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自序——(精選14篇)
《吶喊》自序—— 篇1
吶喊自序教案(給閑人參考)
教學目標 : 了解魯迅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過程; 理解寫作《吶喊》的緣由及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 教學設想: 本文內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擬突出重點,扣住“好夢”的具體內容,領會作者思想發展過程。 教學重點:魯迅自身經歷與其思想發展的歷程。 教學難點 :魯迅嚴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認識作者寫作〈〈吶喊〉〉的緣由。
一:導入 初中曾學過魯迅的哪些小說?(〈〈故鄉〉〉、〈社戲〉〉、〈〈孔乙己〉〉等) 這些小說選自哪一個小說集?(〈〈吶喊〉〉(加點的字板書)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共收集短篇小說14篇(第一版是15篇,多一篇〈〈不周山〉〉。)1922年12月,魯迅為自己的這個集子寫了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吶喊〉自序〉〉。
現在請大家自讀課文,看看魯迅先生寫這篇自序的目的是什么?
二:分析文章內容:
1.這篇序言中,魯迅通過敘述自己的經歷來反映思想發展過程,并說明寫作〈〈吶喊〉〉的緣由。魯迅重拾文藝,和一個人有關,那就是?(學生:金心異)金心異的來訪是不是魯迅創作《吶喊》的主要原因?(不是),那么魯迅創作《吶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這里“夢”指的是什么? (指作者年輕時候的理想和追求。)為何理想叫做“夢”呢?(由于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實現,所以后來回憶起來,就如同夢幻一般。)
2.年青的魯迅有那些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夢?他的夢有沒有實現?
(1)因為少年時代的給父親看病的生活經歷,使他看透世態 想走異路。就有了“學醫救國救民的夢想”(此處要求學生讀書上的句子)(板書:學醫救國救民夢)本來這夢是相當美滿的,但是在仙臺看幻燈片,發現學醫不能救國,夢想終于破滅。
(2)因為魯迅發現學醫不能救國(讀文中的句子),就想要以此為轉折,樹立了新的夢想,提倡文藝,開始了新的人生,去東京,進行最初的文學活動。概括為“治文藝,拯救民眾靈魂”或者“辦〈新生〉,拯救民眾靈魂”終于失敗,魯迅深刻的分析了失敗的原因,那是什么呢?客觀原因:國民精神麻木,群眾不覺悟,對于吶喊,既非贊同,也不反對。 主觀原因:對自己寄托希望過高,認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實際,青年人特有的狂熱病。
3.兩大美好夢想破滅之后,魯迅先生陷入了無邊的寂寞和痛苦之中,那么他是如何驅散這種痛苦與寂寞呢?(魯迅采用了種種麻醉法,沉入于國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會館抄古碑)沉默是對自己理想的絕望嗎?(不是,是在思索、探尋國家和社會的前途和出路。)
4.分析對話:
這個時候,金心異的來訪是他人生轉變的一個契機,我們來研究一下他們的對話,同學們歸納一下在對話中兩人所持的不同觀點。(學生:讀19段,魯迅關于鐵屋子的論斷。)你們如何理解這段話中的“鐵屋子”、“熟睡的人們”、“大嚷起來”?
所以金心異的來訪使作者看到了希望。我們可以結合《故鄉》里最后幾句話來理解這種“希望”。(學生: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過分析,我們得出結論:先前的思想發展是形成〈〈吶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礎,而金心異的來訪則是寫作〈〈吶喊〉〉的直接契機。
5.分析魯迅為什么要把這十四篇小說合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
好,現在作者要開始振筆吶喊了,那么“吶喊”的含義是什么?魯迅為誰吶喊?為什么要吶喊呢?(學生齊讀第22段。)(為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吶喊)因為作者年輕時候曾經歷過寂寞的痛苦,他不想把這種寂寞再傳染給這些做著好夢的青年。
教師: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作者吶喊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為喚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們起來抗爭,而發出戰斗呼喊;一是為慰藉戰友,使之“不憚于前驅”的吶喊助陣。(板書)
三。小結: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清楚地知道了作者創作《吶喊》的緣由。而圍繞著《吶喊》的由來作者也講述了他的思想發展過程,那就是從年輕時的好夢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奮起的吶喊。從作者好夢、寂寞、吶喊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憂國憂民思想一直都沒有變,用作者的《自題小像》中的一句話可以鮮明地體現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薦軒轅。”
[1]
《吶喊》自序—— 篇2
教案示例一
教學目標
1.了解魯迅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過程;
2.理解寫作《吶喊》的緣由及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
教學重點
魯迅自身經歷與其思想發展的歷程
教學難點
魯迅嚴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認識作者寫作《吶喊》的緣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初中曾學過魯迅的哪些小說?(《故鄉》、《社戲》、《孔乙己》等) 這些小說選自哪一個小說集?(《吶喊》)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共收集短篇小說14篇(第一版是15篇,包括《不周山》。)1922年12月,魯迅為自己的這個集子寫了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
二、簡介“序”
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請大家齊讀“自讀提示”前三句話。
提示已講得很清楚,序言,是寫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為說明寫書的目的和經過。而魯迅的這篇序言中,魯迅通過敘述自己的經歷來反映思想發展過程,并說明寫作《吶喊》的緣由,這正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三、分析課文
1.引出“夢”
問:緣由即來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吶喊》的來由?
明確:開頭部分:“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問:是什么的“一部分”?
明確:“我年輕時候曾做過許多夢”的一部分。
問:這里“夢”指的是什么?
明確:指作者年輕時候的理想和追求。
問:為何理想叫做“夢”呢?
明確:由于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實現,所以后來回憶起來,就如同夢幻一般。
問:年輕時的魯迅曾做過哪些夢?
師:夢的產生是與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發展密切聯系、相互影響的。我們先來看文中敘述了作者怎樣的生活經歷,思想又是如何發展的呢?請對照下面的表格看課文,給大家兩分鐘時間,找出地點并概括其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
2.根據課文內容,填表說明作者的生活經歷與思想發展的過程。(用投影復片)
地點
生活經歷
思想發展
紹興
侍親疾
先請一學生找出文中地點:紹興、南京、仙臺、東京、北京,再請學生自讀課文填寫生活經歷、思想發展,學生大體完成后再討論明確具體內容。(具體內容見下,學生概括恰當的少講評,概括不到位的作指導)
(1)紹興 侍親疾 看透世態,想走異路
問:在紹興的四年,作者做了什么?
明確:幾乎是每天出入于質鋪和藥店,并尋找藥引。
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親,我們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為“侍病父”或“侍親疾”。這段生活經歷,魯迅的感受如何?
提示: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如何理解這幾句話?我們可結合魯迅的家庭情況。魯迅幼時家庭經濟比較寬裕,家里有四五十畝水田,并不愁生計。但十三歲那年,家庭突遭變故,祖父因科舉案件下獄,繼之而來的是父親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頓,只得靠典當衣服首飾來換錢給父親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錢,昔日閏土眼中的“少爺”遭到了別人的歧視與白眼,倍感人間的冷漠,看透世態炎涼,于是想走異路,產生了第一個夢“學洋務” 。
(2)南京 求新知 選擇學醫,救民報國
在洋務學堂,魯迅所學課程有:格致(物理、化學)、算學、地理、歷史、繪圖、體操,并且看到了一些生理衛生之類的書。這些知識與作者在三味書屋中所學的《四書》《五經》中的孔孟之道相比較,都是新知識,因此在洋務學堂作者主要是探求西方新的知識,可概括為“求新知” 。
問:這些新的知識給作者的思想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明確:漸悟中醫是騙子,知道西方醫學能維新,于是去仙臺學醫,“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治的病人的疾苦,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因此我們可概括為“選擇學醫,救民報國”。
(3)仙臺 攻醫學 領悟要著,棄醫從文
在仙臺,作者主要攻讀西方醫學,初中學的《藤野先生》就是對仙臺學醫生活的回憶,作者回憶了最使他鼓舞,最使他感激的藤野先生。學醫之夢很美滿。魯迅后來為什么又動搖呢?
明確:原因是看時事畫片。領悟了要著,棄醫從文。
時事畫片的內容是日本人殺中國人,圍觀的是自己的同胞,這場景使魯迅受到極大震動,他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憤和悲哀,這使魯迅的學醫之夢徹底破滅,以此為轉折,樹立了新的夢想,提倡文藝,開始了新的人生,去東京,進行最初的文學活動。
(4)東京 搞文藝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在東京,魯迅為搞文藝從事了許多工作,文中主要敘述了辦雜志《新生》。《新生》的結局如何?(并未出版)
《新生》的失敗,給魯迅以沉重的打擊,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表示他那時心情的詞語:
悲哀、寂寞,并且進行了深刻的反省,看見自己“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
師:請大家思考:魯迅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的悲哀?
明確:客觀原因:國民精神麻木,群眾不覺悟,對于吶喊,既非贊同,也不反對。
主觀原因:對自己寄托希望過高,認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實際,青年人特有的狂熱病。
師:滿懷信心,滿懷希望地辦雜志,一旦希望破滅,那失望也是很深,很痛苦的。為了驅散這種痛苦與寂寞,魯迅采用了種種麻醉法,沉入于國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會館抄古碑。
(5)北京 抄古碑 苦悶沉默,思索追尋
抄古碑并沒有奏功(從“似乎”一詞可看出),從院子里有縊死過一個女人的槐樹和槐蠶是每每冰冷地落在頭頸上,可以看出當時居住的環境是冷靜、寂寞的。“客中少有人來”,生命在暗暗消去,可見魯迅沒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保持了沉默,“這也是我唯一的愿望”是一種自嘲,實際上是不愿如此沉默,可又不得不如此的無可奈何的苦悶。這種苦悶實際是奮斗者找不到變革現實途徑時產生的彷徨,這種沉默實際上是暴風雨來臨前的醞釀,沉默苦悶并非理想破滅后的絕望,而是仍在苦苦思索追尋著國家和社會的前途和出路。
(6)北京 應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吶喊
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曾說:“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金心異的索稿,結束了魯迅沉默的抄古碑的生活。文中有金心異與魯迅爭論鐵屋子能否被摧毀的一段對話。在“假如一間鐵屋子”的對話中,用了許多比喻來揭示思想觀點。請具體說明“鐵屋子”、“熟睡的人們”、“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各比喻什么?(用投影復片)
提示:“鐵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舊黑暗的舊中國。
“熟睡的人們”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國民。
“大嚷起來,驚起較為清醒的幾個人”比喻用宣傳的力量使較為明白的一些人認識處境的險惡。
魯迅:鐵屋子萬難破毀,即使大嚷起來驚起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也無濟于事。金心異:既然有人起來,就有可能破毀。從中我們可以了解魯迅最初的社會觀,把黑暗的舊社會估計得過于強大,對社會認識很深刻,但同時也體現了他思想的弱點:對群眾力量估計不足。爭論的結果是魯迅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看法,看到了希望,于是振筆吶喊。
通過分析,我們得出結論:先前的思想發展是形成《吶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礎,而金心異的來訪則是寫作《吶喊》的直接契機。
3.小結
從作者的生活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時的夢想共有三個(好夢),一個是通過學洋務來就國,即洋務救國夢;一個是通過學醫來拯救像他父親一樣的病人,并在戰爭時去當軍醫,即學醫救國夢;第三是想通過文藝來喚醒麻木的國民,即文藝救國夢。從作者的夢想中我們可以看出,一直貫穿在作者夢想中的是他那一顆救國救民的熱心,作者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我們應當很好地體會。
第一個夢是第二個夢的前提和基礎,并隨著第二個夢的破滅而破滅,前兩個夢的破滅又是第三個夢產生的原因。
三大夢想的破滅使作者陷入了無邊的寂寞中,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寂寞呢?
作者的這種寂寞并非真的無聊,也不是無事可做,而是一種“不特沒有人來贊同,也還沒有人來反對”的孤獨,是愛國者報國無門的憂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更是思想者窮天究地的反省。“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這種寂寞是作者對黑暗統治的反抗,對麻木國民的當頭棒喝。在寂寞中作者深刻反省,從而克服了對自己寄望過高、思想不切實際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熱病,為他以后團結眾人,從事“韌”的戰斗奠定了基礎。
金心異的來訪使寂寞中作者看到希望,于是開始振筆吶喊。
4. 分析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投影)
提示:其含義有二,一是為喚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們起來抗爭,而發出戰斗呼喊;一是為慰藉戰友,使之“不憚于前驅”的吶喊助陣。
從作者好夢、寂寞、吶喊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憂國憂民的思想一直沒有改變,用作者的《自題小像》中的一句話可以鮮明地體現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薦軒轅。”
四、布置作業 (任選一題)
1.由魯迅回憶自己的夢的產生、對夢的執著,你能不能談談你的夢,有什么夢?怎樣形成的?如何為夢的實現而奮斗?請以“我的夢”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2.分析文中的曲筆,以“亮色的‘曲筆’”為題寫一篇評論;
3.分析作者的寂寞,以“閃光的‘寂寞’”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教案點評:
本文內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擬突出重點,扣住“好夢”的具體內容,領會作者思想發展過程。
教案示例二
課前準備:
1.指出本文的寫作目的
魯迅先生撰寫本文旨在說明自身經歷、思想發展變化與《吶喊》問世的密切關系,所以文中極其精練地介紹了19世紀末到“五·四”時期經歷的幾件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和探索救國救民思想發展變化的進程。閱讀時要特別注意事件對思想變化的直接影響。
2.點明《吶喊》的思想意義
引導學生回顧初中學過的《吶喊》中的幾個篇目,如《孔乙己》、《故鄉》等,明確這些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暴露國民精神的劣根性,即愚昧落后、麻木不仁等。在此基礎上說明《吶喊》中其他篇目有的表達了徹底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如《狂人日記》;有的反映了魯迅先生對備受壓迫而又不覺悟的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情和對辛亥革命失敗的認真總結,如《阿Q正傳》。了解這些,有助于學生結合課文理解魯迅先生這一思想高度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
教學設計
一、導入 課文
“魯迅從進化論進到階級論,從紳士階級的逆子貳臣進到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戰士,他是經歷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現在的四分之一世紀的戰斗,從痛苦的經驗和深刻的觀察之中,帶著寶貴的革命傳統到新的陣營里來的。他終于宣言:‘原先是憎惡這熟識的本階級,毫不可惜它的潰滅,后來又由于事實的教訓,以為惟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魯迅的精神》
要求學生抓住“從痛苦的經驗和深刻的觀察”、“由于事實的教訓”等語,從課文中找出印證材料:
明確:A.父病買藥;B.從畫片上看到日軍砍殺一個替俄軍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頭顱;C.《新生》流產。
二、課文分析
1.閱讀課文,填寫魯迅的經歷與思想發展關系表
地點
經歷
此時思想狀況
后來思想變化
思想變化原因
紹興
父病 買藥
深感世態炎涼
想走異端 逃異地
看見世人真面目
2.歸納《吶喊》誕生的條件
從上述表中可以看出現實與魯迅思想的關系,魯迅思想與他的作品的關系。
結論:嚴酷的現實,世態的炎涼,國人的麻木,是孕育《吶喊》的種子;冷靜的思索,深刻的剖析,認真的總結,是《吶喊》萌發成長的維他命;革命的影響,友人的啟迪,思想的突進,是《吶喊》誕生的助產婆。
三、根據課文理解魯迅的文藝觀
首先,魯迅先生認為革命文藝具有教育和戰斗作用,一方面可以改變國民精神,促進國人對維新的信仰。另一方面“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從而摧毀黑暗社會。
其次,魯迅先生認為革命文藝工作者必須自覺地服從革命的需要。“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所以魯迅先生說他是做的“遵命文學”。魯迅先生在《自選集·自序》中還說:“不過我所遵奉的,是那時革命的前驅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決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揮刀。”可見,他自覺地與革命同往。(秦世新)探究活動
王朔在《我看魯迅》一文中說:“我認為魯迅光靠一堆雜文、幾個短篇是立不住的,沒聽說有世界文豪只寫過這些東西的。”請你在大量閱讀魯迅的作品后,針對王朔的這個評論發表自己的看法.
《吶喊》自序—— 篇3
教案示例一
教學目標
1.了解魯迅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過程;
2.理解寫作《吶喊》的緣由及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
教學重點
魯迅自身經歷與其思想發展的歷程
教學難點
魯迅嚴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認識作者寫作《吶喊》的緣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初中曾學過魯迅的哪些小說?(《故鄉》、《社戲》、《孔乙己》等) 這些小說選自哪一個小說集?(《吶喊》)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共收集短篇小說14篇(第一版是15篇,包括《不周山》。)1922年12月,魯迅為自己的這個集子寫了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
二、簡介“序”
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請大家齊讀“自讀提示”前三句話。
提示已講得很清楚,序言,是寫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為說明寫書的目的和經過。而魯迅的這篇序言中,魯迅通過敘述自己的經歷來反映思想發展過程,并說明寫作《吶喊》的緣由,這正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三、分析課文
1.引出“夢”
問:緣由即來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吶喊》的來由?
明確:開頭部分:“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問:是什么的“一部分”?
明確:“我年輕時候曾做過許多夢”的一部分。
問:這里“夢”指的是什么?
明確:指作者年輕時候的理想和追求。
問:為何理想叫做“夢”呢?
明確:由于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實現,所以后來回憶起來,就如同夢幻一般。
問:年輕時的魯迅曾做過哪些夢?
師:夢的產生是與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發展密切聯系、相互影響的。我們先來看文中敘述了作者怎樣的生活經歷,思想又是如何發展的呢?請對照下面的表格看課文,給大家兩分鐘時間,找出地點并概括其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
2.根據課文內容,填表說明作者的生活經歷與思想發展的過程。(用投影復片)
地點
生活經歷
思想發展
紹興
侍親疾
先請一學生找出文中地點:紹興、南京、仙臺、東京、北京,再請學生自讀課文填寫生活經歷、思想發展,中國學習聯盟體完成后再討論明確具體內容。(具體內容見下,學生概括恰當的少講評,概括不到位的作指導)
(1)紹興 侍親疾 看透世態,想走異路
問:在紹興的四年,作者做了什么?
