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賦》教案(精選18篇)
《阿房宮賦》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
1、了解杜枚賦體散文的比喻、鋪排手法借古諷今的風格
2、理解“華、兀、構、縵、霽、杳、邐迤、錙銖、負、族”等詞語
3、背誦全文,歸納多義詞“而、夫”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 題解:賦體特點,作者簡介及本文目的
2、 熟讀課文,理解“兀、構、縵、霽、杳、邐迤”等詞語
重點:理解詞語 難點:內容理解
內容及步驟:
一、 解題:
1、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鋪采 文,體物寫志”。內容上,要通過“體物”以“寫志”;藝術表現上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理。由于注重鋪敘和形容,在語言上就不免要使用華美的詞藻,著上絢麗的色彩。
賦也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奏結合在一起,借助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形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嚴、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本文屬于文賦。
2、 阿房宮及作者:見課本注釋
從阿房宮被項羽一把火燒毀后,阿房宮的興亡就同秦王朝的興亡聯系在一起,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牡牧也加入到其中來。
作者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王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二、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
1、 正音:
兀 驪 縵 霽 冥 嬪 媵嬙 熒 椒 剽 邐迤 礫 嘔啞 鐺 錙銖 椽 檻 妍
2、 問題:①課后思考與練習一
②本文各段寫了什么內容?
A、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 B、寫阿房宮里的美人和珍寶
C、用排比名式,盡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及奢靡結果 D、總結歷史教訓,發出警告
三、 指導、結合注釋理解一二段。補充注釋:
蜀山兀:形容詞用如動詞,指樹木被砍光了。
驪山北構而西折:名詞活用作狀語,從驪山。
四海一:數詞用如動詞,統一。
盤盤焉:助詞,形容詞尾,的樣子。
氣候不齊:一樣。 雷霆乍驚:突然。
梳曉鬟也:古代婦女梳的環形發髻。
燕趙之收藏:動詞用作名詞,收藏的金玉珠寶。
四、 作業 :1、背誦一二段
2、《基礎訓練》課內閱讀7——12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背誦課文
2、 納文言虛詞“焉、而、夫”的義項
3、 了解借古諷今的風格
重點:理解背誦課文 難點:文言虛詞義項總結
內容及步驟:
一、 概述上節所講內容
二、 檢查:1、背誦默寫一二段或摘句連接,如:長橋臥波, ? 不知西東。
,春光融融; ,風雨凄凄。
明星熒熒, ,焚椒蘭也。
鼎鐺玉石, ,亦不甚甚惜。
2、解詞(加點的)
四海一 直走咸陽 不霽何虹 盤盤焉廊腰縵回 雷霆乍驚 杳不知其所之也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三、 練習《基礎訓練》課外閱讀:有關秦始皇建阿房宮的理由及過程
四、 指導閱讀背誦三四段
1、(補充)秦愛紛奢(豪華) 直欄橫檻(欄桿)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名詞意動,以之為鑒) 可憐(可惜)
2、學生口譯,及時加以糾正
3、 簡析內容:
第三段,由上文的描寫轉入議論,顯示出作者這篇賦的本意。先以“嗟乎”發出感嘆,對比人心事理。進而質問,接著用六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盡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經過重重鋪墊,筆鋒一轉,讓“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驕固”的統治者進行較量,結果阿房宮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教訓,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作者連續感嘆,情不自禁。“嗚呼”之后提出論點,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論據,指出愛國和長治久安的息息相關。最后,用“后人”的婉稱謂,提醒唐朝統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轍,意味深長。
4、 借古諷今風格
借評歷史來向皇帝進行諷喻,希望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過秦論》希望漢文帝能以仁義治天下,本文希望唐敬宗不要為自己享樂而勞民傷財。因為他們是對皇帝的忠告,所以說得很婉轉。
五、 熟讀成誦,做課后練習二、三、四題
六、 布置作業
1、繼續背課文 2、《基礎訓練》1——6
[1]
《阿房宮賦》教案 篇2
阿房宮賦 教案
教學目的:
1.理解常見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2.了解體會作者對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寫作目的。
3. 感受課文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像、大膽奇特的夸張特點。
4.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的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賈誼寫了《過秦論》,其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針對漢初的情況,主張施行仁政。同樣是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后,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么,在這篇賦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
二.作者介紹: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萬年(陜西西安)人,著名詩人、文學家,唐宰相杜佑之孫。文宗太和二年(828)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為宣州、揚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歷任監察御史,黃、池、睦等州刺史,官終中書舍人。杜牧年少時即有經邦濟世的遠大抱負,猶喜論政治、軍旅之事,主張固邊、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人稱其有“王佐之才”。文學上主張“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衛”,強調文章形式要為內容服務。文、賦、詩皆工,詩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
杜”(李白和杜甫稱“老李杜”)。同學們知道杜牧的多
作品呢?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點拔(選其中的幾首)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贈別•其一》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知。
《贈別•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三.背景介紹與解題:
阿房宮,秦宮名,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XX年),役夫七十余萬,工程浩大,至秦滅時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為阿房,故稱“阿房宮”。杜牧此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825),自稱有諷喻敬宗“大起宮室,廣聲色”之意。“賦”是古文中介于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形成于漢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鋪陳夸張手法,極盡渲染之能事,語言講究對偶,注重聲律,辭藻華麗,富有文采,稱為駢賦。唐宋時,它已經趨向散文化,句式參差,長短不齊,多以散代駢,押韻也比較自由,人稱“文賦”。
六、講解第一段。
(一)補充解釋
1 六王畢,四海一 一:數詞作動詞,統一。
2 驪山北構而西折 而:表順接的連詞。北、西:名詞作狀語。走:達。
3 各抱地勢 抱:適合,隨著。
4 盤盤焉 焉:……的樣子。
5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落:量詞,座,所。
6 復道行空 行空:橫跨半空。
7 不知西東 西東:互文見義,指各個方向。
8 歌臺暖響 響:聲響,指歌聲和樂聲。
9 而氣候不齊 而:然而。氣候:天氣(風雨晴雪),指情況。齊:相同。
(二)分析內容。
1 前四個3字句:寫出秦始皇一統天下的豪邁氣概,也寫出阿房宮興建營造的非同凡響。
2 第二句:從全景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
3 第三四句:寫阿房宮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奪天工的氣派。
4 第五句:由實寫樓閣、廊檐到虛寫長橋復道。
5 第六句:用夸張、襯托的手法,借寫歌舞的冷暖來陪襯它的宏大寬廣。
(三)板書總結:
七、作業:課后自譯并背誦第一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第一段:檢查翻譯、背誦及活用詞掌握理解情況。
二、分析第二段。
(一)補充解釋:
1 辭樓下殿 辭:離開。下:走下,名詞作動詞。
2 輦來于秦 輦:名詞作狀語,坐著輦車。
3 朝歌夜弦 朝、夜: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詞作動詞,彈弦,奏樂。
4 為秦宮人 為:成為。
5 綠云擾擾,梳曉鬟也 綠云:黑發。
6 雷霆乍驚 乍:突然。
7 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動詞,往,到。
8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收藏、經營:動詞作名詞,金玉珍珠。
9 齊楚之精英 精英:出類拔萃的人。
10 金塊珠礫 塊、礫:名詞作動詞,當土塊、當石子。
(二)分析內容:
1 第一句:照應“六王畢,四海一”。
2 第三句:寫宮人梳妝打扮,著力表現其明艷動人。
3 第四五句:寫宮人的凄慘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驕奢淫逸。
4 第六七句:由寫人的被欺辱轉而寫物被踐踏。
5 小結:寫阿房宮里的美人和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靡的生活,為下文的議論做準備。
三、分析第三段。
(一)補充注釋:
1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2 秦愛紛奢 紛:多,繁華。
3 人亦念其家 念:顧念。
4 奈何取之盡錙銖 奈何:怎么,為什么。
5 多于南畝之農夫 于:比。南畝:田間。
6 多于周身之帛縷 周:全。帛縷:借代衣物。
7 戍卒叫,函谷舉 舉:被攻占。
(二)分析課文:
1 前四句:對比人心事理,質問秦統治者的貪婪與殘暴。
2 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3 第六七句:寫“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驕固”的統治者進行較量,結果阿房宮成了一片焦土。
4 小結:由描寫轉入本段的議論抒情,逐漸顯示文章旨意。
四、分析第四段。
(一)補充注釋:
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詞作動詞,族滅。
2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使:如果。愛:愛護。
3 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 遞:傳遞。為:做。
4 誰得而族滅也 得:能夠。
5 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嘆。
6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鑒:意動用法,以為鑒。
(二)分析內容:
1 第二句: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
2 第四句:申述論據,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息息相關。
3 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統治者不要重蹈覆轍,意味深長。
4 小結: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
五、總結全文
1 . 揭示主題:不愛人民的統治者必將導致滅亡。
2 .簡要比較《阿房宮賦》與《六國論》、《過秦論》在寫法上與本文的異同。
分析:共同特點是:都以秦與六國的興亡為論題,都針對當時朝政
有為而發,規勸當政者要引以為鑒。各篇的獨創性是:
(1)、賈誼論秦亡,在歷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的道理。
(2)、蘇洵論六國之亡,第一次從“六國破滅”的內部因素
的角度來立論,對這些內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
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多方面,而且處處顯示了自己的
獨到見解。
(3)、《阿房宮賦》,可以說是用賦的形式來寫議論文,這
寫法本身就具有獨創性;其次,作者選擇了一個具體、形象
的事物作為立論的角度,把阿房宮作為秦始皇驕奢淫逸的象
征,作為秦始皇壓榨人民的見證,作為秦王朝覆滅的標志,
這種立論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阿房宮賦》教案 篇3
邱龍濤
教學目的
1.感受課文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像、大膽奇特的夸張特點。
2.學習本文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諷喻的目的。
學習重點
文章一、二節
自讀程序
1.讀注釋,了解文章寫作背景。
2.熟讀教材,依據課下注釋,梳通文意。
3.再讀教材,總體把握文章內容,根據賦的特點,找出“體物”與“寫志”部分。
第一步總體把握:全文分為兩部分,即“體物”部分,包括1、2兩段;與“寫志”部分包括3、4兩段。
第二步反復研讀“體物”部分,即1、2段,這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要求熟讀成誦。
第三步細致研讀“寫志”部分即3、4兩段,弄清彼此之間及與前一部分相輔相成的關系。
4.品讀比較。對文體特征、表現手法、思想內容進行拓展,并完成課后練習題。
第一步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用意。
第二步感悟文章的藝術概括力。
自讀點撥:
一、解題(教材補充注釋1內容):
阿房宮,秦始皇所建造的宮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滅亡時猶未完成。阿房者,一說:“此以其形名宮也,言其四阿旁廣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索隱)為了建筑阿房宮,秦發“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工程浩大,耗費民力財力極多,加劇了當時的社會危機,促使農民起義的爆發。秦亡后,此宮為項羽所焚,現尚存夯臺基。
這個歷史教訓,就是杜牧在賦中所表現的諷喻意義。
賦:是古文中介于韻文之間的一種特殊文體。它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起來,《詩經》是“賦”的遠源,《楚辭》是“賦”的近源。到漢代就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賦者,鋪者;鋪采 文,體物寫志也”(《文心雕龍•詮賦》。它鋪陳文采,描寫事物,以抒寫情志,重視辭藻和押韻,以鋪陳、對比、對偶、夸張等傳統技法為主,文章顯得整齊和諧,清新流暢而又具有磅礴的氣勢。唐宋古文化運動興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方法寫賦,使之由駢儷趨 向散文化,稱為“文賦”以區別于六朝的“駢賦”以及唐代用來科舉考試的“律賦”。杜牧的《阿房宮賦》被 視為初期文賦的典范之作。
文章共四個段落:宮——人、物——議——鑒
原因 第一段(敘):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建筑
第二段(敘):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
結果 第三段(議):失掉民心,迅速滅亡
借鑒 第四段(議):愛民保國,免踏覆轍
第一段:活用詞(北構而西折、未云何龍、不霽何虹 ;廊腰縵回)
內容理解
1、 從第1段中找出秦建阿房宮的背景。從中你讀出了什么?
2、 阿房宮的總體規模如何?
3、 具體來看,阿房宮有那些特點?(樓閣多、構造奇、布局巧、橋道美觀)
4、 寫歌舞盛況有什么作用?
第2段 :詞(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這一段寫宮女寫了那些內容?寫宮女、珠寶為了表現什么?
