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通用15篇)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1
一、導入:香港回歸是什么時候?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會怎樣報道這一事件?(生答略)
今天,我們學的這篇報道既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么莊嚴,也沒有寫歡慶回歸人們是多么激動,而是選取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正是因為選材獨特、意蘊深遠,本篇報道在眾多關于香港回歸的報道中脫穎而出,入選《通訊名作100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文章藝術魅力。
二、教師范讀。
三、回顧關于新聞的文體知識:新聞六要素(5個“w”和1個“h”)、新聞的結構、新聞的特點。
四、研究課文結構
1、 找出本篇報道的導語部分和主體部分。
2、 概括主體部分寫到的事件。
4時30分 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
4時40分 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6時15分 舉行象征英國管制的告別儀式
7時45分 港島的第二次降旗儀式
子夜時分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 “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3、 研討問題:
1) 在對這些儀式的敘述中,作者還插入了哪些內容的介紹?這些內容有什么作用?
2) 作者在敘述中語言顯得沉著平靜,沒有直接的議論和抒情,但從這些我們又仿佛聽到內心的激動和心跳,這是為什么呢?請找出這些隱藏作者感情的語句。
3) 第5段寫到“不列顛尼亞”號和紫荊花的細節有什么意義嗎?
4) 第8段和第11段的數字為什么要寫得這么詳細?有什么作用?
5) 最后一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質疑
六、小結本文主題:
本篇題為《別了,“不列顛尼亞”》,從客觀的角度敘述了英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離去的過程,表明象征著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3. 題目解說
“別了,‘不列顛尼亞’”表面的意思是告別了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實際的意思是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中。
結構分析:
這篇特寫性消息按導語和主體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的游輪離開香港。
第二部分(2至結束段)集中描寫英國撤離香港那天的四個場景及有關背景資料。
結構圖表如下:
寫法分析:
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征意義。這篇文章語言莊重,卻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義,非常耐人尋味。如在寫到英方在告別儀式上降下英國國旗時說:“一百五十六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占領了港島,在這里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平實的語言,鮮明的對比,飽含了對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結束后的欣喜之情。
難點分析:
特寫性消息的特點:
課文是一篇特寫。特寫性消息,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于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采寫制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體。特寫性消息側重于“再現”,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在本文中,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作者集中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那一天的幾個具有典型性的場景,把生動的現場氣氛傳達給讀者。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2
文章記敘了香港回歸的盛事。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一等獎。在眾多香港回歸的報道中脫穎而出,被選入語文教材。學習本文,有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聞舊知的復習和新知的掌握。二是注意新聞匯聚一般消息類文章所有的特點于一身,并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時,滲透愛國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根據本文的特點,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的知識。
2. 品味文章的語言。
3. 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4. 了解史實,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加民族自豪感
學生對新聞并不陌生,但是他們缺乏獨立閱讀新聞的能力,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把握文章重要信息,體會本篇新聞的突出特點(描寫現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回顧,使作品厚重感增加)
教學難點:自主閱讀過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將現實場景和背景材料有機融合的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 “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我將采用提問和對話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配以多媒體圖片,滲透愛國情感教育。
由于香港回歸是97年的事件,當時雖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五年。高一學生對此體會并不深刻。因此,授課前,我會安排學生通過多渠道搜集這方面的資料,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讓學生在重溫當時回歸畫面的同時,根據教師指導,獨立閱讀課文、主動發現問題,并通過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
作為新聞單元的第一篇,首先帶領學生回顧新聞知識,明確這篇新聞的結構。由于作者按時間順序,在抓取重要現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所以重點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現實場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體會文章中的深含的思想感情。
據以上分析,我將教學過程設定為以下環節:
(一)、情景導入 激發興趣 在《東方之珠》歌曲中,展示香港繁榮的圖片。讓學生帶著興趣一起走進新課。
(二)、復習舊知 掌握新知 先提問文體知識,由于初中學習過新聞。所以在這里簡單復習新聞定義,而《別了,不列顛尼亞》是一篇特寫,所以重點介紹新聞特寫。
(三)、獨立閱讀 掌握字詞 學生獨立朗讀課文,學生讀過后,教師提出需要掌握的字詞
(四)、整體感知 理清結構
1、在排除字詞干擾和獨立閱讀基礎上,學生找出本篇新聞的結構
2.由于結構中,重點是主體部分,我設置兩個問題:
(1)主體部分按照什么順序展開的描寫的?(2)這部分寫了幾個重要場景?
目的是讓學生明確行文思路。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容易明確:主體按時間順序描寫,共抓取了四個重要場景。
在理清文章結構的基礎上,我將引導學生對文中重點情景描寫進行分析,找出文章的現實場景和背景材料,學會抓文章的有用信息,學習作者融合二者的方式。以此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
根據文章內容與特點,我設計了歸納式板書,以幫助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更好得把握課文。具體的板書設計我將在授課過程中為大家呈現。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
2. 學習本文用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3. 了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
二、
課程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簡介文題與體裁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本文是一篇通訊,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也是報刊常采用的基本體裁之一,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通訊除具有新聞性之外,還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二、 學生自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 給下列生字注音
顛 矚 凝 督 荊 艦
2、解釋下列生詞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襯托。
陳跡:過去的事情。
矚目:注目。
三、 分析課文
1、 說說你如何理解標題?
①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
②以英國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征英國在香港的統治。
③“別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諷的口氣,表明這之中統治的結束。
2、將文中表示時間的句子畫出來,看看這篇通訊是從什么角度,按什么順序把“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的
時間 地點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車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點15分 距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
東面的廣場 舉行“告別儀式”,查爾斯宣讀女王贈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點45分 “威爾士親王”軍營旁 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升起
1997年零點40分 中國南海 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不列顛尼亞”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 文章按時間順序特寫了哪幾個場景?
場景一: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場景二:下午6點15分 在添馬艦 軍營東面的廣場 舉行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場景三: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中國國旗升起;
場景四:零點40分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離開香港;
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的事實時,還適當地運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并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這樣一來,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很強,且突出了英國對香港156年統治的終結。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用不再來的意味。
5、 把這篇通訊改寫成一篇新聞,你省略了哪些語言?體會一下這些語言的好處。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廣場上燈光漸暗”“‘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生動、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帶有皇家標致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將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下”……交待告別的細節,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體清楚。
“蒙蒙細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氣狀況的實寫,但兩處用筆,寫出過程,對儀式的氣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對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寫,但在這里交代,對“告別”的儀式的氛圍起了點染的作用。
6、在改寫過程中你是否發現本文時間的表述非常精確,但表述形式不一致,為什么?
7、 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征意義。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作者的苦心?
