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維納斯》學案(精選16篇)
《米洛斯的維納斯》學案 篇1
學習要點
1.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
2.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
3.學習聯系上下文對疑難問題進行探究的方法;
4.通過閱讀本文,提高自我審美修養。
重點講解
文的結構及論證方法
本文屬于藝術隨筆。作者借斷臂的維納斯闡釋了美學中的殘缺美。
開篇提出論點:“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接著從正面論述了個人緣由:借舍棄部分來獲取整體美——向人們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這是文章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從反面論述,各種復原雙臂的方案都倒人胃口——受限制的“有”不敵不盡夢幻的“無”。
第三部分從手的象征意義論述維納斯,只能失去雙臂而不能失去其他部分。
本文主要論證手法是對比。第一、第二部分是“失”與“不失”(復原)的對比,從而證明必須“失”;第三部分是失雙臂與失其他部分的對比,從而證明只能失“雙臂”。三部分舍一不可,即是論點的全部內涵:必須失雙臂。
于“殘缺”與“完美”
文章中與之對應或關聯的詞語有:“特殊”與“普遍”、“部分”與“完整”、(“具象”)與“抽象”、“有”與“無”……對包含這些詞語的句子要深入體會,發表己見。尤其是“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是何等地精美絕倫”一句,深含道家思想,有興趣的話,可追宗溯源,悟其真義。
可以用生活中的現象來解釋“殘缺”與“完美”,也可以用人生的體驗來談獨到的感受。追求完美的人,總會發現許多不足,不斷彌補,接近完美。絕對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于是,人類的追求也永無止境。也許,這正是完美的價值所在。
關于“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文章第一部分從正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重要的語句有:“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這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著無比神妙的整體美的奮然一躍”。理解把握這些重要語句,要懂得進行上下文之間的勾連。如第一、第二句的“飛躍”與“追求”,和上文的“遺忘”與“隱藏”,以及再上文的“發掘”、“購下”、“搬進”,三組動詞巧妙呼應,給人予強烈的印象。從寫實到寫虛,從平敘到擬人,形象地突現了“斷臂美神”的藝術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從反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重要的語句是:“人們對喪失了的東西已經有過一次發自內心的感動之后,恐怕再也不會被以前的、尚未喪失的往昔所打動了吧。”理解這句話,要注意作者字里行間傾注的感情:“自找煩惱”,“恐懼、空虛”,“懷著一腔怒火”……,并且注意,所有的這一切,作者“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
文章第三部分從側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重要的語句是:‘“除了兩條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喪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變萬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這可真是一個全新的視角!
怎樣欣賞斷臂維納斯
斷臂維納斯雙目無瞳、芳臂殘斷,然而,卻成為世界女性藝術美的典范。斷臂維納斯是美的,這一點,人人都承認,但她為何是美的,許多人未必說得出。
(一)s形線條的恰當選擇
斷臂維納斯的造型線條與我國古代蘭葉描屬同一風格,是s形波狀線,也稱為蛇形曲線。英國著名畫家和美學家威廉•荷迦斯在《美的分析》中指出:蛇形線比任何線條“都更能創造美”,可以稱之為“美的線條”,蛇形線“靈活生動,同時朝著不同的方向旋繞,能使眼睛得到滿足,引導眼睛追逐其無限的多樣性”,可以稱之為“富于吸引力的線條”。從視覺上看,倘若是一個不規則的多邊形,就讓人看著不太舒服,因為它的一次次折角,會給人造成視覺上的挫折和創傷,而蛇形線條非常平滑,既回避了單調,又避免了挫折。用蛇形曲線的豐富、柔順、平滑去表現美麗、無比、溫柔善良的維納斯是再恰當不過了。
(二)斷臂的遺憾與創造空間
斷臂維納斯原作是有手臂的,只是因為成了碎片,無法修復,其手臂的姿勢無從知道,人們也只有帶著遺憾進行猜測。但芳臂殘斷給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創造的空間,平添了無窮的魅力。
第一,芳臂的理想續接。欣賞斷臂維納斯,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理解、想像,理想地續接其臂膀,任何不符合自己理想的接臂方案,欣賞者均難以接受。事實上也是這樣,自從斷臂維納斯出世,為其接續臂膀的方案數以萬計,但沒有一種方案被人們廣泛認可。
保留殘缺,讓欣賞者想像、創造,使殘缺的藝術品走向欣賞者想像中的完美;留下空白,反而使古老的維納斯具有現代藝術的意義--其藝術形象由作者與欣賞者共同創造完成,殘缺也迫使欣賞者進行二度創造,這也是古典的維納斯呈現出的現代風采和永恒魅力。
第二,回避難點,推向極致。維納斯的斷臂為處理手臂留下了空白,也回避了雕塑藝術中的難點。在生活和藝術中,手是最難處理的。藝術家為了讓手與整個身體保持和諧,往往費盡心思,如讓人物手里拿一個東西,或干點什么事情。比如繪畫《毛主席去安源》,就讓徒步行走的毛主席手中拿一把雨傘,如果毛主席是徒步行走去安源發動工人,肯定背的是行李,不可能只拿一把傘,但這樣處理是為了避免手的多余感。雕塑大師羅丹是最擅長塑造手的,但他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把自己作品中的手臂砍去。如大家熟悉的雕塑作品《巴爾扎克》,羅丹開始雕塑的時候,是有手的,而且美麗逼真,但與整體不和諧,只好砍掉。這都是為了維護藝術的和諧而不得不放棄生活的合理性的做法。
我們可以這樣想像一下:倘若維納斯被完整地發現,她的手臂能經得起人們的挑剔嗎?《巴爾扎克》的成功是羅丹砍去手臂后得到的,維納斯的完美,卻可能是因為殘缺實現的。
處理手臂這個藝術難題,在人們欣賞斷臂維納斯時,卻用想像給予了最理想的處理,使維納斯獲得了最高的評價。
第三,永葆造謎的魅力。斷臂維納斯永遠處在亮出謎底之前的時刻,她的手臂是什么姿勢?她的手里拿的是什么?許多人陷入了猜謎的狂熱。一件藝術作品不但成為欣賞的對象,而且成為議論、考證、猜測的對象,作為對象的廣泛適用性,斷臂維納斯是無與倫比的。
空白,促使我們永遠不停地探索;殘缺,促使我們永遠不停地去彌補。從這個意義上說,維納斯無論形體本身還是象征的意義,都獲得了永恒。
反饋練習
一、基礎知識
1.下列加橫線字的讀音正確的一項是( )
a.豐腴(yǜ) 毋庸贅言(yòng) 擎著(bí)
b.迥然(jiǒng) 玉笏(hù) 回溯(shuò)
c.攫住(júe) 馳騁(chéng) 勻稱(chēng)
d.捅壞(tǒng) 譬如(bí) 峪口(yù)
2.我欣賞著米洛斯的維納斯,一個奇怪的念頭忽地①我的心——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也就是說,使人不能不感到,這座喪失了雙臂的雕像中,人們稱為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正在出神入化地②著作品。
(1)文中空白處的詞語是①: ②:
(2)對文中劃線句子理解正確的一項( )
a.這是作者的一個荒唐的想法
b.這句話體現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c.必須失去雙臂是因為她的雙臂雕刻得與秀麗的身姿不協調
d.雙臂的喪失會使雕像的整體美更加突現,還增加了她的神秘性
(3)文中“美術作品的命運”指: 。
“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是: 。
3.選出破折號用法不同的一項( )
a.我欣賞著米洛斯的維納斯,一個奇怪的念頭忽地攫住我的心頭——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b.我只是想強調胳膊——說得更準確些,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義。
c.而且可以進一步馳騁想象——會不會其實她不是一座單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個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戀人的肩頭。
d.“阿義可憐——瘋話,簡直是發了瘋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說。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1)不,說得更為正確些,她是為了自己的麗姿,無意識地隱藏了那兩條五臂,為了漂向更遠的國度,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年代。
(2)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我對此無法再持一絲懷疑而只能相信時,那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
(3)我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為這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二、閱讀理解
莫高窟
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處何等壯闊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前呼后擁向我們走來,每個藝術家又牽連著喧鬧的背景,在這里舉行著橫跨千年的游行。紛雜的衣飾使我們眼花繚亂,呼呼的旌旗使我們滿耳轟鳴。在別的地方,你可以蹲下來細細玩索一粒碎石,一條土埂,在這兒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著,身不由主,踉踉蹌蹌,直到被歷史的洪流消融。在這兒,一個人的感官很不夠用,那干脆丟棄自己,讓無數雙藝術巨手把你碎成輕塵。
色流猛的一個渦漩卷涌,當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間能有的色彩都噴射出來,但又噴得一點兒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線條,幻化為壯麗無比的交響樂章。這里不再僅僅是初春的氣溫,而已是春風浩蕩,萬物蘇醒,人們的每一縷筋肉都想跳騰,這里連禽鳥都在歌舞,連繁花都裹卷成圖案,為這個天地歡呼。這里的雕塑都有脈搏和呼吸,掛著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嗔。這里的每一個場面,都非雙眼能夠看盡,而每一個角落,都夠你留連長久。這里什么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到別的洞窟還能思忖片刻,而這里,一進人就讓你躁熱,讓你失態,讓你只想雙足騰空。
1.下面的理解與文中第一處劃線句子含義不相符的一項是( )
a.看莫高窟,仿佛聽見了千年歷史車輪的隆隆聲
b.看莫高窟,強烈感受著中華民族藝術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獵獵、煙塵滾滾的古代戰場
d.看莫高窟,強烈感受著力與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藝術的洪流中
2.文中加橫線的“喧鬧”意在強調: 。
3.文中有一個與第二處劃線部分意義完全相同的句子,寫在下面橫線上。
答: 。
4.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個句子,意在提示唐代洞窟藝術的主題是表現人的活力。
這個句子是: 。
5.莫高窟藝術創作上有哪些主要特點?根據這段文字簡要列出五點(五點不超過30字)。
參考答案
一、1.b
2.(1)①攫取 ②烘托 (2)d (3)藝術美(審美價值) 失去部分的烘托作用
3.d
4.(1)維納斯雙臂的殘缺美,使她的審美價值超越了時間空間
(2)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看,作者認為這種殘缺美是無可替代的
(3)這種殘缺的部分對整體美的強調與突現是自然的,絲毫不需雕飾的
二、1. c 2.藝術創作背景的生動 3.到別的洞窟還能思忖片刻,而這里,一進入就讓你燥熱,讓你失態,讓你只想雙足騰空 4.這里什么也沒有,只有人的餓生命在蒸騰
5. ①色彩絢麗 ②線條流暢 ③形象生動 ④神態逼真 ⑤場面宏偉
《米洛斯的維納斯》學案 篇2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米洛斯的維納》教案
教學目標
1.把握全文,探討文章的主旨,理清思路
2.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3.領悟本文美學觀點
教學重點
1.分析關鍵性語句的含義,注意表述特點
2.領悟本文美學觀點,理解藝術作品的暗示性帶來的審美效果
教學方法
提問法,討論法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語 、解題
通過對維納斯的簡單介紹引入本文話題對象——米洛斯的維納斯,再通過對維納斯的美的討論,引入本文話題重點——斷臂。
二、 研習課文
1.默讀課文
① 找出表現全文主旨的句子,歸納主旨
明確:“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② 本文可以劃分為幾個層次,分別講了什么內容?
明確:一失去雙臂;二復原雙臂;三必失雙臂
③ 文章圍繞維納斯的雙臂,從哪幾個層面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論證?
明確:用辯證說理的寫作方法,從正面、反面、側面說理
2.各自閱讀課文,分析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述方法)
(1) 人們稱為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著作品。
(2) 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為這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3) 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
(4) 因為在這里成為問題的,已不是藝術效果上的數量的變化,而是質量的變化。
(5) 這一方面的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面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絕倫。
3.課堂討論
(1) 維納斯失去雙臂使她成為美的典型,是由她的手臂的殘缺產生美,在其它領域,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
(2) 殘缺就是美嗎?維納斯雙臂殘缺帶來美的關鍵就在于失去了的雙臂產生了藝術作品的暗示性作用,給人帶來無盡的聯想。在其它的藝術作品中,你能找出相似的例子嗎?
4.作業 :根據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寫一篇關于“斷臂維納斯”的說明文。
《米洛斯的維納斯》學案 篇3
tutu
一、導學目標:
1、讓學生體會“喪失”與“殘缺”產生的特殊美感。(人文)
2、了解有關維納斯的知識和作者對藝術品的獨特審美角度。(知識)
3、運用抓關鍵句來歸納作者觀點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審美鑒賞能力。(能力)
二、導學安排:一課時
三、導學設想: 343+問題研討式
1、切入點(拎動點):
討論:如果讓維納斯的手臂復原,你認為哪種姿勢最美?
2、制高點:
課文觀點:“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我對此無法抱一絲懷疑而只能相信時,那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
3、增長點:
1)了解“喪失”所產生的特殊美感。
2)形成一定的藝術審美鑒賞能力。
4、延伸點:
聯系生活瑣事和《世間最美的墳墓》一文,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美,捕捉美。
5、語言:篩選、搜集重要信息。
6、思維:辨證思維
7、遷移:對生活中美的發掘和欣賞評價。(主題寫作)
四、導學安排:
(一) 導入 新課
1、 由西方著名藝術品的介紹導入 。
2、 展示圖片“米洛斯的維納斯”(課件)。請學生談談對維納斯的了解,總結并提問:維納斯是傳說中的愛神與美神,據說這尊雕像是在古希臘的米洛斯島上最初被人們所發現的,當人們最初發現她時,這尊雕像是有手臂的,只是后來在一次爭奪中丟失了,下面我想問問大家,如果讓你來為維納斯的手臂復原,你認為她哪一種姿勢是最美的?
(學生展開想象,自由發言)
(二)切入課文
1、由學生的想象切入到課文第五自然段
“剛才同學們為維納斯的手臂復原設想了很多種方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象,下面我們來看看課文中作者又提到了哪些復原的方案呢?”(學生齊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2、從第五段中提出問題:(質疑)
①文中提到了這么多的復原方案,作者卻說“選擇出來的任何一種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什么叫“喪失”的美感呢?
②而且作者還說“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我對此無法抱
一絲懷疑的態度而只能相信時,那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 為殘缺的藝術品復原,這是好事,而作者卻要懷著一腔怒火,否定它,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三)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讀課文,重點閱讀1—3段
1、歸納出作者觀點
2、找出文中支持作者觀點的句子(分組完成,集體朗讀)
學生分組討論,解決自讀中提出的問題。
①作者觀點:維納斯正是喪失了雙臂才產生了美。
②明確文中支持作者觀點的句子,并討論分析一些難于理解
的句子的含義。
(四)分析課文
喪失 產生
手臂 美感
復原 破壞
喪失手臂產生神秘的美感(正面)
復原手臂破壞了美感 (反面)
喪失的部位必須是手臂 (側面)
(五)集體朗讀全文,總結并解決課文開頭提出的疑問
整篇文章,作者分別從正面、反面、側面闡明了:正是因為維納斯喪失了雙臂,因而使人們產生了無窮的想象,從而帶來了神秘的美感,這也就是我們在課文第五段提到的所謂的“喪失”的美感。
好,在分析了文章之后,我們回過頭來看,作者為什么說“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他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
明確:恢復了原形,我們就無法產生那么多的想象力了,那種因為殘缺而產生的神秘美感也會消失殆盡,所以作者說“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他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
(六)聯系已學課文《世間最美的墳墓》遷移聯想
1、 展示課件“托爾斯泰墓”
提問:墳墓的外形給人第一印象是什么?(簡單、普通、平凡)而作者卻認為它是世間最美的墳墓,這是作者從哪個角度出發去欣賞的?
