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長素的發現(精選10篇)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篇1
第三章第一節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式探究性教學教學環節 教師調控 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 言課件展示:1、 向日葵會跟隨太陽轉2、 窗臺的盆花會彎向光源3、 深秋葉片變黃脫落 4、 果園的園丁對果樹進行修剪、碩果累累。提問:每張圖片中現象是什么原因引起?根據資料分析,討論含羞草的小葉合擾運動,睡蓮的運動,舞草的運動,向日葵隨太陽轉動,陽臺上久不移動的植物生長的特點。歸納導入新課:上述現象都是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結果。提問:什么是植物的向光性?達爾文正是觀察到人們所熟視無睹的現象而去揭示其中奧秘,開始了生長素的發現之路。學生思考、并分析、推測、回答描述植物的向光性概念。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思考的欲望。培養觀察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新 課一、生長素的發現過程二、生長素的產生 運輸和分布用生長素的知識解釋植物的向光性 提出問題:達爾文選擇什么材料?進行幾組實驗?外界條件是什么?在第一組實驗中達爾文觀察到什么現象?第二組實驗怎么設計?現象是什么?第三,第四組實驗如何設計?為什么要分別遮蓋胚芽鞘尖端和它的下面一段?胚芽鞘彎曲生長的是哪一部位?感受刺激的又是哪一部位,你如何解釋這種現象?達爾文的實驗用什么方法探究?提問引導思考:(1)這種刺激又是什么?(2)詹森選擇“瓊脂片”作為實驗材料證明了“刺激”有什么特點?(3)拜爾選擇黑暗環境證明胚芽鞘的彎曲生長與“刺激”是什么關系?(4)兩位科學家進一步探索的結果是什么?課件展示溫特實驗:提問:(1)把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小塊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一邊,幾天后有什么現象?使胚芽鞘彎向對側生長的原因是什么?難道是瓊脂的作用嗎?如何設計實驗對照實驗排除瓊脂不能使胚芽鞘彎曲生長?溫特實驗證明了什么?1942年其他科學家研究結果是?用幻燈片展示待填空的圖表(幾位科學的研究成果)強調生長素的發現是多位科學家不斷探索的過程,呈現科學發現的艱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植物激素以圖表形式引導歸納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引導評價實驗設計和結論:根據實驗證明生長素的極性運輸的實驗設計。針對技能訓練提問:(1)這個實驗設計是否嚴密? (2)從實驗結果到結論之間的邏輯推理是否嚴謹? (3)如果要驗證上述結論是否正確,應對實驗方案如何改進?提出其他方式的對比實驗:如,含生長素瓊脂塊在下方,其另一組對照如何設計?胚芽鞘水平放置如何設計對照實驗? 練習一、生長素的發現過程1、單一的變量2、要有對照組植物激素: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稱作植物激素。三、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產生部位:葉原基、嫩葉和發育中的種子運輸方向:從植物形態的上端向下運輸,不能反向。分布情況:生長旺盛部位。興趣小組介紹模仿達爾文實驗過程,展示實驗結果,與達爾文共同思考。請同學來描述達爾文的實驗結論讓學生把自己的結論與達爾文的結論比較。學生思考并回答閱讀教材,了解植物向光性生長的其他原因。學生歸納概念 概述植物激素的概念 思考 討論填表體驗科學實驗設計要有嚴謹的思路,謹密的設計讓學生體會科學家善于發現問題及敏銳的觀察能力及鉆研精神,創造性思維,重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讓學生置身于科學發現的歷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思維的創造性,慎密性,更要尊重科學事實的研究特點。讓學生體會科學研究的特點,通過推測訓練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構建的核心概念訓練學生用圖表形式歸納、表達知識的能力。拓展學生思路,啟發發散式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課堂小結:作為一項科學發現是需要幾年、幾十年乃至幾代科學家的艱辛努力的。生長素的發現,既有達爾文實驗的奠基作用,又有詹森和溫特實驗的橋梁作用,更有溫特實驗的臨門一腳,最終修成正果。這就需要我們不僅理解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實驗過程,更要有科學家的探索精神,有持之以恒、堅韌不拔的毅力。習題:課后習題的基礎題作業:練習冊相關習題運用本節學過的知識,回家設計培養一盆造型獨特的花卉帶到學校展覽。 教學反思本課主要運用了“假說-演繹”法進行實驗的探究,通過生生合作,教師指導制定探究方案,體驗了科學探究的實驗方法及過程,同時訓練了嚴密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生物素養。在教學中還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這些都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特點。但是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較弱,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設計時間長的問題,同時也會出現生生討論效率低的情況,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學習方面的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篇2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①概述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②體驗發現生長素的過程和方法。
能力目標:評價實驗設計和結論,訓練邏輯思維的嚴密性。
情感價值觀目標:體驗發現生長素過程中蘊涵的科學精神。
學習重點: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
學習難點:科學實驗嚴謹性的分析。
導學過程:
