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通用12篇)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這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后,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設計方案
〖導入 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 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 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 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 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 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 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 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 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 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 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 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教學〗
1. 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 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 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 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 以“四立”劃分
歐美 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教學〗
1. 讀圖:《五帶的劃分》
2. 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 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律的基礎。
4. 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的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不一樣?
【活動步驟】
理解極晝和極夜的產生的原因
理解產生極晝和極夜有何規律
地球公轉的規律(尤其是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線速度變化規律,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時間的相應變化)
描繪發生極晝時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
查找與以上資料相關的媒體資料(圖片,錄像等)
制作多媒體演示材料
制作能說明本主題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選擇這樣兩種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極晝和極夜相關的知識制作成板報
(2)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參考資料】
緯度
66º34′
70º
80º
90º
北極地區極晝日數
南極地區極夜日數
1
65
134
186
北極地區極夜日數
南極地區極晝日數
1
60
127
179
北極地區的極晝日數多于南極地區的極晝日數,或說北極地區的極夜日數少于南極地區的極夜日數。我們知道,北極地區極晝時是夏半年,這時地球在公轉軌道的遠日點一方,公轉速度較慢,所以極晝的天數也多一些。北極地區極夜時是冬半年,這時地球在公轉軌道的近日點一方,公轉速度較快,所以極夜的天數也少一些。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這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后,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方案
〖導入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 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 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 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 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 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 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 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 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 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 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 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教學〗
1. 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 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 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 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 以“四立”劃分
歐美 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教學〗
1. 讀圖:《五帶的劃分》
2. 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 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律的基礎。
4. 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的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不一樣?
【活動步驟】
理解極晝和極夜的產生的原因
理解產生極晝和極夜有何規律
地球公轉的規律(尤其是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線速度變化規律,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時間的相應變化)
描繪發生極晝時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
查找與以上資料相關的媒體資料(圖片,錄像等)
制作多媒體演示材料
制作能說明本主題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選擇這樣兩種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極晝和極夜相關的知識制作成板報
(2)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參考資料】
緯度
66º34′
70º
80º
90º
北極地區極晝日數
南極地區極夜日數
1
65
134
186
北極地區極夜日數
南極地區極晝日數
1
60
127
179
北極地區的極晝日數多于南極地區的極晝日數,或說北極地區的極夜日數少于南極地區的極夜日數。我們知道,北極地區極晝時是夏半年,這時地球在公轉軌道的遠日點一方,公轉速度較慢,所以極晝的天數也多一些。北極地區極夜時是冬半年,這時地球在公轉軌道的近日點一方,公轉速度較快,所以極夜的天數也少一些。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這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后,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設計方案
〖導入 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 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 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 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 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 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 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 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 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 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 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 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教學〗
1. 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 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 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 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 以“四立”劃分
歐美 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教學〗
1. 讀圖:《五帶的劃分》
2. 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 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律的基礎。
4. 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的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不一樣?
【活動步驟】
理解極晝和極夜的產生的原因
理解產生極晝和極夜有何規律
地球公轉的規律(尤其是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線速度變化規律,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時間的相應變化)
描繪發生極晝時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
查找與以上資料相關的媒體資料(圖片,錄像等)
制作多媒體演示材料
制作能說明本主題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選擇這樣兩種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極晝和極夜相關的知識制作成板報
(2)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參考資料】
緯度
66º34′
70º
80º
90º
北極地區極晝日數
南極地區極夜日數
1
65
134
186
北極地區極夜日數
南極地區極晝日數
1
60
127
179
