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導學案(通用13篇)
《歸去來兮辭》導學案 篇1
教學目標:1、通過朗讀,發揮想象,感受陶淵明的形象,體會作者情感。
2、掌握“胡”“奚”“焉”“曷”“何”五個疑問代詞,積累重要實詞,掌握的文中重要的詞類活用的詞和特殊文言句式。
朗讀指導
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第一段用一韻,押ui韻,韻腳有“歸”“悲”“追”“非”。主要寫作者棄官歸家的原因。“田園將蕪”是原因之一;“心為形役”是原因之二。棄官歸隱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韻,全段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到“熹微”,押i/ui韻,韻腳有“衣”“微”,寫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心情的愉快盡顯其中;第二層“乃瞻橫宇……有酒盈樽”押un韻,韻腳有“奔”“門”“存”“樽”,寫剛入家門的熱烈場面,充盈著濃郁的親情和歡悅的氣氛;第三層“引壺殤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押an韻,韻腳有“顏”“安”“關”“觀”“還”“桓”,寫歸家后的日常生活,閑適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門——居室——庭院的順序來寫,表面寫景,實際抒情,營造了一個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韻,押ou韻,韻腳有“游”“求”“憂”“疇”“舟”“丘”“流”“休”,寫回鄉定居后的生活情況。“游”“求”兩韻述志;“憂”韻樂以忘憂;“疇”“舟”“丘”“流”是一段充滿詩意的描繪;“休”韻寫春來萬物復蘇,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暫與匆促,頓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幾句,其余押i韻,韻腳有“之”“期”“耔”“詩”“疑”,抒發對人生宇宙的感想,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總之,第一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應讀得“氣中聲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調是靜謚而愉悅的,應讀得“氣滿聲高”。第四段樂天安命,有達觀之情,讀得曠達、悠然。
第一課時
探究之一:閱讀序言,體悟原因
1、閱讀序言,思考:陶淵明出仕與辭職的原因各是什么?
出仕原因:出仕的原因:家貧、求生無術、親故勸告、家叔引薦、彭澤離家不遠
辭職的原因:眷戀家鄉、質性自然、在官場受約束、違背平生志向、妹妹新亡奔喪
探究之二:反復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2、 何處而歸?歸向何處?為何要歸?
官場,田園。
田園將蕪,以心為形役,今是而昨非。即:看穿了官場的污濁,也認識到了仕途即迷途,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屈心抑志。
3、作者的歸隱路線是:
決意辭歸-----回歸途中--------( 抵家 )-----( 室內 自酌 )------( 涉園 )----外出----縱情山水-------樂于天命。
4、作者的情感線索是:自責,自悔---------( 自安自樂 )-----------( 樂天安命 )
探究之三:疑問代詞
5、本文出現了五個疑問代詞,請從下列語句中找出來,翻譯全句并標出這些詞語的含義。
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悵而獨悲(為什么還愁苦則獨自悲傷呢?)
復駕言兮焉求(我還乘車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隨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為什么那樣遑遑終日,想到哪里去呢?)
小結:文言文中常見的疑問代詞
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第二課時
探究之一:詞類活用與特殊句式。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分析詞類活用現象。
策扶老以流憩 園日涉以成趣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善萬物之得時 樂琴書以消憂 樂夫天命復疑
攜幼入室 眄庭柯以怡顏
1、名詞做動詞,拄著;名詞做狀語,每天;名詞做動詞,用槳劃;形容詞做動詞,羨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形容詞做名詞,兒童;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愉快。
2、翻譯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點。
皆口腹自役
既以心為形役
復駕言兮焉求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尋程式妹喪于武昌
農人告余以春及
樂夫天命復奚疑
2、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
探究之二:作者情感
3、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生活樂趣:①促膝而談的天倫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②彈琴消憂的自娛之樂——樂琴書以消憂; ③與鄉鄰交往之樂——告余春及,有事西疇; ④巾車孤舟出游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4、本文主要寫作者歸去之樂。有人認為這樂的背后掩藏著心靈深層的悲哀,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見解?請結合相關詩句進行分析。
相關詩句:有“悲”“歸去來兮”“奚惆悵而獨悲?”“已矣乎”“胡為乎遑遑欲何之?”這些句子表明詩人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價值取向,在封建專制獨裁統治下,他們只能在無條件服從與維護自身尊嚴、保持獨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掙扎。陶晚年作過大量詩,“猛志”一詞出現多次,這表明顯然有一股濟世的熱流貫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詩風始終未能掩蓋此股熱流的躍動,看似恬淡的歸隱并不意味著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著苦難的加劇,詩人回歸田園,崇尚自然,這里“自然”指人的質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里行間我們體味到了濟世不得的痛苦與回歸田園的無奈
因此,本文中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陶淵明順應自然,樂天命超生死,有別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學家,也有別于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里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
“兼濟天下”規范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為中國第一位隱逸詩人、田園詩人,他的“濟世”的確讓人費解。文中為我們呈現了恬淡安閑、自然靜謐的田園情趣,但這并不意味著陶淵明消極避世。本文中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陶淵明順應自然,樂天命超生死,有別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學家,也有別于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里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
第三課時
探究之一:寫作練習
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語段,擴寫。
要求:文筆流暢,有細節描寫,要寫出作者的情感和形象,但不能寫成對文章的翻譯,重在寫出文章的神韻。
示例:在陶淵明的筆下,回歸田園的路是急迫的,又是瀟灑的,我們將第一段進行擴寫。
當塵網塵封了曾經飄逸四海的猛志,當鄉里小兒的頤指氣使玷污了純潔的心靈之湖,桃花源正在激越地撥響內心的歸隱之弦,是留下,忍辱負重;還是回歸,快意人生?迷途中的反思,讓回歸更加堅定。一襲白衣,一葉輕舟,前路未明又何懼,開闊天地任我行!
擴寫內容:
擴寫:
探究之二:感受語言之妙,學習寫對聯。
從文中提取詞句組合成對聯。看看你能寫幾則?
示例及分析:
上聯——小徑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聯用“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三句;“名可越”點明作者胸襟。)
下聯—— 流云丘壑,數點倦鳥亦舒心。(此對句用“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兩句,“亦舒心”點明作者歸田園之心情。)
①引壺觴,眄庭柯,涉園成趣;攜稚子,倚南窗,觀日融情。
②登東皋,臨清流,賦詩以樂;悅親戚,樂琴書,情話消憂。
③僮仆稚子,親戚農人,此中有人倫樂;松菊倦鳥,巾車孤舟,其間寄田園之情。
本文涉及到的幾個典故:
會有四方之事: 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論語•子路》:“使于四方。”這里指陶淵明為建威參軍時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這件事。
眷然有歸與之情:“歸與”,回去吧!語本《論語•公冶長》。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本句的意思是,認識到過去的錯誤雖不可挽救,而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諫,止,此處解釋為挽救。語出《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乃瞻衡宇:衡,通橫,衡宇,橫門,隱士居住的用橫木為門的簡陋居室。《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意思是賢者安于貧賤。古代的人們常用“衡門”、“衡宇”指貧賤者的居處。
三徑就荒:蕭統《文選》李善注引《三輔決錄》說:漢蔣詡隱居時,在房前的竹子下開了三條小路,只和求仲、羊仲兩人來往,后人就以三徑作為隱者居所之稱。
審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狹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處的狹小。《韓詩外傳》:“今結駟列騎,所安不過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過一肉。”
復駕言兮焉求:駕言,指處游,《詩經》:“駕言出游”。駕,駕車。言,語氣助詞,無實義。
《歸去來兮辭》導學案 篇2
【學習目標】
1、體會感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從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
2, 朗讀并背誦全文,在朗讀與背誦中體悟作者情感,了解辭賦的特點。
3.掌握“胡”“奚”“焉”“曷”“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來”文言虛詞用法
【重點難點】
1.通大意,掌握文言字詞,進而理解背誦。
2.理解記述中滲透出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
【學習過程】
【預習案】
一.課前預習
1.有關作者: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少年時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響,對統治階級抱著幻想,有“大濟蒼生”的壯志。陶淵明直到29歲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幾次做官,都不過是祭酒、參軍等職,不僅濟世的抱負無由施展,而且必須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恥”和“違己交病”在老莊思想和隱逸風氣盛行的影響下,陶淵明早年就有愛慕自然、企羨隱逸的思想,當他仕途不得志時,便懷戀這種生活,因為“耕植不足以自給”,又一度為彭澤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郵來縣,屬吏告訴他應束帶接見,他嘆道:“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職而歸從此他結束了仕隱不定的生活,堅決走上了歸隱的道路詩歌有《歸園田居》五首、《飲酒》,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歸去來兮辭》就是寫于作者辭官歸隱之時
2、有關“辭”的知識
辭是一種形體比較自由靈活的古體韻文,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為起源于楚國,又叫楚辭,因以屈原的《離騷》為代表,又稱騷體,到了漢代,把辭和賦統稱為辭賦。富有浪漫氣息,便于抒情。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為主而允許有錯落參差,韻腳的轉換和押韻的方式也多變化。從作風上看,辭一般都比較講求文采,多用鋪張手法;內容上辭以抒情為主;表現形式方面,辭常在句子中間或結尾加添語氣助詞“兮”以調節音律。
3.查字典 . 給下列黑體字的注音。
荒蕪( )惆悵( ) 衡宇( )盈樽( )輕飏( )熹微( )眄庭柯( )
壺觴( )矯( )首 盤桓( )崎嶇( )出岫( )西疇( )窈窕( )
4.下列各句中詞語的解釋,不恰當的一項是
a.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 息交:斷絕交游。
b.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親戚:包括父母親朋在內的親人。
c.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 有事:耕種之事。
d.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行休:將要得以休息一下。
5.下列對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恰當的一項是
a.陶淵明,名潛,字淵明,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
b.《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飲酒》都是陶淵明的詩。
c.陶淵明的詩歌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對后世詩歌創作影響很大。
d.“辭”作為一種文體,古代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古體詩歌的一種,一種是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又稱賦,或辭賦。
6、閱讀序文,完成下面問題
(1)下列字注音正確的一組是
給 靡 憚 稔 斂
a.jī mí dàn yàn liàn
b.jǐ mǐ dàn rěn liǎn
c.ɡěi mǐ dān rěn liǎn
d.ɡěi mí dàn niǎn liàn
(2).對畫線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①生生所資(生產生活) ②心憚遠役(怕)
b.①脫然有懷(輕快的樣子) ②猶望一稔 (谷熟指一年)
c.①眷然有歸與之情(依戀的樣子) ②非矯厲所得(勉強去做)
d.①尋程氏妹喪于武昌(不久) ②因事順心(就)
(3).解釋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意思
a.不足以自給 足以: b. 會有四方之事 會:
c.遂見用于小邑 見: d. 心憚遠役 憚:
e.何則?質性自然。 何則: f. 因事順心 因:
(4) “以”字用法正確的選項是 ( )
①耕植不足以自給 ②諸侯以惠愛為德 ③家叔以余貧苦 ④足以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同
(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錯誤的一項是( )
a、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等到過一些日子,便產生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
b、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本性崇尚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
c、饑凍雖切,違己交病:饑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就想等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裝,連夜離去。
7、認真閱讀課文,做出具體說明
a.陶淵明去做官的原因:
b.陶淵明辭官歸去的原因:
8、本文出現了五個疑問代詞,請從下列語句中找出來,翻譯全句并表明這些詞語的含義。
①田園將蕪胡不歸
②奚惆悵而獨悲
③復駕言兮焉求
④曷不委心任去留
⑤胡為乎遑欲何之
【探究案】
第一課時
(一).解釋下列詞語
田園將蕪,胡不歸 胡: 奚惆悵而獨悲? 奚:
既自以心為形役 役: 乃瞻衡宇 衡:
問征夫以前路 以: 恨晨光之熹微 恨:
載欣載奔 載: 引壺觴以自酌 引: 以:
倚南窗以寄傲 倚: 景翳翳以將入 景:
審容膝之易安 審: 時矯首而遐觀 矯: 遐:
園日涉以成趣 渉: 策扶老以流憩 策:
請息交以絕游 息交: 以:
復駕言兮焉求 言: 焉:
悅親戚之情話 之: 農人告余以春及 以:
或棹孤舟 棹: 善萬物之得時 善:
木欣欣以向榮 以: 感吾生之行休 感:
已矣乎 已: 寓形宇內復幾時 寓;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胡為: 之;
帝鄉不可期 期: 或植杖而耘耔 而: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諫: 追:
(二)解讀課文,內容梳理。
(1)整體感知
1.作者歸隱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第一自然節回答。
2.作者回歸到哪里?用一詞回答。
3.作者的歸隱路線是:請就括號填空。
決意辭歸-----回歸途中--------( )-----( )------( )----外出----縱情山水-------樂于天命。
4.作者的情感線索是:自責,自悔---------( )-----------( )
第二課時
賞析
1.閱讀第二節,探討問題:
①給本節劃分層次,用文中的詞語概括作者行蹤:
②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生活境界?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不少于兩個詞語。
③本節重點描寫了作者的行為,請列舉出這些動作,品味其情感。
動作:
情感:
④本節中有兩句,既是美景的刻畫,又是自喻情感的流露,這兩個句子是:
2,閱讀第三節,探討問題:
1作者描寫隱居生活是,描寫了那些生活樂趣?請用一個詞語概括出作者情感。
生活圖景:
作者情感:
3研究性學習
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三.課堂鞏固練習:
(一)梳理本文基礎知識
1、寫出通假字:
乃瞻衡宇( ) 景翳翳以將入( ) 曷不委心任去留( )
2、辯明詞類活用:
瓶無儲粟,生生所資( ) 眄庭柯以怡顏( )
倚南窗以寄傲 ( ) 審容膝之易安( )
園日涉以成趣 ( ) 樂琴書以消憂( )
或棹孤舟 ( )
3、一詞多義:
心 因事順心 ( ) 夫 問征夫以前路 ( )
既自以心為形役 ( ) 樂夫天命復奚疑( )
故 故便求之 ( )
親故多勸余為長吏( )
之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 以:既自以心為形役( )
求之靡途(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四方之事( ) 余船以次俱進( )
感吾生之行休( ) 舟遙遙以輕飏 ,風飄飄而吹衣( )
何陋之有( ) 木欣欣以向榮( )
馬之千里者( ) 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 )
悵恨久之 ( )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 )
奚 奚惆悵而獨悲( )
樂夫天命復奚疑( )
而 門雖設而常關( ) 覺今是而昨非( )
時矯首而遐觀( ) 鳥倦飛而知還(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 )
委:曷不委心任去留 ( )
王年少,委國事大臣 ( )
教化從來有源委 ( )
委命下吏 ( )
4、古今異義,寫出古意:
(1)于時風波未靜 (2)嘗從人事
(3)尋程氏妹喪于武昌 (4)悅親戚之情話
(5)幼稚盈室 (6)于是悵然慷慨
(7)恨晨光之熹微 (8)將有事于西疇
5.指明文言句式:
(1)皆口腹自役( ) (2)復駕言兮焉求( )
(3)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 (4)尋程氏妹喪于武昌( )
(5)將有事于西疇( ) (6)農人告余以春及 ( )
(7)樂夫天命復奚疑( ) (8)情在駿奔( )
(9)寓形宇內復幾時( ) (10)稚子候門( )
(11)遂見用于小邑( )
(二)積累陶淵明名句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飲酒》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 《雜詩》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 《讀山海經十三首》
豁然開朗,怡然自樂,雞犬相聞, 。《桃花源記》
少無適俗韻, 。 《歸園田居五首》
晨興理荒穢, 。道狹草木長, 。《歸去來兮辭》 實迷途之未遠, 。 《歸去來兮辭》
木欣欣以向榮, 《歸去來兮辭》
枯木逢春猶再發 。
(三)查古典漢語字典,積累下面四個實詞
行: 乘:
引: 策:
【訓練案】
一、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題。
《去宥》①
東方之墨者謝子,將西見秦惠王。惠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于己也,對曰:“謝子,東方之辯士也。其為人甚險,將奮于說,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謝子至,說王,王弗聽。謝子不說,遂辭而行。凡聽言以求善也,所言茍善,雖奮于取少主,何損?所言不善,雖不奮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為之愨,而徒以取少主為之悖,惠王失所以為聽矣。用志若是,見客雖勞,耳目雖弊,猶不得所謂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與智皆衰邪?
