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項羽之死》導學案(精選13篇)
高二語文《項羽之死》導學案 篇1
《項羽之死》導學案
一、作者
1、司馬遷(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長,__________(朝代)夏陽(今陜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我國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著有《 》。他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XX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 史,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魯迅譽為“ , ”。
2、歷代歌頌項羽的名篇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題烏江亭 (一)
(唐)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題烏江亭 (二)
(宋)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烏江
汪元量
平生英烈世無雙, 漢騎飛來肯受降。
早與虞姬帳下死, 不教雪戰到烏江。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倉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二、課文解析
第一段:垓下之圍。
項王軍( )壁垓下( ),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 )聞漢軍四面( )皆楚歌( ),項王乃( )大驚曰:“漢皆已得( )楚乎?是( )何( )楚人之( )多也!”項王則夜( )起,飲帳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 );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 )悲歌慷慨( ),自為詩( )曰:“力拔( )山兮氣蓋( )世,時不利( )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 )數闋( ),美人和( )之。項王泣( )數行下( ),左右皆泣( ),莫能仰視。
第二段:值夜突圍。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 ),麾下壯士騎從者( )八百余人,直( )夜潰( )圍南( )出,馳走( )。平明( ),漢軍乃( )覺( )之,令騎將灌嬰以( )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 )者( )百余人耳(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 ),田父紿( )曰“左”。左,乃( )陷大澤中。以故( )漢追及之。項王乃( )復( )引( )兵而( )東( ),至東城,乃( )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 )不得( )脫( )。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 )矣,身( )七十余戰,所當( )者破( ),所擊者服,未嘗敗北( ),遂( )霸有天下。然( )今( )卒( )困于此( ),此天之( )亡( )我,非戰之罪( )也。今日固( )決死( ),愿為( )諸君快戰( ),必三( )勝( )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 )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第三段:東城快戰。
乃( )分其騎以為( )四隊,四向( )。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 )彼一將。”令四面( )騎馳下,期( )山東( )為三處( )。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 ),遂斬漢一將。是時( ),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 )而( )叱( )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 )數里。與其騎會( )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 )其兩騎耳。乃( )謂其騎曰:“何如( )?”騎皆伏( )曰:“如( )大王言。”
第四段:烏江自刎。
于是項王乃欲東( )渡烏江。烏江亭長檥( )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 )小,地方( )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 )也。愿大王急( )渡。今獨( )臣有船,漢軍至,無以( )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 )渡為( )!且( )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無一人還,縱( )江東父兄憐( )而王( )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 )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 )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 )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 )十余創( )。顧( )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 )非( )吾故人( )乎?”馬童面( )之,指王翳( )曰:“此項王也。”項王乃( )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 ),邑萬戶,吾為若德( )。”乃自刎而死。
三.課堂練習
(一)選擇題
1.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①( )②( )③( )
①a.蓋以此得名也/力拔山兮氣蓋世 b.若稍飾以樓觀亭榭/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c.徙倚久之而歸/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d.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②a.漢皆已得楚乎/若非吾故人乎 b.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
c.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項王瞋目而叱之 d.過夕乃可飲/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③a.滅六國者六國也/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b.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南唐為奉化軍節度
c.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岸土赤而壁立 d.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
2.下列加點詞古今義基本相同的項是 ①( )②( )
①a 期山東為三處 b 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 c江東雖小,地方千里 d漢軍皆披靡
②a 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b 吾知公長者 c 騅不逝兮可奈何 d 吾騎此馬五歲
3.下列加點字字音都不同的一組是 ( )
a.垓下之圍/尸骸 斬將刈旗/狹隘 漢軍皆披靡/靡費 不期而遇/祈禱 辟易數里/辟謠
b.潰圍/振聾發聵 美人和之/暖和 瞋目而叱之/縝密 漢騎追者/驃騎將軍 田父/果脯
c.被十余創/瘡痍 自刎而死/蓊郁 自度不得脫/書蠹 所當無敵/長歌當哭 慷慨/同仇敵愾
d.騎能屬者/屬意 麾下/法網恢恢 田父紿曰/春風駘蕩 庖丁解牛/皰疹 喝叱/熾烈
4.下列加點詞意義都相同的一組是 ( )
a.非戰之罪也/漢軍乃覺之 此項王也/是何楚人之多也 此天之亡我/是何楚人之多也
b.麾下壯士騎從者/以五千騎追之 虞兮虞兮奈若何/固若金湯 沛公軍霸上/項王軍壁垓下
c.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愿為諸君快戰 非戰之罪也/亦一奇也 項王瞋目而叱之/吾嘗跂而望矣
d.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 亡其兩騎耳/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亦足王也/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5.下列句式都相同的兩組是 ( ) ( )
a.此項王也/赤泉侯為騎將 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b.然今卒困于此/洎牧以讒誅/所當者破,所擊者服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不忍殺之,以賜公
c.左,乃陷大澤中/項王軍壁垓下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漢騎追者數千人
d.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此山當是其一也/是何楚人之多也
6.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 )
a.垓下(gāi) 烏騅(zhuī) 數闋(què) 田父(fù) b.麾下(huī) 屬垣有耳(shǔ) 唱和(hè) 刈旗(yì)
c.揣度(duó) 潰圍(kuì) 瞋目(chēn) 坐騎(qí) d.艤船(yǐ) 創傷(chuàng) 披靡(mí) 紿騙(dài)
7.對加點詞解釋判斷正確的是:①( )②( )③( )
①(1)是何楚人之多也 (2)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3)漢軍乃覺之 (4)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② (1)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2)以故漢追及之 (3)乃分其騎以為四隊 (4)不忍殺之,以賜公
③ (1)為諸君潰圍 (2)乃分其騎以為四隊 (3)我何渡為 (4)吾為若德
a.(1)(2)意義相同,(3)(4)意義也相同 b.(1)(2)意義相同,(3)(4)意義不同
c.(1)(2)意義不同,(3)(4)意義也不同 d.(1)(2)意義不同,(3)(4)意義相同
8.對下列加點詞意義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a.有美人名虞,常幸從 幸:寵幸 b.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屬:隨從
c.田父紿曰“左” 紿:欺騙 d.然今卒困于此 卒:最終
9.對加點實詞意義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力拔山兮氣蓋世 拔:撼動 b.直夜潰圍南出 直:當
c.籍獨不愧于心乎 獨:唯獨 d.若非吾故人乎 若:你
10.下列句中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時不利兮騅不逝 逝:消逝 b.項羽乃復引兵而東 引:率領
c.平明,漢軍乃覺之 平明:天亮 d.所當者破,所擊者服 服:臣服
11. 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項王軍壁垓下 壁:修筑營壘,退守 b.期山東為三處 期:約定
c.項王身亦被十余創 被:遭受 d.吾為若德 德:感激
12.下列加點詞詞類活用不同的一組是( )
a.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 身七十余戰 b.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歌數闋,美人和之
c.令諸君知天亡我 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 d.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馬童面之
13.下列加點詞詞類活用相同的一組是 ( )
a.項王軍壁垓下 岸土赤而壁立 b.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c.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 項王則夜起 d.亦足王也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14. 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來何操 b. 吾為公取彼一將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c. 漢軍不知項王所在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d. 若非吾故人乎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15. 下面六句話分為四組,全都表現項羽“勇猛無畏”的一組是 ( )
①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②項王嗔目而叱之 ③漢軍不知項王所在
④復斬漢一都尉 ⑤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 ⑥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16. 下面對文章內容理解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
a. 大敵當前,四面楚歌,項羽面對虞姬,慷慨悲歌。他認為自己有超世的氣概,只是時運不濟,對寵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沉溺聲色是其失敗的原因之一。
b. 項王率領部下壯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圍,因受到農夫的欺騙,陷入大澤中。項王自己估計不能逃脫,認為這是上天要自己滅亡,決不是作戰的過錯。這深刻揭示了項羽性格中的弱點。
c. 項羽面對重重包圍的漢軍,把騎兵分成四隊,面朝四個方向,殺掉了一名漢將和督尉,共殺死有百八十人,以證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的論斷。
d. 項羽是有機會逃生的,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烏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去,愧見江東父老。于是贈馬亭長,寧死不辱。一個知恥重義的末路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17.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安營扎寨,在劉邦及諸侯的軍營四面唱起楚歌,同時上演了一出“霸王別姬”的悲劇。
b.項羽之所以烏江拒渡,是因為覺得沒有臉面見江東父老。
c.節選的內容主要寫了垓下之圍和烏江拒渡,都表現了項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圍渲染悲劇氣氛,烏江自刎精雕細刻神態,都寫得活靈活現,有形有神。
18. 后人對項羽表示同情肯定的兩項是 ( )
①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毛澤東)②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
③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王安石)④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字詞釋義
1.用“____”劃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異義詞并說明它的古義和今義。
(1)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 古義: 今義:
(2)期山東為三處 古義: 今義:
(3)江東雖小,地方千里 古義: 今義:
(4)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古義: 今義:
3.解釋下列句中虛詞的意義。
(1)乃
①項王乃大驚曰 ②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 ③平明,漢軍乃覺之 ④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⑤乃陷大澤中 ⑥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⑦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⑧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以
①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②以故漢追及之 ③乃分其騎以為四隊 ④漢軍至,無以渡 ⑤不忍殺之,以賜公
(3)之
①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②我何面目見之 ③何陋之有 ④馬之千里者
4、找出并解釋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的詞。
①項王軍壁垓下 ②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③直夜潰圍南出
④亦足王也 5、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參考答案】
1.①d(大概/超過;用,介詞/率領,動詞;音節助詞/取獨;卻,表轉折)
②a(表疑問;句末語氣詞,表反問/寫,吟,動詞;表順承/表修飾;才/僅僅,只)
③d(代詞,的人/定后標志;軍隊,名詞/古時表行政區劃;駐守,動詞/名詞作狀語,像墻壁一樣;丟失,損失)
2. ① d ② c 3. a
4. c (a 結構助詞,的/代詞;表判斷/表感嘆;取獨。b 騎馬,動詞qí/騎兵,名詞jì;你,代詞/像,介詞;駐扎,動詞/軍隊,名詞。c 替,給,介詞;表判斷;表修飾。d 眼淚,名詞/哭泣,動詞;損失/使滅亡,使動用法;名詞作動詞,稱王/使動用法,使稱王)
5. ab(a 判斷句,定語后置。b被動句,省略句“之”。c省略句“于”,賓語前置/定語后置。d 省略句“以”千金/“于”帳中,判斷句/感嘆句{何…之…有賓語前置的味道})
6. c 7. ①c ②d ③c 8. a 受寵幸 9. c 難道 10. a 奔馳 11. d 恩惠,人情
12. c (a 名詞作動詞;b 名詞作動詞;c 使動用法/無活用;d 名詞作動詞)
13. c (a 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b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c 名詞作狀語;d名詞作動詞/使動)
14. c (a為什么/什么;b 替,給,介詞/句末語氣詞;c 所+動詞結構;d 你,代詞/像)
15. b 16. a (“沉溺聲色”不妥)17.a 18.d
高二語文《項羽之死》導學案 篇2
【教學目標】
1、體會《項羽之死》課文中多角度描寫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學會從辯證地角度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古人讀書很講究,曾有這樣的說法:“花前賞《紅樓》,月下品《聊齋》,風中誦楚辭,雨中吟唐詩;《漢書》伴茶,《史記》下酒。”可見,《史記》是必須就酒來讀的。
鄭板橋曾言:“《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為最,反復誦觀,可欣可泣。”
項羽未曾稱帝,卻位歸本紀,用他短暫的生命照耀了亂世的星空,垓下之圍記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歷程,今天,就讓我們一同在司馬遷的文字中走近項羽的悲情結局。(板書課題)
二 品讀課文,把握形象
(一)檢查預習,概括文章的主要情節
垓下之圍 東城快戰 烏江自刎
(二)研讀探討人物形象
垓下之圍(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
1分角色朗讀
2從朗讀效果導入人物分析
(項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從垓下拉開的,在這里有我們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動人情腸的霸王別姬。剛才朗讀的同學讀的如何,為什么?)