北極地區的極晝日數多于南極地區的極晝日數,或說北極地區的極夜日數少于南極地區的極夜日數。我們知道,北極地區極晝時是夏半年,這時地球在公轉軌道的遠日點一方,公轉速度較慢,所以極晝的天數也多一些。北極地區極夜時是冬半年,這時地球在公轉軌道的近日點一方,公轉速度較快,所以極夜的天數也少一些。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晝夜的產生,理解晝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時與地球自轉的必然聯系,了解地方時與區時的區別
3、記住地球自轉對沿地表做水平運動物體方向偏移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地方時的教學建議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講清地方時的概念和地方時的早晚,并強調經度上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為講時區和區時的知識做好鋪墊。然后,由地方時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麻煩,引出時區劃分和區時計算的教學。
關于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教學建議
教材中,這部分內容是一個難點。在教學中,可以從現象入手,運用課本《長江三角洲的發育》圖,講明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對于作南北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可以從高低緯度間線速度不同加以解釋;而對于作東西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較為復雜,應予以回避,待學生到物理課中去解決,重點放在地轉偏向力作用規律的運用上。
關于晝夜交替的教學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地球儀講解,從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引出晝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線等概念,并且要求學生在赤道投影和極投影地圖上學會如何辨別晨線和昏線。接下來要說明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陽高度的變化情況。隨著地球自轉,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周期為24小時,也就是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最后,聯系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是太陽日制約著人類的起居作息,二是晝夜交替的周期時間不長,使地球表面溫度變化不致過分劇烈,保證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示例
〖導入新課〗
1. 提問方式:說出地球的自轉方向和周期。
2. 演示方式:學生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并說明地球自轉的方向和周期。
〖晝夜交替的教學〗
1. 演示: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
2. 講解:晝半球和夜半球、晨線和昏線、太陽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內太陽高度的變化。強調:①晨昏圈平面與太陽光線保持垂直的關系;②晨昏圈上太陽高度為0度;③正午太陽高度是一天中太陽高度最大值;④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個太陽日;⑤地球上晝夜交替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 板書:晨昏線(圈):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
太陽高度(角):太陽光線對某點地平面的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黃昏為0度)
晝夜交替周期:24小時
〖地方時的教學〗
1. 板圖:在北極投影上每隔45°劃一條經線,并劃出由一側照射的太陽平行光線,由學生說出各條經線的時間。
2. 講解:在經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時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所以在同緯度地區,東邊總比西邊先看到日出,時刻來得要早些。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一個小時,也就是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鐘。經度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這將給交通和通信帶來很大的麻煩。1884年,國際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準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方法。按經度每隔15°劃分為一個時區,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一小時。實際上,世界各國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在區時的基礎上,還采用一些特別的計時方法,如半區時等。
3. 板圖:世界時區劃分圖
4. 練習:已知某時區的區時,計算另一個時區的區時。
5. 板書:地方時: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
時區:經度間隔15°的區域
區時:本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
〖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教學〗
1. 讀圖:《長江三角洲的發育》
2. 講解:由于海潮的頂托作用,長江入海口處形成眾多的沙洲,將長江口水道分為南、北兩支。長期以來,人們發現北支水道不斷淤塞,沙洲逐漸與長江北岸相連,而南支水道則出現向南的側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斷的淤積,發育成廣闊的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轉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轉,地球表面的物體在沿水平方向運動時,其運動方向會發生一定的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無明顯偏向。越向高緯,受地轉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顯。這種現象在氣流和水流的水平運動中表現得最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現氣流和水流的旋渦。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自行設計模型展示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活動步驟】
一、理解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二、觀看本期的媒體素材中關于地轉偏向力的視頻片斷,注意弄清楚這樣幾個問題:
(1)當攝像機在轉盤外面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是直線,說明水平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其運行方向的慣性,以外空為參照物,小球實際上沒有改變方向)。
(2)當攝像機在轉盤上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轉盤順時針轉動時,以轉盤上的物體——小孩為參照,則看到小球沿著其本來的方向向左偏轉了,正好與南半球作水平運動的物體相似)。
(3)當轉盤中的小孩水平拋球時,小球的方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轉盤上的物體為參照,小球運動方向也發生同樣的偏轉)。
(4)當水平運動物體的速度發生改變時,偏轉有何新變化?
三、除了本錄像看到這種模型,還可以設計怎樣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請學生自己動腦筋。地轉偏向力對地球上的什么現象有重要影響?
【成果展示】
可以通過自制的實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體課件來展示地轉偏向力是怎樣產生的。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晝夜的產生,理解晝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時與地球自轉的必然聯系,了解地方時與區時的區別
3、記住地球自轉對沿地表做水平運動物體方向偏移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地方時的教學建議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講清地方時的概念和地方時的早晚,并強調經度上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為講時區和區時的知識做好鋪墊。然后,由地方時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麻煩,引出時區劃分和區時計算的教學。
關于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教學建議
教材中,這部分內容是一個難點。在教學中,可以從現象入手,運用課本《長江三角洲的發育》圖,講明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對于作南北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可以從高低緯度間線速度不同加以解釋;而對于作東西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較為復雜,應予以回避,待學生到物理課中去解決,重點放在地轉偏向力作用規律的運用上。
關于晝夜交替的教學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地球儀講解,從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引出晝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線等概念,并且要求學生在赤道投影和極投影地圖上學會如何辨別晨線和昏線。接下來要說明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陽高度的變化情況。隨著地球自轉,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周期為24小時,也就是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最后,聯系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是太陽日制約著人類的起居作息,二是晝夜交替的周期時間不長,使地球表面溫度變化不致過分劇烈,保證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示例
〖導入新課〗
1. 提問方式:說出地球的自轉方向和周期。
2. 演示方式:學生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并說明地球自轉的方向和周期。
〖晝夜交替的教學〗
1. 演示: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
2. 講解:晝半球和夜半球、晨線和昏線、太陽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內太陽高度的變化。強調:①晨昏圈平面與太陽光線保持垂直的關系;②晨昏圈上太陽高度為0度;③正午太陽高度是一天中太陽高度最大值;④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個太陽日;⑤地球上晝夜交替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 板書:晨昏線(圈):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
太陽高度(角):太陽光線對某點地平面的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黃昏為0度)
晝夜交替周期:24小時
〖地方時的教學〗
1. 板圖:在北極投影上每隔45°劃一條經線,并劃出由一側照射的太陽平行光線,由學生說出各條經線的時間。
