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精選3篇)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 篇1
——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系,以及它們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導致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的諸多因素,并通過比較,認識到對外開放政策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3.比較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進程的兩個主要階段,歸納出不同時期的主要發展特點,并能夠結合具體案例分析工業化進程對城市化的巨大推動。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并嘗試評價目前的一些調整措施和發展方向。
教學重點:
1.導致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的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進程的兩個主要階段即及主要發展特點
3.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調整措施和發展方向
教學難點:
1.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進程的兩個主要階段即及主要發展特點
2.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調整措施和發展方向
教具準備:有關掛圖等、自制圖表等
教學方法:比較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三、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
改革開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呈現出兩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時間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問題 ①原有工業基礎薄弱②礦產資源貧乏 ①政策優勢不明顯(隨全國對外開放范圍的不斷擴大)②勞動力成本優勢喪失(經濟發展帶動工資提高)
優勢 ①勞動力資源豐富②政策優勢③僑鄉優勢④發達國家與地區第一輪產業結構調整時期 ①工業實力大為增強②恰逢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蓬勃發展和發達國家和地區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時期
主導產業 勞動密集型產業
如生活消費品加工工廠等 高新技術產業
如電子信息產業
特點 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慢 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快
原因 ①處于改革開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風險考慮,投資規模相對較小②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低 ①外商不再擔心風險,投資規模擴大
②高新技術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高
影響 ①帶來的就業和發展機會,吸引各方面人才和農民工,保證該區工業化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②在國內生活消費品處于緊缺時期,該區依靠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促使一些工廠迅速成長為國內同類產品的主要生產廠家。 該地區的工業化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①許多鄉村地區迅速變成城鎮,使城鎮數量猛增,呈現出城市與鄉村交錯分布的景觀②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大。兩方面綜合的結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為我國城市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
閱讀
通過此閱讀材料,使學生大致了解以下內容
東莞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
1.起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圖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
2.發展優勢:
①地理位置優越
②著名的僑鄉
3.抓住兩次機遇:
(1)在改革開放初期,東莞抓住香港地區產業向外轉移的機遇,大量引進港資,發展“三來一補”。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東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廠房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優化了投資環境,促進了農村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2)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恰逢中國臺灣產業開始大規模向祖國大陸轉移,東莞又一次抓住機遇,大量引進臺資的電腦資訊產業項目,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活動
根據圖4.24所示的我國區域城市化的幾種典型模式,比較各區域城市化推進動力的差異。
點撥:在教材所列舉的區域城市化幾種典型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出除云南德宏是因為邊貿發展而促進了城市化外,大多數地區是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而推進城市化。東北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是建國后伴隨著我國重工業基地的建設和工業體系的完善而逐步推進的,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隨著20世紀80年代后期這些老工業基地的逐步衰退,東北地區的城市化發展也遇到很多新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先后出現了區域發展的三種模式:即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溫州模式、蘇南模式。每種模式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點:
蘇南模式
“蘇南模式”誕生在我國經濟最發達、城市密集度最高的江南水鄉,其特點是:
第一,與“珠江三角洲模式”不同,“蘇南模式”是一種依靠“內向”型經濟起步,既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包括生產因素的聚集、產品市場的獲得,主要不是依靠國外,而是依靠地域內部和國內市場,其外向性是在區域內部和國內市場發展壯大的必然結果。