荊威王②向沈尹華學習典籍文獻,昭釐惡之。威王好制,有中謝③。佐制者,為昭釐謂威王曰:“國人皆日:王乃沈尹華之弟子也。”王不說,因疏沈尹華。中謝,細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聞先王之術,文學之士 ④不得進,令昭釐得行其私。故細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數怒人主,以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惡壅卻,豈不難哉?夫激矢則遠,激水則旱 ⑤,激主則悖,悖則無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鄰父有與人鄰者,有梧桐樹,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鄰人遽伐之。鄰父因請而以為薪。其人不說曰:“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此有所宥也。夫請以為薪與弗請,此不可以疑枯梧樹之善與不善也。
齊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見人操金,攫而奪之。吏搏而束縛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吏曰:“殊不見人,徒見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晝為昏,以白為黑,以堯為桀。宥之為敗亦大矣。亡國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別宥然后知,別宥則能全其天矣 (節選自《呂氏春秋(卷十六)•先識覽第四》)
【注釋】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認識事物的障礙,去掉人的主觀偏見。②荊威王,即楚威王。古時楚地亦稱“荊”。③中謝:官名,亦作“中射”,古時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學之士:精通古代文獻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謝子不說 說:說話
b.將奮于說 奮:用力,盡力
c.以為奸人除路 除:清除,打通
d.激主則悖,悖則無君子矣 悖:蒙騙,蒙蔽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王因藏怒以待之 諸侯以惠愛為德
b.文學之士不得進 悟以往之不諫
c.人皆在焉 復駕言兮焉求
d.其皆甚有所宥邪 其皆出于此乎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屬于“所宥”表現的一組是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說,因疏沈尹華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聞先王之術
⑤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 ⑥殊不見人,徒見金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姑果擔心秦惠王親近謝子,認為他比自己賢能,于是就在惠王面前詆毀謝子,說謝子只是東方善于辯論的人,是來取悅秦惠王的。
b.那個中謝一句話就讓楚威王疏遠了沈尹華,讓楚威王學不到先王治理國家的方法,使有學問的人不能得到晉升,讓昭嫠能夠實行自己的陰謀。
c.齊人走到賣金子的人那里,見別人手里拿著金子,上前就去搶奪。真可謂“利令智昏”,這也從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
d.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鄰人、齊人都是認識有局限的人,因他們內心產生了主觀偏見,認知蔽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為。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用志若是,見客雖勞,耳目雖弊,猶不得所謂也。
(2)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3分)
(3)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晝為昏,以白為黑,以堯為桀。
《歸去來兮辭》導學案 篇3
【課文背景知識】
1.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思想感情能引起舊時許多不滿現實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的共鳴,陶淵明是屬于時代的,他永遠是古代文人心靈中的一片凈土學習中應了解作者為什么辭官歸田,鄙棄官場,以及熱愛田園之情
2.《歸去來兮辭》是一篇優美的古代散文,代表了陶淵明散文的基本特點試概括他散文的特點
3.陶淵明是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一個偶像,他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還有沒有積極的意義?
【重點難點講解】
重點難點
1.五個疑問代詞
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悵而獨悲(為什么還愁苦則獨自悲傷呢?)
復駕言兮焉求(我還乘車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隨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為什么那樣遑遑終日,想到哪里去呢?)
2.詞類活用
眄庭柯以怡顏(使面容現出愉快的神色)
樂琴書以消憂(名詞動用,彈琴,讀書)
或棹孤舟(船槳,這里用作動詞,劃)
3.特殊句式
寓形宇內復幾時?(省略句,“形”與“宇”之間省略介詞“于”)將有事于西疇(介賓結構后置)
復駕言兮焉求?(賓語前置句反問句代詞作賓語前置,“還出去干什么呢?”)
4.一詞多義
虛詞:
①之
②以
③兮
語氣詞,多用于詩賦中,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啊”或“呀”,如“歸去來兮”“大風起兮云飛揚”
④而
⑤來
虛詞,可當助詞講無義,如“歸去來兮”有時為句尾語氣詞,相當于“咧”如《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
實詞:
①行
②引
③乘
④策
重點難點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理解記述中滲透出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
3.歸納實詞、虛詞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裝句兩種句式
訓練突破
1.陶淵明回家時的心情
訓練1作者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在哪里?抵家時的欣喜又體現在哪些語句當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閑適從何看出?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隱土情懷?
點撥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美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引壺觴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異曲同工一詩一賦,表達了相同的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隱士情懷
2.閱讀課文,體會作者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
訓練2 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點撥2 (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3)與鄉鄰交往之樂——“告余春及,有事西疇”;(4)巾車孤舟出游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
3.了解陶淵明的思想
訓練3 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點撥3 “兼濟天下”規范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為中國第一位隱逸詩人、田園詩人,他的“濟世”的確讓人費解文中為我們呈現了恬淡安閑、自然靜謐的田園情趣,但這并不意味著陶淵明消極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價值取向,在封建專制獨裁統治下,他們只能在無條件服從與維護自身尊嚴、保持獨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掙扎除了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都曾流露過歸隱的心緒,只不過陶淵明比較明顯,且付諸實際行動罷了在前面介紹陶淵明創作題材時曾提到過,陶晚年作過大量詩,“猛志”一詞出現多次,這表明顯然有一股濟世的熱流貫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詩風始終未能掩蓋此股熱流的躍動,看似恬淡的歸隱并不意味著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著苦難的加劇,即“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已矣乎!”“胡為乎遑遑欲何之?”這些句子表明詩人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詩人回歸田園,崇尚自然,這里“自然”指人的質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里行間我們體味到了濟世不得的痛苦與回歸田園的無奈
因此,本文中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陶淵明順應自然,樂天命超生死,有別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學家,也有別于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里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
【課文閱讀指導】
能力升級
閱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回答“序”后的問題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①,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②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③,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注 ①四方之事,指陶淵明接受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為到各處去
②歸歟,《論語•公冶長》有“子在陳曰:‘歸歟歸歟’”的句子,表懷鄉之情
③駿奔,《詩經•周頒》“清廟”篇有“駿奔走化廟”的話,即去祭祀
1.對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生生所資(生產生活) b.脫然有懷(輕快的樣子)
c.尋程氏妹喪于武昌(尋找) d.非矯厲所得(勉強去做)
2.判斷“以”字用法,正確的選項是( )
①耕植不足以自給 ②諸侯以惠愛為德
③家叔以余貧苦 ④足以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錯誤的一項是( )
a.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等到過一些日子,便產生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
b.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
c.饑凍雖切,違己交病:饑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就盼望遇上豐年,便辭官歸鄉
4.下列選項是對本文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陶淵明做官單純是為了養家糊口他做彭澤令,僅以“有酒可飲”為理由
b.陶淵明去做官,既有家貧、求生無術的原由,也有親故勸告、諸侯惠愛、家叔引薦、彭澤縣離家不遠的因素
c.陶辭官而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質性自然”,感到官場拘束,出仕違背平生志向
d.當然其妹新亡,前去奔喪也應成為辭官因素之一
答案及提示
1.c 2.b①用來②把 ③因 ④用來 3.d 仍然希望任職一年,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4.a
讀寫鏈接
閱讀陶淵明的詩,結合文章主旨,寫一些自己對陶淵明詩中意義的認識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拓展延伸探究】
知識拓展
1.作者簡介
陶潛(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溢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卒后朋友私謚“靖節”,故后人稱“靖節先生”陶淵明出身于貴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響很深他生于東晉后期和晉宋交替之際,家勢已漸漸衰落年輕時曾懷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又因家境貧寒,二十九歲時走上仕途,歷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下級官職,每次時間都很短幾度出仕,使他逐漸認清了當時官場的污濁與黑暗,四十一歲還家歸隱,過起了自由閑適的田園生活此后二十三年,雖憂憤常積于心,生活困窘多難,但再無出仕之念,最后在貧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歲陶淵明長于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許多作品寄寓著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的后代批評家常用“質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田園詩人”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篇,寄寓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而辭賦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淵明集》
2.寫作背景
陶淵明四十一歲那年(公元4XX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記載,陶潛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那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怎么能為五斗米而向這鄉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這篇文章前面有序,敘述他家貧出仕和棄官歸田的經過
3.文體特點
辭,是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于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為辭賦,后人一般也將辭賦并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辭和賦還是有區別的,一般說來,辭重言情,而賦重鋪陳
4.寫作特點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悅、遺憾,不是直接生發,而是在描景繪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如“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影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詩情畫意充溢字里行間(2)語言樸素,音節和諧,用詞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飾,呈現出一片天然和諧純凈之美(3)層次清晰,大體是“議論→描繪→生發”三大部分,描繪部分又可細分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個小層次
5.陶淵明的意義
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志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注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并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他的清高耿介、灑脫恬淡、質樸率真、淳厚善良,他對人生所作的哲學思考,連同他的作品一起,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個“巢”,一個精神的家園
精彩搜索
1.淡遠瀟灑的風格
本文語言平淡,意境清新作者多用田家語,少涉及典故,只言片語,氣象萬千如“攜幼入室,有酒盈樽”,事件平常,語言平淡惟其平淡,才能“載欣載奔”,重獲自由;才能“引壺觴以自酌”,重享村居的無拘無束;才能“悅親戚之情話”,重得閑適歸隱之樂也正是因為平淡,才會把官場看得分文不值他對官居,只說不諫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不再攀附顯貴,也僅以“息交以絕游”一語輕輕帶過何等藐視,何等瀟灑!這種淡遠瀟灑的文風,跟他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一脈相承
2.充滿想像的浪漫情調
本文寫于作者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歸,文中濃墨重彩描寫乘舟歸家時的欣喜若狂,歸后的村居生活的無限美好,正顯得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種種情狀均以想像之筆出之,充滿浪漫情調
創新平臺
一、下面是陶淵明的《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請與課文作比較閱讀,并回答詩后問題
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①被褐欣自得,屢空常宴如②時來茍冥會,宛轡憩通衢③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眇眇孤舟逝,綿綿歸思紆④我行豈不遙?登降千里馀⑤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⑥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⑦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⑧?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⑨
注 始作,開始就任鎮軍參軍,即鎮軍將軍的參軍曲阿,今江蘇省丹陽縣①弱齡,年輕時寄事外,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世事之外②被褐,穿著粗麻做的衣服欣自得,欣然自得,自己覺得很高興屢空,盛食物的器具經常空著宴如,安樂的樣子這兩句指他出仕前家里生活雖然貧窮,但精神卻很愉快③這兩句說,偶然碰上了出仕的機會,只得委屈車馬息于仕途④這兩句說,我獨自乘著小船遠遠地走了,懷念家鄉的思緒是那樣曲折連綿⑤登降,指經過高高低低的道路⑥這兩句說,我看厭了路途上的異鄉景物,心里想念的是山水田園中的舊居⑦這兩句說,我仰望在云中自由飛翔的鳥兒,俯視在水中自由游玩的魚兒,心中不由得感到慚愧⑧這兩句說,我的純真自然的隱居思想早就在心里,誰說已被出仕的形體所羈縛呢?⑨班生,班固這兩句說,姑且聽其自然而生活吧,我最終要回到仁者的住所隱居
思考題:
(1)作者在《歸去來兮辭》中說:“富貴非吾愿”本段則用哪些話表明他安貧樂道、不愿出仕的特有天性?
(2)既然天性如此,他為什么還要出仕?請引用《歸去來兮辭》中的原話及前面“備課資料”中蕭統的《陶淵明傳》中的原話作答
(3)同樣是在行路途中,詩人出仕和歸隱時的心情卻完全不同,請分別引用本文和課文的原話作答
(4)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作者后來歸隱的必然性請找出這些表明心跡的句子
二、本文序文說,本文寫在乙巳歲十一月,但具體的時間有爭論有人說本文寫在陶潛辭官歸隱之初(如課本注釋),是追敘和實錄之作,到家前是追敘,到家后是實錄;有人說寫在辭官歸隱之前、將歸之際,也就是說,本文是在萌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像之作,寫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辭官歸隱的請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寫作時間,你覺得哪種說法更合理?
