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表(精選17篇)
陳情表 篇1
教案示例一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課題
以簡介作者及后人對該文的評價導入 。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無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鄉里。
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應召。后來晉武帝征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于是寫下了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理由婉言辭謝。
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導學生疏通字詞,理解全文內容
三、反復誦讀課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幾層含義?
引導:本文的題目是,“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陳”是陳述的意思,情:(1)情況(事實);(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
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齊讀課文,思考:為何“陳”?“陳”什么?
提示:為何陳----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馬,不能就職。(不想到晉朝為官)
陳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閔兇;更相為命;不能廢遠;愿乞終養。(陳述年幼時的孤苦及祖孫的相依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賞析構思藝術
1.討論:在陳請終養祖母這個要求時,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難?
引導:作者處在一種忠孝兩難的矛盾境地里,請大家把作者的這種矛盾境地讀
來。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了“孝情”?
第一段,請一二組同學朗讀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忠情”?
第二段,請三四組同學朗讀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二難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不僅達不到陳請的目的,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下面我們來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變被動為主動的。
3.思考討論:請補寫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話,并想想作者為什么要省略這句話?
提示:故臣當終養祖母,不能廢遠。
引導:這是一個三段論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結論卻沒有說,請你說出結論,并想想作者為什么不把這個結論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是宕開一筆,寫自己少仕偽朝的事?
4.思考:假設你是晉武帝,正與李密面談,此時李密直接提出了終養祖母的請求,你晉武帝能不能一兩句話就把李密駁得啞口無言?
引導:晉武可能會說,既然你要終養祖母以盡孝心,為什么在蜀漢你又出來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這段歷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跡:一仕偽朝“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二在圣朝“寵命優渥,豈敢盤桓”讓晉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篤圖深深打動了晉武帝,讓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為祖母病重,從而提出不能廢遠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時將孝治天下的理與祖母病篤須盡孝的情作了對照,應作什么選擇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讀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么?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
引導:作者以列數字作對比的方式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晉武帝置疑,不得不答應李密的陳請。
提示: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忠后盡孝。(投影)
6、將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調整一個位置,先講理后講情好不好?
引導:出于情,歸于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總之,全文首先陳述個人悲慘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孫的特殊關系,作為陳情的依據。繼則寫自己愿意奉詔,但又以劉病日篤,處于狼狽之境,借以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再則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準許所請。同時更表明自己心跡,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案。全文構思縝密,脈絡分明,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三、賞析語言
有好的構思,還要有恰當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文章的力量才能發揮出來。明顯的保留了賦的語言特點。《古文觀止》評論的語言,說它“至性之言,悲惻動人”;有人說,的語言是有形的,有聲的;讀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惱怒,看到作者誠惶誠恐的怖懼……;你還可聽少年的無助哀嘆,老人病中無奈的呻吟,孝子懇切的哀告,帝王嚴厲的呵斥……
請輕聲朗讀課文,把你認為好的語句畫下來,讀出來,然后結合文章的構思,說說這些語句有什么特點,好在哪?
(學生讀書思考約3-5分鐘,老師巡堂了解情況)
重點賞析語段(句式,用詞,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導: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不拖沓,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引導: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引導: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引導:對偶句,一外一內都強調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后代尚小無人終養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也是對偶句,恰當地表達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寵的感激。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都是對偶句。運用對仗工整的對偶句式,使語氣顯得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讀來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以落日喻人命,貼切在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能極大地引發讀者的同情;“朝不慮夕”雖是夸張卻給人無可置疑的真實;再加上四字駢句,有詩一般的韻律,如泣如訴,讀之無不令人動容泣下。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以鳥喻人,回溯至動物的本性,鳥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誠摯懇切之情溢于言表,豈能不打動人?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4.提問:你能說出哪些成語出自本文嗎?
引導:此文的問世,為后世提供了眾多的慣用語,一直流傳至今,如“躬親撫養”“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更相為命”“生當隕首,死當草結”等,均成為人們信手拈來的語句。
5.小結: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匯。
四、作品評價
(一)通過兩個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認識本文構思慎密,語言精粹的特點。
1.討論:有論者認為,李密反復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
引導:1、李密反復強調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導:2、李密對蜀漢念念于懷,他曾說劉禪“可次齊桓”。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州書切峻,責臣逋慢”,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更大的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
開放性問題,各抒已見,自圓其說。
2.討論: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討論: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義理”?
(三)引入前人評價,以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點評:
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設計便從思考“情”之內涵出發,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和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第 1 2 頁
陳情表 篇2
臣密言:臣以險釁(xìn),夙(sù)遭閔(mǐn)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xíng)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mǐn)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shào)多疾病,九歲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xiǎn)兄弟。門衰祚(zuò)薄,晚有兒息。外無期(jī)功強(qiǎng)近之親,內無應門伍尺之僮(tóng)。煢煢(qióng)孑(jié)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dài)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xiǎn)馬。猥[wěi] 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bū)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dǔ);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jīn)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zhuó),寵命優渥(wò),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gēng)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yòu)四,祖母今年九十有(yòu)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知識點:
一、 通假字
1、 夙遭閔兇(閔,通“憫”,可憂患的是多指疾病、死喪)
2、 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獨的樣子)
3、 四十有四(有,通“又”)
二、 古今異義
1、 九歲不行(古義:不能行走;今譯:不可以、不中用、不好)
2、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義:成人自立;今譯:組織機構等)
3、 晚有兒息(古義:子女;今譯:呼吸時進出的氣)
4、 臣欲奉詔奔馳(古義:赴任;今譯:飛跑)
5、 則告訴不許(古義:申訴;今譯:對別人說)
6、 沐浴清化(古義:受潤澤,得到恩惠;今譯:洗澡)
7、 舉臣秀才(古義:優秀人才;今譯:泛指讀書人)
8、 臣以供養無主(古義:無人主持;今譯:不知所屬)
9、 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古義:報答;今譯:向上級報告)
10、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古義: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今譯:多指小)
11、 臣之辛苦(古義:指心酸苦楚的處境;今譯:指勞累的意思)
12、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古義:為謙辭;今譯:指動物)
三、 一詞多義
以: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因為)
臣具以表聞(用)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與無連用,譯為不能)
辭:辭不赴命(辭謝)
停數日,辭去(告辭)
歸去來兮辭(一種文體)
卒:保卒于年(終)
卒成帝業(終于)
軍旅卒發(通“猝”,突然)
永和四年卒(死)
矜:猶蒙矜育(憐憫)
不矜名節(顧息)
拜:謹拜表以聞(拜上)
拜臣郎中(授予官職)
除:除臣洗馬(授予官職)
登自東除(臺階)
誅亂除害(去掉)
曾: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曾經)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
尋:尋蒙國恩(不久)
尋之無所得(尋找)
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沿著,順著)
夙:夙遭閔兇(早時)
夙興夜寐(早晨)
見:慈父見背(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關系,可譯為“我”)
非獨蜀之人士及而州牧伯所見明知(看見)
曹傀請見(謁見)
薄:日薄西山(迫近)
如履薄冰(扁平物上下兩面之間的距離小)
薄田幾畝(土地貧瘠)
不薄今人愛古人(輕視)
四、 詞類活用
1、 臣少多疾病(名詞用作動詞,生病)
2、 則劉病日篤(名詞作狀語,一天天的)
3、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名詞作狀語,相犬馬)
4、 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名詞作狀語,向上)
5、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伍尺之僮(名詞作狀語,在外面,在家里)
6、 夙遭閔兇(形容詞用作名詞,憂傷的是常指父母之喪)
7、 猥以微賤(形容詞用作名詞,微賤的身份)
8、 凡在故老(形容詞用作名詞,指舊臣)
9、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形容詞用作動詞,遠離)
10、 臣具以表聞(使動用法,使••••知道)
五、 特殊句式
1、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判斷句)
2、 今臣亡國戰俘(判斷句)
3、 而劉夙嬰疾病(被動句)
4、 歷職郎署(狀語后置句,省略句)
5、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狀語后置句)
6、 愿乞終養(省略句)
7、 謹拜表以聞(省略句)
陳情表 篇3
教學目標 :
1、熟讀全文,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
2、鑒賞本文融情于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3、深入體會文章凄切婉轉的陳情技巧。
教學重點:
重要的古漢語語詞知識。
教學難點 :
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李密祖孫間真摯深厚的感情
教讀方法設計: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強的傳世名作,宜采取多種方法反復誦讀;對難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學習策略,提供相關研究資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在自學和討論中獲取新知。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系統
教學時數: 3課時
課前預習:
1、通讀全文,借助工具書解決文中生字詞音義問題;
2、初步了解所表達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溫習第一冊第四單元的幾篇文章,體會燭之武、鄒忌、觸龍的勸說技巧,并和同學討論李密陳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熟悉課文,掌握古漢語語詞知識,理清課文思路。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傳誦千古的絕妙好文,它陳情懇切,言辭婉轉;它情理兼備,誠款感人;它緣情揮灑,流暢自然。
這就是晉代文學家李密的名作《陳情表》,(投影《出師表—李密 》,學生會以為老師錯了,教師解釋)《出師表》是諸葛亮的作品,“出師一表真名世”,初中學過的諸葛亮的這篇文章的確是名世、傳世之作。
“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為內容。《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向蜀漢后主劉禪陳情的奏章。“出師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載誰堪伯仲間”意思是“千年以來誰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舉哪個名人去和諸葛亮比較,但就在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晉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師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陳情表》。(投影顯示“陳情”二字)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四位學生分讀全文。讀后大屏幕顯示易讀錯字音。
終鮮( xi僴 ) 兄弟 期功強( qi僴g ) 近 常在床蓐( r?/font> ) 猥( w噄 )以微賤 豈敢盤桓( hu俷 ) 庶劉僥( ji僶 )幸
2、全體學生高聲自由朗讀全文。
3、結合“表”的文體特征,提問:
1)是誰陳情?學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晉犍為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征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征。
2)向誰陳情?
晉武帝。(投影)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采取懷柔政策,征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3)陳什么情?
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征,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樣才能說服晉武帝呢?(引同學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李密要想說服晉武帝,是應該先曉之以真情呢,還是喻之以大義?
是的,李密先自訴家庭的悲慘境況,讓晉武帝一開始就落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凄苦悲涼的氛圍之中。
三、分析課文(一)
1、齊讀第一段。
2、由一組學生找出重要的實詞、虛詞,并連同詞義大聲讀出。
3、教師和兩名學生共同口譯本段文字。
4、文章一開始,作者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兇。”該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總提了哪幾個方面?
學生回答:總攝作用
學生討論,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師提供參考答案,投影逐條顯示。
第一:半歲喪父,四歲母嫁,祖母撫養;
第二:年幼多病,九歲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兩輩單傳,內外無親,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邁,夙嬰疾病,臥床不起。
5、學生對照投影試背第一段。
四、結束語:
僅僅有第一段的悲苦說辭,能夠打動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嗎?晉武帝會不會認為這是他為保留名節堅辭不仕的托辭呢?
這個問題對于李密來說至關重要 , 這關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樣陳述的,我們下一節課再賞讀《陳情表》的其他章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繼續積累古漢語語詞知識;賞析李密婉曲的言辭技巧;鑒賞融情于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教學過程 :
一、教師背誦第一段前兩句,引導學生齊誦全段。
二、導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別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訴說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晉武帝的同情了。但問題在于晉武帝建立新晉,招攬人才,收買人心,“我征召你一個李密,你就照顧祖母,辭不應征,你不是存心不給我個面子嗎?我看你還咋說?”我們首先看新晉對李密的態度。
三、分析課文(二)
1、學生齊讀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新晉對蜀漢舊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應對的?(學生回答,教師分條投影)
3、從本段中我們看到的是李密的態度堅決呢,還是他的哀婉陳情?(詞意凄惻婉轉,恭謹虔誠,外表象是俯首乞憐,令人同情。實質是態度堅決,還是不去應征。)
4、情以動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僅僅想用情來打動晉武帝的話,也許晉武帝會稍動惻隱之心,而這種惻隱之心很快就會從搞政治的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心中溜走。你盡孝但不能不盡忠啊?自古說“忠孝不能兩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陳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頓,待學生說出“曉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義“。
為什么李密從“孝”的角度來說理呢?
因為晉武帝治國標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學們針對我提出的幾個問題研究、討論并作出解答。(投影問題,逐條解決)
1)默讀并口頭通譯第三段;
2)李密最擔心晉武帝懷疑他哪一點?他是怎么為自己辯解的?
矜守名節。古代崇尚一種觀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晉文人名士最重氣節。晉武帝同樣怕李密也是矜守名節。本圖宦達→至微至陋→過蒙拔擢→豈敢盤桓
3)本段文勢有三轉,表示轉換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點落在哪里?
區區不能廢遠。
4)“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內容?
指代“但以劉日薄西山……更相為命”
5)本段討歡心、訴悲苦、求諒解、表心志,極盡陳情之能事,請結合本段文字具體分析。
5 、教師范讀第四段。
6 、教師串講:(可以參照教學用書中黃岳洲先生的賞析文字,主要是給學生提供鑒賞的范例)
7 、經過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陳情,晉武帝覽表之后會有怎樣的反應呢?(學生閱讀課后練習中《古文觀止》的評語)
四、師生討論總結四段文字的主要內容:(投影逐條顯示)
第一段:自訴家境困頓多舛,祖孫更相為命之狀;
第二段:明寫感激朝廷之情,實訴屢不奉詔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義,明降臣之不矜名節;
第四段;解決忠孝兩全矛盾,提出愿乞終養請求。
五、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整理本課的語言知識。
教學過程 :
一、分組背誦全文。
二、分析藝術特色:
1、感情真摯,融情于事;(從本文的實際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達的幾種情感 ,體會抒情和敘事的結合:“情為文之經,事為文之緯”)
2、文脈暢達,照應聯通;(本文前后照應的句子很多,教師可舉出若干例,讓學生回答)
3、駢散結合,音韻和諧;(簡介駢體文特點)
4、陳辭婉曲,屈伸適宜。(可聯系高一第一單元幾篇文章,探討陳情、諷諫、勸說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題發揮、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陳利弊、曲徑通幽等等)
三、總結本課古漢語語詞、文化知識:
1、一詞多義:(略)
2、古今異義:至于,成立,告訴,不許,希冀,辛苦
3、通假現象:閔,零丁,蓐
4、成語:孤苦伶仃,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皇天后土
5、修辭方式:比喻,婉曲,對偶
6、文化知識: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語訓練:學生設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學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辭技巧。(例如:一學生家長因家庭經濟拮據,讓成績較好的兒子退學,親人勸說無效。假設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勸說,怎樣說服家長?)
五、討論:
結合課后練習三,談談對傳統孝道的看法。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往正確的立場、觀點深入探討。
六、結束本文學習。
附:網絡教室教學設想
1、一讀課文,弄清字詞的讀音。然后點擊以下網址,先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疏通本文文字,弄清大意:
2、朗讀課文第一段,看《“人性”與“奴性”之間的“陳情”》一文。
3、學生討論:文章一開始,作者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兇。”該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總提了哪幾個方面?如答不出,可登陸下述網頁,看看老師的看法:
4、分組朗誦課文2-4,討論交流疑難,理清全文思路,弄清:為什么李密從“孝”的角度來說理呢?如弄不清,可參閱“《陳情表》賞析”:
5、背誦或默寫全文:輸入電腦中(老師巡視或通過“監控”了解情況)
6、探討分析藝術特色及本文的古漢語語詞、文化知識(詳見《明師對話》中的“學法指南篇”)。
7、口語訓練:設置情境,由學生自選一則作答,直接在網頁上留言。考察婉曲的言辭技巧。具體內容請看相關網址:
8、布置作業 :結合課后練習三,談談對傳統孝道的看法。可參考任繼俞的《談談孝道》:
或
[1]
陳情表 篇4
教案示例一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課題
以簡介作者及后人對該文的評價導入 。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無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鄉里。
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應召。后來晉武帝征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于是寫下了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理由婉言辭謝。
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導學生疏通字詞,理解全文內容
三、反復誦讀課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幾層含義?
