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詩四首(精選5篇)
中國現代詩四首 篇1
教案示例
《再別康橋》《死水》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體會兩首詩意象運用的特點。
通過學習,體會兩首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教學難點:《死水》意象的象征意義。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
播放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主題曲《飛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圖像。
伴著這熟悉的樂曲又把我們帶回到了那個時代,他曾經悄悄地來了,又輕悄悄地走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傳世之作《再別康橋》。今天,就讓這樂聲伴隨我們,走進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二 解題:
放映有關康橋的錄像或幻燈片,教師或學生(事先布置給學生檢索有關資料)結合畫面解說徐志摩與康橋的關系及相關背景。
三 配樂朗誦
樂曲:《人間四月天》主題曲
聽讀要求:注意體味詩人對康橋的感情。
四 學生吟誦、品味、欣賞
多種形式的誦讀、小組互動式
(1)明確本首詩的意象,詩人避開了一般離別時的告別對象,選擇了“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從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個人以清新飄逸之感。詩人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成分。獨具特色的象選擇,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營造出一種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別母校的感情在詩中字里行間的體現。
(3)體會這首詩如何體現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 ① 押韻(請學生在詩終畫出韻腳); ②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③ 回環復沓,開頭和結尾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繪畫美主要表現在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輝斑斕”等有色彩的詞語,給讀者以視覺上的色彩想象,給人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同時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教師巡視發現問題,解決疑難。
各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匯報,教師適時提出巡視中發現的疑難點,提出討論,將學習引向深入。
以聞一多對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的主張過渡,引入對《死水》的學習。
先從“三美”入手體會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詩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義。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本教案引導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體會兩首詩意象運用的特點,通過品味欣賞,體會兩首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該教案設計體現了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的思想。
探究活動
(1)學生自愿結組,對徐志摩的詩歌和聞一多的詩歌進行比較,看兩者的異和同。
(2)學生可就本課書中自己喜歡的一位詩人進行研究,建議切入點小。
(3)可以召開現代詩歌朗誦會或現代詩歌賞析會,材料來源于課本、讀本或其他詩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歡的一首現代詩,寫一篇評析鑒賞筆記,挑選有見地的班上交流。
中國現代詩四首 篇2
教案示例
《再別康橋》《死水》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體會兩首詩意象運用的特點。
通過學習,體會兩首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教學難點 :《死水》意象的象征意義。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
播放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主題曲《飛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圖像。
伴著這熟悉的樂曲又把我們帶回到了那個時代,他曾經悄悄地來了,又輕悄悄地走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傳世之作《再別康橋》。今天,就讓這樂聲伴隨我們,走進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二 解題:
放映有關康橋的錄像或幻燈片,教師或學生(事先布置給學生檢索有關資料)結合畫面解說徐志摩與康橋的關系及相關背景。
三 配樂朗誦
樂曲:《人間四月天》主題曲
聽讀要求:注意體味詩人對康橋的感情。
四 學生吟誦、品味、欣賞
多種形式的誦讀、小組互動式
(1)明確本首詩的意象,詩人避開了一般離別時的告別對象,選擇了“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從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個人以清新飄逸之感。詩人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成分。獨具特色的象選擇,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營造出一種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別母校的感情在詩中字里行間的體現。
(3)體會這首詩如何體現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 ① 押韻(請學生在詩終畫出韻腳); ②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③ 回環復沓,開頭和結尾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繪畫美主要表現在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輝斑斕”等有色彩的詞語,給讀者以視覺上的色彩想象,給人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同時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教師巡視發現問題,解決疑難。