一、向光性的概念:植物的向光性,即在_________ 的照射下,植物朝向________ 方向生長的現象。
二、生 長素的發現過程
(一)達爾文實驗:
進行實驗:(取材:金絲雀虉草的胚芽鞘 。)
閱讀教材:?1圖3—1中的4個胚芽鞘是否生長?如何生長?
?2胚芽鞘向光性與什么有關?達爾文是如何設計實驗的?(畫簡圖表示)
?3胚芽鞘向光生長與什么部位有關?達爾文是如何設計實驗的?(畫簡圖表示)
?4胚芽鞘感受單側光刺激的具體是什么部位?達爾文是如何設計實驗的?(畫簡圖表示)
(得出結論:)
胚芽鞘彎曲生長的部位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
_______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產生某種______,并傳遞到胚芽鞘尖端以下時,會造成伸長區_______ 面比______面生長快,因而出現向光性彎曲。
(二)19xx年詹森的實驗
實驗結論: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刺激可通過 傳遞給下部。
思考:如果把透水的瓊脂片換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長情況應是________(猜一猜)。
(三)19xx年 拜爾的實驗
注意思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來彎曲的方向有什么關系?
實驗結論: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因為頂尖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___ __________造成的。
(四)1928年 溫特的實驗
首先根據課本分析實驗過程:
(1)a組:
①處理:把 _____________ 瓊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
②現象:胚芽鞘會________生長。
(2)b組:
①處理:把 ______________ 瓊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
②現象:胚芽鞘__________。
(3)實驗結論:
胚芽鞘尖端能產生 _________,會造成胚芽鞘彎曲生長,這種化學物質被命名為_________ 。
●1946年科學家分離并鑒定出生長素的化學本質為__________(iaa)。
●向光性產生的原因:
三、植物激素的含義:
由植物體產生,能從__________運送到_________,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____________。植物激素除了生長素外,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限時訓練:
1、胚芽鞘產生生長素的部位,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和彎曲生長的部位分別是( )
a、尖端、尖端、尖端 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來源:]
c、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下面部分 d、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
2 將甲、乙兩株幼苗分別種在單側光照射的暗盒中。甲幼苗頂端罩上不透光的錫箔小帽,結果幼苗直立生長,乙幼苗不戴錫箔小帽,結果彎向光源生長,此實驗主要說明( )
a.植物生長具有向光性 b.向光性與植物生長無關
c.尖端是感光部位 d.尖端能產生某種能促進生長的物質
3.下圖中能說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最佳實驗組合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4 .下列是關于植物生長素發現過程的一些說法,錯誤的是( )
a.達爾文設計簡單而富有創造性的實驗來證實人們熟視無睹的現象
b.如果詹森用玻璃片代替瓊脂片,胚芽鞘產生的刺激也能傳遞給下部
c.溫特用實驗證實了植物的向光性確實和某種化學物質的分布不均勻有關
d.首次分離的生長素不是從植物體內,而是在人的尿液中
5.為了驗證胚芽鞘尖端確實能產生促進生長的某種物質,用胚芽鞘和瓊脂塊等材料進行實驗時,對照實驗的設計思路是( )
a.完整胚芽鞘分別置于單側光照射和黑暗條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c.未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和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d.胚芽鞘尖端和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篇3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涉及的實驗,在現有的實驗室條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傳統的教學中,都是老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默默地聽,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率低下,更談不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了引導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后,教師通過創設自主合作的學習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際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由單純的信息表達者轉變成信息的加工者、組織者,處于主導地位;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走進科學家的探究歷程,在觀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學習,處于主體地位。這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課堂充滿了活力,新課改理念得到了落實。