2. 講解:在經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時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所以在同緯度地區,東邊總比西邊先看到日出,時刻來得要早些。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一個小時,也就是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鐘。經度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這將給交通和通信帶來很大的麻煩。1884年,國際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準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方法。按經度每隔15°劃分為一個時區,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一小時。實際上,世界各國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在區時的基礎上,還采用一些特別的計時方法,如半區時等。
3. 板圖:世界時區劃分圖
4. 練習:已知某時區的區時,計算另一個時區的區時。
5. 板書:地方時: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
時區:經度間隔15°的區域
區時:本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
〖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教學〗
1. 讀圖:《長江三角洲的發育》
2. 講解:由于海潮的頂托作用,長江入海口處形成眾多的沙洲,將長江口水道分為南、北兩支。長期以來,人們發現北支水道不斷淤塞,沙洲逐漸與長江北岸相連,而南支水道則出現向南的側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斷的淤積,發育成廣闊的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轉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轉,地球表面的物體在沿水平方向運動時,其運動方向會發生一定的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無明顯偏向。越向高緯,受地轉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顯。這種現象在氣流和水流的水平運動中表現得最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現氣流和水流的旋渦。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自行設計模型展示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活動步驟】
一、理解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二、觀看本期的媒體素材中關于地轉偏向力的視頻片斷,注意弄清楚這樣幾個問題:
(1)當攝像機在轉盤外面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是直線,說明水平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其運行方向的慣性,以外空為參照物,小球實際上沒有改變方向)。
(2)當攝像機在轉盤上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轉盤順時針轉動時,以轉盤上的物體——小孩為參照,則看到小球沿著其本來的方向向左偏轉了,正好與南半球作水平運動的物體相似)。
(3)當轉盤中的小孩水平拋球時,小球的方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轉盤上的物體為參照,小球運動方向也發生同樣的偏轉)。
(4)當水平運動物體的速度發生改變時,偏轉有何新變化?
三、除了本錄像看到這種模型,還可以設計怎樣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請學生自己動腦筋。地轉偏向力對地球上的什么現象有重要影響?
【成果展示】
可以通過自制的實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體課件來展示地轉偏向力是怎樣產生的。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晝夜的產生,理解晝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時與地球自轉的必然聯系,了解地方時與區時的區別
3、記住地球自轉對沿地表做水平運動物體方向偏移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地方時的教學建議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講清地方時的概念和地方時的早晚,并強調經度上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為講時區和區時的知識做好鋪墊。然后,由地方時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麻煩,引出時區劃分和區時計算的教學。
關于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教學建議
教材中,這部分內容是一個難點。在教學中,可以從現象入手,運用課本《長江三角洲的發育》圖,講明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對于作南北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可以從高低緯度間線速度不同加以解釋;而對于作東西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較為復雜,應予以回避,待學生到物理課中去解決,重點放在地轉偏向力作用規律的運用上。
關于晝夜交替的教學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地球儀講解,從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引出晝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線等概念,并且要求學生在赤道投影和極投影地圖上學會如何辨別晨線和昏線。接下來要說明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陽高度的變化情況。隨著地球自轉,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周期為24小時,也就是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最后,聯系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是太陽日制約著人類的起居作息,二是晝夜交替的周期時間不長,使地球表面溫度變化不致過分劇烈,保證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
〖導入 新課〗
1. 提問方式:說出地球的自轉方向和周期。
2. 演示方式:學生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并說明地球自轉的方向和周期。
〖晝夜交替的教學〗
1. 演示: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
2. 講解:晝半球和夜半球、晨線和昏線、太陽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內太陽高度的變化。強調:①晨昏圈平面與太陽光線保持垂直的關系;②晨昏圈上太陽高度為0度;③正午太陽高度是一天中太陽高度最大值;④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個太陽日;⑤地球上晝夜交替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 板書:晨昏線(圈):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
太陽高度(角):太陽光線對某點地平面的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黃昏為0度)
晝夜交替周期:24小時
〖地方時的教學〗
1. 板圖:在北極投影上每隔45°劃一條經線,并劃出由一側照射的太陽平行光線,由學生說出各條經線的時間。
2. 講解:在經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時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所以在同緯度地區,東邊總比西邊先看到日出,時刻來得要早些。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一個小時,也就是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鐘。經度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這將給交通和通信帶來很大的麻煩。1884年,國際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準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方法。按經度每隔15°劃分為一個時區,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一小時。實際上,世界各國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在區時的基礎上,還采用一些特別的計時方法,如半區時等。
3. 板圖:世界時區劃分圖
4. 練習:已知某時區的區時,計算另一個時區的區時。
5. 板書:地方時: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
時區:經度間隔15°的區域
區時:本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
〖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教學〗
1. 讀圖:《長江三角洲的發育》
2. 講解:由于海潮的頂托作用,長江入海口處形成眾多的沙洲,將長江口水道分為南、北兩支。長期以來,人們發現北支水道不斷淤塞,沙洲逐漸與長江北岸相連,而南支水道則出現向南的側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斷的淤積,發育成廣闊的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轉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轉,地球表面的物體在沿水平方向運動時,其運動方向會發生一定的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無明顯偏向。越向高緯,受地轉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顯。這種現象在氣流和水流的水平運動中表現得最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現氣流和水流的旋渦。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自行設計模型展示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活動步驟】
一、理解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二、觀看本期的媒體素材中關于地轉偏向力的視頻片斷,注意弄清楚這樣幾個問題:
(1)當攝像機在轉盤外面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是直線,說明水平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其運行方向的慣性,以外空為參照物,小球實際上沒有改變方向)。
(2)當攝像機在轉盤上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轉盤順時針轉動時,以轉盤上的物體——小孩為參照,則看到小球沿著其本來的方向向左偏轉了,正好與南半球作水平運動的物體相似)。
(3)當轉盤中的小孩水平拋球時,小球的方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轉盤上的物體為參照,小球運動方向也發生同樣的偏轉)。
(4)當水平運動物體的速度發生改變時,偏轉有何新變化?