引導:本文的題目是,“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陳”是陳述的意思,情:(1)情況(事實);(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
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齊讀課文,思考:為何“陳”?“陳”什么?
提示:為何陳----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馬,不能就職。(不想到晉朝為官)
陳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閔兇;更相為命;不能廢遠;愿乞終養。(陳述年幼時的孤苦及祖孫的相依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賞析構思藝術
1.討論:在陳請終養祖母這個要求時,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難?
引導:作者處在一種忠孝兩難的矛盾境地里,請大家把作者的這種矛盾境地讀
來。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了“孝情”?
第一段,請一二組同學朗讀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忠情”?
第二段,請三四組同學朗讀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二難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不僅達不到陳請的目的,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下面我們來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變被動為主動的。
3.思考討論:請補寫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話,并想想作者為什么要省略這句話?
提示:故臣當終養祖母,不能廢遠。
引導:這是一個三段論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結論卻沒有說,請你說出結論,并想想作者為什么不把這個結論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是宕開一筆,寫自己少仕偽朝的事?
4.思考:假設你是晉武帝,正與李密面談,此時李密直接提出了終養祖母的請求,你晉武帝能不能一兩句話就把李密駁得啞口無言?
引導:晉武可能會說,既然你要終養祖母以盡孝心,為什么在蜀漢你又出來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這段歷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跡:一仕偽朝“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二在圣朝“寵命優渥,豈敢盤桓”讓晉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篤圖深深打動了晉武帝,讓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為祖母病重,從而提出不能廢遠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時將孝治天下的理與祖母病篤須盡孝的情作了對照,應作什么選擇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讀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么?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
引導:作者以列數字作對比的方式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晉武帝置疑,不得不答應李密的陳請。
提示: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忠后盡孝。(投影)
6、將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調整一個位置,先講理后講情好不好?
引導:出于情,歸于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總之,全文首先陳述個人悲慘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孫的特殊關系,作為陳情的依據。繼則寫自己愿意奉詔,但又以劉病日篤,處于狼狽之境,借以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再則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準許所請。同時更表明自己心跡,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案。全文構思縝密,脈絡分明,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三、賞析語言
有好的構思,還要有恰當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文章的力量才能發揮出來。明顯的保留了賦的語言特點。《古文觀止》評論的語言,說它“至性之言,悲惻動人”;有人說,的語言是有形的,有聲的;讀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惱怒,看到作者誠惶誠恐的怖懼……;你還可聽少年的無助哀嘆,老人病中無奈的呻吟,孝子懇切的哀告,帝王嚴厲的呵斥……
請輕聲朗讀課文,把你認為好的語句畫下來,讀出來,然后結合文章的構思,說說這些語句有什么特點,好在哪?
(學生讀書思考約3-5分鐘,老師巡堂了解情況)
重點賞析語段(句式,用詞,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導: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不拖沓,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引導: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引導: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引導:對偶句,一外一內都強調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后代尚小無人終養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也是對偶句,恰當地表達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寵的感激。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都是對偶句。運用對仗工整的對偶句式,使語氣顯得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讀來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以落日喻人命,貼切在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能極大地引發讀者的同情;“朝不慮夕”雖是夸張卻給人無可置疑的真實;再加上四字駢句,有詩一般的韻律,如泣如訴,讀之無不令人動容泣下。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以鳥喻人,回溯至動物的本性,鳥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誠摯懇切之情溢于言表,豈能不打動人?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4.提問:你能說出哪些成語出自本文嗎?
引導:此文的問世,為后世提供了眾多的慣用語,一直流傳至今,如“躬親撫養”“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更相為命”“生當隕首,死當草結”等,均成為人們信手拈來的語句。
5.小結: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匯。
四、作品評價
(一)通過兩個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認識本文構思慎密,語言精粹的特點。
1.討論:有論者認為,李密反復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
引導:1、李密反復強調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導:2、李密對蜀漢念念于懷,他曾說劉禪“可次齊桓”。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州書切峻,責臣逋慢”,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更大的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
開放性問題,各抒已見,自圓其說。
2.討論: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討論: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義理”?
(三)引入前人評價,以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點評:
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設計便從思考“情”之內涵出發,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和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教案示例二
教學目標:
1.熟讀全文,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
2.鑒賞本文融情于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3.深入體會文章凄切婉轉的陳情技巧。
教學重點: 重要的古漢語語詞知識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李密祖孫間真摯深厚的感情
教學時數: 3 課時
課前預習:
1.通讀全文,借助工具書解決文中生字詞音義問題;
2.初步了解所表達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溫習第一冊第四單元的幾篇文章,體會燭之武、鄒忌、觸龍的勸說技巧,并和同學討論李密陳情委婉的方式。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熟悉課文,掌握古漢語語詞知識,理清課文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傳誦千古的絕妙好文,它陳情懇切,言辭婉轉;它情理兼備,誠懇感人;它緣情揮灑,流暢自然,這就是晉代文學家李密的名作,(投影《出師表 — 李密 》,學生會以為老師錯了,教師解釋)《出師表》是諸葛亮的作品,“出師一表真名世”,初中學過的諸葛亮的這篇文章的確是名世、傳世之作。(屏幕隱去“出師”二字,僅留“表”字)“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為內容。《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向蜀漢后主劉禪陳情的奏章。“出師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載誰堪伯仲間”意思是“千年以來誰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舉哪個名人去和諸葛亮比較,但就在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晉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師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投影顯示“陳情”二字)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四位學生分讀全文。讀后大屏幕顯示易讀錯字音。
終鮮( xiǎn ) 兄弟 期功強(jī ) 近 常在床蓐( rù)
猥(wèi)以微賤 豈敢盤桓( huán ) 庶劉僥( jiǎo )幸
2.全體學生高聲自由朗讀全文。
3.結合“表”的文體特征,提問:
(1)是誰陳情?
學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晉犍為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征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征。
(2)向誰陳情?
晉武帝。(投影)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采取懷柔政策,征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3)陳什么情?
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征,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樣才能說服晉武帝呢?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李密要想說服晉武帝,是應該先曉之以真情呢,還是喻之以大義?是的,李密先自訴家庭的悲慘境況,讓晉武帝一開始就落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凄苦悲涼的氛圍之中。
三、分析課文(一)
1 .齊讀第一段。
2 .由一組學生找出重要的實詞、虛詞,并連同詞義大聲讀出。
3 .教師和兩名學生共同口譯本段文字。
4 .文章一開始,作者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兇。”該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總提了哪幾個方面?(學生討論,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師提供參考答案,投影逐條顯示)
總攝作用
第一:半歲喪父,四歲母嫁,祖母撫養;
第二:年幼多病,九歲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兩輩單傳,內外無親,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邁,夙嬰疾病,臥床不起。
5 .學生對照投影試背第一段。
四、結束語:
僅僅有第一段的悲苦說辭,能夠打動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嗎?晉武帝會不會認為這是他為保留名節堅辭不仕的托辭呢?這個問題對于李密來說至關重要 , 這關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樣陳述的,我們下一節課再賞讀的其他章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繼續積累古漢語語詞知識;賞析李密委婉的言辭技巧;鑒賞融情于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教師背誦第一段前兩句,引導學生齊誦全段。
二、導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別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訴說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晉武帝的同情了。但問題在于晉武帝建立新晉,招攬人才,收買人心,“我征召你一個李密,你就照顧祖母,辭不應征,你不是存心不給我個面子嗎?”我們首先看新晉對李密的態度。
三、分析課文(二)
1 .學生齊讀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新晉對蜀漢舊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應對的?(學生回答,教師分條投影)
3 .從本段中我們看到的是李密的態度堅決呢,還是他的哀婉陳情?(詞意凄惻婉轉,恭謹虔誠,外表象是俯首乞憐,令人同情。實質是態度堅決,還是不去應征。)
4 .情以動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僅僅想用情來打動晉武帝的話,也許晉武帝會稍動惻隱之心,而這種惻隱之心很快就會從搞政治的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心中溜走。你盡孝但不能不盡忠啊?自古說“忠孝不能兩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陳情的第二手就是“曉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義”,(為什么李密從“孝”的角度來說理呢?)因為晉武帝治國標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學們針對我提出的幾個問題研究、討論并作出解答。(投影問題,逐條解決)
(1)默讀并口頭通譯第三段;
(2)李密最擔心晉武帝懷疑他哪一點?他是怎么為自己辯解的?
提示:矜守名節。古代崇尚一種觀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晉文人名士最重氣節。晉武帝同樣怕李密也是矜守名節。本圖宦達→至微至陋→過蒙拔擢→豈敢盤桓
(3)本段文勢有三轉,表示轉換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點落在哪里?(區區不能廢遠)
(4)“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內容?(指代“但以劉日薄西山……更相為命”)
(5)本段討歡心、訴悲苦、求諒解、表心志,極盡陳情之能事,請結合本段文字具體分析。
5 .教師范讀第四段。
6 .教師串講:(可以參照教學用書中黃岳洲先生的賞析文字,主要是給學生提供鑒賞的范例)
7 .經過李密的一番委婉凄切的陳情,晉武帝覽表之后會有怎樣的反應呢?(學生閱讀課后練習中《古文觀止》的評語)
四、師生討論總結四段文字的主要內容:(投影逐條顯示)
第一段:自訴家境困頓多舛,祖孫更相為命之狀;
第二段:明寫感激朝廷之情,實訴屢不奉詔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義,明降臣之不矜名節;
第四段;解決忠孝兩全矛盾,提出愿乞終養請求。
五、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整理本課的語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分組背誦全文。
二、分析藝術特色:
1 .感情真摯,融情于事;(從本文的實際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達的幾種情感 ( 孝順之情,不滿之情,恭敬之情 ),體會抒情和敘事的結合:“情為文之經,事為文之緯”)
2 .文脈暢達,照應聯通;(本文前后照應的句子很多,教師可舉出若干例,讓學生回答)
3 .駢散結合,音韻和諧;(簡介駢體文特點)
4 .陳辭委婉,屈伸適宜。(可聯系高一第一單元幾篇文章,探討陳情、諷諫、勸說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題發揮、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陳利弊、曲徑通幽等等)
三、總結本課古漢語語詞、文化知識:
1.詞類活用:夙遭閔兇 :名,憂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動,作孝廉,為孝廉 臣之進退:名,是否出來做官之事
舉臣秀才:動,作秀才,為秀才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動,遠離
猥以微賤:名,社會地位低下之人 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
謹拜表以聞:使動,使皇上聞 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則劉病日篤:狀,一天天地
2 .古今異義:至于,成立,告訴,不許,希冀,辛苦
3 .通假現象:閔,零丁,蓐
4 .成語:孤苦伶仃,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皇天后土
5.判斷句
①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②今臣亡國賤俘
③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6.被動句:
而劉夙嬰疾病
7.修辭方式:比喻,對偶, 婉曲(“舅奪母志”諱母親改嫁)
8.文化知識: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五、討論:
結合課后練習五,談談對傳統孝道的看法。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往正確的立場、觀點深入探討。
板書設計
陳情表 篇5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待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以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卒保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陳情表 篇6
教案示例一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課題
以簡介作者及后人對該文的評價導入 。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無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鄉里。
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應召。后來晉武帝征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于是寫下了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理由婉言辭謝。
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導學生疏通字詞,理解全文內容
三、反復誦讀課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幾層含義?
引導:本文的題目是,“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陳”是陳述的意思,情:(1)情況(事實);(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
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教學過程 :
一、齊讀課文,思考:為何“陳”?“陳”什么?
提示:為何陳----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馬,不能就職。(不想到晉朝為官)
陳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閔兇;更相為命;不能廢遠;愿乞終養。(陳述年幼時的孤苦及祖孫的相依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賞析構思藝術
1.討論:在陳請終養祖母這個要求時,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難?
引導:作者處在一種忠孝兩難的矛盾境地里,請大家把作者的這種矛盾境地讀
來。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了“孝情”?
第一段,請一二組同學朗讀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忠情”?
第二段,請三四組同學朗讀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二難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不僅達不到陳請的目的,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下面我們來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變被動為主動的。
3.思考討論:請補寫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話,并想想作者為什么要省略這句話?
提示:故臣當終養祖母,不能廢遠。
引導:這是一個三段論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結論卻沒有說,請你說出結論,并想想作者為什么不把這個結論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是宕開一筆,寫自己少仕偽朝的事?
4.思考:假設你是晉武帝,正與李密面談,此時李密直接提出了終養祖母的請求,你晉武帝能不能一兩句話就把李密駁得啞口無言?
引導:晉武可能會說,既然你要終養祖母以盡孝心,為什么在蜀漢你又出來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這段歷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跡:一仕偽朝“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二在圣朝“寵命優渥,豈敢盤桓”讓晉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篤圖深深打動了晉武帝,讓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為祖母病重,從而提出不能廢遠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時將孝治天下的理與祖母病篤須盡孝的情作了對照,應作什么選擇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讀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么?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
引導:作者以列數字作對比的方式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晉武帝置疑,不得不答應李密的陳請。
提示: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忠后盡孝。(投影)
6、將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調整一個位置,先講理后講情好不好?
引導:出于情,歸于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總之,全文首先陳述個人悲慘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孫的特殊關系,作為陳情的依據。繼則寫自己愿意奉詔,但又以劉病日篤,處于狼狽之境,借以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再則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準許所請。同時更表明自己心跡,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案。全文構思縝密,脈絡分明,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三、賞析語言
有好的構思,還要有恰當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文章的力量才能發揮出來。明顯的保留了賦的語言特點。《古文觀止》評論的語言,說它“至性之言,悲惻動人”;有人說,的語言是有形的,有聲的;讀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惱怒,看到作者誠惶誠恐的怖懼……;你還可聽少年的無助哀嘆,老人病中無奈的呻吟,孝子懇切的哀告,帝王嚴厲的呵斥……
請輕聲朗讀課文,把你認為好的語句畫下來,讀出來,然后結合文章的構思,說說這些語句有什么特點,好在哪?
(學生讀書思考約3-5分鐘,老師巡堂了解情況)
重點賞析語段(句式,用詞,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導: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不拖沓,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引導: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引導: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引導:對偶句,一外一內都強調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后代尚小無人終養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也是對偶句,恰當地表達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寵的感激。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都是對偶句。運用對仗工整的對偶句式,使語氣顯得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讀來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以落日喻人命,貼切在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能極大地引發讀者的同情;“朝不慮夕”雖是夸張卻給人無可置疑的真實;再加上四字駢句,有詩一般的韻律,如泣如訴,讀之無不令人動容泣下。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以鳥喻人,回溯至動物的本性,鳥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誠摯懇切之情溢于言表,豈能不打動人?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4.提問:你能說出哪些成語出自本文嗎?
引導:此文的問世,為后世提供了眾多的慣用語,一直流傳至今,如“躬親撫養”“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更相為命”“生當隕首,死當草結”等,均成為人們信手拈來的語句。
5.小結: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匯。
四、作品評價
(一)通過兩個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認識本文構思慎密,語言精粹的特點。
1.討論:有論者認為,李密反復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
引導:1、李密反復強調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導:2、李密對蜀漢念念于懷,他曾說劉禪“可次齊桓”。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州書切峻,責臣逋慢”,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更大的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
開放性問題,各抒已見,自圓其說。
2.討論: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討論: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義理”?