本教學設計依據課程標準,挖掘了教學內容中的科學探究內涵,充分利用它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達爾文、詹森、拜爾和溫特的實驗。既包含了科學家持之以恒的寶貴品質,又反映了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過程(將胚芽鞘進行各種處理)。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品質。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篇4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這一節是相對于教師較難講的一堂課,由于這節內容課本是以時間順序來敘述科學家的史實,詳細介紹了幾個科學家的實驗推理過程,而講解也往往是以詳細介紹實驗為主,使得課堂容易被動,顯得沒有實驗課程的互動性和創新性。
本節課其實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把科學家抽象的實驗通過一幅幅圖片很形象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引導他們通過一幅幅的對比,一點一點的得出結論,一步一步的得出結果。讓他們體會到科學探究道路的曲折艱難。同時利用flash動畫演示: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把抽象的過程具體化,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植物的向光性。
由于這節課理論性偏強,在我設計的時候也把重心放在教師講解,因此還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1、這堂課在對科學史分析的時候,總的體現出講得偏多,在對科學家實驗的分析總結這一塊,可以讓學生進行分析總結。在這一方面我爭取在以后的課上多多嘗試讓學生唱主角的教學模式,進而鍛煉自己作為教師的引導、總結能力。
2、有效地引導問題提得不夠。雖然在講述其他科學家的經典實驗的時候,我嘗試用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但整節課下來,我感覺我提的問題還沒有提到點子上,中間缺少一些過渡性的語言,使得學生在短時間內無法想到正確答案。表面上提出了問題,但實際沒有能夠正確引導學生回答,導致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因此,在問題的設置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3、在語速方面還有很大的不足,體現在語速過快,學生反應不過來,雖然說的痛快,但是學生對于理解方面可能會有障礙。對于這一點還需要花心思改進。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篇5
通過這節課,也使我體會到:新理念下的生物課堂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重視將知識的獲取過程化,學生知識獲取的過程是一個科學研究過程,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
運用新理念指導生物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并非否定和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事實上,教師的責任不是減輕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導作用更突出了。當然由于本節課是復習課,概括的結論性知識比較多,加上課時的限制也不可能過多的展開,因此每個知識點,我都力求精選習題,通過習題訓練活動使學生“動”起來,對考點進行逐一突破。從教學效果上看,這種處理方法也是正確的,當然,在一些細節上的處理,還有待加強,如更應該關注個別學生,了解學生在知識層面的上差異,從而在整體的教學效果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篇6
本節是高中生物實驗教材必修③《穩態與環境》第3章第1節的內容,是本章后面幾節的過渡,1課時。安排在第1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以及第2章《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之后來講,與前面所學內容形成鮮明對比,能反映植物和動物生命活動調節的差異。本節以科學探索的過程為脈絡安排教材內容,以科學發現中折射出的科學研究的嚴謹與科學的魅力為主線。目的是使學生了解生長素的發現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實驗方法、曲折及發展歷程,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及發展的科學觀。本節的教學重點是生長素的發現過程,而教學難點是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及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前面兩章的內容,對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有明確的認識,進而能猜測到植物的生命活動也受到某種方式的調節。知道一些日常生活事例,如植物生長與陽光有關。本節課在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過程中,使用Flash動畫模擬生長素發現過程的一系列實驗進行探究(受當地條件的限制),設置情景、問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且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探究思維,從中初步學會了科學實驗方法,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培養了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在植物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回顧前面的實驗,理解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及運輸方向。通過一棵完整的小樹,突破拓展形態學的上端和下端、韌皮部、形成層這一教學難點。通過學案中的練習,進一步鞏固和拓展所學知識。
本節內容教學基本符合預期的教學設計思想,模擬科學發現的過程,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在能力和價值觀方面,通過對“生長素的發現過程”的教學,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能力,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通過對“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系生活實際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也可以根據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自己設計相關的實驗,從而培養學生掌握實驗設計和觀察的方法以及創新能力。
