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總復習教學案(精選2篇)
高三語文總復習教學案 篇1
高三語文總復習教學案
第四專題 像山那樣思考
現代文部分
【知識梳理】
一、語音吧臺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品茗 涮 羊肉 蟄 居 遠阜
脂 粉 曝 背談天 銘 刻 嘈 雜
烏桕 赭 色 冬霖 粗獷
恣 意 槎椏 剔 透 彌 漫
吻 合 震天撼 地 誕 語 驚駭
天籟 咆哮 山脊 深邃
大龍湫 奔放不羈 歡躍 誕 語
翡 翠 深邃 千峰萬壑 驚駭
氣氛 安謐 埡 口 攫 來
倚 托 混沌 瘴 氣 瞅 著
物什 醞釀 炫 目 陰霾
土坯 浸 潤 漣漪 蓊 郁
瞭 望 憂悒 毛蕊 花 愜 意
正 月 追溯 喪 服 地窖
萵苣 蔑 視 迸 發 蠕 動
餓殍 艾蒿 補償 蜿 蜒
二、字形超市
改正下列詞語中的錯別字:
莫明其妙 渲羊肉 蜇居 豐臾
驚世胲俗 回光反照 穩絲不動 游戈
深隧 一弘湖水 毛骨聳然 殘羹冷灸
三、詞語網絡
(一)近義詞辨析
1.懷戀•懷念
懷念:思念。重在表達現在對已逝過去的思念之情。例如:懷念故鄉/懷念親人。
懷戀:懷念。重在表達現在對過去的事物或過去所經歷的時光的喜愛,進而產生的一種懷念。例如:懷戀故園風物。
2.面目一新•耳目一新
面目一新:樣子完全變新(指變好)。例如:這個工廠經過改建,已經面目一新了。
耳目一新:聽到的看到的都換了樣子,感到很新鮮。例如:油畫家王秀章將油畫與雕塑相結合創作的“立體油畫”令觀眾耳目一新。
3.黯淡•暗淡
黯淡:指色彩昏暗,不鮮艷。例如:色彩黯淡。
暗淡:指光線、色彩、前景等昏暗、不鮮明、不光明。例如:屋子里燈光暗淡。
4.觀念•理念
觀念:①思想意識;②客觀事物在人腦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例如:新形勢下,我們應該破除舊的傳統觀念。
理念:①信念;②思想、觀念:經營,文化;例如:企業應該奉行安全第一、質量至上、開發創新、互動多贏的經營理念。
5.振蕩•震蕩
振蕩:①振動;②電流的周期性變化。多用于具體的事物,例如:電磁振蕩。
震蕩:震動,動蕩。多用于較抽象的事物,例如:社會震蕩,思想震蕩。
6.反省•反思
反省: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動,檢查其中的錯誤。“反省”測重于檢查錯誤,例如:近年來,我國煤炭企業事故不斷,給國家和個人造成巨大的損失,有關責任人應該好好反省。
反思: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測重總結經驗教訓,例如:我們應該
對自己的錯誤進行深刻反思。
7.溝通•勾通
溝通:指使兩方能通連,褒義,如:溝通感情。
勾通:指暗中串通,勾結,貶義,如:他經常勾通土匪來村里騷擾。
8.暴力•暴戾
暴力:名詞,①強制的力量,武力,如:因為格里高爾犯了什么暴力行為;②特指國家的強制力,如:軍隊對于敵對階級是一種暴力。
暴戾:形容詞,指粗暴乖張,殘酷兇惡,如:這個老板真是暴戾,動輒對工人進行打罵。
9.埋沒•湮沒
埋沒:具有理在地下的形象比喻色彩和“糟蹋”的意味,一般用于人才、天才,使用頻率較高。例如:領導階層要善于發現人才,而不是埋沒人才。
湮沒:含有像淤塞似地、蓋死的意味,是書面語,除用于人才外,還可用于某些事物,可以同“無聞”或“失傳”搭配。例如:如此英雄將才,竟湮沒無聞,可惜可嘆!
10.年青•年輕
年青:含有處于青春朝氣蓬勃時期的意味,只用在絕對意義下的十幾歲至二十幾歲,不能相對地用于四五十歲或中年以上。例如:你正年青,應把精力用到學習上去。
年輕:既可用在絕對意義下的十幾歲至二十幾歲、三十上下,也可用在相對來說歲數不算很大的情形,如八十歲的人說五六十歲的人是年輕。
11.偶爾•偶然
偶爾:(也寫作“偶而”)著眼于數量,次數少,有時跟“經常”相對。例如:他經常寫小說,偶爾也寫詩。
偶然:①著眼于意外,從一般事理或一般規律上看,事情的發生是意外的,是在規律之外,跟“必然”相對。例如:出現這一情況十分偶然。②“偶然”還有形容詞意義,表示并非必然,常作定語、謂語;“偶爾”一般不這么用。如“偶然事故”。
(二)熟語積累
【莫名其妙】(也作“莫明其妙”):沒有人能說出它的奧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例如:我又沒做錯事,他卻向我大吼大叫,真是莫名其妙。
【直截了當】(言語、行動等)簡單爽快。如:明快的語言風格的特點是遣詞造句,明白暢快,表情達意,直截了當。
【浩浩蕩蕩】①水勢大。②形容廣闊或壯大。例如:游行隊伍浩浩蕩蕩地通過天安門廣場。
【千姿百態】形容姿態多種多樣,各不相同。例如:天上的云變化多端,有時如透明的紗巾,有時像盛開的棉花,有時似奔騰的駿馬,真是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驚天動地】①形容聲音特別響亮。②形容聲勢浩大或事業偉大。如“驚天動地的偉業”。
【洋洋灑灑】①形容文章或談話豐富明快,連續不斷。②形容規模或氣勢盛大。如:作文本身就是一項大工程,它不是簡單的組詞或造句,就算來了一個靈感,你要洋洋灑灑地寫上好幾百個字也非易事。
【氣勢磅礴】氣勢盛大。例如:《沁園春• 長沙》是一首力敵千鈞,氣勢磅礴的豪放詞作。
【驚世駭俗】因言行異于尋常而使人震驚,也說驚世震俗。例如:
【無中生有】憑空捏造。
【回光返照】指太陽剛落到地平線下時,由于反射作用而發生的天空中短時發亮的現象。比喻人臨死之前精神忽然興奮的現象。也比喻舊事物滅亡之前暫時興旺的現象。
【恍然如夢】好像剛從夢中醒來,像做夢一樣。也形容忽然醒悟。
【憤世嫉俗】對于不合理的社會和習俗表示憤恨憎惡。
【息息相通】也說息息相關。呼吸相關連,比喻關系密切。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樣子。毛骨:毛發和脊骨。悚然:怕的樣子。
【無動于衷】心里一點不受感動;一點也不動心。“衷”也作“中”。
【洋洋灑灑】形容文章講話篇幅長,語言明快流暢,連續不斷。
【莫名其妙】(也作“莫明其妙”);沒有人能說出它的奧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文言文部分
【知識梳理】
一.一詞多義
解釋下列加點的實詞:
歌 ①扣舷而歌之
②歌曰:桂棹兮蘭槳
③倚歌而和之
望 ①七月既望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如 ①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②縱一葦之所如
異
①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
②始指異之
③人甚異之
志 ①故為之文為志
②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③博聞強志,明于治亂
④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二、辨析虛詞
解釋下列加點虛詞的意義或用法:
①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乎 ②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相與枕藉乎舟中
之
④此非孟德之因于周郎者乎
①不知東方之既白
②惟江上之清風
③月出于東山之上
④故為之文以志
⑤望西山,始指異之
其
①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
②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③日與其徒上高山
④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
⑤方其破荊州,下江陵
而
①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②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③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于
①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
③此非孟德之因于周郎者乎
④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三.通假總匯
寫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的本字及意義:
