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課前預習學案(通用12篇)
《想北平》課前預習學案 篇1
【一】預習目標
反復研讀,深刻體會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思鄉之情。
【二】預習內容
1、資料鏈接
背景:這篇散文寫于1936年,作者當時不在北京。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都說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京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思今家鄉之情,較平日更為強烈。
2、作者簡介
老舍是中國現代小說家、劇作家。原名舒慶春,筆名有“舍予”、“老舍”。
1926年7月,老舍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在《小說月報》17卷第7號上連載時,署名為“舒慶春”。但自第8號起連載上的署名改為“老舍”,直一小說全部載完。
一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須溝》、《茶館》等。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層市民生活,善于運用精確流暢的北京口語,行文幽默風趣,用語機智俏皮。
三、【提出疑惑】
文章的標題是“想北平”,能不能換成“寫北平”?為什么?
課內探究學案
【教學目標】
1.反復研讀,深刻體會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思鄉之情;
2.了解散文襯托手法,學習作者從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感情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作者字里行間的表達中透出的強烈的主觀性,體驗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襯托手法表現北平的妙處。
【二】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資料鏈接
背景:這篇散文寫于1936年,作者當時不在北京。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都說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京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思今家鄉之情,較平日更為強烈。
2、作者簡介
老舍是中國現代小說家、劇作家。原名舒慶春,筆名有“舍予”、“老舍”。
1926年7月,老舍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在《小說月報》17卷第7號上連載時,署名為“舒慶春”。但自第8號起連載上的署名改為“老舍”,直一小說全部載完。
一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須溝》、《茶館》等。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層市民生活,善于運用精確流暢的北京口語,行文幽默風趣,用語機智俏皮。
(二)合作探究:
1、文章的標題是“想北平”,能不能換成“寫北平”?為什么?
2、老舍先生是怎樣來寫自己對北平的鐘愛的?從文中找出表現這種愛的句子,分析。
3、在這三段中,老舍先生一共說了四次對北平的愛“想說而說不出”,為什么要這么寫?
(三)精講點撥
1、“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想”帶有濃重的主觀情感,而“寫”可能只是客觀的描述,一個“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對北平的愛與讀者分享。
2、(1)我真愛北平
分析:正面描寫,直抒胸臆,表達對北平特殊的愛。
(2)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
分析:愛到深處已無言,更強調愛的真摯深切。
(3)我愛北平也近乎這個。
分析:把對北平的愛比作對母親的愛,正體現一顆赤子之心。
(4)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每一細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個思念中有個北平,這只有說不出而已。
分析:我和北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已完全融為一體。
3、采用了反復的手法,強調了作者對北平的愛強烈、深沉、真摯。
(四)反思總結
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老舍先生并不是以一個觀光客的身份來看北京,北京的點點滴滴已經融入了他的生命。這樣選材,大處著眼,小處落筆,正因為他對北平的熟悉與熱愛,他才寫出北平的與眾不同。老舍之所以把筆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墻根,就因為他是一個平民,一個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這些院落里,墻根邊,他是一個平民藝術家。作者用這些舒緩而平淡的文字,表達了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對北平嫻雅而熱烈的情懷。
【三】課后練習與提高
寫一篇懷念家鄉的散文,不少于400字,本文的手法至少用兩種。
《想北平》課前預習學案 篇2
一、結構及說明
本說課稿由八部分構成:(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點、難點等);(二)學情分析(包括學生現有的基礎和學習興趣等);目標定位;(四)教學設想(包括課時安排、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五)學法指導和習慣培養;(六)教學過程;(七)板書設計;(八)理論支持。
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深學生,教材分析透了,學情了解清楚了,目標定位才能準確,而教學目標的完成有賴于教學法方法、教學手段的選用和教學過程的實施,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引導學生學,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正所謂“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板書設計是課文教學過程的高度濃縮,整個教學設計過程是一些教育教學理論的現實運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想北平》是高中語文讀本第三冊中的一篇課文。它本身的作用是讓學生利用課內所學的知識、方法到課外去自學,體現的是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另一作用是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鞏固課內教材所學知識,積累語文的素養。在高一學生已接觸到散文,是以寫景抒情散文為主。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學生對散文的鑒賞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一定知識的積累。所以在鞏固先前所學散文鑒賞方法的同時,要繼續鞏固鑒賞的方法和加深鑒賞的深度,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慶春)寫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核心意義分析是教學活動的邏輯起點和歸宿,核心意義須通過審美形式表現出來,作品的內涵是以審美意義的存在為依據和前提。
“教材是個例子”(葉圣陶語),《想北平》這個例子既承擔落實延伸課內教學重點任務,又承擔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
2、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
因為散文單元的教學目標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主要是語言的含義及情感)。在高一學生已接觸到散文單元,對散文鑒賞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掌握,再加上這是高二第三冊的讀本課文,其目的是結合第三冊散文單元來實現單元教學目標和課內教學目標。因而根據散文鑒賞的方法,揣摩語言含義及情感的單元教學教學目標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散文鑒賞技巧的運用,揣摩語言的含義和情感,掌握散文的寫法“形散而神不散”。
教學重點是鑒賞的方法,對散文語言的鑒賞主要是語言的情感和含義的鑒賞。
教學難點是語言的特色和關鍵語句的情感和含義。
依據是,散文的語言往往滲透作者的情感而散文語言的情感又往往是作者寫作意圖的流露,大多時候它就是文章的中心。把握了這些也就把握了文章,其它問題也就隨之而解。同時學生平時在鑒賞方法上積累較少,生活的經驗積累也少,故而少年人來理解成年人的情感相對來說比較困難。又因為第三冊的散文單元目標是把揣摩語言作為重點來對待的,在整個單元的編排中體現了這一精神。另外,散文本身的語言特點就是滲透情感,具有豐富的含義。
(二)學情分析
1、大部分學生喜歡閱讀散文作品,因為散文語言的優美,情感的豐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歡的較少。但無論哪種對大部分學生來說,來具體說說它美在何處,為什么這樣寫,都是一些難題,不能很好的把握。
2、學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學過散文,對散文的一般性鑒賞方法已初步掌握。
3、老舍其是個小說家也是個劇作家,他的許多作品都拍成了影片,如《駱駝祥子》、《茶館》等早已為同學們熟知。但老舍的散文平時學生接觸的不多,不知其風格如何,故而有很強的好奇心理。
4、題目是《想北平》,寫作的主要材料是關于老北京的生活。因北京是祖國的首都,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早已對其有所了解。另外,我們在高一課文中學到的《胡同文化》,高二本單元中《故都的秋》已對北京,特別是對北京的風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想北平》課前預習學案 篇3
wanbaoyu
一、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反復研讀,與文本、編者對話,深刻體會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思鄉之情;
2.了解散文襯托手法,學習作者從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感情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反復閱讀,加強文本與自己的對話體驗,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
2.探究與活動,進一步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獨的鄉愁。
3.思維與訓練,與文本直接對話,加以評點,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了解這種思鄉之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思鄉之情,熱愛故土
二、教學重點:
1.作者字里行間的表達中透出的強烈的主觀性,體驗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襯托手法表現北平的妙處。
三、教學難點
文本的主觀性和讀者的個人體驗結合點的把握。
四、教學方法:反復閱讀,用原句解讀,加強文本與自己的對話體驗,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
五、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
布置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廿七(niàn) 粘合(niān) 什剎海(shí chà) 菜圃(pǔ) 空曠(kuàng)
橘子(jú) 辜負(gū) 2.字形
拆 拆斷 倉 倉皇 辟 開辟 折 折本 蒼 蒼茫 僻 僻靜
柝 木柝 滄 滄海 避 躲避
愴 悲愴 癖 怪癖
3.詞語
俊偉:清俊雄偉
均調:配合得均勻合適
愧殺:形容極度慚愧
清福:指輕閑安適的生活
4.詞語辨析
安閑 安適
“安閑”重在”閑”,即心中無所牽掛;“安適”重在“適”合適,愜意。
寂苦 寂寞
“寂苦”重在“苦”,即感覺寂寞悲苦;“寂寞”重在“寞”即孤單冷清。
5.老舍,原名 ,字 , 人。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 》 《 》等,話劇《 》 《 》等。曾因創作話劇《 》而被授予“ ”的稱號。
6.閱讀文章,思考老舍與北平的關系,作者為什么愛北平,并把對北平的感情上升到愛母親的地位?老舍筆下的北平是什么樣子的,它有哪些特點?