第二,“蘇南模式”是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推動農村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鄉鎮企業的發展是這一模式的核心和主體。
第三,“蘇南模式”中鄉鎮企業的發展,是為大中城市的工業配套和拾遺補缺起步,逐步推動這一區域的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和優化。
溫州模式
“溫州模式”與“珠江三角洲模式”和“蘇南模式”都不一樣,是一個自下而上由農民自發推動的、以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為主體、以發展小商品起步的發展模式,其特點是:
第一,與發展鄉鎮企業起家的“蘇南模式”不同,“溫州模式”的發動者和創業者是千萬萬萬的農民,農民辦企業,經營企業,承擔風險,個體和私營經濟的發展是“溫州模式”的核心和主體。
第二,與“珠江三角洲模式”和“蘇南模式”不同,溫州既沒有毗鄰香港的地理優勢,又不在城市密集、交通發達的江南水鄉,遠在浙江南部山區丘陵地帶,交通閉塞,資源缺乏。與內地相比,惟一的優勢是沿海,但義遠離經濟中心,發展經濟的優勢不多。
第三,不貪大求洋,從日用小商品起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把小商品做大,把小企業做大做強,以小商品為主的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逐漸占領了國內國外相當大的市場份額,使溫州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這是“溫州模式”的突出特點。
東北地區城市的發展
20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東北地區煤炭、鐵礦資源的開發,鐵路和港口的建設,出現一批以重化工工業為主的城市。如沈陽(機械)、鞍山(鋼鐵)、本溪(煤、鐵)、大連(機械與化工)、齊齊哈爾(重型機械)、撫順(煤炭與化工)等。
1949年后,東北地區國家重點建設的重要工業基地,一些城市成為新興的工業城市,如長春、吉林、哈爾濱等。隨著國家工業項目的布局,東北地區又出現了一些以重工業為主的城市,如石油開發(大慶、遼河)、化工(遼陽)、建材(吉林、本溪)、森林工業(伊春、大興安嶺)等。xx年,東北地區城市化水平達到46.55%(全國為26.08%)。
云南德宏的邊境貿易
由于流量達十億元計的邊境貿易活動在近年劇烈擴張,云南的德宏景頗族傣族自治州,毗鄰緬甸,作為改革開放之前的邊疆貧困州,在1979年至1988年有了超常的發展。這十年中,該州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9.7%,而云南省僅為13.3%,全國是13.7%。以國民收入為例,全州平均增長率每年達19.6%,云南省僅為12.9%,全國平均為13.4%。國民收入增加,財政稅收亦相應有了增長。這十年內,全州年財政收入增長率為21.7%,而全國僅為8.6%。其奧秘所在,便是以83%的年增長率擴張的邊境貿易,拉動了地方經濟的迅速發展。
尤其1985年德宏州全州開放為邊境貿易區后,邊境貿易迅速發展,不僅為地方開辟了新的財源,加快了口岸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為國家和整個大西南地區開辟了一個新的產品銷售市場和可供利用的原料基地,使德宏一躍成為云南乃至大西南對外開放的前沿。
四、問題與對策
問 題 對 策
1.產業升級面臨困境
⑴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基礎(重工業和機械制造業不發達)科技實力和人才隊伍都處于劣勢。
⑵外商投資區位的選擇也由原來追求降低成本轉變為擴大市場規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區由于南嶺的阻隔,國內的腹地范圍較小,支撐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升級的動力正在減弱。 1.產業結構調整
⑴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發展石 化、鋼鐵、汽車、造船等原材料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圖4.26),以此推動地區的產業升級。
2.城市建設相對落后
①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嚴重滯后
②城市規模結構不合理,城市之間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競爭力下降。
③對外來人口管理跟不上,引發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問題,“城中村”的現象普遍。 2.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區各城市在積極努力,加強相互分工與合作,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目前該地區的各城市功能不清,結構趨同。另外該地區各城市與港、澳的功能和結構也逐步趨同,使得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動力逐步減弱。)
3.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珠江三角洲地區能源、交通、工礦企業的迅速發展,導致“三廢”排放量大,但是處理量小,環境污染問題日益顯露出來。主要表現在:(1)大氣污染日益加劇,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成為全國酸雨中心之一;(2)水污染嚴重,“水質性”缺水問題突出;(3)噪聲擾民,城市生存環境質量下降;(4)耕地銳減,土壤肥力下降;(5)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日趨嚴重。 3.加強規劃與管理
⑴該地區各城市制定了發展規劃,加強了交通、通信、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污染的治理。
⑵對于外來人口加強管理,①要求企業依法辦理招工備案手續,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對私招濫雇的企業加大查處力度;②出臺一系列的相關政策,保障外來員工的合法權益。
思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地區的國際直接投資和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全國的比重有何變化?試分析其原因。
點撥:圖4.25直觀的反映了長三角地區對珠三角地區的沖擊。左圖“國際直接投資占全國的比重”可以看出: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所吸納的國際直接投資總和占到全國的一半以上;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長江三角洲國際直接投資持續增長,并逐漸超過珠三角。
從右圖“進出口貿易占全國的比重”可看出,珠三角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特征很明顯,但正在緩慢的發生轉變;而長三角地區的外貿依存度在xx年內迅速增長。
由此可見,珠三角地區城市化過程,是伴隨著該地特殊的經濟發展相對自發地快速推進,缺乏宏觀而理性的規劃。
閱讀
通過此閱讀材料,使學生大致了解以下內容
深圳作為珠江三角洲地區迅速城市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到目前為止,對其未來發展道路的構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聯合和依托臨近區域、聯合優勢資源,擴大發展空間;如何明確功能 ,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