(三)引入前人評價,以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點評:
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設計便從思考“情”之內涵出發,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和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教案示例二
教學目標 :
1.熟讀全文,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
2.鑒賞本文融情于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3.深入體會文章凄切婉轉的陳情技巧。
教學重點: 重要的古漢語語詞知識
教學難點 : 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李密祖孫間真摯深厚的感情
教學時數: 3 課時
課前預習:
1.通讀全文,借助工具書解決文中生字詞音義問題;
2.初步了解所表達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溫習第一冊第四單元的幾篇文章,體會燭之武、鄒忌、觸龍的勸說技巧,并和同學討論李密陳情委婉的方式。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熟悉課文,掌握古漢語語詞知識,理清課文思路。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傳誦千古的絕妙好文,它陳情懇切,言辭婉轉;它情理兼備,誠懇感人;它緣情揮灑,流暢自然,這就是晉代文學家李密的名作,(投影《出師表 — 李密 》,學生會以為老師錯了,教師解釋)《出師表》是諸葛亮的作品,“出師一表真名世”,初中學過的諸葛亮的這篇文章的確是名世、傳世之作。(屏幕隱去“出師”二字,僅留“表”字)“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為內容。《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向蜀漢后主劉禪陳情的奏章。“出師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載誰堪伯仲間”意思是“千年以來誰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舉哪個名人去和諸葛亮比較,但就在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晉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師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投影顯示“陳情”二字)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四位學生分讀全文。讀后大屏幕顯示易讀錯字音。
終鮮( xiǎn ) 兄弟 期功強(jī ) 近 常在床蓐( rù)
猥(wèi)以微賤 豈敢盤桓( huán ) 庶劉僥( jiǎo )幸
2.全體學生高聲自由朗讀全文。
3.結合“表”的文體特征,提問:
(1)是誰陳情?
學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晉犍為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征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征。
(2)向誰陳情?
晉武帝。(投影)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采取懷柔政策,征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3)陳什么情?
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征,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樣才能說服晉武帝呢?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李密要想說服晉武帝,是應該先曉之以真情呢,還是喻之以大義?是的,李密先自訴家庭的悲慘境況,讓晉武帝一開始就落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凄苦悲涼的氛圍之中。
三、分析課文(一)
1 .齊讀第一段。
2 .由一組學生找出重要的實詞、虛詞,并連同詞義大聲讀出。
3 .教師和兩名學生共同口譯本段文字。
4 .文章一開始,作者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兇。”該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總提了哪幾個方面?(學生討論,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師提供參考答案,投影逐條顯示)
總攝作用
第一:半歲喪父,四歲母嫁,祖母撫養;
第二:年幼多病,九歲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兩輩單傳,內外無親,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邁,夙嬰疾病,臥床不起。
5 .學生對照投影試背第一段。
四、結束語:
僅僅有第一段的悲苦說辭,能夠打動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嗎?晉武帝會不會認為這是他為保留名節堅辭不仕的托辭呢?這個問題對于李密來說至關重要 , 這關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樣陳述的,我們下一節課再賞讀的其他章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繼續積累古漢語語詞知識;賞析李密委婉的言辭技巧;鑒賞融情于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教學過程 :
一、教師背誦第一段前兩句,引導學生齊誦全段。
二、導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別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訴說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晉武帝的同情了。但問題在于晉武帝建立新晉,招攬人才,收買人心,“我征召你一個李密,你就照顧祖母,辭不應征,你不是存心不給我個面子嗎?”我們首先看新晉對李密的態度。
三、分析課文(二)
1 .學生齊讀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新晉對蜀漢舊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應對的?(學生回答,教師分條投影)
3 .從本段中我們看到的是李密的態度堅決呢,還是他的哀婉陳情?(詞意凄惻婉轉,恭謹虔誠,外表象是俯首乞憐,令人同情。實質是態度堅決,還是不去應征。)
4 .情以動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僅僅想用情來打動晉武帝的話,也許晉武帝會稍動惻隱之心,而這種惻隱之心很快就會從搞政治的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心中溜走。你盡孝但不能不盡忠啊?自古說“忠孝不能兩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陳情的第二手就是“曉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義”,(為什么李密從“孝”的角度來說理呢?)因為晉武帝治國標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學們針對我提出的幾個問題研究、討論并作出解答。(投影問題,逐條解決)
(1)默讀并口頭通譯第三段;
(2)李密最擔心晉武帝懷疑他哪一點?他是怎么為自己辯解的?
提示:矜守名節。古代崇尚一種觀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晉文人名士最重氣節。晉武帝同樣怕李密也是矜守名節。本圖宦達→至微至陋→過蒙拔擢→豈敢盤桓
(3)本段文勢有三轉,表示轉換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點落在哪里?(區區不能廢遠)
(4)“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內容?(指代“但以劉日薄西山……更相為命”)
(5)本段討歡心、訴悲苦、求諒解、表心志,極盡陳情之能事,請結合本段文字具體分析。
5 .教師范讀第四段。
6 .教師串講:(可以參照教學用書中黃岳洲先生的賞析文字,主要是給學生提供鑒賞的范例)
7 .經過李密的一番委婉凄切的陳情,晉武帝覽表之后會有怎樣的反應呢?(學生閱讀課后練習中《古文觀止》的評語)
四、師生討論總結四段文字的主要內容:(投影逐條顯示)
第一段:自訴家境困頓多舛,祖孫更相為命之狀;
第二段:明寫感激朝廷之情,實訴屢不奉詔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義,明降臣之不矜名節;
第四段;解決忠孝兩全矛盾,提出愿乞終養請求。
五、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整理本課的語言知識。
教學過程 :
一、分組背誦全文。
二、分析藝術特色:
1 .感情真摯,融情于事;(從本文的實際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達的幾種情感 ( 孝順之情,不滿之情,恭敬之情 ),體會抒情和敘事的結合:“情為文之經,事為文之緯”)
2 .文脈暢達,照應聯通;(本文前后照應的句子很多,教師可舉出若干例,讓學生回答)
3 .駢散結合,音韻和諧;(簡介駢體文特點)
4 .陳辭委婉,屈伸適宜。(可聯系高一第一單元幾篇文章,探討陳情、諷諫、勸說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題發揮、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陳利弊、曲徑通幽等等)
三、總結本課古漢語語詞、文化知識:
1.詞類活用:夙遭閔兇 :名,憂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動,作孝廉,為孝廉 臣之進退:名,是否出來做官之事
舉臣秀才:動,作秀才,為秀才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動,遠離
猥以微賤:名,社會地位低下之人 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
謹拜表以聞:使動,使皇上聞 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則劉病日篤:狀,一天天地
2 .古今異義:至于,成立,告訴,不許,希冀,辛苦
3 .通假現象:閔,零丁,蓐
4 .成語:孤苦伶仃,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皇天后土
5.判斷句
①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②今臣亡國賤俘
③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6.被動句:
而劉夙嬰疾病
7.修辭方式:比喻,對偶, 婉曲(“舅奪母志”諱母親改嫁)
8.文化知識: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五、討論:
結合課后練習五,談談對傳統孝道的看法。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往正確的立場、觀點深入探討。
板書設計
陳情表 篇7
【學習目標】
1、重點積累相關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相關的特殊文言句式。
3、積累課內寫作素材。
一、知識回顧
(一)文學常識
作者李密,________(朝代)時人,蜀亡后,晉武帝征他任太子洗馬。他上《陳情表》辭謝,懇請晉武帝允許他辭不赴命,供養祖母。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至漢中太守。
(二)實詞含義
1、臣以險釁
2、夙遭閔兇
3、慈父見背
4、舅奪母志
5、祖母劉愍臣孤弱
6、終鮮兄弟
7、門衰祚薄
8、晚有兒息
9、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10、煢煢孑立
11、形影相吊
12、而劉夙嬰疾病
13、拜臣郎中
14、除臣洗馬
15、猥以微賤
16、當侍東宮
17、臣具以表聞
18、責臣逋慢
19、則劉病日篤
20、凡在故老,猶蒙矜育
21、且臣少仕偽朝
22、歷職郎署
23、不矜名節
24、過蒙拔擢
25、但以劉日薄西山
26、臣之辛苦
27、皇天后土,實所共鑒
(三)虛詞用法
1、臣以險釁
2、逮奉圣朝
3、尋蒙國恩
4、急于星火
5、則劉病日篤
6、聽臣微志,庶劉僥幸
(四)課內外名句
1、江流有聲,斷岸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蘇軾《后赤壁賦》)
2、__________________,一日看見盡長安花。(《登科后》)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劉向)
4、子曰:“知者樂水,___________。知者動,仁者靜。”(《論語》)
5、______________,衣冠簡樸古風存。(陸游《游山西村》)
6、禮之用,_________。(《論語》)
7、青山遮不住,_____________。(辛棄疾《菩薩蠻》)
8、潮平兩岸闊,___________。(王灣《次北固山下》)
9、子曰:質勝文則野,___________,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
10、_______________,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六)翻譯訓練
1、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遷移
文言文閱讀(1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
梁孝王①武者,與孝景帝同母。母,竇太后也。
梁孝王十四年,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明年,乃之國。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復入朝。是時上未置太子也。上與梁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后傳于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
孝王,竇太后少子也,愛之,賞賜不可勝道。于是孝王筑東苑,方三百余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復道,自宮連屬于平臺三十余里。得賜天子旌旗,出入千乘萬騎。東西馳獵,擬于天子。出言蹕,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東游說之士,莫不畢至,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之屬。公孫詭多奇邪計,初見王,賜千金,官至中尉,梁號之曰公孫將軍。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數十萬,而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珠玉寶器多于京師。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節乘輿駟馬,迎梁王于關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親故。王入則侍景帝同輦,出則同車游獵,射禽獸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謁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門,與漢宦官無異。
十一月,上廢栗太子,竇太后心欲以梁王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于景帝,竇太后義格②,亦遂不復言以梁王為嗣事。乃辭歸國。
其夏四月,上立膠東王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陰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余人。逐其賊,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賊,果梁使之。乃遣使冠蓋相屬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匿王后宮。使者責二千石③急,梁相軒丘豹及內史韓安國進諫王,王乃令勝、詭皆自殺,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后,然后得釋。
上怒稍解,因上書請朝。既至關,茅蘭說王,使乘布車,從兩騎入,匿于長公主園。漢使使迎王,王已入關,車騎盡居外,不知王處。太后泣曰:“帝殺吾子!”景帝憂恐。于是梁王伏斧質于闕下,謝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復如故。悉召王從官入關。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車輦矣。
太史公曰:梁孝王雖以親愛之故,王膏腴之地,然會漢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財貨,廣宮室,車服擬于天子。然亦僭矣。
(《史記•梁孝王世家》)
注釋:①梁孝王:名武,封為梁王,謚號孝王。②義格:建議被阻遏。“義”通“議”。③二千石:指下文的梁相軒丘豹。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廣睢陽城七十里 廣:擴大
b.東西馳獵,擬于天子 擬:類似
c.上由此怨望于梁王 望:怨恨
d.故能植其財貨 植:培植
7、下列各組句子中,都能反映梁孝王僭越本分的一組是(3分)
①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復入朝
②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數十萬
③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珠玉寶器多于京師
④東西馳獵,擬于天子
⑤梁之侍中、郎、謁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門,與漢宦官無異
⑥漢使使迎王,王已入關,車騎盡居外,不知王處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孝景帝和梁孝王一起喝酒時曾從容對梁孝王承諾:自己死后將帝位傳給梁孝王。梁孝王謝恩推辭,雖然知道皇帝說的不是真心誠意的話,內心還是十分高興的。
b.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后留在京城,出入游玩一如皇帝待遇,其屬官只要登記之后,便可如朝廷宦官一樣出入宮禁。
c.梁孝王再次進京時,在茅蘭的勸說下,他輕裝簡行,跟在使者后面入城,并且沒有馬上去見皇帝,而是躲藏進長公主府中暫避風頭。
d.梁孝王因怨恨袁盎等人阻止了立他為太子的事,派人去刺殺了袁盎等大臣。皇上懷疑是梁孝王所為,追捕兇手,果然發現是梁孝王指使的。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①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明年,乃之國。(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遣使冠蓋相屬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孫詭、羊勝。(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梁王恐,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后,然后得釋。(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課內寫作素材積累
提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能使對方信服。李密是前朝遺臣,拒任當朝的官,難免令皇帝猜疑,幸而他的一篇《陳情表》,寫得入理入清,如“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使皇帝也不得不贊嘆他的孝心。(可用于“情與理”、“說話藝術”等話題)
陳情表 篇8
單元導讀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人將自己的人生感悟、事理思考、情感體驗等訴諸筆墨,留下了許多佳作名篇。誦讀這些作品,觸摸民族文化血脈,可以增進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本單元選取魏晉到明代的六篇經典散文,有的以情見長,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勝,理趣盎然,發人深思。這些作品體裁不一,風格各異,呈現了我國古代散文的多樣面貌。集中在一個單元研習,在對比中體會,在聯系中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散文。
學習本單元,重在把握課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載的文化觀念,領會不同作者在審美上的獨特追求。要反復誦讀,涵詠品味,把握文意;要理解作者如何通過特有的語言形式去抒發情志,形成獨特的美感;還要做些梳理和評點,領會章法之妙和細節之美。
文本解讀
《陳情表》以祖孫相依為命的往事寫起,集中陳述“詔書切峻”和“劉病日篤”的矛盾,以誠懇的言辭,請求皇帝允許自己先孝后忠,暫不奉詔。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動人。要反復誦讀,體會文中的感情;還要理解作者是怎樣以孝道貫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可以結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寫作背景,進一步思考作者為何堅持不入朝為官,體會這篇文章表達上的委婉和得體。
素養目標
1、了解李密的生平及文章的寫作背景,積累文化常識。
2、積累文言知識,疏通文本,背誦全文。
3、通過誦讀,理解所陳之情,體會陳情方式。
4、品味作者在文中蘊含的真摯情感。
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孝情、忠情,分析體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說理方法。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導入
蘇軾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把《出師表》當成“忠”的標準,把《陳情表》作為“孝”的典范。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一、知人論世
1、了解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晉初散文家。其父早亡,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劉氏撫養長大。少有文采,曾跟隨名儒譙周學習,博覽五經,以文學著稱。曾在蜀國任尚書郎等職,并多次奉命出使吳國,頗有辯才。蜀漢滅亡后,征西將軍鄧艾聞其名,請他擔任主簿,他推辭不就。晉武帝立太子,征召其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為由固辭不受。及祖母卒,服喪期滿,李密以太子洗馬被征至洛陽。后出為河內溫令。
2、相關背景
李密原是蜀漢后主劉禪的郎官(官職不詳)。三國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滅蜀,李密淪為亡國之臣。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元帝,史稱“晉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懷柔政策,極力籠絡蜀漢舊臣,征召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時年44歲,以晉朝“以孝治天下”為口實,以祖母供養無主為由,上《陳情表》以明志,要求暫緩赴任,上表懇辭。晉武帝為什么要這樣重用李密呢?第一,當時東吳尚據江左,為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籠東吳民心,晉武帝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之胸懷。第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于世,據《晉書》本傳記載,李密奉事祖母劉氏“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進。”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持君臣關系,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為如此,李密屢被征召。李密則向晉武帝上此表“辭不就職”。
3、了解文體“表”
“表”是古代的一種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國君陳請謝賀。因為“表”的閱讀對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態度誠懇,措辭謙恭,內容讀來如對面談心,頗為感人。“動之以情”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征。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典范之作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
4、解題
①陳:陳述。
②情:實情、感情。
③表:古代臣下呈給帝王的一種文書。
二、初讀感悟
(一)預習檢查
1、明確字音。
釁(xìn)閔(mǐn)祚(zuò)煢(qióng)孑(jié)
隕(yǔn)逋(bū)矜(jīn)渥(wò)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釋詞義、概括段意
(第一段)臣密言:臣以(因為)險釁(艱難禍患,指命運不好。險,坎坷。釁,禍患),夙(早年)遭閔(同“憫”,憂傷)兇(不幸。指喪父)。生孩六月,慈父見(用于及物動詞之前,有稱代動作行為的受事者的作用,相當于“我”)背;行年(年歲,年齡)四歲,舅奪(強行改變)母志。祖母劉愍(憐惜)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不會走路。這里形容柔弱),零丁(孤獨的樣子)孤苦,至于(至,達到;于,介詞,引出對象)成立(成人自立)。既無伯叔,終(又)鮮(少。這里是“沒有”的意思)兄弟,門衰祚薄(福分淺薄),晚有兒息(子嗣)。外無期功[期,穿一年孝服的親族。功,穿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的親族。這都指關系比較近的親屬]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孤單無依靠地獨自生活),形影相吊(安慰)。而劉夙(早時)嬰(纏繞)疾(病)病,常在床蓐(草墊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停止侍奉而離開(祖母)]。
請概括段意:敘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第二段)逮(及、至)奉圣朝,沐浴(承受恩澤)清化。前太守臣逵察(經考察后予以推舉)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舉薦)臣秀才(漢代所設選拔人才的一種科目,推舉優秀人才。晉時仍保留此制。與科舉考試的“秀才”不同)。臣以(因為)供養無主(主事的人),辭(辭謝)不赴命。詔書特下,拜(授官)臣郎中(尚書省的屬官),尋(不久)蒙國恩,除(授官)臣洗馬(太子洗馬,太子的侍從官)。猥(謙辭,辱)以微賤,當(承擔)侍東宮,非臣隕首(頭落地,指不惜性命)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使上聞、報告),辭不就職。詔書切峻(急切嚴厲),責臣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比)星火。臣欲奉詔奔馳(赴京就職),則(連詞,表轉折,但是)劉病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篤(病重);欲茍(姑且)順私情,則告訴[申訴(苦衷)]不許(許可):臣之進退,實為狼狽(形容進退兩難的窘狀)。
請概括段意:敘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經過以及自己進退兩難的處境。
(第三段)伏惟(伏在地上想。舊時奏疏中下級對上級常用的敬語)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元老,舊臣),猶蒙矜育(憐惜養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況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連續任職)郎署(郎官的衙署),本圖宦達,不矜(看重、推崇)名節(名譽與節操)。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提拔、擢升),寵命優渥(優厚),豈敢盤桓(猶疑不決的樣子),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但(只是)以(因為)劉日薄西山(太陽快要落山。這里比喻人的壽命即將終了。薄,迫近),氣息奄奄(氣息微弱、將要斷氣的樣子),人命危淺(垂危),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無法用來……)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輪流,更替)相為命,是以(因此)區區(自己的私情)不能廢遠。
請概括段意:進一步闡明辭不就職的原因。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同“又”,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照察、審辨)。愿陛下矜愍(憐恤)愚誠,聽(任從。這里指應許)臣微志,庶(希望)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活著應當殺身報效朝廷),死當結草(死后也當結草報恩)。臣不勝(承受,承擔)犬馬怖懼之情,謹(恭敬地)拜表以聞(使動用法,使……知道)。
請概括段意: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點明全文主旨。
思考2整體感知
1、本文是李密向誰陳情?陳述了那幾方面的“情”?最終想達到什么目的?
