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個好兒子(精選3篇)
我不是個好兒子 篇1
課前播放閻維文的《母親》
一、導入:同學們,課前我們欣賞了一組溫馨的畫面,還有閻維文一首深情的《母親》,歌詞中說:“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在閻維文心目中母親就是那個給他拿書包的人,就是那個給他擦掉委屈的淚花的人。你心目中的母親是那個什么樣的人?母親就是那個凍得渾身發抖,卻站在雪地里等你的人;母親就是那個為摘幾個桃子,失足墜落懸崖的人;母親就是那個把愛全給了你,把世界給了你的人……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隨著賈平凹去感受親情,體味母愛吧!
板書課題《我不是個好兒子》
同學們看一下這個題目,你讀出了什么意味?
愧疚、自責、后悔。
二、初讀課文,感受親情:
請同學們讀課文,看看作者為什么說自己“不是個好兒子”?
“老家的村子里,人都在夸我給母親寄錢……完全是為了我的心里平衡。”
“父親去世了,作為長子……我這做的是什么兒子?”
……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為什么不是個好兒子”,可以這么說:因為母親給我的愛太多了,而我卻不能夠回報給母親同樣的愛,所以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所以文章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自己的愧疚之情,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一點是表現母愛的偉大。(板書)
三、細膩品味,觸摸親情: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不一定是狹義的,可以是廣義的“看”,用心去看,去感受到的都可以。一位偉人說“不要給眼睛太多的權利,要用心去欣賞)
從同學們剛才的展示中,我覺得大家對課文的把握很不錯,概述了母親的很多特點,很多細節,并且勾勒出了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母親的形象。
三毛說:“我非常喜歡讀陜西作家賈平凹的書。”賈平凹的作品一定有獨特的風格和魅力。我們一起來含英咀華,并且來暢抒一下自己的親情故事。
四、含英咀華,暢抒親情:
正因為這種愛就天天發生在我們周圍,所以覺得文章中總有些話能引起我們的共鳴,觸發我們的情感。
1、找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鳴的一句話,品味鑒賞,談談感受;
2、或談一談母親感動你的一件事。
我知道同學們會有精彩的展示,那么請允許我拋磚引玉:
第三段中“可我心理明白,給母親寄錢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親,完全是為了我心理平衡。”其中的“心理平衡”指什么?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明確:“心理平衡”指自我安慰。這句話表明作者在自我解剖,自我反思——作者的慚愧﹑內疚之情蘊蓄在字里行間。
這句話最能引起我的共鳴,我覺得簡直就是在說我。古語說“當家方知柴米價,養子方曉父母恩”,我也是為人母以后才知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而自己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事業后,卻很少回家看望父母,怎么辦?過年過節過生日的時候,就多給父母一點錢,覺得就好像盡了孝道了。然而父母需要的不是錢,而是兒女繞膝、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樂啊,我以后也要常回家看看。
公益廣告
請同學們也來說說自己鑒賞的句子談談感受。
(學生談)
剛才同學們暢所欲言,抒發了真摯的情感。在大家這個十七八歲的年紀,常常關注的是友情,深深憧憬的是愛情,往往忽略的卻是親情,我們應該感謝賈平凹,感謝他給了我們一個暢抒親情、給靈魂洗禮的機會。
我們應該選一段文字,好好讀讀,就讀最后一段吧,這段最能體現作者的愧疚之情,請同學們帶上感情朗讀
(!)后一段中有一句“我這做的是什么兒子呢?”如何理解。深情地投入地讀,讀出兒子那種愧疚,自責的心情。
明確:這是懷有赤子之心的作者在真心叩問﹑深刻自責和反省。我們每一位做兒女的都應該反省一下我們是否真正的關心了父母,理解父母。
其實本文不僅情感動人,語言文字更是值得推敲品味,我推薦兩句,一起欣賞一下好不好?
(2)“現在有人譏諷我有農民的品性,我并不羞恥,我就是農民的兒子。”
這個句子中有一個詞語非常有味道,如果去掉它表達效果會大受影響,同學們讀讀看,是哪個詞語?
“就是“
請一位同學讀讀這句話,你為什么要重讀,從這個詞中讀出了什么?