明確:作者是從托爾斯泰追求樸素的偉大人格這個角度去欣
賞的,所以他認為這個“小小的長方形土丘”是“世間最美的墳墓”。
2、 小結啟發:我們想想,本來是一尊殘缺的雕像,清岡卓行卻從她給人們帶來廣闊的想象空間這一角度發掘出她的一種神秘的美感——“喪失美”;一方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墳墓,茨威格卻從托爾斯泰追求樸素的偉大人格中將它升華成世間最美的墳墓。這些都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
結論:生活中每個人對美的定義和欣賞角度都可以是不相同的。
(七)請學生聯系生活,談一談自己對美的理解
(八)布置作業
生活中人們對美的理解和感悟都會有所不同,從你的角度去發現生活中你認為美的東西,以此為題。寫一篇500—600字的短文。
參考題目:簡單就是美
距離產生美
丑到極致也是一種美
《米洛斯的維納斯》學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第四冊第二單元,主題為“美的真諦”選用的意圖,是想通過對維納斯雕像的欣賞,讓學生懂得虛實相生的美學原理,增強審美情趣本文是篇譯文,繁瑣的長句較多,學生初讀時會感覺艱澀難懂,缺少興趣若是引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作者觀點,便能化難為易
另外,學會欣賞維納斯以及其它美的事物都需要想象力和審美判斷力,這就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能力和獨到的見解
【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生活在一個開放而自由的時代,但是他們對許多美的認識還存在誤區因此,可以從美學的角度去入手教學時,讓學生積極討論,談對作者觀點的認識和評價,教師及時糾偏,引導話題的走向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把握全文,探討文章主旨
2、過程與方法:結合語境,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抓關鍵詞句來把握文意,領會文章主旨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悟文中闡述的缺憾美的美學觀點,提高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關鍵語句中關鍵詞語的含義,探討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及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領悟“虛實相生”的審美理念,并且運用這一理念欣賞生活中的“殘缺美”
【教法學法】
1、學案導學法、質疑釋疑法、舉例分析法、賞析閱讀法、歸納總結法
2、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探討相結合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美是滋潤人的情感的雨露,是照亮人的靈魂的陽光美與我們那么貼近,有那么撲朔迷離前百年來,人類盡情的沐浴著美得雨露陽光,可是,對于審美的奧秘,我們卻往往難以清楚地加以解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欣賞古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之神——維納斯,解讀當代日本詩人、小說家清崗卓行對維納斯之美的盛贊
二、基礎檢測(單讀,后齊讀)
1、加點字注音:譬(pì)如 玉笏(hù) 回溯(sù) 顯露(lù)
背(bēi)負 毋(wú)庸 羞羞答(dā)答
2、積累成語: 出神入化 順理成章
三、走進作者(單讀,教師強調作者國籍、文學成就)
清岡卓行,日本詩人、小說家生于中國大連,畢業于東京大學著有詩集《冰凝的火焰》、《四季寫生》,另外有專著《手的變幻》,小說《早晨的悲哀》等
1969年,清岡卓行因文學上的卓越成就而獲得芥川獎
四、愛與美之神——維納斯
如果說清崗卓行我們還比較陌生的話,那么大家對古羅馬神話中的維納斯應該有所了解吧,說出來,讓我們一同來分享好嗎?(學生自由回答,后齊讀課件)
她是愛的化身,掌管人類愛情、婚姻及一切動植物的生長;她是美的女神,曾挑起了長達十年的特洛伊戰爭她具有古希臘女性最完美的身段和樣貌,象征愛情與女性的美麗,被認為是女性體格美的最高象征
五、整體感知
1、維納斯作為宙斯和大洋女神的女兒,從浪花中出生,她天生麗質,心地善良,熱心助人,但其自身卻很不幸,沒有幸福的愛情和家庭,人們出于同情、感激和美好的愿望,崇拜她,把她視為“美好、善良、正義”的象征,由此,產生過許多以她為題材的藝術品,其中以1820年在希臘米洛斯島發現的這尊斷臂的維納斯雕像最為有名,她與勝利女神雕像、蒙娜麗莎畫像合稱為法國羅浮宮的世界“三寶”下面請同學們欣賞課本插圖,看到圖中的雕像你有什么感受?請用簡潔的語言形容一下(學生自己談,形體、氣質)
2、美好的事物總是引發人們無盡的思索,更何況被爭論了千百年的斷臂維納斯在要不要復原維納斯雕像這個問題上,一直被爭論至今那么通過你的預習,作者這個看法是什么?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找出表明作者觀點的句子(學生搶答)
明確:作者認為維納斯“她為了如此的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第1段: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第2段:這是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第3段:雖然失去了兩條臂膊,卻是向著無比神秘的整體美的奮然一躍
第4、5段:反對復原,因為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
第6、7段: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小結過渡】這個問題考察了同學們分析問題篩選信息的能力,“她為了如此的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透過作者的觀點,我們不僅會產生疑問:一是“維納斯的雙臂為什么必須失去?”二是“為什么失去的必須是雙臂?”
六、深入文本
1、作為愛與美的女神,一個表現女性純潔與健美的維納斯來說原本確實是有一雙手臂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請大家充分發揮想象,復原你心目中的維納斯,設計維納斯的造型并討論殘缺的維納斯與復原的維納斯哪個更美?你的理由是什么?(學生討論,教師引導)
2、剛才同學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發揮了豐富的創造力,那么作者對他進行了怎樣的復原?作者認為這些復原是不是令人滿意呢?(學生自主思考)
明確:作者認為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談怪論”,“一種恐懼、空虛的感覺襲上心來”,“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可見作者對復原雙臂方案非常反感,極端厭惡
3、那么作者產生如上感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請用文中原話談談
明確:“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見,失去雙臂的維納斯反倒格外迷人,散發著夢幻般的色彩;而復原雙臂的維納斯卻根本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
(出示幻燈片)“有”限制思維,束縛想象力;
“無”馳騁想象,包孕不盡夢幻
實際上,高明的藝術家,總讓藝術作品給觀賞者留下想象的余地,造成一種懸念和遺憾讓人們永遠為她牽腸掛肚,這也就是藝術上“以少勝多、以無勝有”的原則(學生舉例)
教師補充:古畫“深山藏古寺”
平:古廟畫在山腰間;古廟畫在從林深處;只畫出廟的一角或廟的一段殘墻斷壁……
奇:崇山峻嶺之中,一股清泉飛流直下,跳珠濺玉泉邊一老態龍鐘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進桶里
和尚挑水,讓人聯想到附近一定有廟;和尚年邁,還得自己挑水,讓人想象到廟的破敗老舊畫上無廟,一定是“藏”在深山這樣構思,更合題意,含蓄深邃顯然,畫中無寺而處處有寺
4、既然“有無相生”,殘缺美可以給予欣賞者以無盡的想象空間,那么假如失去的不是雙臂,而是身體的其他部分,藝術效果會怎樣?是不是所有的殘缺都是美的?(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明確:手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千變萬化的作用,表達感情離不開手譬如說,擁抱,愛撫等人際交往離不開手譬如說,握手,打招呼等衣食住行更離不開手手的姿勢固定了,它的含義也就固定了,從而限制住了我們的想象力
(齊讀最后一段)
藝術上的殘缺美可以給人以想象,想象才能給一件藝術品以生命但并不是所有的殘缺都是美的,正如維納斯并不是失去任何一個部位都是美的,,殘缺的部分要恰當才行正如自由女神那擎著火炬的手就不能殘缺,如果殘缺就是美的,那么蒙娜麗莎那迷人的微笑就不會一直在我們的心頭蕩漾,那合家團聚的時刻也不會總讓我們感覺那么的短暫缺失是有條件的,殘缺美需要我們通過審美比較來辨識
【小結】手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進行千變萬化交涉的媒介物,一旦媒介物變得明確了,它的美也就被限制了,范圍由無限轉為單一,限制了人的想象力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七、才藝比拼
清崗卓行用他的文筆,藝術家用他的雕塑,分別為我們勾勒和詮釋了維納斯的魅力現在請同學們拿起你漂亮的筆桿,以現代詩歌的形式,為我們展現你心中的維納斯的魅力
(兩名學生黑板板演,學生互評) (教師出示下水習作)
明眸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華
一朵微笑在唇間綻放
恰似一抹映水的霞
裊裊身姿
邁出朗朗步伐
獨臂蕩盡
乾坤氤氳
命運怎奈你有一顆
堅強的心
你曾經告訴我
一滴水就是一個世界
于是我用雙手捧了一捧
尋找這個世界
然而 終究
我沒有眾神的福祉
我的尋覓在這里熄滅
你微笑著 用那溢滿
愛與美的眼眸
擷一汪水在我手心
你的笑臉和整個世界
在水中蕩漾
啊 請你留步
請允許我細細端詳你
就像欣賞
那夢中的新娘
八、總結
(播放《恩雅牧羊人之月》曲子伴奏)
人生是殘缺的,總有一些無法彌補的缺憾但正是因為有了痛苦的加入,人生才更加豐富多彩真正經歷傷痛的人,才算出真正活過黛玉的美在于她沒能實現的刻骨銘心的愛情,三毛的美在于她歷盡滄桑后即一剎那的明徹與超脫,貝多芬的美則是在失聰后用黑白鍵撞擊出生命的悲壯文章如果說生活中的殘缺讓平凡者泄漏出生命的光點,那么這些優秀的靈魄則如銀色的禮花,開滿了我們頭頂的天空,讓人雀躍與敬仰人間沒有完美,完美是一個方向而不是一個地方但也許正因為如此,才點燃了人們探索追求的激情所以面對人生中的不如意,我們應有一顆平常心去面對,蘇軾詞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其實當我們學會正確對待殘缺時,我們就會發現,月圓是畫,月缺是詩
九、布置作業
1、認知作業:在理解本文基礎上,與傅雷《蒙娜麗莎的魅力》作比較,看看二者在觀念上有什么聯系
2、拓展作業:選擇一幅藝術作品進行賞析
附板書設計:
米洛斯的維納斯
清崗卓行
必須失去—— 不能復原——只能失去
以“無”勝“有”
《米洛斯的維納斯》學案 篇5
師:這一節課,我們不慌看課文,也不慌做其他的事情,先來看看課本上的插圖[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見圖1-3)
(生看。偶有小聲議論。1分鐘的樣子。)
[其實“她”并不美麗]
師:誰來說說看了這幅雕像后的感觀?
生:老師,我可以談談我真實的感受嗎?
師:要的就是真實的感受。第一次的憑借直覺的感受。
生:不好看。
師:(頗有點吃驚。但很想知道其中的究竟)你這種坦率好。我很想聽聽。
生:不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不好看。
師:我很想知道在你眼里,尤其是一個女生眼里的“中國人的審美觀”。
生:那維納斯身體裸露,遮掩得很少,缺少韻味。你看咱們中國的古代仕女圖多有意思。(邊說邊翻畫面。見圖4-5)我們看畫面用筆古雅,仕女們生活閑適。她們華麗奢艷,動作悠閑,面部柔美,皮膚滋潤光澤,尤其是衣著的裝飾,極盡工巧。
師:好。說得有些在理。當然,我們也希望看到現代版的仕女圖,是不是?下面這一幅來自于中國新聞網,就是2005年3月,敦煌藝術劇院抵達中國臺灣演出再現盛唐歌舞的情形。(見圖6)輕紗透亮松軟,簡練而嫵媚。
生:還有手臂的美。
師:美在什么地方?
生:手指戴上了細長的金甲,增加了手臂的長度,而且玉臂伸長合攏,舞態紛披,所謂風情萬種。
師:呵呵。這是東方的手臂之美。就維納斯的雕像,(望其他學生)大家發發高見?
生:我也看不出這座雕像有多美。你看這形體,其實是很肥胖的。
師:你認為很胖?
生:是的。而且我認為,如果她是一個沒有結婚的女孩,她手上應該報著一個完整的瓶子;如果結婚了,她手上的瓶子應該是破碎的。
師:為什么?
生:婚前她是一個完美無暇的,婚后就不是了。
師:為什么不是?
生:啊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嘛。這是美術的一種欣賞。
師:我不追問。我想知道你為什么認為畫面上的維納斯手中抱的是只瓶子?
生:憑感覺嘛。我們東方“虛”的多些,他們西方“實”的多些。
師:東方的手指西方的瓶子,有意思。(略頓)那你認為這座維納斯美不美呢?
生:我認為這體現了當時女性的一種形體美。
師:你在閃爍其辭。
[走近女神雕像]
師:(發現今天的問題值得探討,臨時有了新的想法,想讓大家談一個究竟)我很想多多地聽到大家的真實的聲音。還是請大家結合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本身來說說吧。
生:此雕像不對稱。也許不對稱在一般人眼里不美,但物極必反,這也許在西方人當時眼里是最美的。
生:我不同意剛才的看法。左邊是曲線,右邊是直線,這是一種不對稱美。左邊還殘留著胳膊,而右邊沒有,這樣就更加明顯地襯托及夸張了左邊的曲線和右邊的直線。
師:你這種發現很有意思。能告訴我你是怎么看出的?
生:美術課本上有一幅新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的著名人體油畫杰作《泉》,(安徽教育出版社《美術欣賞》[上]第39頁。見圖7)我覺得用在這里很有意思的。
師:那你是認為這座雕像很美了?也就是說,你認為這里斷臂的維納斯也應該是這個樣子,是吧?
生:是。(讀:)畫家曾經說:“嫻靜是人體的一種主要美——是內心的最高表現。”《泉》塑造了一個恬靜、典雅、單純、像泉水般純潔的少女形象,少女S型的體態,柔和的曲線,使畫面具有圓舞曲的韻律感和抒情詩般的境界。畫中堅硬的巖石、粗糙的陶罐、流淌的水和富于彈性的少女肌膚等不同質感的物體相互映襯,交相輝映,給人以豐富的視覺感受。畫家把此命名為《泉》,具有雙關意義:一是少女傾倒陶罐中的水像是從巖石縫隙中流淌出的泉水;另一層更為重要的是畫家那少女的整個胴體看成是一泓圣潔的泉水,以實踐溫克爾曼所稱道的古典的美——“好像是從清泉中汲出來的最純潔的水,愈沒有味道就愈好,因為它不摻雜質”的美學原則。有一位評論家參觀了《泉》后說:“這位少女是畫家衰年藝術的產兒,她的美姿已超出了所有女性,她集中了她們各自的美于一身,形象更富生氣也更理想化了。”
師:不過大師安格爾也畫過一幅維納斯的繪畫呢。確實如你所想象的。可能,美的姿態都是一樣的。也許在這位大師的眼里,維納斯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請大家看圖8。安格爾一生中在裸體素描上下過精深的功夫,他吸收文藝復興時期前輩大師的求實的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發揮到爐火純青的境地,在裸女上寄予他的理想——“永恒的美”。最初在安格爾心中構思的“泉”,是仿效意大利大師們在畫維納斯時的愿望,他早在1807年就畫過一些草圖,后來不滿足前人已畫過的“維納斯”樣式,企圖使形象更單純化。這就得與另一幅《阿納底奧曼的維納斯》相聯系。《泉》(1856年作,現藏巴黎盧浮宮)基本上與《阿納底奧曼的維納斯》(1848年作,現藏法國尚蒂伊貢德美術館)相雷同,僅具有微小的變化。
生:(前面發言“不對稱美”的那個學生)我說呢,原來是這種姿勢。這樣一還原就感到更具體了,也美多了。
[在快感與美感之間]
生:(比較維納斯雕像和安格爾的《阿納底奧曼的維納斯》)我認為維納斯的雕像展現了一種欲望美。
師:你的文筆非常優美,對文學別有一顆會心。我很想知道你所理解的“欲望美”。
生:并不是全裸于眾,下本身有所遮攔,更增進了一種神秘感和誘惑力。這是當時歐洲人普通的美的崇尚。用批評的眼光去評判美與不美是無意義的。我們只能有所賞析,尋求共鳴。僅此而已。
師:說得好。不過,有沒有對此要發表見解的?
生:但裸露的身體,我記得我的一位叔叔對我說這很“流氓”,使男人產生欲望。
師:那你是怎么看的?
生:(回避問題)她(雕像)在思考。從她的眼里可以看出,她的眼很深沉。她的服裝很有特色。
生:我曾經看過一個報道:一個家庭很窮,妹妹為了哥哥可以上學,去當人體模特。哥哥認為很丟人,我認為不是。人們選中他的妹妹是因為她身材好嘛!這是一種純粹的人體藝術的欣賞,不應該有別的任何的想法的。
生:對于是否可以引起欲望,我認為應該對不同的人來說,而我認為也許只是一個雕像,所以不能有什么樣的影響。
師:那你是認為雕像與活人之間還是有區別的?
生:我說不清。應當說,這體現了雕像健美的身材,但我認為作者并沒有把一個女子完美的身體曲線表現出來。
師:是不是沒有把足夠的美展現出來就讓人有一種疏離感?或者說這樣就不會引起人們的欲望感?
生:我還沒有想好呢。
師:不好意思。我這種問法尖銳了。(示意坐下)朱光潛先生在《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中認為,美感起于形相的直覺,是與實際人生之中有一種適當的距離的,在我們觀賞的時候,思考和欲念都暫時失去了作用。見到血色鮮麗的姑娘引起的是快感,顯然與女神雕像的“美”是不同的。因為前者帶有引誘性,而后者與實用活動無關。并認為美感有普遍性,而快感則沒有。但是,如果見到血色鮮麗的姑娘而不起欲望的沖動,只把她當作線條勻稱的形相看,那就和欣賞雕像或畫像一樣了。但對一般人來說卻是難以做到的。但朱先生也承認“口有同嗜而藝術趣味卻往往隨人而異”。
[美趣因人而異]
生:并不能獨斷地談“美”與“不美”。美分很多種。維納斯的美,如果用今天的生活中的美麗眼光去看待,她并不美,只能說明在那一時期很美。而她身上裹的不知是什么,或許是一個破的窗簾布吧。不知雕塑家為什么給她圍上窗簾布一樣的東西。她是愛情女神啊。
師:很好。你已經注意到了時代性這個問題了。確實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美和美的標準的。我有一個疑問,你為什么說維納斯身上裹著“或許是一個破的窗簾布”?