①四面楚歌之時,項羽驚而起,起而飲,飲而歌,歌而泣。寫出了項羽被圍垓下,兵困糧絕。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傷感“地厚天高,托身無所”。連續用了五個動詞,文氣連貫,一氣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②這一“泣”字,怎么理解?(最憐兒女最英雄)
項羽征戰多年,用他自己的話“身經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他從來沒有流過淚,符合他硬漢的性格,但離別虞姬時,真動了情, “項王泣數行”,感染周圍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尊敬憐憫)。
(對比巨鹿之戰后諸侯“莫敢仰視”的畏懼,讓人感慨萬千)
教師總結:霸王別姬中司馬遷為我們塑造了情者項羽,這里西楚霸王項羽和虞姬為我們上演了人世間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離死別,悲歌唱和之中演繹著英雄與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別,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淚,那戰火中紛飛中有烏騅馬的悲鳴!
東城快戰(揣摩人物語言動作)
1快速瀏覽,討論
2、東城快戰中的項羽:
勇武
①文中的軍事力量對比,開始“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 “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
(對比描寫,以數字說話,兵力反差極大,這里以反差對比,透視深陷絕境的項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壯觀,反差越大,故事越動人。)
②何為快戰 如何快戰 快戰如何
(快戰中的三次行動,項羽許諾要突圍、斬將、刈旗,這三者在古時交戰中都是難以做到的事情。從中你讀到了什么?司馬遷從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現了項羽如猛虎一般的氣勢和戰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但在此處,司馬遷在寫的時候還是有所保留,有一個細節——刈旗,項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沒有交代,難道是司馬遷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個軍隊靈魂的象征,旗在,軍隊氣勢在,旗倒,軍隊氣勢衰。當時何等形勢?項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輕易做到?
(這一細節中要看出司馬遷要為我呈現的一個神勇而真實的項羽。)
自負
在第二段中項羽對其二十八騎的對話獨白占據段落一半,誰能為我們讀出來,這其中暗含輝煌的過去,失敗的今天。
(反復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自負。暗示項羽不醒悟,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從中也看出司馬遷態度全面,中肯并帶批評之意。)
失民心
田父,“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 (說明項羽單純自負,失民心。坑殺秦兵20萬,火燒阿房宮,所過無不殘滅)
教師解讀:
《史記》創作于漢王朝鼎盛時期,但司馬遷并不受封建統治者“成王敗寇”觀點所局限,來大寫項羽。垓下之圍剩下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自度不得脫”的項羽,表現的極為靜定,“愿為諸君快戰”,要做三件事“潰圍、斬將、刈旗”。潰圍,就是沖出重圍,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斬將、刈旗中,一個人可以把殺出重圍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斬掉對方將領,拔了對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這是一種英雄的功勛,我們能看出項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敵人,這實際上是一種英雄式的抉擇,彰顯的是一種英雄的勇武精神,這正是司馬遷以快戰正面描寫英雄,賦予項羽靜定、勇武的內涵。
烏江自刎(分析人物心理變化)
1師生共讀
2渡還是不渡?(應該渡 不能渡 愛渡不渡)
(1)杜牧 《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2)李清照 《夏日絕句·詠項羽》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3)王安石 《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3項羽的選擇
① 能不能渡烏江?
“烏江亭長艤船待”“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② 想不想渡烏江?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這里能看出亭長的話使項羽心中產生深深的“無顏見江東父兄”的羞愧之意,當然更是項羽絕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決定不渡烏江。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知恥近乎勇。“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在本段對話中,像這樣以關鍵字透視項羽內心的地方還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們常說“好漢不哭,英雄難笑”,而司馬遷卻在“一泣一笑”中寫英雄項羽,那么作為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項羽,又為何在此一笑?
(在《項羽本紀》中項羽大多時候是大怒,很少笑。這人生最后一笑,活現出項羽當時的神態,高傲、自負。為了尊嚴, 我不回去。下定決心拒渡烏江,堅守自己的尊嚴、人格、血性。當然,也有無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重義
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贈馬這一細節,烏騅是項羽勇武的符號,精神的象征,對烏騅英雄式的贊美,情感上的保護,更見項羽之性格,更顯其悲壯。)
視死如歸 以德報怨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細節處見精彩,再現人物的心理,場景真實人物鮮活),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從一開始,太史公都是從悲劇角度寫項羽,整個《項羽本紀》無時無刻不籠罩著濃郁的悲劇氛圍。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頂天立地,英雄叱咤風云,英雄又瞬間走向死亡。)
隨著烏江渡口的那一道長劍血光,項羽的悲劇命運劃上了一個令人遺撼的句號。
三 如何評價項羽?
(一) 贏家之言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論項羽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然而“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
——韓信論項羽
(二)史家之言:
在《項羽本紀》中,對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又是怎樣評價的呢?
〔投影〕《史記》中項羽本紀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學讀)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閱讀這段文字,引導學生歸納出司馬遷的觀點。
(司馬遷認為項羽是個悲劇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號為霸王”,“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覺悟,不自責,而導致烏江自刎的悲劇。既有對項羽生平業績的概括,又有對其失敗的評價;既有贊嘆,又有惋惜、批評。)
(三)大家之言
一個非常可用之人,卻錯據用人之人的位置上。
——王立群
(四)一家之言
教師解讀:
有一種英雄,就是挫折、苦難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剝奪他的驕傲和從容。項羽在能夠用他的武功、戰績,證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脫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很瀟灑的處理自己的生命,這是人格的不屈與悲壯,一個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別人取走,但可以自己處置,這就是項羽,這就是司馬遷筆下的悲劇英雄。(“硬漢性格”的海明威:“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當年,巴頓將軍率領第三軍團所向披靡,可戰爭結束后,他卻只能和兩條愛犬打發時間。有人說巴頓生來就是為了打仗的,沒有戰爭,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戰神。巴頓死于1945年12月。巴頓遺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現在他依然檢閱著自己的部隊和輝煌。巴頓是英雄——成功了,卻失去了意義;成功了,卻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著。看來,項羽真的是幸運的。項羽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華,人性的精華,是絕世壯烈的英雄主義的精華。項羽用自己的死讓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在高潮中謝幕,完美的謝幕。
(五)那么你心中的項羽又是什么樣的?
教師結語:有著對項羽而言,沒有失敗,只有戰死。”從這意義上說,項羽不死,項羽魅力永遠!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鮮活項羽。希望大家課下拿起手中的筆,寫出一個你心中的項羽。
板書設計
垓下之圍 泣 兒女情長 悲愴
東城快戰 叱 勇猛自負 豪邁
烏江自刎 笑 知恥重義 壯烈
成功的英雄 失敗的領袖
高二語文《項羽之死》導學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梳理知識點、確認重點字詞句;
2、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全面把握課文內容。
一、導入
在《史記》這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中,西楚霸王項羽是最為悲壯的英雄。和舜一樣是“重瞳子”的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卻最終自刎烏江,結束了自己短暫而燦爛的一生,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惆悵和悲涼。今天,我們一同走進《項羽之死》,走進項羽人生的最后階段,走進項羽的內心世界,進一步完善我們對項羽的了解,豐富項羽在我們心中的形象。進一步學習如何分析評價歷史人物。
二、教師朗誦全文,學生跟讀。
(有感情地朗誦,營造悲劇氛圍,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愛好。)
1、結合書下注解,疏通文意,確定重點詞、句,并加以理解和記憶。
2、設疑、解疑:通過交流、討論,解決心中迷惑。
3、提交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三、學生小組合作,梳理知識點,解決疑難問題。教師補充答疑。
(一)確認課文注解的重點詞句
(二)教師補充講解
1、 項王軍壁垓下:名詞—動詞,駐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詞—狀語,像墻壁一樣
2、于是項王乃慷慨悲歌:情緒激昂。
3、力拔山兮氣蓋世:拔,撼動。蓋,勝過、壓倒、超過。
4、項王泣數行下:眼淚
5、平明(平旦)天亮
6、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定語后置句)
譯:能跟從的騎兵一百多人罷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圓
8、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何……為”,固定結構,由副詞“何”與語氣詞“為”構成。用于詢問原因或反詰。
可譯為“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副詞,僅僅、只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副詞,竟、卻
卒買魚烹食 吾為若德
卒 魯肅聞劉表卒 若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萬兵難卒合
平明,漢軍乃覺之
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 項王身亦被十余創
乃 至東城,乃又二十八騎 被 聞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無忘告乃翁 將軍身被堅執銳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忠而被謗
為諸君潰圍 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赤泉侯為騎將 以故漢追及之
為 我何渡為 以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
與其騎會為三處 漢軍至,無以渡
吾為若德 不忍殺之,以賜公
四、布置作業:
1、 復習鞏固本課文言基礎知識;
2、 思考:“項羽之死”給我的啟示。
板書:
疏通文意:
詞類活用 古今異義 文言句式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深入閱讀文本,感受項羽的人物形象特點,學會欣賞項羽的人格魅力
一、導入(歷史中的項羽)
項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領袖,著名軍事家,史上最強武將!號西楚霸王。楚亡后,項氏一族慘遭屠殺,他與弟弟項莊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中(今江蘇蘇州)。年少時項梁曾請人教他書法詩歌,項羽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后項梁又請人教他武藝,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大怒!項羽說:“學文不過能記住姓名,學武不過能以一抵百,我要學便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項羽學了一段時間后又不愿意學了,項梁只好順著他不再管他。
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來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舉兵響應,殺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這場戰役項羽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現了他無雙的武藝!二十四歲的項羽,就這樣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臺。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結合課文情節,分析項羽性格特點:
第一段 垓下之圍【 動作 正面 側面】
主要情節: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動作描寫:驚——起——飲——歌——泣
性格特點:心理脆弱,多愁善感
第一段寫垓下之圍重點寫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這兩個連續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嘆自己時運不利,戀戀不舍的和名騅、虞姬訣別,充滿了悲涼和無奈的情緒。項羽是一個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預料到失敗命運的時刻,唱出柔腸百轉的“垓下歌”,為項羽這個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現出項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兒有淚不輕彈,項羽這時卻“泣數行下”,渲染出一個末路英雄的悲涼。這位蓋世英雄歌罷淚水漣漣,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這樣的場面。 “莫能仰視”則寫盡將士們的不忍之心,也寫盡了霸王的悲慘處境。
第二、三段:東城快戰【直率 粗獷 勇武豪爽 極端地自負 語言】
主要情節:直夜潰圍——紿陷大澤——決意快戰——東城快戰
行動描寫:三次行動
性格特點:勇猛、自負
第二段寫項羽從垓下突圍成功——再次被困東城的過程。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線和軍事力量的變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戰爭的形勢和項羽的處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寫項羽在此絕境中說的一番話。項羽認為“今卒困與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滅亡就在面前,他仍舊沒有客觀分析自己用兵的過失,而一味歸咎于天命,這表現了項羽的極端自負。項羽又言“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明知必死,沒有退縮,愿意痛快的打一場,這反映了他勇猛剛強的大丈夫氣概;“愿為諸君快戰”表明了項羽最后的戰斗并不是為了戰爭的結果,而是為了暢快的、盡情的展現他的勇猛無敵,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為結束。如果把“快戰”改為“決戰”,就帶有了魚死網破的味道,項羽的快意和滿足感將蕩然無存。
第三段寫項羽的東城潰圍之戰。共寫了項羽的三次行動:
【驍勇善戰 極端地自負 動作 語言 場面 對比】
第一次通過“項王大呼,馳下,皆披靡”來渲染項羽勢不可擋的氣勢,“遂斬漢一將”的“遂”寫出了項羽斬將的輕而易舉。
第二次行動項羽并沒有動手,只用眼神和聲音就嚇退了敵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將,難以辨別。項羽攝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躍然紙上。
第三次行動,項羽斬一都尉,殺數十百人,而“亡其兩騎耳”,通過對比再次渲染項王的勇猛無敵。難怪他充滿自豪的謂其騎曰“何如”,這一問再次表現了他的自負。
1、三次行動:
第一次: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一將”。【渲染了項羽勢不可擋的氣勢。特別
是“遂”寫出了項羽斬將輕而易舉。】
第二次:項羽自己沒有動手,而是用眼神和聲音就嚇退了敵兵。【通過對比,項羽懾人魂魄的虎
虎生威躍然紙上。】
第三次:項羽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而楚軍損只失了兩個騎兵。【“殺數十百人”展現項羽勇
猛少敵,勢不可擋的戰斗場面,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通過這一對比,渲染了項王的
勇猛無敵。】
2、三次行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項羽如猛虎一般的氣勢和戰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
精彩!三次行動之后,有一段項羽與部下的對話,有什么作用嗎?