7.在對話欄中寫出自己的閱讀體會,課上進行交流。
一、導入 :
在人類情感世界的錦囊里,有一顆由甜蜜、溫馨和苦澀凝結成的珍寶,就是鄉情。一條曲曲彎彎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樹,一聲熟悉的吆喝,一陣紅棗米粥的香氣,都是引發游子鄉情的催化劑。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與心靈的歸宿卻永遠指向生養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對鄉情最精妙的詮釋。
二、作者介紹
生在北京,長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過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過,在他寫作的41年里,大部分時間卻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過的。不論是在倫敦,在濟南,在青島,在紐約,他都在寫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終在北京。
據統計,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個北京的真實地名。這種細節上的真實是老舍作品的現實主義風格的顯著特點之一。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搖籃,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鄉。北京是老舍創作的源泉。
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貧寒家庭,滿族。父親舒永壽清朝皇城護軍,正紅旗。母親馬氏,貧苦出生,正黃旗。(所以我們在課文中看到的北平更多的是屬于平民的北平。)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因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當“立春”。老舍是他的筆名。1946年應邀赴美國講學1年,期滿后旅居美國從事創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應召回國,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參加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等活動,注意對青年文學工作者的培養和輔導,曾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點是,大部分是寫北京的。它們的“北京味兒”(即指用提煉過的普通北京話,寫北京城,寫北京人的遭遇、命運、希望。)很濃。代表作,一般公認的有:長篇小說《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中篇小說《微神》、《月牙兒》、《我這一輩子》。話劇《龍須溝》、《茶館》。全是寫北京的。
三、解題:
1.“想”。(標題的“想”為什么不換成“寫”?)
明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想”帶有濃烈的主觀情感。“寫”可能只是客觀的描寫,“想”表明作者不僅要告訴讀者北平是什么樣,而且還要人們分享他對北平的愛。文章開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說:“我真愛北平。”但馬上又說:“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說不出”三個字,在兩段文字中四次出現,表明老舍難以用有限的文字道盡自己對北平的愛。
2.“北平”。(學生研讀1-3節思考,作者筆下的北平是怎樣的北平?他對北平有著怎樣的“愛”?從1-3節中找出相關語句)
明確:是“我的北平”(第一節);“我愛我的母親……我之愛北平也近乎這個……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等(第二節);“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第三節)
四、研讀課文4—6節,回答問題
1.“寫什么”
寫 什 么(作者筆下北平的特點) (3—6節)
景物
復雜有邊際
(形散) 人為之中顯出自然
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其它地方
2.“怎樣寫” 1.
上海、天津
巴黎熱鬧 北平安靜
(形散)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
四大歷史都城
美國的橘子 北京的玉李
對比襯托手法
(情) (情)
我真愛北平 真想念北平
(神聚) (神聚)
2. 語言特點:幽默詼諧,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鮮明生動。
如“差點事兒”,“擠得慌”,“帶霜的玉李兒”,“還不愧殺”等蘊含極其深刻思想的話語經老舍說出,卻是極平常普通,通俗易懂,顯示了語言大師舉重若輕的功力。
例:“哼,美國的橘子包著紙,遇到北平的帶霜兒的玉李,還不愧殺!”——俏皮,但通過這兩件典型的事物的對比,透射的是老舍對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戀,也有老舍的一種民族自豪感在里面;
例:“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平淡似水如菊,不矯情,不故作姿態,沒有激情昂揚的贊美,也沒有自怨自艾,僅僅是沁入骨髓的思念。
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語言樸素中蘊含典雅。
“面向著積水潭……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這幾句話,描繪了環境氛圍,自然景物,又寫了樂在其中的人,景語、情語融為一體,富有生活氣息,具有詩情畫意,言淺而旨遠,令人回味無窮。
句式靈活,整句的運用,使語言抒情味更濃。
3.“為什么這樣寫”
明確:《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現北平,老舍覺得很難:“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寫什么?他又不愿“撿著我知道的寫,而躲開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掛一漏萬,埋沒了北京的種種好處。如果只是機械的羅列平鋪直敘寫成一篇北京地方風光的指南就更沒有味道了,因此,老舍決定寫出“我的北平”,把對北平的感情上升到愛母親的地位,他拋開一切美好的詞語,用最通俗質樸的言辭,用最能引人共鳴的表達方式,通過與巴黎等城市的比較突出北平的特點,表明北平與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為一體的關系,表達“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 4、揣摩關鍵語句的含義和情感。
①真愿成為詩人,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鵑似的啼北平的偉俊。啊,我不是詩人!我將永遠道不出我的愛,一種像由音樂與圖畫所引起的愛。
答:此句道出了作者對北平的那種難以用語言表達,難以割舍,刻骨銘心的愛。
②北平的好處不在處處設備得完全,而在它處處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氣;不在有好些美麗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閑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
答:本句在突出北平的與眾不同時,道出了作者對北平的喜愛之情。
5、體會最后一句話的深層含義。
明確:這篇散文寫于1936年,作者當時不在北京。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都說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京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思今家鄉之情,較平日更為強烈,這一聲呼喚,充滿了民族憂患意識,震人心弦。
小結: 1. 文章中流露的感情;
2.給我們寫作的啟示。
拓展性閱讀:葉圣陶的《藕與莼菜》、汪曾祺的《故鄉的食物》和孫犁的《鄉里舊聞》。(要求先要與學生一起閱讀這些作品,理解這種手法,然后啟發同學比較總結,回憶家鄉的風俗與特產,它們在日常生活中雙是以臬的方式呈現的,口頭與書面交流都可以,最好先是口語,要具體生動,有細節,繪聲繪色。然后進行書面整理,要求不必過高,片斷就行,但是要寫出明顯的地方性和生活氣息,寫出“味道”。)
四、布置作業 :
就一些具體的人、事、物寫一篇有關家鄉的散文,要做到言之有物,真情流露。 附:板書設計
景物
俊偉 上海、天津 (情) 復雜有邊際 巴黎 (情)
我真愛北平 人為之中顯出自然 四大歷史都城 真想念北平
(神聚) 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其它地方 (神聚)
(形散) 對比手法
[1]
《想北平》課前預習學案 篇4
1. 給下列加粗字注音(5分) 辜負( gu ) 菜圃( pu ) 粘貼( zhan ) 粘合( nian ) 鮮嫩( xian ) 廿七( nian ) 勻調( tiao ) 什剎海( shi ) 愧殺( kui ) 悠然( you ) 2.文學常識填表空(6分) 老舍(1899~1966)現代作家。原名__舒慶春______,字___舍予_______, ___滿__族,北京人。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__駱駝祥子______》、《 四世同堂__________》,中篇小說《____月牙兒______》,短篇小說《___趕集________》,劇本《___龍須溝______》、《茶館_________》等,老舍寫___長篇小說_____和_劇本______著稱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___駱駝祥子_______》、《__四世同堂_______》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曾因創作優秀話劇《__茶館_______》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 3.第2自然段中,作者說“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請用文中的話答) 答: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 4.在課文第4自然段中,“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的“搖籃”是比喻的說法,具體指什么?所指內容在特征方面與“搖籃”有何相似之處?(7分) 答:具體指“城墻和積水潭之間的一塊石頭”。坐在面向積水潭背后有城墻的石頭上看水中的小蝌蚪葉上嫩蜻蜓,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一樣:安適。 5. 作者寫北平,文中為什么寫到倫敦、巴黎、羅馬和堪司坦丁堡等城市?(5分) 答:通過比較,歷數北平的好處,突出北平雖是大都市卻保住了鄉野的幽靜,讓人和大自然保持著親近的特點。 6.在課文第5自然段中,作者說“北平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結合本段內容,概括說明“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7分) 答:①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與樹。②最空曠的地方也離買賣街與住宅區不遠。③處處有空兒,處處是美景,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氣。④在街上可以看見北山和西山。 7.第⑷-⑺段,作者筆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點,請寫出其中兩個主要特點。 ⑴動中有靜 ⑵處處有空,接近自然。 8.說說下列句子所表達的感情。 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 這句話抒寫了自己復雜的感情。這篇散文寫于1936所,作者當時不在北平。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都說明華北危急。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平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思念家鄉之情,較平日更為強烈,這一聲呼喚,充滿了民族憂患意識,扣人心弦。 9.你喜歡作者筆下的北平嗎?為什么? 讀選文,回答問題。