答案及提示
一、(1)“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被褐欣自得,屢空常宴如”(2)“既自以心為形役”、“親老家貧”(3)“眇眇孤舟逝,綿綿歸思紆我行豈不遙?登降千里馀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4)“暫與園田疏”“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二、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虛曾指摘本文在謀篇上的毛病,說既然是將歸而賦,則既歸之事,也當想像而言之對此,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錄’、‘直述’,豈有‘術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東,或棹孤舟’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像,不言而喻矣”錢先生認為本文自“舟遙遙以輕飏”至“亦崎嶇而經丘”,“敘啟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謀篇與《詩經•東山》寫征人尚未抵家,而想像家中情狀相類我以為這樣來體會《歸去來兮辭》的謀篇特點是確當而深刻的陶潛此文寫于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像歸程及歸后種種情狀,正顯得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如果都作為追敘和實錄來看,反而失去強烈的情緒色彩和想像的空靈意趣,而且也不符合寫作時間的實際
【命題趨勢分析】
1.誦讀淺顯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這是大綱的要求在研習課文的過程中,主要是誦讀和領悟互為推進
2.在感悟課文某一點內容的時候,適當地引用陶淵明的其他詩句,以達到以此篇帶動對陶淵明整篇詩文的感知;反過來,對陶淵明整篇詩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對課文內涵的領悟
【同步達綱練習】
1.對加粗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云無心以出岫(xiù) b.舟遙遙以輕飏(yáng)
c.眄庭柯以怡顏(mie) d.或命巾車,或棹孤舟(zhào)
2.對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恨晨光之熹微(光線微弱)
b.云無心以出岫(云彩)
c.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急急忙忙,心神不安的樣子)
d.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向往中的仙境)
3.下面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是( )
a.請息交以絕游 b.農人告余以春及
b.既窈窕以尋壑 d.木欣欣以向榮
4.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古今意完全一致的一項是( )
a.悅親戚之情話 b.將有事于西疇
c.既窈窕以尋壑 d.善萬物之得時
5.從句式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既自以心為形役 b.王之蔽甚矣
c.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d.鳥倦飛而知還
6.下列句子“而”字意思和用法與“臨清流而賦詩”中“而”字相同的一項是( )
a.覺今是而昨非 b.門雖設而常關
c.時矯首而遐觀 d.泉涓涓而始流
參考答案
【同步達綱練習】
1.c(miǎn) 2.b(山穴,此處泛指山峰) 3.b(a、c、d“以”是連詞,b為介詞) 4.d(情話:古指知心話,今指男女間談情說愛的話;有事:古指耕種之事,今泛指;窈窕:古是幽深曲折的樣子,今指女子文靜而美好) 5.d(a、b、c為被動句) 6.c
《歸去來兮辭》導學案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辭賦的特點,了解文中陶淵明所述之志。
2.背誦全文。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 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裝句兩種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4.鑒賞本文感情真摯、用語樸素、用典自然等特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辭官歸田的原因,深刻體味詩人鄙棄官場,熱愛田園的無限欣喜之情。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
2.歸納實、虛詞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裝句兩種句式。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本文屬于辭賦,宜抓住辭賦押韻的特點,以朗讀為主要教學手段,在指導誦讀中引導學生鑒賞課文。
2.點撥教學法。以文中表現陶淵明思想志趣的語句為重點進行點撥教學。
3.探究拓展法。提倡學生進行淺近的研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個研究性學習的小題目,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探究未知的興趣。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簡單介紹陶淵明及其作品。讀課文,利用注釋、工具書,初步把握文意。朗讀課文,找出押韻的字,通過韻腳歸納各層大意,幫助學生理清背誦思路。點評句子,以求更準確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國的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他就是陶淵明。陶淵明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可現實的黑暗把他那“大濟蒼生”的壯志擊得粉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的道路。今天我們學習的《歸去來兮辭》正是作者訣別官場,同上層社會分道揚鑣的宣言書。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注解①。
教師稍作補充:陶淵明的家鄉是靠近廬山的江南農村,他29歲才出仕。江南農村特有的秀麗風光陶冶了他率真潔凈、無拘無束的品格。他雖然“性本愛丘山”,但并不甘心終老田園。青年時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為,但生逢亂世,又沒有高貴的門閥可資憑借,再加上“性剛才拙,與物多忤”,所以幾仕幾隱,在41歲那年,他毅然拂袖歸田,矢志躬耕,直至終老。
他長于詩文辭賦。他的作品有兩類題材:一類是描繪田園美景,寄托他潔身自好的高潔志趣;另一類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詩,寄寓抱負,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辭賦以《歸去來兮辭》著稱文史。
三、示范朗讀。 朗讀常規指導:本文屬“辭”體,多為四句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可作較長停頓。以六字句為主,按三拍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數四字句按二拍讀,如“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有些七字句中出現了虛詞,仍可作六字句讀。另外還應注意語調、語氣。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韻的字,在換韻的地方做出標記,反復朗讀由換韻隔開的層次和段落,并寫出這些段落層次的大意
學生朗讀。
明確:第1段押ui韻,韻腳有“歸”“悲”“追”“非”。主要寫作者棄官歸家的原因。“田園將蕪”是原因之一;“心為形役”為原因之二。棄官歸隱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韻,全段可分三層:第一層從開頭到“熹微”,押i/ui韻,韻腳有“衣”“微”,寫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心情的愉快盡顯其中;第二層“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韻,韻腳有“奔”“門”“存”“樽”,寫剛入家門的熱烈場面,充盈著濃郁的親情和歡悅的氣氛;第三層“引壺觴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押ɑn韻,韻腳有顏”“安”“關”“觀”“還”“桓”,寫飲酒自樂之景與傲然自得之情,閑適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門——居室——庭院的順序來寫,情景交融,營造了一個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第3段用一韻,押ou韻,韻腳有“游”“求”“憂”“疇”“舟”“丘”“流”“休”,寫回鄉定居后的生活情況。“游”“求”兩韻述志;“憂”韻樂以忘憂;“疇”“舟”“丘”“流”是一段充滿詩意的描繪;“休”韻寫春來萬物復蘇,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暫與匆促,頓生感慨。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幾句,其余押i韻,韻腳有“之”“期”“耔”“詩”“疑”,抒發對人生宇宙的感想,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敘事思路,決意辭歸——歸途——抵家——室內——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安度余生。
學生根據思路提示及韻腳,嘗試背誦。
五、學生細細品讀課文,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據“情”的表達需要,有感情地朗讀
提示:第1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應讀得“氣中聲硬”。第2、3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調是靜謐而愉悅的,應讀得“氣滿聲高”。第4段樂天安命,有達觀之情,應讀得曠達、悠然。
教師引導學生對一些能夠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詞句進行揣摩,以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志。
(1)歸去來兮! (2)三徑就荒,松菊猶存。(3)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4)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5)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
學生討論。
教師點撥:(1)歸去:字面意思是返故里回家鄉;從感情看又有對官場的排拒感,“世與我而相違”說的就是同世俗對立;從述志的角度認識“歸去”,陶淵明是在確立自己的精神歸屬,同官場的格格不入終于使他徹底明白自己是屬于自然的。(2)“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更讓他激動而神往,質本潔來還潔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潔靈魂的棲所。(3)這兩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質的拮據,以及前者對后者的壓倒優勢。(4)出則無心歸則有意,正是作者仕宦和辭官情形的寫照。“無心”不是開脫而是反省和自責。“倦飛”當然不是生理而是心理,一個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要用多大力氣才能抵御官場的玷污啊,他安能不倦!(5)前一句表白動搖了陶淵明為謀生而做官的說法,后一句表明年輕時的理想在現實中遭到了重擊。陶淵明深感出仕一無所獲,而生命卻已耗損,盡管田園生活可以給他安慰,但是面對殘生,他不可能不憂傷。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結合第2、3段內容,通過聯想、想象,寫一段文字描繪陶淵明這位隱逸詩人的形象。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背誦。由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談談本文的寫作特點。突破難點,理解述志中流露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探究拓展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示范背誦,檢查學生背誦情況。
二、本文在藝術手法方面有何特點?試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鑒賞心理作簡單分析 ,學生思考,領悟。
教師點撥:從語言、情感、用典、托物言志等方面分析即可。
談到《歸去來兮辭》的風格,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深入探究。
提問:請從“淡遠”與“閑適”,“疏放”與“曠達”,“拙樸”與“清新”這三組詞語中選擇最適合于本文風格的詞語,并說明理由。
同學各抒己見,教師稍作點撥:選“淡遠”“疏放”“拙樸”最為貼切。
“淡遠”同“閑適”相近,都表現一種閑散、恬逸的意境。然而“淡遠”比“閑適”純凈,其根源在于詩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靜無為,樂天安命,不汲汲于利祿,不營求于榮華,以無牽無掛、與世無爭的眼光去靜觀默察世相人生;而“閑適”偏重于表現在朝官紳志得意滿時的閑情,常籠上一層故作驕矜、雍容華貴的氣派。
“疏放”同“曠達”相近,都包含豁達開脫的人生哲學和追求閑逸、安寧的自娛意識。“疏放”是采取超塵脫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寧靜淡泊中,忘卻人世的煩惱,在大自然里尋找心靈的避風港;“曠達”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時行樂的方式來擺脫當時的苦悶,往往帶有某種悲涼慷慨無可奈何的色彩。
“拙樸”與“清新”不同,“清新”更多體現在一種語言文字的追求與雕琢中;“拙樸”大多如口語不經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詩人心胸的真實展示。
三、難點突破
提問: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含有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學生討論。有的學生認為陶淵明既然有“大濟蒼生”的抱負,那為什么不正視現實,去扭轉乾坤,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呢?有的學生認為正是有悲觀思想的流露,才讓我們覺得詩人的真實情懷,一味寫田園生活的優美恬淡給人一種做作的虛假姿態,陶淵明依他的本性是不會做秀的。有的學生認為文中除了“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外,還有“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已矣乎!”“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等句,表明詩人歸隱田園并不意味著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苦難的加劇,詩人始終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明確:千百年來,大家都認為陶淵明在逃避,他秉承了老莊的哲學,思想是消極的。其實,看一個人生活得是否積極,關鍵看他有沒有理想。陶淵明的棄職歸田,是與官場決裂的行動體現。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所以斷不能說他意志消沉,消極處世。文中“園日涉以成趣”“樂琴書以消憂”,日子過得多么愜意、充實,雖然物資匱乏,但精神卻是充實的;“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多么灑脫,多么富于詩意的生活啊。可以說,陶淵明辭官歸田,是他執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現。
四、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本文出現了五個疑問代詞,請找出來,分析它們的詞義。
明確: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悵而獨悲(為什么還愁苦獨自悲傷呢?)
復駕言兮焉求(我還乘車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隨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為什么那樣遑遑終日,想到哪里去呢?)
2.“之、以、兮、而、來”五個文言虛詞用法歸納。
學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明確:兮:語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啊”或“呀”,如“歸去來兮”“大風起兮云飛揚”。
來:虛詞,無義,如“歸去來兮”;有時為句尾語氣詞,相當于“咧”。如《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
3.本文活用的詞語有哪些?請找出來加以解釋。
明確:眄庭柯以怡顏(使面容現出愉快的神色)
樂琴書以消憂(名詞動用,撫琴,讀書)
或棹孤舟(船槳,這里用作動詞,劃)
善萬物之得時(用作動詞,認為好,羨慕)
4.判斷下面三句話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內復幾時?
b.將有事于西疇。
c.復駕言兮焉求?
明確:a.省略句,“宇”前省略介詞“于”;b.介賓結構后置;c.賓語前置句。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5.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有4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訂正。
明確:
六、課堂小結
本文語言樸素,音節諧美,猶如天籟,呈現出一種天然真色之美,純真可親,同學們都不禁陶醉其中。我們應感謝陶淵明,是他用性靈,用良知為中國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為我們營造了平淡自然的藝術境地。讓我們永遠記住他,作為古代文人心靈中的一片凈土,作為時代塵囂中用尊嚴扛起的一面旗幟。
七、布置作業
1.課文第二段寫陶淵明乘船回家,請想象站在船頭的陶淵明是個怎樣的形象?他當時的心理活動又是怎樣的呢?就此寫一個片斷。
2.溫馨的家庭是陶淵明歸隱的保證,一個家庭中少不了女主人的支持,請從陶淵明的描寫中推測他妻子的形象,并寫一段文字描述她。
3.假如陶淵明生活在改革開放、人盡其才的當代社會,他除了吟詩作賦、躬耕農田外,最適合參與哪一項經濟活動?
參考答案:
1.示例:飄蕩前行的一葉扁舟上,站著從彭澤棄官歸家的詩人陶淵明。駘蕩的江風吹得他衣袂飄拂,儼然仙人一般——籠中的鳥兒此時終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樂又有誰能體會呢?人生至美是心靈的自由與悠然,在那個并不富足的田園里,他欣然開懷,灑脫自在。其實,田園處處可尋,千載難覓的是那快樂而滿足的心境。
●備課資料
1.陶淵明與菊
《歸去來兮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句,此句的意思是庭園中的小路已經荒蕪,卻喜舊日栽下的松菊猶在,陶淵明為何對菊情有獨鐘呢?
陶淵明是最喜歡菊的詩人。他歸田后,家里“秋菊盈園”(《九日閑居》),常對菊而坐,采菊東籬。詩人在《和郭主簿二首》之二道出了愛菊的原因:“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詩人筆下的菊像松一樣傲霜而立,又像春花一樣美麗多姿,在嚴霜的打擊下,菊開得既芳香又有光彩。正是菊的獨特的“貞秀”品質令詩人贊賞不已。菊是詩人的自喻,菊象征著詩人孤高傲世、超塵絕俗的個性品格。
陶淵明愛菊還有另一個可提及的原因,即與菊的藥用價值有關。詩人說:“酒能祛百病,菊為制頹齡。”服菊可以延年益壽,食菊、飲菊花酒,當是文人的雅事。
陶淵明與菊已合二為一,一提起菊就想起陶淵明。“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常被人采用的兩個典故。由于這兩典都與歸田隱居有關,“菊”就與孤標傲世的隱士結緣了。后人用這兩典,有的表現隱者的孤高個性和自得的生活,如唐•溫庭筠贈給鄭處士的詩句“醉收陶令菊,貧賣邵平瓜”。有的表現對仕途的厭倦,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如宋•趙必的《宴清都》:“有秫田二頃,菊松三徑,不如歸去!”