說明項羽剛才的勇猛殺敵主要是向部下證明他的失敗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第四段:烏江自刎 【知恥重義 心地仁善 視死如歸的豪俠性格神態、動作、語言、對比】
主要情節:烏江拒渡——贈馬亭長——賜頭故人——自刎而死
語言描寫:天之亡我 無顏見江東父老
性格特點:宿命思想、知恥重義
這一段寫了兩個場面。
第一個場面是烏江拒渡、贈馬亭長。項羽本“欲東渡烏江”但真正來到烏江岸邊,他又否定了自己的決定。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這番話發自肺腑,表現了項羽知恥重義的性格。在生與義,茍活幸存與維護尊嚴之間,從容地做出選擇。那位曾經“泣數行下”的血性男兒,這時反而笑了。“項王笑曰”的笑,不是強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壯士蔑視死亡,鎮定安詳的笑。項羽和隨從全都下馬步行,沖入重圍,同前來追殺的漢軍短兵相接。這無疑是一場寡不敵眾的戰斗,也是一場無濟于事的戰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棄戰斗,舉手投降,那就不是項羽了。項羽是寧肯站著去死,也不會跪下求生的。
第二個場面是賜頭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歸漢的故人呂馬童,于是贈頭給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認之,必欲殺之以邀功取賞;項羽卻慷慨賜頭,“吾為若德”;螻蟻之微,泰山之高,兩兩對比,何等鮮明!可以看出項羽的高貴感和英雄氣質,這個情節表現了項羽視死如歸的豪俠性格。
(二)課文探究
1、文本閱讀--分組討論3個問題:
(1)項羽曾經在彭城之戰中以3萬人馬戰勝過劉邦的53萬大軍,打了個以少勝多的漂亮仗,“垓
下之圍”時,漢軍共50多萬人馬追擊項羽,但項羽此時還有10萬人馬。可見,項羽他還是
有機會轉敗為勝的,但為什么他最終會兵敗垓下呢?
(2)在第二、三段“東城快戰”中能否找到項羽失敗的原因所在?
不能。 沒有客觀的分析用兵的過失,而是一味的歸咎天命,表現了項羽極端地自負。
(3)當兵敗垓下的項羽逃至烏江邊時,烏江亭長有船渡他過江,這可以說是他再次起死回生的
機會。然而,項羽為什么最終選擇了烏江自刎?
亭長的話使項羽心中產生深深的“無顏見江東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決定不渡烏江。
(三)結合《史記?項羽本紀》的有關情節分析項羽性格特點:
巨鹿之戰,破釜沉舟 驍勇善戰,軍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陽,燒阿房宮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賣曹無傷 沖動輕信,沽名釣譽
疑范增,走韓信、陳平、英布 多疑好忌,剛愎自用
重用項伯 任人唯親,是非不分
三、小結
劉熙載《藝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氣血,無所不具。”這篇文章就刻畫了項羽的“精神氣血”:有訣別美人名騅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時時的自負自嘆,有東城快戰的勇猛剛強,有烏江拒渡的知恥重義,有贈馬賜頭的豪俠意氣。此文刻畫出了很多生動傳神的細節,項羽訣別美人名騅時的淚水,陷入絕境的宣言,東城突圍的聲威,烏江拒渡的笑談,自刎之前的回顧,都令人難以忘懷。整篇文字讀來蕩氣回腸,令人不免對這段傳奇的歷史感慨萬千,對項羽這個悲劇英雄悲之嘆之,愛之憐之。
板書:
故事 人物形象 語言 寫法
垓下之圍 多愁善感 驚、起、飲、歌、泣 動作、語言、映襯
東城快戰 勇猛、自負 天之亡我,非戰之罪!“遂” 動作、語言、場面
烏江自刎 知恥重義 笑答、“吾為若德”“遂自刎” 神態、動作、語言、對比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了解“創造形象,詩文有別”;
學習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
一、導入
散文和詩歌雖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點。清代學者吳喬曾以做飯和釀酒分別比喻作文和寫詩,說明二者的差異。他說:“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飯不變米形,酒形質俱變。”
二、創造形象,詩文有別
比較閱讀欣賞李清照的《詠項羽》,看看她在詩中塑造了怎樣的一個項羽形象?同司馬遷筆下的項羽有何區別?
《夏日絕句?詠項羽》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致組合,而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于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一個“不肯”,一種“可殺不可屈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便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 其浩然正氣,傲然風骨,使人肅然起敬。何謂做人風骨,何謂做人氣節,從項羽的身上,我們可以找到最為精準的答案吧!
詩歌《詠項羽》語言高度凝練,有很多跳躍和省略,側重寫的是項羽的精神,他的英雄豪氣,較少對項羽的具體形象的刻畫。而散文《項羽之死》把項羽刻畫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更能給我們具體逼真的感受。
中國古代的詩歌散文都非常重視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別。中國古代的詩歌是一種高度凝練的藝術,常常“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因而,詩歌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細品味。
中國古代散文相對于詩歌來說是一種比較舒展的藝術,句式靈活,篇幅可長可短,表情達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興之所至,自由揮灑,因而散文中的“意”表達得更為明白顯豁。詩歌的語言、意象更注重提煉和升華,有許多跳躍和省略,展現的形象跟具體事物之間的距離較大;散文更加具體逼真,更貼近事物的本來面貌。詩歌,讓我們的想象飛得更高更遠一些,而散文則給我們更為具體逼真的感受。
三、研讀課文,合作探究,學習評價歷史人物
李清照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不過江東是持肯定態度的。對項羽該不該過江東,歷來意見不一。試就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分組討論,6人一組,自然形成兩種觀點,將各自的理由分條列出,試著去辯論說服對方,盡量從文中找到能證明你觀點的根據。
對項羽該不該過江東,歷來評價的詩歌很多,請大家看課本76頁的5首詩歌,看看分別是什么觀點。
(一)了解歷史上眾家對項羽的評價:
1、 司馬遷的評價:(好戰喜功、窮兵黷武,以武得勢又以武失勢。)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2、杜牧的評價:(勝敗乃兵家常事,包羞忍恥是男兒,大丈夫能屈能伸。)
《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3、胡曾的評價:(大勢已去,恥再起兵 )
《烏江》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不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4、王安石的評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已去,敗勢難回,不可能卷土重來。)
《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為君王卷土來?
5、李清照的評價:(做人要有尊嚴有骨氣。氣勢豪壯,令人敬仰。)
《夏日絕句?詠項羽》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6、毛澤東的評價:( 要抓住戰機從勝利走向勝利。)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二)歸納方法: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1)要有理有據;
(2)要將歷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中去評價;
(3)要在評價中獲得經驗教訓,以啟示今人。
(三)學生活動:評論項羽
既然項羽身上有如此多的不足,你覺得他還是英雄嗎?
(四)寫作練習:
要求:1、觀點鮮明;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項羽之死》中的情節、細節為事例;
4、點評事例;
5、聯系現實。
(五)堂上講評
示例一:
(觀點)做人必須要有尊嚴。一個人假如沒有了尊嚴,生存在這世上也就毫無意義。(事例)項羽在烏江邊,面對束手就擒和自刎兩種抉擇,他毅然選擇自刎。(點評)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無以計數,人生的尊嚴也就丟失了。(名言)古語云:“男兒膝下有黃金。”所謂“黃金”,就是這珍貴無比的尊嚴。(現實)因此,在面對選擇時,我們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嚴。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事例)項羽攻破秦城時,只顧燒秦殿、慶功業、賞士卒,卻偏偏忘了安撫百姓!以致他在潰圍迷路時,竟被一田父欺騙,誤入大澤,走向絕境。(觀點)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點評)項羽英雄一生,卻不知民心之貴千金難買。(現實)可見當政者治政、為官者處事,當以百姓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殺,不可辱。(觀點)尊嚴比生命更重要。(事例)當項羽被迫退到烏江時,他沒有投降——投降就會受辱;他選擇了死——寧愿死,也要捍衛自己的尊嚴!烏江邊上,他的身軀無比高大。(點評)把人的尊嚴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種超脫于物質的高尚情操。
問題: 點評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將事例與觀點結合起來,以突出觀點。
修改:
(名言)士可殺,不可辱。(觀點)尊嚴比生命更重要。(事例)當項羽被迫退到烏江時,他沒有投降——投降就會受辱;他選擇了死——寧愿死,也要捍衛自己的尊嚴!烏江邊上,他的身軀無比高大。(點評)項羽把人的尊嚴放到至高的位置,放棄了生命,卻贏得千古美名。(現實)現實生活中,多少人為了一點遠不如生命寶貴的虛名浮利,竟能輕易丟掉尊嚴,雖然活著,卻比死去更可悲。
四、總結:項羽之死的人格價值:
歷史不可假設,項羽畢竟死了。但他是站著死的。為了無愧于江東父老,無愧于英雄名節,無愧于七尺男兒之身,項羽以死謝鄉親,以死謝天下,以大無畏的死完成了他在歷史舞臺上輝煌的缺憾人生的表演。性格決定命運,是項羽就不會過江東,過江東就不是項羽了。項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他是寧肯站著死,也不愿跪著生的。死得壯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氣、有尊嚴,這就是項羽之死的人格價值。兩千多年過去了,項羽依然活在我們的心中,項羽的人格光芒穿透歷史的云層,依然熠熠生輝,照耀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天空。
五、拓展(當代對項羽的評價)
易中天(廈門大學教授):項羽死得壯烈,死得英雄,死得氣勢磅礴,驚天地,泣鬼神,就連烏江之水也要為之嗚咽,為之洪波涌起,濁浪翻騰。顯然,項羽的死是高貴的。無論他是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和審美價值。
項羽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項羽之死,似乎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顯然,劉邦是代表著“歷史方向”的,項羽則“不合時宜”。事實上,此后,像項羽這樣傻,這樣天真、任性的英雄越來越少,陰險毒辣的陰謀家和迂腐愚忠的書呆子則越來越多。從這個意義上講,項羽說他的失敗是“天之亡我”,也對。
王立群(河南大學教授):項羽雖然最后失敗的,但是我們承認,項羽是英雄,項羽叫本色英雄,劉邦是個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歷史評價上,我們應當說,劉邦也是個英雄,劉邦叫什么英雄,劉邦叫實事英雄,他是那個時代造就的那個實事英雄,項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實事英雄。
高二語文《項羽之死》導學案 篇4
[教學目標敘寫]
1、通過本文的學習,繼續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學生能夠梳理知識點、確認重點字詞句,重點掌握詞類活用的規律。
2、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學生聯系已學過的《鴻門宴》,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描寫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點,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方法]
以誦讀、點撥為主,輔以討論。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2課時(本課為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生講項羽起兵滅秦、鴻門宴的歷史故事。
提問:在起兵抗秦、滅秦的戰斗中,我們看到一個怎樣的項羽?