明確:幾乎是每天出入于質鋪和藥店,并尋找藥引。
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親,我們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為“侍病父”或“侍親疾”。這段生活經歷,魯迅的感受如何?
提示: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如何理解這幾句話?我們可結合魯迅的家庭情況。魯迅幼時家庭經濟比較寬裕,家里有四五十畝水田,并不愁生計。但十三歲那年,家庭突遭變故,祖父因科舉案件下獄,繼之而來的是父親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頓,只得靠典當衣服首飾來換錢給父親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錢,昔日閏土眼中的“少爺”遭到了別人的歧視與白眼,倍感人間的冷漠,看透世態炎涼,于是想走異路,產生了第一個夢“學洋務” 。
(2)南京 求新知 選擇學醫,救民報國
在洋務學堂,魯迅所學課程有:格致(物理、化學)、算學、地理、歷史、繪圖、體操,并且看到了一些生理衛生之類的書。這些知識與作者在三味書屋中所學的《四書》《五經》中的孔孟之道相比較,都是新知識,因此在洋務學堂作者主要是探求西方新的知識,可概括為“求新知” 。
問:這些新的知識給作者的思想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明確:漸悟中醫是騙子,知道西方醫學能維新,于是去仙臺學醫,“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治的病人的疾苦,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因此我們可概括為“選擇學醫,救民報國”。
(3)仙臺 攻醫學 領悟要著,棄醫從文
在仙臺,作者主要攻讀西方醫學,初中學的《藤野先生》就是對仙臺學醫生活的回憶,作者回憶了最使他鼓舞,最使他感激的藤野先生。學醫之夢很美滿。魯迅后來為什么又動搖呢?
明確:原因是看時事畫片。領悟了要著,棄醫從文。
時事畫片的內容是日本人殺中國人,圍觀的是自己的同胞,這場景使魯迅受到極大震動,他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憤和悲哀,這使魯迅的學醫之夢徹底破滅,以此為轉折,樹立了新的夢想,提倡文藝,開始了新的人生,去東京,進行最初的文學活動。
(4)東京 搞文藝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在東京,魯迅為搞文藝從事了許多工作,文中主要敘述了辦雜志《新生》。《新生》的結局如何?(并未出版)
《新生》的失敗,給魯迅以沉重的打擊,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表示他那時心情的詞語:
悲哀、寂寞,并且進行了深刻的反省,看見自己“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
師:請大家思考:魯迅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的悲哀?
明確:客觀原因:國民精神麻木,群眾不覺悟,對于吶喊,既非贊同,也不反對。
主觀原因:對自己寄托希望過高,認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實際,青年人特有的狂熱病。
師:滿懷信心,滿懷希望地辦雜志,一旦希望破滅,那失望也是很深,很痛苦的。為了驅散這種痛苦與寂寞,魯迅采用了種種麻醉法,沉入于國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會館抄古碑。
(5)北京 抄古碑 苦悶沉默,思索追尋
抄古碑并沒有奏功(從“似乎”一詞可看出),從院子里有縊死過一個女人的槐樹和槐蠶是每每冰冷地落在頭頸上,可以看出當時居住的環境是冷靜、寂寞的。“客中少有人來”,生命在暗暗消去,可見魯迅沒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保持了沉默,“這也是我唯一的愿望”是一種自嘲,實際上是不愿如此沉默,可又不得不如此的無可奈何的苦悶。這種苦悶實際是奮斗者找不到變革現實途徑時產生的彷徨,這種沉默實際上是暴風雨來臨前的醞釀,沉默苦悶并非理想破滅后的絕望,而是仍在苦苦思索追尋著國家和社會的前途和出路。
(6)北京 應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吶喊
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曾說:“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金心異的索稿,結束了魯迅沉默的抄古碑的生活。文中有金心異與魯迅爭論鐵屋子能否被摧毀的一段對話。在“假如一間鐵屋子”的對話中,用了許多比喻來揭示思想觀點。請具體說明“鐵屋子”、“熟睡的人們”、“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各比喻什么?(用投影復片)
提示:“鐵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舊黑暗的舊中國。
“熟睡的人們”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國民。
“大嚷起來,驚起較為清醒的幾個人”比喻用宣傳的力量使較為明白的一些人認識處境的險惡。
魯迅:鐵屋子萬難破毀,即使大嚷起來驚起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也無濟于事。金心異:既然有人起來,就有可能破毀。從中我們可以了解魯迅最初的社會觀,把黑暗的舊社會估計得過于強大,對社會認識很深刻,但同時也體現了他思想的弱點:對群眾力量估計不足。爭論的結果是魯迅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看法,看到了希望,于是振筆吶喊。
通過分析,我們得出結論:先前的思想發展是形成《吶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礎,而金心異的來訪則是寫作《吶喊》的直接契機。
3.小結
從作者的生活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時的夢想共有三個(好夢),一個是通過學洋務來就國,即洋務救國夢;一個是通過學醫來拯救像他父親一樣的病人,并在戰爭時去當軍醫,即學醫救國夢;第三是想通過文藝來喚醒麻木的國民,即文藝救國夢。從作者的夢想中我們可以看出,一直貫穿在作者夢想中的是他那一顆救國救民的熱心,作者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我們應當很好地體會。
第一個夢是第二個夢的前提和基礎,并隨著第二個夢的破滅而破滅,前兩個夢的破滅又是第三個夢產生的原因。
三大夢想的破滅使作者陷入了無邊的寂寞中,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寂寞呢?
作者的這種寂寞并非真的無聊,也不是無事可做,而是一種“不特沒有人來贊同,也還沒有人來反對”的孤獨,是愛國者報國無門的憂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更是思想者窮天究地的反省。“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這種寂寞是作者對黑暗統治的反抗,對麻木國民的當頭棒喝。在寂寞中作者深刻反省,從而克服了對自己寄望過高、思想不切實際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熱病,為他以后團結眾人,從事“韌”的戰斗奠定了基礎。
金心異的來訪使寂寞中作者看到希望,于是開始振筆吶喊。
4. 分析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投影)
提示:其含義有二,一是為喚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們起來抗爭,而發出戰斗呼喊;一是為慰藉戰友,使之“不憚于前驅”的吶喊助陣。
從作者好夢、寂寞、吶喊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憂國憂民的思想一直沒有改變,用作者的《自題小像》中的一句話可以鮮明地體現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薦軒轅。”
四、布置作業 (任選一題)
1.由魯迅回憶自己的夢的產生、對夢的執著,你能不能談談你的夢,有什么夢?怎樣形成的?如何為夢的實現而奮斗?請以“我的夢”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2.分析文中的曲筆,以“亮色的‘曲筆’”為題寫一篇評論;
3.分析作者的寂寞,以“閃光的‘寂寞’”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教案點評:
本文內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擬突出重點,扣住“好夢”的具體內容,領會作者思想發展過程。
教案示例二
課前準備:
1.指出本文的寫作目的
魯迅先生撰寫本文旨在說明自身經歷、思想發展變化與《吶喊》問世的密切關系,所以文中極其精練地介紹了19世紀末到“五·四”時期經歷的幾件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和探索救國救民思想發展變化的進程。閱讀時要特別注意事件對思想變化的直接影響。
2.點明《吶喊》的思想意義
引導學生回顧初中學過的《吶喊》中的幾個篇目,如《孔乙己》、《故鄉》等,明確這些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暴露國民精神的劣根性,即愚昧落后、麻木不仁等。在此基礎上說明《吶喊》中其他篇目有的表達了徹底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如《狂人日記》;有的反映了魯迅先生對備受壓迫而又不覺悟的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情和對辛亥革命失敗的認真總結,如《阿Q正傳》。了解這些,有助于學生結合課文理解魯迅先生這一思想高度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
一、導入 課文
“魯迅從進化論進到階級論,從紳士階級的逆子貳臣進到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戰士,他是經歷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現在的四分之一世紀的戰斗,從痛苦的經驗和深刻的觀察之中,帶著寶貴的革命傳統到新的陣營里來的。他終于宣言:‘原先是憎惡這熟識的本階級,毫不可惜它的潰滅,后來又由于事實的教訓,以為惟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魯迅的精神》
要求學生抓住“從痛苦的經驗和深刻的觀察”、“由于事實的教訓”等語,從課文中找出印證材料:
明確:A.父病買藥;B.從畫片上看到日軍砍殺一個替俄軍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頭顱;C.《新生》流產。
二、課文分析
1.閱讀課文,填寫魯迅的經歷與思想發展關系表
地點
經歷
此時思想狀況
后來思想變化
思想變化原因
紹興
父病 買藥
深感世態炎涼
想走異端 逃異地
看見世人真面目
2.歸納《吶喊》誕生的條件
從上述表中可以看出現實與魯迅思想的關系,魯迅思想與他的作品的關系。
結論:嚴酷的現實,世態的炎涼,國人的麻木,是孕育《吶喊》的種子;冷靜的思索,深刻的剖析,認真的總結,是《吶喊》萌發成長的維他命;革命的影響,友人的啟迪,思想的突進,是《吶喊》誕生的助產婆。
三、根據課文理解魯迅的文藝觀
首先,魯迅先生認為革命文藝具有教育和戰斗作用,一方面可以改變國民精神,促進國人對維新的信仰。另一方面“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從而摧毀黑暗社會。
其次,魯迅先生認為革命文藝工作者必須自覺地服從革命的需要。“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所以魯迅先生說他是做的“遵命文學”。魯迅先生在《自選集·自序》中還說:“不過我所遵奉的,是那時革命的前驅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決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揮刀。”可見,他自覺地與革命同往。(秦世新)探究活動
王朔在《我看魯迅》一文中說:“我認為魯迅光靠一堆雜文、幾個短篇是立不住的,沒聽說有世界文豪只寫過這些東西的。”請你在大量閱讀魯迅的作品后,針對王朔的這個評論發表自己的看法.
《吶喊》自序—— 篇4
教案示例一
教學目標
1.了解魯迅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過程;
2.理解寫作《吶喊》的緣由及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
教學重點
魯迅自身經歷與其思想發展的歷程
教學難點
魯迅嚴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認識作者寫作《吶喊》的緣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初中曾學過魯迅的哪些小說?(《故鄉》、《社戲》、《孔乙己》等) 這些小說選自哪一個小說集?(《吶喊》)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共收集短篇小說14篇(第一版是15篇,包括《不周山》。)1922年12月,魯迅為自己的這個集子寫了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
二、簡介“序”
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請大家齊讀“自讀提示”前三句話。
提示已講得很清楚,序言,是寫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為說明寫書的目的和經過。而魯迅的這篇序言中,魯迅通過敘述自己的經歷來反映思想發展過程,并說明寫作《吶喊》的緣由,這正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三、分析課文
1.引出“夢”
問:緣由即來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吶喊》的來由?
明確:開頭部分:“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問:是什么的“一部分”?
明確:“我年輕時候曾做過許多夢”的一部分。
問:這里“夢”指的是什么?
明確:指作者年輕時候的理想和追求。
問:為何理想叫做“夢”呢?
明確:由于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實現,所以后來回憶起來,就如同夢幻一般。
問:年輕時的魯迅曾做過哪些夢?
師:夢的產生是與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發展密切聯系、相互影響的。我們先來看文中敘述了作者怎樣的生活經歷,思想又是如何發展的呢?請對照下面的表格看課文,給大家兩分鐘時間,找出地點并概括其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
2.根據課文內容,填表說明作者的生活經歷與思想發展的過程。(用投影復片)
地點
生活經歷
思想發展
紹興
侍親疾
先請一學生找出文中地點:紹興、南京、仙臺、東京、北京,再請學生自讀課文填寫生活經歷、思想發展,學生大體完成后再討論明確具體內容。(具體內容見下,學生概括恰當的少講評,概括不到位的作指導)
(1)紹興 侍親疾 看透世態,想走異路
問:在紹興的四年,作者做了什么?
明確:幾乎是每天出入于質鋪和藥店,并尋找藥引。
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親,我們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為“侍病父”或“侍親疾”。這段生活經歷,魯迅的感受如何?
提示: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如何理解這幾句話?我們可結合魯迅的家庭情況。魯迅幼時家庭經濟比較寬裕,家里有四五十畝水田,并不愁生計。但十三歲那年,家庭突遭變故,祖父因科舉案件下獄,繼之而來的是父親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頓,只得靠典當衣服首飾來換錢給父親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錢,昔日閏土眼中的“少爺”遭到了別人的歧視與白眼,倍感人間的冷漠,看透世態炎涼,于是想走異路,產生了第一個夢“學洋務” 。
(2)南京 求新知 選擇學醫,救民報國
在洋務學堂,魯迅所學課程有:格致(物理、化學)、算學、地理、歷史、繪圖、體操,并且看到了一些生理衛生之類的書。這些知識與作者在三味書屋中所學的《四書》《五經》中的孔孟之道相比較,都是新知識,因此在洋務學堂作者主要是探求西方新的知識,可概括為“求新知” 。
問:這些新的知識給作者的思想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明確:漸悟中醫是騙子,知道西方醫學能維新,于是去仙臺學醫,“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治的病人的疾苦,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因此我們可概括為“選擇學醫,救民報國”。
(3)仙臺 攻醫學 領悟要著,棄醫從文
在仙臺,作者主要攻讀西方醫學,初中學的《藤野先生》就是對仙臺學醫生活的回憶,作者回憶了最使他鼓舞,最使他感激的藤野先生。學醫之夢很美滿。魯迅后來為什么又動搖呢?
明確:原因是看時事畫片。領悟了要著,棄醫從文。
時事畫片的內容是日本人殺中國人,圍觀的是自己的同胞,這場景使魯迅受到極大震動,他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憤和悲哀,這使魯迅的學醫之夢徹底破滅,以此為轉折,樹立了新的夢想,提倡文藝,開始了新的人生,去東京,進行最初的文學活動。
(4)東京 搞文藝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在東京,魯迅為搞文藝從事了許多工作,文中主要敘述了辦雜志《新生》。《新生》的結局如何?(并未出版)
《新生》的失敗,給魯迅以沉重的打擊,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表示他那時心情的詞語:
悲哀、寂寞,并且進行了深刻的反省,看見自己“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
師:請大家思考:魯迅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的悲哀?
明確:客觀原因:國民精神麻木,群眾不覺悟,對于吶喊,既非贊同,也不反對。
主觀原因:對自己寄托希望過高,認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實際,青年人特有的狂熱病。
師:滿懷信心,滿懷希望地辦雜志,一旦希望破滅,那失望也是很深,很痛苦的。為了驅散這種痛苦與寂寞,魯迅采用了種種麻醉法,沉入于國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會館抄古碑。
(5)北京 抄古碑 苦悶沉默,思索追尋
抄古碑并沒有奏功(從“似乎”一詞可看出),從院子里有縊死過一個女人的槐樹和槐蠶是每每冰冷地落在頭頸上,可以看出當時居住的環境是冷靜、寂寞的。“客中少有人來”,生命在暗暗消去,可見魯迅沒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保持了沉默,“這也是我唯一的愿望”是一種自嘲,實際上是不愿如此沉默,可又不得不如此的無可奈何的苦悶。這種苦悶實際是奮斗者找不到變革現實途徑時產生的彷徨,這種沉默實際上是暴風雨來臨前的醞釀,沉默苦悶并非理想破滅后的絕望,而是仍在苦苦思索追尋著國家和社會的前途和出路。
(6)北京 應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吶喊
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曾說:“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金心異的索稿,結束了魯迅沉默的抄古碑的生活。文中有金心異與魯迅爭論鐵屋子能否被摧毀的一段對話。在“假如一間鐵屋子”的對話中,用了許多比喻來揭示思想觀點。請具體說明“鐵屋子”、“熟睡的人們”、“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各比喻什么?(用投影復片)
提示:“鐵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舊黑暗的舊中國。
“熟睡的人們”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國民。
“大嚷起來,驚起較為清醒的幾個人”比喻用宣傳的力量使較為明白的一些人認識處境的險惡。
魯迅:鐵屋子萬難破毀,即使大嚷起來驚起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也無濟于事。金心異:既然有人起來,就有可能破毀。從中我們可以了解魯迅最初的社會觀,把黑暗的舊社會估計得過于強大,對社會認識很深刻,但同時也體現了他思想的弱點:對群眾力量估計不足。爭論的結果是魯迅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看法,看到了希望,于是振筆吶喊。
通過分析,我們得出結論:先前的思想發展是形成《吶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礎,而金心異的來訪則是寫作《吶喊》的直接契機。
3.小結
從作者的生活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時的夢想共有三個(好夢),一個是通過學洋務來就國,即洋務救國夢;一個是通過學醫來拯救像他父親一樣的病人,并在戰爭時去當軍醫,即學醫救國夢;第三是想通過文藝來喚醒麻木的國民,即文藝救國夢。從作者的夢想中我們可以看出,一直貫穿在作者夢想中的是他那一顆救國救民的熱心,作者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我們應當很好地體會。
第一個夢是第二個夢的前提和基礎,并隨著第二個夢的破滅而破滅,前兩個夢的破滅又是第三個夢產生的原因。
三大夢想的破滅使作者陷入了無邊的寂寞中,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寂寞呢?