2.陶淵明與“五斗米”
古人講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世觀。陶淵明在他39歲時直面不得志的仕途也吐出了“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的心聲,做出了憂道不成,“只好躬耕自給”的抉擇。南朝梁文學家沈約的《宋史•陶潛傳》有記載:
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公田悉令吏種秫稻,妻子固請種秔,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秔。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
他之所以“解印綬去職”,絕不是嫌位卑職微,至少可以說明三點:一表現了正直的讀書人那種清高孤傲,“不善交結俗人”的美德;二體現了“貧賤不能移”的偉丈夫氣概;三體現了不與污濁官吏同流合污,蠅營狗茍的高尚節操。
二、課文賞析
《歸去來兮辭》賞析
千百年來,《歸去來兮辭》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曾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敬服之情,無以復加。《歸去來兮辭》確實是在藝術上精心結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辭”即“賦”,要求鋪張揚厲、用韻并講求辭藻色彩和駢偶。在這多種形式的要求下,陶淵明運筆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本文旨在說明“今是而昨非”,對“昨非”一筆帶過,竭盡全力突出“今是”,對歸耕后的農村生活的描寫則極盡鋪陳之能事。三、四兩段都是描寫“今是”的,包括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行文注意對仗駢偶,保持了辭賦的用韻并講求辭采華美的特點,又避免了辭藻堆砌、華而不實的弊病,增強了賦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辭賦具有了抒情詩的部分功能。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強烈。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遺憾,有滿足,但這些都不是空發議論。而是借助景物的形象描寫。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來,賦予景物以人情,以個性。如“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就是鮮明的例子。全辭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
語言清新典雅,鮮明流暢,音節鏗鏘,和諧悅耳,具有音樂美,可稱是一首散文詩,或是一篇押韻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詞造句字斟句酌,精心選擇雙聲詞、疊韻詞、疊詞等,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和音樂美,使辭賦兼有詩的藝術魅力。
結構嚴謹而周密。《歸去來兮辭》的寫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待,但用辭賦說明事情的原委,結構會臃腫不堪。作者用散文體的序說明本文寫作的背景和作者當時的情況,而用韻文辭賦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兩全其美。辭賦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應序文,形象地表達他對“今是昨非”的深刻認識。二、三段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觸處皆春;飲酒賦詩,其樂無窮。結尾一段綜述情志。全文首尾貫通,中心突出,松菊節操,田園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現。
(選自《閱讀和欣賞》,北京出版社,原文作者:李景華)
學習《歸去來兮辭》 感受陶淵明隱士情懷
課文第一段,交待了厭惡官場的原因——“心為形役”,“心”為志趣、人格,“形”為作者“出仕為官”這種形為。陶淵明出仕為官的目的有二:大濟蒼生,養家糊口,在序文中,他交待了違心折志的痛苦,視入仕為“迷途”。蘇軾評價陶淵明說:“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隱之為高,古今賢之,貴其真也。”陶淵明這種保潔守志的倔強精神影響著后代文人。蔑視權貴為陶淵明的隱士情懷之一。
第二段寫了歸家途中的迫切,抵家時的欣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閑適歸意。陶淵明能“眄庭柯以怡顏……審容膝之易安”,原因就在于他有忘懷得失、淡泊明志、不慕功名利祿的精神內核。他的《飲酒》詩表達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為陶淵明的隱士情懷之二。
第三段表現了陶淵明鄙棄官場、固窮守節的堅定決心。《桃花源記》中有“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的故事表述;《讀〈山海經〉》中有“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的委婉表達;《飲酒》詩中有“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的直白陳述;《乞食》中有“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另有詩句“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生活是如此艱辛,還說:“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寧肯受貧窮,也要守節操,這就是陶淵明的隱士情懷之三。
第三段同時也表現了陶淵明隱居鄉村的生活情趣。有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有酒酣而歸彈琴消憂的隱士本色生活,有閑雅的讀書生活,更有躬耕田畝的苦與樂。這是陶淵明躬耕田園,詩酒琴書的隱士情懷之四。
第四段呈現了陶淵明委心乘化、知天樂命的隱士情懷,這是其五。“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這里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的精神,也流露了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
總觀以上分析可知:入仕為官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是他的節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潔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知天樂命是他人生的真悟。這就是陶淵明的隱士情懷,可以說,讀《歸去來兮辭》是了解陶淵明,了解中國古代隱士文化的一個窗口。
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提示:這是陶淵明辭官歸田后寫的第一篇作品。全詩一開始,詩人就把自己對黑暗社會的無比憎惡融入到對自己少年時代生活的眷戀回憶之中。接下來詩人以輕松歡快、平淡柔和的筆調描繪了幽雅秀美的田園風光,抒寫了自己悠閑自得的樂趣,給全詩帶來了一種淡泊和睦的氣氛。剛烈的本性抒寫和柔和的田園描繪在本詩中更替交融,互相映襯,從而更好地表現了詩人辭官歸田后的典型心情:對腐敗的官場的無比厭惡和憎恨,復返自然后的慶幸和喜悅。可把本詩與《歸去來兮辭》對照閱讀,可更深刻地體味陶淵明的隱士情懷。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提示:陶淵明是古代士大夫中第一個親自參加勞動的人。“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詩人發現了勞動的美并在詩歌中歌詠它,這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開拓的意義。平淡的語言描寫自然景物,表現了詩人高尚的情趣。
陶淵明辭別官場,回歸田園,心甘情愿地做起自食其力的田舍翁來了。這一時期的詩作,歌詠了田園美(如《歸園田居》其一)和勞動美(如《歸園田居》其三)。但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在極度饑餓的驅使下,這位偉大的田園詩人演出了一幕至今仍摧人淚下,令人痛斷肝腸的大悲劇——詩人乞食。詩人在詩中,不是刻意地宣泄自己的痛苦與怨怒,而是表現一個與虛偽險惡的上流社會并存的古風尚在的平民世界,由衷地贊美存在于人民之中的仁愛精神,謳歌了人情之美,頌揚了那些用真情和友善溫暖別人的人們。
人情美和田園美、勞動美構成陶淵明田園詩的三大主題。而人情美是陶淵明田園詩所表現的最高境界。有了人情美,尋常之物如桑麻榆柳、陋宅草屋、雞鳴犬吠才構成田園美,尋常之事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才構成勞動美。著意表現人情美,正是陶淵明的田園詩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試問,《歸去來兮辭》一文中,哪些語句體現了人情美呢?
《歸去來兮辭》導學案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歸去來兮辭》。下面我將從教材、目標、教法、過程等方面闡釋我對這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說教材
《歸去來兮辭》是必修一第三單元第一課。這一單元的話題是“走進自然”,歐陽修曾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這篇文章照亮的不止是一個時代的文壇,陶淵明不僅自己“走進自然”,而且也使后世無數文人的文學創作和人生態度“走進自然”。詩人辭官歸隱,菊花、清酒、素琴中是對自由、閑適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在恬淡和愉悅中反照出的是社會官場的黑暗。在今天社會的喧囂與浮躁中很有必要引領學生跟著詩人“走進自然”,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身心疲憊時懂得去尋找一片寧靜的生活天空。
二.說目標
本課特點是寄情于事、融情于景,本課重點在誦讀、體會情感。根據這一特點和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重的教學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重要文言詞語,了解作者和“辭”的文體。鞏固第一單元文言詞語梳理的方法。
(2)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高尚情操,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理解大自然在人們精神家園中的地位。
(3)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寫作表達能力。
三.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這一堂課,在教法上我采用對話式教學模式,主要采用誦讀、提問、討論、講解點撥等方法。
指導學生運用預習法、梳理法、誦讀法、討論法等方法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預習的積累梳理到內容的解讀,再到寫作延伸,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讓學生“樂于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五.說過程
課時安排:兩課時。 這兩課時的設定依據新課程教學目標當中的“感受、鑒賞、應用與拓展”的目標要求展開。
預習設計
結合課文注釋積累梳理詞語句式,疏通文意,熟讀課文。具體方法指導是:讀、畫、評。讀:要讀準字音,注意押韻和反問句、感嘆句、寫景句、雙聲疊韻詞語的抒情性。畫:畫出自己認為重點實虛詞、句子并整理到筆記本上。評:自己提出問題,包括詞句的理解,作者的心情分析,人生態度的點評。老師將重點詞語解釋、句子分析制作成學案,學生預習后完成預習學案。
第一課時
完成兩個目標:一是積累詞匯,二是分析情感及作者人生追求。具體環節如下:
★★課堂環節(一)鞏固詞語
學生小組討論預習學案、糾正錯誤、提出問題,對出現的疑問師生共同解決。然后指導學生對照學案進一步整理補充預習時的筆記。
重點詞語有九個實詞(生、靡、尋、去、恨、引、策、棹、乘);五個疑問代詞(胡、奚、曷、焉、何),三個虛詞(以、而、之)。掌握三個句式①被動句(遂見用于小邑)。②賓語前置句(皆口腹自役,復駕言兮焉求,胡為乎惶惶欲何之)③狀語后置句(將有事于西疇)
此環節目的是檢查預習效果,完成文言知識的積累,通過學案鞏固并強調重點。
★★課堂環節(二)導入新課:
播放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的《漁樵問答》一小段,并用幻燈片展示一個田園畫面,然后讓學生談談感受。預想答案:輕松、自然、安適、平和、恬靜、質樸、優美。老師由此導入:此曲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的《漁樵問答》,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下面我們一起跟隨陶淵明走進田園,走進自然。
此環節通過視聽,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對田園風光有直觀的感受,喚起內心審美愉悅,下面誦讀、鑒賞環節作鋪墊。
★★課堂環節(三)了解作者,誦讀全文
學生介紹作者,老師簡介“辭”這種文體,補充社會背景:政局官場,“大濟于蒼生”之志。
誦讀時,老師提示學生注意預習中畫出的反問句、感嘆句、寫景句、雙聲疊韻詞語的抒情性。學生讀,學生評,老師點評并范讀第一節,學生完成其余。朗讀時配《漁樵問答》的音樂。
此環節在了解作者的基礎上主要讀出歸隱田園的喜悅,掌握抒情詞句朗讀技巧,初步體會作者情感。
★★課堂環節(四)把握內容(板書:歸去、田園)
將全文分為三個部分,學生朗讀各部分,老師提出問題加以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學生探究、討論解決問題。
●第一部分是序和第一節:歸因歸途
活動(1)學生朗讀該部分,思考討論:結合社會背景在該部分歸納作者歸隱外部原因和內在原因。學生在此提示下會找到答案:外部原因——課文中“于時風波未靜”,背景中“官場黑暗,統治者相互傾軋”;內在原因——課文中“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違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以心為形役”(補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背景中“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第三個方面的原因在后文解讀中補充。
活動(2)“奚惆悵而獨悲”反問句有強調作用,“惆悵”什么,“獨悲”什么?結合背景在序和的、第一節中找。學生在提示下討論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質性自然,以心為形役;有“大濟于蒼生”之志,多次做官嘗試中理想破滅而失望。
活動(3)讓學生理清第一節情感變化:惆悵獨悲——平靜——喜悅。
此時學生有了對全段情感把握,再讀一遍第一節,讀出情感。
●第二部分是第二節、第三節:田園之樂
活動(1)默讀找出直接表現情感的詞語句子。學生經過預習能較快找出詞句:載欣載奔、怡顏、寄傲、易安、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活動(2)老師點撥語調、語速,學生在朗讀這兩節會更富情感。一個讀其他同學找出表現田園生活的意象和事件,然后小組分析、討論所表現的情懷。最后師生交流。
對意象分析,比如“三徑”指隱逸情懷,“松菊”象征堅貞高潔節操,“云出岫”表現自由,“鳥知還”比喻自己“歸去”(補充: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景翳翳以將入”表現生活平靜祥和,“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是活力、希望、自由的體現。分析過程中老師做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
對生活事件分析:攜幼、自酌、眄庭柯、倚南窗、園日涉、策扶老、有事于西疇、命巾車、棹孤舟,對其歸納具體的田園之樂,包括天倫之樂、觀景之樂、琴書之樂、耕作之樂、游玩之樂。
活動(3)田園生活如此快樂,與第一節提到的為官時的“惆悵而獨悲”對比表現了什么?