明確:“就是”一詞語氣帶著一種倔強和坦誠。賈平凹多次再不同的文章中提及“我是農民的兒子”這是他真實表露,自然又樸實,而且的確不是一件恥辱的事,相反更讓人反思人類最本真的東西——坦誠﹑善良﹑勤勞﹑樸實。而此文中對此更是用了“就是”一詞來強調自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正是勤勞﹑樸實﹑隱忍的農村母親養育了他,自己正是從母親那里學到了許多東西,自己不僅是母親生命的另一種延續,母親的性格也在兒子身上得到了升華,有了更高的價值。讀到“我就是農民的兒子”時我們讀出了作者的自豪和驕傲。(讀)
(3).“就三個手指頭一捏,往孩子嘴里一塞,再一抹。孩子們為糖而來,得糖而去。母親笑著罵著:‘喂不熟的狗!’”句中“一塞”“一抹”“笑著”“罵著”四個詞語有何表現力?
明確:四個詞語使母親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描寫得十分生動形象。
為什么要用“捏”而不用“拿”?為什么要用“塞”而不用“放”?為什么又要“抹”?
“罵”前面的“笑著”去掉行不行?
不行,表現了母親對孩子的喜愛。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母親連別人家的孩子都這么喜愛,更不用說自己的孩子,母親真是善良。
每當讀到名家的作品,我就會進一步體會福樓拜的那句話:“無論你要寫什么,真正適用的動詞只有一個。同學們寫作時也要推敲字句,去尋找那一個最適合的動詞。
我們還不能光會在作文中用,我們還得會答題。平時做題的時候,有沒有讓你分析動詞的表達效果這類題啊?你怎么回答?(生答)
我們要規范思路,向規范要分。我給同學們梳理了思路(出示投影)
剛才我們一直在含英咀華,品味語言,問問同同學們,你覺得賈平凹這篇文章的語言風格是怎樣的?
(生答)
你喜歡嗎?你覺得一位名滿天下的作家語言這么樸素,你怎么看?
蘇軾說:凡文字,少小時須氣象崢嶸,色彩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乃絢爛之極也。
可以說作者賈平凹就是用最質樸平淡的文字事跡來表現最絢爛無瑕的摯愛真情,這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境界。在當今這個浮藻之風甚囂塵上的社會里,這種源自靈魂深處的質樸,如一股清涼的甘泉蕩滌著我們的心靈,顯得尤為可貴。
這篇文章的表現力不僅來源于作者真摯的情感,質樸的語言,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運用了一個個客觀可感的具體意象來表現人物(板書質樸、具象)
(出示投影:以小見大)舉其中“家庭會后的忙碌”為例,這樣一些,母親的形象就有血有肉,豐滿真實了。
這種手法其實我們常常接觸
朱自清寫父親以笨拙的身體艱難的攀過月臺買橘子來表現父愛;
魯迅寫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來表現讀書人的窮酸;
契訶夫寫奧楚蔑洛夫反復穿脫大衣來表現他變色龍的丑態。
同學們寫作文也要用具象來充實文章,下面我們做個簡單的嘗試,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母親每次都高高興興地來”。現在你的角色是母親,以第一人稱寫一寫,自己為什么每次來看兒子都高高興興的。心理描寫,每人寫兩三句
五、心懷感恩,回報親情:
有人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著搖籃的手。一個家庭,哪怕是家徒四壁,只要有一個勤勞善良樂觀的母親,這個家庭就是成長的圣殿和源泉。母親在哪里,快樂就在哪里!當我們穿行于歲月之中的時候,總會發現一個個杰出人物的背后站著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孟母三遷,岳母刺字,朱德的母親,高爾基筆下的母親。
《三國演義》中有一位深明大義的母親,她寧可自殺,也不讓兒子陷入兩難的境地;
錢學森的母親,教導他要成為忠于祖國的人,錢學森拒絕了美國的重金利誘,毅然回國;
老舍的母親告訴兒子要把吃虧當作理所當然的事;
丁玲的母親則充分尊重女兒的選擇……
這些母親各有各的風采,各有各的偉大。但我認為世界上所有的母愛都是兩個子的化身,那就是“無私”。母親為我們付出了無盡的愛卻不求回報。但愛是相互的,只有收獲而不去付出說明我們的人格還不健全。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物且如此,更何況人呢?前人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古有文帝劉恒,三年侍母湯藥,目不交睫;
今有田世國捐腎救母,感動中國;
古有東漢黃香,九齡替母溫席,名垂青史;
今有謝延信照顧亡妻家人三十二年,青絲熬白發,承諾不改。
……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人間最大的痛苦,我們不要留下遺憾!