三、除了本錄像看到這種模型,還可以設計怎樣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請學生自己動腦筋。地轉偏向力對地球上的什么現象有重要影響?
【成果展示】
可以通過自制的實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體課件來展示地轉偏向力是怎樣產生的。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晝夜的產生,理解晝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時與地球自轉的必然聯系,了解地方時與區時的區別
3、記住地球自轉對沿地表做水平運動物體方向偏移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地方時的教學建議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講清地方時的概念和地方時的早晚,并強調經度上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為講時區和區時的知識做好鋪墊。然后,由地方時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麻煩,引出時區劃分和區時計算的教學。
關于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教學建議
教材中,這部分內容是一個難點。在教學中,可以從現象入手,運用課本《長江三角洲的發育》圖,講明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對于作南北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可以從高低緯度間線速度不同加以解釋;而對于作東西向水平運動的物體,其偏移原因較為復雜,應予以回避,待學生到物理課中去解決,重點放在地轉偏向力作用規律的運用上。
關于晝夜交替的教學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地球儀講解,從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引出晝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線等概念,并且要求學生在赤道投影和極投影地圖上學會如何辨別晨線和昏線。接下來要說明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陽高度的變化情況。隨著地球自轉,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周期為24小時,也就是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最后,聯系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是太陽日制約著人類的起居作息,二是晝夜交替的周期時間不長,使地球表面溫度變化不致過分劇烈,保證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
〖導入 新課〗
1. 提問方式:說出地球的自轉方向和周期。
2. 演示方式:學生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并說明地球自轉的方向和周期。
〖晝夜交替的教學〗
1. 演示: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
2. 講解:晝半球和夜半球、晨線和昏線、太陽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內太陽高度的變化。強調:①晨昏圈平面與太陽光線保持垂直的關系;②晨昏圈上太陽高度為0度;③正午太陽高度是一天中太陽高度最大值;④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個太陽日;⑤地球上晝夜交替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 板書:晨昏線(圈):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
太陽高度(角):太陽光線對某點地平面的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黃昏為0度)
晝夜交替周期:24小時
〖地方時的教學〗
1. 板圖:在北極投影上每隔45°劃一條經線,并劃出由一側照射的太陽平行光線,由學生說出各條經線的時間。
2. 講解:在經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時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所以在同緯度地區,東邊總比西邊先看到日出,時刻來得要早些。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一個小時,也就是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鐘。經度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這將給交通和通信帶來很大的麻煩。1884年,國際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準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方法。按經度每隔15°劃分為一個時區,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一小時。實際上,世界各國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在區時的基礎上,還采用一些特別的計時方法,如半區時等。
3. 板圖:世界時區劃分圖
4. 練習:已知某時區的區時,計算另一個時區的區時。
5. 板書:地方時: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
時區:經度間隔15°的區域
區時:本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
〖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教學〗
1. 讀圖:《長江三角洲的發育》
2. 講解:由于海潮的頂托作用,長江入海口處形成眾多的沙洲,將長江口水道分為南、北兩支。長期以來,人們發現北支水道不斷淤塞,沙洲逐漸與長江北岸相連,而南支水道則出現向南的側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斷的淤積,發育成廣闊的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轉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轉,地球表面的物體在沿水平方向運動時,其運動方向會發生一定的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無明顯偏向。越向高緯,受地轉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顯。這種現象在氣流和水流的水平運動中表現得最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現氣流和水流的旋渦。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自行設計模型展示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活動步驟】
一、理解地轉偏向力的產生原因
二、觀看本期的媒體素材中關于地轉偏向力的視頻片斷,注意弄清楚這樣幾個問題:
(1)當攝像機在轉盤外面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是直線,說明水平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其運行方向的慣性,以外空為參照物,小球實際上沒有改變方向)。
(2)當攝像機在轉盤上時,小球的運動線路是怎樣的?(轉盤順時針轉動時,以轉盤上的物體——小孩為參照,則看到小球沿著其本來的方向向左偏轉了,正好與南半球作水平運動的物體相似)。
(3)當轉盤中的小孩水平拋球時,小球的方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轉盤上的物體為參照,小球運動方向也發生同樣的偏轉)。
(4)當水平運動物體的速度發生改變時,偏轉有何新變化?
