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未來(通用11篇)
技術的未來 篇1
第一章 走進技術世界—— 三
一、教學設計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有關“技術及其性質”中“技術的未來”的學習,力求以通過一個個“案例分析”、“閱讀材料”和“討論”為主線,從一個個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出發展開教學,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地參與討論和分析,去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和概念,在完成教與學的過程中,適時地了解有關的概念與思想,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
2、教學目標:
本節課授課類型是新課授課。根據學生前面已經學習了“技術的價值”和“技術的性質”的內容,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2)、能力目標:
能進行有關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的案例分析
(3)、態度和情感:
培養學生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的態度。
(4)、重點和難點:
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的案例分析
3、教學手段:
因為本節課的內容以案例閱讀分析和師生互動交流為主,如果單純的口頭語言講授很難讓學生理解和接受,而直觀圖片和教具、詳實的技術資料的使用可以輔助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知識難度,加快節奏,增大課容量,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的。
4、教學方法:
為充分體現老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師生互動探究式學習等教學方法。
二、教學過程(主要過程)
1、組織教學:
2、復習導入:
(略)
3、出示教學目標:
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4、講授新課:(閱讀案例、提問和討論相結合)
【案例分析】
“無線家庭”的“無線生活”
“月球城市”
“星際移民”
“太空旅游”
5、出示課后練習提綱:
討論:互聯網技術、克隆技術、基因食品等高科技未來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6、本章小結:
一 技術的價值
技術與人
技術與社會
技術與自然
二 技術的性質
技術的目的性
技術的創新性
技術的綜合性
技術的兩面性
技術的專利性
三 技術的未來
技術的未來 篇2
技術的未來 一、備課說明 根據我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我對課標、教材(蘇教版技術與設計1)的理解,在備課過程中,我對教材案例等內容作了適當調整處理。
1、課本p19頁《 “無線家庭”一天的“無線生活” 》作為課后作業。用《英國“捕獲彩虹”技術有望讓光線停止》這樣一個新近發生的真實技術事件作為第一個案例。這個案例令人耳目一新,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有很多亮點,比較詳細,學生容易參與。
2、把閱讀材料“月球城市”上升為典型案例,結合我國剛發射成功的嫦娥一號以及現在世界各國的探月工程情況,讓學生在真實技術活動中體驗技術的現在和未來。在這些真實案例的分析過程中,更能加深學生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看待技術的態度。
3、增加介紹愛因斯坦的生平和發表《告后人書》的背景,可以讓學生從科學家的視角理性看待技術的兩面性和技術的未來。
二、教案 課 題技術的未來執教唐志浩教學目標1、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 2、培養學生分析和交流技術問題的能力重點 通過真實案例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難點 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技術觀和未來觀教具 ppt課件、講義(每生一份)教法 自學、交流(討論、辯論)課時 1課時教 學 過 程序號教學環節師 生 活 動設計意圖
1
新
課
導
入
在日新月異的21世紀,人類社會將繼續發生重大變化,技術將日益成為引導社會變化、塑造社會變化、應對社會變化的重要因素,面對技術對人類、對社會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人們常會問:未來的技術將走向何處?復習、引導學生進入新課2
案
例
1
閱讀:英國“捕獲彩虹”技術有望讓光線停止思考: 1、英國“捕獲彩虹”技術目前處于什么水平?赫斯的設計還只停留在理論階段,要真正實現光的截留,科學家們就必須努力研發并使用納米材質的“超材料”。其中所需的負折射率材料已被發現。 2、從文中得知“捕獲彩虹”技術將會有什么應用?(1)新的信息儲存與發送方式(2)因特網具有更大的數據容量(3)新一代功能強大的計算機——量子計算機(4)開發將不可見的紅外線轉換為肉眼可識別的可見光的技術、減少通信系統中的噪音以及研制性能更好的視頻顯示和夜視裝置等。 3、請你大膽猜測“捕獲彩虹”技術還會有什么應用?(1)新型燈具:其射出的光線只在一定范圍內,僅供周圍的人使用,而不影響他人。這種燈能極大的節省能源,避免浪費,也更人性化。(2)隱身衣(3)隱形武器 4、如何看待“捕獲彩虹”技術的未來發展?(1)有人會利用隱身衣做壞事嗎?(2)隱形武器會被用來危害人類嗎?(3)如果你掌握了“捕獲彩虹”技術,你會怎么使用?這個案例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有很多亮點,學生容易參與。 3閱 讀1、愛因斯坦《告后人書》: “我們這個時代產生了許多天才人物,他們的發明可以使我們生活舒適得多……縱然有這一切……人人都生活在恐懼的陰影里,生怕失業 ……而且不同國家的人民還不時互相殘殺。因此,一想到未來,大家都憂心忡忡。” 2、背景:愛因斯坦關于愛因斯坦的背景可由老師直接介紹。辯 論1、思考--討 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社會帶來進步還是帶來災難? 2、辯論:請就下述兩種觀點展開辯論。 有人認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可以解決當前技術自身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我們要相信技術,依賴技術。有人則認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固然可以消除它所帶來的一切已知的危害,但是誰能保證,它不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更為嚴重的災難呢 ?1、思考--討 論是辯論的前奏。 2、可以分組辯論,也可以自由發表觀點。4案例 2 1、閱讀:“月球城市” 自學討論發言 這樣處理可使本課更實際、更有廣度和深度。2、閱讀:我國的嫦娥一號以及世界各國的探月工程情況3、“月球城市”是歐陽自遠院士數年前的展望和預測,結合今天世界各國探月工程的實際進展,談談你的看法,并作出展望。提示:(1)探月工程能按期實現嗎?(2)你希望有一天自己能登月嗎?你想在月球上做什么工作?(3)你最想知道月球上的什么奧秘?(4)普通人何時能居住到月球上?(5)探月工程帶來的都是福音嗎?(有些國家要把月球作為軍事基地,甚至想獨霸月球)(6)月球上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核聚變發電燃料氦-3,我們還要珍惜地球上礦產和能源嗎?(7)人類活動會破壞月球的環境嗎?如何預防?5教師總結對“技術的未來”的追思和憧憬,既不需要技術迷惘中的曠世悲愴,也不需要技術崇拜中的盲目樂觀。應當從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從人類的共同利益出發,從人類的長遠利益出發,更加理性地看待技術, 以更為負責、更有遠見、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術,以親近技術的情感、積極探究的姿態參與技術活動,并共同建構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經濟與文化相協調的未來的技術世界。可由師生共同完成6輕松一刻1、暢 想:未來我們的生活 2、在《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的優美歌聲中結束本課。余味無窮7作 業課堂作業: 1、閱讀課本p21頁《 本章小結》,請你用框架圖等形式自己整理本章的知識,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課后作業: 1、閱讀課本p19頁《 “無線家庭”一天的“無線生活” 》,大膽設想,續編文莉一家晚上的生活。 2、查閱資料,分析互聯網、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等高新技術未來的發展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其他技術進行分析和展望)靈活處理8教后記《技術的未來》是比較容易被忽視的一節,老師要么完全讓學生自學,要么用很短的時間一帶而過,想不到挖掘和拓展。實際上,本課同樣有很多亮點,同樣可以產生很好的教育效果,關鍵是老師重視,精心備課。 加強反思講義——詳 細 材 料 1、英國“捕獲彩虹”技術有望讓光線停止英國“捕獲彩虹”技術有望讓光線停止(圖) 不同波長的光線能夠被特殊波導的不同位置捕獲,形成彩虹。據國外媒體報道,英國科學家近日稱,他們最近設計出一種新型的人造電磁-光學材料,有望能夠將光線停滯于其中。在xx年11月15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英國薩里大學的物理學家歐特溫-赫斯與其同事公布了他們的這項最新成果。 將運行速度為3×108m/s的光截住絕對是一件壯舉,科學家們為此已經進行了數年的研究。為了應對這個挑戰,歐特溫-赫斯與其同事一道設計出了一個理論方法,使用一種屬性由結構而非成份決定的“超材料”將光截留住。目前,赫斯的設計還只停留在理論階段,要真正實現光的截留,科學家們就必須努力研發并使用納米材質的“超材料”。盡管這樣一種材料聽起來有些“科幻”,但奇異的“超材料”發現都是從一些看似不可思議的理論誕生出來的。比如,負折射率材料從提出到發現僅用了短短6個月的時間。歐特溫-赫斯表示,一旦光可以被截留住,就將掀起數據流和數據儲存領域的革命。根據赫斯的理論,可以通過給光子設置限速,使某些頻率的數據傳輸減速,以便其它數據通過。這樣一來,就可以提高數據處理效率,使因特網具有更大的數據容量。由于光學裝置天生就具有難以置信的高帶寬,因此,截留光的方法使得光子可以被儲存,從而芯片上可以儲存海量數據。慢化光速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際應用上均是意義非凡。使光子停止,操縱光子以便把信息輸入光子,然后根據需要再將光子發往某地以及某時再發。這種可能性使人們看到了新一代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的曙光,可以預見它比目前計算機的功能要強大幾千倍。此外,利用它可開發將不可見的紅外線轉換為肉眼可識別的可見光的技術、減少通信系統中的噪音以及研制性能更好的視頻顯示和夜視裝置等。 2、背景:愛因斯坦(1879~1955)德裔美國科學家 。1879 年3月14日生于德國烏耳姆鎮的一個小業主家庭,自幼喜愛音樂。愛因斯坦在量子論、分子運動論、相對論等物理學的三個不同領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 1939年,愛因斯坦獲悉鈾核裂變及其鏈式反應的發現,在匈牙利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推動下,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研制原子彈,以防德國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兩個城市上空投擲原子彈,愛因斯坦對此強烈不滿。戰后,他為開展反對核戰爭的和平運動和反對美國國內法西斯危險,進行了不懈的斗爭。 1955年4月,彌留之際的愛因斯坦簽署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呼吁人們團結起來,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爆發。愛因斯坦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和平主義者。他目睹了兩次世界大戰中對人類文明的摧殘,認為和平是人類的首要問題。 3、閱讀:“月球城市”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在新近出版的《院士展望二十一世紀》一書中撰文認為,人類將于xx年在月球建立裝備加壓艙、發電設備、生活必需品和月球表面活動車等,使月球成為一個龐大、穩固而功能齊全的“天然空間站”;xx年將建立設備齊全的永久性居住地,研究人員可在月球表面滯留幾星期,以開展生命科學實驗和天文觀測;xx年將在月球建立小型的永久居住的月球基地;2020年將在月球興建實驗工廠、農場等,使月球的“地球村”自給自足,逐步建立“月球城市”。 21世紀,人類有可能在“月球城市 ”中建立全球性、并聯式的太陽能發電廠,并且通過傳輸為地球提供長期、穩固的能源。同時,人類還將從月球土壤和月球巖石中提取金屬、氧和其他氣體資源、甚至水,利用月球上的弱重力、高真空和超純凈的條件,研制和生產地球上極難獲得的新型材料等。 4、中國探月計劃一、階段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介紹“嫦娥一號”是我國發射的最遠距離的衛星,距地球的平均距離是38萬公里,而在這之前,我國發射的最遠距離的衛星離地面4萬公里。 經過xx年的醞釀,最終確定我國整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3個階段。 1) 第一期繞月工程在xx年10月24日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對月球表面環境、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物理場進行探測。 2) 第二期工程時間定為xx年至xx年,目標是研制和發射航天器,以軟著陸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進行探測。具體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巖石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進行高分辨率攝影和月巖的現場探測或采樣分析,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的化學與物理參數。 3) 第三期工程時間定在至2020年,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發射新型軟著陸月球巡視車,對著陸區進行巡視勘察。后期即xx年以后,研制和發射小型采樣返回艙、月表鉆巖機、月表采樣器、機器人操作臂等,采集關鍵性樣品返回地球,對著陸區進行考察,為下一步載人登月探測、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選址提供數據資料。此段工程的結束將使我國航天技術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二、目標繞月探測工程將完成以下四大科學目標: 一、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精細劃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構造和地貌單元,進行月球表面撞擊坑形態、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為類地行星表面年齡的劃分和早期演化歷史研究提供基本數據,并為月面軟著陸區選址和月球基地位置優選提供基礎資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開發利用價值的鈦、鐵等14種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繪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圖,月球巖石、礦物和地質學專題圖等,發現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區,評估月球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前景等。 