⑴論說巴黎的布置已比倫敦羅馬勻調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北平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幾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擠得慌,又不太僻靜: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與樹;最空曠的地方也離買賣街與住宅區不遠。這種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經驗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處不在處處設備得完全,而在它處處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氣;不在有好些美麗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圍都有空閑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每一個城樓,每一個牌樓,都可以從老遠就看見。況且在街上還可以看見北山與西山呢! ⑵好學的,愛古物的,人們自然喜歡北平,因為這里書多古物多。我不好學,也沒錢買古物。對于物質上,我卻喜愛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種費錢的玩藝,可是此地的“草花兒”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錢而種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愛呀。墻上的牽牛,墻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是多么省錢省事而也足以招來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黃瓜,菠菜等等,大多數是直接由城外擔來而送到家門口的。雨后,韭菜葉上還往往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青菜攤上的紅紅綠綠幾乎有詩似的美麗。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與北山來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棗,柿子,進了城還帶著一層白霜兒呀!哼,美國的橘子包著紙;遇到北平的帶霜兒的玉李,還不愧殺! 10.摘出選文第一段的中心句。 北平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幾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擠得慌,又不太僻靜。 11.第一段中的兩個破折號的用法是( b ) a、表轉折 b、表插說 c、表意思的遞進 d、表連接 12.選文第二段介紹了北平的兩個特點:⑴書多古物多 ⑵花多菜多果子多 13.說說下列句子包括作者怎樣的感情。 ⑴青菜攤上的紅紅綠綠幾乎有詩似的美麗。 這些青菜是直接從城外擔來,新鮮、天然,所以很喜歡。 ⑵美國的橘子包著紙;遇到北平的帶霜兒的玉李,還不愧殺! 通過比較,自豪感油然而生。
月光餅
琦君①月光餅也許是我故鄉特有的一種月餅。每到中秋,家家戶戶及商店,都用紅絲帶穿了一個比臉盆還大的月光餅,掛在屋檐下。廊前擺上糖果,點起香燭,和天空的一輪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餅做得很薄,當中央上一層稀少的紅糖,面上撒著密密的芝麻。供過月亮以后,拿下來在平底鍋里一烤,掰開來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餅面積雖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個人可以吃一個,我總是首先搶到大半個,坐在門檻上慢慢兒的掰開嚼。家里親友們送來的月光餅很多,每個上面都有一張五彩畫紙,印的是“嫦娥奔月”、“劉備招親”、“西施拜月”等等的圖畫,旁邊還印有說明。我把這些五彩畫紙抽下來,要大人們給我講上面的故事。幾年的收藏積蓄,我有了一大疊。長大以后,我還舍不得丟掉,時常拿出來看看,還把它釘成一本,留作紀念。 我有一個比我只大兩歲的表姑,她時常在我家度過中秋節,她喜歡吃月光餅。有一次,她拿了三張五彩畫紙要跟我換一個餅,我要她五張,她不肯,兩個人就吵起來。她的臉很大很扁,面頰上還長了不少斑。我指著她的臉說:“你還吃月光餅!再吃,臉長得更大更扁,斑就跟餅上的芝麻那么多了。”這句話真傷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來,把一疊畫紙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餅扔在地上,用腳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聲哭起來。母親走來狠狠地訓我一頓,又捧了個剛烤好的月光餅給表姑,表姑抹去眼淚,看看餅,抬眼望著母親問道:“表嫂,你說我臉上的斑長大以后會好嗎?”母親撫著她的肩說:“你放心吧!女大十八變,變張觀音面②。你越長大,斑就越隱下去了。”母親又說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薩,保佑你長得美麗。月光餅供過月亮,吃了也會使你長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著月光餅上的芝麻,和我兩個人呆愣愣地對望了好一會兒,她忽然掰下半個餅遞給我說:“我們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畫紙與踩爛的餅屑,感激萬分地接過餅,跟表姑手牽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們都希望自己長大了都有一張觀音面。 表姑長大以后,臉上的斑不但沒有隱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極為恩愛,她生的兩個女兒,都出落得玫瑰花兒似的,我們見面時談起幼年搶吃月光餅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說:“月亮菩薩還是聽我的禱告的。我自己臉上的斑雖然是越來越多,而她卻保佑我有一對美麗的女孩子。”中國臺灣是產糖的地方,各種餡兒的月餅,做的比大陸上更膩口③,想起家鄉的月光餅,那又香又脆的味兒好像還在嘴邊呢! 中秋節,一年又一年,來了又過去,什么時候回家鄉去吃月光餅呢?
(XX年沈陽試題)注釋: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現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縣,1949年去中國臺灣。作品風格溫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煙愁》、《三更有夢書當枕》、《橘子紅了》等。 ②觀音面:在這里指端莊美麗的容貌。③膩口:因太甜或油膩不想多吃。 12、選文開頭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月光餅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內容,事隔多年作者為什么還能記憶猶新? 月光餅寄托了作者對故鄉的深深眷戀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 13、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月光餅。在結構上:與開頭相呼應;內容上;深化中心(結合句意亦可) 14、結合上下文,分析劃線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畫紙被撕碎;月光餅被踩碎;說了傷害表姑的話。 15、作者在中國臺灣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覺中國臺灣的各種月餅“做的比大陸更膩口,想起家鄉的月光餅,那又香又脆的味兒好像還在嘴邊呢”從全文看這是什么寫法?有什么作用? 對比(或襯托);突出了作者對故鄉(大陸)的思念之情。 16、文中記敘了中秋節作者與表姑爭吵、和好的經歷,這讓你在為人處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請結合生活實際,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 能圍繞“寬容”、“理解”、“謙讓”、“說話得體”等某一方面談即可。 17.琦君寫吃月光餅、喝春酒,為我們展示了浙江的風土人情;汪曾祺寫端午吃鴨蛋,使我們對江南的端午習俗有所了解。在中國這塊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的沃土上,還有很多民俗,請你舉出一例并寫出這種民俗所蘊含的意義。 例:端午節吃粽子;為了紀念屈原,表達愛國情感。”
《想北平》課前預習學案 篇5
華盛虹溪中學 高玉婷一、說教材 《想北平》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里的一篇文章,跟散文配套使用。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利用課本里散文的學習方法自學課外其他讀物。作為一名要具有現代理念的語文老師,傳授給學生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能力方法。二、說教學目標 高二學生到此階段應該對散文有了一定的鑒賞能力,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根據此篇文章的教材結構和內容分析,制定如下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2.能力訓練目標: A.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對情感、美感的把握 B.培養學生自學散文的方法:在不同的畫面中,在散的形中體味神韻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題目是“想北平”,同學們自然而然回想到怎樣想的?北平是怎樣的?為什么值得想?這就是同學們應該把握的重點。四、說教法 顯示了環環相扣的教學特點。啟發式教學,老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五、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用一段小散文為學生營造一個思鄉的意境,可以讓同學們回憶有哪些文人曾抒寫過思鄉之情,更主要的是為了引出課題《想北平》,讓學生明確作者思念的是故土北平。 (二)作者及作品介紹 老舍先生我國著名文學大師,為我國現代文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因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學常識,知識量,讓學生在課外閱讀這些作品以提高同學們的文學素養。 (三)朗讀并正音 選擇一段輕柔優美的音樂配套,以增強學生對情感的把握。學生在聽老師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正了音,達到把握基礎知識的目的。 (四)設置“解題”這樣一個環境的目的有兩點: 1、“北平”二字可以讓學生明確作者的寫作對象決不是現在的北京,因為北平只能是在解放前或更久的時間 才取此名,并結合課文注釋“寫于1926年”引出寫作背景。 2、“想北平”讓學生明確作者描繪的是一幅故都風俗畫,為下文的“捕捉畫面”環節作鋪墊。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學常識,知識量,讓學生在課外閱讀這些作品以提高同學們的文學素養。 (五)捕捉畫面 散文一般都通過寫景寫事寫畫面來抒發感情。這篇散文也不例外,通過描寫一幅北平風俗畫來抒發了作者熱烈的思鄉情懷。 提問:描繪了哪樣一些畫面? 1、首先提示:正文前提示中有這樣一句話:“于平淡細微處見絢麗動人的色彩”讓學生明確作者描繪的景物不是什么名勝古跡而是最尋常的最平淡的事物: A、摸著老城墻。 B、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 C、品味溫和的香片茶。 D、不擠不偏,處處有空的街景。 E、種滿花、菜、水果的院落 F、對北平知之不多,等于牛的一毛。 G、與北平血肉相連。 2、學生在找畫面的過程中很容易會找到前五幅畫面,對于后面的兩幅畫面老師應做適當的補充說明。并提問:為什么老師把后面兩種情景也歸于平淡細微見絢麗的畫面?這個問題在此學生設置一個懸念,放在“情感把握”這一環節之后再回答。 (六)情感把握 這一環節的設置照應了第五個環節,有景有畫面必有情感的生發。 1、提問:絢麗動人的色彩在此文中指什么? 明確:動情帶淚的思念、眷念。 2、文中有許多直抒胸臆的語句,找出這些語句。 3、找出語句之后,學生自然而然會想到前面留下的問題: A、為什么“知之不多”卻能體現“絢麗動人”? B、為什么“生在北平”也能“動情帶淚”? 明確:作者熱烈的情懷是因為心靈與之契合,故都賜予他一切。綜上所述,作者熱烈的情懷都體現在平淡細微的事物,他心中最美的事物,不是名勝古跡,而是尋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 至此,教學目標里的能力訓練目標得到完成。 4、用文中的話概括這一特點,即文眼:每一小的事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 形:每一小的事 神:思念 引出散文特點:形散神聚。 5、在此基礎上引出此文的寫作特點:平淡中見絢麗 閑雅中見熱烈 至此, 教學難點在此得到突破。
《想北平》課前預習學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
1.反復研讀,與文本、編者對話,深刻體會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思鄉之情;
2.了解散文襯托手法,學習作者從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作者字里行間的表達中透出的強烈的主觀性,體驗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襯托手法表現北平的妙處。
三、教學方法:反復閱讀,用原句解讀,加強文本與自己的對話體驗,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
四、布置課前預習:
1.你所了解的老舍;
2.閱讀文章,思考老舍與北平的關系,作者為什么愛北平,并把對北平的感情上升到愛母親的地位?老舍筆下的北平是什么樣子的,它有哪些特點?