作者的這種寂寞并非真的無聊,也不是無事可做,而是一種“不特沒有人來贊同,也還沒有人來反對”的孤獨,是愛國者報國無門的憂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更是思想者窮天究地的反省。“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這種寂寞是作者對黑暗統治的反抗,對麻木國民的當頭棒喝。在寂寞中作者深刻反省,從而克服了對自己寄望過高、思想不切實際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熱病,為他以后團結眾人,從事“韌”的戰斗奠定了基礎。
金心異的來訪使寂寞中作者看到希望,于是開始振筆吶喊。
4. 分析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投影)
提示:其含義有二,一是為喚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們起來抗爭,而發出戰斗呼喊;一是為慰藉戰友,使之“不憚于前驅”的吶喊助陣。
從作者好夢、寂寞、吶喊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憂國憂民的思想一直沒有改變,用作者的《自題小像》中的一句話可以鮮明地體現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薦軒轅。”
四、布置作業 (任選一題)
1.由魯迅回憶自己的夢的產生、對夢的執著,你能不能談談你的夢,有什么夢?怎樣形成的?如何為夢的實現而奮斗?請以“我的夢”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2.分析文中的曲筆,以“亮色的‘曲筆’”為題寫一篇評論;
3.分析作者的寂寞,以“閃光的‘寂寞’”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教案點評:
本文內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擬突出重點,扣住“好夢”的具體內容,領會作者思想發展過程。
《吶喊》自序——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了解魯迅寫作《吶喊》的緣由和思想發展過程,
2.學習圍繞中心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選擇典型事例說明思想發展過程的寫法。
3.掌握夾敘夾議的寫作方法。
二、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鑒賞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魯迅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學設想
1.本文內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應突出重點,扣住“好夢”的具體內容,領會作者思想發展過程。
2.教師指導自讀應注意點撥,抓住實質性問題深入思考。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初中時學習過魯迅先生的哪些小說?
《故鄉》、《社戲》、《孔乙己》等。
這些小說都選自魯迅先生的同一個小說集《吶喊》。
《吶喊》是魯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說集,共收集短篇小說14篇。《吶喊》體現了作者徹底的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今天我們學習魯迅自己為他的小說集《吶喊》寫的序言——《〈吶喊〉自序》。
此文寫于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顧自己從19世紀末至“五四”時期的生活經歷、思想發展及探索救國之路的過程,說明了寫作《吶喊》的緣由和自己的創作態度,表現了魯迅不斷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閱讀感知
掌握字詞
__(zhì)鋪 __(zú)業 久__(wéi)
不__(míng)一錢不__(dàn)于前驅
憤__(mèn)反__(xǐng)
困頓:⑴勞累得不能支持。⑵生計或境遇艱難窘迫。
奚落:用尖刻的話諷刺、嘲笑,使人難堪。
小康:指家庭經濟比較寬裕。
隨喜:佛教用語,原意是隨著別人參拜佛殿或做善事,這里是跟隨別人一崐起活動的意思。
久違:好久沒見。
不名一錢:沒有一文錢。名:占有。
曲筆:這里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實情況的一種寫法。
憤懣:氣憤;抑郁不平。
三、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的過程
地點——生活經歷——思想發展
(1)紹興——侍親疾——看透世態,想走異路
(2)南京——求新知——選擇學醫,救民報國
(3)仙臺——攻醫學——領悟要著,棄醫從文
(4)東京——搞文藝——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5)北京——抄古碑——苦悶沉默,思索追尋
(6)北京——應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吶喊
四、理清思路,把握結構
全文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再沒有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敘述自己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思想發展過程。
1層.總寫(第1自然段);
2層.分敘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及思想發展過程。
第二部分(從“S會館里有三間屋”到結尾):介紹寫作《吶喊》的緣由和他為革命而創作的文藝觀、創作態度。
1層.寫自己創作小說的動機;
2層.說明創作《吶喊》的指導思想、小說成集時的心情和小說的命名
第二課時
研讀課文
1.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說的“我在年輕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這里的“夢”指的是什么?
“夢”是理解全文的主要線索,也是“文眼”之所在,通篇敘事線索可列為“好夢”——“寂寞”——“吶喊”。應著重弄清它們的含義。“夢”是指作者年輕時候的生活追求和理想。由于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實現,所以后來回憶起來,就如同夢幻一段。
2.年輕時的魯迅曾做過哪些夢?
學洋務改變命運
攻醫學救國救已
治文藝改變精神
這些夢都基于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愛國熱忱和對帝國主義、封建勢力的反抗。這就是魯迅思想發展的基本點。雖然這些夢幻都未能實現,但作者深沉的思索,勇于追求真理的愛國精神卻始終貫串于他整個生活經歷之中,成為他后來吶喊戰斗的強大力量。
3.揣摩魯迅的“寂寞”
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這是怎樣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這寂寞又一天一天長大的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驅除的,因為這與我太痛苦。
后來也親歷或旁觀過幾樣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為我所不愿追懷。
至于自己,卻也并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由此可見,先生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無反應的悲哀。
那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因為他曾經叫喊過,可最終失敗了,是什么事呢?
(辦《新生》)
那么,他辦《新生》的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找出根據。
(改變國民的精神)
當時國民的精神是怎樣的?
(愚昧落后麻木)
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學醫的時候看的幻燈片)
那么,魯迅先生又為什么去學醫呢?從文中找出。
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助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國人對維新的信仰。
總結起來,他學醫的目的就是救民報國。可見,無論是最初的學醫,還是后來的治文學、辦《新生》他都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國救民的理想,可這理想最終還是沒能實現,在作者看來,不能實現的原因是什么呢?
除了自己主觀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國民的精神麻木,群眾不覺悟,對于吶喊既不贊同也不反對。所以在他看來,國民已經沒有了希望,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而猛士們的奮斗也正如我那里一樣,有熱情而國民沒有反應,所以前驅的猛士是奔馳在寂寞里的。因此他們需要有人吶喊助威。
4.文中有金心異與魯迅爭論鐵屋子能否被摧毀的一段對話。在“假如一間鐵屋子”的對話中,用了許多比喻來揭示思想觀點。請具體說明“鐵屋子”、“熟睡的人們”、“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各比喻什么?
鐵屋子:比喻黑暗濃重的舊社會,極深刻地說明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熟睡的人們”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國民。
“大嚷起來,驚起較為清醒的幾個人”比喻用宣傳的力量使較為明白的一些人認識處境的險惡。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比喻貼切,寓意深遠的句子——
示眾的材料看客:比喻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們。
置身于毫無邊際的荒原:比喻叫喊于生人中卻毫無反響而感到狐獨。
聽將令:比喻適應新民主主義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
大毒蛇:比喻寂寞如何纏住了靈魂。
5.作者再次從事文學,完全是因為錢玄同的鼓勵了嗎?
“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在于將來。”
“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
“但我的麻醉法卻也似乎已經奏了功。”
作者重新開始治文學,并非僅因錢玄同的請求,更多的倒是在圓他的年輕時的救民報國的夢想。這正回應了他在文章開頭提到的年輕時候做過許多夢,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由來。
先前的思想發展是形成《吶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礎,而金心異的來訪則是寫作《吶喊》的直接契機。
6.小說集各為《吶喊》有何含義?
其含義有二,一是為喚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們起來抗爭,而發出戰斗呼喊;一是為慰藉戰友,使之“不憚于前驅”的吶喊助陣。
小結: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清楚地知道了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而圍繞著《吶喊》的由來作者也講述了他的思想發展過程,那就是從年輕時的好夢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奮起的吶喊。從作者好夢、寂寞、吶喊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憂國憂民思想一直都沒有變,用作者的《自題小像》中的一句話可以鮮明地體現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薦軒轅。”
7.作者在敘述經歷中都列舉了哪些典型事例(典型材料)來說明白己思想發展的歷程?
在故鄉,選用了父親患病家境“墜于困頓”,他整日奔波于質鋪和藥店,但最后仍不免父亡的典型事例。家庭敗落,庸醫害人,為他后來抉擇學醫,埋下了種子。仙臺學醫,突出了一次放映時事畫片的情景,集中反映了“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的新認識,從而打破了他學醫救國的美夢,決心棄醫從文。在東京治文,他也只寫了“新生”雜志從創始到失敗的經過。這件事給他以深刻的影響,不僅“好夢”破滅,而且還留下無端的寂寞和悲哀。在北京蟄居,雖有五六年時間,但也只選取了“鈔古碑”的一件事。深刻反映出作者所感受到的“寂寞”太沉重了。朋友索稿,作者寫了一段寓意深刻的對話。這是作者從寂寞到吶喊的過渡,這些典型事例,對思想的轉變,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8.敘述經歷與議論思想發展之間有什么關系?
本文采用夾敘夾議的寫法,把敘述經歷與議論思想觀點結合起來,既敘述了重要經歷,又闡明了思想發展的進程。每段敘事之后,都有相應的議論。的確是敘事具體生動,議論精辟透徹,起到前后照應,互相補充的作用。敘是議的前提與準備,議又是敘的內容的深化和提高。既使讀者得到了感性認識,又明確了作者思想轉變和發展的原因。其手法異常高妙。
作業 :
課外閱讀《吶喊》。
※資料庫
一、與課文有關的背景資料
1.《吶喊》的篇名和寫作時間
《狂人日記》1918年4月 《孔乙己》1919年3月
《藥》1919年4月 《明天》1920年6月
《一件小事》1920年7月 《頭發的故事》1920年10月
《風波》1920年10月 《故鄉》1921年1月
《阿q正傳》1921年12月 《端午節》1922年6月
《白光》1922年6月 《兔和貓》1922年10月
《鴨的喜劇》1922年10月 《社戲》1922年10月
2.魯迅辦《新生》
1907年,魯迅27歲。夏,魯迅與許壽裳、周作人、袁文藪等人積極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據日本增田涉回憶,蘇曼殊也是《新生》的籌辦人之一。為了辦好《新生》,魯迅從刊名、封面設計、書內插圖等各方面都一絲不茍地做了細致的安排。第一期的插圖已擬定用英國19世紀畫家瓦支題為“希望”的一幅油畫,畫面上是個詩人,包著眼睛,抱了豎琴跪在地球上面。但是《新生》終未能出版。此后,魯迅集中全力搜集資料,閱讀書報,進行譯著,積極地開拓文藝運動的新天地。
3.錢玄同(金心異)與魯迅的交往
錢玄同(1887—1939),原名復,字中季,號德潛,又號玄同,后廢姓,稱疑古玄同。浙江吳興人。早年留日,和魯迅同時從章太炎學《說文解字》。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及中文系主任,積極從事國語運動和語文改革。五四運動前夕,參與《新青年》編務,發表大量文章,成為新文學運動的闖將。1920年后,認為白話文運動已勝利,遂“功成身退”,并逐漸與魯迅疏遠。據《魯迅日記》,自1917年8月9日起,錢玄同為《新青年》約稿,曾多次訪問魯迅。
4.在“紹興縣館”(1912年5月6日—1919年11月20日)
1912年5月5日下午7時左右,魯迅安全抵京。5月6日上午,移入紹興縣館。
紹興縣館原名山會邑館,供紹興府屬山陰、會稽兩縣來京候補的官員住宿。宣統年間,廢除舊制,山陰、會稽合并而成紹興縣,山會邑館因此改名為“紹興縣館”。縣館的門額是魯迅的父親周鳳儀的朋友所寫。會館所占面積相當大,計有五十七間房,一個大廳。
魯迅最初住在紹興縣館的藤花館。這里原有三間正房,東西各三間廂房,東邊有座藤花池。據說魯迅住在藤花館的西屋,后移居至朝南的兩間小北屋。藤花館的居住環境十分惡劣:床板縫里臭蟲成群,鄰居半夜經常喧嘩,有時甚至聚眾賭博,吵得魯迅徹夜不眠。往往在遭到魯迅的痛斥之后,他們才不得不稍加收斂。
1916年5月6日,為了“避喧”,魯迅移入紹興縣館西邊一個院落里的補樹書屋。補樹書屋是一排朝東的正房,北邊還有一棵大槐樹。相傳在槐樹上曾經縊死過一個闊人的姨太太。所以盡管槐樹已經長得高不可攀了,而這屋卻還沒人居住。補樹書屋前是供著歷代鄉賢牌位的“仰蕺堂”,后是供著文昌魁星之類神位的“希賢閣”,院里又曾縊死過人。魯迅住在這里,可以說是與鬼神為鄰了。補樹書屋雖然寂寞冷清,但比藤花館安靜多了,魯迅在這里可以潛心工作。
補樹書屋朝東的四間房,南首是一間住房,北首兩間相連,門開在第二間房的中間。1917年以前,魯迅住在南首這間房里,1917年搬到靠北的一單房里,中間一間作為洗臉吃飯的地方。由于紹興會館不供應飯食,教育部的食堂又辦得很糟,魯迅經常在小飯館包飯,有時也打游擊式的在街頭買飯吃。客人來訪時,就在縣館附近的廣和居叫些炸丸子、木須肉、酸辣湯來款待。
魯迅的臥室兼工作室,陳設十分簡陋:靠北窗下是一張床,旁邊是一張書桌,一把藤椅,書架和方桌上堆滿了書籍和金石拓本。魯迅習慣于在夜晚工作,至深夜一兩點鐘才睡。夏夜,蚊子多,魯迅有時也在槐樹下納涼。他搖著蒲扇,一邊從密葉縫里看那一點一點的青天,一邊思索著中國的前途和出路。從樹上吐絲掛下來的槐蠶(俗稱吊死鬼),每每冰冷地落在他的頭頸上。在補樹書屋期間,錢玄同來過一百多次,有時一月來訪達七次之多。錢玄同來時喜歡靠在藤躺椅上跟魯迅交談,興致高時能談上五六個小時。那時錢玄同參與了《新青年》的編輯工作,常常催促魯迅為《新青年》撰稿。
二、魯迅的《自傳》
我于一八一八年生在浙江省紹興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親是讀書的;母親姓魯,鄉下人,她以自修得能夠看書的學力。聽人說,在我幼小的時候,家里還有四五十畝水田,并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么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我于是決心回家,而我的父親又生了重病,約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漸至于連極少的學費也無法可想;我的母親便給我籌辦了一點旅費,教我去尋無需學費的學校去。因為我總不肯學做幕友或商人──這是我家鄉衰落了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
其時我是十八歲,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師學堂了,分在機關科。大約過了半年,我又出走,改進礦路學堂去學開礦,畢業之后,即被派往日本留學。但待到在東京的預備學校畢業,我已經決意要學醫了。原因之一是因為我確知道了新的醫學對于日本的維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進了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了兩年。這時正值俄日戰爭,我偶然在電影上看見一個中國人因做偵探而將被斬,因此又覺得在中國還應該先提倡新文藝。我便放棄了學籍,再到東京,和幾個朋友立了些小計劃,但都陸續失敗了。我又想往德國去,也失敗了。終于,因為我的母親和幾個別的人很希望我有經濟上的幫助,我便回到中國來;這時我是二十九歲。
我一回國,就在浙江杭州的兩級師范學堂做化學和生物教員,第二年就出走,到紹興中學去做教務長,第三年又出走,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去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但革命也就發生,紹興光復后,我做了師范校長。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長招我去做部員,移入北京,一直到現在。近幾年,我還兼做北京大學,師范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的國文系講師。
我在留學的時候,只在雜志上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說是一九一八年,因了我的朋友錢玄同的勸告,做來登在《新青年》上的。這時才用“魯迅”的筆名;也常用別的名字做一點短論。現在匯成書的只有一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其余還散在幾種雜志上。別的,除翻譯不計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國小說史略》。
