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司徒雷登》
【目的要求】1.聯系時代背景,把握全文主旨,理解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2.學習文中運用的正反對比論證、引證法和例證法,體會語言的嚴密性、諷刺性與形象性。
【課文解析】
1.注音釋義
①業已(已經)
②如意算盤(比喻只從好的一方面著想的打算。)
③冒天下之大不韙(wěi 不韙:過頭;不對。冒犯世界上最大的錯誤。)
④煢煢孑立,形影相吊(qióng 煢煢:形容孤孤單單,無依無靠。吊:慰問。孤單無靠,只有自己和身體和自己的影子相伴相慰。)
⑤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民眾不怕死,怎么用死使他們害怕呢。)
2.內容主旨
題目“別了,司徒雷登”,語意雙關,題面明言司徒雷登離開中國,題底隱寓美帝主義對華侵略政策的失敗;題目揭示的是一種現象,題底蘊含的是它的本質。全文的論述,就是由題面到題底,逐層深入,逐層生發,逐層體現的。語意雙關使題目生動、形象、醒目,主謂倒裝,更增強其表達效果,它尖銳地嘲諷了司徒雷登的滾出中國和美國對華侵略政策的徹底失敗,也洋溢著對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自豪和歡欣。
1949年4月下旬,中國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南京國民黨政府南逃廣州,這標志著國民黨政府的垮臺。當時美國及西方的一些外交使團仍然留在南京,持觀望姿態,為的是摸中國共產黨的底,為美國尋找機會。7月,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離開南京回國。7月30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給杜魯門總統寫了一封信。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了題為《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的白皮書。白皮書與艾奇遜的信公開暴露了美國政府“出錢出槍”幫蔣介石打內戰,“借以變中國為美國殖民地”的陰謀,這已從反面教育了人們進一步認請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可是,當時一些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仍對美國抱有幻想,這對于革命的事業是極其有害的。
毛主席為新華社寫的這篇評論。就是為了揭露美帝國主義對華侵略政策的實質及其失敗的必然性,同時也批評了當時那些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錯誤認識。這就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全文共18個自然段,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指出司徒雷登是“美國侵略政策徹底失敗的象征”,司徒雷登其人的特點是:“平素裝著愛美國也愛中國”,其實質是借“愛”中國之名,行侵略中國之實。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揭露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實質。又分為兩個層次。
第②~⑤段,正面揭露其侵略政策的實質。
第②段,指出美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戰爭的實質是“美國出錢出槍,蔣介石出人,替美國打仗殺中國人,借以變中國為美國殖民地的戰爭”。接著通過對美國侵略政策的三個主要部分的分析,指出美國對華的侵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世界侵略政策的一個重大的部分”。
第③段,分析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論述美國為何不采取“大規模地直接地武裝進攻中國的政策”。
第④段,用大量事實論證美國雖然沒有“公開宣布作戰”,但已經“直接參戰”,并采用了“大規模地出錢出槍出顧問人員幫助蔣介石打內戰”的侵略方式。
第⑤段,對第②~④段作一小結,進一步指出美帝國主義采取這種侵略方式的原因;即“是被中國和全世界的客觀形勢所決定的”,揭示了美帝國主義所處的孤立地位。
第⑥~⑩段,從反面駁斥艾奇遜的論調。
第⑥段,擺出艾奇遜提出的“美國在中國碰到了三種可能的選擇”。
第⑦段,論述美國“為什么不采取第一個政策”。
第⑧段,論述美國“為什么不采取第二個政策”,只能采取第三個政策。
第⑨、⑩段,模擬艾奇遜的語言,暴露美帝國主義“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心態后無可奈何的困境。
第三部分(第 11— 17 段),教育我國部分知識分子。
第 11 段,直呼讓那些認為“不要國際援助也可以勝利”的中國人聽著。第 12 段,直呼讓“那些近視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的中國人聽著。指出他們所設想的美國的仁義道德,“已被艾奇遜一掃而空”了。教育他們應丟掉幻想。
第 13 段,揭露美國政府的階級本性和對中國的態度。“美國確實有科學、有技術”,“有很多錢”,但都掌握在資本家手里,“美國也有‘民主政治’”,“可惜只是資產階級一個階級的獨裁統治的別名”。
第 14 段,頌揚了聞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的英雄氣概。
第 15 段,激勵全國人民不要害怕眼前的困難,要樹立建國的勇氣。
第 16 17 段,再次把鋒芒指向司徒雷登和白皮書,再次表達了團結教育對美國抱有幻想的一部分知識分子的愿望。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呼應題目,表達了對勝利的歡欣和對敵人的蔑視。
3.寫作特點
①嚴密的論證。