生:我感到她身上的衣服,不,其實只是一塊布,皺巴巴的,不像我們所見到的那些雕像穿著華麗的衣服。
師:你看得很仔細。對維納斯來說,更多的解釋是古希臘時代的維納斯還很窮,或許生活還很簡單。我們只要看看后來的維納斯的精美就知道在后人的心目中的樣子了。這是不是也引起你不快的一個原因呢?
生:是的。
師:(示意坐下)請各位接著說。
生:有人說具有“殘缺美”,我看了,書上也是這樣說的,但我認為并不能體現一種向上的令人奮進的美,不符合東方人的審美觀點。而那些烈士的雕像會讓人聯想到那些感人的一幕幕,會催人淚下,催人奮進,我覺得這更有價值。
師:(略頓)那就是說你并不喜歡這種美了。確實美感存在著個體趣味的不同。但僅僅認為這座雕像只具“殘缺美”,可能并不完全。這可能也是課文給我們的局限。
生:不過,雙臂的殘缺更能夠使看者注意和感到女性“形體”的美,起到比較好的效果。
生:我認為這種美不是一般的美。線條剛強,具有一種陽剛之美,肌肉好像很有爆炸力,突出了她很有青春的活力。沒有了手臂,給人以無限的遐想。讓我們想象她是多少種形態。頭發很短,也突出了她的青春,是有活力的表現。她擺出的動作,讓人從不同角度去想象她在做什么。我認為可能是有什么東西吸引了她。
師:呵呵。你的理解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你對維納斯“形體”的解讀值得重視。不錯。近年來不少人認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愛的使者”丘比特。有一個問題,請你就剛才那位同學認為維納斯圍裹的是一條破窗簾布,說說你的看法。
生:身下的衣服,可能是一整塊的布圍成的。線條粗獷,正好配上她的陽剛。(見圖9)
師:好。不失為一種解釋。這節課還有一點時間,還請大家繼續就這個話題來談談。
生:我認為如果這尊雕像有一位真實的模特,從這雕像可以看出這位模特一定是一位淑女。她表情沉著、冷靜,毫無慌張,顯現出一種高貴、典雅的氣質。至于她胳膊的殘缺,我認為正是這種殘缺才突出了她的美和氣質。
生:用現代的審美看,女神的體型還是有些偏胖,但她的神態高貴、優雅,她的斷臂是一種殘缺的不完全美,給人一個遐想空間,讓每一個人去想象她的雙臂是怎樣的。可能100個人就會有100種不同的答案。我認為這也是這尊雕像最偉大的閃光點之所在。
師:好,時間已經到了。大家今天談得很多。也給我強烈的印象。也促使我思考了很多的問題。確實在審美的趣味上不能講一律,一刀切。就大家所談涉及到的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我們下一節課再解決吧。
[淡出課文的視野]
師:我現在來回答昨天同學們在討論的時候涉及到的一些難解的問題。一個是維納斯為什么不是苗條的,一個是她為什么不能給我們很振奮的感受。
在《藝術哲學》一書中,泰納(H.A.TAINA)說,公共事務和戰爭是當時希臘公民的兩件大事。為了培養公民,當時希臘發明一種特殊的教育,就是將士兵訓練成戰爭的機器,鍛煉每一個士兵的身體,使他越耐苦越好,越強壯越矯健越好。體格的健全和完美成了他們的追求。而年輕的女子也像男子一樣經受鍛煉。青年人大半的時間都在練身場上角斗,拳擊,賽跑,把赤裸的肌肉練得又強壯又柔美,既結實又輕靈,而臻于完美。因此在希臘人的眼里,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考的頭腦或是敏感的心靈,而是血統好,發育好,比例勻稱,身手矯健,擅長各種運動的裸體。同時,泰納說,希臘全民性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等會場上都是展覽和炫耀裸體的場合,他們以體力和矯健成為一邦之榮。同時,希臘將肉體的完美看成是神明的特性。這種思想產生的雕像藝術,就是發展肉體美的藝術。
希臘雕塑的形式不僅完美,而且也能夠充分地表達藝術家的思想。希臘人認為肉體自有肉體的莊嚴。呼吸有力的胸脯,虎背熊腰的軀干,幫助身體飛縱的結實的腿彎,他們都感興趣。他們的完美的藝術的雕像是,人物多半安靜,或者只有一些細小的無關緊要的動作,色調通常只有一種,不是青銅的就是云石的,把絢爛奪目的美留給繪畫,把激動人心的效果留給文學。他們的這種苛求增加了雕塑的莊嚴。不表現面部的變化,騷動的情緒,特別與反常的現象,以便顯現出抽象與純粹的形體,使端莊和平的塑像在殿堂上放出靜穆的光輝。
(學生或深以為然,或不以為然。)
師:看到大家的反應,可能還有話要說的。所以我還想就雕像的問題請大家繼續交流。
生:現在的人將這尊雕像本末倒置了。我相信當時的人塑造她時,不是為了現在的人因為她的斷臂而去討論她,而且這樣的雕像現在看來也不是完美的,因為這是殘缺的。
師:那么,雕像的本來面目是什么樣的?
生:可能還是雕像的主體給人的強烈的印象。她本來要展現的是人體的美,而不是雙臂的美。所以我覺得課文作者清岡卓行的表達似乎是吹毛求疵了。一個東方人強加的對殘缺的吹捧。
師:你很有批評家的眼光!我甚至都要贊同你了。但說實在的,清岡卓行可能并非你所說的那么簡單。他說:“毋庸贅言,米洛斯的維納斯顯示了高貴典雅同豐滿誘人的驚人的調和。可以說,她是一個美的典型。無論是她的秀顏,還是從她那豐腴的前胸延向腹部的曲線,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賞哪兒,無處不洋溢著勻稱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厭。”
生:不過,我依舊并不認為這是一種美。這在現在人眼里并不美,但在古希臘卻是一種美。美是是那肌膚及雄健的體魄。當今社會中,我認為文明社會中不應該出現這種美。
生:你這種看法只表明你對現代藝術還茫然無知。你到網上搜索一下,行為藝術的展示就很能夠說明問題的。但我要說明的是,人體的美并不等于手及手臂的美。
師:我對行為藝術很多情況下是持保留看法的。某些行為藝術,表現過于病態的內容,如暴力、自虐、血腥、色情的行為等,以這些場面強烈地刺激人的感官。所以我看了很頭痛。
生:老師,我認為真正的藝術是莊嚴的。(讀:)網上《maxim》這組人體攝影藝術作品充分利用光影的組合和攝影特有的技法來表達人體的豐富的造型、表情、線條。人體是高于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最美的形象,人類不僅按照美的規律創造了整個世界,而且按照美的規律,創造了人類自身。人是世界萬事萬物中最美的形體。人體本身是最美的形體,也是內蘊最豐富的形體。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他的面部表情、四肢、軀干,他的每一個筋腱、肌肉、每一姿態動作,無不反映人的內心體驗,精神本質。(見圖10-11)
師:這似乎能夠說明秉承希臘的傳統,從審美的角度看,人體確實是極其美麗的。對行為藝術我們暫且說到這里。我們還是回到維納斯這個主題上來。
生:維納斯雕像即使手臂沒遭破壞,看起來“十全十美”,其實也并不能完整地揭示美。去掉了雙臂卻有一種神秘的感覺,擺脫了西方女性總是手捧著一樣東西,這給人以飄渺的出眾之感。
師:你是不是認為這種偶然之間的缺損使西方寫實藝術有了寫意的意思?
生:可能是這樣的。我說不好。不過,課文上所講的,我還是比較認同的。(讀:)“人們對喪失了的東西已經有過一次發自內心的感動之后,恐怕再也不會被以前的、尚未喪失的往昔所打動了吧。因為在這里成為問題的,已不是藝術效果上的數量的變化,而是質量的變化了。當藝術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經迥然不同之時,那種可以稱之為是對欣賞品的愛的感動,怎能再回溯而上,轉移到另一個不同對象上去呢?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絕倫。”
生:維納斯斷臂為什么會讓人產生美感?一種美學觀點認為,美不自然,而自然并不美。維納斯的斷臂看似簡潔,自然又不失為美,且有創造性。創造是美的特征。這一斷臂,豐富了人們的想象,引起了人們對美麗的失去更多的遐想。這就是人們在想象上產生的美。維納斯借舍棄部分獲得了完整的偶然性追求,讓人思考,殘缺也可以是美的。
生:我并不這么看。想象能夠代替對美的感受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還不如將這座雕像砸得只剩下一個基座。
生:維納斯并不美。曲線美應該從側面看,正面看就不是曲線美了。斷臂不完整,就是殘缺,殘缺本身就不美。
師:呵呵。看來你比較追求藝術的真實性。這倒也無妨的。大家接著說。
生:斷臂之后的維納斯使畫面更加地簡潔,更加地突出了雕像上本身肉體之美,而簡潔本身也是美的。
生:維納斯失去了雙臂,并不是一種殘缺,反而給人一種神秘之美。再者,如果這雙手太美或太丑,會破壞整體美的,這便會成為真正的殘缺。
師:我贊同你的看法。其實在我,并不見得一定要從那雙手著眼。引起我們的審美的地方很多。那不經意的使雕像失去雙臂的破壞,正如后來羅丹的一板斧所砍的那樣,確實使人們更加注意雕像的主題部分,而不是要那些干擾的成分影響了我們對于對象美的感知。
生:老師的看法有道理。失去雙臂并不影響她的美,因為那時提倡健美,而維納斯整體輪廓滿足這種美感。
生:斷臂被雕塑家賦予了一種力量,一種精神,使她能夠超越東方思想,超越平庸的審美觀,超越中國社會道德所產生的影響。因為這種道德惟心,并約束人們的思想,約束人們的審美。而這種斷臂,就是一種反抗,引導人從單純的美的角度去欣賞這件藝術品。
師:你的說法極有價值!“斷臂,就是一種反抗”,那么裸體是不是一種反抗呢?當初希臘人的裸露就是抗拒周圍的蠻族,有自我文明提升的意思。維納斯的雕像實際上也是一種反抗了。你今天也是在反抗了。你超越了班級……
(全班哄笑)
生:有時是一種反抗。我在網上看到成都美院的學生集體裸行,就很有沖擊力。這就是在挑戰我們的道德和習慣。(見圖12-13)
師:特別是在某一種思想束縛的情況下,這種集體裸露的行為更有反抗和挑戰的意味。很多動物保護組織常常也要借用裸露的行為表達他們的聲音。常常在裸體里有一種尊嚴性的內容。這就不是我們單以丑陋或羞澀所能夠描述的。
師:其實,清岡卓行只是為我們展示了維納斯雕像的一種理解。當東方遭遇西方時,我們并不能簡單地認為凡是藝術的,我們必欣賞。這里有著文化背景和審美趣味的不同在里面。所以,我們并不強求大家一定要去深刻地理解這篇課文所給予我們的。其實,用東方的審美觀去看待西方的藝術,是不是就是恰當的?我想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米洛斯的維納斯》學案 篇6
《米洛斯的維納斯》 教學設計示例(二)
【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了解清岡卓行的美學觀點,理解課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鼓勵學生發表創造性見解。
3、美育目標:發展學生審美個性,引導學生認識審美活動的主觀性特征。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鼓勵學生發表創造性見解。
【教學難點 】
1、了解作者的美學觀點,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2、理解“殘缺美”的涵義。(這是對作者美學觀點的延展)
【教學方法】
引導研討式
【教具】
石膏像《米洛斯的維納斯》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
1、讓學生欣賞石膏像《米洛斯的維納斯》,并談感受。
【展示石膏像,學生就有一個實體感受,他的想象就會有的放矢,畢竟審美活動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欣賞者的主觀感受是建立在客觀實體的基礎之上的。】
2、當學生發現“斷臂”這個特點時,講述“斷臂”的來歷。
【講述來歷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引起學生的興趣,為后來的“補臂”想象作鋪墊;二是照應課文的第二段,加深學生對“偶然”的理解。】
3、讓學生暢想“斷臂”的原始模樣。
【學生想象雙臂模樣時,所反映出的是他對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對美的一種認識和感受,這既是一次審美實踐,又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同時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審美活動的主觀性,但是教師不需要將此點明,在授課的尾聲再進行總結,給學生一個體悟的過程。】
二、研討新課第一、二部分:
1、檢查預習效果,讓學生說出作者對“斷臂”的看法。
2、朗讀課文前三段,找出作者的理由。
【找理由也就是找文章中的關鍵句子,這些句子在理解上會有些障礙,所以化繁為簡,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進行引導,學生會覺得容易得多。】
3、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歸納作者的理由。
【這個環節其實就是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美學觀點。】
三、研討“殘缺美”的涵義:
1、提問:既然殘缺能帶來這樣好的藝術效果,那么藝術品是否應該提倡殘缺?
【作者在前三段里講述殘缺帶來的不可思議的審美效果,可能會給學生一個定勢思維,即殘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學生質疑、發問,多角度的看問題。】
2、追問:結合維納斯的斷臂談談怎樣的殘缺才是美的?
【這個問題給了學生發表不同見解的機會。可能學生的某些見解會稚嫩、不成熟,但是沒有關系,這里重在發展學生的審美個性。對于“殘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上,即“部分”的殘缺不影響“整體”的表達效果,而且能夠給人廣闊的想象空間。如果可能,可將“殘缺美”的涵義適當延展。】
四、研討課文第三部分:
1、朗讀課文第六段,找出作者“只能失去雙臂”的看法。
【在學生說過自己的想法后,來聽聽作者的看法,學生會對作者的理由更感興趣】
2、討論第七段中談到的理由,理解“手”的重要意義。
【這是全文中最難理解的一個段落,原因在于語言表達上的曲折與含混,這大概出于本文是譯文的緣故,所以在理解上主張不求甚解,只要能說出大致的意思即可。】
五、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的見解:
【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鼓勵學生發表創造性見解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大膽的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亮出那個或許最差的“小板凳”,但得到的卻是一次開闊思維的鍛煉。借此機會鼓勵他們善于在生活中提出自己的見解,也讓別人聽聽自己的聲音。所以老師不否定任何的看法,讓學生真正暢所欲言。2、學生此時能體會到審美是帶有創造性和主觀性的個體活動,教師只需稍加總結,強化這種認識。】
《米洛斯的維納斯》學案 篇7
學習目標:
一、 探究性閱讀:探討承載作者觀點的語句,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
二、 對作者的見解發表自己的看法(探究評價)
三、 通過閱讀本文,提高審美修養。
資料:
1、羅浮宮的世界“三寶”:愛神“維納斯”雕像、“勝利女神”雕像、《蒙娜麗莎》畫像。
2、維納斯:(參看課本圖片)
愛神維納斯,身材端莊秀麗,肌膚豐腴,美麗的橢圓型面龐,希臘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額和豐滿的下巴,平靜的面容,流露出希臘雕塑藝術鼎盛時期沿襲下來的理想化傳統。她那微微扭轉的姿勢,使半裸的身體構成了一個十分和諧而優美的螺旋型上升體態,富有音樂的韻律感,充滿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現力的衣褶所覆蓋,僅露出腳趾,顯得厚重穩定,更襯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樣的莊嚴崇高而端莊,象一座紀念碑;她又是那樣優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嫵媚。人們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靜,沒有半點的嬌艷和羞怯,只有純潔與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帶笑容,卻含而不露,給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覺。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她的雙臂,雖然已經殘斷,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軀,仍然給人以渾然完美之感。
教學設計:
一、你對“維納斯”的了解有多少?你個人認為有雙臂和沒雙臂,哪個更好?為什么?(此問題意在表達個人的認識,為讀文做鋪墊。可自由討論)
一、 通讀全文,想想作者在文章里對維納斯雕像發表了一些什么看法,劃出你認為比較精彩的論斷。
二、 在初讀領會的基礎之上,帶著以下問題再讀文章,并把可以作為問題答案的語句劃下來。讀后分組展開討論,對可以作為答案的語句進行分析。(自由討論形式,教師指導)
1、 作者是否贊同為維納斯修復雙臂?文中有這樣的話:“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我對此無法再抱一絲懷疑而只能相信時,那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譽。”作者為什么這樣說?(重點語句體會如下)
(1) 維納斯作品本身被一種“人們稱為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出神入化地烘托著”,才如此秀美迷人。
(作品的原創、散失、偶然發掘、缺損、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興趣、人們為求得完整美而作出的設想和追求,這一系列可以說成是“作品命運”的東西,使作品本身充滿魅力,而這與原創者是沒有直接關系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找到原形意味著那些烘托作品的“遭遇”和“過程”就失去了,作品不再充滿魅力)
(2) 維納斯的美在于它“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得完整的偶然追求”。
(如果維納斯是完好無損的,它便是單一的具體的特定的那一尊雕像。而它的缺損,使之變成了不確定的、不具體的、帶有普遍意義的雕像――許許多多人們所想象的飽含了無數可能的那些雕像。因此維納斯的偶然的并非刻意和人為的“部分”(手臂)殘缺,換來的是人們對完整雕像的揣測、設想和追求。這正是斷臂維納斯的魅力所在,因為真正的魅力在于因此能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和對藝術美的追求!)