三、除了本錄像看到這種模型,還可以設計怎樣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請學生自己動腦筋。地轉偏向力對地球上的什么現象有重要影響?
【成果展示】
可以通過自制的實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體課件來展示地轉偏向力是怎樣產生的。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這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后,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方案
〖導入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 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 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 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 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 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 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 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 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 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 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 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教學〗
1. 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 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 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 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 以“四立”劃分
歐美 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教學〗
1. 讀圖:《五帶的劃分》
2. 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 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律的基礎。
4. 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的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不一樣?
【活動步驟】
理解極晝和極夜的產生的原因
理解產生極晝和極夜有何規律
地球公轉的規律(尤其是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線速度變化規律,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時間的相應變化)
描繪發生極晝時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
查找與以上資料相關的媒體資料(圖片,錄像等)
制作多媒體演示材料
制作能說明本主題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選擇這樣兩種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極晝和極夜相關的知識制作成板報
(2)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參考資料】
緯度
66º34′
70º
80º
90º
北極地區極晝日數
南極地區極夜日數
1
65
134
186
北極地區極夜日數
南極地區極晝日數
1
60
127
179
北極地區的極晝日數多于南極地區的極晝日數,或說北極地區的極夜日數少于南極地區的極夜日數。我們知道,北極地區極晝時是夏半年,這時地球在公轉軌道的遠日點一方,公轉速度較慢,所以極晝的天數也多一些。北極地區極夜時是冬半年,這時地球在公轉軌道的近日點一方,公轉速度較快,所以極夜的天數也少一些。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9
1.6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內容緊承第四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和第五課并列的內容。地球自轉為主要原因產生的地理效應在第五課已有了了較為詳細的講述,而地球兩種運動相結合、并以公轉為主產生的地理效應難理解,需要有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這一準備知識,所以,本節課安排在第五課之后。
本課的核心內容是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帶的形成、分布及其影響。這部分內容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由此可見本節課的重要地位。
課文中有關四季和五帶的內容不是直接給出的,而是利用前有知識,通過分析其成因得出的,所以本課有兩條線索,可以分為兩部分內容。
本課是按照以下兩條線索組織內容的。
第四課已經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這種回歸運動造成太陽直射點有兩種變化。一是時間變化,二是緯度變化。這兩種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這兩種變化又影響到一個地點接受太陽輻射能量的大小。
從時間變化這一線索來看,教材內容把地點(或緯度)作為定量,而把太陽輻射隨時間(或季節)的變化看作是變量。這樣,同一地點不同的時間(或季節),就會有不同的太陽輻射量,據此,地球上的同緯度地帶就可以分出四季。這就是本課的第一部分內容。
本課的第二部分內容是五帶的形成和劃分。這部分內容從地點(或緯度)變化這一線索著眼,把時間(或季節),不同的地點就會有不同的太陽輻射量,據此,地球上不同緯度地區就可以分成五個溫度帶。
所以說,本節課的內容體現了“變化”兩個字,教學中也要始終貫穿“變化”這兩個字。
教學設計思路
1.教學設計總體思想
徹底改變“先生講,學生聽”的傳統陳舊的教學模式,運用啟發式。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自學為主線的“三為主”教學原則,達到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科學有機的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不立刻下判斷,鼓勵學生多看、多聽、多嘗試,去探索和操作;教師專心傾聽學生的敘述,接納學生反應,與學生一起討論,共同評價。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能始終處于興奮狀態,利于知識的內化和學習效果的強化。
2.本課的教學目標
(1)智育目標
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及緯度變化;了解四季的劃分;了解五帶的劃分、分布;理解這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綜合作用的結果;理解四季和五帶的形成;了解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理解五帶的影響。
(2)能力目標
能根據《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分析全球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分析同緯度地區不同季節和不同緯度地區相同季節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能準確畫出《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側視圖),并能舉一反三,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極視圖。
(3)德育目標
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的,是發展變化的。
(4)重點、難點
重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難點:分析、繪制《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理解黃赤交角的變化導致五帶的變化。
3.教學方法
(1)教學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點撥學生,創造條件,創設情境,體現學生的發展,體現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2)精心設計《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利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窨想象能力的形成,加強知識的內化。
(3)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練習。練習中注意體現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從練習中發現規律,使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得到加強和提高。
(4)學習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教師不獨占整個教學活動時間,同時盡力為學生提供自由、安全、和諧的情境與氣氛。教師主動參丐學生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并且要鼓勵學生之間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5)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不同角度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做到事半功倍。
(6)德育目標的實現建立在智育目標與能力目標實現的基礎上,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滲透性地受到德育教育。
4.教學手段
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自制多媒體動畫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同學們,在第四節課我們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的有關內容,請大家看圖(投影《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圖》),完成下列要求:
1.從冬至日到次年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表如何運動?
