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開國和盛世(通用3篇)
唐朝的開國和盛世 篇1
歷史:4.2教案 (舊人教版高三)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唐朝的建立和統一;“貞觀之治”及唐太宗的政績;武則天的統治及其政績;“開元盛世”及唐玄宗的政績。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分析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前期的政績,培養學生運用個人在歷史上作用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的能力。
2.通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看待“盛世”這一歷史現象,形成準確的歷史概念和正確的歷史觀點。
3.結合課文中引文、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歷史材料,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唐太宗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親眼看到隋末農民戰爭的威力,接受隋亡的教訓,善于用人和納諫,進一步調整統治政策,采取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發展社會生產的政治經濟措施,出現了“貞觀之治”局面。使學生認識,人民群眾與階級斗爭在歷史進程中的巨大推動作用。
2.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間,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她對唐朝歷史的貢獻主要表現在承前啟后方面。因此,她在歷史上也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
3.唐玄宗前期,繼承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業績,勵精圖治,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我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教學要點
一、唐朝的開國
二、貞觀之治
1.貞觀之治
2.唐太宗的政績
三、武則天的統治
1.武則天稱帝
2.武則天的政績
四、開元之治
1.唐玄宗前期的政績
2.開元盛世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對“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理解。
本課難點: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前期的政績與“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間的關系。
課時和教具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講述本課具體內容之前,最好結合本課以后所學內容,按歷史事件將整個唐朝歷史軌跡清晰地勾勒出來,即建立——發展——鼎盛——衰落——滅亡。以此給學生一個較完整的歷史圖像。之后,可將本節課教材知識結構做如下圖示:
建立 興起—貞觀之治←唐太宗的政績
隋→唐 → 盛世 發展—武則天統治←武則天的政績
統一 頂峰—開元盛世←唐玄宗的政績
二、“唐朝的開國”一目包括兩個問題:唐朝建立;唐朝統一全國。
1.唐朝的建立 (1)原因:a.在農民起義打擊下,隋朝的滅亡已成定局;b.農民起義軍在中原浴血奮戰,牽制了隋軍主力;c.關中隋都長安守備力量薄弱;d.李淵早已做好取隋而代之的打算。(2)過程:617年,李淵父子在晉陽起兵,勢力發展迅速。李淵打著安定隋室的旗號,進軍關中,攻克長安,618年稱帝,建國號為唐。從晉陽起兵到長安稱帝僅用了一年時間。
2.唐朝統一全國。李淵父子具有遠見卓識,不滿足于割據一方,做一隅之主,面對群雄紛爭的形勢,開始了統一全國的事業。幾年以后(624年),唐朝基本上削平了隋末以來分裂割據勢力,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三、“貞觀之治”一目,
1.“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建議教師講清楚兩個問題:一是“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二是“貞觀之治”的概念。
原因:①隋朝的建設和經濟繁榮,為唐朝加強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②隋末農民戰爭推翻了隋煬帝的暴政,有力地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使唐初統治者吸取隋亡教訓,調整了統治政策。③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個人作用也是出現“貞觀之治”的重要因素。④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是社會繁榮的基礎。
概念:唐太宗貞觀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社會安定,經濟恢復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增強,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稱“貞觀之治”。
2.唐太宗的主要政績,教材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進行了闡述。教師需要進一步指出,這些措施構成了“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與隋末暴政形成鮮明對比。其內容有:
(1)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虛懷納諫。皇帝充分發揮臣僚作用,減少了政策的失誤。其根本目的在于實現唐朝的長治久安。②革新政治。唐初部分沿用隋制,但又有改革,沿用的部分隋制是因為那些制度不僅適應隋朝,在隋朝發揮了一定作用,而且在唐朝也能適應,有利于鞏固封建統治。鑒于隋亡,制度又有所革新。關于革新、完善制度,將在“隋唐制度的革新”一節里講,這里不必重復。