(3) 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于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或者可以說,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換言之,……
(缺損―――獲得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更有一種神秘氣氛,吸引人們的視線,誘發人們的想象,激起人們的興趣,演化成一種追求,而“藝術”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完整―――具體、實在、凝固,沒有想象的余地)
(4) 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
(有――雙臂不缺損:具體的、單一的、實在的、凝固的、限制人們想象的雕像
無――失去雙臂:不具體的、包孕著無數可能的、引發人們不盡夢幻和想象的雕像)
2、 作者為什么說:“除了兩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喪失不得”?
(手對于人、對于形體的意義: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進行千變萬化的交涉的手段,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三、你是否贊同作者的觀點?對于作者的說法,你還有什么見解發表?(自由發言)
《米洛斯的維納斯》學案 篇8
《米洛斯的維納斯》 教學設計示例(一)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文藝隨筆的特點。
2.深入探討重要語句,領會句子的含義。
(二)能力訓練點
1.整體把握文意,理解作者對米洛斯的欣賞和贊譽,提高藝術鑒賞能力。
2.揣摩語言、抓住關鍵,培養分析研究和自我質疑解難的能力。
3.訓練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本文基本觀點的能力,在閱讀理解中感受維納斯的獨特魅力。
(三)德育滲透點
了解作者鑒賞藝術作品的審美取向,領會作者對斷臂維納斯那“喪失的美感”的無比鐘愛和珍視。
(四)美育滲透點
懂得虛實相生的藝術辯證法,懂得虛實相生的美學原理,懂得虛實相生的條件。
二、學法引導
1.研究探討之法。初讀課文,大體感知其。,再鉆研似懂非懂的句子。
2.理解性探討。理解作者的觀點,其實質就是藝術表現上虛實相生的觀點。
3.評價性探討。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1)隨筆的特點;(2)關鍵語句的含義。
難點:關鍵語句的含義。
解決辦法: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從總體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抓住表明作者觀點、感受的關鍵句子,提出疑難問題;然后再讀課文,注意文章前后的聯系,找出上下文中相照應的句子,研究探討,深入領會,解疑答難,從而從更高層次上把握文章、理解內容。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師投影———尊表現女性人體美的大理石雕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學生自讀課文,針對教師提出的閱讀要求,認真讀書。
3.師生互相質疑解難。
4.理解一些重要的語句。
六、教學步驟
[導入 新課]
請同學們看投影的大屏幕,屏幕上為我們展現的是一尊表現女性人體美的大理石雕像,它就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米洛斯的維納斯》,又稱《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斷臂的維納斯》。這尊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亞力山德羅斯創作于約公元前150年左右,它于1820年被發現于愛琴島的米洛斯島,經過一番爭奪,被法國人買走,并于1821年5月起珍藏于巴黎的盧浮宮。
從雕像被發現的第一天起,它就被公認為是迄今為止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愛神的身材端莊勻稱,肌膚豐腴,面容美麗平靜,微微扭轉的姿勢,使半裸的身體構成了一個十分和諧而優美的螺旋型上升體態,富有音樂的韻律感。整個雕像既有女性的豐腴嫵媚、溫柔秀美,又有人類母親的偉大莊嚴和慈愛,體現了充實的內在生命力和人的精神智慧。
雕像最令人驚奇的是維納斯的雙臂,雖然已經殘斷,但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軀,仍然給人們渾然完美之感。后世不少雕刻家曾設計各種方案試圖復原雙臂,卻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因為已故千年的藝術家的構思完全無法揣測,藝術家當年的靈感永遠無法復制。
本文的作者清岡卓行在觀賞了維納斯的雕像后,產生了——個奇怪的念頭——“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作者緣于何種原因有如此怪誕的想法?他借此又想表明一種什么樣的藝術創作觀點?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研讀課文,深入領悟。
(一)明確目標
了解作者的觀點,研讀并深入領會關鍵語句的含義。
(二)整體感知
1.閱讀注解①與“預習提示”。
2.通讀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教學過程
1.學生自讀課文,教師提出閱讀要求: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能準確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內容,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找出疑難問題,并根據上下文內容的聯系,主動探究、解決疑難問題;小組內討論分析,互相質疑解難;全班同學共同討論帶有共性的問題,教師歸納總結。
2.這是一篇隨筆。在隨筆中,作者表明了自己怎樣的見解?文章分幾部分闡述作者的觀點?請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內容。
文章中,作者闡述了自己對米洛斯的維納斯的看法,即“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從而表明作者關于文藝創作的觀點。
按照自然的分行,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表明作者對斷臂的維納斯的看法,同時作者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第二部分:任何復原殘臂的方案都只能是畫蛇添足,因為它扼殺了人們的不盡的夢幻,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
第三部分:維納斯喪失的部位必須是胳膊,才能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
3.怎樣理解“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為這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這句話?結合上下文試作分析。
“特殊”是指維納斯失去雙臂有了殘缺反而贏得贊美、歌頌,“普遍”是指作者由此悟出的藝術創作的普遍規律;“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說維納斯雖然失去了兩條美麗的臂膊,卻向人們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盡管這藝術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產生,然而卻是向著無比神妙的整體美的奮然一躍。
4.怎樣理解維納斯“喪失的部位必須是兩條胳膊”?
作者認為,胳膊,確切地說是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象征意義,是人同世界、同他人、同自己進行干變萬化交涉的手段,所以維納斯喪失了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無數種交涉方式的夢幻曲,才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
5.怎樣理解文章第一段中“這座喪失了雙臂的雕像中,人們稱為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正出神人化地烘托著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藝術創作觀點是什么?
“某些東西”當指美術作品的藝術效果,是否喚起了人們的審美體驗,是否帶給人特殊的氣氛、感受,是否帶給人想象或再度創作的余地。就斷臂的維納斯來說,正是那失去了雙臂“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
由文章可以看出,作者認為,藝術作品在反映創作者審美情趣的同時,應留有空白,留給欣賞者以補充、想象的空間,讓欣賞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審美情趣進行二度創作,這樣才能使藝術作品與欣賞者達到完美和諧統一的境界,帶給人審美的愉悅。
6.由這篇文章可以看出,隨筆這種文體具有怎樣的特點?
隨筆是散文的一種。作者往往不刻意為文,大多是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實有所得、確有所感,提筆隨手而寫。它篇幅短小,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或借景抒情,或夾敘夾議,或談古論今,或記風土人情,樸素自然,意味雋永,以質樸見長。
(四)總結、擴展
[總結]
斷臂維納斯代表了古希臘雕像藝術的最高成就。自從她二度出生以來,一代代人的文字記錄數不勝數。清岡卓行獨辟蹊徑,兩眼凝視著“虛無”,放任想象,揮灑筆墨,準確而酣暢地闡釋了維納斯獨具的“缺憾美”,給了我們醇濃的藝術享受,他讓我們學會了欣賞美和表現美。讓我們帶著這種美感去憧憬美好的未來吧。
[擴展]
拓寬思路,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1.屏幕出示思考題,引發同學跳出作品本身去思考,要求有個人見解。
題目:作者認為,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你同意這種觀點嗎?
教師啟發:假如去商店買維納斯石膏像,商店里有兩種,一種是雙臂殘缺的,一種是復原的,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出示實物石膏像或圖片,甚至錄像資料。)
本項訓練意圖,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精神,答同意的,要涉及擬人手法的妙用。必要時教師點撥一下;答不同意的,教師要鼓勵挑戰書本的精神。
2.學生暢談“你心中的維納斯”,或者談自己了解的關于維納斯的故事。
訓練意圖:喚起學生心中的美感,陶冶他們美的性情,豐富加深對作品的認同和理解,鍛煉語言表述能力。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第三題;
2.課外選讀清岡卓行的作品或其他隨筆。
《米洛斯的維納斯》學案 篇9
安徽省五河縣小圩中學 衡廣仁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
2.能力目標:能夠運用課文中的觀點,解決文藝欣賞方面遇到的問題。
3.德育目標:發展學生審美個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審美修養。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提出的殘缺美,領會“以少勝多、以無用有”“虛實相間”的藝術原則。
教學難點 1.理解“殘缺美”的涵義。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教具 多媒體投影,課文朗誦帶及錄音機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投影扉頁“維納斯塑像”圖象
維納斯,古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以她為題材的繪畫雕塑數不勝數,當人們發現了米洛斯島上的維納斯時,才認定她是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雖然失去了雙臂,卻贏得全世界對她的矚目,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日本清岡卓行的美學論文>,來了解其中的奧秘.
二.解題
讀注釋1
三.分析課文
[一].放課文錄音,概括作者的觀點.
明確;文章用空行的方法分三個方面談了自己的觀點.
1.必須失去雙臂.
2.不能復原雙臂.
3.只能失去雙臂.
[二].研討第一部分.
1.速讀1---3段,找出作者的基本觀點.
2.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為什么?
[理解把握重要語句,理解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就能化難為易把握作者的觀點.]
邏輯關系是這樣的:
“馳騁想象”――“向人們暗示著可能存在無數雙秀美的玉臂”――“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包孕著不盡夢幻”――“無比神妙的整體美”――“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人們稱為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著作品”――“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
3.讓學生概括本部分的內容
文章第一部分從正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神秘、想象)
[三].研討第二部分
1.欣賞投影圖象,暢想如何復原雙臂
(學生想象雙臂模樣時,所反映出的是他對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對美的一種認識和感受。既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又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2.師范讀第二部分,讓學生劃出作者對復原“雙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作者認為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談怪論”,“一種恐懼.空虛的感覺襲上心來”,“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對恢復雙臂方案極端厭惡。
3.用文中原話談談作者產生如上感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見,失去雙臂的維納斯格外迷人,散發著夢幻般的色彩,而復原雙臂的維納斯卻根本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
4.讓學生概括本部分內容
第二部分從反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受到限制、失去“喪失”美感)
[四].研討“殘缺美”的涵義
1.從上面兩部分分析看,本文談了一個美學觀點,這個美學觀點是什么?
(殘缺美)
2.既然殘缺能帶來這樣好的藝術效果,那么藝術品是否應該提倡殘缺?
(作者在一、二部分講述殘缺帶來的不可思議的審美效果,可能會給學生一個定勢思維,即殘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學生質疑、發問,多角度的看問題)
3.結合維納斯的斷臂談談怎樣的殘缺才是美的?
(學生的某些見解會稚嫩、不成熟,但是沒有關系,這里重在發展學生的審美個性。對于殘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上,即“部分”的殘缺不影響“整體”的表達效果,而且能夠給人廣闊的想象空間。)
[五].研討第三部分
1.朗讀第三部分,找出作者“只能失去雙臂”的看法
(在學生說過自己的想法后,來聽聽作者的看法,學生會對作者的理由更感興趣)
2.第三部分能不能刪除?和一、二部分的關系如何?
明確:第三部分從側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重要的語句是:“除了兩條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喪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變萬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手的夢幻曲”。――這可真上一個全新的視角!這一部分是對前兩部分的補充和深化,揭示了維納斯藝術效果的內在本質。
四.結合語境、探討和欣賞文中意義深刻的語句
(多媒體投影句子,師生共同探討)
1.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為這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2.她是為了自己的麗姿,無意識地隱藏了雙臂,為了漂向更遠更遠的國度,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時代。
3. 那失去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或者可以說,正深深孕育著多種可能性的生命之夢。
4.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
五.拓展深入
清岡卓行并不是殘缺美的首創者。我國古代早就有相關的論述,老子云“大音無聲,大象無形”,即是說最大的樂聲聽來反而無音響,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跡。
1.藝術――注重虛實相間。
如:畫家在畫“深山藏古寺”時,畫面上不出現古寺而只見和尚擔水沿山道而進的情景。
如:《水滸傳》里黑旋風李逵憨直忠勇,卻又魯莽可愛;《紅樓夢》中黛玉的小心眼;《三國演義》中張飛的粗心等。
2. 自然界 月圓月缺,花開花謝,云卷云舒
3.人生――殘缺有時也是一種美
如:四大美女各有缺陷;梁祝愛情成千古絕唱;阿炳;張海迪;貝多芬;奧斯特洛夫斯基
六.升華
自由討論,你認為人應該追求什么樣的人生,或者說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最美的?
(只有符合真善美的人生才是最美的)
七 作業
寫一篇五百字的文章,說說你對“美”的認識
八.板書設計
(一)必須失去雙臂――神秘
(正面) 想象
殘
缺 (二)不能復原雙臂――局限 人生?
(真善美)
美 (反面) 失去“喪失”美感
(三) 只能失去雙臂――雙臂
(側面) 可千變萬化
九.小結
作者從藝術鑒賞的角度描繪了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獨特的缺憾美。同學們在理解作者藝術觀點的基礎上也對殘缺美發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我們必須認識到:藝術上的殘缺會給欣賞者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讓一件藝術品獲得更永遠的生命力。同樣,真正的生活也并不完美,我們必須勇敢地正視殘缺,努力探求生活中美的真諦。
作者郵箱:
[1]
《米洛斯的維納斯》學案 篇10
呆胖的企鵝
在沒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這樣一個問題:在春節的眾多歌舞類節目中,
哪一個節目給你的印象是最深刻的?為什么?
對,我也有同樣的感覺。這個節目能夠成功是緣于手臂的姿態變化,展示出驚人的美感,從正面看這是一個整體,但在這個整體背后,是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展示出來的手臂上的不同曲線和纖纖玉手的精巧造型。(看圖片)
如果沒有手臂,這個節目還會這么精彩嗎?我想大家的答案都和我一樣。
但是在藝術史上就有這樣的一座雕像:那就是羅丹的巴爾扎克像(看照片)羅丹在完成這尊塑像時,叫了幾個學生來一起欣賞。雕像的造型很別致:巴爾扎克披著睡衣,雙手疊合在胸前,昂著碩大的腦袋,兩眼注視著前方。一個學生指著雕像的雙手說:\\\"老師,這手像極了!我從來也沒見過雕的這么完美的手呢。\\\"然而,這句贊美的話使羅丹皺起了眉頭,他沉思了一會,突然舉起一把斧頭,將那雙\\\"完美的手\\\"砍了下來,學生們都疑惑不解。但羅丹卻神色嚴峻的說道:\\\"這雙手太突出了。既然這雙手已經有了自己的生命,那就不再屬于這個雕像的整體了。你們一定要記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藝術品,是沒有任何一部分比整體更重要的!\\\"
羅丹強調了作品從整體欣賞的重要性,強調沒有什么比整體更重要,盡管在當時沒有人承認欣賞這部殘缺了的藝術品,但羅丹斷言:\\\"我的雕像終將立于不敗之地。\\\"他的預言應驗了,\\\"巴爾扎克\\\"真的成為了舉世聞名的藝術珍品。
無獨有偶,在巴黎的羅浮宮也有這樣的雕像:這座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像是一座大理石雕像, 高328厘米,約創作于公元前200年。雖然女神的頭和手臂都已丟失,但仍被認為是古希臘雕塑家們高度藝術水平的杰作,不論從哪個角度,觀賞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勝利女神展翅欲飛的雄姿。她上身略向前傾,那健壯豐腴、姿態優美的身軀,高高飛揚的雄健而碩大的羽翼,都充分體現出了勝利者的雄姿和歡乎凱旋的激情。海風似乎正從她的正面吹過來,薄薄的衣衫隱隱顯露出女神那豐滿而富有彈性的身軀,衣裙的質感和衣褶紋路的雕刻令人嘆為觀止。作品的構圖也十分成功,向后飄揚的衣角和展開的雙翅構成了極其流暢的線條,腿和雙翼的波浪線則構成一個鈍角三角形,加強了前進的態勢。
雖然這兩座雕像都是殘缺的,單卻給人以美感:這就是殘缺的美,是部分的殘缺贏得整個作品的美的和諧。
比他們更有名的是另一尊收藏在羅浮宮的, 米洛斯的維納斯像。(看圖)
維納斯大家有可能聽說過,那有誰知道希臘羅馬神話中她的故事嗎?
