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通用2篇)
8.4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結合實例,理解我國面臨的生存和發展壓力。
(2)結合實例,了解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3)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探討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應采取的措施和途徑。
2.能力目標
(1)學生會根據中國的國情分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2)從分析、評價北京留民營村的生態農業措施,去分析自己家鄉的農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途徑和方法。
3.德育目標
(1)通過對國情的分析,喚起學生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2)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
[任務分析]
1.起點能力
(1) 知識準備:學生已初步掌握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原則,理解了可持續發展必須從觀念走向實踐的原理。也具備有關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的基礎知識。
(2) 技能準備:有一定的讀圖、分析、歸納能力。
2.學習類型
本課是程序性知識學習課。
3.新知識與原有知識聯系
前面三節對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充分介紹,結合我國環境問題的表現與分布,結合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明確可持續發展是歷史的必然。具體到我們這樣一個經濟不發達、人口眾多的國情現實,本節的教學內容屬地理規則(地理規律)。教學中采取例──規法。
4.重點、難點
我國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的巨大壓力,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生態農業
5.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
[教學過程]
[投影]:案例1:中國觸目驚心的環境問題。
1.在個別年份,貴陽只要下雨,幾乎就是酸雨(ph=3,甚至2)比醋酸還酸。
2.中國有1/7的陸地國土被沙漠覆蓋,1/3陸地國土受到風沙的危害,平均每天有500公頃土地被沙漠吞噬,20多座有文字可查的歷史名城如樓蘭等都淹沒在沙漠之下。
3.原生存于我國的招鼻羚羊、野馬、犀牛、野牛等動物已經絕跡,華南虎、亞洲象、雙峰駝、黑冠長臂猿也身逢絕境,瀕臨滅絕。華南虎只剩30~40只,可餐桌上還有穿山甲、娃娃魚等二類保護動物。
4.黃河從1972年經常斷流,1997年從2月7日開始,到年底共斷流13次,累計斷流226天,造成勝利油田因少產原油損失30多億元。
5.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占陸地國土面積1/3,每年流失的土壤高達50億噸,相當于每年損失1厘米厚的土壤,而自然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4xx年。
6.鐵路兩旁的快餐盒、塑料帶似白色飄帶。
7.在極端年份,北京市的居民每天呼吸的空氣(大多時候),即使不吸煙,也相當于每天吸一包煙。世界50個選定城市大氣環境質量評比,北京、廣州、上海、沈陽、西安曾經“榜上有名”。最差的10個中有5個是中國城市。
8.廣州的交警和交通干道的兩側居民和小學生血液中含鉛量超正常值,處于鉛中毒狀態。
……
[提問]看完資料,同學們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板書]一、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讀圖]8.17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提問]解釋三段“引文”。
[總結]“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森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荀子在多年前提出了森林保護主張,然而這一可貴的生態意識并未能發展成為民族生態倫理的主導,反而“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法國哲學家夏托·布萊恩發出了這樣的感嘆:“野蠻時代是森林,文明時代卻成了沙漠”。
[過渡]中國為什么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板書]1.人口壓力阻發展
[投影]案例2:驚人的人口等式:
中國人口=前蘇聯+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羅馬尼亞+越南+澳大利亞+荷蘭+葡萄牙+比利時+瑞士+瑞典(31個國家總人口)
[提問]以上等式反映什么問題?
[歸納]中國人口數量太大,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巨大壓力是我國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根源。人口負擔成為中國發展的重大障礙。
[過渡]人口如此,資源狀況如何?
[板書]2.資源短缺令人憂
[投影]案例3:我國資源狀況:
1.水資源:人均占有淡水資源2330立方米,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6000多萬農民和500萬牲畜缺少足夠的清潔飲用水。寧夏西海固有個鄉叫喊叫水鄉。蚌埠、淮南就在淮河邊,在缺水、污染嚴重時礦泉水、飲料脫銷,真是應了漫畫“缺水怎么辦”,“喝礦泉水、飲料”。
2.耕地:全國1/3的省、自治區人均耕地不足0.067公頃。
3.能源:供需結構矛盾大,資源短缺,浪費嚴重,效率不高。
4.生物:森林質量不高,草原過度放牧。
從我國的資源總量來看,淡水供應:不應超過4.5億人;能源:不應超過11.5億人;土地資源不應超過10億人;生態負荷在7~10億人。不論從哪一項看,都已超負荷。
[過渡]人口和資源的問題對環境產生了什么影響?