這里提示學生對比手法的效果是突出強調,學生分析出作者情感:突出厭倦官場,不與官僚同流合污,突出歸隱的喜悅,對田園自由生活的熱愛。
活動(4)這兩節主要表現“田園之樂”,“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表達的感情與前面一致嗎?追問:不一致,怎流露出什么情感?學生根據注釋明白作者感慨生命的短暫而傷感。再問:這是否表現作者的消極態度呢?看下一節。
●第三部分是第四節:感悟人生
活動(1)先朗讀,再分析開頭四句的結構作用。引導)學生明白“結構作用”的思考方向,學生得出答案:“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以反問句強調并承接上文。“胡為乎惶惶欲何之”以設問句強調引出下文。承上啟下作用。
活動(2)作者是怎樣回答“欲何之”這個問題的?——否定富貴、帝鄉,用田園生活作正面回答:“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用反問強調“樂夫天命復奚疑?”追問:這表現什么心境?學生可以答出“坦然”“快樂”之類的詞——樂天命)
小結:全文的情感變化脈絡:惆悵獨悲——平靜——喜悅快樂——感慨生命的短暫、傷感——坦然、愉快。
活動(3)“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表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哪種思想?(可作進一步提示: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兩個學派思想)學生自然想到道家思想。
老師進一步點撥深化:道家思想也是作者歸隱的內在原因。儒道思想就像太極的陰陽,仕途順時儒家思想占主導——積極入世,兼濟天下,不順時道家思想占上風——遠離世俗,歸隱山水田園。李白被啟用時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賜金放還時則說“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蘇軾有“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渴望報國的雄心,也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感嘆。再回到陶淵明,他既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濟世之志,也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情懷。陶淵明歸隱的另一個內在原因就是到家思想的影響。
活動(4)在理解全篇的基礎上帶著感情師生齊讀全文,老師可以用話筒以稍大的聲音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在誦讀中讓學生體會全文。
此環節圍繞作品情感去誦讀、問答、討論、點撥,解讀作者人生態度,并由作者一人去觀照所有文人,走進陶淵明又走出陶淵明。
★★課堂環節(五)小結并留作業:走進陶淵明,走進自然,是走進一種生活方式,是走進一種人生態度,是走進一種精神思想。根據本課時已經理清的脈絡背誦全文,進一步理解文章,理解作者。
板書設計:
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
官場 大濟于蒼生
歸因歸途 悲——靜——喜
田園 田園之樂 樂——傷 感悟人生 樂
第二課時
完成一個目標:通過寫作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態度。具體環節如下:
★★課堂環節(一)聽寫詞語含意,抽查背誦
此環節鞏固上節課詞語,夯實基礎。
★★課堂環節(二)朗讀全篇,找出藝術手法
學生邊讀邊找,而后小組討論,各小組得出結論分別展示,指明例句和手法,老師補充。
預想答案:反問、設問、擬人、對比、疊詞、鋪排、用典、想象、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議論描寫記敘抒情相結合
★★課堂環節(三)運用手法寫作,在寫作中加深情感
選擇手法簡單分析其效果,并啟發寫作。
對比(今是昨非;惆悵獨悲——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情景交融(第二三節)想象(作者在十一月想象春天情景)
啟發寫作:完成一篇小短文《走進五柳先生》。想象“心為形役”具體場景細節表現厭倦官場,在上節課找出的意象基礎上合理想象描寫達到情景交融,表現田園之樂,這樣歸隱前后、痛苦與喜悅對比表達你對作者這種選擇的看法。
為了在有限時間內讓學生容易入手,可以用幾句話作文章開頭引導,讓我走近你,走進你的痛苦,走進你的快樂……
此兩個環節是應用與拓展,在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加深對文章作者的理解。
★★課堂環節(四)學生誦讀來展示自己的作品,在朗讀中加深對詩人的情感、對自然的情感。
★★課堂環節(五)作業:各小組評選出兩篇出色的文章,張貼出來,大家互相借鑒交流。
板書 手法:對比、想象、寄情于景
寫作:《走進五柳先生》
《歸去來兮辭》導學案 篇6
一、開場白:各位老師,下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歸去來兮辭》。
二、說教材
《歸去來兮辭》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它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描寫的是詩人辭官歸隱的喜悅心情和對自由、閑適的田園生活的熱愛。
新《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高中生“要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數量的名篇”。《歸去來兮辭》所在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有關的文言詞語和句式,要重視誦讀和背誦。”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歸納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點語句,幫助理解課文。2誦讀課文,梳理本文行文思路。
3、賞析本文的寫作特點:情景交融,情感真摯。了解“賦”的文體特點。
4了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四、重點、難點
1、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魏晉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魏晉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a.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b.賞析本文的語言特點和文體特點。
2、本課的教學難點為:
這篇文章的內容,學生不難理解,難點在于理解作者“一心兩端”,“心為形役”的思想感情五、教學程序:
本篇課文篇幅很短,內容理解簡單,因此,可以用一節課時完成(45分鐘),主要教具是歌曲CD、圖片、課件。
(一)導入新課:1、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欣賞一段音樂。(〈Takemehomecountryroad〉一小段)2、提問:請一位同學給我說說聽到這段音樂的感受。預想答案:輕松、自然、安適、和平、恬靜、質樸。3、引出課文:剛才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看來大家對田園生活都非常喜歡,下面我們要學習一篇與田園生活有關的文章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
(二)作者介紹,時代背景簡介(為理解文章作鋪墊)
以前,我們學習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歸園田居》等文章,對他已經很熟悉了,我想請一為同學來為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作者陶淵明,以及他的作品中主要包含的思想。
對沒有介紹的內容做補充。教法說明:由于對文言文講述過多,在前面的階段,應多讓學生參與,讓學生來說。
(三)精讀課文并總結文言知識
1.讀悟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要讀出作者的自責、自悔、自醒、自慰的心境,要悟出作者厭惡官場的原因——“心為形役”。這里的“心”和“形”,我認為不是書上注釋的“意愿”和“形體、身體”;“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行為。陶淵明出仕為官目的有二:一是“大濟蒼生”,二是養家糊口。《歸去來兮辭》的序文這樣說:“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又說:“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這是養家。又說:“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這是說違心折志的痛苦比挨餓受凍的痛苦更痛苦。因此作者入仕不久就認為入仕是“心為形役”。“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作者視入仕為迷途的心情在《歸園田居》中表現也很明顯。他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此段字里行間充分表達了作者保潔守志的倔強精神,厭惡官場辭官歸田的強烈愿望。2.讀悟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要讀出作者歸家途中的急切,抵家時的欣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閑適的心境。感悟歸家途中的心情,重點品味“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的情狀和心理。抵家時欣喜可以從主仆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中感悟出來,特別最具情味的是妻,好似不見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比誰都迎接得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原因就在于他有忘懷得失、淡泊明志、不慕功名利祿的精神內核。作者《飲酒》中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詩句,這一詩一賦都表達了陶淵明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閑適自在。
3.讀悟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要讀悟出作者鄙棄官場、固窮守節的堅定決心,聯系第一段內容,重點理解“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等句子。此種心境,作者的《桃花源記》中有“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的故事表述;《讀〈山海經〉》中有“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的委婉表達;《飲酒》中有“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的直白陳述。此段還要悟出作者隱居鄉村的生活情趣。文中有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有酒酣而歸彈琴消憂的隱士本色生活;有“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讀書雅致;更有躬耕田畝的苦、憂、樂。
4.讀悟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要感悟出作者委心乘化、知天樂命的隱士情懷。
5.在通讀全文以后,討論完成內容結構圖,并劃分段落。
第一段(1段)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
第二段(2、3段)歸家路途的輕快與歸家后農村生活的樂趣。
第三段(2段)抒發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6.總結重要實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點語句,幫助理解課文。
(四)賞析本文的語言特點和文體特點。
1.感情真摯,語言樸素,音節諧美,猶如天籟,呈現出一種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
胸臆,不假涂飾,自然真純可親。
2.引用典故,仿佛信手拈來,語如己出,渾然無用典之跡。如“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引用《論語·微子》楚狂接輿的歌詞“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稍加點化,形神俱3.情景交融,情感真摯。
4.具有“賦”的文體特點(五)結束自由討論:有人說“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這兩句話中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歸去來兮辭》導學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弄懂并積累“來、諫、樽、觴、審、容膝、策、矯、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積累下面的詞語和名句--口腹自役、心為形役、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3、背誦全文。
二、教學重點
1、課文的思想內容
2、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三、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四、教學課時
二課時
五、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結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幻燈片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一、以《花源記》導人課文,分紹陶淵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國的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他就是陶淵明。陶淵明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一個清醒的理想主義者。貴族家庭的影響,儒家學說的熏陶,使他少年時就有一種“大濟蒼生”的壯志,可是黑暗的現實把他的理想擊得粉碎。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的道路。為明心志,他寫下了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
資料鏈接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淵明,一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卒后朋友私謚“靖節”,故后人稱“靖節先生”。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的陶侃,據說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做過安城太守。淵明八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家境逐漸衰落,但還是給他留下了不少田園產業。陶淵明出身于貴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響很深。年輕時曾懷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又因家境貧寒,二十九歲時走上仕途,歷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下級官職,每次時間都很短。幾度出仕,使他逐漸認清了當時官場的污濁與黑暗,四十一歲還家歸隱,過起了自由閑適的田園生活。此后二十三年,雖憂憤常積于心,生活困窘多難,再無出仕之念,后在貧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歲。
陶淵明今存詩歌125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前人很少創作的田園詩。后代批評家常用質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田園詩人”。陶淵明現存文12篇,其中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篇數不多,影響卻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記》,本文則是辭中名篇,在藝術上平淡、樸素,充滿了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二、寫作背景
陶淵明四十一歲那年(公元4XX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云,陶潛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鼓澤巡視,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怎么能為五斗米而向這鄉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
本文分“序”和“辭”兩節,“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序”說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辭”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后的樂趣。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他對當時現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暢,音節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辭。
這篇文章前面有序,敘述他家貧出仕和棄官歸田的經過。
三.文體特點
辭,是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于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為辭賦,后人一般也將辭賦并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一般四句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稍作停頓;六字句為主,都按三拍讀。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現了虛詞,也應作六字句讀。(2)“歸去來兮”“已矣乎”當一句讀,適當延長讀末句時間。(3)四字句五字句,讀時節奏自當變化。(4)辭和賦還是有區別的,一般說來,辭重言情,而賦重鋪陳。
四、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自由朗讀——提名朗讀(正音;注意語氣、語調及語頓)——集體朗讀——自由朗讀
1、一讀——正字音。一字一詞地讀,憑借注釋,讀準字音,了解詞義。
2、二讀--斷句讀。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地延長時間。
3、三讀-- 明白音樂美
讀出語調——升調、降調;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
讀出語氣——疑問、反問、感嘆和陳述語氣;讀出語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樂美,主要源自于駢偶的運用。
a、找出各個自然段中的韻腳
b、找出對偶對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駢體文),引導學生初步背誦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這基礎 上才能講究背誦,否則,就是死記硬背了。
c、找出本文雙聲詞、疊韻詞、疊字,雙聲如“ 惆悵”“崎嶇” ,疊韻如“盤桓”“窈窕” , 疊字如“遙遙”“飄飄” “欣欣”“涓涓”。(對比《荷塘月色》)
4、四讀--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朗讀時節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 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話讀法(可讓學生分析探討讀法)
第一段的“ 歸去來兮,”要讀得豪邁,因為作者釋放了所有做官的悶氣,大呼一聲“回去吧”
第二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愉悅而平靜,因為它承上啟下,承上,歸家很高興;啟下,作者 心里很輕松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無奈。
另外還要五讀六讀--熟讀成誦,瑯瑯上口。
五、疏通字詞
并完成練習三
六、布置作業
1、反復誦讀課文,試著背誦;
2、完成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背誦課文
一、檢查練習
二、研習課文
(一)總體把握
1、歸家之因
2、歸家之樂
3、綜述情態
(二)具體研習
1、讀悟第1段
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系起來的,而陶潛不愿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指名朗讀本段。
思考: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設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
第一段,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儼然抒發一口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松暢快。反問,表明其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接下來,說明歸隱的原因。兩個:一是田園荒蕪,二是心為形役(真正原因)。“心為形役”,為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么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松。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于言表!
2、讀悟第2段
齊讀本段。
討論:1、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在哪里?
2、抵家時的欣喜有體現在哪些語句當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閑適有從何看出?
明確:
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載欣載奔”“童仆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
3、“引壺觴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
設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么樣的隱士情懷?
明確:表達了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隱士情懷。
想象歸家路途的輕快與歸家后的情狀。分三層。
寫歸心似箭。以行動、心理表現的。前二句:先乘船,后上路,和風拂衣,小舟飄蕩,而心情的愉快也盡顯其中。這在閱讀時需要注意。后二句:問征夫,暗自計程;恨熹微,嫌天亮太遲。更寫出作者急盼歸家之情。
寫入家門時的熱鬧場面,滿是濃郁的親情和歡躍的氣氛。作者的急迫,在到家時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是一派狂喜之態。然后寫家人相迎、幽雅環境。“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家人主仆共同歡迎主人歸來。“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舉家歡宴,主人開懷暢飲的情狀。其中“松菊猶存”有喻義,松菊喻作者高潔的品格,喻堅韌芬芳之節操仍在。(可以補充歲寒三友)
寫歸家以后閑適有趣的田園生活。飲酒賞樹,扶杖游覽,自得其樂。再接下來由居室轉到庭園及高處、遠處,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從字面流露出來,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時而環顧,時而遠望,白云行走,飛鳥投林,都攝入他的眼簾。“出岫之云”“倦飛之鳥”,既寫自然景物,又寫詩人出仕與歸隱。(同“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做官本是無心,官場確使他厭倦。寫撫“孤松”其實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堅貞之志。
3、讀悟第3段
“歸去來兮”“息交以絕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厭惡官場,固窮守節的堅定決心,也是其隱士情懷之三。
指定小組朗讀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
(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3)、與鄉鄰交往之樂——告余春及,有事西疇;
(4)、巾車孤舟出游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詩酒琴書的隱士情懷之四。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來后農村生活的樂趣。第一句與文章首句呼應。再表要與世相忘,謝絕交游--主要是與世俗官場的人謝絕交往,并非所有人,點出與官場格格不入是歸隱的原因。然后補充上段再寫自由自在的生活:談心、彈琴、讀書、躬耕田地、徜徉山水,無不是樂事。末二句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暫短的感傷,由春來萬物復蘇,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時想到人生的短暫與匆促。此段是轉承段。從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與山溪,更廣闊地描繪了一個和美、充滿生機的隱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議論與抒懷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
4、讀悟第4段
魏晉焦慮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潛是最為焦灼的一個,在第三段結尾處兩句——“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見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現?
