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
雨 巷
一.教學要求
1、教學要求
①、了解戴望舒的創作道路以及對中國新詩作出的獨特貢獻,學習白話新詩音 樂美的審美特征。
②、掌握《雨巷》一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2、學習要點
(1) 題解關鍵詞:
原名戴夢鷗;參與編輯《新詩》雜志;主編香港《星島日報》副刊《星座》等;著有詩集《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2) 內容提示:
此詩寫于1927年夏,正是蔣介石制造的白色恐怖籠罩著整個中國,原先熱烈響應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墜入夜的深淵。但依然渴求著新的希望在陰霾里飄起。因此詩歌以“雨巷”為題,以“丁香般的姑娘”為中心意象,反復詠嘆,反復求索,整首詩情被迷茫的凄風苦雨和微茫的希望交織出夢幻朦朧的意境。戴望舒將中國古典詩詞的優美意境與法國象征派詩人魏爾倫的音樂美融為一體,創作出了被葉圣陶稱為“替中國新詩開了新紀元”的《雨巷》,為初創期的中國白話新詩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二、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5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班,1928年發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參加施蟄存主編《現代》雜志的創作,并成為30年代“現代派”詩人群體的領袖。
《雨巷》最初發表在1928年《小說月報》上,引起很大反響,葉圣陶稱《雨巷》“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戴望舒也因此詩獲得“雨巷詩人”的稱號
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
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顯的明朗、沉摯。
(二)背景簡介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并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三)意象情感
全文當中有哪能些意象?有何作用?
明確:有6個
背景道具:雨巷 油紙傘 丁香 籬墻
人物形象:我 姑娘
油紙傘:未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像空間。油紙傘本身就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來了。時間是暮春,在寂寥的下著小雨,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圍,撐著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獨特的環境中能產生獨特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