2.地表何處獲得太陽輻射能量多?
(學生通過回憶思考,在教師的悉心啟發下,可以得出正確答案)
[教師導學]由圖可知,在太陽直射點上,地表單位面積獲得太陽的輻射能量最多。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因地因時而變化,這種變化可以通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來體現。晝夜長短反映了日照時間的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反映了太陽輻射的強弱。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定性地表達某時某地太陽輻射量的多少。
那么,在地球不停地自轉和公轉,特別是在地球公轉的前提下,地球上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什么樣的變化,又產生了什么樣的地理效應呢?我們本節課來學習有關內容。
(板書:1.6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講述正文]
[課件播放]請同學們觀看動畫《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此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以21頁圖1.26為基礎,以課本上“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等文字為畫外音,引導學生視聽結合學習課本知識)
[自學解疑]請同學們閱讀21頁圖1.26《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圖》,回答課本上提出的四個問題。
(學生回答時,要注意做到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在學生回答有錯誤時,不要責備批評,要做到正確評價,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評價學生,共同進步)
(問題的答案: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歸納小結)
[講解導學]剛才三幅圖中的P處,B圖的晝最長,A圖的晝最短,C圖的晝夜等長;
三圖的P處,B圖的正午太陽高度最大,A圖的正午太陽高度最小,C圖的正午太陽高度介于A圖和B圖之間。
由圖可以分析得出,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緯度地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變化而變化,使得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規律,這樣,就形成了四季。
(板書: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 四季)
[引導自學]關于四季,我國和歐美國家的劃分有同也有異,請同學們閱讀22頁有關內容,
回答下列問題:(投影問題)
1.我國與歐美國家傳統的四季劃分有何相同之處?有何不同之處?
2.我國丐歐美國家四季的起點各是哪個節氣?哪種劃分的季節早?早多長時間?
3.我國傳統四季和歐美國家傳統四季相比較,哪種劃分與各地實際氣候完全對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這三個問題難度不大,可以作為自學提示,但自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指導,要有評價)
劃分 中國
(板書: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 四季 歐美)
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
[諺語導學]山西省南部農村有這樣一句諺語:“立夏小滿,麥收晉南”,這說明季節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二十四節氣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而且對黃河流域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具有指示和預告作用。
請大家自學有關內容。
劃分 中國
(板書: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 四季 歐美)
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 重要意義
[問題導學]同學們,請大家完成21頁“活動”第一題。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投影練習答案)
[分析講解]由剛才的練習可以得出,同一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使得太陽輻射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具有了緯度分異的規律,這樣,地球表面就形成了五帶。
(板書: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 五帶)
[讀圖自學]在初中地理課本上,已經學過了五帶的有關內容,請同學們自學23頁“五帶的劃分”,完成下表。
(填表過程中點撥學生,體現學法指導)
[歸納總結]通過填表練習和自學,我們對五帶的劃分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同時,也了解到五帶的劃分雖然比較簡單,但它是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異的基礎,意義重大。
(板書: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 劃分
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 五帶 意義)
[發展思維]從表中可以看出,五帶的劃分取決于黃赤交角的大小,如果黃赤交角變小,五帶的范圍會有什么變化?如果黃赤交角變大呢?
(利用圖1.23《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黃赤交角變小時,熱帶變小,寒帶變小,溫帶增大;反之,黃赤交角變大時,熱帶變大,寒帶變大,溫帶變小)
[布置作業]
1.讀下圖回答有關問題(箭頭表示太陽回歸運動的軌跡)。
(1)寫出太陽直射下列各點時的時間。
A B C D
(2)北半球晝長夜短的時間是:
(3)全球晝夜等長的時間是:
(4)南極點太陽高度最小的時間是 ,此刻,北極點的正午太陽高度是
(5)黨的生日這一天,地球位于公轉軌道的 點附近。
2.請同學們閱讀23頁的“二十四節氣”,去生活中調查了解二十四節氣的指示和預告作用。
3.當黃赤交角減小為 時,五帶的范圍如何變化?當黃赤交角增大為 呢?