(選自魯迅《集外集》,《魯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三、《〈吶喊〉自序》鑒賞(李師東)
《〈吶喊〉自序》是魯迅作品中一篇十分重要的作品。我們要理解魯迅憂憤深廣的思想和簡括鮮明的藝術風格,都應該從這篇序文入手。
這篇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發展脈絡,同時對游蕩在當時背景中的自我靈魂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因之,在藝術表現上,作者突出了在表達自我感受過程中素樸、簡括而又豐富、深厚的藝術個性。
述說過去的事情,容易失之流散。而在這篇序文里,自己的故事、遭遇,被作者緊緊抓住。“醫病”這一問題,成了作者用于表述過去的一個基本線索。首先是為父親買藥醫病,結果,“我的父親終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接著是上日本的醫學專門學校學醫,決心“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但作者看到的“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的一群中國看客。作者從這群看客的身上,看到的不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病癥。作者由關注身體的病痛到關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進程。同時,從藝術表現上,作者思想的這種轉化,又僅僅是通過對并不曾為他人所注重的幾則小事的表述來實現的,這顯示出作者準確、精到的把握能力。
魯迅顯然意識到,要救治精神上的病痛,是多么的不易。他所走入的必將是一條寂寞孤單的路途。在序文里,作者不回避自己曾有的猶疑和孤寂,體現出了坦蕩率直的藝術品格。而作為一篇序文,作品又恰當地提示了他所以要作小說的緣由:“鐵屋子”作為作者對傳統中國社會的象征,它既顯現了魯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時也昭示了作者要領著國人從精神上走出它的決心。于是,“吶喊”就成為作者從深寂孤苦中所噴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憤。
通看這篇序文,我們體會到,作者的用筆素樸、簡括,不事鋪排。這種筆觸,與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應;同時作者的素樸、簡括,并不意味著作者思路的單調、狹促。我們還看到,作者在描述生活瑣事的同時,總是把他的筆觸,抵向我們的心靈和精神。至今,這篇序文仍以它簡括深思的藝術個性和觸目驚心的思想,給人們以強大的感召力。
(選自《中國散文鑒賞文庫(現代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1]
《吶喊》自序—— 篇6
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一、 了解魯迅寫作〈吶喊〉的緣由和思想發展過程,學習魯迅追求真理探求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 學習本文圍繞中心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選擇典型材料說明思想發展過程的寫法,并了解序這種文體的特點。 學習指導:
一、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本文是魯迅先生為自己1918-1922年寫的短篇小說集(共14篇)寫的序言,記敘了作者思想發展的歷程,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社會觀、文藝觀和創作態度。學習本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通讀全文,概括出魯迅先生思想發展的四個階段。(概括段意可借助復句分析和句間關系及語法分析等手段,特別是要充分認識第一段及倒數第二、三、四段各句關系或復句關系;然后借助表示地點的詞語以及承遞性的語句,列出全文提綱。)
2、了解“序”的文體特點,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前提下,結合本文的文體,結合重點語段,概括出魯迅先生創作小說并命名為《吶喊》的由來。
3、理解文意時,可結合初中學過的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一件小事》、《故鄉》等,對重點語段要細加揣摩,并通過同學間的相互討論,質疑解難。
4、課外閱讀《吶喊》中的小說,如《狂人日記》、《藥》等,以加深對本文的理解。
二、 抓住特點,突出重點
《〈吶喊〉自序》是一篇很不尋常的序文,為什么呢?一方面是指它的內容十分重要,還指它在寫法上很有特色,抓住特色,就有利于對內容的理解。
1、統一筆調下的組合式結構:從全文結構看,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按年代先后敘述他先有志于醫學而后又棄醫從文的一段經歷,是他自傳的一個片斷;后一部分,寫的是《吶喊》集中小說創作的經過,用了散文的形式。但是,作者在全文的寫作中,無論是寫人還是敘事,都運用了文藝性的散文筆調,從而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2、組合結構下波瀾起伏的內容:作者寫夢與夢的破滅,寫希望與失望,變化迭出,在波瀾起伏間,把他生活的那一段中國歷史的動蕩影象融化在自己身上。
3、序文與文集表現手法的統一:魯迅寫序文,很注意文集中的內容,在序文中把具體的描寫與生動的敘述結合在一起,在記敘性的散文中包含著小說和雜文的手法。同樣,他為《野草》寫《題辭》,用的是散文詩的情調;為《中國小說史略》作《序言》,用的是文言。
4、精煉含蓄的語言:作者寫他和金心異的對話,說自己的夢和寂寞,都很讓人玩味。
學習方法:
一、 自主學習,解難質疑
1、瀏覽課文,尋找關鍵詞:關鍵詞是一篇文章的靈魂,快速閱讀本文,從中提取幾個你認為能涵蓋全文內容的關鍵詞(點:“夢”——“寂寞”——“吶喊”等)。
2、深化或細化閱讀,擴充關鍵詞:能結合文章,解說特定的關鍵詞,補充事實依據,使之豐富充實。
3、領悟課文,領略比喻之美:如“寂寞如大毒蛇”、“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鐵屋子”、“吶喊”等,使文章含蓄深刻、妙趣橫生。
4、 精讀第22段,正確理解魯迅的“聽將令”?(此時的吶喊帶有明確的目的性,是遵從革命先驅者的意愿的“吶喊”。)
5、 結合提綱,試分析本文夾敘夾議的寫法(由于本文既要敘述自己過去的某些經歷狀況又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演變,所以采取了夾敘夾議的寫法。)
二、 合作探討,研究拓展
1、小組合作研究
①關鍵詞的微妙變化說明了什么?(點:叫喊、大嚷和吶喊三個詞的有序運用,巧妙地表現了魯迅先生由主張文藝救國到運用文藝做革命武器的心路歷程。)
②詳寫“消沉”生活為了什么?(點:一方面表現了魯迅先生對文藝救國失敗后的無限痛苦與寂寞;另一方面,也恰恰證實了魯迅先生并不是真正的消沉,他是在沉默中反思,在反思中積蓄戰斗的力量。)
③“吶喊”有什么豐富的內涵?(點:吶喊是魯迅先生所從事的革命文藝,更是魯迅先生的革命宣言、革命態度與革命行動,也是對前驅者的鼓勵和慰籍,一種喚醒和號角,一種希望和期待——革命隊伍的壯大和事業的興盛。)
④王朔在《我看魯迅》一文中說:“我認為魯迅光靠一堆雜文、幾個短篇是立不住的,沒聽說有世界文豪只寫過這些東西的。”針對王朔的這個評論,你有什么看法?(點:關鍵是要有理有據)
2、 小組組合落實
① 確定人員:全班同學自由組合,4個人為一組。
② 確定選題:在下列選題中或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問題中確定一個:
a、 研究魯迅傳記為他的思想發展劃分階段,尤其要側重研究和課文有關的前期思想發展。
b、 研究魯迅小說,為他的人物形象歸類,尤其要側重研究《吶喊》在現代文學史、思想史上的地位。
c、 研究課文本身,詮釋“吶喊”一詞的豐富內涵,重點研究“魯迅為什么創作《吶喊》”,以及“為什么而‘吶喊’”這兩個緊密相關的問題。
d、 自由研究,對由課文中引發的有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如魯迅寫小說為什么要用曲筆等。
③ 明確分工:組長,負責組織落實、協調關系;另外分筆記輸入員、上網查詢員、資料整理員、研究報告匯報員等。
④ 上報情況:小組人員、選題、研究分工、研究安排、所須幫助等。
3、 收集資料
各組在互聯網上查找并收集資料。 吶喊自序教案教學目標: 了解魯迅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過程; 理解寫作《吶喊》的緣由及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 教學設想: 本文內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擬突出重點,扣住“好夢”的具體內容,領會作者思想發展過程。 教學重點:魯迅自身經歷與其思想發展的歷程。 教學難點:魯迅嚴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認識作者寫作〈〈吶喊〉〉的緣由。 一:導入 初中曾學過魯迅的哪些小說?(〈〈故鄉〉〉、〈社戲〉〉、〈〈孔乙己〉〉等) 這些小說選自哪一個小說集?(〈〈吶喊〉〉(加點的字板書)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共收集短篇小說14篇(第一版是15篇,多一篇〈〈不周山〉〉。)1922年12月,魯迅為自己的這個集子寫了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吶喊〉自序〉〉。 現在請大家自讀課文,看看魯迅先生寫這篇自序的目的是什么? 二:分析文章內容: 1.這篇序言中,魯迅通過敘述自己的經歷來反映思想發展過程,并說明寫作〈〈吶喊〉〉的緣由。魯迅重拾文藝,和一個人有關,那就是?(學生:金心異)金心異的來訪是不是魯迅創作《吶喊》的主要原因?(不是),那么魯迅創作《吶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這里“夢”指的是什么? (指作者年輕時候的理想和追求。)為何理想叫做“夢”呢?(由于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實現,所以后來回憶起來,就如同夢幻一般。) 2.年青的魯迅有那些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夢?他的夢有沒有實現? (1)因為少年時代的給父親看病的生活經歷,使他看透世態 想走異路。就有了“學醫救國救民的夢想”(此處要求學生讀書上的句子)(板書:學醫救國救民夢)本來這夢是相當美滿的,但是在仙臺看幻燈片,發現學醫不能救國,夢想終于破滅。 (2)因為魯迅發現學醫不能救國(讀文中的句子),就想要以此為轉折,樹立了新的夢想,提倡文藝,開始了新的人生,去東京,進行最初的文學活動。概括為“治文藝,拯救民眾靈魂”或者“辦〈新生〉,拯救民眾靈魂”終于失敗,魯迅深刻的分析了失敗的原因,那是什么呢?客觀原因:國民精神麻木,群眾不覺悟,對于吶喊,既非贊同,也不反對。 主觀原因:對自己寄托希望過高,認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實際,青年人特有的狂熱病。 3.兩大美好夢想破滅之后,魯迅先生陷入了無邊的寂寞和痛苦之中,那么他是如何驅散這種痛苦與寂寞呢?(魯迅采用了種種麻醉法,沉入于國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會館抄古碑)沉默是對自己理想的絕望嗎?(不是,是在思索、探尋國家和社會的前途和出路。) 4.分析對話: 這個時候,金心異的來訪是他人生轉變的一個契機,我們來研究一下他們的對話,同學們歸納一下在對話中兩人所持的不同觀點。(學生:讀19段,魯迅關于鐵屋子的論斷。)你們如何理解這段話中的“鐵屋子”、“熟睡的人們”、“大嚷起來”? 所以金心異的來訪使作者看到了希望。我們可以結合《故鄉》里最后幾句話來理解這種“希望”。(學生: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過分析,我們得出結論:先前的思想發展是形成〈〈吶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礎,而金心異的來訪則是寫作〈〈吶喊〉〉的直接契機。 5.分析魯迅為什么要把這十四篇小說合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 好,現在作者要開始振筆吶喊了,那么“吶喊”的含義是什么?魯迅為誰吶喊?為什么要吶喊呢?(學生齊讀第22段。)(為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吶喊)因為作者年輕時候曾經歷過寂寞的痛苦,他不想把這種寂寞再傳染給這些做著好夢的青年。 教師: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作者吶喊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為喚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們起來抗爭,而發出戰斗呼喊;一是為慰藉戰友,使之“不憚于前驅”的吶喊助陣。(板書) 三。小結: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清楚地知道了作者創作《吶喊》的緣由。而圍繞著《吶喊》的由來作者也講述了他的思想發展過程,那就是從年輕時的好夢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奮起的吶喊。從作者好夢、寂寞、吶喊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憂國憂民思想一直都沒有變,用作者的《自題小像》中的一句話可以鮮明地體現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薦軒轅。”
《吶喊》自序
魯 迅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選擇典型事例反映思想發展過崐程,以及夾敘夾議的寫法。
2.了解魯迅寫作《吶喊》的緣由,學習魯迅不斷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崐路的革命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抓住作者介紹《吶喊》這條線索,理清脈胳。
2.難點: 通過作者的歷程表現他的思想發展過程。
[教學時數]
課內自讀課文 兩課時
[教學步驟 ]
第 一 課 時
預習思考題:
1.本文在敘述中述說了幾個時期的事,這些事與《吶喊》的寫作有什么聯系?
2.作者有沒有發議論? 如果有,哪些是議論?
3.魯迅創作小說并結集命名為《吶喊》的緣由是什么?
詞語注釋:
*困頓:⑴勞累得不能支持。⑵生計或境遇艱難窘迫。p148注⑥
*奚落:用尖刻的話諷刺、嘲笑,使人難堪。p149注③
小康:指家庭經濟比較寬裕。p148注⑤
隨喜:佛教用語,原意是隨著別人參拜佛殿或做善事,這里是跟隨別人一崐起活動的意思。p150注②
久違:好久沒見。p150注③
不名一錢:沒有一文錢。名: 占有。p151注③
曲筆:這里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實情況的一種寫法。p154注③
憤懣:氣憤;抑郁不平。
解題:
我們學過或將來要學魯迅的小說《孔乙己》、《故鄉》、《一件小事》、崐《藥》、《社戲》、《阿q正傳》、《狂人日記》、《祝福》,除《祝福》(收崐集在《彷徨》)外,都收集在《吶喊》里,《吶喊》一共收集魯迅小說14篇。崐《吶喊》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另外,還有兩部小說集《彷徨》和《故事新崐編》。
寫作《吶喊》這一時期,正值五四新文化運動高峰,經歷了對中國長崐期深刻觀察和思考的魯迅,懷著強烈的反對舊文化、反對舊道德的激情,積極崐地投入了這一劃時代的偉大運動,創作了雜文、詩歌、小說等許多輝煌的新文崐學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白話小說,多取材于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們,意在崐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引自魯迅《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以其震撼人崐心的光輝思想和高超精湛的藝術技巧,充分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并使作者崐贏得了不朽的世界聲譽。1922年12月3日,《吶喊》集結成書前,作者寫了這崐篇《自序》。它成為人們了解和研究魯迅的最重要的資料之一。
本文是這部小說集的序言,魯迅在這篇序言中,通過回顧自己從19世紀末崐到五四時期的經歷、自己的思想發展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歷程,說明了寫作崐《吶喊》的緣由及《吶喊》的主題,也反映了作者的觀點。
在藝術上,《〈吶喊〉自序》別開生面,獨具一格,不同于一般書序的寫崐法。娓娓而談,侃侃有議,在夾敘夾議中述說了自己的經歷,表達了自己的社崐會觀點和文學觀點,成為一篇杰出的散文。
自序指作者為自己的著作所寫的序文。
課文簡析: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19世紀末到五四時期,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思想發展崐歷程。
第一層(1自然段)總括全文,點明創作《吶喊》的緣由。
《吶喊》的緣由是青年時代的許多夢。夢是理解全文的關鍵──崐即全文的文眼。是指魯迅在青年時代對革命思想的追求,對社會前進道路崐的探求,對光明富強的中國的憧憬,而這些都像夢幻一樣未能實現。回首往事,崐固然可因未荒廢時光,內心無愧而歡欣,卻也難免因無人理解而寂寞。崐但是,不管怎樣,那救國救民的愿望在作者心中縈繞,那我以我血薦軒轅崐的壯志使作者心潮難平。當反帝反封建的戰斗號角吹響的時候,那長期埋藏在崐心底的理想和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就成為投入新的戰斗的動力,并凝結成為崐革命的文藝作品,這就是《吶喊》的緣由。
第二層(2─10自然段)回顧過去的生活經歷和思想變遷,著重敘述棄醫從崐文的經過,具體說明夢的產生和破滅的過程。
應該根據地點的變換,來整理作者的生活經歷,從中看出他的思想發展過崐程。(選用典型事例)
1.紹興父親患病:反映作者飽嘗世態炎涼,痛恨黑暗的社會,埋下后來學崐醫的種子。(選用典型事例)
2.南京求學:反映了作者學習西方科學,接受進化論啟蒙,促成他選擇學崐醫,以醫學治療國民身體疾病,促進維新的思想。(選用《全體新論》《化學崐衛生論》等課程)
3.仙臺學醫:表現作者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認識到第一要著是要改變國崐民的精神,決心用文藝作武器喚起民眾。(突出一次時事畫片放映情景)
4.東京治文:表現作者善于解剖自己,克服知識分子單憑熱情,只信自己崐輕視民眾的思想,認識到救國救民的大業,需要團結很多的人。(選用《新生》崐雜志流產一事)
在這一部分中,先寫父親患病一事,再寫上南京求學,學習西方自然科學崐知識,接受進化論思想的啟蒙,促成他抉擇學醫,并由此而形成了一個美好的崐夢:平時治病救人,戰時從軍報國,一面又能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崐──表現出他青年時代救國救民的熱情。仙臺學醫只選了一個最集中、最強烈崐的鏡頭──一次時事畫片放映情景,它是作者回憶中再不能忘卻的一件事,正崐是這件事給了作者以強烈的刺激,形成了他對國民性弱點的認識,促使他崐棄醫從文──第一個夢破滅了,第二個夢產生了。
棄醫從文這一行動,標志著魯迅思想發展的重大進步,說明他早期的愛國崐主義思想已經提高到更加自覺的階段,他已經把人民群眾的覺悟與祖國的前途崐緊密地聯系起來,而且決心著手做提高人民群眾覺悟的工作。按照魯迅當時的崐認識,認為文藝對改變人們的精神狀態的作用最大,于是他開始提倡新文藝運崐動。然而,那時社會上像魯迅這樣的革命民主主義者還是少數,在一般知識分崐子中,如魯迅那樣決心從事新文藝運動的更是寥若晨星。因此,周圍的空氣是崐冷淡的,他得不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志,熱烈的愿望得不到人們積極的響應。崐但他還是克服重重困難,籌辦《新生》雜志,雜志的命名正表明魯迅催促新崐的生命的誕生的希望。結果,《新生》雜志流產了,他的美好的夢又一崐次遭到破滅,使魯迅感到寂寞痛苦。然而他并不怨天尤人。痛苦的經驗,促使崐他嚴格地解剖自己,認識到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救國崐救民的大業,要團結很多人,決不是一個人振臂一呼所能成功的,因此克服了崐知識分子單憑熱情的弱點。
作者為什么具體敘述他當時那種寂寞悲哀的心情?
