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精選8篇)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文中一些意象的象征含義,了解樂器的有關知識。
2、能力目標:反復研讀文本,深入分析此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比較閱讀《琵琶行》《聽穎師彈琴》《李憑箜篌引》。
3、情感目標:體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比較閱讀《琵琶行》《聽穎師彈琴》《李憑箜篌引》。
教學方法:1、朗讀法。2、自主學習法。3、合作探究法。
授課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回憶一下,我們曾經學過的有關于寫音樂的詩歌?
明確:白居易《琵琶行》
問:誰能背誦出其中的一些描寫音樂名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補充:白居易《琵琶行》 韓愈《聽穎師彈琴》李賀《李憑箜篌引》被稱為“摹寫聲音至文” 。(板書:李憑箜篌引)
學生自己課前查閱資料了解有關作者和題目的內容,并大概了解文章內容。
二.走近作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是中唐的獨樹一幟的詩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陽)是唐宗室鄭王后裔,到李賀時家道已經徹底沒落了,父親李晉肅只不過是邊疆上的一個小縣令。李賀少年時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懷才不遇,被誹謗諱父名而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后只做過一個九品的奉禮郎,不久辭官歸故里,最后因抑郁而死,年僅27歲。正是因為這樣的身世,形成了凄艷詭譎的詩風,故被稱為“詩鬼”。
李賀年少時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懷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艷詭譎的詩風,故被稱為“詩鬼”。其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馳騁想像,運用傳說,熔鑄詞彩,創造出—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李憑箜篌引》是李賀的代表作,大約作于811-8XX年,當時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郎。
三.解題
李憑:唐朝著名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超過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龜年。
引:一種古代詩歌體裁,篇幅較長。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箜篌:又名 “坎侯”、“空 侯”,是我國古代的彈撥樂器。箜篌酷似一只顧盼生姿的大鳳凰。
四.鑒賞詩歌
㈠誦讀全詩,劃分層次
李憑箜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鮫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1(1—4句)先聲奪人,李憑出場
2(5、6句)正面描寫樂聲,各具特色。
3(7—14句)描寫音響效果,側面烘托技藝高超。
㈡鑒賞、背誦
ⅰ、賞析第一節:(1—4句)先聲奪人,李憑出場
⒈吳絲蜀桐張高秋
問:開篇“吳絲蜀桐”寫出了箜篌構造的精良,其意義僅在于此嗎?
明確: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寫出了演奏環境),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張”字不僅僅是演奏的抽象動作,而且很容易引起這樣的聯想:音樂的情韻高遠飽滿,直上云天。
⒉空山凝云頹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
這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云”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
優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在俯首諦聽;善于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
“頹”字恰恰和“張”字構成了一種對比,前者飽滿,后者無力,“頹”字形象地描繪出流云被音樂擊中那一剎那的情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⒊李憑中國彈箜篌。
問:詩人是如何安排李憑出場的?這樣表達有何妙處?
明確: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后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后,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ⅱ、賞析第二節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問:這四句是樂曲發展的第二個段落。這兩句正面描寫樂聲,分別運用什么方法?表現了樂聲的什么特色?
明確:前句以聲寫聲,后句以形寫聲。有密有疏,有悲有歡。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正面寫樂聲,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聲寫聲;而“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
“昆山玉碎鳳凰叫”,那箜篌,時而眾弦齊鳴,嘈嘈雜雜,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聲振林木,響遏行云。“昆山”,昆侖山,自古以來就被叫做“玉山”或“群玉之山”,用“昆山玉碎”來相容樂聲,表現樂聲極其激昂,具有很強的爆發力和壓倒一切的氣勢。“鳳凰”在傳說中是一種高貴的神鳥,居住在昆侖山。“昆山玉碎”后,棲居其上的鳳凰的叫聲自然是凄厲婉轉,憂傷的情緒在其中綿延。
——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
“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以哭泣的聲音摹寫樂聲的悲慘,又以露水一點一滴在殘荷上滾動、滑落的視覺感受比喻樂聲的悲切,似乎比“鳳凰叫”還要和緩。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笑”具有訴諸聽覺的屬性,還能給人“笑靨如花”的視覺感受,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有形神兼備之妙。
——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詩中僅有的直接描摹音樂的詩句,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兩句詩都是“以聲類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感。“以聲類聲”不是通感,但這兩句詩可以喚起音樂的形象感,以形類聲,就構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喚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樂聲乍起的壯觀;
“鳳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凄涼;
“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同樂聲的歡快愉悅。
另外,“石破天驚逗秋雨”也兼具“以聲類聲”“以形類聲”兩種屬性。“秋雨”密密匝匝地墜落聲,可以摹狀樂聲的急促,同時,“秋雨”也可以喚起連綿不絕的憂郁形象。李賀詩中的通感往往是復合通感,既有視覺感受,也有聽覺感受,同時還有動感,“碎”“叫”“泣”“笑”“逗”等語匯都有很強的動感。
ⅲ、賞析第三節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鮫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⒈賞析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寫樂聲由歡快轉為清冷,回到了音樂的主體情緒。
“十二門”代指長安,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其實,冷氣寒光是無法消融的,因為李憑箜篌彈得特別好,人們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聲中,以致連深秋時節的風寒露冷也感覺不到了。詩人用“融”這個充滿暖意的字來極力渲染音樂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滲透力。雖然用語浪漫夸張,表達的卻是一種真情實感。“冷光”和“高秋”不謀而合,都散發出清寒之氣,音樂的境界和自然界和諧一體。
這句詩給人以清空之感,整個長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蕩。
下句承接“十二門”所營造的時空感來寫。李憑的演奏感動了“紫皇”。“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人間的皇帝。詩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單是遣詞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種巧妙的過渡手法,承上啟下,比較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巧妙地寫出清冷的樂聲從人間傳到天界。此時,整個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這里的“十二門”“紫皇”等意象營造出無限廣袤的宇宙時空,仿佛萬物皆空,箜篌的樂聲包容了整個世界。
⒉第四聯“紫皇”一語雙關,兼指當時的皇帝和天帝。聯系下文,其意義僅在于此嗎?
明確:這是一種巧妙的過渡手法。承上啟下。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詩人憑借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
⒊第五聯中哪一個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緊緊聯系起來?
明確:“逗”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這兩句詩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開。清冷的音樂情緒發展到極致,達到整個樂曲的高潮。樂聲傳到天上,在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連五色石都被樂音震破,引來了一場秋雨,把音樂的震撼力描摹得無以復加。
“秋雨”又能夠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秋雨”是一個憂愁的意象,“石破天驚”之后氣勢磅礴的秋雨,象征鋪天蓋地的茫茫愁緒;秋雨落地的聲響,恰如緊湊繁復的樂聲。樂曲就在這種驚天動地的凄冷情緒中結束了。這種想象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系起來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
曲終人寂,詩意本該完結,但是詩人又在“夢幻”中展開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⒋六聯中詩人用“老”和“瘦”兩個干枯的字眼修飾魚龍何妙處?
妙處=手法+作用
明確:詩人運用反襯的手法,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演奏結束了,詩人還沒從音樂的境界中走出來,神志還徘徊于凄迷的仙境幻覺中。整個演奏過程像一場夢,李憑不是在人間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嫗彈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魚和龍聽到樂曲聲都隨之追風逐浪,在波濤中翩翩起舞。(那美妙絕倫的樂聲傳入神山,令神嫗也為之感動不已;樂聲感物至深,致使“老魚跳波瘦蛟舞”。詩人用“老”和“瘦”這兩個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飾魚龍,卻有著完全相反的藝術效果,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老魚和瘦蛟本來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現在竟然伴隨著音樂的旋律騰躍起舞,這種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寫,使那無形美妙的箜篌聲浮雕般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了。)
ⅳ、探究
問題思考一:后八句描寫樂聲,是從哪個角度描寫?用了那些表現手法?