(2) 經濟方面:① 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隋煬帝無休止地征發徭役,迫使農民起義,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訓。封建統治者立國的基礎在農業,此項措施可以看做是“貞觀之治”局面出現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②戒奢從簡。這與上面的措施互為表里,一方面發展農業生產,另一方面大力提倡節儉,“貞觀之治”的出現,與這種風氣不無關系。
(3)文化方面:興科舉。以儒為師,大辦學校。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繼承又有創新。興科舉是繼承隋制,以儒為師是繼承漢制。但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都有較大的發展。大辦學校,就其規模、種類、數量和課目設置,都是前代無法比擬的。
四、武則天的統治:建議教師講清楚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武則天當皇帝的背景,二是武則天的政績,三是對武則天的全面評價。下面分別闡述:
(1)武則天當皇帝的背景:武則天登上皇帝的寶座,并非偶然。教材中提到了高宗懦弱多病。武則天協理朝政,逐步掌權。其實,她能掌權,與她所處的時代有關。當時,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武則天利用庶族官僚勢力,打擊了反對她的士族,建立起自己的統治。
(2) 武則天的政績,主要有三點:首先,破格用人和發展科舉制度;第二,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這是武則天對歷史最重要的貢獻。武則天執政期間,唐朝國勢仍在持續上升,是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之治”的時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繼續貫徹執行,又為“開元盛世”做了鋪墊。
(3) 對武則天的評價:武則天在歷史上被肯定,主要由于她當權半個世紀,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國力不斷上升。但她也是一個有負面影響的人物,如她任用酷吏,濫殺無辜,大肆修建寺廟,晚年奢侈腐化等,導致社會動蕩不安。這些內容教材限于篇幅未寫,教師講課時可提幾句,但不必多述。
五、開元之治,
(1) “開元之治”出現的原因:① 唐玄宗結束政局動蕩混亂局面,社會相對安定。②唐玄宗即位前,親歷了不少政治斗爭,有一定社會經驗,比較留心政治,即位后繼承唐太宗、武則天的業績,做到勵精圖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③ 重用有才干的人。④ 人民的辛勤勞動。
(2) 唐玄宗統治前期主要政績。這些政績構成了“開元盛世”的主要內容。
對其政績,教材從五個方面進行闡述:第一,選賢任能,刷新吏治。其目的在于克服武則天以來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現象,提高官府辦事效率。第二,大力發展生產。這是“開元盛世”出現的根本。第三,限制佛教。可回憶佛教在南北朝時期有很大發展,隋唐時更為盛行,武則天大力倡佛的史實,說明佞佛給社會造成危害,勞動力減少,政府財政收入減少,人民賦稅負擔加重,限佛與大力發展生產是一致的。第四,實行募兵制。其目的是加強對邊疆與內地的控制,有利于國家的安定。第五,大興文治。除了教材內容,需要進一步闡明,唐玄宗統治前期的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為大興文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大興文治又是唐太宗政策的繼續,也是封建社會在相對穩定發展時期對文治的需要。
(3) “開元盛世”的概念,開元年間,政治穩定,經濟繼續發展,國力強盛,我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開元盛世”。
(4) 如何看待“盛世”?建議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加以概括總結。
小結:唐朝建立,從唐太宗到武則天再到唐玄宗統治前期,都勵精圖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達到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況,使唐朝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作業:
唐朝的開國和盛世 篇2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唐朝的建立和統一;“貞觀之治”及唐太宗的政績;武則天的統治及其政績;“開元盛世”及唐玄宗的政績。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分析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前期的政績,培養學生運用個人在歷史上作用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的能力。
2.通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看待“盛世”這一歷史現象,形成準確的歷史概念和正確的歷史觀點。
3.結合課文中引文、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歷史材料,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唐太宗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親眼看到隋末農民戰爭的威力,接受隋亡的教訓,善于用人和納諫,進一步調整統治政策,采取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發展社會生產的政治經濟措施,出現了“貞觀之治”局面。使學生認識,人民群眾與階級斗爭在歷史進程中的巨大推動作用。
2.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間,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她對唐朝歷史的貢獻主要表現在承前啟后方面。因此,她在歷史上也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
3.唐玄宗前期,繼承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業績,勵精圖治,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我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教學要點
一、唐朝的開國
二、貞觀之治
1.貞觀之治
2.唐太宗的政績