3.在對話欄中寫出自己的閱讀體會,課上進行交流。
教學過程 :
導入 :同學們,結束了第三專題的第一板塊“古典的鄉愁”后,我們進入了第二板塊的學習。今天我們要學的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們已經結識過老舍先生,因此,在上課之前,請同學們回顧一下以前所學的相關內容,請你談談你了解的老舍。
明確:老舍 (1899~1966) ,一位京味很濃的現、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出生于一個貧民家庭。1918年北京師范學校畢業后任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從事小說創作, 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年回國后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后南下赴漢口和重慶。1938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日常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曾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 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于世。優秀長篇小說《駱駝樣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余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二、解題:
1.“想”。(標題的“想”為什么不換成“寫”?)
明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想”帶有濃烈的主觀情感。“寫”可能只是客觀的描寫,“想”表明作者不僅要告訴讀者北平是什么樣,而且還要人們分享他對北平的愛。文章開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說:“我真愛北平。”但馬上又說:“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說不出”三個字,在兩段文字中四次出現,表明老舍難以用有限的文字道盡自己對北平的愛。
2.“北平”。(學生研讀1-3節思考,作者筆下的北平是怎樣的北平?他對北平有著怎樣的“愛”?從1-3節中找出相關語句)
明確:是“我的北平”(第一節);“我愛我的母親……我之愛北平也近乎這個……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等(第二節);“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第三節)
三、研讀課文4—6節,回答問題
1.“寫什么”
寫 什 么(作者筆下北平的特點) 動中有靜
(4—6節) 布局合理
貼近自然
2.“怎樣寫”
1. 襯托手法:
巴黎熱鬧 <——> 北平安靜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
美國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
2. 語言特點:幽默詼諧,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鮮明生動。
如“差點事兒”,“擠得慌”,“帶霜的玉李兒”,“還不愧殺”等蘊含極其深刻思想的話語經老舍說出,卻是極平常普通,通俗易懂,顯示了語言大師舉重若輕的功力。
3.“為什么這樣寫”
明確:《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現北平,老舍覺得很難:“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寫什么?他又不愿“撿著我知道的寫,而躲開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掛一漏萬,埋沒了北京的種種好處。如果只是機械的羅列平鋪直敘寫成一篇北京地方風光的指南就更沒有味道了,因此,老舍決定寫出“我的北平”,把對北平的感情上升到愛母親的地位,他拋開一切美好的詞語,用最通俗質樸的言辭,用最能引人共鳴的表達方式,通過與巴黎等城市的比較突出北平的特點,表明北平與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為一體的關系,表達“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
體會最后一句話的深層含義。
明確:這篇散文寫于1936年,作者當時不在北京。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都說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京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思今家鄉之情,較平日更為強烈,這一聲呼喚,充滿了民族憂患意識,震人心弦。
小結:1. 文章中流露的感情;
2.給我們寫作的啟示。
拓展性閱讀:葉圣陶的《藕與莼菜》、汪曾祺的《故鄉的食物》和孫犁的《鄉里舊聞》。(要求先要與學生一起閱讀這些作品,理解這種手法,然后啟發同學比較總結,回憶家鄉的風俗與特產,它們在日常生活中雙是以臬的方式呈現的,口頭與書面交流都可以,最好先是口語,要具體生動,有細節,繪聲繪色。然后進行書面整理,要求不必過高,片斷就行,但是要寫出明顯的地方性和生活氣息,寫出“味道”。)
布置作業 :《學習與評價手冊》
綜合實踐活動:學生自己搜集有關家鄉風土人情,體現家鄉文化特點的資料,辦一份“愛我揚州”的手抄報或者舉辦一次有關故鄉主題的演講比賽。
《想北平》課前預習學案 篇7
一. 說教材
本文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延伸篇目,是配合課文第四單元《故都的秋》的拓展讀物。
第三冊中的散文更側重于文學性的欣賞和個性化的解讀。而本文是“京派”作家話北京,在情感和風格上別有一番風味。
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老舍對北平的獨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強烈的主觀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氣質。
基于這一點,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為: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平凡生活的熱愛:
知識目標:課文中如何用襯托來體現對北平的感情;
能力目標:借文章解讀老舍的閑雅品性和平民意識;
教學重點:
1. 作者字里行間的表達中透出的強烈的主觀性;
2. 如何用襯托手法表現北平的妙處;
教學難點:
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觀色彩、平民色彩?
二. 教法、學法
散文教其他文體更有主觀性、情感性,更宜用“體驗教學法”來組織課堂教學;而要體驗作者的情感,就要聯系作者生平,作品,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基于散文本身所具的語言美,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來體悟語言的魅力,而朗讀本身也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教和學的過程中堅持“讓文本自己開口說話”,用作者的話解讀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多用討論,加強生生互動。
主要手段可概括為:
體驗性默讀
“知人論世”
多形式朗讀
用原句解讀
討論互動
三.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
課文中哪幾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作者認為北平好在哪里?
1. 導入: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書,我們已經接觸了許多位讀者,從汪曾祺的“胡同”到史鐵生的“地壇”到郁達夫的“秋天”,每個人都對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讀,而今天我們有走進另一位“哈姆萊特”的世界,老舍話北京。
2. 處讀課文,解決“寫什么”的問題
檢查預習提出的問題:“課文中哪幾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作者認為北平好在哪里?”
第一問較為直觀淺顯,學生較容易回答,可個別提問。
4—6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
一生朗讀這一部分,其他同學思考預習第二問。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糾音,受方言影響,學生在朗讀兒話韻上不容易到位,而在本文中兒話韻卻特別能表現情味,不容忽視。
學生講,教師板書:
安靜閑雅
寫什么 布局合理
(4—6節)
貼近自然
3. 研讀課文4—6節,回答“怎樣寫”的問題
襯托手法
(厚此薄彼,可聯系《故都的秋》中以南襯北的手法)
巴黎熱鬧 <——> 北平安靜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
美國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
4. 回答“為什么會這么寫”的問題
設計討論題:
(1) 你覺得老舍偏心嗎?(導向作者表達上的主觀性)
“據我看”、“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在我的經驗中”、“還不愧殺”這些“偏心”的語言都可以看出作者對北平的偏愛。
你怎么理解作者的偏心,(稍停)你能不能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解釋他的“偏心”?
1—3節,正是作者的解釋。
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學生討論老舍的“偏心”
學生自由發言:
母不嫌子丑(第二段中以母親作類比 較易答到)
物我不分(第三段“……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第四段“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
可否用作者文中的原話簡潔概括?