齊讀本段。
討論:如何正確理解結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明確:陶潛順應自然,樂夫天命超生死,有別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學家,也有別于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里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他欲沖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計,也是他人性減弱的一種表現。
第四段,抒發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隨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張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慮那么多的生死、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祿不是我所求的,尋訪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在良辰美景獨自出游,親身參加農事勞動,在高崗上高聲放歌,在清流旁縱情賦詩。最后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結束全文,隨著生命的自然變化一直到死,樂天安命還有什么疑慮呢!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結論與處世哲學。文章最后是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顯志。
四、總結
陶潛,入仕為官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是他的節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節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樂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讀《歸去來兮辭》,是了解陶潛的隱士情懷,了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的一個窗口。
五、布置作業
1、翻譯下列句子:
①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②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③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④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⑤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⑥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⑦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⑧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2、延伸閱讀 :閱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 回答“序”后的問題。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①,諸侯以惠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逐見用于小邑。于是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②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③,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已歲十一月也。
注釋:
①四方之事,指陶淵明接受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為到各處去。②歸歟,《論語•公冶長》有“子在陳曰:‘歸歟歸歟’”的話,表懷鄉之情。 ③駿奔,《詩經•周頌》“清廟”篇有“駿奔走化廟”的話即去祭祀。
⑴對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生生所資(生產生活) b.脫然有懷(輕快的樣子)
c.尋程氏妹喪于武昌(尋找) d.非矯后所得(勉強去做)
⑵判斷“以”字用法,正確的選項是 ( )
①耕植不足以自給 ②諸億以惠愛為德
③家叔以余貧苦 ④足以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⑶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錯誤的一項是
a.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等到過一些日子,便產生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
b.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
c.饑凍雖切,違己交病:饑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就盼望遇上豐年,便辭官歸鄉。
⑷下列選項是對本文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陶淵明做官單純是為了養家糊口。他做彭澤令,僅以“有酒可飲”為理由。
b.陶淵明去做官,既有家貧、求生無術的原由,也有親故勸告、諸侯惠愛、家叔引薦、彭澤縣離家不遠的因素。
c.陶辭官罷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質性自然,感到官場拘束,出仕違背平生志向。
d.當然其妹新亡,前去奔喪也應成為辭官因素之一
3、背誦課文,完成課堂練習。
《歸去來兮辭》導學案 篇8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積累“來、胡、奚、而、以、諫、樽、觴、眄、審、容膝、策、矯、岫、盤桓、棹”等重點字詞的意義。
2、文言特殊句式。
學習重點 文言詞語的意義。
學習難點 特殊的文言句式。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課時 一課時
知識鏈接
作家與作品
陶潛(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能適應官場的世俗約束,決心去職歸隱。長于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著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篇,寄寓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而辭賦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淵明集》。至今還廣為傳頌的名句有: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注譯】我不能為五斗米的俸祿而彎腰。
【解讀】陶淵明當彭縣令時,郡太守派督郵到各縣視察。督郵來到彭澤,縣吏對陶淵明說,應當穿好官服,束上腰帶,去拜見督郵大人。陶淵明說:“我不能為五斗米的俸祿而彎腰。”他把縣令的官印放在縣衙里,揚長而去。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歷來為中國人所景仰所傳頌。人是要有一點骨氣的。不然,為五斗米折腰,還有什么人格尊嚴?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注譯】見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賞,遇到疑難處大家一同鉆研。
【解讀】該句后來流傳演化為成語“賞奇析疑”和“奇文共賞”。“賞奇析疑”和原詩意思一樣,形容欣賞詩文、分析疑難。“奇文共賞”卻和原詩的意思不同了,含有奚落和譏諷的語氣,凡是故意把不通的、可笑的文字公之于眾,讓大家一起來貶斥,都譏刺為“奇文共賞”。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注譯】“羈鳥”,被關在籠里的鳥。“池魚”,被養在池水中的魚。
【解讀】這兩句以“羈鳥”、“池魚”為喻,表達了自己渴望擺脫束縛向往回歸農村的急迫心境和心戀田園的情懷,一“戀”一“思”,凝聚了詩人對田園的眷戀和思念。 “戀舊林”、“思故淵”表明了作者對污濁的官場生活的否定和唾棄。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注譯】刑天為炎帝近臣,自炎帝敗于阪泉,刑天一直伴隨左右,居于南方。蚩尤起兵復仇被黃帝削平,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刑天吞不下這口氣,他一人手執利斧,直殺上中央天帝的宮門之前。黃帝也不是好惹的,他親自披褂出戰,雙方殺得天昏地暗。刑天終于不敵,被黃帝斬下了頭顱。黃帝把它的頭顱埋在常羊山里。沒了頭顱的刑天卻突然立起身來,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一雙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著天空猛劈狠砍,戰斗不止。
【解讀】該句贊揚刑天的勇猛,表現出陶淵明隱士性格的另一個方面——魯迅稱之為“金剛怒目”,即對當時現實的極為不滿。
本文是晉安帝義熙元年(405)作者辭去彭澤令回家時所作,分“序”和“辭”兩節,“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 “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詞。
文體特點
辭,是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于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為辭賦,后人一般也將辭賦并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一般四句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稍作停頓;六字句為主,都按三拍讀。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歸去來兮辭》導學案 篇9
【教材分析】 一、《歸去來兮辭》是作者要脫離官場、歸隱田園的宣言書,可以看成是陶潛的思想總綱。領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確理解陶潛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學生積淀一定的人文關懷。 二、《歸去來兮辭》是魏晉文學的重要篇章,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決歸隱田園的思想引起許多文人學士的共鳴,具有超時代意義。其為守衛自己的精神家園所做的種種努力,在現今仍有不可磨滅的借鑒意義。【學生分析】 一、學生在初中時曾經學過陶潛的《桃花源記》,對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可以此作為突破口。 二、學生已初步具備思辯的能力,都有主動探究的天性,都潛藏著“自我實現的創造力”(馬斯洛),可以據此作為解讀本文的鑰匙。 三、學生對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種較高層次的文化需求,也有與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內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這一心理。【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利用辭的體例和押韻的特點朗讀并背誦全文,培養學生的古詩文的語感能力。 2.在誦讀中感受陶潛的歸隱情結,體悟作者情感,并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 3.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辯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五讀法:在五讀的過程中由淺入深地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讀要完成一項教學任務。 2.對話法:創設問題情境和良好氛圍,進行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對照序言、文本和注釋資料,對本文的寫作時間進行淺層次的探究式學習。 三、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陶潛的隱士情懷,以一種“同情的理解”態度對待陶潛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導學生用現代觀念審視本文中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感受陶潛的人文精神,進而砥礪自我人生修養。 3.引導學生從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奠定精神的底子。【教學重點】 1. 誦讀詩歌的要領、方法引導及其能力培養。 2.解讀陶潛這一隱逸詩人的形象及其意義探討。【教學難點】 1.“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2.關于本文是否寫實的淺層研究性探討。【設計思想】 1.新課標要求“誦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并在閱讀與鑒賞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重視誦讀”。依據以上兩點,特確定用“五讀法”帶動整個教學過程。 2.新課標在閱讀與鑒賞“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教師既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在第三條中又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據此為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特采用對話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學任務。 3.輔助手段: 幻燈片 投影儀 投影膠片 4.課時安排:2課時【預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課下題注為準, 有條件的也可網上查閱,制作“作者擋案”若干,課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潛的相關作品,如《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五柳先生傳》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走進陶淵明 一、導入課文 我們在初中時曾背過陶潛的《桃花源記》,不知同學們是否還有印象?(師生一同背誦“土地平曠……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中悠閑自得的田園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來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讀他的歸隱情結。(板書課題、作者) 現在先讓我們看一看同學們制作的“作者擋案”卡片,比一比誰與陶潛走得最近?(師生交流,選擇最好的投放) (解說:解讀文學作品,離不開知人論世,用師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喚醒學生的知識積累,又可以督促學生關注文本尤其是注釋,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可謂一舉三得。) 二、走進陶淵明 (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文意 過程: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 ①一字一詞讀,讀準字音,了解詞義,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詞,理會文義。 ②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教師循環指導。 ③找出所有押韻的字,在換韻的地方做出標記,反復朗讀由換韻開的段落和層次。 2.交流體會,思路提示(幻燈片1) ①第一段:歸--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門――存――樽/顏――安――關――觀――還――桓。 ③第三段:游――求――憂/疇――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耔――詩――疑。 3.學生根據思路韻腳提示,朗誦詩歌,初步感受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二)讀:教師范讀課文,理清層次脈絡 過程:1.朗讀指導,利用詩體“辭”的特點,幫助誦讀,注意 ①詩與文不一樣,詩中每停頓一處即為一句,不管是逗號還是句號。本詩除去開頭一句“歸去來兮”獨立處理外,共有60句。兩句為一組,四句為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可作稍長停頓。(據此理清全篇層次脈絡)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讀,比如:舟/飄飄/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地延長時間。 2.教師范讀,朗讀時節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 3.交流體會,理清全篇的脈絡線索。(幻燈片2) 敘事線索:辭官—歸途—抵家—室內生活—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如何度過余生。 情感線索:自責自悔—— 自安自樂——樂天安命 (解說:整理“情感線索”時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若學生預習充分或理解程度較好,可順勢引導;若預習不夠充分或對作者情感一時不能把握,則可將這一環節放到“悟讀課文”后順勢引出。) 4.學生根據詩體“辭”的特點及脈絡線索嘗試背誦,進一步感受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三)讀:學生悟讀課文, 領悟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⑴、指名朗讀第一段 過程:1.創設問題情境一,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系起來的,陶潛此時卻不愿為官,那么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么?請依據文本作答。 (“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2.教師追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請用自己的話作答。 (自責、自悔→“田園將蕪”“心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3.教師追問,陶潛的這種“心為行役”視入仕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關詩句證明嗎? (幻燈片3 ) 4.設問:結合此詩和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情結? 5.小結: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歸隱情結之一。(板書) (解說:學生在回答時,不求答案唯一,意思對即可,下同) ⑵、涵詠(緩慢的吟誦)第二段 過程:1、創設問題情境二,對一個厭倦官場束縛和世俗條框的人而言,如今終于可以擺脫了,如果你處在這種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詠本段,要求通過涵詠(緩慢的吟誦)展開想象和聯想陶潛這一隱逸詩人的形象,最后達到當堂成誦。 (解說:這一環節要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若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作如下指導。先一邊緩緩地吟誦、細細地品味,一邊展開想象與聯想,在腦海中浮現出靈動的畫面——詩人的外貌、神態、言行、心理等,邊讀邊想,便能逐漸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樂同嘆,同悲同喜。對語言涵詠品味得漸熟后,便脫離書本,試著背誦,直至能當堂成誦。) 3、師生對話,學生暢談感受。 (解說:對話時要求學生依據文本作答,不能大而無邊,可隱含如下思路展開:歸途中的歸心似箭——抵家時的欣喜若狂——室內中的舒適安逸——園中時的流連往返) 4.教師追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歸隱情結?提示:與下面的詩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燈片4) 5、小結:一詩一賦,表達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歸隱情結之二。(板書) ⑶、角色朗讀第三段 過程:1.男生朗讀此段,女同學注意聽,男同學的朗讀感情處理恰不恰當? 2.男同學朗讀,女同學評價。評價要點,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糾正,并說說為什么這么處理。 3.創設問題情境三,細讀該段,你讀出了什么?請用“從……中我讀出了……”句式回答 4.師生對話。 5.小結,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琴書詩酒的歸隱情結之三。(板書) ⑷、默讀第四段 過程:1.默讀本段。創設問題情境四,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2.學生討論交流,允許互相質疑。 (解說:此題的設置主要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答案不求唯一,能自圓其說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據文本作答,若學生能夠聯系陶潛的其他作品,則更應肯定。因有一定的難度,故而采用默讀的方式,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3.小結:詩人回歸田園,崇尚自然,是他質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里行間我們不也體味到濟世不得的痛苦與回歸田園的無奈了嗎?因此,本文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應有完整的認識。陶潛順應自然,樂天安命有別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學家,也有別于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是他痛苦訣擇后為守衛自己的精神家園所獲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歸隱情結之四。(板書) (四)讀:學生分組競賽朗讀,體會感悟詩人的形象。 過程:1.學生分組競賽按序朗讀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組讀的最好。評比標準 ①讀準字音句讀,讀出一定的語氣、語調和語頓,不能讀破句。 ②聲音要整齊清脆響亮,讀出抑揚、輕重、緩急。 ③情緒飽滿,讀出一定的情感、氣勢。 2.順勢引導,梳理詩人形象的結構層次:呼喚歸去——閑適生活——隱逸情懷——抒懷言志(板書) (五)讀:學生齊讀全篇,要求熟讀成誦,瑯瑯上口。 三、課堂小結 陶潛,入仕為官、大濟蒼生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歸隱田園是他的覺醒,淡泊明志、閑適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的努力實踐,詩酒琴書是他的生活情趣,樂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讀《歸去來兮辭》,是了解陶潛的歸隱情結,了解中國文人精神文化的一個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業:提供兩個探究性題目,以供參考 1.參照序言(以講義形式印發)和文本,比較本文注釋①和XX年版注釋①,推敲本文的寫作時間,并思考編者如此改動,是否合理? 2.重讀本文,你又讀出了什么,請以“我眼中的陶潛們”為話題寫一篇隨筆或提綱式的發言稿。
第二課時 走出陶淵明 一、導入過渡:上一節我們以“五讀”的形式走進陶淵明的心靈,今天再讓我們以“探究”的形式走出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潛們。現在就讓我們來交流一下同學們的研究成果。 二、探究性學習交流(一):參照序言和文本,比較本文注釋①和XX年版注釋①,推敲本文的 寫作時間,并思考編者如此改動,是否合理? 1.學生研究成果分類、展示。 (解說:這一過程“分類”是關鍵,教師可在課前先調查了解,以掌握課堂的研究走向并消除對話中的無序狀態。) 2.師生∕生生對話。 (解說:為使此題的探究能更深入,教師要收集盡量多的資料,以備對話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王若虛曾指摘本文在謀篇上的毛病,說既然是將歸而賦,則既歸之事,也當想象而言之。但從問途以下,都是直敘的話,顯得自相矛盾。即所謂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②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籌’、‘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③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篇》中認為本文自“舟遙遙以輕飏”至“亦崎嶇而經丘”,“敘啟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謀篇機杼與《詩經•東山》寫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狀相類。) 3.小結:陶潛此文寫于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象歸程及歸后種種情狀,正顯得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如果都作為追敘和實錄來看,反而失去強烈的情緒色彩和想象的空靈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說,也不符合寫作時間的實際。須知陶淵明是一位很富于創造性想象的詩人,他的《桃花源記》,就以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一個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為‘烏托邦’的始祖。這種浪漫主義的想象,乃是陶淵明創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成《歸去來兮辭》謀篇特點的秘密所在。因此,本文注釋①的改動體現了編者精益求精、科學理性的精神,就這點而言不也正是我們探究此題的又一收獲嗎? (解說:若學生有不同見解,能自圓其說,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后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探究性學習交流(二):重讀本文,你又讀出了什么,請以“我眼中的陶潛們”為話題寫一篇隨筆或發言稿。 1.激情引讀:讓我們再讀一讀這一篇美文吧,初讀的時候,也許我們讀到的只是陶潛,我們再來讀,展開來讀,細細讀,用心讀,還可以讀到什么? 2.師生∕生生對話。 (解說:學生可能會找屈原、李白、蘇軾等文人學士素材;也可能從李樂薇、霍金等現、當代知名人士甚至學生自身入手。教師也要準備好相關材料,尤其是對學生思想狀況的了解,更要深入。) 3.重溫經典,溫故知新:表情朗讀全篇,讓審美愉悅在讀聲中升華。 四、課堂小結 對本文,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為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和思想感情能喚起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強烈共鳴。他的灑脫恬淡、質樸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實踐,他對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獨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對人生所作的哲學思考,連同他的作品一起,為后人筑了一個“巢”,一個精神的家園。陶淵明是超越時代的,他永遠是人們守衛心靈凈土的一盞明燈。 五、布置情感性作業 1.一詩一文一世界,就讓這些優美的文字永遠留在我們心底吧,做到沒有錯字、別字、漏字、多字。 2.在這堂課中,是否有什么觸動了你的心弦?那么趕緊記下來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庫”中去。【教學后記】 新課標明確告訴我們,對文本的體驗和評價已不再是教師的專利了,應把體驗和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本節課中,我以“五讀”的形式帶動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充分體驗到“讀”書的快樂。“我認為xx同學關于《李樂薇的空中樓閣與陶潛的理想家園》一文中的觀點錯了……”“我贊成xx同學的‘屈原跳江自殺乃守衛精神家園的自我覺醒’的看法……”望著那一張張生動興奮的臉,我深刻認識到,在讀聲中進行平等的對話和探究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互相質疑、互相欣賞、互相幫助正是本課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新課程正在呼喚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倡導教師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與品位。教師只有朝這個方向努力,方能提供給學生順利成長與發展的土壤,從而喚醒學生的人文精神與關懷,使課堂充滿著學生思辯與探究的陽光雨露,洋溢著學生人格成長的綠洲;方能自覺“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課堂閃耀著學生智慧的光芒,涌動著師生心靈交匯的溫馨。有了這樣的課堂,我們還擔心語文教育的匱乏貧瘠和蒼白無力嗎? 總之,“教育是一個內心的旅程”,它強調關注學生的生命經歷和經驗、生命感受和體驗。可以說有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師生的默契配合,語文課堂方顯得多姿多彩、韻味無窮,充滿著活力和激情,從而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附:【板書設計】 走進陶淵明走出陶淵明 陶 潛 陶 潛 們 ↓ (守衛精神家園者) 歸去來兮辭 ↓ ↙ ↘ 屈原 結構層次 → 歸隱情結 ↓ ↓ 精 ↓ 李白 呼喚歸去 → 鄙棄官場 向往田園 ↓ ↓ 神 ↓ 蘇軾 閑適生活 → 淡泊明志 閑適自在 ↓ ↓ 家 ↓ 李樂薇 隱逸情懷 → 躬耕田園 詩酒琴書 ↓ ↓ 園 ↓ 霍金 抒懷言志 → 樂天安命、追求自由 …… 自己
《歸去來兮辭》導學案 篇10
一.知識要點
1.本文選自《晉書·王羲之法》。王羲之,字逸少,是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曾任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書法博采眾長,諸體精備,尤精于楷、行書,有"書圣"之稱。也長于詩文,抒寫自然而有情致。《蘭亭集序》描寫山陰蘭亭修禊盛會,盡風物之美,人物之盛,吟詠之雄,并借題發揮,抒寫了自己對人生的感慨,內容深沉,文字優美。學習本文,要了解東晉士人風流曠達的精神風貌,他們珍視人格完美,注重個性自由,喜好哲理思維,熱愛自然,情趣高雅,真率任情,不滯于物,不拘于禮。本文可謂是這種精神風貌的典型代表。本文采用散體形式,雜以駢句,疏爽自然,筆端富于感情,低回曲折,不施修飾而情味雋永,具有清新通脫的藝術特色,已開后來陶淵明文風之端。
2.《歸去來兮辭》選自《陶淵明集》。陶潛,字元亮,一字淵明,私謚靖節。東晉大詩人,生活在政治混亂、社會動蕩的時期,在傳統道德理想消失殆盡之際,厭棄仕途,隱遁山林,在自然中尋找精神的慰藉。本文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后的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過描寫具體的景物和活動,創造出一種寧靜恬適、樂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本文在文體上屬于辭賦,但語言淺鮮,辭意暢達,匠心獨運而又通脫自然,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有很強的感染力。歐陽修甚至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
3.《蘭亭集序》和《歸去來兮辭》語言精彩,膾炙人口,不少用語已經凝固為成語,至今沿用,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游目騁懷情隨事遷欣欣向榮",閱讀時要用心體會。
4.學習兩文,應掌握的常用詞是:修、期、致、臨、次、行、引、乘、策。
二.能力訓練
1.下列標紅的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或取諸懷抱 或:或者
B.齊彭殤為妄作 妄:胡亂
C.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致:導致
D.俯察品類之盛 盛:旺盛
2.下列標紅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胡為遑遑欲何之 之:往,到
B.聊乘化以歸盡 聊:無聊,無所寄托
C.復駕言兮焉求 言:語助,無意
D.時矯首而遐觀 遐:遠
3.標紅的詞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A.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B.況修短隨化,終其于古/聊乘化以歸盡
C.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門雖設而常關
D.田園將蕪胡不歸/胡為遑遑欲何之
4.下列句子中標紅的詞的意思與例句中的標紅的詞意義相同的一項分別是:
①群賢畢至
A.吾與汝畢力平險
B.壽畢,請以劍舞
C.群響畢絕
D.孔明畢生不肯弄險
②茂林修竹
A.乃重修岳陽樓
B.鄒忌修八尺有余
C.雨村便急忙修書
D.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5.與"既自以心為役"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耕植不足以自給
B.眷然有歸與之情
C.遂見用于小邑
D.倚南窗以寄傲
6.作者兩次喟嘆"歸去來兮",其用意是:
A.確感自己不是做官的料,不如早點歸去
B.反復喟嘆,表明歸家之切,想起"稚子候門松菊猶存"的場面,不由發出感嘆
C.為官已久,厭倦官場,只想回家與家人團聚,享受天倫之樂
D.不愿混跡官場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乎?葛天氏之民乎?