活動
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的協調發展
1.讀圖4.28,如果按人口規模>500萬人、100萬~500萬人、50萬~100萬人、20萬~50萬人和<20萬人將城市分為五級的話,分析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的等級規模結構是否合理,這對其城市的協調發展有何影響?
點撥: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的等級模式結構比較合理。不同等級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夠實現各級城市之間的合理分工,發揮城市群的整體優勢。
2.結合圖4.23,比較長江三角洲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等級規模結構的差異。
點撥: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的等級是以上海為中心,以南京、杭州為二級
城市中心,兼顧輻射、擴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以廣州和深圳作為
區域中心。長江三角洲是單核模型,而珠三角是雙核模式(其實我國大部分省都是,例如山東的濟南和青島,福建的福州和廈門等。)
3.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與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對外擴散而不斷發展的。各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上海,這對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的協調發展有何影響?
點撥:可以從兩方面綜合考慮:一是上海所擁有的強大的經濟實力,盛譽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長始終保持二位數增長的良好發展勢頭,可為長三角周邊地區的聯動帶來眾多的經濟實惠和創造巨大的發展商機;二是上海作為長三角乃至全國的經濟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發展具有輻射、擴散、示范和帶動的核心作用與服務作用,從而形成以上海為技術龍頭,帶動周圍其他地區的經濟共同發展。
4.一般來說,中心城市的擴散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近域擴散,即向中心城市的周圍地區擴散;另一種是等級擴散,即一級城市向二級城市擴散,二級城市再向三級城市擴散,依此類推。在長江三角洲地區,上海屬一級城市,南京市和杭州市屬二級城市,但是,二級城市與其他各級城市在接受上海的擴散方面處于同等地位,尤其是南京市因距上海市較遠,其鄰近的城市主要與上海市進行聯系,因而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難發揮。你認為南京市應該怎么辦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點撥: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蘇,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要要解決自身的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提高對外開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經濟帶動郊區縣的發展,打破“二元經濟“格局。其次要經濟開展長江三角洲的區域市場整合。
5.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是我國三大城市群,目前,三大城市群有結構趨同的趨勢。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應如何確立分工地位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點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其實無論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優勢所在,要根據各城市的特點,發揮自己的區位優勢,關鍵是突出長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經濟。
板書設計
三、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時間
問題
優勢
主導產業
特點
原因
影響
四、問題與對策
1.問題
(1)產業升級面臨困境⑵城市建設相對落后⑶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2.對策
(1)產業結構調整⑵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⑶加強規劃與管理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 篇2
4.2
——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系,以及它們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導致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的諸多因素,并通過比較,認識到對外開放政策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3.比較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進程的兩個主要階段,歸納出不同時期的主要發展特點,并能夠結合具體案例分析工業化進程對城市化的巨大推動。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并嘗試評價目前的一些調整措施和發展方向。
教學重點:
1.導致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的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進程的兩個主要階段即及主要發展特點
3.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調整措施和發展方向
教學難點:
1.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進程的兩個主要階段即及主要發展特點
2.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調整措施和發展方向
教具準備:有關掛圖等、自制圖表等
教學方法:比較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城市化與工業化
1.城市化、工業化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
2.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互之間的關系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是兩股相互促進的力量,區域工業化必然帶來城市化,城市化反過來又會促進工業化。
3.一般發展中國家如何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