因為這是“我的北平”,這就為作者的主觀作了最好的解釋。
(2) 為什么獨選街道院落,小花小菜?(導向作者的平民主義)
“草花兒”是強調它的普通;
菜中強調“帶泥點的韭菜”;
“帶著白霜的”果子;
用文本來解讀作者的平民氣質:
“采菊東籬下”傳統文人的陶氏情結;
“像我這樣一個貧寒的人……”
作者的平民氣質源自于的作者自身定位和精神追求:平凡、談泊。
(引出作者介紹)
老舍,現代“京派”代表作家
《茶館》 以北京為背景的歷史畫卷,京味十足
《駱駝祥子》 關注平民,關注底層 因此老舍被稱為“人民藝術家”
5. 課堂小結:
老舍選取平凡細小事物,用主觀性的語言向我們敞開了一個平民知識分子閑雅、安然而熱烈的情懷
因為普通,所以眾口咸宜;因為入情,故而感人至深。
給我們的寫作啟示:
普通事物入題,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主觀感情,就稱得上好文章。正如上海的方仁工教授說的那種“你不講別人也知道,你講了別人也不知道”的文章就沒意思了。
6. 布置作業:
選取某一細小的事物(景物),寫出自己的主觀色彩。字數:300字
《想北平》課前預習學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反復研讀,與文本、編者對話,深刻體會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思鄉之情;
2.了解散文襯托手法,學習作者從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作者字里行間的表達中透出的強烈的主觀性,體驗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襯托手法表現北平的妙處。
三、教學方法
反復閱讀,用原句解讀,加強文本與自己的對話體驗,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
四、布置課前預習
1.你所了解的老舍;
2.閱讀文章,思考老舍與北平的關系,作者為什么愛北平,并把對北平的感情上升到愛母親的地位?老舍筆下的北平是什么樣子的,它有哪些特點?
3.在對話欄中寫出自己的閱讀體會,課上進行交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 園。家鄉的山川草木、風土人情和血濃于水的親情,連同那關于故土的傳說,都是我們成長的精神滋養,都是我們的“根”。從幾千年前的詩經采薇,到現代作家韓少功我心歸去,從外國的荷馬奧得賽到中國柯靈的鄉土情結,無不都體現了家園之思確實是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一個主題。看來“月是故鄉明”是我們人類恒久的烙印。老舍先生一生有42年生活在北京,偶一離開,即念念不忘他的北平。 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們已經結識過老舍先生,同學這次也又去查找了他不少資料,相信同學一定知之不少。
明確:老舍 (1899~1966),一位京味很濃的現、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出生于一個貧民家庭。1918年北京師范學校畢業后任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員。1 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從事小說創作, 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年回國后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后南下赴漢口和重慶。1938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日常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曾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 “人民藝術家”稱號。“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
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于世。優秀長篇小說《駱駝樣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余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二、文本研習
1.“想”。(標題的“想”為什么不換成“寫”?)
明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想”帶有濃烈的主觀情感。“寫”可能只是客觀的描寫,“想”表明作者不僅要告訴讀者北平是什么樣,而且還要人們分享他對北平的愛。文章開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說:“我真愛北平。”但馬上又說:“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說不出”三個字,在兩段文字中四次出現,表明老舍難以用有限的文字道盡自己對北平的愛。
2.老舍先生對北平的那種說不出的愛他甚至與他對那個人的愛相提并論?
明確:對母親的愛。老舍先生特別愛自己的母親,是文壇佳話,他將對北京的愛喻為對母親的愛,這其中的愛可見是多真切和深沉了,確實要超出常人幾分。頗有自己獨特的個性。
3.當然這說不出的愛還有他的原因。“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于是,老舍先生決定寫出“我的北平”。
4.何為“我的北平”?請同學找出書中文段來品讀。
明確:“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后什剎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細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個思念中有個北平。”(第二節);“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第三節)
5.盡管老舍先生說他真愿成為詩人,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但他又不是詩人,他將永遠道不出他的愛。但所幸我們還是看到老舍先生筆下的“我的北平”。
研讀課文4—6節,回答問題
(1)“寫什么”
寫什么(作者筆下北平的特點)動中有靜
布局合理
貼近自然
(2)“怎樣寫”
襯托手法:
巴黎熱鬧<——>北平安靜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還差點兒”
美國的橘子 <——>北京的玉李
(3)點評老舍先生的“我的北平”。
你也許沒到過北京,但跟隨著大師的文字,恐怕你也仿佛來到了那皇城根底下了吧。你最喜歡什么樣的文字與意境?說說為什么。不妨我們與大師對對話吧.
這樣的一個北平,難怪作者說到最后,“好,不要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體會最后一句話的深層含義。
明確:這篇散文寫于1936年,作者當時不在北京。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都說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京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思今家鄉之情,較平日更為強烈,這一聲呼喚,充滿了民族憂患意識,震人心弦。
(4)既然是“我的北平”,從他的北平中你讀出了什么樣的“我”?
平凡、淡泊(平民氣質“采菊東籬下”傳統文人的陶氏情結)
三 延伸拓展
(1)你也生活在六朝古都石頭城,可能你也有你的喜歡的“你的南京”。和我們分享吧。
(2)母親的芳香 /是故土的芳香
分享我的私房歌 羅大佑 鄉愁四韻
《想北平》課前預習學案 篇9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5分)
辜負( gu ) 菜圃( pu ) 粘貼( zhan ) 粘合( nian ) 鮮嫩( xian ) 廿七( nian ) 勻調( tiao ) 什剎海( shi ) 愧殺( kui ) 悠然( you )
2.文學常識填表空(6分)
老舍(1899~1966)現代作家。原名__舒慶春______,字___舍予_______, ___滿__族,北京人。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__駱駝祥子______》、《 四世同堂__________》,中篇小說《____月牙兒______》,短篇小說《___趕集________》,劇本《___龍須溝______》、《茶館_________》等,老舍寫___長篇小說_____和_劇本______著稱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___駱駝祥子_______》、《__四世同堂_______》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曾因創作優秀話劇《__茶館_______》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
3.第2自然段中,作者說“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請用文中的話答)
答: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
4.在課文第4自然段中,“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的“搖籃”是比喻的說法,具體指什么?所指內容在特征方面與“搖籃”有何相似之處?(7分)
答:具體指“城墻和積水潭之間的一塊石頭”。坐在面向積水潭背后有城墻的石頭上看水中的小蝌蚪葉上嫩蜻蜓,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一樣:安適。
5. 作者寫北平,文中為什么寫到倫敦、巴黎、羅馬和堪司坦丁堡等城市?(5分)
答:通過比較,歷數北平的好處,突出北平雖是大都市卻保住了鄉野的幽靜,讓人和大自然保持著親近的特點。
6.在課文第5自然段中,作者說“北平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結合本段內容,概括說明“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7分)
答:①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與樹。②最空曠的地方也離買賣街與住宅區不遠。③處處有空兒,處處是美景,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氣。④在街上可以看見北山和西山。
7.第⑷-⑺段,作者筆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點,請寫出其中兩個主要特點。
⑴動中有靜
⑵處處有空,接近自然。
8.說說下列句子所表達的感情。
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
這句話抒寫了自己復雜的感情。這篇散文寫于1936所,作者當時不在北平。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都說明華北危急。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平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思念家鄉之情,較平日更為強烈,這一聲呼喚,充滿了民族憂患意識,扣人心弦。
9.你喜歡作者筆下的北平嗎?為什么?
讀選文,回答問題。
⑴論說巴黎的布置已比倫敦羅馬勻調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北平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幾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擠得慌,又不太僻靜: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與樹;最空曠的地方也離買賣街與住宅區不遠。這種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經驗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處不在處處設備得完全,而在它處處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氣;不在有好些美麗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圍都有空閑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每一個城樓,每一個牌樓,都可以從老遠就看見。況且在街上還可以看見北山與西山呢!
⑵好學的,愛古物的,人們自然喜歡北平,因為這里書多古物多。我不好學,也沒錢買古物。對于物質上,我卻喜愛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種費錢的玩藝,可是此地的“草花兒”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錢而種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愛呀。墻上的牽牛,墻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是多么省錢省事而也足以招來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黃瓜,菠菜等等,大多數是直接由城外擔來而送到家門口的。雨后,韭菜葉上還往往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青菜攤上的紅紅綠綠幾乎有詩似的美麗。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與北山來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棗,柿子,進了城還帶著一層白霜兒呀!哼,美國的橘子包著紙;遇到北平的帶霜兒的玉李,還不愧殺!
