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通用6篇)
2.1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篇1
生物4 第2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1節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知識結構
二、教學目標1、簡述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說出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嘗試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探討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3、認同生命的物質性。三、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1、教學重點及解決方法[教學重點] ⑴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⑵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解決方法]⑴讓學生比較組成地殼和組成細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觀察人體細胞的主要元素圖,書中的表解和“思考與討論”獲得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識。⑵教師先演示實驗,再指導學生選擇實驗材料,進行實驗研究。2、教學難點及解決方法[教學難點]⑴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⑵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解決方法] ⑴教師引導學生回憶碳原子核外電子分布特點,以及碳的性質,理解c元素對生命的重要作用。⑵教師演示實驗,學生明確實驗原理,開展實驗研究。四、課時安排 1課時五、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講解法、實驗法。六、教具準備掛圖,實驗用品七、學生活動1、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交流學習新知識。2、通過實驗讓學生掌握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方法。八、教學程序(一)明確目標見教學目標(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問題探討]投影教材p16《組成地殼和組成細胞的部分元素含量表》,提問:組成生命的細胞和組成地殼的元素有沒有什么不同?一、組成細胞的元素投影教材p17圖2—1和圖2—2,提問:1、哪些元素含量較多,哪些元素含量較少?2、在鮮重和干重中含量都最多的元素是什么?3、在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教師總結:1、細胞中最常見的化學元素有20多種,各種元素的歸屬范圍可歸納如下:2、c為什么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碳原子最外層有4個電子,這樣碳原子就具有了4個能夠成鍵的價電子。正是這4個價電子,能夠使碳原子之間,碳原子與其他原子之間結合形成更多的化學鍵。由于每個碳原子可以形成4個化學鍵,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萬個甚至更多個碳原子的物質。二、組成細胞的化合物組成細胞的各種元素大多以什么形式存在于細胞中呢?(學生看教材p17表格)
[思考與討論]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材p17相關問題。讓我們通過實驗來檢測細胞中的一些有機物吧![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教師根據教材p18內容講清實驗原理、化學試劑的使用方法及實驗步驟,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斐林試劑和雙縮脲試劑的比較:在配制時,都用到naoh和cuso4,但配制時濃度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
⑵使用時,向樣液中先加入1ml雙縮脲試劑a液,再加入4滴雙縮脲試劑b液。學生將實驗結果填入教材中的表格內,并完成p19討論題。三、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⑴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⑵生命起源于非生物界。2、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差異性⑴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⑵無機自然界中的各種化學元素不能表現出生命現象,只有在生活的機體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表現出生命現象。(三)總結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組成細胞的重要化合物,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方法等。(四)作業布置p19練習(五)板書設計第2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第1節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組成細胞的元素
2、基本元素:c二、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三、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2.1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篇2
一、選擇題
1.仙人掌生活在缺水的沙漠中,在仙人掌的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
a. 水 b.蛋白質 c.脂質 d.糖類
2.組成人體細胞的最基本元素是( )。
a.氫元素 b.氧元素 c.氮元素 d.碳元素
3.c、h、o三種元素在人體內質量分數約為73%左右,而在組成巖石圈的化學成分中還不到1%,這一事實說明了( )。
a.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相似性 b.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元素組成是不同的
c.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 d.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存在差異性
4.在組成人體細胞的化學元素中,占細胞干重百分比最多的元素是( )。
a.o b.h c.n d.c
5.c是組成細胞的最基本元素,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含量最高 b.含量最穩定
c.分布最廣泛 d.構成有機物的基本骨架
6.下列各項中,屬于微量元素的是( )。