三、武則天的統治
1.武則天稱帝
2.武則天的政績
四、開元之治
1.唐玄宗前期的政績
2.開元盛世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對“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理解。
本課難點: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前期的政績與“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間的關系。
課時和教具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言分析
講述本課具體內容之前,最好結合本課以后所學內容,按歷史事件將整個唐朝歷史軌跡清晰地勾勒出來,即建立──發展──鼎盛──衰落──滅亡。以此給學生一個較完整的歷史圖像。之后,可將本節課教材知識結構做如下圖示:
建立興起──貞觀之治 ← 唐太宗的政績
隋 → 唐 → 盛世發展──武則天統治 ← 武則天的政績
統一頂峰──開元盛世 ← 唐玄宗的政績
二、唐朝的開國
包括兩個問題:唐朝建立;唐朝統一全國。
1.唐朝的建立 (1)原因:a.在農民起義打擊下,隋朝的滅亡已成定局;b.農民起義軍在中原浴血奮戰,牽制了隋軍主力;c.關中隋都長安守備力量薄弱;d.李淵早已做好取隋而代之的打算。(2)過程:617年,李淵父子在晉陽起兵,勢力發展迅速。李淵打著安定隋室的旗號,進軍關中,攻克長安,618年稱帝,建國號為唐。從晉陽起兵到長安稱帝僅用了一年時間。
2.唐朝統一全國。李淵父子具有遠見卓識,不滿足于割據一方,做一隅之主,面對群雄紛爭的形勢,開始了統一全國的事業。幾年以后(624年),唐朝基本上削平了隋末以來分裂割據勢力,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三、貞觀之治
1.“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建議教師講清楚兩個問題:一是“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二是“貞觀之治”的概念。
原因:①隋朝的建設和經濟繁榮,為唐朝加強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②隋末農民戰爭推翻了隋煬帝的暴政,有力地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使唐初統治者吸取隋亡教訓,調整了統治政策。③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個人作用也是出現“貞觀之治”的重要因素。④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是社會繁榮的基礎。
概念:唐太宗貞觀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社會安定,經濟恢復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增強,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稱“貞觀之治”。
2.唐太宗的主要政績,教材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進行了闡述。教師需要進一步指出,這些措施構成了“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與隋末暴政形成鮮明對比。其內容有:
(1)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虛懷納諫。皇帝充分發揮臣僚作用,減少了政策的失誤。其根本目的在于實現唐朝的長治久安。②革新政治。唐初部分沿用隋制,但又有改革,沿用的部分隋制是因為那些制度不僅適應隋朝,在隋朝發揮了一定作用,而且在唐朝也能適應,有利于鞏固封建統治。鑒于隋亡,制度又有所革新。關于革新、完善制度,將在“隋唐制度的革新”一節里講,這里不必重復。
(2)經濟方面:①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隋煬帝無休止地征發徭役,迫使農民起義,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訓。封建統治者立國的基礎在農業,此項措施可以看做是“貞觀之治”局面出現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②戒奢從簡。這與上面的措施互為表里,一方面發展農業生產,另一方面大力提倡節儉,“貞觀之治”的出現,與這種風氣不無關系。
(3)文化方面:興科舉。以儒為師,大辦學校。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繼承又有創新。興科舉是繼承隋制,以儒為師是繼承漢制。但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都有較大的發展。大辦學校,就其規模、種類、數量和課目設置,都是前代無法比擬的。
四、武則天的統治
建議教師講清楚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武則天當皇帝的背景,二是武則天的政績,三是對武則天的全面評價。下面分別闡述:
(1)武則天當皇帝的背景:武則天登上皇帝的寶座,并非偶然。教材中提到了高宗懦弱多病。武則天協理朝政,逐步掌權。其實,她能掌權,與她所處的時代有關。當時,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武則天利用庶族官僚勢力,打擊了反對她的士族,建立起自己的統治。
(2)武則天的政績,主要有三點:首先,破格用人和發展科舉制度;第二,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這是武則天對歷史最重要的貢獻。武則天執政期間,唐朝國勢仍在持續上升,是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之治”的時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繼續貫徹執行,又為“開元盛世”做了鋪墊。
(3)對武則天的評價:武則天在歷史上被肯定,主要由于她當權半個世紀,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國力不斷上升。但她也是一個有負面影響的人物,如她任用酷吏,濫殺無辜,大肆修建寺廟,晚年奢侈腐化等,導致社會動蕩不安。這些內容教材限于篇幅未寫,教師講課時可提幾句,但不必多述。
五、開元之治
(1)“開元之治”出現的原因:①唐玄宗結束政局動蕩混亂局面,社會相對安定。②唐玄宗即位前,親歷了不少政治斗爭,有一定社會經驗,比較留心政治,即位后繼承唐太宗、武則天的業績,做到勵精圖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③重用有才干的人。④人民的辛勤勞動。
