寫志”部分采用了哪些方法。
3、林語堂對蘇軾有過非常有趣的評價:“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珈修行者……”讀了本文,說說你對林語堂這段話的認識。
提示:本文寫游玩之樂,際遇之悲,解脫之情,字里行間跳躍著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身影,讀這篇曠世佳作,我們不能滿足于從字句之表象中尋找一種朦朧的感覺,而應從更廣、更深的層次了解這位巨人的思想性格、生活面貌、心態志趣。
4、清代方苞讀到《赤壁賦》時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藐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調適而鬯遂也。”意思是說蘇軾此文表面看去似揮灑自如,沒費什么氣力,實際卻匠心獨運,思路縝密。細讀此文,品評文章的結構藝術。
提示:“結構”往往反映出筆者的功力,表現著作者的創新能力。作為賦體游記,在結構上較之普通散文,還是有所區別的。閱讀本文,仔細體會作者組織材料、剪裁寫作內容的藝術。
5、運用自己所學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評價蘇軾在本文中表現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提示:蘇軾作為一代文學巨匠,其思想融合了儒、佛、道等不同的文化理念,呈現出比較復雜的傾向,而他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不乏合理性,也存在比較明顯的消極因素。閱讀本文后還可參閱有關資料,對蘇軾的思想進行比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