三、探測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輻射技術,獲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數據,從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齡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礎上,估算核聚變發電燃料氦-3的含量、資源分布及資源量等。 四、探測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月球與地球平均距離為38萬公里,處于地球磁場空間的遠磁尾區域,衛星在此區域可探測太陽宇宙線高能粒子和太陽風等離子體,研究太陽風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場磁尾與月球的相互作用。 5、世界其他國家的探月工程情況(1)美國重返月球 1972年12月,美國的“阿波羅”17號飛船對月球進行了最后一次考察,此后登月競賽的狂熱便驟然降溫。耗資巨大的“阿波羅”計劃完成后,月球探測陷入低迷狀態。直到1994年,美國宇航局(nasa)發射了“克萊門汀號”環月探測器,除了測繪月球地貌,還對月面元素的分布與含量進行探測,并發現在月球南極可能存在水。1998年1月,美國又發射了“月球勘探者”,它同樣發現在月球兩極的盆地底部可能蘊涵固態水。由于水的存在意味著人類在月球上生存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伴隨這一發現而來的是美國重返月球計劃。 xx年1月,美國總統布什發表講話,提議最早xx年,最晚不超過2020年讓美國宇航員重返月球,并開始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為下一步將人送上火星甚至更遠星球做準備。布什不忘提及,月球上的資源豐富,其土壤含有各種元素,這可以被用于制造飛船燃料和維持人類的地外生存。 xx年12月,美國宇航局公布了“全球探索戰略”和“月球基地計劃”的初步構想。將于xx年開始實施的“月球探索戰略”列舉了月球探索的各種理由,其中包括需要維持人類在月球的生存,該戰略同時要求促進國際合作及為探索火星和其他星球做準備。 在xx年3月發布的探索戰略框架計劃書中,美國宇航局指出,月球不僅是我們最近的“天然空間站”,還是人類探索火星以及更遠宇宙的理想前哨。在月球表面的極端環境下,運輸工具、維持生命所需的居住系統和高級機器人技術都能得到實戰檢驗,這將為日后人類登陸更遙遠天體提供豐富的經驗。 xx年10月,美國宇航局將用同一枚運載火箭同時發射兩顆月球探測衛星———“月球勘察軌道飛行器”和“月球弧坑觀測與測向衛星”。它們將前往月球的兩極尋找適合建造月球基地的位置。 完成初步觀測后,美國宇航局還將在xx年派遣類似火星漫步者的機器人,在初步選定的位置著陸,實地進行勘測。通過勘測兩極,科學家需要確定月球上的氫元素儲備,是否可以從月球土壤中提取生命所需的氧,以及隕石坑里的水。xx年之前,還將有多個無人駕駛月球探測飛船連續升空,其目的都是為宇航員重返月球打基礎。 美國宇航局計劃,如果所有的前期準備工作就緒,在2020年開始月球基地的建造工作。 首先派遣一支由4人組成的小隊登月,每次任務一周左右,直到維持生命所需的基本設施安裝齊全。整個初級建造階段持續4年,到2024年將建成一個具有基本功能的基地,讓科學家輪換駐扎在月球。每次的時間可長達6個月。到2027年,宇航員就能乘坐帶有氧氣艙的月球車離開基地,前往月球表面更遠的地方探險。(2)俄羅斯要載人登月
1959年9月14日,前蘇聯的無人登月器“月球2號”成為第一個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進入21世紀后,俄羅斯重新開啟探月旅程,宣布在2025年前將宇航員送上月球。(3)日本月亮女神
在繆斯a墜毀月球、“月球-a”計劃胎死腹中后,xx年9月中旬,比原定計劃推延了5年的日本月亮女神探月器總算順利升空,飛向月球。(4)印度有爭議中的探月計劃
在進行了7年的規劃和準備后,印度將在發射首個月球探測器,成為繼俄羅斯、美國、日本和中國后第5個進行月球探索的國家。(5)歐洲欲在月球建基因庫
歐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個“諾亞方舟”,將地球物種的基因存儲起來,當地球遭遇核戰爭危機或小行星撞擊時,人類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續。
技術的未來 篇3
三、技術的未來
學習目標
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
在日新月異的21世紀,人類社會將繼續發生重要變化。技術將日益成為引導社會變化、塑造社會變化、應對社會變化的重要因 素。面對技術對人類、對社會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人們常常會問:未來的技術將走向何處?
案例分析
“無線家庭”一天的“無線生活”
文莉家安裝有無線家庭網絡,每個家庭成員都可接入無線高速因特網。退休在家的母親閑暇時,或者看看電視,或者上網與同齡人一起下象棋。家里的幾臺電視都無線連接到同一信號源,她既可以在臥室或客廳里用電視或電腦收看節目,也可以在浴室里使用防水掌上電腦收看。
文莉早晨上班前,先到機場接客戶。到了機場,發現客戶的航班晚點了,于是她便利用等待的時間用掌上電腦接 入辦公室的網絡收發郵件。與此同時,文莉的丈夫凱峰上班前,用電子鎖鎖上門。
中午,凱峰想起來要為母親準備生日禮物,于是他用手機上了因特網,選定合適的商品后,用手機的電子購物功能來購買商品。按一下自己的掌上電腦地圖,他看到代表文莉位置的點就在附近的一家快餐店里,于是他趕到快餐店,和文莉一起共進午餐。
下午文莉在駕車回家之前,先在車里查看了一下家里的溫度,她決定將暖氣調高2℃,用好怕掌上電腦或手機進行這種調節易如反掌。走進家門,家庭娛樂設備已探測到她的進入,頓時自動開啟她喜歡的音樂。文莉從冰箱里拿出晚餐需要的食物,取出的時候,內置傳感器自動記錄她取出的食物,家庭網絡同時更新了每周的補充購物單。此外,這些設備還可自動檢出已過期的食 物。凱峰回來了,他們一起做了晚 飯。
討論
請你根據自己所知道的技術,并結合案例,大膽設想,口頭續編文莉一家晚上的生活。
閱讀
《告后人書》
愛因斯坦曾寫下一篇“寫給五千年后人民”的《告后人書》,文中寫道:“我們這個時代產生了許多天才人物,他們的發明可以使我們生活舒適得多--------縱然有這一切------人人都生活在恐懼的陰影里,生怕失業------而且不同國家的人民還不時互相殘殺。因此一想到未來,大家都憂心忡忡。”
辯論
有人認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可以解決當前技術自身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我們要相信技術,依賴技術。
有人則認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固然可以消除它所帶來的一切已知的危害,但是誰能保證,它不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更為嚴重的災難呢?
請就上述觀點展開辯論。
對“技術的未來”的追思和憧憬,既不需要技術迷惘中的曠世悲愴,也不需要技術崇拜中的盲目樂觀。應當從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從人類的共同利益出發,從人類的長遠利益出發,更加理性地看待技術,以更為負責、更有遠見、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術,以親近技術的情感、積極探究的姿態參與技術活動,并共同 建構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經濟與文化相協調的未來的技術世界。
閱讀
“月球城市”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在新近出版的《院士展望二十一世紀》一書中撰文認為,人類將于xx年在月球建立裝備加壓艙、發電設備、生活必需品和月球隊表面活動車等,使月球成為一個龐大、穩固而功能齊全的“天然空間站”;xx年將建立設備齊全的永久性居住地,研究人員可在月球表面滯留幾星期,以開展生命科學實驗和天文觀測;xx年將在月球建立小型的永久居住的月球基地;2020年將在月球興建實驗工廠、農場等,使月球的“地球村”自給自足,逐步建立“月球城市”。
21世紀,人類有可能在“月球城市”中建立全球性、并聯式的太陽能發電廠,并且通過傳輸為地球提供長期、穩固的能源。同時,人類還將從月球土壤和月球巖石中提取金屬、氧和其他氣體資源甚至水,利用月球上的弱重力、高真空和超純凈的條件,研制和生產地球上極難獲得的新型材 料等。
練習
查閱資料,分析互聯網、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等高新技術未來的 發展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 響。
本章小結
人類的需求和愿望是技術發明與創新的動力,而技術的發展,為人類解放和發展 自身提供了支撐,為人類改變工作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平臺。技術在保護人、解放人、發展人的同 時,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推動了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人類掌握的技術越廣泛,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就越深入。人類和自然應該成為朋友,人類在利用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的同時,應與自然和諧發展。
技術以滿足人類的需求和愿望為目的,目的性貫穿技術活動的始終;創新性是技術的靈魂所在,任何技術的發展都需要發明和革新;技術具有跨學科的性質,需要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的多方面知識,技術與科學、藝術的關系尤為密切;技術既有實用性又有功利性,由此引發的技術倫理問題尤其值得人們關注和思考;技術是創造性勞動的成果,具有專利性,專利保護的權利需要依法取得。
技術的未來既充滿希望,也隱含威脅。理性地看待技術的未來,才不至于迷失在技術的世界里。
綜合實踐
1、查閱并整理有關20世紀重大發明者的資料,分析其對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有何重要影響,評選出全班同學公認的“20世紀十大重大發明”,在此基礎上,選擇其中某一項發明,分析其技術性質并預測其未來發展趨勢。
2、 結合日常生活中某項技術的應用所帶來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談談你對恩格斯下面這段話的理解。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警告人類,“不要過 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人類每一次對自然界的勝利都必然要受到大 自然的報復”。
3、 閱讀下文,談談你對“割骨 增高術”的看法,并就“如何理性地選擇技術”這一問題與同學展開討論。
xx年5月30日,廣州某醫院給接受“割骨”挑戰新高度的管小姐施行了手術。手術后,她腳上套著兩個沉重的鐵架,身上掛著引流管,背上插著鎮痛棒,儼然就是一個全副武裝即將出征的“斗士”。據了解,管小姐所接受的“下肢延長人體增高術”,就是截斷雙腿腿骨,通過人工方法強行讓骨骼和肌肉拉伸而達到增高的目的。手術后7天內,管小姐只能臥床療養,半年內生活都將無法自理。
技術的未來 篇4
第三節技術的未來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的態度。
2)了解技術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使學生養成主動深入地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看待技術。
2. 能力目標:
1.)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2.)通過學習,培養小組合作、交流表達及科學探究的能力。
3.)能進行技術的未來的案例分析,并就技術對未來的發展進行辯論。形成與技術相聯系的經濟意識、環保意識、倫理意識等。形成和提高理解技術、評價技術以及邏輯思考、批判性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3. 情感目標: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2)通過學習,加強關心和愛護人類環境的意識和行為
3)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
【教學重點】
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
【教學難點】
如何培養學生理性看待技術
教學內容分析:
“技術的未來”是“走進技術世界”的第三節,第一章的最后一課,旨在引導學生展望技術的未來。本節課以一個個“案例分析”、“閱讀材料”和“討論”為主線,從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出發展開教學,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地參與討論和分析,還要對第一章進行小結,認識技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認識技術與人,技術與科學、藝術等的關系。
在這一節里教師要通過對技術的未來發展的教學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和理性的態度。要以案例的形式,思考技術的未來對生活前景的影響;通過辯論,理性對待技術的未來發展。教學重點是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教學難點是通過對技術的未來的分析,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
教學策略:
本節課的內容以案例閱讀分析為主,本課的教學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老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宜采用師生互動探究式教學方法。但是,如果單純的口頭語言交流很難讓學生理解和接受,而直觀圖片和教具、詳實的技術資料的使用可以輔助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知識難度,加快節奏,增大課時容量,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的。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日新月異的21世紀,人類社會將繼續發生重大變化。技術將日益成為引導社會變化、塑造社會變化、應對社會變化的重要因素。面對技術對人類、對社會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人們常常會問:未來的技術將走向何處 ?
板書課題:三技術的未來
閱讀案例:
【案例分析】
“無線家庭 ”一天的 “無線生活 ”
【討論1】
請你根據自己所知道的技術, 并結合案例,大膽設想,口頭續編文莉一家晚上的生活 。
播放“家庭網絡”
【閱讀】《告后人書》
【辯論】
有人認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可以解決當前技術自身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我們要相信技術,依賴技術。
有人則認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固然可以消除它所帶來的一切已知的危害,但是誰能保證,它不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更為嚴重的災難呢 ?
請就上述兩種觀點展開辯論。
討論: 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社會帶來進步還是帶來災難?