能征善戰、威風凜凜、不可一世
在鴻門宴中,我們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項羽?
剛愎自用、優柔寡斷
《項羽之死》選自《史記項羽本紀》,記述了楚漢戰爭中的最后一戰――垓下之戰的過程以及項羽生命中最后的時刻。上節課我們對這篇課文進行了文字疏通,這節課我們要跟隨著太史公的筆觸繼續勾畫描摹自己心目中項羽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情節)
太史公敘寫歷史的細膩生動自不待說,但如果要求只用三個短語來記錄垓下之戰這段歷史,我們可以怎么概括?
垓下之圍 東城快戰 烏江自刎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此時的項羽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我們在初讀文本時,一定對他有初步的認識。司馬遷通過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場景表現項羽無可奈何的失敗和悲壯的死亡,不同的場景著重刻畫了項羽形象的不同側面,讓我們一起細細品讀這三個場景,使心中的項羽血肉豐滿起來。
討論:任選一個場景結合文本原句,根據場景想象的項羽的形象,評論其在此場景中突顯的性格特點,探討此場景中塑造這一形象的手段方法。并嘗試著感受項羽的心境。
教師補充:場景一 四面楚歌―英雄之俠骨柔情(①學習小組匯報討論成果,選擇同一場景的其他小組補充。②①全班齊讀《垓下歌》,想象項羽的形象,感受項羽的心境。③教師明確要點:A.欣賞細節描寫展現的驚而起―起而飲―飲而歌―歌而泣這一系列的動作和過程,重點引導學生品讀項羽之泣的復雜心境;B.欣賞從聲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樂對人物心理的巨大沖擊、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復嘆唱折射的無限蒼涼、悲哀和疼惜,感受項羽之死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愴氛圍及音樂的無形感發作用;C.欣賞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的側面烘托效果,抓能字意味的理解。)
場景二:東城快戰―英雄之勇猛豪壯(①的步驟同上。②全體男生齊讀第二、三節。③教師明確要點:A.欣賞通過語言刻畫形象。引導解讀戰前這段話的三個層次三種心緒―回顧戰斗歷程且說是天之亡我時的極度自負;明知無法脫身時還說愿為諸君快戰的大勇;復聚其騎時一問何如的豪邁。B.欣賞項羽大呼、馳下、?目、叱之動作神態的細節和敵方人馬俱驚,辟易數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項羽蓋世的勇武神威。D.陰陵迷道這一細節展現的項羽性格的另一側面。)
場景三:烏江自刎―英雄之視死如歸(①的步驟同上。②分角色朗讀。③教師明確要點:A.從江邊的慷慨陳詞,語言的角度賞析。B.從項王笑曰的笑,神態的角度解讀笑的豐富內心。)
教師小結:項羽的形象躍然紙上:有訣別美人名騅的血性柔腸,有感天怨時的自負自嘆,有拼死決戰的勇猛剛強,有烏江拒渡的知恥重義,有賜馬贈頭的豪俠意氣。正如古人云:精神氣血,無所不具。
四、讀完《項羽之死》,此時此刻你的心情和感受如何?(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藝術魅力,以及司馬遷傳寫人物的杰出功力。同時感受全文雄奇悲壯的美學境界,體會美的都是悲的美學境界。)
五、結課
全班齊讀《垓下歌》,祭奠英雄的華美落幕
板書設計:
垓下之圍―英雄之俠骨柔情
東城快戰―英雄之勇猛豪壯
烏江自刎―英雄之視死如歸
高二語文《項羽之死》導學案 篇5
教學目標:
1、梳理知識點、確認重點實詞虛詞句式;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
2、學習本文在矛盾中刻畫人物和通過人物言行展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感受作者對項羽深深的贊嘆和惋惜之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大家對時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聽沒聽過這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作詞作曲——項羽。我知道大家對項羽還是有一些了解的,因為去年我們學了司馬遷的《鴻門宴》,為了能讓大家對項羽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關于項羽的一篇文章《項羽之死》。
二. 相關知識介紹。
1. 介紹作者——司馬遷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史學影響深遠。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2. 介紹《史記》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元年,大約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紀:把歷代帝王作為歷史事件的中心人物來加以論述,同時又以他們的前后繼承關系來顯示歷史的發展。
世家:記敘春秋戰國以來各諸侯國和漢代所封的諸侯、勛貴的歷史。
列傳:是使那些品行高潔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傳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順序,把歷史分成若干階段,再分別按世代、年、月寫成簡歷的大事記。
書:是對當時社會重要的典章制度的專門論述,與后世的專門學科發展史有相近之處。
魯迅所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恰當地指出了《史記》有很大的文學成就和歷史成就。
3. 背景資料(《鴻門宴》之后到《項羽之死》之前這一段)
項羽西入咸陽殺子嬰燒宮室,掠奪財寶、美女東歸。項王打算自己稱王,就先封手下諸將相為王,立沛公為漢王,統治巴、蜀、漢中之地。又把關中分為三塊,封秦朝三名降將為王以阻斷漢王的東出之路。遷義帝到長沙郴縣,擊殺義帝于江中。有的諸侯認為封的不公平,開始反叛。沛公平定三秦,東進伐楚,離間君臣關系,項羽漸漸處于劣勢。后劉邦和項羽講和,劃鴻溝為界。但劉邦在張良、陳平的勸說下繼續攻打項羽,一直追到陽夏以南,會和韓信、彭越,大敗項羽。
三. 教師朗誦全文,糾正字音。
學生自讀課文,疏通字音
學生翻譯課文,疏通文意
第二課時
一. 課前提問:司馬遷及《史記》相關知識。
二. 分析講解文章內容。
第一段:學生翻譯,教師點撥。
(一)、點撥知識點:
1.實詞:壁 慷慨 若
2.活用:壁 夜 楚歌 名
(二)、段解:寫垓下被圍的困境
主要情節: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學生翻譯,教師點撥。
(一)、點撥知識點:
句式: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定語后置
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定語后置
漢騎追者數千人——定語后置
所當者破——被動句
然今卒困于此——被動句
(二)、段解:寫垓下突圍、被困東城
主要情節:逃亡途中——絕境示勇
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自負、勇武。
第三段:學生翻譯,教師點撥
(一)、點撥知識點:
古今異義:以為 山東
(二)、段解:寫東城潰圍之戰
三次行動:第一次:斬殺漢將 從而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第二次:嚇跑漢軍 通過對比,表現出項羽的勇猛。
第三次:痛殺漢兵 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第四段:學生翻譯,教師點撥
(一)、點撥知識點:
重點詞:地方 無以 長者 邑 購
(二)、段解:烏江自刎
情節:拒渡——贈馬——賜頭——自刎 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知恥重義,視死如歸。
三. 學生討論:
1. 項羽的性格特點。
2. 項羽該不該過江東。
高二語文《項羽之死》導學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司馬遷塑造人物的“多維透視”法,培養學生立足“多維透視”法解讀文章的能力。
能力目標:
借助“多維透視”法自由品讀文本,師生共同研讀、探究司馬遷如何運用多維透視法塑造項羽這一英雄人物。
情感目標:
在解讀司馬遷筆下項羽人物魅力的同時,引導學生感悟《史記》的魅力。
教學重點:立足“多維透視”法,自由品讀司馬遷筆下的項羽。
教學難點:體味司馬遷“多維透視”法的情感內涵。
課時安排:3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電腦顯示:項羽圖片
(讓學生聯系《鴻門宴》回答項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無謀、自負、婦人之仁等。)
在項羽的身上,優點和缺點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個相當個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幾千年來從不曾被人忘記,從而成為文學藝術家們寵愛的一個創作素材。
我們曾在高一時學過《鴻門宴》,大家對項羽有了比較深入客觀的了解,今天,我們將學習同樣選自《史記·項羽本紀》的《項羽之死》,來進一步完善我們對項羽的了解,進一步學習如何分析評價一位歷史人物。
《項羽之死》記述項羽一生的最后階段,表現他無可奈何的失敗和悲壯的死亡,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這篇文章圍繞項羽這個悲劇英雄,描寫了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場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現了他的性格。
二、朗誦全文
(作用:教師富有感情的朗誦,能更好的表現文中描寫的歷史場景,營造悲劇氛圍,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電腦顯示:
1、結合書下注解,疏通文意,確定重點詞、句,并加以理解和記憶。
2、設疑、解疑:通過交流、討論,解決心中疑惑。
3、提交問題,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按照要求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巡視課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收集學生的疑難問題。)
三、梳理知識點,解決疑難問題
(一)確認書下注解在的重點詞句
(二)補充講解
電腦顯示:
1、 項王軍壁垓下:名詞—動詞,駐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詞—狀語,像墻壁一樣
2、于是項王乃慷慨悲歌:情緒激昂。
3、力拔山兮氣蓋世:拔,撼動。蓋,勝過、壓倒、超過。
4、項王泣數行下:眼淚
5、平明(平旦)天亮
6、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定語后置句)
譯:能跟從的騎兵一百多人罷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圓
8、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何……為”,固定結構,由副詞“何”與語氣詞“為”構成。
用于詢問原因或反詰。可譯為“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副詞,僅僅、只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副詞,竟、卻
(三)知識梳理
一、多義詞
1、項王軍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2、自為詩曰 ( ) 為諸君潰圍 ( )
赤泉侯為騎將 ( ) 吾為若德 ( )
吾為公取彼一將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為若德 ( )
4、亦足王也 ( )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 )
5、是時,赤泉侯為騎將 ( )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 ( )
6、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 ) 以無厚入有間( )
7、籍獨不愧于心乎( ) 然今卒困于此( )
8、天之亡我 ( ) 漢軍乃覺之( )
9、乃有二十八騎( )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
二、解釋下列詞語
1、于是項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氣蓋世( )
3、直夜潰圍南出( ) 4、常幸從( )
5、然今卒困于此( ) 6、期山東為三處( )
7、騅不逝兮可奈何( ) 8、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
9、地方千里( ) 10、平明,漢軍乃覺之( )
三、找出并解釋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的詞。
1、項王軍壁垓下 2、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3、直夜潰圍南出 4、亦足王也
5、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2、左,乃陷大澤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結構
1、騅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六、翻譯下列句子。
1、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4、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5、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四、布置作業
1、 復習鞏固本課文言基礎知識;
2、 思考:“項羽之死”給我的啟示。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分析講解文章內容
第一段:垓下被圍的困境
主要情節: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請找出表現項羽在“四面楚歌”時的動作行為的五個動詞。(驚——起——飲——歌——泣)
2、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垓下突圍、被困東城
主要情節:直夜潰圍——紿陷大澤——決意快戰
1、此段中項羽對部下所說的話占了很大一部分,請認真閱讀,分析其中表達的意思。(輝煌的過去,失敗的今天。反復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2、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自負、勇武
第三段:東城潰圍之戰
三次行動:
第一次:項羽——大呼、馳下、斬將 / 漢軍——皆披靡
1、“遂斬漢一將”中的“遂”字有沒有什么特別的表意作用?(說明項羽“斬漢一將”輕而易舉,從而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第二次:項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通過對比,表現出項羽的勇猛。)
第三次:項羽——弛,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亡兩騎(“殺數十百人”展現項羽勇猛少敵,勢不可擋的戰斗場面,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2、三次行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項羽如猛虎一般的氣勢和戰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動之后,有一段項羽與部下的對話,有什么作用嗎?