[板書]3.環境危機日益嚴重
[投影]案例4:我國的環境問題:
1.水體污染加劇。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大江大河受污染,“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不洗馬桶蓋。”就是真實寫照。地下水超采,海侵現象嚴重。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噪聲污染:39個城市平均噪聲72.6分貝。
3.水土流失、荒漠化嚴重。沙塵暴、浮塵、揚沙天氣出現頻率增加。
4.生物多樣性減少:1970年秋天,袁隆平在三亞鹿回頭發現雄性不育水稻,1975年~1983年,24億畝水稻增產2400億公斤。30年過去了,當年的專家故地重游,再也找不到野生稻了。
[總結]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仍在發展,并向農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為特征的生態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
[過渡]4.可持續發展──歷史的必然
中國21世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點:2030年實現人口數量自然增長率為零;2040年資源、能源消費速率零增長;2050年實現中國生態環境退化率零增長。
[板書]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模式──生態農業
[講解]生態農業:是一種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密切結合的現代農業模式。它既不同于那種系統目標單一、生產技術落后、投入少產出低的自然經濟型傳統農業;也不同于那種通過投入大量化肥、農藥和動力,不顧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而一味追求高產出、高經濟效益的商品化現代常規農業。生態農業要求,發展農業應主要依靠農業生態系統中的可再生資源,充分利用生態系統內物質與能量的循環與轉換、各生物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共生等規律,并通過在一定限度內合理利用化肥、農藥,投入機械、勞動力以及改良生物品種、合理灌溉等,促進系統的不斷開放,從而建立一個綜合發展、多級轉化、良性循環的高效農業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我國目前改善生態環境,保證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生態農業是可持續農業的典范。
可持續農業:強調作物輪作,以減少雜草和病蟲害,減少由農業化學品使用而引起的水土資源污染的危害性,推廣對自然、生產、消費者無害的病蟲害控制戰略和方法,增加機械和生物的雜草控制及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動物糞便和綠肥的施用,以增加土壤的營養物質和有機質,選用高效低毒和低殘留的農藥等等。
[讀圖]案例5:讀8.20,分析北京留民營村的生態農業措施
[板書]1.調整產業結構
[提問]北京留民營村是如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
[板書]2.開展綜合利用
[提問]這種綜合利用的效益何在?
[板書]3.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提問]從北京留民營村能源利用方式和類型看,這種做法的良好效果何在?
[提問]評價北京留民營村的生態農業模式。
[總結]這是按照生態系統內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一種物質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系統。其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如廢棄物)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使各種廢棄物得到再次、多次和循環利用。資源利用率高,又防止了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留民營村發展了生態戶式的種、養、沼三結合模式和生態村的種、養、沼、加四結合模式。
[板書設計]略
[達標測試]
一、選擇題
1.實現我國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關鍵是( )
a.節約資源 b.保護森林 c.計劃生育 d.提高勞動者素質
2.以下的一些觀點和做法,符合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是( )
a.退耕還林 b.竭澤而漁 c.砍伐森林 d.殺雞取卵
3.中國面臨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主要有( )
a.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極高,造成龐大的人口壓力
b.我國資源種類多、總量大、類型齊全,但相對短缺
c.自然環境面臨著極大的危機
d.糧食總量大,人均不足,需大量進口
4.有關生態農業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生態農業是我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過程中形成的有中國特色的持續發展農業模式
b.生態農業就是指在農業生產中不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物品而進行無污染生產
c.生態農業主要是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并開展綜合利用
d.生態農業生產中的能源主要是依靠發達的輸電網絡使用干凈、方便的電能,以凈化環境
5.人類對待環境的正確態度是( )
a.停止或減輕人類的發展,使環境恢復原始面貌
b.最大限度地擴大自然保護區范圍
c.由于自然資源的生產潛力可以不斷擴大和提高,人類可以無限制地從環境中獲取能量和物質
d.正確協調人類自然發展、生產力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二、判斷:
1.可持續發展思想來源于環境保護。
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壓力仍然十分巨大。
3.公眾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也是環境管理者。我們應自覺接受環境教育,積極參與環保活動,購買有環境標志的商品。
4.為了加強綜合國力,必須大力提高經濟增長速度。
5.要實現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堅定不移地實施計劃生育,提高人口素質。
6.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及行動方案。
7.汽車進入家庭是我國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成果。
8.協調人地關系的綜合課題是國土開發整治和規劃。
三、綜合題
黃土高原由于植被遭破壞,出現下圖所示過程,分析后完成下列要求:
(1)選擇下列適當項目的字母填入圖中空格內(每項只選用一次)
a.土壤肥力下降 b.洪水災害增多 c.水土流失加劇
(2)為了增加黃土高原地區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從可持續發展模式出發,治理黃土高原的關鍵是抓好_______________,主要生物措施是___________,工程措施有____________。
8.4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篇2
【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2.了解留民營村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案例。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掌握閱讀材料、獲取信息、思考總結等方法;
2.正確認識我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學會分析存在的問題。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樹立資源觀、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重點】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教學難點】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的分析與理解。
【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計算機。
【教學過程設計】
承轉導入新課。上節課學習了可持續發展的有關知識,我們知道,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正確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間相互關系,是人類求得生存與發展的惟一途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勢在必行,哪中國又如何來貫徹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如何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學生讀圖8.17。
提問:圖8.17三段古文蘊含了哪些可持續發展思想?