結論:
要從人類根本的、共同的、長遠的利益出發,理性地看待技術,要更為負責、更有遠見、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術。
技術的未來既充滿希望,也隱含威脅。理性地看待技術的未來,才不至于迷失在技術的世界里。
【閱讀】“月球城市”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在新近出版的《院士展望二十一世紀》一書中撰文認為,人類將于xx年在月球建立裝備加壓艙、發電設備、生活必需品和月球表面活動車等,使月球成為一個龐大、穩固而功能齊全的“天然空間站”;xx年將建立設備齊全的永久性居住地,研究人員可在月球表面滯留幾星期,以開展生命科學實驗和天文觀測;xx年將在月球建立小型的永久居住的月球基地;2020年將在月球興建實驗工廠、農場等,使月球的“地球村”自給自足,逐步建立“月球城市”。
21世紀,人類有可能在“月球城市 ”中建立全球性、并聯式的太陽能發電廠,并且通過傳輸為地球提供長期、穩固的能源。同時,人類還將從月球土壤和月球巖石中提取金屬、氧和其他氣體資源、甚至水,利用月球上的弱重力、高真空和超純凈的條件,研制和生產地球上極難獲得的新型材料等。
未來的技術將走向何方?
輕松一刻
暢想:5xx年后地球人的生活
播放“19xx年法國人暢想1xx年后的世界”“美國科技成果展”“未來汽車”“未來世界的科技(廣告)”
展現圖片:
本章小結:
人類的需求和愿望是技術發明與創新的動力。而技術的發展解放和發展了人類,改變了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技術具有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兩面性和專利性。
技術的未來既充滿希望,同也隱含威脅,理性看待技術。
《走進技術世界》知識網絡圖
【本章小結】
人類的需求和愿望是技術發明與創新的動力,而技術的發展,為人類解放和發展自身提供了支撐,為人類改變工作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平臺。技術在保護人、解放人、發展人的同時,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推動了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人類掌握的技術越廣泛,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就越深入。人類和自然應該成為朋友,人類在利用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的同時,應與自然和諧發展。
技術以滿足人類的需求和愿望為目的,目的性貫穿技術活動的始終;創新性是技術的靈魂所在,任何技術的發展都需要發明和革新;技術具有跨學科的性質,需要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的多方面知識,技術與科學、藝術的關系尤為密切;技術既有實用性又有功利性,由此引發的技術倫理問題尤其值得人們關注和思考;技術是創造性勞動的成果,具有專利性,專利保護的權利需要依法取得。
技術的未來既充滿希望,也隱含威脅。理性地看待技術的未來,才不至于迷失在技術的世界里。
練習:
查閱資料,分析互聯網、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等高新技術未來的發展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引導:注意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
1、在進行全班公認的“20世紀十大重大發明”評選活動中。電腦、飛機、人造衛星、運載火箭、互聯網、機器人、攝像機、手機、電影、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電動車、空調、影碟機、電風扇、電飯鍋、潛水艦、航天飛機、助聽器、氫彈、導彈、電梯、地鐵、航空母艦、坦克、雷達、放映機、電子計算器、微波爐、掃描儀、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汽車、摩托車、照像機、望遠鏡、顯微鏡、核電站等等。班評選出的“20世紀十大重大發明”是“電腦、飛機、人造衛星、運載火箭、原子彈、發電機、攝像機、手機、電影、電視機”,班評選出的“20世紀十大重大發明”是“電腦、飛機、人造衛星、運載火箭、互聯網、機器人、攝像機、手機、電影、原子彈”。
2. 談談你對“割骨增高術”的看法,就“如何理性地選擇技術”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進一步討論:管小姐是三個月前施行的手術,我們需不需要去看望管小姐?或者通過某種途徑與管小姐取得聯系。假設管小姐現已出院,并參加了廣東省的體育比賽,獲得了大獎,“割骨增高術”取得了成功,你如何看待這項技術?
3、
【練習】
查閱資料,分析互聯網、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等高新技術未來的發展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課外閱讀
十大超越人類極限的未來技術(組圖)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17日消息,一家國外博客網站最近公布了十項被認為是超越人類極限的未來技術,依次是人工智能、意識上傳、超大型工程、分子制造技術、自我復制的機器人、電子人、太空移民、基因療法/核糖核酸干預、虛擬現實、人體冷凍。
據該博客網站報道,所謂超越人類極限指的是通過先進技術提高人類的能力,這里說的技術當然不是ipod 、iphone、playstation 這些目前最流行的電子玩意兒所采用的技術,而是為消滅疾病、向世界上最窮的人提供廉價而又質量的產品、改善生活質量、社會交流以及其他事項所采用的一種重大的戰略性技術。我們是不會注意到技術的,因為它混合在世界的架構中,但如果技術變得可以獲取了,我們會立即注意到它的存在。而且技術無所謂昂貴與否,如果一項技術真的有效,那么它會創造出相當于自身價值許多倍的價值。
所以,超越人類極限的粉絲們在技術進步這個問題上看得更加長遠,他們所展望的未來技術不是5年或xx年,而是20年,30年甚至更遠。我們都知道,我們展望得越遠,預測便越不確定,但有一件事是非常肯定的:如果一項技術在物理上說是可能的,看上去也確實有用的話,人類(或超人類)的創造性會將它視為最終可以獲得的技術。隨著我們對物質原子結構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強大,我們的技術目標也變得越來越雄心勃勃,從中獲得的回報也越來越大。有時候新技術讓我們的生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變得更加快樂,互聯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以下就是這十項超越人類極限的未來技術:
1.人工智能
未來學派認為這是可能的。如果真是這樣,強有力的人工智能真的可行,思維、感知、想象、發現、交流、都可實現人工合成的智慧。而串行運算之充分,并行運算之必需,也都在技術范圍能達到之內。現在電腦的運算速度已接近了人腦的運行速度。
世界將被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風潮沖擊,但誰也無法說明其中的細節。如果象沙子一樣的物質也能被制作成電腦芯片并具有一定的智能性,最終太陽系中的絕大多數物質都會變成智能化的,其結果將是“智力復興期”:智能化的不斷擴展超出了人們的想象;相反,如果沒有感情因素在其中,人工智能會將人類帶向末日。因此我們必須設立最基本的條件,否剛必將自食惡果,后悔莫及。
2.意識上傳
意識可以廉依附于一種載體,也就有可能依附在另一種載體上。意識上傳,有時是指非生物學智慧,即圍繞著認知處理過程可以通過本源培養而不是現有的神經元來實現。考慮到神經生理學幾十年來的成功經驗,和近期世界上首次腦修復術-人工合成海馬體-這些似乎真的可行。
看起來,我們的意識更多由其表達的信息模式,而不是其特有的硬件配置決定的。雖然很多哲學家早已認識到了這一點,但要使公眾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接受似乎還有待時日:人們并不愿意承認自己只是個在生物學神經元上安裝了自動計算功能的數據處理裝置,但是很難想到另一點:一旦我們否認了非實質性靈魂的存在,我們必須承認精神也是安裝在肉體之上的一種物質形式,但是如果除了現有神經元之外的物質能完成這一功能,那么為什么不能說智慧和意識也能通過其它形式存在。
3.超大型工程
人們大多熟知那些超大型工程,因為象《死亡之星》之類的科幻作品中到處可見,比如,典型的大型工程指那些至少長達1000公里的巨物,如太空電梯、戴森球體等等。如果采用上述所說的自我復制機器人技術,這么大規模的建筑就可以大部分通過自動控制系統完成,我們這些智慧生命只需負責其中最高端的功能與設計部分即可。考慮到人類進入太空還需較長時間,目前太空中也并沒有適合人類居住和使用的建筑物,我們要做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如果真能建成這些巨型建筑,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4.分子制造技術
如果自我復制是機器人技術的圣杯,那么分子納米技術就是制造業的圣杯。分子納米技術最初由自我復制技術產生而來,其應用范圍十分廣泛,能夠以原子的精度生產絕大多數產品,這一概念又被叫做“納諾工廠”。
從實用角度來講,納諾工廠的出現意味著幾乎每種產品都可能由鉆石造成,發動機會變得如此強勁,只需小小的一立方厘米就足以驅動一輛汽車,納諾醫療設備可用來愈合傷口并在不動手術的前提下修復患者的有病器官,氣懸浮納諾設備(“效用霧”)在實踐中可用來模仿所需的物品;另外,它還用于制造可有效載荷足以殺死上千人毒藥的微型機器人,或者用來生產一種可以用極快速度從u-238中分離出u-235的只有筆記本電腦大小的設備,或者自我復制人工合成海藻。這些大量使用的干凈應用方法會直接將以往骯臟的應用方法淘汰出局。
5.自我復制的機器人
當機器人能為我們完成一切工作之后,人類自己要干些什么呢?自我復制被認為是機器人技術中的圣杯。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以“航天飛行中先進的自動控制技術”為題進行了里程碑式的研究,結果表明機器人的自我復制只是機械問題,并不需要進行重大的基礎性理論突破。該研究計劃將重達100噸的東西送往月球,并給它一年的自我復制時間,讓其進行自我復制直至達到預期水準。
該計劃細節詳實,其構想來自工廠內常見的行駛在鐵軌上的電子車,使用這種叫做“paving machinesa”的東西能傳導太陽光,并融化月球表面的風化層,機器人礦工負責收集原材料,裝備一個太陽能電池為其提供全部 窗體頂端
窗體底端
能源。十年之后,月球工廠的生產量就可達到10萬噸 ,并且是全自動化。如果人類移民月球成功,也可重新掌控工廠的生產管理,并利用它生產家居用品,提供足量的太陽能。
如果地球上也能建成類似的自我復制系統,那么幾乎可以足量提供所有人類所需的物質。自我復制工廠可以通過從海洋抽水將澳大利亞廣袤空蕩的荒地變成繁華似錦的大花園,它們可以融化北冰洋的冰雪并建成一座適合人類居住的巨大的透明屋頂,它們可以通過自動控制的潛水裝置深入無生命生存的大洋底部,挖掘那里的沉沙為人類移民興建新的居住地。如果真能這樣在地球表面開辟如此大面積的新大陸,人們起碼暫時不會再擔心人口膨脹等問題了;而當今后人類真的又覺得地球過于擁護之時,還可以選擇移居月球、火星、甚至小行星帶,只需使用自我復制的機器人技術為上萬億人類太空移民選擇適宜居住的場所就可以了。
6.電子人
你能發現這幅圖中的電子人嗎?沒錯,你正看的就是他!他叫邁克爾.考羅斯特,出生時幾乎全聾,現在通過耳蝸植入技術已經具備了一定聽力。在科幻作品中,電子人往往都是千人一面--要么是維護公平的超人、要么是電子殺手,要么是超級警察。其實電子人已經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了,他們看起來與正常人一模一樣,這一趨勢還將持續下去,一些升級換代的電子人會在本世紀二十年代或三十年代投入市場,如助聽器、助視器、新陳代謝促進器、人造骨骼、人造肌肉、人造器官,甚至會有不易被人發現的在皮下植入的電子腦。
電子人是人與機器的結合。這不是一個科幻概念,英國著名控制論專家凱文·沃里克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相關試驗。由于他大膽地將電腦芯片植入身體,也因此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個電子人”。沃里克的研究招來罵聲一片,但他并未停止自己的研究,而且斷言:“我們人類可以進化成電子人——部分是人,部分是機器。”
沃里克預言,如果控制論進一步發展下去,那么它將用紅外雷達幫助盲人“看”東西,通過超聲波讓耳聾的人“聽”到聲音。他甚至擔心,如果人不與機器合二為一的話,人類可能會在未來變成一種較低等的生命。所以,應該從現在開始做一件事情,防止這一結果的出現。
7.太空移民
如果我們能夠向整個宇宙擴張,為什么要擔心地球上有太多的人?早期歐洲通過將其過剩人口運往新大陸而解決了它的人口問題,為什么我們不能繼續這一進程?人類的太空計劃已經指出了道路。
在未來學派的哲學體系里,太空移民是超越人類科技極限的重要部分;同樣,由于超越人類科技的發展,才使太空移民成為可能,因為人類天依靠天生條件是不可能在太空中生存的,從生理學上講就會有諸多不可能之處,如肌肉萎縮、腸胃脹氣等。如果人類來到金星,會因高溫而融化掉;如果來到火星,則會被凍僵。最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是升級人類身體的能力,也就是說不是把宇宙地球化,而是將人類宇宙化。