1.教學過程中比較好的地方表現在:
(1)用問題和動畫相結合,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探究動畫模擬的實驗過程,明確每個實驗的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懂得科學研究實驗的一般方法:發現問題 →提出假設→設計實驗(要有對照,控制單因子變量等)→預期實驗結果→實驗觀察記錄→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在實驗中,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繼續探究。教學過程設計的邏輯性好,一環扣一環,層層推進。
(2)鮑森.詹森實驗教學中,能引導學生發現該實驗的不足之處。通過簡述192019年科學家用云母片做的實驗,完善鮑森.詹森的實驗,增強了實驗的嚴謹性。溫特實驗的教學中,先描述實驗的前半部分,然后由學生來補充對照組,使得實驗更加嚴謹,強化設計實驗時應該控制的變量問題,從而在學生的認知領域里初步構建出設計對照實驗的知識體系。
(3)在向光性教學中,展示胚芽鞘的彎曲部分兩側細胞模式圖。引導學生對比向光側和背光側細胞長度的不同,尋找可能原因,并為后面學習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作鋪墊。
(4)在黑板上畫出一棵完整的小樹,使學生直觀地理解形態學的上端和下端。展示木本植物的樹枝,幫助學生理解韌皮部和形成層,達到擊破教學難點的目的。
2.教學過程中有待改進的地方表現在:
(1)由于上課時前后聯系拓展,增大信息量,使教學時間不足,造成“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分布”這部分比較趕,不能很好展開。
(2)展示樹枝時,沒有強調是木本植物,對韌皮部和形成層的描述有點不科學。
(3)學案在上課時未能充分應用。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篇7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生物必修3《穩態與環境》模塊,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調節》,第1節《植物生長素的發現》。主要包括生長素的發現過程,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兩部分內容。通過觀察現象總結向性運動的概念。通過探究活動弄清生長素發現過程及其作用。重點介紹達爾文、詹森、拜爾、溫特等科學家100多年前的實驗,從而揭示了生長素的發現過程。高中教材中利用科學研究的過程來呈現科學知識的部分并不多。生長素的發現過程就是其中比較完整地反映出科學研究的全過程。本節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學探究素材。植物向性運動的內容與“生態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有關,對理解適應性等有重要意義。生長素的內容牽涉到植物的個體發育等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識記向性運動的概念。
(2)概述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過程。學科王
(3)理解植物向光性原因,生長素產生、分布和運輸。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能初步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問題。
(2)運用生長素作用原理分析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科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植物生長素發現過程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的思路、方法觀察、假說、實驗驗證的同時,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的發展使一個繼承、修正、補充、創新的過程,從而使學生學會一整套科學的研究方法。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校絕大多數學生生長在農村,對于植物向光性現象,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過接觸,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隨著年齡的增長,高二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逐漸增強,面對新奇而富于思考的問題,學生有探究的欲望。學生對求解向光性成因問題,應該有一定的思想方法基礎。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采用引導式的教學模式,借助多媒體,以及對幾位科學家和他們所進行的實驗的介紹。使學生體驗科學史,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注重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適時地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體會知識的得出過程。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1.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難點:1.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
2.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分析。
六、教學過程
創設問題情境 投影展示向著窗外生長的植株,組織學生討論教材“問題探討”中的討論題。分組討論后回答
培養學生運用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
教師簡單總結,并給出植物向光性的定義
理解向光性的含義
使學生了解植物的向光性
問題: 你有沒有想過植物為什么會向光生長?科學家們又是怎樣研究這一問題的呢?