各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匯報,教師適時提出巡視中發現的疑難點,提出討論,將學習引向深入。
以聞一多對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的主張過渡,引入對《死水》的學習。
先從“三美”入手體會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詩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義。
板書設計 :
教案點評:
本教案引導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體會兩首詩意象運用的特點,通過品味欣賞,體會兩首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該教案設計體現了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的思想。
探究活動
(1)學生自愿結組,對徐志摩的詩歌和聞一多的詩歌進行比較,看兩者的異和同。
(2)學生可就本課書中自己喜歡的一位詩人進行研究,建議切入點小。
(3)可以召開現代詩歌朗誦會或現代詩歌賞析會,材料來源于課本、讀本或其他詩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歡的一首現代詩,寫一篇評析鑒賞筆記,挑選有見地的班上交流。
中國現代詩四首 篇3
教案示例
《再別康橋》《死水》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體會兩首詩意象運用的特點。
通過學習,體會兩首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教學難點:《死水》意象的象征意義。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
播放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主題曲《飛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圖像。
伴著這熟悉的樂曲又把我們帶回到了那個時代,他曾經悄悄地來了,又輕悄悄地走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傳世之作《再別康橋》。今天,就讓這樂聲伴隨我們,走進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二 解題:
放映有關康橋的錄像或幻燈片,教師或學生(事先布置給學生檢索有關資料)結合畫面解說徐志摩與康橋的關系及相關背景。
三 配樂朗誦
樂曲:《人間四月天》主題曲
聽讀要求:注意體味詩人對康橋的感情。
四 學生吟誦、品味、欣賞
多種形式的誦讀、小組互動式
(1)明確本首詩的意象,詩人避開了一般離別時的告別對象,選擇了“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從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個人以清新飄逸之感。詩人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成分。獨具特色的象選擇,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營造出一種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別母校的感情在詩中字里行間的體現。
(3)體會這首詩如何體現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 ① 押韻(請學生在詩終畫出韻腳); ②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③ 回環復沓,開頭和結尾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繪畫美主要表現在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輝斑斕”等有色彩的詞語,給讀者以視覺上的色彩想象,給人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同時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教師巡視發現問題,解決疑難。
各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匯報,教師適時提出巡視中發現的疑難點,提出討論,將學習引向深入。
以聞一多對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的主張過渡,引入對《死水》的學習。
先從“三美”入手體會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詩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義。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本教案引導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體會兩首詩意象運用的特點,通過品味欣賞,體會兩首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該教案設計體現了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的思想。
探究活動
(1)學生自愿結組,對徐志摩的詩歌和聞一多的詩歌進行比較,看兩者的異和同。
(2)學生可就本課書中自己喜歡的一位詩人進行研究,建議切入點小。
(3)可以召開現代詩歌朗誦會或現代詩歌賞析會,材料來源于課本、讀本或其他詩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歡的一首現代詩,寫一篇評析鑒賞筆記,挑選有見地的班上交流。
中國現代詩四首 篇4
再別康橋
徐志摩
教學目標 :領會詩歌的韻律美;
體會詩歌的重章疊句;
了解作家作品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高高瘦瘦,儒雅飄逸,而又充滿憂郁的主人公――徐志摩。
二. 解題:
1. 康橋。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2.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并于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于婚外愛戀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后隨泰漫游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并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于北平與上海之間疲于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于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紳士詩人,徐志摩可以說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詩圣并不過分,茅盾說他既是中國的布爾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他以后的繼起者未見有能與之并駕齊驅的。他的新詩可堪千古絕唱,他的行為與品格也同樣受到同人、朋友、學生的贊賞與愛戴,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雖為文壇風流佳話,亦留有諸多遺憾,但他那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情懷,追求人生真諦的精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難怪這位英年早逝的詩壇巨星的噩耗傳來,震驚了海內外,胡適連呼:“天才橫死,損失的是中國文學!”在他的許多朋友中,包括師輩的梁啟超、同輩的郁達夫、陳西瀅、劉海粟等,亦包括晚輩的陳夢家、沈從文等,沒有一個不贊賞佩服他的才華和品行的,正如沈從文所言:“他那種瀟灑與寬容,不拘迂,不俗氣,不小氣,不勢利,以及對于普遍人生方匯百物的熱情,人格方面美麗放光處,,他既然有許多朋友愛他崇敬他,這些人一定會把那種美麗人格移植到本人行為上來。”足見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為新月社的靈魂人物,他的詩歌創作的成就當奉為本世紀文學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風格也是一有風格,陳西瀅、沈從文、梁實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稱贊他的文章華采之美,他的學生們更是推崇備至,趙景深認為像徐志摩那樣“文彩華麗,連吐一長串珠璣的散文作者,在現代還找不到第二個。”甚至有人認為他的散文的獨特風格則“是詩的一種形式。”無論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獨特之韻味的。胡適說徐志摩的人生觀里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 個是美。的確是一語中的。作為一個資產階級的充滿著詩人氣質的作家,徐志摩短暫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現出這位曠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時亦流露出這位生活在烏托邦之國中的理想主義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國國情時的尷尬與滑稽,而在這之下,同時亦藏著一個知識分子的拳拳愛國之心。徐志摩不但愛情上是一個“情種”,在政治上亦是個赤子。他的許多散文揭露社會黑暗,抨擊時弊,表現了資產階級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義情感。當然若是論徐志摩的散文深義,它恐怕既無魯迅之深刻尖銳及宏闊感,郁達夫之練達及滄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則是任何一位現代散文家不可比擬的,它的散文始終充溢著飽滿的激情,哪怕是頹廢,讀來亦痛快淋漓,決無纏綿有泥淖之感。 我不知道徐志摩是還有“戀月”情緒,月亮作為一種愛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遠成為一種美好的凝結迪在他的散文《鬼話》中有所闡釋。頌月、戀月、賞月在徐志摩有散文中屢見不鮮它正好與其愛情的贊美詩句形成珠聯壁合的內在勾連,不僅構成了徐志摩詩的靈魂。在徐志摩的愛情書簡中,那一時被人傳揚的《愛眉小札》里熾熱的愛情火焰曾燃燒了多少青年的熱血。在這些篇什中,真正體現了這位愛情大師對愛情執著追求時的那種天真與浪漫。 徐志摩的詩文都是風格迥異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麗的女子那樣,首先看中的是華美的外表,儲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說:“內涵是它的骨骼,辭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沒來一些現代美的彩色和輪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藝術。”這正道出了徐志摩為人為文的風格,語言的華彩,夸飾的造句直接構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與之澎湃的內在激情相匹配,儼然是一個灑脫不羈,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許正是因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視了人生內涵的鍛造,使他的詩文有時進入虛幻與頹廢境界,當然,即便是表現這樣的內涵,同樣也橫溢著他那華麗外表之美。這印證在他的愛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與陸小曼的后期愛情出現的危機,同樣也是他一開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結果吧!
三.教師范讀,學生自讀,對比閱讀柳永《雨霖鈴》,領會作者的感情。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帝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再別康橋》:淡淡的別愁,哀而不傷。
四.體味詩歌的藝術特色:
1.韻律美。四句一節,單行與雙行錯開排列,每節換韻。于整齊中見變化,每節押韻,逐節變韻,追求章節的波動和旋律感。 練習:讀這首詩的感受像:( )
A、傾聽岳飛高唱《滿江紅》。 B、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C、領略白居易筆下瑟琶女的彈唱。 D、靜聽肖邦的小夜曲。
2.重章疊句:繼承詩經的傳統。
死 水
聞一多
教學目的:領會詩歌中死水的象征意義。
體悟詩歌的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再別康橋》
二.導入 新課。
(8月17)搜狐網新聞:美能源部司法部策劃荒唐鬧劇 李文和案真相大白 8月14日,美國各大媒體都紛紛刊登了美國司法部13日公布的一份厚厚的調查報告,該報告稱,鬧得沸沸揚揚的李文和間諜案竟是一件冤假錯案。報告稱,這宗鬧劇的始作俑者系美國能源部,而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則接受了能源部的誤導,沒有對能源部的結論進行調查與質疑,就對李文和進行了長達4年的審查,并將其關押了9個月,還對他提出了59項重罪起訴。報告稱,在這一事件上能源部和FBI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美國自詡為人權衛士。但是種族歧視十分嚴重。且是歷史由來已久。聞一多是著名的愛國詩人,于1922年赴美留學,深切感受到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激發起強烈的愛國熱情。1925年,詩人心理懷著對祖國熾熱的愛和由衷的希冀從美國歸來,但黑暗的社會現實卻令痛心與捻。于是,他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以艷麗鮮明的語言來刻寫丑惡,再以精心刻寫的丑惡來加強對現實批判與否定的力度。從那激憤的反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