10.摘出選文第一段的中心句。
北平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幾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擠得慌,又不太僻靜。
11.第一段中的兩個破折號的用法是( b )
a、表轉折 b、表插說 c、表意思的遞進 d、表連接
12.選文第二段介紹了北平的兩個特點:⑴書多古物多 ⑵花多菜多果子多
13.說說下列句子包括作者怎樣的感情。
⑴青菜攤上的紅紅綠綠幾乎有詩似的美麗。
這些青菜是直接從城外擔來,新鮮、天然,所以很喜歡。
⑵美國的橘子包著紙;遇到北平的帶霜兒的玉李,還不愧殺!
通過比較,自豪感油然而生。
月光餅
琦君①
月光餅也許是我故鄉特有的一種月餅。每到中秋,家家戶戶及商店,都用紅絲帶穿了一個比臉盆還大的月光餅,掛在屋檐下。廊前擺上糖果,點起香燭,和天空的一輪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餅做得很薄,當中央上一層稀少的紅糖,面上撒著密密的芝麻。供過月亮以后,拿下來在平底鍋里一烤,掰開來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餅面積雖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個人可以吃一個,我總是首先搶到大半個,坐在門檻上慢慢兒的掰開嚼。家里親友們送來的月光餅很多,每個上面都有一張五彩畫紙,印的是“嫦娥奔月”、“劉備招親”、“西施拜月”等等的圖畫,旁邊還印有說明。我把這些五彩畫紙抽下來,要大人們給我講上面的故事。幾年的收藏積蓄,我有了一大疊。長大以后,我還舍不得丟掉,時常拿出來看看,還把它釘成一本,留作紀念。
我有一個比我只大兩歲的表姑,她時常在我家度過中秋節,她喜歡吃月光餅。有一次,她拿了三張五彩畫紙要跟我換一個餅,我要她五張,她不肯,兩個人就吵起來。她的臉很大很扁,面頰上還長了不少斑。我指著她的臉說:“你還吃月光餅!再吃,臉長得更大更扁,斑就跟餅上的芝麻那么多了。”這句話真傷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來,把一疊畫紙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餅扔在地上,用腳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聲哭起來。母親走來狠狠地訓我一頓,又捧了個剛烤好的月光餅給表姑,表姑抹去眼淚,看看餅,抬眼望著母親問道:“表嫂,你說我臉上的斑長大以后會好嗎?”母親撫著她的肩說:“你放心吧!女大十八變,變張觀音面②。你越長大,斑就越隱下去了。”母親又說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薩,保佑你長得美麗。月光餅供過月亮,吃了也會使你長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著月光餅上的芝麻,和我兩個人呆愣愣地對望了好一會兒,她忽然掰下半個餅遞給我說:“我們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畫紙與踩爛的餅屑,感激萬分地接過餅,跟表姑手牽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們都希望自己長大了都有一張觀音面。
表姑長大以后,臉上的斑不但沒有隱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極為恩愛,她生的兩個女兒,都出落得玫瑰花兒似的,我們見面時談起幼年搶吃月光餅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說:“月亮菩薩還是聽我的禱告的。我自己臉上的斑雖然是越來越多,而她卻保佑我有一對美麗的女孩子。”
中國臺灣是產糖的地方,各種餡兒的月餅,做的比大陸上更膩口③,想起家鄉的月光餅,那又香又脆的味兒好像還在嘴邊呢!
中秋節,一年又一年,來了又過去,什么時候回家鄉去吃月光餅呢?
注釋: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現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縣,1949年去中國臺灣。作品風格溫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煙愁》、《三更有夢書當枕》、《橘子紅了》等。
②觀音面:在這里指端莊美麗的容貌。③膩口:因太甜或油膩不想多吃。
12、選文開頭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月光餅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內容,事隔多年作者為什么還能記憶猶新?
月光餅寄托了作者對故鄉的深深眷戀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
13、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月光餅。在結構上:與開頭相呼應;內容上;深化中心(結合句意亦可)
14、結合上下文,分析劃線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畫紙被撕碎;月光餅被踩碎;說了傷害表姑的話。
15、作者在中國臺灣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覺中國臺灣的各種月餅“做的比大陸更膩口,想起家鄉的月光餅,那又香又脆的味兒好像還在嘴邊呢”從全文看這是什么寫法?有什么作用?
對比(或襯托);突出了作者對故鄉(大陸)的思念之情。
16、文中記敘了中秋節作者與表姑爭吵、和好的經歷,這讓你在為人處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請結合生活實際,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
能圍繞“寬容”、“理解”、“謙讓”、“說話得體”等某一方面談即可。
17.琦君寫吃月光餅、喝春酒,為我們展示了浙江的風土人情;汪曾祺寫端午吃鴨蛋,使我們對江南的端午習俗有所了解。在中國這塊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的沃土上,還有很多民俗,請你舉出一例并寫出這種民俗所蘊含的意義。
例:端午節吃粽子;為了紀念屈原,表達愛國情感。”
《想北平》課前預習學案 篇10
《想北平》說課稿長興一中 周立平一、說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 《想北平》是高中語文讀本第三冊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單元《故都的秋》這一教讀課文的。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按新教學大綱的要求,高中語文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品位,并進而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讀本是拓展學生知識面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他們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們在平時定要注意導讀。 2、 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島時寫的一篇文章,他當時雖然身在異鄉,但情系北平。本文題目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憶,而是動情帶淚的思念、眷戀。他描繪的是一幅故都俗畫,抒發的是一個平民知識分子的閑雅而熱烈的情懷。本文最值得借鑒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寫作手法—“以小見大”,處處不說愛,不說想念,但處處都在說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處處都在表達對北平的喜愛和眷戀之情,這和之前我們已經學過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3 鑒于以上兩點,我設計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如下: (1)教學目的: A、知識目標: ①美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北平的思念、眷戀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現這種情感的。 ②比較學習《胡同文化》、《故都的秋》,鑒賞三篇文章的異同處 。 B、 能力目標: 研讀課文,學習本文以小見大的寫法,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 C、 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感情,激發和培養他們的愛鄉之情。 (2)教學重點和難點: A、教學難點:知識目標①②,在把握原文脈絡的基礎上回憶舊知識,重新賞析鑒別《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想北平》三文的異同是本文的難點。 B、教學重點:訓練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二、說教法: 由于我所教班級的學生賞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據教育心理學的量力行原則,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 (1)涵詠法:即通過誦讀,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細細品味作者的那種細致而深沉的“愛”。 (2)導問法:即通過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情思。 (3)比較法:比較閱讀三篇文章。三、說學法: 通過《故都的秋》和《胡同文化》的學習,學生對北京已不是很陌生,所以我在學法上要求他們先美讀欣賞,后鑒讀區別,再研讀創新。 美讀欣賞:是用來把握和領會作者感情的。 鑒讀區別:是在比較的前提下閱讀課文,尋找不同之處。 研讀創新: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進行創新訓練。四、說教學過程: 1、導語:人往往會對同一事物同一地方產生同樣的感情,但感情一樣,表達的方式卻往往不一樣,例如寫杭州,就有白居易和蘇軾等,今天我們來學習《想北平》,看看它和《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有什么異同之處。 2、整體感知,美讀課文 美讀全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研習課文——導問法 (1)閱讀思考,想想作者對“北平”的感情可以用怎樣的一個字來概括?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答:“想”和“愛”。 教師點評明確:“想”字更好。 理由:寫此文時,作者身在青島,所以作者寫時已不僅是“愛”,而是由“愛”而升華的想念、眷戀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啊!” (2)文中作者兩次提到“這個愛是要說而說不出的”,“我將永遠道不出我的愛”,這是否和文意相違背了?為什么?明確:這不是沒有“愛”,而是這種愛太為濃厚太為強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說從何說起,猶如舒婷所說的縱使我心中有一個汪洋,但流出來的卻只有兩滴眼淚。 (3)那么作者最后是怎樣道出這種“愛”的? A、朗讀課文重要自然段,然后自由討論。 B、可能出現的情況:回答零散 C、教師歸納整理:主要通過和其他城市比較,表達對北平的愛 比較結論: ①北平“熱鬧”,但北平“動中有靜” ② 北平布置更為勻調,人為中有“自然風景” ③ 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更貼近自然 (4)作者沒有涉及到“愛”,但作為讀者的我們卻可以處處體會到這無處不在的“愛”,這種從細微處著眼來體物抒情的寫法叫什么? 教師明確: 以小見大。 (5)小結全文:寫文章表達感情時,不一定要選擇雄偉壯觀的景物和轟轟烈烈的事情,只要我們的情感是真實的,是濃厚的,那么從小處著手,涓涓細流同樣也能打動人心,所以,我們平時在寫作時也可以學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為真”。 4、 拓展訓練——比較法 (1)學習新課文,但同時也要回憶舊課文,并把相關聯的知識點聯系起來,時時進行比較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和領悟能力。 (2)自由討論已學過的三篇課文,比較它們的異同點。 (3)可能出現的情況: A、相同點(容易回答):對北京深沉的“愛”;以小見大的手法 B、不同點(較難回答):物象選擇 感情側重點 表現手法 表達方式 (討論時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提示) (4)教師點評歸納并適當總結:感情一脈相承,文風各有千秋。 5、 創新思維訓練 (1)研讀課文,借鑒本文的寫作手法。 (2)以“想家”或“想家鄉”為話題,當堂訓練,寫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借鑒本文的寫作手法。 導入:有首歌唱得好“美不美家鄉水,美不美家鄉人”,我們這些在外求學的人兒雖不能說是“十足的游子”,但卻也是難得回家,因而,我相信我們在此的許多同學內心同樣也深埋著一顆“愛家”、“愛家鄉”的種子,這顆種子,或許在清晨當我們疾步于霧靄之中時被摧醒,也或許在傍晚當我們漫步于落葉之下時被驚動。那么,今天,請大家就借此大好機會盡情一吐心中的那份牽掛,那份惦念吧! (3)如時間允許,當堂展示優秀短文片斷,做到“奇文共欣賞”。