通過優惠政策,鼓勵少數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推進工業化與城市化,以帶動相鄰區域以至全國其他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區)就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得益于優惠政策而迅速推進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地區之一。
二、對外開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僅次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密集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
1.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
發達國家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業結構調整:
(1)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2)在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影響:發達國家的勞動力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要在世界其他地區尋找新的出路,為珠江三角洲地區迅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提供了契機。
2.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
改革開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區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于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3.良好的區位條件
珠江三角洲地區位于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
影響:使本區得以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參與廣泛的國際分工。
閱讀
通過此閱讀材料,使學生大致了解以下內容
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是中國目前歷史最長、級別最高、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各舉辦一屆。
4.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著名的僑鄉。改革開放以后,廣大華僑和港澳臺同胞利用他們在海外的各方面關系,通過投資、引商、引資,推動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
活動
1.國際經濟環境、對外開放政策、區位、僑鄉是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城市化的有利條件。完成下表,對上述四個條件進行類比分析。
點撥:20世紀80年代前后都有的條件是區位、僑鄉、與全國其他地區共同擁有的條件是國際經濟環境。
2.根據上表的結果,你認為珠江三角洲地區20世紀80年代以后工業化、城市化較快的關鍵條件是什么?
點撥:由問題1的分析我們得知,珠江三角洲在20世紀80年代后才具備、全國其他地區很長時間內不擁有的條件只有一項:對外開放政策,這是本地區工業化、城市化發展較快的關鍵性因素。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
——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一、城市化與工業化
二、對外開放的前沿
1.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2.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
3.良好的區位條件4.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 篇3
【知識目標】1.通過分析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問題與對策,了解區域工業化的城市化的推動力和發展規律。2.了解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3.分析導致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的諸多因素,并通過比較,認識到對外開放政策是其中的關鍵因素。4.比較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進程的兩個主要階段,歸納出不同時期的主要發展特點,并能夠結合具體案例分析工業化進程對城市化的巨大推動。5.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并嘗試評價目前的一些調整措施和發展方向。【能力目標】結合本案例掌握分析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方法。【教學重點】把握通過不同歷史時期珠江三角洲不同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理解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因素。【教學難點】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進程呈現的發展階段、特點及對城市化的影響。【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講授法【教具安排】多媒體【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一、工業化與城市化1.導入回憶城市化的概念與標志。2.了解工業化:所謂工業化即是指機器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發展并達到占統治地位的過程,即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以農業占統治地位向工業占統治地位的轉變,它使一個國家由傳統的農業國變為現代化工業國。3.城市化與工業化之間的關系如何?兩者是相互促進的關系。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差異。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較低或剛剛起步的發展中國家,往往通過優惠政策,鼓勵少數有條件的區域先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類似我國先富帶后富政策)。二、案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化與工業化(學生自學完成)1.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圖:4.17)①由哪三條河流沖積而成?(東江 北江 西江)②位于我國哪個方位?(南部沿海)③由哪幾個地級市組成?(廣州、中山、肈慶、江門、珠海、東莞、惠州、佛山、深圳,現還包括香港、澳門。)2.珠江三角洲的發展優勢開放的前沿,有著特定的國際背景、國內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條件。(1)國際背景: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如何調整?)a.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b.