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結構與設計 第三課時 結構強度的分析
第一章 結構與設計
第三課時 結構強度的分析
【學習目標】
1、
【課程導入】
我們
【學習過程】
一、教師: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結構的基本知識,對結構有了初步的認識。大家知道結構是無處不在的,(觀看幻燈片)注意觀察這些結構,請同學回憶什么是結構?
學生發言:結構是指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學生發言:從力學角度來說,結構是指可以承受一定力的架構形態,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狀和大小改變的力。
教師:(觀看幻燈片)來看一下這些圖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看到翻到在地的物體。是什么原因出現了圖上所示的現象?
學生發言:這些物體失去了平衡。
教師:在臺風來之前它是穩定的!是什么原因出現了不平衡狀態?
學生發言:是臺風把它們吹倒了!
[引出問題]:那到底什么樣的結構是穩定的,什么樣的結構又是不穩定的?
第二節 穩固結構的探析
二)、新課內容:
結構的穩定性是指結構在負載的作用下,維持原有平衡狀態的能力。
臺風過后,部分結構卻完好無損,這又說明,有的結構穩定,有的結構不穩定。
想一想:
結構的穩定性與什么因素有關?
填表說明下表中的物體有可能因受哪些力的作用而出現不穩定現象,并根據你的生活經驗,簡要說明原因。(p012)
物體
受到的外力
不穩定的主要因素
廣告牌
重力、風力
底座小、重心高、受風面積大
落地燈
重力、撞擊力
底座小、重心高
底小口大的空竹簍
重力、撞擊力
底座小、重心高
(一)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
[實驗探究1]:
學生拿一本書,讓它直立在桌面上,它馬上傾倒了,顯然,其穩定性不好。
同樣的一本書,把它的下端各書頁展開一定的角度,仍舊將它直立在桌面上,它就能很好的挺立住。
因素一:支撐面積的大小
1. 穩定性與支撐面積的大小有關
支撐面越大越穩定,越小越不穩定。
a.落地電風扇或者賓館里的落地燈,它們都有一個比較大的底座。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結構的底座,結構與地面接觸所形成的
b:為什么大壩的橫截面總是建成梯形?
生:思考回答
師:大壩需要承受很大的力的作用,如自身的重力,水的沖擊力、壓力等等,要起到防洪的作用,大壩必須要求非常穩固。大壩建成梯形,增大了與地面接觸所形成的支撐面,支撐面越大越堅實,穩定性就越好。
c.為什么許多課桌椅的支撐腳要做成往外傾斜?
生:思考回答
師:這是為了進一步增大與地面接觸所形成的支撐面積,增加穩定性。從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結構的穩定性與支撐面積大小有關。
注意:支撐面≠接觸面。(接觸面是物體與地面接觸形成的面。支撐面是物體與地面接觸形成支撐點的連線與地面構成的面。)
[實驗探究2]:顯示落地扇的圖片
師:落地扇為什么不易傾倒?
生:思考回答
師:落地扇的底座采用較重的材料,風扇比底座輕很多,使落地扇的重心降低。
因素二:重心位置
2.結構的穩定性與重心位置有關。
物體重心越低,越穩定。
a.不倒翁為什么不倒?如果在它脖子上掛上一定數量的鐵環,它還會不倒嗎?
師:研究不倒翁的結構,發現不倒翁的重心很低,就在它與地面的接觸點上,所以不倒,如果往它的脖子掛上鐵環,它的重心位置升高了,當鐵環達到一定數量時,不倒翁就不在是不倒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