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賦教案
導標顯示屏幕
1.學習理解本文“文賦”的文體特點及所運用的“賦”的表現手法;
2.學習借鑒本文借古諷今,敘議結合的構思和寫作特點;
3.積累掌握“一”“愛”“取”“畢 ”“辭”“獨”“族”“焉”“而”
“夫”等實詞和虛詞的多種用法;
4.背誦課文。
導學點撥窗口
【探海導航】
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杜牧的這篇《阿房宮賦》是傳誦千古的名篇。學習時,可參照課文注解和查找資料,先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加深對這篇賦諷喻現實的思想意義的認識;通過對本文賦體特點的認識將這篇“賦”和本單元學過的其他三篇“古文”作一些比較,掌握賦在描寫、敘事、議論等方面的鋪陳排比、想象夸張、正反述說的特點,為熟讀背誦打下基礎。本文在寫作方面還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煉字的精當、詳略的適宜、比擬的寫法,用韻、不堆砌典故等,要結合字詞的理解和句法的分析,把握本文的寫作特點。詞語方面要重點辨析一、愛、取、族、霽、杳、妍、焉、而、夫等的意義和用法。認真做一做后面的跟蹤試題。
【思路結構】
文章的主旨在于借古諷今。作者要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秦王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的最高統治者發出警告。因此,作者一開始先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極寫阿房宮的非凡氣勢,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著寫阿房宮里的望皇帝幸臨的美人和棄擲逶迤的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侈的生活,下文的議論設下埋伏。作完了這些必要的敘述和描寫后,再由描寫轉為議論,指出阿房宮興建及秦人奢淫的生活與秦國滅亡的內在因果關系,顯示出作這篇賦文的本意。最后再以慨嘆作結,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向當朝統治者發生警告。結構圖:
原因 第一段(敘):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建筑
第二段(敘):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
結果 ------第三段(議):失掉民心,迅速滅亡
借鑒 ------ 第四段(議):愛民保國,免踏覆轍
【疑難指津】
·本文在描寫和議論中是如何運用“賦”的表現手法的?所謂賦的表現手法就是鋪陳排比,言盡意致。本文從整體結構來看,前兩段以描寫為主,后兩段以議論為主。前面的描寫是為后面的議論作鋪墊的。但是,無論描寫還是議論,都大量采用了鋪排的手法,敘事言情,極盡其致,氣勢奪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寫中鋪排的例子,如“明星熒熒,開妝鏡也”一段;議論中鋪排的例子,如結尾一段的正反述說。這固然是賦體的傳統寫法,但值得稱道的是杜牧沒有像編類書一樣堆砌相同詞語,寫得不繁縟冗雜,而是恰到好處。且駢句散行,錯落有致,增強了表現力。
··如何理解本文的議論特色?賦作為一種文學體裁一般是反對直接抒發議論的。但杜牧的《阿房宮賦》卻很藝術地做到了這一點。作者先以約占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簡練地敘述、生動地描寫了阿房宮的興建、規模和用途,形象鮮明而含意深廣。“嗟乎”以下,開始抒發議論。其議論很有特點:其一,議論中有描寫。例如“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一段,不加判斷,只用農民、工女及其所生產的粟粒、帛縷等的數量與阿房宮上的柱、椽、釘、瓦等相比較,而階級矛盾的尖銳化已見于言外。其二,議論帶有濃烈的抒情性。以“嗟乎”、“嗚呼”,“嗟夫”開頭的各小段,都洋溢著憤慨、痛惜與哀怨交織而成的復雜情感。這種把議論,寫景(廣義的景)、抒情結合起來的藝術特色,也表現在杜牧的詩歌創作中。比如為人傳誦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之類,都是這樣的。文學創作中的議論能夠以形象性和抒情性表現出來還是很見藝術功底的。
【語言揣摩】
1.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評析:起勢雄健,涵蓋全文。乍看似乎僅僅是敘事;實則于敘事中寓褒貶,并為此后的許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筆極言秦興之驟,實為下文議秦亡之速埋下伏筆。“六王”為什么會“畢”?“四海”為什么能“一”?一亡一興,關鍵何在?讀完全篇,這些問題就會得到解答。“六王”之“畢”,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統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這兩句一抑一場;而揚秦又是為更有力地抑秦蓄勢。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樂,六個字概括了無限深廣的內容。“兀”“出”兩字,力重千鈞,而從“兀”到“出”的過程,更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阿房宮的宏大,秦始皇的驕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見。更深一層來想,“六王”既以“不愛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將自己的淫樂建筑在人民的苦難之上,那么,從“六王”的已“畢”,不是很可以預見秦的將“畢”嗎?以四個三字句發端,一句一意,層層逼進;又句句押韻,音節迅急,有如駿馬下坡,俊快無比。
運用:六國滅亡了,天下統一了,四川山疏導樹木砍光了,阿房宮建成了。
2.“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評析:本句從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說明人心沒有區別,都追求幸福快樂、都掛念家小,對秦統治者的殘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擊。“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兩句,“秦”、“人”并提,說明并無高低貴賤的區別。接著以“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的憤慨語,總括秦的紛奢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剝削和掠奪之上的,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用“嗟乎”表感嘆開頭,繼以“奈何”詰問相承接,揭露和控訴了秦的自私無道。
運用:唉,一個人的心思,也就是千萬人的心思呀。秦始皇喜愛豪華奢侈,老百姓也顧念自己的家呀,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財物一點滴都不放過,用起它來卻像用泥沙一樣呢?