在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2)國內條件: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3)良好的地理區位條件:東南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4)良好的人文基礎: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三、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呈現出兩個階段(自學完成)1.1979~1990年為第一階段(1)勞動密集型產業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2)外商投資規模相對較小,工業增加值的增長也相對較慢。(圖: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早期外資工廠生產的一般模式)(3)一些工廠迅速成為國內同類產品的主要生產廠家。2.1990年以后為第二階段(1)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主導產業。(圖: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的升級)──由于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工資水平的提高,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逐漸喪失。──由于改革開放范圍的擴大,使得原有的政策優勢喪失。轉: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人口比重逐漸增大,成為我國城市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2)城市化進程加快a.一方面,許多鄉村地區變成城鎮,使城鎮數量猛增,呈現的規模迅速擴大。b.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大。四、問題與對策(分小組討論)1.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的脆弱性思考:為什么說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具有脆弱性?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是在外資推動下不斷發展的,其發展受外資的制約性很明顯,受地區產業基礎和市場腹地等條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區與長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相比,對外資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業化與城市化后勁日顯不足。──珠江三角洲由于南嶺的阻隔,國內的市場腹地范圍較小。學生通過讀地形圖來體會(教師出示課件)。2.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面臨的問題(1)產業升級面臨困難(與長江三角洲相比)a.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基礎、科技實力和人才隊伍都處于劣勢。b.外商投資區位的選擇由原來的追求降低成本轉變為擴大市場規模,許多外資企業由珠江三角洲地區遷往長江三角洲地區及國內的其他地區,支撐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升級的動力正在減弱。(2)城市建設相對落后a.城市化的迅速推進,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口和城市數量迅速增加,城市規模急劇膨脹。b.珠江三角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嚴重滯后。c.外來人口的管理跟不上,“城中村”現象比較普遍。(3)生態問題日趨嚴重a.大氣污染日益加劇、珠三角地區已成為全國的酸雨中心之一。b.水污染嚴重,“水質性”缺水問題突出。──水質性缺水:即水質受到污染,以致水不能使用,或使水生生物死亡。c.噪聲擾民,城市生存環境質量下降。d.耕地銳減,土地肥力下降。e.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3.采取的對策(1)產業結構調整思考:如何來促進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升級?(2)構建大珠三角洲城市群思考:形成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遍地開花,分散發展”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實施大珠三角經濟圈(區),包括以香港、廣州和深圳為中心,輻射周邊地區,形成可以與境內外區域經濟相競爭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它將擁有中國20%以上的gdp總量,和占有60%左右的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和出口量,成為名副其實的具有世界重量級的“成長大三角”。(3)加強規劃與管理a.各城市都制定了發展規劃,同時加強了交通、通信、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污染的治理。b.加強對外來人口的管理。(一方面,要求企業依法辦理招工備案,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另一方面,出臺一系列的相關政策,保障外來員工的合法權益。)五、總結工業化和城市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珠江三角洲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背景,工業化和城市化在改革開放以后在外資的推動下,得以迅速發展。也正由于外資的作用,使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呈現了一定的脆弱性。六、補充:泛珠三角的發展泛珠三角包括:泛珠三角區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九個省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①區域合作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區域合作有利于建立統一開放的大市場。②有利于發揮區域內各自的比較優勢,實現資源整合,建立共生共贏的經濟體系。③區域合作是落實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④“泛珠三角”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并且在不同體制框架下實現的區域組合,區域內互補性很強,加強合作將給區域內各個地區和城市都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七、課堂練習1.珠三角地區,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需要著重發展的產業部門有( )a.石化 b.紡織 c.玩具 d.服裝2.下列不是珠三角面臨的生態問題是( )a.酸雨嚴重 b.水污染嚴重
c.耕地銳減 d.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3.下列不是珠三角地區工業化、城市化的有利條件的是( )a.國際經濟環境 b.對外開放政策
c.僑鄉 d.重化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