明確:這長長的一段都是從側面寫出了李憑彈奏樂曲時所產生的動人心弦的效果。以音響效果,側面烘托彈奏者的技藝高超。同時想象豐富,動靜結合。
月宮中的吳剛聽到樂曲聲也忘記了砍樹,倚在桂樹上凝神傾聽,不知困倦;桂樹下的玉兔聽到樂曲聲也渾然入境,全然覺察不到寒露打濕了全身。詩人回味整個演奏過程,美妙的樂曲使人宛在仙境,進而想象出仙界神靈的癡迷狀態,從音樂效果的角度渲染出樂曲的美妙。
《陌上桑》: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問題思考二::這首詩是怎樣表現“箜篌”演奏出來的優美音樂的?
要點提示:
(1)主要運用側面烘托手法,通過描摹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2)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張手法。
(3)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馳騁自由的想像力,通過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音樂的世界。
㈢小結
此詩最大特點是想象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詩人把自己對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借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物象,使之可見可感。外在的物象和內在的情思融為一體,構成令人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
五.總結
這首詩用瑰麗的辭采、天上人間的想象來描摹聽樂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樂曲描寫得驚天動地。詩本身也和樂曲一樣具有了一種凄寒冷艷的氣質。南朝有一則著名的講經傳說:云光法師講經,感動了上天,天上的鮮花紛紛墜落。李憑彈奏箜篌就有這樣美妙的效果,通過李憑的生花妙筆,表現出音樂繁花似錦、萬物動容的“天花亂墜”之感。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想象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致力于把自己對于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借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詩歌沒有對李憑的技藝作直接的評判,也沒有直接描述詩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對于樂聲及其效果的摹繪。然而縱觀全篇,又無處不寄托著詩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他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內在的情思融為一體,構成可以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
六.比較閱讀
分組討論:
閱讀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和《李憑箜篌引》,比較它們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說說它們各自的藝術風格。
參考答案:
⑴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生的藝術效果,對于音樂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著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為側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為直接描寫的手法,“江州司馬青衫濕”為側面烘托。
《聽穎師彈琴》前十句運用形象的比喻摹寫琴聲的起落變化,并且描摹出音樂所表現的意境,是直接描寫;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達聽琴的感受,是側面烘托。
⑵風格迥異: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純為描摹音樂,沒有詩人的情感寄托,風格凄寒冷艷、浪漫瑰麗。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在描摹音樂時也在敘事和抒情,琵琶女彈奏時的情態動作和作者的身世體驗都穿插其中,其風格平易感傷。
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前十句寫琴聲,后八句寫詩人聽樂的感受,至于琴聲引發了怎樣的人生體驗,并未直言,因而此詩風格悲愴含蓄。
七.作業
背誦全詩。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深入分析此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技能:
把握詩歌風格,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想象、欣賞,領會詩歌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學重點:
1、探討李賀詩的風格
2、在反復誦讀中把握詩風,體會詩意。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涵詠 探討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課堂導入:
在唐詩里,有許多寫音樂的詩詞,其中有三首最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韓愈的《聽穎師彈琴》,還有一首就是李賀的這首《李憑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說:“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琴師,李長吉李憑箜篌,皆摹寫聲音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說這首詩足以泣鬼,主要是因為詩人構思的奇特。那么詩人李賀是怎樣的人,這首詩又奇特在什么時候地方,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詩人李賀和他的詩。
二.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人,人稱“詩鬼”。因避家諱,不得應進士舉,終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歲就英年早逝。他繼承了《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又從漢魏六朝樂府及蕭梁艷體詩多所汲取,以豐富的想象力和新穎詭異的語言,表現出幽奇神秘的意境,要凌駕大自然而創造出新奇幽美的藝術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獨創風格,并對中晚唐某些詩人發生了一些影響。
三.題解:
李憑是是供奉宮廷的梨園弟子,以彈奏箜篌名躁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其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引,與歌、行一樣,表明這是樂府詩。《李憑箜篌引》是李賀的代表作,大約作于811-8XX年,當時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郎。
四.涵詠詩韻,初步感知。
1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感悟朗讀。
2讀后生生互評,注意把握情感。
教師指導點拔:因為此詩是描寫音樂感受的,所以在誦讀時要注意詩句間的起承轉合,詩中紛繁的意象蘊含著音樂的情感變化,詩的情感基調與音樂的情感基調基本上相同。
此外,這首詩每句都七言,格律嚴密,四次換韻,句句用韻,節奏很快,所以要注意劃分句群,找詩中情感的起伏脈絡,把握詩歌的節奏。
3叫一學生再次朗讀,把握情感基調。
本詩的主色調凄愴激昂,但也有哀婉柔和的情緒,甚至有稍縱即逝的情緒。
4學生齊讀。
五.賞析詩文
全詩可分為三部分。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云”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
優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在俯首諦聽;善于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后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后,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五、六兩句正面寫樂聲,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聲寫聲,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昆山玉碎鳳凰叫”,那箜篌,時而眾弦齊鳴,嘈嘈雜雜,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有形神兼備之妙。 從第七句起到篇終,都是寫音響效果。先寫近處,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其實,冷氣寒光是無法消融的,因為李憑箜篌彈得特別好,人們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聲中,以致連深秋時節的風寒露冷也感覺不到了。雖然用語浪漫夸張,表達的卻是一種真情實感。“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詩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單是遣詞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種巧妙的過渡手法,承上啟下,比較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詩人憑借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樂聲傳到天上,正在補天的女媧聽得入了迷,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職守,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瀉。這種想象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系起來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
第五聯,詩人又從天庭描寫到神山。那美妙絕倫的樂聲傳入神山,教令神嫗也為之感動不已;樂聲感物至深,致使“老魚跳波瘦蛟舞”。詩人用“老”和“瘦”這兩個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飾魚龍,卻有著完全相反的藝術效果,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老魚和瘦蛟本來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現在竟然伴隨著音樂的旋律騰躍起舞,這種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寫,使那無形美妙的箜篌聲浮雕般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寫聲,攝取的多是運動著的物象,它們聯翩而至,新奇瑰麗,令人目不暇接。結末兩句改用靜物,作進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勞累不堪的吳剛倚著桂樹,久久地立在那兒,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憑深夜的露水不停在灑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濕,也不肯離去。這些飽含思想感情的優美形象,深深印在讀者心中,就象皎潔的月亮投影于水,顯得幽深渺遠,逗人情思,發人聯想。
六.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想象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致力于把自己對于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借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詩歌沒有對李憑的技藝作直接的評判,也沒有直接描述詩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對于樂聲及其效果的摹繪。然而縱觀全篇,又無處不寄托著詩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他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內在的情思融為一體,構成可以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琵琶行》《聽穎師彈琴》《李憑箜篌引》從摹寫音樂的不同手法方面比較鑒賞分析。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篇3
語文:
學 科
語文
教材名稱
古代詩歌散文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課 題
李憑箜篌引
年級
高二語文a層次
學期
下期
學段
第2學段
教學
目標
知識與技能:品味總結寫音樂的手法,感受音樂美
過程與方法:誦讀、比較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誦讀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
教學
重 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教學
難點
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課文,學以致用
教學
思路雖是語文a層次的學生,因是據一次成績劃分的班級,語文素養相差很大。本課描寫音樂充滿了浪漫主義手法,對于a層次絕大部分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要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知識積累,使快速進入文本。重視學生原汁原味的品味過程,使學生曲徑尋幽,逐步深入。避免揠苗助長,專家的誦讀,優秀學生的誦讀,放在后面,并引導學生評論。為調動所有學生,讀寫結合,采用不同探索文本模式,適合不同水平的學生。
主要
教學
方法
誦讀法:基于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循序漸進地逐步品味,重在學生自己的感覺,自己的發現,在一遍遍品味中,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逐步提高
讀寫結合:通過寫把思路顯性化,盡可能調動所有的學生。
教學
資源
1.剪輯央視cctv10《李憑箜篌引》的朗誦。
2.剪輯《青藏高原》的第二節。
3.ppt
教學過程
課時
環節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
共
一
課
時
一、
導入新課
“高山流水,知音無限”是大家很熟悉的典故,下面請同學讀典故,其他同學思考:鐘子期是用怎樣的手法來描述音樂的。我們還學過哪些描寫音樂的作品?它們又用了怎樣手法?(ppt展示)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想),鐘子期必得(了解)之。
(學生展示成果時教師板書)
1.學生讀典故,其他學生思考
2.同桌間交流思考的成果,然后學生展示成果
1.導入自然,引發學生的興趣
2.引出本課的主要話題——寫音樂的手法
3.為學習新課奠定廣闊的知識背景,讓學生便于知識遷移,很快地進入作品。
二、
整體感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初讀全詩,掌握字詞句含義,據題目,找出直接寫“李憑彈箜篌”這件事的句子。并找出兩個過渡句(關鍵句)
成果展示:“吳絲蜀桐張高秋”“李憑中國彈箜篌”直接寫事件,其他都是描寫音樂。“中國”指長安,“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與之照應;“紫皇”既可指“皇帝,也可指”天帝天神“,下文”女媧補天神嫗瘦蛟吳質寒兔“與之照應。
(ppt展示)
2.想想前四句正常的語序是什么?李賀為什么這么安排?