一、晝夜長短
二、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
指導教師點評 (山西省長治市教委教研室 高級教師 王富家)
本節課教學注意從原理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四季和五帶的形成和分布,線索清晰,結構完整,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學中,能科學地設計課程內容,使之達到結構合理優化,同時,又能創造性地設計課程內容與學生的活動,克服傳統課程中的枯燥乏味的說教。整節課體現了對學生自學能力與想像能力的培養。課堂上,注重營造民主氛圍,給學生的行為、思想以較大的自由度,變傳統的演繹式教學法為現代的歸納式為主、演繹式為輔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如能更緊密地和當地實際結合,效果將會更好。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10
1.6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富陽市新登中學 劉亞茹
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從而了解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2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3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教學難點 :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教學工具: 地球儀 投影片 地圖冊
教學方法:分析法、討論式、畫圖演示法
教學過程 :
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轉產生的,有晝夜交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從中我們明確了一天中晝夜是交替變化的,晝夜交替周期是一個太陽日——24小時,那么每天的晝與夜的長短是否一樣呢?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板 書:1、6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一、晝夜長短的變化
投影片:太陽光直射赤道示意圖(1)
講 解:任何緯線圈被晨昏線都分為兩部分:晝弧和夜弧。晝弧越長,白晝越長,夜弧越長,黑夜越長。看圖(1),此時節氣為二分日,(畫晨昏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各地晝弧夜弧等長,說明晝夜相等,各為12小時。
投影片: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示意圖(2)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示意圖(3)
提 問:1、這兩幅圖中,太陽直射在哪個緯度?此時是什么節氣?南北半球哪個緯度的晝長最長,哪個緯度最短,晝長的緯度分布有什么規律?
2、夏半年和冬半年晝夜變化關系,這種變化與緯度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1)二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全球各地晝夜等長。
(2)太陽直射的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另一半球相反。
(3)赤道處終年晝夜等長。(晨昏線始終把赤道分成相等的兩部分)
(4)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
(5)相同緯度,各地晝夜長短狀況相同。
鞏固練習 :(略)
過 渡: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使各地日照時間不同,即晝夜長短不同,同時各地太陽輻射的強弱不同,我們用正午太陽高度來表示。
板 書: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講 解:正午太陽高度就是一天內最大的太陽高度角。比如說太陽光直射的地區,各地一天內最大的太陽高度角都能達到90度,即正午太陽高度為90度;
提 問:請大家看書21頁,并結合地圖冊,思考:
1、 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分布有什么規律?
2、 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的分布有什么規律?
學生回答:(略)
講 解:隨緯度變化:由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
故: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二分日,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
隨季節變化:任一地點,一年中離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最近時,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反之,達最小值。
故: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夏至日時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時達最小值。
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冬至日時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時達最小值。
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一年中,太陽直射時,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離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最遠時,達最小值。
過 渡: 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緯度地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隨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變化的規律,形成了五帶。
板 書: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提 問:1、季節是怎樣劃分的?
2、五帶的劃分是以什么為依據,又是怎樣劃分的?
學生回答:(略)
講 解:1、四季的劃分
(1)根據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劃分的四季
(2)北溫帶許多國家的月份劃分
2、五帶的劃分
(1)根據地球上各地獲得的太陽輻射年總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劃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五個熱量帶。
投影片:五帶的劃分示意圖
講 解:(1)明確五帶的極晝極夜現象、陽光直射狀況以及季節變化
(2)分析如果黃赤交角變大或變小,五帶的范圍會有什么變化
小 結:本節我們學習了主要由于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大家重點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明確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布置作業 :(試卷)
板書設計 : 1、6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一、晝夜長短的變化
二至日時,全球晝夜長短變化最大,極圈內全部出現極晝或極夜現象;
二分日,全球晝夜長短變化最小;赤道上無晝夜長短變化,終年晝夜平分。
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隨緯度的分布
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二分日,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
2、隨季節的分布
任一地點,一年中離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最近時,正午太陽高度達最大值;反之,達最小值。
二、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1、四季的劃分
(1)根據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劃分的四季
(2)北溫帶許多國家的月份劃分
2、五帶的劃分
(1)根據地球上各地獲得的太陽輻射年總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劃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五個熱量帶。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11
1.5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地球運動所帶來的地理意義
2.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
3.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晝夜交替、地方時
教學難點 地方時
教 具 地球儀
教學方法 講述法、畫圖演示法
課 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由于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地球上產生很多自然現象,也就是我們將要學習的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板 書 1.5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講 述 假設地球在宇宙中與太陽位置相對靜止,既不繞日公轉,也不自轉,地球會不會有晝夜現象?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地球是既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所以仍然會有晝夜現象。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轉,才使得地球上晝夜交替。
板 書 一.晝夜交替
演 示 手電筒照射地球儀
板 書 1.晨昏線(圈)
講 述 向著太陽的半球是白天,為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半球是黑夜,為夜半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叫做晨昏線,它是一個大圓,始終把地球分成相等的兩份。
板 書 2.太陽高度
講 述 太陽高度是太陽高度角的簡稱,表示太陽光線對當地地面的傾角。
演 示 地球儀演示太陽高度角
講 述 晝半球各地太陽高度總是大于0;夜半球各地太陽高度總是小于0;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等于0。晝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周期為24小時,叫做1太陽日,太陽日制約著人類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
過 渡 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在同緯度地區,相對位置偏東的地點先看到日出,這樣時刻就有了早遲之分。
板 書 二.地方時
板 圖 時區的劃分
講 述 隨地球自轉,一天中太陽東升西落,太陽經過某地天空的最高點時為地方時12點,因此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
板 圖 時區的劃分