(說明項羽剛才的勇猛殺敵主要是向部下證明他的失敗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3、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勇猛、自負
第四段:寫自刎烏江
1、為什么項羽“欲東渡烏江”,卻又在有船可渡的時候不渡了呢?(亭長的話使項羽心中產生深深的“無顏見江東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決定不渡烏江。)
2、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知恥重義
二、小結
故事人物形象語言寫法
垓下之圍多愁善感驚、起、飲、歌、泣動作、語言、映襯
東城快戰勇猛、自負天之亡我,非戰之罪!“遂”動作、語言、場面
烏江自刎知恥重義笑答、“吾為若德”“遂自刎”神態、動作、語言、對比
二、總結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1、要有理有據;
2、要將歷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中去評價;
3、要在評價中獲得經驗教訓,以啟示今人。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寫作訓練(時間:10分鐘)
電腦顯示:
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項羽之死》中的情節、細節為事例;
4、點評事例;
5、聯系現實。
二、學生練習
三、示例評析
示例一:
(觀點)做人必須要有尊嚴。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尊嚴,生存在這世上也就毫無意義。(事例)項羽在烏江邊,面對束手就擒和自刎兩種抉擇,他毅然選擇自刎。(點評)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無以計數,人生的尊嚴也就丟失了。(名言)古語云:“男兒膝下有黃金。”所謂“黃金”,就是這珍貴無比的尊嚴。(現實)因此,在面對選擇時,我們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嚴。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事例)項羽攻破秦城時,只顧燒秦殿、慶功業、賞士卒,卻偏偏忘了安撫百姓!以致他在潰圍迷路時,竟被一田父欺騙,誤入大澤,走向絕境。(觀點)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點評)項羽英雄一生,卻不知民心之貴千金難買。(現實)可見當政者治政、為官者處事,當以百姓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殺,不可辱。(觀點)尊嚴比生命更重要。(事例)當項羽被迫退到烏江時,他沒有投降——投降就會受辱;他選擇了死——寧愿死,也要捍衛自己的尊嚴!烏江邊上,他的身軀無比高大。(點評)把人的尊嚴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種超脫于物質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問題:點評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將事例與觀點結合起來,以突出觀點。
修改:(名言)士可殺,不可辱。(觀點)尊嚴比生命更重要。(事例)當項羽被迫退到烏江時,他沒有投降——投降就會受辱;他選擇了死——寧愿死,也要捍衛自己的尊嚴!烏江邊上,他的身軀無比高大。(點評)項羽把人的尊嚴放到至高的位置,放棄了生命,卻贏得千古美名。(現實)現實生活中,多少人為了一點遠不如生命寶貴的虛名浮利,竟能輕易丟掉尊嚴,雖然活著,卻比死去更可悲。
四、作業
歸納總結出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投影《史記》中項羽本紀的最后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問題一:用原句歸納出司馬遷的觀點。
明確: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問題二:既然批評他“謬”為何將他納入本紀?(用原句回答)
明確: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參考譯文:太史公說:我聽周生說舜的眼睛可能是兩個瞳人兒。又聽說項羽也是兩個瞳人兒。項羽難道是舜的后代嗎?不然他的發跡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陳涉首先發難,各路豪杰蜂擁而起,你爭我奪,數也數不清。然而項羽并非有些許權柄可以憑藉,他趁秦末大亂之勢興起于民間,只三年的時間,就率領原戰國時的齊、趙、韓、魏、燕五國諸侯滅掉了秦朝,劃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項羽發出,自號為“霸王”,他的勢位雖然沒能保持長久,但近古以來象這樣的人還不曾有過。至于項羽舍棄關中之地,思念楚國建都彭城,放逐義帝,自立為王,而又埋怨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難了。他自夸戰功,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師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功業,要靠武力征伐諸侯治理天下,結果五年之間終于丟了國家,身死東城,仍不覺悟,也不自責,實在是太錯誤了。而他竟然拿“上滅亡我,不是用兵的過錯”這句話來自我解脫,難道不荒謬嗎?)
高二語文《項羽之死》導學案 篇7
【教學目標】
1、體會《項羽之死》課文中多角度描寫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學會從辯證地角度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
一、導入
課件顯示《垓下歌》,學生齊聲朗誦,初步感受項羽形象,然后調查提問你對項羽的第一印象或評價是什么。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結合課文情節,分析項羽性格特點:
第一段 垓下之圍
主要情節: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動作描寫:驚起飲歌泣
性格特點: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東城快戰
主要情節:直夜潰圍紿陷大澤決意快戰東城快戰
行動描寫:三次行動
性格特點:勇猛、自負
第四段:寫自刎烏江
主要情節:烏江拒渡贈馬亭長賜頭故人自刎而死
語言描寫:天之亡我 無顏見江東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恥重義
(二)在《鴻門宴》中,司馬遷表現了項羽性格中的哪些特點?
1、《鴻門宴》:剛愎自用、優柔寡斷、婦人之仁
2、《鴻門宴》一場寫多人,通過對比的手法來塑造項羽的形象。《項羽之死》連續集中地寫一個人,通過三個連續的事件集中筆墨塑造項羽的形象。
(三)結合《史記項羽本紀》的有關情節分析項羽性格特點:
巨鹿之戰,破釜沉舟 驍勇善戰,軍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陽,燒阿房宮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賣曹無傷 沖動輕信,沽名釣譽
疑范增,走韓信、陳平、英布 多疑好忌,剛愎自用
重用項伯 任人唯親,是非不分
三、評價歷史人物
1、請學生評價項羽這一人物形象
(你認為項羽是一個英雄嗎?在烏江邊,他應不應該自刎?)
2、歷史上眾家對于項羽的評價:
(1) 司馬遷的評價: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2)杜牧的評價:《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3)李清照的評價: 《夏日絕句詠項羽》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4)王安石的評價: 《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為君王卷土來?
(5)毛澤東的評價: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3、現代人對項羽的評價:
易中天(廈門大學教授):項羽死得壯烈,死得英雄,死得氣勢磅礴,驚天地,泣鬼神,就連烏江之水也要為之嗚咽,為之洪波涌起,濁浪翻騰。顯然,項羽的死是高貴的。無論他是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和審美價值。
項羽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項羽之死,似乎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顯然,劉邦是代表著歷史方向的,項羽則不合時宜。事實上,此后,像項羽這樣傻,這樣天真、任性的英雄越來越少,陰險毒辣的陰謀家和迂腐愚忠的書呆子則越來越多。從這個意義上講,項羽說他的失敗是天之亡我,也對。
王立群(河南大學教授):項羽雖然最后失敗的,但是我們承認,項羽是英雄,項羽叫本色英雄,劉邦是個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歷史評價上,我們應當說,劉邦也是個英雄,劉邦叫什么英雄,劉邦叫實事英雄,他是那個時代造就的那個實事英雄,項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實事英雄。
4、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我們評價歷史人物,一般來說,有兩個很重要的標準,一個叫歷史評價,一個叫道德評價,道德評價是要服從于歷史評價的。
高二語文《項羽之死》導學案 篇8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級:高中二年級
3、所屬模塊:選修
【學情分析】
本文選自司馬遷《史記》,語言淺顯,文意理解難度不大。因此,本課以學生自學為主,重點放在從散文創造的藝術形象入手,欣賞散文。
單元教學目標:從散文創造的藝術形象入手,欣賞散文。
本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欣賞與評價人物形象,把握散文與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區別。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分析人物語言、動作描寫,感知人物性格特點,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與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區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知項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評價其性格與命運。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分析鑒賞。
教學難點:評價人物,得出啟示。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導學法; 學法:自主學習法和分組合作討論法。
【課前預習】
1、掌握生字詞;
2、劃分段落層次,理清行文思路;
3、品味語言,歸納司馬遷對項羽的態度:是褒是貶?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蒲松齡曾作過這樣一副對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副對聯講了兩個人,項羽和勾踐。
(項羽)巨鹿之戰:驍勇善戰,勇冠三軍,成為天下英雄
鴻門宴:剛愎自用,坐失良機,埋下悲劇種子
二、整體感知
速讀全文,用四字短語概括文中的三個主要場景。
垓下之圍,東城快戰, 烏江自刎
三、文本研讀
(方法點撥)
1.欣賞垓下之圍(突出“泣”字——多情善感)
齊讀第一段。
A.欣賞細節描寫展現的“驚—起—飲—歌—泣”這一系列的動作和過程,重點引導學生品讀項羽之“泣”的復雜心境;
B.欣賞從“聲”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樂對人物心理的巨大沖擊、“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復嘆唱折射的無限蒼涼、悲哀和疼惜,感受項羽之死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愴氛圍及音樂的無形感發作用;(播放音頻)
C.欣賞“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的側面烘托效果, (學生范讀)漢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 賤妾何聊生。
2.欣賞東城快戰(突出“叱”字——勇猛自負)
全體男生齊讀第二、三段。
A.欣賞通過語言刻畫形象。引導解讀戰前這段話的三個層次三種心緒—回顧戰斗歷程且說是“天之亡我”時的極度自負;明知無法脫身時還說“愿為諸君快戰”的大勇;“復聚其騎”時一問“何如”的豪邁。
B.欣賞項羽“大呼、馳下、瞋目、叱之”動作神態的細節和敵方“人馬俱驚,辟易數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項羽蓋世的勇武神威。
3.欣賞烏江自刎(突出“笑”字——知恥重義)
學生分角色朗讀
A.從江邊的慷慨陳詞,語言的角度賞析。
B.從“項王笑曰”的“笑”,神態的角度解讀“笑”的豐富內心。
總結歸納:項羽是一個多情善感、極度自負、知恥重義、心地仁善、勇武豪氣之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們鑒賞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準確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節、品味細節、認真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
四、詩文有別
烏江
胡曾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同樣是項羽這一歷史人物形象,但詩歌與散文創造形象的手段卻大不相同。清代學者吳喬曾以做飯和釀酒分別比喻作文和寫詩,說:“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
詩文區別:
一、散文刻畫手法具體,詩歌則是跳躍、省略,留給讀者自己品嘗的空間。
二、散文更注重具體化,形象化,真實化,而詩歌較偏向意象化,讀者去想像,思考。
五、拓展延伸
欣賞、學習部分描寫形象的語段,學以致用。
六、作業
寫一段文字,通過運用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手法刻畫人物。
高二語文《項羽之死》導學案 篇9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訓練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層次大意的技能;
2、引導學生結合歷史來把握作者的觀點
3、結合寫作指導,學習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課前讓學生搜集所知的項羽的資料,準備課堂發言“我所知道的項羽”。
2、合作學習:課堂交流之后,讓學生品味文章詞句,歸納總結司馬遷的觀點,并對此做一番自己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讀課文,品讀文學家筆下的歷史人物。
【教學重點】
1、文言文閱讀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優美語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達的對人物評價的觀點
3、引導學生在閱讀之后,聯系實際寫作
【教學難點】
1、品味散文優美語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達的態度,學習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導學法;學法:自主學習法和分組合作討論法。
【課前預習】
1、掌握生字詞;
2、劃分段落層次,理清行文思路;
3、品味語言,歸納司馬遷對項羽的態度:是褒是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談談你們印象中的項羽,注意舉出例證。
設計意圖:以交流的形式導入新課,讓學生有機會表現自己所掌握的知識。
明確:各抒己見,突出表揚說得特別好的同學。
二、作家作品簡介
1、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地名勝古跡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說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歲終。現司馬遷墓祠,在韓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鎮南門外,位于黃河西岸的梁山東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史學影響深遠.