如課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現,強調英國對香港長達150多年的統治終于結束了,中華民族百手來的恥辱被洗雪,中國人民終于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行使主權,揚眉吐氣了。
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日落儀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志著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治結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
全文最后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含義。“從海上來”指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指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
新聞和通訊的主要區別是:
①新聞中的事實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訊則要求同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實生活。
②新聞敘述要簡潔、明快,篇幅短小;通訊則要有較細致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
③新聞的時效性比通訊更強。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梳理文本、讓學生領會選材、取材的要領。
2、讓學生品味、欣賞本文的精彩之處。
3、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新聞的選材、取材怎樣才能別出心載。
【教學準備】:
剪輯有關香港回歸錄像片斷。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看錄像導入新課
觀看香港回歸倒計時有關錄像片斷,引入課題。
1、所選錄像片斷,反映出人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迎接香港回歸的精彩場面
2、學生談一談自己看到香港回歸祖國一刻時的心情。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把帝國主義列強趕出了大陸,但香港仍然被割據,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們的祖國綜合國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國人民可以挺直腰桿,從英國帝國主義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來。1997年7月1 日,這天值得所有炎黃子孫高興的日子,香港回歸,這是一個令所有華夏子孫開顏的瞬間。
二、梳理篩選文本內容
篩選出文中新聞事實、歷史背景和作者評論三塊內容;
新聞事實:四個場景,梳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等要素。
本文就是由四個主要場景構成:
第一個場景: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第二個場景:晚上6點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廣場舉行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
第三個場景: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第四個場景: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歷史背景:總督府歷史變遷,英軍占領香港歷史。
作者評論:揭示儀式的意義。
三、賞析文本精彩之處:
過渡:在眾多的報道香港回歸這一重大事件的新聞中,這一篇榮獲第8屆“中國新聞獎”消息類一等獎,并成為入選高中課本的唯一一篇,這是為什么呢?
教師提示:
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文章標題
(2)、選材、取材的角度
(3)、文學手法
(4)、語言特點。
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5分鐘,后由各小組學生代表發言。
教師小結:
(1)題目:突出自豪感;“不列顛尼亞”號離開象征英國殖民統治香港終結,意蘊深遠。
(2)選材、取材:選材獨到,別具一格。英方撤離的角度,選擇英國皇家游艇“不列顛尼亞”號,突出歷史意義。對比突出意義。三降一升,對比鮮明。
通過對四個特定的場景的描述,真實地再現了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幾個特定場景中著重描述了幾次升旗與降旗。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與標志,英國米字旗的降下象征著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的結束,五星紅旗的升起則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作者鄭重地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含蓄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時的莊嚴與喜悅的心情。
(3)文學手法:
①以時間閃回的方式組織材料
第一層在寫港督府告別儀式中的第三段,加進對港督府歷史的追述:“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對其進行過大規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第二層寫廣場告別儀式時,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個英國艦長占領港島,升起英國米字旗”,“今天一個英國士兵在這里降下米字旗”。如同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感很強,而且突出了英國在香港156年統治的終結。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永不再來的意味。
②細節描寫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 “廣場上燈光漸暗”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形象、可感。細節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志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了港督府”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很清楚。這樣一個曠古未有的儀式,可描述的細節很多,但作者只從“告別”切入,將目光聚焦于“歷史的終結與開始”這一主題,所有的細節均服務于這一主題,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4)語言特點:含蓄莊重
例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提示:“從海上來”,是說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了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明著是寫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暗寫英國的殖民統治結束,點明題意。這里既沒有諷刺,也沒有痛罵,我們卻可以在看似平實的語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觀地寫出英殖民統治結束了,使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發。
四、課文小結
五、布置作業
下面這則新聞報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兩條重要信息。請概括出這兩條信息。(每條不超過25字)
【本報訊】近來,北京市民對南水北調工程的進展情況更加關注。北京市水務局負責人就此,發表談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引水起點為湖北丹江口水庫,終點為北京頃和國團城湖,總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點在房山拒馬河,經房山區,穿永定河,過豐臺,沿西四環北上至頤和園團城湖,全段輸水管道線路長74.8公里。中線工程竣工后長江水才可進京,竣工時間最后敲定為20__年。為保障在長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調工程北京段將在今年年底完工,20__年4月具備遠水條件;屆時,該段可作為應急調水通過,從河北省的崗南等4個水庫引水,每年大約可向北京供水4億立方米。這對奧運會籌備工作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特寫的特點。
2、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
1、培養速讀能力。
2、寫一篇香港回歸的感受。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激發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欣賞文學作品語言,品味文中蘊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的表達技巧,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講解、品讀、感悟、小組學習、對比閱讀。
媒體選用:多媒體展示課件。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1、課前由學生對詩歌作品的介紹。
2、復習電視解說詞的特點。(先觀看三段電視解說詞,多媒體展示)
3、導入新課,看了幾段電視解說詞,你最想說一句什么話?
二、認識特寫
談話:如果我們把剛才這些電視解說詞的畫面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出來,這樣的文體就是特寫。
媒體展示:特寫的含義
抓含義中的關鍵詞強化理解。“真實的再現”
三、小組的形式學習本文。
1、速讀全文,整體感知。用上讀書符號。
2、小組學習。
全文選取了幾個場景。
各小組選擇其中一個場景,可以選擇你喜歡或適合你組的方法進行學習。
建議使用方法:朗讀體會、角色表演、抓住重點句或關鍵句體會深刻含義。
3、討論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學習結果。
5、學生互評,提出改進意見。
四、比較閱讀
比較消息、特寫、電視解說詞的異同點。多媒體給出。
五、總結全文。
今天我們學習了特寫,說說其含義。本文選取了四個場景,詳細的寫出了香港回歸的情形。語言極富特色。
六、課堂作業。課后練習1、2、3題。
板書設計:
(特寫) 一 傍晚降旗
別了,不列顛尼亞 二 交接儀式
三 子夜告別 感悟→情感
四 零點40分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6
課型:新授課課時: 課題:<<短新聞兩篇>>-----別了,“不列顛尼亞”1課時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教具:1.香港回歸影音資料.2.課件重點:1.新聞知識的掌握 2.情感價值態度的培養授課過程:一:導入 新課:現在我們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車時,經常可以見到大幅的偉人的畫像,且不說法律上是否合乎規范,他們的確已經成了鄉村.城市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了一種文化,我們看到過:毛澤東同志的.鄧小平.……今年8月22號正好是鄧小平同志誕辰一百周年,與之有關的內容:改革開放、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香港回歸……今天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溫那段歷史.(播放香港回歸的影音資料,大約5分鐘)二.研討過程1、 大家談觀看影音資料的感受------激動,感慨. 是啊,此刻我們心潮澎湃,激情萬丈,那么,假如我們是記者,目擊了這一歷史場景,怎樣將我們的所見所聞傳遞給更多的人呢?小組討論,形成一篇新聞稿2、討論前明確:學生對“新聞”一詞自己提出問題(1)、什么是新聞?(2)新聞的特點 (3)新聞的結構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生完全可以互相幫助解決問題。3、從結構出發完成新聞稿的標題和導語 ------小組討論成稿,基本掌握新聞的知識。4、大家交流新聞稿5、對于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不僅僅是華夏兒女關心,世界各大媒體齊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傳媒,8423人登記對交接儀式進行采訪,作為中國國家通訊社的新華社不辱使命,不負眾望,高人一籌,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正是這篇《別了,“不列顛尼亞”》6、出示思考問題:(1).這則新聞為什么會獲此榮譽?(提示:可以從那些角度考慮如:它的結構中的標題等角度)(2)•我們學習新聞的意義何在?(聯系我們生活的時代特點)(3)•我們學習這則新聞的意義何在?(所得所感) 分組討論問題,7各組交流,達成共識:共識:形式好:標題好,主體好/內容好:分析新聞事實和背景資料的結合(通過分析自然的明確新聞本身的內容)共識:我們生活在這個信息時代,新聞媒體已經成了我們看世界的窗口,我們應該學會利用這個途徑,提取重要信息/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心國內外大事共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香港回歸為我們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為澳門回歸提供了好的借鑒/落后就要挨打,我們收回香港,我們國力增強了/華夏子孫盼望祖國的大統一,希望中國臺灣早日回到祖國的家門/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學子,應該把握現在的大好時光好好學習,為祖國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三、結束語: 1997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全世界都在諦聽從東方響起的莊嚴的鐘聲,它響徹寰宇,向五湖四海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雪白年恥辱,長民族志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歷史已經銘記這一刻,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也將銘記這一刻。