第三段由描寫轉入議論。可分三層:先說人心相同,應相互體諒。一句設問是對秦始皇窮奢極欲、強取豪奪的有力譴責。第二層擺出秦始皇的罪證,六個排比句,運用比喻,緊緊扣住阿房宮,進行強烈的對照描寫,繪出了一幅幅秦始皇勞民傷財的觸目驚心的圖畫。第三層寫到了獨夫民賊的下場。
第四段引出了鑒戒主題:六國不“各愛其人”,亡國乃咎由自取,秦不以六國為鑒,得六國而不愛六國之人,終于自取滅亡。今人哀秦而不以秦為鑒,結局就不言而喻!一語破的,將鑒戒之義寫得觸目驚心,振聾發聵!當時的皇帝唐敬宗只有16歲,卻昏聵失德,荒淫無度,“大起宮室,廣聲色”。作者借秦始皇建阿房宮的題材,用賦的鋪陳排比,指出驕奢淫侈必亡國的歷史教訓,用意在于諷諫晚唐敬宗。
四、板書設計 阿房宮賦(一)
宮:建宮背景、宏偉規模
人:歌舞之盛、宮女來源、宮女之多
物:剽掠而來
議與鑒: 不愛民眾
興建、規模
用途(置宮女、賞歌舞、貯珍寶)
毀滅
原因
教訓
四、 總 結
《阿房宮賦》膾炙人口,曾得到“古來之賦此為第一”的崇高評價。賦,它講究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學樣式。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在其《文心雕龍-詮賦》中說:“賦者,鋪也,鋪采chi文,體物寫制也。”這說明了賦的主要特點在于鋪陳事物。因此,它對于事物的描寫總是淋漓盡致,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結尾部分則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托諷刺之意。本文亦具有這個特點,成功地運用了鋪陳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方法。從全文看,雖以鋪陳描寫為客筆,抒情議論為主旨,但在前兩段描寫時,卻用盡工筆,以華美的文辭,豐富的比喻,極度夸張地寫出了阿房宮的規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寶之豐,靡費之巨,從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在鋪陳描寫的基礎上,后兩段抒情議論,揭示全文主題,顯示作者的見解和寫作意圖,見出褒貶之情,諷喻之意,前兩段為后兩段張本,后兩段是前兩段的深化、升華、歸宿。鋪敘描寫抒情議論緊密結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強大的藝術力量。
文章為了鋪敘其事,運用的語言也是相當精美的。它時而用對偶排比,句式整齊,音調鏗鏘,聲韻和美,節奏明快。時而駢散兼行,長短急徐,錯落有致,顯得文氣走動,通達流暢。總之,〈阿房宮賦〉文辭華美,想象豐富,氣勢宏偉,既有激情,又蘊深意,令人感動,發人深思,堪稱“文人之賦”。
[1]
《阿房宮賦》教案 篇4
教學目標1、 正確認識歷史事件,了解秦滅亡的原因以及作者的寫作目的。2、 了解本文借古諷今的寫法和一些重點字詞的含義或用法。3、 理解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夸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說明:本文含有很多知識點,相關的歷史知識,寫作知識,文言實詞的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句式類型等都有比較新的知識,尤其是對秦滅亡的原因的分析既要照顧到文本,又要兼顧到歷史事實。因此這篇課文的知識含量十分豐厚,課內外都需要花較多時間。根據二期課改的精神,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必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對于這樣一篇高深的賦體散文,學生的自學有很大困難,怎樣使學生對這篇散文感興趣,幫助學生自學并遷移能力是一個難題。課堂上要合理適度地讓學生思考和討論交流。為了避免學生學習因難度而造成的學習性疲勞,教師要設計一些較淺的問題;為了避免學生機械性疲勞,課堂的教學活動方式要多變。教學重點與難點1、 重點:本文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理解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夸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2、 難點:了解賦的特點。了解“鉤心斗角”、“鼎鋮玉石”、“函谷舉”等詞句的含義或用法。 說明:本文的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對歷史知識還是一知半解,缺乏辯證的唯物的認識方法,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動機和寫作方法,同時也必須指出秦滅亡的諸多原因和根本原因。對于阿房宮是否真的如賦中描述的那樣,只需簡單說明,關鍵是說明寫作目的與寫作手法之間的關系,了解賦本身的特點。由于是賦,語言就十分精練形象,比喻、夸張等手法的作用也應該是重點,但可設計在練習中加以強化。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課前預習教師根據學生擁有的相關資料布置預習作業或補充預習作業,可較為詳細地發給學生。查閱相關資料,預習課文。圈點課文,根據注解理解課文,找出問題。或分組解決談論題。要求了解寫作背景。目的在于使學生整體上對課文有所了解,讓他們帶著問題進入新課,可激發聽課積極性。同時也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檢測預習教師可用多媒體技術檢測,也可發放印刷的練習題。也可讓學生口述有關題目。教師可適當評價,可先不置可否,先設置一個課堂懸念,引發學生興趣。例如:這個學生對“賦”的認識是否正確,我們現在不輕易下結論,等我們把課文學完后再來評論,將更合理些。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例如:口述對“賦”的理解;解釋一些加點的字詞;對課文主題的把握。以檢測促預習,是一貫的方法,讓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便于引入新課。
導入新課可根據前一課的內容導入,也可借助預習情況導入,也可利用時事導入。例如:根據現在的考證,阿房宮只留下了一個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的夯土臺基。(也夠大的了,兩三年里堆起來也不容易。)根本就沒能造成。杜牧對阿房宮的描寫又是怎樣的呢?根據預習時分組完成的任務,學生介紹作者有關情況和所知的杜牧的詩句。教師可補充。讀第一個注解,初步了解寫作目的。吸引學生了解課文與事實之區別,了解文體特點。
整體把握聽朗讀。請大家邊自讀邊概括課文每一段落的內容。1. 描述阿房宮之壯闊規模。2. 描述宮中的奢靡生活。3. 夾敘夾議秦之滅亡。4. 議論點明原因和寫作目的。根據老師的要求做。先個別完成再集體交流匯總。注意“描述”“議論”這些詞。培養語感。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第二課時分步分析導入第二課時:本文每一小節的內容是什么?請個別學生朗讀第一節。第一節從哪些方面描述阿房宮的壯闊?翻譯“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集體朗讀第二節。給第二節分層,看看寫了哪些內容?寫宮女的目的是什么?請個別同學翻譯“燕趙只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鼎鋮玉石,金塊珠礫”。注意,第三節在表達方式和內容上與上兩節有何不同?請翻譯“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戍卒指誰?誰攻克函谷?楚人指誰?“可憐”一詞表現出作者怎樣的心情?為什么對阿房宮的焚毀只用了這么八個字而已?自由熟讀最后一段。這一段中出現的幾個“后人”具體指哪些人?(秦以后的人;特指唐朝人,主要是統治者;唐以后的人)聯系這一節,能否為“可憐”一詞添一點含義?復述段落大意。總寫 空間之廣 宮室之多 結構之復雜 1. 宮女之多及其生活情況(奢侈而又寂寞)2. 珍寶之多。 和物一起只是擺設,都表現出秦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學生交流后推薦回答。可憐:可惜作者用這兩個字有著無窮的感慨: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沖擊下土崩瓦解,迅速滅亡;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也在一場烈火中化為灰燼。神奇瑰麗的阿房宮被燒固然讓人惋惜,顯赫的王朝這么快就滅亡了,令人嘆息。只用八個字來寫其毀滅,更突現其崩潰之快。唐王朝又大起宮室了,不免使作者憂心忡忡,“可憐”一詞中流露出作者的不安和憂憤。有詳有略地按段落分析課文,以免遺漏有關字詞,也突出了課文的中心內容和有些重點的字詞。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勇于承擔責任,勇于發表見解的精神。以討論促思維,同時避免形式單調而造成的乏味。為下文的分析留下余地,等分析到借古諷今時,再談“可惜”一詞的含義。以“可憐”一詞為本段分析重點,解讀作者的感情及用意。總結歸納1.根據上面的分析,請為四個自然節分段落。第一部分:鋪敘阿房宮建筑之宏偉,宮中生活之奢靡。第二部分:議論分析秦滅亡原因,點明寫作意圖。2.前一課時我們說過,阿房宮其實只完成了臺基,根本就沒有造成,那么是否等于說秦統治者并不是奢靡的?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杜牧為何極力鋪敘其豪華和奢靡?請先思考確定理由,再與同學交流。3. 通過學習,請你談談“賦”的特點。(介于韻文和散文間,多用鋪陳夸張手法,極盡渲染,講究對偶,注重聲律,辭藻華麗,富有文采)思考問題。交流感受及理由。回答要點:秦的奢靡是無疑的。這可以有其他作佐證。阿房宮的地基很大,說明本來的確是想造一個宏大的宮殿。作者極力鋪敘阿房宮建筑之精良,宏大,宮女之多,生活之奢靡,珍寶之多,突出說明秦統治者生活之奢侈腐化以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維持這種生活所進行的橫征暴斂,正是導致它覆亡的根本原因。點明:借古諷今注意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要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辯證客觀的認識方法。讓學生組織好語言,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試著欣賞賦的特點。復習鞏固再次朗讀課文。注意幾個關鍵詞布置課后練習。注意:賦:鋪陳夸張借古諷今 奢靡、橫征暴斂招致滅亡。加深記憶。預習內容1、朗讀課文,查詞典為生字注音。2、閱讀課文,根據注解利用課余時間與同學交流口譯,把不一致的翻譯或解釋不通的句子紀錄在作業本上。3、分組查閱資料:a組查杜牧的生平及其年代背景;b組查杜牧的詩句;c組查秦滅亡的原因;d組查阿房宮的資料。檢測預習1、 為下列加點字詞注音màn yìng chéng lǐyǐ piāo chuán 縵立 妃嬪媵嬙 鼎鋮玉石 棄之邐迤 剽掠其人 架梁之椽 yán qǖnqūn niǎn jiàn zīzhù 檐牙高啄 囷囷焉 輦來于秦 直欄橫檻 錙銖 2、解釋下列加點詞 縵立 縵回 輦來于秦 韓魏之經營 齊楚之精英 鉤心斗角 鼎鋮玉石 金塊珠礫 思路點撥1、 阿房宮在哪里?2、 為什么在介紹阿房宮之前先寫“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注意“六王畢”的意義和“蜀山兀”的含義,及“一”、“兀”的用法。3、 整個蜀地的山林都變得光禿禿的了,建立起來的阿房宮具有什么樣的規模?4、 寫它的規模和妃嬪以及阿房宮中的生活、珠寶的目的是什么?5、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中“一人”指誰?解釋這句話。6、 第三節內容和寫法上與前兩節有何異同?注意帶進賦的特點。同:都是大膽想象,鋪陳夸張,都突出了秦統治者生活的奢靡。不同:前者較少議論,鋪敘中有大量形象生動的比喻。后者鋪敘時更多的是對比,在內容上側重于分析秦滅亡的原因。7、 稱秦始皇為“獨夫”表現出作者對他怎樣的態度?對阿房宮的毀壞,作者又是持什么態度?8、 從“嗟乎”到“嗚呼”,再到“嗟夫”,作者一連串地用了三個語氣嘆詞,表現了怎樣的心情?注意引出作者對唐王朝的又愛又憂的復雜心情,以及作者的寫作目的。練習舉隅第一課時課后作業1、 翻譯下列句子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鼎鋮玉石,金塊珠礫。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2、 指出下列加點詞的活用情況。四海一 蜀山兀 輦來于秦 朝歌夜弦 鼎鋮玉石 驪山北構而西折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不霽何虹 未云何龍 3、 熟讀課文。第二課時課后作業1、 背誦課文。2、簡單論述秦亡的原因。(200字左右)
《阿房宮賦》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課文善用豐富的想象、對偶、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方法的特點,并明確它們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愛、取、族”等實詞的用法,培養朗讀、背誦的能力。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本文善于從多種角度,具體、生動、細致地描寫藝術形象,并在此基礎上議論的寫作特色。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作者對秦亡原因的闡釋,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諷今、諷時刺世的寫作目的,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必然導致覆亡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善用豐富的想象、對偶、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方法的特點,并明確它們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善于從多種角度,具體、生動、細致地描寫藝術形象,并在此基礎上議論的寫作特色。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賈誼寫了《過秦論》,其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針對漢初的情況,主張施行仁政。同樣是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后,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么,在這篇賦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
文體介紹:
在古典文學中,詩、詞、歌、賦并稱。賦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前者是賦的遠源,后者是賦的近源。其體始于戰國時趙國人荀卿的《賦篇》,至漢代形成固定的、獨立的文體。漢賦多鴻篇巨制,多四言句式,雜以散句。漢末出現了抒情小賦,但很快被六朝的“駢賦”所代替,駢賦往往用四字對或六字對。至唐宋時又發展為“律賦”,在篇幅、格律、對仗上要求更高。在晚唐時的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又發展為“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一篇文賦。
賦在結構上一般可分為三個部分,前面有序,說明作賦的緣由,用不押韻的散文或駢體文;中間是賦的本身;后面有“亂”或“訊”的部分,對全篇作小結。
在形式上,賦字數不限,但以四、六言為主。至于賦的作用,班固說:“或以抒下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也就是說,賦的作用是用來表達人民的愿望,諷喻政寧。借景抒情,鋪敘風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顯志,以寄諷喻之意是它的寫作特點。
賦,作為一種文學樣式,是西漢時文人將屈原、宋玉等所運用的、作為長江流域文化代表之一的《離騷》式詩體加以改造,向散文方向發展而形成的。“麗詞雅義,符采相勝”(《文心雕龍•詮賦》),洋洋灑灑,極盡鋪陳之能享。賦在其后不同時代的發展中,從古賦到徘賦到律賦到文賦,形式上不管怎么變革,卻始終沿著散文化的軌道行進,并沒有回到詩的故鄉。說“賦者古詩之流”,只有在說明賦還保留著某些騷體詩的外部形式特點時才算是正確的,若是用以說明賦是詩的一個支派,那就是大謬特謬了。詩,總是喜歡借助跨度極大的跳躍,行蹤飄忽飛騰,在廣闊的立體空間里上天入地,展開想象和聯想,時刻為感情尋找著形象。賦,則不然,它與一般的散文并無二致,都是在一個平面上慢走快奔,在展開其敘述、描寫、議論時,邏輯嚴密,順序銜接,脈絡連貫,十分注重文章的說服力量。而說服力量的達到,往往具體表現為對文章氣勢的追求。“以賦視詩,較若紛至沓來,氣猛氣惡”。清人劉熙載在他的《藝概》中揭示出賦和詩在對氣勢要求上的這種不同點,可謂一矢中的。
——竹亦青《〈阿房宮賦〉的生命力》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正音。
2.學生大聲地自讀。
3.在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課上對照注解疏通全文,將疑點劃出,以備質疑、釋疑。
4,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從總體上把握全文。
三、學習第一段
1.提問課后練習第一題答案,從總體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學生讀第一段。
3.學生齊讀。
4.學生質疑、教師指導、明確重點掌握的詞。
(1)需要掌握的重點實詞:
六王畢:完了、結束
北構而西折:動詞,架木做屋
不霽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 “一”數→動 統一
驪山北構而西折 “北”、“西” 名→狀 向北、向西 “驪山” 名→狀 從驪山
未云何龍 “云” 名→動 出現云彩 “龍” 名→動 出現龍
未霽何虹 “虹”名→動 出現虹
歌臺暖響 “響”動→名 歌聲
5.段意理解。
本斷可分四層:
第一層:開首十二字,交代時代背景,點出地理環境。 “兀” “出”雖是粗筆勾勒,但已顯愛憎,揭示了秦始皇統一后驕縱享樂,幾十萬勞動者的辛勞與血淚才換得阿房宮“出”。
第二層:“覆壓……流入宮墻。”夸張手法,總寫阿房宮的宏偉規模。“覆壓”言其廣,“隔 離”言其高。驪山,起伏不斷;二川,滔滔不絕,這兩句將宮殿趨向、座落地勢、規模之大形象鮮明地描繪出來。
第三層:“五步……不知西東。”以大量的對偶、排比等駢句,極力描繪、渲染了阿房宮內樓臺殿閣的宏偉、豪華,橋梁復道的奇麗、壯觀。“五步” “十步”,寫出樓閣之密;廊腰飛檐,指出宮室之美。廊腰縵回突出曲線美;鉤心斗角突出結構美。“盤盤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樣樓閣的形狀,像蜂房那樣邃密,如漩渦那樣紆回。“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擲筆長嘆,言非筆墨所能盡言。
第四層:本段最后部分。
從行文上看,這部分帶過渡性質,從建筑寫到宮殿中人物的活動,“歌臺暖響”等四句既寫宮中歌舞之盛,也寫出這歡歌狂舞背后隱藏著宮人的無限悲戚。“—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重在寫人之感受,親疏各別,冷暖不均。