《死水》是聞一多的名篇。
三.學生誦讀《死水》,體會詩歌的藝術特點,象征意義。
每行詩以四音節為主,雙行押韻,每節一韻。
四句一節,每句九字,排列整齊。
遣詞造句繪聲繪色,華美的詞藻給以視覺繪畫感。
象征意義:把舊社會比為死水,象征地描寫出和辛辣地嘲諷了那丑惡的現實,鞭撻了反動統治者,抒發了無比憎惡和悲憤的心情。
體味本詩時,應整體理解死水的象征意義。不宜一句句拆開來理解。
四.課堂背誦《死水》
我愛這土地
艾 青
教學目的:了解詩人艾青
理解和把握詩歌中意象的象征意義
教學過程 :
一.題解:
原名蔣海澄,筆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華人。1928年就讀于杭州西湖藝術學院,次年留學法國。1932年參加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不久被捕,在獄中開始寫詩,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成名。1937年后輾轉于武漢、山西、桂林、重慶等地,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1年到延安,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主編《詩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學》副主編等職。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到黑龍江、新疆等地勞動。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月后重新獲得寫作權利,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國中心副會長,被法國授予文學藝術最高勛章。現任《詩刊》編委,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詩作者把個人的悲歡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難與命運之中,表現出對光明的熱烈向往與追求,富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性,感情深摯,風格獨特,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推動一代詩風的重要詩人。著有詩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陽》、《歸來的歌》等,論文集有《詩論》、《艾青談詩》等。
詩歌特點:詩的形象完全依賴語言的表現。艾青對于自己詩歌語言的基本要求便是"適切"、"準確"(注:《詩論·談談寫詩》),"最能表達形象"(注:《詩論·詩的散文美》)。所以他堅持必須從生活斗爭中提煉,他的語言反映出他對客觀現實的認真觀察和理解,凝聚著他從中產生的真情實感,又表現了他優異的創造力。他排除對華麗鋪飾的模仿,沒有古舊的羈絆,也很快擺脫了歐化的影響,創造出樸素生動的富有生命力的語言。他的勞績豐富了我國新詩歌的藝術語匯,增加了新詩的藝術表現能力。
由于作者對語言的上述要求,加上他"不受拘束地表達"(注:《艾青選集·自序》)的愿望,他雖然嘗試過多種詩體,但真正使他覺得能適應這激烈變動的生活內容,應該成為新詩的"主流"(注:詩論·詩與時代),自己寫來也得心應手的,則是自由體詩。他擅長以散文式的詩句自由地抒寫;他的詩歌富于豐滿的形象與詩意,并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縛;很少注意詩句的腳韻或字數格式的劃一,卻具有內在的旋律與整齊和諧的節奏。艾青的詩,標志著"五四"以后自由體詩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又給以后的新詩創作帶來了很大影響。
二.時代背景:寫于1938年。抗日戰爭初期。國土淪喪,人民蒙愛深重苦難。
抗戰開始,艾青滿懷熱情地尋求著光明,"從中國東部到中部,從中部到北部,從北部到南部,又從南部到西北部"(注:《艾青選集·自序》),終于找到了光明的所在--延安。這幾年中,他一面不倦在尋求,一面辛勤地寫下了大量詩歌。他的詩作,傾訴著民族的苦難,歌頌了祖國的戰斗,深切的反映出抗戰的時代精神;他的詩作,又表現了個人的風格特色和藝術才華。艾青,是抗戰前期具有重大成就的一個最有代表性的詩人。
三.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
土地――日寇侵略的國土 (土地,常用的意象,表祖國)
河流――人民的淚流成了河
風――人民反抗的旋風
黎明――敵后抗日根據地是人民的希望
贊 美
穆 旦
教學目的:了解穆旦和時代背景
了解穆旦新詩的特點
理解意象的象征意義
教學過程 :
一. 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里程碑,天才的翻譯家,西南聯合大學的才子,曾與日本侵略軍殘酷廝殺的中校,剛正不阿筆鋒犀利的報人,哈姆雷特與堂吉訶德的奇異混合體,中國式的普魯弗洛克,呼求上帝、冷峻而又熱切的中國詩人,留美碩士,歷經苦難的愛國者,深情真摯的丈夫和父親,優秀的副教授,含冤去世的"歷史",曾被濃云遮蔽的星辰、出土的寶石--這就是穆旦(查良錚)(1918--1977)
穆旦原名查良錚,是查初白(慎行)的后人,1918年生于天津。穆旦則取義 "慕旦"也。他算得早慧,6歲就有作品發表,十幾歲時的詩就氣度不凡,1935年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8年隨遷西南聯大,對英美詩歌深感興趣,尤好葉芝、艾略特、奧登。1942年曾參加遠征軍入緬甸抗日,這段不算平凡的經歷盡管他本人很少提及,但其影響一定是深遠的。1949年赴美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攻讀英美文學碩士學位,1951年回國,致力于英俄詩歌的翻譯,1958年被打成"歷史",然著譯不輟,1977年病逝于天津。有詩集三冊:《探險隊》、《穆旦詩集(1939-1945)》(自費自選集)、《旗》;譯著甚豐,主要有《歐根·奧涅金》、《唐璜》等。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青年詩人,他的詩在上海詩人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四十年代初期,聞一多遍選《現代詩鈔》時,選入了他詩作十一首,數量之多僅次于徐志摩一首。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譯《中國現代詩選》在倫敦出版,其中就選譯了穆旦詩九首(1)。1952年,穆旦的兩首英文詩被美國詩人赫伯特·克里克莫爾(Hubert Creekmore)編選入《世界名詩庫》(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2), 同時入選的其他中國詩人只有何其芳。穆旦詩作的藝術風格、詩學傳統、思想傾向和文學史意義,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詩人和評論家較為深入地討論著,并被介紹到英語文學界。