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2、歷史中的項羽
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領袖,著名軍事家,史上最強武將!號西楚霸王。楚亡后,項氏一族慘遭屠殺,他與弟弟項莊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中(今江蘇蘇州)。年少時項梁曾請人教他書法詩歌,籍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后梁又請人教他武藝,沒多久又不學了;梁大怒!籍曰:“學文不過能記住姓名,學武不過能以一抵百,籍要學便學萬人敵!”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學了一段時間后又不愿意學了,梁只好順著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殺刺殺太守殷通舉兵響應,此役項羽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現了他無雙的武藝!二十四歲的'項羽,就這樣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臺。
設計意圖:以知人論世的方法幫助學生簡單了解作家和文中的主要人物
三、明確本文教學要點(課件展示板書)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主旨(課前預習作業)
2、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態度
3、拓展閱讀,了解其他人對項羽的評價
設計意圖:在進入文本閱讀前,先讓學生明確本課教學要點,明確學習方向,提高閱讀效率。
四、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課文中心
〔板書〕楚歌——四面楚歌
慷慨——悲歌慷慨
仰視——莫能仰視
潰南而出馳走
追之 渡淮 迷道 田父紿 陷澤
五、思考問題
1、 問題一:為什么田父紿?
2、 問題二:為何說天亡我非戰之罪?
3、 問題三: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這個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4、 問題四:為何不渡烏江?
5、 問題五:為何自刎而死?(項羽該不該死?)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談談你的感受
二、歸納總結出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投影〕《史記》中項羽本紀的最后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閱讀這段文字,歸納出司馬遷的觀點。
明確: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問題:既然批評他“謬”為何將他納入本紀?
明確: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三、聯系其他人對項羽的評價
易中天對項羽的評價
項羽是貴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劉邦是沛縣小混混,是平頭百姓一個。然而,兩個人較量的結局是:劉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華橫溢,他們君臣攜手,同心同德,最終打敗了兵多將廣、不可一世的項羽。作為對手,項羽完全未能意識到劉邦的強大。他孤傲自負、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終于兵敗垓下,自刎于烏江。那么,究竟是哪些個人因素造就了劉邦和項羽全然不同的命運和結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懸殊
劉邦戰勝項羽,常常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議。因為就家庭背景,集團力量和個人魅力而言,劉邦和項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很多人覺得這個劉邦怎么會戰勝項羽呢?項羽是個貴族,是個英雄;劉邦是個貧民,是個流氓。項羽的出身是相當高貴的,他的祖父叫項燕,是楚國名將,但到了項羽父親他們這一代,這個家族就開始破落了項羽早年追隨叔叔項梁逃難逃到吳中,就是現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一帶。不過破落,那也還是貴族,和劉邦不一樣。劉邦是沒有名也沒有字的,他被喚做劉季,就是劉小的意思;項羽可是正兒八經有名字的,叫做項籍,也是有字的,叫項羽,也字子羽。
總的來說,項羽的能力還是很強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漢戰爭當中有一次出現這么一個情況,劉邦手下有一個神箭手叫樓煩,兩軍對壘的時候,劉邦就讓這個樓煩站在陣前,項羽那邊出來一個人,樓煩一箭就把他給射死了;再出來一個人,樓頂一箭又把他給射死了,連連射死了好多位項羽的兵將。項羽大怒,自己出來了,出來以后往那兒一站,大吼一聲,樓煩被嚇得屁滾尿流,調頭就跑,跑進軍營當中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項羽這個人的個人魅力是沒的說。
所以在滅秦和楚漢戰爭中,項羽幾乎是戰必勝,攻必克。那劉邦會干什么呢?劉邦的本事還是司馬遷說的那四個字:好酒及色喜歡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個滅秦和楚漢戰爭中,沒有一座城池是劉邦攻下來的,沒有一個計謀是劉邦策劃的,沒有一場戰爭是劉邦指揮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我該怎么辦啊?
性格決定命運
但是,我們如果冷靜地做一個分析,就會發現劉邦的勝利是有道理的。劉邦和項羽兩個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這些性格的差別決定了他們的成敗和命運。
劉邦和項羽的第一點不同是: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后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這個舉動的意義范增看出來了。范增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據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現在這樣一個人來到秦皇宮看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他有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夠把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里了,這個人是絕不可以小看的。但項羽聽不進去,劉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樣?
項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項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書上的記載是4個字:城無遺類。就是說項羽他把一個城攻下以后,這個城里面就沒有活口了,那肯定是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了,而且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項羽完全不動腦筋,就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來勸說項羽,說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皇稱帝的話,應該定都咸陽。但是,這個時候秦的皇宮已經被項羽燒光了,也沒地方住了,項羽又一門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說了這樣的話:“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什么叫做衣錦夜行呢?就是穿著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誰看得見呢?應該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鄉去,這個叫做衣錦還鄉“衣錦夜行”、“衣錦還鄉”這兩個成語就是從這兒出來的。
那么,我們再來看看他們在挫折面前的表現,這是劉邦和項羽不同的第二點。在失敗面前,劉邦冷靜沉著,項羽狂暴浮躁。楚漢戰爭當中有這么一件事情,就是兩軍處于對峙狀態的時候,項羽攻劉邦久攻不下,就在軍前架起了一口大鍋,把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五花大綁地推到了陣前,然后喊話,劉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鍋了!劉邦怎么說呢?他不緊不慢地說,呵呵,項老弟,別忘了,我們兩個在懷王手下的時候有個什么約定呢?咱倆是約為兄弟,咱倆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們的爸爸煮了,別忘了給哥哥留碗肉湯喝!項羽沒辦法:下不了手。實際上項羽這個時候已經出了一個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過,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鍋里去煮,這是種流氓手段,而項羽本身是一個貴族,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這就是下策,何況你的對手就是個流氓,你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來對付流氓,你對付得了嗎?所以我想,當時的這個情況,一定是項羽一肚子窩囊氣,而劉邦是一副嬉皮笑臉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誰從心理上你項羽沒有戰勝人家劉邦。
當然,項羽這個人物的形象很具審美性,很帥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沒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項羽表現出來的是心浮氣躁,而不是鎮定自若,由此可以證明項羽不是一個好的統帥。
以上說的是做事,再說做人。
在做人方面,劉邦和項羽有什么區別呢?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這是他們兩人的第三點不同。劉邦這個人你別看他沒文化,你別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為,肯豁得出去。劉邦年輕的時候不是當泗水亭長嗎?當時上面派給他一個任務,就是讓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個地方去。劉邦押著這些人走著走著,一不小心跑掉一個,走著走著,一不小心又跑掉一個,走到半路上,劉邦一算,跑了幾個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該跑光了。你說劉邦該怎么辦?劉邦是備下酒肉請這些囚犯們大吃大喝一頓,然后用劍把捆綁他們的繩子都解開,說,你們現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結果怎么樣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來的人說,我們干脆跟著你干吧。這是說劉邦能豁得出去,我們說:“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業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漢戰爭的最后關頭,劉邦的軍隊已經打到了楚國境內,準備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這時韓信按兵不動,彭越按兵不動,英布也按兵不動。劉邦約定他們一起來合圍,他們就是不動身。這時候劉邦就問張良,說,子房啊,看來這個天下也不是哪一個人的,我準備勝利以后把天下給分了,你看分給哪些人比較合適呢?張良說,一個彭越,一個英布,一個韓信。彭越和英布本來是在楚漢之間搖擺的,現在傾向于漢,韓信本來是你手下的,現在他獨當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給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南下來幫助你合圍項羽的。劉邦說,好,行,就這么跟他們約定了,勝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給誰,什么什么地方給誰,給了給了,都給他們,不在乎。結果這幾支軍隊全都來了,把項羽團團圍住,予以消滅,這是劉邦的大度。
項羽呢?他為人小氣。韓信就說,項王這個人婆婆媽媽的,我們將士如果有誰受了傷,他會親自拎著飯籃到醫院去探視,流著眼淚拉著你的手,說長道短。可是我們有了戰功,他要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他都不給人這是項羽的小氣。
劉邦和項羽的第四點不同,是劉邦心狠手辣,而項羽兒女情長。劉邦這個人心是比較狠的,我們曾經講過,他在逃避的過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扔下車子,只顧自己逃命。他身邊的人,一旦懷疑到誰,他可能不顧一切地就要把他殺掉。劉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懷疑起樊噲來了。照說樊噲是最不可能被懷疑的,樊噲是呂后的妹夫,跟劉邦兩個的關系用北方人的話說叫“擔兒挑”。而且在鴻門宴的時候,是樊噲挺身而出才救了劉邦一條命連樊噲這樣的人他也懷疑。劉邦他突然就覺得,樊噲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給陳平:“平至軍中,立斬噲頭。”陳平你拿著我的命令到軍隊里去,立馬就給我把樊噲的腦袋砍下來。這個事情最后沒做成,因為后來劉邦死了,陳平到了樊噲軍中的時候也覺得這個事情不能干,樊噲畢竟是呂后的妹夫,同時也是功臣,哪是隨便好殺的!但這說明什么?說明劉邦這個人狠起來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項羽這個人就是顯得太過兒女情長了。在楚漢戰爭的最后關頭,當項羽被劉邦他們團團圍住的時候,居然無心作戰,就坐在自己的軍賬中,也不再考慮接下來的戰爭該如何進行,就惦記著兩件事情:一個是他的寶馬,一個是他的美人,他的烏騅馬,他的虞姬,該怎么辦?于是他在帳篷里點起火把,設下酒宴,又把虞姬請出來,自己拔劍起舞,詠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說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辦啊?項羽唱著唱著流下眼淚,隨從們都不敢抬頭看,不敢仰視。一個將軍,一個統帥,一個霸王,在戰爭的最后關頭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戰爭,不是事業,是寶馬和美人,確實是太兒女情長了。項羽的這個性格博得了后世無限的同情,項羽這個人實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愛了,恐怕當時的女孩子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會發出“嫁人要嫁項羽”這樣的話了。
這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劉邦是英雄,項羽是英雄,韓信是英雄,張良、陳平、蕭何、樊噲、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過他們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項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現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地把它表現出來,因此在“成者王敗者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中,項羽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憑吊和同情。劉邦是時勢造出來的英雄,他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完成了時代賦予他的歷史使命,并通過不斷地學習使得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一個英雄。
四、聯想悟讀
1.聯系20__年福建高考作文
選擇下面所列的人物或文學形象作為話題,自選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蘇軾、曾國藩、魯迅史蒂芬·霍金
文學形象:曹操、宋江、薛寶釵、冬妮婭、桑提亞哥
【注意】①題目自擬。②立意自定。③文體自選。④不得抄襲。
2.閱讀20__年福建高考優秀作文
反思:
第一課時的同學交流很好地調動了同學們的學習氣氛,有些沒有準備好的同學課后表示了自己的后悔,說爭取下節課會爭取有個好的發言。一班的同學在交流時有個小高潮,出現在偉東和偉山之間,關于項羽殺戰俘的歷史。一個認為項羽殺戰俘是他殘忍的表現,一個認為這不足作為殘忍的體現,因為戰法如果不處理掉會給軍隊帶來很大的負擔,他的殺戰俘正好是他精明的地方。
我的感悟是,給他們一個舞臺,我們能發現他們的獨特之處。
高二語文《項羽之死》導學案 篇10
一、教學設計
