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 尋找文字的煉金術 教案
第四單元 尋找文字的煉金術三維目標
1.認真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2.仔細揣摩,體會詩歌的技法美。
3.認識評價,體會詩歌的情感美。
單元解讀
象征主義是最先出現在法國隨后流行歐美的一種文學流派和文學思潮。在二十世紀標榜意象主義的美國詩人龐德等實際上是象征主義的一個簡潔的、極端的形式。只是他們曾意識到象征主義是歐洲文學的基礎,是歐洲詩歌語言的生存方式;也意識到中國詩恰恰是反象征主義的,即詩的目的不是指抽象的理念,而首先指向事物自身,詩中的意象也不是象征的意義的載體。中國古典詩歌給意象派詩人以很大的啟迪,中國古典詩歌中生動新穎的形象,對意象派詩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由詞匯并列產生的多義性效果,為龐德的“意象并置”說提供了理論上的闡釋,他們認為中國古詩中的形象正是他們所追求的藝術特征。中國古詩中常見的疊用意象的寫法,最為意象派所稱道和推崇。因為意象派詩歌理論的核心就是意象,這種意象與中國古詩中的形象可以說屬于同一審美范疇。中國詩歌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法,一度成為意象派爭相效仿的美學規范。在龐德的時代,這種寫法往往是簡單的、靜止的運用。在克萊恩、艾恩特、羅伯特•羅維爾等現實派詩人的詩中,這種意象的疊加被密集化了,往往在一個意象上投影著另一個意象,或兩個意象滲透成一個新意象,簡潔的意象演變成多元的、流動的意象,意象是不能停滯的,必須一個接一個地向前發展;過去與現在,現在與未來互相穿插,這就大大地加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度。
龐德的意象主義與象征主義一樣,以抒寫個人感情為重點,但不是抒寫日常生活中的表層的喜怒哀樂,而是抒寫不可捉摸的內心隱秘;或者如馬拉梅所說,表現隱藏在普通事物背后的“唯一的真理”。因此,龐德說:“不要用多余的字句和不能說明任何東西的形容詞。”并把意象定義為:“一個意象是在瞬息間呈現出的一個理性和感情的復合體。”
話題引入
中國古代詩歌講究煉字,它是詩人提升詩歌品位的重要手段。“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噪”“靜”“鳴”“幽”,畫面鮮活;“紅杏枝頭春意鬧”,“春意”曰“鬧”,以動寫靜,給人視聽的雙重享受;“微風燕子斜”,著一“斜”字,境界全出,悠然自得的情態幾可親見。而外國現代詩人在語言、形式方面亦可謂孜孜以求。比如象征主義就對詩的語言進行了很大的改造,刻意通過對日常字詞加以特殊的、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組合,使之發生新的含義。象征主義所追求的藝術效果,是半明半暗,撲朔迷離的,是要使人似懂非懂,若有所悟,使人體會到此中有深意的。這一點在某種程度上和中國古典詩歌理論中的“詩無達詁”“言有盡而意無窮”等說法頗為相似。
因此,在閱讀鑒賞本單元時,我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對本單元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詩人反復錘煉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準確地傳達自己的情意,閱讀鑒賞時就要力爭體會出詩人所傳達出來的情意。值得一提的是,詩人煉字,總是把準確性放在首位的,這也是我們讀詩時首先應該注意的;其次要看這個字是否用得新奇;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分析一定要結合詩句或者全詩的內容,不能就字論字,就句論句,一葉障目,不見泰山。