a.c、h、n、p、mn b.cl、fe、s、n、mg
c.b、cu、zn、mn、mo d.n、p、k、cu、fe、i
7. 下列各項中,能與斐林試劑反應產生磚紅色沉淀的是( )。
a.淀粉 b.蔗糖 c.果糖 d.纖維素
8.下列有關斐林試劑和雙縮脲試劑配方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都含有naoh溶液和cuso4溶液
b.斐林試劑的配制是將4~5滴0.05 g/ml的cuso4溶液滴入2 ml0.1 g/ml的naoh溶液中混合
c.雙縮脲試劑是將3~4滴0.01 g/ml的cuso4溶液滴入2 ml0.1 g/ml的naoh溶液中混合而成
d.雙縮脲試劑含有兩種試劑:質量濃度為0.1 g/ml的naoh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1 g/ml的cuso4溶液
9.在可溶性還原糖的鑒定中,制備生物組織樣液時加入少許石英砂,其目的是( )。
a.研磨充分 b.防止糖被破壞 c.防止反應 d.提取有機物
10.用斐林試劑鑒定可溶性還原糖時,溶液顏色的變化為( )。
a.無色→磚紅色(沉淀) b.淺藍色→磚紅色(沉淀)
c.淺藍色→藍色→磚紅色(沉淀) d.淺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淀)
11.用蘇丹ⅲ染液對脂肪組織進行染色時,可用來沖洗浮色的藥品是。
a.hcl b.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 c.h2o d.無水酒精
12.下列哪個實驗需要使用顯微鏡( )。
a.可溶性還原糖實驗 b.淀粉的鑒定
c.蛋白質的鑒定 d.脂肪的鑒定
13.用雙縮脲試劑鑒定蛋白質實驗時,正確的操作是( )。
a.在2 ml蛋白稀釋液中先加0.1 g/ml的naoh溶液,再加3~4滴0.01 g/ml的cuso4 溶液
b.在2 ml蛋白稀釋液中先加3~4滴0.01 g/ml的cuso4溶液,再加0.1 g/ml的naoh溶液
c.在2 ml蛋白稀釋液中同時加入0.1 g/ml的naoh和0.01 g/ml的cuso4的混合液
d.在naoh和cuso4的混合液中加入2 ml蛋白稀釋液
14.下列哪一項實驗處理沒有顯色反應?( )
a.用碘處理淀粉 b.用斐林試劑處理葡萄糖(水浴煮沸)
c.用雙縮脲試劑處理多肽 d.用碘處理麥芽糖
15.在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實驗中,對實驗材料的選擇敘述錯誤的是( )。
a.甘蔗莖的薄壁組織、甜菜的塊根等,都含有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用于進行可溶性還原糖的鑒定
b.花生種子含脂肪多且子葉肥厚,是用于脂肪鑒定的理想材料
c.大豆種子蛋白質含量高,是進行蛋白質鑒定的理想植物材料
d.雞蛋清含蛋白質多,是進行蛋白質鑒定的理想動物材料
二、非選擇題
16.下表表示人體和玉米細胞中部分含量較多的元素的含量(占細胞干重的質量分數/%)。請回答下面的問題。
元素
o
c
h
n
k
ca
p
mg
s
玉米
44.43
43.57
6.24
1.46
0.92
0.23
0.20
0.18
0.17
人
14.62
55.99
7.46
9.33
1.09
4.67
3.11
0.16
0.78
(1)分析玉米和人體細胞中的元素構成的相同點是 ;不同點是 。
(2)清潔空氣中n2占78%,地殼中含量最多的是o,而細胞干重含量最多的是c。但構成生物體的元素在自然界都能找到。這一事實說明 。從碳原子的化學性質看,由于 ,可以說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3)表中元素均屬于元素周期表中的 的元素,它們需要在細胞中進一步組成化合物,進而構成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干燥的大豆種子,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下能正常萌發成幼苗,但將大豆磨碎后加水,在相同的溫度下則不能萌發,原因是 。
17.根據《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實驗,回答下面的問題。
(1)其實驗原理是依據生物組織中的有機物與某些化學試劑所產生的 反應,鑒定生物組織中某種有機物的存在。
(2)鑒定成熟梨的果肉內存在還原糖所用的試劑是 ,該試劑與細胞內可溶性糖中的還原糖如 發生作用,形成 色沉淀,該沉淀物是 。
(3)鑒定花生子葉中存在脂肪,所用試劑是 ,脂肪被該試劑染成 色。染色后要用酒精洗去浮色,用酒精沖洗的原因是 。
(4)鑒定蛋清中存在蛋白質時,為何充分稀釋? 。
(5)做鑒定細胞內脂肪的實驗時,實驗材料滴加試劑后的時間不能過長,否則將觀察不到脂肪滴,其原因是 。
18.根據下表中的實驗結果回答下面的問題。
鑒定反應
實驗結果
實驗一
葡萄糖+斐林試劑
磚紅色
實驗二
蔗糖+斐林試劑
無反應
實驗三
磚紅色
(1)等量的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分別加入等量的斐林試劑,水浴加熱2~3 min后,兩者顏色反應不同,這表明斐林試劑可用來鑒定 。
(2)蔗糖溶液用蔗糖酶處理后,與斐林試劑發生磚紅色顏色反應,這個事實說明: 。
19.已知下列酶的化學本質都是蛋白質,淀粉酶可以水解淀粉為麥芽糖,而蛋白酶可以分解蛋白質為多肽,肽酶可以分解多肽為氨基酸。據此,某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并對實驗現象作出了預期:
試管號加入的物質
a
b
c
1%淀粉溶液
2 ml
2 ml
2 ml
淀粉酶
2 ml
淀粉酶+蛋白酶(混合液)
各2 ml
淀粉酶+蛋白酶+肽酶(混合液)
各2 ml
蒸餾水
4 ml
2 ml
碘液
2滴
2滴
2滴
雙縮脲試劑
2 ml
2 ml
2 ml
預期顏色變化
不變藍
紫色
藍色
紫色
藍色
不變紫
實驗在相同的溫度(35 ℃)和相同ph(大約為7)的條件下進行。請根據所學知識并結合題干內容,來評價該同學所作的實驗預期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
20.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并起作用,但也有些化學元素能夠直接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例如,微量元素硼(b)能夠促進花粉的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當柱頭和花柱中積累了大量的硼時,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順利進行。在缺硼時,花藥和花絲萎縮,花粉發育不良。
為了驗證b元素在植物生殖過程中的作用,甲、乙、丙三個實驗小組分別用兩組(每組各5株)健壯且生長發育狀況相同的番茄幼苗進行了下列三組實驗。請據此回答下面的問題。
甲:將幼苗分別培養在蒸餾水中和添加了適量b元素的蒸餾水中。
乙:將幼苗分別培養在加了蒸餾水的土壤溶液中和添加了適量b元素的土壤溶液中。
丙:將幼苗分別培養在完全營養液中和除去了b元素的完全營養液中。(注:完全營養液是指含有植物生長和發育所必需的所有元素的培養液。)
(1)預測三組實驗結果:
(2)哪組實驗能達到目的?試說明理由。
2.1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篇3
1.學習目標
(1)簡述組成細胞的元素,說出組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① 大量元素:c、h、o、n、s、k、ca、mg等。
② 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③ 基本元素:c。