要點:突出強大的音樂效果,先聲奪人,天地之間一片靜寂,唯有音樂在其中飄蕩。抓住”吳絲蜀桐空山“凝云”等意象
(ppt展示)
1.學生朗讀整體感知
2.同桌交流
3.優秀學生點撥字詞句
4.學生交流展示對詩歌的整體把握
1.學生能自己探究解決的教師不講
2.優秀學生能幫助全班解決,教師不講,充分發揮主動性
3.對作品的理解要有整體意識,語境意識
三、
自主探究 ,再次朗讀作品,品味手法
1.再次朗讀作品,看看都用了什么手法寫音樂?《琵琶行》主要以直接描寫主,這首哪些句子是?其他的用了什么手法?賞析你喜歡的詩句。
2.教師肯定學生賞析的精彩之處。
3.總結歸納:
琵琶行: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主要為直接描寫(以聲寫聲)
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生的藝術效果,對音樂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琢磨不多,主要為側面烘托。直接描寫主要是“昆侖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以聲寫聲,以形寫神) (ppt展示)
1.學生再次朗讀
2.學生以寫的方式賞析自己都喜歡的詩句
3.學生自由交流
這個環節關鍵是讓學生自己品味,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識背景,實現知識的遷移,每個人的口味是不一樣的,學生可以自由談,教師沒必要給過多的限定和否定性的評價。
四、
與“大家”(cctv10)的朗讀,作比較,再次品味
1.與“大家”(cctv10)的朗讀,作比較,再次品味,你認為朗誦者哪個地方特別值得你學習?播放朗讀,學生品味,再次朗讀,感受美感。
(ppt展示)
2.播放視頻
3.請學生談看視頻的感想
4.請優秀的學生范讀
1.學生欣賞視頻,談感受。
2.朗讀好的學生范讀。
3.所有的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讀
1.故意說“大家”的朗讀有不足,讓學生不迷信權威
2.在學生充分地品味之后,再展示大家的作品,是避免學生的思路受到壓制。鼓勵學生的個性。
共
一
課
時
五、拓展延伸
1.初中我們學過劉鶚的《明湖居聽書》,里面的音樂描寫用了怎樣的手法
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
2.我們模仿學過的詩文,也聽一段音樂,用學過的手法寫你品味到的音樂美。任選角度,三言兩語即可。
小試牛刀:《青藏高原》的風格是遼闊、綿遠、高亢、跌宕起伏,富有藏族風味。 試著描寫音樂。(ppt展示)
3.播放音頻
4.下水作:仿佛是從那遙遠的藍天白云深處飄來一股清新的帶有陽光味道的風,讓我們感受到豪邁、純樸和清爽,頃刻間,聲音拔了一個尖兒,像直沖云霄的雪山,白云繚繞,透露出神秘與純凈。正在暗中叫好,突然聲音趨于平緩,穩穩送出,入耳有說不出的舒暢,如同山澗清泉石上奔流,又如一匹駿馬在那遼闊的草原上盡情馳騁,節奏平穩而明快。唱了幾句后,又稍有回環,接著又趨于平緩,那舒緩而悠揚的歌聲,又像是撐著一葉扁舟出沒在起伏的波浪中。接近尾聲時,聲音又直線揚起,卻又極力千回百折,節節高起,大有”一行白鷺上青天”之狀;又如一只大鵬扶搖直上,向那高空沖去。在那極高的地方,又盤旋了數匝,像排云而上的鷹隼直沖云的深處。這一聲唱得四座屏氣寧神,正不曉得還會有什么變化,突然一個“原”字唱出后,似遏止的流水暢出,讓人有仿佛在溫泉湖沐浴完之后一樣,有說不出的舒坦。(ppt展示)
1.集體回答《明湖居聽書》的手法:通感 以有形寫無形。總結寫音樂的手法
2.一分鐘寫作
3.學生展示成果
1.引入劉鶚的《明湖居聽書》這個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的思維從詩歌跳到白話文,為下面的寫作服務
2.給學生極可能少的限定,充分調動學生
3.創作可以促使更有效的閱讀,促進更深入地思考
六作業
1.看課后韓愈《聽穎師彈琴》,總結描寫音樂的手法,寫一篇音樂評論。
2.看朱自清的《歌聲》,品味其中寫音樂的手法
課后完成
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與
創新之處
1.誦讀有利于學生走入作品,這毋庸置疑。傳統的做法是一上來名家和教師范讀,然后讓學生去品味,這無異于揠苗助長。因為好的朗讀都是基于對作品主題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的。本堂課基于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循序漸進地逐步品味,重在學生自己的感覺,自己的發現,在一遍遍品味中,逐步提高。這一點個人感到比較成功。
2.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背景,使這首單獨欣賞比較難的作品,學生能很好地把握,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3.如何調動起所有學生,對于語文教學來講,寫,無異于最有效的手段,蘇東坡就說過“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難遇一也,況了然于口與手者”。本堂課讓學生寫四次:一次是回憶學過的寫音樂的作品,評論手法,一次是給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寫鑒賞,一次是聽音樂當場選角度寫鑒賞,一次是課后總結寫音樂的手法。尤其是當場聽音樂寫鑒賞,提升了學生的水平,學生也很感興趣。
4.重視每位學生的思考和個性化的感受。不管是朗讀還是交流,都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品味思考。合作交流根據題目的難易,采取同桌之間交流,和四人小組交流兩種模式。讓合作交流盡可能的高效。
存在的問題
與不足
1.整個教學設計容量較大,使得課堂效果上感覺有些趕時間。 2.學生的交流可以更充分一些。在調動所有的學生上作出一系列嘗試,如何讓更多的學生展示自己,尤其是語文素養相對較低的學生增加更多的自信方面,還有很多的探索空間。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篇4
一學習目標
1 誦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詩歌中的音樂美 2從表達技巧.煉字方面鑒賞全詩,體會詩人描寫音樂手法的妙處 3師生聆聽音樂,背誦全詩二 預習指導
了解作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早有詩名,但因父諱而無法應試進舉,—生抑郁,27歲病逝,他的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馳騁想像,運用傳說,熔鑄詞彩,創造出—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稱其為“詩鬼” 。背景介紹《李憑箜篌引》大約作于元和六年至元和八年,當時,李賀在京城長安,任奉禮郎。李憑是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
李賀此篇想象豐富、瑰麗,境界奇幻,濃墨重彩,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 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解題 “ 引”原指古代一種樂曲的形式和體裁,略近于“引子”“序曲”“序奏”。 箜篌是古代的樂器,有豎箜篌和臥箜篌,這這首詩說它“二十三弦”,是豎箜篌,和豎琴相似。
正字音 字形 箜篌 神嫗 不眠 瘦蛟 女媧三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1朗讀詩歌 初步感知 課件范讀,同學們注意朗誦的字音感情節奏,同時思考以下的問題
(1)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出這首詩的內容(2)用準確恰當的詞語來表達你對詩人摹寫的箜篌樂曲的感受 2文本探究
1-4句同學齊讀,概括前四句其內容 ,并思考問題(1)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用“吳絲蜀桐”寫箜篌的構造精良,用“高秋”點明季節。除此之外是否有更深的含義?(2)同學默讀,找出詩中哪幾句寫樂聲,使用什么表現手法,表達出怎樣的音樂的效果? (3)一唱三嘆則回腸蕩氣,余音裊裊而繞梁三日,音樂響起來了,李憑的音樂會開始了,李憑在哪兒,詩人為什么要把李憑放到第四句出現?
