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發揮的探索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仍是目前學校教育的主陣地,盡管存在著缺陷和不足,但也只是需要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策略和環境的改進和改良。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作為學校教育主體的課堂教學如何適應這種變化呢?當代最新教育思想認為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只不過在確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和主導作用的同時,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是因為一切教學影響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才能為其接受,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政治教學中應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育教學實效?我在講授《稅收及其基本特征》一課時就圍繞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以自學為主要方式,進行了積極探索。
一、變講授知識過程為發現知識過程
1、學生課前設計預習提綱,提出相關問題進行自學思考
學生在設計預習提綱時,我提醒學生要首先閱讀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點內容,設計相關問題,找出自學過程中的知識疑、難點。在課堂上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討論,講述稅收的起源、來歷,由學生歸納出,在國家產生的同時,也就出現了保證國家實現其職能的稅收。此處可結合“賦稅是喂養政府的娘奶”引導學生回答,在此基礎上重點理解稅收的含義及其體現的特征。關于稅收的起源只要求學生簡單了解即可。
2、教師設疑啟問,學生深入思維
由于本課教學是以學生自學為主,我就根據有關稅收的特征,設疑激思,“稅收是否根據個人意愿征收?”、“稅收是否需要國家定期返還?”、“稅收是否可根據企業個人的經營狀況而決定征收的數額?”、“所謂賦稅,就是國家不付任何報酬而向居民取得的東西?”、“在經濟生活中,稅收罰款、沒收財產都形成財政收入,但就特征而言,稅收與后者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由此讓學生思考、討論,從而歸納出稅收的強制性、固定性、無償性的特征及特征這間的相互聯系,達到理解知識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認識發展和科學發現的規律,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二、變教師舉例過程為學生收集材料和自主學習過程
“觀點加材料”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兩大基本要素。傳統教學中,材料通常由教師提供或教材提供,學生只是接受材料,并用材料印證某種觀點。這節課改變了傳統做法,指導學生在課前,通過各種媒體查詢有關目前偷稅、騙稅、抗稅的行為的一些典型案例,有條件或有能力上網的同學盡量鼓勵他們多利用網絡來查閱,下載資料,給學生相關網站如:,從中分析這些違法行為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此外,我啟發學生用對比法進行思考、歸納、以及這些違法行為應受到哪些法律的制裁。目前我國有哪些相關的法律條文和相關的稅收政策?學生把自己了解和網上查詢的有關案例進行交流。如在廈門、湛江等地的特大走私案,劉曉慶偷稅案等敏感話題、典型案例,讓學生討論分析這些案例的特點,引導學生思考“納稅人偷、欠稅、騙稅、抗稅要受到法律制裁,這與稅收的特征有什么關系?”啟發學生明確稅收的“三性”統一于稅法,集中體現稅收的權威性,突出本課的難點,這種--和教學方法,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時代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活生生的事實在思想上、心靈上受到強烈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