6.小結“賦”的特點。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的特點是“鋪采摘文,體物寫志”。作者圍繞一個事物,就某一客觀對象反復描寫,多方渲染,極盡鋪陳之能事,以達曲傳其義,情盡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體現了上述特點。
7.學生反復讀,嘗試背誦。
四、布置作業
背誦第一段,預習下幾段。
第二課時
一、研讀第二段
1.學生讀。
2.學生就字詞質疑,教師指點,明確重點、難點。
(1)補充注釋。
a.綠云擾擾:“綠云”,濃墨有光彩的云,此處形容女子的頭發黑密;“擾擾”,紛亂蓬松的樣子。
b.“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
這里用“互文”修辭格:本應合在一塊兒說的詞,因對偶、押韻或字數的限制,臨時拆開來使用,理解時又應合在一塊兒。可譯為“燕、趙、齊、楚、韓、魏六國之統治者有無數的金玉珍寶。”
(2)重點掌握的詞。
a.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深遠;“之”,動詞,去。
b.盡態極妍 “妍”,美麗。
c.縵立 “縵”通“曼”,久。
d.“邐迤” 連綿詞,接連不斷的樣子。
(3)特殊用法。
a.輦采于秦 “輦”,名→狀,乘輦。
b.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 “收藏”“經營”,動→名,收藏的金玉珍寶,經營的金玉珍寶。
c.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鼎”“玉”“金”“珠”,名→狀 “鐺”“石”“塊”“礫”,名→動
(4)段意理解。
a.過渡:在第—段中,作者從背景、外貌、內景等方面極力鋪陳,阿房宮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麗堂皇。在本段中,由宮殿的描繪,自然過渡到對宮人、宮藏的描繪。
b.寫宮人:“妃嬪媵嬙……三十六年。”
分別從宮人的來源、宮人的生活、宮人的命運幾方面進行描寫。明星、綠云、渭流、膩煙、霧、雷霆等具體形象的描繪,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經過了藝術的夸張,極寫宮女之多,妃嬪彩娥,濟濟各殿,也見出秦皇的驕奢淫逸,糜爛不堪。而她們“盡態極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卻“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望幸”與“不得見”,充滿了對孤寂痛苦的宮女的同情,更有對暴君的揭露。
c.寫宮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經營”“精英”及“剽掠”這些詞寫出秦人掠奪之甚。“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八個字有四組對比,六國的珠寶盡入秦宮,但在宮中卻視若土石,任意拋灑,有奢侈之心,無愛惜之意,批判鋒芒漸露“亦不甚惜”,我們仿佛已聽到作者的斥責和憤慨的聲音了。
二、研讀第三段
學生讀、背第三段
1.學生質疑,教師點撥,明確重點。
(1)補充注釋
a.紛奢:繁華奢侈 b.直欄橫檻 檻:欄桿
(2)重點實詞
a.函谷舉 舉:被攻取
b.可憐焦土 可憐:可惜
2.段意理解
這一段由上文的描寫轉入議論。
(1)第一層:“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問斥秦統治者只顧個人享受,不顧百姓死活、橫征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2)第二層:“使負棟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擺出秦皇罪證,六個排比分句,運用比喻、夸張,緊扣阿房宮,進行強烈的對照描寫,繪出秦始皇“勞民傷財”的怵目驚心的圖畫。接下去順勢寫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積深,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農民起義的爆發是必然的。
(3)第三層:這部分用14個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過程,民眾的反抗從“怒”到“叫” “舉”“炬”,三個動詞,短促相連,生動地表現了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勢,火山爆發之烈,迅猛異常,不可壓抑。“可憐焦土”與上面的壯麗描繪形成鮮明對比,顯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三、研讀第四段
1.學生齊讀。
2.理解內容。
歷史的回顧,有著現實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議論,給唐王朝不啻澆了一瓢鉆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個“鑒”字,企冀唐統治者以秦為鏡,回心轉意,更弦易轍。
3.學生反復讀、背第3、4兩段。
第三課時
討論與分析:
1、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他強調思想內容的重要性,認為形式要為內容服務。這篇課文寫了哪些內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細讀全文,不難看出作者旨在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第1段鋪陳阿房宮的宏偉壯麗。第2段敘寫官中美女之眾,珍寶之多。第3段夾敘夾議,點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統治者驕奢淫逸,濫用民力,致使農民起義,一舉亡秦。第4段轉入議論,進一步指出:六國衰亡,秦朝覆滅,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愛民。篇末4句言簡意賅,暗寓諷諫之意,含蓄地告誡后人,如不以歷史為鑒,還會重蹈覆轍。
由此可見,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用以敬誡“后人”是全文主旨。聯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啟》中所說的“寶歷(唐敬宗的年號——5;者)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以看出這“后人”指的應是當時最高統治者。
2、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極力描寫阿房宮的?這樣描寫對表達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課文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筑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宮。寫建筑,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復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然而鋪陳阿房官規模大,宮室多、美女眾、珍寶富并非作者作賦的目的。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作者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征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觀止》的篇末總評說:“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可見,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為后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為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3、作者描寫阿房宮建筑的宏偉壯麗,僅用了一百多字,卻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阿房宮的建筑的?為什么會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分析: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總寫和細寫相結合的寫法。
總寫部分,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覆壓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廣,“隔離天日”,狀其樓閣之高;“驪山”兩句,寫其倚山傍水,氣勢非凡。
細寫部分,作者工筆重彩,精描細繪。先寫重摟疊閣、長廊高檐,不計其數;再以長橋如龍、復道似虹映襯宮宇之宏偉、摟閣之高大。上面所述,寫的還只是建筑之外觀。接著,作者的筆觸,又深入建筑內部。歌臺舞殿是互文的寫法,臺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謂宮內處處皆是輕歌曼舞。“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則承“暖響”“冷燦”兩句,進一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
這一節中,作者由遠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紹了阿房宮之奇觀。敘述中時有前后照應之妙筆。如寫樓閣“各把地勢”就與前文“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這一廣闊背景相連。敘述中時有貼切生動之比喻,例“長橋臥波,復道行空”,用筆經濟,形象生動。敘述中也間有動態描寫,像寫“二川”,寫歌舞,狀聲摹形,引人入勝。再加上大量對偶排比句式的運用,致使文句音節鏗鏘,兼有音韻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幾十個字,阿房宮之豐姿盛態就顯現于讀者眼前。
4、在第2段中“明星熒熒”等四句話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在哪里?
分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熒熒”是比喻句的喻體,“開妝鏡也”是本體。以璀燦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讀者印象更為強烈。“綠云擾擾,梳曉鬟也”,與上一句的表達方式相仿。第三句說丟棄脂水竟使渭流漲膩,用的是夸張手法,極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寫焚燒椒蘭竟至煙斜霧橫也是夸張,效用同第三句一樣。四句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加之新鮮的比喻,巧妙的夸張,讀來使人有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開鏡、梳摸、棄脂水、焚椒蘭這些生活細節形象地寫出了宮中美女之多,宮室之廣。寫宮室,是承接上文;寫美女,則是開啟下文。所以,作者緊接著便是寫美女望幸。這一層都是寫美人,但是從美人的生活遭際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無度。漢代大賦不少作品鋪張揚厲,堆砌詞藻。杜牧則發揮了賦的長處,著意鋪陳夸張,但所有的鋪敘又都為后文的議論張本,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從這一節對美人的描寫可見一斑。
5、作者寫《阿房宮賦》,是為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朝政。但為什么寫阿房宮被焚,卻說“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里作者流露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現代文中的“可憐”是“值得憐憫”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釋“值得憐憫”外,還有可愛、可惜的意思。這里的“可憐”解釋為“可惜”。作者用這二字,使無窮感慨充溢字里行間。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沖擊下土崩瓦解,迅速滅亡;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也在一場烈火之中化為灰燼。秦朝速亡的史實說明,不能愛民,難圖久安。但是,當時的唐朝統治者無視歷史教訓,沉湎聲色,又大起宮室,身居積薪之上,仍以為安。歷史興亡,激蕩胸中;目睹現實,感慨萬端。神奇瑰麗之阿房宮付之一炬令人可惜,顯赫一時的秦壬朝毀于一旦令人可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塵,唐王朝的命運不也令人可憂嗎?“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作者的不安與憂憤溢于言表。辭賦不同于論文,許多地方并不直說,讀時需細加玩味,方能體會作者的用心。
6、文章語言精煉,而含意豐富。試舉例說明。
分析:本文起筆就不同凡響。(古文觀止)編者的評語是:“起四語。只十二字,便將始皇統一以后縱心溢志寫盡,真突兀可喜。”開頭兩句,寫六國覆滅,由秦一統天下。形似泛泛敘事,實則為下文伏脈:“六王”為何會“畢”?“四海”為何能“一”?一亡一興,關鍵何在?讀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開始總結歷史教訓的。后兩句,說伐盡蜀山林木,才將阿房宮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規模浩大,蘊含著更為深廣的社會內容。李白有詩云: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運往關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經多少艱難險阻,作者沒有細說但讀者自可想見。而要建成如此奇偉之宮室,伐木運木只是一項工程。統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濫用民力,勢必釀成嚴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縱心溢志”,“驕奢淫逸”,正是取禍之由。起首4句,不僅氣魄宏大,且含意深廣,耐人尋味。從語言上看,兩兩對偶,各各押韻(全押仄聲韻),音調急促有力,確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簡意深之處并不少見。又如第2段寫秦人揮金如土,用“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八字,構成4個比喻。一面是揮霍無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處鋪敘也為下文生發議論奠定基礎。作者錘字煉句皆有所指,這些地方宜深入體會,認真學習。
7、杜牧寫這篇賦,既然是為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借以諷諫時弊,為何開頭要從六國覆滅下筆?
分析:作者諷諫時弊,以秦王朝滅亡為借鑒;寫秦朝覆滅,又以六國衰亡為鋪墊。六國何以會滅?賦中說到“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可見,六國滅亡,是不能愛民的結果。從何看出六國之不愛民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秦之珍寶”(財富之代稱),來自六國;六國之珍寶取自百姓,統治者為滿足奢華生活之需要,對百姓肆意搜刮,錙銖不留。“六王”因不愛民而“畢”其統治;秦如吸取教訓,“復愛六國之人,”那就不致迅速滅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國滅亡的老路。開頭12個字,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籠蓋全篇、暗示主題的作用。
8、簡要比較《阿房宮賦》與《過秦論》在寫法上與本文的異同。
分析: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學樣式,所以它的文學色彩更濃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寫、鋪陳、夸飾等文學手法的運用,所以《阿房宮賦》前三小節不拘于具體的“現實和真實”,而是發揮想象和聯想極力描繪秦的奢靡荒淫。《過秦論》嚴格說應是一篇史論,它應以史為依據、基礎,所以應集中更多的筆墨來陳述、記敘相關的歷史史實,再在史實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
(以上問題視情況而定,時間多則多討論幾個問題。 )
譯文:
六國覆滅,天下統一,蜀郡的山林伐光了,于是造起了阿房宮。(它)占地三百余里,(樓閣高聳)遮天蔽日。(阿房宮)從驪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陽。(渭水、樊川)兩條河流,滔滔地流入宮墻。五步一座高樓,+步一座亭閣;走廊曲折如寬帶回環,屋檐翹起似高鳥啄食;(這些樓閣)各隨地勢而建,座座通連、檐角交錯。盤扭回旋的,屈曲勾折的,像蜂房,像水渦,矗立著,不知它們有幾千萬座。長橋橫臥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龍一般,可是,)沒有云彩,怎(會有)蚊龍(騰空)?復道橫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過天晴,怎(會有)虹霓(凌空)?(樓閣)高低錯落,令人迷蒙,不辨南北西東。臺上歌聲溫潤,洋溢著春天般的歡樂;殿中舞袖飄拂,充滿著風雨交加般的凄冷。(歌舞紛繁不斷,歡樂悲戚叢生)一天之內,同一座宮殿之中,(讓人感到)寒暖不均,氣候不同。
六國的妃嬪宮女,諸侯們的公主、孫女,辭別了(自己國家的)摟閣宮殿,被輦車送到西秦。(她們)日夜彈唱,成了秦皇的后宮之人。(光如)明星閃亮,原來是(宮人們)打開了梳妝鏡;(色似)烏云紛擾,原來是(宮人們)一早梳理發鬢;渭水漲起了一層油膩,原來是(宮人們)潑掉的漂滿粉脂的洗臉水;煙霧彌漫,原來是(宮人們)點燃椒蘭香料在香鼎。疾雷忽然震響,原來是(皇上的)宮車馳過;輾輾車聲越聽越遠,無影無聲,不知它駛向什么地方。(宮人們)任何一處肌膚,任何一種姿態,都極盡嬌艷美麗,(她們)久久地佇立等待,盼望著(皇上)幸臨,得到(皇上)的寵愛;(可是,)有的宮人三十六年從未見到過(皇上)的身影。燕國趙國收藏的珠玉,韓國魏國聚斂的金銀,齊國楚國的瑰寶奇珍,多少代,多少年,從(本國)百姓那里劫掠而來,堆積如山;一旦(國家滅亡)不能再占有,統統運進了阿房宮中,于是,把寶鼎視為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把黃金視同土塊,把珍珠看成石子,隨地丟棄,秦人看著這些寶物并不怎么愛惜。
唉!一個人的心思,也是千萬人的心思(人同此心)呀!奏統治者嗜好繁華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顧念自己的家。為什么搜刮(百姓的財物)一點都不放過,揮霍起來卻像泥沙一樣隨便呢?(甚至)讓支承屋梁的柱子,比農田里的農夫還多;讓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布機上的織女還多;讓(建筑物上)顆顆突出的釘頭,比糧倉里的粟粒還多;讓參差不齊的瓦縫,比全身絲綢衣服的紗線還多;直的橫的欄桿,比全國城郭的圍墻還多;嘈雜的笛聲琴聲,比鬧市里的人聲還多。(終于)致使天下人心里憋滿了憤怒,卻不敢說話。暴君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驕橫頑固。(待到)戍邊的士兵們一聲吶喊,函谷關的天險就被攻破,(入關的)楚人一把大火,可惜(富麗堂皇的阿房宮)化成了一片焦土!