8.基因療法/核糖核酸干預
簡單地說,基因療法就是用好的基因替換掉不好的基因,而核糖核酸(rna)干預則可以有選擇地將不好的基因剔除掉。兩項技術結合起來,我們人類就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控制我們的基因代碼的能力。
現代醫學正在重新定義“老年”,可能用不了多久,人類就可以輕松活過目前的壽命上限—120歲,這便歸功于基因療法。劍橋大學的生物醫學老年醫學專家奧布雷·格雷對人類壽命的預測更加樂觀。他相信,人能夠活到1000歲。他對與會的人員說,利用干細胞、基因療法和其他技術對身體定期進行維修,可能最終會完全制止人體的衰老。如果每一種維護方法可以將壽命延長30年或40年,那么隨著科學的發展,死亡可被推遲。
基因是“生命的設計圖”,所以當基因因為突變、缺失、轉移或是不正常的擴增而“出錯”時,細胞制造出來的蛋白質數量或是形態就會出現問題,人體也就生病了。所以要治療這種疾病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找出基因發生“錯誤”的地方和原因,把它矯正回來,疾病自然就會痊愈了。
基因療法即是通過基因水平的操作來治療疾病的方法。目前的基因療法是先從患者身上取出一些細胞(如造血干細胞、纖維干細胞、肝細胞、癌細胞等),然后利用對人體無害的逆轉錄病毒當載體,把正常的基因嫁接到病毒上,再用這些病毒去感染取出的人體細胞,讓它們把正常基因插進細胞的染色體中,使人體細胞就可以“獲得”正常的基因,以取代原有的異常基因;接著把這些修復好的細胞培養、繁殖到一定的數量后,送回患者體內,這些細胞就會發揮“醫生”的功能,把疾病治好了。
9. 虛擬現實
這張圖片看上去可能像一張照片,但實際上它是游戲《crysis》的一個屏幕截圖,這個第一人稱的射 擊游戲將于今年底推出。從這張截圖上你你會看出,電腦制圖技術已經逼近真實。到2020年代,虛擬現實的畫面的清晰度將會高得讓你難辨真假,到那個時候,虛擬環境將成為你喜歡工作和娛樂的場所。
用不了多久,虛擬現實就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逼真了,還會有逼真的觸覺,它會讓你的感覺相信觸覺技術正在傳遞真實的事情。到那個時候,哪是現實,哪是虛擬現實,就更加難以區分了。
10. 人體冷凍
人體冷凍是一門新興的科學,主要研究體溫對壽命的影響。降低體溫的實驗已經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果將人的體溫降低兩度,那么一個人便可以多活120到150年。果真如此,我們就能像《圣經》里說的那樣,活到700甚至800歲。但是,實驗剛剛開始,所以現在向世人宣稱我們已征服了死亡還為時尚早。
科學家們經常談論人體冷凍術,設想將人體冰凍起來,再讓他在未來某個時候蘇醒。這種想法已經廣泛被科幻小說所采用,但現在它有可能變為現實。人體冷凍可以被視為葬禮的一個變種。在美國,富人可以選擇被埋在地里或被凍起來直到人類發明了重生的技術。但在自然死亡前被冰凍起來會怎樣呢?冰晶體不會損壞細胞,它們只是將其一分為二。你現在不可能讓冰箱里的魚再活過來,但它也不會變成其他的東西,因為它只是被簡單地凍了起來。當然,讓細胞不死,科學家們還需要創造更多的條件。
為了研究人體冷凍,科學家們需要建一些特殊用途的“農場”,里面安上生產液態氮的裝置。人體冷凍這項服務對大多數人來說或許是很經濟的:冷凍一個人體的價格大約為美元。經過這樣處理的人實際上便停止了死亡。這種想法在20年后也許真的會變成現實。
人體冷凍術也面臨著道德方面的問題。一個經冷凍處理的人能適應100或2xx年后的全新生活嗎?這不排除一個“復活”的人會對新生活感到絕望、發瘋的可能性。在不朽人群出現之前,人們的確需要先考慮好這些問題。
天梯的設想
近年來,科學家提出的有關天梯的設想,以其誘人的前景和較現實的可行性,吸引了整個航天界。因為,天梯一旦建成,它就像高速公路一樣可以24小時運轉,將航天器和旅游者帶到太空去。由于天梯的運輸費用將比火箭小兩個量級,從而,人類將進入真正的“太空時代”。
從幻想到現實
這種大膽的設想首先是俄羅斯著名的航天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在1895年提出來的,他被巴黎的艾菲爾鐵塔所激動,提出建造一個塔通向太空。他設想在一個紡錘形的纜繩的終端放置一個太空城堡,這個城堡在地球靜止軌道上圍繞地球旋轉。
愛德華茲博士在過去數年里一直都在潛心研究 “天梯計劃”。他介紹說,第一步,把一個攜帶天梯半成品的飛船發射到地球靜止軌道的衛星上,使其和地球同步飛行;第二步,把這個半成品的天梯從飛船上放下來,落到位于赤道海面的一個平臺上,這個平臺類似一般的海上發射衛星的平臺;第三步,把半成品的天梯錨定在平臺上;第四步,用一個由激光束提供能量的爬升器在這個天梯的半成品上上下移動,并把更多碳納米合成纖維纜繩擰在天梯半成品上,進一步完成天梯。整個制造過程大約要用兩年半的時間。另外,根據專家設想,天梯也可由電磁能驅動。電磁能驅動技術目前已在日本和歐洲的高速列車上得到應用。建成后這個爬升器就可以沿著天梯把物資和成噸重的衛星甚至人,緩緩運送到離地面約36000千米的地球靜止軌道上,時間大約需要7天半左右,回來也大約需要這么長的時間。
對愛德華茲來說,建造天梯最大的技術挑戰,就是找到制造纜繩的材料。它必須異常堅硬又要異常輕巧,還要能抵抗任何腐蝕。為了這個曾被稱為“無法得到”的材料,科學家們足足等待了幾十年。 1991年,日本科學家發明了碳納米管,這種材料比鋼輕6倍,而韌度要比鋼高出幾百倍。但這種材料的生產成本太高。美國休斯敦賴斯大學的史密斯和他的同事們正在研究一種專利——碳納米鋼索材料,據說,他們可以將碳納米鋼索的生產成本降到每克1美元以下。
目前航天飛機運送每千克物品需要2萬美元的成本,而天梯一旦建成,可將運送每千克物品的成本降到10美元。可以相信,由于天梯的出現,天地往返運輸費用將會大大降低,太空探索也變得簡單很多,從而,能夠把人類對太空的探索,跨越式地向前推進。
技術的未來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讓學生對技術產生積極情感和理性的態度。
2、理解技術的兩面性及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使學生養成主動深入地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看待技術。
3、讓學生領略技術世界的奧秘和神奇,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
能力方法目標
1. 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和抽象思維,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
2. 通過學習,培養小組合作、交流表達及科學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
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氛圍。
2. 通過學習,讓學生有加強關心和愛護人類環境的意識和行為
3、 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
二、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多媒體輔助;課外活動實踐等方法。
三、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而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則為如何培養學生理性看待技術
四、教學準備
教師要準備的主要是熟悉學生搜集的材料內容,把握好技術對未來發展起促進但同時也隱含著威脅。為保證學生課后能順利完成小論文,避免學生寫作漫無邊際,預先向學生提供一批用于寫作的參考論文題目,包括:寫作格式要求,作業完成日期和論文評分標準等等。
學生要準備的是預習課本和相關內容,然后通過小媒體技術收集技術的未來的相關材料和內容。學生的分小組的所以事先要對小組成員進行分工,一般一個小組有4——6個人,每組要先選出1個組長負責對整個小組的監督和督促工作,每個小組還要有一個發言人負責把小組的討論結果在課堂上的進行闡述,另外每組還要有資料收集員和記錄員,小組的每個人都要參與課堂的討論和課后小論文的撰寫。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閱讀案例、提問和討論相結合)
(1)回顧前面我們學的技術的價值,技術對人類、對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們會想到什么?
問題一:技術是不是還會向前發展嗎,技術的發展是否會向大眾普及?(學生回答)
問題二:技術發展的方向在哪里,技術的發展是給人類社會帶來進步還是帶來災難? (學生回答)
(2)板書課題:三 技術的未來
2、創設情景:
通過小媒體讓學生欣賞電影黑客帝國的一個小片段,讓他們明白新的技術和標準層出不窮,人類社會依靠技術將繼續發生重要變化,技術將日益成為引導社會變化、塑造社會變化、應對社會變化的重要因素。面對技術對人類、對社會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人們常常會問:未來的技術將走向何處?出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及學習目標(幻燈片)
3、提出問題:
(1) 學生閱讀 “無線家庭”的“無線生活”、“月球城市”等案例。
(2) 要求學生在閱讀案例時思考問題:技術的未來是光明的還是黑暗的?如何看待技術的未來。
4、小組討論:
(1)就“無線家庭一天的無線生活”,根據自已所知道的技術,在膽設想,口頭續編文莉一家晚上的生活。
(2)請描述到了2050年我們的生活大概是什么樣子,小組闡述未來生活的樣子。
5、教師引導和歸納:
a. 太空旅游
b.水上住宅
c.海上度假樂園
d.海底隧道:中國臺灣汽車、火車直通大陸
引導學生通過“無線家庭”的“無線生活”、“月球城市”、太空旅游、水上住宅、海上度假樂園、海底隧道:海南汽車、火車直通大陸進行概括:技術的未來充滿希望
6、是不是每個同學對“技術的未來充滿希望”嗎,有沒有不同看法?
閱讀:愛因斯坦《告后人書》
愛因斯坦簡介:愛因斯坦(1879~1955)einstein,albert 德裔美國科學家。1879 年3月14日生于德國烏耳姆鎮的一個小業主家庭,自幼喜愛音樂。19xx年畢業于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并取得瑞士籍。后在伯爾尼瑞士專利局找到固定工作。他早期的一系列歷史性成就都是在這里作出的。1933年希特勒上臺,愛因斯坦因為是猶太人,又堅決捍衛民主,遭到迫害,被迫移居美國的普林斯頓。愛因斯坦在量子論、分子運動論、相對論等物理學的三個不同領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他對社會進步事業也有重要貢獻。愛因斯坦《告后人書》告訴我們什么?問題提出:為什么愛因斯坦在《告后人書》中寫到:“一想到未來 , 大家都憂心忡忡。”
7、小組辯論
分組展開辨論,在這過程中,不僅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應變能力,加深鞏固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不僅能擴展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質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學現象的能力
辯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社會帶來進步還是帶來災難?
正方: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帶來進步。
反方: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帶來災難。
(如學生辯論時有困難,引導學生從克隆、核能等方面進行辯論)
辯論引導:
對“技術的未來”,既不需要曠世悲愴,也不需要盲目樂觀。應當從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更加理性地看待技術,以更為負責、更有遠見、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術、探究技術,并共同建構協調的未來的技術世界。
8、課堂小結:
人類的需求和愿望是技術發明與創新的動力,而技術的發展解放和發展了人類,改變了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對技術的未來既充滿希望,同時也隱含威脅;我們應理性對待技術的未來發展。
9、練習:
查閱資料,分析互聯網、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等高新技術未來的發展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每個小組撰寫一篇關于技術的未來的小論文。
技術的未來 篇6
第一章•走進技術世界•技術的未來
在日新月異的21世紀,人類社會將繼續發生重大變化。技術將日益成為引導社會變化、塑造社會變化、應對社會變化的重要因素。面對技術對人類、對社會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人們常常會問:未來的技術將走向何處 ?