教學反思:新課程第四單元的體裁是新聞和報告文學,我認為應該聯系現實懂得設計這個單元的目的,所以在研討過程中將知識性和情感價值態度觀的培養并重,畢竟我們應該學習認識世界的方法。在整個過程中,都貫徹新課程理念,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師生合作交流,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在無形中在各個方面能夠得到提高。另外,第一次教授新聞單元,還存在知識和能力之間的切合點的問題,在以后的教學過程 中更將努力。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2、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能力目標1、學習本文用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2、了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激發民族自信。教學重點1、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教學難點1、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2、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學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二、簡介文題與體裁本文是一篇通訊,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也是報刊常采用的基本體裁之一,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通訊除具有新聞性之外,還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三、復習新聞知識 1、什么是新聞(消息)?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群眾關心的重要事實的報道。 2、構成新聞的要素是什么? 五個“w”和一個“h”即:1、when:何時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 what:何事 5、 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點: 1〉真:消息的事實必須真實。2〉短:消息要求短。3〉快:時效性4〉活:消息要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5〉強:消息的強是指思想性和指導性要強。 4、消息的結構 1>標題(正標、副標題) 2〉導語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一般稱為導語。3〉主體 主體是導語之后,構成消息內容的主要部分。4〉背景 一般說,背景材料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它無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有時也可成為消息的主要材料。(課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結尾 消息要把事實寫得完整,邏輯嚴密,結尾需得向亮、有力,發人深思,給人啟迪。四、生字詞旗幟(qí zhì) 掩映(yǎn yìng) 矚目(zhǔ mù) 展拓(zhǎn tuò)冉冉升起(rǎn rǎn ) 凝重(níng )五、分析課文 1、 說說你如何理解標題? ①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 ②以英國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征英國在香港的統治。 ③“別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諷的口氣,表明這之中統治的結束。 2、將文中表示時間的句子畫出來,看看這篇通訊是從什么角度,按什么順序把“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的?時間 地點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車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點15分 距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 東面的廣場 舉行“告別儀式”,查爾斯宣讀女王贈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點45分 “威爾士親王”軍營旁 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來臨的 第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升起 1997年零點40分 中國南海 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不列顛尼亞”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 文章按時間順序特寫了哪幾個場景? 場景一: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場景二:下午6點15分 在添馬艦 軍營東面的廣場 舉行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場景三: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國國旗升起;場景四:零點40分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離開香港;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的事實時,還適當地運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并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這樣一來,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很強,且突出了英國對香港156年統治的終結。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用不再來的意味。 5、 把這篇通訊改寫成一篇新聞,你省略了哪些語言?體會一下這些語言的好處。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廣場上燈光漸暗”“‘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生動、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帶有皇家標致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將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下”……交待告別的細節,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體清楚。 “蒙蒙細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氣狀況的實寫,但兩處用筆,寫出過程,對儀式的氣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對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寫,但在這里交代,對“告別”的儀式的氛圍起了點染的作用。 6、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征意義。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作者的苦心? 如課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現,強調英國對香港長達150多年的統治終于結束了,中華民族百手來的恥辱被洗雪,中國人民終于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行使主權,揚眉吐氣了。 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日落儀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志著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治結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 全文最后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含義。“從海上來”指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指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 7、結構分析: 這篇特寫性消息按導語和主體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的游輪離開香港。 第二部分(2至結束段)集中描寫英國撤離香港那天的四個場景及有關背景資料。8、新聞和通訊的主要區別是: ①新聞中的事實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訊則要求同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實生活。 ②新聞敘述要簡潔、明快,篇幅短小;通訊則要有較細致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 ③新聞的時效性比通訊更強。六、結束語1997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全世界都在諦聽從東方響起的莊嚴的鐘聲,它響徹寰宇,向五湖四海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雪百年恥辱,長民族志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歷史已經銘記這一刻,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也將銘記這一刻。七、板書設計 (特寫) 一 傍晚降旗 別了,不列顛尼亞 二 交接儀式 三 子夜告別 感悟→情感 四 零點40分 教學反思新課程第四單元的體裁是新聞和報告文學,我認為應該聯系現實懂得設計這個單元的目的,所以在研討過程中將知識性和情感價值態度觀的培養并重,畢竟我們應該學習認識世界的方法。 在整個過程中,都貫徹新課程理念,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師生合作交流,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在無形中在各個方面能夠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次教授新聞單元,還存在知識和能力之間的切合點的問題,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更將努力。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8
別了,不列顛尼亞 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
1、了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
2、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展示中英交接相關照片,回顧歷史
2、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義
教學難點
1、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2、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方法
自主 合作 交流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一首歌這樣唱:“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這歌里唱的“東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嗎?(香港)(觀看圖片,由此導入新課:別了,不列顛尼亞。)
二、背景介紹
1、香港坎坷的歷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英國強占香港島,事后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戰敗后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2、鄧小平與香港回歸
1982年9月,中英關于香港地位的談判,在鄧小平和當時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之間進行。 鄧小平態度堅決地告訴撒切爾夫人:“主權的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們,中國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島、九龍,否則,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鄧小平的話,令當時有著“鐵娘子”之稱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這位中國的“鋼漢子”面前,低下了頭。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之后實行“一國兩制”制度。
三、知識回顧
1、新聞一般分為哪幾個部分?
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
2、哪幾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標題、導語、主體
3、新聞的六要素是什么?