五六兩句 , 同學齊讀,概括內容并思考問題同學們展開想象,描繪出李憑彈奏的箜篌曲美妙在哪兒? 詩人使用什么描寫方法從哪兩個角度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傳達出了這種絕美的樂聲?
7句-最后 同學齊讀,概括內容,然后思考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兩句中的“逗”字用的極其生動形象,請簡要分析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此兩句向得古人好評,認為“老”“瘦”
二字,匪夷所思,極平常的字用的極生動,請指出它的妙處。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這句所用的藝術手法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哪句一樣,并指出兩句詩表達的意境有何不同? 四 總結歸納 提升拓展學生齊讀,再次體會詩人描寫的音樂美。
比較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本詩在描寫音樂手法方面的不同之處
五 反饋訓練 鞏固落實 學完本詩,請同學們用散文化的語言改寫“昆山玉碎鳳凰叫”或“芙蓉泣露香蘭”兩句,體現其意境美?要求準確把握詩歌的意象;使用想象,通感等表現手法,字數100字左右 師生共同背誦全詩
參考答案
1 略
2.初步感知
(1)李憑彈奏的箜篌曲技藝精湛,曲調之美,感染力強
(2)優美動聽,沁人心脾,幽怨,悲壯,清脆
3文本探究
1~4句
(1)“高秋”點明秋高氣爽的特點,為“空山凝云”句作鋪墊,借以襯托出箜篌演奏者技藝之高超。(2)“空山凝云頹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用了典故,想象,夸張,側面描寫等手法。通過寫空曠山野上空的浮云聽到樂曲駐足不前及湘娥、素女觸樂生情潸然淚下,寫出箜篌曲的感人、優美、動聽和彈奏者技藝的高超。五六兩句
{3}“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通過正面描寫、通感、比喻、想象等手法從形和聲兩個角度以不可聞之聲擬可聞之聲,以可見之形寫無形之聲。寫出了箜篌曲的聲音像昆山玉碎的聲音那樣清脆悅耳,像鳳凰的鳴叫那樣清脆、幽怨
最后幾句
(1)都使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寫出了音樂的強大魅力。(2)“老”“瘦”形象的寫出了魚和蛟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的形象,現在竟然能伴隨者音樂旋律騰躍起舞,這種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寫使那無形美妙的箜篌聲浮雕般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3)“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表達的意境是寂靜傷感;而文中的兩句表達的意境是清幽超絕的想象
四總結歸納
《李憑箜篌引》:側面烘托、正面描寫、通感、想象、夸張、神話
《琵琶行》:通過一連串的比喻摹寫琵琶曲的聲韻情調、直接描寫。只有“江州司馬青衫濕”這句用了側面烘托
五.
一種:聽!香蘭在笑,輕擺細腰,翩躚起舞,綻放笑靨,回眸一笑百媚生。看!芙蓉淚流滿面,低低幽泣,聲聲嗚咽,誰惹了禍,是箜篌,箜篌曲,一曲箜篌多少嘆,余音繞梁聲裊裊。
另一種:仙樂飄飄,一切為之動容,浮云駐足聆聽,湘娥素女潸然淚下,這是誰的杰作如此震懾人心,昆山玉石俱碎,山崩地裂,令棲居其上的鳳凰無家可歸了,哀聲鳴叫,聲聲幽怨,聲聲凄厲。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2、比較閱讀《琵琶行》《李憑箜篌引》。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2、比較閱讀《琵琶行》《李憑箜篌引》。教學課時: 2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對優美音樂的描寫與贊嘆——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聲震林木,響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鳥舞魚躍。座上美人心盡死,尊前旅客淚難收。《明湖居聽書》(劉鶚):1、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2、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3、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播放韓紅《青藏高原》,請同學試著把聽這首歌曲的感受說出來。二、作者簡介李賀,字長吉,是中唐的獨樹一幟的詩人。他是唐宗室鄭王后裔,到李賀時家道已經徹底沒落了,父親李晉肅只不過是邊疆上的一個小縣令。李賀被誹謗諱父名而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后只做過一個九品的奉禮郎,不久辭官歸故里而卒,年僅27歲。李賀年少時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懷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艷詭譎的詩風,故被稱為“詩鬼”。其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馳騁想像,運用傳說,熔鑄詞彩,創造出—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李憑箜篌引》是李賀的代表作,大約作于811-813年,當時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郎。三、解題歷來寫樂曲的詩,大都利用人類五官通感的生理機能,致力于把比較難于捕捉的聲音轉化為比較容易感受的視覺形象。箜篌演奏技藝到唐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李憑是梨園弟子,也是著名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李賀此篇想象豐富、瑰麗,境界奇幻,濃墨重彩,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見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注》卷一)。四、朗讀(略)五、作品閱讀賞析全詩可以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寫出了演奏環境),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張”字不僅僅是演奏的抽象動作,而且很容易引起這樣的聯想:音樂的情韻高遠飽滿,直上云天。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云”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優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在俯首諦聽;善于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頹”字恰恰和“張”字構成了一種對比,前者飽滿,后者無力,“頹”字形象地描繪出流云被音樂擊中那一剎那的情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后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后,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第二段: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正面寫樂聲,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聲寫聲;而“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昆山玉碎鳳凰叫”,用“昆山玉碎”來相容樂聲,表現樂聲極其激昂,具有很強的爆發力和壓倒一切的氣勢。“鳳凰”在傳說中是一種高貴的神鳥,居住在昆侖山。“昆山玉碎”后,棲居其上的鳳凰的叫聲自然是凄厲婉轉,憂傷的情緒在其中綿延——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以哭泣的聲音摹寫樂聲的悲慘,又以露水一點一滴在殘荷上滾動、滑落的視覺感受比喻樂聲的悲切,似乎比“鳳凰叫”還要和緩。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笑”具有訴諸聽覺的屬性,還能給人“笑靨如花”的視覺感受,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有形神兼備之妙——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思考: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是詩中僅有的直接描摹音樂的詩句,成功地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這樣寫具有怎樣的藝術效果?