因為他當時的心情,與后來《吶喊》的創作密切有關。后來《吶喊》所反崐映的許多重大問題:舊社會的積弊、國民性的弱點、辛亥革命的教訓等,幾乎崐都在這種寂寞和悲哀的沉默之中進行了思考和探索。這是好夢破滅與崐勇猛戰斗之間的過渡,是爆發前蓄積力量的沉默,正是《吶喊》創作的重要醞崐釀準備。著重記敘當時的心情,可以幫助讀者更清晰地把握《吶喊》產生的過崐程。
憙拑
第 二 課 時
第二部分(11─20自然段)介紹寫作《吶喊》的緣由、經過和為革命而創作的文崐藝觀點、創作態度。
第一層(11─17自然段)創作小說的動機。
5.北京s會館抄古碑:環境描寫烘托了作者在辛亥革命失敗以后寂寞、苦崐悶但不悲觀的心境,這是冷靜分析、深刻思索的時期。
6.北京朋友索稿:詳寫寓意深刻的關于鐵屋子的對話,生動反映了十崐月革命給魯迅以新世紀的曙光,認識到喚起民眾,就能毀壞鐵屋子,從此崐他就投入到反封建的洪流中去。這就是五四時期魯迅的思想情況。
從以上魯迅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發展大致經過:敇抉擇學醫,崐敇治病救人;棄醫從文,救治麻木;悲哀沉默,思想孕育;披掛上陣,吶喊戰斗崐四個階段,而貫穿于其中的,則是他不斷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崐精神。要實現救國救民的美夢,喚醒沉睡的大眾,正是《吶喊》的由來。崐 第二層(18─20自然段)說明創作《吶喊》的指導思想,對小說能成集的心崐情和小說集《吶喊》的命名。
創作是為慰藉猛士而發出吶喊,當然須聽將令,這就是作者創作的指導思崐想。
先交代一下從寂寞到吶喊的變化,并非不能已于言,就是說,年青時崐候經歷了提倡文藝運動的夢,破滅以后,已處于寂寞之中。在寂寞之中開崐始動筆,為什么仍不免吶喊幾聲?就因為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崐和悲哀。不是要慰藉自己年青時候做過的夢,而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崐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有前軀。(不畏懼向前沖鋒)
聽將令魯迅在另一篇文章里有解釋,是指那時革命的前軀者的命令,崐也是我自己愿意遵奉的命令,決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揮刀。崐(《〈自選集〉自序》
聽將令反映到現實里,產生了顯著的效果──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崐寫出了積極的因素。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吶喊》含義的兩個方面:
1.為了驚醒精神麻木的人們,使他們起來抗爭,而發出的戰斗的吶喊;
2.為勇猛的革命前軀助威幫陣的呼喊。(出于魯迅的謙虛)
小結:
一、圍繞中心,按時間順序選擇典型事例反映思想發展過程:
作者抓住《吶喊》緣由這條線索,敘述了作者生活道路和思想發展過程,崐這條線索即是: 好夢──寂寞──吶喊(敘事線索)
以夢的產生、破滅為線索,這樣就使文章的中心明確,重點突出,體崐現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二、夾敘夾議:
本文是按作者經歷的幾個階段進行敘述,所以以記敘為主,但作為序言,崐要說明小說創作的動機、意圖,自然離不開議論。本文議論主要有三種形式:
1.在敘事的關鍵地方作畫龍點睛的議論
寫父親的病,說在敁侮蔑敋里接了錢;寫上南京求學仿佛是敁走異路,逃崐敁異地敋;學洋務是將靈魂敁賣敋給洋鬼子。這些敘事已透露了當時社會的世態崐炎涼,而作者在記敘之中又特意在兩段敘事的聯結處,加入幾句承上啟下的議崐論: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崐人真面目寥寥數語,使敘述中所含意思更加顯豁。
2.記錄作者的思想變化的感受的議論
它往往交織在敘事中,但由于它更多的是作者歷史上思想認識的結論,所崐以應該說主要是議論。如:記敘看時事畫片刺激后寫的一段話,把棄醫從文的崐原因和啟蒙主義文學觀揭示得很透辟,論述了醫治身體的病和醫治精神的病的崐關系。又如毀壞鐵屋子爭論后的一段話,更是鮮明的議論,結論是:希望是不崐能抹殺的。
3.總結性的議論
結尾處對《吶喊》和文學革命的關系論說。這段議論旗幟鮮明,闡述精辟,崐落在文章的結穴處,是全文敘事的理論歸結。議論的末句,又與文章第一句自崐然呼應。
三、比喻貼切,寓意深遠
關于鐵屋子的爭論:
鐵屋子:比喻黑暗濃重的舊社會,極深刻地說明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示眾的材料看客:比喻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們。
置身于毫無邊際的荒原:比喻叫喊于生人中卻毫無反響而感到狐獨。
聽將令:比喻適應新民主主義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
大毒蛇:比喻寂寞如何纏住了靈魂。
吶喊》自序
魯 迅
[學習目標]
了解魯迅的思想發展過程
理解寫作《吶喊》的緣由及命名為吶喊的原因
學會從關鍵的詞句入手分析解決問題
學習重點: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
學會從關鍵詞句入手分析解決問題
一、導入 新課:
現代社會信息量特別巨大,知識浩如煙海,我們在獲取知識的時候必須有所選擇,不可能把每一本書都看一遍,要想了解一本書的內容,就要看書前面的序言,序言有的是作者請別人寫的,它可以告訴我們書的內容,有的是作者自己寫的,它可以告訴我們寫書的宗旨和經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自己為他的小說集《吶喊》寫的序言--《〈吶喊〉自序》。(投影題目、作者)
初中時學習過魯迅先生的哪些小說?(《故鄉》、《社戲》、《孔乙己》等)這些小說都選自魯迅先生的同一個小說集《吶喊》。(參看注釋1)
二、新授
既然自序一般多說明寫書的宗旨和經過,那么魯迅先生寫《吶喊》的宗旨又是什么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 :吶喊是什么意思?(大聲呼喊助威)由此看來,魯迅先生也是在給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給誰助威呢?請從課文中找出依據。?問題
(學生找出并讀)
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投影這段文字)
他是在給這些猛士吶喊助威,那么,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引導?
[點撥]《紀念劉和珍君》、《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關于猛士和中國的脊梁的文字(為祖國獻身,為未來奮斗的人)
? 魯迅先生又說,他的吶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們不憚于前驅,為什么猛士前驅還會害怕?(討論)?引導
他們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前驅的?(寂寞里)?點撥?
寂寞的意思是孤獨冷清。猛士們為什么會是寂寞的呢??問題?
寂寞這個詞在文中出現好多次,把它們找出來。?點撥?
(學生找出并依次投影)
(1)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2)這是怎樣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3)這寂寞又一天一天長大的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
(4)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驅除的,因為這與我太痛苦。
(5)后來也親歷或旁觀過幾樣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為我所不愿追懷。
(6)至于自己,卻也并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問題]魯迅先生的寂寞是什么意思?也就是他所感到的(思考討論)
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由此可見,先生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無反應的悲哀。那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提示?
? 提示? 因為他曾經叫喊過,可最終失敗了,是什么事呢?
(辦《新生》)
[引導]那么,他辦《新生》的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找出根據。
(改變國民的精神)
[引導]當時國民的精神是怎樣的?
(愚昧落后麻木)
[引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學醫的時候看的幻燈片)
[問題]那么,魯迅先生又為什么去學醫呢?從文中找出。
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助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國人對維新的信仰。
[點撥]總結起來,他學醫的目的就是救民報國。可見,無論是最初的學醫,還是后來的治文學、辦《新生》他都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國救民的理想,可這理想最終還是沒能實現,在作者看來,不能實現的原因是什么呢?
? 分析? 除了自己主觀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國民的精神麻木,群眾不覺悟,對于吶喊既不贊同也不反對。所以在他看來,國民已經沒有了希望,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而猛士們的奮斗也正如我那里一樣,有熱情而國民沒有反應,所以前驅的猛士是奔馳在寂寞里的。因此他們需要有人吶喊助威。
可是作者既然知道猛士也如我那時一樣,不會有什么結果,他為什么還要吶喊呢??引導?
(思想變化了。投影與錢玄同的對話)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灰,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嗎?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子的希望。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他之所謂可有,于是我終于答應他也做文章了。
如此看來作者能再次從事文學,全是因為錢玄同的鼓勵了,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 引導?
? :作者是否認為國民全無希望?是不是真的再也沒有年輕時的救民報國的思想了。從哪里可以看出,請找出來。?點撥
(投影)
(1)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在于將來。
(2)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
(3)但我的麻醉法卻也似乎已經奏了功。
? 點撥? 從這此詞語可以看出,作者重新開始治文學,并非僅因錢玄同的請求,更多的倒是在圓他的年輕時的救民報國的夢想。這正回應了他在文章開頭提到的年輕時候做過許多夢,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由來。
[問題]那么他都有哪些夢呢?
(學生總結)
學洋務 改變命運
攻醫學 救國救已
治文藝 改變精神
? 點撥? 而這三個夢反應了作者的不斷追求,但這些人生的追求又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喚醒國民,改變祖國的命運,現在終于通過這個小說集來完成了。所以,作者寫這些小說是有著深厚的思想基礎的。那么總結一下,作者把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是:
(學生總結 投影)
(1)是為慰藉戰友,使之不憚于前驅的吶喊助陣
(2)是為了喚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們起來抗爭,而發出戰斗的呼喊;
[小結]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清楚地知道了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而圍繞著《吶喊》的由來作者也講述了他的思想發展過程,那就是從年輕時的好夢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奮起的吶喊。從作者好夢、寂寞、吶喊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憂國憂民思想一直都沒有變,用作者的《自題小像》中的一句話可以鮮明地體現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薦軒轅。
三、[總結]這節課我們重點分析了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和作者寫作這些小說的緣由,在分析中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魯迅先生的思想發展歷程。這是這節課的一個重點,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學著從關鍵的詞句入手來分析解決問題,這才是最重要的。
《吶喊》自序—— 篇7
魯迅
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后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并不以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于質鋪和藥店里,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柜臺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柜臺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里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柜臺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回家之后,又須忙別的事了,因為開方的醫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藥引也奇特;冬天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對的,結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辦到的東西。然而我的父親終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 N進K學堂去了,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我的母親沒有法,辦了八元的川資,說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為那時讀書應試是正路,所謂學洋務,社會上便以為是一種走投無路的人,只得將靈魂賣給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況伊又看不見自己的兒子了。然而我也顧不得這些事,終于到N 去進了K學堂了,在這學堂里,我才知道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生理學并不教,但我們卻看到些木版的《全體新論》和《化學衛生論》之類了。我還記得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于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于西方醫學的事實。
因為這些幼稚的知識,后來便使我的學籍列在日本一個鄉間的醫學專門學校里了。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學的方法,現在又有了怎樣的進步了,總之那時是用了電影,來顯示微生物的形狀的,因此有時講義的一段落已完,而時間還沒有到,教師便映些風景或時事的畫片給學生看,以用去這多余的光陰。其時正當日俄戰爭的時候,關于戰事的畫片自然也就比較的多了,我在這一個講堂中,便須常常隨喜我那同學們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在東京的留學生很有學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業的,但沒有人治文學和美術;可是在冷淡的空氣中,也幸而尋到幾個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須的幾個人,商量之后,第一步當然是出雜志,名目是取 "新的生命"的意思,因為我們那時大抵帶些復古的傾向,所以只謂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隱去了若干擔當文字的人,接著又逃走了資本,結果只剩下不名一錢的三個人。創始時候既已背時,失敗時候當然無可告語,而其后卻連這三個人也都為各自的運命所驅策,不能在一處縱談將來的好夢了,這就是我們的并未產生的《新生》的結局。
我感到未嘗經驗的無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當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來想,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
然而我雖然自有無端的悲哀,卻也并不憤懣,因為這經驗使我反省,看見自己了;就是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驅除的,因為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我沉入于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來也親歷或旁觀過幾樣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為我所不愿追懷,甘心使他們和我的腦一同消滅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卻也似乎已經奏了功,再沒有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S會館里有三間屋,相傳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樹上縊死過一個女人的,現在槐樹已經高不可攀了,而這屋還沒有人住;許多年,我便寓在這屋里鈔古碑。客中少有人來,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問題和主義,而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的消去了,這也就是我唯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搖著蒲扇坐在槐樹下,從密葉縫里看那一點一點的青天,晚出的槐蠶又每每冰冷的落在頭頸上。
那時偶或來談的是一個老朋友金心異,將手提的大皮夾放在破桌上,脫下長衫,對面坐下了,因為怕狗,似乎心房還在怦怦的跳動。
"你鈔了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著我那古碑的鈔本,發了研究的質問了。
"沒有什么用。"
"那么,你鈔他是什么意思呢?"
"沒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點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們正辦《新青年》,然而那時仿佛不特沒有入來贊同,并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我想,他們許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說: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于是我終于答應他也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從此以后,使一發而不可收,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托,積久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至于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于自己,卻也并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這樣說來,我的小說和藝術的距離之遠,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還能蒙著小說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機會,無論如何總不能不說是一件僥幸的事,但僥幸雖使我不安于心,而懸揣人間暫時還有讀者,則究竟也仍然是高興的。
所以我竟將我的短篇小說結集起來,而且付印了,又因為上面所說的緣由,便稱之為《吶喊》。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魯迅記于北京。
《吶喊》自序—— 篇8
魯迅
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后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并不以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于質鋪和藥店里,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柜臺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柜臺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里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柜臺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回家之后,又須忙別的事了,因為開方的醫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藥引也奇特;冬天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對的,結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辦到的東西。然而我的父親終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 N進K學堂去了,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我的母親沒有法,辦了八元的川資,說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為那時讀書應試是正路,所謂學洋務,社會上便以為是一種走投無路的人,只得將靈魂賣給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況伊又看不見自己的兒子了。然而我也顧不得這些事,終于到N 去進了K學堂了,在這學堂里,我才知道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生理學并不教,但我們卻看到些木版的《全體新論》和《化學衛生論》之類了。我還記得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于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于西方醫學的事實。
因為這些幼稚的知識,后來便使我的學籍列在日本一個鄉間的醫學專門學校里了。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學的方法,現在又有了怎樣的進步了,總之那時是用了電影,來顯示微生物的形狀的,因此有時講義的一段落已完,而時間還沒有到,教師便映些風景或時事的畫片給學生看,以用去這多余的光陰。其時正當日俄戰爭的時候,關于戰事的畫片自然也就比較的多了,我在這一個講堂中,便須常常隨喜我那同學們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在東京的留學生很有學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業的,但沒有人治文學和美術;可是在冷淡的空氣中,也幸而尋到幾個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須的幾個人,商量之后,第一步當然是出雜志,名目是取 "新的生命"的意思,因為我們那時大抵帶些復古的傾向,所以只謂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隱去了若干擔當文字的人,接著又逃走了資本,結果只剩下不名一錢的三個人。創始時候既已背時,失敗時候當然無可告語,而其后卻連這三個人也都為各自的運命所驅策,不能在一處縱談將來的好夢了,這就是我們的并未產生的《新生》的結局。
我感到未嘗經驗的無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當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來想,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
然而我雖然自有無端的悲哀,卻也并不憤懣,因為這經驗使我反省,看見自己了;就是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驅除的,因為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我沉入于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來也親歷或旁觀過幾樣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為我所不愿追懷,甘心使他們和我的腦一同消滅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卻也似乎已經奏了功,再沒有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S會館里有三間屋,相傳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樹上縊死過一個女人的,現在槐樹已經高不可攀了,而這屋還沒有人住;許多年,我便寓在這屋里鈔古碑。客中少有人來,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問題和主義,而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的消去了,這也就是我唯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搖著蒲扇坐在槐樹下,從密葉縫里看那一點一點的青天,晚出的槐蠶又每每冰冷的落在頭頸上。
那時偶或來談的是一個老朋友金心異,將手提的大皮夾放在破桌上,脫下長衫,對面坐下了,因為怕狗,似乎心房還在怦怦的跳動。
"你鈔了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著我那古碑的鈔本,發了研究的質問了。
"沒有什么用。"
"那么,你鈔他是什么意思呢?"
"沒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點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們正辦《新青年》,然而那時仿佛不特沒有入來贊同,并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我想,他們許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說: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于是我終于答應他也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從此以后,使一發而不可收,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托,積久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至于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于自己,卻也并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這樣說來,我的小說和藝術的距離之遠,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還能蒙著小說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機會,無論如何總不能不說是一件僥幸的事,但僥幸雖使我不安于心,而懸揣人間暫時還有讀者,則究竟也仍然是高興的。
所以我竟將我的短篇小說結集起來,而且付印了,又因為上面所說的緣由,便稱之為《吶喊》。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魯迅記于北京。
《吶喊》自序—— 篇9
閱讀指導設想
本文是魯迅先生為他的第一部小說集《吶喊》所寫的序言。“自序”既回顧了作者從19世紀末到“五四”時期的生活經歷,又表明了他思想發展的過程,還反映了作者的文藝觀點與創作態度。因此,《<吶喊>自序》是全面了解《吶喊》的一把鑰匙,也是魯迅前期思想發展的小傳。
本文雖是課內自讀課文,課時又少,但不宜過于粗泛,應注意把握好學生自讀與教師啟發、點撥的關系,力求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較深入的理解。設想圍繞文章內容的理解,精心設計幾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在課上讓學生帶著這幾個問題認真閱讀課文、認真思考。然后分小組討論,最后師生共同完成對課文內容的分析。教師在啟發、點撥時應重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中關鍵詞、句的含義。由于在學習本文之前,學生已經接觸過不少魯迅作品,對魯迅的思想也已有所了解,因此;教學過程 中可適當聯系過去學過的魯迅作品(如分析魯迅棄醫從文這一部分,可聯系《藤野先生》的有關部分。)這些內容要根據實際情況取舍。
本文內容豐富,有些文字較深,加之學生生活閱歷淺,歷史背景不熟悉,閱讀起來確有不少困難。所以適當疏通文字、補充介紹背景知識是必要的,沒有這一步,很難談到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但補充介紹不宜過多過雜,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學內容龐雜臃腫。針對高中學生的實際,上述工作可作為預習作業 ,讓學生通過查找有關資料和聯系學過的魯迅作品,在課上介紹有關背景(教師訂正補充);通過查閱字典、詞典疏通字詞。(教師在課上抽查)
自讀重點和難點
讀懂這篇文章,重點應弄清“魯迅為什么要創作《吶喊》”以及“為什么而‘吶喊’”這兩個緊密相關的問題。而其中關鍵則是把握住生活經歷、思想變化、《吶喊》成因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本文的難點有三:1.怎樣看待魯迅在“好夢”破滅后思想情感上發生的變化和與此相關的一些言行。2.如何理解“金心異”與魯迅的一番談話。3.魯迅寫文“吶喊”,為什么要聽“將令”。
指導過程和步驟
本文的教學目的應以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魯迅的思想發展過程、文藝觀點及其創作態度為主,努力培養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和段落,深入理解其內涵,從而把握全篇主旨的能力。
一、概括魯迅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情況。(可整理列成下表)
地 點 經 歷 思想變化
紹 興 父親病故 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南 京 走異路、逃
異地,去尋求 追求新知。
別樣的人們。
仙 臺 學 醫 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
東 京 棄醫從文 改變國人的精神
籌辦《新生》 無聊、悲哀、寂寞;
流產 促使自己反省。
北 京 親歷和旁觀 沉入于國民中,回到
過更寂寞更 古代去;不再慷慨激昂。
悲哀的事;鈔
古碑
和金心異 希望不能抹殺,須聽
談話 將令,慰藉在寂寞里
奔馳的猛士。
二、魯迅為什么要學醫?后來又為什么要棄醫從文?