是五個“ w ”和一個“h”:
即1、when:何時 2、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 6、how:何果
四、文本探究
本文是一篇特寫,特寫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于電影的“特寫鏡頭”的手法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一)本文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1、標題(別了,不列顛尼亞 )
本篇新聞的標題“別了,‘不列顛尼亞’”,它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明確: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實的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地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實境是永別,虛境是回歸和雪恥。標題寓虛境于實境,獨具匠心又不留痕跡。
2、導語(第1段)
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的游輪離開香港。
3、主體 (2—10段)
集中描寫英國撤離香港那天的四個場景及有關背景資料。
4、結語(最后1段)
用極其概括的語言敘述英國在香港統治的開始與結束。
(二)四個場景,三次降旗
特寫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本文主體部分就是選取1997香港回歸,英國撤退時的四個重要場景。請快速閱讀課文,找出這四個場景。
第一場景:4點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別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
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標志:今后香港再也不會有港督來統治。
第二場景:6時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廣場舉行象征英國統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
7時45分,廣場上燈光漸暗,開始了港島上的第二次降旗儀式。……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標志:被英國統治了156年的香港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第三場景: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紅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鐘,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標志:1、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統治的結束
2、從此中國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第四場景: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第十自然段)
(三)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事實時,還適當的運用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在哪些段落里),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歷史事件回顧,港督府的修建,英國統治香港的天數,英國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準確的記載,雖然只寫了一天中發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歷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豐富的知識中感受到深厚的歷史內涵。
(四)文章在報道香港回歸這樣宏大的場景時,從細節入手,在細節中蘊含著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筆調中洋溢著濃烈的感情,大家能否從文中找出意味深長的細節之處?
明確:本文的細節之處非常多,課下自己多找些,重點講解以下三處。
1、“4點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分析:這是對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寫,生動的寫出了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前黯然神傷的神態。通過這一神態,我們能揣摩出彭定康當時復雜的心情,但是不論他如何“面色凝重”,歷史的腳步不會為任何人停止,香港終將回歸祖國。
2、“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3、“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這兩處細節描寫都與“日落”聯系在一起,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分析:英國曾經占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治,回歸祖國,作為香港特區的紫荊花圖案將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國”的殖民主義太陽在香港永遠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還可能有以下回答:
1、根據傳統,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
明確: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這是作者在繼續末任港督離開港督府時,舉行降旗儀式之后發表的評論,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寫出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無比興奮。
2、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確:“消失”是“逐漸減少以至沒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寫出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顛尼亞”號駛離香港駛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著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徹底離開香港,永遠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態出現再這片土地上。
(五)我們該如何理解結語中“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明確:①現實場景。1841年,大英帝國橫跨印度洋而來;1997年,“不列顛尼亞”號黯然從海上離去。
②歷史輪回。“從海上來”標志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正式開始;“從海上去”標志著香港脫離英統,回歸祖國。
作者沒有任何修飾性的語言,然而就在這不動聲色的描寫中,勝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征意義。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作者的苦心?
如課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現,強調英國對香港長達150多年的統治終于結束了,中華民族百手來的恥辱被洗雪,中國人民終于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行使主權,揚眉吐氣了。
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日落儀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志著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治結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
全文最后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含義。“從海上來”指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指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
(七)小結課文
主體部分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將事件的始末說清楚,通過對四個特定的場景的描述,這篇新聞真實地再現了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幾個特定場景中著重描述了3次降旗與1次升旗。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與標志,英國米字旗的降下象征著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的結束,五星紅旗的升起則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主體部分共有10個自然段,其中有8個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聞發生的現場,以眼睛為“攝像機”,以耳朵為“錄音機”,簡筆勾勒出的清晰可視的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這些儀式的敘述都很簡潔,但都有著歷史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后,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儀式本身的涵義。另外還有兩段,一個是第4段,交代有關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個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歷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對照,深化了主題。作者鄭重地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含蓄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時的莊嚴與喜悅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中國政府為什么能成功地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中國收回香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香港自古是中國的領土,中國收回香港完全符合國際法,是正義之舉,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和承認。
二、70年代中國同西方國家關系的突破性進展,與英國關系的改善,為中英和平談判解決香港問題創造了條件。
三、“一國兩制”偉大戰略構想,為解決香港問題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證。
四、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綜合國力的大大增強,是我們能夠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
板書設計
四個場景。
第一場景:4點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別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第二場景:6時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廣場舉行象征英國統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第三場景: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紅旗升起。
第四場景: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教學反思: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9
長沙市井灣子中學:石麗
教學目標 :
1. 了解特寫與一般消息的異同。
2. 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特寫的寫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由香港回歸導入 。
二、 掃除字詞障礙。
三、 簡介文題與體裁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課文是一篇特寫。特寫性消息,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于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采寫制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體。特寫性消息側重于“再現”,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四、分析課文
1. 在本文中,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作者集中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那一天的幾個具有典型性
的場景,把生動的現場氣氛傳達給讀者。文章按什么順序主要描寫了哪幾個場景?
2. 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回歸的
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征意義。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出作者的苦心?
3. 文章在報道新聞事實時,還適當地運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并想想有什么用處?
五、拓展延伸
閱讀附文,說說我國政府為什么能成功地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特寫新聞的特點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3、培養學生愛國熱情,激發民族自信
教學重點
1、欣賞特寫新聞的語言,品味文中蘊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新聞的表達技巧,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方法
速讀、品讀、感悟、討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香港回歸是什么時候?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會怎樣報道這一事件?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新聞,帶領我們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現場,一起來重新感受那激動人心的場面。
二、知識積累
了解新聞的相關知識:新聞也叫消息,是對新近發生的有社會意義并引起公眾興趣的事實的簡短報道,真實性、時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尾四個部分。
標題又分為主題、引題和副題三種。標題必須簡明、準確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內容,幫助讀者理解報道的事實。
導語是新聞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它用簡潔生動的文字,寫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鮮的事實,鮮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題思想。
主體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緊接導語之后,對導語作具體全面闡述,具體展開事實或進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聞還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歷史背景、周圍環境及其他方面的聯系等,其作用在于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新聞的內容和價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題的作用。
結尾時指新聞消息的結語,有小結式、啟發式、號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三、整體感知
本文選取了五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場景,作為典型性的特寫鏡頭,把生動的現場氣氛傳達給讀者,試找出并概括這些場景(按時間順序)
4時30分:末任港督降旗儀式
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7時45分:英國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0時左右: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寫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義?
明確:第一次是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來,這標志著今后香港再也不會有港督來統治:第二次是港島每一天的降旗,但這一次標志著被英國統治了156年的香港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第三次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這是最激動人心的一刻,標志著英國對香港的統治徹底結束,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2、文章在寫現實場景的同時,又相應的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請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確: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于一個現實的場景,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關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降旗儀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后結尾,從1841年1月26日……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
這些背景材料靠現實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也使得現實場景有歷史的厚重感,讓人更加體會出事件本身的現實內涵,中國人民長期的艱苦努力與漫長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人民這段屈辱的歷史已經永遠成為了過去,彰顯了國家的尊嚴,民族的復興。
五、分析鑒賞
1、準確得體的語言
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明確:準確生動地描寫出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時黯然神傷的神情,以及他對大英帝國失去香港的失落感。側面寫出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確:暗示著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徹底離開香港,永遠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態出現在這片土地上。
2、恰當的對比和議論
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
明確:運用對比,強調了這次升旗是具有標志性的最后一次,象征著英國殖民統治的終結。
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金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明確:“不列顛尼亞”號和巨幅紫金花圖案形成鮮明對比,說明英國在香港的統治即將結束,而作為特別行政區象征的紫金花圖案將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將回歸祖國。
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明確:短短13個字,運用對比手法,包含著無窮的意蘊:當年從海上耀武揚威地來,今天黯然的從海上離去,勝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香港回歸對中華民族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許多記者也寫了很多篇新聞,但這篇新聞卻獨勝一籌,獲第8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它到底有什么獨到之處?