7.下列各句中標紅的詞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先生不如何許人也 許:地方,處所
B.不戚戚于貧賤 戚戚:哭泣
C.常著文章自娛 著:著述
D.銜觴賦詩,以樂其志 觴:酒杯
8.對下面兩組句子標紅的詞意思用法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因以為號焉/以此自終
不能常得/忘懷得失
A.兩個"以"字相同,兩個"得"字不同
B.兩個"以"字不同,兩個"得"字相同
C.兩個"以"字相同,兩個"得"字相同
D.兩個"以"字不同,兩個"得"字不同
9.對下面兩個短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曾不吝去留/不求甚解
A.不裝模做樣,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工夫
B.竟然不惜離開或留下/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工夫
C.不裝模做樣,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不強求更深一層的理解
D.竟然不惜離開或留下/不強求更深一層的理解
10.對"其言茲若人之儔"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他的話很像是這一類人所說的吧
B.他的話說的好像就是(五柳先生)這類人吧
C.他說(五柳先生)不像是這一類人吧
D.他談到(五柳先生),好像說過這樣一句話吧。
參考答案
1.B 2.B 3.C 4.①C ②B 5.C 6.D 7.B 8.D 9.A 10.B
感悟著裝
高一(3)楊川子
有時,會不由自主地在商店櫥窗前駐足流連,贊嘆一件件華服的精美,想象著某天自己擁有。從此就更多地看服裝雜志,更多地關注服裝節表演,更多地將視線移向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人們的衣著。
好的著裝是美的象征。繽紛的色彩,構成無數種和諧的、有著不同性格的顏色搭配,就像一段段動人的五彩旋律,奏出美的樂章。服裝有形,它比畫生動,有質感;著裝以人為中心,服裝的美與人體的美相輔相成,形成精神的美。著裝,是人對美的渴望的結果,是人對美認知的體現。
著裝,往往是人個性的張揚。文靜的人著藍色;熱情的人著火紅;舞會上的安娜·卡列尼娜穿天鵝絨禮服,黃昏中馬背上的佐羅穿黑色披風。服裝上些許的異樣、變革,體現了人們對個性的追求,對真我的向往。代表個性的著裝,在社會上亦是一種交流的信息,在性格漸漸多變的人當中架起溝通的橋梁。
著裝,體現出人對生活的態度。那些對于服裝的熱衷和好奇之心,就像是對生活的熱情和好奇之心。式樣簡潔的長裙的肩帶上,別一朵綢花飾件以顯典雅格調;深色的褲裝上,系一條別致的金屬環腰帶以顯瀟灑之態。在忙碌的生活中,這些不過分花心思的、對服裝的隨意設計,似為心思的靈動,又似為對生活中簡單的快樂的渴求,我想是件幸福的事。而那些不修邊幅、不理衣裝的人,無論是全心全意投入精神理想的,還是整日沉淪的,總是缺少對生活的一份應有的關注和體驗。
精美的服裝,穿在人的身上才有真正的魅力。"T"形臺上模特們所穿的光彩照人的服裝中,有些似有怪誕之嫌,但總歸具有人的衣著的概念,太空服、透明的氣球裝都傳達了一種突破、叛逆的欲求。而中國各族的民族服裝則有傳統、含蓄的韻味。所以,無論現代的、古代的、摩登的、傳統的服裝,總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著人的精神和思想。就像有人說"我不想看一百年后的小說或報紙,我只要看那時婦女的服裝,我就能知曉其時的社會"那樣,服裝是人的文明、社會的文明,構筑著每個人的文化空間。
[評語]:在界定了服裝要美的前提之后,從不同方面對著裝闡發了自己的所思所想。難能可貴的是所闡發的內容又真實,又生動,又富于理性,沒有平時的有意識的積累,是不可能寫出這么多有理有趣的內容來的。
《歸去來兮辭》導學案 篇11
《歸去來兮辭》教學實錄
師:請大家把書翻到104頁。上星期我要求大家對照課文的注解將全文仔細地讀兩遍,劃記好弄不懂的字詞句,以便今天上課時提出來,下面哪位同學先說說自己的不懂之處?
(無人應答)
師:沒有同學舉手提問,就意味著都讀懂了,那我就檢查一下。陳華,我想請你將“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翻譯一遍。
生:認識到誤入歧途沒有多遠,感覺今天是這樣而昨天不是。
師:請坐。前面的翻譯比較準確,后面一句有點問題。“覺今是而昨非”的意思是察覺到今天的做法是正確的而以前的做法是錯誤的。我們看前面,作者說自己今天回去,是辭官回去,所以說今天做法正確是指回家歸隱是正確的,以前出去做官是錯誤的。
師:張玲,我想請你翻譯“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
生(較吃力):既然……既然幽深曲折的樣子……尋找山谷,也就曲折的經過小丘。
(該生翻譯比較吃力,中間停頓了好一陣子)
師:請坐。翻譯比較勉強,對照書上的翻譯,要靈活處理。我們一起看,這里的“既”“亦”是連詞,“既去探尋幽深曲折的山谷,有經過了崎嶇的山丘”。看來大家對課文上沒有詳細注解的句子還是不太會翻譯。以后一定要把課文的注釋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好,下面我想請大家把全文齊讀一遍。歸去來兮,預備起!
(生讀)
師:恩,讀完了。但是我總感覺大家讀得少了點味道,我們讀詩詞文章的時候要讀出自己,要從作者的文章中找到共鳴,只有找到共鳴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文章的情感,才能明白作者要表達的情思。這回我想請大家當回老師,我來當回學生。大家聽聽我是怎么讀的,你認為我哪些地方讀得不好,不到位,大家可以指出來。
(生點頭贊同,興奮。師讀,讀完后學生鼓掌)
師:哎,不能只鼓掌啊,要提意見啊。
(生笑)
生:我覺得“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要讀得更恬淡些,因為我覺得作者此時心情是平靜的。
生:“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應該讀得節奏更快些,此時作者回家心情是急迫的,要體現他回家的高興心情。
生:首句“歸去來兮”聲音不應太高,應稍低一點。
生:“田園將蕪胡不歸”要讀得更有變化,“田園將蕪”聲音要高些,“胡不歸”要降下去。
(師要求生讀,生說讀不好,師又照生的說法讀了一遍,眾生笑,鼓掌)
生:“既自以心為形役,悉惆悵而獨悲”,要將“獨”字讀得重一點,體現作者個人感受。
生:“懷良辰以孤往”到結尾,應該平和一點,此時作者上平穩的心情,怡然自得的心情,而你卻讀得太重了。
……
(學生一口氣指出不下十處不妥之處,我有的表示接受,有的不置可否)
師:剛才大家指出了我的不足,看來大家對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了,我想請大家再大聲的自由的將本文朗讀一遍,注意讀出感情。
(生大聲朗讀,有的搖頭晃腦,非常投入)
師:停下來,基本上大家又讀了一遍,剛才我說了讀文章要讀出自己,要找到共鳴,文章中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感觸,就是共鳴,有了共鳴,才能更深入的體會文章的內涵,不管你的感觸是什么,只要能引起感觸就是好的。哪位同學說說體會?
生:“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引起了我的共鳴。有時候一個人太自高自大,一旦從高處跌下來,將是致命的。那時后悔都來不及。(該生曾經中考受挫)
師:你由這句話想到了自己的經歷,從而想到為人處世的道理,不錯!
生:“悅親戚之情話……泉涓涓而始流”引起了我的共鳴。我來自農村,很喜歡農村的景象,尤其春天的時候,萬物復蘇,到處散發著春意盎然的氣息。……
生:我很欣賞“舟遙遙以輕樣,風飄飄而吹衣”這句話,感覺非常飄逸。
生:“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引起了我的共鳴。在當時作者不同流合污,寧愿歸隱,我覺得他有神仙風范。
師:哦。你很欣賞他的這種風范,是吧?(生點頭)我希望你以后也像他那樣有仙風道骨。
(生笑)
生:“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引起了我的共鳴。小時侯住平房,經常可以在家門前散散步,看日出、夕陽,可是后來住進了樓房,人們都用防盜門關著,沒有了以前那樣悠閑了。(她還說了對“門雖設而常關”句不太理解的地方,我也回答了,可惜不太記得中間過程了)
生:“乃瞻衡宇……稚子候門”特別引起了我的共鳴。我是寄宿生,一到周末,回家時的心情和陶淵明此時的心情一模一樣,只想快點到家……
生:“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引起了我的共鳴。那天我從南郊公園走到新中路口(其他學生驚訝,有很遠),看見立交橋下很多樹上發了芽,不是黃色,也不是深綠色,而是一種油油的綠,感覺特別舒心,特別……(有點形容不出)
師:哦,你覺得那種綠像流水一樣流入你的心里去了,是吧?
生:對!就是那種感覺,那天又下著細雨,在雨中欣賞,感覺特別美。
師:聽你這么說,我都心動了,哪天我去試試。
(生笑)
……
(還有很多學生發言,不太記得了)
(學生一直講到下課鈴響)
師:因為時間原因,我們暫且說到這兒,請同學們回去在仔細品位,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到底表達了他一種什么樣的情感,是悲傷還是愉快,還是兩者皆有?好,下課!
自評:這節課是借鑒了李鎮西老師的上法,先開始在自己班上(105班),設計不夠成熟,感覺并不好,后來在103班上,重新構思了一下,上成上面那樣,自我感覺比較好。當時有一師大畢業生聽課,課后她對別的老師說從來沒聽過這樣的課。我最關心的是學生的反映,下課后因為有其它事情就沒問學生,恰好那天下午教育處抽一些學生談師生關系,恰好有103班的學生,后來教育處主任對我說,103班一學生說,今天潘老師上了一堂好課,簡直太好了,你知道他怎么上嗎?以前從來是學生讀文章,學生回答問題,然后老師評價學生,今天他要我們當老師,評價他,真是太好了。得到學生肯定我就放心了。當然這堂課還有很多地方不完善,以后要努力做得更好。昨天(3月2日)又上了一課時,完全放開,要學生探討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學生形成了辯論,有認為喜大于悲的,有認為悲大于喜的,各有道理,一直辯論到下課,還沒分出高低,我最后說,過程大于結果,究竟是怎樣的,希望他們課后再去研究,沒有公布我的觀點。可惜,我還沒有更先進的設備,不然把那堂課錄下來,發上來,可能更有看頭。
希望老師們對我這堂課再提意見!