唉!使六國滅亡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消滅秦宗族的是秦統治者本身,也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國諸侯各自愛護自己的百姓,那么就有足夠的力量抵抗強秦;如果秦(在統一全國后)同樣能愛護六國的百姓,那么就可以從二世、三世以至傳到萬世一直作君王,誰還能滅掉(它)呢?奏王朝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哀嘆,而只有讓后代人去哀嘆它的滅亡;后代人哀嘆秦的滅亡卻不能引以為鑒,也會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嘆他(重蹈秦的覆轍)。
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第五題和課練相關練習。
《阿房宮賦》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理解常見文言詞語“一”“焉”“之”“流”“走”等的含義和用法。
2.了解體會作者對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寫作目的。
3.了解唐代文賦的特點及與駢體文的區別。
4.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的特點,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詞語用法與作者觀點。
教學難點 :駢散結合的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賞讀法。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由回憶《過秦論》的內容開始,引入新課。)
二.作者介紹: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萬年(陜西西安)人,著名詩人、文學家,唐宰相杜佑之孫。文宗太和二年(828)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為宣州、揚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歷任監察御史,黃、池、睦等州刺史,官終中書舍人。杜牧年少時即有經邦濟世的遠大抱負,猶喜論政治、軍旅之事,主張固邊、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人稱其有“王佐之才”。文學上主張“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衛”,強調文章形式要為內容服務。文、賦、詩皆工,詩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稱“老李杜”)。
三.背景介紹與解題:
阿房宮,秦宮名,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萬,工程浩大,至秦滅時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為阿房,故稱“阿房宮”。杜牧此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825),自稱有諷喻敬宗“大起宮室,廣聲色”之意。“賦”是古文中介于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形成于漢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鋪陳夸張手法,極盡渲染之能事,語言講究對偶,注重聲律,辭藻華麗,富有文采,稱為駢賦。唐宋時,它已經爪尖散文化,句式參差,長短不齊,多以散代駢,押韻也比較自由,人稱“文賦”。
四、下列加點字的注音、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不霽何虹(雨過天晴) B 盡態極妍(美麗)
C 鼎鐺玉食(鐵鍋) D 直欄橫檻(欄桿)
E 輦來于秦(坐車) F 朝歌夜弦(早上)
五、斷句:
1、驪山北構而西折
2、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3、杳不知其所之也
4、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5、多于庾之粟粒
6、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六、講解第一段。
(一)補充解釋
1 六王畢,四海一 一:數詞作動詞,統一。
2 驪山北構而西折 而:表順接的連詞。北、西:名詞作狀語。走:達。
3 各抱地勢 抱:適合,隨著。
4 盤盤焉 焉:……的樣子。
5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落:量詞,座,所。
6 復道行空 行空:橫跨半空。
7 不知西東 西東:互文見義,指各個方向。
8 歌臺暖響 響:聲響,指歌聲和樂聲。
9 而氣候不齊 而:然而。氣候:天氣(風雨晴雪),指情況。齊:相同。
(二)分析內容。
1 前四個3字句:寫出秦始皇一統天下的豪邁氣概,也寫出阿房宮興建營造的非同凡響。
2 第二句:從全景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
3 第三四句:寫阿房宮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奪天工的氣派。
4 第五句:由實寫樓閣、廊檐到虛寫長橋復道。
5 第六句:用夸張、襯托的手法,借寫歌舞的冷暖來陪襯它的宏大寬廣。
(三)板書總結:
七、作業 :課后自譯并背誦第一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第一段:檢查翻譯、背誦及活用詞掌握理解情況。
二、分析第二段。
(一)補充解釋:
1 辭樓下殿 辭:離開。下:走下,名詞作動詞。
2 輦來于秦 輦:名詞作狀語,坐著輦車。
3 朝歌夜弦 朝、夜: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詞作動詞,彈弦,奏樂。
4 為秦宮人 為:成為。
5 綠云擾擾,梳曉鬟也 綠云:黑發。
6 雷霆乍驚 乍:突然。
7 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動詞,往,到。
8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收藏、經營:動詞作名詞,金玉珍珠。
9 齊楚之精英 精英:出類拔萃的人。
10 金塊珠礫 塊、礫:名詞作動詞,當土塊、當石子。
(二)分析內容:
1 第一句:照應“六王畢,四海一”。
2 第三句:寫宮人梳妝打扮,著力表現其明艷動人。
3 第四五句:寫宮人的凄慘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驕奢淫逸。
4 第六七句:由寫人的被欺辱轉而寫物被踐踏。
5 小結:寫阿房宮里的美人和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靡的生活,為下文的議論做準備。
(三)板書內容要點:
三、分析第三段。
(一)補充注釋:
1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2 秦愛紛奢 紛:多,繁華。
3 人亦念其家 念:顧念。
4 奈何取之盡錙銖 奈何:怎么,為什么。
5 多于南畝之農夫 于:比。南畝:田間。
6 多于周身之帛縷 周:全。帛縷:借代衣物。
7 戍卒叫,函谷舉 舉:被攻占。
(二)分析課文:
1 前四句:對比人心事理,質問秦統治者的貪婪與殘暴。
2 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3 第六七句:寫“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驕固”的統治者進行較量,結果阿房宮成了一片焦土。
4 小結:由描寫轉入本段的議論抒情,逐漸顯示文章旨意。
(三)板書要點:
四、分析第四段。
(一)補充注釋:
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詞作動詞,族滅。
2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使:如果。愛:愛護。
3 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 遞:傳遞。為:做。
4 誰得而族滅也 得:能夠。
5 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嘆。
6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鑒:意動用法,以為鑒。
(二)分析內容:
1 第二句: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
2 第四句:申述論據,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息息相關。
3 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統治者不要重蹈覆轍,意味深長。
4 小結: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
(三) 板書要點:
五、總結全文
1 揭示主題:不愛人民的統治者必將導致滅亡。
2 寫作特色:
(1 想象、比喻與夸張相結合,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2 描寫、鋪排與議論抒情相結合。
(3 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六、作業 :課后練習。
[1]
《阿房宮賦》教案 篇7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課文善用豐富的想象、對偶、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方法的特點,并明確它們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愛、取、族”等實詞的用法,培養朗讀、背誦的能力。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本文善于從多種角度,具體、生動、細致地描寫藝術形象,并在此基礎上議論的寫作特色。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作者對秦亡原因的闡釋,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諷今、諷時刺世的寫作目的,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必然會導致覆亡的道理。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是明確本文運用想象、夸張等多種方法具體描寫阿房宮這一藝術形象,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加強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2.教學難點 是文字較艱深。
解決以上重點、難點的方法是加強誦讀,加大教師指導、講析的分量,以讀讀、講講、議議、背背的形式貫穿課堂始終。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學生讀、背課文。
2.學生自我理解課文內容,疑難詞、句、意,課堂向老師、同學質疑。
3。討論本文的立論與《過秦論》有何相似之處?它們的立論角度有何不同?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賈誼寫了《過秦論》,其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針對漢初的情況,主張施行仁政。同樣是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后,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么,在這篇賦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
(一)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正音。
回màn 囷焉qūn 不 何虹jì
妃 pín yìng qiáng 焚 蘭jiāo lù
不知其所之也yǎo 盡態極 yán 掠piāo
鼎 chēng lǐ yǐ zīzhū
賀梁之 chuán 在 之 粒yǔ sù 橫 jiàn
ōu yā cēncī
2.學生大聲地自讀。
3.在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課上對照注解疏通全文,將疑點劃出,以備質疑、釋疑。
4,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從總體上把握全文。
(二)學習第一段
1.提問課后練習第一題答案,從總體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學生讀第一段,注意讀出阿房宮的宏偉氣勢和賦鋪張揚的特點。
3.學生齊讀。
4.學生質疑、教師指導、明確重點掌握的詞。
(1)需要掌握的重點實詞:
六王 完了、結束 北 而西折 動詞,架木做屋
未 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 “一”數→動 統一
構而 折 “驪山” 名→狀 從驪山
“北”、“西” 名→狀 向北、向西
未 何 “云” 名→動 出現云彩
“龍” 名→動 出現龍
未霽何 名→動 出現虹
歌臺暖 動→名 歌聲
5.段意理解。
分四層。
第一層:開首十二字,交代時代背景,點出地理環境。 “兀” “出”雖是粗筆勾勒,但已顯愛憎,揭示了秦始皇統一后驕縱享樂,幾十萬勞動者的辛勞與血淚才換得阿房宮“出”。
第二層:“覆壓……流入宮墻。”夸張手法,總寫阿房宮的宏偉規模。“覆壓”言其廣,“隔 離”言其高。驪山,起伏不斷;二川,滔滔不絕,這兩句將宮殿趨向、座落地勢、規模之大形象鮮明地描繪出來。
第三層:“五步……不知西東。”以大量的對偶、排比等駢句,極力描繪、渲染了阿房宮內 樓臺殿閣的宏偉、豪華,橋梁復道的奇麗、壯觀。“五步” “十步”,寫出樓閣之密;廊腰飛檐,指出宮室之美。廊腰縵回突出曲線美;鉤心斗角突出結構美。“盤盤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樣樓閣的形狀,像蜂房那樣邃密,如漩渦那樣紆回。“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擲筆長嘆,言非筆墨所能盡言。
第四層:本段最后部分。
從行文上看,這部分帶過渡性質,從建筑寫到宮殿中人物的活動,“歌臺暖響”等四句既寫宮中歌舞之盛,也寫出這歡歌狂舞背后隱藏著宮人的無限悲戚。“—日之內,一宮之 間,而氣候不齊”,重在寫人之感受,親疏各別,冷暖不均。
6.小結“賦”的特點。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的特點是“鋪采摘文,體物寫志”。作者圍繞一個事物,就某一客觀對象反復描寫,多方渲染,極盡鋪陳之能事,以達曲傳其義,情盡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體現了上述特點。
7.學生反復讀,嘗試背這段內容。
(三)布置作業
背誦第一段,預習下幾段。
阿房宮賦第二課時
(一)教學重點
研討余下段落,完成課后習題,鑿實—詞多義。
(二)研讀第二段
1.學生讀。
2.學生就字詞質疑,教師指點,明確重點、難點。
(1)補充注釋。
a.綠云擾擾:“綠云”,濃墨有光彩的云,此處形容女子的頭發黑密;“擾擾”,紛亂蓬松的樣子。
b.“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
這里用“互文”修辭格:本應合在一塊兒說的詞,因對偶、押韻或字數的限制,臨時拆開來使用,理解時又應合在一塊兒。可譯為“燕、趙、齊、楚、韓、魏六國之統治者有無數的金玉珍寶。”
(2)重點掌握的詞。
s. 不知其所 也 “杳”,深遠;“之”,動詞,去。
b.盡態極 “妍”,美麗。
c. 立 “縵”通“曼”,久。
d. 連綿詞,接連不斷的樣子。
(3)特殊用法。
a. 采于秦 “輦”,名→狀,乘輦。
b.燕趙之 ,韓魏之 ,齊楚之精英……
“收藏”“經營”,動→名,收藏的金玉珍寶,經營的金玉珍寶。
c. , : “鼎”“玉”“金”“珠”,名→狀
“鐺”“石”“塊”“礫”,名→動
(4)段意理解。
a.過渡:在第—段中,作者從背景、外貌、內景等方面極力鋪陳,阿房宮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麗堂皇。在本段中,由宮殿的描繪,自然過渡到對宮人、宮藏的描繪。
b.寫宮人:“妃嬪媵嬙……三十六年。”
分別從宮人的來源、宮人的生活、宮人的命運幾方面進行描寫。明星、綠云、渭流、膩煙、霧、雷霆等具體形象的描繪,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經過了藝術的夸張,極寫宮女之多,妃嬪彩娥,濟濟各殿,也見出秦皇的驕奢淫逸,糜爛不堪。而她們“盡態極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卻“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望幸”與“不得見”,充滿了對孤寂痛苦的宮女的同情,更有對暴君的揭露。
c.寫宮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經營”“精英”及“剽掠”這些詞寫出秦人掠奪之甚。“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八個字有四組對比,六國的珠寶盡入秦宮,但在宮中卻視若土石,任意拋灑,有奢侈之心,無愛惜之意,批判鋒芒漸露“亦不甚惜”,我們仿佛已聽到作者的斥責和憤慨的聲音了。
(三)研讀第三段
學生讀、背第三段
1.學生質疑,教師點撥,明確重點。
(1)補充注釋
a.紛奢:繁華奢侈 b.直欄橫 檻:欄桿
(2)重點實詞
a.函谷 舉:被攻取
b. 焦土 可憐:可惜
2.段意理解
這一段由上文的描寫轉入議論。
(1)第一層:“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問斥秦統治者只顧個人享受,不顧百姓死活、橫征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2)第二層:“使負棟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擺出秦皇罪證,六個排比分句,運用比喻、夸張,緊扣阿房宮,進行強烈的對照描寫,繪出秦始皇“勞民傷財”的怵目驚心的圖畫。接下去順勢寫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積深,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農民起義的爆發是必然的。
(3)第三層:這部分用14個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過程,民眾的反抗從“怒”到“叫” “舉”“炬”,三個動詞,短促相連,生動地表現了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勢,火山爆發之烈,迅猛異常,不可壓抑。“可憐焦土”與上面的壯麗描繪形成鮮明對比,顯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四)研讀第四段
1.學生齊讀。
2.理解內容。
歷史的回顧,有著現實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議論,給唐王朝不啻澆了一瓢鉆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個“鑒”字,企冀唐統治者以秦為鏡,回心轉意,更弦易轍。