①如馮虛御風
②舉酒屬客
③山川相繆
④舉匏尊以相屬
⑤自余為僇人
⑥夢亦同趣
四.活用串燒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西、東: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
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名詞意動,以……為伴侶,以……為朋友
正襟危坐 正:名詞使動用法,使……正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舞、泣:動詞使動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漁樵于江渚之上 漁樵: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醉則相枕以臥,臥而夢。 夢:名詞作動詞,入夢,入睡。
望西山,始指異之 異:形容詞意動 以……為異
五、判斷句式
1. 判斷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示判斷)
固一世之雄也。 (用“……也”表示判斷)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用“……也”表示判斷)
是歲,元和四年也。 (用“……也”表示判斷)
2. 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引出施動者,表示被動)
3. 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而今安在哉?(疑問句,疑問代詞“安”作賓語,前置)
(2)定語后置句:
客有吹洞蕭者。 (“吹洞蕭者”作“客”的定語,“者”定語后置的標志)
州之山水有異態者。 (“有異態者”作“山水”的定語,“者”定語后置的標志)
(3)狀語后置句: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結構“于赤壁之下”后置)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結構“于東山之上”“于斗牛之間”后置)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結構“于江渚之上”后置)
六.異義細解
⑴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凡是 古義:兩個詞。所:所有。是:代詞,這。
今義:總括某個范圍內的一切。
⑵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于是 古義:兩個詞。于:介詞,從。是:代詞,此,指這次游西山。
今義: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七、集結名句
1.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2.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3.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4.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5.日與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 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6.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 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7.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達標練習
1. 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煮茗(mínɡ) 蟄(zhé) 居 深邃(suì) 煊(xuān)赫一時
b.豐腴(yú) 愀(qiū)然 赭(zhě) 色 一曝(pù)十寒
c.咆(páo) 哮 粗獷(ɡuǎnɡ) 橫槊(shuò) 馮(fénɡ) 虛御風
d.桂棹(zhào) 釃(shāi)酒 枕藉(jiè) 倚歌而和(hé)
2. 下列詞語字形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深邃 銘刻 曝背談天 元霄節
b.喧嘩 逍遙 震天撼地 氣勢磅礴
c.嘶鳴 咆哮 直接了當 千姿百態
d.顫栗 馴順 莫明其妙 振耳欲聾
3.在下列橫線上依次填入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①對于外國文化,排外文化的方針是錯誤的,應當盡量____進步的外國文化,以為發展我國新文化的____。
②蜘蛛的絲,即使放棄了科學的____,從實用上看,也是很有意思的。
③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____神話、童話的幻想故事,都可能成為現實。
a.吸收 借鑒 體察 以致 b.吸收 借鑒 觀察 以至
c.吸取 跳板 體察 以至 d.吸取 跳板 觀察 以致
4. 選出加點的成語運用錯誤的一項是( )
a.陪我來的朋友指著一湖碧水,無動于衷地告訴我:“這就是諾日朗。”
b.難道我不該與土地息息相通嗎?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綠葉與青菜的泥土嗎?
c.即使是憤世嫉俗的可憐人和最最憂悒的人也能在大自然中找到最甜蜜、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侶。
d.狼的嗥叫使那些在夜里聽到聲音,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跡的人毛骨悚然。
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考古學家在清理墓穴時,收集到大理石制工具,其中有砍刀器、石核等是用石英砂巖打制而成的。
b.“七一”空難是瑞士空中交通管制塔臺和座艙警報系統在撞機前十幾秒鐘向俄羅斯飛行員發出了相互矛盾的指令。
c.據世界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最新統計,目前全世界的動物園總數至少有900家以上。
d.在全球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我國的對外貿易進出口依然保持增長勢頭,1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比去年同期增長17.5%。
第9課時(總第9課時)
閱讀與寫作
課時目標
1、從不同的角度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2、積累“人與自然”的作文素材
一、精品鑒賞
從內容上對語段一進行鑒賞
語段一
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總都知道圍爐煮茗,或吃煊羊肉,剝花生米,飲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爐、暖炕等設備的人家,不管它門外面是雪深幾尺,或風大若雷,而躲在屋里過活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老年人不必說,就是頂喜歡活動的小孩子們,總也是個個在懷戀的,因為當這中間,有的是蘿卜、雅兒梨等水果的閑食,還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熱鬧的節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過后,大江以南的樹葉,也不至于脫盡。寒風——西北風——間或吹來,至多也不過冷了一日兩日。到得灰云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鳥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里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么?