同學們,“豪華落盡見真淳”,在這紛繁的人世間,還是讓我們珍惜這最樸素也最美麗的親情吧!讓我們一起隨著滿文軍的《懂你》,去走進母親的內心,去細數母親的每一頁皺紋、每一絲白發、每一聲言語、每一個動作中所蘊含的深深的愛!
我們齊讀畢淑敏的一句話:
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陰!
我不是個好兒子 篇2
課前播放閻維文的《母親》
一、導入:同學們,課前我們欣賞了一組溫馨的畫面,還有閻維文一首深情的《母親》,歌詞中說:“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在閻維文心目中母親就是那個給他拿書包的人,就是那個給他擦掉委屈的淚花的人。你心目中的母親是那個什么樣的人?母親就是那個凍得渾身發抖,卻站在雪地里等你的人;母親就是那個為摘幾個桃子,失足墜落懸崖的人;母親就是那個把愛全給了你,把世界給了你的人……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隨著賈平凹去感受親情,體味母愛吧!
板書課題《我不是個好兒子》
同學們看一下這個題目,你讀出了什么意味?
愧疚、自責、后悔。
二、初讀課文,感受親情:
請同學們讀課文,看看作者為什么說自己“不是個好兒子”?
“老家的村子里,人都在夸我給母親寄錢……完全是為了我的心里平衡。”
“父親去世了,作為長子……我這做的是什么兒子?”
……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為什么不是個好兒子”,可以這么說:因為母親給我的愛太多了,而我卻不能夠回報給母親同樣的愛,所以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所以文章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自己的愧疚之情,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一點是表現母愛的偉大。(板書)
三、細膩品味,觸摸親情: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不一定是狹義的,可以是廣義的“看”,用心去看,去感受到的都可以。一位偉人說“不要給眼睛太多的權利,要用心去欣賞)
從同學們剛才的展示中,我覺得大家對課文的把握很不錯,概述了母親的很多特點,很多細節,并且勾勒出了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母親的形象。
三毛說:“我非常喜歡讀陜西作家賈平凹的書。”賈平凹的作品一定有獨特的風格和魅力。我們一起來含英咀華,并且來暢抒一下自己的親情故事。
四、含英咀華,暢抒親情:
正因為這種愛就天天發生在我們周圍,所以覺得文章中總有些話能引起我們的共鳴,觸發我們的情感。
1、找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鳴的一句話,品味鑒賞,談談感受;
2、或談一談母親感動你的一件事。
我知道同學們會有精彩的展示,那么請允許我拋磚引玉:
第三段中“可我心理明白,給母親寄錢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親,完全是為了我心理平衡。”其中的“心理平衡”指什么?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明確:“心理平衡”指自我安慰。這句話表明作者在自我解剖,自我反思——作者的慚愧﹑內疚之情蘊蓄在字里行間。
這句話最能引起我的共鳴,我覺得簡直就是在說我。古語說“當家方知柴米價,養子方曉父母恩”,我也是為人母以后才知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而自己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事業后,卻很少回家看望父母,怎么辦?過年過節過生日的時候,就多給父母一點錢,覺得就好像盡了孝道了。然而父母需要的不是錢,而是兒女繞膝、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樂啊,我以后也要常回家看看。
公益廣告
請同學們也來說說自己鑒賞的句子談談感受。
(學生談)
剛才同學們暢所欲言,抒發了真摯的情感。在大家這個十七八歲的年紀,常常關注的是友情,深深憧憬的是愛情,往往忽略的卻是親情,我們應該感謝賈平凹,感謝他給了我們一個暢抒親情、給靈魂洗禮的機會。
我們應該選一段文字,好好讀讀,就讀最后一段吧,這段最能體現作者的愧疚之情,請同學們帶上感情朗讀
(!)后一段中有一句“我這做的是什么兒子呢?”如何理解。深情地投入地讀,讀出兒子那種愧疚,自責的心情。
明確:這是懷有赤子之心的作者在真心叩問﹑深刻自責和反省。我們每一位做兒女的都應該反省一下我們是否真正的關心了父母,理解父母。
其實本文不僅情感動人,語言文字更是值得推敲品味,我推薦兩句,一起欣賞一下好不好?