剛才的同學說的很好,我再來做一下總結和補充。傳說之中,她是從大海的泡沫中誕生的(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后來在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奧林匹斯山,眾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可見她的美麗。后來宙斯把他心愛的女人嫁到人間,奧林匹斯山的眾多天神都去了,只是忘記了請紛爭女神,紛爭女神沒有受到邀請,為了發泄憤怒,她向婚宴扔下一枚金蘋果,上面寫著“給最美的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美神阿佛羅狄忒都認為自己最美,應該得到金蘋果。宙斯將裁判權交給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三位女神為了得到金蘋果,紛紛向帕里斯許愿,最終帕里斯決定將金蘋果送給美神。得到金蘋果的美神,也如約幫助帕里斯,拐走希臘絕世美女——海倫,從而挑起了希臘人遠征特洛伊的十年戰爭。(過程中,看圖片)從這之后,維納斯就被認為是愛與美的化身。而這座斷臂女神,從雕像被發現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認為是迄今為止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來,人們對她傾注了不計其數的贊美和歌頌。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日本作家清岡卓行的一篇《米洛斯的維納斯》。(課件)
有可能大家還不是很了解清岡卓行, 那么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他。(大屏幕)那位同學起來讀一下?
這位作家我們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我們的重點視來看看他筆下的“維納斯”。這節課我們的教學目標 主要有以下三點(屏幕)。這篇文章我已經讓你們預習了,我在給你們幾分鐘,熟悉一下課文,看看作者提出了怎樣的觀點。(板書)
(學生找到觀點)很好,接著作者從三個角度去論述自己的觀點(屏幕)。這篇文章是從這三個方面去說維納斯的美的。
如果你們在評價一個人是否是美的,你們首先會想到什么?是她的氣質還是她的外形?或者是其他的什么評價標準?對,是一個人的外形。那么在作者看來,她的外貌美在什么地方?用書上的話說。(屏幕)維納斯雕像現存兩尊:她們的曲線都是十分迷人的,但是為什么人們對米洛斯的維納斯傾注了不盡的贊美和歌頌,而其完整的一尊卻始終默默無聞,這是為什么?
因為她失去了雙臂。
正因為沒有了胳膊才使得米洛斯的維納斯有了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美,那么缺了胳膊的維納斯美在了哪些方面?看看書上作者是如何說的。
1、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或者可以說,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性的生命之夢。
2、米洛斯的維納斯雖然失去了兩條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麗臂膊,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向人們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
3、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面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絕倫。
那么我們把他總結為一句話:因為可以給人以無窮的聯想。
而清岡卓行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又有哪些設想?(在文章找)
如果她沒有胳膊,會有這樣的審美,但如果有了雙臂,會怎么樣呢?我們是不是應該給進行一次復原呢?
1、法特·威靈丁對《斷臂維納斯》遺失的雙臂進行了一番推敲,他的意見是:維納斯正慢慢走進海里,有手扶持著自已的衣服,左手想要把頭發松開,所以左手握著的東西不是蘋果,而是結發的發帶類的東西。
2、塔拉爾是英國醫師,右手護胸,左手拉著自己的孩子小愛神厄洛斯。
3、德國雕刻家朱·舒特拉森,考察了雕像以后認為,《米洛斯的維納斯》不是一個單獨的雕像,而是和希臘神話中維納斯的情人戰神馬爾斯站在一起。不過這幅不是真正的復原圖。
4、德國藝術家富爾特萬格拉《富爾特萬格拉復原方案》的結論是:維納斯的左手握著蘋果,右手扶持衣裙,姿勢為站立;臺座上有支柱撐住左手,從刻有銘文的臺座前面,可讀出作者的名字。
5、《卡布亞的維納斯》現收藏在那不勒斯國立美術館。這座復原像表現的就是維納斯在左膝上按著盾或矛,默默注視著盾里映出的自已美麗的身影
作者詩如何評價這些復原的圖像的?
“選擇出來的任何一種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應為喪失了雙臂之后,會給人一種想象的空間。
但是想象要有一定的界限,無能無限的遐想。
那么是不是可以失掉其他的部分?如果失掉是像勝利女神一樣的頭顱,是不是也仍然魅力呢?(討論)所以說,不是任何部分都能殘缺,她只能失去雙臂。
因為失去雙臂后,主體并未殘缺,殘缺的只是部分。
而作者的文章寫到這兒就結束了。
但是我們應該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殘缺都是美的?(討論)
從而可見,殘缺美卻不是我們所要刻意追缺的東西。這只是美的一種形式。其實我們更多的情況之下,見到的是完整的美。
最后我找一個同學總結一下作者的觀點?
通過寫米洛斯的維納斯給人的感覺,表達出作者對于殘缺美的認識。認為可以給人以想象。
但是藝術上的殘缺美可以給人以想象:想象才能給一件藝術品以生命。
這些圖片都沒有把所有的東西都畫在畫面上,但給人以無窮的想象空間。這就是湯貽汾《畫鑒析覽》 “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關,即虛實相生法。”
(屏幕)英。赫普沃斯《帶弦的翼》(1956)這是一件充滿詩意的作品。造型如鳥兒張開翅膀,輕盈而引人遐思。中間牽拉的線造成了一種奇異的空間韻律,充當了實體向空間過渡的中介;朱耷的鳥,畫一條生動的鳥在紙上,別無一物,別無所有,但用筆多么神妙,令人感到環繞這只鳥的是一個無垠的空間,和天際群星相接應,真是一片 “神境”。墨荷圖,寒鴉圖;齊白石的蝦。沒有水卻感覺到蝦在水中游。
不光是雕塑和繪畫,在詩歌中,也同樣有類似的作用。比如說賈島的《尋隱者不遇》(表現隱者的高潔品質,三局回答,表現了隱者的經常性的活動,對大致的去向給明確的回答,熱情指引,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做徒勞的尋覓——因為尋不見而見其美),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在回憶中有美好事物,所以回憶比較珍貴,才會充滿感情,正因為有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惆悵)。
在小說中也有梁祝的愛情悲劇。正因為其不成功,才在人們間留下了不朽的傳奇。
在文學藝術史上還有那些類似的作品?自己回家思考。
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我們這節課也接近了尾聲。只要你們培養了正確的審美觀,那么我們這節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希望你們在以后的學習或生活中,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
這節課就到這里,下課!
作者郵箱:
[1]
《米洛斯的維納斯》學案 篇11
美麗的維納斯失去了雙臂,卻是法國羅浮宮的第一珍寶,為什么?
環肥燕瘦西子病,可她們都是歷史上有名的美人,為什么?
戴安娜英年早逝,令多少人悲痛惋惜,可是也有人說,她這個時候死也是一種美,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這又是為什么?
這是我在教《米洛斯的維納斯》一課時,一口氣向學生提出的三個“為什么”。猶如“投石沖開水底天”,學生的思維一下就活躍起來了。先是“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進而認識到其實缺憾也是一種美:維納斯因斷臂而“漂向更遠更遠的國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時代”;玉環因肥而更顯其雍容典雅之態;飛燕因瘦而更顯其輕盈迷人之姿;西子因病而更增其嬌媚婉轉之韻;戴安娜的早逝,則給人們留下一個永遠光輝燦爛的形象。作為一種特殊的審美形式,缺憾美不僅存在于藝術領域中,還普遍地存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米洛斯的維納斯》一文,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這種缺憾美,同時還告訴我們怎樣去欣賞缺憾美。那么如何指導學生去欣賞這種缺憾美呢?
1.缺憾美要通過審美想像去豐富
首先,缺憾美激發了人們的想像。“維納斯雖然失去了兩條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麗臂膊,卻出乎預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向人們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人們會突然覺察到,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人之所以需要想像,是由于現實有缺憾,或者說現實不能滿足他的某些需要。為了彌補這一缺憾,人們對審美對象維納斯作了想像補充而使之完美化。其次,當審美對象出現了缺憾,感官知覺受到客觀對象的局限時,想像就成了心靈中神志的活動,“官知止而神欲行”,精神擺脫了現實事物的羈絆,在廣袤無垠的時空中自由馳騁,任心所之,無拘無束。“也許她的左手掌上托著一只蘋果,……或者是擎著盾牌,抑或是玉笏……(或是)搭放在戀人的肩頭……”雙臂的“無”在人們的想像之中,產生了無數和無窮的“有”,包孕著無盡的夢幻,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每個人都獲得了各自所追求的無比神妙的整體美。這種因缺憾而激發想像,在想像中豐富,在豐富中升華的審美心理過程正是欣賞缺憾美的基本途徑。
2.缺憾美要通過審美比較去辨識
一是“有”與“無”的比較。倘若當初維納斯沒有失去雙臂,你能產生如此豐富的想像嗎?假如有一天維納斯的雙臂已經復原,她還能給人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嗎?回答顯然是否定的。正因為如此,所以作者才說:“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那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對我來說,關于復原米洛斯的維納斯那兩條已經丟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認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選擇出來的任何一種形象,“哪怕那是兩條如何令人銷魂勾魄的玉臂……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絕倫,……都根本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因為在這里成為問題的,已不是藝術效果上的數量的變化,而是質量的變化了。”“有”則一覽無余,“無”則風光無限。真是不比不知道,“缺憾”真奇妙。
二是所缺部位的比較。在《米洛斯的維納斯》一文里,作者用兩個段落的篇幅來進行這樣的比較:“除了兩條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喪失不得。”如眼睛被捅壞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擰掉了等等,“這座雕像興許就不可能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了。”這就告訴我們:并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構成美。眼睛、鼻子、乳房的缺損雖然也能激發人們的想像,例如維納斯的鼻梁上可能有一塊污痕,或她的胸脯上可能由于水的侵蝕而產生了許多粗斑、空穴、水孔,乳頭被毀掉……而人們在觀賞她的總是盡力忽略這些缺損,似乎雕像的鼻梁上毫無瑕疵,胸脯肌膚平滑,所有的洞穴都被“填上”,還有完好的乳頭等等。人們盡可以對這些缺憾通過想像補充而使之完美化。但這種想像無一不在人們的意料之中,不能構成“謎”,不能激發人們無窮的遐想。只有她那失去了的最深刻、最根本、最富有象征意義、最富有人性的雙臂,才能產生無比美妙的神秘氣氛,構成讓人們無限遐想的一個“謎”。這一點與中國山水畫追求意境的“虛實相生”不謀而合。中國傳統畫家認為:實景有限,虛景無窮。“境生于象外”,“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景逼而神景生。”(清·笪重光(畫筌))正是由于維納斯的雙臂“空本難圖”,“神無可繪”,“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三是構成缺憾美主體的比較。斷臂的維納斯之所以美,還在于“她是一個美的典型。無論是她的秀顏,還是從她那豐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線,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賞哪兒,無處不洋溢著勻稱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厭。”正因為主體美,所以失去了雙臂不但不減其美,反而更增其美。如果這座雕像的主體不是維納斯,而是一個干癟、丑陋的老太婆,人們還會認為這個斷臂的老太婆是美的嗎?這仍然是在告訴我們:并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構成美。主體美則缺憾美,主體不美則缺憾也不美。在教學中我還舉唐代崔護的《題都城南莊》與今人的本事詩作對比: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過,麻婆麻花對面搓。麻婆不知何處去,麻花依舊下油鍋。
(今·佚名)
后一首詩相傳是文革中一位知識分子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勞動,離家時看到家門口對面有一個麻臉老太婆在煎麻花絞(一種面食,搓成“8”字形,放在油鍋里煎)賣。一年后歸來,家對面的麻花攤還在,但賣煎麻花絞的卻是一位中年婦女,麻臉老太婆不知哪里去了。該“老九”觸景生情,于是寫下了這首詩。學生看后大笑。明擺著的,姑娘不見了和老太太不見了雖然都是“缺憾”,但“人面桃花”就美,“麻婆麻花”就不美。
3.缺憾美要通過審美經驗去理解
對缺憾美的審美是與生活經驗、學識教養分不開的。這是因為生活經驗、學識教養等,為欣賞缺憾美提供了直接的或間接的生活印象,為想像增添了翅膀。生活經驗越豐富,學識教養越豐厚,則想像的翅膀就越豐滿,所得的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就越強烈。《米洛斯的維納斯》一文就是例子。見過維納斯的人成千上萬,而能寫出《米洛斯的維納斯》一文的只有日本的清岡卓行。人們被維納斯的美傾倒,為什么很多人只能是“心憤憤而口悱悱”?為什么清岡卓行能把維納斯的美展示得那么鮮明,把缺憾構成美的原因闡述得如此透徹?他的卓爾不群的藝術穎悟力從哪里來?道難不是他豐厚的學養的體現嗎?正是這位清岡卓行,以其“獨具新銳的藝術感受力,從美神肩下本應伸展或彎曲的兩條玉臂的空蕩處放任想像,揮灑筆墨,縱情謳歌維納斯極至的美麗,謳歌人類的藝術創造力。”(劉真福(缺損中見完整))在即將結束這篇課文的學習的時候,我深情地勉勵我的學生:藝術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豐滿。“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正是這種“難全”的缺憾,成就了古往今來多少歌之不盡、吟之不絕的聚散離合的缺憾美。在中國文學史上,如果沒有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和白居易“謫居臥病潯陽城”的“缺憾”,就沒有千古名詩《琵琶行》的問世;如果沒有蘇軾被貶黃州的“缺憾”,又怎會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的誕生?再看看我們的生活中,有的成功人士在事業輝煌時急流勇退,有的影視明星在自己的藝術頂峰時突然息演,還有的體育健將在自己競技狀態最佳時見好就收,是否也是出于一種對缺憾美的追求呢?他們以自己事業的缺憾留給人們一個永遠成功、永遠光輝燦爛的形象,誰說他們不是智者呢?無論是在藝術領域還是在生活中,美無處不在,且各具形態,缺憾美只是其中的一種形式。同學們啊,你們只有廣泛地學習,不斷深入地體驗生活,積累起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學識教養,才能在美的王國里自由地徜徉啊!
藝術如此奧妙,生活原本多彩。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受美、理解美,進而創造美,是新編高中語文教材(試驗修訂本·必修)的一大特色。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建國以來所編的中學語文教材,從來沒有像這次的修訂本這樣,通過一篇篇美文,向學生展示美的生活和生活的美優美、壯美、崇高美、悲劇美……甚至構成美的不同形式。僅《高中語文(試驗修訂本·必修)》第二冊,就有《米洛斯的維納斯》的缺憾美;《黃鸝》的極致美;《我與地壇》的人性美和哲理美……如何引導學生去感受并理解課文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形式的美,既是語文教學責無旁貸的義務,又是這些課文的難點所在。筆者愿就《米洛斯的維納斯》一文中的缺憾美拋磚一塊,以期引玉一筐。
[1]
[1]
《米洛斯的維納斯》學案 篇12
《米洛斯的維納斯》 教學設計示例(三)
教學目標 :
1.能力訓練點:培養“研究探討、深入領會”的閱讀習慣。
2.美育滲透點:領會“以無勝有、以少勝多”的藝術原則。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課堂以學生討論、釋疑為主。
預習布置:
1.查閱資料,了解有關維納斯的神話傳說及“斷臂維納斯”雕像的特征。
2.通讀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文中劃出疑難語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教師導入 :
1、人們常說:“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其實,對于藝術品來說,它們的命運也是如此。就在半個多月前,這座走過了1500多個春秋的、為人類所共有的藝術珍品——巴米揚大佛——在塔利班的炮聲中轟然倒下,從我們的視野中永遠地消失了!
這是上個月拍回來的樂山大佛,我們可以看見,它的龐大的身軀上已經爬滿了青苔和其他腐蝕物,面目已經模糊。
還有這座勝利女神雕像,被發現時,它的高貴的頭顱已經不知去向。
還有就是這座維納斯雕像,1820年在希臘的米洛斯島被發現時,她的秀麗的雙臂已經殘缺。為了區別于其他眾多的維納斯雕像,人們習慣上把她稱為“斷臂的維納斯”或“米洛斯的維納斯”。
歷史是無情的,戰爭的炮火是無情的,大自然的風雨雷電是無情的。但這世界畢竟還有許多熱愛生命、熱愛藝術的人們,于是人們一方面加強保護,一方面對已遭毀壞的藝術品加緊修復。
這其中就有許多人一直試圖為維納斯的斷臂復原,要為她重新安上那殘缺的雙臂。然而,一百多年來,卻始終沒有一個復原的方案能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滿意。維納斯的雙臂到底應該是怎樣擺放的,這成了藝術史上的一個謎。同學們都是正處在最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年齡,在這節課開始前,不妨也來想象一下,為揭開這個謎而提供一個方案。
2、由插圖導入 :
[關于維納斯與維納斯雕像]。
羅浮宮的世界“三寶”:愛神“維納斯”雕像、“勝利女神”雕像、《蒙娜麗莎》畫像。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神,也是象征豐饒多產的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忒。傳說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誕生,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奧林匹斯山,眾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宙斯在遭其拒絕后,遂把她嫁給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神阿瑞斯,并生下小愛神厄洛斯。后曾幫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臘最美的女人海倫。引起希臘人遠征特洛伊的十年戰爭。
《米洛斯的維納斯》是舉世聞名的古希臘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愛琴海南部的米洛島上的一個山洞里發現的,長期以來它一直被認為是迄今被發現的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論觀者從何種角度看,都同樣獲得這種感受:莊重的嫵媚。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女神的兩臂雖已失去,卻讓人感到一種殘缺的美。曾經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斷了的兩只手臂原來是什么姿勢?是拿著金蘋果,是扶著戰神的盾?還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來的考據則較肯定地認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愛的使者”丘比特。雖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測補塑了她的雙臂,但總覺不協調,還不如就讓她缺兩只胳臂,因而以“斷臂美神”而聞名世界。
二.學生活動:
1.學生根據斷臂維納斯的形體及其有關傳說,展開想象。
2.想象完畢,請三位學生談談心目中的“完整的維納斯”。
3.教師總結:請同學們打開課文,來看課文的第五段,其實還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比如……
4.學生齊讀第五段開頭三句。
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1.教師引導:我相信,如果有一萬個觀眾,就會有一萬個不同的維納斯。于是在場爭論中,有一部分人根本就反對為維納斯復原的做法。本文的作者、日本作家清岡卓行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們認為,對維納斯而言,無情的歷史,偶然的毀壞,恰恰成全了維納斯,使她成為了人類藝術寶庫中不可或得的珍品。這是一個很大膽、很特別的觀點。作者這個看法的建立基礎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對這個觀點的完整表述是怎樣的?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思考。
2.學生默讀全文,思考上述問題。
3.學生默讀完畢,找到答案,回答:作者是“以藝術的名義”反對對維納斯所進行的任何復原工作的,他認為維納斯“她為了如此的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4.教師引導:“她為了如此的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不知大家讀著這句話時,心中有沒有產生疑問。
5.學生研讀這句話,尋找問題。發現:文章的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維納斯的雙臂為什么必須失去?”二是“為什么失去的必須是雙臂?”