請對語段二的“跳躍”“顫抖”“一躍”等動詞的使用之妙進行鑒賞
語段二
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線以下那一刻,是跳躍著,顫抖著降落的。它先是紋絲不動,突然,它顫抖了兩下,往下一躍,于是只剩下了半個。半個的它繼續依戀地慈愛地注視著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愿離去,或者說不愿離去正在注視它的我們。但是,在停駐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一躍,當我們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時,它已經消失了。一切都為霧靄所取代,我們剛才見到的那一場奇異的風景,恍然若一場夢境。
對語段三的環境描寫進行鑒賞
語段三
在我的房屋中有許多伴侶;特別在早上還沒有人來訪問我的時候。讓我來舉幾個比喻,或能傳達出我的某些狀況。我并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我并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我倒要問問這孤獨的湖有誰作伴?然而在它的蔚藍的水波上,卻有著不是藍色的魔鬼,而是藍色的天使呢。太陽是寂寞的,除非烏云滿天,有時候就好像有兩個太陽,但那一個是假的。上帝是孤獨的,——可是魔鬼就絕不孤獨;他看到許多伙伴;他是要結成幫的。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場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張豆葉,一枝酢醬草,或一只馬蠅,或一只大黃蜂更孤獨。我不比密爾溪,或一只風信雞,或北極星,或南風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溶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獨。
二、素材提純
從課文中提取下列話題的素材
話題:人與自然
達標練習
(一)課外語段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我現在想,正是因為鹿群在對狼的極度恐懼中生活著,那一座山就要在對它的鹿的極度恐懼中生活。而且,大概就比較充分的理由來說,當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兩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補償時,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憊了的草原,可能在幾十年里都得不到復原。
牛群也是如此,清除了其牧場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識到,他取代了狼用以調整牛群數目以適應其牧場的工作。他不知道像山那樣去思考。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了塵暴,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去。
我們大家都在為安全、繁榮、舒適、長壽和平靜而奮斗著。鹿用輕快的四肢奮斗著,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藥奮斗著,政治家用筆,而我們大家則用機器、選票和美金。所有這一切帶來的都是同一種東西:我們這——時代的和平。用這一點去衡量成就,全部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觀的思考所不可缺少的,不過,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也許,這也就是梭羅的名言潛在的含義。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悟。
1.“牛群也是如此”中“此”指代什么?“正因為如此”中“此”指代什么?
2.最后一段“這也就是梭羅的名言潛在的含義”、“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中,“這”指代的意義相同嗎?指代什么?最后一句的含義是什么?
3.這三段文字結構上有何特點?
(二)文言文語段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8題。
后赤壁賦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予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團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予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4.下面各句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斷岸千尺 陡峭的江岸 b. 如此良夜何 美好的
c. 攀棲鶻之危巢 危險 d. 放乎中流 不拘束,使任意行動
5.下面兩組句子加點字的意思,用法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① 是歲十月之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② 以待子不時之須 咸以愚辱
a. 兩個“望”相同,兩個“以”不同。 b. 兩個“望”相同,兩個“以”相同
c. 兩個“望”不同,兩個“以”相同。 d. 兩個“望”不同,兩個“以”不同。
6.下面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 以待子不時之須 b.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c. 俯馮夷之幽宮 d.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7.下面對文章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a. 這篇文賦,是《前赤壁賦》的姊妹篇。兩賦抒情寫意,大體相同,而此篇表現作者幻想超塵出世以求解脫的情思比前篇更為具體而深沉,末尾鶴化道士的幻覺幻境,更多具一層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色。
b. 全文以游蹤為線索,以時空的變化,逐步推出新境,顯現出作者文思奔涌、奇想聯翩、幽情妙趣、隨文畢現的藝術特色。
c. 蘇軾秋天剛寫完《赤壁賦》,由于情猶未盡,又在隆冬寫了這篇《后赤壁賦》。
d.《后赤壁賦》寫的是月夜之游,但描繪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間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轉為峭拔。