【名題講析】
1.表語氣的虛詞大致有以下幾種用法:a.表陳述語氣b.表疑問語氣(包括反問)c.表感嘆語氣d.表祈使、勸勉、禁止等語氣e.表判斷語氣f.表肯定或否定語氣。對下列加點語氣詞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
⑴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⑵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
⑶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⑷自言身化促織,輕捷善斗,今始蘇耳。
⑸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⑹嗚呼,亦盛矣哉!
⑺欲安所歸乎?
⑻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⑼甚矣,汝之不惠!
⑽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⑾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⑿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⒀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
⒁滋可痛已!
⒂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
⒃年幾何矣?
⒄是善惡之分也已。
⒅萬鐘于我何加焉?
⒆非死則徙爾。
A.⑷⑺⒆/⑵⑻⑽⒃⒅/⑹⑼⑾⒁⒂/⑿⒀/⑸/⑴⑶⒄
B.⑷⑽⒆/⑵⑺⑻⒃⒅/⑹⑼⑾⑿⒁⒂/⒀/⑸/⑴⑶⒄
C.⑷⑺⒆/⑵⑻⑽⒃⒅/⑹⑼⑿⒁⒂/⑾⒀/⑴⑸/⑶⒄
D.⑴⑷⑺⒆/⑵⑻⑽⒁⒅/⑹⑼⑾⑿⒂/⒀⒃/⑸/⑶⒄
解析:本題考查語氣助詞的用法。本單元文言虛詞的學習是重點內容,而其中尤應重點積累掌握好“哉”“矣”“也”“乎”“焉”等幾個語氣助詞的多種用法。本題中,表陳述語氣有⑷⑽⒆;表疑問語氣(包括反問)有⑵⑺⑻⒃⒅;表感嘆語氣⑹⑼⑾⑿⒁⒂;表祈使、勸勉、禁止等語氣⒀;表判斷語氣⑸;表肯定或否定語氣⑴⑶⒄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同現代漢語用法相的一組是(1991年全國高考試題第12題):
①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③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④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⑤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o I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⑥
解析:本題是考查古今異義詞和偏義復詞的。現代漢語中的某些雙音節詞在古漢語中是兩個連用的單音節詞,其含義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本課和本單元有許多這樣的詞,如“學者”“所謂”“不必”“根本”“骨肉”“氣候”“經營”“一旦”“日益”“鉤心斗角”等,要注意結合語境辯析。本題中,“可以”、“以為”與現在意義相同,其他幾個都與現在的意義有所不同。答案為B。
【風景剪輯】
剪輯1:
關于阿房宮建造的時間、原因、地址及規模,《史記·秦始皇本紀》、《漢書·賈山傳》、《水經注·渭水》以及《三輔舊事》、《三輔黃圖》等都有記述;《史記》成書最早,其記述也比較準確,故摘引如下: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來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馀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
剪輯2:
作者寫《阿房宮賦》,其目的是給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提供歷史教訓。為了豐富歷史教訓的內容,從“六王畢,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寫秦,又不忘六國。就章法說,以秦為主,以六國為賓。就思想意義說,以六國為秦的前車之鑒。阿房宮中的無數美人,乃是六國的“妃嬪媵嬙”;阿房宮中的無數珍寶,又是六國“取掠其人”的長期積累。六國一旦滅亡,則美人“輦來于秦”,珍寶“輸來其間”;那么,秦一旦蹈六國的覆轍,又將怎樣呢?秦不以六國為鑒,終于自食其果;那么,當時的統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難道會有什么更好的結局嗎?寫到這里,真可謂“筆所未到氣已吞”!接下去,還不肯正面說破,卻以無限感慨揭示出六國與秦滅亡的原因:“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既指出六國與秦的所以亡,又指出倘能“各愛其人”(作者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故以“人”代“民”),就不會亡。這才將筆鋒移向“后人”——主要是當時的統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選自《古文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能力演練題庫
【跟蹤試題】
一. 選擇題:
1. 下列加點詞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蜀山兀(wu) 轆轆(lulu)遠聽 鼎鐺(dang)玉石
B.囷囷(qunqun)焉 盡態極妍(yan) 架梁之椽(yuan)
C.阿(e)房宮 剽(piao)掠其人 金塊珠礫(li)
D.盡錙銖(zhizhu) 妃嬪媵嬙(yingqiang) 邐(liyi)迤
2. 下列加點實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A. 六王畢,四海一 B.人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C.奈何取之盡錙、銖 D.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 下列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盤盤焉,囷囷焉 B.驪山北構而西折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誰得而族滅也
B.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D.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4. 下列加點詞語含義與現在相同的一組是:
①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②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③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 ④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⑤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語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二. 填空題:
5. 杜牧,字_______,號_______,晚唐杰出的詩人、散文家,與________合稱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_________》。
6. 用課文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 阿房宮的來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宮人的生活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秦愛紛奢”的具體表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秦亡的教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試題】
三.閱讀下文完成7-10題: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7.下列兩句中的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①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A.①句的兩個“之”相同,②句的兩個“而”不同。
B.①句的兩個“之”不同,②句的兩個“而”也不同。
C.①句的兩個“之”相同,②句的兩個“而”也相同。
D.①句的兩個“之”不同,②句的兩個“而”相同。
8.文中劃線處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①錙銖:極言貴重的東西; ②南畝:泛指農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國; ④嘔啞:難聽的音樂
⑤獨夫:孤單的人; ⑥戍卒:指陳勝、吳廣等起義者
⑦楚人:指劉邦; ⑧焦土:指阿房宮被燒毀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9.根據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③而復哀后人④也”句中四處“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當時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0.對上述兩段文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極言秦始皇不顧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殘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還寫到了老百姓對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終還是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使秦迅速滅亡。
C.對于秦的滅亡和阿房宮的被燒毀,作者用“可憐焦土”一語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進一步指出,六國和秦的滅亡,都是由于內部原因造成的,見解極為深刻。
四.閱讀下文完成11-14題:
前赤壁賦(節選) 蘇軾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子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11.下列四組加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B.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相與枕藉乎舟中 且夫天地之間
C.抱明月而長終 D.不知東方之既白
而又何羨乎? 目遇之而成色
12.對文中劃線的四句話的翻譯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固一世之雄也”:確實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須臾”:哀嘆我們人生短暫。
C.“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人生的成功與失敗是有規律是,不應消極。
D.“不知東方之既白”:不知不覺已經天亮了。
13.對文中“客”與“蘇子”的觀點轉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客人高度稱贊了曹操這樣的英雄,委婉都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功業無成的傷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的苦惱和無可奈何。
C.蘇子的思想則較為積極,水長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蘇子還認為,只要投人大自然,能及時捕捉造化的各種美,人生就是幸福快樂的了。
14.對本文有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的主客對答實際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觀點代表了蘇軾的生活苦惱,主的觀點則代表了蘇軾的超脫領悟,
B.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賦,而就其內涵來說,更是一篇哲理小賦,包含了對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領悟。
C.看得出作者蘇軾這時對人生的看法還是積極樂觀曠達的,是能夠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論是從文體角度還是從語言運用的角度來比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宮賦》都很為接近。
【創新試題】
五.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15-16題:
過驪山作 杜牧
始皇東游出周鼎,劉項縱觀皆引頸。
削平天下實辛勤,卻為道旁窮百姓。
黔首不愚爾益愚,千里函關囚獨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燒作灰時猶未枯。
15.請分別從賈誼的《過秦論》和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找出與劃線句內容相一致 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簡要概括分析本詩的主旨和立意: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