《想北平》課前預習學案 篇11
《想北平》說課稿華盛虹溪中學 高秀梅一、教材地位分析 《想北平》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上的一篇散文,與之相對應的是課內文章——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同屬寫北平的寫景抒情散文。所以在指導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將二者比較。本文的老舍先生的抒情之作,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北平文人對故鄉深切的眷戀與熱愛在問中盡情展現,這里有動情的追憶,有對故都風物的信手描摹,抒發一個平民知識分子的鄉土之戀。文章篇幅不長,行文脈絡清晰,文字平實生動。高二學生完全可以在一課時披文入情,用已掌握的方法解讀文章。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對散文的要求——在誦讀、抓住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領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藝術化的語言及感受人文精神。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與學生的能力等級,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 把握大意,理解主旨; (2) 學習本文“以情馭景”的寫法和對比手法; (3) 品味本文平實生動的語言。 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美讀和感悟的能力; (2) 訓練學生找關鍵語句和領悟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作家對故都的深切眷戀之情。 德育目標: 滲透人文精神,培養對故土的熱愛之情。三、教學重點難點及確立依據 文章通篇寫的都是對北平的思念與眷戀。無論直抒胸臆,還是以情馭景,用動情的眼光看故都風物,處處閃耀著一個“情”字,處處可見絢麗動人的光彩。所以,深入領悟作者對北平的熱愛之情,學習作者以情馭景的寫作手法應該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了更好的凸現老舍這篇散文的個性色彩,在教學中可以用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作比較閱讀。因此,分析兩篇文章在寫法上的異同,也應該設置為又一個教學重點。四、重點難點的突破辦法 1、指導美讀。入情入境的朗讀有利于深入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鑒賞散文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整體感知時要朗讀,品味語言,分析藝術手法時也要朗讀。 2、對比分析。與課內散文《故都的秋》作情感上和手法上比較分析,是鑒賞本文的一個有效途徑,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更能見出本文的特色。既鞏固了以往的知識,又訓練了鑒賞抒情散文的方法的運用。3、課堂協作討論。這一方法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培養其積極思考,探討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情感和藝術手法的討論,訓練了思維能力,也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六、教學程序 課前布置預習: 1、課前誦讀全文,自行解決字詞障礙,為課堂教學作準備; 2、思考: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寫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北平怎樣的特征? 課前預習的布置除了為課堂教學的順利完成作好準備,也讓學生明白本文學習的重點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數,課堂的討論,歸納才會更有效果。 (一)導入 情境導入法——“鄉情是一顆由甜蜜、溫馨、哀愁凝結成的珍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顰一笑,一離一合,總是那么讓人牽腸掛肚,讓人心底流過一股莫名的泉涌!”那么,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是對故國之戀的最好詮釋。 這種導入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快速入境,身臨其境地那股濃濃的眷戀之情,激起情感共鳴,引發學習興趣。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 (二)指導美讀 誦讀的散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也是對散文意境的體會的需要。在朗讀中投入感情,對后面領悟作者感情,品味語言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讓學生讀得抑揚頓挫,入情入境。安排兩名朗誦較好的學生完成。要求學生在聽讀過程中完成對文章主體的把握,布置以下思考題: 1、作者是土生土長的北平人,寫作此文時正羈旅青島,想念北平卻不得相見,這種“想”是一種動情帶淚的思念。文章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請找出相關的語句。 2、老舍心中最美的景物有很多,可他的筆下選取了哪些景物?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其特點,并思考為什么選取這些? 誦讀過后,安排學生小組討論,得出結論,舉薦一兩名學生回答。 學生很容易找到表達感情的句子,集中在2、3、8節,如“我真愛北平”“真愿成為詩人……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等。這種情感是直抒胸臆,濃烈,一瀉而出,無須掩飾。這是游子對故鄉的摯著眷戀。 學生還可以在4——7節中概括寫景的重要內容,如通過與“四大歷史故都”(特別是巴黎)的對比,寫出北平整體環境的“復雜又有邊際”,院落布置的“勻調”,“花多菜多果子多”及接近大自然的特征。 這一步驟讓學生充分活動,自瀆自答,相互間協作討論,培養其團結協作精神和積極探討的學習能力。這樣就完成了教學目標中把握大意與初步感知作者感情。而且文章的層次也已經明確無疑。 (三)與《故都的秋》對比閱讀,分析情感與寫法上的異同。《想北平》屬讀本上的延伸性閱讀,是對課內知識的鞏固。一加深對課內知識的理解,利用課內學習的方法獨立解決同題材文章;二開拓學生視野,增加文字積累。通過比較閱讀讓學生明白“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道理。也使本文的特點在比較中更加鮮明。 這一環節靈活,可讓學生充分獨立展示的思維過程,培養其思辯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化形象的感知為抽象的理性分析。這一過程允許學生暢所欲言,引導其學會歸納。討論要點如下: 相同點: (1) 都選取尋常景物,拋開風景名勝,表達一個文人的平民意識; (2) 都運用了對比手法烘托故都風物; (3) 都是景中含情,借景抒情。 不同點: (1)對故都的熱愛程度不同,本文情更深。一個是地地道道的老北平,一個是南方人。一個是從血脈中流出的充滿血淚的“骨肉情”,一個是凄涼之景與凄清之情相吻合。 (2)切入點不同。《故都的秋》選取具有“清”“靜”“悲涼”特征的秋槐、秋蟬、秋果、秋雨等來寫,欣賞秋的姿態與色彩;本文則 是信手拈來,選取“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及它們承載的情感。”所有景致“都積湊到一塊兒,每一件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 這一過程不僅完成了教學目標中藝術手法的分析,而且對于作者對北平的情感的體悟也更深厚了。“心有感于事物,敘事狀物以表心意。”這是散文創作的一般原理,在解讀語言文字中來感悟作者的情感。 (四)品味語言 鑒賞抒情散文,品味語言是基礎。體會情感,賞析藝術手法都要與品味語言始終相隨。在上步驟的分析中其實已經完成了部分語句的感悟。這里再單提出來,以使語言特色更加鮮明。 散文的美未必來自美景美物,重要的是要用動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細微處見絢麗動人的光彩。你認為本文哪幾處寫的具有“動人光彩”,找出來,品味其語言。 估計語段: 第2節——“我愛我的母親……”與北平之愛作類比; 第6節——“花多菜多果子多……韭菜葉上的泥點……進了城還帶一層白霜。” 第8節——“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 這樣的文字鼓舞學生聲情并茂的誦讀,感悟,甚至背誦下來。學生大致可得出平實、生動,看似平常語卻那樣貼切、形象。這與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蘊及關心蒼生,為民請命的歷史使命密不可分的。所以,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五、總結與拓展 回顧教學主要內容(情感、藝術手法與語言特色),再次突出重點難點。 結語:鄉情是一杯略帶苦味的“鄉色酒”,讓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飲。久在異鄉,身在旅途之人常常為一句熟悉的家鄉話,一陣撲鼻的紅棗粥的香氣,一抹長滿了鄉思的老槐樹催得潸然淚下。無論在何時何地,一個人的心靈歸宿總是生你養你的那片熱土! 附:板書設計 脈絡 感情 手法 引子:我的北平(1) 整體感覺:安適 熱烈 類比 我愛北平(2-3) 城市布置:勻調 眷戀 以情馭景想北平 老舍 故都風俗畫(4-7) 花多菜多果子多 閑雅 對比烘托 結句:真想北平(8) 接近大自然 思念 板書設計理由:重點難點清楚,讓學生明白文章脈絡,寫景特點,感情主旨。
《想北平》課前預習學案 篇12
《想北平》教案
教學目標:
1.反復研讀,與文本、編者對話,深刻體會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思鄉之情;
2.了解散文襯托手法,學習作者從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感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1.作者字里行間的表達中透出的強烈的主觀性,體驗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襯托手法表現北平的妙處。
教學難點 :文本的主觀性和讀者的個人體驗結合點的把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關于北京城,北京人和北京的文化,是一個極有魅力的、永遠的話題。對于上年紀的北京人來說,老北京是一個年代久遠的夢;對于五十歲以下的北京人來說,老北京是難猜難解的謎,對于漂泊海外的北京人來說,老北京是魂牽夢繞的家;對于我們來說,老北京也許只是一片空白。”對老舍來說,老北京又是什么呢?