(2)唐玄宗統治前期主要政績。這些政績構成了“開元盛世”的主要內容。
對其政績,教材從五個方面進行闡述:第一,選賢任能,刷新吏治。其目的在于克服武則天以來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現象,提高官府辦事效率。第二,大力發展生產。這是“開元盛世”出現的根本。第三,限制佛教。可回憶佛教在南北朝時期有很大發展,隋唐時更為盛行,武則天大力倡佛的史實,說明倡佛給社會造成危害,勞動力減少,政府財政收入減少,人民賦稅負擔加重,限佛與大力發展生產是一致的。第四,實行募兵制。其目的是加強對邊疆與內地的控制,有利于國家的安定。第五,大興文治。除了教材內容,需要進一步闡明,唐玄宗統治前期的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為大興文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大興文治又是唐太宗政策的繼續,也是封建社會在相對穩定發展時期對文治的需要。
(3)“開元盛世”的概念,開元年間,政治穩定,經濟繼續發展,國力強盛,我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開元盛世”。
(4)如何看待“盛世”?建議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加以概括總結。
小結:唐朝建立,從唐太宗到武則天再到唐玄宗統治前期,都勵精圖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達到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況,使唐朝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作業:(略)
唐朝的開國和盛世 篇3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開元盛世”。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分析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前期的政績,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及歷史人物功過是非的能力。
2.通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封建社會“盛世”這一歷史現象,形成正確歷史概念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從唐太宗接受隋亡的教訓,善于用人和納諫,進一步調整統治政策,出現了“貞觀之治”局面。使學生認識,人民群眾與階級斗爭在歷史進程中的巨大推動作用。
2.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一位承前啟后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社會經濟繼續發展。
3.唐玄宗前期,勵精圖治,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我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對“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理解。
教學難點: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前期的政績與“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間的關
系。
教學過程
一、唐朝的開國
1.唐朝的建立
①隋末農民起義勃興之際,貴族李淵父子于晉陽起兵;
②618年,李淵稱帝,即唐高祖,國號唐,定都長安。
2.唐朝的統一
①唐高祖派兵擊敗各地的起義軍和割據勢力;
②幾年后基本統一全國。
二、貞觀之治
1.貞觀之治
①626年,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即帝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
②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強調“存百姓”的思想,勵精圖治。
③唐太宗在位時,政治較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增強,百姓
生活有所改善,史稱“貞觀之治”。
④唐太宗是我國古代的明君,也是杰出的政治家。
2.唐太宗的政績
⑴政治方面:
①知人善任,虛懷納諫。貞觀一朝,人才濟濟。
a.賢相有房玄齡、杜如晦等,
b.名將有李靖、李勣等。
c.著名的諫臣有魏征等。
②革新政治。貞觀時期,在隋制基礎上,進一步革新、完善制度和法律。
③重議門第,打擊門閥士族,提高寒門出身的功臣的地位。
⑵經濟方面:
①輕搖薄賦,勸課農桑。貞觀時,多次減免租稅,興修水利,促進生產發展。
②戒奢從簡。唐太宗力倡節儉,不準修建臺榭,禁止地方官進貢珍奇寶貨。
⑶文化方面:
①興科舉,以儒為師,大辦學校。
②唐太宗廣招各地儒士,賜給路費,令其來長安任教,儒學的興盛,前所未有。
三、武則天的統治
1.武則天稱帝
①唐高宗懦弱多病,皇后武則天協助處理朝政,逐步掌權。
②唐高宗死后,武則天于690年稱帝,改國號為周。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武則天的政績
①武則天的政績主要表現在:
a.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b.破格用人,注重發展科舉制度。
c.創立“自薦”求官的制度。許多有才能的庶人,被破格錄用。如名相狄仁杰、
姚崇等。
②武則天當權半個世紀,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國力不斷上升。
四、開元之治
1.唐玄宗前期的政績
①選賢任能,刷新吏治。
a.唐玄宗選拔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的人擔任宰相,如姚崇、宋璟、張九齡等。
b.唐玄宗采取精簡官吏,定期考核等措施。
②大力發展生產。
③限制佛教。
a.裁汰僧尼;
b.禁建新佛寺。
④實行募兵制。
⑤大興文治。
a.發展科舉;
b.設集賢院,廣聚學者。
2.開元盛世
①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較為清明,國家強盛,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史稱“開元之治”或“開元盛世”。
②這是我國歷史上繼漢武帝之后出現的第二個鼎盛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