“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兩句詩都是“以聲類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感。“以聲類聲”不是通感,但這兩句詩可以喚起音樂的形象感,以形類聲,就構成了通感。“昆山玉碎”可以喚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樂聲乍起的壯觀;“鳳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凄涼;“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同樂聲的歡快愉悅。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寫樂聲由歡快轉為清冷,回到了音樂的主體情緒。下句承接“十二門”所營造的時空感來寫。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巧妙地寫出清冷的樂聲從人間傳到天界。此時,整個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首句的“高秋”和這里的“十二門”“紫皇”等意象營造出無限廣袤的宇宙時空,仿佛萬物皆空,箜篌的樂聲包容了整個世界。第三段: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詩人憑借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這兩句詩寫樂聲傳到天上,在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連五色石都被樂音震破,引來了一場秋雨,把音樂的震撼力描摹得無以復加。“秋雨”又能夠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秋雨”是一個憂愁的意象,“石破天驚”之后氣勢磅礴的秋雨,象征鋪天蓋地的茫茫愁緒;秋雨落地的聲響,恰如緊湊繁復的樂聲。樂曲就在這種驚天動地的凄冷情緒中結束了。這種想象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系起來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神山上教神嫗彈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魚和龍聽到樂曲聲都隨之追風逐浪,在波濤中翩翩起舞。月宮中的吳剛聽到樂曲聲也忘記了砍樹,倚在桂樹上凝神傾聽,不知困倦;桂樹下的玉兔聽到樂曲聲也渾然入境,全然覺察不到寒露打濕了全身。詩人回味整個演奏過程,美妙的樂曲使人宛在仙境,進而想象出仙界神靈的癡迷狀態,從音樂效果的角度渲染出樂曲的美妙。這首詩用瑰麗的辭采、天上人間的想象來描摹聽樂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樂曲描寫得驚天動地。詩本身也和樂曲一樣具有了一種凄寒冷艷的氣質。第二課時一、導入南朝有一則著名的講經傳說:云光法師講經,感動了上天,天上的鮮花紛紛墜落。李憑彈奏箜篌就有這樣美妙的效果,通過李憑的生花妙筆,表現出音樂繁花似錦、萬物動容的“天花亂墜”之感。詩人重要是從正面和側面兩個角度來寫琴聲——①正面比喻寫琴聲:纖柔甜潤如熱戀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語。高亢昂揚如英勇的戰士奔赴殺敵的戰場。輕盈飄逸如藍天上的白云微風中的柳絮。熱鬧喧囂得像一群鳥兒棲集在一棵樹上。群音中一聲獨起像一只鳳凰在引頸領唱。愈轉愈高的孤鳳長鳴就像攀巖已到絕頂。瞬間的急速下降如同懸崖撒手直落深谷。②側面渲染寫感受:自己空長了兩只不懂得音樂的耳朵。一竅不通竟也被音樂激動得坐立不安。最后被琴聲感動得淚雨滂沱沾濕衣裳。二、問題思考思考:這首詩是怎樣表現“箜篌”演奏出來的優美音樂的?要點提示:(1)主要運用側面烘托手法,通過描摹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2)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張手法。(3)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馳騁自由的想像力,通過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音樂的世界。聽《高山流水》,請大家試著用文學語言把聽這段音樂的感受描寫出來。提示:注意演奏過程的旋律高低變化。(播放《高山流水》) 參考答案:1、開始時聲調較舒緩,音色很柔美,像白云飄過天際,留下些飄飄渺渺的痕跡,又似迎風微拂的柳枝。 2、后曲子漸漸轉為優美、明快的格調,就像許多線條一樣的流水,和著鳥兒的歡唱蟲子的鳴叫而緩緩流下、圓潤而細膩、讓人陶醉。3、然后一個清越似百靈鳥的啼叫聲一樣沖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像剛剛經過千山萬水的阻隔終于匯集成一支跳躍的音符,有著沖破阻力的自豪。4、爾后,流水漸深,如細絲般潤物無聲,似乳燕呢喃,如蟋蟀低吟,然后融會成一個旋渦,越游越遠……直到偶爾聽到一絲美的旋律。三、比較鑒賞閱讀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憑箜篌引》,比較它們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說說它們各自的藝術風格。讓我們回顧《琵琶行》中以聲喻聲的形象化描寫——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銀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鳴,四弦一聲如裂帛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寫凸現了音樂的什么特點?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聲勢;小弦切切如私語——輕幽的音韻;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而和諧;間關螢語花底滑——悠揚而明快;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而冷澀;銀瓶乍破水漿進——突發而激烈;鐵騎突出刀槍鳴——清脆而尖銳;四弦一聲如裂帛——剛勁而激越。 參考答案:(1)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生的藝術效果,對于音樂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著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為側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為直接描寫的手法,“江州司馬青衫濕”為側面烘托。(2)風格迥異:《李憑箜篌引》純為描摹音樂,沒有詩人的情感寄托,風格凄寒冷艷、浪漫瑰麗。《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在描摹音樂時也在敘事和抒情,琵琶女彈奏時的情態動作和作者的身世體驗都穿插其中,其風格平易感傷。四、作業 1、朗讀并背誦《李憑箜篌引》。 2、預習李煜《虞美人》。
上一篇:《李憑箜篌引》教案1
下一篇:沒有了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篇6
音樂王國里,樂曲廣袤的欣賞空間為聽眾提供了不盡的想象,也為詩人們奉獻出一片遼闊的描繪天地。中唐詩人李賀的名詩《李憑箜篌引》所展現的,就是一個變幻無窮而美妙奪彩的音樂世界。
樂曲之美,要通過樂器來表現。詩中李憑所彈箜篌接近今天的豎琴,表現力相當強,適合反映各種音樂形象。其次是樂曲本身的美,這是重點。通過詩的折射可以得知:當幾個音樂片段接連奏出時,音樂形象就分別呈現了;片段連貫成整體,樂曲的總體也就成形。音樂形象的豐富性使整首樂曲呈現出多姿多色。最后,當樂師通過樂器演奏樂曲時,除了嫻熟的技藝外,還注入了自己一腔情感,畫龍點睛地使音樂富有生命力。李憑是紅極一時的宮廷樂師。箜篌能手,演出想必是聲情并茂、激動人心的。
聽眾聽曲,必然產生聯想,這是音樂賦予你的自由、理想的圣地。在這個藝術世界空靈的殿堂里,只要充分發揮想象力,那么,滄海桑田應有盡有,喜怒哀樂說來就來;人間有的這里會有,人間沒有的這里也可以有。盡情宣泄自己的情感,讓靈魂受到洗滌。一唱三嘆則回腸蕩氣,余音裊裊而繞梁三日。這就是音樂的魔力。不過這還未必是聽曲的最佳境界!高山流水心有靈犀,知音難覓。真正傾心于這種樂器、這首樂曲、這位樂師的有幾人?一旦三者兼得又是何境界!李賀,才華橫溢的詩人,巧遇李憑箜篌,令他浮想翩翩,令他夢筆生輝。最好的樂器、美妙的樂曲、一流的樂師遇到卓越的詩人,于是名家好手共同造就了《李憑箜篌引》這首千古不朽的詩篇。