思考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投影展示達爾文向光性實驗示意圖。并提出問題:
1、實驗1和2對比說明了什么?
2、實驗3和4中為什么要分別遮蓋胚芽鞘的尖端和下面一段?
3、胚芽鞘彎曲生長的是哪一部分?
4、通過上述實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給出達爾文的結論:單側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產生某種刺激,當這種刺激傳到下部的伸長區時,會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因而出現向光彎曲。
過渡語:達爾文的結論是否正確呢?還需要進一步證明。他結論中所說的刺激是否能由尖端產生向下傳遞呢?要證明該如何設計實驗?
展示鮑森。詹森的實驗示意圖,提出問題:通過實驗現象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肯定學生的結論并進一步提問:尖端產生的刺激能傳到下部,那么它為什么能使伸長區兩側生長不均勻呢?
展示拜耳實驗的示意圖,并提出問題:
1、 實驗為什么要在黑暗中進行?
2、 通過實驗現象能得出什么結論?
講述:通過以上實驗初步證明尖端產生的刺激是一種化學物質,這種物質的分布不均勻造成了胚芽鞘的彎曲生長。這究竟是一種什么物質?其化學本質是什么?還需要進一步證明
展示溫特實驗的示意圖并提出問題:
1、此實驗能得出什么結論?
2、 通過此實驗能否知道尖端產生的是什么物質?如何才能確定?
講述:溫特的實驗進一步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確實是一種化學物質,溫特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并將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那么生長素到底是一種什么物質?如何才能確定?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講解:植物激素的概念,介紹其他植物激素名稱
過渡:除了胚芽鞘尖端能產生生長素,植物體還有哪些部位可以產生生長素,產生后分布在哪?如何運輸?
引導學生總結:生長素的產生部位、運輸方式、分布及影響因素,講解極性運輸
課堂練習:學生討論49頁技能訓練
課堂小結
布置作業
七、教學評價設計
1、課前對學生進行分組并確定組長,課上由組長統計組內學生參與討論的情況。
2、課堂結束時對所學知識進行練習性檢測,檢查學生的課堂聽課效果。
八、板書設計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一、生長素的發現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生長素產生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生長彎曲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段
2.生長素成分
化學本質: 吲哚乙酸(iaa)
生長效應物: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3.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二、植物激素
三、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
化學本質吲哚乙酸(iaa)
合成部位幼嫩的芽、葉和發育的種子
運輸特點極性運輸
運輸方式主動運輸
分 布相對分布在生長旺盛的細胞組織
含 量極少
作用效果顯著
九.教學反思
通過對植物生長素發現過程的介紹,讓學生學習科學家的思路、方法,培養學生科學
的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講授本節時,以學生親眼見到的一些向光性運動為切入點,利用學生想知道向光性內部原因的欲望為動力,按問題的一般研究方法激發學生去思考,一個一個問題地解決,并在每個問題學生解決之后,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科學家的實驗,加以驗證。這樣,每解決一個問題后學生都會有一種精神上的喜悅和滿足,促使他們產生進一步學習、探究的欲望,從而樹立學生在學習上堅持不懈的意志。
用flash課件演示生長素發現的實驗;單側光照射引起生長素不均勻分布變靜態為動態,彌補圖形靜止不動的缺陷,更加直觀。但這樣處理也會使學生注意力分散,不容易引起對知識的學習記憶。
授課中注意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知識的得出都來源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這樣學生掌握知識比較容易。課堂時間不容易把握,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修正部分內容。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篇8
第三章 第一節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一、教學目標
1.概述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2.體驗發現生長素的過程和方法。
3.評價實驗設計和結論,訓練邏輯思維的嚴密性。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2.教學難點
(1)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
(2)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分析。
三、教學步驟
〖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生思考回答師提示。
1.彎向窗外生長。
2.是較長時間的單側光刺激引起植株彎向窗外光源生長。這樣,可以使植株獲得更多陽光,從而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機物,滿足自身生長發育的需要。
3.植株的彎曲生長發生在幼嫩部位。
教師講述:以上都與生物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功能有密切的聯系,而不同種的生物調節方式不同,植物是通過激素調節,動物則是通過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其中神經調節的作
教師:“生長素是什么?科學家是怎樣發現生長素的?”