四.引導學生研究探討問題:
1.教師引導:課文其實就是緊緊圍繞著這兩個問題展開的,除了我們已經看過的一、二、五段外,三、四段是在談論第一個問題的,六、七段則是談論第二個問題。下面請同學們默讀這四個段落快速找出你認為與這些問題有關的語句。
2.學生快速瀏覽,劃出語句。然后回答。
3.根據學生的疑難語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4.學生討論完畢,每組派代表發言。
5.教師總結。
6.教師引申:聽了同學們對“斷臂維納斯”藝術的分析,我倒突然有了許多感悟,說出來給大家聽聽,一是對于藝術創作而言,“形體的殘缺”不等于藝術的殘缺,有時恰恰相反,形體的殘缺會鑄就“藝術的完整”;二是藝術創作貴在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在藝術創作中舍去一些東西,但能讓欣賞者得到更廣闊的想象空間,讓一件藝術品獲得更久遠的生命力。這也就是藝術上“以無勝有、以少勝多”的原則。感謝同學們,也感謝這位日本的作者,讓我們懂得了這些最基本、但又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藝術方法。
五.布置作業 :
1、這節課一直在討論殘缺,贊美殘缺,歌頌殘缺,大家似乎都形成了一種思維,即藝術上的殘缺都是值得提倡的。這到底又對不對呢?請同學們課后聯系課文,思考:斷臂的維納斯是美的,但是否所有的殘缺都能產生美呢?你認為藝術的殘缺需要什么條件?
2、米洛斯的維納斯斷了的兩只胳臂原來是什么姿勢?請你發揮想象,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解說:這個練習不是考據,而是想象。因此,天馬行空,寫出你獨有的創造力來。讀一些古希臘或者羅馬神話,讓想象符合傳說中的某些情節,這很好。不拘泥于神話傳說,把維納斯放進現實生活甚至神奇未來,也不錯。)
3、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說里說:《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比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更不容懷疑。意思是說,在保衛“人性的尊嚴”方面,它也許更有力量。研讀有關歷史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解說:的確,這個半裸的女性雕像,雖然優美、健康、充滿活力,可是并不給人柔媚或肉感的印象,它的轉折有致的身姿,顯得大方甚至“雄偉”;沉靜的表情里有一種坦蕩而又自尊的神態。她不是他人的奴隸,所以無須故意取悅或挑逗別人;她也不想高踞于人們之上,故也毫無裝腔作勢盛氣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們感到的是親切、喜悅,以及對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這也許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權宣言》相比的理由吧。)
《米洛斯的維納斯》學案 篇13
教學前言: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新理念尤其關注學生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并對此作了豐富的闡述。而日本清岡卓行寫的《米洛斯的維納斯》則是一篇審美內涵豐富而且富有爭議的美學感想文章,因而,在新課改背景下,《米洛斯的維納斯》這堂課的教學就顯得更加重要,無疑,它對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和啟迪學生的審美悟性具有非常現實的啟蒙意義。
但是,對于審美認知能力還不夠成熟和審美素養還比較欠缺的高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要他們完全理解這篇文章或者接受作者的美學主張是一件并不切實際的事,更何況,不知道是否因為是經過了翻譯,這篇文章的部分評論語言顯得非常抽象隱晦,不易讀懂。因此,在設計這堂課的教學時,我們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實際審美水平和文本閱讀的難易度,把這堂課只是處理成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入門課,并不需要學生對文本字斟句酌,也并不需要學生徹底地了解文本提出的“殘缺美”這個美學命題,我們只是想通過這堂課的教學,能夠喚起學生一定的審美欲望,豐富學生一定的審美體驗。
同時需要做到的是,我們必須尊重學生的審美選擇,鼓勵他們對文本觀點進行質疑和爭鳴。也就是說,在這堂課上,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未必要像傳統教學一樣強求達成共識,而是能夠在民主、開放的以文本為情境的師生、生生多邊對話交流中,展現各自的想法,這樣做,不僅僅因為是審美是沒有標準的,更因為這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一種信任。
這堂課我們在布置作業 部分還設計了“課外閱讀書目推薦”這個內容,這些課外閱讀書目的選擇充分考慮了學生的閱讀認知水平,我們希望短短45分鐘這堂課所不能承擔的目標能夠在我們的引導推動下,通過學生課外的自主學習得到最終的實現。同時還設計了以“美的隨想”為話題的作文,促進和深化學生對于美的感知和思考,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獨到的想法。
教學目標 :
一、基本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
二、鼓勵學生批判質疑,對文本觀點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
教學設計:
一、課堂導入
今天這堂課我們一起來閱讀日本當代詩人、小說家清岡卓行的《米洛斯的維納斯》,并進行相關的討論。
(請學生來講述關于維納斯的有關故事或對于維納斯的審美感受,教師作適當補充。)
附談話背景資料: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神,也是象征豐饒多產的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忒。傳說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誕生,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奧林匹斯山,眾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宙斯在遭其拒絕后,遂把她嫁給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神阿瑞斯,并生下小愛神厄洛斯。后曾幫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臘最美的女人海倫。引起希臘人遠征特洛伊的十年戰爭。
“米洛斯的維納斯”則是舉世聞名的古希臘雕塑杰作,現收藏于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羅浮宮的世界“三寶”:愛神“維納斯”雕像、“勝利女神”雕像、《蒙娜麗莎》畫像。
1820年發現于希臘米洛斯島。從雕像被發現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認為是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論觀賞者從何種角度看,都會獲得同樣的感受:莊重的嫵媚。多少年來,人們對她傾注了不計其數的贊頌。圓潤的肌膚,平坦的前額、挺直的鼻梁,豐滿的下巴、平靜而美麗的面容,給觀賞者以巨大的視覺沖擊、美的強烈震撼。她的表情和身姿莊嚴而端莊,象一座紀念碑;她又是那樣優美,流露出女性特有柔美和嫵媚,沒有半點的張揚和羞澀,只有純潔與典雅。
二、感知文本
在感受美的同時,女神失去的兩臂,又讓人感到巨大的疑惑。她的斷臂原來是什么姿勢?是一手拿著金蘋果,一手輕扯著下身的披布?還是一手扶著戰神的盾,一手伸向站在面前的“愛的使者”丘比特?……帶著這種疑問,很多后世的藝術家提出了種種復原方案。可是本文的作者清岡卓行卻對這種復原的做法非常反感,他提出了一個非常驚人的觀點……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初步了解作者的觀點,并從文本中找出你容易理解或者是你比較喜歡的作者相關評論來說明這個觀點,最好還能說說自己的體會。
附課文部分關鍵語句:
觀點: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評論:1、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為這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2、人們會突然覺察到,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或者可以說,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3、米洛斯的維納斯雖然失去了兩條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美麗臂膊,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向人們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
對于上述關鍵語句的理解可以本著不求甚解的原則,但是教師在上課前必須作好自己充分的理解準備,以應對學生有可能作出的種種疑問和形形色色的理解。譬如,關于“從特殊轉向普遍”,我認為,雙臂完整的維納斯也許不會引起人們這么普遍的關注,她會是美的,但她未必引起轟動,而只能僅僅成為一個個例的或是特殊的藝術作品;然而,雙臂殘缺的維納斯卻產生了獨特的藝術效果,讓人們產生了對于美尤其是殘缺美的更多的想象和探究,可以這么說,現在只要一說到“殘缺美”這個話題,幾乎無人不會提到維納斯,因而說,維納斯已經成為了殘缺美的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典范,亦如課文所說,“漂向更遠更遠的國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時代”。至于失去雙臂而散發著的“神秘氣氛”,我也有著我自己的生活體會,我非常喜歡一些畫報上經常展現的江南古鎮,沒去之前,經常在夢里來到那兒,但是去了其中的四大古鎮之后,這種對于古鎮的神往之情消淡了不少,也許就是原本神秘的感受不再存在了而已。
三、對話爭鳴
問題:你是否贊成作者的觀點?
問題:假如去商店買維納斯石膏像,商店里有兩種,一種是雙臂殘缺的,一種是復原的,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獨立思考2分鐘,相互討論3分鐘)
然后,學生和老師各自陳述自己的觀點,鑒于學生藝術欣賞的閱歷有限,學生的觀點有可能相當不成熟,甚至也會鬧出笑話,教師應該充分地估計到,應該耐心地傾聽,更應鼓勵和肯定他們的想法。
生1:……
生2:……
生3:……
……
師:說實在的,要我來作出選擇,我會覺得兩難。有的時候,當我面對斷臂的維納斯,我確實會產生無限神秘的遐想,為之迷醉;同樣是作為法國盧浮宮珍寶的勝利女神,雖然缺失了頭顱,但依然從她的羽翼飛張的英姿上可以盡情想象她臉部高傲神圣的神情;還有我1994年到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去,拜謁了那里的盧舍那大佛,大佛的手部與腿部均已殘缺,但這卻使我讀懂了歷史滄桑;但有的時候,當我看到原本殘缺的秦兵馬俑被修復后完整地站列在一起,我也覺得重又感受到秦帝國一統天下的氣勢和歷史曾有的輝煌;又如同樣作為古希臘作品的擲鐵餅者,它的完整,使我感到了力量與健美的震撼。其實,不僅僅是雕塑,建筑也是如此,我去過北京,也有過類似的感受,在圓明園的殘柱前,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部中國近代史所流淌著的恥辱,有人提出要修復圓明園,我覺得這是對圓明園歷史深度的解構;但是當我來到紫禁城,也就是故宮,我卻慶幸它是保存得如此完整,讓我充分領略了中國皇家建筑的精華;音樂也是這樣,我有一位朋友,他是音樂發燒友,有一天,我到他家里去,他特意讓我聽一段古箏曲,這段曲子演奏得不完整,因為剛彈奏了幾十秒,一根弦斷了,琴馬也飛了出去,掉在地上,發出很清脆的聲音,錄音師都把它錄了下來,確實,我聽的時候,也感覺到了一種美,至今那弦斷的激越的聲響和琴馬落地的聲音一直留在我的心中;但是,完整的音樂作品也常常令人消魂,譬如,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結構就相當完整,小提琴和樂隊的傾情演繹就讓我更深地領悟這個美麗凄婉的悲劇背后的愛情魅力……所以,我在欣賞藝術的時候,常常想到古希臘智者蘇格拉底的那句名言:美是難的。(根據發言,同步展示相關幻燈圖片)
附師生、生生對話相關背景補充材料:
殘缺美方面
1、雕塑:法國羅丹的雕塑作品《巴爾扎克》和《思》。
2、繪畫: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關,即虛實相生法。這虛實相生法的關鍵即“無畫處皆畫”。例:馬遠的《寒江獨釣》,不畫山,不畫水,只畫垂釣的孤舟蓑笠翁,就是了為了突出超脫塵世、不向世俗低頭的隱士形象;齊白石的蝦;古代的沒有馬韁繩的牽馬圖。
3、建筑:已經殘破不堪古羅馬的大角斗場;修復的長城與殘缺的長城。
4、書法篆刻:書法中的飛白;許多篆刻者在成章后,會用刀將四周石邊敲去少許,蓋出的印就不再是規則的幾何體,而變得殘缺不全。這也是追求美的一種方式。太整齊完好反而顯得呆板,稍有殘缺反而使人覺得自然、生動,給這傳統古樸之物增添了生機。
5、文學:莫泊桑的《項鏈》,當真相大白之后,瑪蒂爾德和佛來思節夫人又會發生什么故事呢。小說結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長;唐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動人之處在于留下的遺憾和懸念。
6、戲曲:開門;騎馬;
7、人物:李白;蘇軾;阿炳;貝多芬;
完整美方面:
1、同是古希臘的不少雕刻作品如《擲鐵餅者》等都是很完美的,它們缺失了手或其它什么,則會使人難以接受的。
2、米開朗基羅的所有雕塑作品,都可以說是無比完整的,如《大衛》,他雄渾的體魄,健壯結實的肌肉,深邃迷人的眼睛無不令我們身心一悅,驚嘆這令人贊不絕口的絕世之作,可以說這也是美的。
……
四、課堂總結
經過剛才的探討我們可以發現有些同學欣賞完整的美,有些同學欣賞殘缺之美。蘇格拉底之所以說“美是難的”,是因為美的標準是無法確定的,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在一千個人的心中可能就有一千種不同的美。其實,今天,我們面對這斷臂的維納斯,她究竟是斷臂更美還是完整更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感受到了哪種美,欣賞到了哪種美。今天這節課,我并不要求我們之間非要達成共識,我只是誠摯地希望我們通過這節課有了自己對于美的初步認識和欣賞美的興趣。這節課快要結束了,但是關于“美”這個話題遠遠沒有終結,最后,希望同學們能夠拓展自己的閱讀和生活視野,多欣賞優秀的藝術作品,關于雕塑、建筑、音樂、文學等等,從而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學識修養,這樣就能在美的王國里自由漫步了。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談殘缺美》、《殘缺也是一種美》兩篇文章及部分推薦書目。
推薦書目:《中國音樂名作欣賞》上海人民出版社
《外國美術名作欣賞》上海人民出版社
《大地之靈----東西方經典建筑藝術的魅力》史建著山東畫報出版社
《建筑是首哲理詩》趙鑫珊著百花文藝出版社
2、以“美的隨想”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有自己獨到的體驗和思考,字數不限。
教學后記
上了這堂課后,感覺還比較滿意,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真誠的對話交流是語文課堂教學順利或者成功開展的重要保證。作為語文教師,不能任意以自己的理解取代學生的個性化的想法,不能任意抬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不然的話,語文課堂教學充斥的往往便是灌輸,便是沉悶,便是虛假的師生合作,我們更需要的是對學生的信任和尊重,通過真誠的對話,激發學生的學習熱忱,啟迪學生的學習悟性。這堂課剛開始的時候,氣氛并不是很活躍,當我先請學生談談自己對于維納斯的審美感受的時候,一位女學生站起來說,她覺得維納斯不美。面對這按慣例看上去并不是很“配合”老師的回答,我并沒有回避,因為我覺得她說得是真話,這跟學生自身藝術欣賞閱歷的限制和東西方文化審美的差異有關。那么怎么化解這個難題呢?我從我自己實際的藝術欣賞經歷出發,談了自己的一些感受。譬如欣賞音樂,其實我讀中學的時候,一開始聽書上經常稱道的西方古典音樂,總是提不起興趣,也難以聽出其中味道,當時喜歡的都是流行歌曲,但后來慢慢喜歡聽中國的古典民樂,有了一定的閱歷后,再去慢慢接觸西方的音樂作品,覺得自己現在也喜歡上了很多作品,如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和第九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舒曼的《夢幻曲》和圣桑的《天鵝》等。所以,我就贊賞這個同學能夠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同時也鼓勵她以后能嘗試著多去欣賞一些優秀的藝術作品,不僅僅是雕塑,還有音樂、建筑、繪畫以及書法等,慢慢走近藝術欣賞的殿堂。
同時,上好一堂語文課,我覺得教師還需要以文本為情境,充分投入自己來自閱讀、來自生活的切身體會,這樣就才有激情,這樣就更能使對話得以真誠、流暢地進行。在這堂課上,我的不少例子都直接來自于自己平時點點滴滴的積累,如北京圓明園、長城,河南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古箏的斷弦等,我本身就很喜歡藝術,因而,我覺得我在談自己想法的時候,我就充滿了一種激情,一種交流的真誠渴望,也因此,我覺得這堂公開評比課上下來,雖然開始有點緊張,但后來就很放松,而且一點也不累。
當然,我對于這堂課的把握和處理肯定存在著自己的一廂情愿之處,也一定有疏漏之處,我非常渴望聽到來自評課老師和聽課學生的意見。課堂教學藝術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我真的愿意為之付出努力。
《米洛斯的維納斯》學案 篇14
指導思想:以《米洛斯的維納斯》為教學對象,激活文本中的藝術審美元素,營造一種具有審美情調的、充滿人情味的課堂情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在教學中注重用音樂營造氛圍,使學生在誦讀、探究的過程中,逐步提高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人文情懷。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的方法,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教學設計理念:《米洛斯的維納斯》是日本當代詩人、小說家清岡卓行的一篇隨筆,語言中散發著作者的審美靈氣,彰顯作者的美學主張和審美理念。“殘缺是完美的至極,是美的最高形式”這樣一個美學觀點在維納斯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給人以美的熏陶。“感人心者莫乎情。” 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再結合學情,采用整體感知、研讀賞析、走出藝術直面人生的教學環節,層層深入。課堂設計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點撥為輔,并結合寫作訓練,真正讓學生體會殘缺美的內涵和意蘊,并能聯系生活當中的人生缺憾,獲得對人生獨有的情感體驗和有益啟示,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觀點。 2、領會缺憾之美,培養人文情懷。
課前準備 :引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斷臂維納斯雕像的特征和有關傳說,把握維納斯雕像的形體美。
教學過程:
師:上課!同學們好!(聲音洪亮)
生:老師好!