五十年代初以來,穆旦頻受政治運動的打擊,身心遭到極大的摧殘,被迫從詩壇上銷聲匿跡,轉而潛心于外國詩歌的翻譯,直到驟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漸被人們重新認識。人們出版他的詩集和紀念文集,舉行"穆旦學術討論會",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二十世紀中國詩歌大師"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這種種的不尋常,被稱為"穆旦現象"。穆旦已成為詩歌界回顧歷史、著眼當前和展望未來都不能輕易繞過的重鎮。
穆旦生前只出版過三本詩集:《探險隊》、《穆旦詩集(1939-1945)》和《旗》。在他去世后,海內外都出版了他與幾位詩友的合集,他的個人選集和全集也相繼面世。穆旦另有一些佚詩、佚文和遺作,特別是晚年創作的一首長篇敘事詩,由于種種原因,至今不能公開發表。作為翻譯家的查良錚,則向人們奉獻了拜倫、普希金、雪萊、濟慈、艾略特、奧登等詩人的譯著二十多本,質量均屬上乘,深受人們的敬慕與歡迎。這些精美的譯詩,也是穆旦詩歌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穆旦對艾略特詩藝的接受,不僅體現在詩學理論方面,同時表現為對其詞匯、意象乃至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大量借鑒與化用。
二.時代背景:寫于抗戰時期,詩歌歌頌勞動,歌頌人民,是三四十年代的主流。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三.詩歌特點:不重意象格式,重意象的描繪。意象的聚合(其它兩首:整體象征《死水》;逐一象征《我愛這土地》
三.詩歌結構:
第一節:美麗的祖國呵,有多少故事,我的一顆中國心擁抱著你們――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第二節:勞動者 只相信實干,他放下了鋤頭,投入了戰斗,――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第三節:他拋棄了他的家,他們忍受饑餓,但他從不回頭,為他而感動吧――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第四節:悠久而又荒蕪的大地,我們在等待――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1]
[1]
中國現代詩四首 篇5
教案示例
《再別康橋》《死水》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體會兩首詩意象運用的特點。
通過學習,體會兩首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教學難點 :《死水》意象的象征意義。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
播放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主題曲《飛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圖像。
伴著這熟悉的樂曲又把我們帶回到了那個時代,他曾經悄悄地來了,又輕悄悄地走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傳世之作《再別康橋》。今天,就讓這樂聲伴隨我們,走進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二 解題:
放映有關康橋的錄像或幻燈片,教師或學生(事先布置給學生檢索有關資料)結合畫面解說徐志摩與康橋的關系及相關背景。
三 配樂朗誦
樂曲:《人間四月天》主題曲
聽讀要求:注意體味詩人對康橋的感情。
四 學生吟誦、品味、欣賞
多種形式的誦讀、小組互動式
(1)明確本首詩的意象,詩人避開了一般離別時的告別對象,選擇了“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從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個人以清新飄逸之感。詩人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成分。獨具特色的象選擇,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營造出一種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別母校的感情在詩中字里行間的體現。
(3)體會這首詩如何體現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 ① 押韻(請學生在詩終畫出韻腳); ②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③ 回環復沓,開頭和結尾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繪畫美主要表現在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輝斑斕”等有色彩的詞語,給讀者以視覺上的色彩想象,給人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同時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教師巡視發現問題,解決疑難。
各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匯報,教師適時提出巡視中發現的疑難點,提出討論,將學習引向深入。
以聞一多對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的主張過渡,引入對《死水》的學習。
先從“三美”入手體會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詩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義。
板書設計 :
教案點評:
本教案引導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體會兩首詩意象運用的特點,通過品味欣賞,體會兩首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該教案設計體現了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的思想。
探究活動
(1)學生自愿結組,對徐志摩的詩歌和聞一多的詩歌進行比較,看兩者的異和同。
(2)學生可就本課書中自己喜歡的一位詩人進行研究,建議切入點小。
(3)可以召開現代詩歌朗誦會或現代詩歌賞析會,材料來源于課本、讀本或其他詩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歡的一首現代詩,寫一篇評析鑒賞筆記,挑選有見地的班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