8.翻譯下列句子:
(1) 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2) 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
(3)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第四專題
現代文部分
【知識梳理】
一、語音吧臺
茗--míng) 涮--shuàn) 蟄--zhé 阜—fù
脂—zhī 曝—pù 銘—míng 嘈—cáo
桕—jiù 赭—zhě 霖—líng 獷---guǎng
恣—zì 槎椏--chá yā 剔—tī 彌—mí
吻—wěn 撼—hàn 誕—dàn 駭—hài
籟—lài 咆哮--páo xiào 脊—jǐ 邃—suì
湫—qiū 羈—jī 躍—yuè 誕--dàn
翡—fěi 邃—suì 壑—hè 駭—hài
氛—fēn 謐—mì 埡—yā 攫—jué
倚—yǐ 混沌--hùn dùn 瘴—zhàng 瞅—chǒu
什—shí 醞釀--yùn niàng 炫—xuàn 霾—mái
坯—pī 浸—jìn 漪—yī 蓊—wěng
瞭—liào 悒—yì 蕊—ruǐ 愜—qiè
正—zhēng 溯—sù 喪—sāng 窖—jiào
萵苣--wō jù 蔑—miè 迸—bèng 蠕—rú
殍—piǎo 艾蒿--ài hāo 償—cháng 蜿—wān
二、字形超市
明--名 渲--煊 蜇--蟄 臾-- 腴
驚 --驚 反 -- 返 穩 --紋 戈-- 弋
隧-- 邃 弘 -- 泓 聳 -- 悚 灸-- 炙
文言文部分
一.一詞多義
歌 ①動詞,唱歌 ②名詞,歌 ③名詞,歌聲
望 ①農歷的每月十五日 ②動詞,眺望
如 ①動詞,像 ②動詞,往
異 ①形容詞,特別的,特殊的 ②意動用法,以……為異 ③動詞,驚奇、詫異
志 ①記,記事的書或文章 ②心意,志向 ③記憶,記住 ④標記,標志
二.辨析虛詞
乎:①助詞,用在動詞、形容詞詞尾 ②語氣助詞,用于句末,相當于“嗎”
③介詞,在
之: ①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③結構助詞,的 ④助詞,不譯 ⑤指示代詞,這
⑥代詞,代物,它
其: ①指示代詞,那 ②代詞,它們 ③指示代詞,那些 ④代詞,它的
⑤人稱代詞,他
而: ①表修飾,不譯 ②表順承,相當于“就”,“才” ③表轉折,卻
于: ①介詞,在 ②介詞,從 ③表被動 ⑤介詞,到
三.通假總匯
① “馮”同“憑”,憑借。
② “屬”通“囑”,勸酒。
③ “繆”同“繚”,連結,盤繞。
④ “尊”同“樽”,酒杯。
⑤ “ 僇”同“戮”,刑辱的意思。
⑥ “趣”同“趨”,往、赴。
四.活用串燒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西、東: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
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名詞意動,以……為伴侶,以……為朋友
正襟危坐 正:名詞使動用法,使……正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舞、泣:動詞使動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漁樵于江渚之上 漁樵: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醉則相枕以臥,臥而夢。 夢:名詞作動詞,入夢,入睡。
望西山,始指異之 異:形容詞意動 以……為異
達標練習
1. a(b愀qiǎo c馮píng d和hè 釃shī)
2. b(a“元霄節”應為“宵”;c“直接了當”應為“截”;d“振耳欲聾”應為“震”)
3.b(“以致”一般帶不好的結果。)
4. a(“無動于衷”應為“不動聲色”。)
5.d(a.最后一個分句句式雜糅;b.成分殘缺,應加上“……造成的”;c.“至少有……以上”矛盾)
閱讀與寫作
一、精品鑒賞
【語段一賞析】:文章題為“江南的冬天”卻從北國的冬天寫起,而且把北國“躲在屋里過活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寫成“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老人、小孩“個個在懷戀”,這里,作者并沒用因為對江南的冬天“銘刻特深”而否定北方的冬天沒有情調的意思。“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么?”一個“也”字充分表明作者對北國冬景的肯定和喜愛。 寫北國的冬天是為了寫江南的冬天,寫北國的冬天的蟄居生活是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明朗”和“特殊”。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愛一方水土,這“一方水土”也應該包括這一方水土的氣候。正是這樣,郁達夫才對江南的冬天如此的熟識,愛得如此深沉。
【語段二賞析】:“跳躍”“顫抖”“一躍”等動詞的使用不僅準確的寫出了落日消失的過程,而且運用擬人的修辭將落日人格化,活潑自然。“依戀地慈愛地注視著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愿離去,或者說不愿離去正在注視它的我們”更是通過擬人手法賦予了落日人的情感,豐富了文章內容。這里,對落日逝去過程具體細致的描寫不正反映了作者對落日美景的喜愛以及無比珍惜和眷戀之情嗎?
【語段三賞析】:這里的環境是寂寞的,而作者的心靈并不孤獨。作者與自然息息相通,融為一體,在作者眼里連“每一枝小小松針都富于同情心的脹大起來”,成了朋友,還有什么不能成為朋友呢?還有什么能讓“我”感到孤獨呢?“我”“在任何大自然的事物中,都能找出最甜蜜溫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侶”。所以說“我并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我并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大自然的一切最富有人性,在大自然的事物中,只要有五官,不可能有陰郁的憂慮。享受四季的友愛,生活不能成為我沉重的負擔,佳雨是大自然豐厚的饋贈,我比別人更得諸神寵愛,短暫的懷疑更堅定了回歸自然的決心,更對自然一往情深。大自然為作者提供了心靈棲息的家園,找到了思考的空間,使作者的胸懷更廣闊。本部分寫出了作者心靈探索的痕跡,真實而自然。
二、素材提純
話題:人與自然
1.如果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2.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淚來,我感到,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啊!
