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必修一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學 楊俊梅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把握課文思路。
2、理解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敢于講真話、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3、學習借鑒文章的表現手法。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的主要價值,首先在于它的認識作用,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十年動亂的社會現實,以及當時的人們普遍的命運窮困、人性扭曲的狀況,由此而產生課文應有的認識教育作用,包括現在的高中生在內的所有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那個年代,就像我們經常教育下一代不應該忘記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新中國建設史、中國現代史、中國近代史一樣;課文的價值還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問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顯示出一個正直的成熟的作家嚴于解剖自己、敢于說真話的勇氣和度量,進而可以引發學生對過去那個年代甚至當今時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討和拷問,這有助于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養寵物狗的故事談起。
二、簡介作者
三、整體把握、分析文章思路
這篇課文是巴金《隨想錄》中的名篇。它講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條可愛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慘遭遇,從一個側面反映那個瘋狂時代的慘無人道的現實;文章還描寫了小狗的悲慘遭遇留給作者心中永難磨滅的創痛,表達了深重的悲憫、歉疚和懺悔之情。
這是一篇敘事散文,按故事進程,可以看出課文一個完整的故事鏈,有開端(包弟來歷)、發展(在家七年,相處很好;“文革”來臨,家人恐慌)和結局(痛別包弟),還有尾聲(作者懺悔)。
提問:開篇寫一位藝術家與狗的故事,有什么意義?
明確:從思路章法說,先說別人的事引出話題,起著鋪墊、啟發的作用;從思想內容說,藝術家與狗的故事,巴金與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對照,讓人看到此類事在全國并非一二,而是遍見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題;從寫作效果說,藝術家與狗的故事似乎更慘烈,而巴金與狗的故事之悲哀則在于心靈,是一種“潤物細無聲”或“此恨綿綿無絕期”的精神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