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新課程理念,抓好中學政治課程實施
過程
(215200)江蘇吳江松陵一中 沈建中
新課程改革是21世紀基礎教育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是遵循“三個面向”的教育戰略思想,是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基礎教育的教育質量的需要,是直接關系到一代人的成長與發展。“為了每一位學生發展”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程標準無論從目標、要求還是結構都是全新的,蘊含著素質教育的理念,體現著鮮明的時代氣息,更為重要的是,課程標準為未來教學打造了一把尺子,對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新世紀新人才將起到積極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改變舊有的教育思想、教學方式,要改變那種傳統的、平面的課堂教學模式,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把知識的傳播、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中學政治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責無旁貸肩負著實施、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重擔。因此,中學政治教學課堂不僅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更是新課程改革開展的重要環節之一,這就要求政治老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上要有重大變革,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儲知識,而是學會探究,以便為終身繼續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是中學政治教師實現新課程改革任務的必由之路。
一、樹立“以人的可持續發展為培養目標”的教學理念
教育應該著眼于人的可持續發展,因為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都要落實到人的可持續發展,政治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一種能使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更好地不斷學習和持續發展的素質,這種素質的養成能使人終身受用。“經師易做,人師難當”,從這個意義上說,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顯得尤為重要。有一位特級教師所教班級的高考成績略低于別的班,學生知道此事后,去寬慰他們的老師。有的說:“您在課堂上傳授給我們的東西很多,我們已經銘記在心,它遠遠不是一兩次考試的分數所能反映出來的。”有的則在信中寫道:“你知道嗎?我正是受了你的影響才報考師大的,從你的身上我學到了教師職業的美好……”,因此作為一位老師面對分不如人所帶來的壓力和尷尬時要不失自信不斷改進工作,但切不可舍棄自己的教學理念而隨波逐流,因此政治教師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敢于挑戰,勇于走出“應試教育”誤區。因為應試教育不除,人文精神不復,素質教育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政治教學就永遠不會走出低谷,政治老師就永無“翻身”之日。蔡元培曾經說過,“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未來”。一個政治教師如果只為分數而教書,課是肯定上不好的,而有些政治教師是為分數而教也是迫于壓力不得而為之。因此當今的學校教育切不可企望畢其功于一役,奉分數為神靈,而是要為學生的將來考慮,要考慮今日他們學什么,怎么學,打怎樣的基礎,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也就是說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建設者的要求指導今日的教育教學工作。這就是人文教育體現教育的長效性。
其次、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魯迅先生有句話:“教育是植根于愛的。”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盞指路的明燈,是一縷金色的陽光,是一絲和煦的春風,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是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養料”,是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講,師生關系就是教育質量,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學生對教師的愛戴,是產生師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諧師生關系存在的基礎。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環境需要學校持之以恒來營造,教師主動建立,學生緊密配合,社會和家庭廣泛認同,為學生樂于學習、好問創新、主動發展,創設寬松、和諧的心理環境,自覺接受素質教育。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施素質教育重要內容和基礎,不正常的師生關系會導致教育形態扭曲,使學生身心受到挫傷。在和諧師生關系氛圍內,教與學雙方都會以積極主動,而且富有創造性的熱情的態度去完成和實現一定的教學過程 ,并且雙方都能達到一種理想而滿意的效果,
再次、要充分發揮政治學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來完成政治教學的育人任務。政治的德育內容包括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質等方面,是育人的基礎。政治教學不僅要注意工具性的訓練,而且要貫徹思想性的教育,政治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使學生在學習政治的過程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政治智育以豐富和提高學生優秀的科學文化涵養,開發學生的智能為目標,是政治教學的核心內容。政治美育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審美心理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政治教學的內容包含著人的審美追求、審美體驗和審美傾向,政治美育的核心就是要塑造美的心靈,這有利于促進政治德育和智育功能的實現,全面完成政治教學的育人任務。總之,中學政治教師要在人格上贏得學生的尊敬,久而久之學生便會產生仰慕之情并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教育,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最高境界。
二、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方法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那么在新課程改革教學實踐中,要求教師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倡導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層次置疑、實踐參與法等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啟迪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要義,因此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必須充分把握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自尊心這個有利因素,掌握及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誘導他們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過程 ,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同時也真正成為學習上的主人。下面筆者就從教學方法談一下抓好中學政治課程實施過程:
(一)層次置疑法
所謂層次置疑法,是將某一章節分層次設計成若干個循環漸進的問題,促使學生自己讀書,動腦思考,然后逐個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目的是讓學生盡快養成自己學習,掌握課本知識的習慣和本領,同時對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應充分考慮保護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當整整一堂課的內容化解成若干個小問題后,學生可主動、積極通過閱讀書本,及時思考并完成有爭議性的問題,多層次遞進式提問,能使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由窄變寬,由形象到抽象,使知識的傳授水到渠成,這種方式能激發、喚醒、鼓勵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助于學生分析、綜合、觀察等思維能力的提高。層次置疑推進法的另一表現形式是讓學生在學完新知識以后實行自主編題設計,在教學過程 中嘗試“一框編一題”的活動,教師應限定范圍題型或提供有關材料數據要求,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針對教學重點或難點,讓學生分成小組或以個人為單位自編習題,編好的題目可以自編自解或他編我解,一旦學生出現“山窮水盡”之時,教師可適當點撥,無疑會幫助學生“柳暗花明”。
作為層次置疑教學法,在把握整體大目標的同時,作為教師也不應忽視從屬于整體的小目標,而且小目標往往是相互聯系的,這些小目標之間會形成各種不同的關系層面,因此作為課堂中每一次設計題目都應指導學生體現上述特點,例如在《工業是國民經濟主導》這一節內容里,有學生從下面的角度設計了類似三道題目,實為一題的方案:第一、歷史上機器大工業是怎樣產生的?它與現在所指的工業是不是一回事?第二、為什么只有現代化大工業才能作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第三、機器大工業的支柱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是如何表現它的作用的?這三個問題實際上就是回答“怎么樣的機器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這個問題擴散和延伸,這三個問題既相互聯系又有側重,從整體上提示了整框內容的內在聯系,使教學重點真正落到實處,學生通過置疑編題及老師巧妙點撥這一環節,可以有效地使學生掌握教學目標 的能力。
俗話說:為學患無疑,生疑則有進。誘發學生產生疑問、鼓勵學生提出疑問,這是課堂雙向教學的關鍵所在,也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一旦學生能夠發現知識上的重點或難點,并大膽發問,那么可以證明該學生的思考已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但是此時作為主導作用的教師絕不能疑而不答,要根據學生的問題及時捕捉反饋信息,并且有針對性地當堂給以釋疑解惑,從而有效地防止學生在知識和思維能力上的“斷層”。因此如何將學生眼中公認枯燥乏味的內容,運用現代媒體工具設計成一個個有趣味的問題,是中學政治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有效刺激學生的“動情點”,運用恰當可以及時調動學生的求知興趣,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中去。比如在“《國有企業》教學中,可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國有企業比作是一艘航空母艦好還是比作一艘豪華的泰坦尼克號游輪呢?另外航母或游輪具體的方向是哪里?在此基礎上借助多媒體并以圖像、漫畫的形式展示出來,同時讓學生根據課本知識中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出回答,決定了它應該是一艘航空母艦,而不是一艘中看不中用的游輪,它的最終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樣一解決,極大地觸動了學生的思維形象能力,使學生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實踐證明,疑問是思維的“啟發劑”,它能使學生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有力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開啟學生思維器官的鑰匙,筆者在在新課改中注意通過層次質疑,讓學生在這些問題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從而使學習變得容易、快樂,發展了學生的情感能力、思維能力。
(二)實踐參與法
所謂實踐參與法就是鼓勵學生在掌握書本知識的同時,利用課余時間深入社會進行調查的教學方法。當學生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時,課堂發言將會一改以往死氣沉沉的局面,使得整個發言有板有眼,群體氣氛活躍。例如在《價值規律》教學中,為了能夠使學生輕松地掌握本課知識點,要求學生在上課一周前到附近的農貿市場、小商品批發市場去了解關于商品的價值、價格、價值量、供求之間的關系,用調查研究得出的大量關于價值與價格、價格與供求、價值與價值量等第一手感性材料結合書本的理論知識,同學就很容易接受理解。在《財政和稅收》中請財政局和稅務局的有關同志來校開設專題講座,這些同志生動活潑的例子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借此機會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撰寫小論文,這種“走出去,請進來”的參與實踐活動,有利于增強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認識空間。
中學政治教學必須貼近生活,結合教材與社會生活有關的知識讓學生懷著知識到社會進行一些實踐活動,去了解社會,審視社會,真正做到讓政治課堂教學走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中學政治課中的經濟、哲學、政治常識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政治教學由“知”到“行”的必經之路,也是當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從個別到一般,從特殊到普遍的教學就是要求“教師會教”轉到“學生會學”,真正做到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也恰恰是我們當前進行新課程改革所要達到的目的。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因此中學政治教學過程 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過程,新課改要求教師樹立正確的課堂教學理念,掌握合理的教學方法,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上述兩種教學方法的實質是尊重、關心學生,是交相輝映、相輔相成的,要求我們教師必須用“心”施教,不能做學科體系的傳聲筒,用“心”施教才能體現著教師對本職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關切之情。落實和推進新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中學政治教師應不負新課程改革賦予的使命,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全面的提高和升華,讓每一位學生成為生動活潑的人、能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