《項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識點難度不大,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學掌握;項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一個歷史人物,課文情節簡單但生動,內容容易把握。故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分析評價人物形象及“以讀促寫”,既培養學生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又通過閱讀帶動寫作,幫助學生掌握“如何在課文中選用事例”和“如何運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培養文言文自學能力:梳理知識點、確認重點字詞句;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學會交流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共同進步。
2、把握文章內容,聯系舊課文,掌握評價歷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讀促寫,通過單項訓練提高議論文寫作能力。
三、課時安排
3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電腦顯示:項羽圖片
(讓學生聯系《鴻門宴》回答項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無謀、自負、婦人之仁等。)
在項羽的身上,優點和缺點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個相當個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幾千年來從不曾被人忘記,從而成為文學藝術家們寵愛的一個創作素材。
我們曾在高一時學過《鴻門宴》,大家對項羽有了比較深入客觀的了解,今天,我們將學習同樣選自《史記項羽本紀》的《項羽之死》,來進一步完善我們對項羽的了解,進一步學習如何分析評價一位歷史人物。
《項羽之死》記述項羽一生的最后階段,表現他無可奈何的失敗和悲壯的死亡,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這篇文章圍繞項羽這個悲劇英雄,描寫了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場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現了他的性格。
二、朗誦全文
(作用:教師富有感情的朗誦,能更好的表現文中描寫的歷史場景,營造悲劇氛圍,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電腦顯示:
1、結合書下注解,疏通文意,確定重點詞、句,并加以理解和記憶。
2、設疑、解疑:通過交流、討論,解決心中疑惑。
3、提交問題,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按照要求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巡視課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收集學生的疑難問題。)
三、梳理知識點,解決疑難問題
(一)確認書下注解在的重點詞句
(二)補充講解
電腦顯示:
1、項王軍壁垓下:名詞—動詞,駐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詞—狀語,像墻壁一樣
2、于是項王乃慷慨悲歌:情緒激昂。
3、力拔山兮氣蓋世:拔,撼動。蓋,勝過、壓倒、超過。
4、項王泣數行下:眼淚
5、平明(平旦)天亮
6、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定語后置句)
譯:能跟從的騎兵一百多人罷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圓
8、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何……為”,固定結構,由副詞“何”與語氣詞“為”構成。
用于詢問原因或反詰。可譯為“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副詞,僅僅、只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副詞,竟、卻
(三)知識梳理
一、多義詞
1、項王軍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2、自為詩曰 ( ) 為諸君潰圍 ( )
赤泉侯為騎將 ( ) 吾為若德 ( )
吾為公取彼一將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為若德 ( )
4、亦足王也 ( )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 )
5、是時,赤泉侯為騎將 ( )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 ( )
6、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 ) 以無厚入有間( )
7、籍獨不愧于心乎( ) 然今卒困于此( )
8、天之亡我 ( ) 漢軍乃覺之( )
9、乃有二十八騎( )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
二、解釋下列詞語
1、于是項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氣蓋世( )
3、直夜潰圍南出( )
4、常幸從( )
5、然今卒困于此( )
6、期山東為三處( )
7、騅不逝兮可奈何( )
8、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
9、地方千里( )
10、平明,漢軍乃覺之( )
三、找出并解釋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的詞。
1、項王軍壁垓下
2、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3、直夜潰圍南出 4、亦足王也
5、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2、左,乃陷大澤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結構
1、騅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六、翻譯下列句子。
1、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4、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5、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七、布置作業
1、復習鞏固本課文言基礎知識;
2、思考:“項羽之死”給我的啟示。
高二語文《項羽之死》導學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司馬遷塑造人物的“多維透視”法,培養學生立足“多維透視”法解讀文章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借助“多維透視”法自由品讀文本,師生共同研讀、探究司馬遷如何運用多維透視法塑造項羽這一英雄人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解讀司馬遷筆下項人物魅力的同時,引導學生感悟《史記的魅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立足“多維透視”法,自由品讀司馬遷筆下的項羽。
2、難點:體味司馬遷“多維透視”法的情感內涵。
三、教學思路
(一)以史入文:引項羽
鄭板橋曾言:“《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為最,反復誦觀,可欣可泣,有此數段耳。”
垓下之圍記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歷程,也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今天,就讓我們一同在司馬遷的文字中走近項羽。(板書課題)
1、古人讀書很講究,曾有這樣的說法:“花前賞《紅樓》,月下品《聊齋》,風中誦楚辭,雨中吟唐詩;《漢書》伴茶,《史記》下酒。”可見,《史記》是必須用酒來讀的。宋代名士蘇舜欽,讀至《史記留侯世家》中張良在博浪沙用大鐵錘暗殺秦始皇,誤中副車,猛擊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執杯痛飲一口;讀至《史記項羽本紀》巨鹿之戰,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壯哉,英雄!”。
(以小事例說明讀《史記》要與史事同呼吸,與古人相溝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鳴,人物才會鮮活呈現于眼前。)
(二)多維透視:品項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劉大櫆曾說:“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讀《史記》品人物,亦須有法,司馬遷寫人物,不止把筆下的人物作為歷史的人,也把他們作為人性的人來看,為了展示他們的豐富性、復雜性,司馬遷采用多維透視之法(板書),多側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風貌,“不虛美,不隱惡”,使人物顯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豐滿立體。而項羽恰恰是司馬遷著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讀,感受司馬遷是如何運用多維透視法為我們呈現一個真實、鮮活的項羽?
(自由朗讀后,學生可分組討論,自由發言。要求:依托文句,有觀點,有闡釋。)
1、霸王別姬中的項羽:
(項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從垓下拉開的,在這里有我們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動人情腸的霸王別姬。在這一部分中,司馬遷的多維透視之法是怎樣體現的?)
①開篇以“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種悲涼的氣氛,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環境和客觀場景。
(以渲染之法,點染外圍環境,烘托人物!)
②面對四面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獨白式的語言,四面楚歌起,人心已不齊。楚軍將士長年征戰在外,突然聽到這樣的歌謠,自然是人人思歸,無心戀戰,導致軍心渙散。
(獨白語言揭示人物內心,加之一問一嘆,突出項羽當時疑惑、嘆息的矛盾心理其,實項羽的心理更是將士的心理。在這里以點及面,以小見大。)
③四面楚歌之時,項羽驚而起,起而飲,飲而歌,歌而泣。寫出了項羽被圍垓下,兵困糧絕。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傷感、悲愁、無可奈何當中。連續用了五個動詞,文氣連貫,一氣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阿托爾斯泰:“在藝術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五個動詞,為我們靈活、真實再現出了項羽。)
④這一“泣”字,怎么理解?
項羽征戰多年,用他自己的話“身經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他從來沒有流過淚,符合他硬漢的性格,但離別虞姬時,真動了情,“項王泣數行”,感染周圍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場面感人。
(項羽是《史記》中一個感人的悲劇英雄形象,司馬遷在描寫時,可謂惜墨如金。這里司馬遷以簡潔的文字,使一個真實英雄,一個真情英雄便躍然紙上。)
⑤項王乃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引導學生誦讀項羽的《垓下歌》,并延伸比較劉邦的《大風歌》)
《垓下歌》有一種悲壯之氣:英雄悲壯、兒女情長——寫盡的是帝王之衰。
《大風歌》有一種豪邁之氣:躊躇滿志、心憂天下——寫盡的是帝王之興!
劉邦與項羽,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帝王本紀中的雙絕,一個是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個是一世英雄,氣蓋寰宇。
(比之而言,劉邦的豪邁固然令人敬佩,但畢竟是人生的得志、得勢;而項羽在人生失勢,人生的低谷,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勇武、豪氣和柔情,更令人敬畏,而其深情的流露,悲壯之中,更令我們感動。)
教師總結:霸王別姬中司馬遷為我們塑造了情者項羽,這里西楚霸王項羽和虞姬為我們上演了人世間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離死別,悲歌唱和之中演繹著英雄與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別,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淚,那戰火中紛飛中有烏騅馬的悲鳴!
2、東城快戰中的項羽:
①文中的軍事力量對比,開始“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
(對比描寫,以數字說話,兵力反差極大,這里以反差對比,透視深陷絕境的項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壯觀,反差越大,故事越動人。)
②本文還運用次要人物對比描寫,透視項羽。一個是田父,一個是亭長,“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說明項羽失民心。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說明項羽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失有得”,司馬遷為我們呈現一個真實的項羽。)
③我們還需注意的是,在第二段中項羽對其二十八騎的對話獨白占據段落一半,誰能為我們讀出來,這其中暗含輝煌的過去,失敗的今天。
(反復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自負、勇武。暗示項羽不醒悟,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從中也看出司馬遷態度全面,中肯并帶批評之意。)
④本部分精彩在于東城快戰,何為快戰?為何快戰?快戰如何?
(引導學生用原文的話回答。)
項羽許諾要突圍、斬將、刈旗,這三者在古時交戰中都是難以做到的事情。從中你讀到了什么?
(快戰中的三次行動,司馬遷從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現了項羽如猛虎一般的氣勢和戰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三次行動之后,有一段項羽與部下的對話,有什么作用嗎?
向部下證明他的失敗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文中項羽一再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暗示了項羽自負和不醒悟,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這里也能看出司馬遷的批評的態度,全面中肯寫人態度。)
但在此處,司馬遷在寫的時候還是有所保留,有一個細節——刈旗,項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沒有交代,難道是司馬遷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個軍隊靈魂的象征,旗在,軍隊氣勢在,旗倒,軍隊氣勢衰。當時何等形勢?項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輕易做到?
(這一細節中要看出司馬遷要為我呈現的一個神勇而真實的項羽。)
⑤“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從這幾句,我們能看出什么?
(項羽的軍事才華,雖身陷重圍,臨大敵而不亂,指揮若定,司馬遷為我們刻畫了一個靜定的英雄項羽。)
教師解讀:
《史記》創作于漢王朝鼎盛時期,但司馬遷并不受封建統治者“成王敗寇”觀點所局限,來大寫項羽。垓下之圍剩下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自度不得脫”的項羽,表現的極為靜定,“愿為諸君快戰”,要做三件事“潰圍、斬將、刈旗”。潰圍,就是沖出重圍,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斬將、刈旗中,一個人可以把殺出重圍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斬掉對方將領,拔了對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這是一種英雄的功勛,我們能看出項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敵人,這實際上是一種英雄式的抉擇,彰顯的是一種英雄的勇武精神,這正是司馬遷以快戰正面描寫英雄,賦予項羽靜定、勇武的內涵。
3、烏江自刎中的項羽:
①文學大師沈從文說過“一個士兵要么戰死沙場,要么回到故鄉”司馬遷又是怎樣多維透視烏江自刎的項羽?