明確:標題,有兩層含義。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結束,中國歷史上屈辱的一段終被洗雪。標題寓虛境寓實景,獨具匠心又了無痕跡。
角度選取獨特。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么的莊嚴,也沒有寫回歸的人群多么的激動,更沒有對這一事件進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義和影響,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一角度,簡介英國人降旗,參加交接儀式,登上“不列顛尼亞”號回國這一系列事件的過程中,穿插英國人登上香港開始殖民統治的歷史,增強文章的歷史厚重感。
六、板書設計
主體:4時30分:末任港督降旗儀式
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7時45分:英國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0時左右: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結尾: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
2. 學習本文用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3. 了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
二、
課程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簡介文題與體裁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本文是一篇通訊,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也是報刊常采用的基本體裁之一,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通訊除具有新聞性之外,還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二、 學生自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 給下列生字注音
顛 矚 凝 督 荊 艦
2、解釋下列生詞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襯托。
陳跡:過去的事情。
矚目:注目。
三、 分析課文
1、 說說你如何理解標題?
①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
②以英國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征英國在香港的統治。
③“別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諷的口氣,表明這之中統治的結束。
2、將文中表示時間的句子畫出來,看看這篇通訊是從什么角度,按什么順序把“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的
時間 地點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車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點15分 距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
東面的廣場 舉行“告別儀式”,查爾斯宣讀女王贈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點45分 “威爾士親王”軍營旁 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來臨的
第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升起
1997年零點40分 中國南海 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不列顛尼亞”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 文章按時間順序特寫了哪幾個場景?
場景一: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場景二:下午6點15分 在添馬艦 軍營東面的廣場 舉行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場景三: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中國國旗升起;
場景四:零點40分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離開香港;
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的事實時,還適當地運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并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這樣一來,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很強,且突出了英國對香港156年統治的終結。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用不再來的意味。
5、 把這篇通訊改寫成一篇新聞,你省略了哪些語言?體會一下這些語言的好處。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廣場上燈光漸暗”“‘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生動、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帶有皇家標致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將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下”……交待告別的細節,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體清楚。
“蒙蒙細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氣狀況的實寫,但兩處用筆,寫出過程,對儀式的氣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對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寫,但在這里交代,對“告別”的儀式的氛圍起了點染的作用。
6、在改寫過程中你是否發現本文時間的表述非常精確,但表述形式不一致,為什么?
7、 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征意義。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作者的苦心?
如課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現,強調英國對香港長達150多年的統治終于結束了,中華民族百手來的恥辱被洗雪,中國人民終于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行使主權,揚眉吐氣了。
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日落儀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志著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治結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
全文最后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含義。“從海上來”指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指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
新聞和通訊的主要區別是:
①新聞中的事實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訊則要求同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實生活。
②新聞敘述要簡潔、明快,篇幅短小;通訊則要有較細致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
③新聞的時效性比通訊更強。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特寫的特點。
2、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
1、培養速讀能力。
2、寫一篇香港回歸的感受。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激發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欣賞文學作品語言,品味文中蘊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的.表達技巧,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講解、品讀、感悟、小組學習、對比閱讀。
媒體選用:多媒體展示課件。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1、課前由學生對詩歌作品的介紹。
2、復習電視解說詞的特點。(先觀看三段電視解說詞,多媒體展示)
3、導入新課,看了幾段電視解說詞,你最想說一句什么話?
二、認識特寫
談話:如果我們把剛才這些電視解說詞的畫面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出來,這樣的文體就是特寫。
媒體展示:特寫的含義
抓含義中的關鍵詞強化理解。“真實的再現”
三、小組的形式學習本文。
1、速讀全文,整體感知。用上讀書符號。
2、小組學習。
全文選取了幾個場景。
各小組選擇其中一個場景,可以選擇你喜歡或適合你組的方法進行學習。
建議使用方法:朗讀體會、角色表演、抓住重點句或關鍵句體會深刻含義。
3、討論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學習結果。
5、學生互評,提出改進意見。
四、比較閱讀
比較消息、特寫、電視解說詞的異同點。多媒體給出。
五、總結全文。
今天我們學習了特寫,說說其含義。本文選取了四個場景,詳細的寫出了香港回歸的情形。語言極富特色。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愛國情感。
2、讓學生領會選材,取材的要領。
3、讓學生品味、欣賞本文的精彩之處。
教學的重點、難點:
新聞的選材、取材怎樣才能別出心載。
教學的輔助:1、播放有關香港回歸錄像片斷。
2、在網上搜集有關香港回歸的新聞。
教學流程:
一、觀看香港回歸倒計時有關錄像片斷,引入課題。
1、所選錄像片斷,反映出人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迎接香港回歸的精彩場面(長度5分鐘左右)。
2、學生談一談自己看到香港回歸祖國一刻時的心情。
教師提問: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激發學生愛國熱情:中華民族曾經擁有四大發明,大唐盛世的驕人成績,但由于晚清政府閉關自守、軟弱無能,自從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任意宰割的羔羊,香港被英國帝國主義割據占領。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把帝國主義列強趕出了大陸,但香港仍然被割據,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們的祖國綜合國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國人民可以挺直腰桿,從英國帝國主義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來。1997年7月1 日,這天值得所有炎黃子孫高興的日子,香港回歸,這是一個令所有華夏子孫開顏的瞬間。
3、課題引入:
怎樣去報道這一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別了,“不列顛尼亞”》,在眾多的報道香港回歸這一重大事件的新聞中,這一篇榮獲第8屆“中國新聞獎”消息類一等獎,并成為入選高中課本的唯一一篇,這是為什么呢?
二、研究本文寫作特點,賞析精彩之處:
1、課前預習:要求學生自己分析研究,看一看本篇新聞有何特點,做好旁批。
2、課堂具體做法:教師提示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題目、選材、選取的角度,場面描寫,語言特點。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5分鐘,后由各小組學生代表發言。教師把學生發言的要點板書到黑板上。
3、板書設計:
①題目:擬人手法,突出自豪感
“不列顛尼亞”號離開象征英國殖民統治香港終結。
②選材、取材:
獨到,別具一格,英方撤離的角度,選擇英國皇家游艇“不列顛尼亞”號,突出歷史意義。
對比突出意義,升——降
③場面描寫:
對比
港督旗幟:“日落余音”中降下,另兩面升起
日落儀式:“不列顛尼亞”一巨幅紫荊花圖案
④語言特點:簡潔、明了、生動(擬人)
含義深刻: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4、從網上挑選三篇有關香港回歸的新聞,要學生說一說選材的角度。
5、學生搶答發言:你會選擇哪一個角度來報道香港回歸的新聞?