3.學生反復讀、背第3、4兩段。
(五)布置作業
[拓展思路,深究問題]
完成課后練習第五題 (略)
[課上練習,鞏固重點實詞]
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四題(略)
[1]
《阿房宮賦》教案 篇8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課文善用豐富的想象、對偶、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方法的特點,并明確它們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愛、取、族”等實詞的用法,培養朗讀、背誦的能力。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本文善于從多種角度,具體、生動、細致地描寫藝術形象,并在此基礎上議論的寫作特色。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作者對秦亡原因的闡釋,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諷今、諷時刺世的寫作目的,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必然會導致覆亡的道理。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是明確本文運用想象、夸張等多種方法具體描寫阿房宮這一藝術形象,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加強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2.教學難點 是文字較艱深。
解決以上重點、難點的方法是加強誦讀,加大教師指導、講析的分量,以讀讀、講講、議議、背背的形式貫穿課堂始終。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學生讀、背課文。
2.學生自我理解課文內容,疑難詞、句、意,課堂向老師、同學質疑。
3。討論本文的立論與《過秦論》有何相似之處?它們的立論角度有何不同?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賈誼寫了《過秦論》,其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針對漢初的情況,主張施行仁政。同樣是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后,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么,在這篇賦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
(一)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正音。
回màn 囷焉qūn 不 何虹jì
妃 pín yìng qiáng 焚 蘭jiāo lù
不知其所之也yǎo 盡態極 yán 掠piāo
鼎 chēng lǐ yǐ zīzhū
賀梁之 chuán 在 之 粒yǔ sù 橫 jiàn
ōu yā cēncī
2.學生大聲地自讀。
3.在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課上對照注解疏通全文,將疑點劃出,以備質疑、釋疑。
4,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從總體上把握全文。
(二)學習第一段
1.提問課后練習第一題答案,從總體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學生讀第一段,注意讀出阿房宮的宏偉氣勢和賦鋪張揚的特點。
3.學生齊讀。
4.學生質疑、教師指導、明確重點掌握的詞。
(1)需要掌握的重點實詞:
六王 完了、結束 北 而西折 動詞,架木做屋
未 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 “一”數→動 統一
構而 折 “驪山” 名→狀 從驪山
“北”、“西” 名→狀 向北、向西
未 何 “云” 名→動 出現云彩
“龍” 名→動 出現龍
未霽何 名→動 出現虹
歌臺暖 動→名 歌聲
5.段意理解。
分四層。
第一層:開首十二字,交代時代背景,點出地理環境。 “兀” “出”雖是粗筆勾勒,但已顯愛憎,揭示了秦始皇統一后驕縱享樂,幾十萬勞動者的辛勞與血淚才換得阿房宮“出”。
第二層:“覆壓……流入宮墻。”夸張手法,總寫阿房宮的宏偉規模。“覆壓”言其廣,“隔 離”言其高。驪山,起伏不斷;二川,滔滔不絕,這兩句將宮殿趨向、座落地勢、規模之大形象鮮明地描繪出來。
第三層:“五步……不知西東。”以大量的對偶、排比等駢句,極力描繪、渲染了阿房宮內 樓臺殿閣的宏偉、豪華,橋梁復道的奇麗、壯觀。“五步” “十步”,寫出樓閣之密;廊腰飛檐,指出宮室之美。廊腰縵回突出曲線美;鉤心斗角突出結構美。“盤盤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樣樓閣的形狀,像蜂房那樣邃密,如漩渦那樣紆回。“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擲筆長嘆,言非筆墨所能盡言。
第四層:本段最后部分。
從行文上看,這部分帶過渡性質,從建筑寫到宮殿中人物的活動,“歌臺暖響”等四句既寫宮中歌舞之盛,也寫出這歡歌狂舞背后隱藏著宮人的無限悲戚。“—日之內,一宮之 間,而氣候不齊”,重在寫人之感受,親疏各別,冷暖不均。
6.小結“賦”的特點。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的特點是“鋪采摘文,體物寫志”。作者圍繞一個事物,就某一客觀對象反復描寫,多方渲染,極盡鋪陳之能事,以達曲傳其義,情盡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體現了上述特點。
7.學生反復讀,嘗試背這段內容。
(三)布置作業
背誦第一段,預習下幾段。
阿房宮賦第二課時
(一)教學重點
研討余下段落,完成課后習題,鑿實—詞多義。
(二)研讀第二段
1.學生讀。
2.學生就字詞質疑,教師指點,明確重點、難點。
(1)補充注釋。
a.綠云擾擾:“綠云”,濃墨有光彩的云,此處形容女子的頭發黑密;“擾擾”,紛亂蓬松的樣子。
b.“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
這里用“互文”修辭格:本應合在一塊兒說的詞,因對偶、押韻或字數的限制,臨時拆開來使用,理解時又應合在一塊兒。可譯為“燕、趙、齊、楚、韓、魏六國之統治者有無數的金玉珍寶。”
(2)重點掌握的詞。
s. 不知其所 也 “杳”,深遠;“之”,動詞,去。
b.盡態極 “妍”,美麗。
c. 立 “縵”通“曼”,久。
d. 連綿詞,接連不斷的樣子。
(3)特殊用法。
a. 采于秦 “輦”,名→狀,乘輦。
b.燕趙之 ,韓魏之 ,齊楚之精英……
“收藏”“經營”,動→名,收藏的金玉珍寶,經營的金玉珍寶。
c. , : “鼎”“玉”“金”“珠”,名→狀
“鐺”“石”“塊”“礫”,名→動
(4)段意理解。
a.過渡:在第—段中,作者從背景、外貌、內景等方面極力鋪陳,阿房宮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麗堂皇。在本段中,由宮殿的描繪,自然過渡到對宮人、宮藏的描繪。
b.寫宮人:“妃嬪媵嬙……三十六年。”
分別從宮人的來源、宮人的生活、宮人的命運幾方面進行描寫。明星、綠云、渭流、膩煙、霧、雷霆等具體形象的描繪,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經過了藝術的夸張,極寫宮女之多,妃嬪彩娥,濟濟各殿,也見出秦皇的驕奢淫逸,糜爛不堪。而她們“盡態極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卻“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望幸”與“不得見”,充滿了對孤寂痛苦的宮女的同情,更有對暴君的揭露。
c.寫宮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經營”“精英”及“剽掠”這些詞寫出秦人掠奪之甚。“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八個字有四組對比,六國的珠寶盡入秦宮,但在宮中卻視若土石,任意拋灑,有奢侈之心,無愛惜之意,批判鋒芒漸露“亦不甚惜”,我們仿佛已聽到作者的斥責和憤慨的聲音了。
(三)研讀第三段
學生讀、背第三段
1.學生質疑,教師點撥,明確重點。
(1)補充注釋
a.紛奢:繁華奢侈 b.直欄橫 檻:欄桿
(2)重點實詞
a.函谷 舉:被攻取
b. 焦土 可憐:可惜
2.段意理解
這一段由上文的描寫轉入議論。
(1)第一層:“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問斥秦統治者只顧個人享受,不顧百姓死活、橫征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2)第二層:“使負棟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擺出秦皇罪證,六個排比分句,運用比喻、夸張,緊扣阿房宮,進行強烈的對照描寫,繪出秦始皇“勞民傷財”的怵目驚心的圖畫。接下去順勢寫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積深,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農民起義的爆發是必然的。
(3)第三層:這部分用14個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過程,民眾的反抗從“怒”到“叫” “舉”“炬”,三個動詞,短促相連,生動地表現了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勢,火山爆發之烈,迅猛異常,不可壓抑。“可憐焦土”與上面的壯麗描繪形成鮮明對比,顯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四)研讀第四段
1.學生齊讀。
2.理解內容。
歷史的回顧,有著現實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議論,給唐王朝不啻澆了一瓢鉆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個“鑒”字,企冀唐統治者以秦為鏡,回心轉意,更弦易轍。
3.學生反復讀、背第3、4兩段。
(五)布置作業
[拓展思路,深究問題]
完成課后練習第五題 (略)
[課上練習,鞏固重點實詞]
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四題(略)
《阿房宮賦》教案 篇9
導標顯示屏幕
1.學習理解本文“文賦”的文體特點及所運用的“賦”的表現手法;
2.學習借鑒本文借古諷今,敘議結合的構思和寫作特點;
3.積累掌握“一”“愛”“取”“畢 ”“辭”“獨”“族”“焉”“而”
“夫”等實詞和虛詞的多種用法;
4.背誦課文。
導學點撥窗口
【探海導航】
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杜牧的這篇《阿房宮賦》是傳誦千古的名篇。學習時,可參照課文注解和查找資料,先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加深對這篇賦諷喻現實的思想意義的認識;通過對本文賦體特點的認識將這篇“賦”和本單元學過的其他三篇“古文”作一些比較,掌握賦在描寫、敘事、議論等方面的鋪陳排比、想象夸張、正反述說的特點,為熟讀背誦打下基礎。本文在寫作方面還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煉字的精當、詳略的適宜、比擬的寫法,用韻、不堆砌典故等,要結合字詞的理解和句法的分析,把握本文的寫作特點。詞語方面要重點辨析一、愛、取、族、霽、杳、妍、焉、而、夫等的意義和用法。認真做一做后面的跟蹤試題。
【思路結構】
文章的主旨在于借古諷今。作者要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秦王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的最高統治者發出警告。因此,作者一開始先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極寫阿房宮的非凡氣勢,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著寫阿房宮里的望皇帝幸臨的美人和棄擲逶迤的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侈的生活,下文的議論設下埋伏。作完了這些必要的敘述和描寫后,再由描寫轉為議論,指出阿房宮興建及秦人奢淫的生活與秦國滅亡的內在因果關系,顯示出作這篇賦文的本意。最后再以慨嘆作結,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向當朝統治者發生警告。結構圖:
原因 第一段(敘):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建筑
第二段(敘):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
結果 ------第三段(議):失掉民心,迅速滅亡
借鑒 ------ 第四段(議):愛民保國,免踏覆轍
【疑難指津】
·本文在描寫和議論中是如何運用“賦”的表現手法的?所謂賦的表現手法就是鋪陳排比,言盡意致。本文從整體結構來看,前兩段以描寫為主,后兩段以議論為主。前面的描寫是為后面的議論作鋪墊的。但是,無論描寫還是議論,都大量采用了鋪排的手法,敘事言情,極盡其致,氣勢奪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寫中鋪排的例子,如“明星熒熒,開妝鏡也”一段;議論中鋪排的例子,如結尾一段的正反述說。這固然是賦體的傳統寫法,但值得稱道的是杜牧沒有像編類書一樣堆砌相同詞語,寫得不繁縟冗雜,而是恰到好處。且駢句散行,錯落有致,增強了表現力。
··如何理解本文的議論特色?賦作為一種文學體裁一般是反對直接抒發議論的。但杜牧的《阿房宮賦》卻很藝術地做到了這一點。作者先以約占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簡練地敘述、生動地描寫了阿房宮的興建、規模和用途,形象鮮明而含意深廣。“嗟乎”以下,開始抒發議論。其議論很有特點:其一,議論中有描寫。例如“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一段,不加判斷,只用農民、工女及其所生產的粟粒、帛縷等的數量與阿房宮上的柱、椽、釘、瓦等相比較,而階級矛盾的尖銳化已見于言外。其二,議論帶有濃烈的抒情性。以“嗟乎”、“嗚呼”,“嗟夫”開頭的各小段,都洋溢著憤慨、痛惜與哀怨交織而成的復雜情感。這種把議論,寫景(廣義的景)、抒情結合起來的藝術特色,也表現在杜牧的詩歌創作中。比如為人傳誦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之類,都是這樣的。文學創作中的議論能夠以形象性和抒情性表現出來還是很見藝術功底的。
【語言揣摩】
1.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評析:起勢雄健,涵蓋全文。乍看似乎僅僅是敘事;實則于敘事中寓褒貶,并為此后的許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筆極言秦興之驟,實為下文議秦亡之速埋下伏筆。“六王”為什么會“畢”?“四海”為什么能“一”?一亡一興,關鍵何在?讀完全篇,這些問題就會得到解答。“六王”之“畢”,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統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這兩句一抑一場;而揚秦又是為更有力地抑秦蓄勢。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樂,六個字概括了無限深廣的內容。“兀”“出”兩字,力重千鈞,而從“兀”到“出”的過程,更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阿房宮的宏大,秦始皇的驕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見。更深一層來想,“六王”既以“不愛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將自己的淫樂建筑在人民的苦難之上,那么,從“六王”的已“畢”,不是很可以預見秦的將“畢”嗎?以四個三字句發端,一句一意,層層逼進;又句句押韻,音節迅急,有如駿馬下坡,俊快無比。
運用:六國滅亡了,天下統一了,四川山疏導樹木砍光了,阿房宮建成了。
2.“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評析:本句從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說明人心沒有區別,都追求幸福快樂、都掛念家小,對秦統治者的殘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擊。“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兩句,“秦”、“人”并提,說明并無高低貴賤的區別。接著以“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的憤慨語,總括秦的紛奢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剝削和掠奪之上的,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用“嗟乎”表感嘆開頭,繼以“奈何”詰問相承接,揭露和控訴了秦的自私無道。
運用:唉,一個人的心思,也就是千萬人的心思呀。秦始皇喜愛豪華奢侈,老百姓也顧念自己的家呀,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財物一點滴都不放過,用起它來卻像用泥沙一樣呢?
【名題講析】
1.表語氣的虛詞大致有以下幾種用法:a.表陳述語氣b.表疑問語氣(包括反問)c.表感嘆語氣d.表祈使、勸勉、禁止等語氣e.表判斷語氣f.表肯定或否定語氣。對下列加點語氣詞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
⑴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⑵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
⑶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⑷自言身化促織,輕捷善斗,今始蘇耳。
⑸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⑹嗚呼,亦盛矣哉!
⑺欲安所歸乎?
⑻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⑼甚矣,汝之不惠!
⑽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⑾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⑿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⒀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
⒁滋可痛已!
⒂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
⒃年幾何矣?
⒄是善惡之分也已。
⒅萬鐘于我何加焉?
