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案
一、導入 同學們,有人會唱《在水一方》這首歌嗎?它是早些年一首電視連續劇的插曲,根據《蒹葭》改編而成,改編者是中國臺灣作家瓊瑤,可見詩經對后世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蒹葭》。
二、初讀·感知
1. 配樂朗讀課文,體味感情。
2. 讀后用富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還有其他的理解),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不可言狀。(學生欣賞、感受)
3.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讀出凄迷之景,惆悵之情。
三、品讀·欣賞
1. 請同學們談初讀詩歌的感受。(各抒己見)
示例1:本文寫的朦朧縹緲,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示例2:這首詩意境優美,我特別喜歡秋天凄清悲涼的況味,和詩人惆悵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艱險,不屈不撓的精神,因為詩中幾次提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嘛!
示例4:我覺得“伊人”應該是漂亮的、高潔的,又是時隱時現、閃爍不定的。
【點撥】看來本詩的確“言盡而意無窮”,給了我們無限豐富的想象、開拓、創造的空間。正是這種多重意境交相疊合的開放式結構,使這首言情之作成為極富張力,意蘊宏深,多姿多彩的詩的極品。
2. 作品文字簡單,內容單純,但給予人們的美感卻非常豐富,能否用幾個詞來概括作品的美?(學生討論、交流)
【點撥】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
3. 含蓄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字含蓄。以表面極經濟的文字建構一個十分廣闊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間,這是該詩的一大長處。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這位戀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然而主人公那癡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過動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現出來。
(2)形象可感。作品雖未刻意刻畫戀愛雙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執著、“伊人”的高潔我們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繞梁。詩只寫尋求之難,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結果如何,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這就是所謂“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4. 意境美體現在多重疊合的架構。
(1)煙水迷離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癡的情幻化而生,難分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