提示:魯迅父親的患病和亡故,促使魯迅學醫以救治像他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這是他第一個美好的“夢”。在仙臺學醫看到戰爭畫片,出于對同胞麻木的激憤和悲哀,了解到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于是提倡文藝運動,棄醫從文,產生了一個新的“夢”。
三、籌辦《新生》失敗后,魯迅的思想狀況如何?
提示:一方面感到“未嘗經驗的無聊”、“悲哀”和“寂寞”——暗示著社會和國民如一潭死水,投入一塊石子,激不起半點漣漪;另一方面,終于看清楚自己“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魯迅當時同樣具有青年人的特點:有熱情、有勇氣、有闖勁;血氣方剛,激昂慷慨。但往往對自己、對當時的社會現實估計過高,對中國社會的復雜性和中國國民的劣根性,認識還不深刻。
四、作者為什么要“沉入于國民中,回到古代去”?這種“麻醉法”真的奏效了嗎?
提示:因為現實使作者感到“太痛苦”,而“后來”又“親歷或旁觀過幾樣更寂寞更悲哀的事”,“于是”作者“用了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然而這“麻醉法”并未真正奏效,魯迅并沒有徹底消沉下去。第10段“但我的麻醉法卻也似乎已經奏了功”一句中的“似乎”二字,即是明證。
魯迅此時的苦悶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所帶來的時代的苦悶;魯迅此時的沉默,正是他在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折時期所作的艱苦思考與探索的體現。它孕育著后來的《吶喊》,是暴風雨來臨前的沉寂,而不是幻想破滅后的絕望。此時的魯迅只是不再像青年時那樣“慷慨激昂”了,他開始以一種更實際、更冷靜、更清醒、更深刻的態度來觀察社會人生、來思考國家和民族的前途。
課文第11段對“縊死過一個女人的槐樹”、“古碑”和“冰冷的槐蠶”等幾處景物的描寫,主要是為了襯托魯迅當時苦悶深沉的內心世界。
小結: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看到社會的黑暗和現實的冷酷最終使魯迅的一個又一個“夢”破滅了。然而,通過作者對自身思想發展歷程的深刻剖析,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貫串于其中的那種不斷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那種上下求索的執著、痛苦與艱辛。因此,可以認為:魯迅在文章開頭所說的“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就是指他年輕時候強烈的、執著的救國救民的理想。
五、魯迅寫作《吶喊》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金心異的來訪,對魯迅的思想影響。
關鍵在于讀懂第19—21段三段文字。要弄清作者通過設喻所要說明的道理是什么(可以采取教師說出喻體、學生說出本體的方式)。
①“鐵屋子”用來比喻黑暗的、禁錮得極為嚴密的舊中國。
②“熟睡的人們”用來比喻處在長期封建專制統治之下的愚昧、麻木的國民。
③“大嚷起來”用來比喻為喚醒廣大民眾而發出的“吶喊”。
④“毀壞這鐵屋”用來比喻摧毀這黑暗的舊世界。
第19段表明魯迅曾經確信舊世界萬難摧毀這樣一種觀點;第20段表明金心異確信摧毀舊世界的希望在于將來的觀點。閱讀21段,首先要確切認知幾個關鍵詞語的含義。“確信”指的是上文所說的“鐵屋子”的萬難破毀;“必無”和“可有”也是承上文所說,“必無”說的是鐵屋子的破毀無望;“可有”說的是鐵屋子可能有破毀的希望,而金心異認為幾個人既然起來,就不能說決沒有希望。因此;這一段始終都在討論舊世界的摧毀,有無可能,而不是或說不上什么魯迅對于將來革命必勝的信念。其次本段是一個多重復句,可以通過確認句子的構成以更好地掌握句子的含義。第一層應劃在“于是”之前,是因果關系;第二層“然而”是個轉折,這一“轉”到哪為止?看來從“然而”到“可有”都是這轉折的后一部分,這個分句對前面一個分句的“確信”有所否定,這種否定的結果,就成為下面答應做文章的原因了。經過這樣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魯迅的這幾句話,反映了他對自己勇于否定,反映了他探討問題時一貫的科學態度。
(2)金心異的來訪是不是魯迅寫作《吶喊》的真正緣由呢?
僅從文章第21段來看,魯迅寫作《吶喊》確乎是在與金心異的一番傾談之后開始的。但這并不是寫作《吶喊》的真正緣由,而僅僅是促成魯迅揮筆上陣的一個契機,一個外因。真正的、根本的緣由,應該是通過分析第1—第11段所得出的結論,即魯迅堅定執著地探尋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這一點魯迅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忘卻,這是寫作《吶喊》的最本質的緣由。正如文章第1段所說,“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六、魯迅為什么要“聽將令”?
提示:(1)閱讀第22段。魯迅此時的“吶喊”有別于籌辦《新生》時的激昂慷慨。因為他經歷了從“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自覺地發展到“聽將令”而“吶喊”的艱苦歷程。深切感到自己所經歷過的如“大毒蛇”般“纏住了”自己“靈魂”的那種“寂寞的悲哀”是不能“忘懷”的,更不能讓那些“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也如我年輕時一樣感悲哀與寂寞,因此要為“猛士”吶喊,使他們“不憚前驅”。此時的吶喊帶有明確的目的性,是遵從革命先驅者的意愿的“吶喊”,所以魯迅將此稱為“須聽將令”。這表明魯迅的思想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開始自覺地以文藝為武器,為撻伐黑暗殘酷的反動統治而戰斗,開始成為為猛士的前驅而奮力“吶喊”的無畏戰士。也正因為魯迅聽從“將令”,寫“遵命文學”,才使得《吶喊》永遠放射著熠熠不滅的光輝。
七、閱讀第23段。聯系對第22段的分析,體會這段每句話的含義。
魯迅在這一段中,以含蓄的筆法反映出自己為社會、為人生的文藝觀和創作態度;表現出一位偉大作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自序”開頭是全文的總綱,起統領全文的作用;在全文收束時又說,“又因為上面所說的緣由,便稱之為《吶喊》”。作者頗具匠心地運用開篇點題和卒章照應的方法,道出了本文的寫作目的。
《吶喊》自序—— 篇10
《吶喊》自序
魯 迅
[學習目標]
了解魯迅的思想發展過程
理解寫作《吶喊》的緣由及命名為"吶喊"的原因
學會從關鍵的詞句入手分析解決問題
學習重點: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
學會從關鍵詞句入手分析解決問題
一、導入 新課:
現代社會信息量特別巨大,知識浩如煙海,我們在獲取知識的時候必須有所選擇,不可能把每一本書都看一遍,要想了解一本書的內容,就要看書前面的序言,序言有的是作者請別人寫的,它可以告訴我們書的內容,有的是作者自己寫的,它可以告訴我們寫書的宗旨和經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自己為他的小說集《吶喊》寫的序言--《〈吶喊〉自序》。(投影 題目、作者)
初中時學習過魯迅先生的哪些小說?(《故鄉》、《社戲》、《孔乙己》等)這些小說 都選自魯迅先生的同一個小說集《吶喊》。(參看注釋1)
二、新授
既然"自序"一般多說明寫書的宗旨和經過,那么魯迅先生寫《吶喊》的宗旨又是什么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 :"吶喊"是什么意思?(大聲呼喊助威)由此看來,魯迅先生也是在給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給誰助威呢?請從課文中找出依據。?問題
(學生找出并讀)
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投影這段文字)
他是在給這些猛士吶喊助威,那么,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 引導?
[點撥]《紀念劉和珍君》、《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關于猛士和中國的脊梁的文字(為祖國獻身,為未來奮斗的人)
? 魯迅先生又說,他的吶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們不憚于前驅",為什么猛士"前驅"還會害怕?(討論)?引導
他們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前驅的?(寂寞里)?點撥?
"寂寞"的意思是孤獨冷清。猛士們為什么會是"寂寞"的呢??問題?
"寂寞"這個詞在文中出現好多次,把它們找出來。?點撥?
(學生找出并依次投影)
(1)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2)這是怎樣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3)這寂寞又一天一天長大的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
(4)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驅除的,因為這與我太痛苦。
(5)后來也親歷或旁觀過幾樣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為我所不愿追懷。
(6)至于自己,卻也并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問題]魯迅先生的"寂寞"是什么意思?也就是他所感到的(思考討論)
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由此可見,先生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無反應的悲哀。那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提示?
? 提示? 因為他曾經叫喊過,可最終失敗了,是什么事呢?
(辦《新生》)
[引導] 那么,他辦《新生》的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找出根據。
(改變國民的精神)
[引導]當時國民的精神是怎樣的?
(愚昧落后麻木)
[引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學醫的時候看的幻燈片)
[問題]那么,魯迅先生又為什么去學醫呢?從文中找出。
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助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國人對維新的信仰。
[點撥] 總結起來,他學醫的目的就是救民報國。可見,無論是最初的學醫,還是后來的治文學、辦《新生》他都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國救民的理想,可這理想最終還是沒能實現,在作者看來,不能實現的原因是什么呢?
? 分析? 除了自己主觀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國民的精神麻木,群眾不覺悟,對于吶喊既不贊同也不反對。所以在他看來,國民已經沒有了希望,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而猛士們的奮斗也正如我那里一樣,有熱情而國民沒有反應,所以前驅的猛士是奔馳在寂寞里的。因此他們需要有人吶喊助威。
可是作者既然知道猛士也如我那時一樣,不會有什么結果,他為什么還要吶喊呢?? 引導?
(思想變化了。投影與錢玄同的對話)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灰,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嗎?"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子的希望。"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他之所謂可有,于是我終于答應他也做文章了。
如此看來作者能再次從事文學,全是因為錢玄同的鼓勵了,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 引導?
? :作者是否認為國民全無希望?是不是真的再也沒有年輕時的救民報國的思想了。從哪里可以看出,請找出來。?點撥
(投影)
(1)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在于將來。
(2)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
(3)但我的麻醉法卻也似乎已經奏了功。
? 點撥? 從這此詞語可以看出,作者重新開始治文學,并非僅因錢玄同的請求,更多的倒是在圓他的年輕時的救民報國的夢想。這正回應了他在文章開頭提到的年輕時候做過許多夢,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由來。
[問題]那么他都有哪些夢呢?
(學生總結)
學洋務 改變命運
攻醫學 救國救已
治文藝 改變精神
? 點撥? 而這三個夢反應了作者的不斷追求,但這些人生的追求又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喚醒國民,改變祖國的命運,現在終于通過這個小說集來完成了。所以,作者寫這些小說是有著深厚的思想基礎的。那么總結一下,作者把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是:
(學生總結 投影)
(1)是為慰藉戰友,使之不憚于前驅的吶喊助陣
(2)是為了喚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們起來抗爭,而發出戰斗的呼喊;
[小結]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清楚地知道了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而圍繞著《吶喊》的由來作者也講述了他的思想發展過程,那就是從年輕時的好夢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奮起的吶喊。從作者好夢、寂寞、吶喊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憂國憂民思想一直都沒有變,用作者的《自題小像》中的一句話可以鮮明地體現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薦軒轅。"
三、[總結] 這節課我們重點分析了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和作者寫作這些小說的緣由,在分析中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魯迅先生的思想發展歷程。這是這節課的一個重點,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學著從關鍵的詞句入手來分析解決問題,這才是最重要的。
《吶喊》自序—— 篇11
三.《吶喊》導學案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說。后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后更名為《鑄劍》),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
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了反映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欲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著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發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魯迅這一筆名。本篇塑造了一個反封建戰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吃人。同時,作者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吁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鮮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從而為整個中國新文學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篇藝術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作者用寫實主義手法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態特征。而且用象征主義的手法寫狂人含義雙關的表述,狂人對封建勢力所作的象征性描繪,將寫實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從而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是語言性格化。《狂從日記》使用的是現代文學語言。作者精心構思了一個“語言雜錯無倫次”的狂人。語言似雜亂而實敏銳,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道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性格化的語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實具象征意義的戰士形象。
《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終被封建社會所吞噬。作者抨擊了國民精神的麻木和社會對苦難者的漠視,同時對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銳的譴責。本篇的藝術特色之一在于結構嚴謹,先是開端,交待了環境和氣氛;其次發展,介紹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說中心——提示了社會的冷酷無情。小說謀篇布局,極富匠心。特色之二在于以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稱“我”——酒店小伙計耳聞目睹的情況來寫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劃、對話、經歷,都通過“我”的概括敘述來表現,由此塑造的人物,顯得真實可信,從而把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小說的語言也極精煉簡潔。作者刻畫的酒店掌柜、小伙計、短衣裳幫顧客、孩子們,眾多人物都是以簡練幾筆勾劃出來,惟妙惟肖。孔乙己結結巴巴地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辯解時,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竊書不能算偷”,將舊時代知識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畢現無余,令人嘆服!
《藥》是以19xx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義為背景,經過藝術加工和典型創造而寫成的。小說描寫了革命者流血犧牲而不被理解,他們的鮮血反被做成人血饅頭去醫治癆病這樣一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悲劇,發人深省的剖析了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歷史原因。本篇獨具匠心的采用了明暗雙線結構。一條明線寫華老栓為兒子治病:華老栓買人血饅頭,華小栓吃人血饅頭,華大媽上墳;一條暗線寫夏瑜的革命活動和犧牲。兩個一明一暗的悲劇交織起來,形成了一幅悲壯的圖景。作者精細的構思,突出體現在采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寫作手法。用“華”“夏”這兩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姓氏作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稱,其強烈深遠的意蘊極為豐富深長。全篇其實只是寫一個革命者犧牲事件的反面,通過一群不覺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來反射出革命者的慘烈。夏瑜被殺沒有明寫,而是從圍觀人的動作描寫中暗示出來;其被殺地點也分明點出為古□亭口,這正是秋瑾被害的紹興古軒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視死如歸的精神是通過牢卒和聽客們愚妄的反應反射出來的;其墳上的花圈則暗示:他的同志們仍在堅持斗爭。小說末尾以墳頭比喻闊人祝壽的饅頭,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遠令人警醒了。小說的全篇籠罩著濃重陰冷的氣氛,也是作者為突出人物和主題而成功營造出來的,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阿q正傳》
1、分析形象。
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的一個落后貧苦農民,是一個質樸、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農民,是“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 。阿q的性格是復雜的。主要的特征是精神勝利法。阿q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著名的、藝術成就最高的一個藝術典型。
2、阿q的精神勝利法及其表現。
精神勝利法,就是在現實社會中處于失敗者的地位,卻不正視現實,以妄自尊大等種種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勝利”。表現在:①妄自尊大;②自輕自賤;③欺凌弱者;④健忘;⑤忌諱缺點,甚至以丑為榮
3、如何評價阿q的革命?
兩方面分析評價:一、肯定阿q要革命,是被封建社會逼迫而去神往革命的。二、也夾雜著農民的狹隘報復,說明他還不覺悟。阿q的革命復雜性,基本上體現了農民革命的復雜性,提出了啟發農民覺悟、教育引導農民的重要性問題。
4、阿q“大團圓”結局揭示了什么?
有主、客觀原因。主觀上阿q實在糊涂,把搶匪等同于革命黨,揭示了啟發農民民主主義覺悟的重要性問題。客觀上,阿q是被由封建勢力變成的革命政府判決槍斃的,這就揭示了辛亥革命與封建勢力妥協、封建勢力篡奪革命勝利果實的歷史教訓。
5、阿q的典型意義。
① 阿q是一個“現代我們國人的靈魂”,是中國人的一面鏡子,具有針砭、改造國民劣根性的意義。②阿q的形象提出了國民革命中啟發農民和國民覺悟的重要性問題。③揭示了辛亥革命沒有充分依靠和發動農民群眾的歷史教訓。
6、魯迅對阿q抱怎樣的態度?