⒆非死則徙爾。
A.⑷⑺⒆/⑵⑻⑽⒃⒅/⑹⑼⑾⒁⒂/⑿⒀/⑸/⑴⑶⒄
B.⑷⑽⒆/⑵⑺⑻⒃⒅/⑹⑼⑾⑿⒁⒂/⒀/⑸/⑴⑶⒄
C.⑷⑺⒆/⑵⑻⑽⒃⒅/⑹⑼⑿⒁⒂/⑾⒀/⑴⑸/⑶⒄
D.⑴⑷⑺⒆/⑵⑻⑽⒁⒅/⑹⑼⑾⑿⒂/⒀⒃/⑸/⑶⒄
解析:本題考查語氣助詞的用法。本單元文言虛詞的學習是重點內容,而其中尤應重點積累掌握好“哉”“矣”“也”“乎”“焉”等幾個語氣助詞的多種用法。本題中,表陳述語氣有⑷⑽⒆;表疑問語氣(包括反問)有⑵⑺⑻⒃⒅;表感嘆語氣⑹⑼⑾⑿⒁⒂;表祈使、勸勉、禁止等語氣⒀;表判斷語氣⑸;表肯定或否定語氣⑴⑶⒄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同現代漢語用法相的一組是(1991年全國高考試題第12題):
①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③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④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⑤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o I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⑥
解析:本題是考查古今異義詞和偏義復詞的。現代漢語中的某些雙音節詞在古漢語中是兩個連用的單音節詞,其含義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本課和本單元有許多這樣的詞,如“學者”“所謂”“不必”“根本”“骨肉”“氣候”“經營”“一旦”“日益”“鉤心斗角”等,要注意結合語境辯析。本題中,“可以”、“以為”與現在意義相同,其他幾個都與現在的意義有所不同。答案為B。
【風景剪輯】
剪輯1:
關于阿房宮建造的時間、原因、地址及規模,《史記·秦始皇本紀》、《漢書·賈山傳》、《水經注·渭水》以及《三輔舊事》、《三輔黃圖》等都有記述;《史記》成書最早,其記述也比較準確,故摘引如下: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來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馀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
剪輯2:
作者寫《阿房宮賦》,其目的是給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提供歷史教訓。為了豐富歷史教訓的內容,從“六王畢,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寫秦,又不忘六國。就章法說,以秦為主,以六國為賓。就思想意義說,以六國為秦的前車之鑒。阿房宮中的無數美人,乃是六國的“妃嬪媵嬙”;阿房宮中的無數珍寶,又是六國“取掠其人”的長期積累。六國一旦滅亡,則美人“輦來于秦”,珍寶“輸來其間”;那么,秦一旦蹈六國的覆轍,又將怎樣呢?秦不以六國為鑒,終于自食其果;那么,當時的統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難道會有什么更好的結局嗎?寫到這里,真可謂“筆所未到氣已吞”!接下去,還不肯正面說破,卻以無限感慨揭示出六國與秦滅亡的原因:“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既指出六國與秦的所以亡,又指出倘能“各愛其人”(作者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故以“人”代“民”),就不會亡。這才將筆鋒移向“后人”——主要是當時的統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選自《古文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能力演練題庫
【跟蹤試題】
一. 選擇題:
1. 下列加點詞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蜀山兀(wu) 轆轆(lulu)遠聽 鼎鐺(dang)玉石
B.囷囷(qunqun)焉 盡態極妍(yan) 架梁之椽(yuan)
C.阿(e)房宮 剽(piao)掠其人 金塊珠礫(li)
D.盡錙銖(zhizhu) 妃嬪媵嬙(yingqiang) 邐(liyi)迤
2. 下列加點實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A. 六王畢,四海一 B.人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C.奈何取之盡錙、銖 D.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 下列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盤盤焉,囷囷焉 B.驪山北構而西折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誰得而族滅也
B.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4. 下列加點詞語含義與現在相同的一組是:
①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②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③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 ④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⑤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語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二. 填空題:
5. 杜牧,字_______,號_______,晚唐杰出的詩人、散文家,與________合稱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_________》。
6. 用課文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 阿房宮的來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宮人的生活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秦愛紛奢”的具體表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秦亡的教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試題】
三.閱讀下文完成7-10題: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7.下列兩句中的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①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A.①句的兩個“之”相同,②句的兩個“而”不同。
B.①句的兩個“之”不同,②句的兩個“而”也不同。
C.①句的兩個“之”相同,②句的兩個“而”也相同。
D.①句的兩個“之”不同,②句的兩個“而”相同。
8.文中劃線處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①錙銖:極言貴重的東西; ②南畝:泛指農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國; ④嘔啞:難聽的音樂
⑤獨夫:孤單的人; ⑥戍卒:指陳勝、吳廣等起義者
⑦楚人:指劉邦; ⑧焦土:指阿房宮被燒毀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9.根據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③而復哀后人④也”句中四處“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當時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0.對上述兩段文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極言秦始皇不顧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殘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還寫到了老百姓對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終還是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使秦迅速滅亡。
C.對于秦的滅亡和阿房宮的被燒毀,作者用“可憐焦土”一語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進一步指出,六國和秦的滅亡,都是由于內部原因造成的,見解極為深刻。
四.閱讀下文完成11-14題:
前赤壁賦(節選) 蘇軾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子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11.下列四組加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B.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相與枕藉乎舟中 且夫天地之間
C.抱明月而長終 D.不知東方之既白
而又何羨乎? 目遇之而成色
12.對文中劃線的四句話的翻譯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固一世之雄也”:確實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須臾”:哀嘆我們人生短暫。
C.“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人生的成功與失敗是有規律是,不應消極。
D.“不知東方之既白”:不知不覺已經天亮了。
13.對文中“客”與“蘇子”的觀點轉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客人高度稱贊了曹操這樣的英雄,委婉都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功業無成的傷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的苦惱和無可奈何。
C.蘇子的思想則較為積極,水長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蘇子還認為,只要投人大自然,能及時捕捉造化的各種美,人生就是幸福快樂的了。
14.對本文有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的主客對答實際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觀點代表了蘇軾的生活苦惱,主的觀點則代表了蘇軾的超脫領悟,
B.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賦,而就其內涵來說,更是一篇哲理小賦,包含了對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領悟。
C.看得出作者蘇軾這時對人生的看法還是積極樂觀曠達的,是能夠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論是從文體角度還是從語言運用的角度來比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宮賦》都很為接近。
【創新試題】
五.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15-16題:
過驪山作 杜牧
始皇東游出周鼎,劉項縱觀皆引頸。
削平天下實辛勤,卻為道旁窮百姓。
黔首不愚爾益愚,千里函關囚獨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燒作灰時猶未枯。
15.請分別從賈誼的《過秦論》和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找出與劃線句內容相一致 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簡要概括分析本詩的主旨和立意:
[1] [2] 下一頁
《阿房宮賦》教案 篇10
唐詩在古典文學中獨領風騷,唐朝一些散文也是千古流傳的名作,今天我的說課就是唐朝杜牧的《阿房宮賦》。
一、 分析教材 。
1、教材的特點及在本單元的地位。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具有初步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宮賦》為晚唐文賦,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賦講究鋪陳和聲韻,而本文不但有華美的語言、和諧的聲律,還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在韻文發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單元中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2、教學目標和確立的依據:
德育目標:引導學生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的罪惡,以浪費為恥,引以自戒。
知識目標:了解賦的特點,學習課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夸張。
能力目標:培養文言文的記誦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本課作者極盡鋪陳秦始皇的奢侈和殘暴,在結尾處點明主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作者借秦始皇諷喻唐朝皇帝吸取教訓,這篇文章是指向統治者的。學生從中學到的是要艱苦樸素,不能奢侈浪費。
《阿房宮賦》的語言絢麗多姿,朗朗上口,運用了排比.比喻、對等修辭方法。中學生正處于語言積累時期,鑒賞語言的能力非常重要,潛移默化積累語言知識,使有意而變為無意從而提高語言的品位,不但能提高語文素質,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
本篇句句精彩,更適合誦讀,語言的學習規律證明誦讀是培養語感提高語文素質的重要途徑,新教材強調誦讀無疑是育人之長久大計。
3、教材重點、難點 :
① ①作者寫本文的目的何在?
② 本文的結構層次
二、 說教法。
《阿房宮賦》是課內自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我主要采取討論法、發現法、聯想法。用討論法是為了培養學生探討學問的好習慣,這是練習思維能力的最佳方式;發現法是來訓練學生發現問題從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思維的高級形式;聯想法練習思維的發散,有助于學生開拓思維空間,為創造思維打下基礎。學習課文,內容主要采取誦讀法,語言學習的規律是模仿,模仿很大成分上要背誦,實踐證明背誦確實提高了語言學習的質量。文言文學習必須強化背誦,這樣做是事半功倍的。
三、 說學法。
教法是為學法服務的,因為教法只有在適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才是有效的,教師要研究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背誦時還要指導學生運用意義記誦法,因為高中學生正處于由機械記憶向意義記憶轉變的時期,記誦要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
四、說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
(一) 導語:引出本文 ,講文體特點及古今賦的區別
(二) 用課件展示課題《阿房宮賦》讓學生背誦全文(課前已做過預習)
(三)課文背誦小測試。這是一個強化過程,學后馬上檢測,斯金 納強化律證明及時強化學習效果要比不強化或后強化好。(用課件顯示強化內容)
(四)由學生討論總結主要內容:
第一段寫阿房宮的來歷,阿房宮的外在形勢,阿房宮的本體建筑,突出阿房宮的雄心壯觀。
第二段寫阿房宮里的美人和珍寶,秦始皇的奢侈生活。
第三段秦朝的滅亡,揭露統治者的殘暴統治。
第四段總結歷史教訓,點明寫作目的。
(課件設題)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每段設計不同的學習方式,如第三段用一幅畫表述秦朝的滅亡,第四段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五)遷移練習。
采用聯想的方式進行,讓學生說出杜牧的詩。《過華清宮》《秋夕》《江南春》《清明》《山行》《泊秦淮》等。提問學生哪一首和本文的主旨相同。(用課件放動畫)
(六)布置作業。(課件結尾)
板書
阿房宮賦
建筑 生活 滅亡
教訓
雄偉 奢侈 殘暴
《阿房宮賦》教案 篇11
唐詩在古典文學中獨領風騷,唐朝一些散文也是千古流傳的名作,今天我的說課就是唐朝杜牧的《阿房宮賦》。
一、 分析教材 。
1、教材的特點及在本單元的地位。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具有初步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宮賦》為晚唐文賦,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賦講究鋪陳和聲韻,而本文不但有華美的語言、和諧的聲律,還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在韻文發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單元中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2、教學目標 和確立的依據:
德育目標:引導學生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的罪惡,以浪費為恥,引以自戒。
知識目標:了解賦的特點,學習課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夸張。
能力目標:培養文言文的記誦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本課作者極盡鋪陳秦始皇的奢侈和殘暴,在結尾處點明主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作者借秦始皇諷喻唐朝皇帝吸取教訓,這篇文章是指向統治者的。學生從中學到的是要艱苦樸素,不能奢侈浪費。
《阿房宮賦》的語言絢麗多姿,朗朗上口,運用了排比.比喻、對等修辭方法。中學生正處于語言積累時期,鑒賞語言的能力非常重要,潛移默化積累語言知識,使有意而變為無意從而提高語言的品位,不但能提高語文素質,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
本篇句句精彩,更適合誦讀,語言的學習規律證明誦讀是培養語感提高語文素質的重要途徑,新教材強調誦讀無疑是育人之長久大計。
3、教材重點、難點 :
① ①作者寫本文的目的何在?
② 本文的結構層次
二、 說教法。
《阿房宮賦》是課內自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我主要采取討論法、發現法、聯想法。用討論法是為了培養學生探討學問的好習慣,這是練習思維能力的最佳方式;發現法是來訓練學生發現問題從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思維的高級形式;聯想法練習思維的發散,有助于學生開拓思維空間,為創造思維打下基礎。學習課文,內容主要采取誦讀法,語言學習的規律是模仿,模仿很大成分上要背誦,實踐證明背誦確實提高了語言學習的質量。文言文學習必須強化背誦,這樣做是事半功倍的。
三、 說學法。
教法是為學法服務的,因為教法只有在適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才是有效的,教師要研究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背誦時還要指導學生運用意義記誦法,因為高中學生正處于由機械記憶向意義記憶轉變的時期,記誦要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
四、說教學過程 。
(一) 導語 :引出本文 ,講文體特點及古今賦的區別
(二) 用課件展示課題《阿房宮賦》讓學生背誦全文(課前已做過預習)
(三)課文背誦小測試。這是一個強化過程,學后馬上檢測,斯金 納強化律證明及時強化學習效果要比不強化或后強化好。(用課件顯示強化內容)
(四)由學生討論總結主要內容:
第一段寫阿房宮的來歷,阿房宮的外在形勢,阿房宮的本體建筑,突出阿房宮的雄心壯觀。
第二段寫阿房宮里的美人和珍寶,秦始皇的奢侈生活。
第三段秦朝的滅亡,揭露統治者的殘暴統治。
第四段總結歷史教訓,點明寫作目的。
(課件設題)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每段設計不同的學習方式,如第三段用一幅畫表述秦朝的滅亡,第四段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五)遷移練習。
采用聯想的方式進行,讓學生說出杜牧的詩。《過華清宮》《秋夕》《江南春》《清明》《山行》《泊秦淮》等。提問學生哪一首和本文的主旨相同。(用課件放動畫)
(六)布置作業 。(課件結尾)
板書
阿房宮賦
建筑 生活 滅亡
教訓
雄偉 奢侈 殘暴
《阿房宮賦》教案 篇12
寶雞市東風路高級中學導學單 年 級:高二 班級: 小 組: 姓名: 創建人:張婧 使用時間:.12
課 題阿房宮賦
學習目標1、 理解并積累常見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2、 感受課文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像、大膽奇特的夸張特點。
學習重點理解并積累常見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方法指導誦讀法、問題探究法 流 程筆記欄 第一課時一、自主學習1、知人論世: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萬年(陜西西安)人,著名詩人、文學家,唐宰相杜佑之孫。文宗太和二年(828)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為宣州、揚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歷任監察御史,黃、池、睦等州刺史,官終中書舍人。杜牧年少時即有經邦濟世的遠大抱負,猶喜論政治、軍旅之事,主張固邊、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人稱其有“王佐之才”。文學上主張“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衛”,強調文章形式要為內容服務。文、賦、詩皆工,詩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 李杜”(李白和杜甫稱“老李杜”)。
2、“賦”作為文學體制,起源于楚辭,至荀況始有定名,它出現于戰國后期,到漢代才形成。關于賦的特點,《文心雕龍•詮賦》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指賦的內容,指通過摹寫事物來達到抒發情志的目的。“鋪采摛文”指在語言上要使用華美的詞藻。另外,賦也很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奏結合在一起,借助于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嚴、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于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詩意。
3、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二、自我檢測梳理文章第一二段
重點詞語解釋
(1)六王畢,四海一 ( )
(2)盤盤焉,囷囷焉 ( )
(3)不霽何虹 ( )
(4)綠云擾擾,梳曉鬟也( )
(5)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 )
(6)而氣候不齊( )
(7)杳不知其所之也( )
(8)雷霆乍驚( )
詞類活用
(1)六王畢,四海一 ( )
(2)北構而西折: ( )
(3)廊腰縵回 ( )
(4)檐牙高啄 ( )
(5)蜂房水渦: ( )
(6)未云何龍: ( )
(7)不霽何虹: ( )
(8)輦來于秦 ( )
(9)朝歌夜弦 ( )
(10)鼎鐺玉石 ( )
(11)金塊珠礫 ( )
三、合作探究1閱讀第一段根據提示用文中語句填空
阿房宮建造歷史背景:( )阿房宮面積之大地域之廣:( )阿房宮樓閣之高:( )阿房宮樓臺之多:( ) 人們進入阿房宮內部的感受:( 2、作者描寫阿房宮建筑運用了( )手法3概括第一段內容
a細寫阿房宮的:( )
b用一兩個詞概括阿房宮建筑的特點:(
閱讀第二段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
這一節運用了( , )手法極顯宮女之( ),
宮廷生活之( )。 四、課堂達標翻譯第一、第二段五、拓展提升(作業)古今異義
(1)直走咸陽
(2)鉤心斗角
(3)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4)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5)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 六、收獲和疑惑
《阿房宮賦》教案 篇13
(第二課時)
【課前預習】
結合注釋弄懂文意,解釋劃線字詞:
(1)一人之心,萬人之心(心:心意,意愿。)
(2)秦愛紛奢(紛:多,繁。)
(3)人亦念其家(念:顧念。)
(4)奈何取之盡錙銖(奈何:怎么,為什么。)
(5)多于南畝之農夫(于:比。南畝:農田。)
(6)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周:全。)
(7)戍卒叫,函谷舉(舉:被攻占。)
(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詞作動詞,族滅。)
(9)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假使,如果。愛:愛護。)
(10)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遞:傳遞。為:做。)
(11)誰得而族滅(得:能夠。)
(12)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嘆。)
(13)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意動用法,以為鑒。)
【研習文本】
1“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
問:用連貫的( 排比)句式,用(前后對比)手法;
展現了秦王朝(奢侈,腐化,浪費,揮霍無度,窮奢極欲,濫用民力)
同時也指明秦滅亡的原因。
2“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注意劃線字的意思)
問:作者設計了兩個(假設)兼論六國和秦的滅亡,共同原因:(不愛其民 )
3根據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③而復哀后人④也”
㈠句中四處“后人”之所指是:(b) ①②④:秦以后唐以前的人;③唐以后的人。。
㈡這句話表明作者的寫作意圖在于:
借古諷今,歷史教訓,警示后人,諷諫統治者.