講 述 相鄰15度經線內所用的統一時間是區時(本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區時經度每隔15度差一小時,地方時經度每隔一度差4分鐘。
舉 例 1).一直東經135度地方時為5月5日8:00 ,求東經73度此時的地方時。
2).已知東八區為8月8日10:00 ,求西三區此時時間。
板 書 三.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講 述 由于地球自轉,地球表面的物體在沿水平方向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發生一定偏移。我們把促使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產生偏移的力稱為地轉偏向力。
板 書 1.地轉偏向力
演 示 從地球儀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轉的地球儀上滴一滴紅墨水,我們觀察紅墨水的運動軌跡。
板 書 2.偏移規律
講 述 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轉。
舉 例 1).水在進入下水道時時旋轉而下。
2).長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斷被沖刷,沉積的石礫、泥沙不斷與北岸相連,形成長江三角洲,長江河道不斷向南彎曲。
板書設計 1. 5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一. 晝夜交替
1. 晨昏線(圈)
2. 太陽高度
二. 地方時
三. 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1. 地轉偏向力
2. 偏移規律
作 業 一架飛機在7月6日8:00從北京飛往紐約,行程10小時,求到紐約后的時間。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篇12
一.說教材分析
1. 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與1.4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1.5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是并列的內容。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律的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又因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引起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季節)發生變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時間(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五帶。因此1.6課又是1.4課、1.5課內容的繼續。它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黃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義和太陽直射點南北回歸運動的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的思想意識。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的基本概念。
B.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
(2)能力目標:
A.能根據太陽直射圖分析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情況。
(3)德育目標: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變化的。
確立以上教學目標的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是地理學重要基本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四季、五帶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變化的結果。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的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又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 設疑導學法
2. 圖例導析法
3. 歸納推導法
有些提問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設疑是圖例導析過程中學生加深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必要補充。
圖例導析是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最直觀手段。為學生構建直觀空間想象的平臺。因為課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分布圖,很多學生看不出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動態變化規律的關系。因此我在圖例導析過程中比教材多了兩幅圖,如后圖所示。
三.說學法
1.閱讀法。
2.圖畫法。
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
學生與教師一起畫,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以后的復習深化。
四.說教學程序
1.說導入:通過前兩節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地球公轉產生了二分二至自轉與公轉疊加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來回移動。太陽直射點來回移動又會產生怎樣的天文現象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采用復習導入和反問法導入,一方面復習前兩節知識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于本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用反問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說新課教學:
我在黑板中間春分太陽直射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1.26C圖,從C圖上來掌握判斷P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過程如下:
要求學生在圖上畫出P點所在的緯線,標出晨昏線,標上字母A、K、B。得出P點所在的晝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點晝夜等長。如黑板所示。從而使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為加深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還可提問,如何判斷一個地方的晝夜長短?
學生地理基礎薄弱,教師必須在黑板上邊畫邊講,幫助學生掌握判斷晝夜長短的方法。
為使學生掌握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季節變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畫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陽直射與晝夜長短變化圖,如后圖所示。只要比較不同日期的-晝弧長短即可看出晝長變化,掌握了這三個日期的晝長變化規律,后面日期的晝長變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問基本可以掌握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季節變化規律:(1)從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2)從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3)晝夜長短與緯度有何關系?
(4)北半球晝長大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晝長小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是什么節氣?此時是南半球的什么季節?
(7)何時全球晝夜平分?哪個地方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過程中,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
在講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時,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H=90-緯度間隔(太陽直射點與所求地之間的緯度距離),要求學生把五幅圖上的P地所在的緯線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距離用紅筆畫出來,叫一學生到黑板上去畫,從板圖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節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同一季節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其間配合下面提問就可幫助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 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其他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怎樣變化?
(2)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小?這是P地的什么季節?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夏至日是整個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的時候,這句話對嗎?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小值?
同樣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整個過程直觀而有邏輯,緊緊圍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規律。
后面的四季、五帶的形成與劃分比較簡單,學生可以閱讀教材即可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還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
(1) 四季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 五帶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增大為25,五帶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3、說課堂練習
本節課的課堂練習基本上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完成,新課結束時,看時間還可以按學生情況增加幾個提問。
4說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把地球自轉與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復述一遍 。這樣既可把前面1.4課與1.5課所學的的知識納入新學的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