深秋,京都某處,李憑調擺好精美的箜篌,開篇直敘難以抑制的悲痛,琴聲劃然如長堤決口。巨大的聲浪洶涌而來,叩擊人們的心靈;巨大的聲浪澎湃滔天,搏擊蒼穹,使飄散在寂寞山間的閑云都為之動容,凄然停步。“空山凝云頹不流”描寫的就是這種音樂效果,這是序曲。接著,樂曲第一段開始。節奏轉慢,強度轉弱,旋律柔長宛轉,先表現悲痛欲絕的湘妃在湘江岸邊撫竹而哭,淚水滴嗒地灑向竹枝。繼而是鼓瑟能手素女,不忍目睹湘妃慘狀,不忍耳聽湘妃悲啼,她輕撥絲弦,解說湘妃的不幸,抒發愁情;故事凄艷動人,琴聲如泣如訴。彈吧,山在聽,水在聽,萬物在聽,李賀也在聽。彈吧,素女在彈,李憑也在彈。此時此刻,我們的詩人恐怕已經分不出到底是誰在彈奏了。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這是樂曲的第二段。突然,弦上暴發出強音。短促的,美玉破碎般清脆;長響的,鳳凰鳴叫般嘹亮。描寫那些高貴的發聲體,是為了襯托出樂器所發出的優雅樂聲,從而表現美妙非凡的琴曲。白居易用“大珠小珠落玉盤”形容滾動的音階,美則美矣,只是不如李賀“芙蓉泣露”儀態萬千。瞧,誰家麗人相思苦,淚珠瑩瑩如荷上露珠。淚珠滾,露珠滾,輕巧的音階也在滾。音階滾出了露珠的聲音,為它們注入靈氣,彌補有形無聲的不足。而露珠和淚珠又使滾動的音階訴諸形象,彌補有聲無形的不足。兩兩媲美,交相輝映,這是詩與樂的最好結合。我們再看:它們滾著、滾著,化成幽香的蘭花。花兒開啟朱唇,仰天而笑;聲聲陣陣,玲瓏剔透——弦音叮咚,串串不止。顯然,樂聲似笑聲,笑聲是樂聲。這里,樂曲是在不知不覺中轉悲為喜的,猶如含淚的笑。否則李賀就不會把“香蘭笑”與“芙蓉泣露”并在一起。這個變化,為樂曲的高潮作了初步準備。這明朗歡快的箜篌聲,和暖著京城里原本冷漠的寒光秋色,直入天空,感動了天皇。
樂曲經過進一步鋪墊,即要奇峰突起。“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不知何時,風云變幻。狂風、閃電、雷聲一齊出現,嘩啦啦,下起滂沱秋雨。莫不是女媧補好的天破了?莫不是天帝發出驚呼?其實,這是李憑接連彈出高亢激越的旋律。二十三弦齊鳴,仿佛萬物齊響。轟隆之聲有如排山倒海,使聽眾應接不暇,產生錯覺。何況賞樂至此已進入其境,原本就如癡如醉。此時,高潮迭宕,驚心動魄。這里的樂曲,與韓愈《聽穎師彈琴》“失勢一落千丈強”有相似之處,大抵多為急速下行的音階。大自然雖變化多端,萬物終有相同點。二位詩人對音樂的感受雖不同,對大自然的這個客觀規律的認識卻是一致的。
樂曲的終了,亦是詩歌的最后部分。“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眼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我們好像在迷朦中被詩人帶入仙境,聆聽兩位箜篌能手切磋技巧。看來,李憑比他的知音成夫人還藝高一籌哩。一個“教”字,不但是對樂師的高度評價,更是對樂曲的無比贊賞,就是譽之為仙樂了。動不了的老魚,不愛動的瘦蛟,都情不自禁地隨樂起舞。也許這是段怪誕的音樂。因為,恐怕只有刻板的節奏和干澀的弦音,或者近乎紊亂的拍子和跳動無常的音階,才能與丑陋的舞蹈者及其難看的舞姿相匹配,產生美的效果。舞蹈完成,樂曲也結束。但是,吳剛還帶著玉兔,靠著桂樹,長夜無眠。他們忘了寒露侵蝕,一直在傾聽、傾聽。由此猜測,尾聲應是由快漸慢,由強轉弱,斷斷續續,悠悠遠遠,在不知不覺中悄然而止。聽眾聽得入了迷,曲已終而意猶未盡。假如像白居易《琵琶行》那樣,是以“四弦一聲如裂帛”告終,等聽眾回過神來,頭腦反而很清楚,唯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慨了。不像白詩直抒胸臆,李詩僅是有所寄托,且藏而不露,所以曲終詩完,渾然一體。這更使人回味無窮,而曲終獨特的美也由此顯示無余。
不難看出,李賀對李憑及其箜篌曲的喜愛,已達到何種程度!用最美好的字眼去摩寫,卻從來不加評論,這種溺愛在客觀上使樂曲增輝添色。可以肯定,《李憑箜篌引》里的“曲子”,一定比李憑當時所彈箜篌曲更美。這是詩人的功勞。當年,當李憑箜篌和李賀彩筆相撞擊時,中國文化的燦爛夜空便升起了一顆不滅的新星《李憑箜篌引》。如今,我們讀李賀此詩,除能感受到詩歌之美外,仿佛也聽到了一千多年前李憑箜篌發出的絕響。
上一篇:北師大版《心血凝成的作品》《李憑箜篌引》練習題
下一篇:李憑箜篌引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篇7
ⅱ 識記基本知識
一、生字
(一)請你為下面加點字注音。
清寥( ) 悲天憫人( ) 簧管( ) 布衾( )
曙光( ) 繆司( ) 褻瀆( ) 憔悴( )
忐忑不安( ) 箜篌( )
(二)請你給本文中的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三)辨析下面形似字,為其注音并組詞。
(四)請你找出下面詞語中的錯別字并改正。
松馳( ) 女鍋( )
二、詞語
(一)請你查閱工具書.結合文意解釋下面詞語。
暴虐:
悲天憫人:
嗚咽:
褻瀆:
憔悴:
(二)請辨析下面各組詞語的含義。
緣故·原因
忐忑不安·七上八下
交頭接耳·竊竊私語·竊竊私議
三、作者作品及時代背景
馬可(1918~1976),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江蘇徐州人。曾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歌劇院院長。馬可在陜北曾深入民間,搜集、研究民間音樂及地方戲曲音樂,探索發展民族音樂的道路。他的音樂作品以富有生活氣息與民族色彩著稱。代表作為歌劇《白毛女》(作曲者之一),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陜北組曲》,歌曲《南泥灣》等,共創作大小作品百余首,此外還有電影音樂《畫中人》等及其他作品。《心血凝成的作品》選自《冼星海傳》。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早有詩名,但因父諱而無法應試進舉,一生抑郁,27歲病逝,他的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馳騁想象,運用傳說,創造出一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李憑箜篌引》一詩大約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當時,李賀在京城長安,任奉禮郎。
ⅳ 課后鞏固練習
一、語言積累與運用(23分)
1.下列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疲乏(fá) 積忿(fèn) 淫威(yín)
b.奢望(shē) 昂然(áng) 糾纏(jiū)
c.神嫗(qū) 芙蓉(róng) 謙恭(gōng)
d.顫栗(lì) 突兀(wù) 雕琢(zhuó)
2.填空。(6分)
(1)《心血凝成的作品》選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當代音樂家。
(2)《李憑箜篌引》選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唐代詩人。
(3)吳絲蜀桐張高秋,__________。__________,李憑中國彈箜篌。
3.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4分)
(1)李憑中國彈箜篌( )
(2)芙蓉泣露香蘭笑( )
(3)石破天驚逗秋雨( )
(4)露腳斜飛濕寒兔( )
4.仿照下面的例句寫一句話,要求與例句格式相似,并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3分)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嶺中的巨松,而是遼闊平原上的一棵小草,也要為壯麗的河山添上一抹綠意。
5.依次填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有應變的__________,有__________的競爭性,有__________的兼容性,有繼承的創造 性,這些都是新世紀青年人必備的品質要素。
a.靈活性 協作 個性 b.適應性 節制 寬泛
c.靈活性 節制 寬泛 d.適應性 協作 個性
6.根據要求完成下題。(4分)
運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一詩句,寫一段完整的話,表現一個人的奉獻精神。(不少于50個字)
二、整體感悟(10分)
1.從冼星海留學經歷中,你獲得了什么啟示?(5分)
2.談談你對《李憑箜篌引》運用典故這一表現手法的理解。(5分)
三、課文精彩語段閱讀題(12分)
李憑箜篌引
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1.試賞析詩人寫“吳絲蜀桐張高秋”的獨特之處。(4分)
2.清人方扶南把這首詩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推為“摹寫聲音之至文”,請結合五六兩句談談你的理解。(4分)
3.請簡要分析此詩的藝術特色。(4分)
四、拓展閱讀題(16分)
月亮月亮跟我走
二十年過去了,月亮沒有絲毫的改變。月亮的存在對于夜晚來說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她皎潔的光輝照著女孩眼眸永遠不能窮盡的遠方。