學生思考回答:我國古代思想家早已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能從發展經濟和富國強兵的目的出發,將尊重生態規律、保護自然資源作為治國安邦之道。
提問:我國為什么要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目前我國面臨的生存和發展壓力有哪些?
多媒體投影:大氣污染圖片、水污染圖片、固體廢棄物污染圖片、噪聲污染鏈接圖片、水土流失(鏈接圖片)、荒漠化圖片、森林和草地資源減少圖片、海洋污染圖片、礦山環境惡化圖片以及圖8.18。
學生閱讀教材。
學生討論并回答: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每年凈增人口多。
1.龐大的人口壓力;
2.資源短缺令人擔憂;
3.深刻的環境危機。
教師啟發:通過上述材料和圖片有何啟示?
學生思考。
學生讀圖8.19,并閱讀教材。
學生簡述:《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的主要內容。
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這是全球第一部國家級的《21世紀議程》。
教師引導,承轉過渡:通過上述材料和圖片,啟發我們:反思國內外的歷史經驗教訓,我國只能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生態農業
學生閱讀教材。
多媒體投影圖圖8.20和8.21
教師提問:留民營村在建設生態農業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請提出留民營村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向。
學生討論回答:
措施: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形成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種植、養殖、加工多種經營的生產結構。開展綜合利用,既促進生產發展,獲得經濟效益,又降低污染,獲得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方向:他們今后將向無污染的綠色食品與農業觀光、生態旅游方向發展。
課堂練習。
1.分析下表中我國北方某糧食產區1970年和1980年有關資料統計情況,解答相應問題。
耕地面
積(萬
公頃)
森林草
地覆蓋
率(%)
氣溫年較差 (℃)
年降水量(毫米)
河流含
沙量
(%)
糧食總
產量(萬
千克)
人口
(萬)
1970
4
18
33
430
1.5
9600
30
1980
4.4
10
38
370
4.5
9900
35
(1)該地區1970~1980年內土地利用構成明顯的變化是:耕地增長了約_____________%,同時_____________等土地面積明顯減少。
(2)該地區植被、氣候、水文等自然環境的變化主要表現為:_____________。
(3)在這l0年中,該地區每公頃平均產糧的變化及其原因:_____________。人均產糧的變化及其原因:_____________。
(4)堅持可持續發展,改善該地區環境狀況急需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
答案:(1)10;森林草地。(2)森林草地覆蓋率降低,氣溫年較差增大,年降水量減少,河流含沙量增多,水土流失嚴重。(3)每公頃平均產糧減少,主要是環境惡化、水土流失等造成;人均產糧減少,主要是人口增長快于糧食總產量增長的結果。(4)加強植樹種草等綠化工作,制止水土流失,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2.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1)a地區的環境問題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人為原因是_____________。
(2)b地區的環境問題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人為原因是_____________,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
(3)c地區的環境問題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治理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
(4)d地區的環境問題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防治措施是_____________。
答案:(1)土地荒漠化;氣候干旱,土層疏松,風蝕作用強烈;人口增長過快,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使植被破壞嚴重。
(2)土地荒漠化;過度墾殖和放牧,植被破壞嚴重;營造三北防護林系,退耕還牧,退耕還林,增加植被覆蓋率。
(3)水土流失;從人為原因看,毀林開荒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以及露天開礦使植被破壞嚴重,從自然原因看,黃土土質疏松,夏季暴雨集中,水蝕作用強烈;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牧,采取工程、生物和農業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措施。
(4)酸雨;有色冶煉技術發達,大量排放s02等酸性氣體;減少人為硫氧化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
板書設計
一、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龐大的人口壓力
2.資源短缺令人擔憂
3.深刻的環境危機
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生態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