〖板書〗一、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教師:給出達爾文向光性實驗示意圖。1880年,達爾文研究了光照對金絲雀虉草胚芽鞘生長的影響。
實驗一:胚芽鞘受到單側光照射時,彎向光源生長。
實驗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長,也不彎曲。
實驗三:用錫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長。
實驗四:用錫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單側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彎向光源生長。
〖旁欄思考題1〗生思考回答師提示
1.提示:分別遮蓋胚芽鞘頂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觀察某一部分不受單側光刺激時,胚芽鞘的反應,從而確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彎曲生長的是頂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頂端。這說明,是胚芽鞘頂端接受單側光照射后,產生某種刺激傳遞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彎曲生長。
(讓學生分別回答。最后總結:達爾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會產生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在單側光的照射下,對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會產生某種影響。(鼓勵學生從科學家的用詞教育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要養成嚴謹的思維習慣,要有事實求是的態度。))
教師:“學生們繼續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會產生某種物質嗎?這種物質怎么會影響下面部分的生長呢?
1928年,荷蘭科學家溫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瓊脂塊上,幾小時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將這塊瓊脂切成小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側,結果胚芽鞘向放瓊脂的對側彎曲生長。
教師:“現在能說明達爾文的推想是正確的嗎?”
學生分析,并說明理由。有的學生說是正確的;有的說是不能說明,因為不能排除瓊脂塊的影響。
教師總結:不能。因為沒有排除瓊脂本身對去尖胚芽鞘的影響。
(介紹實驗的設計原則:)
1.單一的變量
2.要有對照組
〖旁欄思考題2、3〗生思考回答師提示
2.提示:因為該刺激(生長素)在向光一側和背光一側的分布(濃度)存在差異,因而引起兩側的生長不均勻。
3.提示:沒有。他是在對實驗結果進行嚴密分析的基礎上作出這個推斷的。要得出這樣的結論,既需要以事實為依據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還需要一定的想像力。
〖講述〗由此說明,胚芽鞘尖端確實會產生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從尖端運輸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長。這種物質是什么呢?學生閱讀教材,得出1934年,荷蘭科學家郭葛等人從一些植物中分離出了這種物質,經鑒定這種物質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具有促進植物生長的功能,因此給它取名為生長素。后來科學家又陸續發現了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細胞分裂素、乙烯和脫落酸。
〖板書〗植物激素: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稱作植物激素。
師生共同回顧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設計實驗 提出假說 實驗驗證 得出結論(指出:這是真理發現的模式之一)
〖板書〗三、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
產生部位:葉原基、嫩葉和發育中的種子
運輸方向:從植物形態的上端向下運輸,不能反向。
分布情況:生長旺盛部位。
〖技能訓練〗生閱讀思考回答師提示
1.提示:不嚴密,沒有考慮將胚芽鞘倒過來放置時的情況。
2.提示:結論2不嚴謹。沒有實驗證明生長素不能從形態學下端運輸到形態學上端。
3.提示:應該增加一組胚芽鞘形態學上端朝下的實驗,以研究生長素能不能從形態學
下端運輸到形態學上端。
〖小結〗略
〖作業〗練習
基礎題
提示:可以使植株接受比較均勻的陽光照射,以避免因植物的向光性生長而引起植株彎曲。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篇9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①概述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②體驗發現生長素的過程和方法。
能力目標:評價實驗設計和結論,訓練邏輯思維的嚴密性。
情感價值觀目標:體驗發現生長素過程中蘊涵的科學精神。
學習重點: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
學習難點:科學實驗嚴謹性的分析。
導學過程:
一、向光性的概念:植物的向光性,即在_________ 的照射下,植物朝向________ 方向生長的現象。
二、生 長素的發現過程
(一)達爾文實驗:
進行實驗:(取材:金絲雀虉草的胚芽鞘 。)
閱讀教材:?1圖3—1中的4個胚芽鞘是否生長?如何生長?