6、教師總結:本文主要最突出的特點,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于選材的角度較好。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14
廣東遂溪縣大成中學 陳周連
《別了,“不列顛尼亞”》這篇課文如何教,難題不在教學目標 的確定,而在教學過程 的設計。這篇課文是一篇特寫消息,根據教材單元教學要求并結合課文的特色,學習目標可以確定為:1、了解特寫消息與一般消息的區別及學習特寫的表達技巧。2、品味課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3、體會課文標題的新穎性。然而,教學過程 如何設計呢?如何設計才能體現新課標的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復的構思、實踐和吸取多方的經驗之后,得出這樣的體會:用“比較”的方法既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學起來覺得輕松。
具體過程是這樣的:
首先,用一分鐘的時間對新聞的概念、要素、特點和結構進行回顧一遍。
其次,給學生五分鐘時間閱讀課文,接著觀看有關香港回歸的照片資料,以助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兩個問題:1〉課文中有哪些關于現場描寫的語句?2〉課文有哪些特色(比較閱讀)?這兩個問題能概括上述學習目標,問題解決完了,這節課的學習目標也就完成了。
這兩個問題重點探討第二個問題。本人根據課文內容改寫一篇一般性消息,作為資料印發給學生,主要是為了跟課文(特寫消息)作比較,讓學生從兩者中找出主要表達手法上的區別。接著探討課文在描寫上是如何體現細致這個特點的,也就是課文對現實場景的描寫是如何從多個角度(視覺角度、聽覺角度、感覺角度等)去進行的。這點完全可以交給學生自主分析,老師只需點撥和歸納。通過學生的分析和老師的歸納,學生不僅領會到特寫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區別,也掌握了特寫的表達技巧。以上是課文特色表現之一。
課文特色表現之二是含蓄的語言風格。這點也是通過舉例比較讓學生體會、讓學生自己說。
課文特色的第三個表現是標題的新穎性。這點也是通過舉例比較讓學生自己說。
另外補充一點,課堂上要強調朗讀,對描寫精彩的語句,體現含蓄語言風格的語句,要求學生朗讀,根據教學過程 ,長的齊讀,短的個別讀,讓學生從自己讀或聽別人讀的過程中去得到體會。
以上兩個問題探討完畢之后,老師做個總結。
最后用剩下的十分鐘時間做四道練習題。
總之,整個過程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充當引導的角色。
以下是本人的課案設計:
《別了,“不列顛尼亞”》課案設計
大成中學 陳周連
學習目標:
1.復習新聞知識。
2.了解特寫消息與一般消息的異同。學習特寫的表達技巧。
3.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4.體會本文標題的新穎
課型:新授課
課時: 1課時
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具:1.香港回歸照片資料. 2.課件 3.新聞材料
重點:1、了解特寫消息與一般消息的異同。學習特寫的表達技巧。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教學過程 :
導語
香港回歸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舉國歡騰。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目光。為了記下這一大盛事,四位新華社記者通力合作,真實、準確地描繪了這難忘的時刻。
據了解,在有關香港回歸的新聞報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聞作品,曾經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活動中獲得了一等獎。
今天,我們就讓這篇著名的《別了,“不列顛尼亞”》帶領我們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現場,一起來重新感受那激動人心的場面。
一、復習新聞知識
1、什么是新聞(消息)?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群眾關心的重要事實的報道。
2、構成新聞的要素是什么?
五個“w”和一個“h”即:
1、when:何時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 what:何事 5、 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點:
1〉真:消息的事實必須真實。2〉短:消息要求短。3〉快:時效性 4〉活:消息要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5〉強:消息的強是指思想性和指導性要強。
4、消息的結構
1>標題(正標、副標題)
2〉導語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一般稱為導語 。
3〉主體
主體是導語 之后,構成消息內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說,背景材料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它無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有時也可成為消息的主要材料。(課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結尾
消息要把事實寫得完整,邏輯嚴密,結尾需得向亮、有力,發人深思,給人啟迪。
二、感悟(五分鐘閱讀課文;看香港回歸照片。)
三、請思考以下問題
1、課文中有哪些關于現場描寫的語句?(讓學生找 ①學生齊讀)1、課文有哪些特色?(比較閱讀)
板書:
1、描寫 清新的可視性
細致 現實場景的描寫 生動的可聽性
富于動感
鮮明的色彩感
2、語言
含蓄 用事實講話:現場與背景相結合 (讓學生找出體現含蓄的語言風格的語句,并且③學生齊讀)
3、標題
新穎
1、描寫細致
細致:(舉例比較)
①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②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
細致的程度: (舉例比較。提示:如何體現從多個角度——視覺角度、聽覺角度、感覺角度等去進行描寫。)
★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
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0點左右:在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五星紅旗伴隨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4時40分: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
2、語言含蓄:(比較和體會以下例句)
①隨著末任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②香港回歸,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國恥,開創了香港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同時也標志著英帝國的太陽在中國的領土上空永遠落下了。
標題1:別了,“不列顛尼亞”標題2:香港回歸交接儀式完美結束(本人根據課文改寫的一般消息的標題)
標題1:
主謂倒裝,更能表達情感。虛實結合“實”指“不列顛尼亞”號游輪離開香港。“虛”指英國結束在香港的殖民統治。總結
四、積累與鞏固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旗幟(qí zhì)掩映(yân yìng)矚目(zhû mù) 展拓(zhân tuò)冉冉升起(rân rân )凝重(níng )
2.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錯別字,并改正。
(1)英國的告別儀式是30日下午在港島半山的港督府拉開緒幕的。( )
(2)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稈。( )
(3)英國國旗就要降下,中國國旗將飄揚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管制既將告終。 ( )
(4)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
3、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英國曾經占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治,可以說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國殖民統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4、給下面這則消息擬一個題目(能概括主要內容,不超過12字)。昨天,北京大學進行了自主招生考試。有考生告訴記者:“題目新,題型新。比如語文第一題用拼音默寫宋詞,挺新鮮的,從沒這么考過。還有對對聯,給‘九天攬月華夏英豪馳宇宙’對出下聯,挺有意思的。”除筆試外,考生還必須參加由北大教授組成的專家組面試,在15分鐘面試時間內自我陳述并抽簽答問,以
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
北大自主考試出新招
作者郵箱:
[1]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了解特寫新聞的特點。
⑵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⑶ 思考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2、能力目標:
⑴ 培養快速閱讀能力。(《新大綱》要求:一分鐘閱讀600個字。)
⑵ 學習新聞寫作。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欣賞特寫新聞的語言,品味文中蘊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新聞的表達技巧,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
速讀、品讀、感悟、討論。
【教具準備】
1、多媒體投影。
2、課文錄音帶、錄音機。
3、香港回歸盛典的錄象帶或dvd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播放1997年7月1日,中英政府關于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電視實況錄象。)
1997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這一天的零點,全世界都在諦聽從東方響起的莊嚴鐘聲。它響徹環宇,向五洲四海鄭重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時刻到來了!這是中華民族洗雪百年恥辱,長民族志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這是中華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紀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將永載史冊。
為了報道并見證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盛事,世界各大新聞傳播媒體紛紛聚集香港,其陣容之大、人數之多,是世界新聞史上所罕見的。僅據香港布政司辦公室交接儀式統籌處統計,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傳媒、8423人登記采訪香港政權交接儀式。
作為中國國家通訊社的新華社,數位新華社記者不辱使命,不負眾望,作為歷史的見證人,真實、準確地記下了這難忘的時刻,寫下了《別了,“不列顛尼亞”》這篇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的佳作,很受讀者歡迎,并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一等獎。
二、研習課文
1、學生聽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注意新聞播音的特點,發現并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讀音。
2、復習新聞知識:
⑴ 什么是特寫新聞?