明確對祖母———孝情
對晉武帝——忠情
對自己———忠孝難兩全的為難苦情
目的:愿乞終養
思考3具體探究
1、第一段中體現的,李密一定要對祖母盡“孝情”,原因有哪些?試分析效果。
明確①“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父死母嫁,祖母躬親撫養;
②“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體弱多病,祖母精心養育;
③“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內外無親,祖孫互為依靠;
④“而劉夙嬰疾病……未曾廢離”—臥病在床,祖母需要照料。
效果:文章一開篇,濃濃的悲情撲面而來,讓我們仿佛看到了李密形單影只的孤寂,祖母困境中的艱辛;仿佛聽到了他無助的哀嘆,祖母病中的呻吟……至性之言,悲惻動人,為下面的陳述奠定了情感基調。
2、在第二段中,李密處于怎樣的兩難境地?如何狼狽?
明確兩難:朝廷征召,皇恩浩蕩;祖母病重,無人照顧。
狼狽:“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連用四字駢句,渲染出嚴峻的形勢。如果一味拒絕,可能招致殺身之禍。
3、第三段中,李密為自己找的“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確“圣朝以孝治天下”
作用:引孝政,盡孝是遵循國策,“理”應認同,是忠君的體現。
4、李密找到的“忠孝能兩全”的辦法是什么?
明確“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先盡孝,后盡忠
思考4品味語言
1、第二段接連使用時間詞“逮”“前”“后”“尋”,對應的征召詞“察”“舉”“拜”“除”“當”以及遞增官職“孝廉”“秀才”“郎中”“洗馬”,有什么用意?
明確這些詞語都表示新朝對李密的多次征召:從時間上看急迫連續,從形式上看多法并用,從官職上看越來越高,顯示出新朝急于需要李密出來籠絡人心,而李密推辭之難,這為下文矛盾的解決埋下了伏筆。
2、第二段“切”“峻”“責”“慢”有什么表達效果?四字句描繪出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這四個字形象地寫出了朝廷對李密“辭不赴命”越來越生氣,責備越來越嚴重的態度,仿佛可以看到皇帝在那里生氣發怒的情形。
思考5體會寫法
1、如果將第三段和第一段調整一下位置,先講理后陳情,好不好?
明確不好。本文的陳述出于情,歸于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于事,寓理于情。文章首先陳述個人的悲慘遭遇及家庭的凄苦,突出祖孫的特殊關系,以此作為陳情的依據。繼則寫自己愿意奉詔,但又因“劉病日篤”,處于狼狽之境,借此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再則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準許所請。同時,更表明自己的心跡,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案。全文構思縝密,脈絡分明,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2、本文語言表達切合身份,恭敬而得體。請從文中找出一些表達敬意和自謙的詞語,加以體會。
明確表示敬意的詞語有:奉、伏惟、圣朝、清化、蒙、寵命、謹等。表達自己對新朝的敬意,進一步打消新皇帝的疑慮。表達謙稱的詞語有:臣、猥、亡國賤俘、乞、犬馬等。謹遵臣道,極盡謙卑之能事,化解晉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思考6對比閱讀
任務:夏完淳的《獄中上母書》與李密的《陳情表》都屬于“陳情”作品中的佳作,都寫得情感真摯、回腸蕩氣,但兩文的寫作目的、“陳情”的方式卻有所不同。試比較分析。
(鏈接1)
獄中上母書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報母矣。痛自嚴君見背,兩易春秋。冤酷日深,艱辛歷盡。本圖復見天日,以報大仇,恤死榮生,告成黃土。奈天不佑我,鐘虐明朝。一旅才興,便成齏粉。去年之舉,淳已自分必死,誰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養無一日焉。致慈君托跡于空門,生母寄生于別姓,一門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淳今日又溘然先從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嗚呼!雙慈在堂,下有妹女,門祚衰薄,終鮮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為生?雖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遺;淳之身,君之所用。為父為君,死亦何負于雙慈?但慈君推干就濕,教禮習詩,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難。大恩未酬,令人痛絕。慈君托之義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婦遺腹得雄,便以為家門之幸;如其不然,萬勿置后。會稽大望,至今而零極矣。節義文章,如我父子者幾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銘先生,為人所詬笑,何如不立之為愈耶?嗚呼!大造茫茫,總歸無后,有一日中興再造,則廟食千秋,豈止麥飯豚蹄,不為餒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與先文忠在冥冥誅殛頑囂,決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亂且未有定期。雙慈善保玉體,無以淳為念。二十年后,淳且與先文忠為北塞之舉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負。武功甥將來大器,家事盡以委之。寒食、盂蘭,一杯清酒,一盞寒燈,不至作若敖之鬼,則吾愿畢矣。新婦結褵二年賢孝素著武功甥好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陽情也語無倫次將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父得為忠臣,子得為孝子,含笑歸太虛,了我分內事。大道本無生,視身若敝屣。但為氣所激,緣悟天人理。惡夢十七年,報仇在來世。神游天地間,可以無愧矣。
明確(1)從寫作目的看,《獄中上母書》是寫給母親的一封訣別書,為國赴難,義無反顧,不惜拋卻親情,但拳拳之心,天地可鑒;《陳情表》是寫給皇帝的一封書信,目的是婉言拒絕朝廷的任命,借親情之名“辭不就職”。
(2)從“陳情”方式上看,《獄中上母書》自始至終,直抒胸臆,毫無掩飾,酣暢淋漓;《陳情表》則表達得委婉含蓄,虔敬有加。
四、明晰主旨
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
五、拓展閱讀
中華民族的孝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國歷史上,“孝”是進入家庭觀念中最早的倫理道德范疇。傳說堯時,“虞舜,性至孝”,感天動地,“帝堯聞之,遂以天下讓焉”。這可能就是中華孝文化的雛形。“孝”大興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報本返初、生兒育女和延續生命;至孔子,使“孝”從其宗教與哲學意義轉化為“善事父母”的純粹倫理意義,從宗族道德轉化為家族道德;至《孝經》,“孝”這個反映家庭親子關系的道德觀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見“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經》中,“孝”被置于道德規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說,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產生。“孝”,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本位,可以說是一切傳統道德規范的核心。
孝文化對“孝”有明確的規定,并強調“孝”與“順”的一致。曾子認為:“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尊親”不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禮儀規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許玷污祖上的名聲和家族的尊嚴,還要珍愛父母給予的身體;“能養”并非一般的供養,而是敬養。在中國的孝文化中,還強調“順”,即順從父母的意愿,孔子對孝的簡潔解釋是“無違”,儒家所提倡的“孝”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服從長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著重要的政治內涵。“孝”本是規范家庭內部親子關系的倫理道德,但傳統的中國社會是家國同構、君父同倫,“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體的。《孝經》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敬父母只是孝的開始,進德修業才是孝之終。這與儒家倫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與儒家“身—家—國”的模式相統一。可見,“孝”已經同時向個體道德領域和政治領域擴展,它起源于個體道德修養,貫穿于家庭中贍養父母和家庭和睦,終于進德修業,對國家和社會履行職責。
孝文化對“不孝”有明確的規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趙岐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從精神層面提出致親于義則為“孝”,陷親于不義則為“一不孝”。可見,孝不是簡單的恭敬順從,而是以“義”作為“孝”的評判標準。“家貧親老,不為祿仕”則從物質層面,即溫飽與否和是否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標準。最后,“不娶無子,絕先祖祀”又從發展的層面,即后繼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標準。此處的“無后”并不是側重“不娶無子”,而是強調“絕先祖祀”,即無人繼承衣缽才是真正的無后,真正的大不孝。
(選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六、素材積累—關于“孝”的名句
1、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維吉爾
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孟子
4、青山悲吟聲聲淚,聲聲呼嚴父;碧水苦訴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5、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6、家貧出孝子,國亂識忠臣。——《名賢集》
7、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9、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10、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爾基
11、詩書立業,孝悌做人。——王永彬
陳情表 篇9
教學目標
1.體會所陳之情,欣賞陳情藝術。
2.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思路。
3.通過誦讀、背誦,積累文言詞匯,積淀文言語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4.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苦情。正確認識“孝”,繼承孝敬父母長輩的傳統道德。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熟悉課文,掌握古漢語語詞知識,理清課文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為內容。《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向蜀漢后主劉禪陳情的奏章。
李密,不是瓦崗寨的李密。 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后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于鄉里。師事當時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馬,遷漢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二、背景分析
司馬氏集團滅蜀后,為了籠絡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賢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應詔,會被誤認為“矜守名節”,不與司馬氏王朝合作,招來殺身之禍。司馬氏集團通過陰謀和屠殺建立了西晉政權,為了鞏固統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為什么“辭不就職”呢?大致有這樣三個原因:第一,李密確實有一個供養祖母劉的問題,像文章中說的“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漢舊臣,自然有懷舊的思想,況且他還認為漢主劉禪是一個“可以齊桓”的人物,對于晉滅蜀漢是有一點不服氣的。第三,古人講: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興時,臣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興時,臣為君之土芥。出于歷史的教訓,李密不能沒有后顧之憂。晉朝剛剛建立,李密對晉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禍福。所以李密“辭不就職”,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時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至孝,與祖母相依為命,寫此奏章,陳述自己不能奉詔的原因,提出終養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寫,皆是真情實意。為了喚起武帝的憐憫心,作者不是直陳其事,而是凄切婉轉地表明心意,圍繞著“情”“孝”二字反復陳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為命的苦況親情,表達對新朝寵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順祖母的哀哀衷情。
李密的《陳情表》把晉武帝感動了,皇帝不但準奏,而且“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可見此文感染力之大。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向誰陳情?
晉武帝。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采取懷柔政策,征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2)陳什么情?
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征,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
3)李密怎樣才能說服晉武帝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李密要想說服晉武帝,是應該先曉之以真情呢,還是喻之以大義?是的,李密先自訴家庭的悲慘境況,讓晉武帝一開始就落入凄苦悲涼的氛圍之中。
四、分析課文(一)
1、齊讀第一段。
2、譯本段文字。
1)、實詞
夙遭閔兇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期功強近之親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夙嬰疾病
2)、古今異義
不行至于成立
3)、通假字
閔—憫蓐—褥零丁—伶仃
3、文章一開始,作者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兇。”該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學生回答:總攝作用)它總提了哪幾個方面?
第一:半歲喪父,四歲母嫁,祖母撫養;
第二:年幼多病,九歲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兩輩單傳,內外無親,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邁,夙嬰疾病,臥床不起。
4、學生對照板述試背第一段。
五、結束語:
僅僅有第一段的悲苦說辭,能夠打動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嗎?晉武帝會不會認為這是他為保留名節堅辭不仕的托辭呢?這個問題對于李密來說至關重要,這關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樣陳述的,我們下一節課再賞讀《陳情表》的其他章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繼續積累古漢語語詞知識;賞析李密婉曲的言辭技巧;鑒賞融情于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教師背誦第一段前兩句,引導學生齊誦全段。
二、導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別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訴說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晉武帝的同情了。但問題在于晉武帝建立新晉,招攬人才,收買人心,“我征召你一個李密,你就照顧祖母,辭不應征,你不是存心不給我個面子嗎?我看你還咋說?”我們首先看新晉對李密的態度。
三、分析課文(二)
1、學生齊讀第二段。
舉臣秀才尋蒙國恩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
責臣逋慢劉病日篤告訴不許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新晉對蜀漢舊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應對的?
晉對李 李對晉陳情
察臣 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舉臣
拜臣 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除臣
責臣 劉病日篤
催臣
告訴不許 進退兩難
3、從本段中我們看到的是李密的態度堅決呢,還是他的哀婉陳情?
詞意凄惻婉轉,恭謹虔誠,外表象是俯首乞憐,令人同情。實質是態度堅決,還是不去應征。
4、情以動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僅僅想用情來打動晉武帝的話,也許晉武帝會稍動惻隱之心,而這種惻隱之心很快就會從搞政治的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心中溜走。你盡孝但不能不盡忠啊?自古說“忠孝不能兩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陳情的第二手就是“喻之以孝道之大義”,(為什么李密從“孝”的角度來說理呢?)因為晉武帝治國標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1)通譯第三段;
猶蒙矜育不矜名節有所希冀人命危淺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2)李密最擔心晉武帝懷疑他哪一點?他是怎么為自己辯解的?