師:(平和,親切地)同學們,上課之前,先讓我們欣賞這樣一張圖片(梁山伯與祝英臺死后化蝶)。(同時播放曲子《化蝶》,同學們一下子被圖片和曲子吸引住了,表現出很強的好奇感!)
師:大家知道這個愛情故事嗎?
生:《梁山伯與祝英臺》
師:同學們,這個愛情故事圓滿嗎?
生們:不圓滿!(一部分學生)
生們:圓滿!(大部分學生)
師:哪一位同學能告訴我:為什么你認為它不圓滿呢?
生:梁山伯與祝英臺,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雙雙殉情,結局很悲慘。
師:說得很好,很有見地。哪一位同學能告訴我:為什么你認為它圓滿呢?
生:梁山伯與祝英臺死后,雙雙化為蝴蝶,比翼雙飛。活著沒能在一起,死后卻能長相廝守了。
師:這位同學的觀點很新穎,也很有說服力。不錯,人們運用想象彌補了現實世界的缺憾。在文學藝術欣賞中,想象是一種重要的鑒賞手段。日本小說家清岡卓行運用想象從斷臂的維納斯身上發現了無窮的美感。今天,就讓我們沿著清岡卓行的筆墨一起走近《米洛斯的維納斯》。(屏幕出示課題)
師:(出示斷臂的維納斯圖片)這尊維納斯的雕塑雖然失去了雙臂,但其他部位卻依然給我們以強烈的美感。大家說說它美在哪里啊?大家同桌之間可以討論一下。
生:有光潔的肌膚。
生:俊美的秀顏。
生:豐腴的前胸。
生:流暢的曲線。
生:勻稱的身材。
生:高貴的氣質。(同學們七嘴八舌,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
師:大家說的都很準確,維納斯顯得高貴、典雅和超凡脫俗。大家從存在中欣賞到了美,而青岡卓行卻從維納斯失去的雙臂中,發現了無窮的美感。讓我們走進文本,去探尋清岡卓行那獨特的視角。
師:請同學們朗讀2—3段,理解作者的一個奇怪的念頭——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請同學聽我口令:抬頭,挺胸,收腹,伸出雙臂,拿起課本,大聲朗讀。
師:好,大家讀得很有氣勢。同桌之間討論作者的一個奇怪的念頭——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在原文中找到支撐作者觀點的句子。
師:(走到學生中間,和同學們交流觀點和看法)
師:好。哪位同學找到了,大聲的讀出來。
生:她是為了自己的麗姿,無意識地隱藏了那兩條玉臂,為了漂向更遠更遠的國度,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時代。對此,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為這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生:“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或者可以說,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
生:“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向人們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
生:“這卻是向著無比神妙的整體美的奮然一躍呀!”
師:以上四位同學在繁雜的文字中,迅速找到有效信息,具有很強的文字篩選能力。讓我們用掌聲鼓勵他們!(師生鼓掌)
師:哪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四位同學的觀點整合一下。
生:這恰到好處的缺損給人豐富的想象余地,散發著一種神秘的氣氛,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可能性的生命之夢,,顯示了一種“驚人的調和”,留下了一個永恒的誘惑。
師:太棒了。(師生自發為這位同學鼓掌)
師:(出示幻燈片:斷臂的維納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維納斯原本確實是有一雙手臂的,請大家充分發揮想象,復原你心目中的維納斯。 大家討論,設計維納斯的造型,到講臺前表演。
生:(思考)
生:維納斯是掌管生育的女神,所以我認為她應該手抱一個嬰兒。(學生做了一個懷抱嬰兒的動作)(學生鼓掌)
師:大家猜一下,這個嬰兒最有可能是誰啊?(學生討論,我做了一個射箭的動作)
生:(豁然開朗)丘比特。
師:對,丘比特是愛神維納斯和戰神阿瑞納斯的兒子。
生:從維納斯雕像半裸的形象來推測,我認為應該是剛洗完澡,一手扶著浴室的門框,一手提著滑落的衣裙。(學生做了一個斜靠在門框的動作,含情脈脈)生笑,課堂氣氛進一步活躍,學生積極發表看法。
生:(一只手撐在腰部,一只手舉過頭頂,伸向遠方。)
師:怎么看都像國家領導人。(學生大笑)
師:但大家要記住,維納斯是古希臘神話中愛和美的神,她不是國家領導人。
生:(兩位同學配合)一只手搭在情人的肩膀上,一只手拉著情人的手,含情脈脈的看著戀人的臉。(兩位同學按上述動作依偎在一起)生笑,整個課堂沸騰了。
師:我很佩服大家的想象力,和出眾的表演才華,建議剛才的幾位同學將來不妨向演藝方向發展。
師:(出示幻燈片:復原的維納斯)大家比較一下,哪一尊更美啊?
生:(不假思索,齊聲喊)斷臂的維納斯。
師:請大家迅速瀏覽第四自然段,找到它的理論依據。(生默讀第四自然段)
師:大家一起讀出這句話。
生們: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絕倫。
師:很好。(出示幻燈片)“有” 限制思維,束縛想象力; “無” 馳騁想象,包孕不盡夢幻
師:同學們,假如維納斯失去的不是雙臂,而是身體的其它任何一個部位,她還會具有這種變幻無窮的美感嗎?
生們:不會。
師:為什么呢?譬如說,眼睛被捅壞了一只,怎么樣?
生們:那是加勒比海盜。
師:大家覺得她美嗎?
生們:不美。
師:如果維納斯眼睛被捅壞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擰掉了,會怎么樣?
生:就失掉了它的魅力,就放射不出變化無窮的生命光彩了。
師:很好!,大家歸納的很準確。看來缺失是有條件的,并不是所有的殘缺都能產生美的藝術效果。
師:那為什么喪失的部位必須是兩條胳膊呢?我起個頭,請大家一起朗讀文章的最后一段。“為什么喪失的部位必須是兩條胳膊呢?”起
師:朗讀聲音洪亮,有默契感。請大家根據文章最后一段的內容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要和外界進行感情交流,主要通過哪種手段?
生:手。
師:大家討論:手在人們日常生活當中有哪些千變萬化的作用呢?
生:表達感情離不開手。譬如說,擁抱,愛撫等。
生:人際交往離不開手。譬如說,握手,打招呼等。
師:那咱倆就握握手吧。(學生很開心)
生:衣食住行離不開手。譬如說,洗衣,做飯,寫作業等。
師:看來你是一位很勤快的學生。
師:(我伸出手,做了一個請一位男生起來回答問題的動作)
生:(那位男生站起來,等我提問)
師:謝謝你,請坐!我的目的達到了。(那位同學一臉的茫然)
生:(同學們沉默了片刻,接著爆發出開心的笑聲和熱烈的掌聲)
師:手的姿勢固定了,它的含義也就固定了,從而限制住了我們的想象力,是不是?
生:是。
師:手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進行千變萬化交涉的媒介物,一旦媒介物變得明確了,它的美也就被限制了,范圍由無限轉為單一,限制了人的想象力。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師:藝術作品中維納斯的缺憾,給我們以不盡的美感和無窮的想象;而生活當中的缺憾,帶給我們更多的是一種心靈的震撼,我們該怎樣面對人生的缺憾呢?好,讓我們進入下一個環節:走出藝術,直面人生,奏響人生命運交響曲。(出示幻燈片 :劉雪手術后的照片,配有文字:“截肢后的第一句話是:‘爸爸,幫我找個老師補課。’”并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師:(伴著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畫面上的這個小姑娘叫劉雪,在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她的雙腿因嚴重壓傷而被迫截肢。她的左腿齊根被截,右腿從膝蓋以上被截。用白色的紗布包裹的粗粗大腿是那樣的觸目驚心。當她醒來后,不是哭喊,不是吵鬧,而是輕聲說:“爸爸,幫我找個老師補課。” (此時,有的學生已經哽咽了!)
師:大家覺得劉雪美不美?
生們:(齊聲喊)美!
師:這是對命運的一種抗爭。她的堅強,讓無數人為之動容。此時此刻,我想大家心中對人生中的缺憾都有了新的認識;也或許有很多話想對劉雪說。請同學們以“面對人生的缺憾”為話題,或以“劉雪,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文字。
師:我找一位同學在黑板上寫。其他同學在下面寫,五分鐘后,找同學到講臺前演講。(生開始寫)
生:(一男生的板演)生活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葉小舟,大海沒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所以,人也總有歡樂,也有憂愁,更有甚者不得不面對人生的缺憾。 面對殘缺人生不斷超越自我 也許勝與敗在我們的腦海里已經不算什么了!不在乎這點肢體的殘缺,在乎的是我們能不能經受住這次人生的巨大考驗!誰能放下自己的心中的缺憾,就能見到最美麗的彩虹;誰能微笑著想多為他人奉獻多一點而不是只顧及自己,就會收到天使意外的照顧。堅強面對一切,勇敢的前進。絕不放棄自己殘缺的人生。
生:(一女生的臺前演講)劉雪,你好,當看到你照片的第一眼,我的整個心靈被震撼了。僅僅用“逆境”二字已難以形容你當時的處境。但你卻微笑著面對,笑得那樣天真,仿佛一切都未發生般地云淡風輕。您醒來后第一愿望:“爸爸,幫我找個老師補課。”讓我自慚形穢。或許劉雪你不是所有人中最勇敢的一個,但你卻是以最從容的態度面對災難的英雄。請允許我用英雄來稱呼你這個年僅14歲的女孩吧,因為你的勇敢與堅強,是許多成年人都無法做到的。 謝謝你,劉雪,你的堅強給予了我們許多人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會讓我們沉著地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危機,會讓我們排除萬難,走向成功。 劉雪,你很堅強,向你學習,祝你早日康復! …… (同學們為他們的精彩演講鼓掌!)
師:生命中的缺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面對缺憾的勇氣和戰勝挫折的信念。
師:(出示幻燈片)送給大家一首詩《殘缺也是一種美》,與大家共勉。(同時播放《恩雅牧羊人之月》曲子伴奏)我起個頭,大家一起朗誦。“殘缺也是一種美”起。殘缺也是一種美早晨因太陽沒有升起才有了晨曦,黃昏因太陽落山才有了夕陽,晚上因有圓缺才有了月牙,霧天因少了陽光才有了朦朧。事物本身都是殘缺的,然而殘缺更顯其美的質樸。完好無損、十全十美,只是一種虛幻的夢境。 愛他們吧,殘缺不是他們的過錯,是因為上帝的不公! 愛他們吧,拋棄他們是在褻瀆自己的心靈! 讓我們都來做一棵大樹,為他們的生活撐起一片愛的綠蓬。(生朗誦的聲音洪亮,情感飽滿)
師:雖然“完好無損、十全十美,只是一種虛幻的夢境”,但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一生平安,不要留下任何的人生缺憾。(同學們自發鼓掌)
師:下課,同學們再見!(聲音洪亮,態度和藹可親)
生們:老師再見!