(2)嘗試解釋為什么說c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
(3)說出組成細胞的化合物的種類和含量:無機化合物(水和無機鹽)、有機化合物(糖類、脂質、蛋白質、核酸);鮮重最多的是水、干重最多的是蛋白質。
(4)嘗試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探討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見下表)。
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種類
試劑
現象
還原糖(葡萄糖、果糖等)
斐林試劑
磚紅色沉淀
非還原糖(淀粉)
碘液
淀粉遇碘液變藍色
脂肪
蘇丹ⅲ(蘇丹ⅳ)
脂肪被染成橘黃色(紅色)
蛋白質
雙縮脲試劑
紫色反應
(5)理解只有各種化學元素、化合物有機的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并認同生命的物質性:生命起源于非生物界,組成生物體的元素在生物界與非生物界間反復循環運動。無機自然界的各種元素不能表現生命現象,只有在生物的機體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表現出生命現象。
2.學習建議
(1)結合化學中學過的元素周期表、教科書中組成地殼和組成細胞的部分元素含量(%)表,從元素的種類和含量兩方面比較歸納出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即生命的物質性)和差異性(即生命的特殊性)。
(2)以人體細胞為例,從組成人體細胞的主要元素圖解分析,總結出:組成細胞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基本元素等的含義和所包含的元素種類,并明確組成細胞的元素的一些基本作用。
(3)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①從實驗原理出發,能準確辨析、并能運用該原理解釋相關的實驗現象。
②準確把握實驗操作方法步驟,如斐林試劑的使用,a液b液先混合再加入,實質是應用新配制的cu(oh)2溶液與還原性糖反應,顏色反應的過程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雙縮脲試劑的使用,先加a液再加b液,實質是創造堿性條件下的cu2+與雙縮脲試劑的反應,并結合到具體實踐中加以運用,如糖尿病患者的尿檢原理;同時注意實驗中應以保留的原組織樣液做對照。
2.1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篇4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二章第1節內容。《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一節,首先在節的引言中,明確指出自然界的生物體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選擇地從無機自然界中獲得的,沒有一種元素是細胞特有的。但細胞與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內容。這部分內容較為淺顯,但是結論非常重要,對于學生了解生物的物質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知道為什么碳元素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標:學會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方法。
(1)通過對C元素的分析,說明有機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組成細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過對不同化合物的質量分數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認同生命的物質性;認同生物界在物質組成上的統一性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教學難點:
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基于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的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講述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3—5分鐘)
地球上的環境千變萬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質組成,比如地殼表面的水、巖石以及空氣,那么這些物質由哪些元素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這些生物從環境中獲取物質,那么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組成?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組成細胞的元素:概述組成生命的元素。結合p17兩個餅形,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缺鋅導致DNA復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進行,胰島素里有兩個鋅;缺鐵會貧血;碘、硒甲狀腺激素不可少)。提出問題:在兩個統計圖中顯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簡單解釋一下碳在生命物質中的地位
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指導學生完成討論題
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以問題引導:你的實驗材料選擇了什么?你預測你的實驗材料還有什么有機物比較多?你選擇的試驗儀器和試劑是什么?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幻燈片展示本課的要點: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組成細胞重要化合物(無機物、有機物);檢測糖類等物質的方法(包括試劑、操作、反應結果)
4、板書設計(略)
5、布置作業。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2.1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篇5
高中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學反思(一)
本課的設計采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后進行當堂檢測,課后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教材中本實驗安排為驗證性實驗,可與講課同步進行。
本實驗難度并不大,但由于內容較多,實驗時間較長,因此,必須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時完成。實驗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增設教師演示實驗。上課之前,教師應該準備好做演示實驗所需的實驗材料、用具、儀器和試劑等。同時,逐項完成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質三類有機物的鑒定實驗。在實驗課上,將三個實驗的正確結果分別展示在講臺上,并作扼要的介紹,以便使學生將自己的實驗結果與教師的演示實驗作比較。