矜守名節。本圖宦達→至微至陋→過蒙拔擢→豈敢盤桓
3)本段文勢有三轉,表示轉換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點落在哪里?(區區不能廢遠)
4)“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內容?(指代“但以劉日薄西山……更相為命”)
5)本段討歡心、訴悲苦、求諒解、表心志,極盡陳情之能事,請結合本段文字具體分析。
5、教師范讀第四段。
臣之辛苦聽臣微志
第四段明確提出“愿乞終養”,表示要先盡孝后盡忠,以期感動武帝達到陳情目的。
“報國恩”跟“徇私情”只有為時極短的矛盾,稍稍從長遠著眼就根本沒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決盡忠跟盡孝暫時發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據。
6、經過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陳情,晉武帝覽表之后會有怎樣的反應呢?(學生閱讀課后練習中《古文觀止》的評語)
四、師生討論總結四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第一段:自訴家境困頓多舛,祖孫更相為命之狀;
第二段:明寫感激朝廷之情,實訴屢不奉詔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義,明降臣之不矜名節;
第四段;解決忠孝兩全矛盾,提出愿乞終養請求。
五、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整理本課的語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分組背誦全文。
二、分析藝術特色:
亞里士多德說:“只有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事物,對適當的人,在適當的時機下,以適當的方式發生的感情,才是適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運用了最恰當的抒情方式,終于打動了晉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詔”,允其不仕。
(一)融情于事。
強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無論是述自己的孤苦無依之情,還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為命的深厚親情,都是通過敘事來表達的。而自己對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對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滿情感的筆調來寫的。
作者在文中所陳之情,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因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二是對“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三是對祖母劉氏的孝情。正因為作者所寫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會產生“悲惻動人”的效果。
可引導學生討論:
1.李密給晉武帝上表陳情,只在說明祖母年老,難以廢遠赴命而已。這樣簡單的一件事,為何不直接陳述,卻要從自己的坎坷家世說起?
要想讓皇帝真正相信自己,體諒不奉詔的苦衷,必須先動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義。因而作者于首段先從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說起,一開篇就把對方也帶進悲愴酸楚的環境氛圍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有了第一段父死母嫁,家中缺親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贍養侍奉的陳述,文章第三段“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馀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的話,才有所依憑,第二段說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進退”“狼狽”的情狀,也才能喚起他人的同情心。
2.晉滅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書郎,也就是所謂“少仕偽朝,歷職郎署”。現在新朝建立,這本是他的一個“歷史污點”,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陳此事?
李密多次“辭不赴命”,最擔心的就是晉武帝會懷疑自己有懷念舊朝、矜憐名節、不事二主之心,現在李密“實話實說”,反倒容易得到晉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頌“圣朝”之“情化”,說自己“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所“蒙國恩”,“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就更能讓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確乎是出自“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的苦衷。
(二)融情于理
李密《陳情表》中的“理”據何在?
李密陳情的理據,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還舉出了“凡在故老,猶蒙矜育”的普遍事實為論據。司馬氏集團標榜綱常名教本屬虛偽,但李密一本正經地援引來為自己“辭不赴命”辯護,卻不失為最有力的武器。
(三)語言形象生動,自然精粹。
本文雖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對偶句,有駢文的整儷之工,但語言卻絕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從肺腑流出,絲毫不見斧鑿痕跡。文章語言十分生動形象,如第一段寫孤苦無依之狀,第二段寫州縣催迫之景,第三段寫祖母病篤的慘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該文在語言上還十分精練準確,有些詞句,成了成語。
(四)陳辭婉曲,屈伸適宜。
探討陳情、諷諫、勸說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題發揮、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陳利弊、曲徑通幽等等
作業:1、練習冊題
2、背誦課文
陳情表 篇10
一、說教材:
新修訂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課程中要落實核心素養,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具體的內容,將核心素養滲透到各個環節中。
《陳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二單元的最后一課。本單元學習的是古代的抒情散文。前面學的三篇分別是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王勃的《滕王閣序》、莊子的《逍遙游》,這三篇都是作者有感而發,借人、事、景、物抒發自己的情懷,而《陳情表》是晉朝的社會名士李密向晉朝的新任皇帝司馬炎抒發自己因祖母生命垂危而不能就職的先盡孝后盡忠的情懷,抒情的對象是皇帝,措辭上就要更加委婉含蓄。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學習文言文首先要過語言關,積累文言知識,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再深入一層,把握文中抒發的情感及抒情的方式。
本文用三課時來學習,第一、二課時熟讀課文,積累文言基礎知識,疏通文意,指導學生背誦,第三課時小結全文,分析文中蘊含的多種情感,領會精彩的論辯藝術,賞析寫作手法。本教學設計是第三課時的。
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的普通中學,大多數學生學習習慣比較差,學習意識淡漠。教學中,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要求過高,要低起點小步子。這是本單元的最后一課,學生有了前面所學知識的積累,加上老師的指導點撥,可以完成教學任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分析理解文中蘊含的多種情感。
2、領會本文精彩的論辯藝術。
2、賞析本文陳情于事、寓理于事的構思藝術
過程與方法:
疏通文意,分析理解作者的復雜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作者對祖母至真至誠的孝心,并轉化為自己的一種情懷
教學重點:
分析理解作者的孝情和忠情,學習作者的孝心
教學難點:
領會作者從感化入手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示人以弱的論辯藝術
二、說教法: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與備課組老師多次討論修訂而成。
1、講解法:對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老師要作必 要的講解,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
2、點撥法:學生在思維過程中遇到障礙的地方,老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文本,撥開云霧,深入領會文章的內涵。
3、探究法:對于文中的難點,讓學生討論探究,在思維的碰撞中擦出火花,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說學法:
1、自主學習法:本文是本單元最后一篇文章,前面的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學生按老師的要求自主學習,對問題形成自己初步的觀點,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討論探究法:新課標要求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把難點下放給學生,讓學生討論,積極參與,在思維的碰撞中有所收獲。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自古忠孝難兩全。晉朝的社會名流李密很小的時候父死母嫁,由祖母劉氏撫養成人,祖孫兩人相依為命。可李密遭遇到了一件煩心事,一方面是官府催促他就任太子洗馬一職,一方面是九十六歲高齡的祖母劉氏危在旦夕。辭官就是不忠,就職就是不孝。在忠與孝之間該如何抉擇?我們在文章中去尋找答案吧。
以李密遇到的兩難問題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檢查語句翻譯:
活動一:檢查翻譯:
1、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譯:既沒有叔叔伯伯,也沒有弟弟哥哥,家門衰微,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兒子。
2、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譯:我出身卑微身份低賤,擔任侍奉太子一職,不是我犧牲生命就可以報答的。
3、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譯:如今我是亡了國的低賤的俘虜,卑微到了極點,受到過分地提拔,恩命優厚,怎敢猶豫不決,另有企圖呢。
4、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譯:我希望懷著烏鴉反哺般的私情,乞求奉養祖母到終年。
5、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譯:我沒有祖母,就后不到今天;祖母沒有我,就無法頤養天年。我們祖孫兩人,相依為命,正因為這種特殊的`感情我不能停止奉養祖母而遠離。
通過檢測,了解學生翻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幫助學生精準翻譯文言語句。
(三)整體感知,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
活動二:本文是臣子李密呈給晉武帝司馬炎的傾訴衷情的一篇表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李密寫這篇表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文中到底傾訴了哪些衷情呢?
明確:
陳情目的:盡孝,侍奉祖母,不去做官
傾訴衷情:
苦情:父死母嫁,孤苦多病,內外無人,相依為命
兩難之情:進退兩難,就職與祖母供養無主矛盾
孝情:以孝治國 供養祖母
忠情:忠誠 兩全辦法:先孝后忠
本文的題目是《陳情表》,作者所陳的情是本文的重點,指導學生疏通文意,理解所有的情中孝情和忠情是關鍵,為下文的分析做好鋪墊。
(四)合作探究,研討論辯藝術
理解本文精彩的論辯藝術是本文的一個難點,通過討論探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降低難度,也是重視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的一種方式。
活動三:晉武帝讀完奏章后,仿佛看到李密泣涕零落地站在自己面前,便喟然長嘆:“密不空有名者也!”并“嘉其誠款,賜奴婢兩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特批了他的請求。那么,李密是怎樣通過“陳情表”說服晉武帝讓自己為祖母盡孝的?
明確:(1)動之以情:孝情、忠情
(2)曉之以理:法理:以孝治天下
事理:理性節制,先孝后忠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孝治國,李密身體力行,符合時代的主旋律
(4)示弱法:李密敢在強大的晉武帝面前坦露自己的家庭悲苦,坦露自己的一片忠誠之心,卑己敬人,把自己弱的一面展示出來,以此博得別人的同情與理解,達到終養祖母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
本文李密說話的方式值得我們深思,在今天的社會我們怎樣交際呢?學以致用,探討交流的方式方法,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四:本文語言極其委婉謙恭,比如“慈父見背”“猥以微賤”“犬馬怖懼”等等。有人認為在個性張揚的今天,這種說話的方式太過保守是不可取的,你認為呢?
明確:李密陳情的對象是晉武帝這樣一個很特殊的人物,他采用這樣的語言方式博得晉武帝的同情,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樣說話,對人格沒有任何的損害。生活在今天的我們,要清楚交際的目的,為達到這個目的,只有不損害人格、國格,采用一些委婉的說法,外圓內方,既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六)作業布置:
1、背誦全文。
2、孝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今天的我們怎樣做算是盡到了孝心?當忠孝二者沖突時,你會怎么做?
通過背誦,加深印象,深入體會文章的魅力。
學習本文,學生零距離觸摸到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一的“孝”道,設置情景,讓學生身體力行,讓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植于學生心中,傳承并發揚,很好地落實了新課標提出的關于“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目標。
(七)課堂小結:
自古忠孝難兩全。李密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完美地解決了了這一問題,跨越千年的時空,成為千古傳頌的經典。百善孝為先。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作為華夏子孫,要傳承并發揚這種孝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爭做尊老愛幼的典范。
小結再次強調孝道,突出了主題。
五、說板書設計:
陳情表 李密
人:李密(臣)晉武帝(君)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事:供養祖母,辭不就職 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情:孝情---忠情 辯 示弱法
理:以孝治國,先孝后忠 語言委婉
板書突出了主題,體現了本文的重難點,對學生理解本文有指導意義。
六、說教學評價
本節教學設計在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引下,以“孝”貫穿始終,結構完整,重點突出,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將語文課的核心素養滲透到教學中,比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的目標。在研討論辯藝術這一環節,學生預習不充分,認識有限,氣氛不夠熱烈,還需要老師的啟發引導。教學中,作為教師自己在評價方面總覺得不盡如人意,還需在以后的教學中改進。
陳情表 篇11
《陳情表》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本文的文體特征,了解本文作者以及相關的背景情況;
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識點、本文的成語以及了解古代官職情況,掌握本文的重點
實詞和一些虛詞。
3、反復誦讀,在誦讀中體會本文駢散結合形象生動的語言特征。
過程與方法:
1、感受本文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
2、體會作者凄切婉轉的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的至孝深情,懂得感恩。
教學重點: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識點、成語、重點實詞和虛詞。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至真至誠、凄切婉轉的感情。
教學方法:以誦讀、點撥為主,輔以討論和練習。
教具:錄音機、常規教具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
記得《三國演義》吧?這部古典名著不僅給我們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還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語言運用的寶貴財富,比如大家熟悉的“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那么,大家知道嗎,徐庶為什么進曹營?(是曹操用劫持徐庶母親要挾徐庶,為了一個“孝”);那又為什么一言不發呢?(是徐庶臨走之時對劉備許下不為曹操設一計的諾言,為了一個“忠”)。可以說,面對一個忠孝兩難的選擇,徐庶作出了一個比較恰當的決定。而在這以后不久,又有一位古人同樣也面臨這樣一個兩難的選擇,那他又是怎樣做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位古人關于這個問題的文章——————《陳情表》。
【解題】
本文選自《文選》,是李密向晉武帝上的表文。陳,陳述。表,古代臣子向皇帝陳述已見的一種奏章,如《出師表》。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陽人,西晉文學家。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與祖母相依為命。自幼師從名儒譙周,以文學見稱,有辯才,尤精通《春秋左傳》。在蜀國曾任尚書郎,曾出使吳國,受到時人稱贊。蜀亡后,西晉武帝看重他的才干,征召他為太子冼馬。李密不肯應召,于是寫了這篇表文。
【文言知識點】
一、通假字:
夙遭閔兇。閔,通“憫”。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有,通“又”。
二、古今異義詞:
1·九歲不行。古義:不會行走。今義:不可以,不中用。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義:成人自立。
今義:(組織、機構等)籌備成功,開始存在;或(理論、意見)有根據,站得住。
3·臣之辛苦。古義:指辛酸苦楚的處境。今義:指勞累的意思。
4·臣欲奉詔奔馳。古義:為國奔走效勞。今義:駕車快跑。
5·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古義:申訴苦衷。今義:對某人說
6·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古義:報答。今義:向上級報告或刊登在報紙上。
7·拜臣郎中。古義:上書部的屬官。今義:中醫醫生。
8·除臣洗馬。古義:太子的屬官。今義:清洗馬匹。
9·尋蒙國恩。古義:不久。今義:尋找。
三、詞類活用:
1·非臣隕首所能上報。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2·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犬馬:名詞作狀語,像犬馬。
3·則劉病日篤。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篤:形容詞用作動詞,加重。
4·夙遭閔兇。閔兇:形容詞用作名詞,憂愁不幸的事。
5·猥以微賤。微賤:形容詞用作名詞,卑微低賤的人。
6·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詞用作動詞,生病。
7·①具以表聞。②拜表以聞。聞:使動用法,使……聞,使……知道。
8·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外:名詞作狀語,在家外。
9·內無應門五尺之僮。內:名詞作狀語,在家內。
10·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遠:形容詞作動詞,遠離。
四、特殊句式:
1·而劉夙嬰疾病。主語“劉”是行為的被動者;嬰,被……纏繞,被動詞。
2·①非臣隕首所能上報。②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判斷句,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非,不是。
3·實為狼狽。判斷句,用動詞“為”表示肯定判斷;為,是。
4·本圖宦達。判斷句,用副詞“本”表示判斷;本,本來是。
5·今臣亡國賤俘判斷句。
6·①具以表聞(之)。 ②拜表以聞(之)。省略句,省略賓語,這兩處都指“皇上”。
7·州司臨門,急于星火。介賓后置。
8·是以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介賓后置。
五、固定句式:
1·既無叔伯,終鮮兄弟。 “既……終……”,是連詞“既”和連詞“終”的搭配,表示不止一個方面,可譯作“既……又……”,或“既……也”。
2·有所希冀。 “有所……”,與“無所……”是相對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東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動詞。“所”與后面的動詞組成名詞性的“所”字結構,充當“有”的賓語。3·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
六、成語:
1·孤苦伶仃:孤獨困苦,無依無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獨的樣子。
2·煢煢孑立:孤獨無依的樣子。煢煢,孤獨的樣子;孑,孤單。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在一起互相安慰。形容非常孤單,沒有伴侶。吊,安慰。
4·日薄西山:太陽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經衰老或事物衰敗腐朽,臨近死亡。薄,迫近。