?2胚芽鞘向光性與什么有關?達爾文是如何設計實驗的?(畫簡圖表示)
?3胚芽鞘向光生長與什么部位有關?達爾文是如何設計實驗的?(畫簡圖表示)
?4胚芽鞘感受單側光刺激的具體是什么部位?達爾文是如何設計實驗的?(畫簡圖表示)
(得出結論:)
胚芽鞘彎曲生長的部位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
_______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產生某種______,并傳遞到胚芽鞘尖端以下時,會造成伸長區_______ 面比______面生長快,因而出現向光性彎曲。
(二)19xx年詹森的實驗
實驗結論: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刺激可通過 傳遞給下部。
思考:如果把透水的瓊脂片換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長情況應是________(猜一猜)。
(三)19xx年 拜爾的實驗
注意思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來彎曲的方向有什么關系?
實驗結論: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因為頂尖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___ __________造成的。
(四)1928年 溫特的實驗
首先根據課本分析實驗過程:
(1)a組:
①處理:把 _____________ 瓊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
②現象:胚芽鞘會________生長。
(2)b組:
①處理:把 ______________ 瓊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
②現象:胚芽鞘__________。
(3)實驗結論:
胚芽鞘尖端能產生 _________,會造成胚芽鞘彎曲生長,這種化學物質被命名為_________ 。
●1946年科學家分離并鑒定出生長素的化學本質為__________(iaa)。
●向光性產生的原因:
三、植物激素的含義:
由植物體產生,能從__________運送到_________,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____________。植物激素除了生長素外,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訓練:
1、胚芽鞘產生生長素的部位,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和彎曲生長的部位分別是( )
a、尖端、尖端、尖端 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
c、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下面部分 d、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
2 將甲、乙兩株幼苗分別種在單側光照射的暗盒中。甲幼苗頂端罩上不透光的錫箔小帽,結果幼苗直立生長,乙幼苗不戴錫箔小帽,結果彎向光源生長,此實驗主要說明( )
a.植物生長具有向光性 b.向光性與植物生長無關
c.尖端是感光部位 d.尖端能產生某種能促進生長的物質
3.下圖中能說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實驗組合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4 .下列是關于植物生長素發現過程的一些說法,錯誤的是( )
a.達爾文設計簡單而富有創造性的實驗來證實人們熟視無睹的現象
b.如果詹森用玻璃片代替瓊脂片,胚芽鞘產生的刺激也能傳遞給下部
c.溫特用實驗證實了植物的向光性確實和某種化學物質的分布不均勻有關
d.首次分離的生長素不是從植物體內,而是在人的尿液中
5.為了驗證胚芽鞘尖端確實能產生促進生長的某種物質,用胚芽鞘和瓊脂塊等材料進行實驗時,對照實驗的設計思路是( )
a.完整胚芽鞘分別置于單側光照射和黑暗條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c.未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和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d.胚芽鞘尖端和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篇10
(一)盡量以問導學,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它是課堂學習成敗的關鍵。因此,筆者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把“問題”作為貫穿全程的主線。問題環環相扣,一個問題解決了,又引出下一個問題。這樣的處理會在學生心里造成一種懸而未決而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愿望,再通過問題的解決,學生獲得巨大的成功感和滿足感,使學習成為快樂的體驗。也只有這樣,才會建立終身學習的愿望。
(二)學習中應該滲透方法性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提出:要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因此,課堂學習的意義,在于學習理論知識,也在于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我們自始至終按照問題的發現、問題的提出、分析、假設、驗證的程序進行,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教師在每個實驗中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互相提問,如方案的設計是否科學、對照組是否有效等等。通過這種思維的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