(找同學為大家來分角色朗讀,在朗讀中品味人物。)
②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在這里司馬遷,以對話描寫,在對比中,表現了亭長的懇切,項羽拒渡的堅決。對話描寫是司馬遷在多維透視中,為我們呈現人物的一種主要方式。)
本部分大家在關注對話的同時,還要看到一個字,恰恰是這個字表現了項羽的矛盾心理。指出“欲”字,俗字巧用。
(這里能看出亭長的話使項羽心中產生深深的“無顏見江東父兄”的羞愧之意,當然更是項羽絕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決定不渡烏江。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知恥重義,人格不屈。)
在本段對話中,像這樣以關鍵字透視項羽內心的地方還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們常說“好漢不哭,英雄難笑”,而司馬遷卻在“一泣一笑”中寫英雄項羽,那么作為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項羽,又為何在此一笑?
(在《項羽本紀》中項羽大多時候是大怒,很少笑。這人生最后一笑,活現出項羽當時的神態,高傲、自負。為了尊嚴,我不回去。下定決心拒渡烏江,堅守自己的尊嚴、人格、血性。當然,也有無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③大家體會思考項羽想不想渡烏江?能不能渡烏江?項羽想不想渡烏江?想,原文有“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能不能渡烏江?能,用書上的話說“烏江亭長艤船待”“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為什么又不渡了呢?用項羽的話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形象是立體的,是豐富的,也是矛盾的。)
④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贈馬這一細節,烏騅是項羽勇武的符號,精神的象征,對烏騅英雄式的贊美,情感上的保護,更見項羽之性格,更顯其悲壯。)
⑤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細節處見精彩,再現人物的心理,場景真實人物鮮活),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從一開始,太史公都是從悲劇角度寫項羽,整個《項羽本紀》無時無刻不籠罩著濃郁的悲劇氛圍。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頂天立地,英雄叱咤風云,英雄又瞬間走向死亡。)
隨著烏江渡口的那一道長劍血光,項羽的悲劇命運劃上了一個令人遺撼的句號。古人評《史記》“意到處言不到,言盡處意不盡。”對于自刎前“寶馬贈亭長,頭顱送送故人”,你又怎么看呢?
(引導學生以細節入手,思考發言)
教師解讀:
有一種英雄,就是挫折、苦難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剝奪他的驕傲和從容。項羽在能夠用他的武功、戰績,證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脫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很瀟灑的處理自己的生命,這是人格的不屈與悲壯,一個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別人取走,但可以自己處置,這就是項羽,這就是司馬遷筆下的悲劇英雄。
高二語文《項羽之死》導學案 篇12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高中語文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藝術形象”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誦讀是古代散文的教學目標之一。同時文言知識的積累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
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在古代散文的學習上,已經有一定的閱讀功底,文言知識的掌握也已能夠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但是,總的來說,還要經過更深層次的學習,才能有質的飛躍。
設計思路
鑒于以上兩點,我試圖通過引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層層深入,品味探究,走進文本,貼近人物形象。
在《中國文學》一書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項羽之死》通過語言、行動描寫,刻畫出項羽這一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不經反復品味,實難深度認知。因此,師生共同品鑒本文,以期求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學效果。
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生通過自讀,概括故事情節。
2、欣賞與評價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點。
2、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品評項羽這一與眾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3、掌握塑造、鑒賞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知項羽的悲情形象,評價其性格。
教學重點:
人物形象的分析與鑒賞。
教學難點:
評價項羽性格。
教學方法:
誦讀、合作探究
教學工具:
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屠洪綱的《霸王別姬》,渲染氣氛。
介紹不同性格側面的項羽,以引出本課的項羽形象。
二、展示教學目標
三、回顧復習
教師引導
(一)梳理情節
學生活動:找出本文描寫的三個場面。
教師明確: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
(二)分析垓下之圍中的項羽形象
學生活動:朗讀課文,從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探究項羽的性格。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再三品讀《垓下歌》及“泣”中包含的項羽情感及其性格側面。
2.總結項羽性格:多情善感,兒女情長。
3.總結品鑒人物形象的方法:品讀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及側面烘托等。
合作探究
(一)分析東城快戰中的項羽形象
學生活動:分小組合作探討,賞析東城快戰中的項羽形象。
教師活動:根據學生交流情況,引導總結項羽性格。
勇猛善戰,臨危不懼,氣概豪爽,不知自責自省。
(二)分析烏江自刎中的項羽形象
學生活動: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找出文段中最打動自己的文段,并交流。
教師活動:
1.點評朗讀。
2.根據學生的交流總結項羽的形象:知恥重義,視死如歸,慷慨豪爽。
(三)總結分析所得的項羽的形象
多愁善感、勇猛善戰、氣概豪爽、知恥重義、視死如歸、極度自負、心地善良。
拓展遷移
參考李清照和王安石對項羽的評價,談談自己對項羽的看法。
要求:
1.200左右。
2.可以以《項羽之死》中的情節和細節為事例。
3.點評事例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用塑造人物的方法共同品鑒了《項羽之死》這篇文章。品文如品酒,品人亦如此。細細品味,方能深解個中滋味。反復品讀,方能讀懂文意,讀懂形象,讀出見解。此法不唯品“項羽”,亦是古人鑒賞之通則,舉一而反三,乃品文之真境界!
四、作業
完成對項羽的評價小作文。
五、板書
項羽之死
司馬遷
知情節
品形象抓住人物個性化語言
扣住人物動作神態
注意側面烘托手法
評項羽
六、教學反思
高中生讀古文,常淺嘗輒止,限于字詞,負于表面。本設計旨在“授之以漁”,以誦讀、品鑒為法,希望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淺出,做到知人論世。
高二語文《項羽之死》導學案 篇13
【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描寫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點,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項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評價其性格與命運。
【教學重點】
用“多維透視法”分析鑒賞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高一上學期學過一篇節選自《史記》的文章——《鴻門宴》,在這篇文章中司馬遷塑造了一個鐵骨錚錚的熱血男兒——項羽,他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大家思考:項羽是一個怎樣的人?(用成語概括)
驍勇善戰、威風凜凜、不可一世、剛愎自用、優柔寡斷、婦人之仁。《項羽之死》選自《史記·項羽本紀》,記敘了楚漢戰爭中的最后一戰——垓下之圍的全過程以及項羽生命的最后時刻。上一節課,我們對文章進行了文字疏通,這節課我們將跟隨司馬遷的筆觸繼續勾畫、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項羽形象。
二、根據故事情節,將課文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圍。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東城快戰。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烏江自刎。
三、了解多維透視法
多維透視法,即多側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虛美、不隱惡”,使人物顯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豐滿立體。
四、運用“多維透視法”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征
1.霸王別姬中的項羽
項羽被圍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現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寶馬的訣別,顯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征善戰、曾號令天下,現如今卻四面楚歌、窮途末路。人生的境遇變化之快,讓他始料未及。此時最能表現他這種復雜心境的動詞是什么?“泣”,極其傳神地寫出了項羽內心難以言表的情感。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更何況是西楚霸王?“泣數行下”,這是司馬遷筆下霸王的唯一一次落淚、最后一次落淚,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涼,也寫盡了霸王的悲慘處境。
2.東城快戰中的項羽
在“東城快戰”中,司馬遷圍繞“項羽”一共寫了三個事件:潰圍南出、誤信田父、三戰三勝。
(1)潰圍南出,“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而“漢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兵力反差極大,透視出項羽的身處絕境。
(2)誤信田父,田父為何故意給項羽指錯路?
補充資料:《史記·項羽本紀》
“秦二世元年,項羽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戰后,項羽因疑秦降卒思歸,坑秦卒二十余萬人。”
“漢元年,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漢三年四月,項羽大破漢軍,殺漢卒十余萬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司馬遷委婉地表達了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3)快戰中的“突圍、斬將、刈旗”,這三者在古時的交戰中都是難以做到的事情,你從中看到項羽是怎樣的人?仿佛看到一個英姿颯爽、驍勇善戰、逞匹夫之勇的赳赳武夫形象。
那為什么在文中項羽又數次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這反映了他怎樣的復雜心理?死,并不可怕;承認失敗,那才可怕。這句話暗示了項羽的自負和不醒悟,他從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也暗含著司馬遷的批評態度。
那你認為是什么造成了項羽的失敗?(語文教案 )性格缺陷:優柔寡斷,匹夫之勇,殘暴兇狠;政治錯誤:不懂籠絡人心;軍事失敗:分封天下,養虎為患;命運的捉弄:鴻門宴錯失良機,誤信田父走錯路。
3.烏江自刎中的項羽
項羽在烏江邊拒渡、賜馬、贈頭,表現了他的哪些性格特點?表現了他知恥重義、視死如歸的性格。在烏江岸邊,亭長勸項羽趕快登船,來日尚可東山再起,項羽說:“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這番話發自肺腑,表現了項羽知恥重義的性格,賜馬給亭長又表現了他心地仁善。項羽進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殺之后身受重傷,此時看到了背楚投漢的故人呂馬童,于是贈頭給他,自刎而死,這個情節再次表現了項羽的視死如歸。
五、總結歸納項羽的性格特征
坦誠直率 心地善良 光明磊落 知恥重義 視死如歸 剛愎自用
不善用人 有勇少謀 多愁善感 優柔寡斷 自矜功伐 婦人之仁
六、討論:項羽能不死嗎
結論:項羽必須死。
1.性格悲劇
性格決定命運。有什么樣的性格,就有什么樣的人生。
2.歷史悲劇
(1)軍事力量垓下之戰前,項羽的十萬大軍受到三十萬漢聯軍的長期圍困,而漢軍布下的十面埋伏使楚霸王的軍隊受到了重創,幾乎全軍覆滅,楚霸王已經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基礎與條件,正所謂“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后盾,即使項羽力能拔山也無濟于事。
(2)政治形勢。漢王劉邦進入關中后,廢除了秦朝人人痛恨的苛刑酷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贏得民心。而楚霸王卻缺乏政治家的遠見卓識與深謀遠略。
(3)起義的環境與條件。即使他能過江回到家鄉,形勢也與起義前大相徑庭。當時之所以能夠揭竿而起,一呼百應,是因為強秦剛滅六國,人心不穩,而又焚書坑儒,修筑長城,實施酷刑厲法,傷民過多過重,可以說是,所以,不管是陳勝吳廣也好,還是劉邦項羽也好,只要義旗一豎,便如星星之火,綿延不絕。而經過連年戰亂后,人心思定,當時已經不再具備項羽東山再起的政治環境。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4)生存機會。劉邦從安天下的角度出發,不會給項羽留活路的。楚霸王即使有幸過江,漢軍也會繼續追殺,不除掉這個眼中釘,劉邦是不能安然入睡的。從以后除掉韓信、英布等做法看,項羽也沒有任何活下去的機會和可能性。
七、評價:項羽在楚漢相爭中失敗了,我們還能稱其為英雄嗎
1.李清照:為項羽大唱贊歌,認為好男兒就應該生為人杰,死為鬼雄,項羽不肯后退,寧肯一死,死得好!
詠項羽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2.易中天:項羽死得壯烈,死得英雄,死得氣勢磅礴,驚天地,泣鬼神,就連烏江之水也要為之嗚咽,為之洪波涌起,濁浪翻騰。顯然,項羽的死是高貴的。無論他是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和審美價值。
3.王立群:項羽雖然最后失敗,但我們承認,項羽是英雄,項羽叫本色英雄。他所表現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地把它表現出來,因此在“成者王敗者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中,項羽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憑吊和同情。
八、課后作業
假如項羽被活捉,寫一段項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動。字數: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