5·氣息奄奄:形容人即將斷氣、死亡的樣子。也比喻事物衰敗沒落,即將滅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樣子。
6·朝不謀夕:亦作“朝不慮夕”,早晨不能謀及晚上。形容形勢或事情危急,只能顧及眼前,無暇作長遠打算。
7·烏鳥私情: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古時候說小鳥能反哺老鳥。
8·結草銜環:亦作“銜環結草”。原是古代兩個受恩報答的故事。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銜環,古代神話小說記載:東漢楊寶救了一只黃雀,某夜有一黃衣童子來見楊寶,把四枚白環給他,并對他說要讓他的子孫潔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楊寶子、孫、曾孫果真顯貴。
9·皇天后土:古人對天地的尊稱。
10·人命危淺:指人的壽命不長了,隨時都會死亡。危,危弱;淺,時間短。
七、古代官職知識:
(1)古代官職任免升降的術語
關于任職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贈(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bì)、薦、舉(多用于布衣作官)、點(用于口語)。
關于提升職務的有:拔擢、進(用于較高職務追加)、起復(恢復原職務)、超遷。
關于降級免職的:罷、免、貶、謫(因過失而降級)、革、褫(chǐ撤職查辦)、開缺(奉命或自請解除職務)、致仕(官員退休)、左遷(降級使用)。
關于調動職務的:移、調、徒、量移(調的比原職稍好)、補(由候補而正式上任)
關于兼職的:領(以本官兼較低職)、攝(暫時兼任比本官高的職務,如攝政)、權(臨時代職)。
(2)古代官職變動用詞
1、除,任命、授職,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如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如果是“左除”,則是降級授職之意。
2、賞,是由皇帝特旨頒布,賜予官職、官銜或爵位。如《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
3、擢,既由選拔而提升。超擢則是越級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譚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等同參預新政”。
4、遷,改官。用法較復雜,常見的有三種情況。一是升遷,如《海瑞傳》:“遷淳安知縣。”海瑞由原教諭官提升為知縣。二是改任,相當于轉調原職品級的官職,如《張衡傳》:“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新職太史令與舊職郎中官職級別相同。三是降職,即“左遷”。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即指被降為江州司馬。
5、徙,改任官職,多指一般的調職。《張衡傳》:“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即說張衡所居官職一直未得到改任。
6、謫,官吏降級,相當于貶。白居易《琵琶行》:“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當潯陽城。”
7、拜,授予官職,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職。《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8、出,指出京受任。《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中的“出”,就是指張衡離京任河間王的相。
9、去,卸職。《張衡傳》:“自去史職,五載復還。”這里的“去”,就是卸職之意。
10、黜,廢免,革職免官。《屈原列傳》:“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
要注意,“黜”與“貶謫”相同,但有區別,貶謫是出自皇帝的詔令,黜有時則是上司對下屬官員的處分。
11、放,放逐。如《史記·屈原列傳》“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中的“放”就是貶謫放逐的意思。“放”有時也指京官調任外地,如《譚嗣同》“即放寧夏知府,旋升為寧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如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陟”即指提升和進用。“陟”常和“黜”連用表示人材的進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韓愈《送李盤谷序》:“黜陟不聞。”
13、奪,罷官免職。 14、罷,革除官職。 15、復,恢復舊職。
【整體感知】
題目叫“陳情表”,那么,是誰“陳情”,他向哪個人“陳情”,在什么樣的背景下陳情?為什么要“陳情”,“陳情”的內容是什么?陳情的目的是什么?他怎么“陳情”,請盡量用原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李密陳情(介紹李密,見前文);他向晉武帝陳情(介紹晉武帝: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采取懷柔政策,征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陳情的背景,“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陳情的原因,“除臣洗馬,辭不就職”或不想到晉朝做官;陳情的內容,“夙遭閔兇,更相為命,不能廢遠,愿乞終養”或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征,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陳情的目的,“愿乞終養,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或請求辭官回家奉養祖母;陳情的方法,陳情于事、寓理于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陳情表》執教思路
《陳情表》是晉朝名士李密用血淚寫成的千古孝文,學習本文的重要目標便是“孝”。好的語文課,應是文學性,思想性,藝術性的和諧統一。應是提升人文精神與培養綜合能力的高度融合。在教研組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我重點思考了以下內容:
1·積累,闡發
語文的積累在于平時,語文的闡發在于一時。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逐步形成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法,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積累融會,在一時闡發出來,便是一個嶄新的語文世界。6分鐘“我講感悟最深的親情故事”,就是學生在關照生活的基礎上,在心靈受到震撼的前提下,為配合本課的學習目標而進行的“厚積薄發”。
2·感受,品味
閱讀經典作品,品味語言非常重要。在閱讀中,體味人生思想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人生,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思想之美,深化語文情感,發揮想象力,提升審美境界。語言形象是任何影視表演永遠取代不了的東西,所以,品讀語言,感受形象是教學的必備環節。在課堂上,我先放《陳情表》一文的錄音,然后讓學生聲情并茂的齊讀全文,分讀文段,重點讀全文要句,講譯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語句,在感受理解全文語言的基礎上去感受語言形象,領悟作者的精神世界,與作者塑造的形象進行心靈的碰撞。真正使學生走進了文本,用心靈觸摸了語言形象。
3·思考,領悟
與文本展開對話,領悟其精神內涵,探討人生價值與時代精神,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形成思考質疑的習慣,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反思性與批判性,共同思考,相互提高。課堂就是師生質疑,探討,思考,領悟的最佳場所。為此,我設計了3道題:①父親去世,母親改嫁,作者為何說成是“慈父見背”,“舅奪母志”?②作者為何要從自己幼年的坎坷不幸說起?③聯系當時背景思考,作者為何提出“先盡孝后盡忠”的要求?這幾個問題引領學生深入探討了什么是“孝”,為什么要“孝”,怎樣才是“孝”的問題,這都是圍繞思考領悟文章的中心主旨而進行的。在此基礎上,又把甲骨篆書“父” “母” “教” 3字展示給大家,再次讓學生從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中去感悟古人造字是怎樣認識“孝”的。這樣,通過問題的探討與領悟,既使學生深入了文本,又使學生挖掘了文本內涵的深度。
4·應用,拓展
在學習生活中,正確有效的運用語文知識,增強文化意識,關注現實生活,尊重理解多元思維。通過實踐運用,拓展語文學習空間。課堂上,我結合文本中心設計了3道拓展應用題:①讓學生根據上聯撰寫下聯。(1)羊羔跪乳情深。____(2)人有無孝天地君親師。____(3)慈父嚴母風風雨雨見真情。____②根據前邊提供的語句進行擴寫。“老牛舐犢,烏鴉反哺”。白發寫下你的滄桑,皺紋鐫刻你的世界,面對您,我想說:____③母親節到了,請你為母親發一條手機短信。——這些活動是結合高考題型并圍繞文本中心而展開的,雖然設計的有些難度,但同學們活躍的思維,敏捷的應答,深情的表述,都反映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5·發現,創新
注意思考深入文本,發現重要問題,培養探究意識。懷著強烈的興趣與激情,走進新的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課堂上我讓學生進行了“返回歷史”與“回到現實”的幾個題目的.換位思考。引用《古文觀止》上的評說和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更使學生對“孝”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從而提升了文本中心的高度。
6·師為編導,生為主體
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改變過于被動學習,機械訓練的狀態,特別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并闡述個人見解,學會溝通與理解,學會探討與分享。在調動學生“心”為學習核心的基礎上,圍繞文本學習中心“孝”而展開的一系列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整堂課的“聽、說、讀、寫”訓練,都是在突出文本中心,結合高考訓練,突現學生主體的基礎上進行的,應該說自己展示的是一堂比較真實的語文課。當然,新課程改革要求新的語文課,應該怎么上,如何才能上好,固定的標準不好把握,但是,敢于結合新課改精神,并進行大膽的探索,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所共同肩負的歷史使命。
《陳情表》閱讀練習
閱讀下文,完成第24——28題(13分)
陳情表(元末明初)簡祖英
①臣祖英九歲失怙①,惟慈親鞠育,逮長知訓,冀或用世,以酬罔極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祿,為何左丞參佐,適值三山強寇②,剽掠廣城,一門妻女,死節五人;而老母陳氏,為所拘囚。臣祖英隱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國③也多矣。
②茲遇圣朝維新,征討不服,率土效順,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嬰鐵鎖,臣母得以生還,雖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難逃,而得以展區區烏哺情私者,陛下之賜也。臣母子離散復完,白骨復肉,銘感圣德,徹于肝肺,雖九死其能報耶!陛下又復甄錄④,寄以民社⑤,此正臣殞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顧自慚,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職在民牧。
③欽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祿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懷遠人,匹夫無有不獲之愿。況臣事元朝,叨為元臣,幸已逃誅。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惻怛而欽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愛日之短,俾遂歸養之圖,則臣母子拭目清平,謳歌德澤,為賜多矣。
④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鶴發垂堂,西山之日已薄;棄親赴任,不孝之罪彌深。茍違親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盡奉歡之期,然后復求仕進,以盡忠罄節,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釋】①失怙:死了父親。 ②三山強寇:指元末起兵于三山(今佛山)的邵宗愚割據武裝,被何左丞所滅。 ③石苞殉國:石指石奢,苞指趙苞。石奢:楚昭王相,行縣,道有殺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縱其父,自刎而死。趙苞:鮮卑侵略漢國,把漢將趙苞的母親置于陣前,趙苞仍按時進擊,他母親和妻子都被鮮卑殺害,趙苞隨后嘔血而死。④甄錄:甄別錄用。 ⑤民社:此指地方官。
24·本文借鑒了蜀漢末西晉初(填人名)的《陳情表》。(1分)
25·第1段用了“石苞殉國”的典故,對其分析不恰當是(2分)
A·陳述隱忍茍活的慚愧。B·表明忠孝難全的矛盾。
C·解釋食元俸祿的原因。D·表達家國兼愛的情懷。
26·對2段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烏哺情思,陛下之賜”,表達對明朝饒恕自己罪過的感恩。
B·“母子離散復完”、“罪戾已深”,旨在說明不就任的原因。
C·“母子離散復完、白骨復肉”,深切表達對不孝罪過的慚愧。
D·“殞首效命之秋也”,表達死后也要為朝廷奔走效命的忠心。
27·分析第3段是怎樣說理的。(4分)
28·“表”起先只用于“陳情”,以第4段為例說明這種“表”的特點。(3分)
答案:
24·1分李密(李虔,字令伯)
25·2分C
26·3分B
27·4分
【答案示例】本段先擺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懷運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寫法,舉如“祿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歷史和“匹夫無有不獲之愿”的普遮事實;在這個前提下指出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于危境的不孝之舉及“母年愈耄、孤苦特甚”的現實情況;最后希望皇上收回成命。這樣,本段的說理,邏輯嚴密,有禮有節。(4分)
28·3分
“陳情表”是臣子向君主陳述情懷、表明心曲的一種文體。臣子向皇上表達忠心和為國效命的誠意,要動之以情;要帝王接受自己的請求,又要從其心理需求出發曉之以理。本段先把自己的年齡與母親對比,說明盡孝時日短盡忠時日長。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親生命衰落,既打動皇上,又言自己報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與“圣朝”之道兼顧,道理顯豁。同時,整散結合的句式,使語意凝練又感情熱切,使陳情鞠盡其意,增加了說服力和抒情性。
按以下三個方貓評分:內容上的特點(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主要是動之以情);形式上的特點
(對比比喻的手法、駢散結合的句式);為什么用這樣的形式表達這樣的內容。
陳情表 篇12
一、教材分析:
《陳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的講讀課文。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屬于中國古代散文。單元教學目標主要有三:一是通過誦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鑒賞文章的語言特色,三是體會古代散文在記敘中兼以議論或者抒情的特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熟讀課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理解“險釁、夙遭閔兇、見背、門衰祚薄、煢煢孑立、夙嬰疾病、烏鳥私情”等文言詞語。
(3).積累成語:煢煢孑立、形影相吊、零丁孤苦、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保衛危淺、朝不慮夕等。
2、能力目標
(1)品味作者在敘述中蘊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義。
(2).鑒賞哂文直抒真情、不加雕飾又用詞得體的寫作技巧。
(3).學習本文結構思路的縝密、嚴謹及語言表達的準確和生動形象。
3、德育目標
通過分析讓學生理解“孝”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會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對統治者的反抗精神。
三、教學重點
1.在反復誦讀中體會作者字里行間蘊含的真切情感。
2.體味本文用詞的精練、準確和生動形象。
3.把握文 意,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通過對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義,即:苦情、親情、忠情。體會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四、學情分析
本課面向高二年同學,經過一年的學習,他們已經具備自主學習淺近文言文的能力。能夠掃清字詞障礙,理清行文思路。
五、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要求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再結合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參考學生的實際特點,制定本課時的主要教學方法如下
1、點撥法。點撥重要的字、詞、句,使學生積累字詞;學生在質疑討論時,老師在必要時進行點撥,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的苦情、孝情、和因進退兩難而產生的憂懼之情。
2、誦讀法。在反復的誦讀中,體會作者在敘述中蘊含的真摯情感。
3、質疑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討論,培養思考提問的學習習慣, 培養自學能力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工具書,課內資料 課外查閱有關資料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布置:教室里多媒體打開 學生分組坐好
七、課時安排:
3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作者、寫作背景和文體。
2.研討課文第一、二自然段:積累字詞,深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熟讀背誦。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導入新課,展示目標
蘇軾曾經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三)了解作者、寫作背景和文體
讓學生閱讀課下注釋①,標劃要點,老師再補充。
1、 解題 點撥:本文的題目是《陳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給帝王的一種文書,也是一種文體。“陳”是陳述的意思,“情”,課下注釋中沒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情:①情況(事實);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點撥:李密為什么要給皇帝寫《陳情表》呢?自然引出對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
2.作者及背景?李密自幼喪父,四歲時母親改嫁,依靠祖母劉氏撫養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聞名于鄉里。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屢次出使東吳,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蜀國滅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
陳情表 篇13
【教學目標】
1、從了解李密所處的時代入手,理解他為什麼向晉武帝陳情,“乞愿終養”、“辭不赴命”。
2、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掌握一些成語和習用語。
【教學設想】
1、本文語言富于節奏和感情色彩,應讓學生熟讀并疏通文字。
2、了解這一時期特定的時代背景,幫助學生理解全文。
3、安排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范讀,學生散讀。
二、有關情況介紹。
1、晉武帝為何要征召李密?
2(晉武帝司馬炎于公元263年建立了西晉王朝。為了穩定民情,籠絡人心,對于西蜀的名人賢達,或征召他們到洛陽供職,或任命他們留在中原的子孫做官。晉武帝下詔征李密為太子洗馬。)
2、李密為什麼要委婉陳情?
2(李密在西晉建立前,曾在蜀國做官。作為一個“少仕偽朝”的“亡國賤俘”,四次被征召,四次拒絕,很容易使晉武帝產生疑忌,會以為李密懷念蜀漢,不滿新朝。而這是一種違抗圣命大逆不道的行為。在逼迫甚急的情況下,李密上表陳述情由,敘述自己不幸的身世,說明不能應征出仕的原因。)
三、教師指導學習課文。
1、點撥疑難字、詞。
鮮——少廢——停止察——舉薦
除——拜授官職矜——注重、崇尚擢——提拔
過——過分盤桓——徘徊
2、概括每段大意,說說各段之間的聯系。
2(第一段——敘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開篇以“臣以險釁,夙遭閔兇”八個字概括幼年時期的不幸遭遇,落筆十分凄楚。接著寫“險釁”、“閔兇|的具體內容:“六月”喪父,“四歲”母親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然后敘述家庭的孤獨單薄,叔伯兄弟,遠近親屬,一概沒有,只有祖孫二人相依為命。段末點明“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暗含為了盡孝無法應詔之意。)
(第二段——敘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的進退兩難。首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達自己對朝廷的忠,再敘述多次征召的經過,段尾以“供養無主”、“劉病日篤”來說明自己欲仕不能,忠孝難全,進退兩難的境地。)
(第三段——述祖孫更相為命的關系,說明自己并非欲全名節而辭不赴命。本段一開始就擺出圣朝的施政綱領:“以孝治天下”,那么自己有祖母需要照顧,理應留在祖母身邊,以盡孝道。又貶抑自己“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最后申述不能奉詔就職的原由。祖母病情嚴重,生命垂危,“母孫二人,更相為命”。這些都是實情,顯得真切感人。)
(第四段——懇請晉武帝批準終養祖母的要求。本段換一個角度陳述理由:“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一“短”一“長”的對比,說明奉養祖母不會有礙于報效朝廷。接著明確提出自己的請求,最后以“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誓言作結。)
3、李密陳情的目的是什麼?作者抓住什麼來打動晉武帝?