【拓展訓練】
4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1)請從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找出與劃線句內容相一致的句子: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2)簡要概括分析本詩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說明)詩中用通俗的語言對秦始皇進行辛辣的諷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國、統一天下的艱辛,又批評他不知體恤百姓,一味殘暴,以至斷送天下的愚蠢。末兩句寫秦始皇苦心經營的墳墓,到后來被牧童失火燒毀,他自己只落得個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場。這是對秦始皇夢想獨霸天下、萬世為君的深刻諷刺。這首詩的主題思想和《阿房宮賦》相似,也是借古諷今,勸諭當政者不要胡作非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詳解:
“卻為道旁窮百姓”是理解這首詩的關鍵。首句是說始皇最終擁有了天下。周鼎代表國家政權。他擁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劉項的“引頸”而觀。項羽更是明確發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嚇得項伯趕快捂住的嘴,告訴他這是要滅族的!可項羽后來還是真做了當年想做的事。所以我認為第四句的主語仍然是始皇,他因為道旁引頸而觀的劉、項要想奪他的天下,于是不惜使天下百姓窮困,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之類。可是這些做法并未有效果,“黔首不愚爾益愚”,最后自以為“金城湯池”的關中卻成了始皇自掘的墳墓。
《阿房宮賦》教案 篇14
小編整理了《阿房宮賦》閱讀附答案相關知識,快來學習學習吧!
《阿房宮賦》閱讀附答案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莊子《逍遙游》中當看到大鵬經過一系列的準備才能“圖南”之后,蜩與學鳩通過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飛行和休息的樣子來嘲笑大鵬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宮賦》中以敘述的方式表現秦人對從六國掠奪來的珍寶毫不珍惜的對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蘇軾的《赤壁賦》中,“客”感嘆自己生命短暫,羨慕江水長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2)鼎鐺玉石,金塊珠礫。(3)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與孩子們同行,做幸福的老師
世人稱我們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教書,更重要的還要育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真正的教育其實是愛的教育。我心懷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心懷“一個心眼兒為學生”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小學生年齡小,但也是有感情、有靈性、活生生的人,有著同成年人一樣的情感世界:懂得快樂與痛苦、羞愧與恐懼,有自尊心和榮譽感。他們還不能理解老師深層次的愛,還只是憑老師對自己的態度判斷”老師是不是喜歡我“。我時刻提醒自己,愛學生,就要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學生作為自己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因此,我常用親切信任的目光、熱情鼓勵的話語、肯定表揚的手勢,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我對他們的愛。對于學習跟不上或者思想有問題的孩子,我更是“另眼相看”。
班里有個大眼睛的女孩叫佳麗,學習很吃力,特別是作文,別的孩子都駛上作文“快車道”了,可她,仍徘徊在“入口”處。每次輪到她寫作文,她總是隨便抄一篇,而且從不管什么內容,有一次甚至抄了一篇《開國大典》,滿滿5頁紙!這怎么行呢?我找來《故事作文》、《小故事、大道理》、《同步作文》等書,從中選取一些短小的、有意思的小文章,悄悄地給她,告訴她可以照抄。因為這些文章適合她的欣賞和接受能力,佳麗抄得很認真。每次,我除了常規性的批閱外,都在她的作文后面寫上一句話:“佳麗,相信自己,只要多寫多練,你自己也會寫出這樣的好文章!”20多天以后,佳麗寫了一篇作文《小狗》,她在作文后面用紅筆寫道:“老師,佳麗沒有抄作文是自己寫的” 我欣然提筆:“佳麗,老師為你叫好!雖然這篇作文還不是最好的,但老師知道你是用心在寫!老師相信,只要你努力,一定會寫出好作文!”又是一周以后,佳麗寫了一篇《做不倒翁》,后面仍然用紅筆寫道:“老師佳麗沒有抄400字作文,是自己寫的。”我詳細地批閱了作文以后,在她的話語后面寫道:“佳麗,你能把自己做的事寫完整,進步很大!以后要做到:作文要分好自然段。”又是一個星期過去了,佳麗又交上了一篇《去濰坊公園》,作文比較清楚地記述了跟爸爸媽媽去公園游玩的過程,里面有一句“金魚在水里游來游去,有的金魚浮出水面,吹著泡泡,好看極了。”這可是佳麗的作文中首次出現這樣描寫性的“佳句”,我在這句話下邊劃上了表示佳句的曲線,又在旁邊畫了一個大大的笑臉。然后,招呼佳麗過來,把作文本遞給她,佳麗甜甜地笑了。又過了兩個星期,佳麗交上來的作文題目是《想知道學習方法嗎》,詳細列舉了做作業的方法、自己出測試題的方法,而且后邊又出現了批語:“馬老師,佳麗祝你生日快樂,工作順利。這篇作文是佳麗想做到的,今(明)天早上一定要給你禮物,請你收下吧。”這句話后邊還跟著一個扎著小辮的笑臉。我笑了,提筆寫道:謝謝佳麗 !佳麗,老師從你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你想做一個好學生的愿望,你一定能行!瞧,這篇作文寫得多棒──段落清楚了!語句通順了!“
我一直堅信:孩子都有一顆積極進取、向上、向善的心,他們一旦得到老師的尊重,便會對自己充滿自信,無形中增加了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一旦被關懷、被接納,那種溫馨的感覺就會使他們更加努力地學習,發揮自己的潛能。。
愛孩子,用無私的心靈去感染一顆顆幼小的心,把孩子們作為自己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使我走進了孩子們的情感世界,孩子們受到尊重,得到信任,孩子們在我面前總是那么開心、快樂。當聽到孩子們發自內心的一聲聲“老師好”的問候,當看到孩子們為上我的語文課而興奮的眼神時,我真切地理解了“給孩子一顆真誠的心,他會還你一個明朗的世界”,我真的感到當老師很幸福!
《阿房宮賦》教案 篇15
寶雞市東風路高級中學導學單 年 級:高二 班級: 小 組: 姓名: 使用時間:.12
課 題阿房宮賦
學習目標1、 理解并積累常見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2、 感受課文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像、大膽奇特的夸張特點。
學習重點理解并積累常見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方法指導誦讀法、問題探究法 流 程筆記欄 第二課時一、自主學習1、疏通后兩段文意2、思考本文寫法。二、自我檢測結合注釋弄懂文意,解釋劃線字詞:
(1)一人之心,萬人之心(心: )
(2)秦愛紛奢(紛: )
(3)人亦念其家(念: )
(4)奈何取之盡錙銖(奈何: )
(5)多于南畝之農夫(于: 南畝: )
(6)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周: )
(7)戍卒叫,函谷舉(舉: )
(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 )
(9)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 愛: )
(10)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遞: 為: )
(11)誰得而族滅(得: )
(12)秦人不暇自哀(哀: )
(13)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 ) 三、合作探究1“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
問:用連貫的( 排比)句式,用(前后對比)手法;
展現了秦王朝(奢侈,腐化,浪費,揮霍無度,窮奢極欲,濫用民力)
同時也指明秦滅亡的原因。
2“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注意劃線字的意思)
問:作者設計了兩個(假設)兼論六國和秦的滅亡,共同原因:(不愛其民 )
3根據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③而復哀后人④也”
㈠句中四處“后人”之所指是:(b) ①②④:秦以后唐以前的人;③唐以后的人。。
㈡這句話表明作者的寫作意圖在于:
借古諷今,歷史教訓,警示后人,諷諫統治者.
4、《阿房宮賦》作為賦文體有哪些具體的特點。(三個方面,參照學案一知識鏈接)
(1):描寫運用了哪些手法?
結合文本:大膽的想象,離奇的夸張,形象地比喻,強烈的對比,流暢的排比
(2):從整體結構來看,本文前兩段以描寫為主,后兩段以(議論)為主。
前文的描寫為文后的(議論)做(鋪墊),這就是賦(體物寫志)的特點,指賦的內容,通過摹寫事物來達到抒發情志的目的。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的巧妙結合,是這篇賦在表達方面的一大特點。
5:本文在句式上有何特點?
(1)如“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采用了(鋪排或鋪陳)的手法,氣勢奪人,句式流暢,感情強烈,瑯瑯上口。
請你在文中再找一個例子說明:
(2)句式上還具有駢文的哪些特點。
整散句結合,長短句結合,對偶押韻有致,錯落有致,節奏鮮明,具有詩歌散文的雙重特點,富有表現力。 四、課堂達標完成課后練習三五、拓展提升(作業)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過 驪 山 作
杜 牧
始皇東游出周鼎,劉項縱觀皆引頸。
削平天下實辛勤,卻為道旁窮百姓。
黔首不愚爾益愚,千里函關囚獨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燒作灰時猶未枯。
(1)請從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找出與劃線句內容相一致的句子:
(2)簡要概括分析本詩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六、收獲和疑惑
《阿房宮賦》教案 篇16
《阿房宮賦》 教學設計示例(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課文善用豐富的想象、對偶、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方法的特點,并明確它們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愛、取、族”等實詞的用法,培養朗讀、背誦的能力。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本文善于從多種角度,具體、生動、細致地描寫藝術形象,并在此基礎上議論的寫作特色。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作者對秦亡原因的闡釋,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諷今、諷時刺世的寫作目的,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必然導致覆亡的道理。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的思想意義。
2.掌握積累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3.了解本文鋪陳夸張的藝術手法和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賈誼寫了《過秦論》,其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針對漢初的情況,主張施行仁政。同樣是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后,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么,在這篇賦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正音。
2.學生大聲地自讀。
3.在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課上對照注解疏通全文,將疑點劃出,以備質疑、釋疑。
4,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從總體上把握全文。
三、學習第一段
1.提問課后練習第一題答案,從總體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學生讀第一段。
3.學生齊讀。
4.學生質疑、教師指導、明確重點掌握的詞。
(1)需要掌握的重點實詞:
六王畢:完了、結束
北構而西折:動詞,架木做屋
不霽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 “一”數→動 統一
驪山北構而西折 “北”、“西” 名→狀 向北、向西 “驪山” 名→狀 從驪山
未云何龍 “云” 名→動 出現云彩 “龍” 名→動 出現龍
未霽何虹 “虹”名→動 出現虹
歌臺暖響 “響”動→名 歌聲
5.段意理解。
本斷可分四層:
第一層:開首十二字,交代時代背景,點出地理環境。 “兀” “出”雖是粗筆勾勒,但已顯愛憎,揭示了秦始皇統一后驕縱享樂,幾十萬勞動者的辛勞與血淚才換得阿房宮“出”。
第二層:“覆壓……流入宮墻。”夸張手法,總寫阿房宮的宏偉規模。“覆壓”言其廣,“隔離”言其高。驪山,起伏不斷;二川,滔滔不絕,這兩句將宮殿趨向、座落地勢、規模之大形象鮮明地描繪出來。
第三層:“五步……不知西東。”以大量的對偶、排比等駢句,極力描繪、渲染了阿房宮內樓臺殿閣的宏偉、豪華,橋梁復道的奇麗、壯觀。“五步” “十步”,寫出樓閣之密;廊腰飛檐,指出宮室之美。廊腰縵回突出曲線美;鉤心斗角突出結構美。“盤盤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樣樓閣的形狀,像蜂房那樣邃密,如漩渦那樣紆回。“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擲筆長嘆,言非筆墨所能盡言。
第四層:本段最后部分。
從行文上看,這部分帶過渡性質,從建筑寫到宮殿中人物的活動,“歌臺暖響”等四句既寫宮中歌舞之盛,也寫出這歡歌狂舞背后隱藏著宮人的無限悲戚。“—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重在寫人之感受,親疏各別,冷暖不均。
6.小結“賦”的特點。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的特點是“鋪采摘文,體物寫志”。作者圍繞一個事物,就某一客觀對象反復描寫,多方渲染,極盡鋪陳之能事,以達曲傳其義,情盡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體現了上述特點。
7.學生反復讀,嘗試背誦。
四、布置作業
背誦第一段,預習下幾段。
第二課時
一、研讀第二段
1.學生讀。
2.學生就字詞質疑,教師指點,明確重點、難點。
(1)補充注釋。
a.綠云擾擾:“綠云”,濃墨有光彩的云,此處形容女子的頭發黑密;“擾擾”,紛亂蓬松的樣子。
b.“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
這里用“互文”修辭格:本應合在一塊兒說的詞,因對偶、押韻或字數的限制,臨時拆開來使用,理解時又應合在一塊兒。可譯為“燕、趙、齊、楚、韓、魏六國之統治者有無數的金玉珍寶。”
(2)重點掌握的詞。
a.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深遠;“之”,動詞,去。
b.盡態極妍 “妍”,美麗。
c.縵立 “縵”通“曼”,久。
d.“邐迤” 連綿詞,接連不斷的樣子。
(3)特殊用法。
a.輦采于秦 “輦”,名→狀,乘輦。
b.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
“收藏”“經營”,動→名,收藏的金玉珍寶,經營的金玉珍寶。
c.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鼎”“玉”“金”“珠”,名→狀 “鐺”“石”“塊”“礫”,名→動
(4)段意理解。
a.過渡:在第—段中,作者從背景、外貌、內景等方面極力鋪陳,阿房宮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麗堂皇。在本段中,由宮殿的描繪,自然過渡到對宮人、宮藏的描繪。
b.寫宮人:“妃嬪媵嬙……三十六年。”
分別從宮人的來源、宮人的生活、宮人的命運幾方面進行描寫。明星、綠云、渭流、膩煙、霧、雷霆等具體形象的描繪,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經過了藝術的夸張,極寫宮女之多,妃嬪彩娥,濟濟各殿,也見出秦皇的驕奢淫逸,糜爛不堪。而她們“盡態極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卻“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望幸”與“不得見”,充滿了對孤寂痛苦的宮女的同情,更有對暴君的揭露。
c.寫宮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經營”“精英”及“剽掠”這些詞寫出秦人掠奪之甚。“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八個字有四組對比,六國的珠寶盡入秦宮,但在宮中卻視若土石,任意拋灑,有奢侈之心,無愛惜之意,批判鋒芒漸露“亦不甚惜”,我們仿佛已聽到作者的斥責和憤慨的聲音了。
二、研讀第三段
學生讀、背第三段
1.學生質疑,教師點撥,明確重點。
(1)補充注釋
a.紛奢:繁華奢侈 b.直欄橫檻 檻:欄桿
(2)重點實詞
a.函谷舉 舉:被攻取
b.可憐焦土 可憐:可惜
2.段意理解
這一段由上文的描寫轉入議論。
(1)第一層:“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問斥秦統治者只顧個人享受,不顧百姓死活、橫征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2)第二層:“使負棟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擺出秦皇罪證,六個排比分句,運用比喻、夸張,緊扣阿房宮,進行強烈的對照描寫,繪出秦始皇“勞民傷財”的怵目驚心的圖畫。接下去順勢寫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積深,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農民起義的爆發是必然的。
(3)第三層:這部分用14個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過程,民眾的反抗從“怒”到“叫” “舉”“炬”,三個動詞,短促相連,生動地表現了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勢,火山爆發之烈,迅猛異常,不可壓抑。“可憐焦土”與上面的壯麗描繪形成鮮明對比,顯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三、研讀第四段
1.學生齊讀。
2.理解內容。
歷史的回顧,有著現實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議論,給唐王朝不啻澆了一瓢鉆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個“鑒”字,企冀唐統治者以秦為鏡,回心轉意,更弦易轍。
3.學生反復讀、背第3、4兩段。
四、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第五題
《阿房宮賦》教案 篇17
作者:李云秋
唐詩在古典文學中獨領風騷,唐朝一些散文也是千古流傳的名作,今天我的說課就是唐朝杜牧的《阿房宮賦》。
一、 分析教材 。
1、教材的特點及在本單元的地位。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具有初步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宮賦》為晚唐文賦,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賦講究鋪陳和聲韻,而本文不但有華美的語言、和諧的聲律,還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在韻文發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單元中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2、教學目標 和確立的依據:
德育目標:引導學生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的罪惡,以浪費為恥,引以自戒。
知識目標:了解賦的特點,學習課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夸張。
能力目標:培養文言文的記誦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本課作者極盡鋪陳秦始皇的奢侈和殘暴,在結尾處點明主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作者借秦始皇諷喻唐朝皇帝吸取教訓,這篇文章是指向統治者的。學生從中學到的是要艱苦樸素,不能奢侈浪費。
《阿房宮賦》的語言絢麗多姿,朗朗上口,運用了排比.比喻、對等修辭方法。中學生正處于語言積累時期,鑒賞語言的能力非常重要,潛移默化積累語言知識,使有意而變為無意從而提高語言的品位,不但能提高語文素質,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
本篇句句精彩,更適合誦讀,語言的學習規律證明誦讀是培養語感提高語文素質的重要途徑,新教材強調誦讀無疑是育人之長久大計。
3、教材重點、難點 :
① ①作者寫本文的目的何在?