本文的中心論點由兩部分構成,一方面是揭露美帝國主義對華侵略政策的實質,另一方面是教育國內一部分知識分子丟掉幻想、準備斗爭。這兩方面緊密聯系,揭露實質為說服教育提供了依據,而說服教育又是揭露實質的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文章具有強大的邏輯力量和說服力量。
②多種論證方法的綜合運用。
有正反對比的方法:如第14段中,把聞一多、朱自清與頗有些“民主個人主義”思想的伯夷進行對比,贊頌聞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例證法:如舉出大量事例來論證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直接”侵略。有引證法:有正面的引用,如引老子的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來表現中國人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也有反面引用,文章里多處引用艾奇遜的言論,讓他來作反面教員。
③語言具有嚴密性、諷刺性與形象性。
A.語言的嚴密性。如“美國的白皮書,選擇在司徒雷登業已離開南京,快到華盛頓,但是尚未到達的日子——八月五日發表,是可以理解的”。句中“業已”“快到”“尚未到”幾個詞語對“日子”進行了嚴格的限定,突出了美國政府在發表白皮書的時間上是作了精心選擇的,從而揭露了美國政府想掩蓋其徹底失敗面目的用心。
B.語言的諷刺性。如第9段的“好辦法”一語,既寫出了艾奇遜在窮途末路之際抓住了一棵救命草(第三種選擇)時的心理狀態,又寫出了作者嘲弄與蔑視。
C.語言的形象性。如第13段,寫“美國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灑了些救濟粉”,這“灑”字把美國侵略者的險惡用心刻畫了出來。又如第16段,寫“司徒雷登大使老爺卻坐著不動,睜著眼睛看著,希望開設新店,撈一把”,卻總是“沒有人去理他,使得他‘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挾著皮包走路”幾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敗,但最終又逃不了失敗的命運的悻悻之態很形象地刻畫出來,并有幾分幽默。
【重點語段研讀】
第14自然段“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這一段中,所謂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是指舊中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中堅持中間道路的一部分人。他們大多數受過現代資本主義的教育,向往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民主,寄希望于美國的支持,建立資產階級的國家。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迅速發展和美國侵華野心的暴露,大多數民主個人主義者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幫助下,改變了原來的認識,變成了堅定的愛國者,如聞一多、朱自清,他們“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但“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的是“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下面寫到“伯夷”,伯夷在武王滅殷后,寧肯餓死不食周粟,從形式上看,伯夷也是個“有骨氣”的人。但他維護的是昏庸腐敗的殷王朝,他不能對周武王的進步行為給予支持,是“對自己國家的人民不負責任”的表現,他的行為是不值得稱頌的。
第18自然段,“司徒雷登走了,白皮書來了,很好,很好。這兩件事都是值得慶祝的”。
在“南京的美國殖民政府如鳥獸散”時,司徒雷登并沒有馬上走,他曾“坐著不動,睜起眼睛看著,希望開設新店,撈一把”的,意思是說司徒雷登所代表的美國政府并不甘心在中國的失敗,他們曾寄希望于中國共產黨也會象國民黨政府一樣聽他們的話,但是他們的最終下場是“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挾起皮包走路”。所以說,司徒雷登的“走”象征著美國對華政策的徹底失敗,宣告了美國“變中國為美國殖民地”的陰謀徹底破產。因此對中國人民來說,是“很好,很好”的令人歡欣鼓舞的事。
再說“白皮書”來了,在第1段中已明確指出白皮書是“以脫卸責任為目的”的美國國務院公開發表的文件。當時美國的執政黨是以杜魯門為總統的民主黨,杜魯門的在華慘敗遭到了在野的共和黨的指責,民主黨為了脫卸責任,在文件中作出許多辯解,雖然不乏對事實的歪曲,對中國人民的污蔑,但客觀上暴露了美國在華侵略的目的與手段,成了一份不打自招的侵華罪行的自供狀,因此這個時候白皮書“來了”,對全世界面前暴露了其侵華,反華的真相,無論是從揭露美帝國主義狼子野心方面,還是從教育全中國人民,特別是教育那些“自由主義者”方面,當然都是“很好,很好”的事。
這篇文章以一“走”,一“來”結束,是對全文的總結,也是對題目和文章開頭的照應。并用反復的修辭手法說“很好,很好”,指出這是兩件“值得慶祝的”事,其歡欣之情已謚于言表。
【解題指導】
一、見【課文解析】1 內容主旨。第3自然段。
二、見【課文解析】1 內容主旨。第1自然段。
三、見【課文解析】3 寫作特點②多種論證方法的結合運用。
四、見【課文解析】3 寫作特點③語言的形象性。
五、這篇文章寫于1949年8月18日,當時正是新中國即將誕生之際。毛澤東指出美國對華政策的實質就是變中國為美國的殖民地,1949年時美國曾徹底失敗了。但是,今天的美國又在鼓吹美國的“民主”與“人權”,企圖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進行顛覆,使一部分善良的人們受到迷惑。今天重溫這篇文章,讓我們記取歷史教訓,提高警惕,“丟掉幻想,準備斗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