2(能夠為祖母盡孝,拒絕征召,又能得到晉武帝的恩準和諒解,免去疑忌和殺身之禍。作者抓住晉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綱領,用“孝道”打動晉武帝,使晉武帝不得不承認他善于為自己辯護,并寬容了他。)
4、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2(A、排偶句的運用,有不少是為了通過相互對立和相輔相成的內容,來強化情意的表現。)
例:“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循私情,則告訴不許。”通過內容的對立,將盡忠與盡孝的矛盾強化,突出進退兩難的處境。
“既無叔伯,終鮮兄弟”,“外無期功強勁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通過上下、左右、內外的相輔相成,突出了李密孤苦零丁、無依無靠的情景。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而報劉之日短。”通過時間“長”與“短”的比較,巧妙地提出了一個先盡孝后盡忠的兩全其美的辦法。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通過“生”與“死”的對舉,表明了一定要報大恩的決心。
2(B.練達而概括的四字句連用,對制造情勢、渲染氣氛起了很大的作用。)
例:“詔書切峻,責臣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如星火”一連六個四字句,三層排比,短語迫促,一氣呵成,造成一個上責下催,透不過氣來的緊急氣氛。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一連四個四字句,借比喻,用夸張,將祖母劉危在旦夕的情勢形容殆盡。
積累成語:
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進退狼狽日薄西山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氣息奄奄更相為命皇天后土實所共鑒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陳情表 篇14
學習目標:
1、掌握積累課文中出現的虛詞、實詞、文言句式以及文化常識;
2、體會課文真摯的感情和語言藝術;
3、學習課文縝密的構思和寓情于理的說理藝術。
學習重點:
積累重要的詞句,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李密祖孫間真摯深厚的感情。
學習方法:
朗讀、背誦、討論
學習過程:
一、預習提示: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陳情表》究竟有什么樣的魅力,讓人如此評說,請允許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一)了解背景,高效預習
1、試譯全文,圈出難解的字、詞、句,注意通假、活用、古今異義等文言現象。
2、是誰陳情?向誰陳情?陳什么情?如何陳情的?
3、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二)預習檢測
1、下列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 )
A、臣以險釁(xìn) 夙遭閔(mǐn)兇 終鮮(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賤 責臣逋(bǔ)慢 猶蒙衿(jīn)育
寵命優渥(wò)
C、豈敢盤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馬
D、逮(dǎi)奉圣朝 過蒙拔擢(zhuó) 門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為命
2、對下列各句中加橫線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項有:
A.行年四月,舅奪母志 。 奪:奪取
B.而劉夙嬰疾病。 嬰:纏繞
C.謹拜表以聞。 聞:知道
D.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 。篤:病重
E.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孑:孤單,與“煢煢”同義
F.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G.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薄:“厚”的反義詞
H.庶劉僥幸,保卒余年。 卒:終
3、解釋下面句中加橫線字的意義:
A.①凡在故老,猶蒙矜育。
②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③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
B.①詔書特下,拜臣郎中。
②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③拜送書于庭。
C.①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③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D.①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②猥以微賤,當侍東宮。
③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A.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B.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
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5、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同形異義詞:
A.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C.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D.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6、根據課文,在下列各句的橫線上填上相應的內容。
《陳情表》是李密寫給 的一篇表文。“表”的基本特征是“動之以情”。 李密上表的目的就是 ,希望 體諒他祖母劉氏 ,答應自己 。
二、研讀課文,回答問題,理清思路,體悟情感(思考與探究)
1、第一段“臣以險釁,夙遭閔兇”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李密圍繞這八個字寫了幾個方面的內容?“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為后文那句作了鋪墊、設了伏筆?“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為后文那句作了鋪墊、設了伏筆?
2、第二段為什么要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八個字起筆?陳述太守、刺史對自己的薦舉,其用意是什么?“臣具以表聞”,這奏表的內容是什么?本段文字要說明的中心是什么? 這段文字與下文有什么關系?
3、第三段李密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有什么意圖?李密為什么要申說自己出仕蜀漢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4、第四段,李密解決盡忠與盡孝矛盾的辦法是什么?李密向晉武帝提出了什么請求?李密又是怎樣表白自己的“愚誠”的?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是什么意思?李密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
5、亞里士多德說:“只有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事物,對適當的人,在適當的時機下,以適當的方式發生的感情,才是適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運用了最恰當的抒情方式,終于打動了晉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詔”,允其不仕,并當即賜給李密奴婢二人,并下令郡縣承擔供養李密祖母的責任。根據課文內容,簡要概括《陳情表》使晉武帝深受感動的原因。信任。
三、當堂測試:
1、全文感情真摯、悲惻動人的原因在于:
事之實—— 之真—— 之誠——言之切—— 之巧。《陳情表》的動人之處就在于它陳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十七八歲的年紀也許始終關注的永遠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愛情,最易忽略的卻常常是親情、孝情。希望李密對祖母的烏鳥深情能讓我們有所感悟,有所行動,為親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卻真誠的回報。
2、下列說法,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如:諸葛亮的《出師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職之意,而“除”則是免去官職之意。“東宮”指代太子,因為太子居于東宮,故稱。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從漢武帝開始,令郡縣每年經考察而推舉孝、廉各一人,晉時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喪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個月,小功服喪五個月。服喪的長短可表明親屬關系的遠近。
陳情表 篇15
教學目的
一、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
二、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和駢散結合形象生動的語言藝術;
三、繼續指導學生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常識;
教學重點、難點
一、本文寫法上的特點:融情于事
二、李密為什么辭不就職?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指導學生熟讀課文,背誦第一、三段,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2、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語及相關常識。
一、導入課題
以簡介作者及后人對該文的評價導入。
二、熟讀背誦
學生輕聲誦讀課文,對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課文
三、指導學生朗讀全文,提醒學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調。
第一段:凄苦,悲涼; 第二段:感激,懇切;
第三段:真摯,誠懇; 第四段:忠誠,懇切,期待。
1、 指導學生背誦第一段。
2、 總起: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父死母嫁---祖母撫養---少年多病---無親無戚---祖母病臥
2、熟讀第二段。
3、指導背誦第三段。
孝治大道---不矜名節---寵命優渥---祖母病篤---不能廢遠
4、熟讀第四段。
5、討論:結合上節課反復誦讀課文的體會,你認為“情”在本文中有哪幾層含意?
6、完成課后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一、導入課題
二、賞析構思藝術
1、討論:在陳請終養祖母這個要求時,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難?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二難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不僅達不到陳請的目的,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2、朗讀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么?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
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忠后盡孝。
三、賞析語言
至性之言,悲惻動人
四、作品評價
通過兩個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認識本文構思慎密,語言精粹的特點。
1、討論:有論者認為,李密反復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
引導:李密反復強調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2、討論: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1)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
(2)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陳情表 篇16
第一課時
一、 導入課題
以簡介作者及后人對該文的評價導入。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無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鄉里。
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來晉武帝征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于是寫下了《陳情表》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理由婉言辭謝。
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導學生疏通字詞,理解全文內容
三、反復誦讀課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幾層含義?
引導:本文的題目是《陳情表》,“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陳”是陳述的意思,情:(1)情況(事實);(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
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齊讀課文,思考:為何“陳”?“陳”什么?
提示:為何陳----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馬,不能就職。(不想到晉朝為官)
陳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閔兇;更相為命;不能廢遠;愿乞終養。(陳述年幼時的孤苦及祖孫的相依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賞析構思藝術
1.討論:在陳請終養祖母這個要求時,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難?
引導:作者處在一種忠孝兩難的矛盾境地里,請大家把作者的這種矛盾境地讀
來。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了“孝情”?
第一段,請一二組同學朗讀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忠情”?
第二段,請三四組同學朗讀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二難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不僅達不到陳請的目的,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下面我們來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變被動為主動的。
3.思考討論:請補寫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話,并想想作者為什么要省略這句話?
提示:故臣當終養祖母,不能廢遠。
引導:這是一個三段論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結論卻沒有說,請你說出結論,并想想作者為什么不把這個結論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是宕開一筆,寫自己少仕偽朝的事?
4.思考:假設你是晉武帝,正與李密面談,此時李密直接提出了終養祖母的請求,你晉武帝能不能一兩句話就把李密駁得啞口無言?
引導:晉武可能會說,既然你要終養祖母以盡孝心,為什么在蜀漢你又出來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這段歷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跡:一仕偽朝“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二在圣朝“寵命優渥,豈敢盤桓”讓晉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篤圖深深打動了晉武帝,讓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為祖母病重,從而提出不能廢遠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時將孝治天下的理與祖母病篤須盡孝的情作了對照,應作什么選擇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讀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么?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
引導:作者以列數字作對比的方式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晉武帝置疑,不得不答應李密的陳請。
提示: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忠后盡孝。(投影)
6、將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調整一個位置,先講理后講情好不好?
引導:出于情,歸于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總之,全文首先陳述個人悲慘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孫的特殊關系,作為陳情的依據。繼則寫自己愿意奉詔,但又以劉病日篤,處于狼狽之境,借以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再則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準許所請。同時更表明自己心跡,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案。全文構思縝密,脈絡分明,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三、賞析語言
有好的構思,還要有恰當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文章的力量才能發揮出來。《陳情表》明顯的保留了賦的語言特點。《古文觀止》評論《陳情表》的語言,說它“至性之言,悲惻動人”;有人說,《陳情表》的語言是有形的',有聲的;讀《陳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惱怒,看到作者誠惶誠恐的怖懼……;你還可聽少年的無助哀嘆,老人病中無奈的呻吟,孝子懇切的哀告,帝王嚴厲的呵斥……
請輕聲朗讀課文,把你認為好的語句畫下來,讀出來,然后結合文章的構思,說說這些語句有什么特點,好在哪?
(學生讀書思考約3-5分鐘,老師巡堂了解情況)
重點賞析語段(句式,用詞,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導: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不拖沓,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引導: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引導: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引導:對偶句,一外一內都強調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后代尚小無人終養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也是對偶句,恰當地表達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寵的感激。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都是對偶句。運用對仗工整的對偶句式,使語氣顯得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讀來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以落日喻人命,貼切在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能極大地引發讀者的同情;“朝不慮夕”雖是夸張卻給人無可置疑的真實;再加上四字駢句,有詩一般的韻律,如泣如訴,讀之無不令人動容泣下。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以鳥喻人,回溯至動物的本性,鳥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誠摯懇切之情溢于言表,豈能不打動人?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4.提問:你能說出哪些成語出自本文嗎?
引導:此文的問世,為后世提供了眾多的慣用語,一直流傳至今,如“躬親撫養”“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更相為命”“生當隕首,死當草結”等,均成為人們信手拈來的語句。
5.小結: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匯。
四、作品評價
(一)通過兩個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認識本文構思慎密,語言精粹的特點。
1.討論:有論者認為,李密反復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
引導:1、李密反復強調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導:2、李密對蜀漢念念于懷。
陳情表 篇17
課前預習學案
一、 預習目標:
1、預習本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2、本文的文體特征
3、通讀全文把握重點字詞
4、正確斷句,能借助于字典翻譯文章
5、把握每段大意,體味作者情感
二、預習內容
1、作者簡介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省彭山縣)人,晉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為蜀國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劉氏撫養成人。年輕時師事名儒譙周。曾任蜀漢尚書郎,多次出使東吳,甚有才辯。蜀亡后,屏居鄉里,以孝聞,累舉不應。
2、資料鏈接
(1)背景知識
公元263年,司馬昭子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當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采取了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與此同時,當時李密以孝聞名于世,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持君臣關系,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屢被征召。李密作為亡蜀之臣,心存疑慮,進退兩難。若辭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職,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烏鳥私情”,祖母“供養無主”為由,寫了此表。文章選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無怪乎晉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終于準如所請。
(2)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陳情的一種文體。
(3)蘇軾有言: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4)成語:躬親撫養、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更相為命、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3、正字音
險釁( )祚薄( )煢煢孑立( )床蓐( )拔擢( )優渥( )猥劣( )隕首( )希冀( )逋慢( )
4、給下列句子斷句:
①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②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③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④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5、預習思考
①試譯全文,圈出難解的字、詞、句,注意通假、活用、古今異義等文言現象。
②是誰陳情?向誰陳情?陳什么情?如何陳情的?
③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 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解決語言難點
2、讀懂文意,結合課文語句
3、體會文章深沉的情感并且鑒賞手法
學習重難點:把握文章大意、體味情感、鑒賞手法
二、 學習過程
(一)理清文章思路:
1、問:本文題目是《陳情表》,作者為什么要向晉武帝“陳情”?
2、問:所陳之情有哪些?師生共同討論,分段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梳理內容。
(二)探究文本內容
1)、探究第一段
1、思考:哪八個字總寫自己的坎坷命運?
2、思考:開頭陳述孤苦不幸有何作用?
3、思考:本段是作者陳述不仕的唯一事實依據,分析作者是怎樣以情動人的?
2)、探究第二段
1、思考:作者敘述了哪些“沐浴清化”(受恩寵)的事實?
2、在此情況下,作者處于兩難境地——既想“奉沼奔馳”以報知遇之恩,又想“順和情”,在家孝敬祖母。作者怎樣陳述自己這種困境以消除皇帝疑心?
3)、探究第三段
1、本段陳述自己不仕的理由,即原因是什么?找原句。
2、作者是如何合情合理地表達自己的盡孝心意的?