(2)“現在有人譏諷我有農民的品性,我并不羞恥,我就是農民的兒子。”
這個句子中有一個詞語非常有味道,如果去掉它表達效果會大受影響,同學們讀讀看,是哪個詞語?
“就是“
請一位同學讀讀這句話,你為什么要重讀,從這個詞中讀出了什么?
明確:“就是”一詞語氣帶著一種倔強和坦誠。賈平凹多次再不同的文章中提及“我是農民的兒子”這是他真實表露,自然又樸實,而且的確不是一件恥辱的事,相反更讓人反思人類最本真的東西——坦誠﹑善良﹑勤勞﹑樸實。而此文中對此更是用了“就是”一詞來強調自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正是勤勞﹑樸實﹑隱忍的農村母親養育了他,自己正是從母親那里學到了許多東西,自己不僅是母親生命的另一種延續,母親的性格也在兒子身上得到了升華,有了更高的價值。讀到“我就是農民的兒子”時我們讀出了作者的自豪和驕傲。(讀)
(3).“就三個手指頭一捏,往孩子嘴里一塞,再一抹。孩子們為糖而來,得糖而去。母親笑著罵著:‘喂不熟的狗!’”句中“一塞”“一抹”“笑著”“罵著”四個詞語有何表現力?
明確:四個詞語使母親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描寫得十分生動形象。
為什么要用“捏”而不用“拿”?為什么要用“塞”而不用“放”?為什么又要“抹”?
“罵”前面的“笑著”去掉行不行?
不行,表現了母親對孩子的喜愛。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母親連別人家的孩子都這么喜愛,更不用說自己的孩子,母親真是善良。
每當讀到名家的作品,我就會進一步體會福樓拜的那句話:“無論你要寫什么,真正適用的動詞只有一個。“”同學們寫作時也要推敲字句,去尋找那一個最適合的動詞。
我們還不能光會在作文中用,我們還得會答題。平時做題的時候,有沒有讓你分析動詞的表達效果這類題啊?你怎么回答?(生答)
我們要規范思路,向規范要分。我給同學們梳理了思路(出示投影)
剛才我們一直在含英咀華,品味語言,問問同同學們,你覺得賈平凹這篇文章的語言風格是怎樣的?
(生答)
你喜歡嗎?你覺得一位名滿天下的作家語言這么樸素,你怎么看?
蘇軾說:凡文字,少小時須氣象崢嶸,色彩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乃絢爛之極也。
可以說作者賈平凹就是用最質樸平淡的文字事跡來表現最絢爛無瑕的摯愛真情,這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境界。在當今這個浮藻之風甚囂塵上的社會里,這種源自靈魂深處的質樸,如一股清涼的甘泉蕩滌著我們的心靈,顯得尤為可貴。
這篇文章的表現力不僅來源于作者真摯的情感,質樸的語言,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運用了一個個客觀可感的具體意象來表現人物(板書質樸、具象)
(出示投影:以小見大)舉其中“家庭會后的忙碌”為例,這樣一些,母親的形象就有血有肉,豐滿真實了。
這種手法其實我們常常接觸
朱自清寫父親以笨拙的身體艱難的攀過月臺買橘子來表現父愛;
魯迅寫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來表現讀書人的窮酸;
契訶夫寫奧楚蔑洛夫反復穿脫大衣來表現他變色龍的丑態。
同學們寫作文也要用具象來充實文章,下面我們做個簡單的嘗試,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母親每次都高高興興地來”。現在你的角色是母親,以第一人稱寫一寫,自己為什么每次來看兒子都高高興興的。心理描寫,每人寫兩三句
五、心懷感恩,回報親情:
有人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著搖籃的手。一個家庭,哪怕是家徒四壁,只要有一個勤勞善良樂觀的母親,這個家庭就是成長的圣殿和源泉。母親在哪里,快樂就在哪里!當我們穿行于歲月之中的時候,總會發現一個個杰出人物的背后站著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孟母三遷,岳母刺字,朱德的母親,高爾基筆下的母親。
《三國演義》中有一位深明大義的母親,她寧可自殺,也不讓兒子陷入兩難的境地;
錢學森的母親,教導他要成為忠于祖國的人,錢學森拒絕了美國的重金利誘,毅然回國;
老舍的母親告訴兒子要把吃虧當作理所當然的事;
丁玲的母親則充分尊重女兒的選擇……
這些母親各有各的風采,各有各的偉大。但我認為世界上所有的母愛都是兩個子的化身,那就是“無私”。母親為我們付出了無盡的愛卻不求回報。但愛是相互的,只有收獲而不去付出說明我們的人格還不健全。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物且如此,更何況人呢?前人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古有文帝劉恒,三年侍母湯藥,目不交睫;
今有田世國捐腎救母,感動中國;
古有東漢黃香,九齡替母溫席,名垂青史;
今有謝延信照顧亡妻家人三十二年,青絲熬白發,承諾不改。
……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人間最大的痛苦,我們不要留下遺憾!