魯迅對阿q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
7、簡析趙太爺。
趙太爺是封建地主,中國封建宗法制下農村的土皇帝。他的性格是專橫、貪婪、狡猾、狠毒。
8、簡析《阿q正傳》對辛亥革命的描寫。
小說對辛亥革命是作為阿q活動的背景進行側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①與封建勢力妥協,革命果實被封建勢力篡奪。②辛亥革命沒有依靠和發動農民群眾。
10、簡析《阿q正傳》的主題思想。
其主題思想主要是由主人公阿q的形象意義所體現出來的,其內涵可概述于下:
①鞭撻阿q的精神勝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狀態和國民劣根性;②批判辛亥革命與封建勢力妥協,被封建勢力篡奪革命果實的不徹底性;③提出了在中國民主革命中啟發農民和國民覺悟的重要性。
魯迅在五四后的小說可分為兩大部分,即農民題材和知識分子題材:
(一) 農民題材
從《吶喊》中的《明天》、《風波》、《故鄉》、《阿q正傳》、《社戲》到《彷徨》中的《祝福》、《離婚》,魯迅從正反面,從各個角度、各個層次揭示了中國農民的思想、性格、命運。
《明天》中的單四嫂,喪夫之后,恪守婦道,遵循封建道德“夫死從子”的規矩,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兒子便是她的明天。因此,她起早貪黑,全心全意地撲在兒子身上。然而,不幸的是兒子也死了,單四嫂子在濃重的黑暗里盼望著“明天”,結果盼來了更大的不幸和痛苦,她是沒有明天的。
小說從單四嫂子的悲慘命運中,對封建制度發出了抗議。另一方面寫藍皮阿五之類的旁人,不是真正關心幫助她,而是想乘機揩油,沒有一個真正同情她,反映了人情的冷漠,從而啟發人們思考,什么才是中國農民和所有被壓迫者的明天。
《風波》通過七斤家庭的“辮子”風波,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農村的面貌。辛亥革命后,七斤因撐船進城,被革命黨人割掉了辮子,然而,辛亥革命割掉了群眾頭上的辮子,而沒有割掉封建制度,所以當張勛復辟,“皇帝要坐龍庭”的消息傳到這個封閉的小鎮時,給七斤一家帶來了巨大的不安,產生了巨大的動蕩。趙七爺穿起了“高興時才穿的寶藍色長衫”,放下了盤在頭頂的辮子,找七斤反攻倒算來了。然而風波很快就過去了,一切都處于平和、安靜之中。七斤依然撐船進城,六斤照樣裹起了小腳……
作品把辛亥革命后除掉一根辮子外,其他依然如故的農村封閉、落后、灰暗的氣氛表現了出來,從而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表現出啟蒙的重要意義。
《故鄉》是魯迅以自身1922年回故鄉搬遷為題材創作的。
小說通過“我”兒時的好朋友閏土的外貌到精神的變化,寫出了在多子、饑荒的影響和苛稅、兵、匪、官、紳的壓榨下,農民的苦痛與麻木。小說通過環境的變化來寫人的變化。
三十年前的少年閏土是一個在海風和陽光下勞動的小英雄,體格健壯,勤勞的雙手、充沛的精力和坦率的性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冬天,他會捕鳥;夏天,他白天到海邊拾貝殼,晚上到瓜田里看瓜。全篇寫得生動而有趣。
可是,三十年后,昔日的小英雄從靈魂到肉體都被封建勢力壓榨成一個麻木、痛苦的人。生活的艱難,使他感到“吃不夠”、“非常難”,但并不知道怎樣改變自己的生活。靈魂的麻木,使他見到昔日的朋友、兄弟,也會恭敬起來,叫了聲“老爺”,變成了一具木然的石像,造成了感情的隔膜。他相信迷信,窮到生活的最底層,可是還抱著一副香燭案,企求來世的好運,而不圖改變現狀。
作品從對三十年前的神異圖畫到三十年后的蕭瑟景象的描寫,表現了農民從精神到肉體的創傷。
小說結尾處作者寫道“世上本無所謂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這里的用法與《藥》里的“花環”一樣,是體現作者的理想的,作者希望尋找到一條農民解放的道路。
“閏土形象系列”──自從閏土形象出現之后,文學史上便出現了被束縛在土地上,家庭有沉重的包袱,生活的擔子異常艱難地挑在肩上的、思想已經極度麻木、無法解脫而又默默忍受壓迫的一群農民形象,如《春蠶》中的老通寶、《小二黑結婚》中的二諸葛、《白毛女》中的楊白勞等,這些人在性格上與閏土有著某種血親聯系。這便構成了一個形象系列。
《社戲》是魯迅小說中唯一描寫農民善良、淳樸、豪爽、真摯的美好性格的一面的小說。寫“我”如何在農村不受禮教束縛,不必再去讀孔孟的書,而和貧窮人家的孩子一起無憂無慮地玩耍、釣蝦子、看社戲、吃羅漢豆。有時他們也笑我,但總是關心保護我,表現了這些孩子善良、美好的心靈。也表現了魯迅對農民的愛。
(二) 知識分子題材
知識分子問題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問題之一,這一問題在魯迅的小說中(特別是《傷逝》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可以說,從辛亥革命前后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前夕這二十年的中國社會許多類型的知識分子的生活、命運和精神特點,在魯迅小說中得到生動的反映。
魯迅關于知識分子題材的小說中塑造了三類知識分子的形象:
【1】是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文人。這類知識分子在封建科舉制度下一心追求功名,深受科舉制度的毒害,如孔乙己、陳士成等。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個被封建科舉制度造出來的廢物。
《白光》中的陳士成和孔乙己一樣,都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和殉葬品。陳士成深受科舉考試制度的毒害,滿腦子只有“學而優則仕”的教訓,因而直到頭發花白,仍然幻想著踏著科舉考試的階梯望上爬。結果他的第十六次縣考依然落第。這次落第給了陳士成又一次沉重的打擊,使他過去的美夢都像“受潮了的糖塔一樣,剎時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然而,陳士成一面感嘆著自己的失敗,一面又把希望寄托在一個舊時迷信傳說上面,即地下有財富的地方會出現一種白光。他曾聽他的祖母說過,陳氏的祖宗曾經是巨富,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在這里埋著無數的銀子,有福氣的子孫一定會得到的。這時,陳士成仿佛聽到一個聲音“左彎右彎,前走后走,量金量銀不用斗”。接著就在眼前出現了一個白光的幻覺。于是他摸起鋤頭就挖,結果一無所獲,他仍然不甘心,又跑到山里去刨,終于掉在閃著白光的湖里淹死了。
陳士成和孔乙己雖然都是舊式封建教育的產物和科舉考試制度的犧牲品,但其社會地位和思想性格不盡相同。孔乙己是一個已經被社會踐踏在腳下的卑微可憐的人物,他雖然感到一生未撈到“半個秀才”是一件恥辱的事,但心中卻根本不再存在去獲取功名和富貴的奢望,他只是一個茍活者。而陳士成卻是一個利欲熏心的破落戶子弟,滿懷功名富貴的狂想,是一個名利狂。
作者通過孔乙己和陳士成這兩個知識分子的悲劇,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科舉考試制度的弊害及舊社會的冷漠;另一方面批判了他們的不覺悟,指出了他們走向悲劇道路的主觀原因。魯迅一方面揭露、批判他們深受毒害而不覺悟、麻木不仁;另一方面也對他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因為他們屬于靈魂被腐蝕掉、被吃掉的一類人。
【2】 是四銘、高爾礎等偽道學家
《肥皂》中的四銘是封建復古派或衛道者的形象。對于這類形象,魯迅則予以猛烈的抨擊。這些形象是屬于完全否定的形象,魯迅給予他們的是揭露、批判、諷刺和鞭撻。
【3】是辛亥革命時期到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作為現代知識分子,包括了呂維甫、魏連殳、子君、涓生等。他們是辛亥革命以后到五四落潮時期由叛逆而趨于彷徨和歧路中的知識分子形象。
魯迅小說中有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看/被看”模式;“離去----歸來----再離去”模式。
“離去----歸來----再離去”模式也稱為“歸鄉”模式。在這一模式的小說中,有《祝福》、《故鄉》、《在酒樓上》、《孤獨者》等,敘述者在講述他人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閏土的故事,呂緯甫、魏連殳的故事)的同時,也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影響,形成了一個復調。
《故鄉》中我的歸鄉尋夢——現實逐漸剝離、取代了想象中理想化了的神奇圖畫,——我由希望而絕望,再度遠走,完成了一個人生的循環。
《祝福》中我與祥林嫂的會面,使祥林嫂無意中扮演了靈魂審問者的角色,作為知識者的我則成為一個犯人,在追問下,招供出靈魂深處的淺薄和軟弱,并終于發現自我與魯鎮的傳統精神的內在聯系,最后的離去,就多少含有了對生存困境的逃避。
《在酒樓上》表明了知識分子無家可歸的懸浮感、漂泊感,與鄉土中國的“在”而“不屬于”的關系,表明了作者內心的蒼涼感。
《吶喊》自序—— 篇12
《吶喊》自序
魯 迅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選擇典型事例反映思想發展過崐程,以及夾敘夾議的寫法。
2.了解魯迅寫作《吶喊》的緣由,學習魯迅不斷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崐路的革命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抓住作者介紹《吶喊》這條線索,理清脈胳。
2.難點: 通過作者的歷程表現他的思想發展過程。
[教學時數]
課內自讀課文 兩課時
[教學步驟 ]
第 一 課 時
預習思考題:
1.本文在敘述中述說了幾個時期的事,這些事與《吶喊》的寫作有什么聯系?
2.作者有沒有發議論? 如果有,哪些是議論?
3.魯迅創作小說并結集命名為《吶喊》的緣由是什么?
詞語注釋:
*困頓:⑴勞累得不能支持。⑵生計或境遇艱難窘迫。P148注⑥
*奚落:用尖刻的話諷刺、嘲笑,使人難堪。P149注③
小康: 指家庭經濟比較寬裕。P148注⑤
隨喜: 佛教用語,原意是隨著別人參拜佛殿或做善事,這里是跟隨別人一崐起活動的意思。P150注②
久違: 好久沒見。P150注③
不名一錢: 沒有一文錢。名: 占有。P151注③
曲筆: 這里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實情況的一種寫法。P154注③
憤懣: 氣憤;抑郁不平。
解題:
我們學過或將來要學魯迅的小說《孔乙己》、《故鄉》、《一件小事》、崐《藥》、《社戲》、《阿Q正傳》、《狂人日記》、《祝福》,除《祝福》(收崐集在《彷徨》)外,都收集在《吶喊》里,《吶喊》一共收集魯迅小說14篇。崐《吶喊》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另外,還有兩部小說集《彷徨》和《故事新崐編》。
寫作《吶喊》這一時期,正值"五四"新文化運動高峰,經歷了對中國長崐期深刻觀察和思考的魯迅,懷著強烈的反對舊文化、反對舊道德的激情,積極崐地投入了這一劃時代的偉大運動,創作了雜文、詩歌、小說等許多輝煌的新文崐學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白話小說,"多取材于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們,意在崐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引自魯迅《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以其震撼人崐心的光輝思想和高超精湛的藝術技巧,充分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并使作者崐贏得了不朽的世界聲譽。1922年12月3日,《吶喊》集結成書前,作者寫了這崐篇《自序》。它成為人們了解和研究魯迅的最重要的資料之一。
本文是這部小說集的序言,魯迅在這篇序言中,通過回顧自己從19世紀末崐到五四時期的經歷、自己的思想發展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歷程,說明了寫作崐《吶喊》的緣由及《吶喊》的主題,也反映了作者的觀點。
在藝術上,《〈吶喊〉自序》別開生面,獨具一格,不同于一般書序的寫崐法。娓娓而談,侃侃有議,在夾敘夾議中述說了自己的經歷,表達了自己的社崐會觀點和文學觀點,成為一篇杰出的散文。
"自序"指作者為自己的著作所寫的序文。
課文簡析: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19世紀末到五四時期,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思想發展崐歷程。
第一層(1自然段)總括全文,點明創作《吶喊》的緣由。
《吶喊》的緣由是青年時代的許多"夢"。"夢"是理解全文的關鍵──崐即全文的"文眼"。是指魯迅在青年時代對革命思想的追求,對社會前進道路崐的探求,對光明富強的中國的憧憬,而這些都像夢幻一樣未能實現。回首往事,崐固然可因未荒廢時光,內心無愧而"歡欣",卻也難免因無人理解而"寂寞"。崐但是,不管怎樣,那救國救民的愿望在作者心中縈繞,那"我以我血薦軒轅"崐的壯志使作者心潮難平。當反帝反封建的戰斗號角吹響的時候,那長期埋藏在崐心底的理想和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就成為投入新的戰斗的動力,并凝結成為崐革命的文藝作品,這就是《吶喊》的緣由。
第二層(2─10自然段)回顧過去的生活經歷和思想變遷,著重敘述棄醫從崐文的經過,具體說明"夢"的產生和破滅的過程。
應該根據地點的變換,來整理作者的生活經歷,從中看出他的思想發展過崐程。(選用典型事例)
1.紹興父親患病: 反映作者飽嘗世態炎涼,痛恨黑暗的社會,埋下后來學崐醫的種子。(選用典型事例)
2.南京求學: 反映了作者學習西方科學,接受進化論啟蒙,促成他選擇學崐醫,以醫學治療國民身體疾病,促進維新的思想。(選用《全體新論》《化學崐衛生論》等課程)
3.仙臺學醫: 表現作者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認識到第一要著是要改變國崐民的精神,決心用文藝作武器喚起民眾。(突出一次時事畫片放映情景)
4.東京治文: 表現作者善于解剖自己,克服知識分子單憑熱情,只信自己崐輕視民眾的思想,認識到救國救民的大業,需要團結很多的人。(選用《新生》崐雜志流產一事)
在這一部分中,先寫父親患病一事,再寫上南京求學,學習西方自然科學崐知識,接受進化論思想的啟蒙,促成他抉擇學醫,并由此而形成了一個美好的崐"夢": 平時治病救人,戰時從軍報國,一面又能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崐──表現出他青年時代救國救民的熱情。仙臺學醫只選了一個最集中、最強烈崐的鏡頭──一次時事畫片放映情景,它是作者回憶中再不能忘卻的一件事,正崐是這件事給了作者以強烈的刺激,形成了他對"國民性"弱點的認識,促使他崐棄醫從文──第一個"夢"破滅了,第二個"夢"產生了。
棄醫從文這一行動,標志著魯迅思想發展的重大進步,說明他早期的愛國崐主義思想已經提高到更加自覺的階段,他已經把人民群眾的覺悟與祖國的前途崐緊密地聯系起來,而且決心著手做提高人民群眾覺悟的工作。按照魯迅當時的崐認識,認為文藝對改變人們的精神狀態的作用最大,于是他開始提倡新文藝運崐動。然而,那時社會上像魯迅這樣的革命民主主義者還是少數,在一般知識分崐子中,如魯迅那樣決心從事新文藝運動的更是寥若晨星。因此,周圍的空氣是崐冷淡的,他得不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志,熱烈的愿望得不到人們積極的響應。崐但他還是克服重重困難,籌辦《新生》雜志,雜志的命名正表明魯迅催促"新崐的生命"的誕生的希望。結果,《新生》雜志流產了,他的美好的"夢"又一崐次遭到破滅,使魯迅感到寂寞痛苦。然而他并不怨天尤人。痛苦的經驗,促使崐他嚴格地解剖自己,認識到"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救國崐救民的大業,要團結很多人,決不是一個人振臂一呼所能成功的,因此克服了崐知識分子單憑熱情的弱點。
作者為什么具體敘述他當時那種寂寞悲哀的心情?
因為他當時的心情,與后來《吶喊》的創作密切有關。后來《吶喊》所反崐映的許多重大問題: 舊社會的積弊、國民性的弱點、辛亥革命的教訓等,幾乎崐都在這種"寂寞和悲哀"的沉默之中進行了思考和探索。這是好"夢"破滅與崐勇猛戰斗之間的過渡,是爆發前蓄積力量的沉默,正是《吶喊》創作的重要醞崐釀準備。著重記敘當時的心情,可以幫助讀者更清晰地把握《吶喊》產生的過崐程。
憙拑
第 二 課 時
第二部分(11─20自然段)介紹寫作《吶喊》的緣由、經過和為革命而創作的文崐藝觀點、創作態度。
第一層(11─17自然段)創作小說的動機。
5.北京S會館抄古碑: 環境描寫烘托了作者在辛亥革命失敗以后寂寞、苦崐悶但不悲觀的心境,這是冷靜分析、深刻思索的時期。
6.北京朋友索稿: 詳寫寓意深刻的關于"鐵屋子"的對話,生動反映了十崐月革命給魯迅以"新世紀的曙光",認識到喚起民眾,就能毀壞鐵屋子,從此崐他就投入到反封建的洪流中去。這就是五四時期魯迅的思想情況。
從以上魯迅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發展大致經過: 敇抉擇學醫,崐敇治病救人;棄醫從文,救治麻木;悲哀沉默,思想孕育;披掛上陣,吶喊戰斗崐四個階段,而貫穿于其中的,則是他不斷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崐精神。要實現救國救民的美"夢",喚醒沉睡的大眾,正是《吶喊》的由來。崐 第二層(18─20自然段)說明創作《吶喊》的指導思想,對小說能成集的心崐情和小說集《吶喊》的命名。
創作是為慰藉猛士而發出吶喊,當然須聽將令,這就是作者創作的指導思崐想。
先交代一下從寂寞到吶喊的變化,并非"不能已于言",就是說,年青時崐候經歷了提倡文藝運動的"夢",破滅以后,已處于寂寞之中。在寂寞之中開崐始動筆,為什么"仍不免吶喊幾聲"? 就因為"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崐和悲哀"。不是要慰藉自己年青時候做過的"夢",而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崐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有前軀"。(不畏懼向前沖鋒)
"聽將令"魯迅在另一篇文章里有解釋,是指"那時革命的前軀者的命令,崐也是我自己愿意遵奉的命令,決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揮刀"。崐(《〈自選集〉自序》
"聽將令"反映到現實里,產生了顯著的效果──"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崐寫出了積極的因素。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吶喊》含義的兩個方面:
1.為了驚醒精神麻木的人們,使他們起來抗爭,而發出的戰斗的吶喊;
2.為勇猛的革命前軀助威幫陣的呼喊。(出于魯迅的謙虛)
小結:
一、圍繞中心,按時間順序選擇典型事例反映思想發展過程:
作者抓住《吶喊》緣由這條線索,敘述了作者生活道路和思想發展過程,崐這條線索即是: 好夢──寂寞──吶喊(敘事線索)
以"夢"的產生、破滅為線索,這樣就使文章的中心明確,重點突出,體崐現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二、夾敘夾議:
本文是按作者經歷的幾個階段進行敘述,所以以記敘為主,但作為序言,崐要說明小說創作的動機、意圖,自然離不開議論。本文議論主要有三種形式:
1.在敘事的關鍵地方作畫龍點睛的議論
寫父親的病,說"在敁侮蔑敋里接了錢";寫上南京求學"仿佛是敁走異路,逃崐敁異地敋";學洋務是"將靈魂敁賣敋給洋鬼子"。這些敘事已透露了當時社會的世態崐炎涼,而作者在記敘之中又特意在兩段敘事的聯結處,加入幾句承上啟下的議崐論: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崐人真面目"寥寥數語,使敘述中所含意思更加顯豁。
2.記錄作者的思想變化的感受的議論
它往往交織在敘事中,但由于它更多的是作者歷史上思想認識的結論,所崐以應該說主要是議論。如: 記敘看時事畫片刺激后寫的一段話,把棄醫從文的崐原因和啟蒙主義文學觀揭示得很透辟,論述了醫治身體的病和醫治精神的病的崐關系。又如毀壞鐵屋子爭論后的一段話,更是鮮明的議論,結論是: 希望是不崐能抹殺的。
3.總結性的議論
結尾處對《吶喊》和文學革命的關系論說。這段議論旗幟鮮明,闡述精辟,崐落在文章的結穴處,是全文敘事的理論歸結。議論的末句,又與文章第一句自崐然呼應。
三、比喻貼切,寓意深遠
關于鐵屋子的爭論:
鐵屋子: 比喻黑暗濃重的舊社會,極深刻地說明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示眾的材料看客: 比喻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們。
置身于毫無邊際的荒原: 比喻叫喊于生人中卻毫無反響而感到狐獨。
聽將令: 比喻適應新民主主義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
大毒蛇: 比喻寂寞如何纏住了靈魂。
作業 :
[思考和練習]第三題。
《吶喊》自序—— 篇13
《吶喊》自序
魯 迅
[學習目標]
了解魯迅的思想發展過程
理解寫作《吶喊》的緣由及命名為"吶喊"的原因
學會從關鍵的詞句入手分析解決問題
學習重點: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
學會從關鍵詞句入手分析解決問題
一、導入 新課:
現代社會信息量特別巨大,知識浩如煙海,我們在獲取知識的時候必須有所選擇,不可能把每一本書都看一遍,要想了解一本書的內容,就要看書前面的序言,序言有的是作者請別人寫的,它可以告訴我們書的內容,有的是作者自己寫的,它可以告訴我們寫書的宗旨和經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自己為他的小說集《吶喊》寫的序言--《〈吶喊〉自序》。(投影 題目、作者)
初中時學習過魯迅先生的哪些小說?(《故鄉》、《社戲》、《孔乙己》等)這些小說 都選自魯迅先生的同一個小說集《吶喊》。(參看注釋1)
二、新授
既然"自序"一般多說明寫書的宗旨和經過,那么魯迅先生寫《吶喊》的宗旨又是什么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 :"吶喊"是什么意思?(大聲呼喊助威)由此看來,魯迅先生也是在給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給誰助威呢?請從課文中找出依據。?問題
(學生找出并讀)
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投影這段文字)
他是在給這些猛士吶喊助威,那么,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 引導?