【案例分析】
“無線家庭 ”一天的 “無線生活 ”
文莉家安裝有無線家庭網絡,每個家庭成員都可接入高速因特網,退休在家的母親閑暇時,或者看看電視,或者上網與同齡人一起下象棋。家里的幾臺電視都無線連接到同一信號源,她既可以在臥室或客廳里用電視或電腦收看節目,也可以在浴室里使用防水掌上電腦收看。
文莉早晨上班前,先到機場接客戶。到了機場,發現客戶的航班晚點了,于是她便利用等待的時間用掌上電腦接入辦公室的網絡收發郵件。與此同時,文莉的丈夫凱峰上班前,用電子鎖鎖上門。
中午,凱峰想起來要為母親準備生日禮物,于是他用手機上了因特網,選定合適的商品后,用手機的電子購物功能來購買商品。按一下自己的掌上電腦地圖,他看到代表文莉位置的點就在附近的一家快餐店里,于是他趕到快餐店,和文莉一起共進午餐。
下午文莉在駕車回家之前,在車里查看了一下家里的溫度,她決定將暖氣調高2℃,用她的掌上電腦或手機進行這種調節易如反掌。走進家門,家庭娛樂設備已探測到她的進入,頓時自動開啟適合她品位的音樂。文莉從冰箱里拿出晚餐需要的食物,取出的時候,內置傳感器自動記錄她取出的食物,家庭網絡同時還更新了每周的補充購物單。此外,這些設備還可自動檢出己過期的食物。凱峰回來了,他們一起做了晚飯。
……
【討論1】
請你根據自己所知道的技術, 并結合案例,大膽設想,口頭續編文莉一家晚上的生活 。
【閱讀】
《告后人書》
愛因斯坦曾寫下一篇“寫給五千年后人民”的《告后人書》,文中寫道:“我們這個時代產生了許多天才人物,他們的發明可以使我們生活舒適得多……縱然有這一切……人人都生活在恐懼的陰影里,生怕失業……而且不同國家的人民還不時互相殘殺。因此一想到未來,大家都憂心忡忡。”
愛因斯坦(1879~1955)
einstein,albert
德裔美國科學家 。1879 年3月14日生于德國烏耳姆鎮的一個小業主家庭,自幼喜愛音樂。19xx年畢業于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并取得瑞士籍。后在伯爾尼瑞士專利局找到固定工作。他早期的一系列歷史性成就都是在這里作出的。1933年希特勒上臺,愛因斯坦因為是猶太人,又堅決捍衛民主,遭到迫害,被迫移居美國的普林斯頓。愛因斯坦在量子論、分子運動論、相對論等物理學的三個不同領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他對社會進步事業也有重要貢獻。
【辯論】
有人認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可以解決當前技術自身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我們要相信技術,依賴技術。
有人則認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固然可以消除它所帶來的一切已知的危害,但是誰能保證,它不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更為嚴重的災難呢 ?
請就上述兩種觀點展開辯論。
對“技術的未來”的追思和憧憬,既不需要技術迷惘中的曠世悲愴,也不需要技術崇拜中的盲目樂觀。應當從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從人類的共同利益出發,從人類的長遠利益出發,更加理性地看待技術, 以更為負責、更有遠見、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術,以親近技術的情感、積極探究的姿態參與技術活動,并共同建構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經濟與文化相協調的未來的技術世界。
【閱讀】
“月球城市”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在新近出版的《院士展望二十一世紀》一書中撰文認為,人類將于xx年在月球建立裝備加壓艙、發電設備、生活必需品和月球表面活動車等,使月球成為一個龐大、穩固而功能齊全的“天然空間站”;xx年將建立設備齊全的永久性居住地,研究人員可在月球表面滯留幾星期,以開展生命科學實驗和天文觀測;xx年將在月球建立小型的永久居住的月球基地;2020年將在月球興建實驗工廠、農場等,使月球的“地球村”自給自足,逐步建立“月球城市”。
21世紀,人類有可能在“月球城市 ”中建立全球性、并聯式的太陽能發電廠,并且通過傳輸為地球提供長期、穩固的能源。同時,人類還將從月球土壤和月球巖石中提取金屬、氧和其他氣體資源、甚至水,利用月球上的弱重力、高真空和超純凈的條件,研制和生產地球上極難獲得的新型材料等。
月球城市
【練習】
查閱資料,分析互聯網、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等高新技術未來的發展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本章小結】
人類的需求和愿望是技術發明與創新的動力,而技術的發展,為人類解放和發展自身提供了支撐,為人類改變工作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平臺。技術在保護人、解放人、發展人的同時,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推動了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人類掌握的技術越廣泛,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就越深入。人類和自然應該成為朋友,人類在利用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的同時,應與自然和諧發展。
技術以滿足人類的需求和愿望為目的,目的性貫穿技術活動的始終;創新性是技術的靈魂所在,任何技術的發展都需要發明和革新;技術具有跨學科的性質,需要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的多方面知識,技術與科學、藝術的關系尤為密切;技術既有實用性又有功利性,由此引發的技術倫理問題尤其值得人們關注和思考;技術是創造性勞動的成果,具有專利性,專利保護的權利需要依法取得。
技術的未來既充滿希望,也隱含威脅。理性地看待技術的未來,才不至于迷失在技術的世界里。
[b] 技術的未來
蠶蛹般的音樂廳
綠色建筑
高架橋
高超音速空天飛機
飛機
電子書
會變形的汽車
會移動的智能地雷
便攜式洗衣機
虛擬天文臺
微生物學家正在研制抵抗病菌的藥物
懸浮隧道示意圖
新中央電視臺總部大廈效果圖
【綜合實踐】
1.查閱并整理有關20世紀重大發明的資料,分析其對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有何重要影響,評選出全班同學公認的“20世紀十大重大發明”。在此基礎上,選擇其中某一項發明,分析其技術性質并預測其未來發展趨勢。
2.結合日常生活中某項技術的應用所帶來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談談你對恩格斯下面這段話的理解。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警告人類,“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人類每一次對自然界的勝利都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3.閱讀下文,談談你對“割骨增高術”的看法,并就“如何理性地選擇技術 ”這一問題與同學展開討論:
xx年5月30日,廣州某醫院給接受“割骨”挑戰新高度的管小姐施行了手術。手術后,她腳上套著兩個沉重的鐵架,身上掛著引流管,背上插著鎮痛棒,儼然就是一個全副武裝即將出征的 “斗士”。據了解,管小姐所接受的“下肢延長人體增高術”,就是截斷雙腿腿骨,通過人工方法強行讓骨骼和肌肉拉伸而達到增高的目的。手術后7天內,管小姐只能臥床療養,半年內生活都將無法自理。
附:學習目標
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
技術的未來 篇7
課題:1.3技術的未來
一、課程標準對本章的要求
1.知道技術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對大自然進行的改造。
2.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并能通過案例進行說明。
3.理解技術對個人生活、經濟、社會、環境、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影響,能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理解技術活動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知識。
4.知道知識產權在技術領域中的重要性,了解專利的作用、有關規定及申請辦法。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的態度。
2、了解技術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使學生養成主動深入地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看待技術。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2、通過學習,培養小組合作、交流表達及科學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加強關心和愛護人類環境的意識和行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
難點:培養學生理性看待技術的未來。
四、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技術的價值和性質,對技術形成初步的認識,也對通用技術的認識更深刻,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也越來越高,上課時我發現應該盡量多讓學生參與或讓學生主動的思考問題非常關鍵,所以《技術的未來》這一節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材分析
本章作為《技術與設計1》的第一章,既是全書的邏輯起點,也是全套教材的邏輯起點,因此不僅對全書具有引領作用,對全套教材也具有引領作用,他為學生理解技術及其性質、走入技術世界搭建了平臺,也為學生開展技術設計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本章通過引領學生走進技術世界,理解技術的基本知識,感悟技術產生與發展的歷程,掌握看待和分析技術問題的方法,形成對技術的敏感性和對待技術的積極情感,從而為學生進行其他模塊的技術學習奠定了良好的認知和情感基礎,較好地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本節主要讓學生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對于技術的未來這節課,可以通過視頻,圖片等資源來展示,我想應該可以起到最好的效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圖片展,科技館。
七、教學用具
多媒體
八、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講述技術的未來,未來屬于未知性的東西,技術將如何發展,會對我們生活帶來什么,又如何理性地看待技術的未來,這些都得在老師引導下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
九、教學構思與流程
講技術的未來應該讓學生先了解一下20世紀的技術。對于技術的未來需要創新思維,但是不能脫離實際,比如永動機。技術的發明對技術發明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更多的技術創新表現為技術革新,往往是需要在上一個原有的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變革而產生的。
第一部分:回顧20世紀影響人類的一些重大發明。
第二部分:展望技術的未來。
第三部分:本章小結。
十、教學過程
序號
教學內容
教師引領
學生活動
1
回顧20世紀影響人類的發明
先讓學生想想哪些發明比較有影響力。
集體回答
2
發明
1)蒸汽機
2)電話 觀看未來通訊視頻資料
3)汽車 觀看未來交通視頻資料
4)電視
5)登月
6)電腦
7)基因
回顧
3
展望技術的未來
1)月球城市
2)太空旅游
讓學生再想象其他的技術
4
案例:《神奇四俠》2視頻片段——基因技術
觀看視頻,感受基因技術的未來
觀賞,討論
5
本章小結
十一、教學反思
....
十二、附錄
文章1:二十世紀影響人類的重大發明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空前輝煌的世紀,人類創造了歷史上最為巨大的科學成就和物質財富。這些成就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式及質量,同時也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思維觀念和對世界的認識,改變并繼續改變著世界20世紀是科學技術空前輝煌的世紀,人類創造了歷史上最為巨大的科學成就和物質財富。這些成就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式及質量,同時也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思維觀念和對世界的認識,改變并繼續改變著世界的面貌,極大地推動了會的發展。
蒸汽機:推動了整個工業革命的發展
傳統的馬力或者水力無法提供工業革命所需的動力,蒸汽機能量的開發為世界帶來了一種更有效更強大的動力。雖說古人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經開始這方面的探索,但直到瓦特的蒸汽機面市后,才真正開啟了蒸汽機的商業價值。許多歷史學家認為,蒸汽機的開發是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因為蒸汽機的出現帶動了冶金、煤礦和紡織業的發展。蒸汽機的出現及紡織業的機械化,提高了工業的用鐵量。由于英國擁有豐富的鐵礦和煤礦,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冶鐵技術和煤礦業的改進,同時加快了工業化的步伐。18xx年出現的蒸汽機火車和18xx年出現的蒸汽機輪船大大改善了運輸條件,輔助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電話:掀開人類通訊史的新篇章
“沃森先生,請立即過來,我需要幫助!”這是1876年3月10日電話發明人亞歷山大·貝爾通過電話成功傳出的第一句話,電話從此誕生了,人類通訊史從此掀開了一個全新的篇章。
人類進行無線通訊的夢想則是1973年在美國紐約實現的。當時,這臺世界上第一個實用手機體積大,重達1.9公斤,是名副其實的“大哥大”。26年后的今天,世界最小的手機也誕生了,它只有尋呼機那么大,也比第一代手機輕了不少。
1964年是人類通訊史上另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年夏天,全世界成千上萬的觀眾通過電視第一次收看由衛星轉播的日本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實況。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通過電視屏幕同時間觀看千里之外發生的事,人們除了感嘆奧運精彩壯觀的開幕式和各種比賽外,更驚嘆于科技的進步。這一切都歸功于哈羅德·羅森發明的地球同步衛星。
1969年夏天,國際互聯網的雛形在美國出現,它由四個電腦網站組成,一個在加州大學分校,另三個在內華達州。1972年,實驗人員首次在實驗網絡上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這標志著國際互聯網開始與通訊相結合。到了90年代,國際互聯網開始轉為商業用途。1995年網絡發展到第一個高潮,這一年被稱為國際互聯網年。在電子商業浪潮的推動下,國際互聯網在21世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更加深遠。
