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導學案
一、自學要求1、認識文革給人身心造成的巨大傷害。2、能夠正確評價作家放棄小狗包弟的行為。3、領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摯的感情。二、自學重點1、領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摯的感情2、正確評價作家放棄小狗包弟的行為三、自學過程(一)作家解讀巴金原名李堯棠,祖籍浙江嘉興,19xx年11月生于四川成都一個官宦家庭。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作為一位杰出的小說家、散文家、文學翻譯家,可謂一代大師。(1928年8月,巴金在法國寫成了第一部小說《滅亡》,第一次使用了“巴金”這個名字。他在拉封丹中學的中國同學巴恩波不久前投水自殺,為紀念他采用了“巴”字,而“金”字,是因為他剛譯完克魯泡特金的著作。這就是“巴金”筆名的由來。)巴金一生筆耕不已,著作頗豐。到40年代末他就創作各類小說共33部。其中,“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抗戰三部曲”(《火》一、二、三部)、《小人小事》和《寒夜》等,更是公認的傳世之作。沈從文夫人張兆和晚年說;“巴金奮斗了一輩子,活得太苦、太累、太不容易,但他的文章卻讓幾代人思考怎樣做人和作文。”巴金的思想和藝術魅力曾對二十世紀中國有過深刻而廣泛的影響。無論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鼓舞人們走向新生道路的《激流三部曲》,還是八十年代代表一代知識分子的覺醒與痛苦反思的"講真話的書"——《隨想錄》。乃至后來呼喚建立文革博物館,虔誠嚴苛地自我拷問和歷史反思的懺悔精神,都曾在思想界和社會各階層引起強烈反響。像這樣巨大的思想藝術的沖擊波,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閱讀上實屬罕見。巴金的偉大之處就在于此。走出歷史的荒蕪,他沒有醉心于苦難中的甜蜜,也沒有把自己當作受害者和譴責者,而是把自己連同歷史一起押上審判臺,他“把筆當作手術刀一下一下地割自己的心”。他解剖著自己,同時解剖著歷史,他要找出附于文化與心靈上的毒瘡與膿血,為一個民族清算歷史,找出通向未來的道路,他要建立“文革博物館”。從19xx年到XX年,穿越整個二十世紀的巴金,作為一個世紀的見證和經歷者,其經歷代表了中國知識分子在二十世紀的人生際遇,其文字、其人生與社會變遷息息相通。讀解巴金,無異將是讀解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一個縮影,他代表了一種文化價值,更是一種精神。“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殘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散文《隨想錄》,回憶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內心感受。由他倡議,1985年建立了中國現代文學館。他的著作被譯為多種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繼獲得意大利但丁國際榮譽獎、法國榮譽勛章和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名譽院士稱號。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二)寫作背景“文革”結束后,巴金開始創作《隨想錄》。首先在香港《大公報》上開辟《隨想錄》專欄,從1978年12月1日寫下第一篇《談人望鄉》至1986年8月20寫完最后一篇即第150篇《懷念胡風》,歷時八年,共完成42萬字。在《隨想錄》中,巴老真實地記錄了“文革”給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帶來的身心摧殘,但他并未像其他的“文革”受害者那樣,簡單地把一切責任都推給了“四人幫”,而是對自己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做了十年的奴隸”的“奴在心者”心態作了毫不留情的自我解剖。同時,他又對全民族在“文革”浩劫中的病態思想和知識分子為自保而出賣朋友、出賣良知的行為作了思考與分析,表現了一位世紀偉人的良心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