[1]
《歸去來兮辭》導學案 篇12
[教學目的]
一,體會感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
二,朗讀并背誦全文,在朗讀與背誦中體悟作者情感,了解辭賦的特點。
三,弄懂并積累“來、胡、奚、而、以、諫、樽、觴、眄、審、容膝、策、矯、岫、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
[教學步驟 ]
一讀--一字一詞讀,憑借注釋,讀準字音,了解詞義,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詞,理會文義。
二讀--概括地讀,分清層次,理清各層次的大意。
三讀--細細品讀,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讀--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
五讀--熟讀成誦,瑯瑯上口。
(說明:詩歌、辭賦一定要強調讀,在讀中積詞會意、讀中感悟、讀中辨析、讀中融會貫通,文言詩歌、辭賦,尤要強調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潛(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晉書》《宋書》均謂其系陶侃曾孫,后人亦有疑其說者。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能適應官場的世俗約束,決心去職歸隱。長于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著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者。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篇,寄寓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散文以《桃花園記》最有名,而辭賦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淵明集》。
注意幾點:
1,陶淵明青少年時,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濟于蒼生”的抱負和“騫翮思遠翥”的壯志,但由于東晉當時的士族門閥制度相當嚴酷,陶淵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難有通過做官來伸展志向實現抱負的機會。
2,他“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厭倦官場世俗條框的束縛,所以總處在“一心處兩端”(出仕與歸隱)的情狀之中。他29歲開始入仕,從此13個年頭,時官時隱,達3次,做官時間總計不過四五年。這種矛盾的情狀一直貫穿一生。
3,本篇寫在作者辭官隱之前,不是像課本注釋中所說的寫在辭官歸隱之初。也就是說,本文是辭官歸隱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寫實之作。這是許多選本和鑒賞文章都弄錯了的。我們的課本也以訛傳訛,弄錯了。
二,通過序文,了解陶潛辭官歸隱的原因。
指出三點理由:
1,“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也就是說自己本性自然,不會扭曲自我,不會強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饑凍雖切,違已交病”,忍饑受凍固然嚴重,但是違背自我性情會身心“交病”,那比交凍可能更難以忍受。
3,“程氏妹喪于武昌”,需要去奔喪。
其中第一條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愛丘山”,崇尚自然隨意,任性隨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場實在有違自我性情與志趣,所以才最終棄官歸隱。
三,理清層次。
第一段,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
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儼然抒發一口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松暢快。最后的反問,表明其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接下來,說明歸隱的原因。“心為形役”,為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么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松。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歸家路途的輕快與歸家后的情狀。
先乘船,后上路,和風拂衣,小舟飄蕩,而心情的愉快也盡顯其中。這在閱讀時需要注意。“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問征夫,暗自計程;恨熹微,嫌天亮太遲。這種急迫,在到家時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是一派狂喜之態。“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家人主仆共同歡迎主人歸來。“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舉家歡宴,主人開懷暢飲的情狀。其中“松菊猶存”有喻義,喻堅韌芬芳之節操仍在。接下來四句,“引壺觴”到“之易安”,寫飲酒自樂之景與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來由居室轉到庭園及高處、遠處,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從字面流露出來,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時而環顧,時而遠望,白云行走,飛鳥投林,都攝入他的眼簾。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飛之鳥”,做官本是無心,官場確使他厭倦。寫撫“孤松”其實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堅貞之志。
這一段由路途寫到家門,由家門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遠及。表面寫景,實際抒懷,營造了一個與官場截然相反的、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該段可以分三層,跟韻有關系。
開頭到“熹微”(押韻i/ui)為第一層。再到“盈樽”(押韻en/un)為第二層。再到本段結束“盤桓”(押韻an)為第三層。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來后農村生活的樂趣。
第一句與文章首句呼應。接著表示要與世想忘,謝絕交游--主要是與世俗官場的人謝絕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聽家人的知心話為快樂,以琴書為伴侶,囂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說是樂以忘憂了。接下來的描寫是一段頗帶詩意的描繪。春回大地,農人告訴他將要從事春耕了。并且在農事閑暇,乘興出游,“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車”后承“亦崎嶇而經丘”,“或棹孤舟”后續“既窈窕以尋壑”。前者是陸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實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暫短的感傷,由春來萬物復蘇,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時想到人生的短暫與匆促。雖有點沉郁,但細品全段,基調還是靜謐而愉說的。
此段是轉承段。從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與山溪,更廣闊地描繪了一個和美、充滿生機的隱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議論與抒懷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
第四段,抒發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隨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張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慮那么多的生死、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祿不是我所求的,尋訪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在良辰美景獨自出游,親身參加農事勞動,在高崗上高聲放歌,在清流旁縱情賦詩。最后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結束全文,隨著生命的自然變化一直到死,樂天安命還有什么疑慮呢!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結論與處世哲學。
對這樣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們不能籠統、簡單、膚淺地把作者的這兩句話打上消極二字就算。確實消極了些,我們不宜倡導這種思想。但是我們應該深入一層地理解。這是作者歷經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實而復雜的感慨,作者曾經品嘗過官場人心的險惡、官場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歸隱后平民生活的質樸、真率、自然、自由,確實憤激于官場的齷齪,眷戀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來,在官場那種看別人臉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種生命的扭曲與糟蹋,只有在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誤太久了、久違了,所以這是一種真率的抒發,是一種復雜的感慨,是一種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體驗。作者并沒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這種率真、憤激的抒發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矯揉造作的高義談玄更有意義些。
四,注意寫作特點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悅、遺憾,不是直接生發,而是在描景繪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對景物的形象生動的描繪。如“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影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詩情畫意充溢字里行間。
2,語言樸素,音節和諧,用詞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飾,呈現出一片天然和諧純凈之美。
3,層次清晰,大體是“議論→描繪→生發”三大部分,描繪部分又可細分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個小層次。
[思考]
一,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義的景物描寫,并說說喻義何在。
答案:“松菊猶存”,“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影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二,如何理解結尾兩句話的思想?談談你的看法(答案見“自讀點撥”)
三,提倡學生進行淺近的研究性學習。這里給學生提一個研究性學習的小題目。本文序文說,本文寫在乙巳歲十一月。但具體的時間有爭論。有人說本文寫在陶潛辭官歸隱之初(如課本注釋就如是說),是追敘和實錄之作,到家前是追敘,到家后是實錄;有人說寫在辭官歸隱之前、將歸之際,也就是說,本文是在蔭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寫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辭官歸隱的。請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寫作時間,你覺得哪種說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對文章的理解。
答案: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虛曾指摘本文在謀篇上的毛病,說既然是將歸而賦,則既歸之事,也當想象而言之。但從問途以下,都是直敘的話,顯得自相矛盾。即所謂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對此,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籌’、‘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錢先生認為本文自“舟遙遙以輕yang”至“亦崎嶇而經丘”,“敘啟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謀篇機杼與《詩經·東山》寫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狀相類。我以為這樣來體會的謀篇特點是確當而深刻的。陶潛此文寫于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象歸程及歸后種種情狀,正顯得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如果都作為追敘和實錄來看,反而失去強烈的情緒色彩和想象的空靈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說,也不符合寫作時間的實際。須知陶淵明是一位很富于創造性想象的詩人,他的《桃花源記》,就以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一個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為‘烏托邦’的始祖。……這種浪漫主義的想象,乃是陶淵明創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成謀篇特點的秘密所在。
《歸去來兮辭》導學案 篇13
《歸去來兮辭》 教學設計示例(一)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辭官歸田的原因,深刻體味詩人鄙棄官場,熱愛田園的無限欣喜之情。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理解記述中滲透出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
2.歸納實詞、虛詞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裝句兩種句式。
教具準備
投影儀 投影膠片 錄音機 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陶淵明及其作品。讀課文,利用注釋、工具書,初步把握文章,朗讀課文,找出押韻的字,由押韻歸納各層大意,幫助學生理清背誦思路,背誦全文。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
《桃花源記》是我們在初中接觸過的陶淵明的作品。師生一同背誦。
《桃花源記》中悠閑自得的田園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們學習的《歸去來兮辭》正是作者決別官場,同上層社會分道揚鑣的宣言書。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注解①.教師稍作補充:陶淵明因不能適應官場的世俗約束,決心去職歸隱。他長于詩文辭賦。他的作品有兩類題材,一類是描繪田園美景,寄寓對官場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的高潔志趣;另一類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詩,寄寓抱負,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辭賦以《歸去來兮辭》著稱文史。
三、放錄音或教師范讀,讀出情感、氣勢。
朗讀常規指導: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韻的字,在換韻的地方做出標記,反復朗讀由換韻開的段落和層次,并寫出這些段落層次的大意。
學生朗讀。明確:第一段用一韻,押ui韻,韻腳有“歸”“悲”“追”“非”。主要寫作者棄官歸家的原因。“田園將蕪”是原因之一;“心為形役”是原因之二。棄官歸隱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韻,全段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到“熹微”,押i/ui韻,韻腳有“衣”“微”,寫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心情的愉快盡顯其中;第二層“乃瞻橫宇……有酒盈樽”押un韻,韻腳有“奔”“門”“存”“樽”,寫剛入家門的熱烈場面,充盈著濃郁的親情和歡悅的氣氛;第三層“引壺殤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押an韻,韻腳有“顏”“安”“關”“觀”“還”“桓”,寫歸家后的日常生活,閑適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門——居室——庭院的順序來寫,表面寫景,實際抒情,營造了一個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韻,押ou韻,韻腳有“游”“求”“憂”“疇”“舟”“丘”“流”“休”,寫回鄉定居后的生活情況。“游”“求”兩韻述志;“憂”韻樂以忘憂;“疇”“舟”“丘”“流”是一段充滿詩意的描繪;“休”韻寫春來萬物復蘇,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暫與匆促,頓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幾句,其余押I韻,韻腳有“之”“期”“耔”“詩”“疑”,抒發對人生宇宙的感想,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敘事思路,決意辭歸——歸途——抵家——室內——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安度余生。
學生根據思路提示及韻腳,嘗試背誦。
五、學生細細品讀課文,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據“情”的表達需要,有感情地朗讀。
提示:第一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應讀得“氣中聲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調是靜謚而愉悅的,應讀得“氣滿聲高”。第四段樂天安命,有達觀之情,讀得曠達、悠然。
學生復聽一次錄音,細細品味。
六、布置作業 :
1.背誦課文
2.結合二、三段內容,通過聯想、想象,寫一段文字描繪陶淵明這位隱逸詩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背誦。突破難點,理解述志中滲透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學習疑問代詞及文言虛詞的用法,歸納一詞多義。
[教學步驟 ]
一、檢查背誦,個別抽查、輪流背誦或滾動式背誦。
二、難點突破。
提問: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學生討論。明確:“兼濟天下”規范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為中國第一位隱逸詩人、田園詩人,他的“濟世”的確讓人費解。文中為我們呈現了恬淡安閑、自然靜謐的田園情趣,但這并不意味著陶淵明消極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價值取向,在封建專制獨裁統治下,他們只能在無條件服從與維護自身尊嚴、保持獨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掙扎。除了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都曾流露過歸隱的心緒,只不除淵明比較明顯,且付諸實際行動罷了。在前面介紹陶淵創作題材時曾提到過,陶晚年作過大量詩,“猛志”一詞出現多次,這表明顯然有一股濟世的熱流貫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詩風始終未能掩蓋此股熱流的躍動,看似恬淡的歸隱并不意味著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著苦難的加劇,即“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憶矣乎”“胡為乎遑遑欲何之?”這些句子表明詩人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詩人回歸田園,崇尚自然,這里“自然”指人的質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里行間我們不也體味到濟世不得的痛苦與回歸田園的無奈了嗎?
因此,本文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應有完整的認識。
三、課文小結:
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為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思想感情能引起舊時許多不滿現實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的共鳴,陶淵明是屬于時代的,他永遠是古代文人心靈中的一片凈土。
四、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1.本文出現了五個疑問代詞,請找出來,分析它們的詞義。
明確: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悵而獨悲(為什么還愁苦則獨自悲傷呢?)
復駕言兮焉求(我還乘車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隨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為乎遑欲何之(為什么那樣遑遑終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來”五個文言虛詞用法歸納。
①之
詞性
例句
釋義
代詞
縱江東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他們,代江東父老
君將哀而生之乎
我
之子于歸
這、此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這樣的人,這類人
結構助詞
悅親戚之情話
定語中心詞之間,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謂間取消獨立性
何陋之有
賓語提前標志
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詞與補語間,得
馬之千里者
定語后置標志
音節助詞
悵恨久之
無實義
②以
詞性
例句
釋義
介詞
既自以心為形役
讓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用
王語暴以好樂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為
余船以次俱進
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
帶著
連詞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
同“而”,表修飾
木欣欣以向榮
同“而”,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來
中丞匿溷潘以免
才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
因為
③兮
語氣詞,多用于詩賦中,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啊”或“呀”,如“歸去來兮”“大風起兮云飛揚”
④而
詞性
例句
釋義
代詞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通“爾”,你的
連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表假設,如果
門雖設而常關
表轉析
覺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時矯首而遐觀
表修飾
鳥倦飛而知還
表承接
⑤來
虛詞,可當助詞講。無義,如“歸去來兮”。有時為句尾語氣詞,相當于“咧”,如《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
3.本文活用的詞語有哪些?請找出來加以解釋.
明確:眄庭柯以怡顏(使面容現出愉快的神色)
樂琴書以消憂(名詞動用,彈琴,讀書)
或棹孤舟(船槳,這里用作動詞,劃)
4.判斷下面三句話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內復幾時?
B.將有事于西疇.
C.復駕言兮焉求?
明確:A省略句,“形”與“宇”之間省略介詞“于”;B介賓結構后置;C賓語前置句.反問句代詞作賓語前置,“還出去干什么呢?”
5.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有4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五.布置作業
課外閱讀《讀本》P266第93課《世說新語》五則,并思考這五則作者的認識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則的意義比較深遠.
附:
[延伸閱讀]
閱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回答“序”后的問題.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①,諸侯以惠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逐見用于小邑。于是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②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③,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已歲十一月也。
注釋:①四方之事,指陶淵明接受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為到各處去。②歸歟,《論語·公冶長》有“子在陳曰:‘歸歟歸歟’”的話,表懷鄉之情。③駿奔,《詩經·周頌》“清廟”篇有“駿奔走化廟”的話即去祭祀。
1.對加黑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生生所資(生產生活) B.脫然有懷(輕快的樣子)
C.尋程氏妹喪于武昌(尋找)D.非矯后所得(勉強去做)
2.“以”字用法正確的選項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給②諸億以惠愛為德③家叔以余貧苦④足以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錯誤的一項是
A.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等到過一些日子,便產生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
B.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
C.饑凍雖切,違己交病:饑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就盼望遇上豐年,便辭官歸鄉。
4.下列選項是對本文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陶淵明做官單純是為了養家糊口。他做彭澤令,僅以“有酒可飲”為理由。
B.陶淵明去做官,既有家貧、求生無術的原由,也有親故勸告、諸侯惠愛、家叔引薦、彭澤縣離家不遠的因素。
C.陶辭官罷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質性自然,感到官場拘束,出仕違背平生志向。
D.當然其妹新亡,前去奔喪也應成為辭官因素之一。
答案:
1.C2.B(①用來②把③因④用來)3.D仍然希望任職一年,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