2.實驗中學生應分工合作。在“還原糖的鑒定”實驗中,當每組2個學生中的1個制備生物組織樣液時,另一個學生可以用酒精燈將水煮開,以便縮短實驗的等待時間。在“脂肪的鑒定”實驗中,1個學生制作臨時裝片時,另一個學生則可以調試顯微鏡。另外,在完成前2個實驗時,1個學生洗刷試管、清洗玻片和整理顯微鏡,另一個學生則可以進行后1個實驗的操作。
3.鑒定可溶性還原糖的實驗,在加熱試管中的溶液時,應該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放入盛開水的大燒杯中加熱,注意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同時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試管內溶液沸騰時沖出試管,造成燙傷。如果試管內溶液過于沸騰,可以用手上提夾住試管的試管夾。
4.做鑒定糖和蛋白質的實驗時,在鑒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樣液,以便與鑒定后的樣液的顏色變化作對比,這樣可以增強說服力。
5.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后方可使用,切勿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
高中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學反思(二)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二章《組成細胞的分子》第一節的內容,所需課時為一課時。要從系統的角度來認識細胞,首先就要了解細胞的物質組成。教材從組成細胞的基本元素,再到化合物,逐漸深入,讓學生在微觀層面上系統的認識細胞,從組成細胞的基本物質開始累積成一個細胞的完整形態和結構。本節內容是學習本章及后續內容的基礎。學生在初中積淀了部分生物及化學知識,有一定的實驗動手能力。學生本身對探究細胞的結構是存在好奇心的,教師只要在必要的問題上對學生進行點撥,便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思考及動手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地探究,從而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能力,這也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所以教師需要在這方面多給學生指導和啟發,便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本堂課主要采用了問答式探究學習的方式,圍繞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展開探究學習。在整堂課中,教師充當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通過資料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直到最后得出結論,都是學生通過自主合作討論獲得的。
本節教學應該重點滲透以下幾點:①從元素水平就可以看出生物的物質性,以及組成生物體物質的特殊性。②組成生物體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機體中,在生物體特定的結構基礎上,在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中才能體現出來。③生物體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依據含量劃分的,不可輕視微量元素的作用。另外,生物體中不僅僅都是必需元素,環境中的有些非必需元素也會進入到生物體中。
本節課既有授課內容,又要做實驗,因此教師要熟悉教學內容要求,善于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新實驗設計方案。在課前教師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盡量將可能出現的情況都估計到,并找到相應的對策,學生也應該做好課前準備,預習實驗,初步了解實驗的原理及實驗步驟,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
本實驗由于時間關系,對選則實驗材料的原則,無法在本實驗中拓展完成,另外,若時間較充足,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帶實驗材料,將成功與實驗的機會更多地讓位于學生,使學生建立自信,體驗更多成功的喜悅。
2.1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篇6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節內容。《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一節,首先在節的引言中,明確指出自然界的生物體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選擇地從無機自然界中獲得的,沒有一種元素是細胞特有的。但細胞與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和差異性。這部分內容較為淺顯,但是結論非常重要,對于學生了解生物的物質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知道為什么碳元素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標:學會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方法。
(1)通過對C元素的分析,說明有機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組成細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過對不同化合物的質量分數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同生命的物質性;認同生物界在物質組成上的統一性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教學難點: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基于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講述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3-5分鐘)
地球上的環境千變萬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質組成,比如地殼表面的水、巖石以及空氣,那么這些物質由哪些元素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這些生物從環境中獲取物質,那么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組成?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