汽車:載著時代向前奔駛
汽車改變了人類的整個交通狀況,擁有汽車工業成了每一個強大工業國家的標志。汽車走過這樣一段歷史:1771年,法國人居紐設計出蒸汽機三輪車;1860年,法國人雷諾制造出了以煤炭瓦斯為燃料的汽車發動機;1885年,德國人本茨和戴姆勒各自完成了裝有高速汽油發動機的機車和裝有二沖程汽油發動機的三輪汽車,并且成功企業化;19xx年,美國人福特采用流水式生產線大量生產價格低、安全性能高、速度快的t型汽車。汽車的大眾化由此開始;19xx年,凱迪拉克公司推出電子打火啟動車,使婦女也開始愛上汽車;1926年,世界第一家汽車制造公司戴姆勒·本茨公司成立;1934年,第一輛前輪驅動汽車面世;1940年,大戰令許多汽車制造商停產,歐洲車商開始轉向生產軍用車輛;50年代,德國沃爾沃的甲殼車轎車一經推出就成為最受歡迎的汽車;1970年到xx年,日本車在亞洲走俏,豐田、本田、三菱以及日產特高技術小型車入侵歐美市場,改寫了歐美牌子壟斷的局面。
實際上,汽車的發明使人類的機動性有了極大的提高,使20世紀人類的視野更加開闊,更追求自由。當然,汽車工業的發展也帶來了道路網擠占土地資源、大氣污染和高昂的車費等問題,但不管怎么說,汽車確實載著人類向前發展,向前奔駛。
電視:人類自己創造的“魔鬼”
現代人可以一天不吃飯,不喝水,但不能一天沒有電視。
電視的設想和理論早在1870年就出現過。1884年,德國發明家保羅·尼普科夫設計了全個穿孔的“掃描圓盤”,當圓盤轉動的時候,小孔把景物碎分成小點,這些小點隨即轉換成電信號,另一端的接收機把信號重組成與原來圖像相同但粗糙的影像。1926年,蘇格蘭人約翰·貝蒙德采用尼普科夫的“大圓盤”制造了影像機。
真正制造出畫面穩定的電視是從俄羅斯移民到美國的拉基米爾·佐里金和出生在美國猶它州的菲洛·法恩斯沃思。在1939年的世界博覽會上,世界第一臺真正清晰的電視開播,電視真正誕生了。
登月:人類航天史上邁出一大步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剎那所說的名言“對個人來說,這只是一小步;對人類來說,這是邁出一大步”牢牢銘記在地球人的心上。
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全世界5億電視觀眾都看到了“黑黝黝”的畫面,畫面深處傳來一個來自外太空的聲音:“休斯頓,這里是靜海基地,鷹艙已經登陸!”接下來,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宇宙飛船上的兩名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問休斯頓宇航中心:“我們不想休息四小時,我們想馬上登月。”休斯頓回答:“同意立即登月!”接著,阿姆斯特朗背朝外,開始從九級梯子緩緩爬下。全世界5億人都看到了這一場景。
登月確確實實是人類航天科技的一大進步,因為正如最后一名登月者塞爾南上校所說的:“在月球遙望地球,我看不到任何國界,我覺得地球就是一個整體,我的整個思想也就開闊了。”
電腦:人類未來的希望
1946年2月4日,美國軍方和政府部門的代表、著名的科學家一起擠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個房間里。當一位陸軍將軍輕輕按下電鈕后,占滿整整三堵墻的機器立即亮了起來,人們熱烈鼓掌,高聲歡呼:“eniac活了!”并且向總工程師埃科特祝賀。“eniac”就是世界上第一臺電腦。
基因:破解生命的千古密碼
10多年前,科學界就預言說,21世紀是一個基因工程世紀。人類基因工程走過的主要歷程怎樣呢?1866年,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神父發現生物的遺傳基因規律;1868年,瑞士生物學家弗里德里希發現細胞核內存有酸性和蛋白質兩個部分。酸性部分就是后來的所謂的dna;1882年,德國胚胎學家瓦爾特弗萊明在研究蠑螈細胞時發現細胞核內的包含有大量的分裂的線狀物體,也就是后來的染色體;1944年,美國科研人員證明dna是大多數有機體的遺傳原料,而不是蛋白質;1953年,美國生化學家華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宣布他們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果,奠下了基因工程的基礎;1980年,第一只經過基因改造的老鼠誕生;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誕生;1999年,美國科學家破解了人類第22組基因排序列圖;未來的計劃是可以根據基因圖有針對性地對有關病癥下藥。
過去的一個世紀人類有很多值得回憶的東西,其中許多偉大的科技發明和創新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思想者的預言常常成為現實。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曾經講過:將來人類的知識將會大大增長,今天我們想不到的新發明將會屢屢出現,我有時候幾乎后悔我自己出生過早,以致不能知道將要出現的新事物。他的話說得不錯。近1xx年來,人類的科技只能用突飛猛進這樣的詞匯來形容,如果讓一個19xx年的發明家來看今天的世界,他會認得汽車、電話、飛機,他也能想象出宇宙飛船、深海潛艇,但他絕對會對計算機、互聯網、基因工程、核能一無所知。現在,知識爆炸給人類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樂觀,有位作家這樣寫:“我真誠地相信,我們生活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知識時代,沒有任何事物我們不了解”,“只要是人能想到的事,總有人能做到。”20世紀科技的發展使這句話越來越像真理。科技進步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也使人類思考的方向有所變化。而未來的10到20年,科學技術會在許多領域出現爆炸性突破和擴展,這已經勿庸置疑。也許人腦與電腦能結為一體,也許我們能在火星上定居,也許每個人都能克隆備用的器官,也許……
文章2:影片《神奇四俠》介紹
發明家、科學家兼宇航員的瑞德·理查德博士長期奮斗的科學目標即將成夢想成真,他將擔任太空先鋒飛往宇宙風暴的中心,一心造福人類的他希望此行可以揭開人類基因碼的秘密。然而大多數政府官員建議減少瑞德的歷史性太空計劃的科學基金。無奈瑞德只好接受老校友兼情敵維克多·馮·杜姆(一位新晉成為億萬富翁的高科技企業家)的財政援助。
瑞德這次太空任務的成員包括他最要好的朋友宇航員本·格林姆,蘇·斯通(馮·杜姆遺傳研究專家和瑞德的前女友),蘇·斯通魯莽的弟弟飛行員約翰尼·斯通,以及項目贊助人馮·杜姆,五個人一起踏上了太空探險的征程。實驗的開始階段一切平安無事,直到太空組員接近風暴中心時,意外發生了。瑞德發現了一個飛行速度的誤算,隨后的幾分鐘之內,不幸發生在他們身上。空間站被狂暴的宇宙射線吞沒,并徹底轉變了組員的基因,他們的dna已經無法恢復到過去,他們的未來從此改變。
返回地球后,全體組員的癥狀馬上顯露出來,但沒想到他們的出生入死竟給每個人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超能力。瑞德獲得的能力是延展和扭曲自己的身體,隨意改變成自己可以想象的任意形狀。作為小隊的領導者,他得到外號奇幻先生。蘇·斯通變成了隱形女,她能夠讓自己的身體隱形,并發出強大的保護力場,約翰尼成了霹靂火,他可以讓火焰迅速吞沒身體,并能按自己的意愿到處飛行。最后是本·格林姆,他的奇特改變是最令人震驚的,他變成了通身遍布橘黃色巖石,具有超強力量的石頭人。
瑞德、蘇、約翰尼和本四人組成了特別行動團隊:神奇四俠,利用各自的超能力幫助全世界。眼下,神奇四俠既要全力阻止毀滅鋼眼博士(鐵面版的馮·杜姆)的邪惡計劃,還要承受成為超級明星后所帶來的名人壓力。
技術的未來 篇8
教學目標:
1. 領略技術世界的奧秘和神奇,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2.能進行技術的未來的案例分析,并就技術對未來的發展進行辯論。形成與技術相聯系的經濟意識、環保意識、倫理意識等。形成和提高理解技術、評價技術以及邏輯思考、批判性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3.形成和保持對技術問題的敏感性、探究欲望和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技術的發展,形成選擇技術的理性態度。
教學內容分析:
在這一節里教師要通過對技術的未來發展的教學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和理性的態度。要以案例的形式,思考技術的未來對生活前景的影響;通過辯論,理性對待技術的未來發展。教學重點是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教學難點是通過對技術的未來的分析,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
教學對象分析:
辯論是本課時的重頭戲,本節課要對“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社會帶來進步還是帶來災難?”進行辯論,3班、4班的學生是我校高一招的直升班,無論是知識面還是參與程度,比其它班要好,對這兩個班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在11班、12班、13班、14班、15班要注意由于學生不感興趣導致冷場,需要事先指派正反兩方的主要負責人,并公布比賽規則,其它事情如各個辯手的挑選到主持人的選定等等七個班均由他們自己準備。
教學策略:
本節課的內容以案例閱讀分析為主,本課的教學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老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宜采用師生互動探究式教學方法。但是,如果單純的口頭語言交流很難讓學生理解和接受,而直觀圖片和教具、詳實的技術資料的使用可以輔助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知識難度,加快節奏,增大課時容量,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的。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閱讀案例、提問和討論相結合)
(1)回顧前面我們學的技術的價值,技術對人類、對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們會想到什么?
人類社會將繼續發生重要變化。
技術將日益成為引導社會變化、塑造社會變化、應對社會變化的重要因素。
問題提出:面對技術對人類社會的重大影響,未來的技術將走向何處 ?
(2)板書課題:三 技術的未來
2、閱讀案例:
(1)學生閱讀 “無線家庭”的“無線生活”、《告后人書》、“月球城市”等案例。
月球城市
(2)要求學生在閱讀案例時思考問題:
技術的未來是光明的還是黑暗的?如何看待技術的未來。
3、討論和辯論:
(1)就“無線家庭一天的無線生活”,根據自已所知道的技術,在膽設想,口頭續編文莉一家晚上的生活。
(2)2020年你多大?“月球城市”有多大?比海口市大嗎?那時,你會到“月球城市”去嗎?
(3)走出課本:未來的生活
a. 太空旅游
b.水上住宅
c.海上度假樂園
d.海底隧道:海南汽車、火車直通大陸
引導學生通過“無線家庭”的“無線生活”、“月球城市”、太空旅游、水上住宅、海上度假樂園、海底隧道:海南汽車、火車直通大陸進行概括:技術的未來充滿希望
對“技術的未來充滿希望”有沒有不同看法?
閱讀:愛因斯坦《告后人書》
愛因斯坦《告后人書》告訴我們什么?
問題提出:為什么愛因斯坦在《告后人書》中寫到:“一想到未來 , 大家都憂心忡忡。”
討論:互聯網技術、基因食品等高科技未來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辯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社會帶來進步還是帶來災難?
正方: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帶來進步。
反方: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帶來災難。
(如學生辯論時有困難,引導學生從克隆、核能等方面進行辯論)
辯論引導:
對“技術的未來”,既不需要曠世悲愴,也不需要盲目樂觀。應當從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更加理性地看待技術,以更為負責、更有遠見、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術、探究技術,并共同建構協調的未來的技術世界。
4、本章小結:
人類的需求和愿望是技術發明與創新的動力。而技術的發展解放和發展了人類,改變了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技術具有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兩面性和專利性。
技術的未來既充滿希望,同也隱含威脅。
《走進技術世界》知識網絡圖
5、練習:
查閱資料,分析互聯網、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等高新技術未來的發展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技術的未來 篇9
第三節 技術的未來
江蘇省通州市石港中學 唐志浩
單擊此處下載1.3 技術的未來課件
一、備課說明
根據我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我對課標、教材(蘇教版技術與設計1)的理解,在備課過程中,我對教材案例等內容作了適當調整處理。 1、課本p19頁《 “無線家庭”一天的“無線生活” 》作為課后作業。用《英國“捕獲彩虹”技術有望讓光線停止》這樣一個新近發生的真實技術事件作為第一個案例。這個案例令人耳目一新,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有很多亮點,比較詳細,學生容易參與。2、把閱讀材料“月球城市”上升為典型案例,結合我國剛發射成功的嫦娥一號以及現在世界各國的探月工程情況,讓學生在真實技術活動中體驗技術的現在和未來。在這些真實案例的分析過程中,更能加深學生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看待技術的態度。3、增加介紹愛因斯坦的生平和發表《告后人書》的背景,可以讓學生從科學家的視角理性看待技術的兩面性和技術的未來。
二、教案
課 題
技術的未來
執教
唐志浩
教學目標
1、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
2、培養學生分析和交流技術問題的能力
重點
通過真實案例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
難點
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技術觀和未來觀
教具
ppt課件、講義(每生一份)
教法
自學、交流(討論、辯論)
課時
1課時
教 學 過 程
序號
教學
環節
師 生 活 動
設計
意圖
1
新
課
導
入
在日新月異的21世紀,人類社會將繼續發生重大變化,技術將日益成為引導社會變化、塑造社會變化、應對社會變化的重要因素,面對技術對人類、對社會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人們常會問:未來的技術將走向何處?
復習、引導學生進入新課
2
案
例
1
閱讀:英國“捕獲彩虹”技術有望讓光線停止
思考:
1、英國“捕獲彩虹”技術目前處于什么水平?
赫斯的設計還只停留在理論階段,要真正實現光的截留,科學家們就必須努力研發并使用納米材質的“超材料”。其中所需的負折射率材料已被發現。
2、從文中得知“捕獲彩虹”技術將會有什么應用?
