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說課稿: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材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高中階段自然地理部分學習的總結,同時要為人文地理的學習打下基礎,以及為正確處理人地關系并正確指導人類活動的合理性打下基礎。
本節的關鍵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誰也離不開誰,而且誰也會影響誰。各要素之間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相互影響達到統一的狀態。
案例是本節教學的重要手段。因為本節是抽象的理論,教師要以具體的案例讓學生有形象具體的感知;而學生要學會分析案例來掌握本節知識和鍛煉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實踐能力等。
重難點分析:
●重點: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關系、牽一發而動全身)
●難點:地理要素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整體性功能
自然地理環境的生產功能、平衡功能;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表述問題的能力。
課標分析:
●知識和技能:
1.以生物為例,說明生物與其他地理要素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認識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2.了解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新功能;
3.以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東北地區的森林砍伐為例,說明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過程與方法:
1.閱讀案例一,緊扣植物的光合作用,繪制生物循環示意圖,說明生物與其他地理要素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及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2.閱讀案例二,緊扣黃土高原的土壤侵蝕,剖析生物、土壤、地貌、水文、氣候等要素間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閱讀案例三,緊扣森林破壞,剖析植被變化對土壤、地貌、水文、氣候的影響,說明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培養正確的人地思想。
●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樹立事物普遍聯系的思想;
2.樹立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促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學情分析:學生已學習水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對地理環境要素有初步的認識,對物質遷移和能量的交換有一定的了解,已具備基本的地理閱讀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但學生還缺乏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案例來幫助學生對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認識,還需要補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識,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啟發式講授
學習方法:學生原有的地理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地理方法簡單;但學生思維活躍,有強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案導學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能力、團隊精神,增強學習效果;體會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復雜性,將學習目標內化到行動上。
教學流程
課標要求 分解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自然環境的構成要素 播放視頻或景觀“熱帶雨林”
提問:觀察其中有哪些要素?
觀看視頻,思考問題。明確自然環境的構成要素 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組成
補充生物循環知識(光合作用、分解作用、有機物、無機物) 為學習新知做鋪墊
生物循環促使自然界物質、能量交換 指導活動(可帶一盆栽植物)、閱讀、讀圖分析p90—91活動(5-2)、案例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