[點撥]《紀念劉和珍君》、《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關于猛士和中國的脊梁的文字(為祖國獻身,為未來奮斗的人)
? 魯迅先生又說,他的吶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們不憚于前驅",為什么猛士"前驅"還會害怕?(討論)?引導
他們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前驅的?(寂寞里)?點撥?
"寂寞"的意思是孤獨冷清。猛士們為什么會是"寂寞"的呢??問題?
"寂寞"這個詞在文中出現好多次,把它們找出來。?點撥?
(學生找出并依次投影)
(1)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2)這是怎樣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3)這寂寞又一天一天長大的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
(4)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驅除的,因為這與我太痛苦。
(5)后來也親歷或旁觀過幾樣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為我所不愿追懷。
(6)至于自己,卻也并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問題]魯迅先生的"寂寞"是什么意思?也就是他所感到的(思考討論)
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由此可見,先生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無反應的悲哀。那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提示?
? 提示? 因為他曾經叫喊過,可最終失敗了,是什么事呢?
(辦《新生》)
[引導] 那么,他辦《新生》的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找出根據。
(改變國民的精神)
[引導]當時國民的精神是怎樣的?
(愚昧落后麻木)
[引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學醫的時候看的幻燈片)
[問題]那么,魯迅先生又為什么去學醫呢?從文中找出。
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助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國人對維新的信仰。
[點撥] 總結起來,他學醫的目的就是救民報國。可見,無論是最初的學醫,還是后來的治文學、辦《新生》他都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國救民的理想,可這理想最終還是沒能實現,在作者看來,不能實現的原因是什么呢?
? 分析? 除了自己主觀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國民的精神麻木,群眾不覺悟,對于吶喊既不贊同也不反對。所以在他看來,國民已經沒有了希望,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而猛士們的奮斗也正如我那里一樣,有熱情而國民沒有反應,所以前驅的猛士是奔馳在寂寞里的。因此他們需要有人吶喊助威。
可是作者既然知道猛士也如我那時一樣,不會有什么結果,他為什么還要吶喊呢?? 引導?
(思想變化了。投影與錢玄同的對話)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灰,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嗎?"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子的希望。"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他之所謂可有,于是我終于答應他也做文章了。
如此看來作者能再次從事文學,全是因為錢玄同的鼓勵了,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 引導?
? :作者是否認為國民全無希望?是不是真的再也沒有年輕時的救民報國的思想了。從哪里可以看出,請找出來。?點撥
(投影)
(1)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在于將來。
(2)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
(3)但我的麻醉法卻也似乎已經奏了功。
? 點撥? 從這此詞語可以看出,作者重新開始治文學,并非僅因錢玄同的請求,更多的倒是在圓他的年輕時的救民報國的夢想。這正回應了他在文章開頭提到的年輕時候做過許多夢,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由來。
[問題]那么他都有哪些夢呢?
(學生總結)
學洋務 改變命運
攻醫學 救國救已
治文藝 改變精神
? 點撥? 而這三個夢反應了作者的不斷追求,但這些人生的追求又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喚醒國民,改變祖國的命運,現在終于通過這個小說集來完成了。所以,作者寫這些小說是有著深厚的思想基礎的。那么總結一下,作者把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是:
(學生總結 投影)
(1)是為慰藉戰友,使之不憚于前驅的吶喊助陣
(2)是為了喚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們起來抗爭,而發出戰斗的呼喊;
[小結]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清楚地知道了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而圍繞著《吶喊》的由來作者也講述了他的思想發展過程,那就是從年輕時的好夢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奮起的吶喊。從作者好夢、寂寞、吶喊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憂國憂民思想一直都沒有變,用作者的《自題小像》中的一句話可以鮮明地體現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薦軒轅。"
三、[總結] 這節課我們重點分析了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和作者寫作這些小說的緣由,在分析中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魯迅先生的思想發展歷程。這是這節課的一個重點,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學著從關鍵的詞句入手來分析解決問題,這才是最重要的。
《吶喊》自序—— 篇14
教案示例一
教學目標
1.了解魯迅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過程;
2.理解寫作《吶喊》的緣由及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
教學重點
魯迅自身經歷與其思想發展的歷程
教學難點
魯迅嚴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認識作者寫作《吶喊》的緣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初中曾學過魯迅的哪些小說?(《故鄉》、《社戲》、《孔乙己》等) 這些小說選自哪一個小說集?(《吶喊》)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共收集短篇小說14篇(第一版是15篇,包括《不周山》。)1922年12月,魯迅為自己的這個集子寫了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吶喊》自序)。
二、簡介“序”
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請大家齊讀“自讀提示”前三句話。
提示已講得很清楚,序言,是寫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為說明寫書的目的和經過。而魯迅的這篇序言中,魯迅通過敘述自己的經歷來反映思想發展過程,并說明寫作《吶喊》的緣由,這正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三、分析課文
1.引出“夢”
問:緣由即來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吶喊》的來由?
明確:開頭部分:“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問:是什么的“一部分”?
明確:“我年輕時候曾做過許多夢”的一部分。
問:這里“夢”指的是什么?
明確:指作者年輕時候的理想和追求。
問:為何理想叫做“夢”呢?
明確:由于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實現,所以后來回憶起來,就如同夢幻一般。
問:年輕時的魯迅曾做過哪些夢?
師:夢的產生是與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發展密切聯系、相互影響的。我們先來看文中敘述了作者怎樣的生活經歷,思想又是如何發展的呢?請對照下面的表格看課文,給大家兩分鐘時間,找出地點并概括其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
2.根據課文內容,填表說明作者的生活經歷與思想發展的過程。(用投影復片)
地點
生活經歷
思想發展
紹興
侍親疾
先請一學生找出文中地點:紹興、南京、仙臺、東京、北京,再請學生自讀課文填寫生活經歷、思想發展,學生大體完成后再討論明確具體內容。(具體內容見下,學生概括恰當的少講評,概括不到位的作指導)
(1)紹興 侍親疾 看透世態,想走異路
問:在紹興的四年,作者做了什么?
明確:幾乎是每天出入于質鋪和藥店,并尋找藥引。
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親,我們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為“侍病父”或“侍親疾”。這段生活經歷,魯迅的感受如何?
提示: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如何理解這幾句話?我們可結合魯迅的家庭情況。魯迅幼時家庭經濟比較寬裕,家里有四五十畝水田,并不愁生計。但十三歲那年,家庭突遭變故,祖父因科舉案件下獄,繼之而來的是父親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頓,只得靠典當衣服首飾來換錢給父親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錢,昔日閏土眼中的“少爺”遭到了別人的歧視與白眼,倍感人間的冷漠,看透世態炎涼,于是想走異路,產生了第一個夢“學洋務” 。
(2)南京 求新知 選擇學醫,救民報國
在洋務學堂,魯迅所學課程有:格致(物理、化學)、算學、地理、歷史、繪圖、體操,并且看到了一些生理衛生之類的書。這些知識與作者在三味書屋中所學的《四書》《五經》中的孔孟之道相比較,都是新知識,因此在洋務學堂作者主要是探求西方新的知識,可概括為“求新知” 。
問:這些新的知識給作者的思想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明確:漸悟中醫是騙子,知道西方醫學能維新,于是去仙臺學醫,“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治的病人的疾苦,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因此我們可概括為“選擇學醫,救民報國”。
(3)仙臺 攻醫學 領悟要著,棄醫從文
在仙臺,作者主要攻讀西方醫學,初中學的《藤野先生》就是對仙臺學醫生活的回憶,作者回憶了最使他鼓舞,最使他感激的藤野先生。學醫之夢很美滿。魯迅后來為什么又動搖呢?
明確:原因是看時事畫片。領悟了要著,棄醫從文。
時事畫片的內容是日本人殺中國人,圍觀的是自己的同胞,這場景使魯迅受到極大震動,他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憤和悲哀,這使魯迅的學醫之夢徹底破滅,以此為轉折,樹立了新的夢想,提倡文藝,開始了新的人生,去東京,進行最初的文學活動。
(4)東京 搞文藝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在東京,魯迅為搞文藝從事了許多工作,文中主要敘述了辦雜志《新生》。《新生》的結局如何?(并未出版)
《新生》的失敗,給魯迅以沉重的打擊,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表示他那時心情的詞語:
悲哀、寂寞,并且進行了深刻的反省,看見自己“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
師:請大家思考:魯迅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的悲哀?
明確:客觀原因:國民精神麻木,群眾不覺悟,對于吶喊,既非贊同,也不反對。
主觀原因:對自己寄托希望過高,認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實際,青年人特有的狂熱病。
師:滿懷信心,滿懷希望地辦雜志,一旦希望破滅,那失望也是很深,很痛苦的。為了驅散這種痛苦與寂寞,魯迅采用了種種麻醉法,沉入于國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會館抄古碑。
(5)北京 抄古碑 苦悶沉默,思索追尋
抄古碑并沒有奏功(從“似乎”一詞可看出),從院子里有縊死過一個女人的槐樹和槐蠶是每每冰冷地落在頭頸上,可以看出當時居住的環境是冷靜、寂寞的。“客中少有人來”,生命在暗暗消去,可見魯迅沒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保持了沉默,“這也是我唯一的愿望”是一種自嘲,實際上是不愿如此沉默,可又不得不如此的無可奈何的苦悶。這種苦悶實際是奮斗者找不到變革現實途徑時產生的彷徨,這種沉默實際上是暴風雨來臨前的醞釀,沉默苦悶并非理想破滅后的絕望,而是仍在苦苦思索追尋著國家和社會的前途和出路。
(6)北京 應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吶喊
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曾說:“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金心異的索稿,結束了魯迅沉默的抄古碑的生活。文中有金心異與魯迅爭論鐵屋子能否被摧毀的一段對話。在“假如一間鐵屋子”的對話中,用了許多比喻來揭示思想觀點。請具體說明“鐵屋子”、“熟睡的人們”、“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各比喻什么?(用投影復片)
提示:“鐵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舊黑暗的舊中國。
“熟睡的人們”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國民。
“大嚷起來,驚起較為清醒的幾個人”比喻用宣傳的力量使較為明白的一些人認識處境的險惡。
魯迅:鐵屋子萬難破毀,即使大嚷起來驚起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也無濟于事。金心異:既然有人起來,就有可能破毀。從中我們可以了解魯迅最初的社會觀,把黑暗的舊社會估計得過于強大,對社會認識很深刻,但同時也體現了他思想的弱點:對群眾力量估計不足。爭論的結果是魯迅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看法,看到了希望,于是振筆吶喊。
通過分析,我們得出結論:先前的思想發展是形成《吶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礎,而金心異的來訪則是寫作《吶喊》的直接契機。
3.小結
從作者的生活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時的夢想共有三個(好夢),一個是通過學洋務來就國,即洋務救國夢;一個是通過學醫來拯救像他父親一樣的病人,并在戰爭時去當軍醫,即學醫救國夢;第三是想通過文藝來喚醒麻木的國民,即文藝救國夢。從作者的夢想中我們可以看出,一直貫穿在作者夢想中的是他那一顆救國救民的熱心,作者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我們應當很好地體會。
第一個夢是第二個夢的前提和基礎,并隨著第二個夢的破滅而破滅,前兩個夢的破滅又是第三個夢產生的原因。
三大夢想的破滅使作者陷入了無邊的寂寞中,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寂寞呢?
作者的這種寂寞并非真的無聊,也不是無事可做,而是一種“不特沒有人來贊同,也還沒有人來反對”的孤獨,是愛國者報國無門的憂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更是思想者窮天究地的反省。“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這種寂寞是作者對黑暗統治的反抗,對麻木國民的當頭棒喝。在寂寞中作者深刻反省,從而克服了對自己寄望過高、思想不切實際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熱病,為他以后團結眾人,從事“韌”的戰斗奠定了基礎。
金心異的來訪使寂寞中作者看到希望,于是開始振筆吶喊。
4. 分析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投影)
提示:其含義有二,一是為喚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們起來抗爭,而發出戰斗呼喊;一是為慰藉戰友,使之“不憚于前驅”的吶喊助陣。
從作者好夢、寂寞、吶喊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憂國憂民的思想一直沒有改變,用作者的《自題小像》中的一句話可以鮮明地體現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薦軒轅。”
四、布置作業 (任選一題)
1.由魯迅回憶自己的夢的產生、對夢的執著,你能不能談談你的夢,有什么夢?怎樣形成的?如何為夢的實現而奮斗?請以“我的夢”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2.分析文中的曲筆,以“亮色的‘曲筆’”為題寫一篇評論;
3.分析作者的寂寞,以“閃光的‘寂寞’”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教案點評:
本文內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擬突出重點,扣住“好夢”的具體內容,領會作者思想發展過程。
教案示例二
課前準備:
1.指出本文的寫作目的
魯迅先生撰寫本文旨在說明自身經歷、思想發展變化與《吶喊》問世的密切關系,所以文中極其精練地介紹了19世紀末到“五·四”時期經歷的幾件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和探索救國救民思想發展變化的進程。閱讀時要特別注意事件對思想變化的直接影響。
2.點明《吶喊》的思想意義
引導學生回顧初中學過的《吶喊》中的幾個篇目,如《孔乙己》、《故鄉》等,明確這些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暴露國民精神的劣根性,即愚昧落后、麻木不仁等。在此基礎上說明《吶喊》中其他篇目有的表達了徹底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如《狂人日記》;有的反映了魯迅先生對備受壓迫而又不覺悟的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情和對辛亥革命失敗的認真總結,如《阿Q正傳》。了解這些,有助于學生結合課文理解魯迅先生這一思想高度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
教學設計
一、導入 課文
“魯迅從進化論進到階級論,從紳士階級的逆子貳臣進到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戰士,他是經歷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現在的四分之一世紀的戰斗,從痛苦的經驗和深刻的觀察之中,帶著寶貴的革命傳統到新的陣營里來的。他終于宣言:‘原先是憎惡這熟識的本階級,毫不可惜它的潰滅,后來又由于事實的教訓,以為惟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魯迅的精神》
要求學生抓住“從痛苦的經驗和深刻的觀察”、“由于事實的教訓”等語,從課文中找出印證材料:
明確:A.父病買藥;B.從畫片上看到日軍砍殺一個替俄軍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頭顱;C.《新生》流產。
二、課文分析
1.閱讀課文,填寫魯迅的經歷與思想發展關系表
地點
經歷
此時思想狀況
后來思想變化
思想變化原因
紹興
父病 買藥
深感世態炎涼
想走異端 逃異地
看見世人真面目
2.歸納《吶喊》誕生的條件
從上述表中可以看出現實與魯迅思想的關系,魯迅思想與他的作品的關系。
結論:嚴酷的現實,世態的炎涼,國人的麻木,是孕育《吶喊》的種子;冷靜的思索,深刻的剖析,認真的總結,是《吶喊》萌發成長的維他命;革命的影響,友人的啟迪,思想的突進,是《吶喊》誕生的助產婆。
三、根據課文理解魯迅的文藝觀
首先,魯迅先生認為革命文藝具有教育和戰斗作用,一方面可以改變國民精神,促進國人對維新的信仰。另一方面“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從而摧毀黑暗社會。
其次,魯迅先生認為革命文藝工作者必須自覺地服從革命的需要。“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所以魯迅先生說他是做的“遵命文學”。魯迅先生在《自選集·自序》中還說:“不過我所遵奉的,是那時革命的前驅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決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揮刀。”可見,他自覺地與革命同往。(秦世新)探究活動
王朔在《我看魯迅》一文中說:“我認為魯迅光靠一堆雜文、幾個短篇是立不住的,沒聽說有世界文豪只寫過這些東西的。”請你在大量閱讀魯迅的作品后,針對王朔的這個評論發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