(1)新的信息儲存與發送方式
(2)因特網具有更大的數據容量
(3)新一代功能強大的計算機——量子計算機
(4)開發將不可見的紅外線轉換為肉眼可識別的可見光的技術、減少通信系統中的噪音以及研制性能更好的視頻顯示和夜視裝置等。
3、請你大膽猜測“捕獲彩虹”技術還會有什么應用?
(1)新型燈具:其射出的光線只在一定范圍內,僅供周圍的人使用,而不影響他人。這種燈能極大的節省能源,避免浪費,也更人性化。
(2)隱身衣
(3)隱形武器
4、如何看待“捕獲彩虹”技術的未來發展?
(1)有人會利用隱身衣做壞事嗎?
(2)隱形武器會被用來危害人類嗎?
(3)如果你掌握了“捕獲彩虹”技術,你會怎么使用?
這個案
例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有很多亮點,學生容易參與。
3
閱
讀
1、愛因斯坦《告后人書》:
“我們這個時代產生了許多天才人物,他們的發明可以使我們生活舒適得多……縱然有這一切……人人都生活在恐懼的陰影里,生怕失業 ……而且不同國家的人民還不時互相殘殺。因此,一想到未來,大家都憂心忡忡。”
2、背景:愛因斯坦
關于愛因斯坦的背景可由老師直接介紹。
辯
論
1、思考--討 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社會帶來進步還是帶來災難?
2、辯論:請就下述兩種觀點展開辯論。
有人認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可以解決當前技術自身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我們要相信技術,依賴技術。
有人則認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固然可以消除它所帶來的一切已知的危害,但是誰能保證,它不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更為嚴重的災難呢 ?
1、思考--討 論是辯論的前奏。
2、可以分組辯論,也可以自由發表觀點。
4
案
例
2
1、閱讀:“月球城市”
自學
討論
發言
這樣處理可使本課更實際、更有廣度和深度。
2、閱讀:我國的嫦娥一號以及世界各國的探月工程情況
3、“月球城市”是歐陽自遠院士數年前的展望和預測,結合今天世界各國探月工程的實際進展,談談你的看法,并作出展望。
提示:
(1)探月工程能按期實現嗎?
(2)你希望有一天自己能登月嗎?你想在月球上做什么工作?
(3)你最想知道月球上的什么奧秘?
(4)普通人何時能居住到月球上?
(5)探月工程帶來的都是福音嗎?(有些國家要把月球作為軍事基地,甚至想獨霸月球)
(6)月球上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核聚變發電燃料氦-3,我們還要珍惜地球上礦產和能源嗎?
(7)人類活動會破壞月球的環境嗎?如何預防?
5
教
師
總
結
對“技術的未來”的追思和憧憬,既不需要技術迷惘中的曠世悲愴,也不需要技術崇拜中的盲目樂觀。應當從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從人類的共同利益出發,從人類的長遠利益出發,更加理性地看待技術, 以更為負責、更有遠見、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術,以親近技術的情感、積極探究的姿態參與技術活動,并共同建構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經濟與文化相協調的未來的技術世界。
可由師生共同完成
6
輕松一刻
1、暢 想:未來我們的生活
2、在《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的優美歌聲中結束本課。
余味
無窮
7
作
業
課堂作業:
1、閱讀課本p21頁《 本章小結》,請你用框架圖等形式自己整理本章的知識,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
課后作業:
1、閱讀課本p19頁《 “無線家庭”一天的“無線生活” 》,大膽設想,續編文莉一家晚上的生活。
2、查閱資料,分析互聯網、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等高新技術未來的發展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其他技術進行分析和展望)
靈活
處理
8
教后記
《技術的未來》是比較容易被忽視的一節,老師要么完全讓學生自學,要么用很短的時間一帶而過,想不到挖掘和拓展。實際上,本課同樣有很多亮點,同樣可以產生很好的教育效果,關鍵是老師重視,精心備課。
加強
反思
講義——詳細材料
1、英國“捕獲彩虹”技術有望讓光線停止
英國“捕獲彩虹”技術有望讓光線停止(圖)
不同波長的光線能夠被特殊波導的不同位置捕獲,形成彩虹。
據國外媒體報道,英國科學家近日稱,他們最近設計出一種新型的人造電磁-光學材料,有望能夠將光線停滯于其中。在xx年11月15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英國薩里大學的物理學家歐特溫-赫斯與其同事公布了他們的這項最新成果。
將運行速度為3×108m/s的光截住絕對是一件壯舉,科學家們為此已經進行了數年的研究。為了應對這個挑戰,歐特溫-赫斯與其同事一道設計出了一個理論方法,使用一種屬性由結構而非成份決定的“超材料”將光截留住。
目前,赫斯的設計還只停留在理論階段,要真正實現光的截留,科學家們就必須努力研發并使用納米材質的“超材料”。盡管這樣一種材料聽起來有些“科幻”,但奇異的“超材料”發現都是從一些看似不可思議的理論誕生出來的。比如,負折射率材料從提出到發現僅用了短短6個月的時間。
歐特溫-赫斯表示,一旦光可以被截留住,就將掀起數據流和數據儲存領域的革命。根據赫斯的理論,可以通過給光子設置限速,使某些頻率的數據傳輸減速,以便其它數據通過。這樣一來,就可以提高數據處理效率,使因特網具有更大的數據容量。由于光學裝置天生就具有難以置信的高帶寬,因此,截留光的方法使得光子可以被儲存,從而芯片上可以儲存海量數據。
慢化光速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際應用上均是意義非凡。使光子停止,操縱光子以便把信息輸入光子,然后根據需要再將光子發往某地以及某時再發。這種可能性使人們看到了新一代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的曙光,可以預見它比目前計算機的功能要強大幾千倍。
此外,利用它可開發將不可見的紅外線轉換為肉眼可識別的可見光的技術、減少通信系統中的噪音以及研制性能更好的視頻顯示和夜視裝置等。
2、背景:愛因斯坦(1879~1955)
德裔美國科學家 。1879 年3月14日生于德國烏耳姆鎮的一個小業主家庭,自幼喜愛音樂。愛因斯坦在量子論、分子運動論、相對論等物理學的三個不同領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
1939年,愛因斯坦獲悉鈾核裂變及其鏈式反應的發現,在匈牙利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推動下,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研制原子彈,以防德國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兩個城市上空投擲原子彈,愛因斯坦對此強烈不滿。戰后,他為開展反對核戰爭的和平運動和反對美國國內法西斯危險,進行了不懈的斗爭。
1955年4月,彌留之際的愛因斯坦簽署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呼吁人們團結起來,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爆發。愛因斯坦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和平主義者。他目睹了兩次世界大戰中對人類文明的摧殘,認為和平是人類的首要問題。
3、閱讀:“月球城市”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在新近出版的《院士展望二十一世紀》一書中撰文認為,人類將于xx年在月球建立裝備加壓艙、發電設備、生活必需品和月球表面活動車等,使月球成為一個龐大、穩固而功能齊全的“天然空間站”;xx年將建立設備齊全的永久性居住地,研究人員可在月球表面滯留幾星期,以開展生命科學實驗和天文觀測;xx年將在月球建立小型的永久居住的月球基地;2020年將在月球興建實驗工廠、農場等,使月球的“地球村”自給自足,逐步建立“月球城市”。
21世紀,人類有可能在“月球城市 ”中建立全球性、并聯式的太陽能發電廠,并且通過傳輸為地球提供長期、穩固的能源。同時,人類還將從月球土壤和月球巖石中提取金屬、氧和其他氣體資源、甚至水,利用月球上的弱重力、高真空和超純凈的條件,研制和生產地球上極難獲得的新型材料等。
4、中國探月計劃
一、階段
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介紹“嫦娥一號”是我國發射的最遠距離的衛星,距地球的平均距離是38萬公里,而在這之前,我國發射的最遠距離的衛星離地面4萬公里。
經過xx年的醞釀,最終確定我國整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3個階段。
1) 第一期繞月工程在xx年10月24日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對月球表面環境、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物理場進行探測。
2) 第二期工程時間定為xx年至xx年,目標是研制和發射航天器,以軟著陸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進行探測。具體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巖石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進行高分辨率攝影和月巖的現場探測或采樣分析,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的化學與物理參數。
3) 第三期工程時間定在至2020年,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發射新型軟著陸月球巡視車,對著陸區進行巡視勘察。后期即xx年以后,研制和發射小型采樣返回艙、月表鉆巖機、月表采樣器、機器人操作臂等,采集關鍵性樣品返回地球,對著陸區進行考察,為下一步載人登月探測、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選址提供數據資料。此段工程的結束將使我國航天技術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二、目標
繞月探測工程將完成以下四大科學目標:
一、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精細劃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構造和地貌單元,進行月球表面撞擊坑形態、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為類地行星表面年齡的劃分和早期演化歷史研究提供基本數據,并為月面軟著陸區選址和月球基地位置優選提供基礎資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開發利用價值的鈦、鐵等14種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繪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圖,月球巖石、礦物和地質學專題圖等,發現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區,評估月球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前景等。
三、探測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輻射技術,獲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數據,從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齡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礎上,估算核聚變發電燃料氦-3的含量、資源分布及資源量等。
四、探測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月球與地球平均距離為38萬公里,處于地球磁場空間的遠磁尾區域,衛星在此區域可探測太陽宇宙線高能粒子和太陽風等離子體,研究太陽風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場磁尾與月球的相互作用。
5、世界其他國家的探月工程情況
(1)美國重返月球
1972年12月,美國的“阿波羅”17號飛船對月球進行了最后一次考察,此后登月競賽的狂熱便驟然降溫。耗資巨大的“阿波羅”計劃完成后,月球探測陷入低迷狀態。直到1994年,美國宇航局(nasa)發射了“克萊門汀號”環月探測器,除了測繪月球地貌,還對月面元素的分布與含量進行探測,并發現在月球南極可能存在水。1998年1月,美國又發射了“月球勘探者”,它同樣發現在月球兩極的盆地底部可能蘊涵固態水。由于水的存在意味著人類在月球上生存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伴隨這一發現而來的是美國重返月球計劃。
xx年1月,美國總統布什發表講話,提議最早xx年,最晚不超過2020年讓美國宇航員重返月球,并開始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為下一步將人送上火星甚至更遠星球做準備。布什不忘提及,月球上的資源豐富,其土壤含有各種元素,這可以被用于制造飛船燃料和維持人類的地外生存。
xx年12月,美國宇航局公布了“全球探索戰略”和“月球基地計劃”的初步構想。將于xx年開始實施的“月球探索戰略”列舉了月球探索的各種理由,其中包括需要維持人類在月球的生存,該戰略同時要求促進國際合作及為探索火星和其他星球做準備。
在xx年3月發布的探索戰略框架計劃書中,美國宇航局指出,月球不僅是我們最近的“天然空間站”,還是人類探索火星以及更遠宇宙的理想前哨。在月球表面的極端環境下,運輸工具、維持生命所需的居住系統和高級機器人技術都能得到實戰檢驗,這將為日后人類登陸更遙遠天體提供豐富的經驗。
xx年10月,美國宇航局將用同一枚運載火箭同時發射兩顆月球探測衛星———“月球勘察軌道飛行器”和“月球弧坑觀測與測向衛星”。它們將前往月球的兩極尋找適合建造月球基地的位置。
完成初步觀測后,美國宇航局還將在xx年派遣類似火星漫步者的機器人,在初步選定的位置著陸,實地進行勘測。通過勘測兩極,科學家需要確定月球上的氫元素儲備,是否可以從月球土壤中提取生命所需的氧,以及隕石坑里的水。xx年之前,還將有多個無人駕駛月球探測飛船連續升空,其目的都是為宇航員重返月球打基礎。
美國宇航局計劃,如果所有的前期準備工作就緒,在2020年開始月球基地的建造工作。
首先派遣一支由4人組成的小隊登月,每次任務一周左右,直到維持生命所需的基本設施安裝齊全。整個初級建造階段持續4年,到2024年將建成一個具有基本功能的基地,讓科學家輪換駐扎在月球。每次的時間可長達6個月。到2027年,宇航員就能乘坐帶有氧氣艙的月球車離開基地,前往月球表面更遠的地方探險。
(2)俄羅斯要載人登月
1959年9月14日,前蘇聯的無人登月器“月球2號”成為第一個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進入21世紀后,俄羅斯重新開啟探月旅程,宣布在2025年前將宇航員送上月球。
(3)日本月亮女神
在繆斯a墜毀月球、“月球-a”計劃胎死腹中后,xx年9月中旬,比原定計劃推延了5年的日本月亮女神探月器總算順利升空,飛向月球。
(4)印度有爭議中的探月計劃
在進行了7年的規劃和準備后,印度將在發射首個月球探測器,成為繼俄羅斯、美國、日本和中國后第5個進行月球探索的國家。
(5)歐洲欲在月球建基因庫
歐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個“諾亞方舟”,將地球物種的基因存儲起來,當地球遭遇核戰爭危機或小行星撞擊時,人類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續。
技術的未來 篇10
第一章 走進技術世界 技術的未來
本課是第一章的最后一課,旨在引導學生展望技術的未來。本節課還要對第一章進行小結,正確認識技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正確認識技術與科學、藝術等的關系,技術與人的關系。
三 技術的未來
教學分析
本課是第一章的最后一課,旨在引導學生展望技術的未來。本節課還要對第一章進行小結,正確認識技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正確認識技術與科學、藝術等的關系,技術與人的關系。
課時計劃
1課時
教學內容
1、技術的未來。
2、本章小結。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2、性感目標
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的理性態度。
3、能力目標
能就技術對未來世界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辯論。
教學重點
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教學難點
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的理性態度
教學設計
1、學生閱讀本節內容。
就“無線家庭一天的無線生活”,根據自已所知道的技術,在膽設想,口頭續編文莉一家晚上的生活。
未來世界相關詞:太空城市、月球城市、火星城市、機遇號、勇氣號、神洲五號、楊利偉……
辯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帶來進步還是帶來災難?