教學反思:《米洛斯的維納斯》采用誘思探究教學法,緊扣語文新課改理念,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營造了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做一次“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式的開放式的探究學習。一堂課的開課,猶如小提琴演奏,第一個音符就定下了樂曲的音調。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導入時的配樂《化蝶》和圖片,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課文情境。小組討論最大限度地活躍了學習氣氛,調動群體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相互間進行智力啟迪和互補。通過演講、表演等形式,為每個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抓住學生討論中的最佳契機,適時加以鼓勵、點撥。如有爭議的或帶有共性的問題再作集體指導,培養學生篩選、分析和整合語言信息的能力。聯系四川汶川地震,插放圖片,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感受人文情懷。通過本節課,學生體驗到了生命的脆弱,也學會了如何面對人生的缺憾:堅強的意志,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必勝的信念。學生的收獲和有所感悟是對老師最大的激勵。面對著那一雙雙神采飛揚的眼睛,一顆顆青春蕩漾的心。我想,那種禁錮學生思維、束縛學生手腳的灌輸式教育真的應退出歷史舞臺了。在課改的大潮中,愿我們每一位教師都爭做時代的弄潮兒,以智慧作槳,理想作帆,載著學生去尋求知識,放飛心靈。
《米洛斯的維納斯》學案 篇15
四川省宣漢中學 劉廷富
《米洛斯的維納斯》是日本學者清岡卓行的一篇藝術隨筆。文章借助 “米洛斯的維納斯”這一物象,從維納斯美神的斷臂處放任想象,揮灑筆墨,縱情謳歌維納斯極至的美麗,謳歌人類的藝術創造力,表現了作者獨具新銳的藝術感受力。作者寓深刻的藝術識見于嚴謹的行文之中,啟迪讀者去想象,去思考。
三條藝術見解
讀書貴觀要。把握關鍵,抓住要點,則綱舉目張。本文開門見山地提出了觀點:“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然后分別從正面(必須失去雙臂)、反面(不能復原雙臂)和側面(只能失去雙臂)三個角度有力地支撐了觀點,真正做到了“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在對“米洛斯的維納斯”這個舉世聞名的審美之謎的論述中,作者慧眼獨具,提出了三條深刻的藝術見解。
第一條藝術見解是:“對此,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為這是一次借舍去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這里“特殊”是指雙臂完好、一種定型、缺乏想象力的,“普遍”則指雙臂殘缺、形態不定、充滿想象力的。作者認為,維納斯雙臂雖然失去,卻激發了人們的審美想象,想象出無數雙秀美的玉臂,散發著一種神秘的氣氛,而種種虛像絕妙地烘托著這尊雕像,成為了她的生命力,使雕像“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 ,顯示出一種“驚人的調和”,實現了質的飛躍,從而使她由美的“特殊”定型,上升為具有無限潛在可能性的美的“普遍”形式。所以作者說維納斯雕像雖舍棄了部分卻獲得了完整,是“向著無比神妙的整體美的奮然一躍”。正是維納斯雙臂的偶然喪失卻產生了整體美的藝術效果,提升了這尊雕像的藝術價值,從而使她超越時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它給我們的啟示是: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藝術作品的生命力。
第二條藝術見解是:“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她是何等地精美絕倫。” 這里的“無”代表著未知、普遍,代表著無限的想象空間,多樣的選擇性,潛在的生命力;而“有”則指是此非彼,是一非多,是有限非無限。意即維納斯失去雙臂卻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不再受“有”的限制,反倒在人們的審美想象和創造之中,產生出無窮的“有”,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每個人都獲得了各自所追求的無比神妙的整體美。正因為如此,作者才強烈反對復原雙臂,甚至否定那個“真正的原形”。認為種種復原維納斯雙臂的方案,“只能認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而選擇出來的任何一種形象,“都根本不能產生超越 ‘喪失’的美感”。雖然人們嘗試的種種復原方案亦可視為對美的追求,但一旦復原了,人們就不僅不可能再有發自內心的感動,而且毀滅了其藝術效果上質量的提升和飛躍,更重要的是束縛了現存的斷臂維納斯給人所提供的無限想象空間。它給人的啟示是:要想獲得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離不開創作者與鑒賞者的共同努力。
第三條藝術見解是:“除了兩條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喪失不得。” 這是因為“雙臂”“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進行千變萬化交涉的手段”,“是這些關系的媒介物”。維納斯失去的只有是雙手,才能喚起人們豐富的審美想象,雕像也從而獲得無窮的生命。斷臂的維納斯之所以美,還在于“她是一個美的典型。無論是她的秀顏,還是從她那豐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線,或是她的脊背,無處不洋溢著勻稱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厭”。正是由于她的存留部分極端精美,這才使得雙臂的遺失顯得似乎無關緊要,也才使得欣賞者關于雙臂的種種遐想獲得了重要的審美價值。如果失去其他任何部分,就不可能獲得這樣的藝術效果。所以作者寫道,“譬如說,眼睛被捅壞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擰掉了”,“這座雕像興許就不可能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了”;而“反過來,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因此維納斯失去雙臂,如同去除多余的枝葉,使維納斯整個身體的優美的曲線表現得更清楚,給人的印象更鮮明。這就告訴我們:并不是所有的殘缺都能構成美。主體美則缺憾美,主體不美則缺憾不美。它給我們的啟示是:虛實相生是有條件的,藝術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殘缺。
兩種藝術法則
從對三條藝術見解的分析之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其中所包含的兩種藝術法則。
第一種藝術法則是:虛實相生。虛實相生理論源于老子哲學中的有無理論。老子認為“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是“有”的根本,“有”是“無”的外化,強調“有無相生”。后人將老子這一思想運用于文藝批評,主張虛實結合,以實顯虛,憑虛求實。他們認為“境生于象外”(劉禹錫),“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司空圖),“凡詩文妙處,全在于空”(袁枚),“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景逼而神景生”(清.笪重光《畫筌》),“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關,即虛實相生法”(《畫鑒析覽》),“詩外有詩,方是好詩;詞外有詞,方是好詞”(陳廷焯《白雨齋詞語》)等等;“實”若不能傳達出“虛”,那就不是好作品,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往往決定著藝術品的生命力,強調了藝術表達中虛空、空白的地位,從而形成了我國古代藝術貴含蓄重意味的傳統特色。比如中國的畫家畫“深山藏古寺”“踏花歸去馬蹄香”和齊白石畫“蝦”“鳥”等,詩人賈島之詩《尋隱者不遇》等;都是使用虛實相生之法的經典范例。深受東方哲學和文學藝術精神熏陶的清岡卓行自然深諳此道。在他看來,正是由于維納斯的雙臂“空本難圖”“神無可繪”,“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生成了“虛”的藝術空間,從而使維納斯雕像突破了有限的造型,“從虛無中見出豐盈,見出無限生機,無限神秘和無限的美”。只是與中國古代藝術對虛空的自覺追求不同,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的虛空,完全是偶然的結果。因此絕不是每一件殘缺的藝術作品都能美麗動人,都能“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可見虛實相生是有條件的。藝術品只有其實有部分充分凝結了藝術之美,并能激活欣賞者的審美想象力,才會有藝術虛空的誕生。因此藝術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殘缺。這就是藝術的辯證法。
第二種藝術法則是:形象大于思想。朱光潛說:“美感經驗是形象的直覺。”藝術形象一當生成,藝術形象的意義就應當由欣賞者來解讀。接受美學認為,作品文本是作家有意識活動的產物,部分地左右欣賞者的反應,但總是包含著一些“空白”或“不明確的因素”,欣賞者通過參與他面前的文本所給予的東西,主觀地填補這些“空白”。欣賞者的閱讀經驗是一個包括期望、失望、追溯和重建的漸進過程。作品效果如何取決于欣賞者作出的解釋。因此時代不同,國度不同,膚色不同,欣賞者的生活經驗、學識教養和審美經驗不相同,面對斷臂的維納斯所激發起的審美想象也會不相同;而欣賞者的生活經驗越豐富,學識教養越豐厚,則審美想象的翅膀就越豐滿,所得的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就越強烈。“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于是維納斯的斷臂仿佛成為神奇的藝術符碼,隨千萬欣賞者的解讀而時時翻新,每一位欣賞者都可以在想象中為維納斯安上符合自己的審美個性和審美理想的美麗雙臂。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由于欣賞者的參與、想象,米洛斯的維納斯這個審美之謎才煥發出奇妙無比的藝術魅力。但形象永遠大于思想。任何欣賞者的解讀都不能代替他人的解讀。比如清岡卓行在本文的論斷雖然十分精彩,但也決不是唯一,決不是是此非彼;細究起來本文一些論述未免顯得武斷。這就決定了米洛斯的維納斯這個不朽的藝術形象,將成為一個永久的藝術之謎,留下一個永恒的審美誘惑,讓世人說不盡道不完。
一個美學命題
審美是尊重個性的。對斷臂的維納斯美神的藝術價值,前人有過很高的評價。比如,車爾尼雪夫斯基寫道:“她的輪廓的美勝過活人的美。”羅丹則贊嘆道:“這是神品中之神品!——這是中正平和的肉感,經理智熏染過的生之喜悅。”他說:“撫摸這座像的時候,幾乎會感覺是溫暖的。”而日本學者清岡卓行卻發人所未發,在文中提出了一個嚴肅的美學命題——如何認識“缺憾美”。在作者看來,維納斯痛失了兩條美麗的臂膊,似乎是殘缺而不完整的;但從虛實相生的辨證角度看,她“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斷了胳膊,固然使人們的審美想象受到了現實事物的局限;但“官知止而神欲行”,意外激發的的審美想象,使精神可以擺脫現實事物的羈絆,在廣袤無垠的時空中自由馳騁,任心所之,無拘無束,使每個人都獲得各自所追求維納斯雕像的無比神妙的整體美。在這里,殘缺因想象而生成完整,這不僅也是一種美,而且是一種超越的美,是一種虛實相生的美,是一種借助藝術空白而表現出的偉大的美,它涵容了有關維納斯的一切至善至美的理想形態。在西方雕塑中,與“米洛斯的維納斯”同為法國羅浮宮“三寶”之一的“勝利女神”雕像,羅丹的《沉思》和《巴爾扎克像》,布魯爾的《絕望的手》等等,也都是“缺憾美”的范例。總之殘缺也是一種美,它需要通過審美想象去獲得。但我們從維納斯的斷臂中領悟到的“殘缺美”,是有條件的,并非所有的殘缺都是美的;而且作為美的一種形式,“殘缺美”并不就是創造藝術品時必須追求的。許多完整的藝術品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等,同樣能激發人們的無窮幻想和創造欲望,達到了人們對理想美感孜孜以求的美感高度,而成為了不朽之作。因此我們只有廣泛地學習,深入地體驗生活,積累起豐富的生活經驗、學識教養和審美經驗,才能在美的王國里自由地徜徉。
作者郵箱:
《米洛斯的維納斯》學案 篇16
牡丹江二中 史世峰
題記:語文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說教,而應是一種雙向關注教者和學生且具有人文色彩的教育。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又要充分發揮教者引導作用。兩者之中,不應有誰更為重要的觀念,這一點就好像水中的魚一樣,魚在證明水的存在,而水又為魚提供了環境。應形成這樣一種課堂:老師巧妙地引導示范,學生大膽參與、開動思維,從而達到師生雙向互動,形成一種共同合作探究氛圍,師生共同完成對教材的解讀分析。
對于《米洛斯的維納斯》這篇自讀文章,應先立足傳統意義上的解讀。通讀全文也好,解析要點也好,無不旨在強調作者的思想意境,力圖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作者愿意。但不能到此為止。作為讀者的老師和學生,應當結合自己的觀念和水準,發表自己的見解,然本文的意義在最終的解讀重達以拓展,化為自己的東西、撥動個人的心弦。
首先,我讓學生們在通讀全文后找出作者清岡卓行的觀點及理由。一位學生回答的好:“作者認為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其理由是:這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米洛斯的維納斯失去了兩條大理石雕刻成的美麗臂膊,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也就是說,雙臂殘缺的維納斯可以喚起人們無窮的想象。“我馬上對他的觀點回答的正確以及引用原文與自己的語言相結合加以肯定,然后繼續追問:\\\"那么作者為何偏偏認為\\\'喪失的部分必須是兩條胳膊\\\'呢?”這位學生立刻回答:“作者清岡卓行認為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義,它有著實體和象征之間的一定程度的調和,但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自己進行千變萬化交涉的手段。”
“很好,回答完全正確。”接著,我啟發性地說,“藝術的美往往在于存在想象空間,作者清岡卓行認為是這樣,有沒有其他同學不這樣認為?難道中只有是失去雙臂,身體其他部位行嗎?有異議的同學不妨說說看。”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眾說紛紜:
“有的說,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鼻子……”
“有的說,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一頭秀發……”
“有的說,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腿……”……
每一種說法,學生無不捧腹:每一種說法,理由都很好。其中一位學生的觀點與理由引起同學們雷鳴般的經久不息的掌聲。他說:“我認為,為了如此秀麗迷人,維納斯必須失去雙眼。因為眼睛是人類心靈的窗戶,更何況是這樣一位傾城傾國的絕代女郎,更需要兩扇與外界溝通的窗戶。她若失去雙眼,同樣能引發人們的想象。比如,這是怎樣一雙明亮而又碩大的眼睛,抑或是一雙睡意朦朧的眼睛,抑或是一雙望穿秋水的眼睛,抑或是為紛飛戰火所彌漫的眼睛等等,它也孕育著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
掌聲停歇,我欣慰地說“這位同學說得好,很有見地,此所謂百家爭鳴,只要能自圓其說,是允許不同觀點存在……”還沒說完,另一位學生站起來抗議道:
“老師,同學們,維納斯為什么一定要失去身體某一部分呢?難道必須某一部位失去才能引發人們的想象嗎?我認為,維納斯如果是一完整的一尊雕像,也能引發人們的想象。比如說,給維納斯完好的雙手,她的左手掌上托著一個蘋果,那么蘋果是托給誰呢?這個美女是把蘋果托給荷鋤回歸的丈夫,還是托給放學回家的孩子?是托給可憐兮兮的乞丐,還是托給唇焦舌燥的戰士?再說,請大家,假如大家去買維納斯石膏像,商店有兩種,一種是雙臂殘缺的。一種是雙臂復原的,你要選擇哪一種呢?藝術雖然高于生活,但必須源于生活,假如生活中的維納斯有雙臂與沒有雙臂的,哪一個將得到更多的想象與贊美?所以,我看不一定非要失去什么,才如此秀麗迷人!”
教室先是鴉雀無聲,緊接著掌聲迭起,學生們紛紛豎起大拇指稱贊道:“說得好!說得好!”這位學生的發言把戲爭議推向高潮。我見時機成熟,最后欣喜地加以總結道:“這位同學運用的是逆反思維,不局限于作品及老師既定范圍,而且反駁有效!同學們,現在我們需要的是這種能力與膽魄。“在藝術作品中,殘缺是不是一種美?”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思維,我提出了著個問題。此時學會的思維也被調動激發起來了,有的人為“殘缺是一種美”,當然也有一部分同學認為“殘缺不是一種美”,兩方觀點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見此時機成熟,于是我說到為了更好鍛煉大家的思維,并且更為深入地討論“缺殘是不是一種美”我們采取辯論的形式好不好?同學們一致同意。
此時我們的課堂好像變成了一個辯論的賽場,我的角色也完全轉變成為本次辯論會的主席,同學們也思維分組的成為了本次辯論會的參賽隊員,而在場的聽課專家老師無疑是本次辯論會的評委。一場辯論即將展開: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我是本次辯論會的主席,藝術品中殘缺是不是一種美,下面我們一起來傾聽以下兩方同學的觀點:
正方:我們的觀點是:“殘缺是一種美。”維納斯以其卓越的雕刻技巧、完美的藝術形象和其無窮的藝術魅力,征服了全世界人民的心。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曾贊道“她是奇跡中的奇跡。因為它的殘缺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令人領略到了殘缺的美,如果將這種美加以延伸的話,殘缺的美是一種種朦朧的美,是一種神秘的美,同時也是一種虛無的美。這是我想到老子的話“微妙玄道,深不可測”還有“有生于無,無生于有”這便是神秘與虛無,每一種生命都是從無到有的,下面我方的同學將從繪畫、書法、雕刻等方面,來透視其美。這好似“一朵花的美麗在于它的綻放,而它的綻放正是他的破碎呀”所以我方的觀點是殘缺是一種美。
反方:首先,我要陳述我們的觀點“殘缺不是一種美”。米洛斯的維納斯作為愛與美的象征,我們并不否認她是一件崇高的藝術品。大師我不明白為什么有些人,如正方同學卻把它的美歸結為他的殘缺與斷臂。難道你能說完整的大衛塑像不美么?難道你能說高大的自由女神不美么?難道你能說凱旋門不美么?難道你能否認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比八十回的
《紅樓夢》更受歡迎么?如果殘缺真是一種美的話,為何不把大衛的頭砍掉,把凱旋門上的
浮雕曲調,那豈不是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所以我方認為殘缺不是一種美。
正方:請問對方辯友你覺得維納斯美么?
反方:維納斯不美,因為它殘缺。
正方:既然你認為它殘缺,那么你會把它補全么?
反方:當然會的。
正方:那么你是補一條胳膊還是補兩條胳膊呢?
反方:當然是兩條呀,如步一條的話還是殘缺的。
正方:我想請問對方辯友是否看過李安導演拍的《臥虎藏龍》呢?
反方:看過。
正方:好,劇中小龍和小虎是一對完美的情人,如果說把小龍比作維納斯的右臂,那么,小虎就是維納斯的左臂,而在故事的結尾,李安導演為什么讓小龍獨自跳下懸崖,而沒有讓兩個人都跳下去,就是為了給觀眾留下無盡的想象的空間,從這一點是來看,殘缺就是一種美。
反方:我想提醒對方辯友的是你們說的這些只是《臥虎藏龍》中的一個片斷,這部電影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是因為這個。而且據我所知《臥虎藏龍》所獲得只是服裝、武打等幾個獎項,之所以沒有獲最佳劇情獎,就是因為其結局的安排不合理,所以我方認為“殘缺不是一種美”。
正方:維納斯因其雙臂殘缺,達到一種“無”,給人們提供無盡的想象空間,從而形成一千個欣賞者的眼中會有一千個維納斯手臂形狀,如果是一個完整的維納斯還會給人提供這種想象的美么。
反方:我們并不否認維納斯的美,但是如果一尊潘多拉的雕像,去掉他的雙臂,你還會認為他是美的么?
正方:對方辯友承認其是完整的形象,人為的去掉其一部分,這是破壞藝術,如果去掉大衛的頭,削掉凱旋門上的浮雕,這種破壞當然不會成就其完整的美。
反方:依據對方同學的理論,說的根本就不是完整美,而是說的印象美,你第一次見到完整的大衛,你覺得他是美的?第一次見到斷臂的維納斯覺得她是美的?那你第一次見到我我也是美的呀?
……
就這樣,一場激烈的、緊張的論辯之中 ,同學們對殘缺美也有各自的認識,至于論辯之中的觀點正確與否,我覺得這并不是重要,重要的是每名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又發表個人觀點的欲望,尤其是面對二百多聽課的專家老師,敢于從容的表述自己的觀點。從而在思維的較量和語言的對抗之中,達到一種鍛煉提高。現場熱烈的場面,聽課老師熱情的掌聲,專家頻頻點頭,已經是對我和學生們最大的鼓勵和認可。
最后讓學生動筆以虛實相生的觀點來解讀藝術作品中的美寫一篇鑒賞性的文章,立論也好,駁論也好,學生從容動筆,而且有些同學的文章得倒了在場專家的好評。
一堂課就在這樣輕松而又愉快中結束了。我認為,對于這節課努力實踐了教材新大綱的要求和特點:發揮學生主動性,主動學習,主動探求,教者給學生營造民主的氛圍,給他們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新精神。
自評分析:
本篇課文作為一個自讀篇目,就其本身的解讀分析并不難,但是對于教者和學生的理解分析卻不能停留于此,教者應貴在能帶動學生“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最終達到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在思維的較量和碰撞中,從而達以對本篇課文的深入理解,基于此,我引導學生找除本課文的基本觀點,并以此切入引導學生解析全文。啟發學生對 “在藝術作品中,殘缺是不是一種美?”而展開了見仁見智的辯論,辯論中學生們反應敏銳,觀點鮮明,讓人們領略了辯論的魅力——思維的對抗,語言的較量。并能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辯論使得大家對藝術的鑒賞和審美有了更為深層的理解。而后,又以遷移訓練的方式引導學生以虛實相生的觀點來解讀藝術作品中的美。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們旁征博引,觸摸到許多歷史、美術、古代書法、哲學知識等。整堂課圍繞著激發學生的思維和鍛煉學生思維而展開,而教者做的恰是給學生提供這樣的環境,營造一個師生民主對話的環境。正所謂年輕無畏,對于一剛參加工作一年多的年輕教師,本節課處理可能過于大膽,但我想在對自讀課的學習上,激發學生思維,鍛煉學生的思維是顯得更為重要的。
作者郵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