遠方對女孩來說僅僅只在醫院院子的范疇之外。前面月光越過最南端門診部的二層樓房,朝北月光漫過醫院最后邊田地里孤零零的太平間。太平間的長度僅僅比一個成年人的高度多出一點。太平間坐落在田地中央,四周是一片鮮艷豐碩波瀾起伏的西紅柿地。
女孩家的窗戶正對著太平間。這排宿舍是由原來的病房改造的,女孩的母親以前手拿注射器在這些病房里忙碌地進出過。剛搬來時,女孩不敢朝北邊的窗戶看。十幾米遠的太平間在每一個夜晚黑魃魃像隱蔽了無數鬼似的異物。天一黑女孩早早睡覺了,她認為閉上眼睛,黑色異物就從她的世界消失了,連同一起消失的還有那潔白的月光。北窗下后來種了一棵絲瓜藤,在陽光的召喚下藤兒婀娜地朝上伸展開腰肢,長得莖繁葉茂,掛滿了綠茵茵的絲瓜。絲瓜和雞蛋做成湯喂養了女孩的童年,直到有一天女孩長得臉像西紅柿身材像絲瓜。
月光在絲瓜藤的掩映下,抵達太平間時開始有了寧靜平和。在日久天長的對峙中,太平間永遠沒有變數的死寂日漸失去神秘與恐懼。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女孩和小伙伴手牽著手,從田地繞到太平間的門口,在那個廢棄已久的屋外停留了一刻。她仔細打量裝滿了空氣的空蕩蕩的小房間,然后一言不發地走開了。清風吹在她的身后。
女孩從此不再懼怕從月光下的北窗眺望。
月亮晶瑩的光芒靜靜地傾瀉下來,覆蓋了生機無限的西紅柿地。稠黏的月光仿佛是液體流進了西紅柿的體內。西紅柿是女孩童年時代對水果的唯一記憶,她對那剛剛從地里摘下的新鮮飽滿的果實記憶猶新,她對那酸甜的滋味永遠樂此不疲,滿懷向往。
西紅柿的滋味就是月光的滋味。
在彌漫了來蘇兒氣味的醫院里,某一天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搶救。一位18歲的少女服毒自殺送進了醫院,消息在醫院被人們奔走相告。召喚醫護人員搶救的鈴聲在醫院上空刺耳地響著讓空氣驟添了幾分緊張。在小城醫院里職工家屬看熱鬧的忙碌可與搶救病人的醫護人員相媲美。一樓急診室的窗外扒滿了看熱鬧的人。女孩沒有擠進去。
搶救的結果,18歲的少女依然是死了。是在醫生進行長時間的人工呼吸按摩之后停止呼吸的。女孩在事后聽到大人們的閑談,一個美麗的生命的逝去讓人萬分感慨,人們不知道一個18歲的生命選擇死亡的理由。所有看熱鬧的人都目睹了18歲少女搶救時敞開的雪白的胸脯和她眼角最后滾落的淚珠。
月光下,用毛玻璃擋住的一樓產房,嬰兒誕生時的啼哭沖破夜色。女孩甚至能聽到在白搪瓷的托盤中,閃著月光的剪刀碰出清脆的聲響。
月光之于夜晚,如同火升騰起的火焰。有一天,女孩走出童年的醫院,走向月光照耀的遠方。無需對往昔說跟我走吧,她知道,唯有月光,始終虔誠地掛在一生的星空。
什么都可以改變,唯有月亮是永遠皎潔的臉。
月亮沒有風燭殘年。
1.“絲瓜和雞蛋做成湯喂養了女孩的童年,直到有一天女孩長得臉像西紅柿身材像絲瓜。”此句有何作用?(3分)
2.18歲女孩自殺身亡與本文中心有何關系呢?(3分)
3.如何理解太平間與18歲女孩事件之間的關系?(3分)
4.“嬰兒誕生時的啼哭沖破夜色”有何深意?(3分)
5.閱讀畫線句子,結合你的成長經歷,談談你的理解。(4分)
五、中考題(14分)
1.(2006,包頭,4分)下面文中畫線的三個句子中兩個有病句,用文后規定的符號在原文上修改。
垃圾暢銷書暢銷的原因很多,或是為了滿足讀者的獵奇心理,或是作為一時新聞的補充,①或是拿來作為炫耀,但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生命力短暫,②未必經不起仔細推敲。它們因急功近利而生,也因急功近利而死。走過街頭舊書攤,我時常發現它們的蹤影。③它們灰頭土臉地夾雜在一些過期雜志中,沒有了往日的驕橫。
2.(2006,四川眉山,2分、)請你以古今中外某一文化名人為話題,選用下列所給的詞語(至少3個)寫一段通順的話(不超過80字)。
備選詞語:為民請命 鮮為人知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可歌可泣 豐功偉績 頂禮膜拜
3.(2006,黃岡,4分)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完成下列各題。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詩中以“風飄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寫了__________的悲哀;借__________兩個地名,暗示了形勢的險惡和作者境況的危苦。
(2)結合我國歷代名人志士對待生死的價值觀,舉例談談你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4.(2006,蘭州,4分)名勝古跡的對聯中往往蘊涵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信息。根據下列對聯內容,聯系所學的古詩文,在括號中寫出相應的文化名人(第④聯寫一人即可)。
(1)上聯:允矣斯文,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極
下聯:大哉夫子,合詩書易禮春秋集大成( ) [允矣]對啊,恰當啊。
(2)上聯:兩表酬三顧
下聯:一對足千秋( )
(3)上聯:翁去千余載,醉鄉猶在
下聯: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
(4)上聯:萃父子兄弟于一門,八家唐宋占三席
下聯:悟駢散詩詞之特征,千變縱橫識共源( )
六、探究性學習(10分)
閱讀下面的兩則材料,寫出你探究的結果。
材料一 在一座小島上,住著一位老漁翁和他的妻子。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鵝來到,島上,它們是從遙遠的北方飛來,準備去南方過冬的。老夫婦見到這群天鵝,非常高興,于是拿出喂雞的飼料和打來的魚蝦招待它們。冬天來了,這群天鵝竟沒有繼續南飛,湖面封凍,老夫婦就敞開他們茅屋的門讓它們在屋里取暖,并且給它們吃的,這種關懷一直延續到春天來臨,湖面解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年冬天,這對老夫婦都這樣奉獻著他們的愛心。有一年,他們老了,離開了小島,天鵝也從此消失了,不過它們不是飛向了南方,而是在湖面封凍時餓死了。
材料二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孟子·告子下》)
七、綜合性學習(15分)
親愛的同學,你在《到民間采風去》的綜合性學習中,一定會被家鄉的山山水水、民俗民情所陶醉,也一定會有許多驚喜的新發現吧!下面就請帶我們走進你的家鄉。
(1)走進家鄉名勝古跡:假如在這次活動中你被選為“走進家鄉名勝古跡”活動小組的組長,要帶領全組同學編一本反映家鄉風光的讀本,你計劃怎樣完成這個任務?請寫出你們小組的主要活動過程,并給這個讀本擬一個新穎、恰當的書名。
讀本書名:__________
活動過程: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2)介紹家鄉特產:在活動中,你一定品嘗了不少家鄉特產,那么,請你介紹一種自己最喜愛的家鄉特產,并給它擬一條廣告詞,讓它走出家鄉,名揚天下。
特產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廣告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尋家鄉節日風俗:假如你是“探尋家鄉節日風俗”活動小組的成員,在展示課上,以家鄉端午節為例,展示你們小組探尋的收獲。
有關端午節的習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關端午節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心血凝成的作品
ⅱ.
一、
(一)liáo mǐn huáng qīn shū miù xiè dú qiáo cuì tǎn tè kōng hóu
(二)
(三)
(四)“馳”應為“弛”;“鍋”應為“媧”。
二、
(一)暴虐:兇惡殘酷。
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辛,憐憫百姓的痛苦。
嗚咽:①低聲哭泣。②形容凄切的水聲和絲竹聲。本文取此義。
褻瀆:輕慢;不尊敬。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二)緣故·原因 相同點是都指造成某種結果或引起其他事情發生的條件。區別在于:原因使用范圍廣,可用于重大事物或一般事物,可用于具體因由之前或之后。一般可以用“緣故”的地方多可以用“原因”。如:他正在總結成功的原因。緣故使用范圍較小,常用于一般事物,用于具體因由之后,多用于口語。如:他到這時候還沒來,不知什么緣故。
忐忑不安·七上八下 相同點是都形容心神不定。有時可換用。區別在于:它們都常形容心情。但忐忑不安還可形容表情,七上八下不能。忐忑不安常跟“心中”,“心里”這類詞配合著使用,但又不受此限制,有時可單獨使用;七上八下一般只能跟這類詞配合著用,不單獨使用。忐忑不安多用于書面,七上八下多用于口語。如:(1)這兩位的臉上微微露出忐忑不安的樣子。(2)因為做了點虧心事,當突然聽到校長要自己去談談時,他心里七上八下地跳得厲害。
交頭接耳·竊竊私語·竊竊私議 三詞都表示互相低聲說話。區別在于:竊竊私語和竊竊私議含有“私下、偷偷、背地里”的意思,交頭接耳本身不含這個意思,有時僅形容小聲交談的樣子。如:(1)全場記者活躍起來,交頭接耳地議論著。(2)只聽見好些聲音竊竊私語道:“去呀!”“不。”“左邊走!”“別害怕!”(3)他發言時,臺下的社員竊竊私議關于他行為不端的事。
ⅳ.