正方: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帶來進步。
反方: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帶來災難。
(如學生辯論時有困難,提示從克隆、核能、互聯網、轉基因太空等方面進行辯論)
2、本章小結。
人類的需求和愿望是技術發明與創新的動力。而技術的發展解放和發展了人類,改變了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技術具有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兩面性和專利性。
技術的未來既充滿希望,也隱含威脅。
3、談談你對“割骨增高術”的看法,就“如何理性地選擇技術”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課外作業
查閱并整理有關20世紀重大發明的資料,分析其對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有何重要影響。評選出全班同學公認的“20世紀十大重大發明”。
(汽車、電話、飛機、宇宙飛船、深海潛艇、計算機、互聯網、基因工程、核能、
課后記
1、口頭續編文莉一家晚上的生活。頭兩個班是直接由學生個人發言,效果不是很好,后面的幾個班改變成6人一小組先進行討論,然后推出一名代表發言,這樣效果較好。另外,多數學生只側重幻想未來的生活,不注意文體結構上的承上啟下。
2、7班和9班比其它班多出一個課時。我讓他們進行了本章“綜合實踐”第1題:評選出全班公認的“20世紀十大重大發明”的活動。經啟發引導,學生列舉許多的發明:電腦、飛機、人造衛星、運載火箭、互聯網、機器人、攝像機、手機、電影、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電動車、空調、影碟機、電風扇、電飯鍋、潛水艦、航天飛機、助聽器、氫彈、導彈、電梯、地鐵、航空母艦、坦克、雷達、放映機、電子計算器、微波爐、掃描儀、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汽車、摩托車、照像機、望遠鏡、顯微鏡、核電站等等。其中7班評選出的“20世紀十大重大發明”是“電腦、飛機、人造衛星、運載火箭、原子彈、發電機、攝像機、手機、電影、電視機”,9班評選出的“20世紀十大重大發明”是“電腦、飛機、人造衛星、運載火箭、互聯網、機器人、攝像機、手機、電影、原子彈”。
另外這兩個班進行了第一章“學習評價”有關內容的填寫。部分學生所填內容是“能完成主要學習任務”“課外學習資料少”“膽小,不主動回答問題”“加深了對技術的了解,豐富了科學知識”。
技術的未來 篇11
仙居縣白塔中學 徐小花 電子信箱 郵編317300
一、 設計思想
“技術的未來”是第一章“走進技術世界”的第三節,是本章的最后一節,旨在引導學生展望技術的未來。還要對第一章進行小結,認識技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認識技術與人,技術與科學、藝術等的關系。
在這一節里要通過對技術的未來發展的教學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和理性的態度。以案例的形式,思考技術的未來對生活前景的影響;通過辯論, 自主思考、合作討論等方法理性對待技術的未來發展。
二、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有關 “技術的未來”的學習,力求通過 “案例分析”、“閱讀材料”和“討論”為主線,從一個個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出發展開教學,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初步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的態度。
三、 學情分析
由于高中學生鑒別力還不很強,缺乏主見,,易受錯誤思想的影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辯論、研究、分析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生養成主動深入地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思考問題,理性的看待問題,了解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構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四、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的態度。
2、了解技術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使學生養成主動深入地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看待技術。
能力方法目標
1. 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2. 通過學習,培養小組合作、交流表達及科學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
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2. 通過學習,加強關心和愛護人類環境的意識和行為
3、 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
【教學難點】
如何培養學生理性看待技術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因為本節課的內容以案例閱讀分析和師生互動交流為主,如果單純的口頭語 言講授很難讓學生理解和接受,而直觀圖片和教具、詳實的技術資料的使用可以輔助教學,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老師引導下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多媒體輔助學習;課外活動實踐
七、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主要熟悉學生搜集的材料內容,把握好技術對未來發展的展望,同時也隱含著威脅。為保證學生課后能順利完成小論文,避免學生寫作漫無邊際,預先向學生提供一批用于寫作的參考論文題目,包括:寫作格式要求,作業完成日期和論文評分標準。
2、學生準備:
主要搜集有關現代科學研究成果,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然后完成小論文的寫作。
八、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用多媒體創設問題情景。)
無線通信飛速發展,新的技術和標準層出不窮,但是,孤立的網絡連接在未來通信中是毫無意義的。在未來無線通信中,用戶更希望能通過手中的多模終端,根據自己的需求隨意地接入合適的網絡進行通信,融合與可切換性成為未來無線通信主旋律。
在日新月異的21世紀,人類社會將繼續發生重要變化,技術將日益成為引導社會變化、塑造社會變化、應對社會變化的重要因素。面對技術對人類、對社會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人們常常會問:未來的技術將走向何處?出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及學習目標(幻燈片)
(二)提出問題:
(1)結合日常生活中自己所知道的某項技術,大膽設想該項技術的未來。
(2) 平時我們所說無線技術是什么?:
【案例分析】
“無線家庭”的“無線生活”:
就“無線家庭一天的無線生活”,根據自已所知道的技術,,口頭續編文莉一家晚上的生活
“月球城市”:(采用兩人對話:)
甲:月球城市”有多大?
乙:那時,你會到“月球城市”去嗎?
甲:你乘什么上月球?
乙:宇宙飛船
甲:聽說:乘“天梯”更好呢?
乙:“天梯”是什么呀?
甲:通往太空,連接空間站和地球的鐵路、纜繩,將航天器和旅游者帶到太空去。
乙:奧,這么神奇呀。那我們什么時候可以乘上“天梯”呢?
甲:科學研究所愛德華茲說:“2019年”。天梯研發報告稱:“建成少則xx年,多則50年后”。(不過得是在資金到位的情況下)。
背景資料:
近年來,科學家提出的有關天梯的設想,以其誘人的前景和較現實的可行性,吸引了整個航天界。因為,天梯一旦建成,它就像高速公路一樣可以24小時運轉,將航天器和旅游者帶到太空去。由于天梯的運輸費用將比火箭小兩個量級,從而,人類將進入真正的“太空時代”。
從幻想到現實
這種大膽的設想首先是俄羅斯著名的航天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在1895年提出來的,他被巴黎的艾菲爾鐵塔所激動,提出建造一個塔通向太空。他設想在一個紡錘形的纜繩的終端放置一個太空城堡,這個城堡在地球靜止軌道上圍繞地球旋轉。
愛德華茲博士在過去數年里一直都在潛心研究 “天梯計劃”。他介紹說,第一步,把一個攜帶天梯半成品的飛船發射到地球靜止軌道的衛星上,使其和地球同步飛行;第二步,把這個半成品的天梯從飛船上放下來,落到位于赤道海面的一個平臺上,這個平臺類似一般的海上發射衛星的平臺;第三步,把半成品的天梯錨定在平臺上;第四步,用一個由激光束提供能量的爬升器在這個天梯的半成品上上下移動,并把更多碳納米合成纖維纜繩擰在天梯半成品上,進一步完成天梯。整個制造過程大約要用兩年半的時間。另外,根據專家設想,天梯也可由電磁能驅動。電磁能驅動技術目前已在日本和歐洲的高速列車上得到應用。建成后這個爬升器就可以沿著天梯把物資和成噸重的衛星甚至人,緩緩運送到離地面約36000千米的地球靜止軌道上,時間大約需要7天半左右,回來也大約需要這么長的時間。
對愛德華茲來說,建造天梯最大的技術挑戰,就是找到制造纜繩的材料。它必須異常堅硬又要異常輕巧,還要能抵抗任何腐蝕。為了這個曾被稱為“無法得到”的材料,科學家們足足等待了幾十年。 1991年,日本科學家發明了碳納米管,這種材料比鋼輕6倍,而韌度要比鋼高出幾百倍。但這種材料的生產成本太高。美國休斯敦賴斯大學的史密斯和他的同事們正在研究一種專利——碳納米鋼索材料,據說,他們可以將碳納米鋼索的生產成本降到每克1美元以下。
目前航天飛機運送每千克物品需要2萬美元的成本,而天梯一旦建成,可將運送每千克物品的成本降到10美元。可以相信,由于天梯的出現,天地往返運輸費用將會大大降低,太空探索也變得簡單很多,從而,能夠把人類對太空的探索,跨越式地向前推進。
引導學生通過“無線家庭”的“無線生活”、“月球城市”、太空旅游、水上住宅、海上度假樂園、海底隧道、進行概括:技術的未來充滿希望
技術的未來是光明的還是黑暗的?如何看待技術的未來
(三)自主學習:當確定了要探究的問題以后,不是告訴學生如何去解答這些問題,而是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自己的創新思維,獲取信息,從而了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對技術的積極情感和理性態度。
閱讀:愛因斯坦《告后人書》
愛因斯坦《告后人書》告訴我們什么?
問題提出:為什么愛因斯坦在《告后人書》中寫到:“一想到未來 , 大家都憂心忡忡。”
討論:互聯網技術、基因食品等高科技未來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四)協作學習:學生分組閱讀課本,解決原先確定的探究問題以后,互相討論、交流,在此基礎上選派一位代表發言,共享討論、交流后的結論。
注:小組成員搜集的材料進行歸納、總結,然后拿出一份有代表性的方案作總結性的發言。
(五)課堂活動:分組展開辨論,在這過程中,不僅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應變能力,加深鞏固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不僅能擴展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質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學現象的能力
辯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社會帶來進步還是帶來災難?
正方: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帶來進步。
反方: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給人類帶來災難。
(如學生辯論時有困難,引導學生從克隆、核能等方面進行辯論)
辯論引導:
對“技術的未來”,既不需要曠世悲愴,也不需要盲目樂觀。應當從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更加理性地看待技術,以更為負責、更有遠見、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術、探究技術,并共同建構協調的未來的技術世界。
(六)課堂小結:人類的需求和愿望是技術發明與創新的動力,而技術的發展解放和發展了人類,改變了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對技術的未來既充滿希望,同時也隱含威脅;我們應理性對待技術的未來發展。
九、知識結構
技術的未來:
1、充滿希望
2、隱含威脅
3、理性看待技術
十、 作業設計
1.查閱資料,分析互聯網、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等高新技術未來的發展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引導:注意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
2.綜合實踐活動指導:
課本p021. 3 談談你對“割骨增高術”的看法,就“如何理性地選擇技術”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進一步討論:管小姐是六個月前施行的手術,我們需不需要去看望她?或者通過某種途徑與她取得聯系。假設她現已出院,,“割骨增高術”取得了成功,你如何看待這項技術?
十一、問題和討論
1、未來的手機:
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未來的手機”設計作業:
要求:設計過程中所出現的科學技術盡可能符合現有的科技水平,不要過于科幻的科技概念;作品為5—xx年后大眾化的手機。
討論:
(1)手機的不斷改進說明了什么問題?
(2)未來的手機及使用可能會造成什么樣的負面影響?
2、 撰寫“科學技術與未來”小論文一篇。
來源:臺州通用技術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