二、課文賞析(15分鐘):
1、昨天我們布置了同學預習老舍的《想北平》,并試著根據前面板塊的學習來做個評點。那我們先來看看他筆下的北平又是如何的呢?快速瀏覽課文并回答:文中哪幾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
學生回答:4、5、6段。學生可能會答到第7段,這是一個總結性的抒情段落,可暫時不作解釋。
2、好,請男生齊讀第4、5段,女生思考:在這兩段中作者寫出了北平的哪些特點呢?
男生齊讀,女生思考并回答。(可用文中詞句回答:動中有靜,安靜而溫和;在人為中顯出自然)
3、這些特點在文中又是如何具體表現的呢?
一是比較(襯托),設置情景(比喻);二是具體展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點評情況回答,“搖籃”的比喻、“溫和的香片茶”)
4、(過渡)剛才我們男生讀得怎么樣?有什么問題沒有?
明確:朗讀聲音的感情不是裝出來的,讀的時候要有畫面感。畢竟北平是生他養他的地方,積水潭也是老舍在北京最喜歡的一個地方,那里的一石一水,一枝一葉都深含著他的情感。特別是后面小節里那些裹挾著最真摯的市民情感的田園都市物象,一些實實在在的生活細節,都蘊含著老舍深情。
下面就請女生帶著這樣的理解齊讀第6小節,男生思考并回答:在這一段中作者又寫出了北平的什么特點呢?
女生齊讀,男生概括回答。
(學生可能會直接回答“花多菜多果子多”,這個答案缺少了韻味——質樸自然,接近生活;接近自然)
5、像北京這樣歷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寫的地方很多,老舍為什么會把筆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墻根,只選擇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來寫呢?是不是顯得小氣了一點?(過渡到人,通過作者的了解來理解作者傾注在文本中的情感)
提示:老舍是中國近現代文壇的一代宗師。有人曾問舒乙,如何用幾句話來概括老舍區別于中國現代其他作家的特點,舒乙用了五句話: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個滿族人”;三是“他是一個窮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國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紀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去世”。人們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這是老舍傾注了畢生心血和筆墨的古都老城。
明確:大處著眼,小處落筆,正因為他對北平的熟悉與熱愛,他才寫出北平的與眾不同。如果是北京的匆匆過客,恐怕除了感嘆歷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沒什么了。老舍把筆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墻根,就因為他是一個平民,一個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這些院落里,墻根邊,他是一個平民藝術家。作者用這些舒緩而平淡的文字,表達了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對北平嫻雅而熱烈的情懷(曾因創作《龍須溝》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老舍以一個貧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關注的是和他一樣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環境,看到的就是“溫和自然”“布置勻調”“物產可愛”,歸結到一點就是他的“平民意識”(而老舍本身也是一個恬淡平和的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害不堪忍辱而棄世)。
三、評點文本(15分鐘):
6、正因為“北平”的這些好處,所以老舍先生在他羈居外地時就會時不時地想念起它來。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看他在這篇文章中又是如何“想”的呢?(過渡到1-3節的學習)
我想這個問題就不再有老師帶著大家一起來研究了,我們請同學們根據昨天的預習,先來交流一下各自的點評,看能不能解決,好不好?
(學生交流評點內容,可以一段一段來,也可以三段一起來)
第一節:
①寫小說“以北平作背景不怕”——你知道他有哪些作品是以北平為背景的嗎?長篇小說《四世同堂》《駱駝祥子》《正紅旗下》《月牙兒》《老張的哲學》;話劇《龍須溝》《茶館》
②“撿”——信手拈來,唾手可得
③“我的北平”——把北平據為己有,這樣的主觀論述更能體現出我對北平特有的情感
第二節:
①“可是,我真愛北平”——從上文知道不多轉折而來,直抒胸臆,可見愛的直白。這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調,“文眼”所在,統攝全文
②“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對北平的愛又很含蓄
③“我愛我的母親……”——人間最深沉的愛莫過于母子深情,以此作比較,可見我跟北平的愛是孩子對媽媽的愛,樸素而真誠
④“我的愛不是……而是……都……”——我與北京已經融為一體,深沉而熱烈
第三節:
①“真愿成為詩人……”——詩人是最會表達感情的,而我內心對北平的難以割舍的情感,也許只有用詩的形式才能表達得更為淋漓盡致。“杜鵑啼血”刻骨銘心。
②“一種像由音樂與圖畫所引起的愛”——將對北平的愛形象化成像音樂一樣動聽悅耳,像圖畫一樣色彩迷人,把愛的情感可感化
③“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個古城所賜給的”——像孩子與母親,血濃于水的情誼
④“我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因為我心中有個北平”——我的內心已沒有空間可以容納其他地方
點評:準確到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與廣度
7、小結:那么老舍是如何“想”北平的,這個問題解決沒有?
提示:作者反復說我對北平的愛“說不出”,到底說出來沒有?怎樣說的?(回顧三小節內容即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我說不出”是因為愛到極致卻往往難以表達出來,說不出來是為了強調對北平愛之深,訴說很多還是為了表達對北平的愛。
四、情感體驗(15分鐘)
8、最后一小節的點評是我們同學昨天最感到頭疼的地方,不知現在有沒有什么新的認識了。這樣吧,我們先請同學們聽一段朗誦,然后再一起來說這個問題。
聽朗誦:《想北平》(6分鐘),體會老舍語言的京味特點。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北京味兒”(即指用提煉過的普通北京話,寫北京城,寫北京人的遭遇、命運、希望)。
投影:在《老舍自傳》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處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還是寫作。干嘛去擠車擠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鄉,這是當然的。可是我既沒錢去買黑票,又沒有衣錦還鄉的光榮。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寫了一首“鄉思”的七律,就拿它結束這段“八方風雨”吧:
《鄉思》
茫茫何處話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風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無限鄉思秋日晚,夕陽白發待歸鴉!
“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1936年,作者當時在青島,不在北京。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戰爭即將爆發,都說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京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思今家鄉之情,較平日更為強烈,這一聲呼喚,充滿了民族憂患意識,震人心弦。
艾青說:為什么我的眼里滿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怎么讀:沒有悲,只有愁;沒有恨,只有愛。
9、課堂總結:對故鄉的依戀是人類共有的情感,老舍的故鄉思念深深地打動了我們,讓我們包含深情的齊聲朗誦最后一段。
五、作業安排:
1、學習與評價
2、明代金圣嘆評點才子書全集之水滸傳為古往今來之偉作,我們不妨模仿古人評點老舍名作《想北平》。
整理課上點評,結合筆記,小組合作,給全文作全面點評。
3、選作:
a課后搜集我國古典詩詞中思家的作品。例如:李白《靜夜思》《渡荊門送別》 杜甫《月夜》納蘭性德《長相思》等
b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寫北平寫家鄉,那么請同學們以“想家”或“想家鄉”為話題暢談你們家或家鄉的那些那些牽掛的人、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