一、1.c 點撥:“神嫗(qū)”應為“神嫗(yù)”。
2.(1)冼星海傳 馬可
(2)李長吉歌詩匯解 李賀
(3)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點撥:注意不要寫錯別字。
3.(1)京城,指長安 (2)形容樂聲歡快 (3)引出 (4)露滴 點撥:結合句意理解。
4.示例:我不是矗立在廣場中央的高大石像,而是綿延鐵軌下的一顆小石子,也要為繁忙的交通運輸獻上全部的力量。 點撥:要按仿寫句子的規則來寫,與例句一一對應的詞的詞性要相同。
5.d 點撥:結合句意,注意詞語意義的相對。
6.示例:李教授已經70多歲了,可是他還是夜以繼日地在實驗室里搞科研,在學生們的再三請求下,他才離開實驗室,休息一會兒。這就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精神的真實寫照! 點撥:其他的回答也可以,一定要夠要求的字數。
二、
1.略。 點撥:本題為開放性問題,結合自身實際,言之有理即可。
2.李賀在《李憑箜篌引》一詩中活用典故而又自鑄偉辭。他用典不僅十分靈活,而且更把它們幾乎不見痕跡地熔鑄在自己獨造的奇峭詞句和形象之中。本來,我國古代有很多關于音樂的神話傳說,諸如秦青“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或師曠鼓琴“大風致而雨隨之”等等,但這些神話傳說都顯得比較原始而簡略,主要是從效果上來夸張音樂的神奇,往往缺少生動具體的形象;李賀則根據眾多的神話傳說進行了綜合加工,匠心獨運地創造了一個完整的神奇瑰麗的藝術境界。
點撥:本題旨在感悟用典這一表現手法的運用。
三、
1.詩的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 點撥:此題滲透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這一課標理念。
2.“昆山”句是以聲寫聲,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芙蓉”句以形寫聲,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昆山玉碎”寫聲音的重濁,“鳳凰叫”寫聲音的清脆,“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有形神兼備之妙。
3.詩人于樂聲及其效果的摹繪中,寄托著自己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判,想象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四、
1.結構上承上啟下,內容上由懼怕太平間轉到下文不再懼怕。 點撥: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時,常常從結構上與內容上進行切入。
2.女孩從童年起一真仰望月亮,月亮將伴她一生,還她永世的純潔與美麗,這是本文的核心內容,而對太平間的恐懼伴隨著她的童年,當她走出了恐懼時,死亡的18歲女孩,讓她對生命,對月光有了新的理解,也有了新的期盼——“月亮月亮跟我走”。18歲女孩事件對中心起到了鋪墊和升華的作用。
3.二者都是女孩對死亡的記憶,前者是蒙嚨的、神秘的,后者是具體的、真實的,正是這兩件事,使女孩對死亡,對月亮有了全新的理解。 點撥:找兩者的關系應從相同點和不同點上分析。
4.代表新生事物,有死亡也有新生,生死是人生最自然的韻律。 點撥:抓住嬰兒的特點——新生,再聯系具體語境去分析。
5.略。 點撥:對每一個人來說,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肯定有一些傷痛與不愉快的經歷,也肯定會有真誠,純潔的美好品質,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忘記痛苦,保留純真。不要把本題寫成決心書,應多從理性上談認識。
五、
點撥:第①個畫線句為病句,缺少賓語,所以用增補號補上賓語“的資本”;第②個畫線句為病句,與上句前后矛盾,犯了否定多余的毛病,所以用刪除號刪去“未必”,或者用換用號將“經不起”換成“經得起”。
2:略。 點撥:注意根據題干中“文化名人”這一要求確定話題,所寫語段內容要與所選人物的生平事跡相吻合。
3.(1)國破家亡 惶恐灘、零丁洋 (2)人難免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冊,映照千古,詩句表明了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如: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點撥:(1)對“風飄絮”、“雨打萍”的理解要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作者的個人經歷來分析;對兩個地名的填空要在理解詩句含義的基礎上進行。(2)分析時先解釋詩句含義,概括詩句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再舉類似事例,意思相近即可。
4.(1)孔子 (2)諸葛亮 (3)歐陽修 (4)蘇軾(蘇洵、蘇轍) 點撥:(1)由“合詩書易禮春秋”知是孔子。(2)“兩表”是《前出師表》和《后出師表》,“三顧”是“三顧茅廬”。(3)中暗含有“醉翁亭”。(4)“八家唐宋占三席”的只有蘇氏父子三人。
六、溺愛令人擔憂或磨難比溺愛更有價值。 點撥:可從材料中篩選重要信息,如材料一享受“愛心”食物的天鵝被餓死。材料二要想成功必先經歷磨難。然后分析歸納便可得出結論。
七、(1)《風景這邊獨好》①收集名勝古跡的相關信息;②實地采訪,拍攝名勝古跡的相關照片;③整合信息,編寫讀本。
(2)山藥山藥,美味佳肴,人人需要!(能突出產品特點,言簡意明,富有創意即可)
(3)家家門窗插艾葉、菖蒲以示避邪。賽龍舟,吃粽子,鄉親們一般都會吃新麥發粑,小兒胸掛五彩線袋裝的紅蛋。(能體現家鄉端午節的特點)屈原投江,白蛇娘娘喝雄黃酒顯原形(故事與端午風俗相關,表述正確即可)
點撥:本題綜合考查了同學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它較好地體現了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應引起同學們的高度重視。
上一篇:《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
下一篇:且從名詩“聽”妙曲——讀《李憑箜篌引》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情況。
2、賞析該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賞析該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授課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了解作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早有詩名,但因父諱而無法應試進舉,—生抑郁,27歲病逝,他的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馳騁想像,運用傳說,熔鑄詞彩,創造出—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一、閱讀全詩詳析詩歌內容:
音樂是一種訴諸于聽覺的時間藝術,它的音響只存在一瞬,轉瞬即逝。音樂形象比較抽象,難以捉摸,要用文字將其妙處表達出來就更困難了。李賀這首詩在眾多的描寫音樂的唐詩中脫穎而出,獲得讀者的摯愛,人們將李賀這首詩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 》并列為“摹寫聲音之至文”,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賀這首詩與白居易、韓愈的詩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主要通過比喻、象聲等手法,力圖描繪出音樂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大珠小珠落玉盤”;“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等就是。李賀在詩中雖然也用了“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來描寫李憑彈箜篌的音樂形象(這兩句固然寫得很妙),但李賀主要不是使用描寫的手法去精雕細刻音樂的形象,而是著重寫“感”,寫音樂給人的感受,寫音樂強烈的、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
在描繪李憑箜篌彈奏的樂聲給人們的感受、描繪樂聲藝術效果時,詩人李賀沒有按一般的思維軌跡去敘述;而馳騁自己大膽的幻想和豐富的聯想,形成神奇變幻、令人應接不暇的藝術境界來表現樂聲。這里試以新詩的形式,把它翻譯出來。
吳絲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樂聲飄蕩在睛朗的深秋。
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飄游;
那湘娥把點點淚珠灑滿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
這高妙的樂聲從哪兒傳出?那是李憑在國都把箜篌彈奏。
像昆侖美玉碰擊聲聲清脆,像鳳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噓飲泣,象蘭花迎風開放笑語輕柔。
整個長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樣清幽。
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天神的心弦也被樂聲吸引。
高亢的樂聲直沖云霄,把女媧煉石補天的天幕震顫。
好似天被驚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聲湫湫。
夜深沉,樂聲把人們帶進夢境,夢見李憑把技藝向神女傳授;
湖里老魚也奮起在波中跳躍,潭中的瘦蛟龍翩翩起舞樂悠悠 。
月宮中吳剛被樂聲深深吸引,徹夜不眠在桂花樹下徘徊逗留。
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聆聽,不顧露珠兒斜飛寒颼颼!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李賀如同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驅使著大自然的靜物、動物,調動了神話傳說中眾多的神人的形象,來寫出樂聲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表現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藝術。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魚、瘦蛟,神話傳說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嫗,吳剛、玉兔等等。李憑彈箜篌的樂聲連沒有感覺的靜物、無知的動物都為之感動,連高踞仙界的神仙們也被樂聲緊扣心弦。這樣,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樂聲以及它奇妙的藝術效果,形象而具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沉浸在奇異的藝術境界之中,引起豐富的幻想。
二、賞析該詩:
簡析:
“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二、三兩句寫樂聲:優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在俯首諦聽;善于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前四句先寫琴,寫聲,后寫人,有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五、六兩句正面寫樂聲,而又各具特色:“困山”以聲寫聲,“芙蓉”則以形寫聲。
第七句起到篇終,都是寫音響效果。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巧妙過渡,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詩人憑借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
上一篇:李憑箜篌引
下一篇:《李憑箜篌引》教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