② 本文的結構層次
二、 說教法。
《阿房宮賦》是課內自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我主要采取討論法、發現法、聯想法。用討論法是為了培養學生探討學問的好習慣,這是練習思維能力的最佳方式;發現法是來訓練學生發現問題從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思維的高級形式;聯想法練習思維的發散,有助于學生開拓思維空間,為創造思維打下基礎。學習課文,內容主要采取誦讀法,語言學習的規律是模仿,模仿很大成分上要背誦,實踐證明背誦確實提高了語言學習的質量。文言文學習必須強化背誦,這樣做是事半功倍的。
三、 說學法。
教法是為學法服務的,因為教法只有在適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才是有效的,教師要研究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背誦時還要指導學生運用意義記誦法,因為高中學生正處于由機械記憶向意義記憶轉變的時期,記誦要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
四、說教學過程 。
(一) 導語 :引出本文 ,講文體特點及古今賦的區別
(二) 用課件展示課題《阿房宮賦》讓學生背誦全文(課前已做過預習)
(三)課文背誦小測試。這是一個強化過程,學后馬上檢測,斯金 納強化律證明及時強化學習效果要比不強化或后強化好。(用課件顯示強化內容)
(四)由學生討論總結主要內容:
第一段寫阿房宮的來歷,阿房宮的外在形勢,阿房宮的本體建筑,突出阿房宮的雄心壯觀。
第二段寫阿房宮里的美人和珍寶,秦始皇的奢侈生活。
第三段秦朝的滅亡,揭露統治者的殘暴統治。
第四段總結歷史教訓,點明寫作目的。
(課件設題)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每段設計不同的學習方式,如第三段用一幅畫表述秦朝的滅亡,第四段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五)遷移練習。
采用聯想的方式進行,讓學生說出杜牧的詩。《過華清宮》《秋夕》《江南春》《清明》《山行》《泊秦淮》等。提問學生哪一首和本文的主旨相同。(用課件放動畫)
(六)布置作業 。(課件結尾)
板書
阿房宮賦
建筑 生活 滅亡
教訓
雄偉 奢侈 殘暴
《阿房宮賦》教案 篇18
學習目標1.感受課文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像、大膽奇特的夸張特點。
2.學習本文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諷喻的目的。重點難點重點:理解詞語 難點:內容理解學法導引1、 讀課文,理清全文的結構。分析:全文四段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筑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第二部分(第3、4段)議論分析,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轍。每個部分內還可分成小的不同層次,自己試一下。案例剖析揣摩下列語句的含義及特點。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分析:起勢雄健,涵蓋全文。乍看似乎僅僅是敘事;實則于敘事中寓褒貶,并為此后的許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筆極言秦興之驟,實為下文議秦亡之速埋下伏筆。“六王”為什么會“畢”?“四海”為什么能“一”?一亡一興,關鍵何在?讀完全篇,這些問題就會得到解答。“六王”之“畢”,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統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這兩句一抑一場;而揚秦又是為更有力地抑秦蓄勢。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樂,六個字概括了無限深廣的內容。“兀”“出”兩字,力重千鈞,而從“兀”到“出”的過程,更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阿房宮的宏大,秦始皇的驕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見。更深一層來想,“六王”既以“不愛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將自己的淫樂建筑在人民的苦難之上,那么,從“六王”的已“畢”,不是很可以預見秦的將“畢”嗎?以四個三字句發端,一句一意,層層逼進;又句句押韻,音節迅急,有如駿馬下坡,俊快無比。2、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他強調思想內容的重要性,認為形式要為內容服務。這篇課文寫了哪些內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細讀全文,不難看出作者旨在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第1段鋪陳阿房宮的宏偉壯麗。第2段敘寫官中美女之眾,珍寶之多。第3段夾敘夾議,點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統治者驕奢淫逸,濫用民力,致使農民起義,一舉亡秦。第4段轉入議論,進一步指出:六國衰亡,秦朝覆滅,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愛民。篇末4句言簡意賅,暗寓諷諫之意,含蓄地告誡后人,如不以歷史為鑒,還會重蹈覆轍。
由此可見,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用以敬誡“后人”是全文主旨。聯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啟》中所說的“寶歷(唐敬宗的年號——5;者)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以看出這“后人”指的應是當時最高統治者。
3、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極力描寫阿房宮的?這樣描寫對表達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課文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筑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宮。寫建筑,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復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然而鋪陳阿房官規模大,宮室多、美女眾、珍寶富并非作者作賦的目的。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作者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征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觀止》的篇末總評說:“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可見,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為后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為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4、作者描寫阿房宮建筑的宏偉壯麗,僅用了一百多字,卻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阿房宮的建筑的?為什么會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分析: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總寫和細寫相結合的寫法。
總寫部分,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覆壓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廣,“隔離天日”,狀其樓閣之高;“驪山”兩句,寫其倚山傍水,氣勢非凡。
細寫部分,作者工筆重彩,精描細繪。先寫重摟疊閣、長廊高檐,不計其數;再以長橋如龍、復道似虹映襯宮宇之宏偉、摟閣之高大。上面所述,寫的還只是建筑之外觀。接著,作者的筆觸,又深入建筑內部。歌臺舞殿是互文的寫法,臺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謂宮內處處皆是輕歌曼舞。“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則承“暖響”“冷燦”兩句,進一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
這一節中,作者由遠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紹了阿房宮之奇觀。敘述中時有前后照應之妙筆。如寫樓閣“各把地勢”就與前文“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這一廣闊背景相連。敘述中時有貼切生動之比喻,例“長橋臥波,復道行空”,用筆經濟,形象生動。敘述中也間有動態描寫,像寫“二川”,寫歌舞,狀聲摹形,引人入勝。再加上大量對偶排比句式的運用,致使文句音節鏗鏘,兼有音韻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幾十個字,阿房宮之豐姿盛態就顯現于讀者眼前。
5、簡要比較《阿房宮賦》與《六國論》、《過秦論》在寫法上與本文的異同。
分析: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學樣式,所以它的文學色彩更濃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寫、鋪陳、夸飾等文學手法的運用,所以《阿房宮賦》前三小節不拘于具體的“現實和真實”,而是發揮想象和聯想極力描繪秦的奢靡荒淫。《過秦論》和《六國論》嚴格說應是一篇史論,它應以史為依據、基礎,所以應集中更多的筆墨來陳述、記敘相關的歷史史實,再在史實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鞏固訓練1. 下列加點詞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蜀山兀(wú) 轆轆(lùlù)遠聽 鼎鐺(dāng)玉石
b、囷囷(qūnqūn)焉盡態極妍(yàn) 架梁之椽(yuān)
c、阿(ē)房宮 剽(piāo)掠其人 金塊珠礫(lì)
d、盡錙銖(zhīzhū) 妃嬪媵嬙(yǐngqiāng) 邐(líyí)迤
2. 下列加點實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a、 六王畢,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 b、人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c、奈何取之盡錙、銖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d.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 下列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盤盤焉,囷囷焉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b、驪山北構而西折 誰得而族滅也c、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4. 下列加點詞語含義與現在相同的一組是:
①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②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③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 ④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⑤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語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 杜牧,字_______,號_______,晚唐杰出的詩人、散文家,與________合稱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_________》。
6. 用課文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 阿房宮的來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宮人的生活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秦愛紛奢”的具體表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秦亡的教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背誦全文。
★閱讀下文完成8-11題: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8.下列兩句中的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①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a、①句的兩個“之”相同,②句的兩個“而”不同。
b、①句的兩個“之”不同,②句的兩個“而”也不同。
c、①句的兩個“之”相同,②句的兩個“而”也相同。
d、①句的兩個“之”不同,②句的兩個“而”相同。
9.文中劃線處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①錙銖:極言貴重的東西; ②南畝:泛指農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國; ④嘔啞:難聽的音樂 ⑤獨夫:孤單的人; ⑥戍卒:指陳勝、吳廣等起義者 ⑦楚人:指劉邦; ⑧焦土:指阿房宮被燒毀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10.根據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③而復哀后人④也”句中四處“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當時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1.對上述兩段文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極言秦始皇不顧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殘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還寫到了老百姓對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終還是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使秦迅速滅亡。
c、對于秦的滅亡和阿房宮的被燒毀,作者用“可憐焦土”一語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進一步指出,六國和秦的滅亡,都是由于內部原因造成的,見解極為深刻。
知識拓展(一)閱讀下文完成12-15題:前赤壁賦(節選) 蘇軾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子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12.下列四組加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相與枕藉乎舟中 b.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且夫天地之間
c.抱明月而長終 而又何羨乎? d.不知東方之既白 目遇之而成色
13.對文中劃線的四句話的翻譯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固一世之雄也”:確實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須臾”:哀嘆我們人生短暫。
c.“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人生的成功與失敗是有規律是,不應消極。d、“不知東方之既白”:不知不覺已經天亮了。
14.對文中“客”與“蘇子”的觀點轉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客人高度稱贊了曹操這樣的英雄,委婉都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功業無成的傷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的苦惱和無可奈何。
c、蘇子的思想則較為積極,水長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蘇子還認為,只要投人大自然,能及時捕捉造化的各種美,人生就是幸福快樂的了。
15.對本文有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的主客對答實際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觀點代表了蘇軾的生活苦惱,主的觀點則代表了蘇軾的超脫領悟,
b、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賦,而就其內涵來說,更是一篇哲理小賦,包含了對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領悟。
c、看得出作者蘇軾這時對人生的看法還是積極樂觀曠達的,是能夠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論是從文體角度還是從語言運用的角度來比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宮賦》都很為接近。
(二)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16-17題:過驪山作 杜牧
始皇東游出周鼎,劉項縱觀皆引頸。
削平天下實辛勤,卻為道旁窮百姓。
黔首不愚爾益愚,千里函關囚獨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燒作灰時猶未枯。
16.請分別從賈誼的《過秦論》和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找出與劃線句內容相一致 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簡要概括分析本詩的主旨和立意: ★研究型學習方案(任選一題)18、搜集整理杜牧的經典作品,編輯一冊《杜牧詩文集》,而后談談杜牧詩文的文學價值。19、搜集整理有關揭示秦朝滅亡的古今文章,寫一篇《秦朝滅亡之我見》的文字,要求觀點新穎,見解深刻,有獨到之處。 [參考答案] 1.c 2.c 3.d 4.c 5.牧之、樊川、李商隱、《樊川文集》 6.略 7、略8.b 8.b 10.b 11.c 12.b 13.c(月亮有盈有虛,但始終沒有消失) 14.a 15.d (頗不相同,此為散賦,語言平易,多為散句) 16、①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17. (說明)詩中用通俗的語言對秦始皇進行辛辣的諷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國、統一天下的艱辛,又批評他不知體恤百姓,一味殘暴,以至斷送天下的愚蠢。末兩句寫秦始皇苦心經營的墳墓,到后來被牧童失火燒毀,他自己只落得個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場。這是對秦始皇夢想獨霸天下、萬世為君的深刻諷刺。這首詩的主題思想和《阿房宮賦》相似,也是借古諷今,勸諭當政者不要胡作非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