3.正像當初鹿群在對狼的極度恐懼中生活著那樣,那一座山將要在對它的鹿的極度恐懼中生活。
4.太多的眼前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
5.無論兩條腿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靈更形接近。
6.牛蛙鳴叫,邀來黑夜,夜鷹的樂音乘著吹起漣漪的風從湖上傳來。搖曳的赤楊和白楊,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幾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樣,我的寧靜只有漣漪而沒有激蕩。
達標練習
(一)課外語段閱讀
1.第一個“此”指牛群在對狼的極度恐懼中生活著,草原就要在對它的牛的極度恐懼中生活。第二個“此”指牧牛人殺死狼,不知像山那樣思考。(解答代詞指代含義的題目,應注意上下文,尤其是相鄰的上文內容。)
2.一樣。指人類用自己的奮斗換來了和平,但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由于狼的消失導致鹿增加,從而使大山傷痕累累,維護生態環境這也是山的愿望。但人類卻為了短期利益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還沒有認識到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環境的意義,這是人類悲哀之所在。
3.層層遞進。(先寫對狼的消失、鹿的增多導致后果的直接認識,依次類推到牧牛人殺死狼,再聯想到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導致“長遠的危險”,從而得出要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結論。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發人深思。)
(二)文言文語段閱讀
4.c(危:高,高處)
5.a (兩個“望”相同,都是“陰歷十五日”;前一個“以”是目的連詞“來”,后一個“以”是“因”的意思)
6.c (a.“須”通“需”b.“反”通“返”d.“馮”通“憑”)18.b (應為“客”) 7.c(應為“只是從哪里能弄到酒呢?” )
13.c(前后《赤壁賦》是蘇軾先后兩次游覽黃州赤鼻磯的“借地抒情”之作,表達的感情不同,因此不能說后賦是前賦的“情猶未盡”之作)
8.(1)環顧四周夜景,心中十分愉快,于是我們邊走邊唱,相互唱和應答。
(2)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像吳淞江的鱸魚。只是從哪里能弄到酒呢?
(3)山顯得那樣高,月亮顯得那樣小,江水已經跌落,石頭便露出水面來了。
文言文參考譯文: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
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象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劃地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括起,波浪洶涌。我也不覺憂傷悲哀,感到恐懼,覺得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象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高三語文總復習教學案 篇2
第3課時(總第3課時)
第二專題 獲得教養的途徑
現代文部分
基礎知識
【知識梳理】
一、語音吧臺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狹隘 跋 涉 沉溺 慰藉
麻痹 戕 害 給 予 符箓
鑰 匙 熾熱 捏 造 甄 別
擅 長 時髦 真知灼 見
二、字形超市
改正下列詞語中的錯別字:
輝煌殿塘 書藉 閑遐 出類拔萃
三、詞語網絡
(一)近義詞辨析
【積累/積聚】都有“(事物)逐漸聚集”的意思。前者可用于資金、材料、經驗等方面,如:在語文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積累詞語的訓練,讓學生不斷擴大自己的語匯量。
后者多用于錢財。如:本書主要闡述了資本主義形成過程中財富積聚和過度消費現象。
【教養/修養】前者①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②教育培養。如:每位幼兒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先天的發展水平和家庭教養環境都是不一樣的。
后者①指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②指養成的正確的待人處世的態度。如:這人有修養,從不和別人爭吵。
【灼見/卓見】灼見:透徹的見解。如:真知灼見。卓見:高明的見解。 如:您的卓見讓我們茅塞頓開。
【精練/精煉】精練(文章或講話)扼要,沒有多余的詞句。如:語言精練。精煉:①提煉精華,除去雜質。②同“精練”。如:原油送到煉油廠去精煉。
(二)熟語積累
【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前感到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如:世界杯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如果沒有高科技的幫助,恐怕大多數觀眾面對足球賽只能“望洋興嘆”。
【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如:從最新的卡通造型到古典花木造型,從工筆畫到夸張寫意的山水畫,指甲蓋這么大的地方也氣象萬千。
【舉一反三】從一類事情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如:一個人要學得快,就要懂得舉一反三。
【想入非非】思想進入虛幻的境界,完全脫離實際;胡思亂想。如:這滿園春色,叫人情不自禁地想入非非!
【大徹大悟】徹底明白、領悟。如:每病一次都有大徹大悟的感覺,可是歸結出來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道理。
【了無一物】空洞,沒有什么內容。如:說什么一輩子都要一起玩耍,如今想起卻成了了無一物的瞎話。
【真知灼見】正確而透徹的見解(不是人云亦云)。如:他的真知灼見,使我們對事情有了一個透徹的了解。
【出類拔萃】形容超出同類之上,也說出類拔群、出群拔萃。如:我認為,一塊真正出類拔萃的磚頭,寧愿在建筑中銷聲匿跡,也不肯在大道上絆人一跤。
【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條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如:學習科學知識,應該按部就班,循序漸進。
【走馬看花】比喻粗略地觀察事物,也說“走馬觀花”。如:盡管只是走馬觀花,但澳大利亞的學校還是給我留下了一些印記。
【洞若觀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如:如果你細讀他的文章,就會發現他對世事與人性的了解洞若觀火。
【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如:能把自己的身體置之度外而去支援西藏的人,值得尊敬!