明確:新聞是新近發生的群眾關心的重要事實的報道。特寫新聞,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于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采寫制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體。特寫新聞側重于“再現”,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⑵ 新聞(消息)的結構:
明確:標題(引標、正標、副標)、導語(新聞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一般稱為導語,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依托新聞事實的精辟議論組成)、主體(主體是導語之后,具體展開新聞事實的敘述,構成消息內容的主要部分)。一般新聞經常運用這三要素,有的新聞還有背景,一般說,背景材料是新聞的從屬部分,它無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有時也可成為消息的主要材料,這篇課文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3、文章的標題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聞標題更是如此。思考這篇新聞標題的用意所在。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標題有兩層意思。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不列顛尼亞”號在中國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實的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國歷史上屈辱的一段終被洗雪。標題一語雙關傳遞出中華民族在這種特定歷史時刻的自豪感,同時,此刻所傳遞的情緒又是復雜和深沉的。標題寓虛境于實境,獨具匠心又了無痕跡。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表之時,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標題,以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征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別了”委婉的口氣中略帶一絲嘲諷,借以表達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主謂倒裝,更能表達情感。這個標題不僅揭示了事件的主題,而且新穎別致,寓意深刻。
4、快速閱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掌握新聞的結構特征,理清思路: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
導語(第1自然段)。它告訴我們,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顛尼亞”號離港,這標志著長達156年的英國統治的結束。導語部分有三個重點,一個是點題,點明了英國國旗降落后,查爾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將乘坐“不列顛尼亞”號回國,“不列顛尼亞”號將最后完成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撤離的使命,這樣就賦予了“不列顛尼亞”號以象征意義;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飄揚了156年的英國米字旗即將下降,香港即將回歸;三是導語突出時間概念,為新聞主體部分按時序順序組織材料奠定了基礎。
主體(2~11自然段),可分四層,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敘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
第一層(第2~3段):下午4∶30分,港督府告別儀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別儀式是英國告別儀式的序幕。地點: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時間:4∶30分,降旗。4∶40分,港督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第二層(第4~7段):
晚6時15分,添馬艦東廣場告別儀式(第二次降旗)。
添馬艦東面廣場的告別儀式,象征著英國長達156年統治的結束。時間:晚6時15分,儀式開始。7時45分,降旗。
第三層(第8~9段):
子夜時分,交接儀式(降旗與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是整個儀式的高潮。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時間: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鐘和7月1日的第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與此同時,添馬艦東廣場升起五星紅旗,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香港防務。
第四層(第10~11段):
零點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時間: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離任總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小結:主體部分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將事件的始末說清楚,通過對四個特定的場景的描述,這篇新聞真實地再現了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幾個特定場景中著重描述了3次降旗與1次升旗。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與標志,英國米字旗的降下象征著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的結束,五星紅旗的升起則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主體部分共有10個自然段,其中有8個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聞發生的現場,以眼睛為“攝像機”,以耳朵為“錄音機”,簡筆勾勒出的清晰可視的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這些儀式的敘述都很簡潔,但都有著歷史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后,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儀式本身的涵義。另外還有兩段,一個是第4段,交代有關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個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歷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對照,深化了主題。作者鄭重地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含蓄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時的莊嚴與喜悅的心情。
板書:
別了,“不列顛尼亞”
下午4∶30分 告別儀式 第一次降旗
晚6時15分 告別儀式 第二次降旗
子夜時分 交接儀式 降旗與升旗
零點40分 “不列顛尼亞”號離港5、認真品讀文本,思考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⑴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個多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過大規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能否將句中加點的詞語互換?為什么?在這則新聞稿中,為什么要插入一段關于港督府的敘述?如何理解畫橫線的句子?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不能互換。因為不符合事物發展的正常順序。港督府經過歷任港督完善,是英國統治的象征,是英政權在港的標志。港督府是英統治的象征,港督的離去,人去樓空,意味著英國統治的結束。“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等描述性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港督府的外觀。通過對港督府的描述,告訴世人,經過中國人民長期的艱苦努力與漫長的等待,香港已經回到祖國的懷抱,隨著末任港督彭定康的離去,中國人民一段屈辱的歷史永遠地成為過去。“陳跡”二字寫盡了香港回歸后,中國人民的一段屈辱的歷史已經永遠地成為過去的民族尊嚴、民族自豪。“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不僅見證了那段歷史,時時警醒國人,而且演繹了今天國家的尊嚴,彰顯了民族的復興。
⑵ 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日落儀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志著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治結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英國曾經占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治,可以說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國殖民統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儀式稱為“日落儀式”。對于在駐港英軍總部附近舉行的告別儀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隨后捕捉到了一個典型的鏡頭:“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象征英國統治的“不列顛尼亞”號,與象征香港回歸祖國的特別行政區區旗,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啟示人們發現這一儀式的深刻內涵。
⑶ 體味新聞的最后一段“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港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為什么把時間精確計算到“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如何理解“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
香港離開祖國母親的懷抱整整156年5個月零4天!這是一段讓中國人民刻骨銘心的漫長的歷史,字里行間回蕩著百年巨變的滄桑感嘆。對于中國人民來說,英國在香港進行的殖民統治的這段歷史是刻骨銘心的,是不應該被忘記的。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中國人民經過漫長的期待,終于迎來了香港回到祖國懷抱的這一天。作者心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卻是通過精確記下英國統治的時間來表現的,語言非常含蓄,很有分寸。
“從海上來”指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明著是寫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暗寫英國的殖民統治結束,點明題意。英國當年從海上入侵,得以在香港殖民統治達1個半世紀,而如今中國國力的強大,領導者的努力,終結了英國殖民統治。
一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語言莊重而含蓄,平實卻具有出色的表現力,含義深刻,沒有諷刺,沒有痛罵,也沒有歡呼,既客觀地再現了這一歷史盛況,又表達了中國人民對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結束后的欣喜之情。
“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這是現實的場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強的話,把香港百年歷史的滄桑巨變凝聚其中,暗含著歷史和現實的對比。體現出新聞工作者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
6、體味特寫新聞的表達技巧:
⑴ 報道重大歷史事件,描述現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在這方面堪稱典范,說說課文中現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兩方面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現實場景和歷史事實的交叉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現實的場景是新聞的主要內容,是新聞的綱,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后,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個儀式都顯示出歷史的跨度,有著歷史的意義。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于一個現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鍵詞銜接在一起,比如在寫港督府告別儀式中,引進對港督府歷史的追述:“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對其進行過大規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在寫廣場告別儀式時,插入“156年前一個英國艦長占領港島,升起英國米字旗”,“今天一個英國士兵在這里降下米字旗”,讓人聯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這些背景材料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很強,且突出了英國對香港156年統治的終結。把歷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對照,深化了主題,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有不再來的意味。現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歷史跨度極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歷史內涵,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實內涵。
⑵ 新聞用事實說話,作者的情感應自然流露于真實細節的選擇中,適當地運用細節可以使新聞事實“活”起來,使報道具有現場感和感染力。說說細節在《別了,“不列顛尼亞”》中的作用。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新聞寫作要力求簡約、含而不露,作者的情感要通過樸實的語言而不是浮華的形容詞來實現。例如,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之一彭定康在“30日下午”這個特定的歷史時刻,“在蒙蒙細雨中”,作為“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4點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兩個細節把英國對香港的管治已到了“日落余音”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纖毫畢現地見證了這一微妙的歷史時刻,在含蓄的細節勾連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耐人尋味。再如“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這一細節的點染,進一步烘托出英國在香港的“日落”。之后便有了“在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中國從此恢復了對香港行使主權”,正是有了這些生動的細節,突出了見證歷史、演繹尊嚴的主題,反映了中國人民揚眉吐氣走向富強的豪情,使報道的思想內涵更為深刻。記者還特別注意到以色彩增強文章的“視覺效果”:黑色的“勞斯萊斯”、白色的總督府、綠色的樹叢,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記者準確、客觀地記錄下歷史性的一幕,始終以事實表達著豐富的情感。消息的最后一段是這樣寫的:“從15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港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沒有任何修飾性的語言。然而,就在這看似不動聲色的描寫中,卻顯現出語言的張力。全篇以港督告別式開頭,在子夜易幟時高揚,又以“不列顛尼亞”離去收尾,起伏跌宕,制造出遞進的節奏,留給讀者無盡的想象。
7、把這篇特寫新聞改寫成一般新聞,你將省略哪些語言?體會一下這些語言的好處。
參考:“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廣場上燈光漸暗”“‘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生動、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 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帶有皇家標致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將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下”……交待告別的細節,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體清楚。“蒙蒙細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氣狀況的實寫,但兩處用筆,寫出過程,對儀式的氣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對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寫,但在這里交代,對“告別”儀式的氛圍起了點染的作用。
8、課堂小結:
在眾多關于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最別致的一篇,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么莊嚴,也沒有寫歡慶回歸的人們多么激動,而是像一位高明的攝影師,善于捕捉香港主權回歸、末任港督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里那一個個重大場面的一瞬間;又像一個熟練的影視導演,巧妙地將一個個鏡頭組接起來,既準確生動又色彩明快地再現了這一歷史時刻的真情實景,突出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這篇新聞從客觀的角度敘述了英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離去的過程,表明象征著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三、練習(課后習題解答參考)
1、現實場景寫彭定康離開港督府時,引入了一些關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寫降旗的儀式,則讓人聯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這些自然的銜接,使得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實意義。
2、聯系上下文,揣摩下面語句的內涵:
⑴ 象征英國統治的“不列顛尼亞”號,與象征香港回歸祖國的特別行政區區旗,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啟示人們發現這一儀式的深刻內涵。
⑵ 大英帝國從海上乘船登陸香港,開始了長達156年的殖民統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順利回歸祖國,參加儀式的英國官員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這是現實的場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強的話,把香港百年歷史的滄桑巨變凝聚其中,暗含著歷史和現實的對比。
3、寫作練習(參考答案略)
【備課資料】
一、寫作背景
香港回歸的背景:英國人的到來,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紀,英商來華進行鴉片貿易,賺取大筆財富,換取中國的白銀、絲綢、茶葉和香料。清廷擔心老百姓受到鴉片煙毒影響,決定禁止鴉片的進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強地位,不受滿清朝廷控制,因此導致鴉片戰爭(1840~1842年)的爆發。英國船堅炮利,中國戰敗。香港島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簽訂的《南京條約》中,永久割讓給英國。鄧小平同志在接見時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的時候,明確地表達了中國政府將收回香港主權的意愿,同時,這也是國家主權神圣不可侵犯的體現。
1997年7月1日零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升起,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將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再現在讀者面前
二、推薦閱讀
學會用“眼睛采訪”,多寫實錄性新聞
──《別了,“不列顛尼亞”》賞析
新聞報道除了要真實、準確,具有時效性外,還必須具有強烈的可讀性。學會用“眼睛采訪”,多寫實錄性新聞,就是增強新聞可讀性的有效途徑之一。現在在新聞寫作上出現了一些不良傾向,主要表現在:有的新聞事實少,空話多;有的搞新名詞“轟炸”,詞語隨意搭配;有的結構任意跳躍,華而不實;有的大話、套話連篇,讀來味同嚼蠟。多寫實錄性新聞,是醫治以上弊病的良方。第8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一等獎作品《別了,“不列顛尼亞”》一稿,就是一篇實錄性新聞佳作。具體說來,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是清晰的可視性。實錄性新聞突出表現在“目擊”和“視覺”中,它必須寫出特定的現場氛圍。這就要求記者(通訊員)應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在采訪現場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鏡頭、典型的場面,并給予形象的再現,如文中寫的:“在蒙蒙細雨中,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升起”,“查爾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的甲板。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下,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等,這些簡潔的筆法,為讀者勾勒出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使新聞具有清晰的可視性,自然流于記者筆端的這些文字,似乎有著色彩濃烈的油畫效果,讓讀者讀后猶如醇厚的美酒,回味無窮,并加深了對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歷史性事件意義的理解。
其次是具有生動的可聽性。實錄性新聞要再現特定的場景,特定的形象,離不開生動形象的語言,離不開各種音響。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形象感強的環境音響,有助于增強新聞的可聽性。如文中寫的:“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這里降落”,“‘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雨越下越大。查爾斯王子在雨中宣讀英國女王贈言說”,“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等等。這些描述,仿佛清風徐來,給人以流暢自然的感覺,好像親臨新聞事實發生的現場,聽到降旗聲、下雨聲,講話聲和升旗的樂曲聲……從而受到強烈的感染。
第三是清新而又富于動感。全文沒有令人生厭的套話或可有可無的廢話,那些實在、具體的新聞事實,都是用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的。作者并沒有直接出面說什么,而是運用捕捉到的鏡頭,通過具體的人和事來表達香港回歸的劃時代意義。作者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聞背景材料,并運用對比手法,在看似靜態的敘述中注入動態的信息。如文中寫出的:“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港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讀后給人以強烈的滄桑巨變的自豪感,十分耐人尋味。
第四是具有鮮明的色彩感。如文中實錄的:“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廣場上燈光漸暗”“綠樹叢中”“白色建筑”“南海的夜幕”“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五星紅旗”等等,這些多彩交錯的畫面,給讀者以色彩明快的深刻印象。大量的新聞實踐證明,實錄性新聞已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越來越受到讀者的青睞。希望這束帶有露珠的花朵,在報紙新聞與廣播電視新聞百花苑中,越來越爭芳競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