同學們,“豪華落盡見真淳”,在這紛繁的人世間,還是讓我們珍惜這最樸素也最美麗的親情吧!讓我們一起隨著滿文軍的《懂你》,去走進母親的內心,去細數母親的每一頁皺紋、每一絲白發、每一聲言語、每一個動作中所蘊含的深深的愛!
我們齊讀畢淑敏的一句話:
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陰!
我不是個好兒子 篇3
一、文本內容
本文是高中語文第三冊的三單元的一篇必修課文。他是作家賈平凹的一篇感懷親情的敘事散文。作家在文中塑造了一位偉大的母親形象,用樸實的語言敘說了母親的生活瑣事,雖然沒有什么強烈的抒情,但是讀來卻能感到作者的深情。作者的母親是一位普通的勞動婦女,她對兒子的愛出于一種純粹的天性和直覺。而正是這種自然的愛,深深地打動了作者和我們每一個人的心。
二、教學目標及依據
(一) 教學目標
1、體驗文中真情,品味作者寫作的意圖。
2、體會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3、能對作者的感情有所感悟,使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得以升華。
(二) 確立目標的依據
1、本文雖然是必修課文,但是語言通俗易懂,感情深沉而濃厚。學生在讀懂文本的基礎上揣摩作者的意圖,通過聯系自身,體驗人物的情感經歷,即走進文本又跳出文本,與社會接軌,進而品味親情。這是語文人文性的基本要求。
2、文章主題和思想一目了然,重要的是使學生在體會作者情感的基礎上自覺聯系自身的實際生活,有所體會、感悟濃厚的至愛親情。通過對具體細微內容的討論和思考,使學生產生一個至愛親情的空間;鼓勵學生交流個人的情感故事和感悟,通過課外遷移閱讀,將其對親情的理解升華到更高層次,在語文學習中提高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三、教學設計
(一) 整體設計
這是一篇必修課文,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變成自主、交流和發現的樂園。因此在首先用歌曲、詩歌導入親情的基礎上,先讓學生們自主閱讀,使其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再與學生一起尋找課文的具體事件,共同討論,挖掘文章內涵、體會散文特點;接下來啟發學生聯系自身及社會生活實際,講述自身所歷所感的親情故事,理解親情對人的精神滋養作用。最后聯系閱讀資料并在音樂中感悟親情,使思想得以凈化、靈魂得以升華。
(二) 教學課時:三課時。
(三)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閱讀材料。
四、教學過程與策略
(一) 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策略:播放《媽媽再愛我一次》的音樂及片斷,倒入課文主題,用古詩《游子吟》引出新課。
(二) 解讀文本,共同研究
策略:學生自讀課文,通過文中敘述的親情事件,揣摩母親與兒子之間的至愛親情。讓學生找出親情事件并抒發自己的見解——先與同桌交流,然后在班內進行講述,讓其他同學點評、補充,以此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達到把握課文內容的目的。
(三) 體驗感悟,鏈接生活
策略:通過老師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將課文和自身生活體驗緊密聯系,體現語文學習的感染力。
問題:1、作家敘述的是日常瑣事,為什么卻有無限的感人力量?
2、作者通篇寫母親,為什么卻用《我不是個好兒子》作題目?
(四)閱讀遷移,提升自我
策略:通過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將學生帶入純美的心靈空間,讓補充的課外閱讀材料豐富親情的含義,也為學生進一步理解親情、完美自己開辟更廣闊的天地。
出示閱讀材料《背影》,邊看邊聽老師朗誦,然后交流內心體會。提問:你有過類似的體驗嗎?當你面對父母那近乎“干擾”的關懷,將如何面對?又將如何報答父母的.親情,現在如何做?將來呢?布置學生課后寫一篇隨筆。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在歌曲中結束這一課。這樣就將語文課堂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在歌聲中以發人深思的問題結束本課教學,讓學生思考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