【人云亦云】人家說什么,自己也說什么,形容沒有主見。如:為人處事要有定見,絕不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推陳出新】去掉舊事物的糟粕,取其精華,并使它向新的方向發展(多指繼承文化遺產)。如:要想給學生一個清新的課堂,就必須推陳出新,不斷設計新游戲。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頭就露出來,比喻真相大白。如:經過警方鍥而不舍的追查偵辨,一件曲折離奇的兇殺案終于水落石出了。
文言文部分
【知識梳理】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實詞:
生 ①君子生非異也
②蛟龍生焉
利 ①非利足也
②金就礪則利
暴 ①雖有槁暴
②暴殄天物
③性情暴躁
駑 ①駑馬十駕
②相如雖駑
備 ①圣心備焉
②有備無患
③關情備至
絕 ①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②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③佛印絕類彌勒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假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③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望 ①吾嘗趺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②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③先達德隆望尊
④適冬之望日前后
聞 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②博聞強志
③不能稱前時之聞
用 ①用心一也
②又備經年裹物之用
③兵精足用,英雄樂業
④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⑤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從 ①惑而不從師
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攻 ①術業有專攻
②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
(①—④讀zhōng) ①甕中之鱉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③中道而廢
④古之人虛中樂善
(⑤—⑦讀zhòng) ⑤木直中繩
⑥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⑦欲中守法
致
①非利足也,而致干里。
②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③羅敷前致詞,使君自有婦。
④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
⑤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③孔子師郯子
④吾師道也
⑤巫醫樂師
①傳道受業解惑也
傳
②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二.辨析虛詞
解釋下列加點虛詞的意義或用法:
而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②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③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④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⑤吾嘗趺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則 ⑥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①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于 ①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而恥學于師
③青,取之于藍
④不拘于時
⑤其皆出于此乎
乎 ①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三.通假總匯
寫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的本字:
①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②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③君子生非異也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⑤或師焉,或不焉
四.活用串燒
(1)動詞的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使……彎曲)
(2)名詞作狀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日:表示動作的經常性,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上”和“下”: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向上;向下。)
(3)名詞用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下:低于)
吾師道也 (師:學習)
(4)名詞的意動用法:
吾從而師之 (師:以……為師)
孔子師郯子 (師:以……為師)
(5)形容詞用作名詞:
圣益圣 (圣:圣明之人)
愚益愚 (愚:愚蠢的人)
圣人之所以為圣(圣:圣人)
小學而大遺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5)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利:使……快,走得快。)
(6)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恥學于師 (恥:認為……可恥)
其身也,則恥師焉(恥:以……為恥)
恥相師 (恥:以……為恥)
(7)數詞用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 (一:專一)
五、判斷句式
1. 判斷句
(1)“者……也”,表示判斷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輕使之然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也”,表示判斷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無明顯標志詞的判斷,翻譯時直接在主語后面加“是”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2. 被動句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示被動)
3. 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2)定語后置句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即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確筋骨,“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
(3)狀語后置句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介詞結構“于水”后置,翻譯時提到“寒”的前面)
而恥學于師。(介詞結構“于師”后置,翻譯時提到“學”的前面)
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結構“于弟子”后置,翻譯時提到“賢”的前面)
4. 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人)問之,(士大夫)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士大夫)則群居而笑之。
5.固定句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嗎?”)
六.異義細解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參 古義:驗,檢查;今義:參加,加入。
聲非加疾也。 疾 古義:強,洪亮;今義:疾病,快。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假 古義:憑借,借助;今義:與“真”相對。
用心一也 用心 古義:因為心思,兩個詞;今義: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博學 古義:廣博地學習;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爪牙 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
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眾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很多人。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小學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指小學學校教育。
吾從而師之。 從而 古義:是兩個詞,動詞“跟從”和連詞“而且”;今義:合成一個連詞,表目的或結果。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不必 古義:不一定;今義;不需要。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所以 古義:特殊的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相當于“用來……的”;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七、集結名句
1.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2.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3.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4.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5.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6.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7.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8.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達標練習
1.下列加點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 沉溺(nì) 舟楫(jí) 契約(qiè) 六藝經傳(zhuàn)
b. 麻痹(bì) 阿諛(yú) 跬步(guǐ) 木直中繩(zhòng)
c. 戕害(qiāng) 句讀(dòu) 槁暴(pù) 跂而望矣(qì)
d. 符箓(lù) 騏驥(jì) 熾熱(zhì) 真知灼見(zhuó)
2.下列詞語字形有誤的一項是( )
a. 鍛煉 斑斕 訓誡 鍥而舍之
b. 駑馬 灸熱 寂寞 金石可鏤
c. 慰藉 閑暇 喧響 出類拔萃
d. 蓬勃 彷徨 桑梓 蓬蓽生輝
3. 填入橫線上的詞語恰當的一項是( )
①對于“教養”也即精神與心靈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狹隘目標的艱難跋涉,而是我們的自我意識的 和擴展。
②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研讀世界文學,就是 地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財富。
③對于我們來說,問題不在于盡可能地多讀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選擇我們個人閑暇時能完全沉弱其中的杰作, 人類所思、所求的廣闊與豐盈。
a.逐漸 增強 領略 b.逐步 增強 領悟
c.逐漸 加強 領悟 d.逐步 加強 領略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或熟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世界文學的輝煌殿堂對每一位有志者都敞開著,誰也不必對它收藏之豐富而望洋興嘆,因為問題不在于數量。
b.在學會閱讀技巧之后并不背棄它們,而是繼續深入書的世界,一步一步地發現這個世界是何等廣大恢宏,何等氣象萬千和令人幸福神往!
c.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綜合,提出切合實際的真知灼見。
d.他看著孩子們鍥而不舍地玩著游戲,無可奈何的走出了屋子。
5.下列句子的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不拘于時,學于余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b.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c.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d.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第4課時(總第4課時)
閱讀與寫作
課時目標1、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2、掌握高考文言文考點的閱讀技巧
3、積累“學習與修養”的寫作素材
(一)課內語段閱讀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7~9題。
世界文學的輝煌殿堂對每一位有志者都敞開著,誰也不必對它收藏之豐富而望洋興嘆,因為問題不在于數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讀過十來本書,卻仍然不失為真正的讀書人。還有人見書便生吞下去,對什么都能說上幾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費。因為教養得有一個可教養的客體作前提,那就是個性或人格。沒有這個前提,教養在一定意義上便落了空,縱然能積累某些知識,卻不會產生愛和生命。沒有愛的閱讀,沒有敬重的知識,沒有心的教養,是戕害性靈的最嚴重的罪過之一。
當今之世,對書籍已經有些輕視了。為數甚多的年輕人,似乎覺得舍棄愉快的生活而埋頭讀書,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們認為人生太短促、太寶貴,卻又擠得出時間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館,在舞池中消磨許多時光。是啊,“現實世界”的大學、工場、交易所和游樂地盡管那么生氣蓬勃,可整天呆在這些地方,難道就比我們一天留一兩個小時去讀古代哲人和詩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嗎?不錯,讀得太多可能有害,書籍可能成為生活的競爭對手。但是盡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對任何人傾心于書。讓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閱讀吧!但單靠報紙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學,是學不會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的,而必須讀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時髦讀物那么乏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功夫……
7.作者倡導怎樣一種讀書觀?試分條概括。
8.作者認為,獲得教養必須以個性和人格作為前提,為什么通過讀書獲得教養要和“個性”、“人格”聯系在一起?