4)、探究第四段
作者怎樣解決不能兩全的矛盾,使自己既能盡忠又能盡孝呢
(三)體味感情并鑒賞藝術手法
1、本文感人,連皇帝都感動了,是因以情動人。概括所陳之情。
2、找出相關語句,簡析敘事陳情怎樣步步深入,達到乞終養目的的。
3、用駢文寫成:以四六言相間為主,多偶句,形式華美,但往往過于追求句式整齊,堆砌辭藻,影響內容表殼,內容空泛,形成浮華之風的不良文風。而本文卻是一篇內容形式完美結合的好文章。多四字句,對偶句,朗朗上口,易于成誦。誦讀中注意這一語言特點(四)探討對“孝”的看法。學生自由發言
三、 反思總結:本文的重點的詞語、文意及作者的情感
四、 當堂練習
1. 字音
臣以險釁( ) 夙( )遭閔( )兇 門衰祚薄( ) 煢煢( )孑( )立
床蓐( ) 猥以微賤( ) 洗馬( ) 非臣隕首 ( )
責臣逋慢( ) 猶蒙矜育( ) 過蒙拔擢( ) 寵命優渥( )
2.重點詞語
1、險釁:臣以險釁( ) 2、見背:慈父見背( )
3、奪:舅奪母志( ) 4、祚:門衰祚(zuò)薄( )
5、鮮:終鮮兄弟( ) 6、吊: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
7、嬰:而劉夙嬰疾病( ) 8、廢:未曾廢離( )
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 10、尋:尋蒙國恩( )
11、篤:則劉病日篤( ) 12、拔擢:至微至陋,過蒙拔擢(zhuó)( )
13、區區: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14、聽:聽臣微志( )
3.通假字
(1)夙遭閔兇( )(2)零丁孤苦( )
(3)常在床蓐( )(4)四十又四( )
4.一詞多義
(1)行:①行年四歲( ) ②九歲不行( )
(2)矜:①猶蒙矜育( ) ②不矜名節( )
③愿陛下矜憫愚誠( )
(3)至:①至微至陋( ) ②無以至今日( )
(4)以:①臣以險釁( ) ②臣以供養無主( )
③謹拜表以聞( ) ④猥以微*( )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⑥臣具以表聞( )
(5)見:①慈父見背( ) ②二州牧所見明知( )
(6)親:①躬親撫養( ) ②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
(7)日:①日薄西山( ) ②報養劉之日短( )
(8)當:①當侍東宮( ) ②死當結草( )
(9)薄:①日薄西山( ) ②門衰祚薄( )
(10)拜:①拜臣郎中( ) ②謹拜表以聞( )
(11)于:①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②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
(12)夙:①夙遭閔兇( ) ②夙夜憂嘆( )
5.詞類活用
(1)躬親:躬親撫養( )(2)日:則病日篤( )
(3)閔兇:夙遭閔兇( )(4)微:猥以微賤( )
(5)誠:愿陛下矜憫愚誠( )(6)終:無以終余年( )
(7)卒:保卒余年( )(8)遠,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
(9)進退: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10)聞:謹拜表以聞( )
6. 古今異義的詞
(1)至于:至于成立(①古義: ②今義: )
(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義: ②今義: )
(3)不行:九歲不行(①古義: ②今義: )
(4)秀才:后刺史榮舉臣秀才(①古義: ②今義: )
(5)告訴:則告訴不許(①古義: ②今義: )
(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義: ②今義: )
7. 特殊句式
(1)今臣亡國賤俘( ) (2)而劉夙嬰疾病( )
(3)則告訴不許( ) (4)且臣少仕偽朝( )
(5)急于星火( ) (6)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
附答案
1、 (xìn) (sù) (mǐn) (zuò) (qióng) (jié) (rù)(wěi) (xiǎn) (yǔn) (bū) (jīn) (zhuó) (wò)
2.重點詞語
1、險釁(艱難禍患,指命運不濟)2、見背:(背棄我,指死亡)
3、奪:(改變)4、祚:(福分)
5、鮮:(本指少,這里是沒有)6、吊:(安慰)
7、嬰:(纏繞)8、廢:(止侍奉)
9、察:(考察和推舉)10、尋:(不久)
11、篤:(病重)12、拔擢: (zhuó)(提升)
13、區區:(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14、聽:(準許)
3.通假字
(1)夙遭閔兇(通“憫”,可憂患的事)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獨的樣子)
(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
(4)四十又四(通“又”, 表示整數后有零數)
4.一詞多義
(1)行:①行年四歲(動詞,經歷) ②九歲不行(動詞,走路)
(2)矜:①猶蒙矜育(動詞,憐惜) ②不矜名節(動詞,自夸)
③愿陛下矜憫愚誠(動詞,憐憫)
(3)至:①至微至陋(副詞,極其) ②無以至今日(動詞,到達)
(4)以:①臣以險釁(連詞,因為) ②臣以供養無主(連詞,因為)
③謹拜表以聞(連詞,相當于“而”) ④猥以微*(介詞,憑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詞,用) ⑥臣具以表聞(介詞,用)
(5)見:①慈父見背(代詞,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見明知(動詞,看見)
(6)親:①躬親撫養(代詞,親自) ②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名詞,親戚)
(7)日:①日薄西山(名詞,太陽) ②報養劉之日短(名詞,日子)
(8)當:①當侍東宮(動詞,任,充當) ②死當結草(副詞,應當)
(9)薄:①日薄西山(動詞,迫近) ②門衰祚薄(形容詞,微薄,少)
(10)拜:①拜臣郎中(動詞,授官) ②謹拜表以聞(動詞,奉上)
(11)于:①州司臨門,急于星火(介詞,比)②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介詞,給)
(12)夙:①夙遭閔兇(名詞,很早,幼年) ②夙夜憂嘆(名詞,早晨)
5.詞類活用
(1)躬親:躬親撫養(名作狀,親自)
(2)日:則病日篤(名作狀,一天天地)
(3)閔兇:夙遭閔兇(形作名,憂患兇喪這事)
(4)微:猥以微賤(形作名,卑微低賤的身份)
(5)誠:愿陛下矜憫愚誠(形作名,誠心)
(6)終:無以終余年(動詞使動,使……結束)
(7)卒:保卒余年(動詞使動,使……終了)
(8)遠,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形作名,遠的地方)
(9)進退:臣之進退,實為狼狽(動作名,是否出來做官之事)
(10)聞:謹拜表以聞(動詞使動,使……知道)
6. 古今異義的詞
(1)至于:至于成立(①古義:到。②今義:程度副詞)
(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義:成人自立。②今義:創立)
(3)不行:九歲不行(①古義:不能走路。②今義:不可以)
(4)秀才:后刺史榮舉臣秀才(①古義:優秀人才。②今義:科舉考試中最低一級考中者)
(5)告訴:則告訴不許(①古義:申訴。②今義:讓別人知道)
(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義:辛酸苦楚。②今義:身心勞苦)
7. 特殊句式
(1)今臣亡國賤俘(判斷句)
(2)而劉夙嬰疾病(被動句)
(3)則告訴不許(被動句)
(4)且臣少仕偽朝(介詞省略)
(5)急于星火(狀語后置)
(6)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狀語后置)
課后練習與提高
1.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臣以險釁(xìn) 夙遭閔(mǐn)兇 終鮮(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賤 責臣逋(bǔ)慢 猶蒙衿(jīn)育 寵命優渥(wò)
c.豈敢盤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煢煢孑立(qióng) 除臣洗(xiǎn)馬
d.逮(dǎi)奉圣朝 過蒙拔擢(zhuó) 門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為命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b.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c.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 d.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3.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晚有兒息:子 形影相吊:安慰
b.逮奉圣朝:等到 日薄西山:靠近
c.尋蒙國恩:不久 聽臣微志:聽從
d.劉病日篤:病重 夙嬰疾病:纏繞
4.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①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②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b.①凡在故老,猶蒙矜育 ②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
c.①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②少多疾病,九歲不行
d.①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②祖母劉閔臣孤弱,躬親撫養
5.下列加點虛詞解釋有誤的一項( )
a.急于星火:像 b.臣之進退:取消句子獨立性
c.無以至今日:沒有用來……的 d.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因此
6.與例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a.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b.猥以微賤,當侍東宮
c.臣具表以聞,辭不就職 d.圣朝以孝治天下
7.下列加點詞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 )
a.至于成立 b.則告訴不許
c.實為狼狽 d.舉臣秀才
8.填空:
①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__________,至于成立。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②但以劉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無祖母,__________;祖母無臣,__________。母孫二人,更相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翻譯下列句子
①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②臣欲奉召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③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崇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翼。
能力素質提高
閱讀下文,完成1—5題。
嵇康遇害
嵇康字叔夜,譙國人也,康早孤,有奇才,遠邁不群。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學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長好老莊。與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養性服食之事(服藥求長生),彈琴詠詩,自足于懷。所與神交者唯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咸、瑯邪王戎,遂為竹林之游,世所謂“竹林七賢”也。
山濤將去選呂,舉康自代,康乃與濤書告絕。此書既行,知其不可羈屈也。性絕巧而好鍛,宅中有一柳樹甚茂,每夏月,居其下以鍛。東平呂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輒千里命駕,康友而善之。后安為兄所枉訴,以事系獄,辭相證引,遂復收康。初,康居貧,嘗與向秀共鍛于大樹之下。穎川鐘會,貴公子也,精練有才辯,故往造焉。康不為之禮,而鍛不輟。良久會去,康謂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會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會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司馬昭)曰:“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因譖:“康、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釁除之,以淳風俗。”帝既昵聽信念,遂并害之。康將刑東市,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絕矣!”時年四十,海內之士莫不痛之。帝尋悟而恨焉。
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博覽無不該通。 該:完備。 b.此書既行。 行:流傳。
c.后安為兄所枉訴。 訴:敘說。 d.宜因釁除之。 釁:縫隙,引申為機會。
2.下列各句加點的字都有活用,選出分類正確的一項( )
①遠邁不群 ②康友而善之
③康友而善之 ④康不為之禮
⑤以淳風俗 ⑥康將刑東市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⑥/⑤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⑥/③/⑤
3.下列八句話,分別編四組,構成嵇康遇害根本原因的一組是( )
①遠邁不群 ②與魏宗室婚
③知其不可羈屈也 ④呂安服康高致
⑤辭相證引 ⑥會以此憾之
⑦嵇康臥龍也,不可起 ⑧言論放蕩非毀典謨
a.②③⑥⑦ b.①④⑥⑧
c.③④⑤⑦ d.④⑤⑦⑧
4.下面對文意的敘述,正確的一項是( )
a.嵇康是魏國皇帝的親戚,官拜中散大夫。他超邁不群,常修養性服食之事,不與一般人結并,他所與神交的只有“竹林七賢”罷了。
b.嵇康當大夫時,也常常在柳樹下打鐵,有一次他與向秀打鐵,鐘會特意來拜訪,他不予理睬,鍛不輟,鐘會站了半天,只好回去,他又說:“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因此鐘會非常恨他。
c.嵇康與呂安友善,呂安被他哥哥枉訴,引稽康為證,于是稽康也被收。鐘會向司馬昭進譖言,要他因釁除之,于是嵇康呂安同時被害。
d.嵇康在東京被刑時,三千太學生請求他留下來做老師,嵇康不答應。他看日影,還未到行刑時,便索琴彈一曲《廣陵散》,嘆道:“《廣陵散》于今絕矣!”天下士人都為他悲痛。
5.翻譯下列句子(4×5分)
①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
②山濤將去選官,舉康自代。
③康乃與濤書告絕。④后安為兄所枉訴,以事系獄,辭相證引,遂復收康。
附參考答案:
1.a(b責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 d逮(dài)奉圣朝) 2.b
3.c (聽:準許) 4.b 5.a 6.a
7.c(a成立:成人自立;b告訴:申訴;d秀才:優秀人才)
8.①零丁孤苦 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
②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無以至今日 無以終余年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9.①既沒有叔伯,又沒有兄弟。門戶衰敗,福氣淺薄,很晚才有了兒子。在外沒有任何近親,在內沒有照應門戶的僮仆。孤孤單單,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互相慰問。
②我本想接受皇帝的旨意馬上去京,可是祖母劉氏的病一天比一天嚴重;想茍且順從私情,向上官申訴卻不被允許。我簡直是進退維谷,實在狼狽。
③現在我是個亡國的俘虜,是最微賤最鄙陋的,過分地蒙受朝廷的破格提拔,恩寵優厚,怎么敢徘徊逗留、猶疑不決,有什么非分的企圖呢?
1.c 2.d 3.a 4.c
5.①嵇康談吐優雅,風度翩翩,可是卻使形體像土木一樣,不能修飾美化自己。
②山濤將要離開掌舉的官職,推薦嵇康代替自己。
③嵇康就給山濤一封宣布絕交的信。
附翻譯: 嵇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黃初五年,譙郡人,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有稱其為嵇中散。嵇康的祖先本姓奚,原籍是會稽人,后來因避禍來到譙郡,因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嵇山,嵇康祖先遂舍棄原姓,改姓嵇姓。
嵇康的父親嵇昭,曾擔任治書侍卿史職務。嵇昭早亡,嵇康靠母親和兄長嵇喜撫養長大。嵇康少時聰明好學,但是驕縱任性,遠邁不群,這種性格深深的影響了他的為人處世,史書上稱他少有奇才,博覽群書,無師自通,學識非長淵博。他愛好音樂,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的高明,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高手。嵇康的書法也很有名。造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眾鳥翱翔,群烏乍散。”他的詩的水平也可以稱得上大家。
嵇康不但才華出眾,而且長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晉書—嵇康傳》稱他“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鳳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然自成。”這個可以說嵇康是個美男子了,見到他的人都說:嵇康風度瀟灑,晴朗挺拔。還有人說:瀟灑的象松林中的風,清高而舒緩綿長。山濤說:嵇康的為人,剛正如孤松獨立,他的醉態如玉山崩塌。
竹林七賢中的山濤一見到嵇康和阮籍,就趣味相投,山濤的妻子發現丈夫與這兩個人的交往不比尋常,就詢問山濤,山濤說:“我一生中可以作為朋友的,只有這兩個人罷了!”“我也想觀察觀察他們,可以嗎?”山濤的妻子問道。山濤答應了。過了幾天嵇康和阮籍來了,山濤把他們二人留在家里住下,親自安排酒席招待。晚上,山濤的妻子偷偷的觀察其二人,
直到早晨都忘記離開了。山濤問他的妻子:“這兩個人怎么樣?”妻子道:“你的才氣比他們差遠了,只能以你的見識和度量和他們教朋友。”山濤說:“你說的對。”
嵇康二十歲的時候,被曹操的兒子曹休看中,把女兒長樂公主嫁給了他。從此嵇康成了魏朝皇室的宗親,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嵇康的仕途非常順利,不久就做了郎中后來又做了中散大夫。入京為官,令嵇康非常興奮,他知道,理想壯志的實現只有通過仕途才能實現。但是不久他就失望了。當時,魏明帝曹睿已死,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佐曹芳,典型的浮華派公子哥何晏當了吏部尚書。曹爽和這些人混在一起,把朝廷搞的烏煙瘴氣,為所欲為。
嵇康看清楚了,此時的曹魏集團,已經失去了早年的雄姿英發,變得飛揚跋扈。他更明白,司馬懿決非庸碌之輩,而是一個老謀深算,內藏禍端的人物。他預感到一場撕殺將不可避免。為了避開斗爭的鋒芒,他離開了京城,到山陽隱居了下來。
當時,他和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交往過密,幾個人常常游玩于竹林,世稱“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但是當時思想分歧較大,后來又各走各的路,差距就更大了。但是當時他們都沒有參加政治斗爭,被世人稱為清高之世。
正始十年,司馬懿突然發動了“高平嶺之變”催跨了曹爽集團,掌握了朝廷的大權。但是這不等于曹氏和司馬氏的矛盾得到解決,而是新的斗爭正在醞釀,一些擁有軍事實力的親曹的人,先后起來反抗司馬集團。
嘉平三年,太尉王凌首先在揚州發難,企圖推翻司馬集團,廢皇帝曹芳,立楚王曹彪為皇帝。但是,機密泄露,司馬懿首先發難,迅速領兵征討王凌,王凌兵敗自殺!
嘉平六年,中書令李豐密謀鋤掉司馬師,也是因為機密泄露被殺。正元二年魏鎮東將軍毋丘儉和揚州總鎮史文欽,聯合起兵討伐司馬師。這個消息給嵇康帶來一線希望,他想起兵響應毋丘儉和史文欽。有一次他征求山濤的意見。山濤分析了當時的情況,勸告嵇康不要貿然起兵,否則就會大難臨頭。不久嵇康得到消息毋丘儉兵敗被殺,史文欽狼狽的逃到東吳。
司馬氏獨斷朝廷,擅自廢立皇帝,對一些名士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法。逆者死,順者生。嵇康堅決不順從司馬集團。為了免遭迫害,便采取了玩世不恭的態度,輕蔑禮法,縱酒玩樂。放浪形骸。
嵇康的門前有一棵大樹,長的非常茂盛,又有一條小河順著門前流過,夏天,樹下河邊清涼宜人。嵇康常在樹下河邊生起爐子,架上鐵砧,嵇康打鐵的手藝很高。當時嵇康家中貧寒,常靠打鐵來賺錢糊口。給他幫忙的是向秀。向秀拉動風箱,;爐火正紅,嵇康脫掉上衣,掄起大垂煉擊鐵器,火星四飛。滿身是汗的嵇康似乎叢中找到了樂趣,并不在意收入。有時候鄰居來讓他修理工具,他分紋不取。打累了,嵇康和向秀就在樹下休息,邀請一些親朋好友開懷暢飲。談論一些無關政局的話題。
嵇康變了,增加了乖僻的行為有時后難以讓人理解。他本來是個美男子,風度偏偏,現在卻變成了一個落魄的模樣。他常常的額披頭散發,毫不注意修飾,他的頭發和臉常常一個月都不洗,天長日久就生了許多的虱子,有時候瘍的受不了,便伸手往身上亂摸亂瘙,不顧場合,也不管他人的笑話,摸出虱子來就用手指把它掐死。 其實,嵇康把自己弄成這個模樣,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這也可以說是一種保身之術吧!實質上他以這種土木形骸,作踐自己的方式,表達了他堅決不屈服司馬集團的態度。這是一種無言痛苦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