9.“不錯,讀得太多可能有害,書籍可能成為生活的競爭對手。但是盡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對任何人傾心于書。”請問,怎樣理解這段話的意義?
(二)文言文語段閱讀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0~11題。
問說
清•劉開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穎,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書》不云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擇之,芻蕘①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茍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果,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于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則所問非所學焉:詢天下之異聞鄙事以快言論;甚且心之所已明者,問之人以試其能;事之至難解者,問之人以窮其短。而非是者,雖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于古者,非此由乎!
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故,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不見其有可恥焉,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選自劉開《孟涂文集》)
[注]①芻蕘:割草打柴的人。
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 致:招致,取得
b.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過足矣 規:規勸
c.詢天下之異聞鄙事以快言論 鄙:卑鄙
d.學之所以不能幾于古者 幾:接近
11.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與基它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a.問焉以破其疑
b.舍問,其奚決焉
c.不然,則所問非所學焉
d.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12.下列加點詞語古今意義不一致的一項是
a.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
b.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
c.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
d.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
13.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針對讀書人“學而不問”的陋習,圍繞“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的中心觀點作闡述,倡導“問學相輔”的正確求學態度。
b.作者引用儒家經典中的話“就有道而正”“好問則裕”等,來證明“問”的必要,從中看出“問”是進德修業的重要一環。
c.在作者看來,今人學而不問有“師心自用”“好學不誠”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今人所學“非古人之學”,而所好“非古人之好”。
d.寫作允許模仿,但拒絕抄襲。清代桐城派劉開的《問說》很明顯是模仿了韓愈《師說》,語勢縱橫,說理透徹。
1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譯文:
(2)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譯文:
(3)事之至難解者,問之人以窮其短
譯文:
現代文部分
一、精品鑒賞
請對下列兩個語段進行鑒賞,寫出超過50字的鑒賞性文字
從形式上對語段一進行鑒賞
語段一
最初,他們把這個世界當成一所小小的美麗幼兒園,園內有種著郁金香的花壇和金魚池;后來,幼兒園變成了城里的大公園,變成了城市和國家。變成了一個洲乃至全世界,變成了天上的樂園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遠以新的魅力吸引著他們,永遠放射著異彩。昨天的花園、公園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將變為一座廟堂,一座有著無數的殿宇和院落的廟堂;一切民族和時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著新的召喚和復蘇,都時刻準備著將它那萬千聲音和形式掩蓋下的同一性體驗。
從內容上對語段二進行鑒賞
語段二
我們越是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閱讀,就越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個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這種獨特性和個性——與此同時,我們卻相信自己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萬種聲音都追求同一個目標,都以不同的名稱呼喚著同一些神靈.懷著同一些夢想,忍受著同樣的痛苦。在數千年來無計其數的語言和書籍交織成的斑讕錦緞中,在一些個突然徹悟的瞬間.真正的讀者會看見一十極其崇高的超現實的幻象,看見那由于百種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統一起來的人類的容顏。
二、素材提純
從課文中找出與下列話題有關的內容
話題:學習•修養
第二專題
現代文部分
【知識梳理】
一、語音吧臺
隘——ài 跋——bá 溺——nì 藉——jiè
痹——bì 戕——qiāng 給——jǐ 箓——lù
鑰——yòo 熾熱——chì 捏——niē 甄——zhēn
擅——shàn 髦——máo 灼——zhuó
二、字形超市
輝煌殿堂 書籍 閑暇 出類拔萃
文言文部分
【知識梳理】
一.實詞一詞多義
生: ①“生”通“性”,天賦,資質,名詞 ②生長,動詞
利: ①敏捷,快,形容詞 ②銳利,形容詞。“蚓無爪牙之利”的“利”同此
暴: ①pù,同“曝”,曬干②(tiǎn)天物(bào,糟蹋 ③bào,急躁
駑: ①nú,劣馬,常比喻沒有能力 ②nú,比喻愚劣無能
備: ①具備 ②準備 ③詳備,完全到位
絕: ①停止,消失 ②隔絕 ③極,盡 ③橫渡
假: ①借給 ②借助 ③假裝
望: ①遠看 ②盼望 ③名望 ④農歷每月十五
聞: ①聽到 ②見聞 ③名聲
用: ①因,由 ②用途,用處 ③物資財用 ④采用 ⑤任用
從:①跟隨 ②自
攻: ①研究 ②攻打 ③ 雕琢
中 :(①—④讀zhōng) ① 內、里 ② 中間、當中 ③ 半、一半④ 心中、內心
(⑤—⑦讀zhòng) ⑤ 符合、適合⑥ 命中 ⑦ 愛到、遭到。句意為,想要使太守受到法律制裁
致: ① 達到 ②招引,招來 ③表達,傳達 ④意志,情趣 ⑤盡,極
師: ①名詞,老師 ②動詞,從師學習 ③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④動詞,學習 ⑤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
傳: ①動詞,傳授 ②名詞,解釋經義的書
二.辨析虛詞
而: ①表轉折 ②表順承 ③表并列 ④表遞進 ⑤表修飾 ⑥卻,表轉折
則: ①就,表條件 ②就是,表判斷
于: ①比 ②向 ③介詞,表所從,可譯為“從” ④被 ⑤在
乎:①比②呢,反問
三.通假總匯
① “有”通“又”,“暴”通“曝”。
② “知”通“智”,智慧。
③ “生”通“性” ,資質,稟賦。
④ “受”通“授”,教授。
⑤ “不”通“否”
達標練習
1.c(a契約(qì) b 跬步(kuǐ) d熾熱(chì))
2.b(應為“炙熱”)
3.a(增強:增進,加強;加強:使更堅強或更有效。逐漸:漸漸,逐步;逐步:一步一步地。領悟:領會,理解;領略:了解事物的情況,進而認識它的意義,或者辨別它的滋味。)
4.d(鍥而不舍,比喻堅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用于孩子們玩游戲不合適。)
5.d(a為賓語前置句,b為判斷句,c為定語后置句,d為被動句)
(一)課內語段閱讀
7.①讀書不在于數量,重要的是要以個性或人格為前提(或:要敬重知識,注重愛的閱讀);②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閱讀;③必須花力氣、下功夫讀杰作。
8.“個性和人格”指愛的閱讀(或“對文明的熱愛”)、對知識的敬重、心的教養。作者認為讀書是為了“心的教養”,他倡導的是“愛的閱讀”和有效的閱讀,善于讀書的人,并不追求數量,而只追求他心靈的獲得。作者認為讀書人要有愛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對知識的敬重。他所說的“教養得有一個可教養的客體作前提”,通俗地說。就是讀書人自己必須有獲得教養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個性追求,如果人沒有人格,沒有個性,他的閱讀很難獲得教養。
9.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讀書不能成為生活的全部,不能成為生活的目的。但現實是,不是讀得太多,而是太少。讀書是獲得教養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應該傾心于書。
(二)文言文語段閱讀
10.c(鄙:庸俗,淺陋)
11.a(a為代詞,指“賢于己者”;bcd或為句中語氣詞或句末語氣詞)
12.b(“審問”古義是詳細地考察、詢問,今義是審訊)
13.a(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君子之學必好問。”)
14.(1)非常勤勉地只是將進修(學業)作要務,(這)并不多見。(2)認為自己是對的,認為別人是錯的,(這是)世俗的通病。(3)(那些)非常難解的問題,(拿來)追問別人來極盡別人的短處。
文言文參考譯文:
君子學習一定喜愛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還可能不能應用于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節,(對于這些問題)除了問,將怎么解決呢?
(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問,借以破除那疑問,(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到有學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對)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問,借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曾子)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以道德高知識多向道德低知識少(的人)問。(對)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們問,借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地考察,明確地分辨。《尚書》不是說嗎?“喜愛問(的人,學問知識)就豐富。”孟子論述:“找回自己的放縱散漫的心”(的時候),并提“學問之道”,“學”之后(就)緊跟著“問”。子思談“重視品德修養”(時),歸結到要(好)問(勤)學,(在他的提法中)“問”并且在“學”的前面。
古代的人虛心采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地問,不挑選人地問,(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養和學業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話,圣人(也)采納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詢問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詢問,以(他們的)大智卻注意到淺近平常的意見,不是偶然的謙虛,實在是要從多方面聽取有益的意見。三代以后,有“學”而沒有“問”,朋友間的交往,能做到規勸做好事,不做壞事就不錯了,那種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互相請教,勤勉地只是以進修為急務(的人)未多見,(更)何況世俗的人呢?
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么)可問的事情(了)。(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為)不值得向他問,(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著嬉戲的態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問,像這樣,就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沒有可疑的了,這只是自以為是罷了。自以為是,那錯誤還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淺薄卻嚴密地掩蓋自己的過錯,寧愿讓學習最終不進步,(也)不愿意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危害自己的內心修養,(錯誤可就)大了,而陷入這(種大錯誤)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這樣(的話),就所問的(也)不是(他)所學的:(如)問(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瑣屑事物來說說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經明白的(問題,卻故意拿它),問別人,來試試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難解答的事情問別人,來逼使那人難堪。如果不是這樣,(或者)即使有與自己思想品德修養有密切關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壓低一下自己的尊嚴(虛心向別人請教)也不能做到。唉!學習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這(原因)嗎?
而且不喜愛問的人,(是)由于不能虛心;不能虛心(是)由于不誠心實意喜愛學習。也不是不專心用功的緣故,他學習的不是古代儒家學習的(東西),他喜愛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愛的(東西),不善于問是理所當然的。
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一次錯誤。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么,“問”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朝堂之外(要)詢問百姓(對朝政的意見),國家的大事還問到平民。所以貴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要學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為他道德學問高。古人把“問”作為美德,而并不認為它是可恥的,后代的君子反而爭先把“問”當作恥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恥的(事),后代人卻做著而不以為恥的(就)多了,可悲啊!
現代文部分
一、精品鑒賞
【語段一賞析】:“幼兒園”“大公園”“城市和國家”“一個洲乃至全世界”“天上的樂園和地上的象牙海岸”,作者將書的世界比喻成這些美好的事物,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生動形象,活潑傳神,能喚起讀者美好的感受。
【語段二賞析】:“獨特性、個性和局限性”是每部經典的個性。“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萬種聲音都追求同一個目標”“以不同的名稱呼喚著同一些神靈”“懷著同一些夢想”:人類對于真、善、美與“崇高”的追求都是一致的,這也是“教養”之所在。這里,作者以自己的閱讀體驗為例,認為經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復閱讀,可以不斷地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閱讀”,就越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而這種感悟的過程,正是獲得教養的途徑。
二、素材提純
話題:學習•修養
1. 真正的修養一如真正的體育,同時既是完成又是激勵,隨處都可到達終點卻從不停歇。永遠都在半道上,都與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2. 讀書絕不是要使我們“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們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虛假的慰藉來麻痹我們,使我們對無意義的人生視而不見,而是正好相反,要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
3. 教養得有一個可教養的客體作前提,那就是個性或人格。
4. 沒有愛的閱讀,沒有敬重的知識,沒有心的教養,是戕害性靈的最嚴重的罪過之—。
5. 我們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現杰作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